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重机鼓形滚柱联轴器的性能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强[1](2021)在《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虚拟样机及配流盘结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压传动具有单位功率质量轻、运行平稳、操作调速方便、易实现过载保护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机械设备中,而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是液压传动设备的核心元件之一。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作为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的一种,具有体积小、输出扭矩大、便于安装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机械中。但由于技术壁垒,我国的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仍处于大量进口阶段,为了加快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的研发速度,建立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的整体化虚拟样机,不仅可以有效的缩短研发周期和减少研发资金,并且可以对研制出的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进行性能优化,也可以为物理样机的实验参数标定提供一定的参照。第一章,简述了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的研究背景和我国对于高性能的内曲线液压马达的迫切需求;介绍了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简述了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应用。第二章,从理论上对多作用内曲线液马达柱塞滚子组件受力状态进行详细分析,根据柱塞组件的运动情况和赫兹接触理论,推导出等接触应力曲线方程;详细分析了方程初值对等接触应力曲线性能的影响,绘制出十作用十六柱塞液压马达定子环的三维模型。第三章,利用ADAMS软件建立十作用十六柱塞液压马达的多体动力学模型,AMESim软件建立马达的配流模块、容积模块和泄漏模块的液压模型,然后通过相应接口创建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的整体化虚拟样机,验证虚拟样机的合理性。通过联合仿真得到柱塞组件的实际径向运动情况,柱塞腔内压力变化,马达的瞬时输出转矩、瞬时进口油液流量;最后分析了油液在不同含气量时对马达输出转矩和输入流量的影响。第四章,为了降低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的输出转矩脉动和输入油液流量脉动,提出添加U形阻尼槽、三角形阻尼槽和结合阻尼槽结构的配流盘,通过仿真分析得到添加合理的阻尼槽结构对柱塞腔内压力变化、马达的输出转矩脉动特性、输入流量脉动特性和抗干扰能力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最终可达到减震降噪、抗干扰的效果。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201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备案公告 2018年第6号(总第222号)》文中提出
张庆军,张为明,李亚将[3](2018)在《乌东德水电站12500kN卷扬式启闭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乌东德水电站12,500k N卷扬式启闭机的设计制造关键技术进行总结,并介绍了其设计制造特点,以便应用于类似水电站用超大型卷扬式启闭机的研制。
向军[4](2014)在《QYZ-12000型桥式装卸料机小车体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筑堆方法落后,没有专用的筑堆设备,采用推土机、自卸汽车、装载机等联合筑堆易使矿堆产生压实现象,造成矿堆板结;采用人工筑堆劳动强度很大,筑堆效率低、不适应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在此拟订了QYZ——12000型桥式移动装卸料机的设计方案。论文首先提出了QYZ-12000型桥式装卸料机总体参数及设计指标,并对该桥式移动装卸料机的组成作了介绍,对其基本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次,对移动卸料小车的总体及部件进行了设计,主要包括整体布局、设计原则、小车缓冲器的设计、车轮装配设计、定位装置设计、小车架设计、小车驱动系统的设计及计算、卸料斗及可调卸料闸门的设计。