一、锅炉总组装胎投入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堃[1](2018)在《600MW亚临界机组锅炉节能提效改造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内蒙古某发电公司容量为60万千瓦的亚临界机组锅炉为研究对象,针对该锅炉在机组综合节能提效改造中,为配合汽轮机通流部分变更而进行的锅炉本体改造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对锅炉概况及其运行现状展开调研;通过BMCR、100%、75%和50%等4种典型工况下的现场试验,重点对锅炉最大出力、锅炉效率和过、再热汽温特性进行考察,分析并掌握了改造前的锅炉运行特性。结果表明:锅炉最大连续出力和最大负荷工况下的锅炉效率均略优于设计值,分别为2087.62t/h和93.42%;主蒸汽温度在50%负荷以上可维持额定值;再热汽温在全工况下均偏低,在低负荷时情况尤其突出,低于设计值20℃。(2)根据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目标和机炉热力参数匹配原则,确定了锅炉的边界接口参数要求;并提出通过改造分隔屏过热器、后屏过热器和末级过热器,以及墙式再热器、屏式再热器和末级再热器的管排来增加换热面积的总体设计方案。(3)针对锅炉改造方案,采用俄罗斯锅炉热力计算标准方法进了整体校核热力计算,得到了改造后锅炉整体及主要受热面的热力参数。为评估改造方案的效果和分析改造对锅炉运行的影响提供了定量依据,也可为今后的锅炉运行提供参考。(4)对比分析了节能提效改造前后锅炉热力参数。结果表明:改造后,锅炉的主蒸汽量提升了4.4%,出力达到2150t/h;主蒸汽和再热蒸汽温度也有了明显提升,分别达到571℃和569℃;完全可以满足通流改造后汽机进汽压力和进汽温度的参数要求。还分析了改造对锅炉运行的影响,主要有:改造后,炉内烟温水平和热负荷均有增加,应注意避免造成炉膛严重结渣;烟气流速增加约9%,需考虑防磨措施等。
刘民科[2](2012)在《烟气凝结换热器传热强化与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未来能源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经济、高效、清洁利用和新型能源开发。如何高效利用天然气、最大限度提高天然气热能动力设备的用能水平,成为十二五能源环境学术界和工程应用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课题。本文以天然气热能动力设备烟气对流凝结换热强化和烟气冷凝余热深度回收利用技术开发为目标,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及工程实测相结合,研究了新型防腐表面烟气对流凝结换热规律和新型防腐表面换热器换热性能,对天然气锅炉房进行节能改造方案设计,将新型防腐烟气冷凝热回收利用装置,应用于天然气锅炉房余热利用节能改造工程,进行了跟踪实测。为烟气冷凝余热深度回收利用装置的开发提供依据,为提高我国天然气用能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可视化换热实验系统,采用CCD高速摄像仪,对新型复合防腐平板表面上烟气对流凝结换热过程特点和凝结形态进行可视化观测和换热实验研究。得到烟气对流凝结换热为珠状凝结,得到烟气受迫对流凝结换热实验准则关联式,并与先前采用的防腐表面实验结果相比,烟气对流凝结换热提高6倍以上。实验研究了新型复合防腐表面冷凝换热器烟气侧对流凝结换热规律。得到换热器传热性能影响因素及规律,得出新型复合防腐表面冷凝换热器烟气受迫对流凝结换热实验准则关联式。完成了3个既有锅炉房(10台锅炉和2台直燃机)运行状况和排烟冷凝余热节能潜力计算分析和余热利用节能改造工程方案设计,为既有锅炉房节能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将研发的防腐型烟气冷凝余热深度回收利用装置应用于天燃气锅炉房余热利用节能改造工程,在整个采暖季进行了跟踪检测。实测数据表明,对热效率超过95%、排烟余热潜力相对较小的锅炉,应用烟气冷凝余热深度回收利用装置后,可将排烟温度从190200℃,降低到50℃,仍然可提高热效率9%以上,锅炉总热效率提高到105%,同时得出烟气受迫对流凝结换热准则关联式,得出热回收装置节能率理论计算结果修正值。
