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年级平面几何的综合复习

浅谈三年级平面几何的综合复习

一、談初三平面几何总复习(论文文献综述)

刘珍[1](2020)在《陕西省中考数学压轴题分析及教学建议》文中指出作为初中向高中过渡的一次关键性选拔考试,中考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而中考数学压轴题作为区分学生中考成绩的关键题型,具有难度大、考查知识点灵活、综合性强等特点.因此,对中考数学压轴题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更加合理有针对性的教授压轴题,提高学生中考数学成绩,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想,为学生的进一步求学打好基础.本文详细分析2010-2019年陕西省中考数学压轴题的研究背景,搜集整理2010年至2019年中考数学压轴题题型、考点,并选取代表性教学案例,对其教授方法进行分析,同时组织开展问卷调查,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近十年来,陕西省中考数学压轴题考点稳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越来越突出,尤其注重对学生数形结合能力、运算求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类讨论思想、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同时,中考数学压轴题对数学活动过程也有考查.因此,本文立足于对近十年陕西省中考数学压轴题分析,对教师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第一,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第二,重视对中考压轴题进行专项复习;第三,重视开放性问题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同时,学生在学习备考时应当做到:第一,正确认识中考压轴题,消除恐惧心理;第二,掌握解题方法,灵活应对压轴题;第三反复训练,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朱续强[2](2021)在《梳理整合延拓创新——谈初三数学总复习教材把握》文中认为初三总复习提分是非常可观的,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为学生查缺补漏梳理知识结构,优化其知识网架,从基础出发一步一步走向中考压轴题目,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的最大的帮助应该是扎实基础。在经过千锤百炼的题目洗礼后学生见得多了可能心也就慌了,所以教师在这里一定要注意筛选有必要的题型进行锻炼,紧跟教材走,减轻学生的复习压力,把学生的复习效率进行一定程度的提高。

朱丽娜[3](2016)在《思维导图在初三数学总复习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兰州市某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课程是一场变革教学与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变革。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赋予学习以动态发展的内涵,对于传统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乃至整个课堂教学的方法、结构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于初三数学总复习课,因其直面中考的特性,经常变成了题海课堂,教师的满堂灌输讲解和做题数量的多少为其特征,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造成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获得良好的发展,表现出对数学缺乏整体性的了解,解题思路狭窄,兴趣低下,畏难情绪严重。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以其可视化与发散性思考方式为特征,利用想象和联想存储和提取信息,它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建构知识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掌握与理解,培养创造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成为学生动态的、有机的复习工具,为其后续学习提供持续的帮助。因此本文以初三数学复习课中思维导图的运用作为切入点,探讨不同复习内容使用思维导图的具体策略。本研究通过对以往研究以及中考内容的整理分析,设计出初三学生数学复习情况调查问卷、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学习效果调查问卷、开放性问题答卷以及访谈提纲等,对230名学生进行实地测验与调查;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得出如下两个方面的结论:一是初三学生复习现状调查结论。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复习状况、对复习课认可情况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初三总复习课中,存在复习课方式单一,自主创新少;讲练较多,分析综合不够;教法单一,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简单提问多,激发思维少;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效率低下等现象和问题。二是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三数学总复习中的研究结论。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将思维导图运用于教学策略的实施,带来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改变:(1)课堂的改变,使得学生学习更有广度、更有活力、更有深度、教学效果更好;(2)学生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更加的自觉,更加高效;(3)教师的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反思观发生了变化,使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最后,基于本研究的结论以及数据分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及对本研究存在问题的反思。

