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羟基磷灰石和多聚左旋乳酸制可吸收性椎体间固定融合cage的力学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朱绍瑜[1](2020)在《载利福平多孔复合物作为结核性骨缺损修复材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将 RFP(RIFAMPICIN/Rifampin,利福平)作为主药,使用 PDLLA(Poly-DL Lactic Acid外消旋聚乳酸)、nHA(nano-hydroxyapatite纳米羟基磷灰石)作为DDS(Drug Delivery System,药物传递系统)载体材料,对这一复合材料修复的可行性进行探究,同时还对多孔复合物的生物安全性、降解性、骨诱导性、药物缓释性以及体外抗结核活性等性能和价值展开分析。方法:(1)制备多孔RFP/PDLLA/nHA复合材料;观察载药量、包封率以及孔隙率和成型情况等指标,通过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XRD(X-ray differaction X,射线衍射)、FTIR(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e,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观察分析合成产物的表征。(2)将PBS(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磷酸缓冲液)液作为释放介质,观察分析RFP/PDLLA/nHA复合材料的体外降解性能、体内降解性能和体外药物缓释性能。(3)将PDLLA/nHA复合材料作为参照,在对复合材料与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进行共培养之后,观察分析MC3T3-E1细胞的生长与增殖状态,再综合分析多孔RFP/PDLLA/nHA复合物的细胞毒性,评判复合材料的组织相容性。(4)进行4周的RFP/PDLLA/nHA复合物与小鼠MC3T3-E1细胞诱导分化培养,分别测定MC3T3-E1细胞的ALP(alkaline phosphatase,碱性磷酸酶)含量、OCN(osteocalcin,骨钙素)及COL-I(Collagen-I,Ⅰ型胶原)表达水平,以此评估复合材料的体外骨诱导性能。(5)对金胺“O”染色、抗酸染色、MicroMGITTM荧光判读仪菌检及FDA检测结果进行观察并分析,并以此评估复合材料的体外抗结核性能。结果:(1)研究中制备的RFP/PDLLA/nHA复合原料,是通过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出来的,复合物呈现橘黄色,为疏松且多孔的海绵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证明了 PDLLA及RFP的存在,且均未出现新物象,以及新交联及耦合,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2)多孔RFP/PDLLA/nHA复合材料失重率与pH值变化过程中均具有两个快速增长期,复合材料在经过体内降解后呈现凹凸不平的表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纤维膜覆盖,与组织的结合更加紧密体内降解较为广泛。复合材料体内降解12周后降解速率明显比体外降解高。(3)复合材料和MC3T3-E1细胞共培养发现,细胞生长状况均较好,存在大量的细胞增殖,细胞核均完整;复合材料均存在孔隙结构塌陷表现;细胞不仅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而且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在细胞毒性方面,也不存在显着差异,因而对于细胞增殖并不会产生较为显着的抑制作用。入组小鼠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麻醉苏醒、切口愈合均良好。(4)RFP/PDLLA/nHA组的细胞ALP活性均随着诱导培养时间的增加而上升。这一复合材料的优势还体现在能够加速MC3T3-E1细胞成熟和细胞分化,同时还能够在修复骨缺损中发挥显着效果。(5)对RFP/PDLLA/nHA材料进行连续8周的观察,显示其在色泽方面呈现出清亮透光,在颜色方面主要是橘黄色,在结核分歧杆菌菌落聚集与形成方面并不明显。抗酸染色为阴性;RFP/PDLLA/nHA材料组当中的结核菌能够被复合材料释放的RFP杀灭。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材料中基本能够认定无法检测到活结核分歧杆菌的存在。结论:载RFP多孔PDLLA/nHA复合物,在各方面均具有较为突出的性能,能够成为结核性骨缺损的修复材料,但复合材料的活体作用效能和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朱领军[2](2019)在《可降解解剖型nHA/PLGA椎间融合器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可降解解剖型nHA/PLGA椎间融合器设计的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统计学方法结合计算机技术,设计符合颈、腰椎不同节段解剖学形态,具有与各个椎间隙大小、形态相匹配的椎间融合器。研究方法:1.分别选取50名健康成人志愿者和50名具有颈、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老年患者进行颈椎和腰椎CT扫描,获取颈、腰椎椎间隙和椎间隙上下椎体边缘部位的解剖学数据,对其数据进行重建、分析,收集健康成人和具有退变的颈、腰椎的老年患者解剖学数据。根据他们的解剖学形态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出颈、腰椎椎间隙的中位解剖学形态数据;并根据已有的正常国人的颈、腰椎椎间隙的数据进行调整分析后重构。2.根据构建的颈、腰椎不同节段椎间隙数据,设计与椎间隙解剖形态、大小和孔隙结构相匹配的解剖型椎间融合器。3.根据正常人体椎体的弹性模量和力学强度,采用统计学方法设计融合器在具有一定孔隙率和孔径大小的情况下,计算出可降解材料nHA/PLGA的组成和配比参数,主要是设计寻找到具有与正常人椎体骨弹性模量相一致和生物力学强度相当的nHA和PLGA的比例和构建方式。4.根据第三步得到的nHA和PLGA配比以及第二步获得的的数据库数据,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需要的颈、腰椎不同节段可降解解剖型nHA/PLGA椎间融合器。结果:根据本研究前期的相关研究数据,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了需要的颈、腰椎不同节段可降解解剖型nHA/PLGA椎间融合器。结论:本研究采用统计学方法结合计算机技术设计出了符合颈、腰椎不同节段解剖学形态且与各个椎间隙大小、形态相匹配的椎间融合器,为进一步生物学性能检测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可降解解剖型n HA/PLGA椎间融合器生物学性能检测研究目的:对合成的可降解解剖型n HA/PLGA椎间融合器的各项力学指标和体内、外生物指标进行检测和验证。