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阿尔泰山的降水及河流径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贺斌,王国亚,苏宏超,沈永平[1](2012)在《新疆阿尔泰山地区极端水文事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地区受西风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尤其冬季积雪厚而稳定,山区产流发育了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河,从西到东形成主要支流十余条.在全球气候变化下,山区气温上升明显,极端降水增多,气候变暖带来的水循环加快,极端水文事件也趋于增多.由于冬季气温升高,春季积雪消融提前,春季融雪洪水提前,洪峰流量增强;夏季极端降水增加,使得暴雨洪水增多.由于冬、春季积雪增多,雪灾发生频率增加,春季的融雪洪水灾害危害增强.极端水文事件引起的自然灾害已经威胁到阿勒泰地区的牧业生产、交通安全和水资源供给,应加强水文水资源安全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减缓气候变化的危害.
陈忠升[2](2016)在《中国西北干旱区河川径流变化及归因定量辨识》文中认为水资源是重要的生态与环境控制性要素,受全球变化影响较大。目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可能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水循环系统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必然引起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对于世界范围内的许多流域而言,尤其是对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流域,径流对气候的微小变化和波动非常敏感。而人类通过改变流域下垫面、工农业取用水等活动,不仅破坏了流域内天然的产汇流机制,还直接影响到流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作为水资源演变的两个主要驱动因子,二者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反馈的机制,使其对水资源的影响更为复杂,加剧了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中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稳定性不高,容易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全球变化极为敏感。在区域气候暖湿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以山区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基础的水资源系统更为脆弱,气温升高加速了山区冰川消融和退缩,改变了水资源的构成,加剧了水资源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人工绿洲规模不断扩大,上游山区产生的径流在经过山前平原绿洲时,河水被大量利用,人类活动挤占了生态用水权,社会经济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驱动作用下,西北干旱区独特的水文过程发生了明显变化。鉴于此,本文以中国西北干旱区为研究靶区,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和突变检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相关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区域变化环境下典型流域河川径流的演变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通过构建目标模型定量识别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程度,并开展径流变化归因研究。期冀研究结果能为科学认识西北干旱区水循环演变规律,合理、有效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科学制定气候变化下的水资源适应性对策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归纳如下:(1)径流量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结果表明,在36个出山口径流控制站中,有13个水文站实测径流量表现出极为显着的增加趋势(P<0.01),5个水文站径流增加趋势较为显着(P<0.05),12个水文站径流增加不明显(P>0.05),其余6个水文站径流量呈现出减少趋势,但大多不明显。整体来说,西北干旱区出山径流以增多趋势为主。然而,在4个非出山口水文站中,仅博斯腾湖流域的宝浪苏木站实测径流量呈增加趋势,塔河干流阿拉尔控制站、黑河干流正义峡和石羊河干流蔡旗水文站径流均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而上述河流源流区除石羊河外来水量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这足以说明平原绿洲区人类活动对径流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突变分析表明,位于新疆境内的河流除个别水文站外,大多数水文站实测径流在1990s发生了突变,这与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时间相应,但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河西内陆河流域的疏勒河昌马堡水文站径流在1998年发生了突变,这与新疆大多河流径流发生突变的时间具有同步性,而黑河流域较为特殊,径流量较大的河流一般具有两个突变年份,较早的突变一般发生在1980年左右,较晚的突变发生在2000s中期,而径流量较小的洪水河和马营河突变年份发生在1970s中后期,这与径流量较大的河流早期突变发生的时间较为一致。(2)区域气候背景发生了明显变化1960~2012年期间,地面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其中年均气温变化Mann-Kendall趋势检验Z统计值为5.38,升温趋势极为显着,速率约为0.330C/1Oa,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水平;全年降水量变化趋势检验Z统计值为3.90,降水增加趋势极为显着,速率约为6.66mm/10a。突变分析表明,年均气温发生了两次突变,分别为1988年和1997年,其中1988年与西北气候转型时间是一致的,1997年则是对全球升温减缓的响应;而年降水量在1986年发生了突变。此外,地面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气温主要受年代际波动主导,而降水变化则受年际波动影响较大。同期,高空大气温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对流层中下层升温与对流层上层、平流层中下层降温是高空大气环境变化的重要特征。与高空气温变化相应,夏季0℃层高度也出现了明显波动。(3)气候变化对出山径流影响显着西北干旱区出山径流对地面气温和降水量的响应主要表现为:在周期上,径流变化与同期气温和降水在年际自然变异上具有相似周期(2~3a和5~8a),而在年代际自然变异上周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相关统计量来看,在年际尺度上,降水对径流的影响明显大于气温,而在年代际尺度上,发生逆转,气温对径流的影响明显大于降水;若从径流组分来看,冰川融水径流补给比重较小的河流,其径流量对降水的响应较为强烈,冰川融水径流补给比重大的河流,其径流对气温的响应就会更为强烈,冰川融水径流和降水径流补给比重相当的河流,其径流对降水和气温的响应均强烈。