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高校治安特点与学生治保组织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韶成,殷云林,谢秉宸[1](2020)在《基于“枫桥经验”构建高校校园治安防控之路径》文中指出依靠和发动群众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也是群众路线在新时代的具体实践。高校内部群防群治工作面临思想认识不到位、参与意识薄弱、指导监督缺位等困境。基于新时代"枫桥经验"视角,高校应强化党委领导、健全长效机制、营造参与氛围、加强业务指导、重视队伍建设、创新校园治安防控网格化,以实现校园长治久安。
叶俊尧[2](2020)在《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以武汉市智慧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而大力推行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大进程中,武汉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脸识别等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打造了175个智慧互联、惠民利民、共建共享的智慧平安小区,其中绝大多数的智慧平安小区实现了刑事犯罪零发案。这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促进了治安防控新成效的取得,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一方面,我们应当承认这样的治理成效是辉煌的,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回答“在这种辉煌之中确实还有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致力于总结武汉市智慧社区的社区警务的成功经验,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借鉴国内外典型智慧社区的社区警务的成功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为武汉市全面建设智慧平安小区及其社区警务运行提供借鉴,提升武汉市社区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武汉市智慧社区及其社区警务发展迈上新台阶,为湖北和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论文由导论、五章主体内容、结语三部分构成,具体如下:导论部分主要对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研究综述、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文章主体内容中第一章是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一节对智慧社区的概念进行界定,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视角对智慧社区的概念进行分析。第二节对社区警务的概念进行界定,对比国内外学者对社区警务概念的界定,并进行结构化,提炼出社区警务的核心要素。第三节对智慧社区中的社区警务的概述,界定智慧社区的社区警务的概念与特征,厘清其与智慧警务、智慧社区警务的关系。第四节是理论基础,介绍整体性治理理论与网络化治理理论。第二章是武汉市智慧平安社区之社区警务典型样本分析。第一节是概述百步亭社区、光谷理想城小区、常青花园十一小区等武汉市典型智慧社区及其社区警务。第二节是介绍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的突出特点。第三节是描述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分析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一节是政府主导优势发挥不足,如智慧社区中社区警务顶层设计不完善、社区警务平台智能化程度不高、缺乏引入社会资金的规范性文件、忽视典型智慧社区及其警务推广。第二节是社区主体智慧化明显不足,如社区主体整体科技素质差、三网合一整合运用度低、跨专业跨学科人才缺口大、私权利主体参与度较低。第三节是社区整体运用协调度偏低,如智慧社区及其警务参与渠道不协调、忽视社区文化与社群文化建设发展、当前社区警务研究重警务忽社区、社区民警的工作机制影响警务效率。第四章是国内外典型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的经验借鉴。第一节是介绍北京、上海、无锡等国内典型智慧社区中社区警务。第二节是介绍纽约、东京、伦敦等国外典型智慧社区中社区警务。第三节是国内外智慧社区中社区警务对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的启示。第五章是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问题的解决路径。针对问题及其原因,借鉴国内外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的成功经验,结合武汉市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提出了三个解决路径,即第一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优势,完善顶层设计。第二节提高社区主体智慧理念,培养复合人次。第三节重视社区协同程度,引导多元参与。结语部分是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希望智慧社区及其社区警务在理论与实践中充分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全国智慧社区及其社区警务提供借鉴经验。