研究方法:1.将第一部分合成的可降解解剖型n HA/PLGA椎间融合器植入尸体标本中的椎间隙,检测可降解解剖型n HA/PLGA椎间融合器的稳定性和在各种力学加载下的生物力学特性。2.利用第一部分合成的可降解解剖型n HA/PLGA椎间融合器,在体外生理体液中的不同时间进行浸泡实验,验证其在长期生理体液条件浸泡下的形态、力学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变化特性。3.在第一部分合成的可降解解剖型nHA/PLGA椎间融合器采用MTT法接种3T3细胞,通过观察细胞在融合器上的生长和繁殖情况,对融合器的细胞相容性、细胞毒性等体外细胞学实验进行检测。4.对第一部分合成的可降解解剖型n HA/PLGA椎间融合器进行生物相容性试验、过敏试验、溶血实验等检测。5.利用第一部分合成的可降解解剖型n HA/PLGA椎间融合器,将其植入到动物股部肌袋内观察降解情况,测量其不同时间点的力学强度和形状体积,记录体内降解和力学强度变化规律。结果:1.可降解解剖型n HA/PLGA椎间融合器与尸体标本中椎间隙的匹配程度及植入尸体标本后融合器稳定性和在各种力学加载下的生物力学特性良好;2.可降解解剖型n HA/PLGA椎间融合器在体外生理体液中的不同时间进行浸泡实验,证明其在长期生理体液浸泡下形态、力学强度和弹性模量等方面性能稳定;3.可降解解剖型n HA/PLGA椎间融合器上采用MTT法接种3T3细胞,进行的体外细胞相容性、细胞毒性实验显示细胞在可降解解剖型n HA/PLGA椎间融合器上生长和繁殖情况良好;4.可降解解剖型n HA/PLGA椎间融合器的生物相容性试验、过敏试验、溶血实验等结果良好;5.可降解解剖型n HA/PLGA椎间融合器体内降解和力学强度变化实验结果良好;记录可降解解剖型n HA/PLGA椎间融合器植入到动物股部肌袋内降解情况并测量不同时间段的力学强度和形状体积变化情况。结论:通过对可降解解剖型n HA/PLGA椎间融合器的各项理化和生物力学特性进一步测试和研究,发现该融合器的各项力学指标和体内、外生物指标均良好,符合本研究所需的各项指标要求。第三部分:可降解解剖型n HA/PLGA椎间融合器动物实验的研究研究目的:3D打印可降解解剖型n HA/PLGA椎间融合器在山羊体内进行颈椎和腰椎椎体间融合实验,观察该融合器在山羊体内椎间融合及降解吸收情况。研究方法:1.对动物实验所需的山羊手术部位(C3/4、L4/5)椎间隙,通过三维CT扫描取得椎间隙解剖学数据;采用3D打印方法打印出与实验动物山羊椎间隙解剖形态相匹配的可降解解剖型n HA/PLGA椎间融合器;2.选用本地山羊16只,随机分组。动物模型完成后,将动物随机分成2组,每组8只,其中8只为对照组,8只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动物常规行椎间植骨融合术(取山羊自体髂骨)。4组时间分别为术后1月、2月、3月、6月。3.利用电子天平、离子溅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石蜡切片机、多聚甲醛、戊二醛、显微光学照相系统等实验器材对标本进行取材和相应处理,并通过大体观察、光镜观察、扫描电镜等得出相关实验数据。结果:山羊手术部位(C3/4、L4/5)椎间隙植骨融合部位,术后1月开始出现纤维软骨连接,术后2月手术部位椎间隙植骨融合部位开始出现显着的骨性融合,其中出现软骨化骨和纤维性成骨是实现骨性融合不可或缺的过程。术后前2月,两组手术部位椎间隙植骨融合部位外观差异不明显,表明在骨性融合早期,可降解材料n HA/PLGA及初期降解产物对促进骨性融合的纤维性成骨和软骨性骨痂影响不明显。术后2月后,可降解材料n HA/PLGA降解速度增加,产生的代谢产物导致了手术节段内环境的变化,进而导致骨性融合的速度降低;可降解材料n HA/PLGA完全降解后能够被山羊自体骨替代。结论:可降解解剖型n HA/PLGA椎间融合器,在实现骨性融合早期,材料本身及初步降解产物对促进手术部位(C3/4、L4/5)骨性融合的影响较小,且软骨化骨和纤维性成骨两组结果无明显差异;中期,随着可降解材料n HA/PLGA的逐步降解和降解产物的增加,手术部位由于软骨和纤维组织的骨化程度被轻微抑制,导致手术部位椎间隙骨性融合过程减慢;后期,可降解材料n HA/PLGA在实验组观察到其降解速度与对照组显着不同,实验组植入的可降解解剖型n HA/PLGA椎间融合器大部分已降解,且其在降解吸收的过程中伴随着骨性结构的出现。
胡鉴瑜[3](2019)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用于腰椎退变性侧凸椎间融合的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66 Cage,n-HA/PA66 Cage)用于腰椎退变性侧凸椎间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8月采用n-HA/PA66Cage与PEEK Cage用于腰椎退变性侧凸后路手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70例患者,其中n-HA/PA66 Cage组43例和PEEK Cage组2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体质量指数、侧凸方向、顶椎旋转度、融合节段、骨质疏松例数以及术前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冠状面Cobb角、腰腿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采用改良ODI、VAS、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影像学评价包括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冠状面Cobb角、Cage植入深度、植骨融合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n-HA/PA66 Cage组随访时间18-62个月,平均30.9个月,PEEK Cage组随访时间20-58个月,平均33.0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n-HA/PA66 Cage组1例发生Cage移位。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n-HA/PA66 Cage与PEEK Cage组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后3天分别丢失0.50±1.79mm、1.72±1.43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冠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矫正(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天、6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Cage植入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两组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改良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各时间点VAS评分、改良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照腰椎功能MacNab标准,n-HA/PA66Cage组优良率为88.4%,PEEK Cage组为8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A/PA66椎间融合器可有效恢复、维持腰椎退变性侧凸手术患者的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较好中期疗效,是一种理想的椎间植骨融合替代材料。
