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借外债的回顾与思考

我国借外债的回顾与思考

一、我国借用外债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爱广[1](2019)在《知识旅行:埃及亡国史在晚清中国》文中认为甲午一役,使得中国社会各阶层深切感触到“千年变局”意涵,此后,外患愈趋愈烈,国亡无日之感时时萦绕在中国上空。面对此一危局,传统知识体系营构出的思想资源,难以应对;中西海通后,欧风美雨携带各式西方知识涌入中国,晚清士人藉此编制出繁复多样的知识空间以御艰危时局。既往研究对于晚清民族建构思想来源的讨论多集中于传统资源与西方理论两者之间,实则两者之外,诸如波兰、朝鲜、土耳其、印度、埃及等域外亡国,亦在晚清中国思想脉络中充当了民族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亚非亡国中,埃及与中国同为“文明”古国,近代又因“外债”亡国,与晚清中国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为国人关注。甲午至武昌起义间,埃及亡国史透过报刊、教科书等媒介,借以弹词戏曲、竹枝词等表达形式广为流传,化为亡国象征,时常出现在政治讨论、启蒙话语塑造中。就讨论主题而言,“外债”“文明”“改革”是中心话题。埃及曾经的改革,因借“外债”终致失败亡国,成为时人形塑“外债”等于“亡国”象征的重要凭藉,推动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画卷的展开;埃及改革故事,也促使国人思考在主权沦丧、民族帝国主义思潮盛行背景下,改革似不是唯一救亡途径,尊西与恐西之间,体现出世人对民族不能竞于世界之忧思。在对西方文明敬畏游移间,国人接受了“文明”进化沉沦论说,同时,祭起“文明”大旗,创造出埃及、中国、印度为“文明古国”的传统,借此展开中国“文明”再造重生、凤凰涅盘的想象旅程。而如何认知英国统治下埃及的近代性问题,背后却存在着难以回避的内在矛盾,若英国占领统治埃及在进化秩序中是值得赞美的合理行为,是否意味着侵略行迹具有正当性;若不合理,则需要破解西方话语中建构出的占领—进步模式。这种对西方“文明”及侵略的矛盾态度,恰是晚清民族主义表陈中矛盾、两难状况的反映。以埃及亡国史为载体讨论晚清民族主义,不仅有利于突破“兴亡史鉴”认知视角的局限,通过这一载体亦可称呈现晚清民族主义歧异多元的画卷,触及民族国家建构进程中核心问题。体悟晚清中国致力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艰辛历程,展现通往现代民族国家这一终极目标的不同路径与取向。

刘杰[2](2015)在《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公债经营与制度变迁(1897-1937)》文中研究表明公债作为一种新的财政收入形式为中国近代政府所长期使用。晚清政府以“息借商款”形式为财政筹募资金开创了中国近代政府发行公债的滥觞。此后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更是多次以公债作为调节财政收支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近代政府公债的运行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支撑。由于近代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特别是完备的金融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迟滞,政府大多数时候摒弃“公募法”,采取间接募集法由金融机构特别是华资银行业来负责公债的发行、承募及偿还。以近代金融史长时段演变轨迹来管窥近代公债的发行历程,银行业与公债演进构成了复杂多样的关系。近代政府公债无论是对于政府财政本身功能的拓展还是对银行的经营与制度变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是“公债”本身所呈现的问题,“就债论债”居多且多以政府层面和财政角度出发去阐释,对于“公债与金融”这一主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因此,本文更加关注于近代公债“观念”——“行为实践”——“制度变迁”的演进轨迹,力图通过“经营公债”的视角窥视近代银行业在公债发行、整理、政策调整之中的具体行为以及引起的制度变迁。具体则是通过银行业经营公债分析,从银行业视角,来进一步观察公债政策乃至制度的建立与调适的过程。通过银行业经营公债角度继而审视近代银政关系以及近代国家信用构建的历史镜像。从“公债”知识传播与观念源流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公债及其制度内涵自清末西学传播热潮之中传入中国。“公债”知识经历了古今词义转换与中外对接历史过程。公债知识在中国的引介、传播对晚清政商界人士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近代公债与金融演变轨迹上看,外债与外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均早于内债与华资银行。在这一独特背景下,清末政府举借外债进一步刺激了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随着晚清政府公债的实践与新式华资银行的成立,早期华资银行正式启动了对政府公债的经营。近代华资银行业经营公债的具体实践受到了国家公债政策、银政制度安排以及近代证券交易市场发展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国家公债制度以及金融环境的改善,华资银行业在民国时期政府公债承销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债对银行业的影响可以从其对银行业的发展作用角度进行考察。实证分析证明公债对近代银行业资力以及盈利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对银行数量的变动并不构成直接影响。在具体经营过程之中,华资银行在政治、市场与行业利益之上与政府展开了复合型博弈。同时经营公债对其本身业务制度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与近代商业性质银行相对应的是,近代中央银行的建立、发展与政府公债亦存在密切的关联。公债成为了国家创立中央银行重要的原始资本来源。中央银行亦获得政府授权经理公债、公开买卖公债以及参与对公债的保管等具体事务。受限于近代中国特殊的金融发展环境,从效应上看,近代中央银行以公债调控金融市场的具体实效较为有限。公债风险是近代华资银行经营公债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计量实证进一步表明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面临着市场与政治的双重风险。银行业对公债经营的风险应对主要是从投资的选择以及内控制度的构建着手。为合理规避公债风险,银行业在调整自身经营、对政府债务政策发声、谋求信用保障之余,其自身亦进行了多层组织搭建与制度设计。近代华资银行业在经营公债之中还积极参与了政府三次公债整理。其中银行公会是公债整理的重要力量,银行公会积极协助银行业与政府进行交涉、同时联络商人团体共同参与公债整理并谋划公债基金的稳固,在公债整理之中发挥着联动作用。从制度变迁角度看,近代华资银行在经营公债过程中直接促进了近代公债法制建设以及国家公债基金制度的建立与演进。银行与政府协商博弈建立了新的公债管理组织,在制度创新上集中体现在银政“债权共同体”的构建。从债权信用角度上看,银行经营公债与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存在紧密关系,对推进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的构建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国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自始终在于对信用秩序的追求。而在其具体经营公债过程之中推进了中国近代国家信用的构建与金融制度的变迁。

谈笑[3](2018)在《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简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指从鸦片战争始,经晚清、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间,由中国政府、各地方政府、中国政府各部门、由政府所有或得到政府担保的官办(国有)公司等为代表的主体与外国银行、中外合办银行、国际银行团、以银行为主要参与方的国际辛迪加以及代表外国银行(财团)的个人等外国私人之间确定、变更、终止权利义务关系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定义及研究意义,指出其与近代条约制度的关系,认为研究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需要涉及到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国家契约、国际贷款协议、BOT特许协议等现当代法学概念。并从历史、法律、经济三个方面阐述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之处。同时回顾了近代以来关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研究状况。第一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分析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中外主体性质和类别。并根据该法律关系客体和内容的不同组合,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分为借款、工程建设、合伙、买卖、租赁、特许经营等类型。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属于包含涉外因素、公法因素、经济因素的私法契约。第二章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进行法理概念上的比较,讨论契约与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近代条约体系的关系。并从法的形式(分为法的渊源、法的分类、法的效力);法律关系(主体、内容与客体);法的实施(法的适用、法的遵守、法律责任)三大层面进行系统比较。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所隐含的极为复杂的法律原理。第三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分为晚清时期、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个阶段,介绍各个时期契约订立的时代背景,契约特点以及演变情况。第四章分析契约主体外国银行在近代条约体系下的特殊法律经济地位。指出近代在华外国银行与国际政治、领事裁判权、中国国内经济金融政策的关系,认为其优势地位的取得与近代条约制度密不可分,属于近代历史上在中国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外国私法人,而不是受中国法律管辖的内国法人。第五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的复杂关系。在广义上,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的订约行为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的影响。从狭义上看,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受到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直接制约,属于近代条约制度的一部分。第六章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契约的过程。分为中方决策、外方决策、中外交涉三个层面。指出中方政府政治决策和外方企业市场决策的特点,并分析近代中外交涉交易的过程和特点。第七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核心部分——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根据法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近代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订立的国际贷款契约进行分类整理,对契约的结构、条款进行解剖分析,指出近代国际贷款契约的发展变化和特点。第八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重点分析近代铁路投资领域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订立的国际工程建设契约。指出其类别、条款和有关特点。第九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契约。对其定义、类别、条款及内容特点进行分析。第十章以1887年李鸿章与美国费城辛迪加订立的中外合办华美银行契约事件为例,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进行经济合作,在国际与国内,政治与经济各个方面所受到的影响,展示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活动所面临的困难处境。

张徐[4](2010)在《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政府主权外债的举借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主权外债作为外债举借的一部分,缓解了国民经济建设资金短缺的困难,推动了出口,扩大了投资,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了经济整体增长。同时应看到,对外举借主权外债具有两面性,它既可能会带来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繁荣,也可能会带来债务危机,危害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主权债务危机,犹如地震经常发生。债务危机在1970年代后期开始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在过去50年一直局限在新兴国家的国际债务危机逐渐在部分发达国家中爆发,主权债务违约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近期,在迪拜和希腊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升级为欧洲债务危机,表明如何防范和化解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的要求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是如此,甚至一些超级发达国家都面临主权外债偿付困境。一些数据令人瞠目,例如,截至2009年11月底,美国公共债务首次突破12万亿美元,政府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为84.8%;而日本的国家债务总额截至2009财年(2010年3月底结束)年底,已增至882.9235万亿日元(约92.8日元合1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29%,位列经合组织所有成员国之首;此外,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3月31日的财年当中,英国财政赤字上升至近1530亿英镑,英政府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68.7%,创二战以来的最高纪录。