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60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60例(论文文献综述)

韩秀丽,王秀娟[1](2021)在《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文中指出介绍王秀娟主任医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为痰、湿、瘀、毒,病机为湿困大肠,气滞络瘀,郁而化毒,早期治疗以荡积为主,通因通用,强调及早祛除痰、湿、瘀、毒,切勿见下利甚而妄用补涩之剂,以致关门留邪。王师运用调肺通肠、祛痰瘀毒之法,通过补肺、降肺、宣肺以调理肺气,恢复肺主治节之功,达通肠降浊祛邪之效。王师不拘经方时方,采众家之言,合多年临床经验,创补肺通肠汤、降肺通肠汤、宣肺通肠汤,疗效颇佳。

赵鑫[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门九章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所创制用以治疗小柴胡证误下而致“心下痞”的一张千古名方。历代医家在使用本方的过程中,多用于“寒热错杂”的消化系统疾病,在谨守病机,辨证得当的情况下临床疗效十分显着。通过收集整理门九章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多种疾病的加减配伍模式,并对与其相关度较高的胃部器质性病变的病案进行用药分析,以总结半夏泻心汤证的使用规律、适应指征、加减配伍规律。方法:收集门九章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医案170例,将临床数据分别录入Excel 2019表格,并对医案中性别、年龄、就诊月份、症状、舌象、脉象、用药、用方等内容进行整理,并运用熵层次聚类等统计学方法,探索半夏泻心汤的应用规律。结果:1.基本情况:通过解析数据,发现:(1)男性81人,占比为47.65%;女性89人,占比为52.35%;(2)年龄最大者为84岁,年龄最小者为22岁,平均年龄为55岁。(3)3、1月份就诊患者最多,占比分别为17.06%、14.71%,其次为4、6、5月份患者。2.中医症状分布情况:在录入的170病例资料中,主要以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且多集中在胃脘不适、反酸、腹胀等胃肠道症状,排名前十的症状频数合计为391,占比为82.66%。半夏泻心汤患者口苦症状亦多见,可占到全部患者人数的32.35%。其中表述睡眠欠佳(眠差)之患者占到全部患者人数的20%。3.西医疾病分布:可明确诊断的西医疾病记录有104例。其中89例,占比85.58%都为胃肠道疾病,其余15例依次为肺癌、干燥综合征、乙肝、糖尿病、淋巴细胞白血病、冠心病、宫颈癌术后、肝硬化。未明确诊断的西医疾病经审核,主要为胃脘不适等胃肠道症状。4.舌脉情况:170例患者中共157例患者记录了详细脉象,通过脉象频数的降序分析可知弦脉、弦细脉、细脉、弦数脉为主要脉象,合计占比约为82.16%。157例患者记录了详细舌质,通过降序分析发现频数排名前五位的舌质征象分别为:暗红舌37(23.57%)、淡暗舌28(17.83%)、淡舌21(13.38%)、淡胖舌(12.10%)、淡红舌(11.46%),合计占比约为78.34%。157例患者记录了详细舌质,通过降序分析发现频数排名前四位的舌苔征象分别为:白腻苔53(34.19%)、白苔41(26.45%)、厚白腻苔21(13.55%)、薄白苔20(12.90%),占比合计约为87.09%。5.半夏泻心汤用药情况:170例病案中,56例病案中使用了半夏泻心汤原方,占比为32.94%而且药物加减一般不超过3味;3例病案为半夏泻心汤去大枣;其余111例病案均为半夏泻心汤加味。与半夏泻心汤相配伍的药物一共21味。其中频数超过10次的药物有苍术、延胡索、海螵蛸、紫苏子、柴胡、紫苏子。其中苍术、延胡索、海螵蛸加味较为多用。含苍术的半夏泻心汤中频数大于10的症状为:胃脘不适,胃痛、口苦、反酸、腹胀、眠差、消化差;含延胡索的半夏泻心汤中频数大于10(含10)的症状为:胃脘不适、胃痛、腹胀、口苦、反酸;含延胡索的半夏泻心汤中频数大于10(含10)的症状为:胃痛、反酸、腹胀、口苦、胃脘不适。6.联合方组应用情况:半夏泻心汤35例联用病例中,胃部器质性病变者联用11例,半夏泻心汤和香砂六君子汤联用6例,与自拟方、理中汤、麦门冬汤、四逆散、逍遥散各联用一次。疾病类型中只有1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其余10例均为胃部器质性病变较重者如:胃癌相关7例;重度萎缩性胃炎1例;胃间质瘤1例;胃黏膜脱垂1例。非胃部器质性病变者联用24例,有1例病案联用3方,合计25方。其中与香砂六君子汤联用6例,与小柴胡汤联用2例,与逍遥散联用2例,与肾气汤联用2例,与补阳还五汤联用2例,与金匮肾气丸联用2例,与门氏养荣汤、生脉饮合玉屏风散、生脉饮口服液、栀黄颗粒、射干麻黄汤、芍药甘草汤、大柴胡汤、柴胡理中汤、参苓白术散各联用1例。结论:通过收集整理门九章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之病案,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熵层次聚类等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得出以下结论:1.半夏泻心汤证之应用指征为:胃脘痞满气逆,脉弦舌暗红苔白腻。弦脉为半夏泻心汤证之核心脉象,随患者体质及功能状态与其他脉象相兼为弦细脉、弦数脉、弦细数脉。暗红舌及淡暗舌应为半夏泻心汤的典型舌象指征。适应证患者多为中老年人。2.伤寒误下之痞或是未经攻下而成痞者,多是因为生冷油腻、酒水肥甘之品过食均易损伤脾胃,再加之饮食不节及精神因素,均可导致半夏泻心汤证,以半夏泻心汤祛逆湿热、理气机,本方相关症状多集中在胃脘不适、反酸、腹胀、消化差、呃逆、胃痛、胃胀、烧心等胃肠道症状。3.门九章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时,最常配伍的药物为苍术、延胡索(元胡)、海螵蛸,患者兼见湿邪之时配伍苍术以祛湿运脾;胃痛、反酸明显或伴见局部糜烂、溃疡时配伍延胡索(元胡)、海螵蛸,且多见三药两两组合,其余加减则在遵循组方结构的基础上随刻下症状进行药证配伍,形成方证加药证之配伍,并会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功能状态及寒热表现而增减药物之剂量。4.半夏泻心汤应用中,处以联合方组者多为病情较为复杂者,且其中胃部器质性病变患者中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联合方组之间协同增效,可有针对性进行治疗,利于医者理清治疗思路,观察愈后疗效。半夏泻心汤,组方以“辛开苦降甘缓”立法,治疗中焦升降失常、脾胃功能紊乱之病症,效如桴鼓,以上研究为半夏泻心汤在中西医脾胃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李佳丽[3](2021)在《益脾方治疗小儿积滞脾虚夹积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出导师临床上治疗小儿积滞脾虚夹积型的经验方益脾方,观察益脾方在治疗小儿积滞脾虚夹积型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从2020年05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宁德市中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积滞脾虚夹积型患儿60例,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60例入选的积滞(脾虚夹积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及治疗组病例各30例。