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实创新 开拓进取──记中实审计会计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郭彩云[1](1998)在《求实创新 开拓进取──记中实审计会计公司》文中研究指明
刘晓莲[2](2005)在《国际内部审计研究》文中认为目前,理论界公认的审计体系按主体分类,主要包括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三者共同组成审计体系的一个有机的整体。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各国经济逐渐融入区域性以及全球性共同发展的轨道,国际审计的研究已纳入审计理论结构体系。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国际间的交往日趋频繁,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壮大,使得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一种遵守规则、协商互利、寻求多赢的经营理念正在成为主流。而包括美国在内的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的国家中公司造假丑闻的频频暴露,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也使得加强公司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些都为创新和发展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提出了的迫切要求。本文所开展的国际内部审计的研究课题,正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要求、应对现实问题的挑战与发展内部审计理论的需要而提出的。提出国际内部审计这一全新的研究范式,对于细化审计学科,丰富审计理论结构体系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通过国际内部审计理论理与实务的研究能促进内部审计职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另外,通过研究国际内部审计的理论体系与实务框架,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体系也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国际内部审计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关于国际内部审计的专着,甚至也没有对国际内部审计概念给出准确的定义。本文通过对国际内部审计起源与发展的追溯和分析,试图初步建立“国际内部审计”的概念体系、研究框架,并确立国际内部审计在审计理论体系中的定位。笔者认为,国际内部审计是相对于国内内部审计而言的,它也是内部审计国际化与国际审计细分的结果,其主要的动因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与各国经济制度差异化。国际内部审计在本质上是各国内部审计制度、准则以及内部审计实务的国际 比较、国际协调、国际规范与国际化发展。 笔者认为,国际内部审计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内部审计的国际比较、内部审计的准则的国际协调与规范以及跨国公司对前二者的实务应用。
鲜文铎[3](2009)在《审计师行业专长研究 ——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文中研究说明独立审计在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作用受到广泛的关注。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credibility)会因审计质量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以往的审计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中,更多地关注影响审计质量的独立性因素,而对构成审计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审计师的专业能力却关注不够。在审计师独立性既定的条件下,审计师掌握客户所在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正常经济技术指标、特殊会计规则等知识,对增强其专业能力、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的意义日趋重要。事实上,国内外许多审计失败案件之所以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执行审计业务的审计师缺乏对客户所在行业相关知识的了解。如20世纪末美国发生的林肯储蓄信贷银行审计失败案,以及中国证券市场上银广夏、蓝田股份审计失败案,其发生均与其审计师的行业专业技能存在缺陷有关(余玉苗,2004)。除此之外,随着审计市场竞争的加剧,审计师需要寻求某种有效的竞争战略以维持其竞争优势。自20世纪80年代末,“八大”开始走向行业专业化的发展道路。1993年,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在“六大”中率先按照行业服务线重整了其组织结构,开展了行业专业化的发展战略。截止1998年,六大会计公司均在各自的网站上披露了其聚焦发展的行业。1998年,在一个关于CPA职业发展前景的国际论坛上,行业专长被确认为关系到CPA职业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并被列为CPA职业未来发展面临的五个最重要的问题之一(AICPA,1998)。自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国外兴起了审计师行业专长的研究。这些研究以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为主,主要研究了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效率及效果的关系、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收费的关系以及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并得出大量有意义的结论。然而,在中国审计市场上,审计师行业专长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考虑到中国审计市场特定的法制环境、市场结构及审计师发展水平与国外成熟审计市场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中国审计市场上进行审计师行业专长研究须结合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和现实状况才能正确地形成理论假设、恰当地度量研究变量和设定模型、谨慎地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本文主要围绕审计师发展行业专长的动因、审计师行业专长的度量、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审计定价的关系等诸问题,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和检验,并为中国审计市场上发展审计师行业专长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6章。第1章,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章,审计师行业专长研究的理论基础。从审计需求和审计供给两个角度对审计师发展行业专长的动因进行了理论分析。从审计需求的角度分析,受托经济责任的内在要求是产生审计师行业专长需求的根本动因;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降低信息租金,最大化委托人的收益,是审计师发展行业专长的契约动因;降低信息风险,促使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从而提高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是审计师发展行业专长的信息动因;发送行业专家信号、获取审计收费溢价,是审计师发展行业专长的信号动因。