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方言地区普通话语音教学要点

福建方言地区普通话语音教学要点

一、试谈福建方言区普通话语音教学的重点(论文文献综述)

罗桂花[1](2021)在《李荣先生的方言学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指出

王铨锴[2](2021)在《福州方言音韵视觉化研究》文中指出

王姝婕[3](2021)在《贵州雷山方言程度副词“很”的语法研究》文中指出

张悦[4](2021)在《拜泉方言动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黑龙江省拜泉县使用的汉语方言动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法、统计法、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拜泉方言动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首先本文在对拜泉方言动词进行了界定与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观点与看法,根据拜泉方言的特点,总结出界定与分类的条件。根据动词意义类型不同,分为动作行为动词、心理活动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判断动词、使令动词和感知动词,其中动作行为动词又分为行为自动词与行为他动词;根据语义特征不同,分为状态动词、活动动词、结果动词和完成动词,其中前三个为基本动词类型,最后一个为派生动词类型。每种分类下都列举了具体的动词和例句。其次探讨了拜泉方言动词的构词法。从单纯词和合成词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单纯词分为单音词、叠音词和联绵词,合成词分为复合式、附加式和重叠式。复合式合成词根据词根与词根的关系分为联合式、偏正式、补充式、动宾式、主谓式,附加式合成词主要讨论了动词加后缀的情况,重叠式合成词分为AA式、AABB式、ABAB式。并对以上进行举例和详细的描写与分析。第三章以“看”义动词、“说”义动词、“吃”义动词为个案,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地分析,从结构特点、句法特点、语义特点角度进行了细致地考察。拜泉方言动词中有一些动词于普通话相重合,有一些动词又与其他东北方言相重合,但有一部分是拜泉独有的特色。结语对全篇文章进行了概括,分析了文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与今后研究的方向。

江喜昌[5](2021)在《江苏常州金坛吴方言研究》文中提出吴方言作为我国第二大汉语方言,对其调查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便已开始。苏南吴语研究成果丰硕,主要集中在苏州等代表城市。金坛处在吴语区与江淮官话区交汇的地方,记录描写金坛境内吴方言意义重大。我们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金坛吴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进行描写与研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金坛的地理人口状况、历史沿革、语言概况,综述了江苏境内吴方言的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方法、材料来源与体例说明。第二章为金坛吴方言语音研究,首先,描写了金坛吴方言的语音系统、声韵调配合关系及两字组连读变调,并将金坛吴方言语音与中古音系进行纵向比较,总结其语音特点;其次,总结了金坛吴方言的文白异读现象;最后,将金坛吴方言与苏州方言语音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了二者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第三章为金坛吴方言词汇研究,首先,从词形和词义两个方面将金坛吴方言的词汇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其次,分析了金坛吴方言词汇的造词理据,有直接理据和间接理据两种;最后,从体词性和谓词性两类分析了金坛吴方言的古语词。第四章为金坛吴方言语法研究,首先,分析了金坛吴方言的实词和虚词,实词方面分析了名词、代词和数量词,虚词方面分析了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其次,分析了金坛吴方言的句式,重点讨论了处置句、被动句、比较句和双宾句;最后,分析了金坛吴方言的句类,重点讨论了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第五章为结语,对金坛吴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进行归纳与总结,金坛吴方言保留着吴语系统的基本面貌,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普通话推广等诸多因素所带来的语言接触与融合,导致金坛吴方言与苏南吴语典型代表点存在差异,它是深受官话影响的吴语。文章最后另有两个附录,一是金坛吴方言同音字汇,一是金坛吴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

