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房缩小成形术50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汤梦岩,陈旻静,刘林嶓,李广帅,赵高峰[1](2021)在《改良无垂直瘢痕下蒂瓣法乳房缩小成形术45例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改良无垂直瘢痕下蒂瓣法治疗巨乳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2015-01—2019-12行无垂直瘢痕下蒂瓣法乳房缩小成形术的45例巨乳症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术后随访3~39个月。末次随访,45例患者术后乳房形态综合评分为87.22(3.26)分,高于术前的54.82(5.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VSS)评分为3.15(0.81)分。结论改良无垂直瘢痕下蒂瓣法乳房缩小成形术设计合理,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乳房塑形佳等优势,是治疗巨乳症患者的一种有效术式。
彭佳佳[2](2021)在《不同手术方式联合中药治疗脓肿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是一种常见于育龄期经产妇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乳房肿块伴或不伴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病理特征为肉芽肿形态。局限于乳腺小叶的非干酪样坏死。目前关于该病的文献报道日渐增多。但是现代医学对于该病的致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有确切定论。中医对于本病的认识也是各有不同。该病的治疗周期长,为非哺乳期乳腺炎中较难治疗的一种类型。与浆细胞性乳腺炎等病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故在临床诊断上也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GLM的发病较为少见,近年来呈现发病率较前上升。故临床将该病误诊为乳腺癌的情况亦时有发生。临床以组织学诊断作为确诊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金标准”。临床中有关于本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多以手术直接切除乳房病灶为主。偶尔兼并使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大多医生认为手术治疗能达到临床有效治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采取合适的手术时机术式。可将本病根据病程的进展分为肿块期、脓肿期和溃后期。若脓肿形成,则临床多采用切开引流术进行充分引流。其余较为常见的术式则有单纯病灶切除术和坏死病灶扩大切除术。若病变范围较为广泛及分散,则可能采取乳房全切术。为了术后美观效果可采取皮瓣转移或进行假体植入。乳腺手术多根据乳腺生理特点采取放射状切口,减少对乳管的损伤。若病灶在乳晕周围则选择乳晕旁弧形切口,若病灶在乳房下部则沿着乳房下皱襞行弧形切口。脓肿期是大多数患者初次就诊的时期。部分患者局部甚至可触及波动感,大多伴有疼痛。临床医者针对此期采取的治疗方式各不相同,都是为了达到尽可能地切除坏死病灶,减少术后复发的目的。同时为了避免对乳房外形造成较大破坏,术中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切除腺体组织。注意保留可逆腺体。西医对于部分患者使用激素寻求保守治疗,但是多篇文献报道激素会引起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的情况也不能忽视。早期对GLM患者行手术切除时,只切除乳腺病变部位的肿物及周围0.5cm正常组织。结果行这种术式的患者复发率较高,甚至高达50%。除此之外,多篇文献报道显示手术联合中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本病能达到显着的临床疗效。根据患者的病灶情况及自身意愿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不同手术方式联合中药治疗脓肿期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各种手术方式联合中药口服及中药外治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脓肿期GLM患者提供较为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研究目的:通过观察脓肿期GLM患者行坏死病灶清创联合乳腺肿瘤整复外科技术(OPS)治疗、脓肿切开引流置入封闭负压引流(VSD)+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多部位小切口引流+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所有患者除手术方式外均采用相同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以上三种手术的患者的预后效果进行研究,探求一种能清除坏死病灶,同时对乳房外形损伤较小,复发率较低,切口愈合时间较短的治疗方法。为GLM脓肿期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较为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时处于脓肿期且于门诊或住院行手术治疗,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符合纳入排除标准,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和定期随访的患者共计75例。根据患者采取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归入不同的治疗组:(1)坏死病灶清创联合OPS治疗、(2)脓肿切开引流置入VSD+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3)多部位小切口引流+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所有患者除手术方式外均采用相同的中西医结合疗法。观察各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治疗效果、切口愈合时间、复发情况及乳房外形情况,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及分类整理,运用SPSS22.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及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法联合中药治疗GLM脓肿期的效果。以下简称为(1)、(2)、(3)组。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本研究收集脓肿期经病理证实为GLM患者共计7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布在26~41岁,中位年龄32岁。依据统计结果,年龄21~30岁者21例(28%),31~40岁者52例(69.3%),41~50岁者2例(2.7%)。75例患者中有4例未生产,其余均为经产妇。产后经历哺乳者60例(80.0%)。乳头内陷者14例(18.7%),双侧乳头内陷者3例(4.0%),无乳头内陷者61例(81.3%)。乳房外伤史6例(8%)。4例(5.3%)有近期流产史。入组患者中,职员发病率最高,共计41例(54.7%)。教师次之,共计10例(13.3%)。