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剂量阿克拉霉素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急性白血病16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明婷[1](2021)在《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治疗老年及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在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及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地西他滨小剂量、隔日皮下注射的临床疗效及优势;为不适合强烈化疗的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及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1)选取2018年0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AML及R/R-AML共44例做为研究对象,其中老年AML共16例,难治性AML共10例,复发性AML共18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2)所有入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均给予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化疗,同时予相应药物、支持治疗;(3)分析老年AML及R/R-AML患者疗效(包括CR率、PR率、NR率、ORR率)、缓解持续时间(DOR)及总生存期(OS),分析其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分析治疗过程中主要不良反应及转归情况;(5)观察小剂量地西他滨隔日、皮下注射临床疗效及优势;(6)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老年AML组CR率87.50%,ORR率93.75%。从不同临床基线资料,对老年AML疗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示初诊时高白、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0%、预后不良因素组疗相对效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AML组中CR患者中位DOR为11(419)个月,中位OS为12.5(619)个月。分析影响DOR及OS影响因素,提示存在预后不良因素患者DOR及OS均显着低于预后良好及中等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R/R-AML患者组CR率53.6%,ORR率67.9%。从不同临床基线资料,对R/R-AML患者疗效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时高白、存在预后不良因素组疗效相对较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R/R-AML组中CR患者中位DOR为9(621)月,中位OS为11(622)月。分析影响DOR及OS影响因素,提示预后不良组患者DOR及OS低于预后良好及中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所有患者均发生了不同程度血液学不良反应,III级以上血液学不良反应超过90%,但III级以上感染、出血、消化道反应、肝肾功损害等发生率较低,不良反应可控。结论:1.本研究中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治疗老年AML,疗效满意,是不适合强烈化疗的老年AML患者满意治疗方案,值得采用;2.本研究中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治疗R/R-AML,疗效较好,是R/R-AML治疗窘境中的可靠选择;3.本研究中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反应,不良反应可控;4.本研究中地西他滨采用小剂量、隔日皮下注射,可获得满意疗效,降低了住院费用、缓解患者经济负担,减轻医护工作负担,值得扩大样本量推广研究。
马荷花[2](2021)在《去甲基化药物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评估去甲基化药物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可能影响患者疗效及生存的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去甲基化药物(HMAs)治疗的118例AML患者和74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8年1月-2020年6月接受HMAs联合化疗治疗AML患者107例,去甲基化药物单药治疗MDS患者74例,以及2021年3月-2021年5月接受AZA联合维奈克拉治疗的AML患者1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16年WHO诊断标准。在AML患者中,88例接受地西他滨(DAC)联合化疗,其中,32例(36.4%)DAC 剂量为 20mg/m2/d,56 例(63.6%)为 15mg/m2/d,均为静脉注射d1-5,4周为一周期。19例接受阿扎胞苷(AZA)联合化疗,其中,18例(94.7%)AZA剂量为100mg/d,1例(5.3%)为75mg/m2/d,均为皮下注射d1-7,4周为一周期。根据去甲基化治疗时的基线情况,将患者分为初诊组(A组),标准化疗1周期后组(B组)和难治复发组(C组),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安全性及可能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和OS的因素。11例接受AZA联合维奈克拉治疗的患者AZA剂量为75mg/m2/d,d1-7,维奈克拉第一疗程剂量爬坡:100mgd1,200mgd2,400mgd3,400mg d4-28;第二疗程400mgqd。治疗期间若患者合并粒缺需使用唑类抗真菌药,并根据剂量调整原则调整维奈克拉剂量。在MDS患者中,60例接受DAC治疗,其中,28例(46.7%)DAC剂量为20mg/m2/d,17 例(28.3%)为 DAC 15mg/m2/d,15 例(25.0%)为 DAC 10mg/m2/d,均为静脉注射d1-5,4周为一周期。14例接受AZA治疗,剂量均为100mg/d皮下注射d1-7,4周为一周期。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进展组,分析患者治疗效果、安全性及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和OS的因素。[研究结果]1、去甲基化药物联合化疗或维奈克拉治疗AM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1.1 HMAs联合化疗组疗效评估共纳入107例AML患者,其中A组59例(55.1%),B组27例(25.1%),C组21例(19.2%),三组患者的中位年龄分别是63(19-89)岁、52(20-65)岁和54(20-68)岁,三组患者在年龄相比,A组比B组(P<0.001)、C组(P=0.007)患者年龄大,而B组与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896)。