巨量债务问题已经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容易受到攻击的经济软肋。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政府的债务规模这么大,这些政府还要继续借款呢?笔者认为,资金就对于这些国家就像血液一样宝贵,这些国家的经济需要不断的输血才能保证其经济命脉的延续,这就显现出一些饮鸠止渴的蕴意。主权外债是政府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权外债风险已经成为一个全球重点关注的问题。从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到2009年的主权债务危机,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使得许多专家有理由相信:如果当前的希腊危机愈演愈烈,不排除引爆第二轮金融危机的可能,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逐步累积的高债务水平或导致下次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危机。主权债务危机使得经济理论界和实务界达成共识,必需强化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笔者对比了20世纪以来世界上主要的债务危机,发现政府主权债务风险管理疏忽和外部冲击是危机的主因。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首席经济顾问迈克.穆萨(Michael Mussa)针对阿根廷危机指出主权外债拖欠使得一个有能力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巨资的国家也会陷入无力偿债的困境。实践证明,政府实行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执行很多方面同政府主权外债管理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正是由于政府没有实施审慎的政府主权外债政策,没有有效地控制、管理政府主权外债风险才潜在地为引发债务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历史和现实中,各类国家债务危机案例提供了丰富的教科素材,反面证明一国政府没有实施审慎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没有有效地控制、管理公共债务,必然产生引发危机的隐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教训和近期债务危机的特点,为我们总结经验和借鉴启示贡献了较好的参考,笔者希望中国能从这些教训中得到必要的警示。债务危机使得冰岛面临国家破产,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手解救;迪拜债务危机中,阿布扎比酋长国百亿美元为其输血救援;希腊债务危机,欧盟联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积极开展救助。面对越演越烈的全球债务危机,人们不仅要思考,如果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出现债务危机,谁会来救赎呢?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发展的要求,笔者相信,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借用政府主权外债,以促进自身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并且,鉴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借用长期政府主权外债已逐渐进入偿债期,这促使我们必需越来越重视自身主权外债的风险管理,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主权外债进行科学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经济风险,从而维护国家社会经济安全。从某种角度讲,中国是发展中债务大国,并且具体国情与其他国家不同。一方面,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坚持既定的政策,继续借用并利用好政府主权外债,保持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需要更加科学有效管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陆续举借的20年-30年的长期主权外债已经逐渐到期,而地方债务还款问题仍然时有拖欠,老贷款还款困难导致的历史累积风险,以及非盈利性项目的偿还资金不足等问题已是亟需管理层着手化解的难题。但是,我们看到,中国举借政府主权债务已经30余年,但至今尚无统一的外债政策制、无统一的管理协调专业机构、无外债立法、甚至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预警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等等,如此多的实践空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所以,有必要在继续保持政府主权外债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强调加强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维护国家经济战略安全。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根据自身的国情,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审慎地控制、管理政府主权债务,才能避免主权债务危机。本论文选题是“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研究”,主要研究我国政府主权外债的风险运行情况以及风险管理加强。论文通过系统、深入、全面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力求对我国政府主权外债状况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主要任务就是试图对其中若干重要问题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性的研究,并对其加以理论和实践上的合理解释,并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经验、教训的同时,提出一系列加强我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其中包括国际视角的外债管理比较研究,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面临的风险种类和程度考察,主权外债管理的现实问题及强化风险管理的措施和手段创新。遵循上述思路,本文首先研究政府主权外债管理的一般规定性及其运行机制;其次,引入社会制度分析,分析考察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和影响;再次,进行事例实证研究,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探讨中国政府主权外债的风险种类和运行机制。第四,研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所需的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手段、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的防范以及政府主权外债管理同宏观调控的协调;最后落脚到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创新上。论文主要通过收集、分析历史及国外材料,探求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发现其内在联系,采用从不同的角度,对政府外债管理模式进行国际横向比较和纵向改革深化的探讨,从而从抽象到具体提炼出符合中国经济的客观实际需要的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强化的手段和措施。此外从国际借鉴研究强化和协调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将起到有力的论证作用。论文通过归类整理国内已经有大量的理论成果,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中国二十多年来的举债历程,在综合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就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和阐明强化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结合自己多年的政府主权外债管理经验开展深入研究,笔者认为,我国的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应当主动关注政府主权外债增量与经济环境的和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相机抉择,一方面通过强化政府主权外债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由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另一方面,通过实行有弹性开放式的债务风险管理,不仅可以实现一国政府既定的经济保障目标,甚至可以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全球金融体系。笔者还认为,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绝不仅在于当债务风险发生或主权债务危机出现时的应对策略探讨,更在于注重现有的条件和技术手段下,如何防范和规避风险,这也是适应国际金融政策体系变迁、建设开放、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和构建和谐国际社会的需要。目前,许多国家遭受了或遭受着主权债务危机,其过程是痛楚的,国家信誉受损,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迅速滑坡,任人指手画脚,仍不知拯救从何而来。因此,唯有事先做好自身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从被动应对过渡到预期管理,才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邢自霞[5](2009)在《中国外债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从虚拟经济影响到实体经济,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也就此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与此同时,外债的安全和收益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然而,学界对于外债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债规模是否在警戒线范围内,较多关注外债的性质讨论和具体外债规模作用的考证,而对于外债活动的结构性特征注意不够,相对忽视了外债结构的独特运行框架及其演变趋势。鉴于此,文章在分析外债规模与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侧重外债的结构管理为研究方向,并深入到微观层面挖掘外债对经济作用的深层次影响。并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外债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外债结构的国际比较、我国外债总量与结构分析、我国外债管理体制的思路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着重从外债结构的若干特征入手,深入分析外债结构对外债作用的发挥、对债务危机及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基于大量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揭示了我国外债运行中存在的隐患。从外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实证结果来看,我国外债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外债的期限结构、类型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外债结构直接关系到外债利息的高低、汇率风险的大小和偿债期限的长短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前总量管理与结构管理相结合,但偏重于总量管理的外债管理模式提出建议。

任春玲[6](2007)在《外债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本论文通过运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重新客观地审视了外债对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效应、外债在金融领域中的效应以及外债的风险效应,并针对中国外债目前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力图有所创新。主要观点包括:(1)外债通过增加资本积累和促进技术进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外债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外债流入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货币供应量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加大。(3)外债通过技术扩散效应促进了中国的技术进步,但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中国的自主技术创新。(4)目前,中国发生外债危机的可能性很小,但潜在的外债风险不容忽视。(5)现阶段,中国发展经济应大量使用国内资本,对于国内资本无法解决的问题,方可利用外资,但在引进外资时应以举借外债为主。