施乐琪[6](2021)在《山西晋城市方言参考语法》文中提出本文研究山西晋城市方言的语法,具有参考语法特点。本文依据参考语法的描写性、分析性原则,对晋城市方言语法进行全面、细致、系统的研究。全文一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先对参考语法进行了概述,然后说明目前已有的参考语法研究成果、山西方言研究成果和晋城市方言研究成果,最后介绍晋城市方言的基本概况。第二章描写晋城市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并对晋城市方言的儿化系统和连调系统进行归纳与描写。第三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词类、构词法、构形法,重点关注附加式和重叠式在构词、构形方面的区别,并首次对方言的重叠生成过程进行了分析。第四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代词系统,主要研究方言里极富特色的人称代词和指示词。三身代词在主宾语位置和领属位置上的用法极具方言特点,存在叠加使用现象;指示词有多种读音,也存在叠加使用现象,并在不同程度上语法化为方言中的结构助词。第五章考察晋城市方言的名词性短语,对方言里所有的名词性短语结构进行描写,并深入研究定语领属结构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三种:领属标记结构、并置结构和含三身代词结构,进一步排列出领属结构中的多项等级序列。第六章考察晋城市方言的谓词性短语,对方言里所有的谓词性短语结构进行描写,系统研究具有方言特点的框式状语、中补短语、介词短语。第七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简单句,先介绍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然后描写十三类句式结构,重点分析富有方言特色的“动”字句和“得”字句。第八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复杂句、复合句,先描写方言中的复杂句,然后系统分析方言中复合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类型。第九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句类与语气,分别描写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并从语义角度对晋城市方言的疑问句进行重新分类,同时关注与各个句类密切相关的句末语气词。第十章关注晋城市方言的体系统和时系统,总结出方言里的体标记和时标记,并通过体、时标记在同一句中的共现现象证明晋城市方言体、时相分,最后罗列句末体标记、时标记、语气词三者连用的所有可能。第十一章从句法、语义功能描写晋城市方言的话题标记,并总结话题标记的发展过程。第十二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重点回顾具有方言代表性的语法特点,并说明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魏思文[7](2021)在《汉语作为三语习得的语音迁移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各国、各界间的交流和联系的日益深化,世界日益密集为“地球村”,对于多语言人才的需求随之日益增多,三语、多语习得过程中的诸般课题接连进入语言学家的视野,得到日益密切的关注。但时下,三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不繁多,本文系在此前成果之基础上,考察日(L1)英(L2)汉(L3)三语者中的汉语(L3)辅音、元音、声调和变调的语音样貌及其流变,同时通过和日(L1)汉(L2)双语者的汉语语音样貌及其流变过程对比,分析日语(L1)和英语(L2)在汉语(L3)习得过程中的迁移现象,并对日英汉三语者在汉语辅音、元音、声调和变调方面的迁移成因进行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探讨递进教学效能的可能性和相关策略。本文共由七章组成。第一章,绪论。陈述本文研究背景,界定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语音实验采用的研究手段以及方法,展现研究创新点及其价值。随着近年来我国国际影响力增强和正在全球范围内升温的“汉语热”,在一衣带水的日本,汉语学习者持续增多,其中有英语习得经验的日英双语者数量可观。学术界关于汉日双语学习和汉英双语学习的研究比比皆是,对日英汉三语学习的研究却寥若星辰,鲜少得到关注。回顾国内外“三语习得”的研究历程、发展阶段和研究重点,着重关注“三语习得”研究中的热门课题——语言迁移。通过考察日(L1)英(L2)汉(L3)三语者的汉语语音样貌不可避免地受已或部分习得的日语和英语语音经验的迁移过程,探究其因果关系。第二章,本章以既往研究为基础,举凡本文所使用的相关成果,包括: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语言迁移、中介语以及实验语音学五个方面。第三章,详述调查目的及其相关准备,包括研究对象和语音样本选取、问卷设计理念、语音样本采集原则,特别是基于语音学教研软件praat对于语音样本的判别、分析、取值等具体研究实践及其与预期对应程度。第四章,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审视,展现了两组样本调查数据结果:无英语(L2)参与下,母语为日语(L1)的学习者学习汉语(L3)的迁移和在英语(L2)参与下,母语为日语(L1)的学习者学习汉语(L3)的迁移的对比,阐明日汉双语者的语音迁移和日英汉三语者的语音迁移实践基本相同,求证日(L1)、英(L2)、汉(L3)三语者学习汉语(L3)主要表现为f[f]和h[x]混淆,r[(?)]和l[l]混淆,sh[(?)]、s[s]和x[(?)]的混淆,舌尖音塞擦音(zh[(?)]、ch[(?)]、z[(?)]、c[(?)])读作舌面塞擦音(j[(?)]、q[(?)]),n[n]和ng[(?)]混淆以及送气音错读为不送气音六类。单元音迁移主要体现在ü[y]、卷舌元音er[(?)]以及-i[(?)]、-i[(?)]