三组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数相比,B组比C组高(P=0.043),A组与B组、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除此之外,三组患者性别、基线白细胞数、ECOG评分、合并症、预后分组、核型、融合基因等基线特征水平相当,无统计学差异。第一周期治疗后评估,ORR:A组 78.0%(46/59),B 组 74.1%(20/27),C 组42.9%(9/21),A组和B组ORR均比C组高(P值分别是0.003和0.028),A组和B 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69);CR率:A组 55.9%(33/59),B 组 66.7%(18/27),C组28.6%(6/21),A组和B组均比C组高(P值分别是0.003和0.009),A组与B组间无差异(P=0.347)。第二周期后可评估疗效的共96例,A组ORR是74.1%(40/54),B组64.0%(16/25),C 组 58.8%(10/17);A 组 CR 率是 62.9%(34/54),B 组 60.0%(15/25),C组47.0%(8/17),三组相比均ORR和CR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对DAC联合化疗组和AZA联合化疗组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第一周期治疗后,两组ORR和CR率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第二周期治疗后,DAC联合化疗组ORR是86.1%(62/72),AZA联合化疗组53.8%(7/13),DAC联合化疗组较高(P=0.035);两组CR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1.2 HMAs联合化疗组生存分析中位随访时间36.6(1.0-63.0)个月,截至末次随访时间共有76例患者死亡,7例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全组患者的中位OS为13.0(0.6-63.0)个月,其中A组为 15.0(1.0-58.0)个月,B 组为 13.0(0.6-59.0)个月,C 组为 9.6(1.0-63.0)个月,三组患者OS无统计学差异(P=0.965)。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生存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ECOG评分>2分(P=0.037),基线白细胞数>10×109/L(P=0.028),预后不良(P=0.027),第二周期治疗后NR(P=0.025)是影响患者OS的不利因素。比较DAC联合化疗组和AZA联合化疗组患者的OS,DAC联合化疗组的中位OS是18.0(1.0-59.0)个月,AZA联合化疗组是5.0(0.6-35.0)个月,DAC联合化疗组患者的OS更长(P<0.001)。1.3 HMAs联合化疗组影响患者疗效的因素分析比较DAC联合化疗和AZA联合化疗组患者性别、年龄、ECOG评分、合并症、基线白细胞数、骨髓原始细胞数、核型、预后分层和患者类型(初诊、标准化疗1周期后和难治复发)等基线特征,两组无显着差异。分别在DAC联合化疗组和AZA联合化疗组中分析上述基线特征对患者疗效的影响,DAC联合化疗组中上述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ZA联合化疗组中,年龄≤60岁患者的疗效较好(P=0.023);初诊组的疗效比标准化疗1周期后组(P=0.015)、难治复发组(P=0.007)好,而标准化疗1周期后组与难治复发组之间无显着差异。。1.4 HMAs联合化疗组不良反应第一周期治疗后,C组15例(71.4%)发生了≥3级的贫血,13例(61.9%)发生了≥3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比高于A组(71.4%vs.61.0%)和B组(71.4%vs.66.7%);13例(61.9%)发生了≥3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高于A组(61.9%vs.37.3%)和B组(61.9%vs.55.6%);17例(81.0%)发生了≥3级的血小板减少,高于A组(81.0%vs.64.4%)和B组(81.0vs.74.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感染,A组感染发生率是28例(47.5%),B组15 例(55.6%),C 组 17 例(81.0%),C 组高于 A 组(P=0.064)和 B 组(P=0.008)其中,均以肺部细菌真菌混合感染为主。第二周期治疗后,A组26例(48.1%)发生了≥3级的贫血,高于B组(48.1%vs.35.3%)和 C 组(48.1%vs.32.0%);27例(50.0%)发生了≥3 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高于B组(50.0%vs.36.0%)和C组(50.0%vs.47.1%);C组8例(47.1%)发生了≥3级的血小板减少,高于A组(47.1%vs.31.5%)和B组(47.1%vs.36.0%)同样,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是感染,A组有13例(24.1%),B组9例(36.0%),C组8(47.1%)C组高于A组和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时,比较DAC联合化疗组与AZA联合化疗组患者的血液学以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第一周期后,AZA联合化疗组≥3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比DAC联合化疗组高(42.0%vs 68.4%,P=0.037)。贫血、中性粒细胞以及感染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第二周期后两组患者的非血液学与血液学不良反应均无统计学差异。1.5不同剂量DAC联合化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比较在初诊组(A组)、标准化疗1周期后组(B组)和难治复发组(C组)患者中分别比较了低剂量DAC(15mg/m2/d)和标准剂量DAC(20mg/m2/d)联合化疗的ORR、安全性,标准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患者基线特征无显着差异,ORR和不良反应方面也无统计学差异;因B组和C组病例数较少,仅在A组患者中比较了两剂量组患者的OS,结果示:低剂量组患者的中位OS较标准剂量组患者长(19.0月vs.11.0月,P=0.014)。1.6基因突变对疗效及生存的影响共有94例患者有基因突变检查结果,其中77例患者存在≥1种基因突变,共涉及到29种不同类型的突变,其中NPM1(21.3%)、DNMT3A(20.2%)、FLT3-ITD(18.1%)等突变较多见。因AZA联合化疗组例数较少,仅在DAC联合化疗组对基因突变与患者疗效及OS进行分析,未发现单一突变对患者疗效及OS有影响。1.7 AZA联合维奈克拉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共纳入1 1例AZA联合维奈克拉治疗的难治复发的AML患者,1 1例患者中位年龄66(51-74)岁,男女比例2:9,中位骨髓原始细胞数75%,中位白细胞数7.55×109/L。11例患者中位治疗周期为3(1-4)个周期。第一周期治疗后ORR是81.8%,7例(63.6%)达到 CR,2 例(18.2%)PR,2 例(18.2%)NR,1 例患者在 1 周期后已达CR,未继续治疗。第二周期治疗后ORR是100.0%,其中,8例(80.0%)达到 CR,2 例(20.0%)PR。11例患者对AZA联合维奈克拉方案耐受性较好,第一周期后有近50%的患者出现了 3级血细胞减少,发生4级血细胞减少的患者较少,有3例(27.3%)患者出现了肺部感染,1例(9.1%)出现了肝功能异常。