陈华[7](2006)在《中国政府外债项目效益审计评价》文中认为政府外债项目是指我国各级政府借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社会发展等项目,我国政府外债项目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和部门。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财政状况和经济状况都很差,急需大量资金用于经济社会建设,世亚行贷款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渠道。这些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由我国中央政府统借统还,再由中央政府层层转贷至县级政府或项目单位,因此称为政府外债。截至2005年底,全国累计共签约政府外债项目3549个,政府外债总额达1251亿美元,债务余额为694.2亿美元,若加上国内配套资金,政府外债项目的总投资额达到近2万亿人民币。 很自然地,这些政府外债项目的效益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政府该不该借用大量外债?这些项目的立项决策是否正确?这些项目有无效益?如何评价政府外债项目的效益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应该借鉴什么经验教训?今后该不该继续借用大量的外债?等等,都是各级政府和社会非常关心的问题。对二十多年来政府外债项目的建设运营管理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政府外债项目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研究对这类项目的效益进行评价的方法,分析中国是否应该继续借用政府外债和应如何用好政府外债,对于我国正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重大建设项目投资体制、政府外债管理体制等重大体制改革和完善政府外债项目建设程序、提高政府外债项目效益等,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促进作用。 世界银行是最早开展项目后评价的国际组织,它拥有完善的项目后评价体系和健全的项目后评价制度、标准和方法。世界银行认为对中国贷款项目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来评价都是相当成功的,中国作为借款国在世界上具有“贷款项目质量高、偿债信誉好”的声誉,并把对中国贷款项目作为成功范例向全世界推广。胡鞍钢教授领导的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汇集了一批中国的精英,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曾在中国首先对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进行了项目后评价,取得了良好效果,总结出国际金融组织对中国贷款有三大重要作用和六大发展贡献:即种子作用、示范作用、催化作用和发展观贡献、投资拉动贡献、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减少贫困贡献、知识、制度促进发展贡献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国家审计署和全国各级政府审计机关从1984年就开始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进行审计,并对外出具审计公证报告,近几年又对已完工政府外债项目开展效益审计。审计署的审计手段和审计目的与上述两者略有不同,在同样肯定政府外债项目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发现部分项目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损失浪费、效益低下、管理不善和违法违规等问题,影响了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项目目标的真正实现。特别是由于国家投资体制和政府外债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等原因,一些政府外债项目还不起债或有意逃废债务,造成许多市县级政府不得不承担偿债责任而且债务负担沉重。 本论文试图通过把世界银行所做的世行贷款项目后评价、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所做的国际金融组织对中国贷款绩效评价和国家审计署所做的世亚行贷款项目效益审计的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特点,取长补短,使项目后评价工作和效益审计更加有效、客观和更具建设性,促进我国各级政府在投资决策、借用外债和项目管理等方面更加讲求效益,实现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笔者长期在审计署工作并负责领导我国外资利用审计工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切身体会到从体制和制度层面对各方面管理国家事务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笔者负责组织和参与了近几年审计署开展的政府外债管理和使用情况审计调查和世亚行贷款项目效益审计调查等重大的审计行动,负责制定了审计实施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和调查问卷,主持撰写了全部审计报告和审计调查报告。本论文进行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翔实的一手资料和广泛的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了国内外的外债理论、效益审计理论和项目后评价理论,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统计分析、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研究方法,收集了各方面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对所掌握的丰富案例进行了整理、分析和综合,并运用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观点进行了政府外债项目管理体制和审计方式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对政府外债管理体制、政府外债项目管理体制、政府外债项目后评价体制和政府外资审计体制进行改革创新的设想。 论文结构相应安排如下: 第一章首先提出准备探讨的问题和研究目的,并简要说明了研究方法和全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对国内外关于外债理论、效益审计理论和项目后评价理论的文献和专家观点,世界审计组织关于公共债务审计和效益审计的文件内容,政府外债项目的概念和特点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和说明,对世界银行和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项目后评价的程序、内容和方法作了详细介绍,并对后评价和效益审计的区别进行了探讨。 第三章对现行政府外债管理体制和政府外债项目管理体制、政府外债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进行后评价的必要性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第四章对政府外债项目的审计背景、审计过程、审计方式、审计原则作了说明,重点对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原理进行的政府外债项目系统审计模式进行了探讨。 第五章对政府外债项目效益审计的一般方法包括审计程序、审计方案、审计对象选择、评价标准、审计方法和审计报告进行了阐述,注重对政府外债项目效益审计的特点、重点和具体技术方法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开展政府外债项目效益审计的现实意义。 第六章选择了近年来审计署开展的三个政府外债项目效益审计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这三个案例的审计思路、审计程序和审计结果在全国政府审计机关具有代表性;并阐述了从这三个案例和其他审计过程中得到的一些启示,包括澄清一些被混淆和被忽视的重要概念,提出了建立规范科学的政府外债管理体制的设想。 第七章选取了世界银行、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和国家审计署所做的几个政府外债项目后评价和效益审计案例,从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和结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异同,论证了效益审计是进行项目后评价的最佳方式,提出了政府外债项目后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八章是对分散在前面各章中的研究结果和观点、启示、设想等的结论性总结,提出了下述创新性的观点和理论,并提出了对今后政府外债项目效益审计或后评价以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中需要继续研究探讨的一些课题。 关于本论文具有创新价值的理论和观点,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外债项目效益理论、效益审计理论和项目后评价理论的主要观点,提出了中国模式效益审计的模型和个人观点。认为政府外债项目的效益最终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开展政府外债项目效益审计是法律规定和科学治国的必然要求。合规性审计是效益审计的内容之一不是中国的创造,强调效益审计要以真实帐目为基础和查处违法违规问题作为重点才是中国特色。(2) 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实施政府外债项目审计的过程,提出了开展政府外债项目效益审计的四种方式和系统审计模式。解决了长期以来公认的外资审计主要任务是公证审计,干不出突出成绩的的困扰。认为政府外债项目审计过程是一个由审计主体、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审计信息、审计报告等构成的审计系统,应根据政府外债项目的规律和审计工作的规律,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指导,形成政府外债项目审计的系统模式。 (3) 提出了效益审计是进行项目后评价的最佳方法,政府审计机关是项目后评价的主要力量的观点。各种后评价方法都有长处和缺陷,应该取长补短。通过对三个效益审计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政府外债项目效益审计程序可根据审计目标不同,分为“以过程为导向”的效益审计程序和“以结果为导向”的效益审计程序,对政府外债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和还贷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是政府外债项目效益审计最突出的特点。 (4) 建立了政府外债项目效益审计评价理论。从定义、作用、与项目后评价的关系、审计程序、审计方案、审计方法、审计评价标准等七个方面对该理论进行了阐述。 (5) 提出了建立规范科学的政府外债项目管理体制的设想,从中央各主管部门合理分工和统筹协调,政府外债应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管理,由各转贷银行承担政府外债的转贷业务和偿债责任,健全政府外债项目投资决策制度,建立政府外债项目的审计、后评价和问责制度等五个方面对该设想进行了论述。

马陵合[8](2003)在《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选取晚清和民国初年为考察时段,从铁路借款模式的变迁、债权人的选择、对铁路外交和内政延伸功能的评断等几个视点出发,宏观地剖析近代中国的铁路外债观。本研究以铁路外债观的演进为主线,系统深入地阐释近代中国关于铁路外债问题认识的演变历程和基本特质。 第一、通过对主要的铁路外债进行个案考察,揭示近代中国对借款筑路模式探讨及运用的历程。近代铁路外债观基本上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一是甲午战前朝野对借债筑路从排斥到初步认可。二是甲午战后以芦汉铁路借款为蓝本,形成了“以路作抵”的铁路外债观,导致大量路权丧失。三是以粤汉铁路的赎回为起点的拒债高潮,高举文明排外旗帜。四是借债筑路主张的重新倡导,这主要表现在争取借款条件的改善和宣扬“借债救国”。五是民初对列强在华共同投资铁路的回应,集中体现在对新银行团利弊的讨论。 第二、以社会舆论为基础,考察朝野关于借款筑路的基本主张以及在具体个案上当事人和社会各界的反应。在对这些言论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探讨其背后的真正动机及所体现的价值取向。 第三、结合国内政局、中外关系的变迁,审视近代铁路外债观所具有的超经济内涵。国内政局方面,以近代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对于铁路外债观的影响为研究的重点,同时对铁路外债观在晚清宪政进程的特殊作用作出评述。中外关系方面,探究“路亡国亡”、“借债救国”这对截然相反的观念发生、发展及对峙的历程,进而评判近代民族主义对铁路外债观的影响。 近代中国铁路外债观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而且带有内发性的特征,综合体现了近代中国对于经济独立与政治独立的追求。它应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研究中相对独立的部分。本文通过对铁路外债观这一富有社会影响力的问题进行研究,意在揭示近代中国因低下的国际地位而在利用外资上的基本思想倾向,并重新建立一种对落后国家近代化道路进行更为合理解释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

林华昌[9](2008)在《中国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变迁 ——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进程中的法律调整》文中指出中国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在金融法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为我国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审视并反思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寻找发展演变的原因和条件,分析外汇管理立法特点,展望未来立法走向。本文分为导言和六章,共七个部分内容。导言部分,首先说明了提出本论题的原因:在法制史学界逐渐兴起研究新中国法制史的热潮中,在部门法制史逐渐进入法学者研究领域的时代背景下,为进一步促进改革开放和保障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有必要重新审视和反思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的变迁历程。其次介绍了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研究现状,对相关的着作和论文进行简要点评。再次点明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变迁,研究方法是规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此外,导言部分还介绍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导言之外的六章内容,整体上均是先分析相关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然后是总结述评,并就部分内容提出具体的立法建议。六章内容分别为:第一章,外汇账户及结售付汇管理法律制度发展演变。本章分两节,即外汇账户管理法律制度发展演变及结售付汇管理法律制度发展演变。第一节,分经常项目外汇帐户和资本项目外汇帐户,分析外汇账户管理法律制度主要内容及发展变化,总结得出经常项目外汇帐户法律制度的变革,起到良好的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促进了进出口贸易发展;二是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足额保留外汇提高了企业主动管理外汇的积极性。相比较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法规的发展变化,资本项目外汇账户法规的改革力度小得多。现行资本项下外汇账户管理法规,对国家防范金融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资本项目逐渐放松管制的大背景下,这些法规也需要逐步改变。