王亚博[3](2020)在《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中的应用完善研究》文中认为人口信息是社会最核心、最宝贵的基础信息资源之一,是国家发展建设、政策制定、法规颁布等多方面的重要依据。探索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中的应用完善,既是当前人员高速流动、信息迅速变动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公安机关主动优化治安防控策略、提高治安防控精度广度与深度、高效利用治安防控资源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人口信息资源价值的应有之义。在公安机关内部、政府其他部门与各类社会部门主体间都产生了丰富的人口信息资源,为治安防控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基础,但当前人口信息的治安防控价值还没有被充分挖掘,人口信息呈“分散”式的采集、“孤岛”式的整合、“粗放”式的应用、不稳固的安全体系等多方面的问题阻碍着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中的应用效果。与此同时,来自政府、社会、公众个人等社会主体自身产生的对人口信息采集、整合等应用方面的抗拒心理情结、信息日常运维管理难、任务难度大、民警的专业素质不足等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制约影响着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中的作用发挥。这其中既有受限于传统工作理念的影响,也有来自法律制度不完善、管理体制与保障机制的不健全等多方面原因。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在治理理论、系统理论、情报主导警务理论指导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中应用的对策建议。转变传统工作理念、以情报思维树立人口信息服务于治安防控的理念,加强信息应用意识、预测防控意识,动态防控意识。通过顶层设计,构建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应用的整体框架。落实法律制度建设,使人口信息的采集、整合、研判、开发等各方面的应用有法可依,有理可寻;优化部门管理体制关系,通过压实“块”责任,减轻基层繁重工作压力的同时又落实了具体部门的任务责任;通过建立健全协作机制,使公安机关、政府其他部门、社会管理部门、市场主体以及公众在内的多方社会主体构建完整的人口信息整合链,实现真正的“多元共治”;通过优化考核奖惩机制,使每个参与主体增加责任意识。此外,还要从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统一建设标准、提高人口信息系统的安全能力、保证技术设备的更新与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必要的保障。并以服务实战为导向提高人口信息的应用水平,深化人口信息的收集工作,加强信息化警综平台建设,不断研发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中的实战防控功能模块。
彭盈盈[4](2020)在《高校校园安全生态的构建》文中指出高校安全治理作为国家安全治理的重要一环,其传统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高校安全治安防控体系在应对日常高校安全治理工作中显得捉襟见肘。单一孤立的高校安全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有效适应当前高校治安形势的转变。高校校园安全工作应当转变治理思维,反思传统高校安全治理思维和手段的不足,建立高校校园安全生态系统,以提高高校安全治理的效能。高校校园安全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以维护高校安全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具有一套自我调整、自我平衡的运行机制。高校安全生态系统的构建是立足于动态、整体、联系的系统思维,打破传统高校安全分析思路模式的束缚,创新性地对系统内部不和谐因素进行生态性的反思,在相互联系、相互关联的子系统中寻找出路。高校校园安全生态系统涵盖了人的系统、支持系统、交换系统、防御系统,通过在各子系统间建立一套自我预警、自我消解风险因素的机制,通过寻找安全与风险因素博弈的平衡点,保证高校校园安全系统不断提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能力。本文结合当前高校校园安全现状,提出了构建高校校园安全生态的构想,通过探讨“安全生态”与“生态安全”的异同,剖析“安全生态”的特点,寻找高校安全与生态系统的契合点,证实构建高校校园安全生态系统的可行性。借助生态思维对高校安全生态现状进行剖析,从“生物”与非生物系统投入不均衡、外部风险抵抗力薄弱、安全信息交换机制存在不足、安全文化建设薄弱四个方面进行生态性的反思,力求从高校校园安全系统内部找出症结弊端所在。高校校园安全生态系统的构建思路参照生态学、系统理论的思维模式,立足整体、系统的角度,从构建高校安全生态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风险识别机制着手,提出相对应的构建策略,以提升各系统联合预防风险的能力,寻求高校安全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自我平衡的运行模式。为了更生动地阐释高校校园安全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笔者以高校“校园贷”犯罪为例对安全生态系统识别风险过程进行了说明。高校校园安全生态系统的构建应着眼于安全风险的事前预防,这对于高校校园安全治理和防控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谢秉宸[5](2020)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安全文化建构》文中提出"双一流"建设离不开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对高校运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调查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分析高校安全教育和管理现状,提出构建高校安全文化的基本思路,并从推进安全教育课程、构建校园安全文化常规载体、培育安全教育管理服务队伍、构建和加强平安校园体系建设等角度探讨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徐放[6](2019)在《高校保卫部门的治安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校区数量的增多、校园面积的扩大、学生数量快速增长且在校人员成份复杂多样,给本身就存在权责不明的校园治安管理部门带来了更多校园治安管理的行政法争议。通过对无讼网司法案例数据库中的相关案例进行检索和遴选,发现治安管理规范在校园中的适用还存在争议,校内保卫部门职责法律依据不明,以及校园治安管理被动等问题。对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校园安全管理领域立法的比较与借鉴,并结合保卫工作中涉及治安管理的实际情况,探究高校保卫部门在校园治安管理中的作用。回顾校内安保部门建制的历程并提出《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的具体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针对实践中警校合作的不同模式进行分析对比,尝试探寻新的高校治安管理方面的警校合作机制,为进一步完善高校治安管理制度提供建议。
