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外资

论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外资

一、论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外资(论文文献综述)

卢平,张流泉[1](1993)在《论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外资》文中研究指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外资有了长足发展,利用外资服务于经济建设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关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十余年来,开拓了许多利用外资的渠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外资,客观上已经十分必要。

刘杰[2](2015)在《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公债经营与制度变迁(1897-1937)》文中指出公债作为一种新的财政收入形式为中国近代政府所长期使用。晚清政府以“息借商款”形式为财政筹募资金开创了中国近代政府发行公债的滥觞。此后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更是多次以公债作为调节财政收支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近代政府公债的运行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支撑。由于近代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特别是完备的金融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迟滞,政府大多数时候摒弃“公募法”,采取间接募集法由金融机构特别是华资银行业来负责公债的发行、承募及偿还。以近代金融史长时段演变轨迹来管窥近代公债的发行历程,银行业与公债演进构成了复杂多样的关系。近代政府公债无论是对于政府财政本身功能的拓展还是对银行的经营与制度变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是“公债”本身所呈现的问题,“就债论债”居多且多以政府层面和财政角度出发去阐释,对于“公债与金融”这一主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因此,本文更加关注于近代公债“观念”——“行为实践”——“制度变迁”的演进轨迹,力图通过“经营公债”的视角窥视近代银行业在公债发行、整理、政策调整之中的具体行为以及引起的制度变迁。具体则是通过银行业经营公债分析,从银行业视角,来进一步观察公债政策乃至制度的建立与调适的过程。通过银行业经营公债角度继而审视近代银政关系以及近代国家信用构建的历史镜像。从“公债”知识传播与观念源流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公债及其制度内涵自清末西学传播热潮之中传入中国。“公债”知识经历了古今词义转换与中外对接历史过程。公债知识在中国的引介、传播对晚清政商界人士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近代公债与金融演变轨迹上看,外债与外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均早于内债与华资银行。在这一独特背景下,清末政府举借外债进一步刺激了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随着晚清政府公债的实践与新式华资银行的成立,早期华资银行正式启动了对政府公债的经营。近代华资银行业经营公债的具体实践受到了国家公债政策、银政制度安排以及近代证券交易市场发展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国家公债制度以及金融环境的改善,华资银行业在民国时期政府公债承销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债对银行业的影响可以从其对银行业的发展作用角度进行考察。实证分析证明公债对近代银行业资力以及盈利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对银行数量的变动并不构成直接影响。在具体经营过程之中,华资银行在政治、市场与行业利益之上与政府展开了复合型博弈。同时经营公债对其本身业务制度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与近代商业性质银行相对应的是,近代中央银行的建立、发展与政府公债亦存在密切的关联。公债成为了国家创立中央银行重要的原始资本来源。中央银行亦获得政府授权经理公债、公开买卖公债以及参与对公债的保管等具体事务。受限于近代中国特殊的金融发展环境,从效应上看,近代中央银行以公债调控金融市场的具体实效较为有限。公债风险是近代华资银行经营公债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计量实证进一步表明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面临着市场与政治的双重风险。银行业对公债经营的风险应对主要是从投资的选择以及内控制度的构建着手。为合理规避公债风险,银行业在调整自身经营、对政府债务政策发声、谋求信用保障之余,其自身亦进行了多层组织搭建与制度设计。近代华资银行业在经营公债之中还积极参与了政府三次公债整理。其中银行公会是公债整理的重要力量,银行公会积极协助银行业与政府进行交涉、同时联络商人团体共同参与公债整理并谋划公债基金的稳固,在公债整理之中发挥着联动作用。从制度变迁角度看,近代华资银行在经营公债过程中直接促进了近代公债法制建设以及国家公债基金制度的建立与演进。银行与政府协商博弈建立了新的公债管理组织,在制度创新上集中体现在银政“债权共同体”的构建。从债权信用角度上看,银行经营公债与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存在紧密关系,对推进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的构建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国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自始终在于对信用秩序的追求。而在其具体经营公债过程之中推进了中国近代国家信用的构建与金融制度的变迁。

马长有[3](2005)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决定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格局的时代课题。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在我国进入21世纪之际做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从金融视角思考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就势将成为必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此体系中金融支持具有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金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并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因此,如何充分发挥金融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强化其支持力度,探索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途径,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当前金融部门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笔者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相关联系作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指导思想,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西方金融深化理论的有关原理、方法及研究成果,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经济日趋市场化和开放化的大背景中,从金融深化、投融资体制、区域资金流动、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金融运行效率等方面揭示金融发展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剖析西部地区金融浅层发展的特征、成因及其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制约,并从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出发,探讨和论证促进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以增强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战略途径和具体策略。全文共分八个部分,其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明了西部经济转型时期金融支持的重要性和选题的目的、意义,概括了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创新点和方法。 第二部分: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与评价。经济增长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纵观经济学发展历程,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

