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辆用厕所装置

铁路车辆用厕所装置

一、铁道车辆用厕所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胜部友则,刘阳春[1](2020)在《铁道车辆用空气滤清器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JR东日本技术公司使用带电微粒水开发了铁道车辆用空气滤清器,经现车试验确认了效果,已开始广泛用于通勤车辆。

四方车辆研究所二室[2](1977)在《客车粪便处理装置专题文献索引》文中指出

堀江富士雄,张耀宏[3](2003)在《增加铁道车辆用表面材料的附加功能》文中认为介绍了铁道车辆用表面材料在防止积雪、防止污染、除臭与抗菌、绝热及空气动力控制等 5个方面的附加功能 ,指出了增加这些附加功能的方法 ,并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确认了其效果

王霖[4](2017)在《南京浦镇公司25T型车辆总装线平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铁道车辆的需求量较大,使我国的车辆装备制造企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各企业均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然而,企业也面临着材料、人力成本上涨,交货期短,与国际巨头直接竞争等形势,提升管理势在必行。精益生产方式作为一种有效降低浪费、提升管理效益的生产方式,目前已在各铁道车辆制造企业得到了应用。本课题针对南京浦镇公司车辆总装生产的特点,运用工序平衡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总装生产工序分配的优化方案。本文首先对课题研究背景进行了阐述,简述了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思路;接着,对装配线平衡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概述,建立了问题求解的数学模型,针对铁道车辆总装过程中存在大量并行作业的特点,提出了运用工序链计算工位作业时间的方法;然后,介绍了浦镇公司车辆工艺过程及总装生产线现有的工序分配方案,测定了各工序作业时间,计算了各工位作业时间,分析了现有方案的平衡状况;最后,根据位置权法的理论,采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计算,提出了工序平衡的两种优化方案,并对优化方案所能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分析。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易于实施,行之有效的铁道车辆总装线工序平衡优化的解决方案。

藤野谦司,刘阳春[5](2017)在《气动系统在高速铁道车辆上的应用》文中指出介绍了气动系统在高速列车全主动悬挂系统、真空式卫生间方面的实际应用情况,研究了各部位中非稳定状态的空气压力、流量变化,以及真空式卫生间的空气压力、流量、气动力测试结果。

