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单的金属材料低温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一种简单的金属材料低温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一、金属材料低温机械性能试验的简易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孙娜[1](2020)在《功能化离子液体参与构筑的凝胶/阴离子传导膜体系的研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离子液体是一类具有独特物理化学性质的材料,在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于离子液体几乎不挥发且不可燃,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离子液体作为绿色溶剂的应用上。然而,离子液体的多样性及可调的特性极大地扩展了其应用领域。也就是说,可以根据阴阳离子的结构来定制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的离子液体,从而有目的性地设计出针对特定应用的离子液体,这也是离子液体在科学研究领域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离子液体组成及结构的灵活性,近年来,基于特定功能化离子液体先进材料的制备已经成为一大研究热点。一方面,可以利用改性及功能化后的离子液体参与构筑的有序分子聚集体进行超分子凝胶等功能性软材料的制备。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利用有序分子聚集体的结构及尺寸效应构筑微观有序的离子传导材料,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其应用范围。作为离子液体的重要衍生物,聚离子液体既具有离子液体几乎所有的特性,兼具聚合物的实用性,在聚合物、离子液体及材料科学等多个研究方向引起了广泛地关注。聚离子液体的离子导电性、电化学稳定性及热稳定性等特性进一步促进了其在电化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本论文以离子液体的可设计性与功能化为基础,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特定功能的离子液体及聚离子液体,研究了其参与构筑的凝胶及聚合膜体系在光致变色、刺激响应及离子传导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工作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基于聚两性离子液体构筑的高强度离子凝胶。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种可聚合的两性离子3-(1-乙烯基-3-咪唑)丙磺酸盐(ZIW),将其溶于离子液体中,通过原位光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双组分高强度离子凝胶。由于两性离子结构的特殊性,聚合物骨架上两性离子基团之间具有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并且两性基团与体相离子液体间也存在离子-偶极相互作用,这使得双组分离子凝胶在未加任何交联剂的情况下即表现出了优异的机械强度,其强度可以与化学交联的凝胶体系相媲美。此外,该离子凝胶还表现出良好的自愈合能力、电化学稳定性和机械柔韧性,在柔性器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2.两性离子与多金属氧酸盐(POMs)共组装构筑的光致变色超分子水凝胶。合成出具有两亲性的两性离子3-(1-十六烷基-3-咪哇)丙磺酸盐(C16IPS),将其与多金属氧酸盐七钼酸铵(Mo7)共组装,制备了一种均匀、光学透明的超分子水凝胶。两性离子结构含有共价连接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其与POM阴离子团簇间存在静电引力和静电斥力的微妙平衡,并阻止了沉淀的产生,形成了光学透明的水凝胶。我们对凝胶的成胶行为、形貌、流变学特征和光致变色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调节C16IPS/Mo7摩尔比,分别获得了由高度有序的球状胶束或平行排列的蠕虫状胶束构成的超分子水凝胶。通过改变C16IPS浓度和C16IPS/Mo7摩尔比,可以实现水凝胶机械强度和光致变色能力的调节。特别是与纯的Mo7水溶液相比,含有相同Mo7浓度的超分子水凝胶具有明显增强的光致变色能力。这些超分子水凝胶在信息的可重复记录与存储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3.基于双交联聚离子液体构筑的热/氧化还原响应水凝胶。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种带有羧基的可聚合离子液体1-乙烯基-3-羧乙基咪唑氯盐(VmimCM),将其与温敏型聚合物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共聚得到了水凝胶化学交联的初级骨架。再利用铁离子和羧基之间的离子配位作用进一步进行物理交联,制备了一种双交联水凝胶。在温敏性PNIPAM基质中引入双交联的聚离子液体网络结构可以显著提高水凝胶的机械强度和离子导电性。基于PNIPAM优异的热敏性和聚离子液体的导电性能,水凝胶可以作为一种热响应开关来控制电路的断开与闭合,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此外,凝胶基质中的铁离子具有不同的氧化态,水凝胶还表现出良好的氧化还原响应性。4.碱性双网络水凝胶在全固态锌-空气电池中的应用。基于化学交联的聚电解质网络(聚(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PAMPS)和穿插其中的甲基纤维素(MC)构筑了一种双网络水凝胶。随后将高浓度的碱溶液(KOH)引入到PAMPS/MC水凝胶中,以提高凝胶的离子电导率(室温下可达105 mS.cm-1)。另外,PAMPS-K/MC水凝胶的结冰点可以降至-30℃左右。即使在-20℃环境下,水凝胶仍能保持可接受的离子电导率和力学性能,表现出优秀的抗冻性能。以PAMPS-K/MC碱性水凝胶为电解质膜组装的柔性锌-空气电池展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机械柔弹性,甚至在-20℃的低温下仍表现出可观的比容量和能量密度。5.具有液晶微观有序结构阴离子传导膜的构筑。我们选用了一系列可聚合两亲离子液体在水中自组装,对其组装形成的丰富液晶相采用原位光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微观结构的阴离子传导膜,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了详细的探究:(1)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参与构筑的微观有序复合阴离子传导膜。利用可聚合两亲离子液体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六角液晶相作为微反应器,采用原位共沉淀的方法在液晶的亲水区合成出LDHs。最后通过紫外光聚合构筑了一种保留有液晶微观有序结构的LDHs复合阴离子传导膜。通过对在液晶微反应器中生长出的LDHs进行SEM、TEM观察发现,六角液晶在LDHs的生长过程中起到了模板作用。另外,对LDH复合膜的IEC、溶胀度、载水率、OH-电导率、碱稳定性以及机械性能进行了表征,并与不含LDHs的阴离子传导膜进行比较后发现,LDHs复合膜具有更高的离子电导率、碱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基于该复合膜组装的锌-空气电池具有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2)具有反相Ia3d双连续立方结构的阴离子传导膜。我们设计合成了可聚合的表面活性离子液体N-甲基-N-十四烷基-N,N-二烯丙基溴化铵,借助其自组装形成的液晶相,首次制备了具有反相Ia3d双连续立方结构的阴离子交换膜(AEM-Ia3d)。与具有六角和层状液晶微观结构的传导膜相比,AEM-Ia3dd展示出显著提高的OH-电导率,优异的水管理能力以及机械性能。此外,AEM-Ia3d膜具有一定的离子选择性传输能力,在保证OH-沿三维连续最小曲面以跳跃机制快速传导的同时,抑制了水合离子和醇类分子(如Zn(OH)42-和甲醇)的透过。除尺寸效应外,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三维互联离子通道的曲率也有助于提高跳跃离子和扩散离子的选择性。

黄子俊[2](2020)在《废旧轮胎精细胶粉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废旧轮胎中的橡胶成分回收再利用价值很高,将废旧轮胎粉碎制成精细胶粉是一种相对高效、绿色的再制造工艺,且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但是目前废旧轮胎橡胶的常温粉碎工艺存在着成本高昂、污染严重、精细程度不够、应用价值较低等问题。而采用低温粉碎技术可以非常容易地粉碎橡胶这一常温难以被粉碎的物料,且低温粉碎技术具有粉碎所需动力小、无二次污染、胶粉的再生性能良好等优点。所以研究废旧轮胎低温碾磨制备精细胶粉及其应用,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橡胶材料的低温冷冻试验,分析了橡胶在低温下的机械性能并研究了橡胶低温碾磨粉碎的工作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并确定了低温粉碎的方式与冷源,为减少冷源的消耗,粗碎及其之前的环节都只需在常温下进行,最终制定了废旧轮胎精细胶粉的低温粉碎工艺。(2)为了在低温下制备精细胶粉,以液氮为冷源搭建了试验装置,在低温下制备了精细胶粉,利用激光粒度仪对试验结果做了粒度检测分析,得到了240目以上精细胶粉的比重。通过正交试验法分析了试验参数对240目以上精细胶粉比重的影响,得出对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磨盘间隙、转速、入料速度,以此为依据改进试验参数提高了精细胶粉的产率。既给后续试验提供了足够的样品,又能为样机的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3)通过电子扫描电镜(SEM)法分别对常、低温条件下制备的精细胶粉的微观表面形貌进行分析,发现常温胶粉表面凹凸不平呈毛刺状,低温胶粉表面较光滑、边角呈钝角状,更容易分散在其它基体材料中。对低温制得60目、120目、240目的精细胶粉样品进行了拉伸、撕裂、硬度性能的测试,发现掺入精细胶粉会影响共混胶的性能,主要体现在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屈服强度、撕裂强度低于天然橡胶,且粒径越细,这些性能越高。而硬度高于天然橡胶,且粒径越细,硬度反而越低。并绘制了具体的性能变化趋势图,为后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4)将再生胶粉用于制作农业滴灌设施中的三通管,设计并制造了三通管的简易模压硫化模具,利用此模具制备了掺入30份120目废旧橡胶精细胶粉的橡胶三通管。将其与未掺入精细胶粉的三通管进行比较,发现在老化温度为50℃、老化时间144 h时,两者的外观形貌区别不大,裂纹的数量与深度相差也很小,因此可以认为掺入部分废旧橡胶精细胶粉对生胶的替代性较为良好。本文旨在利用低温碾磨粉碎样机制备精细胶粉,研究其微观表面特征与机械性能,并以农业滴灌用橡胶三通管为对象探索利用低温制备的精细胶粉部分替代生胶,实现变废为宝。

The China 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China Bluestar Chengrand Co.Ltd.;[3](2016)在《2014~2015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认为收集了2014年7月2015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42015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聚芳醚酮、聚芳砜、含氟聚合物、液晶聚合物),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作了详细介绍。

