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体外扩增技术新进展

核酸体外扩增技术新进展

一、核酸体外扩增技术的新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火胜,郭辉玉[1](1991)在《核酸体外扩增技术的新发展》文中提出本文重点介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体外扩增核酸枝术的最新进展,包括试利、仪器设备的发展,PCR 方法学的改进,PCR 应用领域的拓展等;扼要介绍另外两种新的核酸体外扩增技术。

李乐[2](2014)在《致病微生物新型检测方法及预防体系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致病微生物作为医学诊断以及食品卫生检测领域最为重要的检测指标之一,一直被全世界微生物专家所关注。寻找一种快速、简便的微生物检测技术以及设计一种适用于整个食品生产过程的预警体系成为控制致病微生物感染和食品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蛋白质和核酸是微生物体中最重要的两类生物分子,依靠抗体或者痕量核酸,借助不同荧光激发染料或传感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致病微生物检测方法研究的探索前沿。本研究皆在依据其最新技术,开发一系列新型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以及预防应用体系,以降低最终致病微生物的感染和对食品的污染。方法:(1)借助纳米金颗粒对于荧光染料具有的淬灭特性,依靠核酸适配体对于目标特异分子高特异性的亲和能力,通过溶血性链球菌单链DNA核酸适体,既可以与菌体蛋白特异结合又能与互补寡聚核苷酸形成双链的特点,引入实际样品到反应体系后荧光信号由淬灭变为激发,通过判断荧光信号强度来实现对溶血性链球菌的检测。(2)借助缺失DNA位点的独特分子信标和互补核苷酸序列设计,巧妙利用DNA茎环结构和互补核昔酸序列杂交互补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异DNA序列的特点,通过核苷酸结构构相改变,迫使ATMND(2-氨基-5,6,7-三甲基-1,8-萘啶)染料离开缺失位点被重新激发荧光,通过检测荧光信号强度来判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存在。(3)通过自主免疫大肠埃希氏菌0157:H7菌体抗原、建立杂交瘤细胞株,依靠血清凝集实验以及酶联免疫抗体鉴定效价等手段,自主免疫并获得大肠埃希氏菌0157:H7单克隆抗体。(4)研发一种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的酶联免疫反应快速检测大肠埃希氏菌0157:H7的电化学生物免疫传感方法。方法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反应体系,结合碱性磷酸酶等催化银单质特性,依托玻璃作为芯片基底的微间隙插指电极阵列传感器件,根据生物传感器电化学相关信号强度的变化,实现对大肠埃希氏菌0157:H7的分析。(5)依靠食品加工企业微生物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原理,对容易造成微生物污染的酱肉类企业进行风险干预,再通过微生物危害性控制点进行评估,找出加工过程微生物污染关键控制点环节,建立相关微生物污染预防体系,运用传统细菌培养方法以及自主开发无标记染料分子信标探针技术等检测手段,综合降低微生物污染的可能。结果:(1)借助核酸适配体对于溶血性链球菌高特异性的亲和能力,其方法检测该菌线性范围为4.9102-4.9107CFU/mL,最低检出限理论值为33CFU/mL。(2)依靠无标记染料结合基因缺失位点设计分子信标序列探针与互补核苷酸序列探针,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异性序列出现后,其荧光强度数值迅速增强,而没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目标序列存在时荧光强度变化不明显。荧光强度的变化可以直接反应出细菌的存在与否。(3)通过对大肠埃希氏菌0157:H7菌体抗原进行小鼠免疫,得到效价稳定、质量可靠的大肠埃希氏菌0157:H7单克隆抗体,其免疫小鼠后腹水效价达到1:104。(4)微阵列间隙插指电极表面在碱性磷酸酶的催化作用下,出现沉积的单质银颗粒,从而改变导电性状,结果显示当大肠埃希氏菌0157:H7浓度为1103CFU/mL、1105CFU/mL、1108CFU/mL时线性关系良好,同时,本方法对于其他对照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具有明显的非特异性。该器件完全可达到国家相关准则对于微生物“检出或未检出”的检测要求。(5)微生物预防与控制体系在该企业进行初步应用后,微生物出厂检验合格率的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且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时间由72小时缩短到24-48小时左右。结论:借助核酸和蛋白质的痕量分析检测方法在临床诊断、卫生检验与食品监督领域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由于基因探针系列方法判断致病微生物的存在是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进行分析,同时,该实验方法所需的试剂价廉且易获得,核酸适体序列也易合成,对人员操作技能的要求也不高,故检测体系通用性很强,本实验原理适用于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检测。同时,操作简单、反应迅速、特异性高、灵敏度强、试剂携带方便、检测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需求。本研究中所开发的玻璃基底微阵列间隙插指电极芯片较传统硅材料芯片价格低廉,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要求也不高,完全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取代现有包括临床检验以及食品安全领域类似ELISA原理方法的所有检测项目。再者,本论文中制备出的大肠埃希氏菌0157:H7抗体效价高、质量稳定,为开展免疫学相关检测方法研究奠定了基础。最后,本研究通过对食品加工企业进行微生物污染评估,并结合自主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实现了新的预防体系对食品加工企业微生物污染的警示与控制,完全可以尝试在该类其他企业进行推广。

柳岸[3](2019)在《利用纳米载体递送抗体及小干扰RNA药物用于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免疫系统是维持机体内部稳定健康环境的重要“守卫”,但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病灶部位的微环境变化和免疫系统的不稳定会导致免疫系统无法正常发挥其免疫监视、免疫清除和免疫耐受的功能,从而导致机体的保护机制失调,造成如肿瘤的免疫逃逸、自身免疫病等情况的发生。如何使机体免疫细胞恢复功能是此类疾病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随着免疫治疗的针对性药物研究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抗体类药物以及核酸类药物用于靶向免疫细胞来恢复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但由于药物递送效率问题使其在临床应用上的治疗效果受到显着影响。如何将这些药物更准确、更高效的运送到病灶区域或免疫细胞,提高药效、降低副作用,成为药物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在本课题中,我们使用靶向不同细胞的免疫治疗方案用以针对不同疾病,并使用两种不同的纳米递送系统,分别用于递送抗体药物和siRNA药物。通过灵活使用药物功能、更高效地增强或减弱免疫细胞功能,达到抑制肿瘤生长或控制自身免疫病的目的。本课题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我们将靶向NK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KLRG1的抗体和靶向肿瘤细胞表面PDL1的抗体同步结合到抗体递送的纳米适配子表面,构建得到一种能调节NK细胞功能并且桥联NK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纳米适配子系统ACNA。我们通过在细胞水平证明了 ACNA能够同时靶向NK细胞和肿瘤细胞,通过增强NK细胞的免疫反应,促进其释放颗粒酶、穿孔素等,从而增强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同时我们在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的皮下肿瘤模型、乳腺癌细胞4T1的原位肿瘤模型以及两种肿瘤细胞系的肺转移模型中都证明了 ACNA能够促进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来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2)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中B细胞和巨噬细胞上Bruton络氨酸激酶(BTK)是潜在的有效治疗靶点,我们通过阳离子脂质辅助的PEG-b-PLGA纳米颗粒(CLAN)递送小干扰RNA(siRNA)用以沉默B细胞和巨噬细胞中的Bruton络氨酸激酶表达,达到减轻自身免疫病的炎症反应和其他症状的目的。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模型上我们都证明了 B细胞和巨噬细胞对CLAN的摄取效率,同时验证了 CLAN递送siBTK能有效抑制Bruton络氨酸激酶的表达,并在关节炎小鼠模型上证明了 CLANsiBTK对关节炎减轻炎症反应和缓解症状的能力。