夏季0℃层高度变化对出山径流影响显着。1960~2009年,西北干旱区四个典型区域,即昆仑山北坡、天山南坡、天山北坡和祁连山北坡夏季出山径流量与0℃层高度之间均表现出良好的正相关关系(P<0.05);上述四个典型区夏季出山径流量对0℃层高度的弹性系数分别为7.19、6.63、3.80和2.79,说明夏季径流量对0℃层高度变化极具敏感性。夏季0℃层高度对出山径流的影响是通过其升降改变冰川所处环境温度,进而影响冰川融水径流而实现的。研究表明,夏季0℃层高度变化已成为影响西北高山区主要河流径流变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4)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贡献程度本文基于Budyko水热平衡耦合框架,建立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山区主要为下垫面影响)对径流影响的估算模型,并借助此模型定量分离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贡献程度。对于39条典型河流的源流区而言,有21条河流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的相对贡献超过了60%,且均具正作用,这21条河流的共同点是出山径流呈增加趋势;有9条河流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影响的相对贡献超过了60%,且均具负作用,这9条河流的共同点是出山径流呈减少趋势。若以相对贡献率50%计,共有26条河流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的相对贡献超过了50%,约占河流总量的66.7%。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河流,一般发源于中高山区,且以大、中型河流为主;而受下垫面变化影响较大的河流,主要是源于中低山区的中、小型河流。1970-2009年,人类活动对塔里木河干流来水量流减少的相对影响程度一直保持在60%以上,人类活动耗水抵消了部分因气候暖湿化带来的径流增加量,是入干径流减少的主导因素;位于石羊河干流上的红崖山水库,自1980s开始,其入流量几乎完全受人类活动控制;对于博斯腾湖来说,1970~1989年时段人类活动对入湖径流减少的相对影响程度一直保持在96%以上,是入湖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而1990~2009年时段气候暖湿化是入湖径流增加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入湖径流的相对影响程度在1970~2009年期间整体上呈显出减弱趋势,这与焉耆盆地绿洲区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逐步得到提高有关。
沈永平,苏宏超,王国亚,毛炜峄,王顺德,韩萍,王宁练,李忠勤[3](2013)在《新疆冰川、积雪对气候变化的响应(Ⅰ):水文效应》文中研究指明新疆是我国冰川、积雪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冰川和积雪融水在水资源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使得河流水文过程发生明显的变化,对新疆干旱区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产生重大影响.新疆高山流域产流占地表径流的80%以上,其中冰川和积雪融水径流在总径流中的比例可达45%以上,积雪和冰川融水是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在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和天山北坡河流主要以融雪径流补给为主,而在天山南坡、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天山北坡的伊犁河流域的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以融雪径流为主要的河流主汛期在春季到夏初,而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夏季是主汛期.随着新疆气候向暖湿转变,高山流域的水文过程对气候变暖和积雪增加产生明显的响应:以积雪为主补给的河流,水文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表现为最大径流前移,夏季径流减少明显;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响应表现为6-9月汛期径流量明显增大,汛期洪水增多,年流量增加.由于不同补给类型河流的水文过程发生变化,其相应对下游的水资源供给和洪水安全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需要适应气候变化对水文过程的调整,减缓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
沈永平,苏宏超,王国亚,毛炜峄,王顺德,韩萍,王宁练,李忠勤[4](2013)在《新疆冰川、积雪对气候变化的响应(II):灾害效应》文中研究指明新疆地区冰川、积雪广泛分布,在其融水补给河川径流的同时,也常伴有冰川洪水、融雪洪水、冰湖突发洪水、冰川泥石流、冰雪崩和风吹雪等冰雪灾害发生,这些灾害对当地居民居住地以及重要国防干线的安全运营形成较大威胁.冰川、积雪变化直接影响到冰雪灾害发生的程度与影响范围,新疆的冰川洪水和冰湖突发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塔里木河流域的喀喇昆仑山、昆仑山以及天山南坡西部一带,融雪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和天山北坡一带,冰川泥石流、冰雪崩灾害主要发生在帕米尔高原、天山西段和西昆仑山地区,风吹雪主要在天山中、西段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尤其是新疆从1987年开始的气候由暖干向暖湿的转型,冰川退缩加剧,融水量增大,冰川洪水和冰川泥石流灾害随着冰川融水径流的增加而增多;而融雪洪水、雪崩和风吹雪随着气候变化引起的冬季积雪增加和气温升高,其灾害强度在增强;冰崩灾害随着气温升高引起的高山冰体崩解而呈增加趋势.在新疆地区,冰雪灾害主要表现为冰雪洪水,已观测到近十几年来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冰雪洪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有增加的趋势,塔里木河流域的冰湖溃决洪水和冰川洪水及北疆春季的冰凌和融雪洪水已对当地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危害,新疆的水资源安全、灾害等问题日益凸显.预计未来,随着气候增温引起的冰雪融水径流的增加,相关的冰雪灾害增多,因而增加了冰雪灾害的危险程度,并可能形成若干新的灾害点.面对气候变化诱发的众多冰川、积雪灾害,目前还缺乏对灾害监测、预测预警方面的适应对策.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速的趋势下,冰雪灾害应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加强气候变化对冰雪灾害的影响评估和适应性管理对策研究,使科学技术在减灾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刘蕊,姜盛夏,张同文,陈峰,尚华明,喻树龙,张瑞波,王勇辉[5](2020)在《新疆树木年轮水文研究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分析新疆地区现已取得的树轮水文学研究成果,选取基于树轮宽度重建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和塔里木河流域等区域共14条河流径流量序列,对各序列的水文历史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和讨论,并对进一步开展新疆地区树轮水文学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1)水分是各流域树木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且树木径向生长与河流径流量之间普遍存在正相关关系。(2)对新疆5个区域的河流径流量重建序列进行相关分析,发现阿尔泰山区域重建序列间的相关性较高,天山北坡次之,天山南坡最低。阿尔泰山与天山北坡径流量重建序列间亦存在较好的相关性。(3)14条河流径流量重建序列经31 a滑动平均处理后,结果显示同一区域内河流径流量序列丰枯变化的一致性相对较好。(4)5个区域内部径流量重建序列存在相同的极值年份,且重建序列的部分极值年份与历史记录的气候水文灾害相吻合。(5)新疆地区径流量重建序列的周期变化在高频上较为一致,均存在2~7 a的短周期,其径流量变化可能受到海陆大尺度气候振荡的影响。
