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GPS产业的发展方向

新兴GPS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新兴GPS产业的发展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江博[1](2018)在《科技创新驱动:我国北斗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进入21世纪,社会生产和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对科技的推崇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最近5年来,科技创新这一提法逐步出现在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和决定因素,不仅仅在国内生产生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成为了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得以形成和提升的重要基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且真正意义上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先进生产力的动力之泉,并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重要程度,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显得突出和关键。随着科技创新发展,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将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推动尤为重要。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科技创新大国,正积极探索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北斗为代表的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北斗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服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的重要空间基础设施。大力推动北斗产业发展,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北斗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的指引和推动。本文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科技哲学、技术经济学、社会调查、系统科学的方法,对以北斗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路径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以寻求解决处于“竞争困境”中的我国北斗产业发展的短板和局限,既阐明科技创新理论对北斗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又推动科技创新与北斗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全文分为五章,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文章选题的问题研究背景、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创新、技术创新与科技创新等研究现状评述,阐明了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通过分析科技创新的理论基础与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关系,重点对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进行多维度分析,指明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并重点阐明全面创新赋予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内涵。第三章主要介绍我国北斗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关系。以问题与需求导向入手,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突出强调北斗是我国科技创新技术的产物,剖析北斗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成果,并重点介绍北斗产业发展的困境与面临的挑战。通过与GPS对标分析,提出北斗技术突围的困境以及北斗产业发展的机遇,为提出北斗产业发展策略奠定基础。第四章介绍科技创新对北斗技术与产业发展变革的推动影响。北斗技术和产业因科技创新而生,对科技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根源产生影响。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北斗产业发展,阐述了科技创新对北斗产业发展产生新变革、提出新要求、培育新能力、产生新影响,以及科技创新为北斗产业发展开辟新领域等。通过理论指引和实践研究,为科技创新驱动北斗产业发展实施策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第五章重点介绍了我国科技创新驱动北斗产业发展的策略。首先从战略层面入手,做好顶层设计、夯实平台战略,推动北斗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与布局;其次从战术层面入手,提出技术和行业应用创新,打牢北斗产业发展基础,开启产业化发展之路;通过发展模式创新,探索北斗产业发展规律,构建产业闭环;依托协同创新,打造北斗产业生态系统;辅助金融创新,利用资本手段快速推动北斗产业发展;结合北斗全球组网的趋势,提出北斗国际化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通过推动实施北斗“走出去”,实现北斗产业发展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李超[2](2018)在《地方政府北斗导航产业发展推进策略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指出北斗导航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斗为基础的时空科技更是现代化信息革命的主旋律,其必将成为上海市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自2012年以来上海市通过科学的产业发展推进策略促进北斗导航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随着北斗导航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其产业推进策略也急需做出相应的改变。本文以创新扩散理论、政府干预理论为指导,从公共政策视角对上海市北斗导航产业发展推进策略的现状、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当前策略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全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内容是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为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对产业发展策略的定义、产业发展策略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北斗导航产业的定义、现状和特点进行了界定。并对文章选择的创新扩散理论、政府干预理论的内容、以及理论与研究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行了阐述。第三章为对上海市现行北斗导航产业推进策略的现状、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以及新形势下现有产业发展策略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结合X导航公司对上海市北斗导航产业推进策略在企业发展各个阶段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对国外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从中总结可供上海市借鉴的经验教训。第六章结合上海市北斗导航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及对产业发展策略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推进策略的完善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当前上海市北斗导航产业发展推进策略主要存在产业培育的聚焦重点与发展形势变化不相适应,产业规划制定不够科学产业发展方向偏窄,以户籍政策为着力点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力不足,政府提供的产业发展服务措施不完善四个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在公共政策层面“着眼产业发展、加强政府干预”、管理制度层面“建立统一机构、完善管理体制”、措施手段层面“针对发展需求、提供完善服务”的产业发展推进策略改善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深度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经验借鉴法。