最后运用Pro/E软件对小车车轮轴进行建模,运用ANSYSworkbench对车轮轴的过渡圆角进行了优化,得到了质量、等效应力和变形随圆角半径变化的变化曲线。通过对车轮轴的优化,使质量和总变形均有所减少,具有实际意义。该机是在桥式起重机和一般装卸料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成,机构本身具有创新性,不仅具有起重机的搬运能力,同时还具有物料均匀堆放能力,在矿山散状物料的搬运和建堆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建堆快速且矿料堆放均匀不被压实,有效的增加了一次筑堆的宽度,能很好的满足后续堆浸工艺的需要,是适合我国各大矿山及堆浸冶炼场所的新型设备。“桥式移动装卸料机”是一种跟随堆浸工艺发展潮流的新设备,它的应用将大大改观我国矿山开采效率低下的现状。
陈旋[5](2012)在《门座式起重机臂架坠落事故再现仿真平台研究开发》文中提出起重运输机械属于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设备,国家安全管理部门制定了系列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和设备条件,成立了一系列管理、检验机构和实施各种许可制度来保证设备质量和人员财产安全。尽管如此严格,起重事故仍然不断发生。为了防范起重机发生机械事故的发生,及时控制和消除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当让起重机整个事故过程的实际情况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重现,作为事故的分析和鉴定的一种方法。门座式起重机是港口码头装卸作业中最常见的大型设备之一,臂架系统是起重机主要的承载部件,臂架的性能直接关系到起重机作业的效率和安全。臂架坠落事故是门座式起重机事故的常见类型,对此加以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本论文以门座起重机MQ4599为研究对象,对该类型起重机臂架坠落事故的过程再现平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开发,以建模软件SolidWorks和动画制作渲染软件3Dmax为手段,制作了事故发生过程的模拟动画。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定性分析影响臂架坠落事故结果的参数,在此基础上运用平台开发软件vC++6.0搭建人机互动的仿真平台,实现各类事故发生过程的再现。(2)运用建模软件SolidWorks2010对选定的门座起重机各机构进行实体建模并装配,处理SolidWorks与3Dmax之间的接口格式问题。(3)在3Dmax中对门座式起重机工作场景港口码头进行建模,在SolidWorks导入模型的基础上添加钢丝绳的模型,将各机构进行成组操作,增加适当的链接关系。(4)分析起重机从正常工作状态到事故发生时的运动规律,得出不同关键帧起重机各机构的位置,在3Dmax中制作整机的关键帧动画,对事故状态下受损部件的形态进行模拟,渲染出视频文件,分别再现臂架坠落时与地面碰撞、不碰撞两种情况下的事故过程。
安永东[6](2012)在《大扭矩封闭试验系统加载器研制及其均载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船舶工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已经具备了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的自主研发能力,在此背景下,对船用高速、重载减速器传动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新型船用大功率减速器应运而生,为解决新型大功率减速器的试验问题,一般均要研制配套的封闭试验系统,来模拟减速器的高速、重载的运行条件,以评定减速器的工作性能,而大扭矩加载器是封闭试验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件,对大扭矩加载器的研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是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某所科研项目为依托,对大扭矩加载器进行了应用研究,研制一种新型的串入式大扭矩加载器,为搭建大型船用减速器封闭试验系统提供技术保证。论文综述了加载器技术国内外发展概况,重点分析了机械式封闭实验用大扭矩加载器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在对比分析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基础上,研制了一种新型串入式大扭矩加载器。