崔月[3](2014)在《烧结矿余热罐式回收双压锅炉结构和热工参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余热锅炉作为烧结矿余热罐式回收系统中的能量转换设备,连接着余热回收罐体和蒸汽轮机,在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热工参数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性能水平。基于罐式回收余热锅炉的进口热介质,即来自于余热回收竖罐的冷却空气,其温度高达520~580℃,高于环冷机余热回收热介质温度350-400℃。目前,可以借鉴的有关烧结余热锅炉的文献较少,有关520~580℃余热介质温度条件下余热锅炉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文采用流动与传热基础理论,开展了烧结矿余热罐式回收的双压锅炉相关研究,为后续的余热锅炉技术攻关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首先,根据锅炉进口热介质能级和流量的特点,确定了锅炉的总体结构型式;其次,根据余热回收罐体出口热空气所携带(?)值最大时对应的锅炉进口热介质参数,确定锅炉热力计算所需的设计参数,并通过热力计算得出锅炉的结构参数;然后,通过热平衡法研究了余热锅炉3类变量关系,藉此分析了锅炉的操作和结构参数及进口热介质参数对后续发电量和锅炉效率的影响,最后给出了适宜的锅炉进口热介质参数以及锅炉的操作和结构参数,为后续余热锅炉参数优化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该系统中余热锅炉适宜的结构型式为立式双压无再热强制循环余热锅炉,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布置高压过热器、高压蒸发器、低压过热器、高压省煤器、低压蒸发器、低压省煤器;(2)在将来生产的可调节范围内,高压蒸汽温度和压力越高、高压节点温差和接近点温差越小、低压蒸汽温度越低、低压蒸汽压力越高、低压节点温差以及低压接近点温差越大,发电功率就越大;反之,类推;其中,高压蒸汽温度、低压蒸汽压力、低压节点温差和低压接近点温差的变化所导致的双压余热锅炉发电功率的变化幅度比较大;(3)低压蒸汽压力和温度越高、低压节点温差和低压接近点温差越大、高压蒸汽温度越高、高压蒸汽压力越低、高压节点温差和高压接近点温差越低,余热锅炉效率越小;反之,类推;其中,高压蒸汽温度、低压蒸汽压力、低压节点温差和低压接近点温差的变化所导致的双压余热锅炉效率的变化幅度比较大;(4)余热锅炉进口热空气参数的改变,带来余热发电功率相应发生变化。对国内某360m2烧结机而言,在进口热介质温度567℃、流量57.33万m3/h时罐式余热回收系统发电功率达到最大,为29.17MW,比传统环冷余热回收系统的设计发电功率高出61%。
王善武,吕岩岩,吴晓云,范兵兵[4](2011)在《工业锅炉行业节能减排与战略性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对我国工业锅炉行业发展现状的描述与分析,并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和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对工业锅炉行业未来的发展特别是产品和技术的发展从战略性层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希望为工业锅炉行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沈华琪[5](1978)在《苏联电站锅炉基本情况》文中指出 一、概况1.发电量和装机容量苏联电力工业在二次大战后的十年(1945~1955年)发展较快,发电量从433亿度增长到1702亿,十年翻了二番多,平均年增长率为14.7%。由于苏联全面复辟资本主义,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日趋缓慢。与此同时,苏联电力工业发展亦大幅度下降,第九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发电量平均年增长率仅达6.9%(1966~1970年为7.9%),没有完成五年计划规定的增长率(7.9%)。装机容量平均年增长率亦以同样比例大幅度下降。苏联1966~1975年发电量和装机容量增长速度变
魏力军[6](2006)在《实现燃煤工业锅炉节能降耗的措施和途径》文中提出本文首先分析了燃煤工业锅炉及应用系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接着论述了制约工业锅炉进行节能改造的因素,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节能技术以及实施节能改造的措施和途径。
