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腹膜肥大细胞脱粒过程中磷脂酶D活性的变化

大鼠腹膜肥大细胞脱粒过程中磷脂酶D活性的变化

一、Changes of phospholipase D activity of rat peritoneal mast cells in degranulation(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菲[1](2021)在《LysoPS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MAPK/Erk信号通路在哮喘气道炎症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支气管哮喘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呼吸系统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气道高反应性、可逆性气道阻塞、肺功能减退等,长期控制不佳会使气道重构导致肺功能不可逆性损害。哮喘发病机制复杂,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哮喘的提高哮喘的诊断率、治疗率以及探索新的治疗靶点意义重大。溶血磷脂(lysophospholipids,LysoPLs)在肿瘤、神经发生、血管发育和免疫调节方面发挥多重作用。现在公认溶血磷脂具有广泛的脂质介质功能,这些功能是通过每种溶血磷脂特异性的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发挥作用的。溶血磷脂酰丝氨酸(lysophosphatidylserine,LysoPS)是溶血磷脂家族中研究较少的一员,目前有研究表明LysoPS可诱导多种细胞反应,包括调节巨噬细胞对中性粒细胞的清除能力,促进中性粒细胞炎症消退;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作为促进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增敏剂;抑制CD4+淋巴细胞增值和Treg细胞的分化等。有研究数据显示,它在急性炎症的早期阶段及其炎症消退的协调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信号特征。目前已鉴定出LysoPS特异性的GPCRs包括P2Y10、GPR34和GPR174。先前的研究表明GPR34与MAPK/erk信号通路有一定关系。LysoPS的生物活性尚未完全阐明,在哮喘中的作用更鲜有报道。本研究拟通过构建哮喘动物模型,探讨溶血磷脂酰丝氨酸及其特异性G蛋白偶联受体在哮喘气道炎症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1.探究动物哮喘模型LysoPS水平及其与气道炎症水平的关系;2.人气道上皮细胞(16HBE)采用LysoPS干预,观察气道炎症及气道上皮间质转化、气道重塑标志物的变化。3.探究LysoPS对人气道上皮细胞MAPK/Erk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方法Bala/c小鼠采用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建造哮喘模型,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动物模型血浆LysoPS水平。采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等方法研究LysoPS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MAPK/Erk信号通路在哮喘炎症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结果1.哮喘动物模型的肺组织、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 fluid,BALF)及血浆标本存在气道炎症及重塑相关表现。H&E染色表明哮喘组小鼠小气道周围炎症细胞浸润,气道上皮有不同程度破坏、脱落,管腔内可见炎性渗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Masson染色显示哮喘小鼠的α-SMA和胶原纤维的表达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2.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小鼠血浆中检测到9种LysoPS,其中哮喘小鼠血浆 LPS 18:2、LPS 22:6、LPS 20:4、LPS 20:5、LPS 22:4、LPS 22:5 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且与肺泡灌洗液及血浆中的IL-4、IL-5、IL-13、IL-17A水平呈正相关,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3.向 16HBE 中加入 LysoPS 刺激后,P2Y10、GPR174、GPR34 表达升高,炎症因子表达增多,MAPK/Erk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磷酸化水平升高。研究结论1.LysoPS水平在哮喘小鼠模型中升高,与气道炎症程度呈正相关。2.在体外,LysoPS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MAPK/Erk信号通路促进气道上皮细胞炎症反应。

蔡义文,刘媛,宋闯,李慧琼[2](2021)在《化妆品抗敏安全性评价模型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皮肤过敏反应机理,阐述了不同过敏反应类型中皮肤过敏介质的作用,并根据皮肤过敏介质分类综述了化妆品抗敏安全性评价模型;分别讨论了抗敏安全性评价模型中的体外实验、细胞实验以及动物实验,旨在加深化妆品行业对抗敏安全性评价模型的重视,更好地指导抗过敏原料的筛选和温和化妆品的研究开发。