和i[i]的迁移;复元音的迁移相对复杂,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复元音发音不连贯,一些复元音单化,还有一些复元音的介音丢失。声调的迁移主要体现在上声错读成阳平。此外,还详细讨论了日汉双语者和日英汉三语者在上声变调、“一”和“不”变调、轻声和儿化的音变时的迁移表现。第五章,本章对日英汉三语者汉语语音迁移考察分析,出现迁移的最重要原因是语际影响。包括无英语(L2)参与下,母语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英语(L2)参与下,母语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以及目的语汉语(L3)对日英汉三语者汉语语音迁移的影响。同时,一些源于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时间也是造成日(L1)、英(L2)、汉(L3)三语者出现迁移的原因。第六章,针对我们样本展现的日(L1)英(L2)汉(L3)三语者的语音迁移,并结合学习者已经掌握的日语(L1)和英语(L2)的音系特征,试提出有进行性功能的教学策略,期盼能给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些许参考。第七章,总结本文,试对日(L1)英(L2)汉(L3)三语汉语习得中的语音迁移形成初步的结论,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伟华[8](2021)在《《交泰韵》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交泰韵》是明代万历年间河南籍学者吕坤研究汉语等韵学的着作。作者废除门法,志在以革新的反切来帮助读书人拼切字音、学习韵学。他认为河洛音即当时的中原雅音,书中记录了当时河洛地区官话的语音特征。对《交泰韵》的研究,可为中原官话语音的历时演变提供必要的文献参考,也可为明代官话语音研究提供详实的语音材料。本文利用反切系联法、归纳法、共时参证法、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计算统计法,对《交泰韵》的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声调系统和吕坤的韵学思想进行论述,将《交泰韵》与相关韵书和现代河南方言语音材料比较,详尽解读《交泰韵》反映的语音特点和吕坤的韵学思想,从而准确定位《交泰韵》的音系性质。全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交泰韵》的研究目的和意义,评述目前学界对《交泰韵》的研究现状。介绍《交泰韵》现存版本情况和编排体例。第二章吕坤生平和经世思想。主要介绍吕坤的生平,阐述他的经世思想及其对《交泰韵》编写的影响。第三章吕坤韵学思想。从韵书传承角度说明《交泰韵》与相关韵书尤其是《洪武正韵》的关系。对《交泰韵》的序言、凡例所蕴含的韵学思想进行分析说明。第四章《交泰韵》的声母系统。主要介绍《交泰韵》的声母,比较《交泰韵》声母系统与同时代其他官话韵书声母系统的异同,重点分析全浊声母清化、知照组合流和零声母的扩大。第五章《交泰韵》的韵母系统。《交泰韵》的反切变革卓有成效,吕坤精心选择声介合母的反切上字,同韵母韵字往往用相同的零声母反切下字。一个韵组的反切上字也形成“入上去平”字组,上去声反切上字与韵组入声字声母、介音相同、主要元音相同。分析《交泰韵》的反切系统,可以发现韵字作反切上字时的又读音。联系内部分析法,说明《交泰韵》阳声韵、阴声韵、促声韵的分合情况,分析各韵部介音的发展变化,构拟《交泰韵》韵母的音位系统。重点讨论开口二等喉牙音字的介音问题、知庄章组及日母字的洪细问题、唇音字开合口问题、尤侯韵唇音字读为模韵、庄组模韵读为歌韵等语音现象。第六章《交泰韵》的声调系统。本章主要就《交泰韵》浊上不变完全去、入声存在和入声调类的演变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第七章《交泰韵》音系性质。本章主要比较《交泰韵》与《中原音韵》《洪武正韵》《书文音义便考私编》《切字捷要》《文韵考衷》《等韵图经》《等韵精要》的关系,探讨《交泰韵》与其他官话韵书音系的异同及接近程度。《交泰韵》音系与《文韵考衷》《等韵精要》最为接近,这符合吕坤对中原雅音的定位,也说明《交泰韵》反映的是明代中后期的中原官话音系。通过对吕坤中原雅音观念的辨析以及对《交泰韵》与明代诸官话韵书音系的比较,可以明确明代官话曾以蓝青官话的形式存在。第八章为结语。简要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及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可能研究内容做了展望。

陈晗[9](2021)在《基于“5C”标准的高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汉语综合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核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者的语言、文化知识水平以及言语交际能力。作为承上启下的高级阶段综合课教学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以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中的“5C”标准为理论依据,选取高级汉语综合课教材《HSK标准教程6(下)》中有代表性的课文作为案例进行教学设计,旨在提升高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效率,寻求解决高级阶段学习者语言能力提升速度放缓的瓶颈问题,为国际中文教师提供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教学方案。