何磊[4](2009)在《基于“掌握学习”和“元认知”理论下的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一次重要考试,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水平及能力的一次综合测试,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次评价,更是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教育部提出了全面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行动纲领和基本要求,要求中指出:数学学业考试应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益和效率,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综合、有效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由此可见,如何开展教学,尤其是如何开展初三复习课教学来实现以上目标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对昆十六中初三学生数学复习情况的调查、访谈、及课堂观察,发现目前的复习课教学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思考时间过少,重结果而不重过程,不能面向全体学生等问题。因此,研究主要基于为初中数学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正确指导学生的初三数学总复习。研究从如下两个方面展开: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及统计比较法分析昆十六中初三数学复习情况现状;根据掌握学习理论和元认知理论,结合案例研究,构建初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论述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方法,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案例。研究构建了三条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①梳理初中数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提炼总结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②对重要的数学知识、技能或数学方法加以展开、纵向深入,对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及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剖析,围绕典型问题进行集中训练;③模拟训练,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论文得出了五条结论:第一,初三数学复习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第二,初三数学复习要注重体验数学发生、发展的过程;第三,初三数学复习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第四,初三数学复习要注重创新,提高综合解题能力;第五,初三数学复习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王莉玲[5](2019)在《高三学生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以甘肃省景泰县M中学为例》文中提出新课程标准把逻辑推理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逻辑推理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方向。通过三年的教育实践,发现高三总复习中学生不能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因此对高三学生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的研究是有必要的。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整理、分析。确定本研究的选题为高三学生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现状调查研究—以甘肃省景泰县M中学为例。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高三学生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的现状如何?(2)影响高三学生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的因素有哪些?(3)提高高三学生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的建议有哪些?通过对甘肃省景泰县M中学的267名学生进行测试和问卷调查,37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又进一步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访谈。收集数据后使用SPSS19.0和Excel对调查问卷和测试卷的数据进分析。通过研究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高三学生的数学类比推理能力低;概念和性质的类比推理能力最高,运算关系类比推理最低;理科学生的数学类比推理能力比文科生高;文科学生概念类比推理能力最高,运算关系类比推理能力最低,理科学生概念类比和性质类比推理能力最高,运算关系类比推理能力最低;文科女生的数学类比推理能力比男生数学类比推理能力高,理科男生的数学类比推理能力比女生数学类比推理能力高;不同班级学生的数学类比推理能力不同,重点班学生的数学类比推理能力比普通班高。影响高三学生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的因素有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还有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是影响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的关键。针对影响高三学生类比推理能力的因素,可以从养成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挖掘教材中的素材改变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探究教学,并能分类总结不同的类比推理形式,完善评价机制,几方面来提高高三学生数学类比推理能力。

秦小双[6](2019)在《初中生尺规作图能力水平划分及提升研究》文中认为尺规作图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旨在对初三学生的尺规作图能力进行定性分析,探究其尺规作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建立了尺规作图能力水平划分框架,并制定了相应测试卷进行验证和探究;通过“出声思考法”探究了学生进行尺规作图时的思维;通过对4位初中生的个案研究,探究学生进行尺规作图时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教学建议.本研究的结论是:(1)提出了从操作、描述、分析三个维度来评价学生尺规作图能力的框架,每个维度各含三个水平.经测试,该框架具有实用性;(2)影响学生尺规作图的内因分为非智力因素(审题、解题习惯、学习兴趣)和智力因素(知识的储备和运用)两方面;(3)根据测试结果提出四点教学建议:注重本质教学、注重逻辑教学、注重串联教学、注重分层教学.