蔡正春[7](2012)在《超临界“W”火焰锅炉水冷壁异常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它的发展趋势决定着地球未来的发展趋势。电力作为清洁的二次能源一直受人类的青睐,我国电力一直以火力发电为主。电厂锅炉水冷壁作为锅炉的主要受热面之一,在电厂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超临界直流锅炉内螺纹垂直水冷壁具有结构简单,传热性能优良等优势,但很容易发生水冷壁变形、爆管事故。所以研究超临界锅炉内螺纹垂直水冷壁爆管原因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本文中以超临界“W”火焰直流锅炉内螺纹垂直水冷壁为研究对象,主要从锅炉水动力学,锅炉炉膛事故位置壁温分布情况来探讨锅炉事故原因。主要取得成果有以下三点:(1)根据水动力学计算标准,参考前苏联计算标准选择适合的计算模型并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锅炉水动力学特性曲线与锅炉实际水动力曲线相符,水动力特性曲线斜率较大,抗干扰性能较强,只在个别的流量下有危险。管间脉动校验表明不会发生管间脉动。但是锅炉总压降发生周期性脉动。(2)建立合适壁温计算模型,计算锅炉水冷壁变形严重位置的温度。计算结果表明锅炉鳍片温度高于管壁正面温度。前后墙温度分布为双峰形式,侧墙最高壁温在中间位置,温度分布为单峰,计算壁温形状与外壁实际壁温形状相似。(3)将水冷壁简化为固定平板,计算发生严重变形情况下对锅炉水冷壁影响,结果表明变形将严重降低锅炉允许最大屏间温差。这导致锅炉在未超温,低屏间温差下发生爆管。水冷壁变形可能原因是锅炉内外壁温差过大或者是横向水冷壁变形不一。
郭琳[8](2014)在《余热锅炉设备说明书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节能设备是一个必然趋势。在军事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余热锅炉设备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为了把国外先进的余热技术与国内实际的经济状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余热锅炉设备使用说明书的英汉翻译工作变得尤为重要。本翻译实践报告以笔者翻译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联合循环电站工程项目——余热锅炉设备说明书”为基础,是对此次翻译任务的过程和完成情况所做的一个介绍、研究和总结。本文主要基于平行文本理论,通过比较中英文说明书文体特征的差异,运用直译法、词性转换法、词量增减法、结构分析法、顺序法、变序法、断句分译法等翻译方法分析解决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希望对余热锅炉设备说明书的翻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曹榆枫[9](2020)在《工业锅炉爆炸事故后果模拟》文中提出锅炉作为一种能量转化设备,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国民经济生活之中。不过,由于我国工业锅炉数量逐渐增多,工业锅炉爆炸事故的次数也随之逐渐增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甚至引起严重的二次爆炸。因此,本文针对工业锅炉爆炸事故后果进行研究,对于探究锅炉爆炸载荷对工业锅炉房的围护结构体系的冲击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首先分析了典型的工业锅炉内部结构,根据锅炉爆炸机理的差异性,将锅炉爆炸事故归纳为炉膛爆燃事故和锅炉汽水爆炸事故,并分别阐述了炉膛爆燃事故、锅炉汽水爆炸事故的成灾机制及爆炸事故后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然后运用FLACS软件模拟炉膛内可燃气体的爆燃过程,探究了燃气浓度、燃气种类和锅炉额定功率对可燃气体爆炸强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炉膛内可燃气体爆炸强度随燃气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在化学计量浓度chy约1.0~1.1倍处达到最大值;不同燃气种类在炉膛内爆燃产生的爆炸强度相差比较大,爆炸强度指标随锅炉额定功率的增加而增加。再对锅炉沸腾液体蒸汽爆炸的爆炸能量进行分析,采用TNT当量法、TNO多能模型来探究了锅炉水容量、锅炉额定蒸汽压力对锅炉汽水爆炸所形成的爆炸冲击波的峰值超压和冲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评估爆炸冲击波的远场破坏效应方面,采用TNO多能模型比TNT当量法更合理,爆炸冲击波的峰值超压和冲量均随着锅炉水容量、锅炉额定蒸汽压力的增加而增加。最后运用Monte-Carlo法对锅炉爆炸碎片的危害性进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锅炉爆炸碎片抛射初速度的大小仅与碎片材质的本身属性及锅炉的结构尺寸有关,与爆炸碎片质量无关。对于确定的锅炉而言,可将其视为一定值。以WNS2-1.25-Y(Q)卧式燃油(气)蒸汽锅炉为例,爆炸碎片的抛射范围为900m,其中接近50.0%的爆炸碎片落在450m~650m之间,锅炉汽水爆炸事故产生的爆炸碎片数目越少,碎片的飞行速度越大。