潘美[4](2016)在《DNA等温扩增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新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核酸扩增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及其相关的各个领域,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聚合酶链式反应需要反复的热变性,依赖于特定的热循环仪,从而使其应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建立简便快速、灵敏、准确的等温核酸扩增技术对核酸的体外扩增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在临床和现场快速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构建了两种简单、快速、灵敏检测DNA的等温核酸扩增新方法。在第二章中,本论文基于邻近效应原理在等温条件下构建了DNA检测的新方法。首先,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优化。以副溶血性弧菌的特征序列为检测靶标,对实验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引物的长度和浓度等条件进行优化。在最优条件下对不同浓度的靶标DNA进行检测,最低可以检测到0.1fmol,且靶标含量在100 fmol-0.1 fmol的范围内,荧光信号的POI值与靶标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检测方法操作简单,反应迅速、对仪器的依赖性低。在第三章中,本论文构建了一种基于荧光探针检测双链DNA的新方法。该方法首先借助切刻内切酶与聚合酶的联合作用,在靶标双链DNA上引发线性链置换扩增,将双链DNA转化为单链。然后利用设计的双链荧光探针作为引物在单链DNA上引发后续反应,最终实现信号的级联放大。该方法以大肠杆菌pBluescript II KS(+)(PBS)质粒作为检测对象,最低可以检测到2.3 amol的PBS质粒;且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即使双链荧光探针中只含有一个碱基错配也能将其有效的区分;为了检验该方法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在复杂体系下对靶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基于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特异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可为海产养殖中致病微生物,如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等致病菌的检测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马超[5](2018)在《基于纳米磁分离和化学发光的肝炎分子检测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纳米材料逐渐被应用到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中,从而为生命科学与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磁性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作为纳米材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物分子的检测等方面。化学发光具有安全、高灵敏度、线性范围宽等特点,为疾病的分子检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本论文以肝炎为检测对象,结合化学发光和磁分离技术的优点,建立了几种快速、高通量、灵敏和实用的肝炎分子检测新技术。具体内容包括:1.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在核酸提取中应用为提高磁性纳米颗粒功能化结合分子检测探针量,本章在进行乙肝样本高灵敏检测研究前对传统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采用软模板法制备Fe304磁性纳米颗粒,并进行包被SiO2实验。包被前平均直径为500 nm,且为圆颗粒,大小比较均一,具有超顺磁性,饱和磁化强度为1.7374emu/g,制备的包被SiO2复合Fe3O4颗粒大小,平均粒径为700nm,制备后的Fe3O4@SiO2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具有较好的分散性,颗粒为圆形,大小均一。将磁性纳米颗粒应用于细菌和全血样本核酸提取中均获得良好的提取效果,有望开发出磁珠分离法核酸提取试剂盒。2.基于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的肝炎核酸分子提取及扩增首先针对不同来源的两种乙肝核酸提取方法提取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提取出来的乙肝核酸样品进行验证性实验分析。结果发现,血清肝炎病毒核酸提取量虽少,但可以应用于PCR扩增,而应用于全基因组扩增效果较差。与此同时,全血中核酸提取量较高,一方面可以用于PCR扩增,还可应用于全基因组扩增技术,这样就起到了对肝炎核酸分子富集放大的作用。经过全基因组扩增的全血乙肝核酸DNA还可以进行PCR扩增。本章还对全血乙肝核酸DNA的全基因组扩增条件进行优化分析,这为今后利用化学发光的高通量多样本测定乙肝分子检测打下了基础。3.基于纳米磁分离和化学发光的乙肝PCR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优化本章以生物素标记的乙肝HBV DNA为目标分子,建立了一种乙肝核酸分子的化学发光杂交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特异性较好。通过对检测体系中涉及到的多种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处理,对整个检测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得出了最优化的实验条件,有望提高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优化的实验条件如下:最佳颗粒含量为100 μg;SA修饰MNPs的最佳浓度为0.1 mM;氨基化探针的最佳修饰浓度为2 μM;最佳杂交温度为45℃;最佳杂交时间为30 min;该方法在低浓度范围10-10000 copies/mL内,信号强度呈线性关系,检测灵敏度达 10copies/mL。4.基于纳米磁分离和化学发光的乙肝全基因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优化以磁珠法全血乙肝提取DNA做模板,同时以HBV基因探针为内标,进行生物素标记的包含乙肝HBV的全血全基因组扩增,从而建立了一种乙肝核酸全基因扩增标记的化学发光杂交检测方法。通过全基因组扩增技术进行乙肝HBV的化学发光检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特异性较好,化学发光的杂交效率有较大的提高,优化实验条件结果如下:最佳颗粒含量为80μg;SA修饰MNPs的最佳浓度为0.1 mM;氨基化探针的最佳修饰浓度为100 μM;最佳杂交时间为40 min。5.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和化学发光的病毒检测方法目前临床上用于病毒检测的方法有很多,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酶联免疫吸附(ELISA)以及化学发光(CL)检测等。在这些检测技术中,基于核酸杂交的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检测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毒的临床检测。然而传统化学发光检测不仅需要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来得到有效的目标DNA,以便用于杂交,也需要长时间复杂的热循环过程和昂贵的实验仪器,这些方面的不足使得这一方法并不适合于医疗条件相对较低的社区医院或现场检测等情况。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能够让核酸在等温的条件下快速且高特异性地进行核酸扩增,避免了 PCR长时间复杂的热循环过程和昂贵的实验仪器。本论文探索了一种基于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和化学发光相结合的办法检测RNA病毒。在LAMP扩增中加入biotin-11-dUTP使扩增产物带上生物素标记,再经过与特异性探针杂交,最后利用ALP-AMPPD化学发光反应体系判断样本中是否含有病毒核酸,以达到病原体检测目的。本论文优化了 LAMP扩增和探针杂交的相关条件,如LAMP反应温度、杂交时间、杂交温度、探针浓度等。确定了反应温度为65℃和61℃时对HBV和HCV基因的扩增效率最佳;探针浓度为10 μM,杂交时间为50 min时,对于HBV和HCV探针杂交效果最佳;然而,HBV基因最佳杂交温度为45℃,HCV探针的最佳杂交温度也为45℃。最后,通过灵敏度检测实验,我们得到本方法可以检测出103拷贝/mL的HCV-DNA和HCV-RNA。本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基于PCR的化学发光检测,检测时间缩短了近1 h。此方法因基于LAMP扩增和核酸杂交,故在核酸检测方面具有高度特异性。此方法简化了检测过程,更容易实现自动化,因此在临床和现场筛查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6.功能化PS微球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分子检测应用探索研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无皂乳液聚合技术,制备了粒径合理(约400 nm)的单分散氨基官能化聚合物微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Zeta电位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各种表征方法表明,氨基基团已成功地引入到聚苯乙烯的微球表面,而且所制备的氨基化微球具有均匀的尺寸和良好的分散性等特性。随后通过将这种功能化微球固定化单克隆抗体并富集成功,从而以制备的功能化微球作为载体建立了一种基于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方法应用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分子检测新技术。这种新的化学发光ELISA检测证明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且在使用ALP-AMPPD特定的化学发光系统中HBsAg的分子检测灵敏度较高。