吕世虎[7](2009)在《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我国实施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研究空前繁荣。相对于一般课程理论研究而言,我国数学课程理论研究则处于刚起步阶段。数学课程理论研究的不足使得中国数学教育界在面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实践提出的许多问题时显得无奈,对于数学课程改革的争论也是凭借个人经验有感而发,缺少理性的思考和理论的指导,常常陷入循环圈中。事实上,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实践提出的许多问题在历次课程改革中都曾经出现过,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和研究这些问题应当是建构中国数学课程理论的重要视角。本研究的论题“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属于“中国数学教育史”的研究领域。该研究对于揭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征,建构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解决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法、比较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来进行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本文拟研究的问题是“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给予我们什么样的经验和启示?”对于这个问题,又分解为三个子问题: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对当今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哪些启示?对于这三个子问题回答即是本研究的结论。本研究以数学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教材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将中国当代数学课程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选择数学课程发展道路时期(1949—1957),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91),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92—2000)。对每个阶段,从背景、事件及其影响三个方面梳理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通过对当代(1949—2000年)代表性的数学教学大纲、主要的数学教材进行纵向比较,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选择性、课程编排方式等方面,梳理总结出这一时期数学课程发展具有如下特点:中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由只有一般目标发展成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的目标体系,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目标结构体系。对目标的陈述方式也经历了由抽象、模糊到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过程;中学数学课程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的数量呈“正弦曲线”变化态势;中学数学课程的选择性经历了由“一纲一本→多纲多本→一纲一本→多纲多本”的循环式发展;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体编排方式经历了由“分科→混合→分科→混合”的循环性发展。平面几何受苏联几何内容处理方式的影响,采用论证几何体系,并成为50年中几何内容处理方式的主流。代数内容在各个时期都采用“数→式→方程→函数”的处理方式,也出现过采用“数→方程→式→函数”的处理方式。在上述基础上,对我国当今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如下建议: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当继承重视“结果”的传统,“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当具体明确,将学段目标、年级目标、知识领域目标、知识单元目标、知识点目标结合起来;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的处理应恰当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应与学生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相适应;数学课程的选择性,应关注地区差异,分类设置课程,编写区域化教科书,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要以主线统领,各知识领域内容相对集中,不宜太分散;几何内容编排应兼顾传统,采用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结合的方式为宜。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以教学大纲、教材为线索,系统梳理了我国当代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补正了已有研究中的一些缺漏;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的定量和定性比较研究,揭示了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以史为鉴,对我国当今数学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建议。但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史料(特别是教材)的收集不全面,对教材的特点研究不够。一些结论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提炼。

周明珠[8](2018)在《逻辑渗透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小学数学注重的是把数学计算能力。小学内容代数上主要是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各种基本运算、基本的数量关系,都是以简单计算为主的,还有简单的周长、面积与体积计算,而几何学习也是基本简单图形认识为主。而初中数学就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自学能力等等。从内容上加重了综合性强的平面几何知识,系统的有序的学习代数知识,运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小学的正数也拓展到负数,无理数,还有简单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与几何结合的复杂变换推导。因为孩子不能明白里面蕴含的因为所以的因果关系,孩子的数学学习成绩和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弱有很大的关系。初中数学的课本学中有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需要教师带着学生从逻辑上加以严格演绎论。学生只有在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理解公式以及定理等的来龙去脉。特别是在综合复习中,题型复杂,知识交汇,思维能力要求高,非常要求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对数学的学习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绩。我通过课堂渗透逻辑教学探究提升学生的逻辑能力,从而能达到提高数学成绩的目的。本文分为五个章节进行分析,采用文献参考法和案例分析法,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进行分析,案例分析以福建省泉州一中初中为例进行探讨,同时也通过初中数学教师调查分析逻辑思维能力对数学成绩的认知和影响。通过实录教学探究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指出在调查研究过程中逻辑在中学生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最后作出总结与展望。

曹俊玲[9](2019)在《初中“最短路径问题”课题学习的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课题学习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重要内容,人教部编版(2013)初二教材“最短路径问题”课题学习是落实新课标的具体体现。然而,数学教学实践常常发生“管道问题”、“将军饮马问题”等相混淆的现象,师生却浑然不知。因此,深入开展初中“最短路径问题”课题学习教学研究,意义深远。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以人教部编版(2013年)八年级上册13.4“最短路径问题”课题学习为研究对象,探索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具体实施路径,为初中开展STEM教育提供一个有效样例。首先从问题设计、教学设计、问题解决等方面,综述研究初中“最短路径问题”的教学现状,寻找初中“最短路径问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其次,依托国际数学测评TIMSS的课程模型(期望的课程、实施的课程、达到的课程),分析数学课标、数学教材与数学中考涉及的“最短路径问题”。第三,剖析了“最短路径问题”的渊源、本质、应用与拓展,阐释其教学定位。第四,编制“最短路径问题”相关量表,实施初中生解决“最短路径问题”能力水平调查。最后,制定“最短路径问题”教学重构方案,并进行教学对比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发现:1.教学重构实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在“V”字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中的平均成绩相差不显著(对照组学生平均成绩比实验组高0.05分),但从学生作答情况看,实验组学生的“V”字模型意识比对照组高;在“分类讨论题型”教学效果上,实验组平均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成绩5.18分.2.可视化教学与STEM教育相结合的原理课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对初中数学“课题学习”中培养建模素养有着积极影响.最后,鉴于本文的研究发现,对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教学提出若干建议,认为数学课题学习是实施STEM教育的切入点、可视化方法是开展数学课题学习的有效路径。

