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连接动词的分类和结构特征

变形连接动词的分类和结构特征

一、转化连系动词的分类与结构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帖伊[1](2019)在《现代汉语名词谓语句研究:基于框架和参照点的情境植入模型》文中认为名词谓语句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特色鲜明的语言构式。汉语名词谓语句的研究始于20世纪四十年代,先后经历了初步界定、细致描写和深入解释等三个主要阶段。现有针对汉语名词谓语句的研究成果虽相当丰富,但从整体上看仍有不足,尤其是构式的意义建构亟待全面深入的考察。汉语名词谓语句背后潜在着怎样的认知规律,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本研究利用理论间互相修补和完善的机制,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基于框架和参照点的情境植入模型,重新审视现代汉语名词谓语句的特征,以期发现名词谓语句意义建构背后的认知动因和机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第一,名词谓语句的构式义是什么?它的类型划分与层级分布网络是怎样的?它与“是”字判断句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第二,名词谓语句有哪些显着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第三,名词谓语句形成的认知动因是什么?其意义如何建构?本研究强调以理论为导向的自上而下分析法和基于用法的自下而上分析法相结合,重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并以定性研究为主。自建封闭语料库,共收集1050例名词谓语句,语料主要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语料库和前期研究成果里的经典例句。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名词谓语句在认知语法视角下的界定是:((NP1)NP2),其构式义是:任何概念化主体从NP1到NP2进行顺序扫描,能够建立两个概念间或包含、或同一、或联想的基本关系,从而实现NP2对NP1性质或状态的描写。名词谓语句作为一种以“((NP1)NP2)”结构独立成句的表达式,在句法、语义、语用等各方面均与“是”字判断句有所区别,不是“是”字句的简单省略。本研究从横纵两个维度对名词谓语句进行了类型描述。横向上以基本概念关系为依据,名词谓语句可以划分为包含式(599例,占57.05%)、同一式(394例,占37.52%)和联想式(57例,占5.43%)等三种基本类型。纵向上以句法扩展结构为依据,名词谓语句的上位原型图式是“((NPSub)<sub>NPPre)<sub>”;“((NP1)NP2)”“((NP1)αNP2)”“((NP1)NP2)β”和“((NP1)αNP2)β”为其图式性下位原型图式,其中以“((NP1)NP2)”结构的原型性最高。第二,名词谓语句的显着特征主要包括:1)句法层面上,可进入包含式和联想式名词谓语句的名词范围较广,搭配较灵活;而进入同一式名词谓语句的名词范围则相对有限,搭配较稳定。在三种基本类型的名词谓语句中,谓语名词前后均可以不同程度地出现副词和语气助词,个别名词谓语句还可以与表示否定意义的副词搭配。2)语义层面上,包含式名词谓语句的语义联结主要表现为“本体-特征包含”“领有者-领属物包含”“本体-类属包含”和“领属物-领有者包含”;同一式名词谓语句的语义联结则表现为“量化同一”“时空同一”“指人同一”和“指物同一”;联想式名词谓语句的语义联结必须激活一定的事件框架才得以实现。3)时体-情态层面上,名词谓语句在时间认识上表现出明显的即时性和实现性;在情态判断上又具有较弱的未来指向性和较强的程度性。4)语用层面上,名词谓语句具有经济性、凸显性、对比性和抒情性的语用特征。第三,概念关系的呼应性和语义推理的顺应性是名词谓语句形成的源动力,名词谓语句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名词时间化、阐释层级化和植入隐性化。名词谓语句的情境植入构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隐性情境,即:包含关系情境、同一关系情境和联想关系情境。完成体标记“了”及程度情态标记“都”“挺”“才”等,作为汉语语法体系中的情境植入成分,帮助名词谓语句从时间隐性转向时间显性。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于:首先,提出“基于框架和参照点的情境植入模型”,为名词谓语句的研究开启了新的视野;其次,通过名词谓语句的语料对情境植入理论做进一步阐释,提出基于汉语语言事实的小句植入特征,有助于推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复次,揭示汉语名词谓语句背后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探索汉语使用者认知世界的方式和概念化能力,也为对外汉语教学及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远暹[2](1998)在《转化连系动词的分类与结构特征》文中提出