张彦[6](2016)在《新疆阿尔泰山区全新世泥炭发育特征及区域环境演变》文中指出近年来,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随着国际上一系列关于气候变化研究计划的开展,重建过去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气候研究的主要内容。泥炭是由不同植被残体堆积而成,对气候与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是记录过去气候变化的良好地质档案,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新疆地区是亚洲中部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脆弱,是响应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我国阿尔泰山位于新疆北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结构与气候特征,使得山区泥炭资源丰富,是获取我国西北山区环境变化信息的理想地理场所。2014年8月,本人参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北疆泥炭调查组开展的阿尔泰山区泥炭资源调查工作,共调查主要泥炭地7处,钻取36个泥炭剖面。本论文选取由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管理,受人类干扰小,植被覆盖完整的铁力沙汗泥炭沼泽作为本研究采样点,钻取395 cm的连续泥炭沉积柱芯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剖面岩性、有机质(OM)和腐殖化度(HD)的变化特征,选取5个泥炭样品(3个泥炭全样样品,2个挑选的植物残体样品),通过AMS14C测年技术,获得5个年代数据,并建立泥炭剖面的年代学框架。对泥炭剖面容重、灰分、OM、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和泥炭HD(395个样品,1 cm或2 cm分辨率)等理化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全新世时期铁力沙汗泥炭发育特征。结合对泥炭剖面中TOC、HD、正构烷烃、孢粉的高分辨率多指标综合解译,重建阿尔泰山区全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阿尔泰山区全新世泥炭发育特征及其记录的区域环境变化信息表明:早全新世时期(8.0 cal kyr BP前),研究区以荒漠植被为主,气候极度干旱。泥炭分解度大,矿化严重,属于富营养泥炭。早-中全新世时期(8.05.5 cal kyr BP),湿生草本植被出现,气候较早全新世时期干旱有所缓解。中全新世时期(5.54.0 cal kyr BP),以木本和荒漠草本植被为主,气候温暖干旱。早-中和中全新世两个时期,泥炭有机质含量和营养成分增加,分解度较大,属于富营养泥炭发育阶段。晚全新世时期(4.01.0 cal kyr BP),湿生草本和藓类大量输入,气候进入寒冷湿润阶段。4.03.5 cal kyr BP,藓类占绝对优势,泥炭有机质含量较高,营养成分较低,分解度较小,属于典型的贫营养泥炭发育阶段,泥炭累积速率较快。3.01.0 cal kyr BP,是苔草和藓类混合输入,属于中营养泥炭的发育阶段。近1.0 cal kyr BP,木本和荒漠植被大量输入,气候变得温暖干旱。泥炭营养成分高,属于富营养泥炭发育阶段。新疆阿尔泰山区与周边山区及新疆其他地区以及亚洲季风区的气候变化信息对比分析表明,全新世时期,新疆阿尔泰山区泥炭记录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周边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及水热组合特征大致相同,但与亚洲季风区气候变化呈“错相位”关系,说明全新世时期,新疆阿尔泰山区气候很难受到亚洲季风的影响。我国西北干旱区湿度变化与北大西洋海面温度变化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该地区的降水主要来自西风携带的北大西洋水汽。本研究泥炭记录的新疆阿尔泰山区湿度变化不完全与北大西洋海面温度一致,太阳辐射可能是引起阿尔泰山区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山区湿度变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引起水分蒸发的影响。此外,阿尔泰山山体和地质结构特征、海拔高度、山地小气候特征以及冰川积雪和融水等也是影响阿尔泰山区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李智佩[7](2006)在《中国北方荒漠化形成发展的地质环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北方地区不仅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发展变化大,与之有关的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今年4月底前北方地区已经发生了9次强沙尘暴,首都北京在4月16日一夜之间降尘量达30万吨!据估计,我国荒漠化危害的直接经济损失约642亿元/年。2004年北方地区风蚀荒漠化占全国风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83.94万km2的97%以上,形势非常严峻。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荒漠化的地质环境背景研究重视不够,片面强调人为因素,造成许多地方治理成本高而收效甚微。开展土地荒漠化的地质环境研究,对于丰富我国荒漠化调查研究的理论、提出科学合理的荒漠化防治对策措施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北方地区地质环境和各种地质营力对荒漠化形成发展的控制特征的研究,参照当前主要的荒漠化分类体系,首次提出了荒漠化土地类型的地质成因分类,包括风力作用下的荒漠化土地(风蚀荒漠化)、流水作用下的荒漠化土地(水蚀荒漠化)和物理化学作用下的荒漠化土地(土地盐渍化)。据风蚀荒漠化的形成特点将其划分为沙漠化(风力堆积型)和戈壁化(风力侵蚀型)等两个基本类型。风力堆积型沙漠化根据风沙的移动特征可分为就地起沙型和风沙侵入型和侵蚀残积型。根据水蚀荒漠化地区岩性特征,将其分为石灰岩地区以内的石漠化和以外的岩漠化以及黄土区的土漠化。根据化学成分的不同,将土地盐渍化划分为盐渍化、碱化等两种类型;根据成因还可分为灌溉型(次生盐渍化)、非灌溉型和残余积盐型等。荒漠化土地所处的地质构造和地貌部位,也是荒漠化土地分类的重要依据,例如冲积平原型、高原洼地型、平原洼地型、河流滩地型、山地残坡积型、高原残坡积型、梁峁型、塬面型、河流谷地型等。