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拟生产实践进行测量实验教学的做法(论文文献综述)
高君峰,田荣华,李玉清[1](2021)在《专业认证背景下非测绘专业的测量实验教学的思考》文中提出随着测绘技术与测量仪器的发展创新,非测绘专业中测量实验的教学内容需要变化与改善,文章以专业认证为指导,分析得出目前高校中非测绘专业中测量实验内容存在着体系陈旧、实验器材更新不及时、缺乏专业针对性等问题。文章将测量实践在不同非测绘专业中的作用分为专业必修、专业基础、普通了解三类,提出以"专业导向"在不同类型的非测绘专业中开设不同课程,同时在非测绘专业的测量实验教学中应将先进的测绘技术与仪器使用引入教学,以达到社会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标准。
段祝庚,陈丰田,岳雄,江学良,王丽颖[2](2021)在《虚实结合无人机摄影测量实验教学改革与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索无人机摄影测量虚实结合实验教学模式,对无人机摄影测量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将虚拟仿真系统和云计算技术引入无人机摄影测量实验教学,进行虚实结合的开放式实验模式教学实践。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验教学效果评价,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对照组和研究组间的累计作业时长、自主实验程度、对课程的帮助程度、兴趣度、满意度和考核成绩等调查指标存在显着性差异,虚实结合教学模式可增强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研究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
张小波,姚池,武立功,杨建华,蒋水华[3](2021)在《尾矿库溃坝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案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尾矿库溃坝规模大、破坏性强,在实践教学中开展物理模型实验困难较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已取得良好的效果。以南昌大学尾矿库溃坝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为基础,提出"一平台、二定位、三层次、四模块"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案,阐明尾矿库溃坝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案及其特色,总结了虚拟仿真教学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陈雪梅[4](2021)在《高中生物实验混合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徐平[5](2021)在《虚实结合的笼型异步电机故障诊断实验教学系统研究》文中提出
蒋博雅[6](2021)在《基于LCA的模块化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协同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虚拟实验技术嵌入理论讲授环节,有效地将课堂上传授数学模型的真实实验转化为可视化的、操作性强的虚拟仿真实验流,帮助学生解惑释疑。以全生命周期评价(LCA)物化阶段环境热点分析为基础,引入Three.js支持构建了三维虚拟实验系统,并利用LCA融合碳排放、三维模块化建筑、图形界面等多元化元素集成实现多功能交互设计。开拓工业化建造技术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相结合的创新型途径,具有较强实用价值;并且有利于学生工程思维和多学科整合能力的培养。
曹斌华[7](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吕彬[8](2021)在《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文中提出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生物学必修内容中植物与微生物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对该内容进行相应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在国内有很多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改进和创新的研究,这些改进和创新让生物学实验变得更为多样化,更加能够多角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探究能力。科技创新大赛中,对于生物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非常的重视,部分学校也成为了参赛的主力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国外科技创新实验也同样被很多仁人志士予以重视,并推出了相应的科创实验的网站,在网站上有部分大赛成果展示,以及相应的指导方案。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开发出,与现有必修教材相切合的实验指导手册,运用国内外先进的实验教学理论和方法,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编写,期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科学探究道路上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悟。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科学核心素养。本次研究为开发应用性研究,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首先,对高中生物学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论的应用进行了相应的文献梳理。其次,对高中生物学中常见的一些实验探究方法和实验探究技巧,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最后对于国外的科学探究实验的相应的理论和指导性资料进行了整合和翻译。第二部分为调查分析,对我所在的实习学校以及相应的我能联系到的学校进行了生物学创新实验的开展过程的研究分析。包括学生和老师在内,对于他们如何开展生物学实验,怎样进行生物学实验,以及生物学实验中哪些因素对于他们学习生物学的成长最为重要,进行问卷的调查和分析,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实验指导手册进行相应的修改与调整。第三部分是将编制好的实验指导手册的部分章节提供给相应的授课老师使用,同时通过访谈的方法收集相应的老师的使用指导意见。进一步对手册进行完善。通过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本手册中的科学实验探究过程及方法,能够对学生生物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本手册中的科学实验探究的问题引导假设等科学实验流程,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三、本手册运用于实践教学以及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都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实验的多维度思考,多角度分析以及实验设计分析能力等。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为将来有致力于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理性思维的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王琼霞,刘晓昕[9](2021)在《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应用传感器的探索》文中提出一、概述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它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在高中阶段,实验教学对学生掌握生物学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在重视定性实验的同时,也应重视定量实验,让学生在量的变化中了解事物的本质"。目前,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定性实验,定量实验较少,而一些生物学规律的揭示必须依靠定量实验才能实现,例如酶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曲线等,受检测手段等条件限制很难进行定量研究。