唐晓东[3](2019)在《英语句法配置的述谓性研究 ——类型学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为弥补传统英语教学语法在理论体系建构和理论解释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尝试从语言类型学视角,以述谓这一句法功能为主线,重新梳理和界定相关工具性概念,对英语述谓结构的句法配置进行系统性描写、分析和解释,用理论语法研究成果解释英语教学语法,建构系统性和整体性较强的英语教学语法理论解释体系。语言的核心功能是述谓。一个完整的述谓结构由指称语和述谓语构成。一个句子包含至少一个述谓结构。如何在英语单位句子中标记一个或多个述谓结构是个句法问题。本文将英语述谓结构的直接构成单位,即短语,进行七分,在此基础上推定英语简单句的句法标记方式为只标记主要述谓成分,指称成分和辅助述谓成分为无标记形式,该句法标记方式就英语语言自身而言是最经济的。在分析英语主要述谓和辅助述谓的句法组合关系时,本文得出:1)英语句法结构的标记项全部居于结构首位,符合VO型语言核心居首(结构右分支)的共性倾向。2)排除并列项的情况下,英语单位句子中存在0-9个辅助述谓成分的句法槽位。同时,本文发现句法结构的述谓性对英语句法配置具有较强解释力,具体表现在:1)人类语言中述谓性短语倾向多于指称性短语:英语仅负责述谓的短语有4类,仅负责指称的短语有1类,既可述谓也可指称的短语有2类。2)跨语言N-V结构是最典型的述谓结构,居于V槽位的句法结构倾向具有述谓性:英语指称性结构居于V槽位时,也会获得述谓性。3)冗余述谓缺省原则:在充当述谓性成分的结构中,如果存在可以或倾向删除的具有述谓性的成分,那么,这个可以或倾向删除的述谓性成分是冗余述谓项,其所在结构中必定含有其他能够赋予该结构述谓性的成分。本文重点讨论了英语中介词和being的省略现象。论证过程中,本文重新界定的传统英语教学语法的相关工具性概念有:短语、分句、小品词(归入“副词”类别)、补语、双宾结构(归入“宾补结构”)、独立主格结构(界定为“独立宾格结构”)。文末从短语类别、句法标记方式、句法组合与聚合关系三方面,论证了英语句法配置具有理据性。本文旨在桥接理论语法与英语教学语法,充分发挥理论对应用的解释和指导作用,可为英语句法研究和句法教学提供参考,为跨语言视角的单语句法研究提供参考。

苏玉洁[4](2009)在《学习词典中动词BE的探讨》文中认为在不同的研究者看来,动词be词性存在不同的划分,有的按照传统把动词be分成三大类:助动词、实义动词和连系动词。有的则突破传统,创造性地把动词be归并为一个大类,即连系动词。通过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划分观点的对比,结合现行的五大学习词典,发现具有归并动词be的词性划分的可能性,即动词be可以作为新的学习词典中的词目。

罗卓妮[5](2020)在《初中生英语变化系动词的学习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语作为一门世界语言和初中阶段的主要学科,一直都受到学者、教师、学生、家长的高度重视。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词汇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难题,其中变化系动词是初中阶段的难以突破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初中生在学习变化系动词时往往会遇到许多学习问题,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扰。本研究旨在找出学习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通过阅读文献,笔者对初中阶段最常见的变化系动词get,go,become,turn和grow进行了仔细的对比,了解到它们在用法、搭配和语义特征上均有差异。接下来,本研究运用了测试调查研究与问卷调查研究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主要错误和学习情况,得出了学生在学习变化系动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其中,主要问题一方面在于变化系动词的形式错误、选用不当以及结构错误,另一方面在于学生的学习策略运用不足、学习动机与兴趣不强烈、教材资源有限、教学方法陈旧等等。然后,笔者结合中介语理论、错误分析理论和语言迁移理论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挖掘,发现问题原因在于语际迁移、语内迁移、环境因素和学习者因素。分析出原因之后,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正确对待错误分析、正确对待语言迁移、优化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动机和兴趣、为学生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最后,笔者提出了本次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程杰[6](2005)在《对系词Be的句法学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研究中对系词有三种不同的定性。与此相应,句法学家对系词给予三种不同的句法定位。为给系词的各种句法行为提供一个统一的解释,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关于系词be的两个假设。在句法推导上,be带有动词类型特征[STATE],在VP中心语位置上合并入表达式Exp,然后从V上行移位到vP中心语位置形成语链CH(be,t)或动词复合体be-v[STATE],并核查Spec-vP位置上的主语和/或宾语的相关特征。我们的观点更好地体现了句法推导和表达的经济原则。

李晓奇(LeeSeul-ki)[7](2016)在《现代汉语系词类动词的省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些话:“今天星期三”“他上海人”等。传统语法学界把此类句子命名为“名词谓语句”或“体词谓语句”。顾名思义,所谓“体词谓语句”指的是由体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句子,这里的体词包括:复合名词、部分代词、数词、量词或名词词组等。其普遍形式为“NP1+NP2”。虽然,学家们对“体词谓语句”的定义及分类各有千秋,但其中我们关注到一个共同意见,则,体词谓语句“NP1+NP2”中充当谓语的名词前可加“是”字变成“是”字句“NP1+是+NP2”。本文的问题是从这里开始的。那么,两个句子是一个结构还是两个结构?里面“是”字的性质又是什么?对此问题,学者们的观点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把两者看作不同结构;另一种是把前者看作是省略“是”字的“省略句”。本文支持把“NP1+NP2”结构看作是省略动词的省略结构,但省略的不只是“是”字。为了论证本文的观点,本文把乔姆斯基(Chomsky)生成语法理论中如下几条当做本文最主要的理论基础:第一、支持Chomsky对句子的定义,认为句子是由主语(Subject)和谓语(Predicate)组成的,名词性成分(NP)是不能做谓语的;第二、支持Chomsky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观;第三、本文支持语言有递归性(recursiveness);第四、本文支持最简方案(Minimalism)的经济性原则(Economy Principles);第五、本文支持语言的像似性(iconicity)。“省略”是一种语用现象,是从上下文或说话语境能推测丢失成分意义的。本文通过研究,得知省略是一个严格受到环境条件制约的现象。省略大致有如下几点条件:1)必有先行语;2)可还原,从上下文或说话语境中容易找回;3)非重读;4)省略严格受到句法环境的制约等。本文把这几条当做本文的基础省略理论。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有如下:1、本文借鉴西方生成语法语言学家对“省略(Ellipsis)“的定义及相关研究,应用到现代汉语中,当做证明省略现象的基础理论;2、本文借鉴生成语言学家对英文系词(Copula)“be”动词及系词句的相关研究,对汉语“是”字及系词判断句的句法、语义特点加以重新分析,探索其与系词省略之间的关系;3、本文采用Abney(1978)的“DP假设”,对汉语名词短语做出重新分析,把它分为“论元性DP”与“述谓性DP”的两类,并找出述谓性DP与系词类动词省略之间的关系;4、本文采用Golgberg(1995)的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存在构式做出重新分析,找出存在句中出现非宾格性存在动词省略现象的条件及特点5、最后,通过系词和存在动词的省略,对汉语中出现系词类动词省略现象的条件及特点做出总结归纳。

