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过ATM网络进行远程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余文果[1](2014)在《基于校园网组建的ATM技术应用》文中研究表明ATM技术在网络信息多元化需求下应运而生,本文首先介绍了ATM技术的特点,对以ATM作为主干网络组建局域网时所采用的几项关键技术,包括IPOA、局域网仿真和MPOA等进行分析,同时对经常使用局域网通信技术——交换虚电路(SVC)和虚拟局域网做了简述。而后结合ATM网络的相关技术,以构建校园网案例,分析ATM网络技术在校园网组建过程中的应用,以促进ATM技术的应用开发。
安卫涛[2](2011)在《新西城政务专网优化方案的研究》文中提出在首都北京协调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2010年7月,北京市调整了西城区、东城区的行政区划,将宣武区和崇文区分别合并入上述两个区内,形成了新的西城区和新的东城区,行政区划的改变必然带来政府政务专网的相应调整;另一方面,随着政务专网网络办公的不断深入,传输数据量不断增加,信息化建设初期的网络容量设计和网络质量保证已经不能满足可预见未来内用户增长的需求。为解决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作者在研究了新西城政务专网现状、目前需求以及发展趋势分析后,结合目前运营商成熟的传送网络架构,分析比较了各种传送网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后,一方面细化了用户级别,调整现有ATM网络节点分布,另一方面为新西城政务专网用户制定了一个以MSTP和ASON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优化方案。此方案对新西城的业务流向和带宽需求情况进行了整体的规划,满足了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可扩容性、可管理性,并控制实施的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经过改造的西城政务专网,将完全满足用户网络的带宽扩容需求,具备多种业务承载能力,QoS,专网具有良好的网络扩展性。
崔宁[3](2011)在《企业客户组网技术的研究与选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日益普及,企业对网络应用和内部信息交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同时企业对网络应用提出了高标准、安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可用性的需求。因此,为了满足企业用户的这些需求,国内外宽带运营商都结合自身特点为其大企业客户构建了一个可管理的网络,即企业专网。论文的主要工作就是针对企业客户组建专网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多种组网方案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了ATM网络组建企业客户专网的网络解决方案并列举了具体实例,同时对ATM网络专线运行质量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证明了采用所选网络方案的正确性。本文针对企业客户对专网业务宽带化、综合化、多样化的需求,结合北京联通现有DDN网络、IP网络、ATM网络进行了比较,最终确定了ATM网络承载企业客户专网的网络方案。本文还针对东城区政府组建专网的需求,从组网方式、接入方式、应用能力等多方面入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制定了全面、具体的实施方案。本文还简单的介绍了北京联通ATM网络现状和用户接入侧光电转换器的网管调通情况。最后,本文针对数字东城专网业务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组网分析和电路测试,给出了相关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证明,ATM网络承载专网业务可以满足用户需求。数字东城专网的成功实施表明了所提网络方案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冯德贤[4](2010)在《电子政务专网的优化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日益普及,政府部门需要构建一张专有网络,满足部门办公网络化、集中管理的需求。基于ATM网络构建的电子政务专网,是专门为政府机构设计的。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电子政务专网的数量达到了十一张,拥有线路一千余条。面对如此庞大且重要的用户群,电子政务专网的维护工作越来越重,主要表现在客户对服务质量的需求提高、网络设备的陈旧与损耗、维护工作量的增加等方面。因此,网络优化的话题被提出。针对目前电子政务专网的现状,结合局域网、ATM网络、SDH网络等特点,制定出一些优化方案。利用包过滤技术、流量控制技术来改善网络的性能,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利用Ping测技术来诊断故障,简化测试手段,缩短故障排查时间;利用APS技术增加对网络的保护,避免重大故障发生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对优化方案进行实施与测试,电子政务专网从预防到排障做到了全面优化,整体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用户局域网的安全级别提高,阻止了病毒攻击;网络设备性能加强,提高网络稳定性和故障排查能力;线路带宽的提升,解决用户业务量大的问题;中心点双路由接入,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优化工作结束后,通过一个月的成效统计,网络故障明显下降,用户满意度大大提高,公司效益增加。此次优化工作得到了客户、同事、公司的一致好评。