缪炳荣,张卫华,邓永权,李旭娟,梅桂明[6](2015)在《新一代中国高速铁路动车组面临的技术挑战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基于新一代中国高速列车(动车组)关键技术的研究发展趋势和策略问题进行详细讨论和技术展望。主要内容包括:首先,介绍国际先进轨道车辆制造商在其新一代车辆开发过程中采用的先进设计技术和理念,分层次研究其各自的核心技术特点和未来其可能的技术发展趋势。其次,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速铁路车辆发展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针对具体的牵引传动技术、转向架技术、车体设计技术等可能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提出一些分析建议。最后,在综合考虑轨道车辆造型发展趋势及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根据集成设计的理论与多学科优化设计方法,针对新一代中国高速铁路动车组可能面临的重大技术挑战与策略和改进措施的研究提出一些明确的建议。总之,通过本文的初步研究,希望可以对我国高速列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王德志,左铁镛[7](2003)在《铁道新材料的应用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铁道新材料的应用现状,提出了高速铁路对新材料的要求,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王卫[8](2017)在《铁路客车节能环保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铁路技术的快速发展,铁路车辆的规模日益庞大,为实现绿色交通,达到节能减排、智能控制的目的,降低对于能源的消耗,确保列车可靠运行是铁道车辆相关专业的所研究的重要课题。论文详细的分析了铁路运输现状及中国铁路第三代主型客车车辆系统结构特点,对当前铁路系统中存在的节能环保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从节能环保的角度,从车体系统、内装系统、电气系统、制动系统和暖通系统等五个方面对节能环保设计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在车体系统方面,提出了车辆外形设计,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结构轻量化与涂装设计等的车体系统的综合节能环保设计方法;在内装系统方面,制定了包括轻量化设计、结构优化设计、隔热性能设计的内装系统节能环保设计方法,分析了采用新型复合材料提升内装系统节能环保设计的可行性;在电气系统方面,提出了供配电优化、新技术应用、新型环保材料应用,以及控制网络模块化等电气系统节能环保设计方法,论证了采用这些方法后衍生出的控制稳定性和成本上升等问题的解决措施;在制动系统方面,提出了优化传统空气制动系统控制方式、制动结构的轻量化,以及非黏着磁轨制动技术等制动系统节能环保方法,同时提出研制新型制动能量回收方式及空气动力学制动等方案;在暖通系统方面,指出采用直流变频空调机组和环保制冷剂,采暖系统采用油炉、电加热采暖等方法可有效节能,实现将污物收集系统中的污物进行生物无害化处理。论文以铁路客车节能环保设计为中心,并结合实例给出了解决方案,为铁路客车产品以及类似交通设备研发提供了比较有价值的系统性参考,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向泽锐[9](2016)在《基于轮椅使用者乘车能力的高速列车旅客界面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为各种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良好的无障碍环境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由于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城市还没有形成系统而方便的乘车环境,因此轮椅使用者搭乘高速列车出行的情况还比较少见,这严重制约了该群体正常出行和参与社会生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同时也为了统一和规范我国高速列车车厢无障碍区域旅客界面的设计,研究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人人体参数的高速列车无障碍设计理论及设计参考依据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本文对高速列车车厢无障碍区域旅客界面设计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轮椅使用者系统特性研究、轮椅使用者搭乘高速列车的行为及关键动素研究、高速列车车内无障碍区域布局设计、高速列车车内无障碍区域旅客界面设计方案的可视化人因综合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首先,从工业设计视角对轨道交通人因问题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以用户为中心”的高速列车工业设计原则及设计研究内容;进而对高速列车工业设计重要组成内容之一的高速列车旅客界面无障碍设计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服务对象、研究的具体内容和基本原理进行了论述和归纳,提出高速列车旅客界面无障碍设计的研究内容既包括障碍者自身的问题,又包含了列车入口的可进出问题,以及障碍者与车内环境的匹配问题。对高速列车旅客界面无障碍设计所涉及的姿势理论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将姿势理论应用于轮椅使用者搭乘高速列车的姿势研究;还对本文研究所涉及的行为观察、运动捕捉和肌电实验等技术和方法进行了综述,提出采用The Observer XT行为观察记录分析系统、光学式运动捕捉设备和MA300 EMG system来进行相关实验研究。通过研究轮椅使用者、护理人员和轮椅三者关系,提出了“轮椅—使用者系统”,根据轮椅使用者自理能力的差异将其划分为“人WUs(轮椅使用者)—轮椅—人NSs(护理人员)”系统和“人WUs(轮椅使用者)—轮椅”系统;通过对该系统中各构成要素的特性进行研究,提出了“工具性辅助能力”和“服务性辅助能力”两个概念,并提出轮椅使用者的综合能力是其自身的基本能力与工具性辅助能力和服务性辅助能力的集合。其次,基于旅客能够顺利完成高速列车乘车任务必须满足旅客自身综合能力应不低于乘车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即旅客综合能力应与乘车要求的基本能力相匹配的原则,研究提出了障碍者搭乘高速列车涉及到的各能力间的数学匹配关系式,推导并得出障碍者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性或服务性辅助能力补偿就能够完成所有乘车任务是高速列车旅客界面无障碍设计的理论最高目标,也是最理想的旅客界面。为了明确轮椅使用者在搭乘高速列车时的行为、关键乘车动素及主要施力部位的生理负荷、对其他旅客乘车的影响,利用视频采录设备、Observer XT行为分析软件,设计并进行了轮椅使用者搭乘高速列车行为观察实验,分析并获得了轮椅使用者的乘车任务、行为及对其他旅客的干扰情况;基于时间序列,通过本文提出的任务—行为—动素分层分解模型,进一步获得了轮椅使用者搭乘高速列车的23项关键动素;利用MotionAnalysis光学式运动捕捉系统及其配套的肌电采集设备进行运动捕捉和肌电测试实验,获得了与轮椅使用者系统乘车时密切相关的16项动素运动捕捉数据和9项动素肌电数据,为客观评估轮椅使用者的乘车典型动作和负荷提供了依据。再次,以中国人人体参数为依据,通过研究以中国人为主体的轮椅使用者搭乘高速列车的基本需求、乘车流线和乘车方便性等问题,提出了行动不便旅客搭乘高速列车的需求模型、高速列车车厢无障碍区域的无障碍流线模型和高速列车车厢的无障碍区域基本布局模型;基于无障碍流线上的关键动素分布情况,结合完成关键动素主要施力部位的生理负荷及实现的难易程度、对其他旅客的影响等因素,推导获得了高速列车车厢无障碍区域的理论最优布局方案。整合研究中涉及的相关设备和软件,构建了可视化人因综合仿真分析平台,给出了平台的详细配置方案。基于该平台,建立了符合中国人人体参数的虚拟轮椅使用者系统数字化模型以及关键动素模型库,生成了 16项核心动素尺寸数据;以某高速列车车厢无障碍区域设计方案为例,按照本文提出的高速列车设计方案可视化分析与优化设计流程以及本文的研究发现,对其进行了可视化人因仿真分析和优化设计,验证了该平台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最后,基于全文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提出了我国高速列车车厢无障碍区域旅客界面设计的若干建议。

