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看《秋菊打官司》(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力[1](2005)在《要命的地方:《秋菊打官司》再解读》文中研究表明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摘自《秋菊打官司》片头曲从苏力几年前在法学界讨论《秋菊打官司》开始,冯象、江帆、凌斌等等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随后,已经把《秋菊打官司》构造成在中国讨论"法律与社会"的一个经典电影文本。本文权且作为对以上几位讨论的补充。假定读者都看过这部电影,具体剧情就不多交待了。
尤陈俊[2](2013)在《中国法治事业中的空间因素与性别因素——从《秋菊打官司》的角色隐喻切入》文中研究指明二十年来,围绕《秋菊打官司》故事内容的寓意,中国法学界保持了经久不衰的讨论热情,这部电影也因此被塑造成人们反思中国法治事业的一个经典文本。在这部影片中,主角秋菊作为"农村妇女"的角色隐喻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无论是"农村"所暗示的空间特征、还是"妇女"所象征的性别特征,都构成了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法治事业的切入点。借用齐美尔关于"距离"和"陌生"的观点来看,中国法治事业所面临的真正挑战并非来自一部分民众由于地理空间而产生的"陌生感",而是来自立法者、司法者忽略了不同人群的不同体验(包括不同性别的法律认知差异)从而在不同人群的心理空间中造成了"距离感"。
罗雪莹[3](1992)在《写人·叙事·内涵——《秋菊打官司》放谈录》文中研究指明 大凡功成名就的导演,很难跳出自己成熟的风格。张艺谋却一反过去的刻意求工和咄咄逼人,把《秋菊打官司》拍得平实质朴、不露声色。几年来,张艺谋在国内几乎销声匿迹。这部影片的问世,使影坛许多对他渐生隔膜的朋友感到一种久违的亲切与相通。本着增进理解、加强切磋的诚意,笔者邀请张艺谋、刘恒等摄制组主创人员与一批关注中国电影发展的
陈颀[4](2019)在《秋菊的困惑与解惑——“法律与文学”研究在中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电影《秋菊打官司》,苏力发表"秋菊的困惑"的经典研究,已经成为在中国研究"法律与文学"的代名词。晚近的秋菊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早期解读中的"二元对立"理论范式,将"秋菊的困惑"置于三种不同的法治传统的纠葛,以及国内法制与国际秩序的互动关系之中,使之从一个地方性问题提升到"大国宪制"和"法律多元主义"等普遍性层次。关于秋菊的"法律与文学"研究,已经从"困惑"走向"解惑",从一个批判西方法治的地方性命题,转向探索法治的中国道路等更具普遍意义的法理命题。
赵晓力[5](2005)在《要命的地方:《秋菊打官司》再解读》文中提出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摘自《秋菊打官司》片头曲从苏力几年前在法学界讨论《秋菊打官司》开始,冯象、江帆、凌斌等等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随后,已经把《秋菊打官司》构造成在中国讨论"法律与社会"的一个经典电影文本。本文权且作为对以上几位讨论的补充。假定读者都看过这部电影,具体剧情就不多交待了。
鲁洋洋[6](2020)在《张艺谋的改编电影与小说原着叙事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杰出代表,是蜚声国内外的知名导演,也是国内外电影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张艺谋把文学看成是电影的母体,小说是他电影的重要题材来源。他充分吸取文学的养料以哺育自己的电影作品,在借鉴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创作出众多的优秀电影作品,书写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神话。迄今为止对张艺谋以及他的电影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有创见性的成果,但是在叙事领域仍有可挖掘的空间。本文将从叙事这一角度切入,选取张艺谋八部改编电影(1),以小说叙事学和电影叙事学为理论根据,通过文本细读,对这些电影和与之相对应的小说进行比较研究。