郑芳只[5](2009)在《基于多媒体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多媒体卫星通信网络是一个把空间和地面宽带通信融合于一体的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卫星通信采用星上处理和交换技术,把通信路由功能从地面设备转移到空间卫星上,从而使卫星系统的容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满足了用户多种业务的通信的需求。但由于业务类型多种多样,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业务需要,针对其特点选择合理的传输方式。在传统的单播传输的基础上,随着近年来VOD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业务的广泛需求,组播传输方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针对多媒体通信卫星系统的组播通信进行研究,设计出适用于多媒体通信卫星系统的组播方案。深入研究IP技术与ATM技术的结合原理,并对现有的IP组播技术和卫星ATM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基于多媒体通信卫星的组播方案,主要包括组播方案的通信接口的设计、组播地址解析服务器的设计和组播地址解析原语的设计。同时,在仿真环境下实现一种基于组播方案的仿真系统,即视频聊天系统,其包括用户端、信关站和组播地址解析服务器,验证了组播方案的可行性。由于卫星具有高带宽和大范围地理区域的广播特性,且利用多媒体通信卫星独特的星上处理能力,使得服务端到用户端只需要一跳传输的过程,避免了复杂的路由机制和路由瓶颈问题,从而减少了到达目的地址的处理延迟。仿真结果表明该组播方案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在很大范围内提供组播数据,与地面网络组播相比具有较大优势。
曹传华[6](2008)在《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作为能够提供宽带、高速传输、多媒体业务,实现全球无缝隙覆盖的互联手段,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多年实践表明,网络管理在网络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对于地面网络而言,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规模庞大,组成设备复杂多样,网络本身所特有的动态性、高时延特性、异构性以及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卫星网络管理系统的作用更为突出。在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的设计和实施阶段,我们应该把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加以考虑。本文在对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ATM技术在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中应用的基础上,重点对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管理系统进行研究与设计。主要包括网络管理系统模型,通信链路的设计;网络管理中心与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通信方式以及卫星网络管理协议的研究;网络管理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并对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管理系统各功能模块和管理信息数据库进行实现。在具体的协议应用中,把整个网络管理系统分成两个部分:星载网络管理代理与地面网络管理中心之间采用特定的卫星管理协议实现收集网络数据和执行网络管理控制命令的功能;而地面网络管理系统之间采用SNMP协议进行网络管理信息的交互。在详细分析网络管理系统的软件结构和各功能模块星—地功能划分、模块间关系的基础上对网络管理系统五个基本功能模块进行了实现。根据网络管理系统功能以及管理应用需求(包含现有的管理协议栈、接口需求),同时兼顾现有地面ATM网络对于MIB的定义标准,为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管理系统构造了一个SMIB。课题的研究为宽带多媒体卫星的网络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和方法。