欧阳譞[3](2020)在《TRIM32在抗细菌先天免疫调控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TRIM32(Tripartite motif protein 32,TRIM32)是RBCC-NHL型TRIM家族分子,即N端含有RING,B-box和Coiled-coil结构域,C端含有6个NHL重复结构域。TRIM32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普遍表达,参与多种细胞生理过程,包括天然免疫,发育和分化,信号传导和癌症的演变进程等。在天然免疫方面,TRIM32可通过泛素化XIAP、PIASy和STING等参与多个天然免疫信号通路的调节。此外,TRIM32还通过泛素化流感病毒RNA聚合酶复合物催化核心PB1、结合鼠伤寒沙门氏菌分泌的效应物Ssek3等在病原-宿主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TRIM32在革兰氏阳性菌感染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尚未有研究报道。本研究以猪链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为模式细菌,分别研究TRIM32在胞外菌和胞内菌感染过程中对天然免疫的调节及作用机制。猪链球菌是人畜共患病原菌,感染会导致宿主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和脑膜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食源性病原菌,在免疫低下人群和胎儿中尤其易感,发病严重会导致菌血症和脏器衰竭,治疗不当会引起胎儿致死。既往研究发现,猪链球菌感染早期造成炎症因子风暴,造成急性死亡,后期通过细胞旁方式穿过血脑屏障,造成脑膜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主要通过自身双链DNA和分泌的c-di-AMP激活宿主先天免疫识别系统,通过NF-κB、MAPK、STAT等信号通路,激活宿主干扰素和炎症因子产生,加重宿主炎症感染。在本研究第一部分,我们通过TALEN和CRISPR/Cas9技术,分别构建了TRIM32基因缺失小鼠和RAW264.7细胞系,为研究TRIM32在革兰氏阳性菌感染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提供了研究材料。在本研究第二部分,我们研究了TRIM32在猪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和脑膜炎中的作用。我们用大剂量猪链球菌05ZYH33通过腹腔和静脉注射方式感染野生型和TRIM32基因敲除小鼠,研究TRIM32缺失对细菌感染后小鼠存活、菌血症水平以及血中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含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野生型小鼠,TRIM32基因缺失小鼠在猪链球菌感染后存活率提高,血中细菌载荷显着降低,促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IL-18,IL-1β,IFN-γ)和趋化因子(MCP-1,MCP-3,GROα,MIP-1β,MIP-2,IP-10,RANTES)显着降低。上述结果提示:TRIM32在猪链球菌感染过程中正调控天然免疫信号通路。我们用低剂量猪链球菌05ZYH33腹腔感染野生型和TRIM32基因敲除小鼠构建猪链球菌脑膜炎模型,研究感染不同时间后脑中细菌载荷,病理损伤情况,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情况以及血液和脑中天然免疫细胞的组成和数目变化情况。研究发现:相比于野生型小鼠,TRIM32基因敲除小鼠脑中细菌载荷显着降低,脑膜炎症状显着下降,提示TRIM32缺失减轻猪链球菌脑膜炎的发生。后继的研究发现相比于野生型小鼠,TRIM32基因敲除小鼠在猪链球菌感染早期,增大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炎性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脑实质浸润,有助于清除脑中细菌,降低脑中细菌载荷,从而阻止或减轻猪链球菌脑膜炎的发生。在本研究第三部分,我们利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模型,研究了TRIM32在胞内菌中感染中的功能。我们首先发现TRIM32在单增李斯特菌感染过程中上调表达,提示TRIM32可能参与细菌的感染过程。在小鼠感染模型中,我们发现相比于野生型小鼠,TRIM32基因缺失小鼠存活率显着提高,脾脏和肝脏中细菌载荷和病理损伤显着下降,血清中炎症因子(IL-12、IL-18、IL-6和TNFα)和干扰素IFN-γ、IFN-β显着下调,p44/42、p-JNK、STAT1和TBK1磷酸化水平减弱。上述结果提示,TRIM32正调控单增李斯特菌感染激活的天然免疫通路。随后,我们进一步研究了TRIM32缺失降低单增李斯特菌感染造成损伤的机制。首先,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术研究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后天然免疫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发现相比于野生型小鼠,TRIM32基因敲除小鼠在在感染第一天增加脾脏中巨噬细胞的比例,在感染第三天显着提高肝脏中性粒细胞的比例,提示TRIM32缺失有助于增加吞噬细胞清除细菌。通过进一步研究脏器中天然免疫细胞亚群的活性和杀菌能力,我们发现TRIM32缺失提高脾脏中存活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且增加中性粒细胞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能力。此外,TRIM32缺失显着提高脾脏中自然杀伤细胞产生IFN-γ和TNFα的能力以及巨噬细胞分泌IL-12和i NOS的含量。最后,我们发现TRIM32缺失显着降低单增李斯特菌在巨噬细胞中的存活。上述结果提示:在单增李斯特菌感染过程中,TRIM32通过多种机制降低天然免疫细胞清除细菌的能力。综上所述,我们研究发现TRIM32在革兰氏细菌感染过程中正调控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并通过多种机制降低天然免疫细胞对细菌的清除。我们认为作为宿主抗菌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TRIM32有望成为潜在的抗菌治疗药物靶标。