绪论介绍选题的研究目的及其意义、选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正文首先从叙事媒介方面比较小说叙事和电影叙事的差异性和共通性,并且分析张艺谋改编电影的历程,张艺谋的改编观念以及张艺谋改编电影与小说原着的相互关系,以期为下文的研究梳清脉络,打下理论的基础。其次,从叙事内容层面入手,分别从叙事情节、叙事人物以及叙事主题三个方面比较张艺谋的改编电影叙事与小说原着叙事。再次,从叙事形式层面入手,分别从叙事者和叙事视角、叙事时空和结构以及小说和电影中的视听元素三个方面比较改编电影和小说原着。最后对张艺谋改编电影进行思考,从叙事方面探讨张艺谋改编电影成功的原因以及尚存的不足。本文力求以个案分析与整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张艺谋的改编电影和小说原着进行理性地分析比较,从而总结出张艺谋改编电影的特色以及不足,以期能为当下的小说改编电影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凌斌[7](2011)在《村长的困惑:《秋菊打官司》再思考》文中提出《秋菊打官司》中村长困惑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传统政治逻辑,展现着基层民众和普通官员在政府治理模式转向法治过程中的困惑与选择。文章指出,秋菊的官司实质上是一场解决官民矛盾的官司。如何在建立现代理性化政治体制的改革中兼顾和吸纳中国传统吏治的人情逻辑,使法治改革更能够适合中国的土壤,是影片留给我们的问题,也是中国依法治国过程中留给整个社会的问题。一个视觉形象究竟象征什么,取决于目睹这一形象的人的心灵……哪怕是国旗,也不例外。对一个缺乏诗意的人来说,国旗也不过是块布片罢了。①
董燕,杨洁[8](2020)在《从秋菊的困惑与山杠爷的悲剧看乡土社会的礼法冲突》文中研究说明《秋菊打官司》和《被告山杠爷》两部影片问世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但影片带来的关于推行法治、礼法冲突的震撼和反思在今天依然强烈。两部影片均表现出乡土社会中法治观念的萌芽,但法治的萌芽最终并未破土而出,而是遭遇了困惑和质疑,由此也可看出礼治秩序在乡土社会的根深蒂固。社会转型过程中礼法冲突的形成与国内法治化进程的"政府推进型"特点有关,在"政府推进型"法治建构过程中,礼治的存在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应把两者有机结合。
田聪明[9](2013)在《中国电影业“大地震”——上世纪90年代电影改革纪事》文中指出引言早在我分管电影工作的任上,一些同志就说:"你以后一定要把这一段所做的这些事写出来。"那时,只是"一听而过"。我不分管电影工作了,乃至离开广电部后,碰到电影界的同志对这件事说得更多了。说实话,我曾动过心,但当时很忙,不要说写,就是连多想几乎都不大可能。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又听到了希望我写那一段电影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于是,我便应
陈柏峰[10](2010)在《秋菊的“气”与村长的“面子”——《秋菊打官司》再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秋菊打官司》是一个已有诸多阐释的经典文本,但仍有进一步解读的空间。影片中,秋菊被一股"气"裹胁着到处上访讨"说法";而村长则因"面子"而拒绝道歉。这背后是村庄生活的在地逻辑。村民以"面子"为纽带构成一种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违反"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的规则,会导致"气"的产生;"气"积累到一定程度,"面子"就可能被撕破。对此,基层国家机关表现出理解的态度,而高层国家机关则更加关注法治的运作。
二、我看《秋菊打官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看《秋菊打官司》(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法治事业中的空间因素与性别因素——从《秋菊打官司》的角色隐喻切入(论文提纲范文)
一、庸俗化的早期影评 |
二、法学寓意之重塑史:解构与建构的循环 |
三、“农村妇女”与空间隐喻 |
四、“农村妇女”与性别隐喻 |
(3)写人·叙事·内涵——《秋菊打官司》放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写入和叙事上进行补课” |