叶光阳[7](2008)在《ATM技术及其反向技术(IMA)研究》文中指出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异步传输模式,是国际电信联盟ITU-T为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制定的模式。它综合了分组交换方式统计占用频带、使用灵活和电路交换方式传输时延小的特点,力图用一个单一的,通用的交换结构来有效的处理各种类型的业务和多媒体应用,提高了网络的传输速率充分利用了网络的资源,并且让用户可以对服务的质量做出选择。由于ATM具有灵活的带宽分配、完善的服务质量控制以及低时延、高安全等特性,使得ATM在广域网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基于ATM技术的通信网和通信设备都十分的成熟,在我国和国际的通信领域ATM技术占的比重很大,现在的光纤传输速率可以达到十兆、百兆在很大程度上倚仗ATM技术的发展。ATM的反向复用技术是一个新兴的课题,IMA(Inverse Multiplexing ATM)采用了反向复用的工作机制,与传统的ATM复用方式正好相反。在传统的复用方式中,多个低速的数据流被组合复用到一个单一的高速管道中,在管道的另一端该高速数据流又被解复用成多条原始的低速数据流。而IMA技术是将多条链路组合成一个单一的逻辑信道,以实现将一个大的、单一的数据流分解在多个低速链路上传送;在接收端,这些被分解传送的数据流将重组成原始的数据流。一般方法是将多个E1/T1类型的低速传输信道“捆绑”在一起,提供一个高速的逻辑传输信道来传输数据。它可以灵活的增加或减少带宽、减少传输风险并且可以充分的利用信道的带宽。此外ATM反向复用技术(IMA)可以弥补传统的E1/T1和E3/T3传输信道之间的数据速率断层,为人们提供一种经济而灵活的数据传输方式。本文先讨论ATM技术和ATM反向复用技术(IMA)的基本原理及其优势,然后再通过VHDL编程语言以及Quartus 2仿真软件设计了一套具有IMA功能的收发装置,同时还设计了一套可以对收发两端间传输信道进行监控的路由监控装置,均由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若两套设备一同使用可以有效地分散、聚合数据并且可以根据传输信道的通断情况实时改变传输方式、避免数据的丢失同时发出告警。本文中设计的具有IMA功能的收发装置可以将6Mbit/s左右的数据在发送端进行分散传输并且在接收端进行汇聚接收,路由监控装置可以应对一条传输信道的断开故障。另外,本文中设计的芯片程序均可以自由的修改来适应不同的传输速率及不同数量的传输信道。这样用户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自由、灵活的使用这套装置,有效的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
薛静[8](2007)在《陕西电信DDN与ATM网的融合》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邮电分营、移动剥离、网通组建、中国电信分拆等,中国通信市场风起云涌,各运营商之间竞争异常激烈。而大多采用DDN业务进行通信组网的大客户又是竞争的焦点。陕西省DDN网从建设之初,DDN业务就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几乎所有金融系统,各保险公司、邮政局、证券交易所、公安、税务、财政、市政办公等各集团大客户都在DDN网上开展自己的业务。为切实做好大客户的后台维护支撑工作,针对全省DDN网络的现状,省公司根据集团公司的建议、其他省的试点经验及大量的技术可行性讨论和数据调研,决定进行DDN网与ATM网的融合,做好网络的优化和组织工作,为客户提供更优质、安全、高效的服务。本文针对我省DDN和ATM进行融合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在深入研究DDN、ATM技术原理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DDN网现在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案。并通过对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提出了基于DDN与ATM融合的方案,并采用该方案对网络改造的实施解决了DDN现网运行中急需解决的中心节点负荷过重、业务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实现了以ATM为骨干、DDN做接入的网络优化整和。陕西电信网络中的实际测试和运行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案的可行性。
王红军[9](2007)在《东北大学远程教学平台设计》文中提出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大。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人口压力巨大,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各个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随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手段的丰富,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满足信息社会终身教育、全民教育、个性化教育以及社会化教育的需求,加速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东北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内首批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学校。