无业人员9例(12%),专业技术人员5例(6.7%),自由职业者4例(5.3%),个体经营者2例(2.7%),工人2例(2.7%),医生1例(1.3%),农民1例(1.3%)。。2.就诊时临床症状分析:本研究的GLM患者中,初期大多以发现乳房肿块就诊。临床可见部分患者诉近期工作压力大。部分发病之前或有被幼儿无意间撞击的病史。或无明显诱因发病。伴随乳头溢液者10例(13.3%),无乳头溢液者65例(86.7%)。肿块伴疼痛者65例(86.7%)。皮肤出现红肿者62例(82.7%)。皮肤温度偏高者51例(68%)。肿块可及明显波动感的有53例(70.7%)。发病后出现双下肢红斑者3例(4.0%)。左腋窝淋巴结肿大的45例(60.0%)。发病时间以末次产后2~5年内居多,为46例(61.3%),4例患者已婚未生育。本病双乳均可发病,其中病灶位于左乳者46例(61.3%),位于右乳者28例(37.3%),双乳均发病者1例(1.3%)。对患者初诊时肿块直径进行测量,测得本研究中肿块最长直径为15cm,最短直径5cm。中位数为8cm。其中肿块直径为5~10cm者64例(85.3%),11~15cm者11例(14.7%)。就诊时肿块位于外上象限者最多见,共计45例(60.0%)。位于外下象限者32例(42.7%)。位于内上象限者24例(32.0%)。位于内下象限者12例(16.0%)。75例患者乳房肿块并非仅累及一个象限,可多个象限并存,或有乳头内陷者还可累及乳头乳晕区,本研究肿块位于乳头乳晕区7例(9.3%)。病灶范围累及1个象限者37例(49.3%),2个象限者31例(41.3%),3个象限者7例(9.3%)。3.实验室检查异常分析: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就诊时均化验血常规、女性激素六项,统计白细胞总数、泌乳素值,75例患者术中均取病灶处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化验结果中,白细胞升高者38例,泌乳素升高者13例,菌培养阳性者21例。送检的分泌物中培养出的菌群最常见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还有表皮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纹带棒杆菌较为少见。4.疗效评价:(1)组的最长切口愈合时间为88天,最短为15天,中位数为72天。(2)组的最长切口愈合时间为95天,最短为40天,中位数为85天。(3)组的最长切口愈合时间为98天,最短为50天,中位数为85天。(1)组的切口愈合时间相较于(2)组、(3)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3)组中出现复发的患者分别为6,3,2例。出现新发的分别为2,2,3例。(1)、(2)、(3)组中乳房外形优秀者分别为12,17,16例。三组患者治疗后乳房外形评价达到良好或一般的分别为13,8,9例。三组的乳房外形评价对比,P>0.05。研究结论:1.脓肿期行坏死病灶清创联合OPS治疗GLM患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2.脓肿期行坏死病灶清创联合OPS治疗的切口愈合时间相对于脓肿切开引流置入VSD+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和多部位小切口引流+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所需的切口愈合时间更短。3.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脓肿期GLM疗效确切。临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
周清缘[3](2020)在《不同术式联合中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又名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罕见的乳房良性炎症,是典型的非哺乳期乳腺炎。GLM通常以乳房肿块、脓肿、炎症和乳腺瘘管的临床症状出现,好发于三、四十岁有哺乳史的育龄妇女。随着发病率逐年上升,GLM开始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表明,GLM的发病原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对自身乳汁的超敏反应引发的炎症反应,与妊娠史、吸烟史、口服避孕药史、α 1-抗胰蛋白酶缺乏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被完全阐明。现代医学主要以手术、抗结核、激素等治疗方式为主,然而其复发率较高,对乳房外形和功能损伤较大,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因此临床迫切需要一种疗效更佳、创伤更小、复发率更低的治疗方法。导师祝东升教授经过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认为中药联合手术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治疗本病疗效确切,且复发率较低,另外融合了整形的理念,能最大程度保护乳房的外形和恢复乳房的功能,因此是目前临床上治疗GLM较理想的方案之一。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分期手术术式和组方改良前后的162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病例,结合GLM发病的一般规律,分析其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旨在评估中药联合手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GLM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乳腺科住院的GLM病人的一般资料及治疗情况,研究GLM的临床特点,并通过我院GLM病人的治疗效果及分析,为目前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方案提供合理的建议。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我院治疗,且通过纳排标准的GLM病例。采集并整理原始病例信息,包括一般资料、临床情况及治疗情况等,并对数据采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病例整理,以2017年5月23日起开始实施改良治疗方案为界限,在此之前住院治疗的病例作为治疗组,此组Ⅰ期手术术式采用“乳房脓肿切开清创引流术”;在此之后住院治疗的病例作为改良组,此组Ⅰ期手术术式采用“乳房脓肿锐性清疮术”。治疗全程联合中药治疗。研究终点为随访结束。结果:1.统计病例发现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人数为154人,期间治疗单侧乳房146人,治疗双侧8人,治疗单侧乳房共162例(治疗组80例,改良组82例)。2.GLM主要发于育龄期女性,多发于已婚且有生育史女性,仅4例无孕史,年龄最大者为48岁,最小者为20岁,平均年龄为32.81±4.673岁。3.本病四季均可发病,乳房外周象限及乳晕下腺体均可发病,病灶多累及外周象限。本病多表现为肿块和窦道,本研究中多肿块为主要症状,共有155例,仅有2例表现为无肿块,且入院前有近期院外手术治疗病史。74例伴有窦道,72例同时伴有肿块和窦道,占总数的44.4%。患者入院治疗前病程长短不一,病程最短为7天,最长为3年,平均病程3.00±3.506个月,中位数为2个月。既往病史中剖宫产为79例,流产为69例,患侧乳头畸形104例,哺乳障碍61例,入院前接受有创外科诊治94例。4.本院治疗的154名患者,其中8人双乳发病,2人以双乳同时发病来行治疗。多数以乳房肿痛为首发症状。共计治疗162例,经本院中西医综合治疗,162例均达到临床治愈,治愈率为100%,总体复发率3.7%。5.本院治疗的病人多为肝郁化火、肝郁痰凝两种证型,肝郁化火107人次,肝郁痰凝51人次。