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丝绸手绘方巾的装饰形式与风格(论文文献综述)
郭艺[1](1997)在《谈丝绸手绘方巾的装饰形式与风格》文中研究说明 人类的生活,千百年来与美的装饰密不可分,装饰的艺术是表达对美的情感与美的语言。美国有位学者说过:"一切的艺术,应该只有一个目的,即克尽厥职,为最高的艺术——生活的艺术,做出自身的贡献。"(摘自《人类的艺术》)。追溯远古,我们的祖先就会运用色彩和图纹,装点完善生存的空间。一定的生存氛围,塑造了人的审美观念,形成其特定的装饰艺术形式。生活在原始部落的人类,由于生产工具的简陋,生活的贫乏,自然界的一切物象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因此,装饰的纹饰中,大多是云纹、水纹、鱼纹等,形成单纯质朴的装饰风格。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艺术的繁荣成熟,装饰风格趋于多样化。有象征皇家特权的宫庭装饰;有文人士大夫所推崇的以义士气节为题材的装饰;有民间所喜闻乐见的,有寓意的装饰纹样。
杨秋云[2](2019)在《非遗视角下湖州绫绢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也是一个民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独特的地域性、原生态性,正在吸引着众多的游客为之驻足,从而,也逐渐成为了当今旅游中的一个新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点。湖州绫绢穿越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起起落落,承担了古代人民穿着和书画两大领域的重要作用,是第二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重要技艺。文章在搜集整理了有关湖州绫绢和湖州地域文化资料的基础上,从湖州地域文化中提取其特征进行产品设计,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对湖州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和总结,将湖州地域文化特征和基于绫绢的文化创意产品相结合。旨在对未来绫绢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提供思路和参考。设计出既能够体现湖州地域文化特征又兼具时尚气息和现代感的绫绢文化创意产品。论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叙述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并阐述了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及关键问题。第二章首先介绍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湖州绫绢,从中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创新方向,并解析了湖州绫绢的纹样、审美、工艺特征。第三章阐述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阐明了国内、国外的开发现状,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并以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第四章阐述了绫绢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方法,提炼出可以运用于产品的纹样、色彩、材质、工艺、定位和类别设计应用方法。第五章是对绫绢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实践,将湖州地域文化特征和绫绢文化创意产品相结合,希望可以为未来绫绢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提供思路和参考。湖州绫绢正实现华丽转身,湖州的绫绢文化创意产品不仅能更好的传承湖州独特的绫绢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将为湖州的城市文化形象添砖加瓦,成为一张极具特色的形象名片。
郑小忠[3](2012)在《高职特殊教育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职业教育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特殊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与国民人文素养的进步。温家宝总理指出,残疾人是最困难的就业群体,职业教育是改善残疾人就业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手段。如何在高职(听障生)现有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上完善其课程体系,以特色化、科学合理化的分析来梳理其课程设置。通过对听障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剖析,通过对专业设置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展望,通过学生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的影响,以及往届学生课程作业和就业状况等来综合阐述学生学习本专业的适合性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最大发挥特殊教育教学的成效性和针对性,从而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养与技能的提高。