我们以高级汉语水平的在华学习者为教学对象,在介绍美国“5C”标准理论的基础上,从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教学要素及教学实施的可行性等方面对基于“5C”标准的高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进行了前端分析。以《HSK标准教程6(下)》中的课文《怀念慢生活》为例,进行了具体的教学设计,具体展示了美国“5C”标准在高级汉语综合课中的运用。此外,还总结了本次教学设计的优点,并根据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情况进行反思并给出使用建议,建议使用本设计的研究者们在使用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美国“5C”标准理论的学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综合体现“5C”标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把握课堂节奏,对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加以取舍。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为今后美国“5C”标准应用于我国高级汉语综合课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林清书[10](2020)在《福建“地方普通话”的主要特点》文中研究说明福建人说的普通话,指的是以汉语标准语为模仿学习的对象,带有少量福建方言成分的二级或三级以下的普通话。按照地理分布来看,福建可以分为沿海地区和以武夷山脉为主的山区,因此,福建"地方普通话"也体现了山海特点;参照福建方言来分类,大致上可以分为闽方言"地方普通话"和客家"地方普通话"等两大类。长期在交通不便、相对封闭的同一个行政区划之内生活,福建"地方普通话"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特点。在福建的不同区域内,也形成了"地方普通话"比较突出的标志性符号,给福建"地方普通话"的分类和分区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

二、试谈福建方言区普通话语音教学的重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谈福建方言区普通话语音教学的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4)拜泉方言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拜泉方言动词概说
    第一节 动词界定与分类
        一、动词界定标准
        二、动词的界定
    第二节 拜泉方言动词的分类
        一、按音节数量分类
        二、按动词意义分类
        三、按动词语义特征分类
第二章 拜泉方言动词的结构类型分析
    第一节 单纯词
        一、单音词
        二、叠音词
        三、联绵词
    第二节 合成词
        一、复合式
        二、附加式
第三章 部分拜泉方言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
    第一节 “看”义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
        一、结构特点
        二、句法特点
        三、语义特点
    第二节 “说”义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
        一、结构特点
        二、句法特点
        三、语义特点
    第三节 “吃”义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
        一、结构特点
        二、句法特点
        三、语义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拜泉方言动词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江苏常州金坛吴方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金坛区概况
        一、地理人口概况
        二、历史沿革
        三、语言概况
    第二节 江苏境内吴方言研究现状
        一、语音方面
        二、词汇方面
        三、语法方面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材料来源与体例说明
        一、材料来源与发音合作人情况
        二、体例说明
第二章 金坛吴方言的语音研究
    第一节 金坛吴方言的语音系统
        一、声韵调系统
        二、声韵调配合关系
        三、两字组连读变调
    第二节 金坛吴方言与中古音系的比较
        一、声母的比较
        二、韵母的比较
        三、声调的比较
        四、语音特点
    第三节 金坛吴方言的文白异读
        一、声母的文白异读
        二、韵母的文白异读
        三、声韵的文白异读
    第四节 金坛吴方言与苏州方言语音的比较
        一、声母的比较
        二、韵母的比较
        三、声调的比较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坛吴方言的词汇研究
    第一节 金坛吴方言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
        一、词形比较
        二、词义比较
    第二节 金坛吴方言的造词理据
        一、直接理据
