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锥颅碎吸并液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2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敖良,艾志国,钟利波,周志飞[1](2021)在《定向软通道血肿吸引术与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定向软通道血肿吸引术与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接诊的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行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实验组行定向软通道血肿吸引术。比较两组再出血率、住院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与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术后无再次出血,对照组术后再次出血率为14.29%(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为(18.36±2.25)d,短于对照组的(24.75±3.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为(65.35±4.08)分,高于对照组的(59.40±3.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定向软通道血肿吸引术与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安全性相似,均可有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但前者能降低术后再次出血率,缩短住院时间,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常志锋,王梅[2](2020)在《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血肿清除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血肿清除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行传统开颅术治疗,治疗组行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血清CK、LDH、NSE与血肿清除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CK、LDH、NSE值均低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血清CK、LDH、NSE水平,提高血肿清除率。
曹忠文[3](2019)在《微创穿刺清除术(MPST)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LCFD)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脑出血破入脑室占脑出血的40%,是脑出血的严重类型,可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AOH),病情重、进展快、死亡率高、神经功能恢复差,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传统手术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创伤大、预后差、并发症多、患者家属接受度差,近年来临床应用率降低。随着近年来医学科技的进步,新技术、新设备迅速应用于临床,脑出血微创治疗已成为一种趋势。MPST联合LCFD疗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并为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等广泛应用的新型临床治疗方法。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实施MPST联合LCFD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比较分析微创穿刺清除术(MPST)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LCFD)在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方面的优势,为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材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5月—2018年5月住院行MPST治疗的脑出血破入脑室病例94例。入选病例中8例脑出血集中在脑室内,占入选病例数的8.5%;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37例,占39.4%;丘脑出血破入脑室22例,占23.4%;脑叶出血破入脑室19例,占20.2%;小脑出血破入脑室6例,占6.4%。根据MPST治疗时是否联合应用LCFD,分为MPST组和MPST联合LCFD组。MPST组41例(其中男23例,女18例)采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的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清除套装,对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经颅脑CT精准定位后行脑室血肿MPST治疗,术后应用尿激酶对血肿进行纤溶治疗,脑室内积血70%清除后,夹闭脑室硬通道引流管24h,观察病情无加重后拔除脑室硬通道引流管。MPST联合LCFD组53例(其中男27例,女26例),对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行MPST后,应用尿激酶溶解血肿,三、四脑室开放,AOH缓解的前提下再行LCFD引流脑室残余积血,增强疗效。脑室内积血70%清除后首先夹闭脑室硬通道引流管24h,观察病情无加重后拔除脑室硬通道引流管。LCFD引流脑脊液颜色、细胞数检验等逐渐正常后拔除LCFD引流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出血量、Graeb评分(Graeb脑室内出血评分表见附表1),两组病例资料类似,有可比性。对比分析两组患者10d血肿基本清除率、平均住院天数、术后感染率、脑脊液漏发生率、术后再出血率、半年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率及预后情况,探讨MPST联合LCFD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意义。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正态分布数据的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有序分类资料采用符号秩和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出血量、Graeb评分,两组病例资料类似,(P>0.05),有可比性。MPST组10d血肿基本清除例数29例,占70.7%,平均住院天数中位数19d;MPST联合LCFD组10d血肿基本清除例数47例,占88.7%,平均住院天数中位数17d。两组数据比较分析:MPST联合LCFD组平均住院天数显着小于MPST组(p<0.001)。MPST联合LCFD组10d血肿基本清除率高于MPS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MPST组术后脑室穿刺点脑脊液漏9例,发生率22%;颅内感染8例,发生率19.5%。MPST联合LCFD组术后脑室穿刺点脑脊液漏3例,发生率5.7%;颅内感染2例,发生率3.8%。两组数据比较分析:MPST联合LCFD组脑室穿刺点脑脊液漏发生率及颅内感染发生率显着低于MPST组(p=0.042,p=0.034)。半年后随访预后情况:MPST组41例,优良7例、轻残14例、重残9例、死亡11例;慢性脑积水9例,发生率22%。MPST联合LCFD组53例,优良19例、轻残19例、重残4例、死亡11例;慢性脑积水3例,发生率5.7%。两组数据比较分析:MPST联合LCFD组半年后的预后情况优于MPST组(p=0.038),MPST联合LCFD组和MPST组死亡率无显着差异(X2=0.476,P=0.49)。MPST联合LCFD可以降低慢性脑积水发生率(p=0.042)。结论:MPST能及时解除急性梗阻性脑积水(AOH),又能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脑脊液循环通畅后MPST联合应用LCFD引流血性脑脊液,可以加快脑室残留积血排出,减少住院天数、减少脑脊液漏发生率、减少颅内感染率及慢性脑积水发生率,改善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预后。MPST联合LCFD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疗效确切,方便快捷、比单行MPST疗效好,值得推广。
