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资部1989年1至10月大事记(论文文献综述)
冉小蒙[1](2021)在《全面抗战时期湖北省银行研究》文中指出
刘世彬[2](2021)在《山东小三线建设研究》文中认为
李蔚暄[3](2021)在《“条块”管理下的制度张力——以兰州化学工业公司为中心的考察(1958—1962)》文中研究指明"条条"与"块块"是中国计划经济中两种主要的管理体制。"大跃进"时期,国家对"一五"时期形成的"条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大量企业和经济管理权力下放地方,从而形成了"块块"管理体制。但此次改革却造成了全国工业管理的混乱,"条块"管理制度之间的张力是造成这一现象重要的原因。在计划管理体制与对企业领导关系两个方面,"条块"之间均存在着不小的分歧,企业不得不通过与上级"讨价还价"来化解实际问题,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条块"管理中的制度性矛盾。"条块"管理制度之间的张力,使得"条块"权力划分始终难以达成平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治乱循环,从而对计划经济时期及其后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长斌[4](2020)在《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文中指出
范小仲[5](2019)在《中国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考察(1979-201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跨越。1978-2017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5%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然而,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也面临着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多重结构失衡的风险和挑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结构失衡并存的现象被称为“中国经济增长之谜”。现有研究大多从我国要素市场化滞后于产品市场化的“不对称市场化”典型事实出发,通过实证分析要素价格扭曲的经济效应来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之谜”,并提出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建议,但较少考察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从历史视角追溯探寻我国要素市场化滞后深层原因的研究也不多见。基于此,在要素市场化改革2013年进入重点攻坚阶段的背景下,本文根据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将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扭曲型要素价格体系及要素计划配置体制作为分析起点,按经济体制转轨(1979-1991年)、市场经济体制建立(1992-2001年)和市场经济体制完善(2002-2013年)三个时期,将要素市场化改革相应分为探索、推进和深化三个阶段,系统梳理1979-2013年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脉络,深入研究要素市场化滞后的历史逻辑和历史根源,力图从中找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制约因素,为当前的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参考。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内生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所形成的扭曲型要素价格体系以及要素计划配置体制,使中国在改革开放前近三十年就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付出的代价高昂,表现为产业结构严重畸形,要素配置效率低下,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甚微。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以及市场化改革的启动,要素市场领域也开始进行改革探索,扭曲型要素价格体系和要素计划配置体制成为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对象和起点。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1979-1991年),要素市场化改革开始实践探索。尽管还存在“要素不是商品”的理论桎梏,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市场力量的不断增强,产品价格市场化及市场主体多元化对要素计划配置体制造成冲击,要素市场开始初步发育。然而,相比于产品价格,要素价格市场化程度还很低,要素价格扭曲依然严重,加剧市场秩序紊乱和宏观调控困难,现实矛盾使要素市场化改革由探索进入推进阶段。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1992-2001年),“要素不是商品”的理论桎梏被打破,确立了要素的商品属性和要素市场的基础地位,在产品价格市场化并轨的背景下,要素市场化改革开始正式启动并不断推进。但由于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量战略性和社会性负担,需要在要素数量和价格上予以支持,要素价格“双轨制”由此形成,引发经济中产生诸多摩擦和冲突,解决摩擦客观上为深入要素市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2002-2013年),要素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但受到地方政府干预要素市场的掣肘,要素市场分割和要素价格扭曲并没有消除,导致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多重结构性失衡,要素价格扭曲成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根源。通过考察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和启示:第一,要素市场化总体滞后是我国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第二,要素市场化改革受多重因素制约与掣肘;第三,要素市场化抑制内生于双轨渐进式改革策略;第四,要素价格扭曲是传统发展方式的重要决定因素和锁定机制;第五,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规模、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及市场发育等发展阶段性因素的变化,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现实条件已经具备,要素市场化改革已具有“可改革性”。从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来看,要素市场化改革受到多重因素制约,涉及经济体制的各个层面,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需要统筹推进,注重与其他相关改革的相互协同与配合。如此,才能真正建立完善的竞争性要素市场体系,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从而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成功转型。