朱智壕,葛丽雅,涂晓波,余超挺,黄欣迪,卞学海,亓双,张恒[6](2015)在《等温扩增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等温扩增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类核酸扩增技术。相比于PCR,该技术具有高特异性、高敏感性、简单、便捷及低成本的特点。目前,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基因多态性分析、疫情防治等方面已经有广泛应用,也有文献报道了其在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检测方面的应用。食源性致病菌和环境中的病原体检测等领域中,等温扩增技术展现了广阔的应用潜力,有望发展成为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重要方法。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对环介导等温扩增、依赖解旋酶等温扩增、依赖核酸序列等温扩增、切刻内切酶核酸恒温扩增、交叉引物等温扩增、链置换等温扩增、SmartAmp技术等一系列等温扩增技术的原理、特性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情况做一综述,从而为该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实际应用中提供参考和依据。

吕燕芹[7](2015)在《基于荧光信号放大策略检测生物大分子和汞离子》文中指出近年来,在临床诊断、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各个社会领域中,对生物分子的超灵敏检测要求越来越高,构建更为灵敏、精确、经济、简单的检测策略已成为生命分析科学领域中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生物分子信号放大技术是利用各种工具酶和纳米颗粒等手段发展起来的一种前沿的分析技术,可对生物分子进行快速、灵敏检测。本论文利用多种核酸工具酶、纳米颗粒以及核酸探针技术等现有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手段,主要以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和汞离子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多种新的荧光信号放大检测技术平台,实现了对核酸、蛋白质和汞离子的定量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基于核酸适体保护和核酸外切酶循环放大构建免标记荧光检测方法检测凝血酶本章我们基于核酸外切酶Ⅲ辅助循环放大策略,核酸适体保护机制和锌原卟啉/G-四倍体超分子荧光标签构建了一种简单的、高灵敏的均相检测蛋白质的新方法。首先,这一创新性的检测平台设计简单,通过简单的混合及孵育即可实现,避免了繁琐的操作过程。通过利用核酸外切酶不但避免了洗涤及离心的过程,而且节省了时间。其次,适体探针不需要任何修饰和特殊标签,这不但降低了实验成本及设计的复杂性,而且保持了其与目标物结合的活性。此外,它对人凝血酶的检测限可达0.2 p M,并且通过改变对应的适体,该方法亦可广泛应用于其他类型生物分子的检测。因此,它在生物或临床目标物检测中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2、磁性纳米颗粒结合核酸外切酶辅助循环放大技术构建免标记荧光检测新方法定量检测DNA本章我们结合磁性纳米颗粒(MNPs)和核酸外切酶III(Exo III)辅助循环放大技术构建了一种能检测超低浓度目标DNA的新方法。我们巧妙设计的抓捕发卡探针(CHP)集多功能设计于一体,当目标DNA存在时,组装到磁性纳米颗粒上的抓捕发卡探针被打开,在核酸外切酶Ⅲ的辅助下实现连续的杂交与释放过程,不断释放出目标DNA和新引物。新的引物与GHP发卡探针杂交,核酸外切酶Ⅲ再次辅助循环放大,在锌原卟啉存在的情况下产生许多锌原卟啉/G-四倍体超分子复合物。利用两步循环放大策略和锌原卟啉/G-四倍体超分子荧光标签,该检测平台实现了对目标DNA的高灵敏检测,其检出限为0.75 f M。此外,该方法利用磁性纳米粒子作为分离和放大的媒介,在实际样品中具有较低的基体效应。所以,我们预期它在与基因相关的疾病的早期诊断中拥有很好的应用前景。3、基于滚环扩增反应和核酸外切酶III辅助循环放大的免标记荧光法检测DNA本章我们基于滚环扩增反应和核酸外切酶Ⅲ辅助循环放大策略,构建了一种高灵敏的荧光检测技术平台,实现了对目标DNA的免标记、高灵敏检测。第一步在核酸外切酶III辅助循环放大过程不断释放出目标DNA和新引物,目标DNA继续重复杂交和释放过程,新引物触发滚环扩增反应,滚环扩增产物在锌原卟啉存在的情况下产生Zn PPIX/G-四倍体超分子荧光标签,实现免标记。该检测平台线性响应范围涵盖7个数量级,检出限为0.51 a M。因而该方法在基因有关的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4、基于甲基化切割触发的指数扩增灵敏的检测甲基酶的活性DNA甲基化作用的特异性位点识别和甲基化酶活性的检测对特定类型的癌症的确定、为基因表达机制提供见解、对开发可治疗甲基化相关疾病的新药物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在本章我们构建了一种基于甲基化切割触发的指数扩增反应和超分子的荧光标签—锌原卟啉/G-四倍体的高灵敏度荧光检测方法。在Dam甲基酶存在的情况下,发卡探针上甲基化响应序列被甲基化且被限制性内切酶Dpn I切割,触发指数扩增反应,实现信号放大。该方法线性响应范围为:0.0002-20 U/ml,检出限为:8.6×10-5U/ml,这比传统的检测方法都要高。这不仅提供了可以检测Dam甲基化酶活性和抑制性的检测平台,并且在生物过程研究、药物研发和临床诊断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5、构建一种基于哑铃型探针诱导RCA反应辅助的G-四倍体的免标记DNA荧光探针超灵敏检测Hg2+本章我们基于目标响应的哑铃型探针诱导的滚环扩增(D-RCA)策略构筑了一种新颖的免标记荧光检测方法,实现了对汞离子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测。我们设计了汞引物DNA(Hg2+-p-DNA)和一种集目标结合、扩增和信号传导为一体的多功能哑铃型探针。当汞离子存在时,汞引物与哑铃型探针形成稳定的T-Hg2+-T结构,并触发滚环扩增反应,产生许多串联的G-四倍体结构。在信号标签—N-甲基卟啉(NMM)存在的情况下,G-四倍体与N-甲基卟啉相互作用导致信号显着增强。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实现了对汞离子的放大检测,该方法的检出限为:80 f M,明显低于先前报道的生物传感器的检出限,线性动态范围涵盖5个数量级。我们利用这一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检测方法检测了实际样品中汞离子的含量。

谢顺碧[8](2016)在《基于纳米材料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临床诊断、环境监测、食品分析和病原微生物研究等领域,快速、简单、灵敏的实现生物分子的检测,是目前分析化学中极具吸引力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由于其简单、成本低、灵敏度高和易于微型化等优势在生物分子检测上得到了大力的开发和研究。关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利用多种特异性好的分子识别元件,结合性能优异的各种新型纳米材料,引入有效的信号放大策略,对提高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各项性能,实现对各种生物分子特异灵敏的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基于多种放大策略,结合功能化纳米材料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研发成本低、实用性强、操作简便的高灵敏生物传感器上做了以下工作:1.卟啉锰-DNA双链复合物引导聚苯胺原位沉积用于凝血酶的电化学检测有文献报称卟啉锰-DNA双链复合物(MnTMPyP-dsDNA)是一类优异的过氧化物模拟酶,但是到目前为止,以MnTMPyP-dsDNA为催化剂催化苯胺聚合为聚苯胺(PANI)的文献还鲜有报道。本实验提出以有过氧化物模拟酶作用的MnTMPyP-dsDNA复合物为有效的催化剂和模板,在电极表面原位催化生成PANI为电化学活性物质,构建电化学传感器用于凝血酶(TB)的灵敏检测。在构建的“夹心型”适体传感器上,高密度的MnTMPyP-dsDNA催化单元能够催化苯胺氧化形成聚苯胺,从而产生一个可测量的电化学信号。为了进一步放大电流信号,聚多巴胺和纳米金功能化的Pd@Pt合金纳米笼被用作纳米载体用于增强生物分子的固载量,为电子转移提供良好的微环境。因此,拥有免标记、良好催化性能和稳定性的MnTMPyP-dsDNA复合物,结合纳米材料显着的信号放大能力,所构建的传感器在0.5 pmol/L30 nmol/L浓度范围内对凝血酶表现出了良好的线性响应,检测限达0.14 pmol/L。2.基于多功能的卟啉铁掺杂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构建的电化学凝血酶适体传感器通过将卟啉铁(hemin)掺杂到纳米粒径的Fe-MIL-88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中,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多功能金属有机框架材料(hemin@MOFs),并且在酶辅助信号放大的作用下首次将其用于构建电化学凝血酶适体传感器。纳米金功能化的hemin@MOFs材料(Au/hemin@MOFs)不仅同时可作为电化学活性物质和固态的电化学催化剂,还可以被用作于理想的固载平台,固载大量的生物分子。在构建的适体传感器中,葡萄糖氧化酶(god)和凝血酶第二适体链(tbaii)固载于au/hemin@mofs纳米材料上形成第二适体耦合物(au/hemin@mofs-tbaii-god耦合物)。凝血酶夹心于au/hemin@mofs-tbaii-god耦合物和组装在电极表面的凝血酶第一适体链之间。葡萄糖氧化酶氧化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酸并伴随着h2o2的生成。在电极表面所产生的h2o2被hemin@mofs进一步催化还原,以放大hemin@mofs自身包含的hemin的电化学信号。因此,所合成的hemin@mofs集催化剂,电化学活性物质和固载平台三种不同功能于一体,可作为多功能材料的典范。通过这样的巧妙设计,该适体传感器在凝血酶浓度为0.1pmol/l30n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响应,检测限达0.068pmol/l。3.