屠欣鑫[10](2015)在《工业锅炉的节能远程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锅炉作为我国目前常用的热工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印染、食品等行业。锅炉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耗能的40%左右,而目前我国锅炉,尤其是工业锅炉普遍存在能源利用效率低,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因此运用远程监测手段,建立对工业锅炉关键节能数据进行采集、汇总、分析并及时反馈的机制。对提高锅炉能效水平,确保锅炉高效运行都有重大意义。通过对某市锅炉现状和2010年2013年间锅炉能效测试情况的分析,发现燃煤工业锅炉的能效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也存在缺乏有效监管、企业重视不足等问题,因此开发一套锅炉节能远程监测系统,来达到锅炉节能运行的效果,就有较高的社会和经济价值。该远程监测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控制柜、服务器、网络传输设备等部件构成,采用PLC对锅炉运行时的压力、温度、水位、排烟温度、烟气氧浓度、燃料发热量等数据实时监测、收集,并依据TSG G0003-2010《工业锅炉能效测试与评价规则》,对其能效情况进行分析计算,来确保锅炉始终保持在一个理想的节能状态下运行。为验证装置的实际效果,选取2台已安装该系统的锅炉,1台燃气锅炉和1台燃煤锅炉进行了试验。通过对安装该系统前后锅炉的能耗进行比较,燃气蒸汽锅炉热效率(正平衡)从原来的62.66%提高至69.51%,热效率提高6.85%;燃煤蒸汽锅炉热效率(反平衡)从原来的65.26%提高至73.54%,热效率提高8.28%。通过这次比对验证该系统启到了既定的节能作用。
二、锅炉总组装胎投入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锅炉总组装胎投入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600MW亚临界机组锅炉节能提效改造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中国火电机组能效水平现状 |
1.1.2 机组节能提效的必要性 |
1.1.3 机组节能改造中锅炉热力计算的重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组节能提效改造情况 |
1.2.2 锅炉热力计算研究情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600MW亚临界锅炉设备概况及问题评估 |
2.1 锅炉结构布置概况 |
2.2 原始设计参数 |
2.3 锅炉运行现状及分析 |
2.3.1 锅炉最大出力试验 |
2.3.2 锅炉热效率试验 |
2.3.3 不同负荷下的主汽和再热汽温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600MW亚临界锅炉节能提效改造方案 |
3.1 锅炉改造设计目标及边界条件 |
3.2 锅炉本体改造原则 |
3.3 锅炉本体受热面改造方案介绍 |
3.3.1 过热器系统受热面改造 |
3.3.2 再热器系统受热面改造 |
3.3.3 集箱和连接管道改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锅炉节能提效改造校核热力计算方法 |
4.1 锅炉热力校验整体计算构架 |
4.2 预备计算 |
4.2.1 空气和烟气物性计算 |
4.2.2 锅炉整体热平衡算法 |
4.3 锅炉受热面校核热力计算 |
4.3.1 炉膛热力计算原理及构架 |
4.3.2 屏及对流受热面热力计算原理及构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600MW亚临界锅炉节能提效改造性能分析 |
5.1 汽水参数及吸热量分析 |
5.2 锅炉参数提升后的热力数据 |
5.3 改造后参数对锅炉运行的影响 |
5.3.1 炉膛热负荷及出口烟温 |
5.3.2 排烟温度和热效率 |
5.3.3 NOx排放 |
5.3.4 汽水及烟风的流量和阻力 |
5.3.5 受热面设计 |
5.3.6 承压元件设计及材料选型 |
5.3.7 锅筒及汽水分离器 |
5.3.8 安全阀及动力泄放阀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授权专利 |
(2)烟气凝结换热器传热强化与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能源结构调整与低碳发展模式 |
1.1.2 天然气供应系统 |
1.1.3 天然气能源的梯级利用 |
1.1.4 烟气冷凝余热深度回收利用装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现状 |
