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模式探讨

公司治理模式探讨

一、公司治理模式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维安,林润辉,范建红[1](2014)在《网络治理研究前沿与述评》文中认为"网络治理"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是技术网络、组织网络和社会网络研究的热点问题,企业网络治理也是工商管理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技术网络治理、社会网络治理、组织网络治理以及三者的融合是当前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核心命题,也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转换企业发展模式、实现后发优势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对技术网络治理、社会网络治理和组织网络治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回顾;进而从网络组织与网络治理的内涵、公司治理到网络治理的发展、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以及研究动因和研究方法等视角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述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供研究者参考的未来研究方向。

李维安,郝臣,崔光耀,郑敏娜,孟乾坤[2](2019)在《公司治理研究40年:脉络与展望》文中指出近40年来学术界对公司治理的研究日益深入,公司治理从一个研究问题演化成一个研究领域,并最终成为一个学科。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基于1978—2018年公开发表的总计968篇公司治理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以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本文首先对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进行了溯源;其次,对公司治理领域国内外相关综述文献进行了梳理,明确了本文的写作思路;之后,对国外公司治理研究文献从主题和关键词两个方面进行了概括性分析;再次,手工整理了《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三种代表性期刊在1978—2018年发表的所有公司治理文献,对这些文献的数量、作者单位、关键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大样本的计量分析,并从内部治理、外部治理和其他主题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评述;最后,对公司治理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朱慈蕴,林凯[3](2013)在《公司制度趋同理论检视下的中国公司治理评析》文中提出公司治理全球趋同理论是国际公司法学界在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阶段性议题。趋同论与多元论的广泛交锋、股东中心主义模式与利益相关人模式的优劣权衡、竞争压力假说与路径依赖假说的鲜明对比、法律移植假说与境外上市推动假说的切磋琢磨等多处论战令人印象深刻,也广泛检视了现代公司治理领域的多项命题。该理论也是我国公司法近十年来立法演进与理念变革最重要的域外理论背景之一,为2005公司法修订、独立董事制度引入、股权分置改革、并购重组创新、境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理念深化等公司治理标志性探索直接或间接贡献了理论资源。趋同论与本土论相互制约和共同影响下的近十年中国公司治理总体呈现出一定的英美化转向,与此同时,它也将长期接受来自诸如家族文化与官僚文化、习惯性漠视少数股东利益以及股权结构过度集中等与英美经验暂时难以化约的中国本土现实的挑战。跳出趋同或者多元的概念层面的争论,尊重公司治理规则的国际共识,拓展和优化对先进经验的学习路径,专注于本土问题的解决,也许是当下应当持有的态度。

李龙,任颖[4](2014)在《“治理”一词的沿革考略——以语义分析与语用分析为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治理"并非舶来品,中国古代历经五帝治理、诸子治国理政、汉朝"修齐治平"、唐朝"制灋成治"、宋朝"资治"之鉴、元代"治乱警监"、明朝重修吏治和清朝治权之辩。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先是经历了"全能主义国家治理模式"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内生性演进",而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这标志着治理现代化方略的正式形成。西方的治理可追溯至原始民主治理阶段、古希腊城邦自治阶段、中世纪社会宗教治理模式,而以自由民主、法律之治为特征的现代政治文明,在"欧洲格局"中发展为"多极协商治理"、"联合治理",在三权分立制度中则被赋予制约、对抗的含义,发展出社会中心论和"自主治理理论"。通过语义分析与语用分析呈现不同政治社会体制下"治理变迁的路径依赖",致力于建构涵盖"全球治理"领域的科学概念,明确研究范围与立论范畴,深化中国治理体系建设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

李维安,李勇建,石丹[5](2016)在《供应链治理理论研究:概念、内涵与规范性分析框架》文中研究说明供应链治理是一种有别于公司治理的新型治理对象,是环境演化和组织变迁的结构性反映。本文通过回顾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关供应链治理问题的研究,探索构筑包括供应链治理边界、治理机制、治理目标和治理结构的供应链治理体系框架。在对供应链治理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文章界定了供应链治理的基本内涵。通过引入交易成本理论、资源能力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提炼出供应链的分析属性,建立了规范的供应链治理分析逻辑框架,并指出未来可研究的问题和方向。论文属于框架性基本理论研究,研究结果可对供应链治理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系统分析思路和基本框架。

