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为所欲为,浅谈我国古代鱼形纹样的应用

鱼为所欲为,浅谈我国古代鱼形纹样的应用

一、鱼我所欲也 谈谈鱼形图案在我国古代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曾晓菲[1](2021)在《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工作的新挑战,将非连续性文本引入到我国的语文教学中,适应了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丰富语文课程本身、发展学生能力、完善考试评价和增强学科联系等方面都有特别的意义。义务教育新课标对其的明确提出引发了语文学界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蝴蝶效应”,从概念引入、鲜为人知到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入,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研究成果逐渐增加,研究方式日趋多样,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应试倾向明显、理论探讨相对不足、或理论推演并未真正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连接融合等。本课题立足于前人的思考,并充分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运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针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展开,首先介绍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概念、本质特征、主要分类,阐述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广义概念、特点及其对语文课程、对学生、对考试评价改革和对其他学科发展的重要价值;其次从教材、中高考试题和教学主体三方面分析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教考现状与问题并对其进行根本归因;最后有针对性地以“经验之塔”理论、情境学习理论、范例教学理论为理论支撑,助力构建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理论体系,且从更为具体的教学操作的层面为教师提供系统有效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参考,有利于促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着力落实非连续性文本教学。

刘颖捷[2](2020)在《PISA视域下统编初中《语文》与《美国语文》阅读内容结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最重要的语文教学媒介。阅读内容结构作为教材中的重要部分,长期以来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展望语文教材的发展,势必离不开对本国母语教材的考察和对外国母语教材的考察。尽管国内外母语教材存在一定差异,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立足PISA视角,将统编初中《语文》与《美国语文》的阅读内容结构进行深入对比研究,希冀从中汲取养分,博采众长,为我国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提供新的思路。研究主要分为五部分,具体如下: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论述选题缘由、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对语文教材和阅读内容结构的概念下定义,阐释研究意义,介绍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介绍PISA国际测评项目的演变、PISA2018阅读素养定义的变化及PISA2018阅读素养框架,总结PISA2018新变化给教材带来的启示。第三章,主要论述中美语文教材的编写理论依据,梳理两国教材的发展历史,介绍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与《美国语文》的编排结构与板块设置。第四章,基于PISA的文本维度和批判性思维维度对两国教材的选文系统、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进行分析。在文本维度方面,研究选取两国教材的主题内容、选文体裁和非连续性文本进行对比。在批判性思维维度方面,研究主要通过对练习系统的分析体现两国教材对批判性思维的关注。第五章,基于PISA2018新变化带来的启示与上述研究结果,从关注阅读目标与认知过程、多文本阅读、数字阅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等方面对教材的编排与使用提出可行性建议。研究从国际视角出发,采用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对中美两国教材的阅读内容结构进行比较,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策略,以期为我国语文教材的建设与使用提供参考,也为中美教材的阅读内容结构比较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刘玉洁[3](2020)在《中学语文教学融入历史知识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古以来,文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前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得到进一步体现,中学各个学科之间的跨学科融合趋势也日益明显。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尤其与历史学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学生要积累历史文化知识,学会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审视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看法。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课文特别是文言文都涉及到一定的历史知识。