第二周期后,有2例(20.0%)患者出现了 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患者出现了肺部感染。1.8 AZA联合化疗组与AZA联合维奈克拉组疗效比较将AZA联合化疗组与AZA联合维奈克拉组疗效进行比较,两组基线特征无统计学差异,AZA联合维奈克拉组患者的疗效优于AZA联合化疗组,但因样本量较小,仅第二周期后CR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9)。2、去甲基化药物治疗MDS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2.1疗效评估共纳入去甲基化药物单药治疗MDS患者74例,其中DAC治疗60例(81.1%),AZA治疗14例(18.9%),中位去甲基化疗程5(1-25)个,因AZA在临床中使用时间较短,我们选取在第三周期治疗后评估疗效。74例患者中有18 例(24.3%)达到 CR,26例(35.1%)mCR,4例(5.4%)HI,12 例(16.2%)SD,总有效率为 81.1%,14 例(18.9%)PD。亚组分析,DAC组患者中18例(30.0%)CR,21例(35.0%)mCR,4例(6.7%)HI,7 例(11.7%)SD,总有效率 83.3%,10 例(16.7%)PD;AZA组患者中5例(35.7%)mCR,5例(35.7%)SD,总有效率66.7%,4例(28.6%)PD。DAC组患者的CR率(P<0.001)和总有效率(P=0.009)均较高。2.2生存分析根据患者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包括CR+mCR+HI+SD)和进展组(PD)。有效组患者的中位OS为26.0(2.0-54.0)个月,进展组患者为14.0(6.0-18.0)个月,有效组患者的OS更长(P=0.009)。在全组患者中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OS的因素,发现年龄≥65岁(P=0.033)、血小板<30×109/L(P=0.030)、治疗效果差(P=0.005)是影响患者OS的不利因素。DAC 组患者的中位 OS 是 25.0(3.2-54.0)个月,AZA 组是 19.0(4.0-28.0)个月,两组患者OS无统计学差异(P=0.553)。2.3影响患者疗效的因素分析比较有效组和进展组患者的性别、年龄、ECOG评分、合并症、三系血细胞数、原始细胞数、预后分组和核型等基线特征,分析可能影响患者疗效的因素,发现有效组中血红蛋白≥60g/L(P=0.033)、血小板≥30×109/L(P=0.012)的患者更多,即基线时患者的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疗效。此外,比较DAC组和AZA组患者的基线特征,结果示DAC组患者男性更多(P=0.023),其余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2.4不良反应经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后,有效组≥3级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80.0%)和贫血(85.0%),进展组则示贫血(92.9%)和血小板减少(71.4%)的发生率高。两组患者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是肺部感染,有效组为30.0%,进展组为28.6%,但两组患者的血液学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2.5不同剂量DA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比较在接受DAC治疗的60例患者中,根据DAC剂量不同,将患者分为标准剂量组(20mg/m2/d)(28例)、中剂量组(15mg/m2/d)(17例)和低剂量组(10mg/m2/d)(15例),三组患者基线特征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三组患者ORR、总生存期和不良反应,结果示三组患者在ORR、OS和不良反应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2.6基因突变分析共有64例患者有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其中48例(75%)患者存在≥1种的基因突变,以 ASXL1(20.3%)、SF3B1(17.2%)、TET2(12.5%)等突变较多见。将基因突变结果与患者治疗反应及OS进行分析,未发现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OS的突变类型。[研究结论]1.在AML患者中,DAC联合化疗的疗效较AZA联合化疗好,且毒副作用较小。AZA联合维奈克拉疗效优于AZA联合化疗。低剂量DAC与标准剂量DAC联合化疗相比,疗效、不良反应无显着差异,在初诊组中,低剂量DAC组患者的OS更长。ECOG评分>2分、基线白细胞数>10×109/L、不良预后、第二周期后NR等是影响患者OS的不利因素。2.去甲基化药物可有效治疗MDS患者,能改善患者的OS。DAC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CR率均较AZA组高,但两组患者OS无差异。DAC剂量不同对患者疗效、生存和安全性无差异。基线血红蛋白≥60g/L、血小板≥30×109/L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年龄≥65岁、血小板<30×109/L、治疗反应差等是影响患者OS的不利因素。
王德好[3](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组以骨髓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导致的外周血象异常的临床恶性疾病,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成年髓系白血病的50%以上。而老年患者因基础情况差、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基因不稳定性增加、耐药基因增加等因素,导致老年AML患者临床疗效差、生存期短、化疗不良反应增加等现实问题。目前老年AML的治疗方案相对较年轻患者保守,同时可选择的治疗方案与药物也较成年患者明显减少,因此在临床中如何根据患者个体化的不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效减少患者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中医药的参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基础体质,增强治疗效果,减少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的目的。研究目的通过总结临床资料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同时探索各临床常用指标、中医证型及生存期之间的关系,明确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为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探索如何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延长生存期等方案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研究方法回顾及观察59例老年AML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SPSS 20.0分析患者临床基本资料、中医证候与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观察59例患者中,26例使用中药联合化疗治疗,33例单纯使用中药治疗;其中化疗患者至截止观察20人死亡,6人存活;单纯中药组患者全部死亡,其中院内死亡24例,院外死亡9例。