郑前朗[4](2018)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高血压脑出血以其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其发病率也逐渐增高,威胁着生命的健康,在临床治疗中,保守治疗往往取不到期待的效果,对于手术方式的探讨,目前国内外主要采取的手术方式包括: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小骨窗血肿清除、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微创血肿穿刺引流。而目前针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选择,国内外均未有统一的意见,而查阅对比国内外的综述文献,大部分均为研究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与保守治疗的预后比较、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和微创小骨窗血肿清除的预后对比,或者是微创穿刺引流与保守治疗的对比,而针对同为微创穿刺引流中不同分型的硬通道颅内穿刺血肿碎吸引流术和方体定位定向软通道置管血肿液化引流术两种术式的预后对比则较少。【研究目的】探讨小骨窗血肿清除手术、硬通道颅内穿刺血肿碎吸引流术及方体定位定向软通道置管血肿液化引流术等三种手术方法对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在2007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其中小骨窗血肿清除手术(简称小骨窗开颅组)33例,硬通道颅内穿刺血肿碎吸引流术(简称硬通道碎吸组)105例,方体定位定向软通道置管血肿液化引流术(简称软通道置管组)134例。就各组病例患者的术前资料、术后再出血率、颅内感染率、10天内死亡率、术后1年GOS评分等方面的差异,采用SPSS软件(16.0版)对收集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小骨窗开颅组、硬通道碎吸组、软通道置管组等三组间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合并慢性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危险因素(吸烟史、饮酒史)以及患者的术前意识状态、血肿大小、出血部位等状况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术后再出血率比较:硬通道碎吸组再出血率19.04%;软通道置管组再出血率9.70%;小骨窗开颅组再出血率6.45%;χ2=6.139,P值=0.046,三组间病例再出血率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再行组间两两比较:硬通道碎吸组-软通道置管组:χ2=4.321,P值=0.038,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硬通道碎吸组-小骨窗开颅组:χ2=3.160,P值=0.045,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软通道置管组-小骨窗开颅组:χ2=0.429,P值=0.512,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3.术后10天内死亡率比较:硬通道碎吸组死亡率26.67%;软通道置管组死亡率14.93%;小骨窗开颅组死亡率9.09%;χ2=7.627,P值=0.022,三组间病例死亡率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再行组间两两比较:硬通道碎吸组-软通道置管组:χ2=5.056,P值=0.025,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硬通道碎吸组-小骨窗开颅组:χ2=4.453,P值=0.035,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软通道置管组-小骨窗开颅组:χ2=0.759,P值=0.384,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4.术后颅内感染率比较:硬通道碎吸组感染率1.90%;软通道置管组感染率2.24%;小骨窗开颅组感染率12.12%;χ2=9.37,P值=0.010,三组间病例感染率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再行组间两两比较:硬通道碎吸组-软通道置管组:χ2=0.032,P值=0.858,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硬通道碎吸组-小骨窗开颅组:χ2=6.302,P值=0.012,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软通道置管组-小骨窗开颅组:χ2=6.439,P值=0.011,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5.术后1年GOS评分的对比:统计学检验得出:χ2=3.356,P值=0.187,三组间病例术后1年的GO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中,软通道置管组与小骨窗开颅组的术后再出血率均低于硬通道碎吸组;软通道置管组与硬通道碎吸组的颅内感染率均低于小骨窗开颅组;软通道置管组与小骨窗开颅组的10天内死亡率均低于硬通道碎吸组。2.综合术后再出血率、颅内感染率、10天内死亡率等方面考虑,软通道置管组占有优势。3.三种不同术式的远期预后无统计学差异,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简继华[5](2013)在《CT定位锥颅内血肿碎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例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CT定位锥颅内血肿碎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寻求较好的治疗方式。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脑外科进行CT定位锥颅内血肿碎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21例,其中男17例,女4例。9例患者壳核出血,4例患者丘脑出血,8例内囊出血。16例患者出血量30~50mL,5例患者出血量大于50mL。患者采用CT定位锥颅内血肿碎吸的治疗方式,随访观察及记录患者预后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1例患者中,预后良好13例(61.9%),预后不良7例(33.3%),死亡1例(4.8%)。患者出现再出血2例(9.5%),出现颅内感染1例(4.8%),出现颅内积气1例(4.8%),颅内碎骨片1例(4.8%)。结论 CT定位锥颅内血肿碎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良好,在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循手术操作规范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伟,刘翔,吕燕平,李逢培[6](2012)在《微创穿刺碎吸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微创穿刺碎吸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清除血肿,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微创穿刺碎吸术治疗后,按照日常活动能力(ADL)分级:Ⅰ级30例,Ⅱ级26例,Ⅲ级22例,Ⅳ级6例,V级死亡2例。结论:微创穿刺碎吸术较传统外科开颅手术创伤小,无需全麻,操作简单,疗效确切。
肖建国[7](2011)在《影响锥颅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过程与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初步探讨微创锥颅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术后过程及手术疗效(出院时),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有关因素,合理干预相关因素,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收集61例采取微创锥颅外引流术治疗的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出血部位、血肿破入脑室情况、血肿量、术前平均动脉压(MAP)、术前GCS评分、发病至手术时间(T)、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出院时的GOS评分等11个因素。根据“围手术期”及术后早期是否存在可能影响术后过程与预后的高风险因素或出现较严重并发症,将其分成两组:第一组病人(27例)为常规方式治疗者,第二组病人(34例)由于术后合并症或继发症须采用非常规方式治疗者。统计学分析两组各因素之间是否有差异,并通过两组中幸存者的住院时间和出院时的GOS值的比较,分别对影响术后过程与手术疗效的因素进行讨论。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术前GCS值、出血部位、血肿是否破入脑室、发病至手术时间、幸存者的住院时间及出院时的GOS值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性别、血肿量、术前MAP值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锥颅外引流术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方法,其方便易行,疗效确切。年龄、术前GCS值、出血部位、发病至手术时间、血肿是否破入脑室、术后并发症等能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过程及手术疗效。根据患者病情及CT表现选择手术时机与方式、术后精心管理、及早发现与处理颅内外各种并发症是提高手术疗效及其安全性的关键。
杜炳杰,张科社[8](2009)在《锥颅碎吸引流治疗脑出血56例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80%以上由高血压性脑内细小动脉病变引起,故也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最新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高血压脑出血占各类型脑卒中的20%~30%,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诊疗费用高的特点,其治疗仍是医学界最感棘手的问题之一。