1.2.2 烟气冷凝热能回收利用装置研发现状 |
1.2.3 烟气冷凝热能回收利用装置防腐技术研究现状 |
1.2.4 凝结换热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目前急需研究的问题 |
1.3.2 研究目的 |
1.3.3 研究意义 |
1.4 课题来源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新型复合防腐表面烟气对流凝结实验研究 |
2.1 新型复合防腐表面凝结过程和凝结形态的可视化观测 |
2.1.1 实验设计 |
2.1.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2.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2 新型复合防腐表面烟气对流凝结换热实验研究 |
2.2.1 实验目的与实验方案 |
2.2.2 实验系统与实验设备 |
2.2.3 实验步骤 |
2.2.4 实验数据整理 |
2.2.5 误差分析 |
2.2.6 实验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复合防腐表面冷凝换热器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
3.1 实验系统与仪器设备 |
3.1.1 新型复合防腐表面换热器 |
3.1.2 实验系统 |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案与测试方法 |
3.2.1 实验方案 |
3.2.2 测试方法 |
3.3 实验数据整理 |
3.3.1 天然气的成分分析 |
3.3.2 烟气量计算 |
3.3.3 烟气含湿量 |
3.3.4 烟气露点温度 |
3.3.5 水侧对流换热系数 |
3.3.6 烟气侧对流换热系数 |
3.4 实验误差分析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1 肋管壁温随冷却水温度的变化规律 |
3.5.2 新型复合防腐表面的换热性能 |
3.5.3 不同防腐表面对冷凝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 |
3.5.4 冷凝换热器烟气侧对流凝结换热准则关联式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程应用方案设计 |
4.1 烟气余热回收利用节能改造工程设计 |
4.2 烟气余热节能改造工程案例 |
4.2.1 秦皇岛输油站天然气锅炉房余热回收利用节能改造方案 |
4.2.2 河北省高速公路京秦管理处冷热源余热回收利用节能改造方案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烟气余热供热工程应用与实测 |
5.1 育芳园小区锅炉房节能潜力理论分析 |
5.1.1 原始资料 |
5.1.2 节能潜力 |
5.2 育芳园小区实测数据 |
5.2.1 工程建设条件 |
5.2.2 检测系统 |
5.2.3 室外气象数据及天然气成分 |
5.2.4 检测数据 |
5.3 育芳园小区烟气冷凝热回收装置凝结换热特性 |
5.4 不同工程烟气冷凝余热深度回收利用装置换热特性比较 |
5.4.1 不同排烟余热潜力的锅炉热回收装置传热特性对比 |
5.4.2 不同排烟余热潜力的锅炉热回收装置烟气侧对流换热系数对比 |
5.5 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
5.5.1 理论值 |
5.5.2 实测值 |
5.5.3 理论计算结果的修正值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3)烧结矿余热罐式回收双压锅炉结构和热工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余热锅炉应用现状 |
1.2.2 国内余热锅炉应用现状 |
1.2.3 余热锅炉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余热锅炉总体方案确定 |
2.1 余热锅炉结构型式的选取 |
2.2 余热锅炉布置方式的选取 |
2.3 余热锅炉循环方式的选取 |
2.4 余热锅炉蒸汽压力级的选取 |
2.5 余热锅炉总体结构 |
第3章 余热锅炉结构确定 |
3.1 余热锅炉结构尺寸的确定 |
3.1.1 余热锅炉设计参数的确定 |
3.1.2 烟气焓的计算 |
3.1.3 锅炉热平衡的计算 |
3.1.4 对流受热面计算 |
3.2 余热锅炉通风阻力的确定 |
3.2.1 余热锅炉通风阻力的分类 |
3.2.2 摩擦阻力的确定 |
3.2.3 局部阻力的计算 |
3.2.4 烟气冲刷管束通风阻力 |
3.2.5 烟道的自通风 |
3.2.6 设计修正 |
3.3 余热锅炉水循环检验 |
3.3.1 流动阻力计算 |
3.3.2 余热锅炉水力计算及循环可靠性检验 |