周忠英[4](2009)在《外国证券投资与我国利用外资战略调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深化,主要工业化国家相继取消了外汇管制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实现了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与此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快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开放的步伐,放松了对外汇的管制并逐渐开放了本国的资本项目。这极大地方便了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开辟了资本跨境流动的新时代。一方面,资本跨境流动的速度和规模快速上升。另一方面,资本跨境流动的形式和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官方援助资本净额增长缓慢,私人资本增长迅速并在全球市场融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私人资本的融资渠道上,借贷资本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以国际证券投资方式为代表的国际间接融资在规模上超过了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资本流动呈现出证券化的趋势。跨境私人资本流入尤其是国际证券投资的流入对东道国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何种影响,结论存在着巨大的分歧。鼓励方强调私人资本的流入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反对方则关注大量私人资本的流入导致跨国公司权利日益扩大、利润大量汇出、债务的增加、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东道国金融稳定产生的负面影响。对不同类型跨境流动私人资本对东道国所产生的影响,结论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普遍的观点认为外国直接投资有利于东道国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东道国资本存量的增加和优化,可以获得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等;而外国证券投资被贴上了“危害”的标签,尤其是20世纪末发生的几次金融危机更是加深了这一认识。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形式和渠道主要有:对外借款、外国直接投资和外国证券投资。这三种类型的外资流入规模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都在迅速扩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资本需求将进一步增大,而流入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日趋减少,增幅逐渐下降,从国际金融组织获取优惠贷款的可能性降低,以及伴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将直接面临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的影响,资本市场的开放步伐也逐步加快。因此,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式结构也必将进行调整,增加外国证券投资在我国利用外资中的比重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因此在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入认识理解不同类型跨境流动私人资本的特性尤其是外国证券投资的特性,有助于合理评价这些资本流动对东道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其进行吸引或限制。本文的创新之处为:1、本文以外国证券投资作为切入点,研究我国利用外资战略的调整,弥补了以往研究多集中在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借款,紧密结合了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为我国更合理的利用外资提供理论和实证分析的依据。2、在已有的文献中,对外国证券投资的研究多集中于某一方面。本文综合研究了外国证券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对我国国内资本形成、总资本形成、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及其与外国直接投资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其流入我国的因素。3、在研究我国外国证券投资的文献中,多采用规范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本文在其进行研究时,不仅采用了规范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而且通过广泛的收集数据,对外国证券投资采用了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全文共有八章,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共两章,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是研究的概述性部分。主要叙述了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相关的概念和统计口径,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框架,并对跨国证券投资发展的特性在统计的基础上作描述性分析。第二部分共两章,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在这一部分里主要对外国证券投资进入我国后,对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及金融稳定产生的影响做出分析。第三章研究外国证券投资流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影响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计量分析模型,并利用中国、美国和印度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比得出结论。第四章研究外国证券投资流入对我国金融稳定产生的影响。在这一章里,首先对金融稳定的定义加以阐述,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四个金融稳定指标银行体系脆弱性、金融市场波动性、汇率波动性、政府债务收入支出,采用一定的计量方法,对外国证券投资对这四个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第三部分共两章,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在这一部分里主要对影响外国证券投资流入的影响因素及外国证券投资与外国直接投资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第五章是对影响跨国证券投资资本流动的因素加以分析。首先对可能影响跨国证券投资资本流动的因素作理论层面的分析,然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IMF联合证券投资调查系统(CPIS)的数据,构建一个面板数据,从受资国为中国的角度,对影响跨国证券投资流入中国的因素作实证分析。第六章对外国证券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外国证券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两种重要形式,它们之间是替代、互补还是不相关的关系,在本章中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加以研究。第四部分共一章,包括第七章。这一部分是本文的政策建议部分,该部分在前面三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世界具有代表性国家利用外资的经验,提出我国合理利用外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第五部分共一章,包括第八章。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研究的总结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在这五部分内容里,其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和主要内容。