从审计供给的角度分析,行业专长会带来行业内的规模经济,降低单位审计成本,增强事务所的成本优势;审计师通过干中学,建立学习经验曲线,不但可以提高审计效率进而降低审计成本,而且还可以创造与审计师个人相关的行业专用性隐性知识,令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成为审计师行业专长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看,审计师熟知行业现状,把握行业动态,理解被审计单位战略,掌握被审计单位经营的主要环节,才能更好地识别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从审计产品差异化策略看,审计师行业专长是通过对特定行业进行专用性投资以实现产品纵向差异化来避开价格竞争的一种战略,它可以为审计师带来行业专长溢价;从审计师的声誉机制看,树立行业专长声誉可以使审计师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本章的理论分析为理解审计师行业专长行为奠定了理论基础。第3章,审计师行业专长度量研究。首先对以往审计师行业专长度量方法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对审计师行业专长的六种度量方法分别进行了分析和评述。然后,对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中的审计师行业专长指标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分析。(1)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和行业细分市场的集中度分析,发现行业审计市场结构与整体审计市场结构有显着差别。(2)建立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中审计师行业专长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的简单相关分析。(3)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行业市场份额类指标与行业组合份额类指标之间的关系,证实了Neal和Riley(2004)提出的审计师行业专长指标可以分为两个互补的子指标体系的论述。(4)运用主成份分析方法构建了审计师行业专长综合评价指标。本章是国内首次系统地检验了各审计师行业专长指标之间的关系,为未来的研究者合理选择审计师行业专长度量指标提依据。第4章,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关系的实证检验。本章以2001—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以5个行业市场份额指标、2个行业组合份额指标和1个行业专长综合评价指标分别度量审计师行业专长,以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度量审计质量,检验了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发现,(1)从总体上,即从审计师行业专长综合指标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来看,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之间没有显着的线性相关性。但是这个初步结论显然受到了审计师行业专长非线性效应的影响,表现在行业市场份额连续变量和行业市场份额哑变量系数变化方向的不一致方面。(2)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之间存在着显着的非线性关系,即审计师行业专长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形如“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或者说,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之间是“U”型的非线性关系。(3)按不同审计师类型分组检验发现:①总体上,国际“四大”组内的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没有显着的关系;②总体上,国内“十大”组内的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负相关;③总体上,国内非“十大”组内的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没有显着的关系;但是其行业专长单项指标效应表现不一致:如果是行业组合份额领先者,则其审计质量较低;如果是行业市场份额较高者,则其审计质量较高。(4)不同类型审计师行业专长的边际效应检验结果:①总体上国际“四大”的行业专长对审计质量没有显着的边际影响。②总体上国内“十大”的行业专长对审计质量有显着的边际递减作用。③总体上国内非“十大”的行业专长对审计质量没有显着的边际影响。但是,从单项指标来看,当行业市场份额超过15%时,国内非“十大”行业专长审计师有较高的审计质量;但是,当国内非“十大”审计师在其行业组合份额最大的行业里,其行业专长却对审计质量造成负面影响。本章最后从六个方面总结了造成我国审计师行业专长未能提升审计质量的原因。第5章,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定价关系的实证检验。本章以2001—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以行业市场份额、客户组合份额及行业专长综合指标作为审计师行业专长的替代变量,研究了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定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在整体样本中,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费用正相关。说明审计师的行业专长能够给审计师带来审计收费溢价。(2)在大客户样本中,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费用正相关,同样说明审计师行业专长能够审计师审计收费溢价。(3)在小客户样本中,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费用没有显着的相关性,说明在小客户市场上,缺乏对行业专长审计的需求,审计师没能获得行业专长审计收费溢价。对以上的结果,笔者结合中国审计市场的实际进行了解释:第一,从整体样本的回归结果来看,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费用正相关,说明从整体上看,客户具有差异化的审计需求,而审计师凭借其行业专长替代变量的“信号传递功能”获得了审计收费溢价。第二,整体市场上审计师的行业专长溢价实际上是由大客户市场上的差异化审计需求驱动的。大客户因具有较高的代理成本而产生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并且认为那些在本行业具有较高市场份额(或专注于某行业)的审计师能够提供具有行业差异化的审计服务,因此愿意付出较高的审计费用;而行业专长审计师可以凭借其在目标市场显着的份额,声称其具有较高的行业知识和经验,能够提供高质量的行业专业化服务,并预期通过“信号传递功能”获取审计收费溢价。第三,小客户相对代理成本较小,缺乏对差异化审计服务的需求,审计师的行业专长未能为审计师带来审计收费溢价。第四,进一步放宽“产品差异化”的定义,运用广义上的“产品差异化”解释行业专长审计收费溢价。最后一章,即第6章,总结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和主要创新点,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后续研究的方向。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主要包括:1.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审计师行业专长的各种度量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得出若干有意义的结论。