唐卫海,孙秀宇[10](2006)在《学习策略的元认知训练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初二年级选择两个平行班,利用自编的平面几何学习策略训练教程和元认知训练单,在自习课对一个班进行5课时学习策略和11课时元认知训练,另一个班按传统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自习,训练期间两班作业量相等。结果表明:训练对提高初二学生的几何成绩有效;训练对学生学习代数、物理具有远迁移作用;训练对学习成绩中、差生效果显著,对优生效果不显著;训练对男女生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二、談初三平面几何总复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談初三平面几何总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省中考数学压轴题分析及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2010-2019年陕西省中考数学压轴题考点分析
    2.1 陕西省中考数学压轴题考点分析
    2.2 陕西省中考数学压轴题考查情况分析
第三章 陕西省中考数学压轴题的类型分析
    3.1 代数压轴题
    3.2 几何压轴题
第四章 陕西省中考压轴题的教学案例分析
    4.1 二次函数综合问题专项训练教学案例
    4.2 几何图形中的运动问题专项训练教学案例
    4.3 中考数学压轴题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第五章 教学建议及备考策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2)梳理整合延拓创新——谈初三数学总复习教材把握(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二、根据教材,逐步梳理,优化结构,提升知识扎实度
    2.1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整合
        2.1.1解题技巧知识梳理
        2.1.2思维导图综合复习梳理框架
三、知识网络的整合
四、知识网络密度的重点把控
五、从教材到例题提高复习效率
    5.1条件延伸创新
    5.2结构延伸
    5.3解题思路与方法的碰撞
六、结语

(3)思维导图在初三数学总复习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兰州市某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1.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述评
        2.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述评
        3.思维导图与其它思维工具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 调查法
        3.案例分析法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一)数学复习现状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对数学复习课及思维导图的认识与态度
        2.学生的数学复习方法情况调查和分析
        3.学生对数学复习课现状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及分析
    (二)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三数学总复习中的策略
        1.思维导图运用于基础知识复习中运用的策略
        2.思维导图运用于专题知识复习中的策略
        3.思维导图运用于综合训练复习的策略
    (三)总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效果及分析
五、研究结论与思考
    (一)研究结论
        1.复习现状不容乐观
        2.思维导图对数学总复习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致谢

(4)基于“掌握学习”和“元认知”理论下的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的现状
        1.2.1 核心名词界定
        1.2.2 初三复习课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设计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意义
    1.5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昆16中初三学生数学复习情况调查研究
    2.1 调查方案的设计
        2.1.1 调查目的与方法
        2.1.2 调查对象与样本的选取
        2.1.3 调查程序
    2.2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2.2.1 问卷调查统计情况
        2.2.2 调查结果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的理论探索及教学策略
    3.1 基础理论
        3.1.1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3.1.2 元认知理论
    3.2 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
        3.2.1 教材梳理阶段教学策略
        3.2.2 专题突破阶段教学策略
        3.2.3 模拟冲刺阶段教学策略
    3.3 小结
第4章 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案例与分析
    4.1 案例及分析
        4.1.1 案例一 统计
        4.1.2 案例二 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4.1.3 案例三 测量旗杆的高度
        4.1.4 案例四 折纸中的数学
    4.2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思考
    5.1 结论
    5.2 思考
    5.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初三学生数学复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初三学生数学复习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C 有关初三学生数学复习情况调查问卷结果百分比
附录D 学生制作的错题集
附录E 测量旗杆高度的调查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高三学生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以甘肃省景泰县M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类比推理
        2.类比推理能力
    (四)研究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调查法
        3.测试卷法
        4.访谈调查法
        5.课堂观察法
四、高三学生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总体的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现状
    (二)文理科学生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现状
    (三)不同性别学生的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现状
    (四)不同班级学生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现状
五、影响高三学生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数学学习兴趣对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的影响
    (二)数学学习态度对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的影响
    (三)数学学习方法对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的影响
    (四)类比推理概念的理解水平对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的影响
    (五)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的影响
    (六)学生基础知识对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的影响
六、提高高三学生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的建议
    (一)学生养成数学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
    (二)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扎实的数学基础
    (三)教师深刻理解课标,改变教学方式
    (四)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探究教学
    (五)引导学生分类总结,提高数学类比推理能力
    (六)完善评价机制,提高数学类比推理能力
    (七)师生挖掘教材中的素材,提高数学类比推理能力
七、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高三学生数学类比推理能力测试题
附录二: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三:教师调査问卷
附录四:师生访谈提纲
致谢