马连福,石晓飞,王丽丽[6](2013)在《公司治理有效性与治理模式创新——第七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综述》文中提出加快实现公司治理建设由合规性向有效性的转变,探讨新形势下的公司治理模式发展和最佳治理实践是当今理论界与企业界面临的新课题。在此背景下,以"公司治理有效性与治理模式创新"为主题的第七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于2013年9月7-8日在南开大学商学院隆重召开。国内外专家通过主题报告、专题会场、圆桌论坛等方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就公司治理有效性、治理模式创新、企业制度创新、完善内外部治理、家族企业治理及国有企业治理模式等方面达成重要共识,并为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王跃伟[7](2014)在《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旅游景区的管理经历了纯公益性、政府专营、企业经营以及应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经营四个阶段。然而,随着景区的快速发展,其所面临的管理和治理问题也逐渐凸显,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依然存在行政型治理、高负债情况下债权治理的软约束以及所有权的治理主体缺位等等,这不仅直接导致了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众多、关系复杂、冲突不断,而且由于其追求短期经济效益,造成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严重制约了景区类旅游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应用公司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进行研究,旨在探寻一套科学、合理的治理模式,处理好对诸多相关的利益主体的管理、协调、沟通和合作问题,以提升景区类旅游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最终实现景区类旅游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国内外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和旅游目的地治理问题研究相关文献的综述,并根据公司治理等相关理论,界定了旅游景区、景区类旅游公司的概念,同时对景区类旅游公司治理问题的特殊性及其传统治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与冲突,构建了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具体来说,在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与冲突部分,首先对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与分类并最终确定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其次对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进行讨论,从而进一步分析其存在的冲突及成因。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构建主要是在介绍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原理和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其目标及所需遵循的原则,构建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并重点对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契约治理进行了研究,最后从治理模式的弹性、治理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对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进行了评价。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有效性检验是在基于采用这种模式会获得更低的贷款成本及获得更高的债务融资比例两点假设的基础上,将息差和债务权益比例作为因变量,同时选择了8个对贷款息差或债务权益比例可能造成影响的自变量,并在两个回归模型中同时应用这些自变量进行估计和检验。由结果可知,若景区类旅游公司签订了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关键合同,那么其就能够降低公司举债的息差并增加公司的负债比例,而这可以证明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可以起到降低代理成本、避免投资不足的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