在深入分析封闭试验台载荷特性的基础上,结合研究项目的技术指标,提出了加载器传动系统的设计方案,并构建了加载器传动系统的三维模型,阐述了加载器的工作过程,并对加载器关键部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加载器动力参数、反程自锁性以及能耗等问题,通过稳定性实验提高了加载器转子的稳定精度等级,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通过对加载器模态分析,确定了其前6阶固有频率及振型,为分析加载器的振动特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加载器行星传动的内部激励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系统内部啮合刚度的时变性,推导了时变啮合刚度的计算公式。分析研究了系统的安装误差和制造误差产生的误差激励,确定了啮合副之间的误差激励函数,给出了误差激励的级数表达式,为确定动力学模型的内部激励奠定了基础。在分析加载器行星传动系统啮合副弹性变形的基础上,推导了各啮合副在啮合线上的相对位移,使用动态子结构建模方法,建立了太阳轮、行星轮、行星架和齿圈的子结构动力学模型,利用相对位移条件联立,综合考虑了时变啮合综合刚度、轮齿啮合综合误差、轴承支承刚度等因素影响,建立了系统的平移—扭转耦合动力学模型,并给出了向量的表达式,在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基础上推导出了无阻尼自由振动运动微分方程,为分析系统的动态均载特性奠定了基础。对加载器行星传动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采用Fourier级数求解方法,对加载器静态和动态均载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推导了系统的静态和动态均载系数计算公式,分析了传动系统中齿轮的安装误差和制造误差对静态和动态均载特性的影响趋势。研究了啮合刚度、支承刚度对传动系统的静态和动态均载特性的影响。确定了影响传动系统静态和动态均载特性的主要因素,通过试验验证了均载特性理论分析的准确性,为提高加载器行星传动均载特性提供了理论基础。设计了基于“环形天线”无线通信方式的加载器控制系统,采用分级控制思想,将控制系统设计成封装在转动轴内部的实时检测及加载和外部的控制台两个子系统,子系统中又划分了相应的功能模块,实现对加载器的控制和运行状况信息的检测和显示。进行了加载器传动系统的稳定性实验,采用双面平衡法提高了加载器平衡品质等级,确定了理想加载区域。完成了加载器静态施载角检测实验,验证了加载器能实现任意施载角的变化。在加载器实验台上,进行了加载器的静态加载实验,验证了施载力矩的准确性。通过动态加载器实验,验证了加载器在不同转速下施载的准确性。
袁汀[7](2011)在《发动机燃烧室试验段联轴节改进设计与力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对应用于发动机燃烧室试验转接段位移机构上的联轴节进行了改进设计与力学分析,对初步改进后的联轴节分别进行有限元应用分析和许用载荷试验,从理论和试验两个方面对优化设计后的联轴节的许用载荷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现有发动机燃烧室试验转接段尤其是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全环燃烧室试验转接段在进行性能试验过程中,由于其燃烧室出口通道面积较小,对于出口截面参数的测量,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3支或6支多点探针,安装到一套旋转装置上,通过电机带动该旋转装置作精确的等分定位旋转来测量整个燃烧室出口环面的参数分布。由于试验过程中不确定的高温很可能导致旋转装置的安装盘或探针等组件发生膨胀变形,引起旋转装置与内机匣之间在局部产生摩擦,增大电机的负载转矩。而电机为高转速、小扭矩电机,当旋转装置与内机匣发生摩擦,负载扭矩迅速增大时,很容易超过电机的最大扭矩,损毁电机。针对发动机燃烧室试验转接段位移机构上的电机容易出现损坏的情况,本课题对原来安装在发动机燃烧室试验转接段位移机构上的电机输出端和减速器输入端之间的联轴节进行了改进设计,使其具有了当电机的负载扭矩迅速增大时即产生断裂,从而主动保护电机不受损坏的功能。通过对初步改进设计后的联轴节进行有限元分析应用,不仅可以快速准确的获知联轴节的许用载荷,而且还获得了一个实用的联轴节许用载荷经验公式。再通过联轴节的许用载荷试验,确定了改进设计的实用性和可靠性。通过这些研究,不仅验证了用于某发动机燃烧室试验转接段位移机构优化设计后的联轴节能够保护电机安全,符合使用要求,而且总结出来的联轴节许用载荷经验公式可以为其它发动机燃烧室试验转接段位移机构的联轴节提供参考。
林南英,翟国栋[8](1997)在《起重机鼓形滚柱联轴器的性能测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鼓形滚柱联轴器的性能测试方法,通过对其进行轴向窜动量、效率、疲劳、超载等试验,并对测定数据进行了分析,可证明鼓形联轴器使用性能良好。