治疗组中药用药频率排名前16的为柴胡,夏枯草,紫草,蒲公英,白芷,白及,海藻,山楂,桔梗,茯苓,郁金,天花粉,金银花,白术,薏苡仁,白花蛇舌草。改良组中药用药频率排名前16的为柴胡、茯苓、白及、当归、黄芪、白芷、金银花、蒲公英、生地榆、甘草、生地黄、夏枯草、黄芩、赤芍、瓦楞子、牡丹皮。6.本研究中改良组换药天数明显少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改良组中多次清创的情况也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改良组在复发率比较上并无明显差异。结论:1.本病发病多为已婚产后女性。2.乳汁淤积、乳头畸形、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为本研究中肉芽肿性乳腺炎发病的重要因素。3.临床表现:多表现为以无明显诱因肿块起病,全身反应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肿块形成脓肿破溃出现窦道,询问病史多有患侧哺乳障碍史和过敏史,体格检查可见患侧乳头畸形,病灶多累及乳腺外周。4.治疗方案:改良后的治疗方案能减少患者的换药天数,降低多次清创概率,效果明显优于改良前治疗方案。改良后治疗方案下的总体临床治愈率为100%,总体复发率为3.7%,整体疗效显着。5.彻底剔除坏死组织,口服中药中增加益气养血、敛疮生肌比例可以促进创面更快恢复,配合外用药更能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术后乳房外形损失,降低复发率。6.改良后治疗方案效果优于改良前,可以推论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有机结合可以进一步增进疗效,减少副作用。
于远航[4](2020)在《肉牙肿性乳腺炎病因及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背景: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以下均简称为GM)是以在乳腺小叶为中心,周边可见多灶性微脓肿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非干酪样坏死,坏死性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又称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好发于有过哺乳史,且于断乳后2-5年的20-40岁的初产妇或经产妇。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在临床上除了病理为诊断的“金标准”外,无其他明显特异性,极易误诊为乳腺癌等疾病,从而导致失治误治,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目的:本文第一部分对于GM的流行病学、发病原因、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尽可能的抓住GM的病因学和诊治的关键。同时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找到GM的临床研究下一步的方向。第二部分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已经治愈的GM患者,以及借鉴近十年对于主题是对GM诊治进行分析的1048例患者,对其一般情况、发病特点和原因、诊治特点及后期随访复发的情况进行系统的认识,积累对该病的临床经验,对此后开展对该病的其他研究做一个基础,为今后开展该病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个参考。方法:第一部分于中英文数据库中以“肉芽肿性乳腺炎”和“granulomatous mastitis”为关键词,1988年-2019年2月的全面检索大量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进行综述。第二部分1.在中文数据库中以“肉芽肿性乳腺炎”为关键词搜索,用“分析”为在结果中二次搜索,根据纳排标准最终剩余20篇文献,提取其中共1048例患者的相关信息。2.收集从2016年12月-2019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乳腺外科门诊治疗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共60例,通过查阅病历资料,门诊及线上进行随访的调查,了解其情况,与文献中的1048例,共1108例患对其部分一般情况和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检查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第一部分文献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临床经验总结。结果:1.我院60例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范围25-44岁,其中25岁-35岁的患者居多,占总数的68.3%,其中BMI不在正常范围值的有文献中1048例患者最大65岁,最小16岁,主要集中在25-40岁。年龄段分布广,跨度大。本病全年均可发病,季节不限,本院研究中重要集中在夏季多发。文献研究中提到秋季多发。2.多数发生在断乳后2.5年内的初产妇和经产妇。研究中有哺乳期乳腺炎或乳汁淤积的共有235例,占研究总数的23%。单侧乳房多发,双侧发病在研究中只有20例双乳发病,其余都是单侧乳房发病,且在本院60例研究中有左乳多于右乳,其中涉及单象限发病的有39例,主要集中在外上象限。两个象限以上发病的21例,其中有3例患者全乳房发病。病灶大小主要为5-10cm,有32例(53.3%)3.本研究中本院患者病程7d-14个月,平均3.03个月。本院将该病分肿块型,脓肿型,窦道型,混合型。60例患者中,于外院就诊治疗过的有53名患者,来我院时处于肿块型的有23例(38.3%),脓肿型的15例(25.0%),窦道型的13例(21.7%),混合型的9例(15.0%);4.本研究60例患者中先天乳头畸形有24例,患过哺乳期乳腺炎或乳汁淤积的有19例,15例有患侧乳房外伤史,口服避孕药或精神类药物的患者有8例等。文献回顾中,哺乳期乳腺炎史有239例,先天乳头畸形或凹陷有223例,患侧外伤史50例,流产史53例,药物史34例,泌乳素增高28例等。5.进行相关检查过程中,60例本院患者患侧乳房导管扩张48例(80%),液体流动(液性暗区)44例(73.3%),患侧淋巴结肿大22例(36.7%)。文献中报道了427超声结果,其中82例被误诊为乳腺癌,其余主要以不规则低回声结节或肿块为主,部分显示液性暗区,脓肿形成,考虑炎性包块等。性激素检查中,异常患者不正常项出现69次,其中32例(53.3%)泌乳素不在正常范围内。60例患者中,有43例做了细菌培养+药敏,42例无菌生长,1例分泌物为含有金色葡萄球菌。文献中也有也有129例出现炎细胞浸润,怀疑恶变26例,误诊率较高。7.文献中采用的治疗,有抗生素、中药、激素、引流、外敷、手术等,术式主要为手术区段切除、单纯肿物切除、皮下腺体切除、乳房重建术、乳房全切术等。本院治疗采取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中药+手术治疗,第二种是中药+引流+手术治疗。中药辨证论治,引流采取普通切开引流术伴搔扒换药,手术为清创缝合术。两种治疗年龄、病程、分型、象限分布、伴随症状中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相同,有比较意义。中药+手术组治愈9例,显效12例,中药+引流+手术治愈24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100%,两组在整体疗效(P=0.00<0.05),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证明两组有效果,且效果明显;在乳房外形上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病灶最长径比较,第一组和第二组组内分别比较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明显差异,第一组和第二组治疗前的最长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一组和第二组治疗后最长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说明中药+引流+手术组在诊对术后病灶大小上优于中药+手术组。