对照组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治疗组予益脾方治疗。观察对照组、治疗组在治疗小儿积滞脾虚夹积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后,证候积分在治疗前后的改变及在服药过程中有无出现不良反应,及治疗一个月疾病复发情况。根据统计学原理,将收集的数据录入PASWStatistics 18.0中,用此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本次试验共纳入60例患儿,共计60例患儿完成本次试验,在性别、年龄、治疗前病程长短上,两组患儿未见明显差异。从性别来看,男女数量基本持平;从年龄来看,1-6岁患儿多见;从治疗前病程长短来看,以2-6月患儿多见。(2)治疗前,两组患儿主症积分、主症总积分、次症积分、次症总积分、证候总积分未见明显差异。(3)治疗后两组患儿主症总积分、证候总积分、主症-食量减少积分具有统计学意义,次症总积分、主症-腹胀积分未见明显差异。(4)对于治疗前后两组主症总积分、次症总积分、证候总积分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本次试验中,醒脾养儿颗粒组,显效14例,有效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益脾方组,显效25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0%。故两组在临床总疗效上具有统计学意义。(6)治疗期间,醒脾养儿颗粒组可见便秘(9例)、大便干硬(2例),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36.67%,益脾方组可见呕吐(1例),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6.67%%,两组不良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7)治疗后一个月复发情况,醒脾养儿颗粒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26.67%,益脾方组复发为1例,复发率为3.33%,两组复发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醒脾养儿颗粒、益脾方在治疗小儿积滞脾虚夹积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益脾方在治疗患儿主症-食量减少优于醒脾养儿颗粒,在临床总疗效优于醒脾养儿颗粒。(2)益脾方治疗治疗小儿积滞脾虚夹积型不良反应少,复发率较低,适合临床应用。

王晴[4](2021)在《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和常规传统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的疗效对比,对其有效性以及实用性作出了客观评价,以探寻临床治疗脾虚型泄泻的更优方案。以便今后进一步推广及运用。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期间,以小儿脾虚型泄泻为主诉就诊于安徽省中医院小儿推拿门诊的60例患儿。患儿年龄在6个月-24个月。采取随机化法,把符合标准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第一组为治疗组采取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治疗法;第二组为对照组采取常规传统推拿治疗法。两组均每周5次为一个疗程,连续做两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通过观察和统计治疗组及对照组小儿脾虚型泄泻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各项证候积分的变化进行疗效判定,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疗效:治疗组通过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是93.33%。对照组通过常规传统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是86.67%。经过统计学检验分析,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总有效率高,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采用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的总体疗效比采取常规传统推拿法的疗效更优。2.中医主症、次症的证候积分:治疗组疗程结束后,脾虚型泄泻的患儿每一个主症积分(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和治疗前比较差异非常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一个次症积分(精神、面色、饮食、倦怠乏力、食后腹胀)和治疗前比较差异非常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通过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患儿的每个中医主要症状以及次要症状都得到明显改善。对照组:通过治疗前后对比,脾虚型泄泻的患儿的每一个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过常规传统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患儿的症状都有改善。结论:1.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和常规传统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均有显着的效果。2.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可以有效的改善患儿主症(大便次数及性状)、次症(精神、面色、饮食、倦怠乏力、食后腹胀),减轻患儿痛苦。3.从证候积分变化来分析比较,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的总体疗效优于常规传统推拿法。更值得临床应用以及推广。

肖姣[5](2020)在《振腹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血糖及相关临床症状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观察振腹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血糖、生活质量及体脂测量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振腹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振腹组要求患者在干预观察期间的饮食、运动与药物治疗等与干预观察前保持一致的前提下予以振腹疗法,振腹疗法具体手法操作如下:①逐一点按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丰隆、阴陵泉、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水道、大巨。以上腧穴取双侧点按,点按时双手拇指同时用力,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度,每穴30s,共10min。②医者对患者进行振腹治疗。