荒漠化土地的地质成因分类丰富了土地荒漠化的理论研究,为从地质学角度探讨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地质构造、地貌、气候、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特征,将北方地区划分为7个一级荒漠化地质环境区和23个二级荒漠化地质环境区。7个一级荒漠化地质环境区是:①内陆干旱盆地荒漠化地质环境区、②中西部高原荒漠化地质环境区、③中东部高原荒漠化环境地质区、④黄土高原荒漠化地质环境区,⑤东部平原荒漠化地质环境区,⑥青藏高原(东北部)荒漠化地质环境区和⑦山地荒漠化地质环境区等。荒漠化地质环境分区是环境地质调查与研究和荒漠化土地治理分区的基础。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是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西部内陆盆地以干旱气候为主要特征,中部高原是受季风系统中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消长变化影响最为显着的地区,东部地区则以暖湿气候为主,受夏季风控制。气候格局的形成造就了荒漠化土地的分布,气候的波动则是沙漠化发展或逆转的控制因素。末次间冰期以来一直持续的大约以1500a为周期的气候振荡对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有重要的影响或控制作用。北方地区约在10000aBP、8000aBP、5500aBP、4000aBP、3000aBP、1500aBP的沙漠化过程分别与北大西洋第7、5、4、3、2和1次的浮冰事件相应,沙漠化扩大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事件相一致。同时,北方不同地区10世纪或百年以来的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新生代的构造隆升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的影响。在我国,青藏高原隆升是造成北方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的根本。青藏高原使西风环流发生变化,一方面使水汽多以固态形式降在高原及山体西侧,到达北方高原及东部平原地区的降水明显减少;另一方面使西风急流发生分支绕流,造成高原北侧的西风环流终年呈反气旋性质,加强西北的干旱气候。青藏高原隆升加强了西伯利亚一蒙古高压,造成北方冬季风强盛,导致西北地区冬半年气候异常干燥、大风频繁。水环境是控制荒漠化形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内陆干旱盆地荒漠化的发展,一是取决于周围山地降雨和融雪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水径流的多少;在较短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导致水资源的重新分配是造成内陆河中上游人工绿洲区荒漠化程度减轻、下游天然绿洲区荒漠化迅速加剧的主要因素。河流的改道是促使冲积平原生态环境变迁、荒漠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内陆干旱盆地的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依靠地下水供给,地下水对荒漠化发生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当潜水埋深>6.0m时,植被开始衰败,沙漠化程度增加。中部高原处于季风边缘的半干旱地带,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土地荒漠化程度与降雨量存在明显的关系,地下水对荒漠化的影响减弱。在人类活动强烈影响下,植被破坏严重,冬春季节短暂的干旱就会造成土壤的极其干燥,为沙漠化扩大造成有利因素。黄土高原的水蚀荒漠化主要与气候和地表水环境有关,夏季的集中降雨和黄土区水的入渗速度低形成较强的地表径流是水蚀荒漠化主要土壤侵蚀形式。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是决定土地盐渍化的重要因素,在内陆干旱区则更加明显。当地下水埋深小于2m时,地表蒸发强烈,土壤积盐迅速。一般当潜水埋深>3.5m时就不会产生盐渍化。目前,严重缺水地区利用较高矿化度的地下水灌溉也是造成北方地区土地盐渍化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不同类型沉积物是决定荒漠化类型的主要因素。残积物、坡积物和洪积物分布区的低洼地带常形成沙漠化,地势较高的剥蚀地区形成砾漠化。现代和古河流阶地上的沙质堆积物是冲积物分布区沙漠化的物质基础。北方(古)湖盆地区是沙漠、沙漠化土地及沙尘暴的主要分布区或发源地,也是盐渍化土地的集中分布区。现代或古湖泊的化学沉积物也是构成盐尘暴的重要来源。第四纪风沙堆积的广泛发育是土地沙漠化的根源之一。以流动沙丘为主的塔克拉玛干、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布齐等沙漠的边缘地带是沙漠化发生的主要地区;以固定沙丘或半固定沙丘为主的地区,如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科尔沁、浑善达克、呼伦贝尔等沙地土地沙漠化以沙丘的活化或固定、沙地或沙漠边缘的扩张或缩小为特征。黄土堆积的则是水蚀荒漠化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此外,中新生代砂岩分布区不仅是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如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处的砂岩分布区,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总之,本研究以资料综合为主,结合重点地区剖面、沙漠化变化的深入剖析,系统研究了中国北方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地质成因类型与特征、气候变化及其周期性、第四纪地表沉积物、不同环境地质分区水文和水文地质系统等地质环境要素对荒漠化的控制作用,提出了内陆干旱盆地、中部高原和东部平原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地荒漠化地质成因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五项原则和若干对策建议。五项原则即地质环境背景决定荒漠化治理方案、生态环境自然恢复优先、资源有限高效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系统工程原则,这是使我国向经济节约型、知本型、环境和谐型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沈永平,王国亚,苏宏超,韩萍,高前兆,王顺德[8](2007)在《新疆阿尔泰山区克兰河上游水文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文中认为额尔齐斯河支流克兰河上游发源于西风带水汽影响的阿尔泰山南坡,主要由融雪径流补给,年内积雪融水可占年径流量的45%.年最大月径流一般出现在6月份,融雪季节46月径流量占65%.流域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明显升温,年平均温度从50年代的1.4℃上升到90年代的5.2℃;年降水总量也呈增加趋势,尤其是冬季和初春增加最多.随着气候变暖,河流年内水文过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最大月径流由6月提前到5月,月径流总量增加约15%,46月融雪径流量也由占年流量的60%增加到近70%.在多年变化趋势上,气温上升主要发生在冬季,降水也以冬季增加明显,而夏季降水呈下降趋势;水文过程主要表现在5月径流呈增加趋势,而6月径流为下降趋势;夏季径流减少而春季径流增加明显.冬春季积雪增加和气温上升,导致融雪洪水增多且洪峰流量增大,使洪水灾害破坏性加大.近些年来气候变暖引起的年内水文过程变化,已经对河流下游的城市供水和农牧业生产产生了影响.