葛文娇[4](2019)在《纳米纤维素增强导电复合水凝胶的构建与性能调控》文中研究说明导电水凝胶是一类具有导电性能的三维聚合物交联网络,在电子器件、仿生皮肤、传感器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受到自身力学性能较差和功能性单一等问题的限制,导电水凝胶很难完全满足应用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纳米技术在纤维素科学领域的发展,纳米纤维素以其独特的纳米尺度、高弹性模量、高比表面积、高结晶度、高表面活性等结构和性能优势备受青睐。借助纳米纤维素的纳米增强效应,开发性能优异的纳米纤维素增强复合材料,符合生物质资源高值化利用的发展观点。本论文面向发展可再生资源的需求,立足于解决目前导电水凝胶存在的不足,将纳米纤维素与导电水凝胶结合,构建了一系列基于纳米纤维素增强的多功能导电复合水凝胶,阐明了复合水凝胶的形成机理和构效关系,探讨了复合水凝胶在应变传感器、超级电容器等领域的应用可行性。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于纳米复合增强效应,利用纤维素纳米纤维(CNF)和单宁酸(TA)作为纳米填料和功能添加剂,构建了具有导电性、可塑性、自修复性、可拉伸性、粘附性、抗氧化性和抗菌性的聚乙烯醇(PVA)/硼砂/CNF/TA复合水凝胶(PBCT)。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谱图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表明PBCT水凝胶是由聚乙烯醇与硼砂之间的动态硼酸酯键和各组分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构成的三维多孔网络。体系中游离的硼酸根离子(B(OH)4-)和Na+赋予水凝胶一定的离子导电性。由于CNF的增强作用,PBCT水凝胶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此外,PBCT水凝胶表现出优异的可塑性,在受损伤后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10 s内即可实现自修复。而TA的参与使水凝胶能够拉伸至2000%,且能粘附在软组织表面,其对DPPH自由基和ABTS·+的清除率最高分别达到91.7%和99%。采用抑菌圈法测得PBCT水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受能量耗散理论和金属配位作用的启发,首先对CNF进行季铵盐化改性(QCNF),然后将QCNF和Fe3+双组分引入到聚丙烯酸(PAA)水凝胶基体中,构建了高强度的PAA/QCNF/Fe Cl3复合水凝胶。在水凝胶网络中,PAA共价交联形成第一层网络,各组分之间的金属离子配位、氢键作用和静电相互作用构成第二层非共价交联。与添加单一组分的水凝胶相比,QCNF与Fe Cl3协同作用时,复合水凝胶的力学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当QCNF和Fe Cl3投入浓度分别为1.00%和0.4 mol%时,水凝胶断裂伸长率达到838.8%,韧性和弹性模量分别达到7.47 MJ/m3和0.35 MPa。同时,该水凝胶在4 mol/L KCl溶液中的溶胀行为呈现先快速增加后趋于平衡的趋势。溶胀后的水凝胶离子电导率随着溶胀率的增加而增大,最高达到10.64 S/m。利用该导电复合水凝胶作为应变传感器,在拉伸应变为380%时,相对电阻变化率达到201.4%。在手动拉伸-卸载循环过程中,电阻变化率保持稳定,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3)受防冻液的抗冻机理启发,通过简单的物理共混法向丙烯酰胺(AM)单体中引入CNF和Li Cl组分,经原位自由基聚合获得高强度、抗冻、导电的复合水凝胶(AF)。在AF凝胶网络中,CNF与PAM聚合物之间形成氢键作用和链缠绕,为水凝胶提供能量耗散,赋予水凝胶良好的韧性、拉伸性和压缩性。Li Cl的引入为体系提供充足的Li+和Cl-,它们进一步与体系内部的水发生水合作用,赋予水凝胶保水性和抗冻性。示差扫描量热(DSC)结果表明AF水凝胶的相转变温度随着Li Cl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特别是AF50%水凝胶在-80°C依然保持水凝胶的弹性,可以承受扭转、弯曲、压缩等形变。此外,AF水凝胶的导电性受Li Cl浓度和环境温度的影响。AF50%水凝胶在25°C和-40°C时的离子电导率分别为9.97 S/m和2.25 S/m。利用碳纳米管/聚吡咯(CNT/PPy)纸作为电极,AF水凝胶作为固态电解质兼隔膜,组装成双电层全固态超级电容器。该器件在25°C和-20°C时的面积比电容分别达到110.2 m F/cm2和36.9 m F/cm2,具有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此外,该器件能够承不同角度的弯曲,经10000次充放电循环后比电容保持率达到96%,具有良好的机械柔韧性和循环稳定性。(4)基于邻苯二酚基团和金属离子的催化机理,将富含邻苯二酚基团的TA与Li Cl、CNF和AM单体混合,在催化剂四甲基乙二胺(TMEDA)和引发剂过硫酸铵(APS)的存在下,Li+与TA组成双重催化体系促进APS产生自由基,引发自由基聚合,获得具有粘附性、抗冻性和导电性的复合水凝胶(PCLT)。SEM结果表明PCLT典型的三维网状结构,且TA浓度越大,水凝胶的交联密度越低,网络结构越疏松。随着TA浓度的提高,PCLT水凝胶的压缩强度和拉伸强度降低,而断裂伸长率增加,特别是PCLT12%水凝胶的断裂伸长率高达836.7%。导电性结果显示,随着TA的浓度从1.5%增加到12%,PCLT水凝胶在25°C时离子电导率从8.11 S/m增大到11.66 S/m。当环境温度降低时,水凝胶内部离子迁移率降低,导致离子电导率下降。PCLT12%水凝胶在-40°C时的离子电导率降低至1.25 S/m,但仍可作为离子导体形成通路使LED灯发光。TA的引入使PCLT水凝胶能够直接粘附于各种亲水或疏水基底表面。粘附-剪切拉伸试验结果表明PCLT12%对猪皮、玻璃、聚四氟乙烯和硅胶基底的粘附强度分别达到1.81 KPa、7.29 KPa、8.71 KPa和6.74 KPa。此外,利用PCLT水凝胶作为可穿戴式的应变传感器,能够监测人体手指、手腕和手肘等运动时的信号,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和重复性。

高文生[5](2018)在《聚烯烃基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文中提出聚烯烃树脂(包括聚乙烯、聚丙烯)凭借优良的化学稳定性、易加工、低成本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包装、建筑和汽车等领域。相比于其它工程塑料,聚烯烃强度低、耐热性差、易起静电、导热性差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其在诸多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对通用聚烯烃树脂进行改性,改善诸多缺点的同时赋予其一种或多种功能特性,开发具有智能特性的功能材料,可大幅度提高聚烯烃材料的附加值,拓宽其应用领域,对聚烯烃实用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通过向聚合物基体中复合高强度、功能性填料来优化和提高其基体的性能,自1960年报道以来已成为新材料的典范。石墨烯是首次报道的一种单原子层二维材料,凭借单原子层特殊结构和优异的机械性能、热传输、电子传输性能,被视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完美填料。作为聚烯烃复合材料的填料,石墨烯与聚烯烃基体的相容性、界面结合力以及在基体中的分散性,是增强聚烯烃所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和挑战。本论文中,我们优选工艺成熟、修饰性强、可规模化制备的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作为增强填料,系统地研究了多种可规模化制备烷基化GO的方法和原位剥离方法,通过湿法复合、“湿法+熔融”两步复合、熔融复合方式来增强聚烯烃性能。此外,我们对GO改性、剥离机理以及对聚烯烃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增强机制做了深入的研究,为聚烯烃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提供实验支持和理论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电化学剥离法、超临界流体膨胀法、氧化剥离法制备不同类型的石墨烯,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探究其可修饰性。GO凭借高的片层品质、可扩展制备以及高反应活性被优选为增强聚烯烃复合材料的填料。2.通过共价接枝法和非共价接枝法选用不同的烷基化改性剂修饰GO,表征烷基化GO(MGO)在油性溶剂中的分散性,探究不同烷基化方法对MGO亲油性的影响。其中烷基氧化铵凭借高的反应活性可在水相中快速烷基化GO,改性后的MGO表现出了优异的亲油性。采用湿法复合增强聚乙烯和聚丙烯后,MGO可显著提升聚烯烃基体的热、电、机械性能。3.采用“湿法+熔融”两步复合法改善了熔融复合聚烯烃基GO复合材料中GO差的分散性,并对MGO复合聚乙烯的复合机制进行了研究。4.调控石墨烯的热膨胀工艺,采用改进低温膨胀法一步得到兼具表面烷基化修饰和高剥离程度的还原氧化石墨烯(M-LTRGO)。采用双螺杆熔融共混复合增强聚烯烃,改善了烷基化石墨烯在熔融复合过程中的堆叠问题,提升了基体的机械性能,并对其增强机理进行了研究。该方法绿色、便捷,勿需高温膨胀法所需高温条件,也不需现有低温膨胀法所需低真空设备,在充分剥离改性氧化石墨的同时,低温条件有效避免了烷基化改性剂的分解,保留了大部分烷基化改性剂。M-LTRGO有效的烷基化修饰和高度的预剥离为熔融复合制备高性能聚烯烃复合材料提供了动力学和热力学条件。5.通过低温膨胀法制备片径分布、表面烷基化、剥离程度可控的M-LTRGO,通过双螺杆熔融共混复合增强聚烯烃,探究了聚烯烃基M-LTRGO复合材料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因素和增强机制。在烷基化修饰的基础上,RGO更大的预剥离程度和更小的片径对应复合材料更优异的机械性能。此外,对GO的低温膨胀剥离机制以及M-LTRGO烷基化程度和剥离程度的内在关联进行了研究。6.以氧化石墨烯为界面材料,通过超声辅助自组装的方法改性碳纤维,并对其进行烷基化修饰,得到烷基化氧化石墨烯改性碳纤维(MGO@CF)。采用熔融复合法增强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GO作为界面材料可显著提升聚烯烃基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并对功能性LLDPE/MGO@CF复合材料的低电压发热性能进行了研究。