第4章 余热锅炉适宜参数的研究 |
4.1 余热锅炉适宜参数的研究方法 |
4.2 余热锅炉适宜操作参数的研究 |
4.2.1 余热锅炉各操作参数对余热锅炉效率的影响 |
4.2.2 余热锅炉各参数对发电功率的影响 |
4.2.3 余热锅炉适宜操作参数的确定 |
4.3 余热锅炉适宜进口参数的研究 |
4.4 适宜操作参数和结构参数的确定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工业锅炉行业节能减排与战略性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序言 |
1 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 |
1.1 工业锅炉行业发展现状 |
(1) 行业企业结构 |
(2) 产业规模 |
(3) 产品及技术现状 |
(1) 工业锅炉以燃煤为主, 其他形式产品得到发展 |
(2) 产品向大容量、高参数发展 |
1.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1) 行业管理方面 |
(2) 企业方面 |
(3) 技术方面 |
2 工业锅炉行业发展趋势 |
2.1 当前形势 |
2.2 产业发展趋势 |
(1) 产业结构调整加速 |
(2) 企业专业化、专门化生产日益加强 |
(3) 企业经营模式正由制造型向制造服务型转变 |
2.3 技术发展趋势 |
3 工业锅炉战略性重点产品和技术发展 |
3.1 高效环保燃煤工业锅炉技术及产品 |
(1) 层燃燃烧自动控制技术和系统开发 |
(2) 大型燃煤锅炉的改进优化 |
(3) 煤粉工业锅炉技术与产品研发 |
(1) 国外煤粉工业锅炉技术现状 |
(2) 国内燃煤粉技术在工业锅炉上的应用实践和技术现状 |
(3) 煤粉工业锅炉技术创新 |
3.2 燃油气锅炉技术与产品开发 |
(1) 整体冷凝式燃油气锅炉技术与产品开发 |
(2) 低NOx燃烧器技术研究与开发 |
(3) 燃油气锅炉系统运行控制技术研究与开发 |
3.3 燃生物质工业锅炉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
(1) 中小容量燃生物质锅炉的开发 |
(2) 物料处理技术研究与开发 |
(3) 生物质燃料添加剂技术研究与开发 |
3.4 余热利用技术及产品开发 |
4 建议措施 |
4.1 提高行业进入门槛, 控制产能 |
4.2 从产业规划和技术政策规范行业发展 |
4.3 推进工业锅炉科技进步, 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
(1) 整合工业锅炉研发资源, 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2) 更新和完善研发手段, 提高设计技术水平 |
(3) 加快建立和完善工业锅炉技术标准体系, 发挥标准对行业发展的规范引领作用 |
4.4 加大洗选煤在工业锅炉的使用 |
4.5 完善生物质能源政策 |
4.6 进一步完善落实合同能源管理的推进实施措施 |
(6)实现燃煤工业锅炉节能降耗的措施和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工业锅炉及其应用系统 |
1、工业锅炉 |
2、工业锅炉应用系统 |
三、燃煤工业锅炉及其应用系统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分析 |
1、燃煤工业锅炉的现状 |
2、燃煤工业锅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应用系统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
四、制约工业锅炉改造的因素 |
1、社会因素 |
2、政策因素 |
3、技术发展因素 |
4、运行管理因素 |
五、工业锅炉节能技术与措施 |
1、采用新产品新技术更新老旧设备 |
2、锅炉燃烧系统的改造 |
3、锅炉的控制系统 |
4、锅炉的水系统的在线监测 |
5、锅炉房饱和温度冷凝水的回收利用 |
6、输配系统节能改造 |
7、采用变频技术节约锅炉房用电 |
8、加强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保证系统安全正确运行 |
(7)超临界“W”火焰锅炉水冷壁异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和现状 |
1.2.1 锅炉水冷壁的研究和发展 |
1.2.2 汽液两相流的发展 |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超临界锅炉水冷壁布置 |
2.1 超临界锅炉水冷壁不同布置方式 |
2.1.1 超临界锅炉水冷壁布置方式 |
2.1.2 超临界锅炉水冷壁不同布置方式的优缺点 |
2.2 某电厂 600MW 超临界锅炉水冷壁布置情况 |
2.2.1 锅炉水冷壁布置 |
2.2.2 锅炉水冷壁温度监控系统 |
小结 |