研究的方法包括简单相关系数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主成份分析,这三种研究方法也是以往审计师行业专长研究中所没有出现过的;通过典型相关分析证实了审计师行业专长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两个互补的子指标体系;通过主成份分析对审计师行业专长的各种指标进行了信息综合,建立了基于主成份的审计师行业专长综合评价指标,该指标相对于单一指标具有更高的综合性和可靠性,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为或主观选择审计师行业专长指标的影响,不仅为审计师行业专长的度量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进一步进行审计师行业专长实证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基础。2.首次系统地检验了各种审计师行业专长指标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并得出若干有意义的结论。由于审计师行业专长有多种度量方式,研究者往往凭主观经验选择其中某一个或和几个指标来检验其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这就使得相关的研究结论常缺乏一致性和可靠性。而本文采用以审计师行业专长综合评价指标为主,以各传统单项审计师行业专长指标为辅的方法,来检验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这就使得实证研究结论更加可靠;本文研究发现,审计师行业专长综合评价指标与审计质量没有显着的相关性,审计师行业专长连续变量与审计质量之间存在着显着的非线性关系;进一步,本文还就审计师行业专长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分组检验和边际效果检验并得出相关结论。最后,结合中国审计市场的具体背景,对上述实证结果进行了深入剖析与解释,特别地,对目前我国审计市场上审计师行业专长未能提升审计质量的原因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3.系统地检验了各种审计师行业专长指标与审计定价的关系,并得出若干有意义的结论。实证研究发现,在整体样本中,审计师行业专长综合评价指标与审计收费显着正相关,说明整体上审计师的行业专长能够带来审计收费溢价。进一步检验发现,在大客户市场上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收费正相关,而在小客户市场上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收费没有显着的相关性,进一步说明整体市场上审计师的行业专长溢价实际上是由大客户市场上的差异化审计需求驱动的。由于本文没有发现审计师行业专长能够提升审计质量,因此不能推定审计师行业专长审计溢价来源于审计师提供了高质量的行业专长审计服务。结合中国审计市场的实际背景,本文联合“产品差异化”假设和“信号传递功能”假设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解释。此外,在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定价关系的研究中,同样由于采用了多种行业专长度量方式,与同类研究相比,研究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余芸春[4](2003)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文中认为信息披露之于证券市场的重要性已基本为人们所认识,关于信息披露的理论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理论,包括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另一类是实用理论,包括公司治理理论、有效市场理论、资本结构理论等。本篇论文从实用角度出发,研究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论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文献评述与基本理论研究,第三章到第六章是实务改革专题研究,具体而言,论文研究重点及作者的主要贡献在于: 其一,论文试图回答“是什么—WHAT”的问题,即何为信息披露制度框架。论文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评述,在科学的信号传递模型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信息披露制度框架,这个制度框架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它包括如下基本环节:信息的生成、信息的鉴证与确认、信息的公开、信息分析、信息反馈。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中,以信息披露监管为主的核心制度安排充分体现了上述5个环节的存在与重要。 其二,论文试图回答“为什么—WHY”的问题,即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的研究意义。论文把影响信息披露的制度性因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是对现有理论研究的补充和拓展。中国在信息披露技术性因素研究方面,已积累了较多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特别是以财务会计理论为代表的信息披露内容的研究。不可否认,在西风东渐的背景下,这种理论研究范式对完善我国信息披露内容规范起到了积极作用,比如中国在短时间内通过“技术移植”的方式建立了会计准则、审计准则、披露规则等。但它的不足之处是忽视了对参与信息披露组织的研究(除上市公司外)。表现在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制度框架,尽管不断引进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规则和规范,但这些技术上无懈可击的规范实用效果却不佳,大多数中介机构依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并参与市场运作,执业环境与职业道德风险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信息披露环节缺失、功能不健全。归根结底,由于这些组织的构建、内部治理和外部制约机制存在缺陷,妨碍了信息披露目标的实现,而这正是我国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的“瓶颈”所在。因此,该课题研究的根本意义是纠正偏差,为证券市场运行营造健康的基础。 其三,论文试图回答“怎么做—HOW”的问题,即如何进行信息披露制度建设。这是本论文的重点所在。论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提出制度建设应该从法制建设、组织建设和组织治理入手。在这个逻辑之下,论文围绕信息披露的重点——财务信息的披露,选择信息披露制度框架的四个关键环节,即财务信息的生成、鉴证与确认、分析及反馈,针对如何使政府有效管制会计信息、发展行业协会、界定会计师法律责任、整治理会计师执业环境、调整会计师事务所治理结构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其四,论文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借鉴了美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核心安排,对诸如安然之类的事件进行了现实反思,其意义在于:一方面,中国已经以GAAP等为蓝本,建立了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技术规范,反思将有助于进一步的本土化改造;另一方面,美国证券市场完善的制度安排及发达的自我纠错机制将使我们在学习中获益非浅。 遗憾的是,出于结构上的考虑,论文省略了一些相关组织的研究,比如对律师事务所、新闻媒体以及电子化信息披露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度建设研究的完挫性,有待于今后补足。