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邪盛正虚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白细胞水平、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量明显高于气血两虚患者(P<0.05),而气血两虚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邪盛正虚患者(P<0.05)。生存期方面,低强度化疗联合中药治疗患者≤75岁组中位生存期13个月,>75岁组患者中位生存期6个月。WT1基因阳性、年龄≥75岁、未化疗、ECOG评分≥3分、四个疗程未缓解、平均红细胞输注量>0.2U/d、ISTH-DIC评分≥4或5、首次住院D二聚体异常、既往出凝血疾病、合并疾病总数≥4个等因素均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生存期(P<0.05)。研究结论1.小剂量化疗及去甲基化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生存期,要尽力争取化疗机会,加强支持治疗。2.邪盛正虚证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更低,更加依赖血制品,而依赖血制品的患者生存期明显降低,因此对于邪盛正虚型的患者应该更加积极的使用支持治疗,借助中医药祛邪扶正。3.出凝血风险越高的患者生存期越短,临床中应注意鉴别,定期检测凝血指标,及时干预,减少患者DIC及出凝血事件的发生。4.遗传学与中医证候存在一定关系,同时也影响着患者的生存期,因此进一步探究遗传学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对于更好的理解中医证候的机制以及提高患者生存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欧阳丹[4](2021)在《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证型分布规律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总结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常见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疾病特征,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诊治。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居住生活在江西省内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患者的病史资料,所有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经副主任中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复核,建立病历资料数据库,采用SPPS26.0软件对患者的居住地、年龄、性别、常见症状、舌象、脉象、证型、外周血象、骨髓增生情况、既往合并疾病、病程、中药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课题研究的120例患者均来自江西省内各地市,其中男性71例(59.17%),女性49例(40.83%),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平均年龄在70.36±6.80岁。(2)在120例患者中,脾虚痰湿证有46例,气血两虚证26例,气阴两虚证20例,瘀毒内结证20例,脾虚痰湿证所占比例最高(38.33%)。(3)中医证型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红蛋白计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低于正常值所占比例最多,其中以气血两虚证所占比例最多(80.77%),高白细胞所占比例最低。血小板低于正常值的比例均超过一半以上,其中以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多(95.83%)。脾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瘀毒内结证中度贫血所占比例均超过一半以上,其中气血两虚证以重度贫血所占比例最多(46.15%),可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4)中医证型与骨髓增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骨髓增生情况均以活跃或明显活跃最多,符合该疾病的特征。(5)120例患者临床常见症状出现的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头晕乏力、食少纳呆、出血症状、口干口苦、形体消瘦、发热、汗出气短、心悸失眠、手足心热、周身疼痛,其中头晕乏力、食少纳呆、出血症状所占的比例较多,符合该疾病的临床表现。(6)在120例患者中,既往合并疾病以心脏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肺系疾病出现例数较多。将中医证型与合并疾病进行比较,中医证型与合并疾病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血两虚证在心脏疾病所占的比例最多(44.68%),气阴两虚证在高血压病(38.46%)和糖尿病(38.46%)中所占的比例较多,因病例数相对较少,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的临床研究。(7)中医证型与病程之间的关系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01),在120例患者中,病程>6月有82例,病程≤6月有38例,其中病程>6月的患者中以脾虚痰湿证者多见,有40例,占比48.78%,占总例数的33.33%。瘀血内结证在病程≤6月的例数最多,有21例,占比52.26%,占总例数的87.5%。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病程短者多为急性起病,传变快,见于瘀毒内结证,病程长者多见于脾虚痰湿证。(8)在120例患者中有116例(96.67%)患者服用中药汤剂,有4例患者未服用中药汤剂,116例患者应用中药共204味,按其出现的频次由高到低排在前20位的分别为炒白术(58.62%)、黄芪(51.72%)、当归(44.83)、茯苓(41.38)、党参(34.48%)、法半夏(32.76%)、白芍(31.90%)、柴胡(31.03%)、仙鹤草(30.17%)、太子参(26.72%)、陈皮(25.86%)、炙甘草(24.14%)、山药(22.41%)、桔梗(19.83%)、茜草(18.97%)、升麻(17.24%)、薏苡仁(17.24%)、炒枳壳(16.38%)、肿节风(14.66%)、鸡血藤(12.93%)。使用的中药主要以益气补血、健脾化湿、理气化痰等功效为主。结论:(1)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平均年龄在70.36±6.80岁。(2)常见的中医证型以脾虚痰湿证较多、其次为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瘀毒内结证。(3)常见的临床表现排在前六位的有头晕乏力、食少纳呆、出血症状、口干口苦、形体消瘦、发热。(4)既往合并疾病以心脏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肺系疾病出现例数较多。(5)白细胞低于正常值以气血两虚证多见,高白细胞以瘀毒内结证较多见;气血两虚证以重度贫血多见;血小板低于正常值以气阴两虚证多见。(6)病程长者多见于脾虚痰湿证,病程较短者多见于瘀毒内结证。(7)使用的中药以益气补血、健脾化湿、理气化痰等功效为主。本研究对中医证型分布及疾病特征的认识可以为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诊治提供参考。