李扬[6](2019)在《环氧/聚酯粉末涂料优化设计及低温固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粉末涂料不含挥发性有机溶剂(VOC),对环境不产生污染,是一种纯固体涂料。粉末涂料不仅储藏方便、涂装简易,而且价格经济、性能优异深受市场欢迎。本文以环氧树脂E-12作为固化主体,添加填料和多种助剂混合制备涂料,通过正交试验对比涂层性能得出一个基本环氧粉末涂料配方。在此基础上研究环氧粉末涂料中作为固化剂的树脂种类以及用量、填料种类以及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通过FT-IR和DSC讨论了固化促进剂2-甲基咪唑用量对粉末涂料固化性能的作用,以及对涂层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了固化促进剂2-甲基咪唑的用量,并对涂料最佳配方进行非等温固化动力学分析,得出了理论上的最佳固化温度等固化参数,利用得出的理论固化温度进行实验确定实际固化温度和固化时间。最后以A3钢为基材,通过磷化处理、植酸盐处理和硅烷偶联剂处理等三种不同前处理方式,制得结合强度测试试验试块,进行了结合强度性能的对比试验。(1)采用正交实验法对涂料配方进行选择,得到的涂层进行性能分析,得出一个环氧粉末涂料基本配方:72 g E-12、4 g双氰胺、8 g钛白粉、13.3g沉淀硫酸钡、0.7 g流平剂、0.2 g安息香、0.5 g消泡剂、1.1 g增光剂和0.2 g气相二氧化硅。(2)通过优化实验确定聚酯树脂3968-D,填料沉淀硫酸钡、固化促进剂2-甲基咪唑为粉末涂料组分。得到优化粉末涂料的配方:33 g E-12、33 g聚酯树脂、8 g钛白粉、23 g沉淀硫酸钡、0.7 g流平剂、0.2 g安息香、0.5 g消泡剂、1.1 g增光剂、0.2 g气相二氧化硅和0.4 g 2-甲基咪唑。该配方能有效将涂料的固化温度从180℃降到145℃,实现固化温度降低,同时涂层的外观、耐冲击强度等性能较优。(3)粉末涂料中添加2-甲基咪唑为0.4 g时,研究涂料的固化动力学,聚酯/环氧粉末涂料的固化反应活化能为9.325 kJ mol-1,反应级数n为0.95,频率因子A为9.83×102,固化反应动力学方程:(4)以A3钢为基材,分别进行磷化处理、植酸盐处理和硅烷偶联剂处理,处理后的基材与涂料进行结合强度性能对比试验,得出结论为用植酸盐前处理的基材与涂料结合强度较好。

包志刚[7](2019)在《LPG独立C型全压式液罐P690QL1高强钢焊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船用液化气储罐是LPG运输船主要装载装备之一,是整个LPG船的核心,液罐的制造焊接是整个LPG船建造的关键。而且在独立C型全压式LPG运输船制造领域,P690QL1高强钢材料在双耳液罐的应用是世界首次。针对双耳液罐材料所用P690QL1焊接存在接头性能要求高,Y接头焊接冷裂纹倾向大,焊接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本课题研究了双耳罐应用P690QL1高强钢材料所使用的SMAW、FCAW、SAW焊接工艺。本文首先在高强钢焊接性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P690QL1焊接预热温度、层间温度、后热温度,为后续工艺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焊材工艺性能对比试验,确定三种焊接方法的焊材型号。随后进行斜Y形坡口拘束裂纹试验、拘束对接裂纹试验、HAZ热影响区最高硬度等试验,以此确定出合理的预热温度、层间温度、后热温度参数。其次通过双耳罐Y接头3D模型应力分析,说明了Y接头在液罐结构中的特殊性。并针对此结构应力大、接头热影响区硬度高的问题,进行了Mock-up模拟试验,在刚性固定和非刚性固定情况下,采用不同坡口和焊接顺序,以及在焊趾处利用不同搭接量的回火焊道工艺,确定了适合Y接头焊接的焊接顺序以及一定搭接量的回火焊道工艺。最后根据液罐的制造流程和前文试验得到的试验参数,采用SMAW、自动FCAW、半自动FCAW、SAW在横、立位置进行焊接工艺评定试验。通过对接头无损检测、理化性能检测等试验,并借助光学显微镜对焊缝、熔合线和热影响区进行微观组织分析,进一步验证焊接热输入、预热和层间温度、后热温度等参数的合理性。论文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板厚45mm的P690QL1试验材料碳当量CEQ=0.52,焊接冷裂纹敏感指数Pcm=0.22,具有一定的冷裂倾向,焊接性一般。焊前需要预热150℃,层间温度200℃以下,焊接后热250℃×2小时。(2)Y接头侧板在板厚45mm的1/3处开K型坡口,先在1/3侧采用低强匹配焊打底,等强匹配焊条填充,再在反面碳刨去除根部焊缝打磨焊接。两侧进行交替5次焊接后,Y接头的侧板变形量最小,接头两侧应力平衡。Y接头两侧焊缝焊趾处采用6070%搭接量的回火焊道法,比采用搭载量3040%的回火焊工艺的硬度降低了10%。(3)试验钢在横、立位置采用SMAW、FCAW、SAW工艺,热输入1520kJ/cm,在适结论1条件下均可以获得良好的焊接接头。但SMAW和FCAW,随着热输入的增加,其立焊位置的低温冲击性能比横焊冲击性能弱,其焊缝晶粒变大,热影响粗晶区板条马氏体的数量多。

李邝[8](2019)在《功能纳米粒子改性蛋白基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生物质材料因为具有产量丰富、可再生和生物降解等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大豆蛋白作为农林产品加工的产物,是自然界产量最丰富的植物蛋白,在我国产量巨大,开发利用意义重大。本论文以蝶形花科大豆分离蛋白为主要原料,采用功能化金属纳米团簇和石墨烯等纳米材料改性,研究开发系列高性能大豆分离蛋白基复合薄膜材料,如食品包装以及活性抗菌材料等,为扩大大豆蛋白用途与附加值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金属纳米团簇改性制备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基物,加入二价阳离子的硫酸铜和氯化锌,通过络合作用与大豆分离蛋白配位,设计并合成出水溶性铜纳米团簇和锌纳米团簇的分散液;通过透射电镜和紫外吸收光谱分析金属纳米团簇的形貌特征,证明溶液中的铜纳米团簇的尺寸约为5 nm,而锌纳米团簇约为20 nm;铜纳米团簇改性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增加到4.91 MPa,而锌纳米团簇改性复合薄膜的断裂伸长率304.05%;通过金属释放量测试,证实改性后的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中释放的金属元素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2.通过壳聚糖与微晶纤维素进一步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经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膜的表面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发现金属纳米团簇可以显著提高壳聚糖与大豆分离蛋白之间的生物相容性,使复合薄膜具有更均匀的结构特征;壳聚糖和锌纳米团簇改性复合膜的水接触角得到显著增加,证明其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表面的疏水性;壳聚糖和铜纳米团簇改性的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分别增加到 5.01 MPa 和 197.50 MPa。3.石墨烯/纤维素纳米晶体改性制备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采用在牛血清蛋白溶液中采用超声处理的方法,制备出稳定的石墨烯水分散液。使用带阳离子的聚乙烯亚胺对纤维素纳米晶体进行改性,改性后带正电荷的纤维素纳米晶体可以与带负电的石墨烯纳米片产生较强的电荷作用,有效提高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的致密性;改性后的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增加到7.49 MPa,水蒸气透过率和吸水性分别降低13.49%和47.18%。4.多巴胺改性制备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根据贻贝粘附蛋白启发的仿生原理,采用多巴胺对碳纳米管进行化学修饰,利用具有独特功能性的石墨烯纳米片与界面增强作用的碳纳米管,对大豆分离蛋白薄膜进行改性,制备出高性能蛋白基复合膜材料。由于大豆分离蛋白中的氨基酸和聚多巴胺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的苯环结构,所以改性后的纳米复合薄膜对紫外线辐射展现出更强的吸收作用;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增加到10.15 MPa;复合薄膜疏水性得到提升,水接触角由38.15°增加到了 52.78°;复合薄膜最大热降解速率时的温度也由308℃提升到312℃,表明改性后的蛋白基纳米复合薄膜具有更优良的热稳定性,有望应用于耐热型包装材料的制备。5.银纳米粒子改性制备蛋白基复合薄膜。利用多巴胺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和多巴胺中儿茶酚与银的配位作用,通过原位还原的方法制备了出银纳米粒子,用于蛋白基复合薄膜改性。改性后复合薄膜的水蒸气透过率和吸水率分别降低了 51.60%和30.98%,表现出优良的阻隔性能和耐水性;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分别增加到35.99 MPa和71.31%;而最大热降解速率时的温度也由310℃提升到319℃,证明其热稳定性得到显著增强;同时复合膜抗菌性显著改善,表现出对革兰氏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革兰氏阴性的大肠杆菌较为明显的抗菌作用,有望应用于新型活性抗菌材料。

傅晨洁[9](2019)在《纳米氮化硼/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导热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产品的功能化、小型化、集成化,使电子产品的散热功能成为行业挑战。研发制备具有高导热性能电子封装材料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聚合物材料由于其低廉的成本、简易的加工工艺、优良的机械性能,是传统热界面材料的首选。虽然纯的聚合物导热系数较低,但是研究者们发现通过添加高导热填料,可以有效地提高聚合物的导热性能。虽然目前高导热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有一定的进展,但依然无法满足电子产品散热需求。本论文以纳米氮化硼作为填料,纤维素(CNF)及环氧树脂(EP)作为聚合物基体,制备了新型聚合物复合材料,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液相沉积的方法在氮化硼纳米管(BNNT)表面负载金属Ag颗粒,然后将制备好的Ag-BNNT杂化粒子作为填料,与CNF混合后,通过过滤得到Ag-BNNT/CNF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当填料Ag-BNNT的掺入量为25 wt%时,Ag-BNNT/CNF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最高达到20.9 Wm-1K-1,其值是BNNT/CNF复合材料导热系数的2倍。有效介质理论模型及Foygel模型的理论计算表明:Ag-BNNT/CNF复合材料高的导热系数主要归因于BNNT表面负载金属Ag颗粒可以有效降低BNNT与BNNT之间的界面热阻。(2)采用冰模板法制备氮化硼纳米片(BNNS)及银纳米线(AgNW)混合填料的气凝胶,利用低温烧结技术烧结AgNW,最后通过真空灌脂技术制备了3D BNNS-AgNW/EP复合材料。由此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面外导热系数为1.01Wm-1K-1,其值为由未烧结气凝胶制备得到复合材料的1.5倍,是由不含AgNW气凝胶制备得到复合材料的2倍。导热系数的提高归因于通过引入AgNW以及AgNW的低温烧结技术可以提高填料单位接触面积。(3)采用液相沉积的方法在氮化硼纳米片(BNNS)表面负载金属Ag颗粒,采用冰模板法制备Ag-BNNS杂化粒子及银纳米线(AgNW)混合填料的气凝胶,接着利用低温烧结技术焊接金属Ag颗粒与AgNW,通过真空灌脂技术成功制备了3D Ag-BNNS/AgNW/EP复合材料。所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面外导热系数为0.8 Wm-1K-1,其值是由未烧结气凝胶制备得到复合材料的1.5倍,是由不含AgNW气凝胶制备得到复合材料的2倍。Foygel模型的理论计算表明:3D Ag-BNNS/AgNW/EP导热系数的提高归因于在填料表面负载金属Ag纳米颗粒以及金属Ag颗粒的低温烧结可降低BNNS与AgNW之间的界面热阻,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综上所述,我们提出1)金属Ag纳米颗粒的“桥接”作用可有效降低填料间的界面热阻,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2)混合填料的协同效应,纳米银的低熔效应,及冰模板法解决取向问等方式可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这些方法可对未来制备高导热聚合物复合材料提供重要借鉴意义。