萧冬连[6](2019)在《过程与结局:1986年“价、税、财”改革方案研究》文中认为1986年年初,经济学界围绕改革路径展开了广泛的争论,存在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以价格改革为重点的整体配套推进的思路,一种是以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局部试验的思路。3月中旬,中共中央提出价格、税收、财政配套改革的设想。经过研究讨论,初步拟定"价、税、财联动"的改革方案,准备次年在钢铁行业试点推行,此方案也得到了邓小平的赞成。然而,这个方案遇到了部门利益难以协调的问题,中央高层对改革方案也难以达成共识,担心风险不可控。同时,国内外一些经济学者也对这个方案提出批评。于是,11月1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搁置了这一改革方案,邓小平也同意了中财小组的意见。经济增速的下滑使得中央对改革越来越谨慎,当时决策者希望在一个紧的环境下推进改革,证明是行不通的。
沈小静,刘若阳,姜旭[7](2019)在《新中国70年采购管理发展历程、阶段特征及未来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制度情境因素的渐进市场化、技术情境因素的全球信息化,以及企业情境因素的供应链协同化发展,我国采购管理经历了"计划经济"、"改革起步"、"市场推进"、"科学管理"和"转型发展"5个阶段。本文在界定采购管理内涵的基础上,分析采购管理各发展阶段的影响情境因素,总结阶段特征、问题及政策举措,最后对采购管理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梁志,王世圆,高艳杰,贺艳青,游览,陈玉珊,陈洪运[8](2019)在《冷战史研究东南亚国家档案导论》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可以被视为中国冷战史研究的起步阶段。那时,从事冷战史研究的学者群体偏小,史料来源较为单一(主要利用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国家的档案),关注范围相对狭窄。相比较而言,近二十年中国的冷战史研究明显呈现出整体繁荣的状态。这一点至少体现在如下多个方面:研究队伍不断壮大,而且由于师承关系和科研项目形成了若干或大或小、比较稳定的研究团队;史料挖掘的范围逐渐由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扩展到英国、法国、德国、东欧国家、日本、韩国、印度乃
徐轶杰[9](2019)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市空气污染治理的历史回顾——以消烟除尘工作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北京市空气污染治理的启动阶段。从70年代初起,北京市以消烟除尘工作为中心,由空气污染调查入手,将空气污染治理逐步从末端治理向根源治理推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综合治理,北京市空气污染状况得到初步遏制。回顾总结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市空气污染治理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理解中国空气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群众性消烟除尘会战是空气污染的末端治理、运动式治理,而从源头上综合治理空气污染才是根本之策。
孟凡靠[10](2019)在《大跃进前后农村生活燃料危机及其应对 ——以皖西北地区为中心(1958-1962)》文中提出大跃进前后,全国较大范围内出现了严重的燃料危机。本文以皖西北农村为中心,通过较长时间段,历时性考察燃料危机在农村社会的形成机制及其应对措施。皖西北地区由于常年遭受自然灾害,形成了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一直处于生态弱平衡的边缘,系统已经不具备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在此背景下,一方面1950年代阜阳地区推行农业“三改”,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秸秆主要来源“高秆作物”种植面积被压缩代之以高产作物。另一方面,阜阳地区自然灾害频繁,新推广农作物不适应皖西北自然生态,农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两方面因素的结合,直接造成了农作物秸秆总产量的下降。此外,大跃进开始后的大炼钢铁、公共食堂、代食品加工等新事物增加了燃料消耗,使就处于燃料危机边缘的农村雪上加霜。多重因素的合力,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到崩溃,燃料问题成为该地区的紧要解决难题。燃料危机之时,最初是鼓励民众自救,四处寻找可供烧柴的杂草树木等。除此之外,还陆续陆续恢复了原有的农业种植结构、解散公共食堂允许分户开伙、加大对农村的煤炭供应、开发新能源沼气等措施。多种措施的实施,使皖西北地区逐渐恢复了原有的燃料系统,渡过了这场燃料危机。
二、物资部1989年1至10月大事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资部1989年1至10月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3)“条块”管理下的制度张力——以兰州化学工业公司为中心的考察(1958—1962)(论文提纲范文)
一 从集权到分权:20世纪50年代“条块”管理的变化 |
二 “变轨”的计划:计划管理中的“条块”矛盾 |
三 部委与地方党委:企业领导关系中的“条块”分歧 |
四 “讨价还价”:企业应对“条块”分歧的方式 |
结 语 |
(5)中国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考察(1979-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由和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第一章 历史起点:扭曲型要素价格体系与要素计划配置体制 |
第一节 扭曲型要素价格体系的形成 |
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选择 |
二、扭曲型要素价格体系的形成 |
第二节 要素计划配置体制的建立 |
一、实行高度集中的资金计划配置制度 |
二、构建城乡二元的劳动力资源配置体系 |
第三节 经济发展绩效低下的困境 |
第二章 理论桎梏与实践探索:1979-1991年 |
第一节 “要素不是商品”的理论桎梏 |
一、“要素不是商品”的正式提出 |
二、突破桎梏的理论探索 |
第二节 市场机制引入对要素计划配置体制的冲击 |
一、产品价格市场化 |
二、市场主体多元化 |
三、要素计划配置体制受到冲击和改革的必然性 |
第三节 要素市场化的初步探索与要素市场的初步发育 |
一、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市场发育与利率调整 |
二、就业压力与劳动力市场发育 |
三、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和土地市场萌芽 |
第四节 要素价格形成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
第三章 推进与约束:1992-2001年 |