贺元成[9](2009)在《重载低速传动未级小齿轮自调位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由于工艺的需要,存在一些重型的回转设备,如烧结机、氧气转炉、回转窑等。重载低速传动系统在这些重型设备的运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国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应用柔性传动技术,发展很快。我国从70年代后期起逐步研制多柔传动装置,并引进了不少该类成套设备。本文致力于重载低速传动末级小齿轮自调位装置的研究,对多柔传动和自调位小齿轮传动的结构、理论及设计进行研究,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技术参考。本文通过对BF型、BFP型及BFT型多柔传动的机理及优缺点进行分析,结合BF型、BFP型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创新设计的双轨道型、双点啮合单驱动BF型多柔传动装置及特点。由于BF型(含特殊BF型)、BFP型传动共有的弊端是其滚轮必须承受一定的轮压,以此保证大小齿轮的正常中心距并稳定运行,而该轮压必然导致轮与轨的磨损,在实际运行中不但滚轮更换较频繁,也降低了大齿轮的使用寿命。双轨道型多柔传动装置的成功研制,使其在单点啮合条件下滚轮与轨道间轮压在理论上可为零并具多项功能,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该新型传动在任一啮合点,即在单点啮合条件下的运转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BOGILEX?传动全部运转功能,且按BF及BFP方式运转时轮压可很小。双点啮合单驱动BF型多柔传动装置,通过在悬挂小车内设置两个小齿轮共同来驱动一个大齿轮,使其承载能力提高一倍。对某企业Ф3200煅烧炉末级传动装置出现了末级小齿轮过度磨损,使得小齿轮使用寿命大大缩短这一情况,本文提出了采用末级传动改造为自调位小齿轮装置形式,以解决末级传动啮合不良的问题。由于自调位小齿轮传动装置的最大特点是利用鼓形齿来传递动力和自调位偏转,通过对其传动机理、结构及受力状况的分析,在消化DMGH传动的基础上,根据煅烧炉末级传动的要求,创新设计了三种自调位小齿轮结构型式方案,并给出了具体改造设计方案及鼓形齿轮的结构设计。为了对自调位小齿轮装置鼓形齿轮传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研制了重载低速传动末级自调位小齿轮实验装置,并投入实验使用。针对现行的BFT型多柔传动理论计算公式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建立新的坐标体系,对BFT型多柔传动末级不均载的三种情况进行力学分析,解决了各种不均载条件下的精确理论计算问题,得出了在全均载及其他不同程度均载条件下的精确理论计算公式,并根据这些公式可以方便工程计算。同时,提出了确定最佳结构参数的两种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一种是试凑法,可以快速地找出比较合适的结构参数,也为其他型式的多柔传动设计提供了类似的解决方案。第二种优化设计法,通过优化设计实现了多柔传动装置的结构优化、参数优化。由于自调位小齿轮装置的应用在国外也是最近几年,其设计、制造方法属于专利范围,未见有公开资料。本文通过对自调位小齿轮装置的受力进行分析,给出了装置的核心零件鼓形齿的设计方法,并应用所给出的方法设计了自调位小齿轮实验装置。根据所设计的参数和结构,成功制造出了自调位小齿轮装置样机进行实验,为装置及系列装置的设计提供了依据。为了便于分析自调位小齿轮装置中鼓形齿齿向位移、棱边卡死现象及说明某一轮齿所处周向位置,本文参考鼓形齿联轴器的啮合分析,把鼓形齿内、外齿面的运动简化为展开的平面运动。先建立鼓形齿齿面方程,根据非共轭齿面的啮合条件,得到一系列非线性方程组,再运用MATALAB优化求解啮合点的数值解,最后得出内外齿啮合运动的规律。本文通过对鼓形齿与小齿轮上内齿轮的配合分析和自调位小齿轮装置机构偏载分析,引入柔性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自调位小齿轮系统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由于本传动的小齿轮自调位机构为一可自适应转动的柔性部件,首先建立该传动机构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并在该模型基础上进行了运动传递分析,然后在其基础上再引入柔性多体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最后在实验的基础上,对自调位小齿轮装置扭矩波动的振动性质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不同挠性转角情况下的扭矩与应力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10](2007)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 2007年 第32号》文中研究表明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7年7月1日起对巴基斯坦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中巴自贸协定》)第一阶段首次降税,现将有关问题公告如下:一、自2007年7月1日起,对原产于巴基斯坦的3975个8位税目项下的进口货物实行低于最惠国税率的协定税率(详见附件)。二、海关对中报享受《中巴自贸协定》协定税率且原产地为巴基斯坦的进口货物,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