张春廷[5](2003)在《中国证券思想及证券市场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证券思想和中国证券市场,前者属于经济思想史的范畴,后者属于经济史、金融史研究的内容。中国证券市场自十九世纪中叶产生以后,发展至今已有近一百六十年的历史,其间的每一个曲折回环、每一次突破发展,无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思想有关。因此,要想全面、系统和深刻地反映中国证券市场一百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就必须将这项研究置于中国、甚至是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中,从证券市场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根源、思想根源和政治根源上解释独特的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现象。正因为如此,经济思想史和经济金融史的综合研究是本文的特点之一。本文从研究中国证券市场产生的历史渊源入手,试图说明中国证券市场是西方证券市场在中国的根植?还是嫁接?由此引出中国证券思想的研究,进而演绎出对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进程的实证分析,最后得出历史结论和历史启示。关于证券思想的研究,本文是按照自中国近代至今的经济思想发展顺序进行研究的,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成分复杂的洋务思想、资本主义改良思想、资本主义民主革命思想、新民主主义思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思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中,挖掘出股份制公司、公债、证券交易所等证券思想。在此基础上,本文展开了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研究,原则上是先着手分析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然后再结合证券思想和历史背景两个方面论证各个历史时期的证券市场发展状况,并试图揭示隐含其中的发展规律。对证券市场的实证分析,主要从证券交易市场和证券发行市场两方面展开,点面结合,突出重大证券历史事件。历史反思和历史启示是论文研究的落脚点,它从经验和教训两个角度,给当今中国证券市场以及证券市场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应该注意什么和应该坚持什么的政策建议,最终试图达到借古鉴今,以史知来的服务目的。

田素华,何仁科[6](2002)在《境外上市企业在国内融资的可行性与主要障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羽,刘兴威[7](1994)在《论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外资》文中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有了长足发展,开拓了诸多利用外资的渠道。但是,从利用外资的构成上看,国际通行的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证券筹资三大融资工具中,对外证券融资比重不足5%。这不能不说是利用外资工作的重大缺陷。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完善,拓展、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外资这一渠道,已显得十分必要。 一、国际上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外资的发展态势及其成因

曲凤杰[8](2004)在《利用国际证券投资现状影响和策略》文中研究说明

戴学来[9](2004)在《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国际比较与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世界各国经济日益紧密地结合。经济全球化以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为主要特征,以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为核心内容,改变了整个世界乃至各国经济运行机制,对各国经济增长产生深刻影响。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成为各国必然的政策选择。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全球证券市场一体化程度加深。中国正在推进经济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证券市场最终走向全面开放是一个必然趋势。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建立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基础上不成熟的年轻市场来说,全方位开放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而且,它又是一个关系到未来几十年中国既获得国际投资收益又有效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大问题。证券市场开放实质上是资本以证券为媒介的跨国交互流动,属于资本帐户自由化的范畴,是在一国金融开放的后续阶段完成的开放任务。一般来说,证券市场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即收益与风险并存。不同的开放战略选择是一组收益与风险的交替曲线,而最佳选择是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开放收益的最大化。国际证券资本的特性及其与宏观经济的复杂关系决定了证券市场开放必须在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协调中推进其进程,开放状态要与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宏观经济政策搭配、金融改革等保持一致性。而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世界证券市场开放史的考察有助于寻求这种一致性的标准和方案。因此,本文认为在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选择的研究中必须基于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为使中国证券市场安全顺利地开放,不走或少走弯路,必须参照海外证券市场开放的经验和教训,必须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世界证券市场开放史;二是从系统论思想出发把中国证券市场开放问题放到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金融市场系统中进行系统化研究,考虑整个系统的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研究才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本文应用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金融经济学等理论,围绕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选择的主题,对证券市场开放问题进行研究。概括而言,本文是以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为主线、以证券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环境协调为框架、以证券市场开放收益与风险为思路、以海外证券市场开放的经验与教训为参照,以中国特殊性分析为重点,较为系统地探索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环境、条件、选择以及实现途径。内容由8章构成。 第1章从证券市场开放、国际证券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均衡的关系构建了研<WP=8>究证券市场开放问题的理论框架。本章分析了证券市场开放相关理论的应用、证券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以及国际证券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均衡的影响,构建了研究中国证券市场开放问题的分析框架,并以此作为本论文研究的切入点。第2章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研究了证券市场开放收益风险论。开放收益分析是以开放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衡量标准,分析了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并对已经开放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开放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券市场开放客观上也会带来风险,本章分析了证券市场开放潜在的风险表现及其成因、国际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及其行为以及开放与金融危机发生的关联性。由于开放证券市场最应防范的是金融危机发生,本章从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发生的内在联系角度,以亚洲和墨西哥金融危机为案例,重点探讨了证券市场开放与金融危机的内在关联性。第3章从新的视角较为系统地考察世界证券市场开放史。对海外证券市场开放的背景和进程进行了回顾,比较分析了证券市场开放的规律性,包括证券市场开放的时序、速度和模式选择,并总结概括了成功开放证券市场的前提条件,为较为系统地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进行实证研究提供了可资参照的依据。第4章从全球视角分析中国证券市场走向全面开放的必然性,并具体分析了国际证券市场的虚拟性、中国加入WTO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国际融资环境的近期变化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影响。第5章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历程与现状进行了回顾与评价。