王利花[9](2013)在《新疆绿洲、荒漠地区公路低路基下的防排水形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地区地形地貌特殊,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季节性暴雨洪水和融雪洪水容易引发路基洪水灾害。区内已建成的各条公路及正在修建的各级公路,主要考虑工程技术和公路排水等要求,路基以填筑路堤为主,高填方路基具有自重大、成本高、线形较差且不利于与环境协调等缺点。为了使公路与环境更加协调,提出低路基的概念,但是,低路基下公路路基防护排水系统设置是否合理是关系到公路安全稳定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本文对新疆绿洲、荒漠公路低路基下的防护排水形式进行研究,对新建低路基公路防护排水设施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对新疆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多条既有路线防护排水系统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总结出了使用效果较好的排水设施、发生破坏的排水设施及其破坏原因,同时,分析了现有排水设施的适用性,为依托工程排水设施的设计提出实践依据。另外,提出多孔涵洞排水结构形式。多孔涵洞的尺寸通过水文计算确定。水文资料可通过水文站观测资料、洪水资料及文献考证资料获得,通过对单站洪水频率及新疆现有水文参数变化规律的分析,介绍了有流量资料地区、无水文资料区及小流域条件下分别采用适线法、地区经验公式、推理公式和经验公式计算桥涵的设计流量的的方法。依托工程中水文站观测资料较为缺乏,分区内各河流年最大流量的年际变化不一,且差距较大,变差系数CV值在0.35-1.80之间,CS/CV值在2.0-7.0之间。依据新疆公路水文参数研究成果,针对该区适合采用该地区经验公式推算设计流量,为多孔涵洞尺寸的确定提供基础数据。多孔涵洞的过流能力和抗冲刷能力通过设计流量下多孔涵洞的概化水工模型试验验证。采用正态模型试验观测多孔涵洞各截面的水流形态并测量各断面各点的水位和流速,同一条件下测量多场以确保试验的准确性。通过对数据分析整理绘出折线图,得出:多孔涵洞能够满足过流能力和抗冲刷能力的要求。结合已建公路中使用良好的排水设施,依据水文参数计算及水工模型试验,提出了适合于绿洲、荒漠地区的多孔涵洞及配套排水形式的设计方法,对依托工程及同类地区低路基公路排水系统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周伯诚[10](1983)在《我国阿尔泰山的降水及河流径流分析》文中指出 阿尔泰山横亘于中、苏、蒙边界。在我国境内发源于该山南坡的大河有两条: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这两条河流沿着构造线由东南流向西北。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其支流有哈巴河、布尔津河、克兰河、卡拉额尔齐斯河、卡依尔特斯河等。这些支流大致平行地在额尔齐斯河北侧汇入,成梳状水系,水量沿程增加。乌伦古河支流主要有大青河、小青河及布尔根河,呈辫状水系,在二台以下无支流汇入,水量沿程减少,最后流入乌伦古湖,成为内陆河流。
二、我国阿尔泰山的降水及河流径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阿尔泰山的降水及河流径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阿尔泰山地区极端水文事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概况 |
2 阿尔泰山地区河流水文特征与洪水灾害变化 |
3 气候变化特征 |
4 主要流域洪水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4.1 径流年内分布变化 |
4.2 典型河流年最大洪水年际变化特征 |
4.3 洪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5 讨论与结论 |
(2)中国西北干旱区河川径流变化及归因定量辨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进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1.1 研究目标 |
1..4.1.2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4.3 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
1.4.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3.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6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研究区位置 |
2.1.2 自然环境概况 |
2.1.2.1 地形和地貌 |
2.1.2.2 植被和土壤 |
2.1.2.3 气候特征 |
2.1.2.4 主要水系 |
2.1.2.5 水资源特点 |
2.1.3 社会经济特点 |
2.2 数据来源 |
第三章 西北干旱区河川径流演变特征 |
3.1 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
3.1.1 研究区径流变化过程及趋势 |
3.1.1.1 塔里木河流域 |
3.1.1.2 北疆和东疆典型河流 |
3.1.1.3 河西内陆河流域 |
3.2 径流变化的突变检验 |
3.3 径流序列多时间尺度波动特性 |
3.3.1 径流周期性变化 |
3.3.1.1 开都河径流周期性变化 |
3.3.1.2 黑河干流径流周期性变化 |
3.3.2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
3.4 小结 |
第四章 径流变化的区域背景分析 |
4.1 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 |
4.1.1 气温变化牲 |
4.1.1.1 地面气温变化 |
4.1.1.2 高空气温变化 |
4.1.2 降水变化特征 |
4.1.2.1 降水时空变化 |
4.1.2.2 降水突变分析 |
4.1.2.3 多时间尺度波动特性 |
4.1.2.4 成因探讨 |
4.2 西北干旱区下垫面变化特征 |
4.3 小结 |
第五章 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5.1 径流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 |
5.1.1 径流、气温、降水振荡周期对比分析 |
5.1.2 径流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
5.1.2.1 逐年相关 |
5.1.2.2 年际和年代际相关 |
5.1.3 径流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机理 |
5.1.3.1 西北干旱区出山径流形成机理 |
5.1.3.2 气候变化对冰雪水资源的影响 |
5.1.3.3 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 |
5.2 夏季径流对0℃层高度变化的响应 |
5.2.1 夏季0℃层高度变化 |
5.2.2 夏季径流的变化 |