高恒宇[4](2020)在《黄芩素抗Ⅰ型超敏反应分子机制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IgE(Immunoglobulin E,免疫球蛋白E)和C48/80(Compound48/80,化合物48/80)两种方式诱导RBL-2H3(Rat basophilic leukemia cell line,大鼠嗜碱性细胞白血病细胞)活化脱颗粒,建立起体外细胞脱颗粒模型。研究中药单体BAI(Baicalein,黄芩素)在体外实验中对细胞脱颗粒模型的影响,并探讨其抑制Ⅰ型超敏反应的分子调节机制。研究方法:体外培养RBL-2H3细胞株,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确定合适的培养条件。使用IgE和C48/80两种方式诱导RBL-2H3细胞活化脱颗粒,建立起体外细胞脱颗粒模型。采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和细胞凋亡检测实验(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BAI在3.125-100.000μM的浓度范围内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以及在50-200μM的浓度范围内对细胞诱导凋亡作用的影响。不同浓度BAI作用细胞后,按照造模条件激发细胞脱颗粒,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应用ELISA(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β-HEX(β-hexosaminidase,β-氨基己糖苷酶)、HIS(Histamine,组胺)、IL-4(Interleukin-4,白介素-4)和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应用q-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ng System,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检测细胞内IL-4和TNF-α两种因子m RNA(Messenger RNA,信使核糖核酸)相对表达水平;应用WB(Western Blot,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gE/FcεRⅠ介导的信号通路关键上下游蛋白p-Lyn/Lyn、p-Syk/Syk及MAPK家族p-JNK/JNK、p-ERK/ERK、p-P38/P38蛋白表达。统计学方法,采用Graph Pad Prism5软件作图并分析数据,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进行两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进行多组间比较,进一步采用SNK(Student-Newman-Keuls)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形态学资料以图片表示并描述。研究结果:绘制出RBL-2H3细胞生长曲线,确定最佳接种密度为2×105/m L。RBL-2H3细胞脱颗粒模型建立条件为:125ng/m L DNP(2,4-dinitrophenylated)-IgE致敏细胞过夜,次日使用500ng/m L DNP-HSA(2,4-dinitrophenylated human serum albumin)进行激发,分别在DNP-HSA作用30分钟时检测细胞上清液中HIS水平,作用1小时检测β-HEX水平,作用4小时检测细胞炎性因子IL-4和TNF-α的释放水平。应用C48/80诱导RBL-2H3细胞脱颗粒模型确定C48/80的工作液浓度为10μg/m L,刺激时间为20分钟,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记录细胞活化后的形态学改变,工作液浓度过高,刺激时间过长均对细胞形态造成破坏,出现细胞皱缩、漂浮。当BAI浓度为3.125-50.000μM作用时间为24小时,发现BAI对RBL-2H3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但是当浓度大于50.000μM时,发现BAI可以诱导RBL-2H3细胞凋亡,其中浓度为100.000μM时凋亡率为7.62%(与对照组相比P﹤0.01),浓度为200.000μM时凋亡率为10.86%(与对照组相比P﹤0.001),由此可见,促凋亡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各组间相比P﹤0.05)。细胞脱颗粒模型稳定建立后(IgE/FcεRⅠ途径),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发现BAI在3.125-50.000μM的浓度下对RBL-2H3细胞活化脱颗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ELISA检测结果显示,细胞上清液中β-HEX、HIS、IL-4和TNF-α释放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表明BAI对RBL-2H3细胞脱颗粒反应具有抑制作用(P﹤0.05),尤其以25.000和50.000μM抑制作用明显(P﹤0.001);50.000μM的BAI作用RBL-2H3细胞后,发现细胞内IL-4和TNF-α的m RNA相对水平较低,表明BAI对细胞炎症因子的生成表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P﹤0.001)。同时发现,BAI在12.500-50.000μM浓度下对C48/80诱发的RBL-2H3细胞脱颗粒同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01)。进一步探索BAI抑制IgE/FcεRⅠ途径介导细胞活化脱颗粒的分子机制发现,在激发RBL-2H3细胞脱颗粒前使用BAI作用后,可以明显降低IgE/FcεRⅠ介导的信号通路关键蛋白Lyn、Syk、ERK、JNK、p38磷酸化水平,抑制细胞内颗粒物和炎性因子的产生和释放,显示出BAI抗Ⅰ型超敏反应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1.黄芩素能体外抑制IgE途径和C48/80途径诱导的RBL-2H3细胞活化脱颗粒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稳定细胞膜和抑制炎性因子生成有关。2.黄芩素抗Ⅰ型超敏反应的分子机制可能与降低IgE/FcεRⅠ介导的信号通路转导关键蛋白Lyn、Syk和MAPK家族磷酸化水平相关。