从证券投资开放、证券融资开放、证券服务业开放三个方面总结了中国业已形成的证券市场开放格局和路径,概括了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现状特征,客观评价了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效果、开放程度,并且对现阶段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开放若干政策进行了利弊分析。第6章客观评价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条件,包括市场条件、宏观经济条件、相关金融改革的基础条件。通过评价中国现阶段证券市场开放条件,本论文得出的结论是现阶段中国快速推进证券市场开放进程的条件还很不成熟,更不具备成功开放证券市场的前提条件。现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主要任务不是快速推进开放进程,而是大力发展证券市场使其更加完善。通过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条件分析,为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选择提供了现实依据。第7章是对本文实证研究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的总结。在证券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环境协调的框架下,从收益风险论思路出发,参照海外证券市场开放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中国开放证券市场面临的国际环境、业已形成开放路径、开放条件,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时序选择、开放模式和开放目标、以及分阶

邹益民[10](2003)在《中国资本市场开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二、论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外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外资(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公债经营与制度变迁(1897-193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三、本文思路、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近代公债知识的引介、传播与华资银行早期公债经营
    一、“公债”新知的引介与传播
        (一) 近代以前“公债”涵义及其存在形态
        (二) 清末西学中“公债”概念的输入与对接
    二、清末民国政商界对公债与金融关系的认知与实践
        (一) 早期洋务派倡导“国际金融市场举债观”
        (二) 盛宣怀等谋划建立国内公债经理机构
        (三) 民国时期新式银行家公债经营理念
    三、晚清国内公债的肇始与华资银行早期公债经营
        (一) 晚清政府外债与外资银行业在华的发展
        (二) 清末民初华资银行的建立与公债经营的初步展开
第二章 近代银行业经营政府公债的实践
    一、近代银行经营政府公债的环境
        (一) 国家公债制度安排以及政策环境
        (二) 近代公债市场的发展及交易网络的构建
    二、民国前期政府公债发行及银行业承购(1912-1937)
        (一) 北京政府公债发行与银行业承购
        (二) 南京国民政府公债发行与银行业承购
    三、近代华资银行业经营公债对国家财政、金融的影响
        (一) 扩大了国家财政募债方式及其募债范围
        (二) 促进近代国家财政信用的构建与演进
        (三) 推进华商证券市场发展及其制度演进
第三章 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的效应与业务制度的扩展
    一、近代政府公债与银行业发展效应的计量实证分析
        (一) 近代华资银行业数量与资力概况
        (二) 基于公债与银行关系的回归分析及历史解释
    二、政治、市场与行业利益复合型博弈: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的效应分析
        (一) 丰富银行业务范围与扩大获利渠道
        (二) 行业利益与政治的互动与博弈:以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公债运行为中心
    三、经营公债与近代银行业务制度的扩展
        (一) 公债与近代银行发钞、领券制度
        (二) 公债与近代商业银行抵押放款制度
        (三) 公债与近代商业银行储蓄、公债贴现制度
第四章 近代中央银行与政府公债经营及其影响
    一、近代中央银行的建立与政府公债的关系
    二、近代中央银行与政府公债的经营
        (一) 中央银行获得授权经理政府公债
        (二) 中央银行参与买卖政府公债
        (三) 中央银行参与公债的保管、调换以及还本付息
    三、近代中央银行经营公债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近代银行业对公债风险的规避与内控制度初步构建
    一、近代银行业对经营公债风险的认识
        (一) 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风险的计量分析
        (二) 对公债风险认识与研究的不断深入
    二、近代银行业对经营公债风险的规避
        (一) 调整投资方向,分散公债风险
        (二) 反对借新债还旧债,协商公债承销
        (三) 谋求政府信用承诺与保证,筹划公债基金的建立及稳固
    三、多层组织网络的搭建与风险控制制度设计
        (一) 银行同业协同经营公债,组织规避风险的联合
        (二) 搭建银政共管公债基金管理制度
第六章 近代银行业与政府公债整理及制度演进
    一、近代政府三次公债整理与银行业的互动
        (一) 近代华资银行业与北京政府公债整理
        (二) 银行业与南京国民政府两次公债整理
    二、近代银行业同业组织与政府公债整理:以上海银行公会为中心
        (一) 积极谋划、参与三次公债整理
        (二) 多方谋求整理公债基金稳固
        (三) 搭建各界与行业公债整理互信渠道
    三、经营公债与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制度的演进
        (一) 银行业与近代政府公债法制建设
        (二) 银行业与近代政府公债基金管理制度的演进
        (三) 近代国家与民间债权共同体的构建
结语
    一、近代政府公债与银行业变迁的历史性审视
    二、国家信用、债信秩序与制度变迁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3)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富饶的贫困”
        1.1.2 繁荣与贫困共存
        1.1.3 西部发展处于转型时期
        1.1.4 金融资本的推动
        1.1.5 金融结构的区域失衡
        1.1.6 金融全球化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与实践
    2.1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2.1.1 经济增长的源泉:因素分解
        2.1.2 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2.1.3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2.1.4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
        2.1.5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经济发展理论
    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理论回顾
        2.2.1 货币与经济增长的理论
        2.2.2 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理论
        2.2.3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
        2.2.4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国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现状
    2.3 对金融发展和区域金融理论的简短评述
    2.4 对理论考察得出的几点结论
3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理
    3.1 现化经济的基本特征
        3.1.1 实物经济与金融运行的交融
        3.1.2 经济金融化程度加深
        3.1.3 直接融资比例上升
        3.1.4 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
    3.2 金融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3.2.1 有效动员储蓄
        3.2.2 优化资源配置
        3.2.3 促进公司治理
        3.2.4 便利风险管理
        3.2.5 便利商品交换
    3.3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总量关系
    3.4 金融发展作用与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3.5 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贡献度