第一节 要素市场基础地位的确立 |
第二节 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
一、金融市场:股票、债券市场发展与利率市场化启动 |
二、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流动加快与工资形成机制市场化 |
三、土地市场:土地配置方式向市场化转变 |
第三节 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约束 |
一、传统体制惯性的约束 |
二、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限制 |
第四节 要素市场化改革中的摩擦与冲突 |
一、要素价格双轨制的体制摩擦 |
二、城乡与区域差距扩大 |
三、要素支持与配置效率的冲突 |
第四章 深化与掣肘:2002-2013年 |
第一节 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深化 |
一、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
二、全面建设劳动力市场体系 |
三、加快土地市场化改革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干预与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掣肘 |
一、财政金融化与金融市场扭曲 |
二、“土地引资”和“土地财政” |
三、低工资发展模式的依赖 |
第三节 要素市场扭曲的现实特征 |
第五章 现行要素价格扭曲: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结构失衡 |
第一节 现行要素价格扭曲的经济增长效应 |
第二节 现行要素价格扭曲与经济结构失衡的关联 |
一、要素价格扭曲引起收入分配结构失衡 |
二、要素价格扭曲导致总需求结构失衡 |
三、要素价格扭曲造成产业结构失衡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一、要素市场化总体滞后是中国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
二、要素市场化改革受多重因素制约与掣肘 |
三、要素市场化抑制内生于双轨渐进式改革策略 |
四、要素价格扭曲是传统发展方式的重要决定因素和锁定机制 |
五、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过程与结局:1986年“价、税、财”改革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整体推进还是局部试验? |
二、“价、税、财联动”方案的设计 |
三、“价、税、财联动”方案为什么搁浅? |
四、从“软着陆”到再度“起飞” |
五、宽松环境是否可期? |
(7)新中国70年采购管理发展历程、阶段特征及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念演变及影响情境 |
二、情境因素分析及发展历程 |
(一)1949~1977年:“计划经济”阶段 |
(二)1978~1992年:“改革起步”阶段 |
(三)1993~1998年:“市场推进”阶段 |
(四)1999~2011年:“科学管理”阶段 |
(五)2012年至今:“转型发展”阶段 |
三、阶段特征、存在问题及政策举措 |
(一)“计划经济”阶段的特征、存在问题及政策举措 |
(二)“改革起步”的阶段特征、存在问题及政策举措 |
(三)“市场推进”阶段特征、存在问题及政策举措 |
(四)“科学管理”的阶段特征、存在问题及政策举措 |
(五)“转型发展”阶段特征、存在问题及政策举措 |
四、发展趋势与展望 |
(9)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市空气污染治理的历史回顾——以消烟除尘工作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970~1971年:北京市对空气污染的调查 |
1972年:北京市空气污染治理的起步 |
1973~1977年:北京市开展消烟除尘会战 |
(一) 提出限期治理方案 |
(二) 探索治理空气污染的根本之策 |
1. 改变城市燃料结构 |
2. 外迁污染企业 |
3. 发展集中供热 |
1978~1990年:北京市空气污染综合治理 |
(一) 明确城市发展定位, 加速外迁污染企业 |
(二) 加强空气污染治理的法制建设 |
(三) 积极发展集中供热 |
(四) 优化城市燃料结构 |
(五) 大力发展蜂窝煤取代散煤 |
余论 |
(10)大跃进前后农村生活燃料危机及其应对 ——以皖西北地区为中心(1958-196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资料来源与论文框架 |
一、皖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演变与燃料系统 |
(一)生态环境演变 |
(二)脆弱的燃料系统 |
二、农业“三改”与秸秆产量的变化(1953-1959) |
(一)皖西北农业“三改”的实践 |
(二)高秆作物与高产作物的耕作面积变化 |
(三)调整前后作物秸秆产量的比较 |
三、皖西北“大跃进”运动与燃料消耗(1958-1962) |
(一)大炼钢铁对林木资源的索取 |
(二)工业跃进与农村生活用煤的紧缩 |
(三)公共食堂与农村燃料消耗 |
(四)饥荒缺粮与燃料消耗新需求 |
四、替代能源:沼气的开发与实践(1958-1962) |
(一)“典型”转移:从武汉到阜阳 |
(二)阜阳专区沼气开发实践的历程 |
(三)沼气开发缘何失败? |
五、多管齐下:“燃料危机”的应对(1959-1962) |
(一)调动社员四处寻柴 |
(二)调整煤炭供应政策 |
(三)恢复农业耕作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物资部1989年1至10月大事记(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抗战时期湖北省银行研究[D]. 冉小蒙.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山东小三线建设研究[D]. 刘世彬.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条块”管理下的制度张力——以兰州化学工业公司为中心的考察(1958—1962)[J]. 李蔚暄. 史林, 2021(02)
- [4]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D]. 王长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5]中国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考察(1979-2013)[D]. 范小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6]过程与结局:1986年“价、税、财”改革方案研究[J]. 萧冬连. 北京党史, 2019(06)
- [7]新中国70年采购管理发展历程、阶段特征及未来展望[J]. 沈小静,刘若阳,姜旭. 管理世界, 2019(10)
- [8]冷战史研究东南亚国家档案导论[J]. 梁志,王世圆,高艳杰,贺艳青,游览,陈玉珊,陈洪运.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19(01)
- [9]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市空气污染治理的历史回顾——以消烟除尘工作为中心[J]. 徐轶杰.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9(03)
- [10]大跃进前后农村生活燃料危机及其应对 ——以皖西北地区为中心(1958-1962)[D]. 孟凡靠.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