李肖兵[5](2021)在《地西他滨单药与含地西他滨联合化疗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低剂量的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单药与含地西他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较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20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符合入组条件的81例MDS患者,分为地西他滨单药组(单药组)和地西他滨联合化疗药物组(联合组),其中单药组40例,联合组41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不良反应、疗效以及生存时间等。结果:1.临床特征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IPSS-R分组、细胞遗传学、治疗前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WHO分型,联合组主要为MDS-EB-2,单药组主要为MDS-EB-1(P=0.004);联合组患者平均年龄、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均低于单药组(P=0.006,P=0.022)。2.单药组和联合组中位治疗时间均为2个疗程,单药组12例(30%)患者获得完全缓解/骨髓完全缓解(CR/m CR),6例(15%)获得部分缓解(PR),6例(15%)获得血液学改善(HI),4例(10%)病情稳定(SD),12例(30%)治疗失败(NR),总有效率(ORR)为60%;联合组24例(58.54%)患者获得CR/m CR,2例(4.88%)获得PR,2例(4.88%)获得HI,5例(12.2%)病情稳定,8例(19.5%)治疗失败,总有效率为68.29%。联合组患者CR/m CR率明显高于单药组(P=0.034),两组患者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6)。对可能影响患者CR/m CR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低剂量地西他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较高危MDS患者可以获得更高的CR/m CR率。3.随访时间截止至2020年12月31日,联合组中位生存时间(OS)为13[3-66]个月,单药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8[1-86]个月,单药组中位生存时间与联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生存率两组患者无显着差别,2年生存率单药组明显高于联合组(35.14%VS 10.53%,P=0.011)。对可能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细胞遗传学预后好组患者OS明显延长(P<0.05)。4.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感染、胃肠道反应、出血、肝肾功能异常等。其中,联合组患者骨髓抑制、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虽较单药组严重,但经对症治疗后好转,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5.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15例患者最终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其中单药组8例(21.05%),IPSS-R分组包括中危组(>3.5分)2例,高危组4例,极高危组2例;联合组7例(18.42%),IPSS-R分组包括高危组2例,极高危组5例。两组患者转白率及中位转白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低剂量地西他滨联合化疗治疗较高危MDS患者的近期疗效优于低剂量的地西他滨单药,远期疗效待观察。2.细胞遗传学是影响较高危MDS患者预后的独立因子。3.两种方案治疗较高危MDS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但单药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程度更低且持续时间更短。4.联合组在延长较高危MDS患者总生存时间及向AML转化时间上无独特优势。
毛建平,薛连国,贾韬,王莹,赵利东[6](2020)在《地西他滨联合改良ECAG方案治疗不适合标准方案化疗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及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地西他滨联合改良ECAG方案治疗不适合行标准方案化疗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不适合行标准方案化疗的28例初诊AML及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MDS患者6例。所有患者诱导治疗应用地西他滨联合改良ECAG方案,缓解后治疗应用原诱导方案,或含阿糖胞苷的标准"3+7"方案及含中剂量阿糖胞苷方案。结果 28例患者全部完成首次诱导缓解治疗,其中完全缓解(CR)16例(57.1%),部分缓解(PR)8例(28.6%),未缓解(NR)4例(14.3%),总有效率(ORR)为85.7%。其中22例AML患者CR 14例(63.6%)。WHO诊断分型及遗传学预后分组对CR率有明显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3~4级骨髓抑制、肺部感染、胃肠道反应及出血,无一例发生治疗相关死亡。初次诱导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6(11~51)d,PLT恢复至>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5(12~35)d。中位红细胞悬液输注量10.5(7.5~16)U,中位机采血小板输注量4(2~11)U。随访期内死亡13例,存活15例,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4(1~40)个月。全部患者的中位OS时间为30.5(95%CI:11.36~41.64)个月,3年OS率为42.4%;20例CR患者中位OS时间为34.63(95%CI:15.04~43.4)个月,中位无病生存(DFS)时间为22(95%CI:11.9~25.5)个月,3年DFS率和OS率分别为28.2%和45.6%。结论地西他滨联合改良ECAG方案诱导缓解率高,耐受性好,可用于不适合标准方案化疗的AML及高危MDS的一线治疗。