振腹法的操作为医者用右手掌心的劳宫穴对准患者神阙穴,中指自然置于任脉循行线上,食指、无名指自然置于肾经循行线上,拇指、小指自然置于胃经循行线上,然后进行腕部松振法操作,共20min。每次总治疗时间为30min,隔日1次,连续4周,12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要求患者在干预观察期间的饮食、运动与药物治疗等与干预观察前保持一致,并且及时电话或微信跟踪患者以上情况,连续4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观察前后血脂、血糖、中医症状评分和体脂测量相关指标。研究结果1.入组例数70例,研究过程中振腹组脱落3例(患者因工作原因退出),最终余32例,对照组脱落7例(患者不能坚持而退出),最终余28例。本研究患者脱落率控制在15%以内。振腹组患者男性11人(34%),女性21人(65%)。年龄最小29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49.69±9.61岁。对照组男性7人(25%),女性21人(75%),年龄最小30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54.38±8.95岁。性别、年龄、病情、运动情况、吸烟史、饮酒史及饮食习惯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2.血脂相关指标:振腹组干预观察前后对照,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密度脂蛋白(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G、TC、HDL-C干预观察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观察前后LDL-C比较水平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前两组对照血脂四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后两组对照,振腹组TG较对照组降低、HDL-C较对照组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糖指标:振腹组干预观察前后对照空腹血糖(FPG)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PG干预观察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前两组对照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后两组对照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其他血液生化指标:振腹组干预前后促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空腹胰岛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体脂测量相关指标:振腹组干预观察前后对照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腰围臀围比(腰臀比)、腰围身高比(腰高比)、内脏脂肪指数(VAI)水平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MI、腰围、臀围、腰臀比、腰高比、VAI干预观察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前两组对照体脂测量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后两组对照,振腹组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VAI较对照组水平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照臀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振腹组干预前后比较腹部脂肪百分率、肩胛部脂肪百分率和上臂脂肪百分率干预后减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前后腹部脂肪百分率、肩胛部脂肪百分率和上臂脂肪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观察前腹部脂肪百分率、肩胛部脂肪百分率和上臂脂肪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两组干预观察后比较腹部脂肪百分率振腹组较对照组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观察后肩胛部脂肪百分率和上臂脂肪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症状评分:振腹组干预观察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千预观察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前两组对照中医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观察后两组对照,振腹组中医症状评分较对照组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症状评分改善评定:振腹组中医评分总改善率84.3%,对照组中医评分总改善率4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振腹组中医症状评分改善率较对照组高。研究结论1.在常规基础治疗不变的前提下振腹疗法能够有效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及VAI等简易体脂参数。表明振腹疗法能辅助基础治疗减少代谢综合征患者腹部及内脏脂肪异位堆积。2.在常规基础治疗不变的前提下振腹疗法能够降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提高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3.在常规基础治疗不变的前提下振腹疗法可有效改善TG、HDL-C,对TC、LDL-C、FPG的改善作用则不明显。表明振腹疗法能辅助基础治疗,一定程度上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

王诗恒[6](2020)在《基于主要数据库的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肠炎疾病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可表现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多由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微致病生物感染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腹部胀满、高热、里急后重、腹泻、大便稀、伴脓血或黏液等,严重者可导致脱水、休克甚至死亡。目前由于生活、学习、工作等压力的不断增大,暴饮暴食、酗酒、过食油腻等不良饮食习惯在民众中的日益增多,加上食品卫生问题和滥用抗生素等现象的普遍存在,肠炎类疾病的发生率持续较高。西医治疗肠炎的主要手段是使用抗生素,但是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和增强致病微生物的耐药性等问题,而中医治疗肠炎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葛根芩连汤为《伤寒论》中的一首经典方剂,目前多用于治疗包括肠炎疾病在内的消化系统疾病。