二、起重机鼓形滚柱联轴器的性能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起重机鼓形滚柱联轴器的性能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虚拟样机及配流盘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多作用内曲线径向柱塞马达研究现状 |
1.3 虚拟样机技术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内曲线马达核心运动模型的建立 |
2.1 多作用内曲线径向柱塞式液压马达的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 |
2.2 柱塞滚子组件的受力分析 |
2.3 柱塞组件与定子环间作用力的计算分析 |
2.3.1 作用在柱塞组件上的力 |
2.3.2 圆柱滚子和定子环间作用力的求解 |
2.4 等接触应力定子曲线的绘制 |
2.4.1 接触处的接触应力分析 |
2.4.2 等接触应力曲线的求解 |
2.5 等接触应力曲线的绘制 |
2.5.1 等接触应力曲线幅角的分配 |
2.5.2 等接触应力曲线的性能分析 |
2.5.3 十作用十六柱塞内曲线液压马达等接触应力曲线的绘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曲线液压马达虚拟样机的建立与数值仿真分析 |
3.1 基于ADAMS的多作用液压马达动力学建模 |
3.1.1 内曲线马达的几何建模 |
3.1.2 内曲线马达的物理建模 |
3.2 内曲线马达动力学模型仿真平台的理论验证 |
3.3 内曲线液压马达整体化虚拟样机的建立 |
3.3.1 联合仿真接口的设置 |
3.3.2 柱塞副及相关泄漏部分的液压建模 |
3.3.3 构建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整体化模型 |
3.4 内曲线液压马达整体化仿真结果分析 |
3.4.1 内曲线径向柱塞马达圆柱滚子中心径向位移及速度分析 |
3.4.2 内曲线径向柱塞马达流量-压力仿真结果分析 |
3.4.3 油液含气量对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流盘结构的优化 |
4.1 阻尼槽的设计 |
4.1.1 配流盘的工作原理 |
4.1.2 阻尼槽的工作原理 |
4.1.3 U形阻尼槽的设计 |
4.1.4 三角形阻尼槽的设计 |
4.1.5 组合阻尼槽的设计 |
4.2 阻尼槽结构参数对马达性能的影响 |
4.2.1 U形阻尼槽结构参数的影响 |
4.2.2 三角形阻尼槽结构参数的影响 |
4.3 不同形式阻尼槽结构的性能对比 |
4.3.1 阻尼槽对柱塞腔内压力的影响(以柱塞腔1 为例) |
4.3.2 阻尼槽对流入柱塞腔内油液流量的影响(以柱塞腔1 为例) |
4.3.3 阻尼槽对马达输出转矩的影响 |
4.3.4 不同阻尼槽的抗干扰能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乌东德水电站12500kN卷扬式启闭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背景 |
2 主要技术指标 |
3 总体布置型式及设计特点 |
4 技术创新点 |
4.1 布置型式 |
4.2 驱动方式 |
4.3 卷筒对接环形焊缝的自动化焊接技术 |
4.4 大型动滑轮组手摇移轴装置设计 |
4.5 荷载检测及限制装置改进设计 |
4.6 研制出了新型的卷筒联轴器配钻孔攻丝方法 |
5 结语 |
(4)QYZ-12000型桥式装卸料机小车体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堆浸筑堆工艺与设备现状 |
第二章 QYZ–12000 型桥式移动装卸料机总体设计 |
2.1 QYZ–12000 型桥式移动装卸料机设计指标 |
2.2 QYZ–12000 型桥式移动装卸料机组成 |
2.3 QYZ—12000 型桥式移动装卸料机基本特征 |
第三章 移动卸料小车的总体设计 |
3.1 移动卸料小车的构造 |
3.2 移动卸料小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
3.3 移动卸料小车的布置 |
第四章 移动卸料小车的部件设计 |
4.1 缓冲器的设计 |
4.2 车轮装配的设计 |
4.3 定位装置的设计 |
4.4 小车架的设计 |
4.5 小车驱动系统的设计及计算 |
4.6 卸料斗设计 |
4.7 可调卸料闸门的设计 |