文艺[5](2020)在《腹腔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由胰腺腺泡细胞内胰酶异常激活而导致胰腺实质自我消化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约20%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可演变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不同于具有自限性的MAP,SAP是以胰腺组织广泛的炎症反应和坏死为主要特征,具有复杂化和重症化的倾向,短时间内可由局部炎症迅速进展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常可造成心、肺、肾和肠道等损伤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病死率高达15-30%。其中,SAP相关的心肌损伤(SAP-associated cardiac injury,SACI),又称为“胰心综合征”,是SAP重症化进程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表现为心功能异常改变、中毒性心肌炎甚至心力衰竭。目前针对SACI预防和治疗尚无有效的手段,因此积极探索其发生机制以及寻找可靠的防治措施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业已证实,在SAP病程中,机体炎症反应导致的氧化应激与SACI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SAP早期,胰腺腺泡细胞和激活的炎性细胞会释放大量心肌抑制因子(对心肌有毒性作用的一类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这些心肌抑制因子会促使心肌细胞释放大量氧自由基,当超过机体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时,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如脂质、蛋白质、DNA等)会迅速被氧化,造成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伤,进而导致心室重构及心功能异常。有学者发现,膜渗透性氧自由基清除剂(tempol)能有效减轻AP大鼠心肌损伤,进一步证实了SACI与氧化应激之间的关系。综上可见,若能减轻SAP机体全身炎症反应及其伴随的氧化应激程度有望成为治疗SACI的有效手段。在SAP早期,机体全身炎症反应可导致腹腔内积聚程度不等的胰腺炎相关性腹水(pancreatitis associated ascitic fluid,PAAF),针对PAAF,我中心前期做了大量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证实了通过腹腔穿刺引流(abdominal paracentesis drainage,APD)将PAAF及时引流至体外是SAP治疗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APD将富含多种炎症介质和有毒物质的PAAF及时清除,能够有效减轻机体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程度,延迟或避免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发挥对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此外,动物实验也证实APD能显着减轻SAP相关的肺和肠粘膜损伤。基于此,我们推测SAP早期实施APD有望对SACI起到明显的治疗作用。研究表明,氧化应激与氧化激酶功能的异常密切相关。据报道,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的过度激活不但是机体氧化应激水平升高的重要机制,同时也是病理状态下心血管系统活性氧(reactive oxide species,ROS)产生的主要来源,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鉴于SACI与氧化应激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多种炎症介质对NADPH氧化酶均有激活作用这一事实,NADPH氧化酶的活化有可能也参与了SAP引起的心肌氧化损伤。因此,我们推测APD有可能通过减轻NADPH氧化酶的活化,减少氧自由基产生进而对心肌组织起到保护作用。如果此推测成立,那么APD又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减轻NADPH氧化酶激活造成的心肌氧化损伤呢?澄清这些问题将为APD治疗SAP的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是一种高度保守的核蛋白,生理状态下主要与核内染色体结合。研究发现,在急性胰腺炎时HMGB1可通过坏死胰腺组织的被动释放以及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主动分泌到细胞外,因此PAAF中常含有高浓度的HMGB1。而胞外HMGB1作为一种重要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可直接参与胰腺炎炎症级联放大反应及重症化,在胰腺及远位器官损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业已证实,HMGB1能通过作用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受体激活NADPH氧化酶,引起细胞内ROS含量增加。