宁军,刘朝艳,殷荣忠,朱永茂,潘晓天,刘勇,刘小峯,刘晓晨,邹林,王同捷,李丽娟,张骥红,李芳[10](2012)在《2010~2011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指出收集了2010年7月~2011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0~2011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二、金属材料低温机械性能试验的简易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属材料低温机械性能试验的简易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化离子液体参与构筑的凝胶/阴离子传导膜体系的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离子液体
        1.2.1 离子液体简介
        1.2.2 离子液体的多样性、可设计性及功能化
        1.2.3 表面活性离子液体
        1.2.4 两性离子液体
        1.2.5 聚离子液体
    1.3 基于表面活性离子液体构筑的有序分子聚集体
        1.3.1 两亲分子与有序分子聚集体
        1.3.2 胶束
        1.3.3 囊泡
        1.3.4 液晶
    1.4 离子液体参与构筑的凝胶体系
        1.4.1 凝胶的定义与分类
        1.4.2 离子液体作为溶剂构筑的凝胶体系
        1.4.3 离子液体作为构筑基元形成的凝胶体系
        1.4.3.1 表面活性离子液体参与构筑的超分子凝胶
        1.4.3.2 聚离子液体凝胶
    1.5 离子液体在阴离子传导膜中的应用
        1.5.1 阴离子交换膜概述
        1.5.2 聚离子液体在阴离子交换膜中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立题思想、研究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聚两性离子构筑的高强度离子凝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两性离子3-(1-乙烯基-3-咪唑)丙磺酸盐(ZIW)的合成
        2.2.3 离子液体的合成
        2.2.4 1-乙烯基-3-丁基咪唑溴盐(VBIMBr)的合成
        2.2.5 离子凝胶的合成
        2.2.6 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离子凝胶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2.3.2 离子凝胶的机械性能
        2.3.3 离子凝胶的电化学性能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两性离子与多金属氧酸盐共组装构筑的光致变色超分子水凝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化合物3-(1-烷基-3-咪唑)丙磺酸盐(C_nIPS)的合成
        3.2.3 化合物1-甲基-3-十二烷基咪唑溴盐(C_(12)MIMBr)的合成
        3.2.4 水凝胶的制备
        3.2.5 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凝胶化行为
        3.3.2 凝胶形成机理的研究
        3.3.3 凝胶的流变学研究
        3.3.4 凝胶的光致变色性能研究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双交联聚离子液体构筑的热/氧化还原响应水凝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1-乙烯基-3-羧乙基咪唑氯盐(VmimCM)的合成
        4.2.3 poly([NIPAM]_x-co-[VmimCM]_y)水凝胶的制备
        4.2.4 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凝胶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4.3.2 温度响应性
        4.3.3 机械性能分析
        4.3.4 导电性能
        4.3.5 氧化还原响应性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碱性双网络水凝胶电解质在全固态锌-空气电池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
        5.2.2 PAMPS-K/MC水凝胶电解质的制备
        5.2.3 表征
        5.2.4 全固态锌-空气电池的组装方法及性能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AMPS-K/MC水凝胶的制备
        5.3.2 PAMPS-K/MC水凝胶的机械性能
        5.3.3 PAMPS-K/MC水凝胶的抗冻性能
        5.3.4 PAMPS-K/MC水凝胶的导电性能
        5.3.5 基于PAMPS-K/MC水凝胶的锌-空气电池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两亲离子液体自组装构筑的具有液晶微观有序结构的阴离子传导膜
    6.1 层状双氢氧化物参与构筑的微观有序复合阴离子传导膜
        6.1.1 引言
        6.1.2 实验部分
        6.1.2.1 试剂
        6.1.2.2 1-乙烯基-3-十二烷基咪唑氯盐(C_(12)VIMCl)的合成
        6.1.2.3 液晶样品的制备
        6.1.2.4 LDH复合阴离子传导膜的制备
        6.1.2.5 实验仪器及表征方法
        6.1.3 结果与讨论
        6.1.3.1 液晶相的构筑及分析
        6.1.3.2 LDHs的原位沉淀
        6.1.3.3 LDH复合膜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6.1.3.4 LDH复合膜的性能评价
        6.1.3.5 锌-空气电池性能测试
        6.1.4 结论
    6.2 具有反相Ia3d双连续立方结构的阴离子传导膜的构筑
        6.2.1 引言
        6.2.2 实验部分
        6.2.2.1 试剂
        6.2.2.2 N-甲基-N-烷基-N,N-二烯丙基溴化铵单体的合成
        6.2.2.3 液晶样品的配制及传导膜的制备
        6.2.2.4 实验仪器及表征方法
        6.2.3 结果与讨论
        6.2.3.1 液晶相态的表征及其在膜中的固定
        6.2.3.2 液晶微观有序阴离子传导膜的性能研究
        6.2.3.3 碱稳定性分析
        6.2.3.4 AEM-Ia3d膜的选择性传导
        6.2.4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致谢
发表论文与参会情况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废旧轮胎精细胶粉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废旧轮胎回收应用产业现状
    1.3 废旧轮胎制备胶粉的研究现状
        1.3.1 常温粉碎法
        1.3.2 低温粉碎法
    1.4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废旧轮胎精细胶粉制备理论与方法研究
    2.1 概述
    2.2 低温冷冻过程中的橡胶材料的机械性能分析
        2.2.1 橡胶材料的低温冷冻试验
        2.2.2 橡胶材料的机械性能分析
    2.3 橡胶低温碾磨粉碎工作机理分析
    2.4 废旧轮胎精细胶粉制备工艺设计
        2.4.1 低温粉碎冷源的选择
        2.4.2 低温粉碎方式的选择
        2.4.3 低温粉碎工艺的制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温制备精细胶粉实验装置的设计与搭建
    3.1 概述
    3.2 低温制备精细胶试验装置的整体布局
    3.3 低温制备精细胶试验装置的详细设计
        3.3.1 保温装置的设计
        3.3.2 入料装置的设计
    3.4 低温制备精细胶粉的制备和粒度检测分析
        3.4.1 原料准备
        3.4.2 精细胶粉制备流程
        3.4.3 精细胶粉粒度检测
        3.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精细胶粉微观表征与机械性能分析
    4.1 概述
    4.2 常低温法制备精细胶粉微观表征对比分析
        4.2.1 试样准备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过程
        4.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 超低温法制备胶粉的机械性能分析
        4.3.1 试样准备
        4.3.2 拉伸试验
        4.3.3 撕裂试验
        4.3.4 硬度试验
        4.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废旧轮胎精细胶粉的应用研究
    5.1 概述
    5.2 农业滴灌用橡胶三通管零件设计
        5.2.1 三通管零件图
        5.2.2 制备工艺的初定
    5.3 橡胶模具的设计与制备
        5.3.1 模具形式的选择
        5.3.2 模具结构的设计
        5.3.3 模具的制作与调试
    5.4 废旧胶粉制备三通管样品的制备
        5.4.1 橡胶三通管样品的制备过程
        5.4.2 橡胶三通管样品的外观和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3)2014~2015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2. 1 聚乙烯( PE)
        美国和中国将推动全球乙烯产能扩张
        全球低密度聚乙烯(LDPE)市场将达372亿美元
        陶氏化学聚焦PE包装应用增长
        杜邦投资1亿美元扩大乙烯共聚物产能
        日本开发出新型树脂包装材料
        包装用LDPE树脂
        提高阻隔性能的吹膜级HDPE
        用于特高电压直流输电的PE电缆料
        杜邦推出超高耐热新弹性体材料
        双峰高密度聚乙烯(HDPE)用于饮用水管道
        HDPE防撞保护结构
        屏蔽交通噪音的塑料板
        HDPE成核剂
    2. 2 聚丙烯( PP)
        全球PP需求将年增约4%
        欧洲柔性包装增长,BOPP需求回升
        展会上的包装用BOPP