汤其美[5](2015)在《我国本土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需求,也就应运而生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一个国家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体现了本国经济发达程度。改革开放后,我国吸引外资参与国民经济建设,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随着外资的引入而进入我国,长期垄断着我国高端会计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国家和注协的引导下,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迅速发展壮大,产生了可与国际“四大”竞争的本土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如何能使我国本土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健康发展,成为国际化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是现阶段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研究的课题。本文基于此,展开研究。本文以我国本土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方法,结合数据资料对我国本土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对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所做的研究;其次,介绍了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历程,比较我国的经济总量与注册会计师行业收入关系,找出我国本土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的问题;再次,通过对我国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中所处的环境分析,导入我国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案例,找出我国本土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最后,从不同视角,提出如何把我国本土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成为国际化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对策。如:建设诚信社会、政府联合监管机制,国家和地区之间执业资格互认、吸收国际人才等。本文的研究对本土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持续发展,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袁学英[6](2005)在《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会计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现状的研究,同时结合市场经济与会计诚信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在目前加强会计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通过对道德、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道德的系统研究,并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予以重新界定,使之在外延上更加完善,并根据重新界定后的概念构建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体系。再次,对会计职业道德存在问题和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进行了相关的剖析。最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各方博弈、净化环境并进行综合治理的解决措施。力求使得我国的会计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求实创新 开拓进取──记中实审计会计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求实创新 开拓进取──记中实审计会计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2)国际内部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一、课题的提出 |
(一) “国际内部审计”概念的提出 |
(二) 国际内部审计产生和发展 |
(三) 作为审计学学科分支的国际内部审计 |
二、文献综述 |
(一) 内部审计方面的研究 |
(二) 国际审计方面的研究 |
三、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一) 选题的角度 |
(二) 研究的范围与内容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对国际内部审计的基本认识 |
一、国际内部审计的起源与发展 |
(一) 国际内部审计的起源 |
(二) 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 |
二、国际内部审计的概念、本质和特征 |
(一) 国际内部审计的概念 |
(二) 国际内部审计的本质特征 |
三、国际内部审计在审计体系中的定位 |
(一) 国际内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联系和区别 |
(二) 国际内部审计与国际审计的联系和区别 |
四、国际内部审计的作用 |
(一) 促进各国内部审计的交流与共荣发展 |
(二) 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稳步发展 |
(三) 促进综合国力的增强 |
第三章 内部审计的国际比较 |
一、国际比较概述 |
(一) 国际比较的目的 |
(二) 国际比较的内容及方法 |
二、各国内部审计发展的现状 |
(一) 美国的内部审计 |
(二) 英国的内部审计 |
(三) 法国的内部审计 |
(四) 德国的内部审计 |
(五) 加拿大的内部审计 |
(六) 日本的内部审计 |
(七) 中国的内部审计 |
三、各国内部审计的比较总结 |
(一) 各国内部审计制度的特点 |
(二) 各国内部审计准则的融合 |
(三) 各国内部审计工作实务的转变 |
四、各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
(一) 各国内部审计发展面临的环境挑战 |
(二) 各国内部审计发展的未来前景 |
第四章 国际内部审计组织的国际协调与规范 |
一、内部审计国际协调与规范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基本原则 |
(一) 内部审计国际协调与规范的必要性 |
(二) 内部审计国际协调与规范的可能性 |
(三) 内部审计国际协调与规范的基本原则 |
二、内部审计国际协调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 |
(一)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组织形式 |
(二)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活动范围 |
(三)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职能 |
三、内部审计国际协调与规范的内容及成果 |
(一) 内部审计的国际协调与规范的主要内容 |
(二) 内部审计的国际协调与规范的成果 |
第五章 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框架体系 |
一、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历史沿革 |
(一) 《标准》产生的国际背景 |
(二) 《标准》作用的特定范围 |
(三) 《标准》发展的历史过程 |
二、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基本框架 |
(一) IIA《标准》的基本框架特征 |
(二) IIA《标准》基本框架结构的功能 |