所以,为了加深学生对中学语文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有必要将历史知识融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中,以此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文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基础,以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的部分初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问卷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对中学语文教学融入历史知识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对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作了相关的说明和阐述。正文部分由五个章节进行论述,其中第一章是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历史知识的分布情况进行梳理;第二章从宏观、微观角度阐述掌握历史知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第三章是调查中学语文教学融入历史知识的现状,分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则是根据调查现状,探讨实际中学语文教学融入历史知识的原则和策略;第五章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设计了融入历史知识的具体教学案例。最后一部分是结语,主要是对本文内容的概括总结和对中学语文教学融入历史知识的展望。本文旨在对中学语文教学融入历史知识展开研究,通过梳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知识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探索中学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融入的策略,以此来辅助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将字、词、篇章中相关的历史知识融入中学语文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课文内容,也能够明显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李滕[4](2019)在《虚谷“鱼”题材花鸟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鱼”题材的发展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至今一个漫长的过程。自宋代以来,绘画的高度发展,“鱼”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绘画题材,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题材之一,对于人们而言有着特殊的情感和人文关怀。十九世纪中叶的海上画派,其绘画风格逐渐趋向民俗性,绘画创作也大多臣服于新兴市民阶级的审美需求,绘画题材、风格大多具有现实世俗特点。本文以“海派”杰出画家虚谷的“鱼”题材绘画为切入点,在创作“鱼”题材时,虚谷从着重描绘客观对象的现实主义到着重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从着重写实到着重写意,创造了绘画审美情趣和绘画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本文内容围绕虚谷“鱼”题材绘画特征进行探究。首先是通过对原始时期鱼图像的起源,以及艺术作品中“鱼”题材的文化内涵,重点分析以鱼为题材的发展演变及特征。其次以虚谷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以卖画为生的现实中,解析虚谷花鸟画“鱼”题材的形成因素。再次则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重点部分,通过分析虚谷笔下鱼的造型、构图、笔墨设色的特征来剖析虚谷“鱼”题材绘画作品的艺术特征,以及与不同配景组和在一起的不同含义的分析,突出了虚谷笔下“鱼”题材“以一寓多”的文化现象。最后则是阐述作为一位出生在晚清时期的虚谷“鱼”题材的艺术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郑雨萌[5](2019)在《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以获取信息为主要阅读目的的新型文本。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简称PISA)率先使用非连续性文本测评学生的阅读素养,国外许多国家的母语课程标准和母语教材中都设置了非连续性文本的相关内容,我国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引进了这一新概念,在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分别提出了各自的非连续性文本学习要求。非连续性文本蕴含的信息量大,信息表达方式多样,信息内容呈多维分布,这种自带属性恰与当今高度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对阅读的诉求不谋而合。在信息化时代,碎片化阅读成为人们常用的阅读模式。简洁直观,便捷实用,贴近生活的优点使得非连续性文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涌现,成为人们碎片化阅读的主要载体。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能提高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信息解决现实问题的生活能力,将非连续性文本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能带给学生多元化的阅读体验,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使阅读能力全面发展。学生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创作非连续性文本,更是对语文应用能力的发展提升,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良好体现。本文研究初中语文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基本阅读情况,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维度进行调查,了解一线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真实阅读情况,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论文开头部分是绪论。主要内容是问题研究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意义、方法和创新之处以及核心概念界定。第一章是非连续性文本的概述。