蔺陆洲[3](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认为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4](2016)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从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设计、交通服务设施与机电设施、地面公共交通、城市停车交通、交通大数据、交通评价11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交通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交通流理论方面综述了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微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中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宏观交通流理论、网络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方面综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行为特征、交通调查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等;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综述了交通安全规划、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行为、车辆主动安全、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综述了交通信号控制、通道控制、交通控制与交通分配、车路协同系统、智能车辆系统等;交通管理方面综述了交通执法与秩序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非常态交通管理;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交通网络设计、节点交通设计、城市路段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交通语言设计等;地面公共交通方面综述了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评价、公交线网规划与优化、公交运营管理及智能化技术、新型公交系统;城市停车交通方面综述了停车需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停车管理与政策、停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交通大数据方面综述了手机数据、公交IC卡、GPS轨迹及车牌识别、社交媒体数据在交通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个体出行行为特征中的研究;交通评价方面分析了交通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

焦革革[5](2020)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处于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产业政策一直是干预产业发展、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当前,产业政策是否有效是学术界仍在激烈争论的焦点问题。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再加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了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依托市场机制的调节外,仍需要政府利用产业政策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扶持。企业是微观经济发展的最终承载体,是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产业政策的最终作用效果归根到底是体现在对微观市场主体的影响上。因此,本文通过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在企业绩效上的作用效果,有助于从微观层面评估产业政策有效性的问题。本研究中,采用2007-2018年12年的上市公司数据,建立了双重差分模型(DID)用以实证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效果。模型中,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为实验组,其余不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样本为对照组,2010年10月为政策时间冲击点(本文中为了便于研究,近似将2011年1月1日作为时间冲击点)。通过对样本的分析讨论可以得出:从总体样本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实施对企业绩效(即总资产回报率)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还有企业所在地区的不同以及企业所有权的差异都会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作用效果。即从企业所在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从企业所有权性质上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显着提升了民营企业的企业绩效,而对国有企业的提升效果不显着。在本文的最后,探究了未来一段时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完善以及优化等方面的建议。提出坚定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加强产业政策的针对性,优先扶持产业政策作用效果明显的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加强产业政策的精准性,优先鼓励产业政策作用效果明显的民营企业以及建立政策效果评估机制等。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6](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李茂[7](2019)在《中国产业并购基金的发展与创新 ——基于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上市公司+PE”模式的产业并购基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并购基金模式,起源于2011年天堂硅谷与大康牧业共同设立的产业整合基金,成长于2014年,爆发于2015年,现已发展为上市公司进行产业整合的主流模式。本文基于2011-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设立产业并购基金的1023个公告数据对我国产业并购基金的发展和创新做了深入研究。首先统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过去7年来参与设立产业并购基金的发展概况和特点,看到了我国产业并购基金在规模和数量上的双增长,发现了并购基金注册地选择的特点规律,并对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做了分析;其次在阅读大量上市公司公告基础上,将该模式创新性的归纳为六种类型,根据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文献和理论支撑对每种类型做了特点梳理和优劣分析;而后运用事件研究法测量了不同模式类型下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设立产业并购基金的短期反应,并根据前文中对六种模式的特点梳理和优劣分析为资本市场对各类型的短期反应提供了可能性解释;最后本文选取兔宝宝和东湖高新两家上市公司参与设立的产业并购基金作为典型案例对平层和结构化并购基金做了更加直观的剖析。