基于β-环糊精-二茂铁主客体识别作用的多肽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我们通过联合二茂铁(fc)与β-环糊精(β-cd)的主客体识别作用发展了一种“信号增强型”(signal-on)的基于多肽剪切的分析方法用于灵敏特异地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首先,将一段标记了氧化还原探针二茂铁(fc)的能够被psa特异性识别剪切的多肽(fc-peptide)组装于金包四氧化三铁磁珠(fe3o4@au)表面,在目标物存在的条件下,psa能够特异性的剪切多肽,带有多肽碎片的氧化还原探针fc就会从fe3o4@au表面释放到溶液中。固载在电极表面的β-cd分子能够将释放到溶液中的fc通过主客体识别作用捕获到电极表面,从而产生电化学信号用于psa的定量检测。另外,采用碳纳米管-树枝状聚氨基胺纳米杂化材料(cnts-pamam)用于传感器敏感界面的构建,不仅能够增加β-cd的固载量用于捕获剪切释放的fc,而且还能促进fc与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通过多肽剪切与主客体识别作用相结合,这个工作提供了一种简单的、高灵敏、高特异性的psa检测方法。该传感器线性范围为0.00130ng/ml,检测限为0.78pg/ml。4.ph计结合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用于家蚕微孢子虫基因dnaptp1检测的研究近年来,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是一种新兴的微生物疾病快速诊断的早期检测和识别工具。目前,lamp扩增产物的检测技术主要是基于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焦磷酸镁的浊度,金属离子的阻抗以及电化学试剂的电化学信号,但是这些技术由于对大型昂贵实验仪器的依赖或不能实现定量检测等缺点而不被公众所广泛接受。这里,我们提出一种通过使用ph计直接测量lamp扩增过程中释放的氢离子的集放大和测定于一体的检测方法。并且首次将这种lamp-ph计策略用于家蚕微孢子虫的基因dna的检测。这种方法的核心概念是用ph计将lamp扩增过程中由于核酸聚合反应产生的氢离子引起的ph的变化,以可靠的信号输出方式记录下来,通过ph的变化值间接反映核酸的扩增程度。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检测到0.5pg/μl的家蚕微孢子虫的基因dna。此外,该方法简单、有效,将有望推广于不发达国家的农民使用。5.追踪环介导等温扩增中产生的磷酸根离子用于电化学检测家蚕微孢子虫基因DNA PTP1通常情况下,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中扩增出的DNA检测都是基于复杂的凝胶电泳或昂贵的荧光方法。在本文中,与传统的直接检测扩增DNA的方法不同,我们通过电化学的方法间接追踪LAMP中产生的磷酸根离子(Pi)实现核酸的高灵敏检测。焦磷酸根离子(PPi)作为LAMP中核酸聚合反应的副产物,被预先加入的耐高温无机焦磷酸酶(PPase)水解成Pi。因此LAMP扩增反应中总的Pi的量是与加入的初始目标DNA模板成比例的。水解得到的Pi可以与酸性钼酸盐反应,在电极表面形成可直接作为电化学活性物质,给出易测量的电化学信号的磷钼酸沉淀。并且通过灵敏和准确的检测家蚕微孢子虫基因DNA PTP1而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方法的实用性。这个电化学方法能够定量检测目标基因DNA,其检测限达17 fg/μL。这项工作中提出的灵敏度好、特异性高以及操作简单的方法可以很容易地推广于其他类型的能够被LAMP扩增的核酸的定量分析。

陈立[9](2014)在《幽门螺杆菌和甲型流感病毒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优势应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目前,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仍然属于危害人类生命的主要杀手。宿主抗感染免疫应答是决定感染性疾病发展和转归的关键因素。获得性免疫应答是宿主抵抗致病微生物再次感染的关键,也是疫苗发挥作用的基础。CD4+T细胞应答在获得性免疫应答中发挥中枢作用:首先,其能促进B细胞分化成熟并产生抗体,辅助抗体类型的转换;其次,能促进CD8+T细胞的增殖并辅助记忆CD8+T细胞的形成;还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直接干扰病毒的复制,或通过招募其他免疫细胞到达感染部位间接对病原体进行清除,甚至可以像CD8+T细胞那样介导对病毒感染靶细胞的直接杀伤。CD4+T细胞应答具有抗原特异性、HLA限制性和免疫优势应答等特性。CD4+T细胞应答的抗原特异性是指其只能识别由13-20个氨基酸组成的表位,而不是整个抗原或整个病原体,使得同一病原体或蛋白抗原诱导的CD4+T细胞应答在表位水平具有不同的特异性。CD4+T细胞应答的HLA限制性是指:不同HLA分子通过递呈不同的表位而诱导产生不同的表位特异性CD4+T细胞应答,使得不同个体之间因HLA分子的差异产生不同表位特异性应答。免疫优势应答即,在针对复杂病原体时,由于HLA的共显性特征,同一个体中的不同HLA分子能同时递呈多个抗原表位诱导产生不同表位特异性应答,各应答之间相互抑制,产生强弱差异,使得主要的应答仅仅聚焦于少数表位,形成优势应答。优势应答能发挥更强的抗感染免疫作用,但病原体可通过突变优势应答表位逃避杀伤。因此,研究CD4+T细胞抗原特异性、HLA限制性以及免疫优势应答特征对揭示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机制,研发有效疫苗等具有重要意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是定植于人胃粘膜的重要致病菌,是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与胃癌、粘膜相关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每年因胃癌死亡人数高达20万人。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Avirus,IAV)是一种能够导致人类及动物罹患流行性感冒的RNA病毒,其每年会造成全球约50万人的死亡,且常在世界范围内周期性大流行。研究证实,CD4+T细胞应答在宿主抵抗H. pylori和IAV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中至关重要。但其抗原特异性、HLA限制性及免疫优势应答特征研究甚少,有待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目的1.利用H. pylori与IAV自然感染人体外周血中的记忆细胞,建立H. pylori与IAV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系,观察其效应分子表达情况,探讨其在抗H. pylori与IAV感染免疫中的可能作用;2.筛选鉴定H. pylori与IAV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的优势应答抗原及表位,比对表位序列保守性,评价其在H. pylori与IAV疫苗设计中的可能应用;3.明确H. pylori与IAV不同表位特异性优势CD4+T细胞应答的HLA限制性,发掘H. pylori与IAV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应答在含有相同或者不同HLA基因型个体中的优势应答特征及规律;4.分析H. pylori感染不同个体的优势应答频率及其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揭示优势应答对H. pylori感染导致不同类型胃病发生与转归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方法1. H. pylori粘附素A亚单位(H. pylori adhesion A subunit,HpaA)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优势应答特性研究利用13C呼气试验、血清抗H. pylori抗体ELISA法及尿素酶试纸法筛选H. pylori感染者;利用重组HpaA蛋白体外刺激H. pylori感染者PBMC扩增建立HpaA特异性CD4+T细胞系;通过ICS技术对HpaA特异性CD4+T细胞效应分子表达谱进行检测;利用步移重叠合成肽对优势抗原表位进行筛选鉴定;利用PCR-SBT法对HLA进行基因分型;利用抗体阻断和BLCL表位递呈实验对表位HLA限制性进行鉴定;通过体外诱导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及BLCL对表位的自然加工递呈特征进行鉴定;通过MACS技术及ELISPOT技术对优势表位特异性CD4+T细胞的记忆表型及离体频率进行检测;通过比较多个HLA-DRB1*1501阳性个体的优势应答谱系对优势应答规律进行分析;通过分析H. pylori感染所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个体之间优势CD4+T细胞应答频率的差异,揭示优势应答对H. pylori感染导致不同类型胃病发生与转归的作用和机制。2. IAV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优势应答特性研究利用IAV感染P815细胞裂解物全抗原体外刺激扩增建立IAV特异性CD4+T细胞系;通过重组痘病毒感染P815细胞裂解物制作的IAV单个抗原对免疫优势蛋白抗原进行筛选;利用步移重叠合成肽对优势抗原表位进行鉴定;利用PCR-SBT基因分型、抗体阻断和BLCL表位递呈实验对表位HLA限制性进行鉴定;利用ICS技术对IAV表位特异性CD4+T细胞效应分子表达谱进行检测;利用多序列比对对表位序列保守性进行评价。主要结果1. HpaA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优势应答特性研究1.1成功创立HpaA特异性CD4+T细胞系培养方法。该方法能从H. pylori感染阳性者PBMC特异性扩增出HpaA特异性CD4+T细胞系,而H. pylori感染阴性者PBMC不能扩增出HpaA特异性CD4+T细胞系。1.2研究发现HpaA特异性CD4+T细胞系主要分泌IFN-γ,不分泌IL-4、IL-10和IL-17A,属于Th1型CD4+T细胞应答。1.3首次筛选鉴定出HpaA192-204,HpaA88-100和HpaA200-212三个H. pylori抗原的功能性免疫优势CD4+T细胞表位。1.4研究确定了HpaA192-204、HpaA88-100和HpaA200-212三个免疫优势表位特异性CD4+T细胞应答的HLA限制性分别是DRB1*0406、DRB1*1501和DQB1*0301。1.5研究证实了上述优势表位特异性CD4+T细胞具有记忆表型,且体外扩增过程不会改变免疫优势应答谱系。