        二、间接理据
    第三节 金坛吴方言古语词例释
        一、体词性古语词
        二、谓词性古语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坛吴方言的语法研究
    第一节 金坛吴方言的实词
        一、名词
        二、代词
        三、数量词
    第二节 金坛吴方言的虚词
        一、副词
        二、介词
        三、连词
        四、助词
    第三节 金坛吴方言的句式
        一、处置句
        二、被动句
        三、比较句
        四、双宾句
    第四节 金坛吴方言的句类
        一、疑问句
        二、祈使句
        三、感叹句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金坛吴方言同音字汇
    附录二 金坛吴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6)山西晋城市方言参考语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参考语法
        1.1 参考语法研究综述
        1.2 山西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第二节 晋城市(城区)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2.1 地理位置
        2.2 历史沿革
    第三节 晋城市方言研究概述
        3.1 语音方面
        3.2 词汇、语法方面
    第四节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4.1 研究目的、意义
        4.2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符号说明
第二章 晋城市方言音系
    第一节 声韵调系统
        1.1 声母
        1.2 韵母
        1.3 声调
    第二节 儿化系统
        2.1 儿化韵
        2.2 儿化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连调规律
        3.1 两字组连调规律
        3.2 重叠连调规律
第三章 词类
    第一节 词类与词义
        1.1 开放性词类
        1.2 封闭性词类
    第二节 构词与构形
        2.1 复合式
        2.2 附加式
        2.3 叠音与重叠式
    第三节 其他手段
        3.1 合音词
        3.2 分音词
        3.3 变音别义构词
    小结
第四章 指示与称代
    第一节 人称代词
        1.1 三身代词的读音及意义分类
        1.2 三身代词的句法功能
        1.3 三身代词的叠置现象
        1.4 非三身代词
        1.5 “热~=”的发展及用法
        1.6 人称代词的语用特点
    第二节 指示词
        2.1 指示词的读音及意义分类
        2.2 指示词的句法功能
        2.3 指示词的叠加现象
        2.4 指示词与结构助词的语法共性
        2.5 指示词的回指功能
    第三节 疑问代词
        3.1 疑问代词的读音及意义分类
        3.2 疑问代词的语用特点
    小结
第五章 名词性短语
    第一节 名词性短语的结构
        1.1 定中短语
        1.2 联合短语
        1.3 数量短语
        1.4 同位短语
        1.5 指量短语、“的”字短语
        1.6 方位短语
    第二节 定中领属结构
        2.1 领属标记结构
        2.2 并置结构
        2.3 含三身代词结构
    小结
第六章 谓词性短语
    第一节 普通谓词性短语
        1.1 动宾短语
        1.2 主谓短语
        1.3 联合短语
        1.4 连谓短语
        1.5 兼语短语
    第二节 中补短语
        2.1 结果补语
        2.2 程度补语
        2.3 情态补语
        2.4 可能补语
        2.5 趋向动词与趋向补语
        2.6 数量补语
        2.7 时地补语
    第三节 状中短语
        3.1 短语类别
        3.2 框式状语
    第四节 介词短语
        4.1 介词及介词短语意义分类
        4.2 介词悬空现象
        4.3 后置词及框式介词
    小结
第七章 简单句及其构成
    第一节 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
        1.1 完整句
        1.2 非完整句
    第二节 一般动词谓语句句式
        2.1 处置句
        2.2 被动句
        2.3 连谓句
        2.4 兼语句
        2.5 致使句
        2.6 双宾句
        2.7 存现句
        2.8 领有句
        2.9 系词句
        2.10 比较句
        2.11 比况句
    第三节 特殊动词谓语句句式
        3.1 “动”字句
        3.2 “得”字句
    小结
第八章 复杂句和复合句
    第一节 从句
        1.1 补足语从句
        1.2 定语从句
        1.3 补语从句