本文发现,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每年新参与设立的产业并购基金数量稳定在350家左右,有趋于饱和之势。新兴行业的上市公司相较于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更容易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并且并购基金的投资方向与公司所处行业的相关性更强。产业并购基金的注册地选择与地区经济发展、上市公司基数和是否有优惠政策显着正相关,呈现明显的东多西少、南强北弱的格局。六种模式各有优劣,上市公司选取最多的模式是M1。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设立产业并购基金的整体短期反应为正,从资本市场对各类模式的短期反应来看,投资者对各类模式的短期认可度为E>S,M2>M1>M4>M3。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8](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刘国光[9](2015)在《基于专利图谱分析的GPS模块化、模块再整合及对北斗产业发展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GPS产业1984-2013年美国专利数据库中GPS相关专利数据为研究对象,使用UCINET对其进行专利中心度、中心势等相关指标计算并绘制专利引证关系图谱,分析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专利变化趋势与产业规模扩张的内在关系。然后运用模块化研究理论,以模块化、模块再整合为逻辑主线,研究模块化发展与产业容量扩张的关系,通过建立数理模型解释模块化、模块再整合、模块应用领域扩张是推进产业容量放大的三重力量。研究结论表明,在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GPS模块化、模块再整合及模块应用领域扩张对产业容量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在产业初始期,模块化影响产品价格的同时,提高产品价值,带动产业容量的扩张;在产业成长期,模块再整合提高产品利润,带动终端集成、系统集成及应用服务的高速发展,进一步刺激产业容量的扩张;在产业成熟期,模块应用扩张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三要素,通过标准化建设建立多系统兼容共存、多产业技术互融的产业生态环境,将产业触角跨界融合到其它相关产业,间接影响产业竞争格局,放大产业规模。最后,结合GPS产业模块化发展规律与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现状,对目前北斗产业中模块化与模块再整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模块化及模块再整合为视角,对北斗产业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李卓键[10](2019)在《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研究》文中提出卫星产业是兼具经济效益与政治军事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美国卫星产业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不仅在经济方面为其带来可观的效益,而且利用卫星技术开展国际合作与结盟或是军事威慑与对抗,还有利于增强美国的“国家威信”。我国卫星产业起步较晚,在卫星制造、发射及商业化发展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由于卫星产业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转化应用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因而被确立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为此,系统认识美国卫星产业及其组织的发展规律与经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防军事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卫星产业经历了准备期、高速发展期和平稳发展中的商业化转型期三个阶段。以产业组织理论SCP框架为基础,深入分析美国卫星产业现状及组织特点,能够为我国发展卫星产业提供参考。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S)从市场集中度上看属于一般寡占型,且拥有较高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美国卫星企业采取技术创新驱动的产品主体差异化战略,避免深陷低效率的价格战。私营卫星企业由于核心产品的差异化空间逐渐缩小,开始重视自身服务能力的拓展和提高。美国政府在卫星产业市场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一系列许可制度确立准入门槛进行严格监管;另一方面,对于取得发射许可且满足国家发射需求的本国私营企业,给予政府补贴扶持其快速发展。美国卫星产业市场行为(C)比较典型的包括兼并与卡特尔。卫星产业兼并实施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并对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产生影响,使得市场集中度得以加强。以卡特尔为代表的美国卫星产业市场中的协调行为不利于市场竞争,导致卫星企业之间通过合谋、相互妥协以求实现彼此垄断利润最大化。为打破美国卫星巨擘之间的卡特尔,美国政府大力扶持新兴卫星企业发展并显着降低发射费用,开启了廉价商业航天运输新时代。美国政府还通过制定和修订促进卫星产业市场商业化的各项政策,逐步放宽商业卫星领域的政策管制,激发卫星产业市场活力。美国卫星产业的市场绩效(P)主要包括直接绩效与间接绩效。从直接绩效分析中发现美国卫星产业的四大细分领域(卫星服务、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产值全球领先,但存在政策性波动。四大领域发展不均衡,处于上游的卫星制造业与发射服务业产值较少,而处于下游的地面设备制造业与卫星(运营)服务业产值较高。从间接绩效分析中发现由于卫星产业一定程度带有国防军工性质,具有投入大、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因此,在市场化发展初期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效果并不明显,而是通过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来间接地反映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卫星产业在农业、远洋渔业以及灾害的防范与救助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市场绩效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第一,在美国卫星产业的准备阶段,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尚未形成。第二,在美国卫星产业的高速发展时期,市场结构是三者中的核心。完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和完全由政府采购的单一销售渠道,使得市场行为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市场结构;而被简单市场行为所决定的市场绩效也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第三,在美国卫星产业平稳发展商业化时期,市场行为是三者中的核心,但三者的关系具有复杂性,美国卫星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在发展过程中,美国卫星产业逐渐形成了缓解市场行为中的卡特尔、激发市场竞争活力、推高市场绩效等产业组织优势。同时,美国卫星产业组织也存在市场寡占程度较高、商业化运营推高市场风险等问题。我国卫星产业的发展起步于1956年,虽然在整体上与美国卫星产业相比尚存在差距,但是在一些领域也形成了自身优势。鉴于美国卫星产业发展历程和产业组织中的优势与问题,我国应该把握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平衡,加大政府资金扶持与政策激励,积极推动我国卫星产业商业化发展并不断提升卫星技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二、新兴GPS产业的发展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兴GPS产业的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科技创新驱动:我国北斗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目标、方法及重难点
第二章 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第一节 科技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创新与科技创新