第三章 超临界锅炉水动力学模型及分析 |
3.1 超临界锅炉水动力模型建立 |
3.1.1 单相流体模型建立 |
3.1.2 双相流体压降计算 |
3.1.3 相变点的确定 |
3.1.4 管间脉动的校验 |
3.2 某电厂锅炉水动力计算 |
3.2.1 某电厂锅炉水冷壁压降计算方法 |
3.2.2 各管段的结构数据 |
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3.1 水动力计算结果 |
3.3.2 不同工况多值性校验 |
小结 |
第四章 超临界锅炉水冷壁壁温分析 |
4.1 锅炉壁温计算建模 |
4.1.1 均匀受热的圆管壁温 |
4.1.2 对于圆管沿圆周不均匀受热 |
4.1.3 带鳍片的膜式水冷壁 |
4.2 锅炉壁温分析 |
4.2.1 锅炉壁温计算数据 |
4.2.2 锅炉壁温计算结果及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超临界锅炉水冷壁异常诊断应用实例 |
5.1 水冷壁管异常情况 |
5.1.1 某电厂锅炉变形情况 |
5.1.2 锅炉典型爆管情况 |
5.2 锅炉水冷壁异常原因分析 |
5.2.1 锅炉水动力学特性影响 |
5.2.2 锅炉温度分布影响 |
5.2.3 锅炉事故分析 |
5.3 采取预防措施 |
5.3.1 更换变形严重的管子 |
5.3.2 形成合理的温度场 |
5.3.3 控制锅炉屏间温差 |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与论文发表情况) |
详细摘要 |
(8)余热锅炉设备说明书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
第一节 任务背景 |
第二节 委托方要求 |
第三节 任务性质 |
一、 “信息型”为主的余热锅炉设备说明书文本 |
二、 原文语言特征 |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
第一节 译前准备 |
一、 翻译人员的确定 |
二、 工具和专业术语表的制定 |
三、 翻译策略的选择 |
四、 翻译计划的制定 |
五、 翻译质量控制方案的制定 |
六、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第二节 翻译过程 |
一、 平行文本选用情况 |
二、 翻译计划执行情况 |
三、 突发事件处理情况 |
第三节 译后事项 |
一、 审校质量控制情况 |
二、 委托方的评价 |
第三章 翻译理论思考及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中英文余热锅炉说明书文体特征的比较 |
一、 中英文说明书词汇特点的比较与翻译 |
二、 中英文句式特点的比较与翻译 |
三、 中英文说明书修辞特点的比较与翻译 |
第二节 平行文本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 |
一、 平行文本 |
二、 “平行文本”对翻译实践的指导 |
第三节 翻译实例的分析及解决过程 |
一、 专业术语、主要参数及图式的译法 |
二、 缩略词的译法 |
三、 名词化结构的译法 |
四、 增减翻译法 |
五、 被动语态句式的译法 |
六、 简单句的译法 |
七、 非谓语动词的译法 |
八、 长句的译法 |
九、 时态及祈使句的译法 |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
第一节 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类型 |
一、 专业术语及主要参数的确定 |
二、 平行文本的查找 |
三、 翻译文本所属专业的了解 |
第二节 英汉翻译过程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1:翻译任务的原文本及译文本 |
附录 2:术语表 |
附录 3:参考的平行文本 |
附录 4:翻译委托协议书&委托单及委托方评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9)工业锅炉爆炸事故后果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工业锅炉爆炸事故分析 |
2.1 典型的锅炉结构介绍 |
2.2 锅炉爆炸事故的成灾机制 |
2.2.1 炉膛爆炸机理 |
2.2.2 锅炉汽水爆炸机理 |
2.3 炉膛爆燃的破坏效应 |
2.4 锅炉汽水爆炸的破坏效应 |
2.4.1 爆炸冲击波 |
2.4.2 爆炸碎片抛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炉膛内可燃气体爆燃数值模拟研究 |
3.1 FLACS软件介绍 |
3.2 模型的建立 |
3.2.1 炉膛几何尺寸 |
3.2.2 参数设置 |
3.2.3 网格设置 |
3.3 炉膛爆燃模拟结果和分析 |
3.3.1 燃料浓度对爆炸强度的影响 |
3.3.2 燃气种类对爆炸强度的影响 |