        3.5.1 金融在要素投入量提高中的贡献
        3.5.2 金融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的贡献
        3.5.3 金融对经济总量增加的直接贡献
        3.5.4 金融在经济增长率中的总体贡献度
    3.6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3.6.1 社会资产日益金融化
        3.6.2 金融已成为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心
        3.6.3 金融已成为宏观调控的中心
        3.6.4 金融成为国家经济稳定的核心
    3.7 结论与展望
4 西部区域货币资金流动与经济增长
    4.1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的特殊性
    4.2 区域间货币资金流动的途径
        4.2.1 商品买卖所形成的资金流动
        4.2.2 劳务输出与资金流动
        4.2.3 直接投资所引起的资金流动
        4.2.4 银行间的资金流动
        4.2.5 证券市场引起的资金流动
        4.2.6 外商直接投引起的资金流动
    4.3 区域间货币资本流动的失衡
        4.3.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地区间分布的失衡
        4.3.2 货币资金在区域间流动的失衡
        4.3.3 政府预算资金在地区间流动的失衡
        4.3.4 民间资金通过资本市场在区域间流动的失衡
        4.3.5 外商直接投资在地区间流动的失衡
        4.3.6 其他资本在地区间流动的失衡
    4.4 区域间资本流动与区域间经济差距关系的分析
    4.5 区域发展中的货币资金合理流动
        4.5.1 塑造合理的区域间资金流动格局的理论思考
        4.5.2 引导资金流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5 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5.1 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静态分析
        5.1.1 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5.1.2 西部开发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5.1.3 西部开发处于需求约束的市场环境中
        5.1.4 金融支持西部经济的传导过程
        5.1.5 金融支持西部经济的内容
    5.2 金融协调西部经济发展的动态逻辑
        5.2.1 企业成长阶段与西部金融的动态支持
        5.2.2 金融协调体系结构的动态演化
    5.3 金融发展对西部经济发展的作用
        5.3.1 金融市场对区域资本形成的促进功能
        5.3.2 金融发展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5.3.3 金融发展激发西部地区企业发展的活力
        5.3.4 金融发展推进西部内生经济增长机制的形成
6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现实依据
    6.1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西部地区经济差距
        6.1.1 东西部地区GDP及增长率差异比较
        6.1.2 东西部地区人均GDP及可支配收入差异比较
        6.1.3 东西部地区工业增长率差异比较
        6.1.4 东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较
        6.1.5 东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差异比较
    6.2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现实状态
        6.2.1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现状
        6.2.2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6.2.3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6.3 西部地区金融运行的效率及成因探析
        6.3.1 西部地区金融运行的效率分析
        6.3.2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落后的成因探析
7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经验借鉴
    7.1 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成功经验借鉴
        7.1.1 深圳特区经济开发与金融支持
        7.1.2 上海浦东经济区开发与金融支持
    7.2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成功经验借鉴
        7.2.1 美国西部开发与金融支持
        7.2.2 日本北海道开发与金融支持
    7.3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成功经验启示
8 金融支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
    8.1 货币金融政策的区域化调整
        8.1.1 货币金融政策在区域发展中的实践
        8.1.2 货币金融政策在区域发展中的调整
    8.2 西部货币市场的深化发展
        8.2.1 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
        8.2.2 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作用
        8.2.3 实现商业性金融的多元化发展
    8.3 西部资本市场的多层化发展
        8.3.1 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的目标和模式
        8.3.2 西部股票市场的发展
        8.3.3 西部债券市场的发展
        8.3.4 西部基金市场的发展
        8.3.5 西部产权市场的发展
        8.3.6 西部中长期信贷市场的发展
    8.4 西部农村金融的发展
        8.4.1 西部金融支农力度弱
        8.4.2 西部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4.3 西部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8.5 西部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
        8.5.1 构建西部区域金融中心的作用
        8.5.2 构建西部区域金融中心的理由
        8.5.3 构建西部地区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
        8.5.4 构建西部地区金融中心的主要措施
    8.6 促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效率
        8.6.1 西部金融面临对外开放的挑战
        8.6.2 开拓创新:西部金融业的战略抉择
        8.6.3 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声明
致谢

(4)外国证券投资与我国利用外资战略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和统计口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外国证券投资的发展概况及特征
    第一节 外国证券投资的发展概况
        2.1.1 国际证券投资的发展趋势
        2.1.2 国际证券投资的发展特性
    第二节 我国外国证券投资的发展概况
        2.2.1 我国外国证券投资的发展状况
        2.2.2 我国外国证券投资发展的特性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国证券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一节 外国证券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及相关文献概述
        3.1.1 外国证券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
        3.1.2 外国证券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文献概述
    第二节 外国证券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3.2.1 外国证券投资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回归分析
        3.2.2 外国证券投资对国内资本形成的影响
        3.2.3 外国证券投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VAR分析
        3.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3.2.5 结论