詹伟峰[7](2018)在《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师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所,高校安全问题影响广泛,受到社会和人们的高度关注。尽管政府与高校都积极采取了各种提升高校安全管理的措施,但涉及师生的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环境、校园管理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之外,也暴露了高校师生安全素质缺失这一根本问题。安全素质缺失的根源还在于高校安全教育不够系统、深入、有效。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安全教育体系迫在眉睫。本研究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系统的要素、特征与动力三个角度对高校安全教育进行分解,通过对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和缺陷的分析,对境外高校安全教育先进经验进行阐释和借鉴,以构建新时期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体系。从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来看,局面可谓复杂。尽管各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付出较多,也在不断改进,但从整体性、开放性、协同性、层次性各方面来审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改进空间。本研究基于丰富细致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境外四所高校的实地考察、调研访谈,对国内六所高校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调研访谈,在此基础上获取大量数据和有效信息,对国内外高校安全教育有一个总体把握与评估,进一步提炼出有益经验做法及不足之处。从系统角度来看,境外高校则在安全教育方面先于我们作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如在整体性上,教育内容完善,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协同性上,内部协调顺畅,构建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在开放性上,教育形式多样,形成了有力的校内外联动机制;在层次性上,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丰富的探索。这些探索及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供国内高校参考与借鉴,可根据我国及各高校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借鉴,去粗取精、博采众长。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优化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完善安全教育系统的特征,强化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扩大安全文化的影响等四个方面的措施,以期对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谢秉宸,殷云林[8](2016)在《基于群众路线的高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以NY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了基于群众路线构建高校治安防控体系现实意义,并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和完善群众组织管理责任体系,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基础工作,做到基层基础信息工作底数清、情况明,坚持群众路线,建立健全基层治安防控工作网络,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严格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确保高校治安防控工作常抓不懈等角度提出高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李融[9](2014)在《论新时期高校的学生治保组织建设》文中研究表明学生治保组织是高校保卫部门的得力助手和联系群众的纽带,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防群治中能够发挥"助手"和"纽带"的作用。因此,新时期各高校逐步建立了学生治保组织,旨在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厚度和深度,以维护校园的安全。本文将结合常熟理工学院学生治保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最后指出对于高校学生治保组织的建设应在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着重加强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健全、组织人员的培训与指导、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为在新时期有效促进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邓旭山[10](2009)在《广州市五山辖区高校治安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高等学校是人才、知识、物质和思想财富集中的地方。维护高校稳定,做好校园的治安管理工作,对于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日臻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高校治安管理既面临着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高校是青年学生集中的地方,个体行为易群体化,治安问题如不及时妥善处理容易激化,甚至引发政治性事件。