李永军[8](2010)在《汉语的状语及其英译、葡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概述了汉、英、葡语法体系,回顾了三语①状语研究、三语状语对比研究文献,研究了三语状语分类、构成、语序差异。根据汉语状语的意义特征及其与中心语的语义关系,本文把汉语状语分为时间状语、处所状语、程度状语、对象状语、范围状语、原因状语、重复状语、能愿状语、依据状语、肯定和否定状语、语气状语、方式状语和情态状语13类。本文定量对比分析了从2000多例句中筛选出的638例包含13类状语的9类汉语单句(包括动词谓语句一般式、连动式、兼语式、“把”字句、“被”字句、无标志被动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强调句式)及其英、葡译,通过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句法结构;通过观察归纳法描述汉语状语及其英、葡译变化;通过对比法发现汉语状语及其英、葡译异同;通过数据统计法研究语序变化及句法结构转换规律;通过演绎推导法解释状语句法结构差异成因及翻译规律。研究发现部分汉语状语在英、葡译文中保留下来,语序变或不变;部分汉语状语在译文中句法结构转换,语义由其它语法手段表达;部分汉语状语的语义隐含在译句中,因此在译文中无法找到对应的句法结构或表意词语;部分汉语状语在英、葡译文中会出现此有彼无或英、葡译文句法结构不对等的现象。总之,汉语状语在译文中出现了词义不对等、结构不对等、语序变化、句法结构转换,语意表达方式的转换等语义、语法、语用现象。具体而言,汉13类状语中,除能愿状语外,均属可保留类状语,可保留的时间类状语可称为语际时间状语;可保留的处所类状语为静态处所状语,其它各类状语每类都有可保留项。汉语状语通常位于句首或主谓之间,而英、葡语状语通常可位于句首、主谓之间或句末,语序较汉语灵活,因为汉语状语移至句末,则称为补语。汉语时间状语转换目标是谓语和定语。汉语处所状语转换目标是主语、谓语和宾语。汉语程度状语转换目标是谓语、宾语、定语、表语。汉语对象状语转换目标是主语、宾语、英语的间接宾语和葡语的间接补语。汉语范围状语转换目标是主语、定语和同位语。汉语原因状语转换目标是英语的间接宾语、主语补足语和葡语的表语补足语。汉语重复状语转换目标是谓语、表语、隐没和英语定语。汉语能愿状语转换目标是谓语。汉语依据状语转换目标是英语的谓语和葡语的宾语。汉语否定状语转换目标是主语、谓语、宾语、表语。汉语气状语转换目标是谓语与葡译状语隐没。汉语方式状语转换目标是宾语、谓语和定语。汉情态状语转换目标是英语的表语和葡语的谓语。汉语状语句法结构的英、葡译转换研究显示构词法、划分、语法、概念化、语言类型因素是导致转换现象产生的基本要素。上述因素提供了解释状语句法结构差异及句法结构转换成因和构建汉、英、葡语状语句法结构差异理论的途径,透视了汉语状语在译文中的形态,发现状语翻译规律,对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张会平[9](2013)在《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概念迁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久以来,语言与思维之关系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客观主义忽视语言及其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差异性,假想了一种并不存在的客观性,错误地认为只要客观存在相同,人们的语言所表达的核心概念便不会有差异。语言相对论对客观主义进行了批判,提出人类的思维并非对客观世界真真切切的反映,语言能影响人类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及其世界观的形成。这一理论历经二三百年几代学者的努力,从海曼到沃尔夫,最终发展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该假说因涉及语言、文化、思维等复杂的关系而受到褒贬,甚至被边缘化达二三十年,但随着近年来新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而得以复兴。一批“新沃尔夫主义者”继承了语言相对论的思想,继续在更广阔的领域验证并发展该假说(详见第二章)。使该假说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受该假说影响,近年来有些学者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建构了概念迁移理论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详见第三章)。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有学者对我国学习者英语学习概念迁移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详见第四章)。因此本研究以语言相对论作为语言哲学基础,采用二语习得概念迁移理论,对我国英语初学者的英语学习与概念迁移规律进行探索性研究。该研究一方面基于语言相对论和概念迁移理论建构适合我国英语学习者的概念迁移理论框架,并对其进行验证,一方面探索我国学习者英语学习与概念迁移的规律,以期为提高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提供有益的启示。本论文在第一章简要描述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及其意义、目的后,在第二章首先回顾了语言相对论假说的思想传承,为该假说的发展过程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为语言相对论思想的澄清提供理论背景。具体而言,语言相对论假说自诞生之日起便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对其褒贬不一。本研究(第二章)着重分析了该理论受到批判与重新兴起的主要原因,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新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及新沃尔夫主义者的实证研究,说明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假说的合理性,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澄清对沃尔夫语言假说的某些误解,从而说明二语概念迁移理论的哲学基础,同时期待学界正确认识与理解该理论,从而继续拓展该理论。二语迁移研究已有六十多年历史,而以语言相对论为语言哲学基础进行的二语概念迁移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详见第三章)。本研究的第三章首先介绍了二语“迁移”术语的演变及其定义,从“迁移”的十个维度总结了二语迁移的类型,并回顾了二语迁移研究的发展历史及其最新观点。简言之,二语迁移研究经历了从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对比分析假设”,到基于普遍语法的“可及性假设”,再到基于“中介语”理论的“偏误分析”,发展到目前以语言相对论为语言哲学基础,在认知框架内建构二语概念迁移理论,并进行验证性的研究。在综述的基础上指出,二语概念迁移研究对我国英语教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对语言相对论的思想和二语概念迁移理论充分综述与论证的基础上,第三章从三个维度(“语言文化概念”维度、“英语语言学习过程”维度与“中介语形式层面的表征”维度)建构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汉语背景的英语学习概念迁移”理论框架。