2001年,东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与辽宁网通公司合作,利用中国网通公司的通信、网络资源,依托IP技术平台,打造现代化远程教学模式。东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充分考虑了中国人长久以来的学习习惯,制定了突出实时性教学、以实时教学为主、以异步教学为辅的建设方针。实时性、交互性远程教学是现代远程教学的主要特点。辽宁网通公司为东北大学网络学院教学总站搭建了专用的IP网络平台。针对大部分远程教学分站都位于辽宁省境内的情况,采用辽宁网通公司ATM骨干网络为广域网骨干,实现教学总站与众多远程教学分站互联,有效保证了实时教学系统的可靠性。东北大学网络学院的实时教学系统采用H.323视频会议技术和T.120数据会议技术实现,视频会议系统用来实时传送音视频信号,数据会议系统用来实时传送教师的电子教案。远程教学系统是一个涉及到多个学科、多种技术、多个子系统的系统工程。本文仅仅围绕IP网络平台和两个实时会议系统的设计、实现展开,介绍了实现现代远程教学的网络平台和主要技术手段。
郁哲[10](2007)在《基于ATM网络的多业务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电信运营的企业化运作,传统的垄断经营格局已经被打破,竞争逐渐加剧。如何提高电信网络的稳定性、安全性、多样性以及单一网络的多业务承载,不仅仅是降低投资,提高公司网络基础能力,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能力,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大局,成为电信运营商急需解决的问题。以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交换技术为核心的宽带综合业务网络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需求。本课题首先介绍了ATM交换机的网内传输原理、技术特点以及网络保护技术手段,并分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信公司数据网的现状及业务发展对网络通信的需求,结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信公司ATM综合业务数字网二期改造工程,研究并设计哈尔滨市通信公司ATM网络的体系结构。提出采用APS(Automatic Protection Switching)链路保护技术对节点间的中继光路实施自愈环保护,解决了多种业务在网络中传输的可靠性、安全性问题。同时对ATM网络多业务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根据帧中继和电路仿真业务的特点,采用了VP/VC交换技术来实现帧中继业务和电路仿真业务在ATM网络中的承载。并对各种接入方式进行了研究、比较,为用户选择适合自己的接入方式提供了参考。最后结合金融企业客户实例进行了详尽分析,采用业界领先的加拿大Nortel Network公司多业务交换机Passport7480/15000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方案,其设计方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工商银行储蓄网点改造实例中已经通过了验证,满足了用户组网的要求,实现DDN(Digital Date Network)、FR(Frame Relay)与ATM网络的互连互通。
二、通过ATM网络进行远程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过ATM网络进行远程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校园网组建的ATM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ATM网络技术的特点 |
2 ATM实现LAN互连主要技术 |
2.1 局域网仿真 |
2.2 Classic IP Over ATM |
2.3 MPOA (Multiprotocol Over ATM) |
2.4 交换虚电路 (SVC) |
2.5 虚拟局域网 |
3 ATM技术在校园主干网的应用案例 |
3.1 高校筹建校园网的需求分析 |
3.2 以ATM为主干网的校园网系统构建 |
4 结语 |
(2)新西城政务专网优化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传送网技术综述 |
2.1 ATM技术 |
2.1.1 ATM的QoS |
2.1.2 提供完善的流量整形 |
2.1.3 提供完善的流控机制 |
2.1.4 面向连接的技术 |
2.1.5 ATM虚电路技术 |
2.2 SDH技术 |
2.3 MSTP技术 |
2.3.1 MSTP技术的概念 |
2.3.2 MSTP技术的特点 |
2.3.3 MSTP的关键技术 |
2.4 ASON技术 |
2.4.1 自动交换光网络的功能结构 |
2.4.2 控制平台、传送平面和管理平面的交互 |
第三章 新西城政务专网现状和问题分析 |
3.1 大客户组网现状 |
3.1.1 IP-VPN方式组建大客户专网 |
3.1.2 专线方式组建大客户专网 |
3.1.3 采用MSTP组建大客户专网 |
3.2 原西城宣武政务专网现状 |
3.2.1 原西城政务专网情况介绍 |
3.2.2 原宣武政务专网情况介绍 |
3.3 原西城宣武政务专网问题分析 |
3.3.1 ATM的困惑 |