本研究通过检索常用数据库中的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文献,旨在对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种类、中医证型、用药规律、用药量、药物加减、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同时使用临床试验方法学评价文献的质量,并使用Meta分析评价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方法:本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期刊平台和PubMed数据库中有关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相关文献,使用NoteExpress对文献进行管理,使用Excel对文献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总结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的疾病种类、中医证型、临床症状、药物加味类型和用量、用药方法、疗程、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再选取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进行Meta分析,以分析葛根芩连汤的临床疗效和有效性。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10篇,通过筛选,最终纳入135篇文献(RCT试验111篇,非RCT试验24篇),年份范围为1997~2019年,共检索到13种肠炎,纳入6种文献较多的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急性肠炎、放射性直肠炎和细菌性痢疾,大部分都为肠道湿热型。共有患者总数为10638例(RCT试验有9089例,其中非RCT试验有1549例),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研究结果显示:葛根芩连汤的平均治愈率为41.32%,平均有效率为93.37%,西医治疗平均治愈率为22.37%,平均有效率为82.84%,葛根芩连汤的临床疗效优于西医治疗。共有247例不良反应事件,葛根芩连汤有59例,西医治疗有188例,葛根芩连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医治疗,安全性优于西医治疗,特别指出的是葛根芩连汤治疗的乏力症状多于西医治疗,需引起重视。用药情况方面,成人用量范围为葛根3~40g,黄芩5~30g,黄连3~30g,炙甘草2~30g,儿童用量范围为葛根5~15g,黄芩4~12g,黄连3~15g,炙甘草3~6g,成人用量范围超过中国药典规定的用量范围,儿童的用量范围除黄连外基本在中国药典规定的范围之内,成人和儿童用药量均小于《伤寒论》中的用量范围。药物加味上,使用最多的三大类是健脾祛湿药、理气药和养血调经药,与中医证型和临床症状基一致。Meta分析结果显示,葛根芩连汤或者联合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结论:通过本研究结果发现,葛根芩连汤治疗湿热型肠炎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受制于文献数量和质量,本研究结果还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去进一步验证。

胡亚洁[7](2020)在《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从对药“泽泻-白术”入手,以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为研究对象,对其古代文献和现代临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探索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配伍理论和“病-证-方”关系的科学内涵,为相关制剂的研发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文献支持,同时也为方剂研究开发提供研究思路。方法:利用文献学方法,梳理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古今临床应用情况,深入探索该类复方的历代传承与演变规律。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为基础,构建含对药“泽泻-白术”方数据库;借助SPSS软件,统计分析泽泻与白术的用法用量;运用数据挖掘方法、R软件平台,归纳分析含对药“泽泻-白术”古代复方的配伍规律、方证特点以及其现代复方的证治规律。结果:通过对含对药“泽泻-白术”方古代文献梳理,发现该类复方首见于《黄帝内经》,其临床主治病症范围随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主要治疗水肿、泄泻、暑热、伤寒、眩晕等症;疾病的病因病机基本保持一致,或是因寒、暑、湿、热等外邪入侵机体致病,或因情志不畅、过劳、饮食失宜等,导致机体脾胃气虚、脏腑失和而致病,最终形成寒湿阻滞、湿热内蕴、痰湿瘀滞、气滞血瘀等证。经统计,含对药“泽泻-白术”古代复方中生泽泻与生白术最为常用,最佳用量比例为1:1;其中泽泻的常用剂量范围为2.6~6.0g,白术的常用剂量范围为3.7~6.0g;而现代复方中泽泻和白术的常用剂量范围均为10.0~15.0g。经数据挖掘分析,发现对药“泽泻-白术”常与茯苓、猪苓配伍,其次为甘草、陈皮、肉桂、人参、黄连、苍术、桂枝等;与中药配伍关联度较高的临床症状有腹泻、大便溏、小便短黄、小便不利等,证候有湿热内蕴证、膀胱湿热证和膀胱蓄水证,疾病有淋证、水肿和伤暑;归纳分析出与高频临床症状、证候、疾病关联密切的药组16个。对现代临床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归纳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证治规律,同时参考古籍论述,总结出其核心症候群和主治病症范围;其主要病机以湿热内蕴、气滞水停、痰湿瘀阻最为多见,病因常与风寒暑湿之外邪、痰饮、瘀血、过劳、饮食失宜、情志不畅相关联,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肾;梳理现代临床观察类文献,归纳出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适宜病种,主要有美尼尔综合征、高脂血症、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腹泻、关节炎、肝炎、肝硬化、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结论:本研究运用文献学方法,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对含对药“泽泻-白术”方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主治证候、病症、病因、病机、病位、适宜病种等,以及方中泽泻与白术的用法用量;通过分析其“病-证-方”之间关联,进一步明确了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核心适应证为水液病,其现代新用为血浊引发的病变,但核心病机自古至今是一致的;通过数据挖掘、关联分析,发现常与对药“泽泻-白术”配伍的有9味高频中药,与相关高频症状、证候、疾病密切相关的有16个药组,其治则治法与温化法治疗水液病有共通之处。