刘杰[10](2012)在《高速列车气动作用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不断建设,时速200km/h和300km/h以上的列车较大规模的开通运营,列车的空气动力学问题越来越突出。高速运行列车交会时产生的压力波问题,列车交会产生的横向气动力问题,列车通过隧道时的压力波动问题等等,都会影响到列车运行的平稳性,进而影响旅客乘坐的舒适性。另一方面乘客对热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希望列车能够平稳运行以外,还希望车内热环境能一直保持舒适。这需要客室内有足够的新鲜空气供给,有合适的温度,合适的空气流动速度,合适的空气压力和湿度,较低的二氧化碳浓度。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速度和高速列车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许多影响旅客乘坐舒适性的空气动力学问题还不很清楚。例如,两相向运行的列车发生交会时,通过列车产生的气动力(矩)会作用在对面列车上,而且这一气动力(矩)是正负交替变化的,作为激振源会引起车体不同方向的振动。因此需要研究会车产生的气动力(矩)的大小及其与车速、线间距和列车头型间的关系,以及气动力(矩)变化引起的车体振动过程,和会车对振动舒适性的影响程度。又如,高速空调客车是密封车体,只有新风入口与外界相通,车内热环境完全靠空调系统保证。什么样的空调系统能保证在我国广阔的地域空间条件下都能实现所希望的热舒适性,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此外会车时产生的气体压力波动或列车进入隧道时产生的气体压力波动,会通过列车空调系统的新风入口传到车内,使车内气体压力产生波动,造成乘客耳膜的不舒适。采用什么样的空调系统可以抑制外界压力波,使车内压力变化在人体感到舒适的范围内,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我国发展高速列车的时间还很短,如何评价客室内乘坐舒适性的规范还没有建立。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高速列车空调系统设计和车内热环境评价指标也是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高速列车车内流场控制技术》的支持下,对以下问题作了初步探讨:1.计算分析了不同车速、不同线路间距、不同列车头型条件下的会车压力波变化。得到了会车压力波幅随车速和线间距的变化规律,及压力波幅沿车体高度的分布情况。将不同头型列车的会车压力波进行对比,分析了不同头型列车的会车气动性能的优劣。计算了CRH2型动车组在常用的5m线间距下以不同速度会车时,空调系统新风入口处的压力变化,以便于进一步分析车内压力波动情况。2.分析了200-400km/h速度会车过程中作用在列车上的气动阻力、侧向力、升力、侧翻力矩、俯仰力矩和偏转力矩的变化过程,得到了会车时车厢所受气动力(矩)极值随车速和线间距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车型对气动作用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气动力(矩)变化导致的车体振动过程,采用相关指标对会车时的振动舒适性进行了评价。3.计算分析了我国北方冬季和南方夏季环境条件下车内温度、风速、CO2体积浓度和相对湿度等热力学参数的分布情况,并根据流场参数和热舒适性指标对车厢内的热舒适性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空调客车室内流场参数的建议。4.根据明线会车及隧道内会车时新风入口的压力波,分析CRH2动车组采用一定压头风机抑制外界压力波动时车内的压力变化,根据压力变化幅度和压力降低率判定了风机对外界压力波的抑制效果。比较了一定外部压力波动条件下,固定频率风机和变频风机对车内压力变化的影响,通过对比车内压力波幅及波幅沿管道的降低过程,分析了两种风机对外界压力波抑制方法的区别,以及抑制效果的优劣。