3.3.2 原西城政务网急需解决的带宽无法满足问题 |
3.3.3 原西城政务网急需解决的业务安全的问题 |
3.3.4 原宣武政务网急需解决的带宽无法满足问题 |
3.3.5 原宣武政务网急需解决的接入点不足问题 |
第四章 新西城政务专网优化解决方案 |
4.1 北京联通智能光网络介绍 |
4.1.1 MSTP融合ASON技术介绍 |
4.1.2 目前网络情况介绍 |
4.2 原西城政务专网优化建设方案 |
4.2.1 原西城区街道建设方案 |
4.2.2 原西城居委会建设方案 |
4.3 原宣武政务专网优化建设方案 |
4.3.1 原宣武区街道建设方案 |
4.3.2 原宣武区居委会建设方案 |
4.4 优化前后对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企业客户组网技术的研究与选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专网网络现状 |
1.3 目前企业客户专网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企业客户专网的组网方案 |
2.1 几种组网方案 |
2.1.1 IP-VPN方式 |
2.1.2 ATM方式 |
2.2 方案比较 |
2.3 基于ATM的企业客户专网组网方案 |
2.3.1 可行性分析 |
2.3.2 设计原则 |
2.3.3 系统结构 |
2.3.4 优势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东城专网方案 |
3.1 客户需求分析 |
3.1.1 网络现状 |
3.1.2 网络需求和目标 |
3.2 技术解决方案 |
3.2.1 用户具体情况 |
3.2.2 ATM网络优势 |
3.3 具体实施 |
3.3.1 组网结构 |
3.3.2 方案实施过程 |
3.4 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
3.5 方案实施概况 |
3.6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数字东城专网质量测试 |
4.1 测试平台 |
4.2 测试结果 |
4.2.1 对带宽问题的解释 |
4.2.2 具体测试结果如小黄庄卫生站 |
4.2.3 测试总结 |
4.3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电子政务专网的优化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电子政务专网的现状 |
1.3 优化原则与目的 |
1.4 论文期间的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优化理论及相关技术 |
2.1 网络概述 |
2.2 网络面临的问题及处理手段 |
2.2.1 面临的问题 |
2.2.2 故障处理手段 |
2.3 网络优化的理论 |
2.4 相关技术 |
2.4.1 包过滤技术 |
2.4.2 流量监控技术 |
2.4.3 Ping测试技术 |
2.4.4 APS倒换技术 |
第三章 电子政务专网优化方案的设计 |
3.1 电子政务专网用户网络安全方案设计 |
3.1.1 用户网络防恶意攻击方案 |
3.1.2 电子政务专网的防病毒方案 |
3.2 局端设备优化方案 |
3.2.1 局端设备流量控制方案 |
3.2.2 加强故障排查力度的方案 |
3.3 线路带宽调整方案 |
3.4 信息中心APS保护方案 |
第四章 电子政务专网优化方案的实现 |
4.1 用户网络安全方案实施 |
4.1.1 用户网络结构改造 |
4.1.2 安装防病毒软件 |
4.2 局端设备优化方案的实施 |
4.2.1 局端增加流量控制功能 |
4.2.2 局端增加测试手段 |
4.3 调整用户线路带宽 |
4.4 实施APS保护 |
第五章 电子政务专网优化后的测试与成效 |
5.1 网络优化后的测试 |
5.1.1 网络安全测试 |
5.1.2 线路流量测试 |
5.1.3 路由保护测试 |
5.2 网络优化后的成效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5)基于多媒体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 |
2.1 系统概述 |
2.2 系统结构 |
2.3 技术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媒体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分析与设计 |
3.1 多媒体卫星通信中组播方案需求分析 |
3.1.1 多媒体卫星通信中组播需求 |
3.2 多媒体卫星通信中组播方案的设计思路 |
3.2.1 IP组播的研究 |
3.2.2 IP over ATM方案的研究 |
3.2.3 IP组播与ATM技术的研究 |
3.3 组播方案的系统结构的设计 |
3.3.1 用户端的设计 |
3.3.2 MARS服务器的设计 |
3.3.3 信关站设计 |
3.3.4 ATM交换机 |
3.4 组播方案的工作流程的设计 |
3.5 组播方案的通信接口的设计 |
3.5.1 用户端与信关站接口设计 |
3.5.2 信关站与ATM交换机接口设计 |
3.5.3 信关站与MARS服务器接口设计 |
3.6 MARS原语的设计 |
3.6.1 MARS原语的作用 |
3.6.2 MARS_Request原语格式的设计 |
3.6.3 MARS_Multi和MARS_Nak原语格式的设计 |
3.6.4 MARS_Join和MARS_Leave原语格式的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媒体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的实现与测试 |