张飞雁[8](2019)在《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很难找到不存在国有经济的国家,承担国有经济的载体是国有企业,在不同制度下国有企业承担的功能和作用不同,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存在是为其政党服务,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有企业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在不同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纵观国有企业演变历程,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国有企业都经历改革,在不同的制度下国有企业的改革目的与路径必然不同,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有其制度的必然性,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不能走私有化的道路,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所决定。中国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创造“中国奇迹”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取得巨大成就。回顾中国国企发展和改革路径,改革开放前30年,建成了“统购统销”、“统分统包”、“一大二公”的单一公有制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后40年,中国国有企业基本上是围绕国有企业控制权进行改革,从“简政放权”、“股份制”、到目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基本上具备现代企业特征的基本构件。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当前的国企再也不再是单一公有制的国有企业,已是产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组织,基本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但是,国有企业也积累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把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升到制度层面,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写进国家重要文件,这为中国国有企业未来发展提出明确的发展路径——混合所有制。文章就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问题进行分析,从国有企业发展改革的实践路径入手,对国企改革路径以及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借鉴中西方的相关理论,提出解释国企混改的理论框架,用以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中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优化方式。文章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描述性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法。笔者比较分析国内外国企改革的路径特点以及国外成熟市场经济的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的实践,为构建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与实践路径提供有益的借鉴。文章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即本文绪论部分,主要对中国国企混改的背景和理论与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文献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既有的研究成果,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理清本文写作可行性、目的及意义;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明确本文可能创新点和难点。第二部分,即第一章,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理论,为分析国有企业改革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改革的逻辑发现公有制制度前提下可以实现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理论上解决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融合的问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就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即第二章主要梳理中国国有企业的来源、发展历程,以及从整体和局部对国有企业治理的现状、运行状况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从整体上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萌芽、形成、发展并不断向成熟推进的过程,在国有企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所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征。第四部分,即文章的第三、四、五章,这部分主要是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分析,首先分析现阶段实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几种主要路径的模式的内涵、特征,并从整体上对各种路径的效果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其次是分析对国有企业改革中两个典型案例和国外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改革实现路径中典型的模式特点研究,分析国有企业在实践的路径中出现的问题及国企改革的启示;第三,通过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和国内典型案例分析,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第五部分,即第六章,是在以上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国企混改优化的具体路径和政策建议,为国企改革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一)许多学者认为微观层面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国有经济主要载体和实现形式。笔者认为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并不仅仅通过国有企业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实现,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实现形式都可以是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二)实践中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点,笔者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的突破点要注重人力资本在价值增中的作用,形成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要素利益共同体。(三)学术界与理论界一致认为,混合所有改革的关键是市场化改革,引入市场化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垄断,而没有指出切实可行的实现市场化的路径。笔者认为职经理人的市场化机制是实现市场化的重要方式,最主要是政府放弃对国有企业人事的行政垄断权,使职业经理人选聘完全由市场决定。进一步探讨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运行需要市场经济驱动,但政府也要发挥作用,需要市场与政府二者共同协调。随着经济的演化与发展,国有经济的运行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崭新的课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有助于解决公有制制度体系下国有企业发展的问题,揭示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杨典[9](2013)在《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经验的社会学分析》文中指出基于676家上市公司1997—2007年间的面板数据及对上市公司高管、独立董事、基金经理和证券分析师等的深度访谈资料,分析公司治理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揭示在中国制度背景下与代理理论的预测颇为不同的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式。而所谓"最佳"公司治理做法是在特定社会、政治、文化等制度环境下各种复杂社会力量和利益群体进行"建构"的结果,其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契合所在的制度环境,并不存在普适的"最佳"公司治理模式。基于中国经验的社会学实证研究,为解构这一世界性公司治理迷思提供了新视角和证据。