这在一定意义上补充了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发病机理并创新了临床辨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方剂配伍理论和“病-证-方”的科学内涵,并为其相关复方研发、配伍用药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席倩倩[8](2020)在《健脾助运汤治疗小儿腹泻(脾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口服自拟方健脾助运汤治疗小儿腹泻(脾虚型)后的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从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患儿中纳入60例符合中西医疾病诊断标准、中医证候标准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健脾助运汤(广东一方中药配方免煎颗粒剂)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治疗,且两组患儿均给予饮食调理、口服补液等常规治疗,疗程为7天,观察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对应积分等变化,整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是否存在差异。并于1月后进行随访。结果:经过规律治疗后,在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患儿痊愈17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儿痊愈者为8例,有3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3.3%,经秩和检验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即健脾助运汤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主症积分、次症积分、总积分以及各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对于小儿腹泻(脾虚型)均有疗效。治疗后主症积分、次症积分、总积分进行组间比较,通过秩和检验得出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健脾助运汤在改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方面疗效要优于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对两组患儿的止泻时间进行分析,治疗组的平均止泻时间为2.97±1.159,对照组的平均止泻时间为5.77±1.165,经过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得出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止泻时间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止泻时间更短,止泻作用要更强于对照组。结论:健脾助运汤治疗小儿脾虚泻临床疗效显着,且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治疗小儿脾虚泻的有效方。

麦炜彬[9](2020)在《温运调脾汤治疗小儿泄泻脾虚寒湿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以温运调脾汤治疗脾虚寒湿型小儿泄泻,观察其临床疗效,客观地评价该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从而提供治疗此型小儿泄泻的有效方剂及其临床应用的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共选入符合标准病例84例,病例均采集于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并符合中西医纳入标准的患儿。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按其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应用酪酸梭菌活菌片治疗,治疗组应用温运调脾汤治疗,根据患儿月龄、体重给予对应剂量,1个疗程后,使用中医证候量表评估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差异,根据疗效评价标准,通过统计学数据处理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患儿性别,月龄,病程,泄泻证型以及证候积分等在治疗前经数据比对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儿的数据具有可比性。(2)经过一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通过分析可得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为90.4%。通过对两组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过数据统计及检验得知,两组治疗后在大便次数、粪便性状、腹痛、呕吐、小便情况、食欲的症状体征积分方面有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两组在倦怠、精神这两组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前后具有显着差异(P<0.05),但治疗组疗效未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温运调脾汤治疗小儿泄泻脾虚寒湿型总有效率90.4%,其总有效率高于酪酸梭菌活菌片组。(2)在改善小儿泄泻的大便次数、粪便性状、腹痛、呕吐、小便情况、食欲等症状体征积分方面,温运调脾汤疗效优于酪酸梭菌活菌片。

黄浩[10](2020)在《参术止泻散治疗小儿脾虚泻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参术止泻散与小儿止泻安颗粒治疗小儿脾虚泻,观察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明确参术止泻散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帮助。方法85例脾虚泻患儿均来自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儿科门诊及病房,就诊时间在2018年12月—2019年11月,其中年龄最小为5月龄,最大为3岁,病程最短为2周,最长1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42例)与对照组(43例)分别采用参术止泻散、小儿止泻安颗粒口服治疗,疗程为5日。观察止泻时间、中医证候积分、症状体征分布情况、临床总疗效、脂肪球转阴率、安全性评价、复发率等情况。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总体治疗效果上具有差异(P<0.05),且前者疗效优于后者;2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1天、2天、4天、5天,止泻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天时,止泻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脾虚泻中医证候(P<0.05),并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4试验组在改善大便异常、体倦乏力、神疲懒言等证候积分上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食少纳呆、食后腹胀、饮水欠佳、腹痛绵绵、恶心呕吐、肠鸣、面色萎黄、浮肿等证候积分上无明显差异(P>0.05)。