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和校园秩序,对于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十分重要。由于高校这个“小社会”的治安状况有着不同于其它社会面的独特性,沿用管理社会治安的模式来管理高校治安难以满足当前的需要。为了进一步做好五山辖高校治安管理工作,以高校政治稳定,治安秩序良好,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有明显改观,师生的安全感有明显增强为目标,本文从当前五山辖区高校治安管理工作所处的社会背景出发,以广州市五山辖区内的公办高校为研究对像。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分析新时期高校治安管理工作面临的制度方面、意识方面、环境方面、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结合高校的现状和社会治安形势需要以及高校治安管理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法学的基本原理,借鉴国内已有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及国外高校校园执法工作的成功经验。研究和探索新时期高校治安管理工作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模式,从法律、高校、公安机关三个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突出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当前广州市五山辖区高校治安的基本情况、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及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广州市五山辖区高校治安管理现状,介绍了广州市五山辖区高校的分布情况、治安管理日常的工作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广州市五山辖区高校治安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对问题的成因归纳成校内、校外及学生家庭三方面进行论述。第四部分,加强广州市五山辖区高校治安管理的对策建议,在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法律、高校、公安机关三方面提出加强高校治安管理的相应对策。
二、浅谈高校治安特点与学生治保组织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高校治安特点与学生治保组织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枫桥经验”构建高校校园治安防控之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校园治安防控的主体 |
二、高校校园治安防控的困境 |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易忽视 |
(二)参与意识薄弱,不积极 |
(三)指导监督缺位,实效低 |
三、高校校园治安防控的路径 |
(一)依托综合治理,强化党委领导 |
(二)强化组织管理,健全长效机制 |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参与氛围 |
(四)加强业务指导,发挥保卫职能 |
(五)重视队伍建设,发挥群防群治作用 |
(六)运用多元化手段,创新校园治安防控网格化 |
(2)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以武汉市智慧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主要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智慧社区的概念 |
一、国内关于智慧社区的界定 |
二、国外关于智慧社区的界定 |
第二节 社区警务的概念 |
一、国内关于社区警务的界定 |
二、国外关于社区警务的界定 |
第三节 智慧社区中的社区警务 |
一、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界定 |
二、智慧警务与智慧社区警务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
二、网络化治理理论 |
第二章 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典型样本分析 |
第一节 武汉市典型智慧社区及其警务概说 |
一、百步亭智慧社区 |
二、光谷理想城小区 |
三、常青花园十一小区 |
第二节 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的突出特点 |
一、公共基础设施科技含量高、覆盖面广 |
二、社区警务平台飞速发展、警务效率高 |
三、多元主体利用公共基础设施共治社区 |
第三节 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 |
一、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所面临的新问题 |
二、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仍面临的老问题 |
三、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面临的交叉问题 |
第三章 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一节 政府主导优势发挥不充分 |
一、智慧社区之警务顶层设计不完善 |
二、智慧社区平台的智能化程度不高 |
三、缺乏社会资金参与的规范性文件 |
四、忽视典型智慧社区及其警务推广 |
第二节 社区主体智慧化明显不足 |
一、社区主体整体科技素质低 |
二、三网合一的整合运用度差 |
三、跨专业跨学科人才缺口大 |
四、私权利主体的参与意识弱 |
第三节 社区整体运用协调度偏低 |
一、智慧社区及其警务参与渠道不协调 |
二、忽视社区文化与社群文化建设发展 |
三、当前的社区警务研究重警务轻社区 |
四、社区民警的工作机制影响警务效率 |
第四章 国内外典型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内典型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 |
一、北京市智慧社区 |
二、上海市智慧社区 |
三、无锡市智慧社区 |