何召滨[10](2012)在《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处于企业组织、公司治理及公司财务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进行国有企业财务治理体系研究,不仅拓展了公司财务的内涵和外延,体现了公司财务中公司治理思想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完善了财务理论体系,而且突出了公司治理中财务方面的主导及核心作用,深化了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实现了公司治理和财务管理的有效融合,是解决国有企业财务问题、公司治理问题的良好切入点。本论文将财务治理理论体系按照基础理论、基本理论以及应用理论进行分别研究。首先,进行财务治理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阐述了委托代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财权理论、财权分层理论及财务目标理论,指出财权理论是财务治理理论的基础及源泉。其次,进行财务治理基本理论研究,在论述财务治理内涵及概念、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机制、财务治理诸范畴关系等前提下,构筑了以财权配置为中心,以资本结构为基础,以激励和监督机制为保证,以财务治理机制为抓手,以提升财务治理效率和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财务治理基本理论体系。最后,遵循一般财务治理理论指导,结合国有企业特征及财务现状,根据国有企业当前财务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并在进行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经典案例剖析基础上,提出了财务治理应用理论——构筑以财权配置为中心,以模式选择为方向,以资本结构为基础,以业绩考核为抓手,以财务内控为支撑,以财务信息披露为工具的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框架,以促进国有企业价值最大化。本文分别从模式选择和资本结构、财权配置、业绩考核、信息披露、财务内控等五方面对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理论及应用进行深入、翔实研究。治理模式的选择奠定了财务治理方向。本文在对市场导向型治理模式、内部控制主导型治理模式、家族控制主导型治理模式等国外典型财务治理模式进行优缺点对比及评价基础上,指出各国财务治理模式的趋同性及差异性将长期存在。根据国有企业特征和中国国情,并顺应公司治理国际发展趋势,提出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模式应融合股东单边治理模式及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优势,采用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维护股东及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诉求。资本结构是财务治理系统的运行基础,决定了财务治理基本特征及目标取向。资本结构的选择决定了财务治理的基础,资本结构初步决定了公司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及利益关系,其中股权结构是分析公司内部股东之间关系处理及整体治理效应基础,债权结构是确定外部债权人权限并促使其合理行使治理权利的基础。本文在进行资本结构整体治理效应、股权结构治理效应、债权结构治理效应理论分析基础上,指出了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失衡特征及治理效应缺陷,提出优化国企资本结构治理效应举措:通过股权多元化、培育机构投资者、经营者持股、强化债务融资效率等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充分发挥股权融资治理效应与负债融资治理效应的互补性,最终形成一个兼顾各方利益的资本结构制衡机制,以此提高财务治理结构效率。财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框架体系各部分有效运转及功能实现均要通过财权合理配置来完成。在研究财权配置基本理论、原则及逻辑框架基础上,进行了多维度财权配置模型研究:财务治理结构维度是按照财务治理主体理论,研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者等不同权力主体的财权配置;多级委托代理结构维度是按照国有企业多级委托代理关系理论,研究从国资委至国有企业母子公司内部的财权分割及配置;财务分层维度是按照财务分层理论,研究出资者、经营者、财务经理等不同层次的财权配置。不论何种配置模型,根据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配置财权理论,国有企业应按照多级委托链条及财权分层结构进行逐级分解、多层配置财权。最后进行了财权配置的集权与分权研究,在解析国有企业母子公司集权型、分权型和中间型三种财务控制模式基础上,构筑了相对集权式的国有企业财务管控体系。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核心是财权配置,而比财权配置更关键的问题是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相容的财务治理机制,两者分别从动力机制及制衡机制保证财务治理效率的提升。国有企业当前激励约束机制的现状决定了,业绩考核是激励机制的根本,信息披露是约束机制的重点。本文在对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状况深入解析基础上,通过对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及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例证分析,指出了目前国有企业业绩考核存在问题,从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两方面分别进行国有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重点就完善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综合收益总额、经济增加值及经营者股权激励等考核手段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在对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现状进行深入解析基础上,指出信息披露是财务治理的有效工具,针对目前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特征及存在问题,从完善内部治理、外部治理等方面提出提升国有企业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并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等要求就完善国有企业财务治理信息披露内容提出创新思路,对非公开上市国有企业公开对外信息披露也做了初步探析。离开财务内控的有效支撑,财务治理体系构筑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在完善财务治理之际沉入财务内控之中,在健全财务内控之时上升到财务治理层次,形成两者良性互动,才能有效解决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诸多问题。在深入剖析财务治理与财务内控互动基础和互动关系基础上,阐述了财务内控的财务治理功能,并根据国有企业财务内控实践现状和缺陷,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角度出发,提出构筑符合财务治理规范的财务内控框架体系、强化财务控制活动体系建设、从出资人角度推进财务内控建设等完善财务内控体系的建议,从而推动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效率的提升。

二、公司治理模式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司治理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公司治理研究40年:脉络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一)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
    (二)国外期刊发表的主要公司治理文献综述
    (三)国内期刊发表的主要公司治理文献综述
    (四)本文的写作思路
二、国外公司治理研究文献分析
    (一)国外公司治理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
    (二)国外公司治理研究的理论脉络
        1. 国外公司治理研究文献主题分析
        2. 国外公司治理研究文献关键词分析
三、国内公司治理研究文献分析
    (一)文献选取及主题
    (二)发表数量统计
    (三)发表单位统计
    (四)关键词统计
    (五)研究对象统计
    (六)研究方法统计
四、国内内部治理研究
    (一)内部治理研究主题
    (二)内部治理单要素研究
        1. 股东治理
        2. 董事会治理
        3. 高管治理
        4. 内部治理其他主题
    (三)内部治理多要素研究
五、国内外部治理研究
    (一)外部治理研究主题
    (二)利益相关者治理
        1. 企业社会责任
        2. 投资者保护
        3. 债权人治理
        4. 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其他研究
    (三)信息披露
    (四)媒体治理
    (五)控制权市场
    (六)外部监管
    (七)外部治理其他主题
六、国内其他主题研究
    (一)公司治理基础
    (二)公司内外部治理
    (三)公司治理评价
    (四)公司治理拓展
七、公司治理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一)我国公司治理研究的阶段
    (二)我国公司治理研究的脉络
        1. 从公司治理结构到公司治理机制
        2. 从公司治理原则到公司治理评价
        3. 从单法人治理到集团治理
        4. 从国内公司治理到跨国公司治理
        5. 从行政型治理到经济型治理
        6. 从公司治理到一般治理
    (三)我国公司治理研究的展望
        1. 挖掘各类组织治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2. 厘清公司治理转型的动因、路径和经济后果
        3. 完善公司治理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4. 深化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和关键问题
        5. 研究网络治理的机制优化与风险防范
        6. 探析绿色治理的本质与规律