8.通过门诊、微信平均随访22.46±8.834月,中药+手术组原位置复发2例(3.3%),经过切开引流后再行清创缝合术后痊愈,随访未见复发;中药+引流+手术组随访期间未见原位置复发情况。结论:1.本病的近年来的发病趋势升高,且一般为女性,也有男性患者(但由于病人数量有限,本院未对男性病人进行统计)。2.该病好发于有过哺乳史,且于断乳后2-5年的20-40岁的初产妇或经产妇。3.四季均可发病,本研究中夏季多发。4.一般都是乳房外伤史、口服避孕药、精神类药物,外伤,泌乳素增高、促排卵、口服性激素类药物、哺乳期乳腺炎或乳汁淤积、肥胖、吸烟等不良习惯等提示可能有GM的发病相关因素。5.双乳均可发病,单侧多发,本研究中左侧多发,四个象限均可发病,本研究中外上象限多发。6.发病时主要是以初期以乳房肿块伴疼痛,后期发展破溃流脓形成窦道或瘘管且经久不愈,且发展过程迅速。可能伴有淋巴结肿大、发热、咳嗽、关节肿痛、四肢红斑、乳头溢液等症状。7.该病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的可行初步诊断,但病理检查时GM的诊断金标准。8.治疗根据患者情况而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是目前本作者认为最值得推广的办法之一,本研究中认为中药+引流+手术方案更优。9.本病极易复发,切除范围要斟酌而定,选择手术时机,保持乳房外形美观也是治疗考虑范畴的重要范畴之一。术后也要一定时间内的药物调理,防止复发。
覃译萱[5](2019)在《垂直切口内上蒂法治疗乳房肥大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女性乳房肥大(Breast hypertrophy)又称巨乳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无明显诱因的自发起病、内分泌因素刺激以及药物诱发等。还有一些较少见的原因,如免疫因素刺激、表皮生长因子刺激及高钙血症等[1]。)导致乳腺腺体、脂肪组织及结缔组织过度发育并引起双侧乳房体积异常增大。过度肥大的乳房常给患者带来生理及心理上的双重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质量。目前国内外对乳房肥大的临床报道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但其术式繁多,各有优缺利弊。目的观察采用垂直切口内上蒂法治疗乳房肥大的临床疗效并总结经验为今后巨乳症的诊疗提供思路。方法通过对我科收治的5例中、重度乳房肥大患者均采用垂直切口结合内上蒂法进行治疗。术前设计内上方携带乳头乳晕的真皮腺体蒂,除新乳晕范围外真皮腺体蒂其余区域均彻底去除表皮,仅保留真皮。根据术前画线从乳房下部由下至上垂直切开乳房皮肤,楔形切除多余腺体组织并对剩余的腺体组织进行塑形后逐层缝合。术后门诊及电话随访6-12个月,评估术后双侧乳房外观、大小及切口瘢痕增生情况,观察是否存在乳头坏死和感觉功能障碍等问题。结果本组5例(共10侧乳房)术后体积明显缩小。4例切口I期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切口瘢痕增生不明显,无乳房肥大的复发,双侧乳头触压觉与术前基本一致,乳房外观远期效果稳定,未出现继发性乳房下垂。术后有1例出现单侧乳头乳晕发黑伴感觉减退,经治疗后单侧乳头缺失,最终瘢痕愈合。结论我们发现垂直切口结合内上蒂法对于中度乳房肥大患者治疗效果较好,重度乳房肥大患者术后效果欠佳。所以,临床上仍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选择最优治疗方式。
侯春娟[6](2019)在《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2例报道》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修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06月至2019年1月52例全胸腔镜体外循环下ASD修补手术的临床资料。通过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侧胸壁开三孔,在完全胸腔镜下完成ASD修补术。结果:本研究共完成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中转正中开胸,无围手术期死亡、术中大出血等情况,手术时长161-440min,平均(269.82±51.47)min,体外循环转流时间50-230min,平均(139.38±36.32)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6-198 min,平均(79.49±29.09)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7.5-37h,平均(15.20±6.14)h,术后重症监护时间14-77.5 h,平均(40.11±14.48)h,术后住院天数5-15d,平均(7.8±2.2)d出院。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9例,术后三尖瓣返流情况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开放升主动脉阻断钳后自动复跳50例,室颤2例,经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术后剖胸探查止血1例,为胸腺组织损伤渗血所致,予缝扎止血。术中1例股动脉断裂,经修补后愈合满意。伤口脂肪液化1例,经过规律换药后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在出院前复查超声心动检查,未发现残余分流。术后随访122个月,无残余分流、插管部位血肿、下肢感觉运动异常、脑部栓塞、液气胸、肺不张等并发症,手术疗效满意。结论:在完全胸腔镜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手术结果满意,符合外科手术日益微创的理念,能使患者较快恢复正常生活。手术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马博荣[7](2018)在《台湾鳄梨汤灌肠合十全大补汤加减治疗产后便秘和产后肥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客观指标全面量化评估运用台湾鳄梨汤灌肠合十全大补汤加减内服治疗气血两虚型产后便秘及产后肥胖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100例符合研究标准的产后便秘合并肥胖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十全大补汤加减方内服治疗,配合生活细节指导,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台湾鳄梨汤灌肠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八周这两个时间点,分别观测记录患者肥胖度、体质量指数、体脂肪百分率、腰围、中医便秘症候积分、血总胆固醇、血甘油三酯等指标,同时观测了该疗法对产后抑郁焦虑以及产后缺乳的疗效,还监测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研究中收集到的各种研究数据都耐心输入到电脑软件excel的数据库中,然后将数据调入SPSS22.0常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对比。