第二节 国外典型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 |
一、纽约市智慧社区 |
二、东京市智慧社区 |
三、伦敦市智慧社区 |
第三节 对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的启示 |
第五章 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问题的解决路径 |
第一节 发挥政府主导优势,完善顶层设计 |
一、加快出台智慧社区建设规划文件,统一数据标准 |
二、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高平台智能,形成整体联动 |
三、制定社会资金参与的规范性文件,确保合法权益 |
四、推广典型智慧社区及其警务应用,提供经验借鉴 |
第二节 提高主体智慧理念,培养复合人才 |
一、组织信息技术培训,普及新平台、新工具的应用 |
二、强化社区人际信任,提高“三网合一”整合运用度 |
三、加强复合人才培养,鼓励跨学科跨专业人才调用 |
四、整合线上线下宣传,提高私权利主体的参与意识 |
第三节 重视社区协同程度,引导多元参与 |
一、利用信息手段同步社区警务参与渠道 |
二、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发展社区社群文化 |
三、实现智慧社区与社区警务的双向互动 |
四、实行社区民警工作专职化和案件参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
附录1 智慧平安小区社区民警的问卷调查 |
附录2 智慧平安小区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 |
附录3 智慧平安小区物业公司的问卷调查 |
附录4 智慧平安小区互联网科技公司的问卷调查 |
致谢 |
(3)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中的应用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实地调研法 |
1.3.3 归纳总结法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 |
1.4.2 国外研究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1.5.1 人口信息 |
1.5.2 信息化 |
1.5.3 治安防控 |
1.5.4 大数据 |
2 人口信息应用于治安防控的理论依据及其启示 |
2.1 治理理论及其启示 |
2.2 系统理论及其启示 |
2.3 情报主导警务理论及其启示 |
3 人口信息应用于治安防控的价值分析 |
3.1 人口信息应用于治安防控的必然性 |
3.1.1 顺应信息化与治安防控发展的必然要求 |
3.1.2 应对治安形势的必然选择 |
3.1.3 引领警务发展的必然方式 |
3.2 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中的实战意义 |
3.2.1 开展犯罪热点治理,提升预测能力 |
3.2.2 提高防控应用水平,提升预警预防能力 |
3.2.3 利用模型与平台支持防控,提升预控、打击能力 |
4 人口信息应用于治安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
4.1 人口信息应用于治安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
4.1.1 人口信息分散采集质量低 |
4.1.2 建设标准不统一,信息整合共享难,形成“信息孤岛” |
4.1.3 研判应用注重打击,忽视事前预测 |
4.1.4 信息存在安全隐患 |
4.2 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中应用的制约因素 |
4.2.1 运维因素 |
4.2.2 情理因素 |
4.2.3 任务因素 |
4.2.4 民警素质因素 |
5 人口信息应用于治安防控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工作理念原因 |
5.2 法律制度原因 |
5.3 管理体制原因 |
5.4 保障机制原因 |
6 完善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中应用的对策建议 |
6.1 树立情报思维,强化人口信息服务治安防控理念 |
6.2 开展顶层设计,构建整体规划 |
6.2.1 优化立法规章,规范防控工作 |
6.2.2 系统优化公安机关部门体制关系,压实“块”责任 |
6.2.3 建立健全多元共治的人口信息协作机制 |
6.2.4 优化考核机制,促进治安防控工作持续发展 |
6.3 落实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应用的保障工作 |
6.3.1 坚持党委牵头,争取财政支持 |
6.3.2 统一人口信息标准的体系建设 |
6.3.3 保障装备设备更新,满足技术需求 |
6.3.4 提高人口信息系统的安全能力 |
6.3.5 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 |
6.4 以实战导向提高人口信息的应用水平 |
6.4.1 强化信息收集工作,保证人口信息完整、准确性 |
6.4.2 优化警综平台建设,共享人口信息 |
6.4.3 研发人口信息的实战防控功能模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高校校园安全生态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2 高校校园安全生态的相关概念探究 |
2.1 “安全生态”与“生态安全”之比较 |
2.2 “安全生态”的特点及其在高校安全中的应用 |
2.2.1 以人为中心 |
2.2.2 目的明确性 |
2.2.3 开放互动性 |
3 当前高校校园安全生态的反思 |
3.1 “生物”与“非生物”系统投入不均衡 |
3.2 外部风险入侵抵抗力薄弱 |
3.3 高校安全信息机制存在不足 |
3.4 高校安全文化意识建设薄弱 |
4 高校校园安全生态的构建 |
4.1 高校校园安全生态的构建思路 |
4.2 高校校园安全生态构建的路径 |
4.2.1 人的系统 |
4.2.2 支持系统 |
4.2.3 交换系统 |
4.2.4 防御系统 |
4.2.5 高校校园安全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识别“校园贷”犯罪为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安全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现状分析 |
(一)大学生安全意识堪忧,防范意识强弱受年级和性别影响明显 |
(二)中小学和家庭安全教育有待提升,与高校安全教育工作须承接 |
(三)安全教育内容须完善,高校安全教育形式须不断创新 |