    第二节 复句及其关联标记模式
        2.1 假设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2 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3 目的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4 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5 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6 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7 顺承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8 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9 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小结
第九章 句类与语气
    第一节 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
        1.1 陈述句
        1.2 祈使句
        1.3 感叹句
    第二节 疑问句
        2.1 有疑而问
        2.2 无疑而问
    小结
第十章 时体系统
    第一节 晋城市方言的体系统
        1.1 完成体—兰_1[l(?)~0]、唠[lo~0]
        1.2 持续体—呢_1[n(?)~0]
        1.3 经历体—过[ku?~(53)]
        1.4 起始体—开[k(?)~(33)]
        1.5 继续体—下去[(?)iɑ~(53)k(?)(?)~0]
        1.6 短时体
        1.7 尝试体
        1.8 反复体
    第二节 晋城市方言中的时系统
        2.1 过去时—来[l(?)~0]
        2.2 现在时—兰_2[l(?)~0]、呢_2[n(?)(?)~0]
        2.3 将来时—呐[n(?)(?)~0]
        2.4 参照时间转移现象
        2.5 时标记与语气词的功能分化
    第三节 体、时标记共现
        3.1 完成体与时标记共现
        3.2 持续体与时标记共现
        3.3 经历体与时标记共现
    第四节 体、时标记与语气词连用
        4.1 时标记与语气词连用
        4.2 体标记、时标记、语气词连用
    小结
第十一章 话题
    第一节 单音节话题标记
        1.1 哇
        1.2 呀
        1.3 来
        1.4 咾
    第二节 多音节话题标记
        2.1 咾时/咾咾时
        2.2 咾哇
    小结
第十二章 结语
    第一节 本文研究重点回顾
        1.1 附加与重叠
        1.2 人称代词与指示词
        1.3 定语领属结构
        1.4 短语与简单句
        1.5 复杂句与复合句
        1.6 句类与语气
        1.7 时体
        1.8 话题
    第二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汉语作为三语习得的语音迁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语言迁移研究
        1.1.2 语言迁移研究发展简史
        1.1.3 习得
        1.1.4 实践背景
    1.2 研究界定
        1.2.1 三语和第一语言、第二语言的区别
        1.2.2 三语习得和二语习得
        1.2.3 本文研究问题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仪器
    1.5 研究价值和意义
    1.6 相关文献综述
        1.6.1 三语习得研究发展史
        1.6.2 语言迁移研究动态
    1.7 研究方法
        1.7.1 实证研究法
        1.7.2 对比分析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实验语音学
    2.2 偏误分析理论
        2.2.1 偏误分析理论的相关研究状况
        2.2.2 偏误分析理论的发展过程
        2.2.3 偏误分析理论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2.3 语言迁移理论
        2.3.1 语言迁移
        2.3.2 语际影响
    2.4 中介语理论
        2.4.1 中介语的名称之辨
        2.4.2 中介语的形成因素
        2.4.3 中介语的特点
第3章 调查设计与实施
    3.1 设计方案
    3.2 调查对象及过程
        3.2.1 调查对象
        3.2.2 实验信息采集的过程
    3.3 praat辅助语音分析
        3.3.1 praat的相关参数介绍
        3.3.2 基于praat的语音偏误分析
第4章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语音迁移的实证分析
    4.1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辅音的迁移
        4.1.1 擦音的迁移
        4.1.2 塞擦音的迁移
        4.1.3 鼻音的迁移