(6)初中生尺规作图能力水平划分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尺规作图的相关研究
        2.1.1 历史哲学层面
        2.1.2 课程层面
        2.1.3 解题层面
        2.1.4 教学层面
        2.1.5 学习层面
    2.2 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
    2.3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尺规作图能力的阐述
    3.2 研究框架和流程
        3.2.1 研究框架
        3.2.2 研究流程
    3.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方法
第4章 测试题的编制
    4.1 设计思路
    4.2 预研究
    4.3 试题分析
    4.4 测试时间
第5章 测试结果及分析
    5.1 生1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5.1.1 测试结果及局部分析
        5.1.2 整体分析
    5.2 生2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5.2.1 测试结果及局部分析
        5.2.2 整体分析
    5.3 生3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5.3.1 测试结果及局部分析
        5.3.2 整体分析
    5.4 生4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5.4.1 测试结果及局部分析
        5.4.2 整体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提出了尺规作图能力水平划分框架
        6.1.2 影响学生尺规作图能力的内因
    6.2 尺规作图教学建议
        6.2.1 注重本质教学
        6.2.2 注重逻辑教学
        6.2.3 注重串联教学
        6.2.4 注重分层教学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尺规作图测试题
附录2 生1测试题答卷
附录3 生2测试题答卷
附录4 生3测试题答卷
附录5 生4测试题答卷
致谢