在“语言文化概念”维度中,首先描述和论证了汉族文化与汉语语言范畴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反映的关系,同时讨论这一语言范畴系统与汉语者概念范畴系统之间影响与反映的关系。然后,分别描述意合与形合语言组织方式影响下的汉、英语言范畴系统的特征。之后描述汉语整体型思维方式影响下的概念范畴系统。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维度中,分别讨论并定义本研究所涉及的词汇概念范畴迁移、语法概念范畴迁移与语法隐喻概念范畴迁移,并论证意义迁移与概念迁移的关系。在“中介语形式层面的表征”维度,我们以词汇与句法为例,论证词汇概念迁移与语法概念迁移、语法隐喻概念迁移在中介语形式层面的表征。在本研究理论框架明晰后,便涉及到本研究的研究方法问题。所以,第四章首先讨论语料库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性,并概括语料库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所能回答的研究问题。然后,对我国基于学习者语料库的二语习得研究进行较系统的综述。文献综述发现,我国基于语料库的二语研究已成为国内实证研究的主流,所研究的领域涉及词汇、语法(句法)与语篇,科研成果也逐渐增多,但目前尚未见有人从二语概念迁移理论的视角研究我国英语学习者的母语概念迁移问题。该综述为本研究基于语料库的二语概念迁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背景,同时,也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选择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在论证了二语习得语料库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之后,第五章详细描述了本研究所采用的语料库研究方法,即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库、检索方法、统计方法、语料库软件,以及本研究的研究步骤。这为其他学者对本研究的发现进行重复性验证性研究(replicative study)提供了可能,而重复性验证性研究是任何理论验证研究不可或缺的。通过基于语料库的量化和质化分析(见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本研究发现:1)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词汇概念范畴的正/负迁移源于英汉词汇概念意义/概念属性的同中有异,语法概念范畴的负迁移源于英汉语法概念范畴系统的本质区别。(1)在动词、介词学习上,我国英语初学者概念迁移偏误频率很高,涉及词汇概念范畴迁移和语法概念范畴迁移两个方面。(2)在副词学习上,我国英语初学者语法概念范畴迁移偏误频率较高,主要在[位置]、[肯定性]、[主系表结构]这三个语法概念范畴/概念表征上发生迁移偏误。(3)在冠词学习上,我国初学者时常忽略单数可数名词前的定冠词或不定冠词。该偏误的根本原因在于母语“缺乏[冠词]语法概念范畴系统”这一概念表征的负迁移。(4)表现在动词、介词、副词与冠词上的概念迁移偏误均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特征。2)在句法学习过程中,我国英语初学者在七类句法上出现偏误较多:如连缀句、时态偏误、语序偏误、数的偏误、“Be sentence”中“be”的缺失、主谓不一致、主/谓/宾缺失。根据每类英语句法偏误与学习者母语(汉语)在相应句法形式、意义上的相似性,可以推断学习者句法偏误的原因为母语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负迁移,而从认知层面上看,避免或减少这七类偏误均涉及学习者语法概念范畴系统的调整或重构,因此,这七类偏误的认知根源在于母语语法概念范畴系统的负迁移。这七类偏误是初学者最常犯的偏误,已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特征。3)在语法隐喻学习过程中,概念迁移具有阶段性发展特征。(1)学习者高中时隐喻使用水平较低,使用高级隐喻的类型较少,频次较低,偏误较多;心理过程内部隐喻没有使用,外在经验向内在经验映射的隐喻少有使用,表征方式内的隐喻使用更少,双重隐喻或多重隐喻也未使用,更未出现名词化隐喻。(2)英语专业一、二年级与高中时的隐喻使用相比没有显着提高;但三、四年级较前两个时期已有显着提高。在报告这些发现的同时,我们还在部分研究中(第六章)以母语为德语的奥地利英语初学者语料和新加坡双语者语料为参照系,对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误用与概念迁移的关系进行了讨论。通过比较,发现我国学习者的很多语言误用属于我国学习者所独有的习得特征,母语为德语的奥地利英语初学者未见出现同样迁移问题,其英语学习产出更接近英语本族语特征。所以,本研究有理由认为我国学习者的很多语言误用均受母语(汉语)的概念系统影响,具有系统性、阶段性与独特性特征,从而揭示了该学习者群体的认知规律与发展历程。本研究的发现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并验证了“汉语背景的英语学习概念迁移理论框架”,为二语概念迁移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对我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词汇、语法、语法隐喻的教与学,以及二语概念迁移的研究方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施苗苗[10](2018)在《主位推进模式理论下的信息补偿和省略 ——以Why We Can’t Afford the Rich(节选)的汉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翻译是一种信息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由于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翻译过程难免会发生文化、语言和审美层面的损失,因此,翻译时需要借助各种补偿手段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意思;但是,为了遵循语言经济性原则,使表达简洁明了,避免重复、冗余,需要应用另一种翻译手段——省略。补偿和省略是翻译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可以帮助准确、连贯地传递信息,最大程度上实现原文和译文的对等,并且使语言表达经济、简约。本文从主位推进的视角,结合Why We Can’t Afford the Rich第三章的翻译实例,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的信息补偿和省略。根据Newmark划分的文本类型,本文涉及的翻译项目为信息型文本。信息型文本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以内容传达为主,形式技巧退居其次,要求在翻译过程中更注重内容的准确传达和读者对译文的理解。本翻译项目中长难句数量较多,而且句式结构复杂,含括信息繁复,容易误译;此外,语篇较长,而且有些语篇之间缺少连贯性,逻辑连接不畅,信息跳跃性大,阻碍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在主位推进模式理论的指导下,本文通过分析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探究不同主位推进模式对应的信息补偿和省略的翻译策略。信息补偿主要从词汇、语法和语篇入手,层层推进;而信息省略则尝试从结构词和连系动词的角度进行分析,力求实现准确传递原文信息,提高翻译质量,实现译文信息的准确性和简明性以及整个语篇结构的衔接和连贯。