        4.1.4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迁移
    4.2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元音的迁移
        4.2.1 单元音的迁移
        4.2.2 复元音的迁移
    4.3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音变的迁移
        4.3.1 上声变调的迁移
        4.3.2 “一”和“不”的变调
        4.3.3 轻声
        4.3.4 儿化
第5章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语音迁移的成因分析
    5.1 语际影响
        5.1.1 无英语(L2)参与,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
        5.1.2 英语(L2)参与下,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
        5.1.3 目的语汉语(L3)的影响
    5.2 学习者自身的影响
        5.2.1 学习动机
        5.2.2 学习时间
        5.2.3 学习策略
第6章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语音的教学策略
    6.1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辅音的教学策略
        6.1.1 f和h的教学
        6.1.2 zh、ch、sh的教学
        6.1.3 r和l教学
        6.1.4 z、c、s和 j、q、x的教学
        6.1.5 -n和-ng的教学
        6.1.6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教学
    6.2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元音的教学策略
        6.2.1 单元音的教学
        6.2.2 复元音的教学
    6.3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声调的教学策略
    6.4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音变的教学策略
        6.4.1 汉语(L3)变调的教学
        6.4.2 汉语(L3)轻声的教学
        6.4.3 汉语(L3)儿化的教学
第7章 结语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交泰韵》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及研究目的
        1.1.1 研究现状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材料
第二章 吕坤的生平与经世思想
    2.1 吕坤生平简介
    2.2 吕坤的经世思想
        2.2.1 秉承道统垂世立教
        2.2.2 万物一体以民为本
        2.2.3 崇真务实经时济世
    2.3 吕坤经世思想与《交泰韵》的编撰
    2.4 《交泰韵》的版本
    2.5 《交泰韵》的体例
第三章 《交泰韵》的韵学思想
    3.1 《交泰韵》对明代韵书的传承
        3.1.1 《交泰韵》对《洪武正韵》编纂体例的借鉴
        3.1.2 《交泰韵》与其他韵书间的相同之处
    3.2 序言表现的韵学观
    3.3 凡例表现的韵学观
        3.3.1 韵书使用说明
        3.3.2 韵部分合说明
        3.3.3 相关韵学术语说明
        3.3.4 吕坤对工具书的看法
        3.3.5 吕坤对中原雅音的看法
第四章 《交泰韵》的声母系统
    4.1 《交泰韵》声母系统的分析及拟音
    4.2 声母演变具体分析
        4.2.1 全浊声母清化
        4.2.2 知庄章三组声母合流
        4.2.3 影母、喻母、疑母、微母的分合关系
第五章 《交泰韵》的韵母系统
    5.1 《交泰韵》反切上字的选择标准
        5.1.1 阳声韵上去声反切上字的选择标准
        5.1.2 阴声韵上去声反切上字的选择标准
        5.1.3 反切用字规律在《交泰韵》音系研究中的价值
    5.2 《交泰韵》韵母系统的分析及拟音
        5.2.1 舒声韵的分析及拟音
        5.2.2 促声韵的分析及拟音
    5.3 《交泰韵》韵母系统几个问题的讨论
        5.3.1 开口二等喉牙音的介音问题
        5.3.2 知庄章组及日母韵字的洪细问题
        5.3.3 唇音声母拼合韵母的开合问题
        5.3.4 尤韵唇音读同模韵
        5.3.5 蟹止摄合口三等轻唇音归于齐韵
        5.3.6 庄组模韵字又读歌戈韵
        5.3.7 三等韵的细音保留
第六章 《交泰韵》的声调系统
    6.1 声调概述
    6.2 《交泰韵》的上声调
    6.3 《交泰韵》的入声调
第七章 《交泰韵》的音系性质
    7.1 前人关于《交泰韵》音系性质的有关说明
    7.2 《交泰韵》音系的河洛音特点
        7.2.1 《交泰韵》与元明清韵书音系的比较
        7.2.2 《交泰韵》与今中原官话音系的比较
    7.3 《交泰韵》“中原雅音”辨析
        7.3.1 《交泰韵》与《中原雅音》音系比较
        7.3.2 《交泰韵》与《中原雅音》音系基础方言的区别
        7.3.3 《交泰韵》“中原雅音”所指辨析