5.2.3 夏季径流变化对0℃层高度变化的响应 |
5.2.3.1 夏季径流和0℃层高度的线性拟合 |
5.2.3.2 夏季径流对0℃层高度变化的敏感性 |
5.2.3.3 夏季径流对0℃层高度变化的响应机制 |
5.2.4 基于夏季0℃层高度变化的径流量反演 |
5.2.4.1 气候因子与径流总体变化趋势 |
5.2.4.2 气候因子与径流量的变化关系 |
5.2.4.3 夏季径流变化总体特征 |
5.2.4.4 反演模型及验证 |
5.2.5 讨论 |
5.3 小结 |
第六章 河川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
6.1 降水-径流一致性分析 |
6.2 模型构建及计算过程实例 |
6.2.1 模型的构建 |
6.2.1.1 径流变化归因分析方法 |
6.2.1.2 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量的估算 |
6.2.2 实证分析—以开都河源流区为例 |
6.2.2.1 气候要素和径流深变化分析 |
6.2.2.2 模型的率定和验证 |
6.2.2.3 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对径流变化的影响 |
6.3 径流变化归因定量辨识 |
6.3.1 源流区出山径流变化归因定量辨识 |
6.3.1.1 径流和气候因子的相对变化率及参数n的空间分布 |
6.3.1.2 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影响的贡献率 |
6.3.1.3 讨论 |
6.3.2 塔里木河干流来水量变化归因定量辨识 |
6.3.2.1 气候因子及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
6.3.2.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塔河干流来水量的影响 |
6.3.2.3 塔河干流来水量减少的生态效应 |
6.3.3 湖-库来水量变化归因定量辨识 |
6.3.3.1 博斯腾湖入流量变化影响因素量化 |
6.3.3.2 石羊河流域红崖山水库入流量变化影响因素量化 |
6.3.4 径流变化归因解析 |
6.3.5 启示 |
6.4 径流变化归因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和参研项目 |
(3)新疆冰川、积雪对气候变化的响应(Ⅰ):水文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新疆的冰川、积雪分布特征 |
2 新疆水资源形成机理和气候变化特征 |
3 新疆冰川、积雪的近期变化特征 |
4 新疆冰雪流域对气候变化的水文响应 |
4.1 阿尔泰山南坡克兰河流域 |
4.2 天山南坡阿克苏河流域 |
4.3 天山北坡奎屯河流域 |
4.4 天山西部哈什河流域 |
4.5 天山东部哈密地区河流 |
5 不同冰雪径流河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分类 |
5.1 冰川、积雪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 |
5.2 不同雪冰径流河流对气候变暖响应分类 |
6 结论 |
(4)新疆冰川、积雪对气候变化的响应(II):灾害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影响冰雪灾害的主要气象因子变化 |
1.1 温度变化 |
1.2 降水量变化 |
1.3 暴雪量和暴雪日数变化 |
2 灾害的作用类型与分布 |
2.1 冰雪洪水 |
2.1.1 融雪洪水 |
2.1.2 冰川洪水 |
2.1.3 冰凌洪水 |
2.2 冰川泥石流 |
2.3 雪崩与冰崩 |
2.3.1 雪崩 |
2.3.2 冰崩 |
2.4 雪灾与暴风雪 |
3 冰雪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3.1 阿尔泰山地区典型积雪流域洪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3.2 天山萨雷扎兹-库玛拉克河流域冰川洪水及其冰湖溃决洪水 |
3.3 塔里木河流域冰川洪水灾害特征 |
3.4 天山北坡冰雪流域洪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4 融雪洪水的形成机理研究 |
5 适应气候变化的防灾减灾对策 |
6 结论 |
(5)新疆树木年轮水文研究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树轮宽度与水文要素的相关分析 |
2.1 阿尔泰山山区 |
2.2 天山山区 |
2.2.1 天山北坡 |
2.2.2 天山南坡 |
2.3 昆仑山山区 |
2.4 塔里木河流域 |
3 树轮水文学重建序列综合对比分析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6)新疆阿尔泰山区全新世泥炭发育特征及区域环境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一、泥炭累积与泥炭沼泽发育 |
二、泥炭古环境代用指标的研究 |
三、泥炭记录的古环境研究进展 |
四、我国泥炭记录的古环境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三、创新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样品采集 |
第一节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
一、地形地貌特征 |
二、气候特征 |
三、水文特征 |
四、植被特征 |
五、泥炭地分布特征 |
第二节 研究样点选取及样品采集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样品室内分析 |
一、泥炭基本理化性质参数分析 |
二、有机化合物正构烷烃的测定 |
三、孢粉的鉴定 |
第二节AMS ~(14)C年代序列的建立 |
一、AMS ~(14)C年代测定 |
二、泥炭剖面年代序列的建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阿尔泰山区泥炭剖面特征及泥炭发育过程 |
第一节 阿尔泰山区泥炭剖面特征 |
一、泥炭剖面岩性特征及主要植物残体 |
二、泥炭容重和灰分变化特征 |
三、泥炭TOC、TN和TP的变化特征 |
四、泥炭分解度的变化特征 |
第二节 新疆阿尔泰山区全新世泥炭发育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阿尔泰山泥炭记录的全新世区域环境变化 |
第一节 泥炭剖面有机碳和腐殖化度记录的区域古环境变化 |
第二节 泥炭剖面正构烷烃记录的区域古环境变化 |
一、泥炭剖面正构烷烃分布的结果分析 |
二、正构烷烃记录的阿尔泰山区全新世环境变化 |
第三节 泥炭剖面孢粉记录的区域古环境变化 |
一、泥炭剖面孢粉组合特征和划分带结果分析 |
二、孢粉谱图的主成分(PCA)结果分析 |
三、泥炭孢粉记录的阿尔泰山区全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 |
第四节 阿尔泰山泥炭综合指标记录的全新世区域环境变化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疆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区域对比及驱动因素分析 |
第一节 与阿尔泰山区湖泊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对比 |