(三) IIA《标准》基本框架的主要内容 |
第六章 跨国公司内部审计实务应用 |
一、跨国公司内部审计与国际内部审计的关系 |
二、跨国公司内部审计的组织 |
(一) 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上的特殊性 |
(二) 跨国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形式 |
(三) 跨国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活动范围 |
(四) 跨国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 |
三、跨国公司应用国际内部审计实务的内容 |
(一) 跨国公司的风险管理 |
(二) 跨国公司的内部控制 |
(三) 跨国公司的公司治理 |
四、跨国公司内部审计操作技术要求 |
(一) 完整的内部审计程序 |
(二) 网络化的信息管理技术 |
(三) 信息系统审计 |
(四) 发展的内部审计师胜任能力 |
五、跨国公司内部审计的监控标准 |
(一) 监督 |
(二) 内部审核 |
(三) 外部检查 |
六、跨国公司内部审计的实务应用案例 |
(一) 跨国公司的风险管理实务案例 |
(二) 杜邦公司内部审计控制实务案例 |
第七章 国际内部审计对加快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启示 |
一、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 |
(一) 我国内部审计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
(二) 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现状及一份问卷调查的分析 |
(三) 我国内部审计发展存在的差距 |
二、国际内部审计在我国应用的意义 |
(一) 与国际审计标准接轨的必然趋势 |
(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
(三) 促进跨国公司的发展 |
三、加快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设想 |
(一) 构建我国内部审计体系的设想 |
(二) 发展我国国际内部审计实务的建议 |
四、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案例分析——中国石油 |
(一) 建立并不断修订审计规范、标准 |
(二) 转变内部审计观念,创新组织模式 |
(三) 关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审计 |
(四) 全面推进内控制度审计 |
(五) 积极开展经营审计 |
(六) 加强审计人员队伍的建设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审计师行业专长研究 ——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目标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审计师专业能力的研究 |
1.2.2 关于审计师行业专长的行为研究 |
1.2.3 关于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
1.2.4 关于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定价之间关系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结构与拟实现创新 |
1.4 研究方法 |
2. 审计师行业专长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审计师行业专长的需求理论 |
2.1.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1.2 代理理论 |
2.1.3 信息理论 |
2.1.4 信号传递理论 |
2.2 审计师行业专长的供给理论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2 干中学理论 |
2.2.3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
2.2.4 产品差异化理论 |
2.2.5 声誉理论 |
3. 审计师行业专长的度量研究 |
3.1 审计师行业专长度量方法综述 |
3.1.1 行业市场份额法 |
3.1.2 行业领导者法 |
3.1.3 行业占优法 |
3.1.4 行业组合份额法 |
3.1.5 加权市场份额法 |
3.1.6 自称的行业专长法 |
3.2 中国审计市场和行业细分审计市场的集中度分析 |
3.2.1 样本与数据来源 |
3.2.2 中国审计市场的总体集中度分析 |
3.2.3 中国审计市场的行业集中度分析 |
3.3 中国审计市场中审计师行业专长指标的简单相关分析 |
3.3.1 审计师行业专长指标体系 |
3.3.2 审计师行业专长指标的简单相关系数分析 |
3.3.3 审计师行业专长指标简单相关分析小结 |
3.4 中国审计市场中审计师行业专长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
3.4.1 典型相关分析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
3.4.2 审计师行业专长指标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 |
3.5 中国审计市场中审计师行业专长综合评价指标研究 |
3.5.1 主成份分析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
3.5.2 审计师行业专长综合评价指标主成份分析的结果 |
4. 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关系的实证检验——基于中国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 |
4.1 文献回顾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3 研究方法 |
4.4 样本与数据来源 |
4.5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6 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 |
4.6.1 整体样本回归分析结果 |
4.6.2 加入非线性项后回归分析结果 |
4.6.3 按事务所类型分组回归分析结果 |
4.6.4 不同类型审计师行业专长的边际效应检验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5. 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定价关系的实证检验——基于中国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 |
5.1 文献回顾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3 研究方法 |
5.4 样本与数据来源 |
5.5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6 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 |
5.6.1 整体样本的回归分析结果 |
5.6.2 大客户样本的回归分析结果 |
5.6.3 小客户样本的回归分析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主要创新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的局限性 |
6.4 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究成果目录 |
(4)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第一章 信息披露基本理论研究评述 |
第一节 信息披露基础科学理论 |
第二节 信息披露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研究评述 |
第三节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进展 |
第二章 信息披露制度管理学及法学释义 |
第一节 信息披露制度发展简介 |