1.6研究证实了上述优势表位均能够被抗原递呈细胞自然加工递呈,且部分表位氨基酸序列在H. pylori不同菌株之间高度保守,可作为H. pylori表位疫苗的候选抗原。1.7从1115例胃部疾病患者筛选出59例HLA-DRB1*1501阳性的H. pylori感染患者,研究发现HpaA88-100特异性CD4+T细胞应答在携带HLA-DRB1*1501基因的H. pylori感染阳性个体中处于免疫优势地位。1.8首次证实HLA-DRB1*1501介导的HpaA88-100特异性CD4+T细胞应答频率与H. pylori感染所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胃部疾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提示HLA-DRB1*1501对胃部疾病的保护作用是通过介导优势CD4+T细胞应答来实现的,也表明HpaA88-100为H. pylori特异的保护性表位。2. IAV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优势应答特性研究2.1成功制备出可溶性IAV感染P815细胞全抗原,并以此成功创立IAV全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系培养方法。2.2研究发现IAV全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系主要分泌分泌IFN-γ和TNF-α,不分泌IL-2,但上调表达CD107分子。表明IAV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主要通过IFN-γ和TNF-α直接干扰病毒复制和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介导抗病毒保护性免疫。2.3成功制备出可溶性IAV单个抗原,研究证实了M1与NP是IAV特异性CD4+T细胞应答的优势抗原靶标。2.4筛选鉴定出M1129-141、M1209-221、NP404-416和NP463-475等四个免疫优势IAV特异性CD4+T细胞表位以及M143-55、M194-106、M1103-115、M1105-117、NP102-114和NP115-127等六个亚优势IAV特异性CD4+T细胞表位。2.5研究明确了M1129-141、M1209-221、NP404-416和NP463-475四个免疫优势IAV特异性CD4+T细胞应答的HLA限制性分别是DRB1*0101、DPB1*0301、DRB1*0404和DRB1*0901;M143-55、M194-106、M1103-115、M1105-117、NP102-114和NP115-127等六个亚优势IAV特异性CD4+T细胞应答的HLA限制性分别是DRB1*0701、DRB1*1302、DRB1*0404、DRB1*0901、DPB1*0101和DPB1*0601。2.6研究发现在新流行的IAV菌株中存在着大量表位突变体,且免疫优势表位的突变频率大于亚优势表位,表明优势表位比亚优势表位面临着更大的选择压力。研究意义1.本课题创立了利用H. pylori自然感染个体PBMC体外扩增培养建立HpaA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系的方法。筛选鉴定了H. pylori第一个HLA限制的并具有免疫原性的CD4+T细胞表位。首次对H. pylori保护性抗原HpaA特异性CD4+T细胞应答的免疫优势特性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并证实HLA-DRB1*1501介导的HpaA88-100特异性优势CD4+T细胞应答对H. pylori所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疾病具有保护性作用。为H. pylori保护性抗原免疫优势表位的筛选鉴定提供了新的方法,为深入理解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应答在H. pylori感染免疫中的优势应答特性及其对H.pylori感染导致不同类型胃病发生与转归的作用和机制提供新的认识,也为H. pylori新型疫苗设计提供了新的候选抗原。2.本课题利用IAV感染P815细胞制作的可溶性IAV全抗原创立了IAV多克隆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系的培养方法。首次从IAV全基因组蛋白水平明确了IAV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应答所聚焦的优势抗原靶标是M1与NP。筛选鉴定了若干M1与NP来源的新的免疫优势及亚优势CD4+T细胞表位。系统分析比较了优势表位与亚优势表位的序列保守性,证明优势表位面临更强的选择压力。为深入理解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应答在IAV感染免疫中的优势应答特性及其保护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为基于T细胞应答的IAV新型疫苗设计的抗原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楼怿飞[10](2020)在《核酸酶辅助信号放大的方法用于目标物的高灵敏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分子以及药物分子对维持生命的健康存在巨大影响,发展精准、灵敏检测这类重要物质的生物传感器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核酸分子探针为生物传感器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和临床诊断学等领域,并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生命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物分子其含量较低,传统核酸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与精确度往往达不到与之匹配的要求。因此,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开发能够快速、精确、超灵敏检测生物分子的核酸生物传感器。近年来,科学家们发展了一系列基于核酸外切酶、nicking酶降解的辅助信号循环放大策略,虽然提高了灵敏度,但仍有不足之处。比如,核酸外切酶特异性较差,而nicking酶通用性较差。这造成传统的核酸生物传感器仍有高背景、低准确度、难以应用在复杂体系中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直接检测等问题。作为一种新的尝试,本论文发展了两种新方案,既实现了对目标物的高灵敏检测,也避免了前人工作的缺陷。具体内容归纳如下:1、氧化石墨烯保护/Cryonase辅助信号循环放大用于生物分子的高灵敏检测。本文选用核酸适体为分析工具,提高了分析方法的选择性;选用氧化石墨烯保护核酸适体并猝灭荧光,降低了体系的背景信号;选用Cryonase快速降解核酸,放大靶标信号,提高了检测灵敏度。该方法实现了对茶碱、ATP和卡那霉素的高灵敏检测,检测限分别为47 nM、23 nM和5 nM,即使在5%胎牛血清中,该方法对茶碱也能够实现52 nM的检测限,几乎与缓冲溶液一致,显示出该方法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可行性。2、基于T4 DNA连接酶的二元探针用于癌症相关基因K-ras的特异性高灵敏检测。本文利用T4DNA连接酶的邻近连接特性,提高了传感器的特异性;以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为信号输出方式,降低了体系的背景荧光信号;结合核酸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稳态构象变化,实现了信号的循环放大。该方法实现了对K-ras的皮摩尔级别的检测。

二、核酸体外扩增技术的新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核酸体外扩增技术的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致病微生物新型检测方法及预防体系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致病菌与食品安全
    1.2 食源性致病菌危害
    1.3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
        1.3.1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1.3.2 溶血性链球菌
        1.3.3 沙门氏菌
        1.3.4 志贺氏菌
        1.3.5 金黄色葡萄球菌
        1.3.6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1.3.7 副溶血性弧菌
        1.3.8 霍乱弧菌
    1.4 常见致病微生物检测方法
        1.4.1 人工生化培养法
        1.4.2 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
        1.4.3 实时荧光定量基因扩增技术
        1.4.4 酶联免疫法
        1.4.5 芯片技术
    1.5 本研究论文的工作内容
2 基于纳米金淬灭荧光结合核酸适体特异序列检测溶血性链球菌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结果与讨论
3 基于无标记染料结合基因探针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荧光强度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分子信标序列实验
        3.3.2 互补单链核苷酸序列实验
4 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单克隆抗体制备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4.3.2 单克隆抗体的特性鉴定结果
        4.3.3 mcAb的亚类鉴定
        4.3.4 交叉凝集验证试验
5 微间隙阵列传感芯片在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检测中的初步探索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设备与仪器
        5.2.2 试剂与菌种
        5.2.3 光刻微阵列传感免疫芯片的制备
        5.2.4 传感器的电学检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微间隙芯片传感分析原理及不同浓度大肠埃希氏菌0157: H7检测