朱领军,刘佳,鲍小刚,许国华,刘志胜,赵永刚[4](2019)在《可降解脊柱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的目前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的主流手术模式和金标准仍是椎体间植入椎间融合器的脊柱椎间融合术。临床常规使用的椎间融合器,植入后不能在体内降解,形成终生异物;过高的弹性模量还会导致相邻椎体的骨质疏松,进而出现植入物下沉、应力遮蔽、融合"假象"等。理想的可降解材料合成的脊柱椎间融合器能够逐步降解并最终被新生骨取代,具有与皮质骨相近的弹性模量、良好的生物相容性、X射线通透性及较好的初始力学强度等特点。本文将对可降解脊柱椎间融合器实验动物分析、临床效果分析、存在缺点、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王旭翾[5](2017)在《磷酸镁骨水泥可降解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究磷酸镁骨水泥(MagnesiumPhosphateCement, MPC)的体内、外降解反应,设计制备MPC Cage; (2)研究第一代MPC Cage椎间融合、降解、组织相容性;(3)对比研究第一代MPC Cage与第二代MPC Cage椎体撑开、融合、降解、组织相容性;(4)与聚醚醚酮Cage (PEEK)对照,研究第二代MPC Cage的椎间撑开、融合、降解、组织相容性。[方法](1)观察MPC样品在SBF溶液(37℃)、PBS溶液(37℃)、PBS溶液(60℃)中浸泡1天,3天,7天,14天,28天,56天,112天,168天后的表观、抗压强度、溶液PH改变;制备M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水泥棒,选取新西兰大白兔18只,一组12只以MPC水泥棒修复左股骨外侧髁骨缺损,一组6只以PMMA水泥棒进行修复,在术后1月、3月、6月处死,行Micro-CT、组织学检查;设计制备MPC Cage (2)选取巴马猪12头,每头动物L4/5节段植入第一代MPC Cage一枚,分成术后1.5月、4月、6月三组,行CT检查,并按组处死、取材行Micro-CT、组织学检查(3)选取巴马小型猪6头,同前法在L3/4、L4/5椎间植入第一代MPC Cage、第二代MPC Cage各1枚,在术后3月、6月、9月行X线、CT检测,并在术后9月处死,行Micro-CT、组织学检查,计算平均椎间高度(Disc Space Heights DSH)、评估融合率等(4)选取小型巴马猪8只,同前法在L3/4、L4/5椎间植入第二代MPC Cage、PEEK Cage各1枚,在术后1.5月、3月、6月行CT检查,并在术后1.5月、6月各处死4只,计算平均椎间高度,融合率,评估组织相容性。[结果](1) PBS溶液(60℃)组出现裂隙最早,SBF溶液(37℃)最晚;三组抗压强度快速下降后部分回升,在168天时,抗压强度分别为9.3±3.0MPa、20.1±4.7 MPa、28.9±10.2MPa,经两两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PH值均呈增长趋势,在168天时,三组PH均大于9;体内降解研究中,两组均未出现骨小梁结构改变。(2)在术后6月时,融合率为75%,MPC Cage在术后1.5月出现裂痕,术后6月时几乎降解完全,可发现溶骨反应。(3)术后6月、9月第一代MPC Cage组平均DSH与第二代MPC Cage组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月、9月第一代Cage与第二代Cage的融合率为66.7%、50%和83.3%、83.3%,两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4)术后各点第二代MPC Cage平均DSH与PEEK Cage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EK组在术后3月时就可在植骨区看到骨桥连接,早于第二代MPC Cage,术后6月时PEEK、第二代MPC融合率为100%,75%, P>0.05,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1 )MPC在体内降解模型中体现出较好的组织相容性。(2)第一代MPC Cage可实现椎间融合,因降解过快,导致椎间不稳,产生溶骨现象。(3)第二代MPC Cage降解减慢,能更好的保持平均DSH。(4)第二代MPC Cage与PEEK Cage相比,存在融合缓慢,椎间支撑作用弱等不足之处。
从铭[6](2016)在《3D打印羟基磷灰石椎间融合器及生物力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一种新型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cage)的设计思路和制作过程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和扫描电镜检测,分析其在人体颈椎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以羟基磷灰石与聚乳酸材料为原料,应用3D打印技术研制新型椎间融合器,在试验用力学检测仪中检测3D打印羟基磷灰石/聚乳酸(n-HA/PLA)椎间融合器组与传统碳纤维椎间融合器组的最大抗压载荷。应用扫描电镜仪观察羟基磷灰石在PLA中的分布,评价混合效果。结果:n-HA/PLA组的最大抗压载荷较碳纤维组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羟基磷灰石在PLA中分布均匀,无明显的聚团现象,混合效果好。结论:新型3D打印n-HA/PLA颈椎椎间融合器可提供颈椎椎间植入物所需要的抗压缩性能,可满足临床植入的生物力学要求。