二、铁道车辆用厕所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道车辆用厕所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铁道车辆用空气滤清器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开发目的
3 方式选定
4 “nanoe”的概况
    (1) 对人体无害
    (2) 发挥效果范围广
    (3) 无需补水、频繁的维修
5 控制电源的开发
6 面向车辆配置的决定方法
7 效果的验证
8 面向铁道车辆的装用
9 结束语

(4)南京浦镇公司25T型车辆总装线平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装配工序平衡问题的研究状况
        1.2.1 时间研究基本方法
        1.2.2 工序平衡目标的研究现状
        1.2.3 工序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装配线平衡问题基础理论
    2.1 工序平衡问题数学描述
    2.2 工序平衡问题的分类
    2.3 工序平衡问题的约束条件
    2.4 装配线平衡问题相关术语
    2.5 装配线平衡问题计算公式的建立
    2.6 论文总体优化路线
    2.7 本章小结
3 南京浦镇公司及其车辆总装线介绍
    3.1 南京浦镇公司简介
    3.2 总装线介绍
        3.2.1 车辆生产工艺过程
        3.2.2 总装线工艺布局及组装工序的分配
        3.2.3 工序作业时间的测定
    3.3 总装线平衡现状分析
        3.3.1 划分车内、车外工序
        3.3.2 瓶颈工序的处理
        3.3.3 特殊工序的处理
        3.3.4 对工序进行编号
        3.3.5 绘制工艺流程图
        3.3.6 编制优先约束矩阵
        3.3.7 车内工序平衡现状
    3.4 本章小结
4 25T型车总装作业工序平衡优化
    4.1 编制紧前工序表
    4.2 编制工序链
    4.3 计算工序的阶位值并排序
        4.3.1 计算工艺流程图的可达矩阵K
        4.3.2 计算工序的阶位值
    4.4 优化方案的求解
        4.4.1 优化方案一的求解
        4.4.2 优化方案二的求解
        4.4.3 优化结果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气动系统在高速铁道车辆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全主动悬挂装置
    2.1 现车试验
    2.2 试验概况
    2.3 试验结果
3 真空式卫生间
    3.1 真空式卫生间概况
    3.2 真空式卫生间的气压特性
    3.3 测试结果
        3.3.1 空气压力
        3.3.2 流量
        3.3.3 气动力
4 结束语

(6)新一代中国高速铁路动车组面临的技术挑战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2概述
3国外动车先进设计理念和关键技术构成
    3.1日本车辆设计理念的差异性
    3.2德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循序渐进性
    3.3法国阿尔斯通(ALSTOM)的TGV/AGV系列的独特性
    3.4庞巴迪(BOMBARDIER)的ECO4设计理念
4未来高速列车的设计思想
5高速铁路车辆关键的基础技术
    5.1牵引供电技术[1~8,23,24]
    5.2转向架技术[25~30]
    5.3车体设计技术[32~45]
6结语

(7)铁道新材料的应用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速铁路对铁道材料的要求
    1.1 铁路高速化的关键是车辆的轻量化
        (1)降低线路的建设费与维护保养费
        (2)节能
        (3)环保
        (4)提高车辆的走行性能
        (5)降低供电设备与电网的费用
    1.2 铁道新材料的使用是车辆轻量化的保证
2 铁道新材料
    2.1 结构材料
        2.1.1 新金属材料
        2.1.2 高分子材料
        2.1,3结构陶瓷材料
        2.1.4 复合材料
    2.2 功能材料
        2.2.1 光纤材料
        2.2.2 超导材料
        2.2.3 隔音绝热材料
3 铁道新材料的发展趋势
    3.1 车辆用新材料
        3.1.1 车体
        3.1.2 转向架
        3.1.3 车辆内装及设备
    3.2 受电弓滑板用新材料
    3.3 钢轨用新材料
    3.4 磁悬浮列车用新材料
4 对发展我国铁道新材料的意见和建议
    4.1 更新思维,发展新材料
    4.2 统一部署,协同作战
    4.3 培养人才,充实铁道新材料研究的力量