        聚烯烃发泡材料
        增强剂让聚烯烃不再“隐藏”
        热塑性聚烯烃
        高性能聚烯烃
        聚丙烯零部件成为Mucell新应用
        针对汽车和包装的硬质PP发泡板
        长纤维增强聚丙烯带来车内好空气
        性能优于碳纤维的PP/碳纤维纱线
        免涂装树脂
        旭化成展出新型改性PP
        用于高性能拉伸薄膜的特种烯烃类TPE
        丙烯-乙烯弹性体助力PP薄膜的密封性能
        热成型、薄膜、薄壁注塑件用PP
        Biaxplen推出金属化BOPP
        新型医用级PP棒助力整形行业
        透明PP用于计量杯
        纸-PP合成材料被用来制造笔记本电脑
        EPP生产的折叠头盔
        美利肯促进了透明PP的应用
        格雷斯公司的新一代催化剂携手美利肯添加剂技术
        非邻苯二酸盐催化的嵌段共聚PP
        用于玻璃纤维复合物的偶联剂
        针对大型汽车零部件的PP基清洗组合物
    2. 3 聚氯乙烯( PVC)
        全球PVC需求量上升
        中泰化学取消PVC项目,改建电石产能
        低VOC排放室内建筑用PVC材料
        可替代PC的医疗级硬质PVC
        高阻燃、低收缩率的PVC电缆复合物
        新型耐候性的覆盖材料合金和低密度PVC发泡配混料
        PVC和PBT结合用于窗型材
        EPA发布Dn PP新规则
        采用黄豆基材料的改性PVC
        使用生物基增塑剂的软质PVC
        新型的PVC加工助剂和大豆增塑剂
        用于含DCOIT的PVC涂层的稳定剂
    2. 4 聚苯乙烯( PS) 及苯乙烯系共聚物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
        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BC)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
        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ABS)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
        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ASA)
        与PA的共混物
        针对个人电子设备的TPE
        与食品饮料接触的热塑性弹性体
        苯乙烯共聚物弹性体用于汽车玻璃窗框
        用于刚性PP和聚烯烃的SBC改性剂
        包装鱼肉的EPS吸湿基板
        Styrolution新牌号用作医用吸入器
        来自回收塑料的3D打印长丝
3 工程塑料
    3. 1 尼龙( PA)
        金属替代
        共聚物竞争
        可再生原料
        高质量表面
        高温应用
        朗盛比利时聚酰胺工厂投产
        帝斯曼在北美新建高黏度Akulon PA6工厂
        帝斯曼Stanyl Diablo PA46打造高性能中冷集成进气歧管
        耐高温的和导热的PA
        新型耐高温尼龙用于发动机管线
        阻燃PA耐热老化良好
        回收尼龙用于汽车和更多
        瑞典Nexam化学公司开发出新的高温聚酰亚胺NEXIMIDMHT-R树脂
        帝斯曼于Fakuma 2014推出全新一代Diablo耐高温PA
        黑色PA12符合严格的铁道车辆标准
        赢创聚酰胺获FDA食品接触通告
        朗盛为轻型结构应用推出两款新型PA6
        改善表面外观的长纤维尼龙复合材料
        用作共混添加剂的透明PA
        高性能PA
        Lehvoss北美公司用于齿轮碳纤维补强复合材料
        杜邦提高耐高温PA产能
        Teknor Apex推出新型PA,韧度提升50%
        英威达新推透明PA,大力改善传统PA性能
    3. 2 聚碳酸酯( PC)
        创新照明系统
        拜耳关闭德国和中国片材工厂
        行李箱外壳用挤出级PC
        Sabic PC板材代替PMMA/PC用于飞机
        照明、医疗设备用PC
        轨道车内饰用Sabic新型PC树脂和片材
        Sabic宣称获导电PC薄膜突破
        拜耳推出新型阻燃PC混合材料
        新型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FRPC
    3. 3 聚甲醛( POM)
    3. 4 热塑性聚酯树脂
        3. 4. 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
        3. 4. 2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PBT)
        巴斯夫新型抗静电碳纤维PBT
        朗盛发现汽车外部件用PBT潜能
        蓝星推出超低挥发型PBT基础树脂
        3. 4. 3 其他
        用于LED电视的PCT聚酯
4 特种工程塑料
    4. 1 聚芳醚酮( PAEK)
        PEEK型材认证用于石油、天然气领域
        Solvay推高刚性聚醚醚酮
        PEEK脊柱植入物获得FDA批准
        聚酮配混料重新上市
    4. 2 聚苯硫醚( PPS)
        长玻璃纤维和导热PPS
        索尔维收购Ryton PPS以进一步拓展其特种聚合物产品
    4. 3 聚芳砜( PASF)
        汽车动力总成部件用新型耐磨PESU
    4. 4 含氟聚合物
        具有广泛用途的特色含氟聚合物
    4. 5 液晶聚合物( LCP)
5 热固性树脂
    5. 1 酚醛树脂
    5. 2 不饱和聚酯树脂
        5. 2. 1 市场动态
        5. 2. 2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
    5. 3 环氧树脂( EP)
    5. 4 聚氨酯( PU)
        1) 泡沫塑料
        2) 胶黏剂
        3) PU涂料
        4) 聚氨酯弹性体

(4)纳米纤维素增强导电复合水凝胶的构建与性能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纤维素复合水凝胶
        1.2.1 纳米纤维素的结构性质
        1.2.1.1 纤维素纳米晶体
        1.2.1.2 纤维素纳米纤维
        1.2.1.3 细菌纤维素
        1.2.2 纳米纤维素复合水凝胶的优势及增强机理
        1.2.2.1 纳米纤维素复合水凝胶的优势
        1.2.2.2 纳米纤维素复合水凝胶的增强机理
        1.2.3 纳米纤维素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1.2.3.1 共混
        1.2.3.2 原位聚合
        1.2.3.3 表面改性共聚
        1.2.4 纳米纤维素复合水凝胶的应用
        1.2.4.1 生物医学
        1.2.4.2 食品
        1.2.4.3 农业
    1.3 导电水凝胶
        1.3.1 导电水凝胶的制备
        1.3.1.1 导电聚合物掺杂的导电水凝胶
        1.3.1.2 碳材料掺杂的导电水凝胶
        1.3.1.3 金属掺杂的导电水凝胶
        1.3.1.4 离子导电水凝胶
        1.3.2 导电水凝胶的应用
        1.3.2.1 触摸板
        1.3.2.2 储能装置
        1.3.2.3 传感器
    1.4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自修复、抗氧化、抗菌、导电复合水凝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PBCT水凝胶的制备
        2.2.3 PBCT水凝胶的结构表征
        2.2.4 PBCT水凝胶的结晶性表征
        2.2.5 PBCT水凝胶的形貌表征
        2.2.6 PBCT水凝胶的流变行为
        2.2.7 PBCT水凝胶的导电性
        2.2.8 PBCT水凝胶的自修复行为
        2.2.9 PBCT水凝胶的粘附性能测试
        2.2.10 PBCT水凝胶的抗氧化性能测试
        2.2.10.1 DPPH法
        2.2.10.2 ABTS法
        2.2.11 PBCT水凝胶的抗菌性能测试
        2.2.11.1 培养基的配制
        2.2.11.2 细菌培养
        2.2.11.3 抗菌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BCT水凝胶的形成机理
        2.3.2 PBCT水凝胶的化学结构
        2.3.3 PBCT水凝胶的结晶性
        2.3.4 PBCT水凝胶的微观结构
        2.3.5 PBCT水凝胶的流变行为
        2.3.6 PBCT水凝胶的形状稳定性和拉伸性
        2.3.7 PBCT水凝胶的导电性
        2.3.8 PBCT水凝胶的自修复性
        2.3.9 PBCT水凝胶的粘附性
        2.3.10 PBCT水凝胶的抗氧化性
        2.3.11 PBCT水凝胶的抗菌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强度、导电复合水凝胶用于应变传感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QCNF的制备及表征
        3.2.2.1 QCNF的制备
        3.2.2.2 QCNF的表征
        3.2.3 PAA/QCNF/FeCl_3/KCl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3.2.4 PAA/QCNF/FeCl_3 复合水凝胶的表征
        3.2.4.1 形貌表征
        3.2.4.2 溶胀行为测试
        3.2.4.3 力学性能测试
        3.2.5 PAA/QCNF/FeCl_3/KCl复合水凝胶的导电性能
        3.2.6 PAA/QCNF/FeCl_3/KCl复合水凝胶在应变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QCNF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3.3.2 PAA/QCNF/FeCl_3/KCl复合水凝胶的形成机理
        3.3.3 PAA/QCNF/FeCl_3 复合水凝胶的微观形貌
        3.3.4 PAA/QCNF/FeCl_3 复合水凝胶的力学性能
        3.3.5 PAA/QCNF/FeCl_3 复合水凝胶的在KCl溶液中的溶胀行为
        3.3.6 PAA/QCNF/FeCl_3/KCl复合水凝胶的导电性能
        3.3.7 PAA/QCNF/FeCl_3/KCl复合水凝胶在应变传感器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冻、导电复合水凝胶用于超级电容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AF水凝胶的制备
        4.2.3 AF水凝胶的表征
        4.2.3.1 结构表征
        4.2.3.2 形貌表征
        4.2.3.3 相转变温度测试
        4.2.3.4 动态热机械性能测试