刘平爽[10](2021)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显性化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我国科学方法教育方式正在经历从隐性向显性的过渡阶段,在方法教育不断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许多一线教师对于科学方法显性化教学的相关经验十分匮乏。本文通过教学实践以及深入研究,验证科学方法的显性化教学对于学生科学方法教育的积极性,探索科学方法显性教育的教学价值,为一线物理教学提供借鉴,推动我国科学方法显性教育的发展。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第一部分,阅读物理科学方法相关的文献与书籍,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中的全部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及其科学方法的梳理,并依据科学方法显性化的设计理念,进行部分实验的方案设计。第二部分,选取天津市重点中学(XX中学)的两个平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以科学方法的显性化教学与隐性化教学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实施,并对后测结果进统计与分析。第三部分,分析后测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科学方法显性化的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科学方法具有积极影响;科学方法显性化的实验教学对于学生掌握不同科学方法的影响存在差异;科学方法显性化的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方法的关注与重视。根据研究结论,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显化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方法的意识,并且提高自身的科学方法素养。
二、模拟生产实践进行测量实验教学的做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拟生产实践进行测量实验教学的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专业认证背景下非测绘专业的测量实验教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
(一)社会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 |
(二)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与创新动力激发的要求 |
(三)技术进步的要求 |
二、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
(一)实验内容体系陈旧 |
(二)实验条件相对较差 |
(三)缺乏专业针对性 |
三、实验体系设计 |
(一)设计原则 |
(二)设计内容 |
四、结束语 |
(2)虚实结合无人机摄影测量实验教学改革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虚实结合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及其特点 |
1.1 虚实结合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
1.2 基于云计算无人机摄影测量软件的特点 |
1.3 虚拟仿真系统的特点 |
2 实验教学效果调查与评价 |
2.1 实验教学效果调查与评价方法 |
2.2 评价结果 |
3 结 语 |
(3)尾矿库溃坝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案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虚拟仿真应用于尾矿库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
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案的建立 |
(一)一平台 |
(二)二定位 |
(三)三层次 |
(四)四模块 |
1.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模块 |
2.大型数值仿真分析模块 |
3.实际效果模拟演示模块 |
4.库区溃坝灾害预警模块 |
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建立的目标 |
(一)构建多层次教学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科研热情及创新能力 |
(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创建创新型尾矿库虚拟仿真平台 |
四、尾矿库溃坝虚拟仿真实际应用存在的困难及解决策略 |
(一)仿真设备成本高,维护费用高 |
(二)技术及设备更新较快 |
五、结语 |
(6)基于LCA的模块化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协同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实验背景 |
1.1 适用性、广泛性与代表性 |
1.2 可行性 |
1.3 时代性与实用性 |
2 实验教学方法 |
2.1 实验原理 |
2.1.1 全生命周期评价(LCA)理论 |
2.1.2 建筑碳排放核算模型 |
2.1.3 国际标准组织制定的碳排放核算标准 |
2.2 实验教学体系 |
2.3 实验开发技术支持 |
3 实验功能逻辑及交互设计 |
3.1 数据库模型构建 |
3.2 碳排放数学模型构建 |
4 运行过程 |
4.1 需求分析 |
4.2 仿真平台框架 |
4.3 实验结果 |
(1) 建材开采、生产阶段实验分析。 |
(2) 运输阶段实验分析。 |
(3) 现场装配阶段实验分析。 |
(4) 实验内容的拓展。 |
5 结 语 |
(7)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
1.1.1 新课程改革对于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
1.1.2 生物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性 |
1.1.3 生物学实验创新改进在生物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设计 |
2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高中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生物学实验探究的文献综述 |
2.2.1 “生物学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
2.2.2 “开放式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
2.2.3 “研究性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