4.1 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的仿真系统的设计 |
4.2 用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
4.2.1 用户端的工作流程的设计 |
4.2.2 功能模块实现 |
4.3 MARS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
4.3.1 MARS服务器工作流程的设计 |
4.3.2 MARS服务器实现 |
4.4 信关站的设计与实现 |
4.4.1 功能模块的设计 |
4.4.2 信关站的实现 |
4.5 基于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的测试 |
4.5.1 测试环境 |
4.5.2 测试过程 |
4.5.3 测试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 |
1.2 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的网络管理 |
1.3 国内外卫星网络管理的研究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 |
1.3.2 国内的发展现状 |
1.3.3 今后的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 |
2.1 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的体系结构 |
2.1.1 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拓扑结构 |
2.1.2 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中空间段网络和地面段网络的组成 |
2.1.2.1 空间段网络 |
2.1.2.2 地面段网络 |
2.2 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的信道结构 |
2.3 ATM 技术在卫星网络中的应用 |
2.3.1 ATM |
2.3.1.1 ATM 技术简介 |
2.3.1.2 ATM 交换原理 |
2.3.2 ATM 在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中的应用 |
2.3.2.1 卫星ATM 网络的优点 |
2.3.2.2 卫星ATM 网络的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 |
3.1 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要求 |
3.2 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管理系统模型 |
3.3 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管理系统的通信机制 |
3.3.1 通信链路 |
3.3.2 通信方式 |
3.4 卫星网络管理协议 |
3.4.1 现有网络管理协议的分析 |
3.4.1.1 CMIP 协议 |
3.4.1.2 SNMP 协议 |
3.4.1.3 CMIP 协议和SNMP 协议的比较 |
3.4.2 卫星网络管理协议的选择 |
3.4.3 SMP 协议 |
3.4.3.1 SMP 的通信机制 |
3.4.3.2 SMP PDU 结构 |
3.4.3.3 SMP 协议管理实体设计 |
3.5 卫星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 |
3.5.1 配置管理 |
3.5.2 性能管理 |
3.5.3 故障管理 |
3.5.4 安全管理 |
3.5.5 计费管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管理系统关键部分的实现 |
4.1 卫星网络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思想 |
4.2 卫星网络管理系统软件结构 |
4.2.1 模块的星-地功能划分 |
4.2.2 管理功能间的关系 |
4.3 卫星网络管理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实现 |
4.3.1 配置管理的实现 |
4.3.1.1 配置管理模块结构 |
4.3.1.2 配置管理的实现方法 |
4.3.2 性能管理的实现 |
4.3.2.1 性能管理模块结构 |
4.3.2.2 性能管理的实现方法 |
4.3.3 故障管理的实现 |
4.3.3.1 故障管理模块结构 |
4.3.3.2 故障管理的实现方法 |
4.3.4 安全管理和计费管理的实现 |
4.3.4.1 安全管理和计费管理模块结构 |
4.3.4.2 安全管理和计费管理的实现方法 |
4.4 卫星网络管理系统管理信息数据库 |
4.4.1 卫星网络管理系统数据信息分析 |
4.4.2 卫星网络管理系统管理信息模型 |
4.4.3 卫星网络管理系统MIB |
4.4.3.1 地面终端管理 MIB |
4.4.3.2 星载ATM 交换机管理MIB |
4.4.4 卫星网络管理信息数据库的实现 |
4.4.4.1 网络管理信息数据库应用开发平台的选择 |
4.4.4.2 数据库访问技术的选择 |
4.4.4.3 接口函数的实现 |
4.5 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管理关键技术及解决途径 |