第二节 与新疆地区湖泊记录的全新世环境信息对比 |
第三节 与季风区泥炭记录的全新世环境信息对比 |
第四节 阿尔泰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本研究主要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中国北方荒漠化形成发展的地质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言 |
1.1 开展北方荒漠化地质环境研究的意义 |
1.1.1 土地荒漠化是当前全球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
1.1.2 我国是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 |
1.1.3 北方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土地荒漠化分布区域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调查研究方法 |
1.2.2 最近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
1.2.3 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点 2、北方地区荒漠化地质成因分类 |
2.1 提出地质成因分类的依据 |
2.1.1 现代土地荒漠化是地质历史时期地质环境演化的继续 |
2.1.2 荒漠化形成发展过程中主要地质营力 |
2.2 荒漠化地质成因类型 |
2.2.1 荒漠化成因类型分类概述 |
2.2.2 荒漠化地质成因分类的原则 |
2.2.3 荒漠化地质成因分类 |
2.3 主要荒漠化地质成因类型特征概述 |
2.3.1 风蚀荒漠化 |
2.3.2 水蚀荒漠化 |
2.3.3 土地盐渍化 |
2.4 荒漠化地质成因分类的地学意义 |
2.4.1 关于土地荒漠化的一些认识 |
2.4.2 荒漠化地质成因分类的地学意义 3、北方荒漠化地质环境分区、现状和发展趋势概述 |
3.1 北方荒漠化地质环境分区 |
3.1.1 影响荒漠化地质环境分区主要因素 |
3.1.2 荒漠化地质环境分区 |
3.2 主要地质环境分区荒漠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
3.2.1 北方荒漠化现状概述 |
3.2.2 主要地质环境分区荒漠化现状概述 |
3.3 北方荒漠化地质环境分区的意义 4、北方第四纪晚期气候变化与土地沙漠化 |
4.1 概述 |
4.1.1 北方地区风成沙是沙漠与气候环境演化的重要记录 |
4.1.2 气候环境变化的代用指标选择 |
4.1.3 主要剖面特征 |
4.2 北方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特征 |
4.2.1 西部内陆干旱盆地地区 |
4.2.2 中部高原地区 |
4.2.3 东部地区 |
4.2.4 近150年来全球变化与近现代北方气候 |
4.3 气候变化特征对土地荒漠化的控制作用 |
4.3.1 西部地区 |
4.3.2 中部地区 |
4.3.3 北方东部地区 5、气候变化的周期性与土地沙漠化 |
4.1 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性研究现状 |
4.2 北方主要沙漠化过程与千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周期性 |
4.3 气候变化的小尺度周期性与土地沙漠化防治 6、构造地貌对中国北方荒漠化的控制 |
6.1 北方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构造运动与地貌格局 |
6.1.1 中国北方构造—地貌单元划分 |
6.2 构造地貌变化对气候环境的影响 |
6.2.1 新生代构造抬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6.2.2 青藏高原隆升对北方地区气候环境的影响 |
6.3 北方地区现代地貌对荒漠化的控制作用 |
6.3.1 风蚀荒漠化(沙漠化) |
6.3.2 水蚀荒漠化与土地盐渍化 |
6.4 基于构造地貌的典型区沙漠化土地地质成因分类研究 |
6.4.1 沙地内部就地起沙型沙漠化 |
6.4.2 河流谷地就地起沙型沙漠化 |
6.4.3 风化残积就地起沙型沙漠化 |
6.4.4 风沙侵入型土地沙漠化 |
6.4.5 不同地质成因类型土地沙漠化沙物质C—M图特征 7、地表沉积物对土地荒漠化的控制 |
7.1 北方地区沉积物成因类型 |
7.1.1 沉积物分类 |
7.1.2 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区域分布规律 |
7.2 沉积物成因类型对荒漠化的控制作用 |
7.2.1 残积物、坡积物和洪积物 |
7.2.2 冲积物和湖积物 |
7.2.3 风沙堆积和黄土堆积 |
7.2.4 其它类型沉积物 8、北方地区水环境对荒漠化的控制作用 |
8.1 西部内陆盆地 |
8.1.1 水环境系统划分与特征 |
8.1.2 主要内陆盆地水环境系统特征 |
8.1.3 主要内陆盆地水环境系统对土地荒漠化的控制作用 |
8.2 中部高原地区 |
8.2.1 水环境系统划分 |
8.2.2 主要高原水环境系统特征 |
8.2.3 主要高原水环境系统对土地荒漠化的控制作用 |
8.3 东部冲积平原 |
8.3.1 西辽河平原 |
8.3.2 松嫩平原 |
8.3.3 华北平原北部 9、湖泊变化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
9.1 新疆的湖泊变化与土地荒漠化 |
9.1.1 博斯腾湖 |
9.1.2 艾比湖 |
9.1.3 艾丁湖 |
9.1.4 玛纳斯湖 |
9.2 其他地区主要湖泊变化与土地荒漠化 |
9.2.1 青海湖 |
9.2.2 呼伦湖 |
9.2.3 乌梁素海 |
9.2.4 岱海 10、北方荒漠化地质成因模式 |
10.1 内陆干旱盆地型土地荒漠化地质成因模式 |
10.1.1 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
10.1.2 荒漠化土地分布规律 |
10.1.3 内陆干旱盆地型土地荒漠化成因模式 |
10.2 中部高原型土地荒漠化地质成因模式 |
10.2.1、中部高原型土地荒漠化主要控制因素 |
10.2.2 荒漠化土地分布规律 |
10.2.3 中部高原型土地荒漠化成因模式 |
10.3 东部平原区土地荒漠化地质成因模式 |
10.3.1 东部平原型土地荒漠化主要控制因素 |
10.3.2 土地荒漠化区域分布规律 |
10.3.3 土地荒漠化成因模式 11、荒漠化防治对策建议 |
11.1 荒漠化防治历史回顾 |
11.1.1 国际上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对策措施 |
11.1.2 我国荒漠化防治成就 |
11.1.3 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教训 |
11.2 土地荒漠化防治原则 |
11.2.1 地质环境决定治理方案原则 |
11.2.2 生态自然恢复优先原则 |
11.2.3 资源有限与高效利用原则 |
11.2.4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 |
11.2.5 系统工程的原则 |
11.3 21世纪50年代前的地质条件变化预测 |
11.3.1 气候变化预测 |
11.3.2 地质条件变化预测 |
11.4 荒漠化防治对策建议 |
11.4.1 内陆干旱盆地山前绿洲带 |