5两组在减少大便次数、改善大便性状、饮食欠佳,食欲低、吃饭后容易腹胀、喝水不多、喜欢捂肚子、蜷身子、趴着等、常做欲呕状、听诊时肠鸣音偏多、脸色不佳、眼、面等部位浮肿等方面,疗效相当(P>0.05);而在治疗在不喜欢玩耍、活动、少言懒语或哭闹无力等方面,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6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可使便常规脂肪球转阴(P<0.05),两组在疗效上无显着差异(P>0.05);7治疗后2周,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参术止泻散治疗脾虚泻患儿临床疗效明确,并且在治疗1岁以下患儿的疗效更佳;2参术止泻散能够改善患儿脾虚的症状,缩短止泻时间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如改善大便次数、大便性状、不喜欢玩耍、活动,少言懒语或哭闹无力、饮食欠佳,食欲低、吃饭后容易腹胀、喝水不多、喜欢捂肚子、蜷身子、常做欲呕状、听诊时肠鸣音偏多、脸色不佳、眼、面部浮肿等症状;3参术止泻散在提高便常规脂肪球转阴率、降低复发率方面具有一定效果。图0幅;表20个;参161篇。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6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60例(论文提纲范文)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肺与大肠相表里
    1.1经脉络属
    1.2生理配合
    1.3病理相关
2 法——调肺通肠,祛痰瘀毒
    2.1补肺通肠
    2.2降肺通肠
    2.3宣肺通肠
3 方药
    3.1补肺通肠汤
    3.2降肺通肠汤
    3.3宣肺通肠汤
4 典型病案

(2)基于数据挖掘门九章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半夏泻心汤文献研究
    1.半夏泻心汤的方证研究
        1.1 方证源流
        1.2 药物组成
        1.3 方义分析
        1.4 剂量、服法
    2.半夏泻心汤的现代研究
        2.1 组方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2.2 整方药理与临床应用
第二部分 半夏泻心汤数据研究
    1.医案统计与数据挖掘准备
        1.1 研究资料
        1.2 资料分析与数据处理
    2.统计与数据挖掘结果
        2.1 性别、年龄分布
        2.2 就诊月份分布
        2.3 疾病类型分布
        2.4 脉象分析
        2.5 舌象分析
        2.6 用药频数
        2.7 联合方组应用
        2.8 方剂组方规律研究
        2.9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2.10 症状聚类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各医家及门九章教授关于半夏泻心汤的认识
    2.半夏泻心汤应用指征
        2.1 应用人群及时间
        2.2 舌脉特点
        2.3 适用病证
    3. 用方特点
        3.1 随症加减特点
        3.2 组方规律分析
        3.3 联合方组运用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下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益脾方治疗小儿积滞脾虚夹积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方面疾病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中医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脱落标准
    7 分组方法
    8 治疗方法
        8.1 对照组
        8.2 治疗组
        8.3 疗程
        8.4 服药期间注意事项
    9 观察指标及方法
        9.1 观察指标
        9.2 疗效观察
    10 疗效判定标准
    11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比较
        1.2 年龄比较
        1.3 治疗前病程比较
    2 治疗前证候积分比较
        2.1 治疗前主症积分比较
        2.2 治疗前次症积分比较
    3 疗效评价
        3.1 治疗前后两组疗效分析
        3.2 治疗后两组总积分对比
        3.3 治疗后两组主症总积分(病情程度)对比
        3.4 治疗后主症(食量减少、腹胀)积分对比
        3.5 治疗后临床总疗效对比
        3.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7 治疗后一个月随访复发情况
结论
    1 治疗前情况
    2 治疗后疗效分析
分析与讨论
    1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1.1 不良反应发生原因讨论
        1.2 复发原因讨论
    2 中医对小儿积滞的认识
        2.1 对小儿积滞的认识发展历程
        2.2 对积滞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小儿体质特点
    3 益脾方的组方思想及方药分析
        3.1 组方思想及方药分析
        3.2 方药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小儿积滞(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4 排除病例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终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注意事项
    3.观察内容
        3.1 一般项目
        3.2 疗效性观测
        3.3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4.统计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比较
        1.1 患儿性别对比
        1.2 患儿月龄对比
        1.3 患儿病程对比
    2.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以及疗效对比
        2.1 治疗前后各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2.2 治疗前后各次要症状积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3.安全性及依从性评价