陈霞[4](2015)在《当代中国风格服饰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时尚舞台的开放,全球文明被世界不同民族文化重新评估。西方学者继全球一体化设计理念后,又提出民族设计全球化的观念。中国风格服饰文化与世界各国服饰文化互文,在后现代状态下,中西方服装设计师们根据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和诠释,首肯了中国风格服饰扮演民族设计全球化的重要角色,本文基于这样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展开。中国风格创造的本初是西方的欲望和幻想的“中国风”,西方幻想下的意象“中国风”事物和艺术,在狭隘的想象中必定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和真实的缺失。“中国风”存在本体上是对中国文化的搬挪与演绎,这与当代后现代主义设计要旨不谋而合,当代的中国风格服饰设计是对历史上“中国风”的超越。本文基于社会学、时尚学、符号学、数学、艺术生态学、艺术类型学和后现代学说,采用文献研究、定性与定量数理分析、比较研究和案例剖析的方式,试图廓清中西方中国风格服饰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内涵与外延,进而对中国风格服饰的未来延展方向和对中国意象的重构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研习主要集中于视觉与感性的表象中,未对设计应用的量化方法做针对性研究,不能挣脱依靠经验和感知范畴判断的局限,实证层面的研究也表现出全方位剖析中存在的不足。本文通过对传统文脉的尊重和对历史文脉的深度挖掘,谋求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旨在保持传统文化在中国风格服饰设计中意象的连续性。全文的论述由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切入,对不同时空中风格迥异的中西方中国风格服饰深入进行剖析,尤其是对个案分析阐释,指出其中的优势及不足,并通过对百例样本进行数理分析,将不同质的文化因子加以综合,获得整合的多元化中国风格服饰设计方法。本文认为,中国风格服饰设计应该基于中国文化内蕴含的“中国意象”重构。在后现代消费社会时尚观念中,以建设性的乐观视角剔除“中国风”生成和发展中存在的流弊,用生态设计的启示和对自然和他者的观照,以及对传统文化复归的守望,善用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服饰的深层审美构成建构中国风格服饰全新的文化范式和设计模式。
张羞月[5](2014)在《台湾原住民服饰中的菱形纹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台湾原住民服饰中的菱形纹样充满无穷魅力与美感,是原住民精神的寄托和族群识别的标志,彰显浓郁的族群特色,具有强大的族群凝聚力与感染力。为了探寻台湾原住民服饰中的菱形纹样延续至今愈久弥香的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本文在进行了大量文献收集归类后,应用实物描述与对比分析的方法,从菱形纹样的寓意内涵、结构造型、色彩选择、排列方式、借鉴与运用等方面分别阐述、论证、概括;提取台湾原住民典型菱形符号元素,分类绘制结构图并加以论证说明,将整理后的菱形纹样按族群分类绘制成图录。通过菱形纹样和丝绸手绘相结合的实践过程发掘菱形纹样在丝绸上多样的表现方法、效果以及成为丝绸产品的发展潜力,最后从菱形纹样在台湾原住民服饰中的价值、结构特点、色彩运用、排列方式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宁珂[6](2016)在《蜀绘艺术在南充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教育模式的不断完善,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具有广泛性、丰富性的特征,为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南充地处嘉陵江流域,本土民俗民间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与其丝绸文化息息相关的蜀绘艺术,更是其“千年绸都”的标志性文化,具有色彩、造型、工艺、文化等丰富的内涵,是开发本土课程资源的极佳载体。蜀绘是南充地区特有的地方美术资源,与蜀绣、蜀锦并称四川丝织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绝,它是在丝绸上作画,采用特殊的高温固色工艺,使得其色彩温润如玉,典雅端庄。蜀绘取材广泛,吸收传统国画的理念以及情怀,做到工艺传承与创新的统一。蜀绘的图案、色彩、手工艺、民俗文化因素具有地域性、丰富性、文化传承的开放性,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因此,笔者在教材设计和教学设计两个层面着力,试着开发蜀绘本土课程资源,为当地相关教学活动和研究提供智力支持,以张扬蜀绘文化的知识文化价值、技艺传承价值、创新与实践价值,促成蜀绘艺术多元一体的继承和发展格局得以延续,在丰富美术学科教学资源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为学生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助力,促进其知、情、意全面人格的生成,爱本乡并为之奋斗。