        4.2.3.5 力学性能测试
        4.2.3.6 导电性能测试
        4.2.3.7 保水率测试
        4.2.4 AF水凝胶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4.2.4.1 电极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4.2.4.2 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4.2.4.3 电化学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F水凝胶的形成机理
        4.3.2 AF水凝胶的化学结构
        4.3.3 AF水凝胶的微观形貌
        4.3.4 AF水凝胶的相转变温度及抗冻机理
        4.3.5 AF水凝胶的动态热机械性能
        4.3.6 AF水凝胶的力学性能
        4.3.7 AF水凝胶的导电性能
        4.3.8 AF水凝胶的保水性能
        4.3.9 AF水凝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4.3.9.1 CNT/PPy电极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3.9.2 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4.3.9.3 超级电容器的柔性
        4.3.9.4 超级电容器的循环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冻、粘附、导电复合水凝胶用于可穿戴应变传感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与试剂
        5.2.2 PCLT水凝胶的制备
        5.2.3 PCLT水凝胶的表征
        5.2.3.1 结构表征
        5.2.3.2 形貌表征
        5.2.3.3 相转变温度测试
        5.2.3.4 动态热机械性能测试
        5.2.3.5 力学性能测试
        5.2.3.6 流变性能测试
        5.2.3.7 粘附性能测试
        5.2.3.8 导电性能测试
        5.2.4 PCLT水凝胶在可穿戴应变传感器中的应用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CLT水凝胶的形成机理
        5.3.2 PCLT水凝胶的结构性质
        5.3.3 PCLT水凝胶的微观形貌
        5.3.4 PCLT水凝胶的相转变温度
        5.3.5 PCLT水凝胶的动态热机械性能
        5.3.6 PCLT水凝胶的力学性能
        5.3.7 PCLT水凝胶的流变性能
        5.3.8 PCLT水凝胶的粘附性能
        5.3.9 PCLT水凝胶的导电性能
        5.3.10 PCLT水凝胶在可穿戴应变传感器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三、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聚烯烃基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石墨烯概述
        1.2.1 石墨烯简介
        1.2.2 石墨烯制备方法
    1.3 聚烯烃基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1.3.1 原位聚合
        1.3.2 湿法复合
        1.3.3 熔融复合
    1.4 氧化石墨烯烷基化改性
        1.4.1 共价键烷基化改性
        1.4.2 非共价键烷基化改性
    1.5 聚烯烃基石墨烯复合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石墨烯制备及表征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3 实验设计
        2.3.1 改进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
        2.3.2 改进电化学剥离法制备石墨烯
        2.3.3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膨胀剥离石墨烯
        2.3.4 共价键修饰氧化石墨烯
        2.3.5 非共价键改性修饰氧化石墨烯
    2.4 测试与表征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石墨烯形貌表征
        2.5.2 石墨烯结构及化学性质表征
        2.5.3 石墨烯制备方法对比
        2.5.4 烷基化修饰氧化石墨烯分散性表征
        2.5.5 烷基化氧化石墨烯红外光谱表征
        2.5.6 烷基化氧化石墨烯的XPS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湿法复合制备聚烯烃基烷基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3 实验设计
        3.3.1 快速烷基化修饰氧化石墨烯
        3.3.2 湿法复合制备高密度聚乙烯基烷基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
    3.4 测试与表征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烷基化氧化石墨烯分散性及化学性质表征
        3.5.2 烷基化氧化石墨烯结构表征
        3.5.3 复合材料断面结构表征
        3.5.4 复合材料热、电性能表征
        3.5.5 复合材料红外光谱表征
        3.5.6 复合材料物理机械性能表征
        3.5.7 拉曼光谱研究聚烯烃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导电行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步法制备聚烯烃基烷基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及试剂
    4.3 实验设计
        4.3.1 烷基化修饰氧化石墨烯
        4.3.2 高密度聚乙烯改性烷基化氧化石墨烯
        4.3.3 两步修饰氧化石墨烯熔融复合增强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4.4 测试与表征
    4.5 结果表征与分析
        4.5.1 两步修饰氧化石墨烯表面形貌表征
        4.5.2 两步修饰氧化石墨烯表面化学性质表征
        4.5.3 两步修饰氧化石墨烯结构表征及复合机理分析
        4.5.4 复合材料微结构表征
        4.5.5 复合材料机械性能表征
        4.5.6 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熔融复合制备聚烯烃基石墨烯复合材料
    5.1 引言
    5.2 实验仪器及试剂
    5.3 实验设计及操作
        5.3.1 热膨胀剥离烷基化石墨烯的制备
        5.3.2 熔融复合制备聚烯烃基烷基化石墨烯复合材料
    5.4 测试与表征
    5.5 烷基化石墨烯增强聚烯烃复合材料结果与分析
        5.5.1 低温膨胀法制备烷基化石墨烯形貌结构表征
        5.5.2 低温膨胀法制备烷基化石墨烯表面化学性质表征
        5.5.3 复合材料的分散性表征
        5.5.4 复合材料机械性能表征
        5.5.5 复合材料热稳定性表征
        5.5.6 拉曼光谱表征聚烯烃基石墨烯复合材料界面作用力
    5.6 烷基化石墨烯增强聚烯烃复合材料影响因素研究
        5.6.1 形貌和烷基化可控石墨烯化学性质表征
        5.6.2 形貌和烷基化可控石墨烯的剥离程度表征
        5.6.3 低温膨胀法制备烷基化石墨烯的剥离机理分析
        5.6.4 形貌和烷基化可控石墨烯在聚烯烃中的分散性表征
        5.6.5 石墨烯形貌及烷基化对复合材料机械性能影响
        5.6.6 复合材料的热性能表征
        5.6.7 复合材料界面作用力分析
    5.7 烷基化石墨烯增强聚烯烃复合材料的尺寸效应研究
        5.7.1 片径可控烷基化石墨烯片径分布表征
        5.7.2 片径可控烷基化石墨烯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5.7.3 石墨烯尺寸对复合材料机械性能影响
        5.7.4 石墨烯尺寸对复合材料结构及电性能影响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聚烯烃基石墨烯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仪器及试剂
    6.3 实验设计
        6.3.1 氧化石墨烯改性碳纤维及其烷基化修饰
        6.3.2 烷基化氧化石墨烯改性碳纤维增强聚烯烃复合材料制备
    6.4 测试与表征
    6.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1 石墨烯改性碳纤维形貌表征
        6.5.2 石墨烯改性碳纤维化学性质表征
        6.5.3 石墨烯改性碳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表征
        6.5.4 复合材料机械性能表征
        6.5.5 复合材料电、热性能表征
        6.5.6 复合材料的低电压发热性能表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环氧/聚酯粉末涂料优化设计及低温固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粉末涂料概述
        1.2.1 粉末涂料分类
        1.2.2 粉末涂料制造工艺
        1.2.3 粉末涂料涂装工艺
        1.2.4 粉末涂料现状和发展
        1.2.5 粉末涂料优缺点
        1.2.6 粉末涂料的组成
    1.3 防腐蚀粉末涂料
        1.3.1 防腐蚀型粉末涂料的特点
        1.3.2 常见的防腐蚀耐候性粉末涂料种类
    1.4 环氧/聚酯粉末涂料
        1.4.1 环氧/聚酯粉末涂料中的聚酯树脂
        1.4.2 环氧/聚酯粉末涂料的固化促进剂
        1.4.3 环氧/聚酯粉末涂料的填料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和创新性
第二章 环氧粉末涂料配方设计及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环氧粉末涂料制备
        2.2.4 涂层基底试片的制备
        2.2.5 粉末涂料涂层的制备方法
    2.3 测试与表征
        2.3.1 红外光谱(FT-IR)表征
        2.3.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2.3.3 涂层厚度
        2.3.4 涂层外观
        2.3.5 铅笔硬度
        2.3.6 附着力(划格法)
        2.3.7 冲击强度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2.4.2 涂层外观结果及分析
        2.4.3 涂料涂层冲击强度和铅笔硬度性能结果及分析
        2.4.4 涂料配方中钛白粉的用量优化