“先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再回到形而下的表现” |
“扎扎实实地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
“艺术最大的课题是写人” |
“敢于从自己成熟的风格中走出来” |
“既有勇气关注中国现实又表现得分寸得当” |
“用传统的手法完成现代的艺术追求” |
“‘一根筋’的长处和不足” |
“写出人的丰富性” |
“找到了独特的角度和方法” |
“把自己的心捧在银幕上” |
“功力深厚才能举重若轻” |
(6)张艺谋的改编电影与小说原着叙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叙事角度下的张艺谋改编电影与小说原着比较 |
第一节 从叙事媒介方面比较小说和电影的叙事 |
一、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的差异性 |
二、文字叙事和图像叙事的相通性 |
第二节 张艺谋的改编电影与小说原着 |
一、张艺谋电影叙事的文学资源及其历程 |
二、从小说到电影——张艺谋“创造性”的改编理念 |
三、张艺谋电影叙事与小说原着的相互关系 |
第二章 从叙事内容方面比较张艺谋改编电影与小说原着的叙事 |
第一节 叙事情节的重新组织 |
一、电影对小说“坚实”情节线索的抓取 |
二、电影对小说具体情节的“加减”法处理 |
第二节 叙事人物的变动 |
一、从文字中的人物形象到镜头下的人物形象 |
二、电影对小说主要人物关系和性格的吸取 |
第三节 叙事主题的调整 |
一、电影对小说中传统民族文化主题的保留 |
二、电影对小说中生命人性主题的关注 |
第三章 从叙事形式方面比较张艺谋改编电影与小说原着的叙事 |
第一节 叙述者和叙事视角的比较 |
一、叙述者:从“单一”叙述者到“多重”叙述者 |
二、叙事视角:从文本角度到镜头景别 |
第二节 叙事时空和结构比较 |
一、小说与电影的叙事时空 |
二、线性语言下的时空到蒙太奇镜头下的时空 |
三、小说叙事结构的多样和电影对因果叙事结构的偏向 |
第三节 张艺谋改编电影与小说原着视听元素的叙事比较 |
一、电影突出小说中色彩意象的象征叙事 |
二、电影增强小说中人物场景的造型叙事 |
三、电影丰富小说的声音叙事 |
第四章 对张艺谋改编电影的思考 |
第一节 从叙事角度看张艺谋改编电影成功原因 |
一、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借鉴吸收 |
二、对电影画面构图与视觉性的极致化运用 |
三、对电影风格的极致化追求 |
第二节 从叙事角度看张艺谋改编电影的缺失 |
一、视觉效果强烈而思想性不足 |
二、女性人物形象的固化 |
三、电影的叙事性有待加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从秋菊的困惑与山杠爷的悲剧看乡土社会的礼法冲突(论文提纲范文)
一、法治观念的萌芽与困境 |
二、礼治秩序的根深蒂固 |
三、“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 |
四、结语 |
(10)秋菊的“气”与村长的“面子”——《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秋菊的“气” |
村长的“面子” |
“气”和“面子”纠缠的村庄生活 |
国家的态度 |
四、我看《秋菊打官司》(论文参考文献)
- [1]要命的地方:《秋菊打官司》再解读[J]. 赵晓力. 北大法律评论, 2005(01)
- [2]中国法治事业中的空间因素与性别因素——从《秋菊打官司》的角色隐喻切入[J]. 尤陈俊. 学习与探索, 2013(03)
- [3]写人·叙事·内涵——《秋菊打官司》放谈录[J]. 罗雪莹. 当代电影, 1992(06)
- [4]秋菊的困惑与解惑——“法律与文学”研究在中国[J]. 陈颀. 开放时代, 2019(01)
- [5]要命的地方:《秋菊打官司》再解读[J]. 赵晓力. 北大法律评论, 2005(01)
- [6]张艺谋的改编电影与小说原着叙事比较研究[D]. 鲁洋洋.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村长的困惑:《秋菊打官司》再思考[J]. 凌斌. 政治与法律评论, 2011(01)
- [8]从秋菊的困惑与山杠爷的悲剧看乡土社会的礼法冲突[J]. 董燕,杨洁. 西部学刊, 2020(21)
- [9]中国电影业“大地震”——上世纪90年代电影改革纪事[J]. 田聪明. 中国作家, 2013(02)
- [10]秋菊的“气”与村长的“面子”——《秋菊打官司》再解读[J]. 陈柏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