    4.疗效分析
讨论
    1 中医有关小儿泄泻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对于小儿泄泻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感受外邪
        2.2 伤于饮食
        2.3 脾胃虚弱
    3 中医关于小儿泄泻的辩证及中药治疗
        3.1 常证
        3.2 变证
    4 中医外治法关于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研究
        4.1 针刺疗法
        4.2 灸法
        4.3 小儿推拿疗法
        4.4 穴位贴敷疗法
        4.5 经皮药透疗法
        4.6 足浴疗法
        4.7 灌肠疗法
    5 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
        5.1 小儿腹泻病的易感因素
        5.2 小儿腹泻病的发病因素
        5.3 小儿腹泻病的发病机制
        5.4 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治疗
    6 中医对于小儿推拿治疗脾虚型泄泻的认识
        6.1 小儿推拿的学术渊源
        6.2 小儿推拿的作用机理
        6.3 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治疗脾虚型泄泻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附件

(5)振腹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血糖及相关临床症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振腹疗法的临床应用
        1. 振腹疗法概述
        2. 松振法的来源
        3. 振腹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代谢综合征概述
        2. MS的中医病因病机
        3. MS的中医学治疗
        4. MS的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
        5. MS的西医学预防与治疗
        6.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方法
    第一节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第二节 研究设计
        1. 临床流程图
        2. 样本量估算
        3. 随机分组
        4. 干预方案
        5. 合并用药治疗记录
        6. 观测指标及记录方法
        7. 质量控制方法
        8. 不良事件
        9. 统计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主要观测指标
    第二节 讨论
        1. 振腹疗法腧穴的选择
        2. 实验观测指标讨论
        3. 振腹疗法治疗MS的机制探讨
        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告知页
    附录2 知情同意书?同意签字页
    附录3 医学伦理审査通过表
    附录4 受试者用药情严记录表
    附录5 临床观察表
    附录6 中医症状评分量表
    附录7 不良事件记录表
    附录8 临床研宄结论记录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主要数据库的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前言
1 葛根芩连汤概述
    1.1 方证概述
    1.2 用量和用法
    1.3 组成和方解
        1.3.1 方剂组成
        1.3.2 方解
    1.4 现代药理研究
        1.4.1 退热作用
        1.4.2 抗病毒和抗菌作用
        1.4.3 解痉、抑制胃肠运动作用
        1.4.4 抗炎、化痰、止渴、清热作用
        1.4.5 增强免疫力作用
        1.4.6 抗缺氧作用
    1.5 肠炎疾病简述
        1.5.1 放射性直肠炎
        1.5.2 急性肠炎
        1.5.3 溃疡性结肠炎
        1.5.4 慢性结肠炎
        1.5.5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
        1.5.6 细菌性痢疾
2 临床文献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纳入和整理
        2.1.2 数据分析
        2.1.3 文献的检索和纳入
        2.1.4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1.5 文献整理
        2.1.6 文献质量评价
        2.1.7 文献要素分析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过程
        2.3.1 检索策略
        2.3.2 文献数量统计
        2.3.3 文献要素录入
        2.3.4 文献要素处理
    2.4 研究结果
        2.4.1 文献年份
        2.4.2 文献类型
        2.4.3 文献分布地区
        2.4.4 肠炎类型
        2.4.5 医院级别
        2.4.6 患者信息
        2.4.7 诊断标准
        2.4.8 疗效标准和分级
        2.4.9 干预措施
        2.4.10 中医证型
        2.4.11 临床症状
        2.4.12 用药情况
        2.4.13 临床疗效
        2.4.14 安全性
        2.4.15 文献质量评价
        2.4.16 疾病分类论述
3 葛根岑连汤或联合西药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3.1 葛根芩连汤或联合西药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3.1.1 资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Meta分析
        3.1.4 讨论
        3.1.5 结论
4 讨论
    4.1 文献研究情况总结
        4.1.1 文献的一般情况总结
        4.1.2 文献质量总结
        4.1.3 用药情况总结
        4.1.4 临床疗效
        4.1.5 安全性
        4.1.6 Meta分析结果总结
    4.2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启示
        4.2.1 存在的问题
        4.2.2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7)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对药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发展演变