        二、科技创新的构成
        三、科技创新的运行模式
        四、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
        五、科技创新的保障机制
    第二节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多维度分析
        一、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核心能力
        三、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实际价值
    第三节 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内涵
        一、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迫切需要
        二、科技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第四节 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地位及引领作用
        一、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地位
        二、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第三章 科技创新驱动我国北斗产业发展态势
    第一节 我国北斗产业的发展概况
        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发展历程
        二、科技创新驱动我国北斗产业发展背景
        三、科技创新驱动我国北斗产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北斗产业面临GPS的直接挑战
        一、北斗技术层面面临的挑战
        二、北斗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北斗产业面临GPS的竞争优势
        一、北斗与GPS共性技术优势分析
        二、北斗系统发展的创新特质分析
        三、北斗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分析
    第四节 科技创新驱动北斗产业的发展机遇
        一、科技创新驱动北斗核心技术突破
        二、科技创新促进北斗政策环境完善
        三、科技创新推动北斗参与国际竞争
第四章 科技创新对我国北斗产业未来发展影响
    第一节 科技创新推动北斗产业技术新变革
        一、创新型国家建设引导北斗产业系统发展
        二、科技创新对北斗产业技术变革提出要求
    第二节 科技创新培育北斗产业发展新能力
        一、具备对产业发展关键性推动的能力
        二、加强对行业应用多元化拓展的能力
    第三节 科技创新促进北斗产业发展新影响
        一、创新北斗产业商业模式
        二、创新北斗产业金融支持
        三、创新北斗产业管理体系
    第四节 科技创新驱动北斗产业步入新领域
        一、北斗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二、北斗产业发展领域预测
第五章 科技创新驱动我国北斗产业加快发展策略
    第一节 以顶层设计指引北斗产业健康发展
        一、做好北斗产业顶层设计
        二、夯实北斗产业平台建设
    第二节 以技术创新夯实北斗产业发展基础
        一、突破北斗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二、加快北斗系统科技创新速度
        三、提升北斗系统科技创新能力
    第三节 以应用创新扩大北斗产业发展规模
        一、加强军民融合应用创新
        二、加大民用市场应用创新
    第四节 以模式创新构建北斗产业发展闭环
        一、完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二、创新市场化的商业模式
    第五节 以协同创新打造北斗产业发展生态
        一、深化国家政策指引
        二、优化产业创新环境
        三、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四、推动技术人才培养
    第六节 以金融创新注入北斗产业发展活力
        一、发挥北斗产业投资基金的重要作用
        二、推动政府成为金融创新的重要角色
    第七节 以国际化战略布局提升北斗全球竞争话语权
        一、抓紧制定北斗国际化战略发展策略
        二、加快实施北斗国际化战略布局步伐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2)地方政府北斗导航产业发展推进策略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的研究及评述
        二、北斗导航产业的研究及评述
        三、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及评述
        四、创新扩散理论在新技术应用推广上的研究及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产业发展策略
        二、北斗导航产业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创新扩散理论
        二、政府干预理论
第三章 上海市北斗导航产业发展推进策略分析
    第一节 上海市北斗导航产业发展推进策略现状
        一、公共政策层面“着眼产业培育、营造基础环境”
        二、管理体制层面“多元并行管理、间接引导发展”
        三、措施手段层面“经济社会并举、全力推进发展”
    第二节 上海市北斗导航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上海市北斗导航产业发展现状
        二、上海市北斗导航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节 当前上海市北斗导航产业发展推进策略的不足
        一、产业培育的聚焦重点与发展形势变化不相适应
        二、产业规划制定不够科学,产业发展方向偏窄
        三、以户籍政策为着力点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力不足
        四、政府的产业推进政策和服务措施不够科学完善
第四章 上海市北斗导航产业发展推进策略在X北斗导航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实践分析
    第一节 上海市X北斗导航公司发展现状
    第二节 当前产业发展推进策略在X导航公司的发展各阶段的影响作用
        一、需求阶段规划引路
        二、基础研究阶段政策引智
        三、发展阶段提供政策保护
        四、商业化阶段政府采购扶持
        五、扩散和采用阶段舆论导向推广
        六、结果阶段打造共赢环境
第五章 国外政府推进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的策略实践
    第一节 美国“GPS”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策略实践
        一、美国GPS产业发展现状
        二、美国政府推进GPS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第二节 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策略实践
        一、欧洲“伽利略”产业发展现状
        二、欧盟推进“伽利略”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第三节 日本“准天顶”(QZSS)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策略实践
        一、日本“准天顶”产业发展现状
        二、日本政府推进“准天顶”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第六章 上海市北推进斗导航产业发展策略完善建议
    第一节 政府推进策略对北斗导航产业发展的影响方式
        一、通过政策定向引导产业发展
        二、通过宣传辅助加速产品扩散
        三、通过政策支持影响研发转化周期
        四、通过政策制定维护产业环境
    第二节 上海市北斗导航产业发展推进策略的完善建议
        一、公共政策层面“着眼发展机遇、加强政府干预”
        二、管理制度层面“建立统一机构、完善管理体制”
        三、措施手段层面“针对发展需求、提供完善服务”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军事安全
        二、法律政策
        三、经济产业
        四、科学技术
        五、文化认知