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分类、特征和语文阅读教学价值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章是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第一节整理了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对分布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二节介绍初中生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现状,采用访谈法从教师角度进行考察。第三节是初中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状的分析,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武汉市三所初中初三年级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况。最后一节是对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第三章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改进策略与实践。这一章从教师、学生、资源、课堂教学这四个层面出发,结合课堂案例或具体课文,详细提出各自的针对性建议,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王玲慧[6](2018)在《中学语文教材选文的民俗元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是国家传统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俗个体的作家,潜移默化地接受民俗文化的浸染熏陶,特定民俗早已蛰伏于作家潜意识之中,于无形中影响着作家的审美观、文学观,制约着作家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于是,他们常常无意识地将地域民俗写入文学作品,或有意识地利用民俗进行文学创作。因此,中学语文教材选文的民俗元素十分丰富,这些民俗元素常常在作品内涵表达、创作手法、环境塑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吸收,作为最富人文性的语文学科应当承担起传承民俗文化的重任。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选文的民俗元素,适时将其融入教学,作为辅助教学重要原料,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激发中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开阔中学生阅读鉴赏视野,培养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本论文核心内容分为四大章节:第一章:首先,阐明“民俗元素”的概念内涵及其分类方法。其次,根据作家对民俗元素的措置方法,将寓含民俗元素的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划分为三类:以民俗为题材的民俗类选文;以民俗为线索架构作品的选文;无意识包蕴民俗元素的选文。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别论述古诗词选文、小说选文、散文选文的民俗元素及其教学功能。三个章节的逻辑结构大体一致,均以三节展开书写:第一节,分析民俗元素在各体裁选文中呈现出的特点;第二节,研究代表性选文,探究各体裁代表选文运用民俗元素的方法;第三节,根据第二节所得出的方法与规律,思考如何运用各体文学作品的民俗元素解读文本、组织课堂,辅助教学。研究得出,古诗词作家常常以民俗意象、民俗图景传情达意,利用民俗元素塑造人物形象、缘故事传说生发想象也是诗词作家们的常用手法。小说代表性选文以传统写实主义作品为主,刘绍棠、鲁迅、沈从文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家,他们各有一套利用民俗元素架构小说的理论方法,主要表现在以民俗元素营造环境背景、以民俗元素架构人物命运、以民俗元素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以民俗为题材的民俗散文与回忆性散文占据散文选文的绝对篇目,这类作品对各种民俗现象有充分细致的挖掘与描写,民俗内涵本身、民俗元素所寄寓的作者情思及具有民俗底蕴的散文语言是这类散文教学应该关注的重点。

张洋洋[7](2017)在《比较视域下的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适用性研究》文中指出语文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最主要的工具,尽管目前语文教材版本众多,各地区可自由选择,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考虑教材的适用性。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依然存在,这就使得不同环境下的学生具有差异性。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因此,教材编写的合理与否会对他们的学习成效产生重大影响。自2005年起,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作为地方性教材一直服务于河北地区农村语文教学,尽管已经使用了十年有余,也得到了很多师生的认可,但教材在编写和使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作为地方性教材,需要在符合农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展现出一定的区域特色,在这方面,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还有待加强,从而使其效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开发。本文以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教材编写理念及教材结构体系两方面对教材概况进行介绍,并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式,对乡镇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农村中学师生的教材使用情况。然后从教材的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几个方面,将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与人教版、苏教版教材进行比较,找寻冀教版教材的优势与不足。经研究,冀教版教材体系结构简约、内容有所创新,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色,但是存在部分选文难度大、助读资料欠缺等问题。因此笔者针对教材存在的问题,从教材的编排,包括提高教材范文适切性、突出教材区域特色、借鉴其他版本优势,以及教材的使用方面,对教材的适用性提出优化建议,力求编写出一套既适合农村学情,又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地方教材。