4.6 卫星网络管理系统的仿真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5.2 下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ATM技术及其反向技术(IMA)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组织安排 |
第2章 ATM 基本原理 |
2.1 概述 |
2.2 ATM 信元 |
2.3 ATM 协议体系结构 |
2.3.1 物理层 |
2.3.2 ATM 层 |
2.3.3 ATM 适配层(AAL) |
2.4 ATM 主要接口和交换原理 |
2.4.1 ATM 的主要接口 |
2.4.2 ATM 交换原理 |
2.5 ATM 与IP 技术的融合 |
2.5.1 两种技术的研究背景 |
2.5.2 ATM 与IP 结合技术的分类 |
2.5.3 重叠技术 |
2.5.4 集成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ATM 反向复用(IMA)电路设计 |
3.1 IMA 基本原理 |
3.2 IMA 技术的优点 |
3.3 设计要求 |
3.4 IMA 发送端设计 |
3.5 IMA 发送端模块设计 |
3.5.1 数据跟踪电路 |
3.5.2 倍数锁定电路 |
3.5.3 模可变计数器 |
3.5.4 串入并出移位寄存器芯片 |
3.5.5 发送端的整体仿真结果 |
3.6 IMA 接收端设计 |
3.7 IMA 接收端模块设计 |
3.7.1 倍数提取模块 |
3.7.2 模可变判别器 |
3.7.3 并入串出移位寄存器 |
3.7.4 接收端整体仿真结果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动路由监控模块电路设计 |
4.1 自动路由监控模块设计概述 |
4.2 自动路由监控模块 |
4.3 自动路由监控模块电路组成及相关程序 |
4.3.1 路由监控电路 |
4.3.2 路由重组芯片 |
4.3.3 减法电路 |
4.3.4 仿真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陕西电信DDN与ATM网的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DDN概述 |
2.1 DDN基本概念 |
2.1.1 DDN概述 |
2.1.2 DDN的功能服务及适用范围 |
2.2 DDN专线接入的特点 |
2.3 DDN的网络结构 |
2.4 DDN网络管理和控制 |
2.5 DDN的接入方式 |
2.5.1 用户终端设备接入方式 |
2.5.2 DDN与其他网络的互联 |
2.6 DDN专线VOIP网络解决方案 |
2.7 帧中继技术简介 |
2.8 DSLAM汇聚业务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TM技术 |
3.1 ATM的基本概念 |
3.1.1 ATM概述 |
3.1.2 ATM信元(Cell) |
3.1.3 B-ISDN参考模型 |
3.1.3.1 物理层 |
3.1.3.2 ATM层 |
3.1.3.3 AAL层 |
3.2 ATM交换原理 |
3.2.1 ATM交换的特点 |
3.2.2 VP/VC交换 |
3.3 ATM通信量管理 |
3.4 ATM与IP结合技术 |
3.4.1 MPLS工作原理 |
3.4.2 MPLS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DN与ATM融合的方案 |
4.1 陕西电信DDN和ATM网的基本情况 |
4.1.1 陕西电信DDN网的基本结构 |
4.1.2 陕西电信ATM网的基本结构 |
4.2 陕西电信DDN和ATM设备介绍 |
4.2.1 DDN网设备 |
4.2.1.1 骨干节点机概述 |
4.2.1.2 外围节点机概述 |
4.2.1.3 我省DDN设备概述 |
4.2.2 ATM网设备 |
4.3 融合方案 |
4.3.1 基本方案论证 |
4.3.2 DDN高速用户电路的接入方法 |
4.3.3 依托ATM网构造帧中继网的方法 |
4.3.4 高速ATM用户电路的接入方法 |
4.3.5 互通的前景 |
4.4 融合方案的确定 |
4.4.1 西安电信DDN网的用户情况 |
4.4.2 ATM骨干节点所接纳的流量 |
4.4.3 根据西安市DDN拓扑图计算一些路径的流量 |
4.4.4 对西安电信DDN整个网络的融合调整规划 |
4.4.5 西安电信DDN和ATM网络的融合方案 |
4.5 改造后DDN网的网络组织情况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融合方案实施后的网络测试 |
5.1 省内用户中继情况和改造后的服务质量测试 |
5.2 省内用户中继情况和改造后的服务质量测试 |
5.2.1 ATM网络管理系统的介绍 |
5.2.1.1 网络管理方式 |
5.2.1.2 网络安全管理 |
5.2.1.3 网管工作站操作的简便性分析 |
5.2.1.4 配置管理 |
5.2.1.5 网管的维护功能 |
5.2.2 ATM网络管理功能测试 |
5.2.3 DDN的服务质量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东北大学远程教学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远程教学的历史和发展 |
1.3 本项目的特色 |
1.4 论文进度 |
1.5 论文内容组织 |
第二章 远程教学技术概述 |
2.1 现代远程教育简介 |
2.2 H.323视频会议系统 |
2.2.1 H.323包括的协议 |
2.2.2 H.323网络构件 |
2.3 T.120数据会议系统 |
2.3.1 ITU T.120标准 |
2.3.2 T.120协议组包括以下协议: |