4.8 小车轮轴的 ansys 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门座式起重机臂架坠落事故再现仿真平台研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事故再现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
1.1.1 事故再现研究方法 |
1.1.2 事故再现研究方向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门座起重机事故分析 |
2.1 门座起重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1 起升机构 |
2.1.2 变幅机构 |
2.1.3 回转机构 |
2.1.4 运行机构 |
2.1.5 单臂架系统 |
2.1.6 转台结构 |
2.1.7 圆筒门架 |
2.1.8 辅助装置 |
2.2 常见起重机事故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
2.2.1 吊钩 |
2.2.2 钢丝绳 |
2.2.3 减速器齿轮 |
2.2.4 卷筒及钢丝绳压板 |
2.2.5 制动器 |
2.2.6 车轮与轨道 |
2.2.7 安全附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平台的开发 |
3.1 平台开发软件VC++6.0简介 |
3.2 设计目标 |
3.3 变量设置 |
3.4 仿真界面设计 |
3.5 各机构的运动规律分析 |
3.5.1 MQ4599正常工况下运动情况 |
3.5.2 MQ4599事故发生时的运动情况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MQ4599三维实体的建模与装配 |
4.1 SolidWorks简介 |
4.2 建模思路 |
4.3 门座式起重机MQ4599三维实体零件建模 |
4.3.1 臂架建模 |
4.3.2 人字架、圆筒门架和转台建模 |
4.3.3 吊钩组建模 |
4.3.4 卷筒建模 |
4.4 装配 |
4.5 SolidWorks与3dmax接口处理 |
4.6 场景建模 |
4.6.1 3dmax软件简介 |
4.6.2 建模思路 |
4.7 臂架损坏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臂架坠落事故过程仿真 |
5.1 事故过程再现动画制作思路 |
5.2 模型处理 |
5.2.1 删除辅助对象 |
5.2.2 模型成组 |
5.2.3 臂架重建 |
5.2.4 调整各机构轴的位置 |
5.3 将起重机模型合并到场景中 |
5.4 钢丝绳建模 |
5.5 添加链接关系 |
5.5.1 附加 |
5.5.2 链接 |
5.5.3 链接变换 |
5.6 添加材质和贴图 |
5.7 动画制作 |
5.7.1 臂架坠落与地面碰撞 |
5.7.2 臂架坠落受钢丝绳约束未落地 |
5.8 灯光设置 |
5.9 摄影机设置 |
5.10 渲染输出 |
5.11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全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大扭矩封闭试验系统加载器研制及其均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加载器技术研究现状 |
1.3.1 电封闭式试验台加载器 |
1.3.2 液压封闭式试验台加载器 |
1.3.3 机械封闭式试验台加载器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大扭矩加载器传动系统总体方案 |
2.1 引言 |
2.2 总体方案设计 |
2.2.1 技术指标 |
2.2.2 设计思路 |
2.3 试验台结构组成 |
2.3.1 试验台组成及工作原理 |
2.3.2 试验台载荷特性 |
2.4 加载器传动系统组成及工作过程 |
2.4.1 集流环 |
2.4.2 施载电机 |
2.4.3 减速机构 |
2.4.4 加载器工作过程 |
2.5 加载器性能分析 |
2.5.1 加载器动力参数计算 |
2.5.2 关键部件结构强度分析 |
2.5.3 加载器的反程自锁性 |
2.5.4 加载器能耗分析 |
2.5.5 加载器稳定性校验 |
2.5.6 加载器模态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扭矩加载器行星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 |
3.1 引言 |
3.2 分析模型 |
3.3 内部激励分析 |
3.3.1 刚度激励分析 |
3.3.2 误差激励分析 |
3.4 各子结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3.4.1 齿轮副相对位移分析 |
3.4.2 太阳轮子结构建模 |
3.4.3 行星架子结构建模 |
3.4.4 内齿圈子结构建模 |
3.4.5 行星轮子结构建模 |
3.5 行星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扭矩加载器行星传动系统均载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静态均载特性分析 |