(8)铁路客车节能环保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 铁路客车节能环保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铁路客车概述
    2.1 25B型客车
    2.2 25G型客车
    2.3 25T型客车
    2.4 执行主要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体系统节能环保设计
    3.1 车体系统节能环保设计概述
        3.1.1 车体系统节能环保设计基本原则
        3.1.2 车体系统节能环保设计研究内容
    3.2 车体外形设计减少运行阻力
    3.3 车体轻量化节能环保
        3.3.1 不锈钢和铝合金车体
        3.3.2 复合材料车体
    3.4 阻尼材料的应用
    3.5 车体的涂装
    3.6 小结
第4章 内装系统节能环保设计
    4.1 内装系统节能环保设计概述
        4.1.1 内装系统节能环保设计研究现状
        4.1.2 内装系统节能环保设计原则
    4.2 内装系统节能环保设计的方法
        4.2.1 轻量化设计
        4.2.2 结构优化设计
        4.2.3 隔热性设计
    4.3 小结
第5章 电气系统节能环保设计
    5.1 电气系统节能环保设计研究概述
        5.1.1 国外电气系统节能环保设计研究现状
        5.1.2 国内普速空调客车电气系统的节能环保设计研究现状
        5.1.3 国内高速列车电气系统节能环保设计研究现状
        5.1.4 电气系统节能环保设计原则
    5.2 电气系统节能环保设计方法
        5.2.1 供配电优化
        5.2.2 新技术应用
        5.2.3 新型环保材料应用
        5.2.4 控制网络模块化
        5.2.5 小结
第6章 制动系统节能环保设计
    6.1 制动系统节能环保设计研究概述
        6.1.1 制动系统节能环保设计研究现状
        6.1.2 制动系统节能环保设计原则
    6.2 制动系统节能环保设计方法
        6.2.1 传统空气制动系统控制方式的优化
        6.2.2 轻量化结构下的制动能耗分析
        6.2.3 应用非黏着磁轨制动技术
    6.3 小结
第7章 暖通系统节能环保设计
    7.1 暖通系统节能环保设计研究概述与设计原则
    7.2 暖通系统节能环保设计方法
        7.2.1 直流变频空调机组
        7.2.2 空调机组采用环保制冷剂
        7.2.3 油炉、电加热采暖
        7.2.4 污水收集系统
        7.2.5 污物收集系统
    7.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9)基于轮椅使用者乘车能力的高速列车旅客界面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对象释义
        1.1.2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铁路客车无障碍设计研究及应用现状
        1.2.2 轮椅及轮椅使用者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论文结构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高速列车工业设计与轨道交通人因
        2.1.1 高速列车工业设计
        2.1.2 轨道交通人因
        2.1.3 高速列车工业设计中的人因问题
    2.2 高速列车旅客界面无障碍设计
        2.2.1 无障碍设计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2.2.2 服务对象
        2.2.3 设计内容
        2.2.4 高速列车旅客界面无障碍设计研究内容
    2.3 高速列车旅客界面设计与人体姿势研究
        2.3.1 作业姿势的影响因素
        2.3.2 作业姿势的描述
        2.3.3 作业姿势评价
        2.3.4 姿势理论在高速列车旅客界面无障碍设计中的作用
    2.4 相关实验技术
        2.4.1 行为观察研究
        2.4.2 运动捕捉技术
        2.4.3 肌电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轮椅—使用者系统及特性
    3.1 轮椅—使用者系统构成
        3.1.1 轮椅使用者基本定义
        3.1.2 轮椅—使用者系统
    3.2 轮椅—使用者系统的特性
        3.2.1 系统中轮椅使用者的特性
        3.2.2 系统中轮椅的使用特性
        3.2.3 系统中护理人员的特性
        3.2.4 系统的特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轮椅使用者搭乘高速列车的任务与能力研究
    4.1 乘车任务与乘车能力间的匹配关系
        4.1.1 乘车任务所要求的基本能力与普通旅客综合能力的匹配关系
        4.1.2 乘车任务所要求的基本能力与障碍旅客综合能力的匹配关系
        4.1.3 高速列车车内旅客界面无障碍设计基本原理
    4.2 基于行为观察的轮椅使用者搭乘高速列车任务研究
        4.2.1 轮椅使用者搭乘高速列车的行为观察实验
        4.2.1.1 实验目的
        4.2.1.2 实验设备
        4.2.1.3 被试志愿者样本
        4.2.1.4 实验线路及车型
        4.2.1.5 实验程序
        4.2.1.6 实验结果