第二节,分结汇、售汇和付汇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结售付汇管理法律制度发展演变,总结得出在完善经常项目结售付汇管理法律制度同时,现行规定仍然存在一定缺陷,主要为:一是货物贸易外汇审核方式局限性日益突现,二是服务贸易外汇监管手段缺乏,资本项目结售付汇管理法律制度也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现行银行结售付汇管理法律制度主要有以下进步:一是统一了银行结售汇业务的市场准入程序和中外资银行的结售汇管理政策,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促进中外资银行的公平竞争;二是外汇指定银行获准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开拓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促进了外汇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推动了人民币可兑换进程。第二章,外债管理法律制度发展演变。本章分四节,即外债的定义、外债管理法律制度基本内容及其演变、外债管理法律制度的总体评价、外债管理立法建议。第一节分析“四个国际组织”和中国政府对外债的定义,认为外债可以定义为以国家为权利义务主体,以外币或本币表示的主体双方之间关于资源的有条件暂时让渡行为的信用。提出外债新定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助于对外债范畴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对整个外债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分清负债与投资,有利于正确决策;有助于调整外汇管理制度,提高外债管理水平。第二节从境外借(贷)款的管理规定、境内机构发行外币债券的管理规定、对外担保的管理规定、外债统计监测管理规定分析了外债管理法律制度发展演变过程。第三节从立法主体、指导思想和立法内容方面对外债管理法律制度进行总体述评。立法主体上,外债管理法律文件曾出自多个部门,管理较为混乱;立法指导思想上,放松行政许可同时,行政管理色彩仍较为浓厚;立法内容方面,认为主要有现行“投注差”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外商投资企业外债“支付结汇制”形同虚设,缺乏对隐性外债管理规定,中外资机构外债管理规定不统一等问题。第四节从改进现行企业外债管理规定和改进现行银行外债管理规定两个方面就完善外债管理法律制度提出若干建议。第三章,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发展演变。本章分四节,即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发展演变、境外间接投资外汇管理法制概述、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法律制度总体述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立法建议。第一节着重分析了1989年出台《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后,一直到现在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第二节分析了境外间接投资外汇管理法制基本情况,着重介绍QDII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论述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的不足和进入新世纪后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法制改革的积极意义。后者是在分析前者的基础上得出,认为取消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制度、取消汇回利润保证金制度、增加外汇资金来源渠道、取消企业购汇额度限制、拉平中外资企业的境外投资待遇、实施“QDII”制度等均具有积极意义。第五节就境外投资外汇汇出管理、境外投资事中外汇管理、境外投资外汇汇回管理、完善QDII制度等方面提出立法建议。第四章,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市场法律制度发展演变。本章分两节,即人民币汇率法律制度发展演变和外汇市场法律制度发展演变。第一节先是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币汇率法律制度,接着分析人民币汇率法律制度主要内容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对人民币双重汇率法律制度、汇率并轨、“7·21”汇率法律制度改革进行总体述评,认为每阶段的汇率制度总体上而言是符合当初经济发展情况的。“7·21”人民币汇率法律制度改革,其重大意义体现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逐步提升、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基础环境逐步完善、商业银行外汇经营活动发生深刻变化、人民币可兑换进程进一步加快等方面。第二节分析了外汇留成及调剂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发展演变,银行间外汇市场法律制度主要内容及发展演变,并进行总体述评。认为中国外汇市场法律制度在逐渐完善,促进人民币自由兑换过程中,与国际外汇市场管理规定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为市场主体的活动受到诸多限制、缺乏对经纪人制度的规定、市场上允许交易的货币对不多、交易品种较少等方面。第五章,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发展沿革成因和条件。本章分两节,即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发展沿革成因和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发展沿革条件。第一节在结合前面四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是改革开放后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其中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第二节论述了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发展演变的条件,认为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也就是中国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变迁的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含恰当的汇率制度及合理的汇率水平、充足的外汇储备规模、严格的财政货币政策、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良好的市场价格机制和企业自主灵敏的反应能力可控的外债规模等。同时,金融法制环境也对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变迁有着重要影响。第六章、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的立法特点和立法展望。本章分两节,即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立法特点和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的立法展望。第一节,分析认为外汇管理主要立法特点为:一是外汇管理法律缺位;二是规范性文件是调整外汇管理法律关系的重要载体;三是同位阶外汇管理法律文件之间缺乏协调性;四是不同位阶外汇管理法律文件之间存在下位法与上位法冲突现象;五是法律条文用语不规范,立法模式有待改进。第二节从加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法》,清理整合现有外汇管理规章和规范性法律文件,重视立法技术、提高立法质量,处理好外汇管理改革与上位法局限性的关系,继续有序推进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等五个方面展望未来外汇管理立法。相信完善的外汇管理法规必将对健全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巩固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保持我国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推进人民币最终实现完全的自由兑换作出重大贡献。

马成芳[10](2013)在《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渐进性》文中研究指明人民币资本项目是逐步实现兑换、还是加快实现自由兑换、还是立即实现完全自由兑换,是我国金融理论界热烈讨论、激烈争论的重要问题,也是国内外政界、经济界尤为关注的问题。国内某些专家学者通过把我国与已经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国家的条件或主要经济指标相对比,提出我国应该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或实行完全可兑换的政策见解。本文运用马克思和其他经典着作家关于资本流动的基本原理分析了资本及资本项目的特点。以我国党和政府的有关资本项目的政策为指导,从资本项目的地位和作用出发,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及我国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关系出发,并结合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历程,论述了逐渐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必然性,并对“加快论者”的观点进行了评析。指出我国对资本项目交易进行有限的管制,是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预防金融危机在我国发生的有效手段。本文根据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金融体系状况、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形成机制及微观主体发展等客观情况,论证了过快的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短期内必然造成资本大量流动,通过影响基础货币量,进而对我国的物价、利率和汇率水平产生巨大冲击,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也将受到影响。只有逐渐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才能维护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定性,进而稳定物价、利率和汇率。本文认为,尽管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分析框架,资本项目完全自由兑换会带来一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但这仅仅是适用于经济发达的大国及与美国有紧密关系的国家的理论而已,对我国就未必适用。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30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对资本项目所采取的管理政策优化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加速我国的资本形成,改变了我国的贸易结构,促进了我国的出口,保证了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为我国经济在世界和平崛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文认为,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并非是相互独立的。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进程能够保证人民币平稳走向国际化,而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可为资本项目可兑换创造条件。只有我国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加,外汇储备持续增加,资本流入和流出持续增加,外国对人民币的需求才会持续增加,人民币才能逐步实现国际化。整篇论文共分为七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文章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理论发展、研究方法等。尽管资本项目可兑换并非一个新的领域,伴随其发展历程也形成了诸多理论,但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及其形成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资本项目可兑换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盲目地和不切实际地推进可兑换进程必然使自己暴露于国际资本冲击的面前,一旦经济出现问题,必然导致危机的发生。第2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资本的获利性、流动性、敏感性、投机性和获利性进行了分析,资本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一国在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过程中,必须保持主动性,使资本能够为我所用,尽可能的发挥资本流动的正面作用,避免其不利影响。资本项目可兑换不仅要保持主动性,更要坚持渐进性,因为从历史看,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历史经验就是渐进式的经验;从现实看,我国外汇储备的形成是我国人民辛勤劳动的凝结物,是我们价值的国际表现,过快的可兑换进程必然导致投机活动猖獗,进而牺牲外汇储备。通过与已经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国家在宣布实行可兑换政策时的条件相比,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金融系统状况、外汇储备水平、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等方面的条件都比较成熟,因此有专家提出要加快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或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但与这些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人民的法制观念、社会的发展水平都有着很大的差别,盲目加快资本项目自由化步伐或者完全自由兑换,必然导致资本大量外逃,为国外金融炒家卷走我银行资产和外汇储备创造条件。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资本项目可兑换经验,更不能盲目乐观,而必须走自己的渐进式资本项目可兑换之路。