2.2.4 “创新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
2.3 理论综述 |
2.3.1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文献研究 |
2.3.2 建构主义理论的文献研究 |
2.3.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文献研究 |
2.3.4 多元智能理论的文献研究 |
2.3.5 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文献研究 |
3 研究方法与过程 |
3.1 研究方法 |
3.1.1 文献研究法 |
3.1.2 行动研究法 |
3.1.3 问卷调查法 |
3.1.4 访谈法 |
3.1.5 统计分析法 |
3.2 研究过程 |
4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的编写步骤 |
4.1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实验的设计理念 |
4.2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实验的原则和方法 |
4.2.1 提问的原则和方法 |
4.2.2 背景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
4.2.3 作出假设的原则 |
4.2.4 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
4.2.5 实验笔记记录的原则和方法 |
4.2.6 科技创新实验论文撰写的一般步骤 |
5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的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
5.1 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应用现状调查 |
5.1.1 调查的目的 |
5.1.2 调查的对象 |
5.1.3 调查的结果分析 |
5.2 前期测评 |
5.2.1 测评的目的 |
5.2.2 测评的对象 |
5.2.3 测评的结果分析 |
5.3 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指导手册的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
5.3.1 实践研究的目的 |
5.3.2 实践研究的对象 |
5.3.3 实践研究的过程 |
5.3.4 实践研究的结果分析 |
5.4 后期测评 |
5.4.1 测评的目的 |
5.4.2 测评的对象 |
5.4.3 测评的结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7 实施建议 |
8 参考文献 |
9 附录 |
附录1: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学生科研探究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设计思维测评 |
附录4:科研能力小问卷: |
附录5:高中生物植物与微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 |
10 致谢 |
(9)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应用传感器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
二、促进实验创新 |
(一)转定性为定量 |
(二)缩短实验时长 |
(三)优化结果的获取与呈现 |
(四)助力实验拓展 |
三、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
(一)在应用新技术的过程中提升专业能力 |
(二)在实践中体验科学技术与教育、技术与社会的交叉融合 |
(三)在教学中提升跨学科整合能力 |
(10)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显性化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3 概念界定 |
3.1 方法 |
3.2 科学方法 |
3.3 物理科学方法 |
3.4 物理实验科学方法 |
3.5 科学方法显性化 |
4 理论基础 |
4.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4.2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4.3 终身教育理论 |
5 研究过程 |
5.1 研究思路 |
5.2 研究方法 |
5.3 研究工具 |
5.4 研究对象 |
5.5 变量控制 |
5.6 研究内容 |
6 物理实验方案设计 |
6.1 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实验方案设计 |
6.2 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实验方案设计 |
6.3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方案设计 |
6.4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方案设计 |
6.5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方案设计 |
7 教学实施及前后测分析 |
7.1 前测分析 |
7.2 教学实施 |
7.3 后测问卷 |
7.4 后测分析 |
8 研究结论与不足 |
8.1 研究结论 |
8.2 教学建议 |
8.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科学方法梳理 |
附录2 访谈内容 |
附录3 科学方法检测后测题 |
附录4 八年2 班后测结果统计 |
附录5 八年5 班后测结果统计 |
致谢 |
四、模拟生产实践进行测量实验教学的做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专业认证背景下非测绘专业的测量实验教学的思考[J]. 高君峰,田荣华,李玉清. 高教学刊, 2021(31)
- [2]虚实结合无人机摄影测量实验教学改革与效果评价[J]. 段祝庚,陈丰田,岳雄,江学良,王丽颖.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1(10)
- [3]尾矿库溃坝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案探索[J]. 张小波,姚池,武立功,杨建华,蒋水华. 高等建筑教育, 2021(05)
- [4]高中生物实验混合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D]. 陈雪梅.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虚实结合的笼型异步电机故障诊断实验教学系统研究[D]. 徐平.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基于LCA的模块化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协同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J]. 蒋博雅.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1(06)
- [7]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8]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 吕彬.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应用传感器的探索[J]. 王琼霞,刘晓昕.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1(06)
- [10]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显性化的实践研究[D]. 刘平爽.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