        5.3.2 微间隙芯片传感器检测对照微生物结果及分析
6 HACCP体系结合自主分子信标探针在湖南肉品企业微生物污染预防中的应用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研究对象
        6.2.2 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原材料采购与验收
        6.3.2 原材料的解冻、清洗
        6.3.3 原材料肉分割
        6.3.4 卤煮和肉品加工
        6.3.5 冷却
        6.3.6 包装成品验收
        6.3.7 确立一旦发生关键限值偏差时,及时纠正措施
        6.3.8 HACCP记录与实施
        6.3.9 HACCP体系实施前、后产品微生物合格与否比较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3)利用纳米载体递送抗体及小干扰RNA药物用于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免疫系统紊乱与治疗手段
    1.2 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
    1.3 NK细胞与肿瘤免疫
    1.4 靶向NK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
    1.5 靶向NK细胞的抗体与抗肿瘤免疫
    1.6 抗体药物递送的困境和解决方案
    1.7 自身免疫病与免疫治疗
    1.8 靶向免疫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
    1.9 纳米递送载体特性与免疫细胞靶向
    1.10 本课题选题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通过纳米适配子系统携载靶向NK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免疫检查点抗体激活NK细胞肿瘤免疫功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
        2.2.3 NK细胞的体外分离与培养
        2.2.4 纳米适配子纳米载体的制备和表征
        2.2.5 凝胶电泳(SDS)检测αFc抗体氧化后与PS的结合情况
        2.2.6 DLS检测纳米适配子在蔗糖溶液及FPS中的粒径稳定性
        2.2.7 MTT检测纳米适配子及免疫检查点抗体的细胞毒性
        2.2.8 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纳米适配子靶向肿瘤细胞及NK细胞的能力
        2.2.9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纳米适配子对肿瘤细胞和NK细胞靶向作用
        2.2.10 高内涵成像系统观测及检测纳米适配子促进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
        2.2.11 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纳米适配子对NK细胞激活释放细胞因子的影响
        2.2.12 黑色素瘤(B16-F10)的原位荷瘤小鼠模型建立及治疗
        2.2.13 三阴性乳腺癌(4T1)的原位荷瘤小鼠模型建立及治疗
        2.2.14 黑色素瘤(B16-F10)的肺部转移小鼠模型建立及治疗
        2.2.15 三阴性乳腺癌(4T1)的肺部转移小鼠模型建立及治疗
        2.2.16 免疫组化法观测肺转移模型治疗后小鼠肺部转移情况
        2.2.17 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治疗后肿瘤免疫微环境变化及细胞因子变化
        2.2.18 小鼠NK细胞清除模型及该模型下的肿瘤生长及治疗
        2.2.19 小鼠T细胞清除模型及该模型下的肿瘤生长及治疗
        2.2.20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适配子的制备及表征
        2.3.2 细胞水平检测ACNA与肿瘤细胞及NK细胞的靶向结合
        2.3.3 细胞水平观测ACNA对肿瘤细胞与NK细胞相互作用的促进
        2.3.4 细胞水平检测ACNA对NK细胞的激活作用
        2.3.5 细胞水平检测ACNA对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效果的促进
        2.3.6 体内治疗检测ACNA对皮下肿瘤模型的治疗效果
        2.3.7 体内治疗检测ACNA对肺转移模型的抑制效果
        2.3.8 体内细胞清除实验检测ACNA的靶向功能细胞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阳离子脂质纳米颗粒输送靶向Bruton络氨酸激酶的小干扰RNA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3.2.1 主要材料
        3.2.2 细胞系及细胞培养
        3.2.3 实验动物与胶原性关节炎小鼠模型
        3.2.4 CLAN_(siRNA)的合成和表征
        3.2.5 体外检测CLAN_(siRNA)的细胞摄取
        3.2.6 体外检测CLAN_(siBTK)下调细胞BTK表达水平
        3.2.7 体内检测CLAN的免疫细胞摄取
        3.2.8 体内检测CLAN_(siBTK)对B细胞和巨噬细胞BTK表达水平的下调
        3.2.9 CLAN_(siBTK)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的治疗
        3.2.10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阳离子纳米颗粒促进免疫细胞的摄取
        3.3.2 CLAN_(siRNA)的制备和表征
        3.3.3 体外检测CLAN_(siBTK)对B细胞和巨噬细胞BTK基因表达的沉默
        3.3.4 CLAN_(siBTK)对CIA的治疗
        3.3.5 CLAN_(siBTK)治疗后CIA模型小鼠的促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变化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主要仪器设备
附录二 常规试剂
附录三 主要溶液配制
附录四 常规实验方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DNA等温扩增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等温核酸扩增技术
        1.1.1 链置换扩增
        1.1.2 滚环扩增
        1.1.3 环介导等温扩增
        1.1.4 依赖解旋酶的等温扩增
        1.1.5 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技术
    1.2 基于邻近效应的检测方法
        1.2.1 基于邻近效应对蛋白质的检测方法
        1.2.2 基于邻近效应对核酸的检测方法
    1.3 基于荧光探针的核酸检测方法
        1.3.1 基于Taq Man探针的核酸检测方法
        1.3.2 基于分子信标的核酸检测方法
        1.3.3 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的核酸检测方法
    1.4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副溶血性弧菌检测中的应用
        1.4.1 副溶血性弧菌及其危害简介
        1.4.2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方法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邻近效应对DNA检测的新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设计
        2.2.1 实验方案一
        2.2.1.1 实验原理
        2.2.1.2 DNA链的设计
        2.2.2 实验方案二
        2.2.2.1 实验原理
        2.2.2.2 DNA链的设计
    2.3 实验部分
        2.3.1 仪器与试剂
        2.3.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制备
        2.3.4 实时荧光检测体系
        2.3.4.1 实验方案一的反应体系
        2.3.4.2 实验方案二的反应体系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实验方案一
        2.4.1.1 引物P的序列优化
        2.4.1.2 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
        2.4.2 实验方案二
        2.4.2.1 实验机理的验证
        2.4.2.2 引物P与分子信标结合长度的优化
        2.4.2.3 引物P的浓度优化
        2.4.2.4 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荧光探针检测双链DNA方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溶液的配制
        3.2.3 质粒DNA及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3.2.3.1 碱裂解法提取PBS质粒DNA
        3.2.3.2 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3.2.4 双链荧光探针的杂交
        3.2.5 实时荧光检测体系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原理
        3.3.2 DNA链的设计
        3.3.3 灵敏度检测
        3.3.4 特异性检测