4.2.1 静态均载系数确定 |
4.2.2 静态均载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4.3 动态均载特性分析 |
4.3.1 系统运动微分方程 |
4.3.2 动态均载系数确定 |
4.3.3 动态均载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4.4 试验验证 |
4.4.1 试验原理 |
4.4.2 试验装置 |
4.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扭矩加载器控制系统研究 |
5.1 引言 |
5.2 无线通信设计 |
5.2.1 无线通信信道 |
5.2.2 无线通信实现方法 |
5.2.3 环形天线 |
5.2.4 无线通信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5.2.5 无线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5.3 实时检测及加载子系统设计 |
5.3.1 主控模块设计 |
5.3.2 加载控制模块设计 |
5.3.3 施载电机驱动模块设计 |
5.3.4 扭矩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
5.4 控制台子系统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大扭矩加载器实验分析 |
6.1 引言 |
6.2 加载器传动系统稳定性实验 |
6.2.0 实验目的 |
6.2.1 实验设备 |
6.2.2 实验内容 |
6.2.3 实验分析 |
6.3 加载器静态加载实验 |
6.3.1 静态施载角检测 |
6.3.2 静态施载力矩检测 |
6.4 加载器动态加载实验 |
6.4.1 动态施载角检测 |
6.4.2 振动等级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发动机燃烧室试验段联轴节改进设计与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联轴器简介 |
1.2.1 联轴器的分类 |
1.2.2 联轴器的选用方法 |
1.2.3 联轴器的工作情况系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 本课题的意义 |
第2章 联轴节的载荷设计值及改进设计方案 |
2.1 电机额定负载扭矩的计算 |
2.1.1 电机轴上的负载转动惯量J_L |
2.1.2 电机轴上的负载转矩M_L |
2.2 电机的选型 |
2.3 联轴节的载荷设计值及初步改进设计方案 |
第3章 联轴节的有限元分析应用 |
3.1 有限元分析 |
3.2 常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
3.3 工程领域的有限元分析应用 |
3.4 联轴节的有限元分析应用 |
3.4.1 联轴节数据 |
3.4.2 计算模型 |
3.4.3 计算结果 |
3.4.4 数据处理 |
3.4.5 联轴节的有限元应用结论 |
第4章 联轴节的剪断破坏试验 |
4.1 剪断破坏试验方法介绍 |
4.1.1 试验前准备工作 |
4.1.2 试验对象的安装 |
4.1.3 试验转矩载荷预加载 |
4.1.4 试验转矩载荷加载 |
4.1.5 试验后数据处理 |
4.2 联轴节的剪断破坏试验 |
4.2.1 准备工作 |
4.2.2 安装 |
4.2.3 试验转矩载荷预加载 |
4.2.4 试验转矩载荷加载 |
4.2.5 试验后数据处理 |
4.2.6 试验结论 |
研究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
(9)重载低速传动未级小齿轮自调位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其研究的价值 |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价值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多柔传动的研究现状 |
1.2.2 自调位小齿轮装置的研究现状 |
1.3 重载低速末级小齿轮自调位传动的常用型式 |
1.3.1 悬挂减速器类多柔传动装置的结构特点及型式 |
1.3.2 悬挂小车类多柔传动装置的结构特点及型式 |
1.3.3 自调位小齿轮装置的特点及型式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和特色 |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
1.4.2 课题研究的特色 |
第二章 重载低速多柔传动装置的设计及特点 |
2.1 多点啮合柔性传动的特点及优越性 |
2.1.1 多点啮合柔性传动 |
2.1.2 多柔传动的主要结构特点 |
2.1.3 多柔传动装置的优越性 |
2.2 BFT型多柔传动装置 |
2.2.1 BFT型多柔传动结构型式一(有弹性顶杆不对称型) |