        2.4.5 环氧粉末涂料基本配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温固化环氧/聚酯粉末涂料配方设计及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聚酯树脂与环氧树脂比例的确定
        3.2.4 环氧/聚酯涂料的制备方法
        3.2.5 涂层基底试片的制备
        3.2.6 涂料涂层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聚酯树脂种类和双氰胺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3.4.2 固化促进剂的选择
        3.4.3 聚酯树脂3968-D体系中2-甲基咪唑添加量对固化温度产生的影响
        3.4.4 涂料中填料种类和用量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氧/聚酯粉末涂料固化性能研究
    4.1 固化性能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环氧/聚酯涂料制备、基材处理以及涂层制备
    4.3 测试及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粉末涂料在固化前和固化后的红外光谱对比分析
        4.4.2 2 -甲基咪唑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4.4.3 固化动力学分析
    4.5 固化条件的确定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体表面前处理方法对比试验
    5.1 概述
    5.2 磷化处理
        5.2.1 磷化的定义
        5.2.2 磷化的分类
        5.2.4 磷化的优缺点
        5.2.5 磷化处理的发展趋势
        5.2.6 磷化处理方式
    5.3 植酸盐处理
        5.3.1 植酸概述
        5.3.2 植酸的作用机理
        5.3.3 植酸处理的优缺点
        5.3.4 本实验的植酸处理方式
    5.4 硅烷偶联剂处理
        5.4.1 硅烷偶联剂概述
        5.4.2 硅烷偶联剂的作用机理
        5.4.3 硅烷偶联剂的操作方法
        5.4.4 金属表面硅烷偶联剂处理的发展趋势
        5.4.5 本实验的硅烷偶联剂处理方式
    5.5 结合强度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LPG独立C型全压式液罐P690QL1高强钢焊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液罐总体介绍
        1.2.1 液罐结构
        1.2.2 研究的难点与必要性
    1.3 船用液罐高强钢焊接技术现状
        1.3.1 国外技术状况
        1.3.2 国内技术状况
    1.4 本文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P690QL1 焊接性分析
    2.1 P690QL1 焊接性分析
        2.1.1 焊接性理论分析
        2.1.2 碳当量法
        2.1.3 冷裂纹敏感指数评定
        2.1.4 热裂纹敏感指数评定
        2.1.5 预热温度的确定
        2.1.6 层间温度的确定
        2.1.7 后热温度的确定
        2.1.8 焊材匹配选型
    2.2 焊接性试验
        2.2.1 焊接性试验目的
        2.2.2 焊接性试验内容
        2.2.3 焊材工艺性试验
        2.2.4 斜Y形坡口焊接裂纹试验
        2.2.5 拘束对接裂纹试验
        2.2.6 热影响区最高硬度试验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耳罐Y接头焊接
    3.1 双耳罐应力分析
    3.2 Y接头焊接试验
        3.2.1 焊接应力变形试验
        3.2.2 回火焊道应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焊接工艺及接头组织性能研究
    4.1 焊接试验方案
        4.1.1 试验条件
        4.1.2 焊接材料
        4.1.3 焊接设备
        4.1.4 焊接工艺参数
        4.1.5 焊接接头探伤检验
    4.2 焊接接头机械性能
        4.2.1 拉伸性能
        4.2.2 弯曲性能
        4.2.3 冲击性能
        4.2.4 硬度性能
        4.2.5 宏观检测
        4.2.6 微观组织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焊接工艺实际应用
    5.1 工艺应用注意事项
        5.1.1 焊接前注意
        5.1.2 焊接过程注意
    5.2 工艺应用情况
        5.2.1 典型工艺应用
        5.2.2 液罐制造简述
    5.3 应用效益
        5.3.1 经济效益
        5.3.2 社会效益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功能纳米粒子改性蛋白基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质薄膜
        1.2.1 蛋白基薄膜
        1.2.2 淀粉基薄膜
        1.2.3 纤维素薄膜
        1.2.4 壳聚糖薄膜
    1.3 大豆蛋白的研究概况
        1.3.1 大豆蛋白的提取方法
        1.3.2 大豆蛋白的结构
        1.3.3 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
    1.4 大豆蛋白的成膜机理
    1.5 蛋白膜的分类
        1.5.1 大豆蛋白薄膜
        1.5.2 小麦蛋白薄膜
        1.5.3 玉米蛋白薄膜
        1.5.4 乳清蛋白薄膜
        1.5.5 明胶蛋白薄膜
    1.6 大豆蛋白的改性方法
        1.6.1 物理改性
        1.6.2 化学改性
        1.6.3 表面复合改性
        1.6.4 共混改性
        1.6.5 酶法改性
    1.7 目前蛋白薄膜研究存在的问题
    1.8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8.1 研究的意义
        1.8.2 研究的内容
2 金属纳米团簇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制备与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制备Cu NCs和Zn NCs
        2.2.3 制备金属纳米团簇改性的大豆蛋白复合薄膜
        2.2.4 表征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金属纳米团簇的形貌特征
        2.3.2 金属纳米团簇的化学结构特征
        2.3.3 金属纳米团簇改性蛋白膜的红外光谱
        2.3.4 金属纳米团簇改性蛋白膜的X射线衍射图
        2.3.5 金属纳米团簇改性蛋白膜的机械性能
        2.3.6 金属纳米团簇改性蛋白膜的表面疏水性
        2.3.7 金属纳米团簇改性蛋白膜的气体透过率和金属释放量
    2.4 本章小结
3 微晶纤维素/壳聚糖改性大豆蛋白纳米复合薄膜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微晶纤维素/壳聚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制备
        3.2.3 表征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微晶纤维素/壳聚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红外光谱
        3.3.2 微晶纤维素/壳聚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XRD图谱
        3.3.3 微晶纤维素/壳聚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微观形貌
        3.3.4 微晶纤维素/壳聚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机械性能
        3.3.5 微晶纤维素/壳聚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热稳定性
        3.3.6 微晶纤维素/壳聚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接触角
        3.3.7 微晶纤维素/壳聚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耐水性
    3.4 本章小结
4 石墨烯/纤维素纳米晶体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石墨烯分散液的制备
        4.2.3 PEI改性CNC胶体悬浮液的制备
        4.2.4 石墨烯/PCNC改性SPI基薄膜的制备
        4.2.5 表征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石墨烯、CNC和PCNC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像
        4.3.2 石墨烯、CNC、PCNC的Zeta电位分析
        4.3.3 石墨烯/纤维素纳米晶体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红外光谱
        4.3.4 石墨烯/纤维素纳米晶体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XRD图谱
        4.3.5 石墨烯/纤维素纳米晶体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微观形貌
        4.3.6 石墨烯/纤维素纳米晶体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光学性质
        4.3.7 石墨烯/纤维素纳米晶体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机械性能
        4.3.8 石墨烯/纤维素纳米晶体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热稳定性
        4.3.9 石墨烯/纤维素纳米晶体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接触角
        4.3.10 石墨烯/纤维素纳米晶体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耐水性
    4.4 本章小结
5 多巴胺改性碳纳米管/石墨稀/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石墨烯的制备
        5.2.3 PDA对CNTs进行表面改性
        5.2.4 石墨烯/PDCNTs改性SPI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
        5.2.5 表征测试方法
    5.3 结果和讨论
        5.3.1 石墨烯和PCNTs的表面形貌表征