王星[8](2017)在《鱼形童帽研究及在服装上的创新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童帽,即指儿童戴的帽子,童帽既有装饰性又有实用性。鱼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图腾之一,纵观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史,鱼纹样贯穿始终。鱼形童帽,是指整体帽身形状模拟鱼类的廓形,具有三维立体的造型特点的帽子。鱼形童帽应用非常的广泛,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本论文主要以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鱼形童帽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实物研究、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鱼形童帽的款式造型、色彩花样、装饰工艺、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仿生学、色彩研究等相关理论,对鱼形童帽进行具体分析。论文最后重点论述如何将传统鱼形童帽元素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分别从色彩搭配、装饰和材料、工艺图案再造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创新应用的探讨。希望可以通过此论文为传统民族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上的创新应用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同时也为其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

李艳花[9](2016)在《“福禄寿喜”文化熟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 “福禄寿喜”文化熟语是我国传统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俗智慧与生活经验,寄托着世世代代炎黄子孙避凶趋吉,祈福禳祸的美好愿望。历来我国学者对“福禄寿喜”文化的研究较繁,但只是从风俗民情、书法艺术、民俗习惯的角度对“福禄寿喜”文化进行了分析,真正从熟语角度对“福禄寿喜”文化进行阐释的文章寥寥无几。因此对“福禄寿喜”文化熟语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此,本文以“福禄寿喜”文化熟语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福”、“禄”、“寿”、“喜”的语义解析,对大量“福禄寿喜”文化熟语进行分类归纳,主要按照熟语的分布情况,以成语为重点,其它类(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辅对“福禄寿喜”文化熟语进行了类型概述,进而对“福禄寿喜”文化熟语进行全面的文化阐释,揭示“福禄寿喜”文化熟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便更好地了解汉族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和心理状态等特征,最后文章对“福禄寿喜”文化熟语的修辞特征从语法功能的角度作了简要分析,主要以比喻、对偶和夸张为典型,从而对“福禄寿喜”文化熟语的表达方法和文化氛围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黄一迁[10](2016)在《近代商务印书馆的美术传播研究(1897-1937)》文中研究指明清末民初的美术学校、美术团体和美术出版三位一体,初步构架起中国美术现代化转型的立体模型。其时,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转型,同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一样,急需借助一种兼具时效性和规模性的传播方式。显然,教育机构的优长并不在此。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近代出版业,凭借其传播优势,积极与美术界合作,成为一股推动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力量。笔者试图以商务印书馆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中国美术的发展史上所留下的“现象”问题。秉承着其先进的出版理念,商务印书馆网罗了馆内编辑的美术资源、自身培育的美术人才资源,同时将馆外艺术家、收藏家、散落民间的各类美术资源收集并加以整合,以先进的印刷技术使这些曾经“看不见”,又极度稀缺的资源图像化、文本化,转化为出版物形式的美术资本,呈现在大众视野中。这些美术资本以其学院化、社会化、国际化的侧重服务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借助商务印书馆强大的发行网络和传播手段,这些美术资本又迅速而广泛地向社会推广,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商务印书馆的美术出版与公众需求间还存在相互引导的关系。学制的变革以及美育思想的逐渐完善,产生了来自学校的精英教育需求和来自社会的大众美育需求。商务印书馆针对不同市场需求进行出版活动,但这种市场导向又是模糊的,而商务则将需求具体到出版什么书,印制什么图册,反过来引导市场。在这种交互引导下,美术呈现螺旋上升式的发展态势,进一步推动了美术的现代化。商务印书馆在完成美术资源整合、转化、推广的同时,成功扮演了除美术学校、美术团体之外推动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协同”角色,将美术从精英社会推广到大众社会,为中国美术向现代化转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商务印书馆的美术出版不仅保护和继承了前人遗留的美术资源,还为后世积了更多的资源,更为美术出版及美术教育等提供了“智库”模式,构建起集整合、利用、转化、扩大于一体的良性循环,在美术资源和公众之间架构了共享的桥梁。

二、鱼我所欲也 谈谈鱼形图案在我国古代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鱼我所欲也 谈谈鱼形图案在我国古代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综述
第一章 非连续性文本及其教学概述
    第一节 非连续性文本概述
        一、核心概念
        二、本质特征
        三、主要分类
    第二节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概述
        一、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概念