        六、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概述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二、航天科技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一、历史沿革
        二、定义范畴
        三、构成要素
        四、本质特性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第四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理论范式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理论模型
        一、关键要素
        二、理论内核
        三、主要逻辑
    第三节 理论推论
        一、太空竞赛
        二、空间合作
    第四节 理论验证
        一、定量检验
        二、定性检测
    第五节 理论颠覆
        一、理论界限
        二、商业航天
        三、理论发展
第五章 理论分析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一、综合分析
        二、分项分析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一、大国博弈
        二、多边主导
        三、应用推广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一、持续的竞争
        二、潜在的合作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5)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内容及方法
        一、技术路线图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产业政策有效性研究
        一、产业政策有效论
        二、产业政策无效论
    第二节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研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定义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实施问题
    第三节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行为影响的研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第四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现实基础及理论分析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发展过程
        一、中央政府层面
        二、地方政府层面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内在作用机理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作用效果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第四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设定
    第二节 样本选取
    第三节 变量选取
        一、被解释变量
        二、解释变量
        三、控制变量及其他
        四、变量描述性统计
        五、变量相关性检验
        六、变量多重共线性检验
    第四节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第五节 双重差分模型的有效性
    第六节 影响产业政策提高企业绩效的效果检验
        一、企业所有权性质对产业政策作用效果的影响
        二、企业所在地区对产业政策作用效果的影响
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1 土石方机械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1.1.3 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发展趋势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1.2.1. 2 新能源技术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1.2.2. 5 问题与展望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1.3.2. 2 技术优点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1.3.2. 5 发展趋势
        1.3.2. 6 展望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1.4.2. 7 其他技术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1.4.4 存在问题
        1.4.5 展望
2压实机械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热点研究方向
        2.2.3 存在的问题
        2.2.4 研究发展趋势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2 热点问题
        2.3.3 存在问题
        2.3.4 发展趋势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2 存在的问题
        2.4.3 热点研究方向
        2.4.4 研究发展趋势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2.5.2 热点研究方向
        2.5.2. 1 控制技术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2.5.3 存在问题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2.5.4 研究发展方向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6.2 研究热点
        2.6.3 主要问题
        2.6.4 发展趋势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7.2 热点研究方向
        2.7.3 存在的问题
        2.7.4 研究发展趋势
3路面机械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3.1.1. 1 烘干筒
        3.1.1. 2 搅拌缸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3.1.2. 2 沥青烟
        3.1.2. 3 排放因子
        3.1.3 存在的问题
        3.1.4 未来研究趋势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3.2.3 存在的问题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 1 搅拌机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3.3.1. 3 搅拌工艺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3.3.2 存在问题
        3.3.3 总结与展望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4.1. 1 作业机理
        3.4.1. 2 设计计算
        3.4.1. 3 控制系统
        3.4.1. 4 施工技术
        3.4.2 热点研究方向
        3.4.3 存在的问题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3.5.2 存在问题
        3.5.3 总结与展望
4桥梁机械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4.1.4 发展趋势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5隧道机械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5.1.1. 2 锚杆钻机
        5.1.2 存在的问题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5.2.1 盾构机类型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5.2.2 盾构刀盘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5.2.2. 3 存在的问题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5.2.3 盾构刀具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5.2.3. 3 存在的问题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5.2.4 盾构出渣系统