王永明[7](2015)在《MSCs复合双相磷酸钙陶瓷促进脊柱融合相关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脊柱融合术是治疗脊柱骨折的主要方式,普遍采用自体骨移植,但由于自体骨自身的问题和弊端,大大限制了该技术疗效的发挥。因此,研究成活率高、副作用小的人工骨来代替自体骨或异体骨,以修复骨缺损,促进脊柱融合迫在眉睫。此项研究的结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采用人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复合双相磷酸钙陶瓷进行脊柱融合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折的疗效观察,为临床治疗方式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自2012年01月至2013年10月间收治的具有至少1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的50例单节段胸腰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糖尿病、凝血功能异常、贫血、感染性疾病等疾病者;心肺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合并有其它部分骨折者;根据植骨融合材料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人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双相磷酸钙陶瓷进行脊柱融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自体髂骨进行脊柱融合治疗,所有患者均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后正中入路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入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半年和术后1年进行随访,随访患者均进行X线及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不同时间点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VAS、ODI、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早期下床时间、住院天数和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按照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早期下床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半年和术后1年Cobb角进行比较,除术前指标外,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半年和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比进行比较,除术前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半年和术后1年VAS评分进行比较,除术前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半年和术后1年ODI评分进行比较,除术前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所有患者定期随访,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日常生活自理,所有病例无任何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1年进行下腰背疼痛评分(LBOS),观察组的优良率为88%(22/25),对照组优良率为64%(16/25),两组优良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富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双相磷酸钙(BCP)是安全有效的用于骨融合术的植骨替代材料,该技术联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的床疗效优于自体骨移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汤嘉军[8](2015)在《降解型柠檬酸羟基磷灰石复合体(POC-M-click-HA)材料在兔椎间融合模型中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一种前路兔腰椎间植骨融合模型的建立一、背景介绍自1911年Hibb S首次报道脊柱融合(Spinal fusion)手术100多年以来,该种手术方式已经发展成为脊柱外科一种重要的手术方法。随着基础研究的进展及临床实践的应用,学者们发现脊柱融合手术仍存在一系列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如融合失败,椎体间假关节形成,自体骨来源缺乏以及自体骨取骨处并发症等。为了进一步探索研究脊柱融合的生理基础,解决由脊柱融合术导致的相关并发症。加之近年来,随着骨组织工程及生物工程的发展,为了测试各种新型合成的骨生物材料及生物因子的作用及效果,建立一种标准、稳定、有效的动物脊柱融合模型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问题之一。相对于临床研究人为因素、不确定因素较多等局限性来说,基础动物研究能够有效的控制动物同一性,饲养条件及处理方式的统一性的优势,能够获得更加确切的实验数据。在动物选择方面,大型动物具有跟人相似的骨骼结构,获得的数据更加可靠及实用,主要用于生物力学及新型材料、器械的研究,比如羊、猪及猴子等。相比较小动物因为饲养方便,价格便宜,可以进行大量的试验动物研究,所以可以获得的大量的实验数据,统计结果更有意义。主要用于融合生理机制及过程的研究,如兔子、大鼠、小鼠,甚至应用到转基因鼠。兔是小动物中具有与人类腰椎解剖结构相似的动物之一,自1995年Boden等建立新西兰白兔脊柱后外侧融合模型以来,该模型被学者们广泛应用于测试不同骨生物因子以及组织工程新材料在脊柱融合中的作用。该模型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可以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移植物的填充,便于获取足够的髂骨进行自体骨移植对照,具有与人类相似的融合率等优势。然而,该模型的最大缺点在于其融合部位位于横突或者椎板间,周围血管条件较差,其融合率较低。再者,目前在临床应用的脊柱融合手术方法中,主要以椎间融合术式为主。通过动物后外侧融合获得的试验数据不能很好的为临床研究采用。椎体间植骨融合模型是研究者们较少采用的研究模型,其主要原因为其手术操作较为复杂,容易损伤腹部脏器,导致严重并发症。再者是该模型破坏椎间隙后,椎体间缺乏稳定性,导致植骨块容易移位,造成椎间不融合。但是,该模型弥补了横突间植骨融合的劣势,真正模拟了临床手术路径及融合方式,获得的数据更加可靠。目前,仍未有像兔后外侧融合模型这样标准、统一的兔腰椎前路融合模型的制作方法的研究报道。二、目的1、利用兔腰椎骨性结构测量数据建立一种稳定的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模型;2、评价该兔腰椎融合模型的实用性、稳定性及有效性;为组织工程学研究提供一种标准化的模型参考。三、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2.5kg)44只,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n=10)用于解剖进行腰椎椎体测量,B组(n=12)行腰4/5椎体间椎骨融合术加内固定;C组(n=12只)行腰4/5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未进行内固定,D组(n=10)行单纯显露加横突破坏。造模术后4周行X线检查,术后12周取标本进行大体观察、micro-ct、生物力学及组织学切片检查。四、结果仅出现1例因固定螺钉进入椎管导致脊髓损伤造成双下肢瘫痪。