        二、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特点
        三、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价值
第二章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教考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分布现状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分布情况统计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分布特点及问题
    第二节 中高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分布现状
        一、非连续性文本题型分类简述
        二、云南省昆明市近十年语文中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情况及特点
        三、全国各地近五年高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特点
        四、中高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共同点与区别
        五、小结及问题
    第三节 初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的问题
        一、初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二、初中阶段学生非连续性文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存在问题的根本归因
    第一节 应试教育中教考关系的束缚
    第二节 缺乏系统理论指导,教学难度较大
    第三节 教师素质亟待提升
    第四节 教材编排有待完善
第四章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改进对策
    第一节 构建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理论体系
        一、 “经验之塔”理论的特点及启示
        二、情境学习理论的特点及启示
        三、范例教学理论的特点及启示
        四、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理论体系小结
    第二节 实施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方法建议
        一、着力实现非连续性文本主体性教学
        二、有效实施非连续性文本辅助性教学
        三、循序渐进,统筹教学与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中高考部分连续性文本题型示例
    附录B:2016 年-2020 年全国各地语文高考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分布情况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PISA视域下统编初中《语文》与《美国语文》阅读内容结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综述
    1.6 研究方法
2 PISA阅读测试及其发展历程
    2.1 PISA的发展及其演变
        2.1.1 PISA2018 阅读素养定义的变化
        2.1.2 PISA2018 阅读素养框架
    2.2 PISA2018 新变化给教材带来的启示
        2.2.1 突出阅读目的,关注阅读认知过程
        2.2.2 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重视多文本阅读
        2.2.3 转变阅读方式,培养数字阅读能力
        2.2.4 关注批判性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
3 中美语文教材概述
    3.1 理论依据
        3.1.1 中国课程标准
        3.1.2 美国课程标准
        3.1.3 小结
    3.2 两国教材发展概览
        3.2.1 中国教材发展概述
        3.2.2 美国教材发展概述
    3.3 统编本与《美国语文》的编排设置
        3.3.1 统编初中语文的编排结构与板块设置
        3.3.2 《美国语文》的编排结构与板块设置
        3.3.3 小结
4 基于PISA维度的教材阅读内容对比分析
    4.1 文本维度
        4.1.1 主题内容
        4.1.2 选文体裁
        4.1.3 非连续性文本
    4.2 批判性思维
        4.2.1 两套教材阅读内容结构在批判性思维维度的体现
        4.2.2 基于PISA2018 阅读素养框架的层级划分与统计结果分析
5 启示与建议
    5.1 关注阅读目标与认知过程
        5.1.1 “单元导语”与“预习”有助于明确阅读目标
        5.1.2 “旁批”有助于关注阅读认知过程
    5.2 关注多文本阅读
        5.2.1 开发与利用非连续性文本资源
        5.2.2 重视群文阅读
    5.3 重视数字阅读
        5.3.1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结构
        5.3.2 将“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结构与数字阅读结合起来
    5.4 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5.4.1 利用“双线组元”单元组织结构,培养批判性思维
        5.4.2 利用练习系统,注重引导与启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3)中学语文教学融入历史知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分布情况
    第一节 常用汉字中的历史知识
    第二节 常用词语中的历史知识
        一、专有名词中的历史知识
        二、常见成语中的历史知识
    第三节 文章中的历史知识
        一、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
        二、文章涉及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三、文章涵盖的历史文化常识
第二章 历史知识对语文教学的作用
    第一节 从宏观角度看掌握历史知识对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二、有利于学科间的融合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历史的理解与认同