2.3.3 T.120技术在会议电视系统中解决方案 |
第三章 东北大学远程教学平台设计 |
3.1 东北大学远程教学的方式及功能组件设计 |
3.1.1 主播教室 |
3.1.2 录制、控制室 |
3.1.3 网络教学网站 |
3.1.4 远程教学站 |
3.2 东北大学远程教学平台的网络结构 |
3.2.1 远程教学站接入部分: |
3.2.2 中国网通辽宁分公司ATM网: |
3.2.3 东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总站: |
3.3 东北大学网络学院的H.323会议系统 |
3.3.1 MGC-100多点控制单元(MCU) |
3.4 东北大学网络学院T.120数据会议的实现 |
3.5 东北大学网络学院网络骨干平台设计 |
3.5.1 网内数据流量种类及分析 |
3.5.2 广域网部分网络结构设计 |
第四章 东北大学远程教学总站网络设计 |
1.中兴C5000路由交换机 |
2.华为NE20路由器 |
3.办公、教学管理、支撑部分 |
4.异步教学部分 |
第五章 教学总站网络的维护 |
5.1 教学总站网络核心互连方式的改变 |
5.2 服务器群流量分路设计 |
总结 |
附图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ATM网络的多业务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 ATM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
2.1 基本概念 |
2.2 B-ISDN参考模型 |
2.2.1 物理层 |
2.2.2 ATM层 |
2.2.3 AAL层 |
2.3 ATM交换技术 |
2.3.1 ATM交换的特点 |
2.3.2 VP/VC交换 |
2.3.3 ATM交换原理 |
2.4 ATM通信量管理 |
2.4.1 服务质量 |
2.4.2 通信量整形和控制 |
2.5 拥塞控制 |
2.5.1 许可证控制 |
2.5.2 资源预订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 ATM网络的业务承载能力分析 |
3.1 ATM网络承载的综合业务 |
3.2 帧中继业务研究 |
3.2.1 帧中继技术 |
3.2.2 帧中继技术特点 |
3.2.3 帧中继与 ATM的互通 |
3.2.4 典型接入方式 |
3.3 电路仿真业务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哈尔滨市通信公司ATM网络的多业务研究 |
4.1 哈尔滨市通信公司 ATM网络现状分析 |
4.1.1 哈尔滨市 ATM网络基本结构分析 |
4.1.2 哈尔滨市 ATM网络现有承载业务分析 |
4.2 哈尔滨市通信公司ATM网络链路保护问题的解决方案 |
4.2.1 ATM网络链路保护技术 |
4.2.2 基于 APS链路保护的实施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ATM网络在金融企业的实现 |
5.1 金融企业网络需求分析 |
5.2 金融企业组网方式的分析比较 |
5.2.1 DDN/FR的组网方式 |
5.2.2 基于 SDH/PDH的接入、组网方式 |
5.2.3 基于 IP的组网方式 |
5.2.4 基于 ATM的组网方式 |
5.3 哈尔滨市工商银行采用 ATM的组网方案设计 |
5.3.1 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 |
5.3.2 工商银行组网方案的描述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工程硕士研究生个人简历 |
四、通过ATM网络进行远程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校园网组建的ATM技术应用[J]. 余文果.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02)
- [2]新西城政务专网优化方案的研究[D]. 安卫涛.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3]企业客户组网技术的研究与选型[D]. 崔宁.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4]电子政务专网的优化研究与实现[D]. 冯德贤.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2)
- [5]基于多媒体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研究与实现[D]. 郑芳只. 东北大学, 2009(03)
- [6]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曹传华.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5)
- [7]ATM技术及其反向技术(IMA)研究[D]. 叶光阳.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8(03)
- [8]陕西电信DDN与ATM网的融合[D]. 薛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1)
- [9]东北大学远程教学平台设计[D]. 王红军.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10]基于ATM网络的多业务研究与实现[D]. 郁哲.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