第二节 信息披露制度管理学释义 |
第三节 信息披露制度法学释义 |
第三章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框架及基本组成要素 |
第一节 信息披露制度特征概述 |
第二节 信息披露制度框架基本要素 |
第三节 中国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现状简析 |
第四章 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中的政府与行业协会 |
第一节 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中的政府管制 |
第二节 上市公司会计准则体系建设 |
第三节 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中的行业协会 |
第四节 政府管制与自律的辨证交替 |
第五章 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中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 |
笫一节 会计师事务所治理结构改进 |
第二节 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整治 |
第三节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界定 |
附录1、附录2 |
第六章 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中的中介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与证券分析机构 |
第一节 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简述 |
第二节 中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 |
第三节 证券分析机构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我国本土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 并购和整合理论 |
2.2.1 并购理论 |
2.2.2 整合理论 |
2.2.3 并购的动因 |
2.3 政府干预理论 |
第三章 我国本土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概述 |
3.1.1 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概述 |
3.1.2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概述 |
3.2 我国本土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2.1 外部环境分析 |
3.2.1.1 社会诚信问题 |
3.2.1.2 政府不当行政干预 |
3.2.1.3 多头监管 |
3.2.2 内部环境分析 |
3.2.2.1 会计师事务所体制和合伙文化问题 |
3.2.2.2 后台技术支持问题 |
3.2.2.3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问题 |
3.2.2.4 业务单一、多元化业务进展缓慢 |
3.2.3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 |
第四章 我国本土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对策 |
4.1 外部环境 |
4.1.1 提高社会诚信,改善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 |
4.1.2 运用市场手段,减少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的行政干预 |
4.1.3 建立政府联合监管机制,避免多头监管,重复检查 |
4.1.4 积极推进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于国家和地区之间互认工作 |
4.1.5 参照国际经验,改变会计年度与国际接轨 |
4.2 内部环境 |
4.2.1 做好战略定位,培育适应企业战略发展的合伙文化 |
4.2.2 吸收国外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事务所走出去做准备 |
4.2.3 加强对数据库信息系统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 |
4.2.4 拓展多元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提高非审计业务收入 |
4.2.5 合并是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永远主题 |
4.2.6 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本土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进程 |
第五章 结论 |
5.1 论文的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一节 诚信问题不容小觑 |
第二节 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对市场经济至关重要 |
第三节 加强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
第二章 会计职业道德的界定 |
第一节 会计职业道德的一般研究 |
第二节 会计职业道德的历史借鉴 |
第三节 会计职业道德的重新界定 |
第三章 会计职业道德内容研究 |
第一节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内容研究 |
第二节 国外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研究 |
第三节 中外会计职业道德内容比较研究 |
第四节 会计职业道德内容的重新界定研究 |
第四章 会计职业道德失范与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完善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对策研究 |
第一节 完善法制 以法治国 |
第二节 综合治理 以德治国 |
第三节 自律他律 形成氛围 |
第四节 各方博弈 净化环境 |
第六章 本文研究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求实创新 开拓进取──记中实审计会计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求实创新 开拓进取──记中实审计会计公司[J]. 郭彩云. 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 1998(12)
- [2]国际内部审计研究[D]. 刘晓莲. 东北财经大学, 2005(04)
- [3]审计师行业专长研究 ——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D]. 鲜文铎.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1)
- [4]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建设[D]. 余芸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03)
- [5]我国本土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对策研究[D]. 汤其美.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8)
- [6]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研究[D]. 袁学英. 长安大学, 2005(04)
标签:内部审计; 审计师; 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审计质量; 会计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