    第二节 从微观角度看掌握历史知识对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掌握汉字词的形成与发展
        二、增加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三、拓宽语文学习的广度
第三章 中学语文教学融入历史知识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的目的、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结果
        一、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二、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及分析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 中学语文教学融入历史知识的策略
    第一节 融入历史知识的基本原则
        一、以语文教学为核心
        二、以语文教材为重心
        三、尊重史实,传授正确的历史知识
        四、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节 融入历史知识的基本策略
        一、融史于字,字史结合
        二、以词为眼,借史解词
        三、以史促文,学文思史
        四、以史助写,再现活力
        五、以史续文,内外实践
第五章 中学语文教学融入历史知识的实践案例
    第一节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
    第二节 《孔乙己》教学案例
    第三节 教学案例效果
        一、课堂教学实况
        二、课后学生反响
        三、课后同行评价
        四、教学效果对比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4)虚谷“鱼”题材花鸟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鱼”题材的发展演变及文化内涵
    第一节 原始时期“鱼”图像的起源
    第二节 艺术作品中“鱼”题材的文化内涵
        一、“吉”的寓意
        二、“游”的传统
        三、“情”的解说
第二章 虚谷花鸟画“鱼”题材的形成因素
    第一节 虚谷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
    第二节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一、以卖画为生的现实
        二、借“鱼”寓意
第三章 虚谷“鱼”题材绘画作品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富有个性化的造型
        一、虚谷笔下的金鱼
        二、虚谷笔下的鲦鱼
        三、虚谷笔下的河鲀、鳊鱼
    第二节 “鱼”题材花鸟画构图形式
        一、富有韵味的配景处理
        二、精妙简洁的题款形式
        三、个性鲜明的章法布局
        (一)、对角线构图
        (二)、垂直轴线“甲”字型构图
    第三节 鱼作品的笔墨设色
        一、枯笔淡墨
        二、设色淡雅
第四章 虚谷“鱼”题材花鸟画的艺术地位及影响
    第一节 虚谷“鱼”题材绘画的艺术地位
    第二节 虚谷“鱼”题材花鸟画对后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重要性
        (二) 信息化社会碎片化阅读的需求
        (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明确规定
        (四) 我国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况不容乐观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小结
    三、研究意义、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 文本
        (二) 非连续性文本
        (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第一章 非连续性文本概述
    第一节 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
    第二节 非连续性文本的分类
    第三节 非连续性文本的特征
        一、简洁性
        二、丰富性
        三、生活化
        四、教育性
    第四节 非连续性文本的语文阅读教学价值
        一、践行“为生活的阅读”语文阅读新理念
        二、创新语文阅读教与学新方法
第二章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分布现状及问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分布情况介绍
        二、非连续性文本分布现状及问题
    第二节 初中生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本体知识了解甚少
        二、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缺乏有效指导
    第三节 初中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状及问题
        一、概念理解困难,类型分辨不准
        二、阅读态度消极
        三、主动阅读意识观念薄弱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欠缺
        五、信息处理能力不足
    第四节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体系尚未建构
        二、应试教育环境下畸形教考关系的束缚
第三章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改进策略与实践
    第一节 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尝试新教法
        一、学习理论知识,加强理论研究
        二、优化教学设计,适时穿插非连续性文本
    第二节 分阶段培养和训练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一、获取提炼信息能力
        二、解读评价非连续性文本能力
        三、迁移创造非连续性文本能力
    第三节 关注和利用非连续性文本资源
        一、充分运用语文教材资源
        二、科学借用学科课程资源
        三、留心关注生活资源
    第四节 发挥非连续性文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利用图文突破重点