手触法检测B组融合率为100%(12/12),C组融合率为75%(9/12),D组标本未见椎间盘损伤及间隙破坏。影像学B组植入骨块位置明显优于C组,融合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组织学提示B、C两组椎体间融合部位均可见新生软骨,C组中多件植骨块脱出后形成软组织空腔。生物力学显示B组最大载荷显着高于C组(p<0.05)。五、结论1、在兔腰椎解剖基础上进行兔腰椎间植骨融合模型制作保证了造模的安全性及可靠性。2、内固定装置可以为椎间植骨块提供稳定的融合空间,防止植骨块脱离融合位置,有助于提高该模型的融合效率,保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及实用性。第二部分:降解型柠檬酸羟基磷灰石复合体(POC-M-click-HA)材料在兔椎间融合模型中实验研究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人民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在我国,因创伤及退变导致脊柱不稳定,脊柱肿瘤以及脊柱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此类疾病若不及时干预,容易导致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甚至导致瘫痪,大小便失禁等不可逆性的后果。目前,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已经成为治疗脊柱疾病的常用外科技术,椎间植骨材料的选择成为该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自体骨具有良好的骨诱导能力,同时避免了免疫排斥反应被认为是椎间植骨材料的“金标准”。然而,自体骨的来源不足,取骨处的并发症等一系列缺点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同时促生了各种骨生物替代材料的发展。在骨生物材料领域,学者们最早研究的是同种异体骨或动物骨骼,通过将这类骨头去抗原,灭菌处理后应用到人体当中,其缺点在于抗原的处理不彻底带来的机体免疫排斥反应,导致植骨不融合;骨骼供体本身所携带的疾病的传播及骨的质量较差等缺点。随着研究的进展,机械性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类似骨骼基质的羟基磷灰石材料,以及生物支架结合各种生物因子的复合材料逐渐被开发以及应用。但是各种材料都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机械强度不够,骨诱导能力较差,生物相容性不好等。为了改进生物材料的不足,学者们不断寻求一种理想的自体骨替代材料。研究发现在人体骨骼当中,柠檬酸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的器官。柠檬酸(Citric Acid,亦称为枸橼酸)是一种有机弱酸,一种天然防腐剂,也用于向食物和软饮料中加入酸味。在生物化学中,它是三羧酸循环的重要中间产物,因此在几乎所有生物的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证明柠檬酸在骨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角色,柠檬酸复合物是骨骼中磷灰石纳米晶体结构的一部分。在人类骨骼中,该复合物覆盖了约磷灰石晶体的1/6,其含量约为骨骼有机物的5.5wt%,对骨骼中羟基磷灰石纳米结晶具有重要物理结合作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工程及材料研究中心杨建团队根据柠檬酸在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利用体外合成的柠檬酸交联羟基磷灰石制备了可降解的骨生物材料。其中高强度的 biodegradable photoluminescent polymers-HA(BPLPs)对于大段骨缺损具有很好的修复作用,crosslinked urethane-doped polyesters-HA(CUPEs)在兔股骨外上髁缺损及大鼠颅骨缺损修补试验中表现出很好的生物相容性,骨诱导能力以及非常微弱的炎症反应。以上材料具有足够的生物学强度,然而在材料降解方面略显不足。进一步改善柠檬酸羟基磷灰石材料的不足,其团队利用甲基二乙醇胺(N-methyldiethanolamine,MEDA)交联柠檬酸羟基磷灰石(POC-HA),制备了 POC-M-click-HA生物支架,有利于其快速降解。为了进一步测试该材料的生物降解能力及优势,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内、体外的试验研究。二、目的1、测试基于柠檬酸的火柴棒状快速降解型羟基磷灰石支架复合物(POC-M-click-HA)材料在兔椎间融合模型中的融合效果;2、评价该材料(POC-M-click-HA)与组织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材料降解情况及骨诱导情况。3、通过比较该新型材料(POC-M-click-HA)与“金标准”自体骨及临床已经广泛应用骨生物材料(PLLA-HA),总结评价该新型材料的优势及不足。为该材料下一步开发及应用于临床提供初步的科学依据。三、方法1、选用健康新西兰白兔幼兔(4-5w)提取BMSCs细胞,利用贴壁培养方法获得纯化第三代兔BMSCs细胞,并与材料共培养3天,行扫描电镜观察,观察POC-M-click-HA材料与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容性。2、选健康新西兰白兔(2-2.5kg)54只,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自体骨融合组18只,B组为聚乳酸羟基磷灰石复合物(PLLA-HA)材料融合组18只,C组为POC-M-click-HA材料融合组18只。术后4周、8周、12周根据SUK评估方法对大体标本的融合程度进行初步判断,利用X线、micro-ct、生物力学、组织学等方法进一步检测该生物材料的骨诱导情况,材料降解情况及生物学相容性。四、结果体外培养结果显示大量不规则BMSCs细胞贴附于POC-M-click-HA材料表面及空隙,细胞之间通过树突相互交联,分化、生长良好。术后伴随新生骨形成,POC-M-click-HA材料出现不同程度的降解。术后4周、8周时,POC-M-click-HA 材料组标本融合率(11.2±3.7,80±4.5)明显优于 PLLA-HA材料对照组(9.3±2.4and71.1±4.4,p<0.05),但低于自体骨融合组。术后12周,生物力学结果显示,POC-M-click-HA材料组标本最大载荷和刚度分别为880.8±14.5Nand 843.2±22.4N/mm,明显优于PLLA-HA对照组(712.0±37.5N,stiffness:622.5±28.4N/mm,p<0.05)。虽然最大载荷及刚度不及自体骨融合组,但两组间未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组织学切片结果可见POC-M-click-HA材料组新生骨面积较PLLA-HA对照组多,且组在POC-M-click-HA材料组在术后4周时出现部分材料降解,并形成散在的溶解后空腔。在术后8周时,椎间隙之间新生骨形成明显,占据材料降解空间,新生骨之间残存部分材料。术后12周时,椎间隙间可见连续新生骨连接上下椎体,材料近乎完全降解。