结果1、根据各项研究标准最终纳入99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49例(1例因出差国外中止治疗脱落),其中年龄2441岁,产后肥胖的病程1.55年,治疗开始前,联合治疗组和单纯十全大补汤加减对照组在各类基线(包括年龄、病程、肥胖度、体质量指数、腰围、体脂肪百分率、中医便秘症候积分、血总胆固醇、血甘油三酯等)的比较都没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治疗组肥胖度从0.59±0.17降为0.33±0.14,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从0.58±0.21降为0.52±0.09,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显着性高于对照组。3、治疗后,治疗组BMI从34.12±2.14降为27.88±2.07,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从33.56±2.37降为32.25±2.29,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显着性高于对照组。4、治疗后,治疗组F%从42.42±5.75降为36.01±3.76,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从41.50±6.61降为40.34±6.29,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显着性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腰围从101.13±10.26减为88.83±11.47,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从100.97±11.17减为99.27±12.16,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显着性高于对照组。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100%、显效率达到61.22%、有效率达到38.78%,对照组分别为28.00%、26.00%、46.00%,两组疗效比较中,鳄梨汤灌肠联合十全大补汤加减内服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单纯十全大补汤加减内服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鳄梨汤灌肠联合十全大补汤加减内服治疗组有效率与单纯十全大补汤加减内服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鳄梨汤灌肠联合十全大补汤加减内服治疗组无效率明显低于单纯十全大补汤加减内服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鳄梨汤灌肠联合十全大补汤加减内服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十全大补汤加减内服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6、治疗后,治疗组中医便秘症候积分中各项指标变化如下,排便费力程度从4.02±1.51降为1.15±1.34,每次蹲厕时间从3.77±1.38降为1.47±1.52,粪便性状从4.45±1.19降为1.40±1.01,排便排空感从4.44±1.20降为1.38±1.13,排便次数从4.59±1.50降为1.46±1.27;对照组排便费力程度从4.12±1.39降为2.25±1.39,每次蹲厕时间从4.09±1.16降为2.38±1.51,粪便性状从4.61±1.05降为2.49±1.23,排便排空感从4.68±1.01降为2.35±1.36,排便次数从5.01±1.04降为2.54±1.47,组间比较,所有指标均P<0.05,鳄梨汤灌肠联合十全大补汤加减内服治疗组改善程度均显着性高于对照组。7、治疗后,治疗组血甘油三酯TG(mmol/L)从1.74±0.29降为1.50±0.14,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从1.78±0.31降为1.71±0.36,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总胆固醇TC(mmol/L)从4.79±0.87降为3.53±0.61,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从4.81±0.62降为4.25±0.54,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G和TC均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均显着性高于对照组。8、治疗后,治疗组SAS评分从56.52±3.24下降为47.16±3.09,SDS评分从53.75±3.88下降为42.11±3.37,与治疗前比较,SAS和SDS都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对照组SAS评分从55.40±3.19下降为48.25±3.17,SDS评分从53.90±3.76下降为43.16±3.26,与治疗前比较,SAS和SDS都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组间比较,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的意义。9、治疗后,治疗组泌乳量评分4分以上百分率从67.35%(33/49)增加为87.76%(43/49),乳房饱满程度评分4分以上百分率从69.39%(34/49)上升为91.84%(45/49);而对照组泌乳量评分4分以上百分率从68.00%(34/50)上升为78.00%(39/50),乳房饱满程度评分在4分以上从68.00%(34/50)上升为76.00%(38/50),同组治疗前后泌乳量和乳房饱满程度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改善更好。10、本研究过程中,两组均无任何不良反应报告。结论运用十全大补汤加减方内服能有效治疗产后便秘,且有效减轻了产妇普遍存在的轻度抑郁和焦虑状态,或因便秘是引起患者出现轻度抑郁和焦虑状态的重要因素,另外该方能有效提升产妇泌乳量和乳房饱满程度,但该疗法无减肥功效。运用台湾鳄梨汤灌肠配合十全大补汤加减方内服治疗气血亏虚型产后便秘疗效显着,且有效减轻了产妇普遍存在的轻度抑郁和焦虑状态,同时能有效改善产后肥胖患者体质量指数、体脂肪百分率、腰围等指标,还能更有效提升产妇泌乳量和乳房饱满程度,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易于产品化和规模化推广的无创中医特色减肥疗法。台湾鳄梨汤灌肠疗法能有效降低产后肥胖患者血总胆固醇和血甘油三酯,有效提升产妇泌乳量和乳房饱满程度,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异病同治”的思想,具有较高的临床、学术、经济和社会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钱洪浪,张信美[8](2018)在《性腺发育异常的女性生殖道畸形诊治》文中提出性腺发育异常疾病亚型多,临床表现各异,部分患者有女性外生殖器男性化表现,早期明确诊断,适时手术非常重要。女性外生殖器畸形的女性化矫形手术主要有阴蒂整形术、阴唇整形术、阴道成形术,手术方法和手术时机的选择需个体化。含有Y染色体的患者和睾丸位置异常的患者易于发生性腺性母细胞瘤和生殖细胞肿瘤,应行性腺切除术。