        二、利用表格梳理事件
        三、利用文段组合材料拓展知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中学语文教材选文的民俗元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对象及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
    五、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材选文的民俗元素
    第一节 民俗元素及其呈现方式
        一、民俗元素
        二、呈现方式
    第二节 寓含民俗元素的中学语文教材选文
        一、以民俗为题材的民俗类选文
        二、以民俗为线索架构作品的选文
        三、无意识包蕴民俗元素的选文
第二章 古诗词选文的民俗元素及其教学功能
    第一节 古诗词代表选文及其呈现特点
        一、代表性选文
        二、呈现特点
    第二节 古诗词运用民俗元素的方法
        一、以民俗意象传情达意
        二、以民俗图景与情感交融
        三、以民俗元素塑造形象
        四、以故事传说生发想象
    第三节 民俗元素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功能
        一、以民俗为工具辅助释义
        二、以民俗“三象”升华情感
        三、以民俗线索剖析形象
        四、以民俗为点缀设趣激疑
第三章 小说选文的民俗元素及其教学功能
    第一节 小说代表选文及其特点
        一、代表性选文
        二、呈现特点
    第二节 小说运用民俗元素的方法
        一、对民俗画卷的描绘与歌颂——以刘绍棠为代表
        二、意义表现与结构上对民俗的措置——以鲁迅为代表
        三、民间叙事与民俗意象的运用——以沈从文为代表
    第三节 民俗元素在小说教学中的功能
        一、民俗元素助推人物品评
        二、民俗线索勾勒小说情节
        三、民俗环境暗含生存境遇
        四、民俗意象凸显小说主题
第四章 散文选文的民俗元素及其教学功能
    第一节 散文代表选文
        一、代表性选文
        二、呈现特点
    第二节 散文运用民俗元素的方法
        一、回忆性散文运用民俗的方法—以鲁迅、琦君为例
        二、民俗散文运用民俗的方法—以汪曾祺、刘成章为例
    第三节 民俗元素在散文教学中的功能
        一、领略民俗文化内涵
        二、体悟作者情思
        三、辅助剖析散文结构
        四、提供语言范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 古诗词选文及其民俗元素特点
    附表二: 小说选文及其民俗元素特点
    附表三: 现当代散文选文及其民俗元素特点
致谢

(7)比较视域下的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概况及使用情况调查
    第一节 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概况
        一、教材编写理念
        二、教材体系结构
    第二节 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使用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内容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第二章 冀教版与人教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系统比较
    第一节 三版教材范文系统比较
        一、范文编排方式比较
        二、古今作品选编比较
        三、教材中外国范文分析
        四、三版教材相同篇目比较
    第二节 三版教材知识系统比较
        一、听说读写知识
        二、文体知识
        三、语言知识
        四、逻辑知识
        五、文学知识
    第三节 三版教材助读系统与作业系统比较
        一、提示语
        二、插图
        三、注释
        四、课后练习
        五、附录
    第四节 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优势与不足
        一、冀教版教材的优势
        二、冀教版教材的不足
第三章 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适用性优化建议
    第一节 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优化建议
        一、以生为本,提高文章适切性
        二、热爱家乡,突出区域特色
        三、取长补短,借鉴其他版本优势
    第二节 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使用优化建议
        一、优化教师专业能力——以《本命年的回想》为例
        二、优化学生学习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8)鱼形童帽研究及在服装上的创新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鱼形童帽概况
    2.1 各民族鱼形帽的应用概况
    2.2 鱼形帽的文化内涵
        2.2.1 鱼形帽体现了渔猎民族对鱼图腾的崇拜
        2.2.2 鱼形童帽表达了对子孙繁衍的美好祈盼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鱼形童帽的研究——结合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研究
    3.1 馆藏鱼形童帽的相似性
        3.1.1 鱼形童帽的基本构成模块
        3.1.2 鱼形童帽的造型与功能性
        3.1.2.1 造型特点
        3.1.2.2 功能性
        3.1.3 鱼形童帽的制作工艺特点
        3.1.3.1 合理的材质搭配
        3.1.3.2 多而不乱的色彩
        3.1.3.3 巧妙的缝绣合一
        3.1.3.4 因地制宜的图案
    3.2 馆藏鱼形童帽的差异性
        3.2.1 造型的差异
        3.2.2 制作和工艺的差异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鱼形童帽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4.1 鱼形童帽元素在服装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4.2 鱼形童帽元素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及意义