    第三节 外国证券投资对美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3.3.1 数据来源说明
        3.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3.3.3 回归分析结果
        3.3.4 VAR结果分析
    第四节 外国证券投资对印度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4.2 外国证券投资对印度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3.4.3 总结
    第五节 外国证券投资影响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
        3.5.1 计量模型及指标说明
        3.5.2 计量结果及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外国证券投资与金融稳定
    第一节 金融稳定内涵
        4.1.1 国外央行和学者对金融稳定的定义
        4.1.2 国外央行和学者对金融不稳定的定义
        4.1.3 中国央行对金融稳定的定义
        4.1.4 金融稳定的内涵
    第二节 外国证券投资影响金融稳定的理论分析
        4.2.1 外国证券投资与银行体系脆弱性
        4.2.2 外国证券投资与金融市场的波动性
        4.2.3 外国证券投资与金融市场的关联性
        4.2.4 外国证券投资与金融危机发生概率
    第三节 外国证券投资对金融稳定的实证分析
        4.3.1 外国证券投资的波动性分析
        4.3.2 外国证券投资与汇率的波动性
        4.3.3 外国证券投资与债务指标关联度
        4.3.4 外国证券投资与金融市场的波动性
        4.3.5 外国证券投资与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国证券投资与外国直接投资的关系
    第一节 相关文献简述
        5.1.1 FDI与FPI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5.1.2 外国证券投资与外国直接投资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5.1.3 外国证券投资与外国直接投资之间无关系
    第二节 分析的理论框架及计量模型
        5.2.1 分析的理论框架
        5.2.2 计量方法
    第三节 数据及实证分析结果
        5.3.1 指标及数据
        5.3.2 单位根检验结果
        5.3.3 协整检验结果及分析
        5.3.4 格兰杰非因果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影响外国证券投资流入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外国证券投资流动的动机和解释
        6.1.1 古典外国证券投资理论
        6.1.2 现代国际证券投资理论的发展
        6.1.3 对两种理论的评论
    第二节 相关文献概述及实证的理论假设
    第三节 影响中国外国证券投资流入因素实证分析
        6.3.1 数据及数据指标说明
        6.3.2 研究模型及方法
        6.3.3 实证分析结果
        6.3.4 结论及启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利用外资的比较研究及引资战略调整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情况
        7.1.1 发达国家利用外资的情况
        7.1.2 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情况
    第二节 中国利用外资情况
    第三节 中国与其他国家利用外资的比较研究
        7.3.1 利用外资的特点及方式对比
        7.3.2 影响外资利用方式选择的因素对比
    第四节 转变我国引资战略的必要性及相关政策建议
        7.4.1 转变我国引资战略的必要性
        7.4.2 外国证券投资的影响分析
        7.4.3 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及主要创新点
        8.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1.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节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中国证券思想及证券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章 晚清时期的证券思想与证券市场(184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证券思想
        一、 启蒙思想家的证券思想
        二、 洋务派及洋务企业家的证券思想
        三、 早期改良派的证券思想
    第二节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早期的外商证券市场
        一、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早期的外商证券
        二、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早期的外商证券市场
        三、 清末上海众业公所
    第三节 中国近代企业的兴起和中国证券市场的产生
        一、 中国近代企业的兴办与中国近代股份制公司
        二、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股票市场
        三、 清末财政拮据与西方近代公债制度的移入
第二章 北京政府时期的证券思想与证券市场(191
    第一节 北京政府时期的证券思想
        一、 后期改良派的证券思想
        二、 革命派的证券思想
        三、 政府官员及实业家的证券思想
    第二节 中国近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股票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一、 中国近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股份制公司的大量设立
        二、 华资企业公司的证券发行
        三、 证券交易所时代的开创
        四、 信交风潮
    第三节 北京政府大举内外债和中国公债市场的形成与后来居上
        一、 大举内外债和公债市场的形成与后来居上
        二、 北京政府时期的公债风波
        三、 北京政府时期发行的公债
    第四节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加强和在华外商证券交易所的变化
        一、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加强与在华外商证券的发行
        二、 北京政府时期在华的外商证券交易所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证券思想与证券市场(192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证券思想
        一、 二、三十年代的公债思想
        二、 三、四十年代的产业证券思想
        三、 三、四十年代的交易所思想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公债市场的鼎盛与债信的破产
        一、 经济金融变革与证券市场的继续发展
        二、 公债市场的鼎盛时期
        三、 债务整理和债信的破产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演变
        一、 国统区证券市场的萧条和萎缩
        二、 上海“孤岛”时期股票市场的复苏和畸形发展
        三、 敌占区证券市场的更迭和变迁
    第四节 抗战后中国证券市场的统一和衰亡
        一、 战后证券市场的重建与统一
        二、 通货恶性膨胀和股票市场的短暂繁荣
        三、 垄断经济的总崩溃和半殖民、半封建证券市场的衰亡
        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证券实践活动
    第五节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证券发行
        一、 外资企业公司证券
        二、 华资企业公司证券
        三、 南京国民政府公债
        四、 日伪占领区证券
        五、 革命根据地、解放区证券
    小结
第四章 建国初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证券思想与证券市场(194
    第一节 建国初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证券思想
        一、 证券交易所思想
        二、 股份制思想
        三、 公债思想
    第二节 建国初期对证券市场的改造和利用
        一、 建国初期的证券交易所
        二、 建国初期的折实公债
    第三节 计划经济时期对证券市场的继续利用和最终摒弃
        一、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证券市场的有限利用
        二、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建立和对证券市场的摒弃