2.2.2 BFT型多柔传动结构型式二(有弹性顶杆对称型) |
2.2.3 BFT型多柔传动结构型式三(无弹性顶杆对称型) |
2.3 双轨道型多柔传动装置设计及特点 |
2.3.1 创新思想 |
2.3.2 基本结构及特征 |
2.3.3 优点及应用 |
2.4 双点啮合悬挂小车多柔传动装置设计及特点 |
2.4.1 创新思想 |
2.4.2 基本结构及特征 |
2.4.3 优点及应用 |
第三章 自调位小齿轮装置的结构方案创新及实验装置总体设计 |
3.1 创新思想 |
3.2 鼓形齿结构设计及确定 |
3.3 自调位小齿轮实验装置总体设计 |
第四章 重载低速传动末级小齿轮自调位装置的受力分析 |
4.1 BFT型多柔传动的受力分析 |
4.1.1 列平衡方程 |
4.1.2 普遍情况计算公式 |
4.1.3 末级两点啮合径向载荷沿齿宽均匀分布的计算公式 |
4.1.4 末级齿面径向载荷及切向载荷沿齿宽都均匀分布的计算公式 |
4.1.5 全均载(末级齿面径向及切向载荷沿齿宽均布并两啮合点传递载荷相等)的计算公式 |
4.2 自调位小齿轮装置的受力分析 |
4.2.1 自适应力分析 |
4.2.2 静力学分析 |
第五章 重载低速传动末级小齿轮自调位装置的参数设计及优化 |
5.1 BFT 多柔传动的参数设计及优化 |
5.1.1 解析方法 |
5.1.2 试凑方法 |
5.1.3 优化设计方法 |
5.2 自调位小齿轮装置的参数设计及优化 |
5.2.1 自调位小齿轮装置的参数选择 |
5.2.2 几何计算 |
5.2.3 鼓形齿强度校核 |
5.3 自调位小齿轮实验装置的设计 |
5.3.1 自调位小齿轮尺寸设计 |
5.3.2 各部件的选择设计 |
5.3.3 主要部件的强度校核 |
第六章 自调位小齿轮装置的运动学分析 |
6.1 鼓形齿齿面运动形式 |
6.2 鼓形齿齿面方程 |
6.3 鼓形齿齿面啮合分析 |
第七章 自调位小齿轮装置的多柔体动力学研究 |
7.1 鼓形齿与小齿轮上内齿轮的配合分析 |
7.2 自调位小齿轮装置机构偏载分析 |
7.3 自调位小齿轮系统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 |
7.3.1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 |
7.3.2 多刚体系统中的齿轮副模型 |
7.3.3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的引入 |
7.4 试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7.4.1 数据采集方法 |
7.4.2 扭矩波动的振动性质分析 |
7.5 不同挠性转角情况下的扭矩与应力关系 |
7.5.1 不同挠性转角情况下的扭矩与偏角α关系 |
7.5.2 不同挠性转角情况下的扭矩与应力关系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课题研究成果 |
8.1.1 理论研究成果 |
8.1.2 应用研究成果 |
8.1.3 创新点 |
8.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四、起重机鼓形滚柱联轴器的性能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虚拟样机及配流盘结构的研究[D]. 张国强.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备案公告 2018年第6号(总第222号)[J].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国标准化, 2018(17)
- [3]乌东德水电站12500kN卷扬式启闭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J]. 张庆军,张为明,李亚将. 安装, 2018(01)
- [4]QYZ-12000型桥式装卸料机小车体设计[D]. 向军. 南华大学, 2014(02)
- [5]门座式起重机臂架坠落事故再现仿真平台研究开发[D]. 陈旋.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1)
- [6]大扭矩封闭试验系统加载器研制及其均载特性研究[D]. 安永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2)
- [7]发动机燃烧室试验段联轴节改进设计与力学分析[D]. 袁汀. 湖南大学, 2011(07)
- [8]起重机鼓形滚柱联轴器的性能测试[J]. 林南英,翟国栋.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997(06)
- [9]重载低速传动未级小齿轮自调位装置的研究[D]. 贺元成. 上海大学, 2009(05)
-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 2007年 第32号[J].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20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