张莹,吴书惠,刘洁[7](2020)在《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MDS和AML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主要表现为骨髓发生无效造血或病态造血,属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具有生存期短和进展快等特点,传统化疗治疗效果不理想。本研究探讨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MDS和AM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02-01-2018-02-20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MDS和AM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性别组间可比性的原则选择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单纯CAG方案治疗,观察组接受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毒副作用及生存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缓解率与总反应率分别为46.15%和76.92%,高于对照组的35.90%和64.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小板减少(χ2=4.129,P=0.042)、中性粒细胞减少(χ2=6.275,P=0.012)、脑出血(χ2=4.216,P=0.040)、肺部感染(χ2=4.129,P=0.042)及骨髓抑制发生率(χ2=4.523,P=0.033)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76.92%(30/39)和53.85%(21/39),均高于对照组的66.67%(26/39)和41.03%(16/3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生存期为(17.52±2.58)个月,长于对照组的(15.10±2.7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3,P<0.001。结论 MDS和AML患者采用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效果理想,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且毒副作用对机体的损伤较轻。
徐芝龙,陈以娜,吴梅,杜凤,马艳艳[8](2020)在《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老年髓系随性白血病患者的不同治疗方式及其疗效。方法于2018年1月开展为期1年的研究,并在研究期间随机选取我院住院治疗的白血病患者作为案例探究最佳疗法。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髓系白血病,在确诊同时将患者纳入试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单纯应用CAG治疗方案(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试验组采用地西他滨结合CAG的治疗方案。以康复效果、不良反应以及生存质量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试验组疗效显着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干预之前两组患者的免疫指标无明显差异,数据之间的对比无意义,P>0.05;不同方案治疗后试验组免疫指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免疫指标改善效果突出,适用于统计学标准,P<0.05;试验组患者的平均生存率、疾病与事件相关生存期的数据均显着优于常规组,数据之间的差异较大且有意义,P<0.05。结论为髓系白血病患者提供CAG、地西他滨的结合方案具备显着干预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升生存质量,值得推广普及。
赖秋宇[9](2020)在《含地西他滨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单药或联合CAG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首次接受地西他滨单药、D-CAG方案化疗并可评估疗效的25例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型)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地西他滨单药2例,D-CAG组23例。评估患者诱导化疗后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总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和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随访至2020年1月31日,评估总生存时间(overallsurvival,OS)。再收集同期首次接受IA、DA方案化疗并可评价治疗效果的59例初治AML(非M3型)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A37例,DA22例。纳入这84例患者的资料分析影响疗效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所有患者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结果:一、DAC组25例患者初次诱导化疗后CR率48.0%,ORR为84.0%;再诱导治疗后 CR 率 68.0%,ORR 为 88.0%。1 年 OS 为 60.2%,2 年 OS 为 52.7%,未观察到患者出现早期死亡;治疗期间患者出现骨髓抑制、感染、发热、恶心、呕吐、出血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可耐受。二、非DAC组59例患者初次诱导化疗后CR率为44.1%,ORR为62.7%;再诱导治疗后CR率为45.8%,ORR为62.7%。1年OS为71.5%,2年OS为53.0%,有6例患者出现早期死亡;治疗期间除有骨髓抑制、感染、发热、恶心呕吐、出血等不良反应外还出现肝功能不全、心脏毒性、水肿、皮疹、休克等不良反应,经支持治疗后大部分不良反应可耐受。三、在疗效的影响因素上,Logistic多因素分析证实起病时PLT<40×109/L是AML患者化疗ORR的重要独立不良因素,但暂未发现影响CR率的因素。在预后的影响因素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起病时外周血WBC≥20×109/L、ASXL1突变、未接受移植为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DAC方案对AML患者诱导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早期死亡率低,适用于基础情况较差、合并严重血小板减低或老年AML患者。AML起病时外周血PLT<40×109/L是患者化疗ORR的重要独立不良因素,成年AML患者起病时WBC≥20×109/L或伴有ASXL1突变,OS缩短,而患者化疗后接受移植治疗则可延长OS,改善预后。