11.4.2 中东部地区 |
11.4.3 黄土高原地区 |
11.4.4 青藏高原东北部 12、结语 |
12.1 主要结论 |
12.1.1 北方荒漠化地质环境研究意义重大 |
12.1.2 北方地区荒漠化发展不平衡 |
12.1.3 荒漠化地质成因分类研究意义重大 |
12.1.4 北方荒漠化地质环境分区 |
12.1.5 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对北方沙漠化影响重大 |
12.1.6 千年尺度的周期性气候变化对沙漠化具有控制作用 |
12.1.7 青藏高原隆升是北方地区荒漠化形成发展的根本原因 |
12.1.8 地貌是影响和控制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
12.1.9 水环境是控制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12.1.10 不同类型沉积物是决定荒漠化类型的主要因素 |
12.1.11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模式概要 |
12.2 应当深入研究的问题 照片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
(8)新疆阿尔泰山区克兰河上游水文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流域概况 |
2 气候变化 |
3 水文特征 |
4 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4.1 年内径流过程的变化 |
4.2 冰雪洪水对气候变化变暖的响应 |
4.3 径流变化对供水安全的影响 |
5 结论 |
(9)新疆绿洲、荒漠地区公路低路基下的防排水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比分析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新疆地区自然条件概况 |
2.1 新疆地区地形地貌概况 |
2.2 水文特征 |
2.3 河川径流特征 |
2.4 洪水成因和类型 |
2.4.1 融水洪水 |
2.4.2 暴雨洪水 |
2.4.3 融水与暴雨混合洪水 |
2.4.4 各种类型突发性洪水 |
2.5 植被特点 |
2.5.1 植被分类原则和系统 |
2.5.2 新疆主要植被类型 |
2.6 依托工程概况 |
2.7 小结 |
第三章 新疆地区公路已建公路排水系统调查及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内容 |
3.3 调查路段概况 |
3.3.1 小草湖至托克逊段概况 |
3.3.2 和硕至库尔勒段概况 |
3.3.3 库尔勒至库车段概况 |
3.3.4 清水河至伊宁段概况 |
3.3.5 果子沟至霍尔果斯段概况 |
3.3.6 奎屯至乌鲁木齐段概况 |
3.4 调查路段排水设施分析 |
3.4.1 小桥 |
3.4.2 通道 |
3.4.3 涵洞 |
3.5 现有排水设施综合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水文资料的选取与应用 |
4.1 水文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
4.1.1 水文站观测资料 |
4.1.2 洪水调查资料 |
4.1.3 文献考证资料 |
4.2 单站洪水频率的分析 |
4.3 新疆绿洲、荒漠地区洪水参数的变化规律 |
4.4 设计洪水流量的计算方法 |
4.4.1 根据流量观测资料推算设计流量 |
4.4.2 应用地区经验公式推算设计流量 |
4.4.3 推理公式和经验公式 |
4.4.4 水文计算方法适用性分析 |
4.5 依托工程水文参数应用 |
4.5.1 依托工程自然地理概况 |
4.5.2 依托工程水文特征分析 |
4.5.3 依托工程水文参数的应用 |
4.6 小结 |
第五章 多孔涵洞水工模型试验 |
5.1 实验目的 |
5.2 试验条件及模型设计 |
5.2.1 实验条件 |
5.2.2 试验模型参数的确定 |
5.2.3 概化试验模型设计 |
5.3 试验过程 |
5.3.1 堰板流量控制 |
5.3.2 测量参数及内容 |
5.3.3 测量步骤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5.4.1 设计流量下,观测八字翼墙双孔涵洞过流能力 |
5.4.2 设计流量下,不同入口翼墙长度下观测双孔涵洞过流情况 |
5.4.3 设计流量下,观测三孔涵洞的过流能力 |
5.4.4 设计流量下,不同入口翼墙长度下观测三孔涵洞的过流情况 |
5.5 小结 |
第六章 新疆地区低路基高度下的排水形式设计方法 |
6.1 新疆地区公路排水的原则、类型 |
6.1.1 排水设施设计的原则 |
6.1.2 新疆绿洲、荒漠地区公路排水基本类型 |
6.2 新疆绿洲、荒漠地区路基合理高度下的排水形式研究 |
6.2.1 边沟 |
6.2.2 急流槽 |
6.2.3 截水沟 |
6.2.4 路基隔断层设置 |
6.2.5 通道排水 |
6.2.6 涵洞设计 |
6.2.7 其他 |
6.3 小结 |
结论及建议 |
主要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我国阿尔泰山的降水及河流径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阿尔泰山南坡河流水系 |
二、阿尔泰山南坡的降水 |
1. 降水量的分布 |
2. 降雪及积雪深度 |
3. 季节雪的分布 |
三、河流径流的特征 |
1. 各径流成分的补给作用 |
2. 河流径流的年内分配 |
四、我国阿尔泰山的降水及河流径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阿尔泰山地区极端水文事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贺斌,王国亚,苏宏超,沈永平. 冰川冻土, 2012(04)
- [2]中国西北干旱区河川径流变化及归因定量辨识[D]. 陈忠升.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3]新疆冰川、积雪对气候变化的响应(Ⅰ):水文效应[J]. 沈永平,苏宏超,王国亚,毛炜峄,王顺德,韩萍,王宁练,李忠勤. 冰川冻土, 2013(03)
- [4]新疆冰川、积雪对气候变化的响应(II):灾害效应[J]. 沈永平,苏宏超,王国亚,毛炜峄,王顺德,韩萍,王宁练,李忠勤. 冰川冻土, 2013(06)
- [5]新疆树木年轮水文研究对比分析[J]. 刘蕊,姜盛夏,张同文,陈峰,尚华明,喻树龙,张瑞波,王勇辉.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0(03)
- [6]新疆阿尔泰山区全新世泥炭发育特征及区域环境演变[D]. 张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6(01)
- [7]中国北方荒漠化形成发展的地质环境研究[D]. 李智佩. 西北大学, 2006(05)
- [8]新疆阿尔泰山区克兰河上游水文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 沈永平,王国亚,苏宏超,韩萍,高前兆,王顺德. 冰川冻土, 2007(06)
- [9]新疆绿洲、荒漠地区公路低路基下的防排水形式研究[D]. 王利花. 长安大学, 2013(05)
- [10]我国阿尔泰山的降水及河流径流分析[J]. 周伯诚. 冰川冻土, 19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