(7)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 数学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
        (二)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 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的需要
    二、有关概念及范围的界定
        (一) 当代
        (二) 中学
        (三) 数学课程
    三、研究问题的表述
第二章 文献述评
    一、文献收集的基本思路
    二、收集到的主要文献及其述评
        (一) 中国官方的课程文件
        (二) 中学数学教材
        (三) 数学课程研究的文献
    三、文献述评的总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一) 历史研究法
        (二) 文献法
        (三) 比较法
        (四) 文本分析法
        (五) 访谈法
    二、研究过程
    三、论文的结构
第四章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
    一、中国近现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 学习外国数学课程时期(1862—1928)
        (二) 探索本土化数学课程时期(1929—1949)
    二、选择数学课程发展道路时期(1949—1957)
        (一) 继承和改造原有中学数学课程时期(1949—1951)
        (二) 全面学习苏联数学课程时期(1952—1957)
    三、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91)
        (一) 探索和尝试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65)
        (二) 数学课程发展遭遇挫折时期(1966—1976)
        (三) 继续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77—1991)
    四、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92—2000)
        (一) 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六·三"、"五·四"制初级中学数学实验教科书
        (二) 制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普通高级中学数学实验教科书
第五章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从课程目标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课程目标体系发展的特点
        (二) 课程目标内容发展的特点
        (三) 结论
    二、从课程内容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中学数学课程中知识领域变化的特点
        (二) 中学数学课程中知识单元变化的特点
        (三) 结论
    三、从课程选择性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层面看数学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二) 从教科书层面看数学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三) 结论
    四、从课程编排方式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从宏观层面看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特点
        (二) 从微观层面看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特点
        (三) 结论
第六章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课程目标的表述应继承重视"结果"的传统,"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
        (二) 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将学段目标、年级目标、知识领域目标、知识单元目标、知识点目标结合起来
    二、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二) 数学课程内容的处理应恰当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三) 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应与学生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相适应
    三、中学数学课程选择性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应关注地区差异,分类设置课程,编写区域化教科书
        (二) 数学课程的选择性应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四、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数学课程的综合化要以主线统领,各知识领域内容相对集中,不宜太分散
        (二) 几何内容编排应兼顾传统,采用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结合的方式为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8)逻辑渗透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案例分析法
2 逻辑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2.1 逻辑与数学趣味问题息息相关
    2.2 数学教材要求逻辑思维
    2.3 学生数学作业要求逻辑思维
3 师生对逻辑对数学学习的认知与分析
    3.1 针对学生的现状调查并分析
    3.2 针对教师的现状调查并分析
    3.3 案例分析
    3.4 逻辑在中学生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4.1 逻辑在中学生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
        3.4.2 对策与建议
4 逻辑渗透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4.1 新授课
    4.2 习题课
    4.3 复习课
    4.4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初中“最短路径问题”课题学习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最短路径问题”的研究综述
    2.1 研究现状
    2.2 研究述评
第三章 “最短路径问题”的课程模型分析
    3.1 国际数学测评TIMSS的课程模型—理论基础
    3.2 数学课题学习的课标要求—期望课程
    3.3 “最短路径问题”的教材变迁—实施课程
    3.4 中考数学试题中的“最短路径问题”—获得课程
第四章 “最短路径问题”及其教学定位
    4.1 初等变换视角下的各类“最短路径问题”
    4.2 “最短路径问题”解决的本质分析
    4.3 “最短路径问题”的应用举例
    4.4 “最短路径问题”的教学定位
    4.5 “最短路径问题”教学的理论模型
第五章 初中生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数学建模素养现状的调查
    5.1 量表设计
    5.2 数据分析
    5.3 认知分析
    5.4 结论
第六.章“最短路径问题”课题学习的教学重构
    6.1 “综合与实践”教学形式分析
    6.2 “最短路径问题”传统教学分析
    6.3 “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重构
第七章 “最短路径问题”课题学习的教学实验
    7.1 实验设计
    7.2 实验准备
    7.3 实验过程
    7.4 实验结果与分析
    7.5 实验总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发现
    8.2 课题学习的教学建议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实验前后测试卷
    附录二 调查问卷
    附录三 “最短路径问题”传统导学案教学设计
    附录四 课外活动设计—拓展资料
    附录五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六 2010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C题输油管的布置
致谢

(10)学习策略的元认知训练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一) 被试选择与教师配备
    (二) 实验材料
    (三) 实验设计
    (四) 实验步骤
        1.前测。
        2.训练。
        (1) 在审题阶段问:
        (2) 拟定解题方法或策略阶段问:
        (3) 实际解题阶段问:
        (4) 回顾阶段问:
        3. 后测。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 实验班与控制班几何成绩的比较
    (二) 实验班与控制班代数、物理成绩的比较
    (三) 实验班与控制班学习成绩三水平的学生几何成绩的比较
    (四) 实验班与控制班男、女学生几何成绩的比较
四、讨 论
    (一) 关于平面几何学习策略的元认知训练
    (二) 关于学习成绩对训练效果的影响
五、结 论

四、談初三平面几何总复习(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省中考数学压轴题分析及教学建议[D]. 刘珍. 延安大学, 2020(12)
  • [2]梳理整合延拓创新——谈初三数学总复习教材把握[A]. 朱续强. 2021年教育创新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二), 2021
  • [3]思维导图在初三数学总复习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兰州市某学校为例[D]. 朱丽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16(12)
  • [4]基于“掌握学习”和“元认知”理论下的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D]. 何磊. 云南师范大学, 2009(S1)
  • [5]高三学生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以甘肃省景泰县M中学为例[D]. 王莉玲.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6]初中生尺规作图能力水平划分及提升研究[D]. 秦小双. 苏州大学, 2019(06)
  • [7]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D]. 吕世虎.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8]逻辑渗透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D]. 周明珠.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9]初中“最短路径问题”课题学习的教学研究[D]. 曹俊玲. 广州大学, 2019(01)
  • [10]学习策略的元认知训练对学习成绩的影响[J]. 唐卫海,孙秀宇.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标签:;  ;  ;  ;  ;  

浅谈三年级平面几何的综合复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