本文在新课标的引导下,结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分析蜀绘艺术融入课堂教学的因素,为课内与课外教学实践提供建议。笔者将蜀绘本土课程资源的教材开发为四课,即“熟悉的陌生人”、“创意蜀绘”、“我来说,你来画”、“我的小梦想”。在此基础上,我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标准,将教学设计归纳为四大模块,制作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的教学案例,将设计意图贯穿案例中的关键环节,方便其他教师参考创新。目前,蜀绘跟其他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受众减少,市场不振、传承老中青断层、创意瓶颈等困境。而乡土意识逐渐淡化也是目前中国民间意识的一个危机。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说:“我们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房子,但我们正在失去越来越多的家园。”(1)因此,本课题首次将蜀绘应用到中小学美术教学领域,具有时代的使命意识。本文是笔者对蜀绘和美术教学的一得之见,聊以抛砖引玉,提振本土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品味与层次,望研究蜀绘的学者,艺术教育工作者批评指正,共同为民间艺术、教育教学发挥自己的热量。
郭海燕,王晓静[7](2015)在《手工印染技术在丝巾设计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分析了手工印染丝巾的图案分布特征,介绍了其单独式纹样、连续式纹样及组合纹样等常用构成方法,通过实例展示了扎染、蜡染、夹染和手绘的技术特性及其技术在丝巾染制过程中的灵活穿插,并介绍了单色染、套色染、局部染及其综合应用的手工染色技术,阐述了手工印染丝巾的民族性、唯一性和时尚性的艺术特征及研发前景。
叶子琦[8](2018)在《基于杭州地域文化特征的丝绸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杭州城市人口、地域、资源、设施、人均产值、生活水平等获得了极大的扩张、充实和提高。在国家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大背景下,如何在设计中将城市历史、环境和人文底蕴凝聚,向世人展现一个崭新的杭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文章在搜集整理了有关杭州地域文化的资料的基础上,从杭州地域文化中提取其文化特征进行产品设计,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对杭州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和总和,将杭州地域文化特征和丝绸文创产品相结合,探寻杭州地域的文化特征和内涵。旨在对未来丝绸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思路和参考。基于此基础思考如何设计出既能够体现杭州地域文化特征又兼具时尚气息和现代感的丝绸文创产品。论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写研究目的与意义,目前研究的状态,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首先讲述了杭州现有的地域文化,从中体会到杭州的地域文化特征,第三章阐述了丝绸的起源发展和特征,阐明了文创产品的种类和特点,继而界定丝绸文创产品是一种以丝绸为载体的以文化为基础的研发创意产品,同时阐述了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文创产品的不足之处。第四章阐述了丝绸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提炼出可以运用于产品设计的文化特征。第五章是对丝绸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将杭州地域文化特征和丝绸文创产品相结合,希望可以为未来丝绸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思路和参考。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设计出既能够体现杭州地域文化特征又充满时尚气息和现代感的丝绸文创产品。“一带一路”伟大战略被视为是杭州丝绸重大的战略机遇。杭州正在跻身国内乃至世界一流城市,杭州的丝绸文创产品不仅能更好的传承杭州独特的地域文化,还将是极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名片。基于对文创产品的地域特征的研究,笔者通过自己的设计实践,希望对研究开发具有杭州特色的丝绸文创产品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二、谈丝绸手绘方巾的装饰形式与风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丝绸手绘方巾的装饰形式与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2)非遗视角下湖州绫绢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 |
1.1.1 论文开题的目的 |
1.1.2 论文开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课题的创新点、重点、难点及关键问题 |