二、转化连系动词的分类与结构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化连系动词的分类与结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名词谓语句研究:基于框架和参照点的情境植入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理论原则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语料搜集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搜集
    1.5 术语界定
    1.6 结构安排
第2章 现代汉语名词谓语句研究现状述评
    2.1 引言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名词谓语句的界定研究
        2.3.2 名词谓语句的描写研究
        2.3.3 名词谓语句的解释研究
    2.4 简评
第3章 基于框架和参照点的情境植入模型
    3.1 引言
    3.2 哲学背景
    3.3 理论基础
        3.3.1 理论基础一:情境植入理论
        3.3.2 理论基础二:框架语义学
        3.3.3 理论基础三:认知参照点理论
    3.4 新的解决方案:基于框架和参照点的情境植入模型
        3.4.1 构建理据
        3.4.2 前提和假设
        3.4.3 运作方式
    3.5 小结
第4章 新模型下名词谓语句的界定及分类
    4.1 引言
    4.2 新模型下名词谓语句的界定
        4.2.1 界定标准
        4.2.2 与“是”字判断句的辨析
    4.3 新模型下名词谓语句的分类
        4.3.1 包含式名词谓语句
        4.3.2 同一式名词谓语句
        4.3.3 联想式名词谓语句
    4.4 名词谓语句的层级范畴网络
    4.5 问题与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新模型下名词谓语句的特征
    5.1 引言
    5.2 包含式名词谓语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5.2.1 语料分布
        5.2.2 语义特征
        5.2.3 句法特征
    5.3 同一式名词谓语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5.3.1 语料分布
        5.3.2 语义特征
        5.3.3 句法特征
    5.4 联想式名词谓语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5.5 名词谓语句的时体-情态特征
        5.5.1 时体特征
        5.5.2 情态特征
    5.6 名词谓语句的语用特征
    5.7 小结
第6章 新模型下名词谓语句意义建构的认知分析
    6.1 引言
    6.2 名词谓语句意义建构的认知动因分析
    6.3 名词谓语句意义建构的认知机制分析
        6.3.1 包含式名词谓语句的意义建构
        6.3.2 同一式名词谓语句的意义建构
        6.3.3 联想式名词谓语句的意义建构
        6.3.4 其他
    6.4 名词谓语句意义建构的特征
        6.4.1 名词时间化
        6.4.2 阐释层级化
        6.4.3 植入隐性化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发现与启示
        7.1.1 研究发现
        7.1.2 研究启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包含式名词谓语句语料清单
附件二:同一式名词谓语句语料清单
附件三:联想式名词谓语句语料清单