(3)公司制度趋同理论检视下的中国公司治理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公司制度趋同假说与公司治理趋同的现实
一、决策与控制:股东会中心主义与董事会中心主义
二、监督与制衡:监事会、独立董事与外部监督机制
三、利益与导向:控制股东、非控制股东与利益相关人
四、股权结构模式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结语: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公司治理的走向

(4)“治理”一词的沿革考略——以语义分析与语用分析为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的 “治理” 溯源
二、 西方 “治理” 的历史考证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 原始民主治理阶段
    (二) 城邦自治治理阶段
    (三) 专制主义的治理路径
    (四) 宪政主义的治理探索
    (五) “欧洲格局” 的治理路径
    (六) “三权分立” 制度下的治理模式
    (七) 对中国治理体系建设的启示
三、 “治理” 一词在国际领域的使用
    (一) 概念悖论
    (二) 概念重构
    (三) 中国的贡献
结语

(6)公司治理有效性与治理模式创新——第七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议概述
二、大会主要观点
    1. 公司治理进入有效性建设阶段
    2. 治理边界的拓展和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3. 自主治理创新与治理有效性
    4. 公司治理与战略的互动增强
三、研讨论文主要观点
    1.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提升治理监督有效性
    2. 合理配置“权”与“利”,提升经理层治理有效性
    3. 推动机构投资者参与治理,提升股东治理有效性
    4. 倡导价值投资,提升第三方治理的有效性
    5. 家族治理模式与家族企业的传承
    6. 国有企业治理模式与国有企业改革
四、会议的意义
    1. 推动了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
    2. 指引了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方向
    3. 促进了学术交流,活跃了学术氛围