赵韦[9](2017)在《早期乳腺癌采用常规保乳与整形保乳手术治疗的临床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大量研究证实保乳患者在生活质量和治疗满意度上明显高于乳房切除的患者,NSABP B-06试验证实早期乳腺癌通过保乳手术能够得到与根治术一样的生存率。整形保乳术是在常规保乳技术加上整形外科技术,在根治肿瘤的同时又最大限度的保留了乳房的外形。其二者术后治疗效果一直备受关注。目的:比较早期乳腺癌常规保乳术与整形保乳术的治疗效果及复发转移率。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0月乳腺外科采取保乳手术治疗的患者190例,其中采取常规保乳术治疗患者121例,整形保乳术69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及短期内的复发转移率。结果:(1)190例接受保乳手术的患者中,有69例接受整形保乳手(36.3%),其中:“Ω”式肿瘤切除乳房成形术13例,倒“T”式肿瘤切除乳房成形术9例,下方带蒂皮瓣乳房成形术4例,球拍型切口肿瘤切除乳房成形术22例,双环法乳腺肿瘤切除乳房成形术13例,邻近皮瓣转移修复8例。(2)常规保乳术组统计的116例患者与整形保乳术组统计的67例患者中切除标本平均体积为分别为56.98±9.58ml vs.95.35±11.23ml术后病理报告中肿瘤最小切缘分别为9.59±1.70mm vs.12.03±2.76mm,肿瘤最大切缘分别为15.25±2.73mm vs.24.94±9.73mm,其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3)部分术后近期并发症,常规保乳术组与整形保乳术组血清肿的发生率分别为48.8%vs.14.5%,血肿的发生率分别为14.9%vs.4.3%,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11.6%vs.3.0%,整形保乳手术组术后近期并发症中血清肿、血肿、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保乳手术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乳房满意度的比较中,常规保乳术组满意率为80.2%,整形保乳术组满意率为92.8%,常规保乳术组的满意率优于整形保乳术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乳房美容效果客观评价中,常规保乳术组优良率为67.0%,整形保乳术组优良率为87.0%,整形保乳术组优良率高于常规保乳术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常规保乳术组术后5年局部复发率为4.1%,远处转移率为4.1%,整形保乳术组术后5年的局部复发率为2.5%,远处转移率为5%,整形保乳术组患者术后5年的局部复发率与远处转移率之间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的整形保乳术相比于常规保乳术能够获得更宽的手术切缘及更大的组织切除量;整形保乳术术后短期并发症中血清肿、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低于常规保乳术;整形保乳术与常规保乳术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整形保乳术能够获得更高的术后美容效果与患者满意度;两者术后5年的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整形保乳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保乳手术术式。
赵文洁[10](2017)在《穿刺抽脓、垫棉绑缚法治疗脓肿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浆细胞性乳腺炎自上世纪二十年代首次报道以来,迄今已近百年历史,又称为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周围乳腺炎等,因其主要浸润的炎性细胞为浆细胞而得名。是以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基础的非细菌性感染的慢性乳腺良性疾病,好发于非哺乳期,临床以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晕下肿块、乳晕旁脓肿及瘘管形成为主。中医学将本病命名为粉刺性乳痈。本病因为是非细菌性炎症,并且是自身变态反应性炎症,故西医无明确治疗方法,多为抗生素治疗、激素治疗、手术治疗等,效果欠佳。根据不同病理过程本病可分为四期:溢液期、肿块期、脓肿期和瘘管期。其中脓肿期是决定疾病转归最重要的、最棘手的阶段,也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果得到恰当的治疗,则脓肿得到控制甚至消失,进而治愈疾病;如果出现失治、误治,脓肿未得到控制,向周围乳腺组织旁窜,形成传囊乳痈,此起彼伏,后期破溃并发乳房多发瘘管、窦道,导致疾病迁延难愈,使患者承受很大痛苦,造成乳房瘢痕甚至变形,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均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伤害。目前脓肿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常规治疗为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给予换药,即切开引流、常规换药法,其缺点主要有以下方面:局部损伤大,切口不易愈合、疗程长,并发乳房窦道、瘘管,切口及换药疼痛,影响美观及形成心理创伤,具有一定的经济负担,开放性创口带来交叉感染几率增加等。故脓肿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治疗成为临床十分棘手的问题。与之相比,穿刺抽脓、垫棉绑缚法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脓肿的特色方法。随着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不断增多,被广泛应用于脓肿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治疗中,临床疗效满意,和西医切开引流、常规换药法相比,具有不需住院、花费低、收效快、痛苦小、组织损伤轻、基本不留瘢痕、外形破坏小、溃口窦道发生率低、病程短、痊愈快的特点,且操作简便,很易掌握。研究目的:以脓肿期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切开引流、常规换药法为对照治疗方法,观察穿刺抽脓、垫棉绑缚法治疗脓肿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从脓肿痊愈率、脓肿大小改善情况、疼痛程度、乳房毁形程度、卫生经济学等多维度探讨穿刺抽脓、垫棉绑缚法的治疗优势。研究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脓肿期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34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入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与对照组病例数以1:1分配,干预组纳入17例,采用穿刺抽脓、垫棉绑缚法治疗,对照组纳入17例,采用切开引流、常规换药法治疗,两组均以口服乳痈方为基础治疗方法,疗程为2个月,观察脓肿痊愈率、脓肿大小改善情况、疼痛程度、乳房毁形程度、卫生经济学等指标。研究结果:纳入34名患者,脱落2例,实际纳入穿刺组15例,切开组17例。在缩小触诊乳房脓肿大小、缩小超声下乳房脓肿大小、缩短脓肿痊愈时间、乳房外形美观效果及疤痕大小、换药次数、治疗成本等方面,穿刺组均优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缩短疼痛持续时间、降低VAS疼痛分值、脓肿痊愈率以及雌二醇、孕酮、泌乳素治疗前后变化等方面,穿刺组和切开组两组作用相近(P>0.05)。研究结论:穿刺抽脓、垫棉绑缚法在治疗脓肿期浆细胞性乳腺炎方面具有有效改善乳房脓肿大小,缩短脓肿痊愈时间,保持乳房外形美观效果,基本不留瘢痕,减少换药次数,降低治疗成本等优势,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痛苦,是一种疗效可靠、操作简便、符合临床实际的具有中医特点的治疗方案,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二、乳房缩小成形术50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房缩小成形术5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无垂直瘢痕下蒂瓣法乳房缩小成形术45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2.1 术前设计(图1~图3) |