        5.2.4. 1 螺旋输送机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5.2.6 壁后注浆系统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5.2.6. 3 存在的问题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5.2.7 盾构检测系统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5.2.7. 3 存在的问题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5.2.8 盾构推进系统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5.2.8. 3 存在的问题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5.2.9 盾构驱动系统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5.2.9. 3 存在的问题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6养护机械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6.1.1 国外研究现状
        6.1.2 热点研究方向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6.1.3 存在的问题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6.1.3. 2 作业效率低
        6.1.3. 3 除尘效率低
        6.1.3. 4 静音水平低
        6.1.4 研究发展趋势
        6.1.4. 1 节能环保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6.4.2 热点研究方向
        6.4.3 存在的问题
        6.4.4 研究发展趋势
        6.4.4. 1 整机技术
        6.4.4. 2 动力技术
        6.4.4. 3 传动技术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6.4.4. 5 智能化技术
        6.4.4. 6 环保技术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6.5.1. 3 存在的问题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6.5.2. 3 存在的问题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6.5.3 冷再生设备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6.6.1 前言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6.6.2. 4 研究方向
        6.6.2. 5 存在的问题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6.6.3. 5 存在的问题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6.6.4. 5 存在的问题
        6.6.5 研究发展趋势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6.7.1 技术简介
        6.7.1. 1 施工技术
        6.7.1. 2 施工机械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6.7.3. 1 研究热点
        6.7.3. 2 发展趋势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7)中国产业并购基金的发展与创新 ——基于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并购基金研究综述
        2.1.1 收购方式及投资影响因素
        2.1.2 退出方式
        2.1.3 价值创造
        2.1.4 风险分析
    2.2 国内并购基金研究综述
        2.2.1 发展现状
        2.2.2 动因研究
        2.2.3 模式分析
        2.2.4 价值创造
        2.2.5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2.3 文献评述
3 相关理论基础
    3.1 协同效应理论
    3.2 市场势力理论
    3.3 委托代理理论
    3.4 并购风险理论
4 我国产业并购基金发展概况
    4.1 相关概念
    4.2 产业并购基金的特征
    4.3 国内上市公司主导的产业并购基金的发展及现状
        4.3.1 产业并购基金数量及规模统计分析
        4.3.2 产业并购基金注册地统计分析
        4.3.3 上市公司所属行业统计分析
5 我国上市公司参与的产业并购基金模式分析
    5.1 “上市公司+PE”模式介绍
    5.2 平层并购基金模式
        5.2.1 上市公司仅作为LP,PE机构组建GP的平层并购基金
        5.2.2 上市公司作为LP,并且参与或者控制GP的平层并购基金
        5.2.3 上市公司关联人参与的平层并购基金
    5.3 结构化产业并购基金模式
        5.3.1 上市公司仅作为LP,PE机构组建GP的结构化并购基金
        5.3.2 上市公司作为LP,并且参与或者控制GP的结构化并购基金
        5.3.3 上市公司关联人参与的结构化并购基金
    5.4 资本市场对不同模式的短期反应
        5.4.1 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设立产业并购基金的总体短期反应
        5.4.2 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设立平层产业并购基金的短期反应
        5.4.3 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设立结构化产业并购基金的短期反应
        5.4.4 各类模式与CAR的相关性回归分析
        5.4.5 小结
6 典型案例分析
    6.1 典型平层并购基金案例分析——以兔宝宝为例
        6.1.1 产业并购基金设立简介
        6.1.2 产业并购基金的运作模式分析
        6.1.3 产业并购基金对兔宝宝的影响分析
    6.2 典型结构化并购基金案例分析——以东湖高新为例
        6.2.1 产业并购基金设立简介
        6.2.2 产业并购基金的运作模式分析
        6.2.3 产业并购基金对东湖高新影响分析
7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8)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1.1.2存在的问题
        1.1.3研究发展趋势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热点研究方向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存在的问题
        1.2.2.3总结与展望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1.3.1.1车身结构
        1.3.1.2声学包装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1.3.2.1制动抖动
        1.3.2.2制动颤振
        1.3.2.3制动尖叫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1.3.3.4降噪方法
        1.3.3.5问题与展望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1.4.1.1主动悬架技术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1.4.2.1主动悬置技术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2.1.1.2高效内燃机
        2.1.1.3新型传动方式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重点研究方向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存在的问题