(7)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的时代背景
        1.1.2 实践运作的反思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创新点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研究基础
    2.1 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识别
        2.1.2 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及协调合作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2.1.4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社区旅游问题上的应用
        2.1.5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景区管理中的运用
        2.1.6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应用
        2.1.7 旅游利益相关者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2.2 关于旅游目的地治理问题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旅游目的地治理的概念界定
        2.2.2 旅游目的地治理模式研究
        2.2.3 旅游目的地协作治理研究
        2.2.4 旅游目的地治理问题国内外研究述评
    2.3 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理论基础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2 公司治理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景区类旅游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及主要模式
    3.1 景区类旅游公司概念的界定
        3.1.1 旅游景区定义
        3.1.2 景区类旅游公司的定义
    3.2 景区类旅游公司治理问题的特殊性
        3.2.1 治理目标的特殊性
        3.2.2 产品的特殊性
        3.2.3 与当地社区关系的复杂性
        3.2.4 委托—代理关系的复杂性
    3.3 我国景区类旅游公司的传统治理模式分析
        3.3.1 我国旅游景区的治理模式
        3.3.2 景区类旅游公司的传统治理模式
        3.3.3 针对传统景区类旅游公司治理模式的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各自利益要求和冲突
    4.1 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4.1.1 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标准
        4.1.2 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4.1.3 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的特征
    4.2 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与冲突
        4.2.1 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4.2.2 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冲突表征
        4.2.3 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成因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构建
    5.1 构建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5.1.1 景区类旅游公司的内部与外部契约关系分析
        5.1.2 契约的不完备性
        5.1.3 资产专用性的影响
    5.2 构建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标准
        5.2.1 一般性的标准
        5.2.2 特殊性的标准
    5.3 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构建
        5.3.1 模式构建的原则
        5.3.2 模式构建的内容
        5.3.3 共同治理模式下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及责任
        5.3.4 共同治理模式的内外部契约治理
    5.4 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评价
        5.4.1 治理模式的弹性
        5.4.2 治理模式的优势
        5.4.3 治理模式的局限性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有效性检验
    6.1 研究假设
    6.2 数据搜集与样本处理
        6.2.1 数据搜集
        6.2.2 样本选择
    6.3 变量的选择
        6.3.1 因变量的选择
        6.3.2 自变量的选择
    6.4 回归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6.4.1 构建多元回归模型
        6.4.2 描述统计分析
        6.4.3 相关性分析
    6.5 回归模型的估计及检验
        6.5.1 贷款息差的确定
        6.5.2 债务权益比率的确定
    6.6 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及其局限之处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混合经济思想
        (二)国外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文献
        (三)国内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文献
        (四)文献分析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文章创新与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中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来源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所有制、所有权和产权
        二、混合所有制
        三、企业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的相关理论
        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三、启示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分析框架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的基本逻辑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根本制度——产权制度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治理模式——公司治理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保障机制——监督机制
第二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来源
    第二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过程
        一、混合所有制萌芽阶段
        二、混合所有制产生阶段
        三、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阶段
        四、新时代混合所有制深化阶段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整体运行状况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行业与地区分布状况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公司治理状况
第三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缘由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条件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路径分析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模式
        二、并购和重组模式特点分析
        三、整体上市模式特点分析
        四、公私合营模式特点分析
        五、员工持股模式特点分析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特点分析
        一、推进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
        二、以构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体为目的
        三、资产监管方式从“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第四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思维怪圈
        一、概念认识误区:混合所有制概念的误区
        二、围绕产权和控股权的争论
        三、“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争论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制度缺陷
        一、产权制度缺陷
        二、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
        三、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缺陷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不同产权主体的矛盾问题
第五章 国内外国有企业改革的典型路径及启示
    第一节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分析
        一、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与改革方案介绍
        二、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和效果分析
        三、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第二节 中钢集团案例分析
        一、中钢集团并购重组简单回顾
        二、中钢集团扩张过程
        三、中钢集团并购重组分析
        四、中钢集团重组给其他国企的启示
    第三节 国外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分析
        一、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三、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四、金股制度
第六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优化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突破口
        一、重视国企的人力资本
        二、分类改革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优化
        一、优化的原则
        二、适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范围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步骤
        四、优化方案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要坚持增量改革,不轻易放弃控股权
        二、国有资本要积极入股非国有企业
        三、要注重员工持股公平公正与激励机制的建立
        四、要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正确的定位
        五、正确认识“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第四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改革顶层制度设计
        二、打破“政企不分”的瓶颈方法
        三、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方向
        四、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机制
        五、完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9)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经验的社会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司治理和企业绩效:理论与假设
    (一) 国家的作用:“掠夺之手”、“扶持之手”及代理成本
        1. 国家控股与企业绩效
        2. 国有股比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3. 公司行政级别与企业绩效
    (二)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三) CEO兼任董事长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四) 外部独立董事与企业绩效
二、数据和研究方法
    (一) 样本公司
    (二) 测量指标
        1. 因变量
        2. 自变量
        3. 控制变量
    (三) 估算模型
三、模型分析结果
    (一) 国家的作用
        1. 国家控股与企业绩效
        2. 国有股比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倒U型关系
        3. 公司行政级别与企业绩效
    (二) 机构投资者的作用
    (三) 股东导向型董事会结构的影响
四、结论与讨论