    第四节 、 建国初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证券发行
        一、 共和国早期股票
        二、 共和国早期公债
第五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证券思想和证券市场(197
    第一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证券思想
        一、 公债思想
        二、 股份制思想
        三、 证券市场思想
    第二节 市场取向的改革开放和中国证券市场的复兴与起步
        一、 改革开放时代的开始和中国证券市场的复兴
        二、 国债市场的恢复和当代中国证券市场的起步
        三、 企业股票、债券的再现和当代中国证券市场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经济运行模式的转换和中国证券市场的再造与发展
        一、 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中国证券市场的再造
        二、 沪、深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和当代中国证券市场的正式形成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证券市场的规范与进一步发展
        一、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中国证券市场的规范
        二、 当代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基本格局形成
    第五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证券发行
        一、 证券发行方式的演进
        二、 新时期发行的证券
    小结
第六章 中国证券业发展的历史反思和历史启示
    第一节 中国证券业发展的历史反思
        一、 商品经济的发展始终是证券业发展的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和最根本的动力源泉
        二、 强有力的证券业监管体系是证券业得以持续、有序、稳步发展的保证
        三、 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证券市场的最基本功能
    第二节 中国证券业发展的历史启示
        一、 发展证券市场,必须首先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建立深厚的经济基础和创造充分的前提条件
        二、 发展证券市场,必须制定证券市场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步骤
        三、 发展证券市场,必须建立灵活高效的证券监管体系
        四、 发展证券市场,必须建立适应不同经济成份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
附录 中国证券市场大事记(184
参考文献
后记

(6)境外上市企业在国内融资的可行性与主要障碍(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企业境外上市现状
    (一) 研究对象界定
    (二) 我国企业境外直接上市现状
二、境外直接上市企业国内融资现状与可行性
    (一) 境外上市企业国内融资现状
    (二) 境外直接上市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筹资原因
        1. 境外直接上市企业国内发行A股历程。
        2. 境外直接上市企业在国内发行A股在于恢复其再融资能力。
        3. 国内证券市场筹资成本低于境外直接上市筹资成本。
        4. 改善国内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结构。
    (三) 进一步扩大境外直接上市企业在国内融资的可行性
        1. 境外直接上市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筹集资金的优点。
        2. 境外直接上市企业在国内上市的政策与法律规定。
        3. 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
三、境外上市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的主要障碍
    (一) 境内证券市场发展水平难以满足境外直接上市企业国内上市要求
        1. 国内证券市场规模。
        2. 证券市场繁荣程度、知名度与合适的证券承销商。
    (二) 境外直接上市企业自身的约束
四、境外上市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融资的对策
    (一) 选择合适的发行规模与IPO价格
    (二) 严格执行境外上市企业国内上市标准
    (三) 加强外资企业境内上市立法工作

(9)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国际比较与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格与插图
0 导言
    0.1 问题提出
    0.2 证券市场及其开放:概念的界定
    0.3 研究现状
        0.3.1 关于金融国际化的全球争论
        O.3.2国内外证券市场开放研究综述1l
    0.4 研究方法
    0.5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0.5.1 研究思路
        0.5.2 结构安排
    0.6 本论文的创新点
1 理论框架构建:证券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环境协调
    1.1 相关理论在证券市场开放分析中的应用
        1.1.1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应用
        1.1.2 金融创新理论的应用
        1.1.3 金融深化理论的应用
    1.2 证券市场开放与金融市场的内外均衡
        1.2.1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1.2.2 汇率决定机制:从经常账户剑资本账户
    1.3 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与“三难选择”
        1.3.1 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及其政策内涵
        1.3.2 证券市场开放与“三难选择”
    1.4 证券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环境协调
        1.4.1 证券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均衡:一个开放经济模型
        1.4.2 证券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环境协调:一个分析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收益风险论:证券市场开放战略选择的思想基础
    2.1 证券市场开放的收益分析
        2.1.1 证券市场开放与经济有效性:两个理论命题
        2.1.2 证券市场开放、发展与经济增长
        2.1.2 证券市场开放、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
    2.2 证券市场开放的风险及其成因
        2.2.1 证券市场开放的主要风险表现
        2.2.2 证券市场开放风险的成因分析
    2.3 证券市场开放与金融危机
        2.3.1 货币危机理论对危机成因的解释
        2.3.2 金融危机期间国际机构投资者的行为
        2.3.3 证券市场开放与金融危机的关联性
    2.4 本章小结
3 比较与借鉴:对国际证券市场开放史的考察
    3.1 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开放背景与进程
        3.1.1 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开放背景
        3.1.2 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开放进程
    3.2 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开放背景与进程
        3.2.1 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开放背景
        3.2.2 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开放进程8l
    3.3 海外证券市场开放的时序、速度与模式
        3.3.1 证券市场开放时序选择的国际比较
        3.3.2 证券市场开放速度与开放模式选择的国际比较
    3.4 成功开放证券市场的前提条件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国际背景与发展趋势
    4.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证券市场发展趋势
        4.1.1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进展
        4.1.2 国际证券市场发展趋势
    4.2 国际背景因素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影响
        4.2.1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影响