(四)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薄弱,组织建构责任落实须不断加强 |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安全文化建构的基本思路 |
(一)强化学校教育在安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
(二)重视家庭教育在安全教育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
(三)发挥学生在安全教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作用 |
(四)强化教育者和大学生在安全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作用 |
(五)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四位一体”教育机制 |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安全文化的建构路径 |
(一)明确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安全教育课程建设 |
(二)培育安全教育管理服务队伍,发挥安全“教育、管理和服务”育人的作用 |
1. 以保卫学团干部、辅导员为主的教师队伍 |
2. 以物业管理和保安员为主的安全管理服务队伍 |
3. 以学生自发自治为主的学生队伍 |
(三)构建和加强平安校园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和提升校园安全文化内涵 |
(四)构建校园安全文化常规载体,提升和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和形式 |
四、结语 |
(6)高校保卫部门的治安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高校治安管理的特殊性 |
第一节 高校治安案件的特殊性 |
一、法律依据的特殊性 |
二、行为人的特殊性 |
三、违法行为后果的特殊性 |
第二节 高校治安管辖的特殊性 |
一、文保分局下辖高校派出所的管辖模式 |
二、文保分局与属地公安机关相结合的管辖模式 |
三、属地公安机关的管辖模式 |
第二章 从诉讼角度看高校治安管理中保卫部门的角色 |
第一节 高校中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引发的诉讼 |
一、高校治安诉讼案件的检索和遴选 |
二、遴选诉讼案件的分类对比 |
第二节 治安处罚构成校规校纪处分的要件 |
一、基于治安处罚的处分 |
二、基于违反治安行为的处分 |
第三节 司法裁判中所确认的保卫部门的职责 |
一、高校保卫部门的辅助角色 |
二、高校保卫部门的主要角色 |
第三章 高校保卫部门的职权职责法律渊源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作为职权职责依据的校纪校规 |
一、介入性校规和自主性校规 |
二、介入性校规与上位法相抵触 |
三、自主性校规自治空间较大 |
第二节 现存法律对高校保卫部门的职权规定不明 |
一、高校保卫部门及职权的演变 |
二、高校保卫部门的法律性质和职能 |
三、高校保卫部门的权责不匹配 |
第三节 实际工作中高校保卫部门行使职权的被动处境 |
一、日益严峻的校园安全形势 |
二、存在警力不足的情况 |
三、校园安防建设不到位 |
第四章 高校治安管理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一节 高校治安管理领域的立法 |
一、高校治安管理领域立法的现状 |
二、国外高校治安管理立法 |
三、我国高校治安立法的思路 |
第二节 明确高校保卫部门的权责范围 |
一、高校保卫部门的职责 |
二、高校保卫部门的权责应匹配 |
三、高校校园治安管理的管辖 |
第三节 高校治安管理的警校合作新机制 |
一、国外警校合作概述 |
二、我国的警校合作机制 |
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警校合作模式 |
第四节 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校安全教育的溯源及其发展 |
第一节 安全 |
一、何谓安全? |
二、安全的内涵与外延 |
三、安全的特征 |
第二节 安全教育 |
一、安全教育的含义 |
二、安全教育的特征 |
三、安全教育的功能 |
第三节 高校安全教育 |
一、高校安全教育的发展历程 |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定义 |
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 |
四、高校安全教育的形式 |
五、高校安全教育的特征 |
第二章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
第一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理论视角——系统理论 |
一、系统理论的基础 |
二、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任务和方法 |
三、系统理论与教育 |
第二节 系统理论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
一、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 |
二、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
第三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之一:多案例比较 |
第一节 实证分析的实施 |
一、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过程 |
二、问卷与访谈提纲的内容框架 |
三、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实施 |
第二节 高校安全系统要素的分析 |
一、高校安全教育内容的分析 |
二、高校安全教育形式的分析 |
三、高校安全教育组织机构的分析 |
四、高校安全教育人员的分析 |
第三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特征分析 |
一、整体性特征分析 |
二、开放性特征分析 |
三、层次性特征分析 |
四、协同性特征分析 |
第四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动力分析 |
一、高校安全教育动力系统的构建 |
二、高校安全教育动力系统要素的分析 |
第四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二:单案例透析 |