相比PLLA-HA对照组在术后各个时间点也可见新生骨包绕材料生长,但新生骨面积低于POC-M-click-HA材料组,且降解速率不及POC-M-click-HA材料组。材料的降解可为新生骨提供充足的生长空间,增加椎间新生骨体积,提高了椎间融合的质量。生物力学结果同样验证由该生物材料诱导形成的椎间融合的生物力强度及刚度都优于PLLA-HA材料组。五、结论1、柠檬酸可降解POC-M-click-HA材料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细胞未见明显毒性反应,与细胞相容性良好。2、柠檬酸可降解POC-M-click-HA材料具有良好的骨诱导能力及促进椎间骨生长能力;3、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及免疫排斥反应;4、该材料快速降解性质为新生骨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同时避免了因为材料长期存在于体内产生的异物反应。5、生物力学结果显示该材料诱导形成的椎间融合具有接近于自体骨融合后的强度及刚度。综上:柠檬酸可降解POC-M-click-HA材料是一种良好的椎间植骨融合的骨替代生物材料。
杨博[9](2014)在《肾形n-HA/PA66腰椎间融合器在猪腰椎TLIF手术的体外生物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在猪腰椎标本上模拟后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对比新设计的肾形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66,n-HA/PA66)腰椎椎间融合器(cage)与子弹头形n-HA/PA66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差异,为研制具有更好力学性能的腰椎椎间融合器提供依据。方法:取10只成年雄性白猪L2-L5节段脊柱标本,共20个运动单位,随机平均分为空白对照组、髓核摘除组、子弹头形cage组、肾形cage组。均行X摄片检查排除脊柱疾病和测量椎间隙高度。髓核摘除组行后路椎板间开窗摘除椎间盘髓核。子弹头形cage组和肾形cage组模拟TLIF手术,分别经左侧置入不同类型cage并辅以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通过X线摄片观察椎间隙高度以及椎弓根螺钉和cage的位置。将各组标本加载于生物力学实验机上,给予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压缩共7个方向的非破坏性的载荷,获得各组标本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数据,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比较。结果:(1)椎间隙高度:髓核摘除组髓核摘除后椎间隙高度(6.0±0.54mm)与摘除前(6.02±0.53mm)和空白对照组(6.08±0.30mm)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子弹头形cage组TLIF术后的椎间隙高度(6.36±0.29mm)较术前(6.06±0.30mm)和空白对照组(6.08±0.30mm)略有增加,同样的结果存在于肾形cage组(5.92±0.38mm,6.10±0.23mm),但两组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cage位置:肾形cage较子弹头形cage更接近椎体中后部,子弹头形cage位置偏左。(3)运动范围:髓核摘除组各方向运动范围较空白对照组均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弹头形cage组和肾形cage组各方向运动较空白对照组均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髓核摘除组各方向运动范围也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弹头形cage组较肾形cage组在右侧弯曲(2.02±0.11mm,1.23±0.06mm)、压缩方向(1.52±0.33mm,0.65±0.19mm)的运动范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方向的运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核摘除组髓核摘除后脊柱的稳定性下降,各方向的运动范围增加。子弹头形cage组和肾形cage组与空白对照组和髓核摘除组比较,由于椎间融合器和椎弓钉内固定的使用脊柱的稳定性明显提高,各方向的运动范围明显减小。肾形cage组与子弹头形cage组相比在恢复椎间隙高度方面效果相当,且都能很好维持脊柱的稳定,但前者较后者在轴向压缩和向植入对侧弯曲时载荷-位移更小,更加稳定。肾形cage因其弧形设计,在TLIF术中能更理想地放置于椎体中后部。
董军峰[10](2014)在《载利福平多孔复合物作为结核性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骨关节结核(Osteoarticular TB)是最常见肺外结核之一,其发病率近年来逐年增高,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研究表明实施病灶清除术后遗留的骨缺损能否有效重建,在手术治疗骨关节结核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决定着手术治疗骨关节结核成败与否。现有骨缺损修复材料如自体骨、同种异体骨、钛网(titanium mesh)、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骨水泥等均存在各自不足,制约了手术治疗骨关节结核发展。因此,开发理想的骨结核缺损修复材料迫在眉睫。外消旋聚乳酸(Poly-DL Lactic Acid, PDLLA)和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 nHA)是最具潜力的两类骨修复材料和药物转运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 DDS)载体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多个领域。利福平(Rifampin,RFP)为一线抗结核药物。本课题中,我们在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针对结核性骨缺损特点,利用溶剂挥发法成功设计并制备出载RFP多孔复合物(RFP/PDLLA/nHA复合物),并对其相关性能进行了重点研究,探索了其在结核性骨缺损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潜能。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多孔RFP/PDLLA/nHA复合物制备及表征。以RFP、PDLLA、nHA为原料,利用溶剂挥发法制备出海绵状疏松多孔RFP/PDLLA/nHA复合修复材料。以孔隙率(porosity)、载药量(drug loading,DL)、包封率(Entrapment efficiency, EE)、成型情况等综合判断优化制备工艺,筛选出最佳原料配比(wt.