        4.2.2 国际证券市场虚拟性的影响
        4.2.3 国际融资环境变化与中国引进外资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开放历程与现状格局
    5.1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历程及其特征
        5.1.1 证券投资开放
        5.1.2 证券融资开放
        5.1.3 证券服务业开放
        5.1.4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现状特征
    5.2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实践的效果
        5.2.1 设立B股市场的效果
        5.2.2 中国企业境外股权融资效果
        5.2.3 外资对A股市场上市公司参与效果
    5.3 现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程度
        5.3.1 现有文献中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程度评价
        5.3.2 现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程度判定
    5.4 现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开放若干政策的评述
        5.4.1 允许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权政策
        5.4.2 外资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融资政策
        5.4.3 允许QFII投资A股市场利债券市场政策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有利条件与障碍因素
    6.1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市场条件
        6.1.1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
        6.1.2 抑制中国证券市场开放进程的主要市场因素
        6.1.3 现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
    6.2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宏观经济条件
        6.2.1 有利于证券市场开放的宏观经济条件
        6.2.2 限制证券市场开放的宏观经济条件
    6.3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相关金融改革条件
        6.3.1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6.3.2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选择与实施策略
    7.1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时序选择
        7.1.1 可供选择的方案
        7.1.2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时序选择
    7.2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速度和模式选择
        7.2.1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速度选择
        7.2.2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模式与最终目标
    7.3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分阶段实施策略
        7.3.1 实施分阶段开放策略的原则18l
        7.3.2 不同开放阶段的目标和对策
    7.4 本章小结
8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实现途径与政策建议
    8.1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目杯的实现途径
        8.1.1 消除造成证券资产价格扭曲的制度因素
        8.1.2 降低总体风险水平,加强金融风险管理
        8.1.3 国内市场一体化是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一体化的基础
        8.1.4 协调证券市场开放与国内主要金融改革的进程
        8.1.5 人民币自由兑换阶段性推进
        8.1.6 对国际证券资本流动实行有效监管
        8.1.7 提高监管水平,加强国际合作
    8.2 现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政策建议
    8.3 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资本市场开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
    第二节 对中国资本市场开放问题的研究情况概览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资本市场开放问题概述
    第一节 资本市场开放的含义、基本模式与标志
    第二节 主要国家资本市场开放情况简介
    第三节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现状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本市场开放效应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资本市场开放的经济效应:两种对立的观点
    第二节 储蓄相对过剩下的资本市场开放模型:基于中国特有情况的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度研究
    第一节 资本市场开放度测算问题综述
    第二节 中国资本市场的数量开放度测算
    第三节 中国资本市场的价格开放度测算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进程设计
    第一节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进程预测
    第二节 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基本条件
    第三节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模式设计:平衡型开放模式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资本市场投资开放的途径与措施
    第一节 QFⅡ: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现实举措
    第二节 ADR:现状与发展
    第三节 资本市场投资开放前景远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资本市场融资开放的途径与措施
    第一节 外企境内上市问题研究
    第二节 中国发行CDR问题研究
    第三节 资本市场融资开放前景远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管理调控
    第一节 资本市场开放宏观管理中的政策搭配问题
    第二节 资本市场开放中的金融监管改革
    第三节 资本市场开放后的金融危机防范问题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四、论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外资(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外资[J]. 卢平,张流泉. 外国经济与管理, 1993(08)
  • [2]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公债经营与制度变迁(1897-1937)[D]. 刘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7)
  • [3]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马长有. 四川大学, 2005(08)
  • [4]外国证券投资与我国利用外资战略调整[D]. 周忠英. 南开大学, 2009(07)
  • [5]中国证券思想及证券市场研究[D]. 张春廷. 复旦大学, 2003(02)
  • [6]境外上市企业在国内融资的可行性与主要障碍[J]. 田素华,何仁科. 管理世界, 2002(05)
  • [7]论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外资[J]. 王羽,刘兴威. 金融经济, 1994(01)
  • [8]利用国际证券投资现状影响和策略[J]. 曲凤杰. 国际金融研究, 2004(02)
  • [9]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国际比较与战略研究[D]. 戴学来. 复旦大学, 2004(01)
  • [10]中国资本市场开放问题研究[D]. 邹益民. 复旦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论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外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