1.2.2 手术方法(图4) |
1.2.3 术后处理 |
1.3 疗效评价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术后并发症 |
2.2 乳房形态及瘢痕评估 |
2.3 术前乳房症状改善效果 |
3 讨论 |
(2)不同手术方式联合中药治疗脓肿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选择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诊断标准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3 研究方案 |
3.1 分组方案 |
3.2 治疗方案 |
4 统计学分析处理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分布 |
5.2 临床症状及体征 |
5.3 实验室检查异常分析 |
6 治疗评价 |
6.1 基线比较 |
6.2 效果评价 |
讨论 |
1 一般情况讨论 |
2 临床症状及体征讨论 |
3 实验室检查异常情况 |
4 基线分析 |
5 疗效评价 |
6 治疗探讨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不同术式联合中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引言 |
综述一 中医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治概况 |
1 古文献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相关记载 |
2 现代中医对GLM的认识 |
3 小结 |
综述二 现代西医对GLM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病因病机 |
3 临床诊断 |
4 鉴别诊断 |
5 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纳排标准 |
3 诊断标准 |
4 分组 |
5 治疗方法 |
6 疗效评价标准 |
7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
3 治疗情况 |
4 换药期间中药使用情况 |
5 不良反应 |
6 泌乳素 |
7 随访乳房外观情况 |
讨论 |
1 一般情况讨论 |
2 临床情况讨论 |
3 治疗情况讨论 |
4 中医药治疗探讨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调查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肉牙肿性乳腺炎病因及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GM的病因及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文献整理 |
1 引言 |
2 流行病学 |
2.1 国外流行病学 |
2.2 国内流行病学 |
3 病因及和增加发病几率的因素 |
3.1 西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3.1.1 自身免疫 |
3.1.2 炎性反应 |
3.1.3 激素水平改变 |
3.1.3 避孕药 |
3.1.4 其他 |
3.2 中医的病因病机 |
4 临床表现 |
4.1 发病部位和好发部位 |
4.2 临床症状和体征 |
4.2.1 主要临床表现 |
4.2.2 伴随症状 |
5 诊断 |
5.1 符合临床表现 |
5.2 辅助检查 |
5.2.1 实验室检查 |
5.2.2 影像学检查 |
5.3 病理检查 |
6 鉴别诊断 |
6.1 乳腺癌 |
6.2 炎性乳腺癌 |
6.3 急性感染性乳腺炎或乳房脓肿 |
6.4 浆细胞性乳腺炎 |
6.5 乳房结核 |
6.6 结节病 |
7 治疗 |
7.1 手术治疗 |
7.2 非手术治疗 |
7.2.1 激素治疗 |
7.2.2 中医治疗 |
7.2.3 其他治疗 |
8 随访与复发 |
第二部分 肉芽肿性乳腺炎病例临床回顾 |
一 资料与方法 |
1 文献病例资料来源 |
1.1 检所关键词 |
1.2 相关检索数据库 |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4 检索步骤 |
2 临床资料来源 |
2.1 研究对象 |
2.2 选择患者标准 |
2.3 诊断标准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外形评价标准 |
2.6 观察指标 |
二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年龄分布 |
1.2 患者BMI值 |
1.3 发病季节 |
1.4 婚育史、哺乳史 |
1.5 既往史 |
1.6 过敏史 |
1.7 家族史 |
2 临床症状与体征 |
2.1 发病部位 |
2.2 病程 |
2.3 临床症状和体征 |
2.4 外院治疗及诊断情况 |
3 辅助检查 |
3.1 实验室检查 |
3.2 影像学检查(以基本的超声检查为主) |
3.3 病理学检查 |
4 治疗 |
4.1 中药运用 |
4.2 根据一般资料就行基线分析: |
5 随访与复发 |
讨论 |
1 一般资料讨论 |
2 发病机制讨论 |
3 临床症状讨论 |
4 诊断讨论 |
5 治疗讨论 |
6 本研究中治疗方式的优势 |
结语 |
1 结论 |
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2.1 课题方面的不足 |
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中引用病例的文献来源 |
附录二 收集病例调查问卷 |
综述 肉芽肿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垂直切口内上蒂法治疗乳房肥大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典型病例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2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继发性房间隔缺损的治疗发展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台湾鳄梨汤灌肠合十全大补汤加减治疗产后便秘和产后肥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产后肥胖相关文献综述 |
一、中医治疗产后肥胖的相关文献综述 |
(一)埋线疗法 |
(二)耳穴疗法 |
(三)推拿疗法 |
(四)中药内服疗法 |
(五)针刺疗法 |
(六)理疗 |
二、腹部整形及抽脂术文献综述 |
产后便秘相关文献综述 |
一、古代中医学家对产后便秘病因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产后便秘病因的认识 |
三、产后便秘的治疗进展 |
(一)中西灌肠疗法 |
(二)推拿疗法 |
(三)耳穴疗法 |
(四)针灸疗法 |
(五)中药汤剂疗法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方法 |
(一)试验设计 |
(二)随机方案 |
(三)研究标准 |
(四)患者基本资料 |
(五)试验措施(均进行规范化操作) |
(六)观测指标(详见附录) |
(七)统计分析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两组治疗前后肥胖度变化比较 |