3.3.3 锅炉额定功率对爆炸强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锅炉汽水爆炸的冲击波研究 |
4.1 汽水系统爆炸能量分析 |
4.2 TNT当量法 |
4.3 TNO多能模型 |
4.3.1 关于爆炸特征曲线的选择 |
4.3.2 关于爆炸特征曲线的拟合 |
4.3.3 TNO多能模型应用步骤 |
4.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4.4.1 锅炉水容量对冲击波峰值超压、冲量的影响 |
4.4.2 额定蒸汽压力对冲击波峰值超压、冲量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锅炉汽水爆炸碎片的危害性研究 |
5.1 锅炉爆炸碎片的飞行运动方程 |
5.2 相关参数的确定 |
5.2.1 碎片数目、质量、抛射角和阻力系数 |
5.2.2 爆炸碎片抛射初速度 |
5.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工业锅炉的节能远程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我国锅炉使用现状 |
1.3 国内外锅炉节能研究现状 |
1.3.1 节能技术 |
1.3.2 自动控制技术 |
1.4 通过远程实时监测锅炉能效来提高锅炉的能效水平 |
第2章 工业锅炉能效分析实例 |
2.1 引言 |
2.2 现状及构成 |
2.2.1 锅炉类别构成 |
2.2.2 锅炉能耗构成 |
2.3 锅炉能效测试方法 |
2.4 锅炉能效测试现状 |
2.4.1 排烟温度对能效的影响 |
2.4.2 过量空气系数对能效的影响 |
2.4.3 炉渣含碳量对能效的影响 |
2.4.4 炉体外表面温度对能效的影响 |
2.4.5 负荷率对能效的影响 |
2.5 各因素对锅炉热效率的影响 |
2.6 针对存在的问题的应对措施 |
2.6.1 存在问题 |
2.6.2 应对的措施 |
第3章 工业锅炉节能远程监测装置的开发 |
3.1 技术方案构想 |
3.1.1 监测装置组成方案 |
3.1.2 监测原则工作流程 |
3.2 网络构架 |
3.2.1 ADSL宽带VPN分支网络布置 |
3.2.2 4G或GPRS分支的网络布置 |
3.3 远程监测装置的研发 |
3.3.1 远程监测中心设备组成 |
3.3.2 主要设备规格与用途 |
3.3.3 实现的主要功能 |
3.4 信号采集与热效率分析 |
3.4.1 信号采集 |
3.4.2 热效率分析方法 |
第4章 远程监测系统试验与比对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过程 |
4.2.1 试验任务 |
4.2.2 试验方法 |
4.2.3 试验步骤 |
4.3 试验锅炉基本信息 |
4.4 传感器比对 |
4.4.1 比对使用的仪器设备 |
4.4.2 比对过程 |
4.4.3 比对结果 |
4.5 燃煤锅炉比对试验 |
4.5.1 试验条件与要求 |
4.5.2 远程监测系统数据曲线比对 |
4.6 比对结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项目推广前景 |
5.3 项目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锅炉总组装胎投入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600MW亚临界机组锅炉节能提效改造的设计研究[D]. 刘堃.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2]烟气凝结换热器传热强化与工程应用研究[D]. 刘民科.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12(02)
- [3]烧结矿余热罐式回收双压锅炉结构和热工参数研究[D]. 崔月. 东北大学, 2014(05)
- [4]工业锅炉行业节能减排与战略性发展[J]. 王善武,吕岩岩,吴晓云,范兵兵. 工业锅炉, 2011(01)
- [5]苏联电站锅炉基本情况[J]. 沈华琪. 锅炉技术, 1978(07)
- [6]实现燃煤工业锅炉节能降耗的措施和途径[J]. 魏力军. 电器工业, 2006(09)
- [7]超临界“W”火焰锅炉水冷壁异常分析[D]. 蔡正春. 长沙理工大学, 2012(01)
- [8]余热锅炉设备说明书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郭琳. 黑龙江大学, 2014(11)
- [9]工业锅炉爆炸事故后果模拟[D]. 曹榆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10]工业锅炉的节能远程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D]. 屠欣鑫.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