而PAAF中高浓度的HMGB1,在被腹膜重吸收后会造成循环中HMGB1浓度的二次升高,进一步激活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因此,早期实施APD引流PAAF,是否可以通过减少HMGB1的重吸收降低其循环中的浓度,减轻HMGB1所介导的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的活化进而发挥心脏保护作用呢?尚需进一步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首先采用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制备SAP大鼠心肌损伤模型,并对SAP大鼠实施APD,旨在进行下列研究:1、APD对SACI是否有保护作用;2、NADPH氧化酶激活在SACI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3、APD是否能够调控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表达,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此外,在成功建立轻型胰腺炎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将SAP大鼠的PAAF以及中和了HMGB1的PAAF注入轻型胰腺炎大鼠的腹腔内,旨在进一步验证PAAF中HMGB1在SAP病程中的作用,以及APD治疗SACI的相关机制。实验目的、方法与结果第一部分:APD对SAP相关心肌损伤(SACI)的保护作用研究目的:观察APD对SAP大鼠治疗效果及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方法1.APD对SAP大鼠死亡率的影响采用SD雄性大鼠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穿刺引流组(SAP+APD group),每组25只。通过细针穿刺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备SAP大鼠模型。在SAP造模成功后,于右下腹置入外接负压引流球的橡胶引流管,腹腔内留置约0.5厘米并于腹壁固定,常规消毒后关腹建立APD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开腹后翻动胰腺组织数次,并于腹腔内留置一根0.5厘米长橡胶引流管后关腹。术后24小时记录各组大鼠死亡率,收集腹水计量并统计。2.APD对SACI的保护作用采用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穿刺引流组(SAP+APD group),每组15只,造模方法同前。造模后8小时检测心电图,24小时检测心脏超声和动脉血压,完成后处死大鼠,搜集腹水、血清、心脏组织,检测: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并做病理评分,计算心肌组织干湿重比,Elisa法检测血清心肌酶谱、TNF-α和IL-1β浓度,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造模后24小时,SAP组大鼠死亡率为40.0%,平均腹水量为9.5±1.7ml;SAP+APD组大鼠死亡率为16.0%,平均腹水量为6.5±1.4ml,显着低于SAP组。2.SAP组大鼠心电图出现明显异常,而APD组大鼠心电图偶见异常。此外,与Sham组相比,SAP大鼠心功能明显受损,动脉血压也明显降低。而SAP+APD组与SAP组相比,大鼠心功能的受损情况有明显改善。3.与Sham组相比,SAP组大鼠血清心肌酶谱、淀粉酶活性、TNF-α和IL-1β浓度显着升高;SAP+APD组大鼠上述指标较SAP组明显降低。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评分:与Sham组相比,SAP组大鼠可见心肌细胞浊肿,伴部分溶解变性,局部区域可见单核细胞浸润,符合早期心肌炎改变,且病理评分和干湿重比值明显增高。SAP+APD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改变较SAP组明显减轻,病理评分和干湿比值明显降低。4.SAP组大鼠心肌组织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Bax和Cleaved-caspase-3表达明显升高,Bcl-2表达明显降低。而SAP+APD组大鼠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明显减少,促凋亡蛋白与抗凋亡蛋白的失衡明显改善。结论:通过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射胰胆管的方法能较好的制备SAP大鼠心肌损伤模型。其次,通过实施APD能明显降低SAP大鼠死亡率,减轻心肌组织的病理损伤,改善心脏功能的异常。第二部分:NADPH氧化酶在APD保护SAP相关心肌损伤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明确NADPH氧化酶在SACI中的作用,证实APD通过调控NADPH氧化酶表达减轻心肌氧化损伤。1.NADPH氧化酶在SACI中的作用研究研究方法(1)体内实验,采用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夹竹桃麻素(apocynin)组(SAP-APO group)和apocynin对照组(APO-CON group),每组15只。SAP-APO组和APO-CON组在造模前30分钟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射用10%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溶解的apocynin(20 mg/kg),而Sham组和SAP组大鼠注射相同体积的DMSO,其余造模方法同前。造模后24小时检测心脏超声,完成后处死大鼠,搜集血清、胰腺和心脏组织,检测: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的蛋白表达,光度法检测NADPH氧化酶活性,比色法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标,DHE染色检测心肌组织ROS含量,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和胰腺组织病理变化并做病理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心肌酶谱、血清炎症因子和淀粉酶活性,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和MAPK信号通路(ERK1/2、JNK、p38)的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2)体外模拟实验,首先用含5%和10%正常大鼠血清或SAP大鼠血清的培养基培养H9C2心肌细胞,采用CCK-8法于干预后3、6、12、24小时检测细胞活力,确定血清的最佳干预浓度和干预时间。