%)为RFP:PDLLA: nHA=2:10:1.此比例下,孔隙率为83.35+1.50%,RFP包封率高达76.77+0.82%,总载药量高达12.82±0.14%。X射线衍射(X-ray differaction, 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e, FTIR)证实制备前后未发生明显物象改变,未引入新杂质。2.多孔RFP/PDLLA/nHA复合物降解、药物释放特性研究。实验发现该复合物具备优良降解性能和药物缓释特性,降解过程中可见明显孔壁结构塌陷,大量降解小孔形成。复合物体内外降解失重率(weight loss ratio, WLR)均明显快于纯PDLLA材料;其在体外存在短暂药物爆释现象,随后可维持稳定释放12w以上;其体外累积释药分数(cumulative release percentage, CRP)与失重率高度相关,存在明显线性关系:Y=11.63+0.9549*X (R2=0.9836, SD=1.17, n=12)。3.多孔RFP/PDLLA/nHA复合物生物安全性研究。细胞安全性实验证实其对MC3T3-E1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其与多孔PDLLA/nHA材料均具备良好细胞适应性。通过将复合物植入昆明小鼠体内初步探讨其组织相容性,结果提示该复合物具备良好组织相容性;小鼠手术切口愈合可,生存状态良好,病理学观察表明其并未诱发严重急性炎症及排斥反应。材料周围IL-6、TNF-a表达含量早期轻度升高,但存在迅速下降,向组织修复期快速转变趋势。4.多孔RFP/PDLLA/nHA复合物骨诱导性探讨。采用将材料与MC3T3-E1细胞诱导分化培养的方式,初步探讨其体外骨诱导性。实验发现多孔RFP/PDLLA/nHA组中MC3T3-E1细胞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N)以及Ⅰ型胶原(Collagen-I, COL-I)表达量显着高于同期多孔RFP/PDLLA材料。结果表明多孔RFP/PDLLA/nHA复合物能显着加快诱导MC3T3-E1细胞向成熟成骨细胞(osteoblast, OB)分化,具备优良的体外骨诱导性。5.多孔RFP/PDLLA/nHA复合物抗结核性能研究。采用材料与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 tuberculosis)共培养的方式,结合MicroMGITTM荧光判读仪、抗酸染色、金胺“O”染色(auramine O fluorescent dyes),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 FCM)多种手段探讨了多孔RFP/PDLLA/nHA及PDLLA/nHA两种复合材料体外抗结核性能,结果表明前者具备优良抗结核性能,通过药物释放能有效杀灭M. tuberculosis;而后者则可与M. tuberculosis友好相处。实验同时发现FCM用于生物医用材料功能化、安全性评价操作简便、准确率高,值得推广。上述结果表明多孔RFP/PDLLA/nHA复合物作为结核性骨缺损修复材料具备一定临床应用潜能;但其在活体内作用效能有待深入探讨,材料特性对产物性能影响的具体机制亦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论文成功实施,为治疗骨关节结核提供了新选择,亦为骨科其他类似疾病研究提供了新设计灵感。
二、羟基磷灰石和多聚左旋乳酸制可吸收性椎体间固定融合cage的力学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羟基磷灰石和多聚左旋乳酸制可吸收性椎体间固定融合cage的力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载利福平多孔复合物作为结核性骨缺损修复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载利福平多孔复合物的制作及其材料结构和性能表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载利福平多孔复合物的安全性、骨诱导性、抗结核活性实验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1、研究结论 |
2、研究展望 |
综述 结核性骨缺损修复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专利和学术获奖 |
主持或参与的项目 |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致谢 |
(2)可降解解剖型nHA/PLGA椎间融合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可降解解剖型nHA/PLGA椎间融合器设计的研究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章 可降解解剖型nHA/PLGA椎间融合器生物学性能检测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四章 可降解解剖型nHA/PLGA椎间融合器动物实验的研究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3)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用于腰椎退变性侧凸椎间融合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材料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4)可降解脊柱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可降解脊柱椎间融合器动物实验 |
1.1 实验动物选择 |
1.2 可降解材料脊柱椎间融合器动物体内实验效果 |
1.2.1 聚乳酸 (polylactide, PLA) 椎间融合器 |
1.2.2 PLDLLA椎间融合器 |
1.2.3 其他种类可降解椎间融合器 |
2 可降解脊柱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 |
2.1 颈椎融合手术 |
2.2 腰椎融合手术 |
3 可降解脊柱椎间融合器缺点 |
4 未来可降解脊柱椎间融合器发展趋势 |
(5)磷酸镁骨水泥可降解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MPC体内外降解实验及可降解椎间融合器的制备 |
1 引言 |
2 材料 |
3 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第一代MPC可降解椎间融合器的初步实验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 |
3 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第一代MPC可降解椎间融合器与第二代MPC可降解椎间融合器的对比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 |
3 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第二代MPC可降解椎间融合器与PEEK椎间融合器的对比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 |