第一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优化过程 |
一、安全教育内容的扩展 |
二、安全教育方式的创新 |
三、安全教育组织的变革 |
四、安全教育人员的培养 |
第二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特征的完善过程 |
一、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 |
二、开放性:校内外联动机制 |
三、层次性:教育目标分层 |
四、协同性:部门间密切合作 |
第三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强化过程 |
一、体制机制的建立 |
二、科学技术的引进 |
三、资金和设施的投入 |
第四节 E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成效 |
一、各类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 |
二、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 |
三、安全事件发生率降低 |
第五节 E高校未来安全教育体系的展望 |
一、强化全局意识,加强薄弱环节 |
二、拓宽宣传教育途径,构建立体式宣传教育模式 |
三、深化“警校联动”,提升安全教育开放性 |
四、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协同合作 |
五、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工作开展 |
第五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缺陷及其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整体性:忽视安全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
一、教育对象的群体特征 |
二、教育对象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
三、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 |
第二节 开放性:低估社会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 |
一、社会环境风险 |
二、网络环境复杂 |
三、周边环境混乱 |
四、教育理念不当 |
五、其他不良因素侵蚀 |
六、资源尚未有机整合 |
第三节 协同性: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其影响 |
一、问题家庭教育不健全 |
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
三、家长的不良示范 |
第四节 层次性:高校安全教育观念与保障偏差 |
一、高校对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 |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理念缺失 |
三、安全教育法律法规缺位 |
四、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 |
五、安全教育机制不健全 |
第六章 境外高校安全教育的相关经验启示 |
第一节 整体性:内容、人员、制度机制完善 |
一、内容全面且有针对性 |
二、人员专业且充足 |
三、制度机制科学完备 |
第二节 开放性:教育形式多样 |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 |
二、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
第三节 协同性:组织完备与协调 |
一、纽卡斯尔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
二、香港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
三、台湾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
四、东京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
第四节 层次性:多层面的安全文化建设 |
一、物质层面 |
二、制度层面 |
三、精神层面 |
第七章 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优化路径及措施 |
第一节 优化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 |
一、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安全教育内容 |
二、丰富多元、生动有趣的安全教育方式 |
三、专业过硬、力量充足的安全教育队伍 |
第二节 完善安全教育系统的特征 |
一、整体性:把握安全教育的理念 |
二、层次性:健全安全教育的组织机构 |
三、协同性:提升安全教育各层面的协作 |
四、开放性:促进高校内外的合作与共享 |
第三节 强化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 |
一、制度建设 |
二、机制建设 |
三、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 |
四、经费投入与设施保障 |
第四节 扩大安全文化的影响 |
一、安全文化与高校安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二、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功能和作用 |
三、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思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二: 高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三: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学生评价问卷 |
附录四: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学生评价指标问卷 |
附录五: 高校安全教育访谈提纲 |
后记 |
(8)基于群众路线的高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以NY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基于群众路线构建高校治安防控体系的现实意义 |