第3章分别从直接投资项目、证券投资项目和对外借放款等其他投资项目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现状,并对人民币可兑换程度进行了量化分析。在直接投资项下,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也逐年快速攀升,货币可兑换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部分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水平。证券投资项下,伴随着QFII、QDII以及RQFII的推出和不断发展,可兑换程度明显提高,跨境证券投资趋于活跃。对外借放款、个人资本交易项目等其他投资项目的可兑换程度虽然明显提高,但总体而言相对谨慎。运用调整后的金融开放度指标,本文对我国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进行了量化分析,并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进行了对比,得出结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水平还不是很高,尽管我国在直接投资领域可兑换程度已达到相当的水平,但在证券等其他投资领域的可兑换水平还相当有限。第4章分析了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资本项目可兑换引起的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对流通货币量的影响,无论流通货币量如何变化,都将打破原有内部价格体系(包括物价、利率和汇率)的均衡水平,而这些指标恰恰是货币政策的重要调控目标。尽管开放经济三元悖论的现实组合可能演变为“部分资本流动+部分汇率稳定+部分货币政策独立”的组合,因此,货币政策不会完全失去其独立性和有效性,但伴随着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的不断提高,如果汇率调整空间不能扩大,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必然逐步降低。国际资本流动,无论是长期资本流动还是短期资本流动,都必将通过影响流通货币量进而影响物价水平。作为信贷市场资金的价格,利率水平也必将受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影响,由于资本具有获利性,一旦本国与外国存在利差,必然引起资本跨国流动以套利,体现在本国的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化引起的利率政策失效。作为三元悖论的组成元素之一,汇率的稳定也将直接受到资本流动的影响,一旦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如果要保持固定汇率,则必须以牺牲货币政策独立性为代价,而且如果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为基础,将会引发货币危机;浮动汇率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减缓了投机性资本的流动,但是汇率的频繁调整也给一国经济运行带来了众多不确定性风险。因此,以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必须提前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第5章分析资本项目可兑换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尽管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分析框架,资本项目可兑换会对一国资本积累、资源配置、技术引进、创新能力等方面带来巨大的收益,从而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但实践中却难以找到有力的支持证据。这促使人们开始从另外的角度思考资本项目可兑换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具备何种条件、采取何种方式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最大程度的避免资本项目可兑换可能导致的风险,即所谓的门槛效应。以此分析我国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的条件,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避免危机出现,我国应继续选择实行长期资本可兑换,对证券投资等项目则应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这恰恰是结构效应假说理论的验证:从长期看,外国直接投资对资本流入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稳定的正效应;而外国证券投资和外国借款等非直接投资类资本流动则在总体上被认为是弊大于利,其资本流向更易发生逆转,从而危及资本流入国的金融稳定。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有力的促进了我国资本的形成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出口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第6章论述了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有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更会给我国带来铸币税收入、改善贸易条件等直接利益,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所必然要求的技术性前提。尽管我国目前还不具备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的条件,但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也不必等到资本项目实现完全可兑换之后方可进行。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进程能过保证人民币平稳走向国际化,而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可为资本项目可兑换创造条件。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按照先流入后流出、先直接投资后证券投资、先长期投资后短期投资、先机构后个人、先债权类工具后股权类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先发行市场后交易市场、先放开有真实背景的交易,后放开无真实背景的交易的原则,分别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对外借放款角度对我国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未来政策走向进行了分析。

二、我国借用外债的回顾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借用外债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知识旅行:埃及亡国史在晚清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史回顾
        (一) 晚清民族主义研究的整体性回顾
        (二) 晚清域外史地知识传入研究回顾
        (三) 亡国史研究的学术回顾
        (四) 前人研究的空间与本文努力的方向
    三.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一) 概念界定
        (二) 行文思路
    四. 重点、难点及研究路径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路径
第一章 甲午后埃及亡国史的初步传播
    第一节 引论:甲午前埃及历史知识来源
    第二节 传播网络与途径:以报刊为中心的分析
    第三节 初步普及:历史教科书中的埃及
第二章 1903年前后埃及亡国史的引介与回响
    第一节 《埃及近世史》的译介、流传及影响
        一、《埃及近世史》在晚清的版本与叙事
        二、《埃及近世史》在晚清中国之反响
        三、余音
    第二节 北村三郎《埃及史》的翻译与书写
        一、着者与译者:北村三郎和赵必振
        二、由《土耳机史》到《埃及史》
        三、《埃及史》的主题、移译与表述
第三章 埃及亡国史的“国族化”表述
    第一节 自我书写与创造下的埃及亡国史
        一、埃及亡国史型变
        二、再现亡国场景
        三、酹酒苏彝落日红:苏彝士运河的象征意义
    第二节 文明的对话、追溯及反思
        一、漂浮在过去的“文明”古国
        二、古昔盛时今沉沦:文明更替中的埃及
        三、“文明”视域下黄帝/中国文明西来说再探讨
    第三节 辛亥前后:亡国话语的政治运用与社会普及
        一、时事政论中的埃及
        二、弹词戏曲中的埃及亡国史
        三、1915年前后埃及亡国史的再现
第四章 为何是埃及?基于域外亡国史的整体考量
    第一节 域外亡国史在晚清传播的脉络
    第二节 域外亡国声音的回荡
    第三节 追寻埃及的特殊性
结语 重塑埃及:晚清民族主义思想的世界性资源及反思
参考文献

(2)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公债经营与制度变迁(1897-193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三、本文思路、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近代公债知识的引介、传播与华资银行早期公债经营
    一、“公债”新知的引介与传播
        (一) 近代以前“公债”涵义及其存在形态
        (二) 清末西学中“公债”概念的输入与对接
    二、清末民国政商界对公债与金融关系的认知与实践
        (一) 早期洋务派倡导“国际金融市场举债观”
        (二) 盛宣怀等谋划建立国内公债经理机构
        (三) 民国时期新式银行家公债经营理念
    三、晚清国内公债的肇始与华资银行早期公债经营
        (一) 晚清政府外债与外资银行业在华的发展
        (二) 清末民初华资银行的建立与公债经营的初步展开
第二章 近代银行业经营政府公债的实践
    一、近代银行经营政府公债的环境
        (一) 国家公债制度安排以及政策环境
        (二) 近代公债市场的发展及交易网络的构建
    二、民国前期政府公债发行及银行业承购(1912-1937)
        (一) 北京政府公债发行与银行业承购
        (二) 南京国民政府公债发行与银行业承购
    三、近代华资银行业经营公债对国家财政、金融的影响
        (一) 扩大了国家财政募债方式及其募债范围
        (二) 促进近代国家财政信用的构建与演进
        (三) 推进华商证券市场发展及其制度演进
第三章 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的效应与业务制度的扩展
    一、近代政府公债与银行业发展效应的计量实证分析
        (一) 近代华资银行业数量与资力概况
        (二) 基于公债与银行关系的回归分析及历史解释
    二、政治、市场与行业利益复合型博弈: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的效应分析
        (一) 丰富银行业务范围与扩大获利渠道
        (二) 行业利益与政治的互动与博弈:以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公债运行为中心
    三、经营公债与近代银行业务制度的扩展
        (一) 公债与近代银行发钞、领券制度
        (二) 公债与近代商业银行抵押放款制度
        (三) 公债与近代商业银行储蓄、公债贴现制度
第四章 近代中央银行与政府公债经营及其影响
    一、近代中央银行的建立与政府公债的关系
    二、近代中央银行与政府公债的经营
        (一) 中央银行获得授权经理政府公债
        (二) 中央银行参与买卖政府公债
        (三) 中央银行参与公债的保管、调换以及还本付息
    三、近代中央银行经营公债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近代银行业对公债风险的规避与内控制度初步构建
    一、近代银行业对经营公债风险的认识
        (一) 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风险的计量分析
        (二) 对公债风险认识与研究的不断深入
    二、近代银行业对经营公债风险的规避
        (一) 调整投资方向,分散公债风险
        (二) 反对借新债还旧债,协商公债承销
        (三) 谋求政府信用承诺与保证,筹划公债基金的建立及稳固
    三、多层组织网络的搭建与风险控制制度设计
        (一) 银行同业协同经营公债,组织规避风险的联合
        (二) 搭建银政共管公债基金管理制度
第六章 近代银行业与政府公债整理及制度演进
    一、近代政府三次公债整理与银行业的互动
        (一) 近代华资银行业与北京政府公债整理
        (二) 银行业与南京国民政府两次公债整理
    二、近代银行业同业组织与政府公债整理:以上海银行公会为中心
        (一) 积极谋划、参与三次公债整理
        (二) 多方谋求整理公债基金稳固
        (三) 搭建各界与行业公债整理互信渠道
    三、经营公债与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制度的演进
        (一) 银行业与近代政府公债法制建设
        (二) 银行业与近代政府公债基金管理制度的演进
        (三) 近代国家与民间债权共同体的构建
结语
    一、近代政府公债与银行业变迁的历史性审视
    二、国家信用、债信秩序与制度变迁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3)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定义及研究意义
        一、定义及有关概念解释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综述
        一、1949年前政府涉外经济契约有关研究
        二、1949年后近代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
        三、小结
    第三节 研究创新
        一、研究内容创新
        二、研究方法创新
第一章 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中方主体
        二、外方主体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与客体
        一、借款法律关系
        二、建设工程法律关系
        三、合伙法律关系
        四、买卖法律关系
        五、租赁法律关系
        六、特许经营法律关系
        七、其他类型法律关系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特性
        一、公私混合主体
        二、私法性的内容
        三、公法性的内容
        四、契约涉外因素
        五、国际经济因素
第二章 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之比较
    第一节 概念辨析
        一、契约与条约