(3)英语句法配置的述谓性研究 ——类型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1.3 本文框架
第二章 研究回顾
    2.1 传统英语教学语法存在的问题
        2.1.1 以往对“短语”和“分句”的划分
        2.1.2 以往对“小品词”的界定
        2.1.3 以往对“补语”的界定
        2.1.4 传统英语句型结构的划分
        2.1.5 以往对“双宾”结构的界定
        2.1.6 传统语法中的“独立主格结构”
        2.1.7 部分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的及物性问题
        2.1.8 传统语法理论体系的系统性问题
    2.2 本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思路
第三章 本文核心理论假设及英语述谓标记方式
    3.1 语言的述谓功能
        3.1.1 述谓的基本结构单位:短语
        3.1.2 述谓的层级
    3.2 有关述谓标记方式的理论假设
    3.3 英语的短语类别和述谓标记方式
    3.4 N-V结构式的述谓性
        3.4.1 N-V语序的普遍性
        3.4.2 跨语言证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语主要述谓结构及其组合关系
    4.1 指称成分的句法特征
        4.1.1 可数名词
        4.1.2 不可数名词
        4.1.3 名词性结构
    4.2 主要述谓成分的句法特征
    4.3 主要述谓的组合关系
        4.3.1 并列关系
        4.3.2 从属关系:名词性从句(主语、宾语、表语、同位语、补语从句)
        4.3.3 从属关系:形容词性从句(定语从句)
        4.3.4 从属关系:副词性从句(状语从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语辅助述谓结构及其组合关系
    5.1 补语的功能和形式
        5.1.1 “小品词”的重新界定
        5.1.2 介词和副词的区分
        5.1.3 双宾结构的本质——主动宾补结构
        5.1.4 关于只存在“名词性补语从句”的解释
    5.2 从主要述谓到辅助述谓(从核心事件到非核心事件)
        5.2.1 辅助述谓结构(非限定述谓结构)的句法标记
        5.2.2 英语的句法核心标记项居首
        5.2.3 句法核心标记项居首的经济性和像似性动因
        5.2.4 独立宾格结构
    5.3 辅助述谓的组合关系
        5.3.1 英语句子最多由12 个句法位置构成
        5.3.2 补语、定语、状语的区分
    5.4 英语句型系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语七类短语的功能验证
    6.1 指称功能
    6.2 述谓功能
        6.2.1 主要述谓——作表语
        6.2.2 辅助述谓——作补语
        6.2.3 辅助述谓——作定语
        6.2.4 辅助述谓——作状语
    6.3 某些所谓特殊句法现象的解释
        6.3.1 具有述谓性的名词短语
        6.3.2 关于men/women的述谓性
        6.3.3 特定结构引起的冗余述谓缺省现象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英语句法配置的理据性
    7.1 跨语言短语类别及述谓标记方式的理论假设
        7.1.1 短语类别的理论假设
        7.1.2 述谓标记方式的理论假设
    7.2 组合关系的趋简性
        7.2.1 句法成分的两两组合
        7.2.2 句法标记方式的趋简性
        7.2.3 结构的递归性
        7.2.4 句法形式趋简
    7.3 聚合关系的复杂性
        7.3.1 结构的多功能性
        7.3.2 语法化
        7.3.3 结构的递归性
        7.3.4 英语基本句型的连续性(模糊性)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主要创新
    8.2 主要成果
    8.3 后续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5)初中生英语变化系动词的学习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词汇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1.1.2 初中阶段的词汇教学现状
        1.1.3 初中阶段中出现的变化系动词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理论意义
        1.3.3 实际意义
    1.4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词汇教学
        2.1.1 课标对词汇教学的要求
        2.1.2 词汇教学的传统方法
    2.2 变化系动词
        2.2.1 系动词的分类
        2.2.2 变化系动词的用法、搭配和语义特征
    2.3 相关的教学理论
        2.3.1 中介语理论
        2.3.2 错误分析理论
        2.3.4 语言迁移理论
    2.4 相关研究及其评价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调查问卷法
        3.2.2 测试调查法
    3.3 研究工具
        3.3.1 调查问卷
        3.3.2 小测卷
    3.4 研究过程
第4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问卷调查研究结果
    4.2 测试调查研究结果
        4.2.1 结构错误
        4.2.2 形式错误
        4.2.3 选用不当
    4.3 初中生学习英语变化系动词的学习问题原因
        4.3.1 语际迁移
        4.3.2 语内迁移
        4.3.3 环境因素
        4.3.4 学习者因素
第5章 教学建议与策略
    5.1 探究更加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
    5.2 合理看待错误和纠错
    5.3 正确对待语言迁移
    5.4 合理使用教材和课外资源
    5.5 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动机和兴趣
    5.6 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与启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变化系动词测试卷
致谢