(一)有利于积极应对日益复杂的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 |
(二)有利于改善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面广量大、专职保卫干部人少事多的现状 |
(三)有利于提高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的成效,提升高校治安防控处置能力 |
(四)有利于畅通信息渠道,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校园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
三基于群众路线构建高校治安防控体系的举措 |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和完善群众组织管理责任体系,保障治安防控举措落实 |
(二)要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基础工作,做到基层基础信息工作底数清、情况明 |
(三)要坚持群众路线,建立健全基层治安防控工作网络,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 |
(四)严格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确保高校治安防控工作常抓不懈 |
(9)论新时期高校的学生治保组织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学生治保组织建设的现状 |
2 当前常熟理工学院学生治保组织建设情况 |
3 对于加强高校学生治保组织建设的思考 |
(10)广州市五山辖区高校治安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广州市五山辖区高校治安管理现状 |
2.1 广州市五山辖区高校治安管理的基本情况 |
2.1.1 辖区派出所对高校治安管理的基本情况 |
2.1.2 高校保卫部门进行治安管理的基本情况 |
2.2 广州市五山辖区高校治安管理存在的问题 |
2.2.1 治安管理的全员认识不足 |
2.2.2 治安管理的组织建设尚未完善 |
2.2.3 高校治安管理的齐抓共管局面尚未形成 |
2.2.4 高校治安管理的制度措施没有落到实处 |
2.2.5 高校治安防范薄弱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市五山辖区高校治安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3.1 外部环境制约 |
3.1.1 政治环境复杂 |
3.1.2 不稳定因素冲击 |
3.1.3 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可操性 |
3.1.4 校园周边环境欠佳 |
3.2 治安防范力量不足 |
3.2.1 辖区警力不足 |
3.2.2 治安辅助力量不足 |
3.3 高校投入、管理不到位 |
3.3.1 高校保卫组织的主力军作用严重削弱 |
3.3.2 高校基础安全保障设施投入不足 |
3.3.3 治安管理力量和管理模式与学校规模不匹配 |
3.3.4 后勤管理与治安管理脱节 |
3.3.5 高校学生的治安防范意识薄弱 |
3.3.6 校园内的出租屋出现管理真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加强广州市五山辖区高校治安管理的对策建议 |
4.1 完善法律法规 |
4.1.1 校园安全的立法必须从我国校园的实际情况出发 |
4.1.2 校园安全的立法中明确高校保卫机构的地位及行政职能 |
4.1.3 校园安全的立法应当积极借鉴国外教育立法的经验 |
4.1.4 校园安全的立法应当充分考虑各类学校间的差异 |
4.2 群策群力,加强高校的治安管理 |
4.2.1 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 |
4.2.2 落实高校治安综合治理,整治校园治安秩序 |
4.2.3 普及现代化的技防设施,大力加强和推广技术防范工作 |
4.2.4 组合防范力量,构建校园治安防控体系 |
4.2.5 建立和完善高校治安管理工作机制 |
4.2.6 全面推进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
4.3 充分发挥辖区公安机关的作用 |
4.3.1 把校园治安管理与社会治安管理结合起来,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
4.3.2 在现行的法律条件下的执法对策 |
4.3.3 充分发挥高校警务室的作用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四、浅谈高校治安特点与学生治保组织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枫桥经验”构建高校校园治安防控之路径[J]. 陈韶成,殷云林,谢秉宸. 河南教育(高教), 2020(07)
- [2]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以武汉市智慧社区为例[D]. 叶俊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3]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中的应用完善研究[D]. 王亚博.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4]高校校园安全生态的构建[D]. 彭盈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0)
- [5]“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安全文化建构[J]. 谢秉宸.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0(03)
- [6]高校保卫部门的治安功能研究[D]. 徐放.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1)
- [7]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D]. 詹伟峰. 厦门大学, 2018(12)
- [8]基于群众路线的高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以NY高校为例[J]. 谢秉宸,殷云林. 教育现代化, 2016(26)
- [9]论新时期高校的学生治保组织建设[J]. 李融. 时代教育, 2014(21)
- [10]广州市五山辖区高校治安管理研究[D]. 邓旭山. 华南理工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