        二、准条约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
        三、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条约体系的关系
    第二节 法理比较
        一、法的形式比较
        二、法律关系比较
        三、法的实施比较
第三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
    第一节 晚清产生发展成型期(1840年至1912年)
        一、1840年至1870年
        二、1870年至1894年
        三、1894年至1912年
    第二节 民国北京政府泡沫期(1912年至1927年)
        一、时代背景
        二、时代分期
        三、契约特点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消亡期(1927年至1949年)
        一、时代背景
        二、时代分期
        三、契约特点
第四章 近代条约体系下外国银行之地位
    第一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地位
        一、“治外法权银行”概念
        二、外国在华银行与条约制度
        三、约束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制度
    第二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特殊地位的取得
        一、晚清的金融商业政策
        二、晚清及民国的银行货币制度
    第三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优势地位
        一、法律地位优势
        二、经营实力优势
        三、优势地位的丧失
第五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
    第一节 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国际强权的基石
        二、国际争霸的魅影
        三、外交开路的投资
        四、政治优先于经济
    第二节 中外关系的制约
        一、国际条约的直接制约
        二、外交承认与契约继承
        三、交战状态与契约终止
        四、外交敌对与契约履行
第六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订立
    第一节 影响契约订立的因素、订约人员及交涉方式
        一、影响订约的因素
        二、参与订约的人员
        三、订约交涉的方式
    第二节 中方订约程序——以政府决策为中心
        一、中方决策的特点
        二、中方决策的过程
    第三节 外方订约程序——以市场决策为中心
        一、外方决策的特点
        二、外方决策的过程
    第四节 中外交易程序——经济与政治的互动
        一、询盘
        二、发盘
        三、还盘
        四、接受
第七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
    第一节 定义与演变
        一、定义
        二、形式演变
    第二节 契约结构
        一、契约首部
        二、契约尾部
        三、契约附件
        四、契约正文
    第三节 主要条款
        一、财务条款
        二、管理条款
        三、格式条款
第八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
    第一节 定义、分类与特性
        一、定义
        二、分类
        三、特性
    第二节 契约产生背景与演变历史
        一、舰炮与条约奠定的基石
        二、早期国际工程建设草案
        三、政治斗争与国际工程建设
    第三节 主要条款
        一、一般性条款
        二、法律条款
        三、技术及商务条款
        四、附件和补充条款
第九章 近代中外间合资合作经营契约
    第一节 定义与类别
        一、定义
        二、分类
    第二节 主要条款
        一、一般条款
        二、法律条款
        三、商务技术条款
第十章 案例研究——以华美银行契约为例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举办银行的思潮
        二、清政府内部争议
        三、主要参与人物
        四、“轰传世界”的华美银行协议
    第二节 中美双方往来经过
        一、中美合作的缘起
        二、美方在中国的活动
        三、中方赴美谈判
        四、中外媒体有关报道
    第三节 内外政治经济矛盾与契约订立
        一、清政府内部强大的反对力量
        二、美国政府的局外人态度
        三、广泛的外国反对力量
        四、失败的内部及客观原因
    第四节 事件后续
结语
    一、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一种法律关系
    二、同一法律现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解读
    三、政府涉外经济活动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四、终止履行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方式与结果
    五、客观看待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公法性质
    六、倒影民族资本处境的一面镜子
附录
    一、1887年华美银行事件稀见史料
        (一) 李鸿章致美国国务卿巴夏的信
        (二) 《李鸿章咨周馥盛宣怀马建忠文》英文件
        (三) 李鸿章致美国费城商人黄腾派克的两封信
        (四) 美国驻天津总领事致米建威的信
        (五) 美国驻上海总领事为马建常(马相伯)开具的介绍信
    二、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目录表
        (一) 说明
参考书目
    一、档案文献、资料汇编、文集
    二、报刊
    三、历史政治类着作论文
        (一) 着作
        (二) 论文
    四、法律经济类着作论文
        (一) 着作
        (二) 论文
    五、外人论着
        (一)中文
        (二)英文
后记

(4)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范围界定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外债理论的演进
        (二) 政府主权外债管理研究的共识
    四、全文的逻辑体系和结构安排
    五、论文创新及不足
        (一) 论文的创新
        (二) 论文的不足
第一章 外债的概念
    第一节 对外债重新认识
        一、外债定义
        二、政府主权外债内涵
    第二节 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的概念及运用
        一、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的定义
        二、政府主权外债运用与风险
    第三节 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的种类
        一、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的种类
        二、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的特性
        三、政府主权外债与财政风险
        四、强化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的思路
第二章 国家债务危机
    第一节 国家债务危机的爆发
        一、国家债务危机困扰多数发展中国家
        二、国家债务危机的案例
    第二节 国际债务危机的原因初探
    第三节 政府主权债务重组解决方案
    第四节 国际债务管理的借鉴
    第五节 国际债务危机的启示
第三章 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
    第一节 风险管理
    第二节 风险管理的意义
    第三节 风险管理活动的程序
    第四节 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
        一、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主要目标
        二、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的操作途径
        三、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的绩效管理
        四、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体制和模式
第四章 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
    第一节 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与宏观调控
        一、宏观调控手段
        二、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三、政府主权外债与财政货币政策的联系
    第二节 中国政府主权外债对财政、货币领域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政府主权外债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政府主权外债的历程
        二、中国政府主权外债的现实状况
        三、中国政府主权外债效用分析
    第四节 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目标和原则
        一、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二、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所坚持的原则
        三、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四、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第五节 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节 我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的体制和制度原因
        二、强化我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的内在原因
        三、强化我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的外在原因
第五章 加强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节 建立统一的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机构
    第二节 政府主权外债纳入统一预算管理
    第三节 建立健全与新形势发展相适应的政府主权外债法律制度
    第四节 建设中国政府主权外债的绩效管理
        一、加强我国政府主权外债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政府主权外债绩效管理主要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简要比较政府主权外债中的国际金融组织项目管理与国内预算项目管理绩效
        四、管理绩效比较的经验总结
        五、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府主权外债绩效管理体系
    第五节 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指标设计
        一、政府主权外债清偿能力指标分析
        二、我国政府主权外债指标的设计思路
        三、政府主权外债项目的监测指标
        四、政府主权外债的政府保障能力监测指标
    第六节 增强政府主权外债非赢利性项目的偿债能力
        一、政府主权外债非赢利性项目还款难度较大
        二、政府主权外债非赢利性项目特点及化解债务风险的思路
        三、强化和完善全过程管理措施
    第七节 进一步加强政府主权外债信息化建设
    第八节 防范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利用
        一、审慎运用金融衍生工具防范政府主权外债风险
        二、对金融衍生工具与债务危机的再认识
主要参考文献
    一、英文参考资料
    二、中文参考资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5)中国外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选题的意图
    1.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2 外债研究综述
    2.1 外债研究的理论脉络
        2.1.1 凯恩斯以前的外债理论
        2.1.2 凯恩斯的外债理论
        2.1.3 讷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2.1.4 罗斯托的外债起飞理论
        2.1.5 钱纳里等人的"双缺口"理论
        2.1.6 福兰克等人的外债周期理论
        2.1.7 西方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的外债束缚理论
        2.1.8 阿明等人的外债依附理论
        2.1.9 发展中国家外债研究发展历程
    2.2 外债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2.2.1 外债与经济关系的理论研究
        2.2.2 外债与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
    2.3 外债期限结构研究
    2.4 外债危机理论研究
        2.4.1 外债危机模型
        2.4.2 关于外债支撑程度的研究
    2.5 述评
3 外债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3.1 外债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
        3.1.1 外债的正效应
        3.1.2 外债的负面效应
    3.2 外债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3.2.1 发展中国家外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3.2.2 中国外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3.3 我国外债规模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