(6)对系词Be的句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英语系词be:“单一系词假设”
    2.1 系词后成分的对立与统一
    2.2 句法推导与经济原则
3. 系词be的句法地位:“状态类轻动词假设”
    3.1 事态类型与动词类型
    3.2 be是“状态”类词汇性轻动词
4. Be的句法定位
    4.1 Be vs. 准系词及普通动词
    4.2 Be vs. 功能性轻动词V
    4.3 含be系词句的句法定位和推导
5. 小结

(7)现代汉语系词类动词的省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省略(Ellipsis)研究
    2.1 引言
    2.2 生成语法的省略研究
        2.2.1 常见的省略结构
        2.2.2 省略的解释途径
        2.2.2.1 有结构的解释途径
        2.2.2.1.1 语音形式删除(PF Deletion)
        2.2.2.1.2 逻辑形式复制(LF Copying)
        2.2.2.2 非结构的解释途径
        2.2.3 省略的限制条件
        2.2.3.1 还原(Recoverability)
        2.2.3.1.1 语义等同(semantic identity)
        2.2.3.1.2 句法等同(syntactic identity)
        2.2.3.2 允准(Licensing)
    2.3 传统语法对省略的研究
        2.3.1 省略的定义
        2.3.2 省略的分类
        2.3.3 汉语中的省略结构
    2.4 省略、隐含、空语类区分
        2.4.1 省略与隐含 (Implicature)
        2.4.2 省略与空语类 (Empty Categories)
        2.4.3 省略、隐含、空语类之区分
    2.5 经济性原则
    2.6 小结
第三章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是”字省略现象
    3.1 问题的提出
    3.2 前人研究
        3.2.1 汉语“是”字及“是”字省略
        3.2.1.1 汉语“是”的词性研究
        3.2.1.2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
        3.2.1.3 体词谓语句与“是”字省略
        3.2.2 英语系词及系词句相关研究
        3.2.2.1 系词(Copula)的定义及分类
        3.2.2.2 系词句(copula sentences)的定义及分类
        3.2.2.3 英语系词句的句法分析
        3.2.2.3.1 多个系词说
        3.2.2.3.2 一个系词说
    3.3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是”字省略研究
        3.3.1 对汉语“是”字及“是”字判断句的重新分析
        3.3.2 对汉语名词短语的重新分析
        3.3.2.1 汉语的限定词短语(DP)
        3.3.2.2 谓词(Predicate)的性质及类型
        3.3.2.3 论元性(Argument)DP与述谓性(Predicative)DP
        3.3.3 不可省略“是”字的系词判断句
        3.3.3.1 等值关系系词句(Identity copula Sentences)
        3.3.3.1.1 等值关系系词句相关问题
        3.3.3.1.2 现代汉语的等值关系系词判断句
        3.3.4 可省略“是”字的系词判断句
        3.3.4.1 主谓关系系词句(Predicational copula Sentences)
        3.3.5 汉语名词短语(DP)的指称性与述谓性
        3.3.6 现代汉语“是”字的省略条件
    3.4 结论
第四章 现代汉语存在句的动词省略现象
    4.1 问题的提出
    4.2 相关概念及研究
        4.2.1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
        4.2.1.1 构式语法的定义及特点
        4.2.1.2 Goldberg的构式语法
        4.2.1.3 构式中的压制(coercion)现象
    4.3 现代汉语存在句
        4.3.1 现代汉语存在句的范围
        4.3.2 现代汉语存在句的分类
        4.3.3 汉语存在句动词的性质
        4.3.3.1 存在句动词的非宾格性
        4.3.3.2 存在句动词的语义特征
        4.3.4 汉语存在句宾语的性质
        4.3.4.1 有定限制(Definiteness effect, DE)
        4.3.4.2 汉语中的数量短语
        4.3.4.2.1 数量短语的句法功能
        4.3.4.2.2 数量短语的指称性与述谓性
        4.3.4.3 结构成分与语义角色
    4.4 现代汉语存在句的动词省略现象
        4.4.1 纯存在句中的动词省略现象
        4.4.1.1 无动词存在句与动词省略之关系
        4.4.1.2 “有”字存在句中的动词省略
        4.4.1.3 “是”字存在句中的动词省略
        4.4.2 状态存在句中的动词省略现象
        4.4.2.1 静态存在句与动态存在句之区分
        4.4.2.2 “着”字的功能及作用
        4.4.2.3 状态存在句中的动词省略
        4.4.3 现代汉语存在句的动词省略条件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主要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8)汉语的状语及其英译、葡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的对象、步骤、方法和目标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汉、英、葡语法体系概述
    2.2 汉、英、葡语状语研究
    2.3 汉、英、葡语状语对比文献回顾
    2.4 汉、英、葡语状语差异研究
    2.5 结论
第三章 汉、英、葡语状语对比描述
    3.1 汉语时间状语及其英、葡译描述
    3.2 汉语的处所状语及其英、葡译描述
    3.3 汉语的程度状语及其英、葡译描述
    3.4 汉语的对象状语及其英、葡译描述
    3.5 汉语的范围状语及其英、葡译描述
    3.6 汉语的原因状语及其英、葡译描述
    3.7 汉语的重复状语及其英、葡译描述
    3.8 汉语的能愿状语及其英、葡译描述
    3.9 汉语的依据状语及其英、葡译描述
    3.10 汉语的肯定和否定状语及其英、葡译描述
    3.11 汉语的语气状语及其英、葡译描述
    3.12 汉语的方式状语的英译与葡译对比
    3.13 汉语的情态状语及其英、葡译描述
第四章 汉语的状语及其英、葡译差异分析及成因解释
    4.1 汉、英、葡语状语构成差异分析
    4.2 汉语状语及其英、葡译语序差异分析
    4.3 汉语状语在英、葡译中句法结构转换规律分析
    4.4 汉语状语及其英、葡译差异成因解释
第五章 结论
参考书目
    英文
    葡文
    中文参考书目