    1. 秦汉时期
    2. 晋唐时期
    3. 宋金元时期
    4. 明清时期
    5. 小结
第三部分 泽泻与白术在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中的炮制与剂量
    1. 药物炮制
        1.1 泽泻不同炮制品的应用
        1.2 白术不同炮制品的应用
    2. 药物的剂量
        2.1 泽泻的剂量
        2.2 白术的剂量
        2.3 泽泻与白术的用量比例
    3. 小结
第四部分 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数据挖掘
    1. 配伍规律
    2. 方证特点
    3. 小结
第五部分 现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临床应用的数据挖掘
    1. 基于现代医案的证治规律分析
    2. 现代临床适宜病种
    3. 讨论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8)健脾助运汤治疗小儿腹泻(脾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B.
    C.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温运调脾汤治疗小儿泄泻脾虚寒湿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主要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病情分析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疗效评定
    2.4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中医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
    4.3 小儿脾虚寒湿型泄泻病因病机探析
    4.4 温运调脾汤治疗小儿腹泻脾虚寒湿型的机理探讨
    4.5 研究结果讨论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

(10)参术止泻散治疗小儿脾虚泻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病例来源
        1.1.1 来源
        1.1.2 样本量计算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指标
    1.6 剔除指标
    1.7 方法及药物
    1.8 观测指标
    1.9 疗效判定标准
    1.10 统计学处理
    1.11 研究结果
        1.11.1 一般资料
        1.11.2 两组止泻时间比较
        1.11.3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1.11.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1.11.5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1.11.6 两组治疗前后便常规脂肪球阳性率比较
        1.11.7 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
        1.11.8 两组治疗2后周泄泻复发率比较
    1.12 讨论
        1.12.1 对泄泻的认识
        1.12.2 立题依据
        1.12.3 试验组用药分析
        1.12.4 对照组用药依据
    1.13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中西医对腹泻病的研究
    2.1 西医对腹泻病的认识
        2.1.1 定义
        2.1.2 病因
        2.1.3 发病机制
        2.1.4 治疗
    2.2 中医对泄泻的认识
        2.2.1 病名及概念
        2.2.2 病因病机
        2.2.3 分型
        2.2.4 辨证论治
        2.2.5 其它疗法
    2.3 脾虚证的相关研究进展
    2.4 研究所用相关药物的理论依据
    2.5 散剂的相关研究
        2.5.1 历史沿革
        2.5.2 分类
        2.5.3 散剂特点
        2.5.4 应用
    2.6 小结
    2.7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病历资料
附录B 中医证候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
附录C 调査知情同意书
附录D 案例分析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6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 韩秀丽,王秀娟. 湖南中医杂志, 2021(12)
  • [2]基于数据挖掘门九章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经验研究[D]. 赵鑫.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益脾方治疗小儿积滞脾虚夹积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佳丽.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的临床观察[D]. 王晴.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振腹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血糖及相关临床症状的影响[D]. 肖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基于主要数据库的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文献研究[D]. 王诗恒.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7]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D]. 胡亚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健脾助运汤治疗小儿腹泻(脾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席倩倩.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9]温运调脾汤治疗小儿泄泻脾虚寒湿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麦炜彬.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10]参术止泻散治疗小儿脾虚泻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浩.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6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