        3.3.1 因子分析模型
        3.3.2 外债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4 结论
4 外债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4.1 外债结构的理论分析
        4.1.1 外债期限结构理论学说
        4.1.2 外债期限结构的理论分析
        4.1.3 外债最优期限结构理论分析
    4.2 我国外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4.2.1 我国外债期限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4.2.2 我国外债类型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4.3 结论
5 外债规模与结构的国际比较研究
    5.1 外债规模的国际比较
        5.1.1 外债的统计口径
        5.1.2 最优外债规模的理论度量方法
        5.1.3 外债规模的国际比较
    5.2 外债结构的国际比较
        5.2.1 外债结构与外债风险
        5.2.2 最优外债结构的度量准则
        5.2.3 外债结构的国际比较
        5.2.4 中国的外债构成
    5.3 外债风险与金融危机
        5.3.1 外债风险引发金融危机的诱因与机理
        5.3.2 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启示
        5.3.3 其他金融风波的启示
6 我国外债规模与结构分析
    6.1 我国外债规模分析
        6.1.1 外债规模
        6.1.2 近期外债规模增长的原因
    6.2 我国外债结构分析
        6.2.1 期限结构
        6.2.2 币种结构
        6.2.3 借债主体结构
        6.2.4 投向结构
        6.2.5 利率结构
        6.2.6 来源结构
    6.3 我国外债的政策管理体制与法律框架
        6.3.1 我国外债政策管理体制的发展
        6.3.2 法律框架
        6.3.3 评价
    6.4 当前外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6.4.1 外债结构管理的主要问题
7 构建中国外债管理体制的思路与对策
    7.1 构建外债管理体制的总体性思路
        7.1.1 从总量管理转向结构管理
        7.1.2 从多头管理转向归口管理
        7.1.3 外债与内债统一管理
    7.2 外债管理的基本原则
        7.2.1 符合国际潮流
        7.2.2 促进经济发展
        7.2.3 防范风险
        7.2.4 顺应金融全球化发展的需求
    7.3 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外债管理的对策建议
        7.3.1 发展中国家外债管理的新实践
        7.3.2 加强政府外债管理
        7.3.3 加强非主权外债管理的对策
        7.3.4 建立外债风险预警机制,防范债务风险
        7.3.5 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7.3.6 强化系统管理,实现外债可持续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外债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导论
    一、本论文的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外债相关概念界定
    四、本论文的框架结构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外债的溯源、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 中国近代外债
        一、清政府时期的外债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外债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外债
    第二节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外债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外债
        一、外债利用起步阶段(1979~1984 年)
        二、外债借用逐步发展和管理初步制度化阶段(1985~1991年)
        三、借用外债快速发展阶段(1992~)
第二章 马克思外债理论及西方外债效应理论的回顾与评述
    第一节 马克思的科学的外债理论
        一、外债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
        二、外债具有生息资本的独特性质
        三、外债具有两重性
        四、外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外债负效应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的外债负效应理论
        二、庸俗经济学的外债负效应理论
        三、发展经济学的外债负效应理论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家的外债正效应理论
        一、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外债正效应理论
        二、发展经济学的外债正效应理论
    第四节 外债理论与思想的启示
        一、外债的使用必须注意投向,要将外债投向生产性领域
        二、正确运用外债的筹资职能
        三、政府要制定与外债经济相配合的政策与策略
第三章 外债在经济增长中的效应
    第一节 外债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模型分析
        一、外债与经济增长的AK 模型
        二、模型讨论:外债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三、外债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外溢效应
    第二节 外债有助于经济增长的原因分析
        一、外债有助于经济增长的一般原理
        二、外债有助于政府克服积累与消费的矛盾
        三、外债有助于政府解决外汇收支的矛盾
    第三节 外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效应
        一、外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二、外债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外债在金融领域中的效应
    第一节 外债对外汇储备的效应
        一、外债与适度外汇储备量模型构建
        二、外债流入导致外汇储备增长的机理——基于中国现实情况的分析
        三、中国高额外汇储备的成本
    第二节 外债对货币供应量的效应
        一、外债对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的效应
        二、外债借入主体的差别对货币供应量的效应
        三、外债流入加大中国通货膨胀压力
    第三节 外债对利率及汇率的效应
        一、外债对利率、汇率的作用机制
        二、汇率政策调整引发外债危机的机理
        三、外债对人民币汇率稳定性的冲击
第五章 外债在技术进步中的效应
    第一节 技术进步的途径及其条件因素
        一、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机制
        二、技术进步的途径
        三、外债在促进技术进步条件因素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节 外债的技术扩散效应
        一、利用外债引进技术的选择原则
        二、利用外债引起技术扩散的模型分析
    第三节 外债对中国技术进步的效应
        一、中国利用外债的技术扩散效应
        二、限制外债对中国技术扩散效应的因素分析
        三、外债对中国技术创新的负面影响
第六章 利用外债的风险效应
    第一节 外债风险的概念与衡量
        一、外债风险的概念与分类
        二、衡量一国外债风险状况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 外债对金融危机的效应
        一、外债规模与金融危机
        二、外债结构与金融危机
    第三节 中国外债风险的实证分析
        一、中国外债的规模风险
        二、中国外债的结构风险
        三、中国外债的潜在风险
    第四节 国外利用外债的经验教训
        一、80 年代拉美国家利用外债的教训
        二、韩国利用外债的经验教训
第七章 中国外债健康运行的策略选择
    第一节 外债结构的优化
        一、完善短期外债管理方式
        二、坚持外债来源结构多元化
        三、保持外债多元币种结构
        四、加强外债的投向管理
    第二节 外资政策的取向与调整
        一、利用外资方式以举借外债为主
        二、加快引资政策的更新换代
        三、改革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债管理体制
        四、由强制结售汇向意愿结售汇过渡
        五、在利用外债的同时,寻求合理的资本输出途径
    第三节 制度、环境的完善
        一、完善外债管理系统,继续改进外债管理体系的基础建设
        二、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实行浮动汇率制
        三、循序渐进开放资本账户,保持外债管理措施与其同步
        四、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论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7)中国政府外债项目效益审计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1.2.1 研究方法
        1.2.2 全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外债的定义
        2.1.1 外债定义和统计口径
        2.1.2 政府外债的定义
        2.1.3 政府外债项目
        2.1.4 政府外债项目的主要特点
    2.2 外债效益理论
        2.2.1 资本系数论
        2.2.2 “两缺口”理论
        2.2.3 利用外债打破贫困的理论
        2.2.4 收益——成本分析理论
        2.2.5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 效益审计理论
        2.3.1 开展效益审计的必然性
        2.3.2 效益审计的定义和概念
        2.3.3 效益审计的基本模型
        2.3.4 效益审计的作用
        2.3.5 关于效益审计的中国模式
    2.4 项目后评价理论
        2.4.1 回顾
        2.4.2 项目后评价的定义和概念
        2.4.3 项目后评价的作用
        2.4.4 中国开展投资项目后评价情况
        2.4.5 项目后评价的特点
        2.4.6 世行贷款项目后评价框架
        2.4.7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后评价框架
        2.4.8 效益审计与项目后评价的区别
第3章 政府外债项目的实施过程及项目效益评价研究
    3.1 政府外债管理体制
    3.2 政府外债项目管理体制
        3.2.1 政府外债项目的计划、对外举借和国内转贷程序
        3.2.2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的申请和实施过程
        3.2.3 外国政府贷款项目的申请和实施过程
    3.3 政府外债项目的特殊规定
        3.3.1 政府外债项目的贷款条件
        3.3.2 政府外债项目的财务管理
        3.3.3 政府外债项目的贷款使用和支取
        3.3.4 政府外债项目的货物采购和咨询服务
        3.3.5 政府外债项目审计所适用的审计准则
    3.4 政府外债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管理
        3.4.2 部分项目立项决策缺乏科学论证
        3.4.3 项目单位拖欠外债和政府承担债务问题严重
        3.4.4 部分项目配套资金政策脱离实际
        3.4.5 转贷偿还机制存在明显缺陷
        3.4.6 部分项目管理成本较大
        3.4.7 违反贷款协议和财经法规现象比较严重
        3.4.8 严重损失浪费和项目效益低下现象严重
    3.5 对政府外债项目进行效益评价的必要性
        3.5.1 是督促政府外债项目实现目标的需要
        3.5.2 是建立政府外债项目责任追究机制的需要
        3.5.3 是加强项目债务还贷管理的需要
        3.5.4 是加强政府外债项目决策管理的需要
第4章 政府外债项目审计过程及系统审计模式分析
    4.1 政府外债项目审计的背景
    4.2 项目公证审计
        4.2.1 政府外债项目公证审计程序
        4.2.2 审计准备
        4.2.3 审计实施
        4.2.4 政府外债项目财务报表审计
        4.2.5 审计终结
        4.2.6 审计报告
    4.3 债务管理审计
    4.4 专项审计
    4.5 效益审计
    4.6 政府外债项目审计的原则
        4.6.1 合规性
        4.6.2 规范性
        4.6.3 偿债性
        4.6.4 系统性
        4.6.5 公正性
    4.7 政府外债项目审计的系统模式
第5章 政府外债项目效益审计方法研究
    5.1 政府外债项目效益审计的定义
    5.2 审计程序
        5.2.1 “以过程为导向”的效益审计程序
        5.2.2 “以结果为导向”的效益审计程序
    5.3 审计工作方案
    5.4 选择审计对象
    5.5 审计评价标准
    5.6 审计方法
        5.6.1 前后对比法
        5.6.2 成本-效益分析法
        5.6.3 成本-效益的定量分析
        5.6.4 成本-效益的定性分析
    5.7 审计报告
    5.8 开展政府外债项目效益审计的现实意义
第6章 政府外债项目效益审计实证分析
    6.1 案例一:我国政府外债管理和使用情况审计调查
        6.1.1 立项和审前准备阶段
        6.1.2 审计实施阶段
        6.1.3 审计报告阶段
    6.2 案例二:政府外债铁路项目设备效益审计
        6.2.1 立项和审前准备阶段
        6.2.2 审计实施阶段
        6.2.3 审计报告阶段
    6.3 案例三:世亚行贷款项目效益审计调查