王婧瑶[10](2020)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导致治疗难度高,预后不佳,且治疗后容易复发。如何对老年AML患者进行准确的疾病危险性评估,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疾病缓解率、延长存活期是目前国内外专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本研究主要分析老年AML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探究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我们选择2013-01至2015-08于烟台毓璜顶医院治疗的首诊年龄≥60岁的AML(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应用K-M生存分析法寻找预后影响因素,选择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得到能够独立提示预后的危险因素。所有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标准方案(IA、DA、MA)组、低强度(CAG、D-CAG、地西他滨单药)治疗组及姑息治疗(以降低白细胞为目的应用的小剂量阿糖胞苷或羟基脲、最佳支持治疗)组,对比三组患者第一疗程CR率、ORR及中位生存期的差异。结果:我们共收集222例病例资料,其中有103例患者采用标准方案化疗,46例应用低强度化疗,73例采用姑息方案治疗。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在性别、年龄、首诊时血小板及血红蛋白数量、FAB分型、染色体异常及基因突变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仅初诊时白细胞数目方面,姑息治疗组较前两者高。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示,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染色体核型、治疗选择及首诊时白细胞数目;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治疗方案(P=0.00)、染色体核型(P=0.001)和初诊白细胞数(P=0.00)为预后独立影响因素。对比全部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存时间,姑息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为6.5个月,第一疗程结束后CR率仅为0,ORR是2.74%;标准强化疗方案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9.0个月,第一疗程CR率为36.89%,ORR为63.11%;低强度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7.0个月,第一疗程后CR率为42.86%,ORR是64.29%。比较标准治疗与低强度治疗,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初诊时白细胞过高者(≥50×109/L),低强度化疗中位生存期为.9 6个月,强化疗后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7.5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两种方案的第一疗程CR率分别为31.25%vs 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2);两者ORR分别为71.88%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姑息治疗组共24例,中位生存期为3.0个月,治疗后无患者获得缓解。针对高危险核型患者,姑息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为5.0个月,ORR为0。标准强化疗治疗后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6.1个月,第一疗程CR率为21.43%,ORR为50.00%;低强度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6.9个月,第一疗程后CR率为37.50%,ORR是37.50%,对比标准强化疗方案与低强度治疗,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预后良好(初诊时白细胞数量<50×109/L,中低危核型)者,行标准或低强度化疗方案相对于姑息治疗,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的预后;对于初诊时白细胞数目≥50×109/L的患者,采用标准方案化疗相对于低强度化疗可以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和更高的缓解率,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对于高危核型患者,标准方案与低强度治疗两者在第一疗程CR率、ORR及中位生存期方面无显着差异。2.影响老年AML预后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染色体核型、治疗选择及首诊时白细胞数目;其中,提示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初诊时白细胞数≥50×109/L、高危核型及姑息治疗,而年龄不能独立提示预后。3.对于初诊时白细胞数目≥50×109/L的患者,建议优先采用标准方案化疗;其他患者建议选择低强度治疗或标准方案化疗,两者疗效相当。
二、小剂量阿克拉霉素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急性白血病16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剂量阿克拉霉素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急性白血病16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治疗老年及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伦理 |
2.2.2 研究设计 |
2.2.3 收集完善患者资料 |
2.2.4 治疗方案及护理流程 |
2.2.5 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老年AML组 |
3.1.1 老年AML患者一般资料 |
3.1.2 老年AML组疗效 |
3.1.3 老年AML组不同临床基线特征CR率、ORR率比较 |
3.1.4 老年AML组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1.5 与DA方案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 |
3.1.6 老年AML组生存分析 |
3.2 R/R-AML组 |
3.2.1 R/R-AML组患者一般资料 |
3.2.2 R/R-AML组疗效 |
3.2.3 R/R-AML组不同基线资料CR率、ORR率比较 |
3.2.4 R/R-AML组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2.5 与CAG或HAG方案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 |
3.2.6 R/R-AML组生存分析 |
3.3 地西他滨小剂量、隔日、皮下注射优势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成人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去甲基化药物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去甲基化药物联合化疗或维奈克拉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去甲基化药物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老年急性髄系白血病的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一 流行病学 |
二 发病机制 |
三 治疗方案 |