        3.3.5 抗干扰检测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论文中使用的缩略词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基于纳米磁分离和化学发光的肝炎分子检测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磁性纳米颗粒
        1.1.1 磁性纳米颗粒的性质
        1.1.2 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1.2 化学发光技术
        1.2.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1.2.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类型
        1.2.2.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1.2.2.2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
        1.2.2.3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1.2.3.4 其他化学发光体系
    1.3 肝炎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1.3.1 实时荧光PCR技术
        1.3.2 基因芯片技术
        1.3.3 荧光显微镜检测
        1.3.4 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器技术
        1.3.5 基于Luminol-H_2O_2-HRP化学发光体系的分子检测
    1.4 磁性纳米颗粒在分子检测研究的研究进展
    1.5 核酸体外扩增检测技术
        1.5.1 PCR扩增技术
        1.5.2 等温扩增技术
        1.5.3 全基因组扩增技术
    1.6 问题与展望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1 实验试剂
        2.2.1.2 实验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2.1 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
        2.2.2.2 Fe_3O_4@SiO_2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
        2.2.2.3 磁性纳米颗粒的表征
        2.2.2.4 以Fe_3O_4@SiO_2纳米粒子为吸附剂从大肠杆菌中分离核酸
        2.2.2.5 PCR验证实验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TEM分析
        2.3.2 扫描电镜分析(SEM)
        2.3.3 Fe_3O_4/SiO_2磁性纳米颗粒的FT-IR光谱图
        2.3.4 Fe_3O_4/SiO_2磁性纳米颗粒的磁滞回归曲线
        2.3.5 磁性纳米颗粒的粒径分析
        2.3.6 核酸提取的初步尝试
        2.3.7 PCR验证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FE3O4@SIO2磁性纳米颗粒在不同来源的DNA提取中的应用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基于磁分离提取全血DNA基本步骤
        3.3.2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测定
        3.3.3 基于MNPs的不同来源DNA的PCR验证
        3.3.3.1 从大肠杆菌JM 109中提取基因组DNA的16SrDNA基因PCR扩增
        3.3.3.2 从酵母中提取基因组DNA的18SrDNA基因PCR扩增
        3.3.3.3 全血基因组DNA GADPH基因的PCR扩增
        3.3.3.4 HBV DNA的PCR扩增实验
        3.3.4 限制性酶切鉴定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从不同来源提取基因组DNA
        3.4.2 PCR验证实验
        3.4.3 限制性内切酶法分析提取的基因组核酸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磁性复合颗粒的化学发光乙肝核酸检测方法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1 实验试剂
        4.2.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4.2.2 实验方法
        4.2.2.1 HBV-DNA的磁性颗粒提取法
        4.2.2.2 化学发光检测
        4.2.2.3 生物素MDNA片段的谓
        4.2.2.4 最佳磁性复合颗粒用量
        4.2.2.5 磁性颗粒的最佳羧基化浓度修饰实验
        4.2.2.6 最佳探针修饰浓度实验
        4.2.2.7 最佳杂交时间的实验
        4.2.2.8 不同浓度扩增产物的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扩增序列的凝胶电泳图片
        4.3.2 特异性检测
        4.3.3 磁性纳米颗粒用量的影响
        4.3.4 羧基化浓度的影响
        4.3.5 探针浓度对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
        4.3.6 杂交时间对化学发光的影响
        4.3.7 梯度稀释的扩增产物的检测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磁性纳米颗粒和全基因组扩增的全血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1.1 实验材料
        5.2.1.2 实验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2.1 全血DNA提取实验
        5.2.2.2 全基因组扩增(WGA)与生物素dUTP标记
        5.2.2.3 WGA产物凝胶电泳
        5.2.2.4 HBV基因探针与MNPs的结合
        5.2.2.5 HBV基因的化学发光检测实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全血基因组DNA的提取
        5.3.2 序列特异性HBV DNA的检测实验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及化学发光技术的乙肝和丙肝的分子检测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2 实验方法
        6.2.2.1 HBV-DNA和HCV-RNA提取
        6.2.2.2 LAMP和RT-LAMP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
        6.2.2.3 HBV和HCV基因化学发光检测
    6.3 结果与分析
        6.3.1 HBV-DNA和HCV-RNA提取
        6.3.2 LAMP扩增温度优化
        6.3.3 HBV和HCV基因化学发光检测
        6.3.4 探针浓度对化学发光的影响
        6.3.5 杂交温度对化学发光的影响
        6.3.6 杂交时间对化学发光的影响
        6.3.7 灵敏度检验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于聚苯乙烯纳米颗粒和化学发光的乙肝表面抗原的分子检测方法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化学试剂和材料
        7.2.2 主要试剂
        7.2.3 实验仪器
        7.2.4 实验方法
        7.2.4.1 氨基功能化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7.2.4.2 醛基化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7.2.4.3 免疫聚苯乙烯纳米颗粒的制备
        7.2.4.4 免疫聚苯乙烯纳米颗粒的非特异性处理封闭
        7.2.4.5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免疫检测
        7.2.4.6 灵敏性检测实验
    7.3 表征
        7.3.1 颗粒形态
        7.3.2 表面化学分析
    7.4 结果与讨论
        7.4.1 氨基化PS微球的制备
        7.4.2 PS微球的表面特性
        7.4.3 功能化的PS微球和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7.4.4 特异性实验
        7.4.5 检测限的确定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下一步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等温扩增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几种恒温扩增核酸技术
    2.1 环介导等温扩增
    2.2 依赖解旋酶等温扩增
    2.3 依赖核酸序列等温扩增
    2.4 链置换等温扩增与切刻内切酶核酸恒温扩增
    2.5 交叉引物等温扩增
    2.6 滚环扩增技术
    2.7 SMAP扩增
3 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4 应用前景及展望

(7)基于荧光信号放大策略检测生物大分子和汞离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核酸体外扩增技术
    1.3 生物分子信号放大检测技术
    1.4 本论文拟开展的工作
第二章 基于核酸适体保护和核酸外切酶循环放大构建免标记荧光检测方法检测凝血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实验步骤