3 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可降解脊柱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6)3D打印羟基磷灰石椎间融合器及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原料制备 |
1.1 实验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第二章 实验过程 |
2.1.Cage设计 |
2.2.HA/PLA复合材料的制备 |
2.3.3D打印纺丝的制备 |
2.4.3D打印新型椎间融合器的制备 |
2.5.压缩载荷试验 |
2.6.扫描电镜检测 |
2.7 观察与统计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3.2 压缩载荷测试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MSCs复合双相磷酸钙陶瓷促进脊柱融合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结果 |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的比较 |
2.3 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同时间点 Cobb 角的比较 |
2.4 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同时间点椎体前缘高度比的比较 |
2.5 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同时间点 VAS 评分的比较 |
2.6 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同时间点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的比较 |
2.7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评价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降解型柠檬酸羟基磷灰石复合体(POC-M-click-HA)材料在兔椎间融合模型中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一种前路兔腰椎间植骨融合模型的建立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降解型柠檬酸羟基磷灰石复合体(POC-M-click-HA)材料在兔椎间融合模型中实验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成果 |
致谢 |
(9)肾形n-HA/PA66腰椎间融合器在猪腰椎TLIF手术的体外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插图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载利福平多孔复合物作为结核性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结核性骨缺损重建修复材料现状 |
1.3 PDLLA/HA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1.4 RFP在骨关节结核中的应用 |
1.5 本课题研究的提出、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多孔RFP/PDLLA/nHA复合物制备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孔RFP/PDLLA/nHA复合物降解、药物缓释性能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4 结果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孔RFP/PDLLA/nHA复合物生物安全性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4 结果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孔RFP/PDLLA/nHA复合物骨诱导性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多孔RFP/PDLLA/nHA复合物抗结核活性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4 结果 |
6.5 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2 特色与创新 |
7.3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2 主要符号和缩略词表 |
四、羟基磷灰石和多聚左旋乳酸制可吸收性椎体间固定融合cage的力学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载利福平多孔复合物作为结核性骨缺损修复材料研究[D]. 朱绍瑜. 苏州大学, 2020(06)
- [2]可降解解剖型nHA/PLGA椎间融合器的研制[D]. 朱领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4)
- [3]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用于腰椎退变性侧凸椎间融合的疗效[D]. 胡鉴瑜.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4]可降解脊柱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J]. 朱领军,刘佳,鲍小刚,许国华,刘志胜,赵永刚.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9(01)
- [5]磷酸镁骨水泥可降解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D]. 王旭翾.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7(04)
- [6]3D打印羟基磷灰石椎间融合器及生物力学分析[D]. 从铭. 青岛大学, 2016(02)
- [7]MSCs复合双相磷酸钙陶瓷促进脊柱融合相关临床研究[D]. 王永明. 吉林大学, 2015(09)
- [8]降解型柠檬酸羟基磷灰石复合体(POC-M-click-HA)材料在兔椎间融合模型中实验研究[D]. 汤嘉军. 南方医科大学, 2015(01)
- [9]肾形n-HA/PA66腰椎间融合器在猪腰椎TLIF手术的体外生物力学研究[D]. 杨博. 重庆医科大学, 2014(02)
- [10]载利福平多孔复合物作为结核性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研究[D]. 董军峰.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