四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急性髄系白血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
一 急性白血病的中医认识 |
二 中西医结合诊疗进展 |
三 东方医院观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标准 |
1. 西医诊断分型标准 |
2. 中医证型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AML预后及分层 |
6. 体能状况评分 |
7. 合并疾病诊断标准 |
8. ISTH-DIC评分 |
9. 西医疗效评判标准 |
10. 治疗方法 |
11. 观察时间 |
三 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基本信息 |
2 生存期比较 |
3 中医证候分析 |
3.1 中医证候与MDS病史 |
3.2 中医证候与遗传学检查 |
3.3 中医证候与其他指标 |
4 生存期分析 |
4.1 遗传学与生存期 |
4.2 基本指标与生存期 |
4.3 合并病与生存期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证型分布规律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研究资料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历收集方法 |
1.6 统计学方法 |
2.研究结果 |
2.1 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一般信息分布 |
2.2 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2.3 中医证型分布与血常规的关系 |
2.4 中医证型分布与骨髓增生情况的关系 |
2.5 临床常见症状分布情况 |
2.6 既往合并疾病情况 |
2.7 中医证型分布与既往合并疾病的关系 |
2.8 中医证型分布与病程的关系 |
2.9 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中药应用情况 |
3.分析与讨论 |
3.1 脾虚与痰湿的关系 |
3.2 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一般信息分析 |
3.3 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
3.4 中医证型与血常规的关系分析 |
3.5 中医证型与骨髓增生情况分析 |
3.6 临床常见症状分布情况分析 |
3.7 既往合并疾病情况分析 |
3.8 中医证型与既往合并疾病的关系分析 |
3.9 中医证型与病程的关系分析 |
3.10 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
4.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5)地西他滨单药与含地西他滨联合化疗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三)统计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六)结论 |
(七)参考文献 |
综述 较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索引 |
致谢 |
(7)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MDS和AML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毒副作用 |
2.3 生存相关指标 |
3 讨论 |
(8)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判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效果对比 |
2.2 不良反应对比 |
2.3 免疫功能指标对比 |
2.4 生存率对比 |
3 讨论 |
(9)含地西他滨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第一部分 含地西他滨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临床疗效 |
3 不良反应 |
4 预后情况 |
第二部分 DA、IA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临床疗效 |
3 不良反应 |
4 预后情况 |
第三部分 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10)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设计原则 |
2 实验资料 |
3 疗效评价及生存期评价标准 |
4 实验统计方法 |
结果 |
1 实验数据临床特征比较 |
2 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3 不同治疗方案疗效比较 |
4 不同治疗方案生存期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四、小剂量阿克拉霉素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急性白血病16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治疗老年及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研究[D]. 杨明婷. 大理大学, 2021(09)
- [2]去甲基化药物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D]. 马荷花. 山东大学, 2021(12)
- [3]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回顾性研究[D]. 王德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证型分布规律回顾性研究[D]. 欧阳丹.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地西他滨单药与含地西他滨联合化疗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和安全性分析[D]. 李肖兵.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地西他滨联合改良ECAG方案治疗不适合标准方案化疗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及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J]. 毛建平,薛连国,贾韬,王莹,赵利东. 中国医师杂志, 2020(12)
- [7]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MDS和AML临床观察[J]. 张莹,吴书惠,刘洁. 社区医学杂志, 2020(22)
- [8]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分析[J]. 徐芝龙,陈以娜,吴梅,杜凤,马艳艳. 药学研究, 2020(08)
- [9]含地西他滨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D]. 赖秋宇.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10]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D]. 王婧瑶. 青岛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