    2.4 结果与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磁性纳米颗粒结合核酸外切酶辅助循环放大技术构建免标记荧光检测新方法定量检测DNA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实验步骤
    3.4 结果与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滚环扩增反应和核酸外切酶III辅助循环放大的免标记荧光法检测DNA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实验步骤
    4.4 结果与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甲基化切割触发的指数扩增灵敏的荧光检测甲基酶的活性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实验步骤
    5.4 结果与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构建一种基于哑铃型探针诱导RCA反应辅助的G-四倍体的免标记DNA荧光探针超灵敏检测Hg2+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3 实验步骤
    6.4 结果与讨论
    6.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8)基于纳米材料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2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信号放大技术
    1.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卟啉锰-DNA双链复合物引导聚苯胺的原位沉积用于凝血酶的电化学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基于多功能的卟啉铁掺杂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构建的电化学凝血酶适体传感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基于 β-环糊精-二茂铁主客体识别作用的多肽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pH计结合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用于家蚕微孢子虫基因DNA PTP1检测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追踪环介导等温扩增产生的磷酸根离子用于电化学检测家蚕微孢子虫基因DNA PTP1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3 结果与讨论
    6.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幽门螺杆菌和甲型流感病毒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优势应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幽门螺杆菌 HPAA 抗原特异性 CD4~+T 细胞免疫优势应答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甲型流感病毒抗原特异性 CD4~+T 细胞免疫优势应答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表位疫苗研究进展
    摘要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甲型流感病毒 T 细胞免疫应答研究进展
    摘要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核酸酶辅助信号放大的方法用于目标物的高灵敏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分子的检测意义
    1.2 核酸分子探针
        1.2.1 核酸分子探针的组成
        1.1.2.1 核酸分子探针的识别部分
        1.1.2.2 核酸分子探针的信号输出部分
        1.2.2 核酸分子探针的分类
        1.2.2.1 检测核酸目标物的核酸分子探针
        1.2.2.2 检测非核酸目标物的核酸适体探针
    1.3 核酸生物传感器
    1.4 核酸生物传感器的挑战
    1.5 核酸生物传感器的新发展
        1.5.1 信号检测发展
        1.5.1.1 荧光检测
        1.5.1.2 电化学检测
        1.5.1.3 化学发光检测
        1.5.2 信号放大发展
        1.5.2.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1.5.2.2 链取代扩增反应(SDA)
        1.5.2.3 滚环扩增技术(RCA)
        1.5.2.4 核酸酶辅助信号循环放大技术
    1.6 本论文开展的工作
第二章 氧化石墨烯保护/Cryonase信号放大用于生物分子的高灵敏检测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DNA的合成与纯化
        2.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4 分子生物成像
        2.2.5 荧光测量
        2.2.6 DNA浓度定量
        2.2.7 氧化石墨烯对荧光探针的猝灭动力学实验
        2.2.8 茶碱实验
        2.2.8.1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
        2.2.8.2 荧光光谱验证实验
        2.2.8.3 灵敏性实验
        2.2.8.4 特异性实验
        2.2.8.5 复杂体系中的检测实验
        2.2.9 ATP检测实验
        2.2.9.1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验证实验
        2.2.9.2 灵敏性实验
        2.2.9.3 特异性实验
        2.2.10 卡那霉素检测实验
        2.2.10.1 灵敏性实验
        2.2.10.2 特异性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实验设计与工作原理
        2.3.2 DNA浓度定量
        2.3.2.1 ATP核酸适体浓度定量
        2.3.2.2 卡那霉素核酸适体浓度定量
        2.3.3 氧化石墨烯对荧光探针的猝灭动力学实验
        2.3.4 茶碱检测实验
        2.3.4.1 方法可行性验证
        2.3.4.2 茶碱检测的灵敏性、特异性实验
        2.3.4.3 复杂生物样品中的检测实验
        2.3.5 传感器的通用性
        2.3.5.1 ATP的检测
        2.3.5.2 卡那霉素的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T4 DNA连接酶的二元探针用于K-ras基因的特异性检测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DNA的合成与纯化
        3.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3.2.4 分子生物成像
        3.2.5 荧光测量
        3.2.6 DNA浓度定量
        3.2.7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
        3.2.8 灵敏性实验
        3.2.9 特异性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设计与工作原理
        3.3.2 DNA浓度定量
        3.3.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验证实验
        3.3.4 灵敏性实验
    3.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四、核酸体外扩增技术的新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核酸体外扩增技术的新发展[J]. 陈火胜,郭辉玉. 大自然探索, 1991(04)
  • [2]致病微生物新型检测方法及预防体系应用研究[D]. 李乐. 中南大学, 2014(02)
  • [3]利用纳米载体递送抗体及小干扰RNA药物用于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研究[D]. 柳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
  • [4]DNA等温扩增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新技术研究[D]. 潘美.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5]基于纳米磁分离和化学发光的肝炎分子检测新技术研究[D]. 马超. 东南大学, 2018(12)
  • [6]等温扩增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进展[J]. 朱智壕,葛丽雅,涂晓波,余超挺,黄欣迪,卞学海,亓双,张恒.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12)
  • [7]基于荧光信号放大策略检测生物大分子和汞离子[D]. 吕燕芹. 聊城大学, 2015(02)
  • [8]基于纳米材料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 谢顺碧. 西南大学, 2016(01)
  • [9]幽门螺杆菌和甲型流感病毒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优势应答研究[D]. 陈立. 第三军医大学, 2014(01)
  • [10]核酸酶辅助信号放大的方法用于目标物的高灵敏检测[D]. 楼怿飞.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核酸体外扩增技术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