1.4.1 创新点 |
1.4.2 重点 |
1.4.3 难点 |
1.4.4 关键问题 |
1.5 小结 |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湖州绫绢 |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 |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州绫绢概述 |
2.2.1 湖州绫绢的界定 |
2.2.2 湖州绫绢的特点 |
2.2.3 湖州绫绢的主要类型 |
2.3 湖州绫绢文化及审美特征 |
2.3.1 湖州绫绢文化 |
2.3.2 湖州绫绢审美特征 |
2.4 小结 |
3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
3.1 文化创意产品概念 |
3.1.1 文化创意产品定义 |
3.1.2 文化创意产品类型和特点 |
3.2 文化创意产品国内外开发现状 |
3.2.1 文化创意产品国内开发现状 |
3.2.2 文化创意产品国外开发现状 |
3.3 文化创意产品发展趋势 |
3.4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典型案例分析 |
3.5 小结 |
4 基于湖州绫绢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应用分析 |
4.1 纹样设计与应用分析 |
4.1.1 元素提取 |
4.1.2 图案转化 |
4.2 色彩设计与应用分析 |
4.2.1 色彩现状分析 |
4.2.2 色彩创新设计 |
4.3 材质设计与应用分析 |
4.3.1 材质选取构思 |
4.3.2 材质应用分析 |
4.4 工艺设计与应用分析 |
4.4.1 工艺设计 |
4.4.2 制作工艺创新 |
4.5 定位和类别设计与应用分析 |
4.5.1 定位设计 |
4.5.2 类别设计 |
4.6 小结 |
5 湖州绫绢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实践 |
5.1 设计主题一: 《丝源·思语》 |
5.1.1 设计定位 |
5.1.2 设计实践 |
5.1.3 作品展示 |
5.2 设计主题二: 《湖光·山色》 |
5.2.1 设计定位 |
5.2.2 设计实践 |
5.2.3 作品展示 |
5.3 设计主题三: 《菰城·往事》 |
5.3.1 设计定位 |
5.3.2 设计实践 |
5.3.3 作品展示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设计作品 |
附录B 图表详情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高职特殊教育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我国高职特殊教育的现状 |
1、 高职特殊教育的发展 |
2、 特殊性与特殊教育 |
3、 高职特殊教育师资 |
二、 高职特殊教育专业设置的适合性 |
1、 高职特殊教育专业设置的特点 |
(1) 高职特殊教育专业设置的特殊性 |
(2) 高职特殊教育专业设置的稳定性 |
(3) 高职特殊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联系 |
(4) 全国各大高职特教学校专业设置的状况 |
2、 生源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
三、 高职特殊教育装饰艺术设计课程设置 |
1、 高职特殊教育学院的定位 |
(1) 高职特殊教育学院定位不准 |
(2) 高职特殊教育与中职特教人才培养需求的关系 |
2、 高职特教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
3、 专业课程设置与文化课程的关系 |
4、 中职与高职课程的衔接 |
四、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
1、 高职特教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
2、 高职特教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定位 |
3、 课程设置与听障生的关系 |
4、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分析 |
(1) 基础课程与教学内容分析 |
(2) 主干课程与教学内容分析 |
(3) 需增加的主干课程与内容分析 |
(4) 突出特色,强化专一的技能培养 |
5、 高职特教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衔接 |
6、 课程的课时安排 |
五、 高职特教历届学生信息反馈 |
1、 历届学生作业信息反馈 |
2、 学生学习的持久性 |
3、 学生就业状况 |
结语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书籍 |
(4)当代中国风格服饰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本文研究的目的或意义 |
二 本文内容的学术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四 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
五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成果 |
第一章 后现代理论视阈下的当代中国风格服饰 |
第一节 国内 1976—1989 年中国风格服饰设计 |