        5.3.2 PCNTS的化学结构分析
        5.3.3 PDCNTs/石墨烯/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的红外和XRD图谱
        5.3.4 PDCNTs/石墨烯/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的微观形貌
        5.3.5 PDCNTs/石墨烯/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的光学性质
        5.3.6 PDCNTs/石墨烯/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的机械性能
        5.3.7 PDCNTs/石墨烯/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的热稳定性
        5.3.8 PDCNTs/石墨烯/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的接触角
        5.3.9 PDCNTs/石墨烯/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的耐水性
    5.4本章小结
6 银纳米粒子/氧化石墨烯/蛋白基复合薄膜的制备与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银纳米粒子(Ag NPs)的制备
        6.2.3 多巴胺改性氧化石墨烯(PGO)的制备
        6.2.4 制备明胶/纳米纤维素复合薄膜
        6.2.5 表征测试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AgNPs表面形貌与化学结构的表征
        6.3.2 GO和PGO的表面形貌表征
        6.3.3 GO和PGO的化学结构分析
        6.3.4 Ag NPs/氧化石墨烯改性纳米复合薄膜的化学结构分析
        6.3.5 Ag NPs/氧化石墨烯改性纳米复合薄膜的微观形貌
        6.3.6 Ag NPs/氧化石墨烯改性纳米复合薄膜的光学性质
        6.3.7 Ag NPs/氧化石墨烯改性纳米复合薄膜的机械性能
        6.3.8 Ag NPs/氧化石墨烯改性纳米复合薄膜的热稳定性
        6.3.9 Ag NPs/氧化石墨烯改性纳米复合薄膜的接触角
        6.3.10 Ag NPs/氧化石墨烯改性纳米复合薄膜的耐水性
        6.3.11 Ag NPs/氧化石墨烯改性纳米复合薄膜的抗菌性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论文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纳米氮化硼/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导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填料含量
        1.2.2 填料形态
        1.2.3 填料取向
        1.2.4 填料表面修饰
        1.2.5 界面热阻(ITR)
    1.3 导热模型
        1.3.1 有效介质理论模型(EMT)
        1.3.2 Foygel模型
    1.4 目前导热聚合物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创新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银-氮化硼纳米管/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步骤
        2.2.4 实验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BNNT及 Ag-BNNT杂化粒子表征
        2.3.2 Ag-BNNT/CNF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2.3.3 Ag-BNNT/CNF复合材料的截面形貌
        2.3.4 Ag-BNNT/CNF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
        2.3.5 BNNT/CNF及 Ag-BNNT/CNF复合材料的界面热阻
        2.3.6 Ag-BNNT/CNF复合材料的电绝缘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维氮化硼纳米片-银纳米线/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步骤
        3.2.4 实验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BNNS及 AgNW表征
        3.3.2 3D BNNS-AgNW气凝胶低温烧结表征
        3.3.3 3D BNNS-AgNW/EP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3.3.4 3D BNNS-AgNW/EP复合材料的截面形貌
        3.3.5 3D BNNS-AgNW/EP复合材料的电绝缘性
        3.3.6 3D BNNS-AgNW/EP复合材料的热管理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银-氮化硼纳米片/银纳米线/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步骤
        4.2.4 实验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原料表征
        4.3.2 Ag-BNNS杂化粒子表征
        4.3.3 3D Ag-BNNS/Ag NW/EP气凝胶低温烧结表征
        4.3.4 3D Ag-BNNS/Ag NW/EP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4.3.5 3D Ag-BNNS/Ag NW/EP复合材料的截面形貌
        4.3.6 3D Ag-BNNS/Ag NW/EP复合材料的界面热阻
        4.3.7 3D Ag-BNNS/Ag NW/EP复合材料的电绝缘性
        4.3.8 3D Ag-BNNS/Ag NW/EP复合材料的热管理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2010~2011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2.1 聚乙烯 (PE)
    2.2 聚丙烯 (PP)
    2.3 聚氯乙烯 (PVC)
    2.4 聚苯乙烯 (PS)
    2.5 苯乙烯类共聚物
3 工程塑料
    3.1 尼龙 (PA)
    3.2 聚碳酸脂 (PC)
    3.3 聚甲醛 (POM)
    3.4 热塑性聚酯 (PET和PBT)
4 特种工程塑料
    4.1 聚苯硫醚 (PPS)
    4.2 液晶聚合物 (LCP)
    4.3 聚芳醚酮 (PAEK)
    4.4 聚芳砜
5 热固性树脂
    5.1 酚醛树脂 (PF)
    5.2 不饱和聚酯
        5.2.1 市场动态
        5.2.2 研发进展
        5.2.2. 1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改性研究
        5.2.2. 2 力学性能改进
        5.2.2. 3 新型UPR复合材料
        5.2.3 UPR复合材料的应用
        5.2.4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老化机理
        5.2.5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
        5.2.6 生物复合材料
    5.3 环氧树脂 (EP)
        5.3.1 原料[151-152]
        5.3.1. 1 双酚A
        5.3.1. 2 环氧氯丙烷
        5.3.2 产能建设和企业经营动态
        5.3.2. 1 产能建设[153-157]
        1) 环氧树脂
        2) 固化剂
        3) 应用领域
        5.3.2. 2 企业经营动态[158-160]
        5.3.3 日本环氧树脂工业[161-162]
        5.3.3. 1 原料
        5.3.3. 2 环氧树脂产量和用途分布
        5.3.4 新产品[163-167]
        5.3.4. 1 环氧氧树脂和固化剂
        5.3.4. 2 助剂
        5.3.5 应用领域发展
        5.3.5. 1 胶黏剂[168-183]
        5.3.5. 2 涂料[184-188]
        5.3.5. 3 电子材料[189]
        5.3.5. 4 复合材料[190]
        5.3.6 结语
    5.4 聚氨酯 (PU)
        5.4.1 原料
        5.4.2 涂料
        5.4.3 胶黏剂
        5.4.4 泡沫
        5.4.5 分散体
        5.4.6 助剂
        5.4.7 弹性体
        5.4.8 其他

四、金属材料低温机械性能试验的简易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化离子液体参与构筑的凝胶/阴离子传导膜体系的研究及其应用[D]. 孙娜. 山东大学, 2020(08)
  • [2]废旧轮胎精细胶粉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黄子俊.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3]2014~2015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The China 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China Bluestar Chengrand Co.Ltd.;. 塑料工业, 2016(03)
  • [4]纳米纤维素增强导电复合水凝胶的构建与性能调控[D]. 葛文娇.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聚烯烃基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D]. 高文生. 兰州大学, 2018(08)
  • [6]环氧/聚酯粉末涂料优化设计及低温固化性能研究[D]. 李扬. 广西大学, 2019(06)
  • [7]LPG独立C型全压式液罐P690QL1高强钢焊接技术研究[D]. 包志刚.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功能纳米粒子改性蛋白基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邝.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纳米氮化硼/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导热性能研究[D]. 傅晨洁. 南昌大学, 2019
  • [10]2010~2011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宁军,刘朝艳,殷荣忠,朱永茂,潘晓天,刘勇,刘小峯,刘晓晨,邹林,王同捷,李丽娟,张骥红,李芳. 塑料工业, 2012(03)

标签:;  ;  ;  

一种简单的金属材料低温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