(9)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概念迁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目标
    第四节 本论文之结构
第二章 语言、文化、思维方式
    第一节 客观主义被批判,相对主义之兴起
    第二节 语言相对论之思想传承
    第三节 语言相对论之命运多舛,从误解到澄清
        3.1 误解沃尔夫之本意,抨击虚无的“强式论”
        3.2 普遍主义兴起,相对论受压制
        3.3 认知语言学兴起,语言相对论复兴
        3.4 新沃尔夫主义者之实验支持
        3.5 语言相对论在我国之“境遇”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语言、认知、概念迁移
    第一节 古老而年轻的语言迁移研究
        1.1 迁移之术语及定义
        1.2 语言迁移的类型
        1.3 迁移研究范畴之拓展
    第二节 汉语背景的英语学习概念迁移框架
        2.1 “语言文化概念”维度
        2.2 “英语语言学习过程”维度
        2.3 “中介语形式层面的表征”维度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基于英语学习者语料库的二语习得研究
    第一节 语料库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优势
    第二节 我国基于英语学习者语料库的二语习得研究
        2.1 基于笔语语料库的二语研究
        2.2 基于口语语料库的二语研究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本研究的语料库研究方法
    第一节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库
    第二节 本研究所使用的检索方法
        2.1 索引词检索方法
        2.2 正则表达式检索方法
        2.3 搭配、类联接、语义韵的检索方法
    第三节 本研究所使用的统计方法
        3.1 频数差异检验
        3.2 搭配强度测量
        3.3 频数标准化
    第四节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库软件
        4.1 词性附码软件
        4.2 检索软件
    第五节 本研究的研究步骤
第六章 英语词汇学习与概念迁移
    第一节 本章研究之理论依据
    第二节 英语动词学习与概念迁移
        2.1 语料库研究方法
        2.2 词汇与语法概念迁移分析
        2.3 小结
    第三节 英语介词学习与概念迁移
        3.1 语料库研究方法
        3.2 词汇与语法概念迁移分析
        3.3 小结
    第四节 英语副词学习与概念迁移
        4.1 语料库研究方法
        4.2 语法概念迁移分析
        4.3 小结
    第五节 英语冠词学习与概念迁移
        5.1 语料库研究方法
        5.2 语法概念迁移分析
        5.3 小结
第七章 英语句法学习与概念迁移
    第一节 本章研究之理论依据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基本信息统计
    第三节 英语构句学习与概念迁移
        3.1 英汉“句子”之别
        3.2 汉语[句子]语法概念迁移
        3.3 小结
    第四节 英语时态学习与概念迁移
        4.1 英汉“时态”之别
        4.2 [时态]语法概念迁移分析
        4.3 小结
    第五节 英语语序学习及概念迁移
        5.1 英汉语序特征及语法概念迁移分析
        5.2 小结
    第六节 英语“数”的学习与概念迁移
        6.1 英汉“数”的区别
        6.2 汉语[数]语法概念迁移所表现的语境
        6.3 小结
    第七节 英语“be-sentence”学习与概念迁移
        7.1 系动词be与语法概念迁移
        7.2 助词be与语法概念迁移
        7.3 小结
    第八节 “主谓一致”学习与概念迁移
        8.1 英汉句法结构及语法概念表征的区别
        8.2 主谓一致偏误类型
        8.3 小结
    第九节 英语“主/谓/宾缺失”与概念迁移
        9.1 英汉主谓宾的特点及可省略的语境
        9.2 ICCI中主语缺失的主要类型
        9.3 ICCI中谓语缺失的例证
        9.4 ICCI中宾语缺失的例证
        9.5 小结
    第十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新及物性模式下语法隐喻的学习历程与概念迁移
    第一节 本章研究之理论依据
        1.1 “汉语背景的英语学习概念迁移框架”
        1.2 新及物性模式——语法隐喻分类框架
    第二节 语料库研究方法
    第三节 语法隐喻习得与概念正迁移
        3.1 经验类别范畴
        3.2 表征方式范畴
        3.3 双重隐喻或多重隐喻现象
        3.4 名词化现象
    第四节 语法隐喻偏误与概念负迁移
        4.1 空间概念范畴[上]的映射偏误
        4.2 其他概念范畴的映射偏误
    第五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发现
    第二节 启示
        2.1 理论启示
        2.2 教育实践启示
        2.3 研究方法启示
    第三节 本研究之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出版专着及发表论文情况

(10)主位推进模式理论下的信息补偿和省略 ——以Why We Can’t Afford the Rich(节选)的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翻译项目介绍
第二部分 翻译稿
第三部分 翻译研究报告
    第1章 翻译项目介绍及文本类型分析
        1.1 翻译项目简介
        1.2 文本类型分析
    第2章 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及其应用
        2.1 主位推进模式理论
        2.2 主位推进模式理论的应用
    第3章 主位推进模式下英译汉的信息补偿和省略策略
        3.1 信息的补偿策略
        3.1.1 词汇补偿
        3.1.2 语法补偿
        3.1.3 语篇补偿
        3.2 信息省略策略
        3.2.1 连系动词省略
        3.2.2 结构词省略
        3.3 主位推进模式下的信息补偿和省略的译例分析
        3.3.1 平行型模式下的信息补偿和省略
        3.3.2 延续型模式下的信息补偿和省略
        3.3.3 集中型模式下的信息补偿和省略
        3.3.4 交叉型模式下的信息补偿和省略
    第4章 结论
        4.1 结论
        4.2 不足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转化连系动词的分类与结构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名词谓语句研究:基于框架和参照点的情境植入模型[D]. 帖伊.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2]转化连系动词的分类与结构特征[J]. 高远暹. 哈尔滨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1)
  • [3]英语句法配置的述谓性研究 ——类型学视角[D]. 唐晓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4]学习词典中动词BE的探讨[J]. 苏玉洁.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 [5]初中生英语变化系动词的学习问题研究[D]. 罗卓妮. 西南大学, 2020(01)
  • [6]对系词Be的句法学研究[J]. 程杰.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06)
  • [7]现代汉语系词类动词的省略研究[D]. 李晓奇(LeeSeul-ki). 北京大学, 2016(07)
  • [8]汉语的状语及其英译、葡译研究[D]. 李永军.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04)
  • [9]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概念迁移研究[D]. 张会平.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
  • [10]主位推进模式理论下的信息补偿和省略 ——以Why We Can’t Afford the Rich(节选)的汉译为例[D]. 施苗苗.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2)

标签:;  ;  ;  ;  ;  

变形连接动词的分类和结构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