一 “文革”中国风格时尚沿袭期(1976—1979 年) |
二 西风东渐的时装化进程(1979—1989 年) |
第二节 国内 1989 年后中国风格服饰设计 |
一 1989—1992 年中国风格服饰的设计 |
二 1992 年以后的中国风格服饰的设计 |
第三节 西方服饰设计中国风格元素的广泛应用 |
一 西方服饰设计的中国风格文化观照 |
二 对中国风格服饰的钟爱 |
三 多元化要素的汲取 |
四 密集化形制的采用 |
第四节 西方中国风格服饰设计 |
一 西方中国风格服饰时间的纵深维度 |
二 西方中国风格服饰空间的广博维度 |
第二章 当代中西方中国风格服饰案例探析 |
第一节 当代中国风格服饰中西方典型案例探究 |
一 当代中国语境中中国风格服饰典型案例探析 |
二 当代西方语境中中国风格服饰设计典型案例探析 |
三 交互或事件设计高峰 |
第二节 当代中西方中国风格服饰设计案例误区辨析 |
一 “拿来主义”的返魅 |
二 “中国风”本体历史局限的思考 |
三 中国风格服饰设计市场实践案例辨析 |
第三章 当代中国风格服饰设计方法研究 |
第一节 从样本观看当代中国风格服饰设计 |
一 当代中西方中国风格服饰设计样本 |
二 要素归纳 |
第二节 基于定量分析的中国风格服饰判定 |
一 中国风格服饰特征因素分析 |
二 研究中的定量方法 |
第三节 当代中国风格服饰样本论证与应用 |
一 艺术类型学的理论基础 |
二 中国风格服饰设计类型归纳 |
第四章 中国风格服饰设计延展方向探讨 |
第一节 后现代状态下中国风格服饰设计的否定性和建设性 |
一 后现代主义的否定性向度 |
二 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 |
第二节 源于生态学的中国风格服饰生态艺术设计 |
一 当代中国风格服饰生态设计理论与实践 |
二 中国风格服饰生态设计文化整合的未来建设 |
第五章 中国风格服饰设计“中国意象”重构 |
第一节 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中国风格之“中国意象” |
一 “中国风”溯源 |
二 后殖民主义中国风格服饰设计的发展 |
第二节 中国风格服饰设计想象性建构 |
一 中国文化内涵的植入 |
二 民族化与全球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习期间成果概况 |
附录 |
(5)台湾原住民服饰中的菱形纹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文献 |
第二章 台湾原住民服饰 |
2.1 台湾原住民简介 |
2.2 台湾原住民服饰概况 |
2.2.1 服饰的基本种类 |
2.2.2 服饰的主要特征 |
2.2.3 服饰中纹样的表现技法 |
2.2.4 服饰相关的禁忌与习俗 |
2.2.5 服饰和台湾历史 |
2.2.6 服饰的保存与研究 |
第三章 菱形纹样的内涵 |
3.1 台湾原住民服饰中菱形纹样的象征意义 |
3.1.1 造型的象征意义 |
3.1.2 色彩的象征意义 |
3.2 菱形纹样与台湾原住民信仰 |
3.2.1 祭祀活动中的菱形纹样 |
3.2.2 台湾原住民不同族群的菱形纹样 |
3.3 大陆少数民族服饰中的菱形纹样 |
3.3.1 吉祥寓意 |
3.3.2 象征意义 |
第四章 台湾原住民服饰中菱形纹样的结构 |
4.1 菱形纹样的基本造型元素 |
4.1.1 菱形纹样中的“点” |
4.1.2 菱形纹样中的“线” |
4.1.3 菱形纹样中的“面” |
4.2 菱形纹样的表现形式 |
4.2.1 作为独立存在的纹样 |
4.2.2 作为某些纹样的局部 |
4.2.3 作为某些纹样的相似形 |
第五章 台湾原住民服饰中菱形纹样的色彩 |
5.1 菱形纹样的色彩来源 |
5.1.1 纺织品中的菱形纹样色彩 |
5.1.2 饰品中的菱形纹样色彩 |
5.2 菱形纹样的常见色彩 |
5.2.1 使用频率最高的色彩——红色 |
5.2.2 红色、黄色、绿色的组合 |
5.2.3 白色和黑色的运用 |
5.2.4 各族常见的色彩组合 |
5.3 菱形纹样的色彩构成 |
5.3.1 结构简单的菱形纹样 |
5.3.2 套叠同心的菱形纹样 |
5.3.3 综合构成的菱形纹样 |
5.4 菱形纹样的色彩关系 |
5.4.1 菱形纹样之间 |
5.4.2 菱形纹样和背景 |
5.4.3 菱形纹样和其它纹样 |
第六章 台湾原住民服饰中菱形纹样的排列方式 |
6.1 菱形纹样的带状连续排列 |
6.1.1 相互分离的排列方式 |
6.1.2 相互连接的排列方式 |
6.2 菱形纹样的面状连续排列 |
6.2.1 单位菱形纹样的四方连续排列方式 |
6.2.2 带状菱形纹样的二方连续排列方式 |
第七章 台湾原住民服饰中菱形纹样的启示 |
7.1 台湾原住民服饰中菱形纹样的图片整理 |
7.2 菱形纹样在丝绸手绘中的运用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研究结论与研究成果 |
8.2 后续研究的建议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台湾原住民服饰中的菱形纹样汇总 |
致谢 |
(6)蜀绘艺术在南充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一)境外现状 |
(二)国内现状 |
三、选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蜀绘艺术概述 |
一、蜀绘艺术概念 |
二、蜀绘艺术的教育价值 |
(一)知识文化价值 |
(二)技艺传承价值 |
(三)创新与实践价值 |
(四)乡土意识价值 |
第二章 蜀绘艺术引入小学教学分析 |
一、蜀绘艺术教学因素分析 |
(一)图案因素 |
(二)色彩因素 |
(三)手工艺因素 |
(四)民俗文化因素 |
二、校本课程开发任务分析 |
(一)本土教材开发 |
(二)课堂教学设计 |
第三章 蜀绘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 |