        6.3.1 立项和审前准备阶段
        6.3.2 审计实施阶段
        6.3.3 审计报告阶段
    6.4 对三个效益审计案例的分析和启示
        6.4.1 对三个效益审计案例的分析
        6.4.2 从三个效益审计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第7章 效益审计与项目后评价比较研究
    7.1 评价指标体系比较
        7.1.1 三个评价指标体系的共同点
        7.1.2 三种指标体系的不同点
    7.2 评价方法比较
    7.3 评价结果比较
        7.3.1 第一个案例:世行贷款西南扶贫项目
        7.3.2 第二个案例:世行贷款松辽平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7.3.3 第三个案例:世行贷款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
第8章 总结
    8.1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8.2 本文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已发表论文:
    待发表论文:
    研究成果:
    参加的学术会议

(8)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导言
    一、 概念及学术史的回顾
    二、 研究主题的确立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近代铁路外债观的早期形态
    第一节 甲午前铁路外债观的雏型
        一、 铁路及其外债观念的引入与传播
        二、 “三慎”:铁路外债观雏型
        三、 开放与应急间的两难
    第二节 以路作抵与晚清铁路外债观的初步成型
        一、 一个典型的蓝本
        二、 利用外资的思想内涵
        三、 路权问题
第二章 对铁路外债的排拒及其困境(上)
    第一节 收回利权与对拒债论的普遍认同
        一、 利权观念的凸显及社会共识的形成
        二、 文明排外与赎路情结
    第二节 对拒债的不同声音
        一、 对赎路的质疑
        二、 清政府在拒债问题上的摇摆
第三章 对铁路外债的排拒及其困境(下)
    第一节 “浦口条件”的形成及不同评论
        一、 从赎路至修约:“浦口条件”的出台
        二、 “浦口条件”的辨析
    第二节 商办铁路公司对“浦口条件”的排拒及被迫认同
        一、 江浙铁路公司在废约问题上与政府的冲突
        二、 江浙铁路公司对“浦口条件”的认同
        三、 “浦口条件”的继续运用及放弃
    第三节 对铁路外债的重新估价
        一、 就债论债:对借款筑路的重新倡导
        二、 清政府借款筑路政策的明确
第四章 “借债救国”论的倡导与转向
    第一节 东三省铁路借款交涉中的均势外交观
        一、 从“开门通商”到“厚集洋债,互均势力”
        二、 以联美制日俄为核心的铁路外债观
    第二节 “借债救国”论的政治转向
        一、 “借债救国”论与速开国会的实现
        二、 “借债救国”论最终的困境
第五章 “共同投资”:对国际银行团的回应
    第一节 铁路外债观的新趋向
        一、 清末民初关于铁路共同投资的初步认识
        二、 铁路统一案风波
    第二节 对新银行团铁路贷款政策的权衡利弊
        一、 对新银行团的初步回应
        二、 对满蒙保留案的评论
        三、 湖广铁路问题上中外间尖锐的对立
    第三节 新银行团正式成立后中外之间的辩驳
        一、 中国朝野对新银行团铁路政策的消极回应
        二、 最后的失望:华盛顿体系中的新银行团问题
余论: 偏差与悖论
    一、 铁路外债要件认识上的偏差
        (一) 利息与余利
        (二) 赎票
        (三) 包工
    二、 铁路外债观的悖论
        (一) 悖论之一:超经济性与经济利权并存
        (二) 悖论之二:排拒与依赖依违其间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国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变迁 ——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进程中的法律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变迁
    四、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外汇账户及结售付汇管理法律制度发展演变
    第一节 外汇账户管理法律制度发展演变
        一、外汇账户管理法律制度主要内容及发展变化
        二、外汇账户管理法律制度总体述评
    第二节 结售付汇管理法律制度发展演变
        一、结售付汇管理规定主要内容及演变
        二、结售付汇管理法律制度总体述评
第二章 外债管理法律制度发展演变
    第一节 外债的定义
        一、“四个国际组织”和中国政府对外债的定义
        二、以范围界定为特点的外债定义
    第二节 外债管理法律制度基本内容及其演变
        一、境外借(贷)款的管理规定及发展变化
        二、境内机构发行外币债券的管理规定
        三、对外担保的管理规定
        四、外债统计监测管理规定
    第三节 外债管理法律制度的总体述评
        一、立法主体和指导思想方面
        二、立法内容方面
    第四节 外债管理立法建议
        一、改进现行企业外债管理规定
        二、改进现行银行外债管理规定
第三章 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发展演变
    第一节 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发展演变
        一、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法律制度主要内容
        二、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 境外间接投资外汇管理法律制度概述
        一、保险机构境外间接投资管理规定
        二、商业银行境外间接投资管理规定
        三、信托公司、基金公司、证券从业机构境外间接投资管理规定
    第三节 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法律制度总体述评
        一、前期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的不足
        二、进入新世纪后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法制改革的积极意义
    第四节 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立法建议
        一、境外投资外汇汇出管理立法建议
        二、境外投资事中外汇管理立法建议
        三、境外投资外汇汇回管理立法建议
        四、完善QDII 制度的立法建议
第四章 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市场法律制度发展演变
    第一节 人民币汇率法律制度发展演变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简要历史回顾
        二、人民币汇率法律制度主要内容及其变化
        三、人民币汇率法律制度总体述评
    第二节 外汇市场法律制度发展演变
        一、外汇留成及调剂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发展演变
        二、银行间外汇市场法律制度主要内容及发展演变
        三、中国外汇市场法律制度总体述评
第五章 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发展沿革成因和条件
    第一节 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发展沿革成因
        一、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原因
        二、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法律意义
        三、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法律意义
    第二节 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发展沿革条件
        一、人民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条件
        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条件
        三、金融法制环境对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变迁的影响
第六章 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立法特点和立法展望
    第一节 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立法特点
        一、外汇管理法律缺位
        二、规范性文件是调整外汇管理法律关系的重要载体
        三、同位阶外汇管理法律文件之间缺乏协调性
        四、不同位阶外汇管理法律文件之间存在冲突
        五、法律条文用语不规范,立法模式有待改进
    第二节 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立法展望
        一、加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法》
        二、清理整合现有外汇管理规章和规范性法律文件
        三、重视立法技术,提高立法质量
        四、处理好外汇管理改革与上位法局限性的关系
        五、继续有序推进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渐进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理论发展
    1.3 研究方法
    1.4 结构安排
    1.5 创新和不足
第2章 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的理论依据
    2.1 资本项目的基本内容
    2.2 资本的特点
    2.3 人民币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符合中国国情
    2.4 对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观点的质疑
    2.5 人民币资本项目不能自由化
第3章 人民币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历程
    3.1 直接投资可兑换顺利推进
    3.2 证券投资可兑换程度明显提高
    3.3 其他投资可兑换不断发展
    3.4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研究
第4章 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对物价、利率和汇率的影响
    4.1 资本项目可兑换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4.2 资本项目可兑换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4.3 资本项目可兑换对利率的影响
    4.4 资本项目可兑换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
第5章 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与经济增长
    5.1 资本项目可兑换与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基础
    5.2 资本项目可兑换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5.3 资本项目可兑换与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
    5.4 资本项目可兑换与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
    5.5 FDI 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第6章 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
    6.1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然选择
    6.2 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第7章 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未来走向
    7.1 继续扩大直接投资可兑换
    7.2 稳步推进证券投资可兑换
    7.3 适当放松外债和对外放款的管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我国借用外债的回顾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知识旅行:埃及亡国史在晚清中国[D]. 刘爱广.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2]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公债经营与制度变迁(1897-1937)[D]. 刘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7)
  • [3]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D]. 谈笑.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研究[D]. 张徐.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12)
  • [5]中国外债管理研究[D]. 邢自霞. 浙江大学, 2009(10)
  • [6]外债经济效应研究[D]. 任春玲. 吉林大学, 2007(05)
  • [7]中国政府外债项目效益审计评价[D]. 陈华. 同济大学, 2006(02)
  • [8]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D]. 马陵合. 复旦大学, 2003(02)
  • [9]中国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变迁 ——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进程中的法律调整[D]. 林华昌. 华东政法大学, 2008(04)
  • [10]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渐进性[D]. 马成芳. 吉林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我国借外债的回顾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