        2.2.3重点研究方向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2.3.1.1动力电池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2存在的问题
        2.3.2.3热点研究方向
        2.3.2.4研究发展趋势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重点研究方向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3.1.3研究发展趋势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3.2.1.3研究发展趋势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3.2.2.3研究发展趋势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3.2.3.1转向角传动比
        3.2.3.2转向路感模拟
        3.2.3.3诊断容错技术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3.3.1.4电动汽车研究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3.3.1.6参数测量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3.3.1.8其他方面
        3.3.2存在的问题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4存在的问题
        4.1.2.5展望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4.2.1.1点云聚类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4.2.1.3障碍物识别
        4.2.1.4障碍物跟踪
        4.2.1.5小结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4.2.2.1交通标志识别
        4.2.2.2车道线检测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4.2.2.4行人检测
        4.2.2.5车辆检测
        4.2.2.6总结与展望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3.2当前研究热点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4.3.3存在的问题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4.4.5.1路线图法
        4.4.5.2网格分解法
        4.4.5.3 Dijistra算法
        4.4.5.4 A*算法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5面临的挑战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4.5.2.3纵向速度控制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4.5.2.5节油驾驶控制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7.3.2存在的问题
        4.7.3.3热点研究方向
        4.7.3.4研究发展趋势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2存在的问题
        5.1.1.3重点研究方向
        5.1.1.4展望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2存在的问题
        5.1.2.3重点研究方向
        5.1.2.4展望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2存在的问题
        5.1.3.3重点研究方向
        5.1.3.4展望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重点研究方向
        5.2.3展望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5.3.1概述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5.3.2.1被动安全技术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5.3.3研究热点
        5.3.3.1事故研究趋势
        5.3.3.2技术发展趋势
        5.3.4存在的问题
        5.3.5小结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5.4.2存在的问题
        5.4.3重点研究方向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5.5.2热点研究方向
        5.5.3存在的问题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6结语

(9)基于专利图谱分析的GPS模块化、模块再整合及对北斗产业发展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架构
        1.2.1 文献回顾法
        1.2.2 比较分析法
        1.2.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1.2.4 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1.2.5 数学模型验证方法
        1.2.6 研究架构
    1.3 创新点
        1.3.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3.2 主要不足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第二章 基于GPS卫星导航产业发展专利分析
    2.1 GPS专利分析
        2.1.1 卫星导航产业背景
        2.1.2 卫星导航产业专利情况
    2.2 GPS专利中心度分析
        2.2.1 度数中心度概念及相互关系
        2.2.2 1984-2013年GPS专利度数中心度分析
        2.2.3 GPS核心专利技术分析
        2.2.4 1984-2013年GPS专利与产值分析
    2.3 GPS专利图谱分析
        2.3.1 1984-1994年专利图谱分析
        2.3.2 1984-1999年专利图谱分析
        2.3.3 1984-2004年专利图谱分析
        2.3.4 1984-2009年专利图谱分析
        2.3.5 1984-2013年专利图谱分析
    2.4 GPS专利应用扩展分析
        2.4.1 1994-2013年度数为1的专利数量分析
        2.4.2 1994-2013年度数为1的增长率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PS产业容量扩展因素分析—基于模块的视角
    3.1 产业演化的模块化分析
        3.1.1 专利技术与模块技术的定义
        3.1.2 从专利技术到模块技术
        3.1.3 模块生产网络演化的专利图谱表征
    3.2 模块化降低价格使产业容量放大
        3.2.1 模块化理论分析
        3.2.2 基于模块化的GPS专利数据分析
    3.3 模块再整合使价格下降利润提高进一步放大产业容量
        3.3.1 模块再整合理论分析
        3.3.2 基于模块再整合的GPS专利数据分析
    3.4 应用领域扩展使产业容量扩大
        3.4.1 应用领域扩展理论分析
        3.4.2 基于应用领域扩展的GPS专利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PS产业对中国北斗产业发展的启示
    4.1 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概况
        4.1.1 北斗产业发展概况
        4.1.2 北斗产业产技术特点
        4.1.3 北斗产业产值规模
    4.2 中国北斗产业模块化存在问题
        4.2.1 北斗产业宏观问题
        4.2.2 北斗产业微观问题
        4.2.3 北斗产业模块化问题
    4.3 基于模块化视角分析的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思路建议
        4.3.1 基于模块化视角的产业建议
        4.3.2 基于专利视角的北斗产业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比较分析法
        1.3.2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不足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产业组织及相关理论分析