(二)两组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变化比较 |
(三)两组治疗前后体脂肪百分率变化比较 |
(四)两组治疗前后腰围变化比较 |
(五)两组治疗前后减肥疗效比较 |
(六)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便秘证候积分比较 |
(七)两组治疗前后血甘油三脂(TG)比较 |
(八)两组治疗前后血总胆固醇(TC)比较 |
(九)两组治疗前后焦虑量表SAS积分 |
(十)两组治疗前后抑郁量表SDS积分 |
(十一)两组治疗前后产妇泌乳量变化 |
(十二)两组治疗前后产妇乳房饱满程度变化 |
(十三)安全性评价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研究结果的分析 |
(二)鳄梨汤灌肠治疗产后肥胖疗效的机理探讨 |
(三)十全大补汤治疗便秘的机理探讨 |
(四)鳄梨汤灌肠治疗便秘的机理探讨 |
(五)鳄梨汤灌肠相比其它中医减肥法治疗产后肥胖的优劣势比较 |
(六)十全大补汤加减内服改善产妇抑郁、焦虑不良情绪的疗效分析 |
(七)单纯十全大补汤加减内服疗法及联合台湾鳄梨汤灌肠疗法提升产妇泌乳量以及乳房饱满程度的起效机制探讨 |
(八)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
(九)灌肠疗法的安全性探讨 |
(十)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8)性腺发育异常的女性生殖道畸形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性腺发育异常的分类 |
2 性腺发育异常生殖道畸形的诊断 |
2.1 病史有助于诊断 |
2.2 临床表现 |
2.3 体格检查 |
2.4 辅助检查 |
3 性腺发育异常的女性生殖道畸形的治疗 |
3.1 性别分配 |
3.2 女性生殖道畸形的手术治疗 |
3.2.1 性腺切除 |
3.2.2 生殖道畸形的女性化矫形手术 |
3.2.2. 1 阴蒂整形术 |
3.2.2. 2 阴道成形术和阴唇成形术 |
(9)早期乳腺癌采用常规保乳与整形保乳手术治疗的临床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材料和方法 |
1.1病例选择 |
1.2 手术方式 |
1.3 辅助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 |
1.4 观察指标 |
1.5 术后患者满意度及美容效果的评价方法 |
1.6 随访方法 |
1.7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 |
2.2 患者术后切除标本体积及切缘的比较 |
2.3 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
2.4 术后患者满意度及美容效果的比较 |
2.5 随访结果的比较 |
3.讨论 |
3.1 保乳手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
3.2 具体手术方式及手术情况 |
3.3 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 |
3.4 保乳术患者切除标本体积及切缘 |
3.5 术后并发症 |
3.6 患者术后满意度及乳房美容效果 |
3.7 术后随访结果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穿刺抽脓、垫棉绑缚法治疗脓肿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治疗乳房脓肿的研究进展 |
1. 中药口服或配合药物外敷 |
2. 火针+药膏外敷或中药内服 |
3. 中医清创换药 |
4. 手术+中医内外合治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治疗乳房脓肿的局部处理研究进展 |
1. 传统切开引流术治疗乳房脓肿 |
2. 乳晕旁弧形切口、乳房下皱襞切口等美容切口切开引流法治疗乳房脓肿 |
3. 超声引导下脓肿穿刺抽吸并冲洗术治疗乳房脓肿 |
4. 小切口切开置管负压引流、置管冲洗引流治疗乳房脓肿 |
5. 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乳房脓肿 |
6. 乳腺病灶、区段切除术或单纯乳房切除术治疗乳腺脓肿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 |
4. 研究方法 |
5. 评价与观察指标 |
6. 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穿刺组与切开组基线可比性比较 |
3. 疗效比较 |
4. 两组安全性比较 |
小结 |
讨论 |
1. 浆细胞性乳腺炎疾病命名 |
2. 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机制 |
3. 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分期 |
4. 本病目前治疗困境 |
5. 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 |
6. 穿刺抽脓、垫棉绑缚法研究的必要性 |
7. 关键技术 |
8. 创新点 |
9. 存在的问题 |
10.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乳房外形效果评价标准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乳房缩小成形术50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无垂直瘢痕下蒂瓣法乳房缩小成形术45例疗效分析[J]. 汤梦岩,陈旻静,刘林嶓,李广帅,赵高峰.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1(03)
- [2]不同手术方式联合中药治疗脓肿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彭佳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不同术式联合中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回顾性研究[D]. 周清缘.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肉牙肿性乳腺炎病因及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D]. 于远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垂直切口内上蒂法治疗乳房肥大的临床疗效[D]. 覃译萱.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6]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2例报道[D]. 侯春娟.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7]台湾鳄梨汤灌肠合十全大补汤加减治疗产后便秘和产后肥胖的临床研究[D]. 马博荣.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性腺发育异常的女性生殖道畸形诊治[J]. 钱洪浪,张信美.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8(04)
- [9]早期乳腺癌采用常规保乳与整形保乳手术治疗的临床比较分析[D]. 赵韦.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 [10]穿刺抽脓、垫棉绑缚法治疗脓肿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疗效研究[D]. 赵文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