        4.2.2 基于The Observer XT 10的采录视频文件分析
        4.2.2.1 Project setup
        4.2.2.2 Coding scheme
        4.2.2.3 Independent varibles
        4.2.2.4 Observations
        4.2.2.5 Analysis
        4.2.2.6 结论
        4.2.3 乘车任务及其动素分解
        4.2.3.1 基于任务完成时间顺序的任务—行为—动素分层分解模型
        4.2.3.2 轮椅使用者系统搭乘高速列车的任务—行为—动素分层分解
        4.2.3.3 关键动素库
    4.3 基于运动捕捉和肌电技术的轮椅使用者乘车关键动素研究
        4.3.1 实验目的
        4.3.2 实验内容及项目
        4.3.3 实验平台
        4.3.4 被试志愿者样本
        4.3.5 实验用关键设备
        4.3.6 实验程序
        4.3.6.1 第一组实验
        4.3.6.2 第二组实验
        4.3.7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4.3.8 实验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速列车车厢无障碍区域旅客界面布局建模
    5.1 行动不便旅客乘车的需求模型
        5.1.1 行动不便旅客的分类
        5.1.2 行动不便旅客的的需求分析
    5.2 车内无障碍流线模型
        5.2.1 无障碍流线概念及分类
        5.2.2 无障碍流线模型构建
        5.2.3 无障碍流线上的关键动素分布
    5.3 车厢无障碍区域最优布局理论
        5.3.1 行动不便旅客席位数量
        5.3.2 无障碍区域的基本布局模型
        5.3.3 无障碍区域最优布局讨论
    5.4 无障碍厕所的基本布局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速列车可视化人因综合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
    6.1 可视化人因综合仿真分析平台
        6.1.1 人因仿真技术
        6.1.2 可视化人因综合仿真分析平台
    6.2 虚拟人—椅(人)系统建模
        6.2.1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及虚拟人(轮椅乘用者和助行者)
        6.2.2 手动轮椅虚拟模型
        6.2.3 虚拟人—椅模型
    6.3 轮椅使用者搭乘高速列车的关键动素模型库
        6.3.1 建立基于运动捕捉数据驱动的关键动素数字模型库
        6.3.2 由动素数字模型库生成动素尺寸数据库
    6.4 车内无障碍设计的关键尺寸研究
        6.4.1 轮椅回转空间尺寸
        6.4.2 通行宽度尺寸
        6.4.3 轮椅使用者上肢的可及范围
        6.4.4 无障碍厕所及轮椅席位尺寸
    6.5 可视化分析与优化设计
        6.5.1 设计方案的可视化分析与优化设计流程
        6.5.2 案例解析
        6.5.2.1 案例概述
        6.5.2.2 建立仿真用模型
        6.5.2.3 可视化人机虚拟仿真分析
        6.5.2.4 结论及优化设计建议
        6.5.2.5 优化方案再评估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速列车车厢无障碍区域旅客界面设计建议
    7.1 无障碍车厢设置
    7.2 车内无障碍区域平面布置
    7.3 车门及车内过道
        7.3.1 车门
        7.3.2 车内过道
    7.4 无障碍乘坐区域
        7.4.1 轮椅席位
        7.4.2 优先座位
    7.5 无障碍厕所
        7.5.1 无障碍厕所总体要求
        7.5.2 无障碍厕所门
        7.5.3 专用坐便器及其周围物件
    7.6 无障碍区域的布局建议方案
    7.7 研究获取的核心数据与现有标准规定内容的对比分析
    7.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论文工作总结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参与实验志愿书
附录2: 16项运动捕捉数据经后处理后生成的动素骨骼
附录3: 测量获得的9项动素的肌电图
附录4: 基于运动捕捉数据驱动的典型动素及相关尺寸(单位:mm)
附录5: 无障碍标志
附录6: 无障碍设施标志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高速列车气动作用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明线会车气动特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高速列车空调系统及热舒适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本文研究方法
第2章 高速列车流场仿真计算方法
    2.1 流体流动控制方程
        2.1.1 质量守恒方程
        2.1.2 动量守恒方程
        2.1.3 能量守恒方程
        2.1.4 状态方程
    2.2 紊流的数值模拟
        2.2.1 紊流的数值计算方法
        2.2.2 雷诺(Reynolds)时均方程法
        2.2.3 Boussinesq假设
        2.2.4 紊流模型
        2.2.5 微分方程组
    2.3 其他方程