    2.1 产业组织的概念及理论起源
        2.1.1 产业组织相关概念
        2.1.2 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2.2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
        2.2.1 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观点
        2.2.2 芝加哥学派的自由市场观点
        2.2.3 可竞争市场理论垄断与效率并存观点
        2.2.4 新奥地利学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观点
        2.2.5 20世纪80年代后期百家争鸣
    2.3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2.3.1 理论引进和介绍期
        2.3.2 结合中国国情应用理论
        2.3.3 深化研究和理论改良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卫星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及产业组织特点
    3.1 美国卫星产业的概念及分类
        3.1.1 美国卫星产业的概念界定
        3.1.2 美国卫星产业的分类
    3.2 美国卫星产业的发展历程
        3.2.1 蓄势待发的准备期(19 世纪末——20 世纪40 年代)
        3.2.2 两极竞争中的高速发展期(20 世纪40 年代——90 年代)
        3.2.3 平稳发展中的商业化转型期(20 世纪90 年代——现在)
    3.3 美国卫星产业的现状及组织特点
        3.3.1 美国卫星产业现状
        3.3.2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4.1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集中度
        4.1.1 市场集中度的涵义及衡量指标
        4.1.2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测算
    4.2 美国卫星产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4.2.1 进入与退出壁垒的涵义
        4.2.2 规模经济形成的进入壁垒
        4.2.3 高技术性构筑产品主体差异形成的进入壁垒
        4.2.4 技术革新创造绝对成本优势形成的进入壁垒
        4.2.5 美国卫星产业的退出壁垒
    4.3 美国卫星产业的产品差异化
        4.3.1 产品差异化的涵义
        4.3.2 技术创新驱动的产品主体差异化
        4.3.3 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服务差异化
        4.3.4 卫星产品差异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4.4 美国政府在卫星产业市场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4.4.1 卫星产品与服务的属性特征
        4.4.2 政府对市场管制与激励并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5.1 以兼并为代表的市场竞争行为
        5.1.1 企业兼并的涵义及特征
        5.1.2 美国卫星企业兼并的方式
        5.1.3 美国卫星企业兼并的效果
        5.1.4 企业兼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2 以卡特尔为代表的市场协调行为
        5.2.1 卡特尔的涵义
        5.2.2 美国卫星产业中的卡特尔
        5.2.3 对卫星产业卡特尔的突破
    5.3 美国政府在卫星产业市场行为中的作用
        5.3.1 政府直接参与销售和政策扶持卫星市场商业化并举
        5.3.2 政府管控卫星类产品对外贸易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6.1 直接绩效
        6.1.1 美国卫星产业总体经济绩效
        6.1.2 卫星制造业经济绩效
        6.1.3 发射服务业经济绩效
        6.1.4 地面设备制造业经济绩效
        6.1.5 卫星服务业经济绩效
    6.2 间接绩效
        6.2.1 美国卫星产业的溢出效应及对GDP的贡献
        6.2.2 对其他产业及领域的促进效应
        6.2.3 社会与政治效应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的总体评价
    7.1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中结构、行为、绩效的关系
    7.2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优势
        7.2.1 政府大力扶持改善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
        7.2.2 商业化发展之路推高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绩效
    7.3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
        7.3.1 市场结构上寡占程度较高
        7.3.2 兼并与卡特尔为代表的市场行为加强产业集中度
        7.3.3 商业化运营推高产业市场风险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对我国的启示
    8.1 我国卫星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8.1.1 我国卫星产业发展历程
        8.1.2 我国卫星产业发展的特征
    8.2 我国卫星产业组织的总体评价
        8.2.1 我国卫星产业组织具备的优势
        8.2.2 我国卫星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
    8.3 借鉴美国经验促进我国卫星产业发展的建议
        8.3.1 把握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平衡
        8.3.2 政府加大资金扶持与政策激励力度
        8.3.3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推动我国卫星产业商业化发展
        8.3.4 注重提升卫星技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新兴GPS产业的发展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科技创新驱动:我国北斗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江博. 武汉大学, 2018(01)
  • [2]地方政府北斗导航产业发展推进策略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李超.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3]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4]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6(06)
  • [5]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 焦革革.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20(08)
  • [6]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7]中国产业并购基金的发展与创新 ——基于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D]. 李茂. 浙江大学, 2019(01)
  • [8]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9]基于专利图谱分析的GPS模块化、模块再整合及对北斗产业发展启示[D]. 刘国光.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1)
  • [10]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研究[D]. 李卓键. 吉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新兴GPS产业的发展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