        4.2.1 为现代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4.2.2 增强现代设计的文化内涵
        4.2.3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鱼形童帽元素在个人毕业设计中的创新实践
    5.1 设计实践的基本步骤
    5.2 设计方案
        5.2.1 主题构思
        5.2.2 设计过程
        5.2.3 设计图
        5.2.4 制作过程
        5.2.5 成衣展示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福禄寿喜”文化熟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一、“福”“禄”“寿”“喜”语义解析
    (一) “福”的语义解析
    (二) “禄”的语义解析
    (三) “寿”的语义解析
    (四) “喜”的语义解析
二、“福禄寿喜”文化熟语类型
    (一) 福类熟语
        1. 福类成语
        2. 福类其它熟语
    (二) 禄类熟语
        1. 禄类成语
        2. 禄类其它熟语
    (三) 寿类熟语
        1. 寿类成语
        2. 寿类其它熟语
    (四) 喜类熟语
        1. 喜类成语
        2. 喜类其它熟语
三、“福禄寿喜”文化熟语的文化内涵
    (一) 追求健康长寿
    (二) 追求丰衣足食、富裕发财
    (三) 追求功名利禄
    (四) 追求婚姻美满、多子多福
    (五) 福祸相依的辩证法思想
四、“福禄寿喜”文化熟语的修辞特征
    (一) 比喻的运用
        1. 明喻
        2. 暗喻
        3. 借喻
    (二) 对偶的运用
        1. 正对
        2. 反对
        3. 串对
    (三) 夸张的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近代商务印书馆的美术传播研究(189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三、前期相关研究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五、创新点与思考点
第一章 近代民营书局的崛起与美术出版
    第一节 近代民营书局的崛起
        1、近代出版业的转型
        2、商务印书馆的滥觞
    第二节 美术史上的“商务”现象
        1、商务印书馆的文化使命感
        2、商务印书馆的美术出版理念
        3、“商务”现象之于美术史
    第三节 其他民营书局的美术出版格局
        1、综合书局和美术专门书局
        2、美术出版的竞争与侧重
第二章 商务印书馆的美术资源整合
    第一节 内外双循环的资源整合系统
        1、内部资源的开发
        2、外部资源的吸纳
    第二节 成功整合资源的前提条件
        1、情缘、学缘与地缘
        2、理念与愿景的重叠
        3、平台与才能的互补
        4、需求与福利的对接
        5、价值与尊重的对等
第三章 商务印书馆的印刷技术支持
    第一节 打开新文化生产的枢机
        1、印刷之发达与文化之进步
        2、商务印书馆重视印刷的发展理念
    第二节 商务印书馆印刷技术的发展
        1、中外技术人才的提携与任用
        2、设备与技术的改良与引进
    第三节 商务印书馆的图像复制工艺
        1、石印技术
        2、珂罗版技术
        3、影写版技术
        4、照相凸版技术
        5、雕刻版技术
第四章 商务印书馆的美术资本产出
    第一节 学院化的美术教材
        1、普通学校
        2、师范学校与教授书
        3、美术专业学校
    第二节 社会化的美育培养
        1、少儿美术兴趣的养成
        2、生活美感的熏陶
        3、知识的普及和艺术的鉴赏
    第三节 国际化的互补交流
        1、国际化队伍与出版内容
        2、国际化推广与交流互动
第五章 商务印书馆的美术资本传播
    第一节 市场的需求与引导
        1、企业的“商务”
        2、文化的“商务”
    第二节 多元的推广途径
        1、发行网络的主攻
        2、大众传媒的助阵
第六章 近代商务印书馆美术出版的再思考
    第一节“商务”现象:近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协同
        1、双重遗忘的尴尬
        2、商务印书馆的美术“社会协同”角色
    第二节 出版机构的美术数据库及智库服务
        1、美术资源的数位典藏
        2、美术出版的多重智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商务印书馆人名录
附录二 商务印书馆美术书目
附录三 大事记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项目
后记

四、鱼我所欲也 谈谈鱼形图案在我国古代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研究[D]. 曾晓菲.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PISA视域下统编初中《语文》与《美国语文》阅读内容结构比较研究[D]. 刘颖捷.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3]中学语文教学融入历史知识策略研究[D]. 刘玉洁.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4]虚谷“鱼”题材花鸟画研究[D]. 李滕. 曲阜师范大学, 2019(12)
  • [5]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研究[D]. 郑雨萌.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中学语文教材选文的民俗元素研究[D]. 王玲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7]比较视域下的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适用性研究[D]. 张洋洋.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8]鱼形童帽研究及在服装上的创新应用[D]. 王星. 北京服装学院, 2017(03)
  • [9]“福禄寿喜”文化熟语研究[D]. 李艳花.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10]近代商务印书馆的美术传播研究(1897-1937)[D]. 黄一迁. 上海大学, 2016(02)

标签:;  ;  ;  ;  

鱼为所欲为,浅谈我国古代鱼形纹样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