一、教材设计方案 |
(一)教材内容模块设计 |
(二)教材设计基本理念 |
二、教材设计具体内容 |
(一)第一课 熟悉的陌生人——蜀绘 |
(二)第二课 创意蜀绘 |
(三)第三课 我的小梦想 |
(四)第四课 我来说,你来画 |
第四章 蜀绘艺术校本课程的应用 |
一、教学安排 |
二、教学设计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原则 |
(三)教学组织 |
(四)教学策略 |
(五)教学评价 |
三、教学方案 |
(一)“欣赏·评述”教学案例 |
(二)“造型·表现”教学案例 |
(三)“设计·应用”教学案例 |
(四)“综合·探索”教学案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7)手工印染技术在丝巾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手工印染丝巾的设计特征 |
1. 1 图案分布 |
1. 1. 1 单独纹样 |
1. 1. 2 连续纹样 |
1. 1. 3 组合纹样 |
1. 2 技术特性 |
1. 2. 1 扎染 |
1. 2. 2 蜡染 |
1. 2. 3夹染 |
1. 2. 4 手绘 |
1. 2. 5 叠加工艺 |
1. 3 染色 |
1. 3. 1 单色染 |
1. 3. 2 套色染 |
1. 3. 3 局部染 |
1. 3. 4 综合应用 |
2手工印染丝巾的审美特性 |
2. 1 民族性 |
2. 2 唯一性 |
2. 3 时尚性 |
3 结语 |
(8)基于杭州地域文化特征的丝绸文创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分析 |
1.3.1 理论研究类 |
1.3.2 应用设计类 |
1.4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
1.6 研究方法 |
2 杭州地域文化的特征 |
2.1 杭州的地域 |
2.1.1 杭州的地理环境 |
2.1.2 杭州的经济发展 |
2.2 杭州的地域文化 |
2.2.1 丝绸文化 |
2.2.2 茶文化 |
2.2.3 饮食文化 |
2.3 杭州地域文化的特征 |
2.3.1 风雅之美 |
2.3.2 禅意之味 |
2.3.3 兼收并蓄 |
3 丝绸文创产品的概述 |
3.1 丝绸的起源与发展 |
3.1.1 丝绸的起源 |
3.1.2 丝绸的发展 |
3.2 文创产品的概念 |
3.2.1 文创产品的定义 |
3.2.2 文创产品的类型和特点 |
3.3 丝绸文创产品的概念及特殊性 |
3.4 丝绸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 |
4 丝绸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 |
4.1 适合杭州丝绸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 |
4.1.1 突出地方特色,探寻本土文化 |
4.1.2 了解受众心理,突出设计定位 |
4.1.3 关注当代,融合时尚 |
4.2 丝绸文创产品的设计手段 |
4.2.1 具象转化 |
4.2.2 抽象转化 |
4.3 丝绸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 |
4.3.1 纹样上突出地域特色 |
4.3.2 色彩上提升产品现代感 |
4.3.3 品类上注重丰富性 |
5 设计实践 |
5.1 书衣设计 |
5.1.1 灵感来源 |
5.1.2 消费者定位 |
5.1.4 书衣“满陇桂雨”的设计过程 |
5.1.5 书衣“曲苑风荷”的设计过程 |
5.1.6 书衣“杭味”系列一的设计过程 |
5.1.7 书衣“杭味”系列二的设计过程 |
5.2 丝巾设计 |
5.2.1 灵感来源 |
5.2.2 消费者定位 |
5.2.3 丝巾“繁绕”的设计过程 |
5.2.4 丝巾“呼唤”的设计过程 |
5.3 手腕包设计 |
5.3.1 灵感来源 |
5.3.2 消费者定位 |
5.3.3 手腕包“悦动”系列的设计过程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片来源说明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谈丝绸手绘方巾的装饰形式与风格(论文参考文献)
- [1]谈丝绸手绘方巾的装饰形式与风格[J]. 郭艺. 浙江工艺美术, 1997(04)
- [2]非遗视角下湖州绫绢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应用研究[D]. 杨秋云.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3)
- [3]高职特殊教育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探究[D]. 郑小忠. 中国美术学院, 2012(03)
- [4]当代中国风格服饰探究[D]. 陈霞. 西安美术学院, 2015(09)
- [5]台湾原住民服饰中的菱形纹样研究[D]. 张羞月. 苏州大学, 2014(11)
- [6]蜀绘艺术在南充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宁珂.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2)
- [7]手工印染技术在丝巾设计中的应用[J]. 郭海燕,王晓静. 国际纺织导报, 2015(04)
- [8]基于杭州地域文化特征的丝绸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 叶子琦. 浙江理工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