    7.4 明代“中原雅音”所指分析
    7.5 从普通话的确定过程看明清官话音的存在形式
    7.6 从《交泰韵》的流传看其音系性质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基于“5C”标准的高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相关文献综述
        (一)高级汉语综合课相关研究
        (二)高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相关研究
        (三)“5C”标准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研究
    四、“5C”标准概述
        (一)“5C”标准的缘起
        (二)“5C”标准的内容
        (三)“5C”标准的特点
        (四)“5C”标准的核心要义
第二章 基于“5C”标准的对外汉语高级综合课教学设计前端分析
    一、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原则
    二、教学要素分析
        (一)教学对象分析
        (二)使用教材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四)教学方法分析
    三、“5C”标准用于对外汉语高级综合课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一)“5C”标准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二)“5C”标准有助于提升学生挖掘文化现实意义能力
        (三)“5C”标准有助于提升学生发展其他学科知识能力
        (四)“5C”标准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五)“5C”标准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第三章 基于“5C”标准的对外汉语高级综合课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对象
    二、教学目标
        (一)交际目标
        (二)文化目标
        (三)连贯目标
        (四)比较目标
        (五)社区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二)教学难点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具体内容与教学环节正文
第四章 对本教学设计评价及使用建议
    一、对本教学设计的评价
        (一)教师教学方面的评价
        (二)学生方面的反馈
    二、本教学设计的优点
        (一)重视文化教学
        (二)兼顾“输入”与“输出”
        (三)注重复习强化
    三、对本教学设计的使用建议
        (一)加强对“5C”理论的学习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四)“5C”标准应综合体现
        (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六)注意把控课堂节奏
        (七)因地制宜加以取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福建“地方普通话”的主要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福建“地方普通话”的定位
二、福建“地方普通话”分类分布的标记
    (一)福建“地方普通话”分类分布的语音标记
        1. 声母标记
        2. 声调标记
        3. 韵母标记
    (二)福建“地方普通话”分类的词汇标记
    (三)福建“地方普通话”分类语法标记
        1. 词法标记
        2. 句法标记
    (四)福建“地方普通话”分类语用标记
三、福建“地方普通话”分类分区的思路

四、试谈福建方言区普通话语音教学的重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李荣先生的方言学学术思想研究[D]. 罗桂花.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2]福州方言音韵视觉化研究[D]. 王铨锴. 西安美术学院, 2021
  • [3]贵州雷山方言程度副词“很”的语法研究[D]. 王姝婕. 浙江大学, 2021
  • [4]拜泉方言动词研究[D]. 张悦.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5]江苏常州金坛吴方言研究[D]. 江喜昌.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山西晋城市方言参考语法[D]. 施乐琪. 山西大学, 2021(12)
  • [7]汉语作为三语习得的语音迁移研究[D]. 魏思文. 吉林大学, 2021(01)
  • [8]《交泰韵》音系研究[D]. 关伟华. 山西大学, 2021
  • [9]基于“5C”标准的高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D]. 陈晗.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10]福建“地方普通话”的主要特点[J]. 林清书. 三明学院学报, 2020(05)

标签:;  ;  ;  ;  ;  

福建方言地区普通话语音教学要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