周波[9](2008)在《CT定向锥颅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2例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总结CT定向锥颅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等问题。方法回顾我科自2002年11月以来应用CT定向锥颅碎吸术或颅骨钻孔碎吸术,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成活35例,成功率83.3%,与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相比效果显着,减轻后遗症,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效果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庞小兰[10](2008)在《简易定向锥颅碎吸术及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简易定向锥颅碎吸术及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8年1月至2007年10月在定西市人民医院采用简易定向锥颅碎吸术及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的325例中重度HICH患者作为观察组;另以同期在本院住院的330例采用开颅手术治疗HICH患者以及300例内科保守治疗HICH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有效率、病死率及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评价锥颅碎吸术及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结果】穿刺引流组患者总效率为76.9%,明显高于外科治疗组(36.4%)和内科治疗组(33.3%),穿刺引流组与外科治疗组和内科治疗组之间有效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穿刺引流组的病死率为20%,外科治疗组和内科治疗组的病死率分别为48.5%和60%。穿刺引流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外科治疗组和内科治疗组,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1)。各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简易定向锥颅碎吸术及尿激酶溶解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相对损伤小、方便快捷、疗效明显、费用低廉的特点,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较适用于基层不具备行较复杂手术条件的医院选用。
二、锥颅碎吸并液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2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锥颅碎吸并液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2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定向软通道血肿吸引术与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再出血率、住院时间比较 |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
2.3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2)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血肿清除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选标准 |
1.3 方法 |
1.4 评价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对你 |
2.2 两组血清CK、LDH、NSE与血肿清除率对比 |
3 讨论 |
(3)微创穿刺清除术(MPST)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LCFD)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病例资料 |
2 手术治疗方法 |
3 观察比较指标 |
4 判定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 10d血肿基本清除率、平均住院天数 |
2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再出血率、脑脊液漏发生率、颅内感染率 |
3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半年后随访时恢复情况、死亡率、慢性脑积水发生率 |
论讨 |
结论 |
病例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表 |
致谢 |
(4)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略缩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CT定位锥颅内血肿碎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2 结 果 |
3 讨 论 |
(6)微创穿刺碎吸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讨 论 |
(7)影响锥颅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过程与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对照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锥颅术治疗的HICH 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图解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简易定向锥颅碎吸术及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脑出血研究现状 |
二、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
三、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
四、主要手术器材 |
五、治疗方法 |
六、疗效判断标准 |
七、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 |
二、研究对象的转归 |
讨论与分析 |
结论 |
中英文缩略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锥颅碎吸并液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2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定向软通道血肿吸引术与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 敖良,艾志国,钟利波,周志飞. 当代医学, 2021(08)
- [2]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血肿清除率的影响[J]. 常志锋,王梅.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10)
- [3]微创穿刺清除术(MPST)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LCFD)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研究[D]. 曹忠文. 青岛大学, 2019(03)
- [4]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疗效对比研究[D]. 郑前朗.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1)
- [5]CT定位锥颅内血肿碎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例观察[J]. 简继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10)
- [6]微创穿刺碎吸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黄伟,刘翔,吕燕平,李逢培.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24)
- [7]影响锥颅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过程与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 肖建国. 汕头大学, 2011(01)
- [8]锥颅碎吸引流治疗脑出血56例临床观察[J]. 杜炳杰,张科社.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9(07)
- [9]CT定向锥颅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2例临床观察[J]. 周波. 中国现代医生, 2008(27)
- [10]简易定向锥颅碎吸术及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D]. 庞小兰. 兰州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