(10)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中外财务治理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学者关于财务治理相关理论的研究
        1.2.2 全球性非政府组织对财务治理的相关建议
        1.2.3 监管机构对财务治理的相关规定
        1.2.4 国内学者对财务治理的研究
        1.2.5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
        1.2.6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
    1.3 研究结构、方法及约定
        1.3.1 研究框架与结论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约定
    1.4 主要创新点及局限性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局限性
2 财务治理理论分析
    2.1 财务治理基础理论
        2.1.1 委托代理理论
        2.1.2 公司治理理论
        2.1.3 财权理论
        2.1.4 财权分层理论
        2.1.5 财务目标理论
        2.1.6 其他财务治理基础理论
    2.2 财务治理基本理论
        2.2.1 财务治理内涵及概念
        2.2.2 财务治理相关概念辨析
        2.2.3 财务治理结构
        2.2.4 财务治理机制
        2.2.5 财务治理基本理论体系
3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框架
    3.1 国有企业特征及财务现状
        3.1.1 国有企业特征
        3.1.2 国有企业财务现状
    3.2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存在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3.2.1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存在主要问题
        3.2.2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成因分析
    3.3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经典案例
    3.4 解决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的思路
4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基础——模式选择及资本结构
    4.1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模式选择
        4.1.1 国外典型财务治理模式
        4.1.2 单边治理与共同治理模式对比及评价
        4.1.3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模式的选择
    4.2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治理
        4.2.1 资本结构财务治理功能解析
        4.2.2 资本结构的财务治理效应
        4.2.3 资本结构与融资方式
        4.2.4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治理效应分析
        4.2.5 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治理效应举措
5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核心——财权配置
    5.1 财权配置模式及原则
        5.1.1 财权配置的模式解析
        5.1.2 财权配置的基本原则
        5.1.3 财权配置的逻辑框架
    5.2 国有企业多级委托代理结构分析
        5.2.1 国有企业特有的三层委托代理关系
        5.2.2 国有企业特有委托代理存在的问题
    5.3 国有企业多层财权配置模型
        5.3.1 主要财务治理主体的财权配置(财务治理结构维度)
        5.3.2 国有企业母子公司的财权配置(多级委托代理结构维度)
        5.3.3 财务分层的财权配置(财权分层维度)
        5.3.4 国有企业多层财权配置表
    5.4 国有企业集权与分权研究
        5.4.1 财务治理权配置模型
        5.4.2 国有企业母公司财务控制模式选择
        5.4.3 国有企业相对集权式财务控制模式设计
6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抓手——业绩考核
    6.1 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现状解析
        6.1.1 激励机制的财务治理功能
        6.1.2 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的难点
        6.1.3 国有企业现行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6.1.4 完善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思路
    6.2 国有企业业绩考核现状解析
        6.2.1 国外企业业绩考评体系概述及评价
        6.2.2 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解析
        6.2.3 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解析
        6.2.4 国有企业绩考核存在的问题
    6.3 完善国有企业业绩考核的建议
        6.3.1 完善年度业绩考核指标的建议
        6.3.2 完善经营者股权激励手段建议
7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工具——信息披露
    7.1 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现状解析
        7.1.1 监督机制的财务治理功能
        7.1.2 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现状分析
        7.1.3 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的构建思路
    7.2 国有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现状解析
        7.2.1 信息披露的财务治理功能
        7.2.2 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特征
        7.2.3 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7.3 提升国有企业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
        7.3.1 完善内部财务治理,建立信息披露的内部管理体系
        7.3.2 完善外部财务治理,建立信息披露的外部监管体系
        7.3.3 丰富信息披露内容,强化财务信息一体化建设
        7.3.4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公开披露的特殊考虑
8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支撑——财务内控
    8.1 财务治理与财务内控关系研究
        8.1.1 财务内控概念辨析
        8.1.2 财务治理与财务内控互动基础与互动关系
        8.1.3 财务内控的财务治理功能
    8.2 国有企业财务内控现状解析
        8.2.1 国有企业财务内控规范建设现状
        8.2.2 国有企业财务内控的实践现状及缺陷
    8.3 完善国有企业财务内控建议
        8.3.1 构建符合财务治理规范的财务内控架构体系
        8.3.2 从出资人角度推进财务内控建设的几点思考
        8.3.3 强化财务控制活动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公司治理模式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治理研究前沿与述评[J]. 李维安,林润辉,范建红. 南开管理评论, 2014(05)
  • [2]公司治理研究40年:脉络与展望[J]. 李维安,郝臣,崔光耀,郑敏娜,孟乾坤.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9(12)
  • [3]公司制度趋同理论检视下的中国公司治理评析[J]. 朱慈蕴,林凯. 法学研究, 2013(05)
  • [4]“治理”一词的沿革考略——以语义分析与语用分析为方法[J]. 李龙,任颖.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4(04)
  • [5]供应链治理理论研究:概念、内涵与规范性分析框架[J]. 李维安,李勇建,石丹. 南开管理评论, 2016(01)
  • [6]公司治理有效性与治理模式创新——第七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综述[J]. 马连福,石晓飞,王丽丽. 南开管理评论, 2013(06)
  • [7]景区类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研究[D]. 王跃伟. 辽宁大学, 2014(04)
  • [8]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D]. 张飞雁.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9]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 杨典. 中国社会科学, 2013(01)
  • [10]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D]. 何召滨.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01)

标签:;  ;  ;  ;  ;  

公司治理模式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