        2.3.1 动网格守恒方程
        2.3.2 组分输运方程
    2.4 数值计算方法
        2.4.1 有限体积法
        2.4.2 控制方程的离散
        2.4.3 差分格式
        2.4.4 压力修正
第3章 高速列车会车压力波
    3.1 建立会车模型
        3.1.1 基本假设和简化
        3.1.2 几何模型
        3.1.3 划分网格
        3.1.4 移动网格技术
        3.1.5 边界条件
    3.2 模型的验证
    3.3 会车过程中流场变化情况
    3.4 车速对压力波的影响
        3.4.1 通过列车车速(v_2)对压力波的影响
        3.4.2 观测列车车速(v_1)对压力波的影响
        3.4.3 相对速度比(v_R)对压力波的影响
    3.5 线间距对压力波的影响
    3.6 压力波幅与相对速度比和线间距的关系
    3.7 压力波幅沿高度的分布
    3.8 车型对压力波的影响
        3.8.1 CRH2、CRH3会车压力波结果
        3.8.2 不同车型的压力波比较
        3.8.3 三种车型的压力波幅随高度变化的不同
        3.8.4 两列不同车型列车会车时的压力波
    3.9 空调新风入口处的压力波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会车时的气动力及力矩
    4.1 气动力及力矩的基本情况
    4.2 气动力及力矩的变化规律
        4.2.1 气动阻力变化规律
        4.2.2 气动侧向力变化规律
        4.2.3 气动升力变化规律
        4.2.4 侧翻力矩变化规律
        4.2.5 俯仰力矩变化规律
        4.2.6 偏转力矩变化规律
    4.3 不同车型的气动力及力矩的比较
    4.4 气动力及力矩变化引起的车体振动
    4.5 会车过程中振动舒适性的评价
        4.5.1 振动舒适性的评价方法
        4.5.2 会车过程振动舒适性的评价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速空调列车内流场的数值模拟
    5.1 建立计算模型
        5.1.1 基本假设及简化
        5.1.2 空调车厢几何模型
        5.1.3 划分网格
        5.1.4 边界条件的处理
    5.2 空调管路系统优化
    5.3 夏季运行时车厢内流场分布情况
        5.3.1 速度分布
        5.3.2 温度分布
        5.3.3 二氧化碳浓度分布
        5.3.4 相对湿度分布
    5.4 冬季运行时车厢内流场分布情况
        5.4.1 速度分布
        5.4.2 温度分布
        5.4.3 二氧化碳浓度分布
        5.4.4 相对湿度分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车内空气环境标准及热舒适性评价
    6.1 车内外空气环境标准
        6.1.1 不同标准对比
        6.1.2 车内环境参数建议
    6.2 气流组织评价指标
        6.2.1 流场指标
        6.2.2 热舒适性指标
    6.3 评价结果
        6.3.1 夏季运行时空调车厢内气流组织评价结果
        6.3.2 冬季运行时空调车厢内气流组织评价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会车时的车内压力变化
    7.1 车内压力变化指标及控制策略
    7.2 车内流场的瞬态计算
    7.3 明线会车时的车内压力变化
    7.4 隧道会车时的车内压力变化
    7.5 风机性能对车内压力抑制效果的影响
        7.5.1 采用可变频率风机时的车内压力变化
        7.5.2 两种风机的效果对比
    7.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铁道车辆用厕所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铁道车辆用空气滤清器的开发[J]. 胜部友则,刘阳春. 国外铁道车辆, 2020(06)
  • [2]客车粪便处理装置专题文献索引[J]. 四方车辆研究所二室. 铁道车辆, 1977(11)
  • [3]增加铁道车辆用表面材料的附加功能[J]. 堀江富士雄,张耀宏. 国外机车车辆工艺, 2003(05)
  • [4]南京浦镇公司25T型车辆总装线平衡问题研究[D]. 王霖.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5]气动系统在高速铁道车辆上的应用[J]. 藤野谦司,刘阳春. 国外铁道车辆, 2017(01)
  • [6]新一代中国高速铁路动车组面临的技术挑战与策略研究[J]. 缪炳荣,张卫华,邓永权,李旭娟,梅桂明. 中国工程科学, 2015(04)
  • [7]铁道新材料的应用与发展[J]. 王德志,左铁镛. 材料导报, 2003(06)
  • [8]铁路客车节能环保设计研究[D]. 王卫.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9]基于轮椅使用者乘车能力的高速列车旅客界面优化设计研究[D]. 向泽锐.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8)
  • [10]高速列车气动作用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研究[D]. 刘杰.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标签:;  ;  ;  

铁路车辆用厕所装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