接着,将H9C2心肌细胞分为正常大鼠血清组(normal rat serum group,NS)、SAP大鼠血清组(SAP rat serum group,SS)、SAP大鼠血清加apocynin组(SAP rat serum plus apocynin group,SA)和正常大鼠血清加apocynin组(normal rat serum plus apocynin group,NA)。检测:DHE染色检测心肌细胞ROS含量,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细胞ERK1/2、JNK、p38的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2.APD对SAP大鼠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表达的影响采用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穿刺引流组(SAP+APD group),每组10只,各造模方法同前。造模24小时后搜集心脏组织,检测: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的蛋白表达,光度法检测NADPH氧化酶活性,DHE染色心肌组织检测ROS含量,比色法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结果:1.首先与Sham组相比,SAP大鼠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蛋白表达和活性均明显增高。与SAP组比较,SAP-APO组大鼠心功能异常明显减轻,血清心肌酶谱浓度、心肌组织病理评分、ROS含量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水平均明显降低,心肌细胞凋亡也明显减少。同时SAP-APO组大鼠与SAP组相比,心肌组织促凋亡蛋白表达明显减少,抗凋亡蛋白表达明显增加,MAPK信号通路ERK1/2、JNK、p38的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也明显降低。而SAP-APO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评分与SAP组相比无显着差异,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有一定程度降低。另外,Sham组与APO-CON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在体外模拟实验中,确定用含10%SAP大鼠血清的培养基培养12小时为最佳干预条件。与NS组相比,SS组心肌细胞ROS含量明显升高,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加,ERK1/2、JNK、p38的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也明显升高。SA组与SS组相比,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SS组与NA组之间无显着差异。3.SAP+APD组大鼠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的蛋白表达和活性较SAP组明显降低,ROS含量明显减少,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水平也明显降低。结论:上述实验结果表明NADPH氧化酶过度激活在SACI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早期实施APD能抑制SAP大鼠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的异常激活,减轻心肌组织的氧化损伤。第三部分:HMGB1在APD保护SAP相关心肌损伤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明确APD通过调控HMGB1降低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的表达研究方法1.采用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穿刺引流组(SAP+APD group),每组10只,各造模方法同前。造模24小时后搜集血清、腹水和胰腺组织,检测:Elisa法检测血清胰酶活性以及血清和腹水中HMGB1浓度,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变化并做病理评分。2.采用SD雄性大鼠36只,通过腹腔连续注射雨蛙素的方法建立轻型胰腺炎大鼠模型,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1)轻型胰腺炎对照组(control group,CN);(2)PAAF注射组(PAAF injection group,PI);(3)PAAF+抗HMGB1中和抗体50ug组(PAAF plus anti-HMGB1 neutralizing antibody 50μg injection group,PIH 50);(4)PAAF+中和抗体100ug组(PIH 100 group);(5)PAAF+中和抗体200ug组(PIH 200 group);(6)PAAF+对照lgY蛋白200ug组(PAAF plus control lgY injection group,PIC)。注射后8小时搜集血清和心脏组织,检测:Elisa法检测血清HMGB1浓度,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1.与SAP组相比,APD治疗能显着减轻胰腺组织损伤,减少炎性细胞浸润,降低血清胰酶活性和HMGB1浓度。另外,在SAP组大鼠腹水中检测出高浓度HMGB1。2.通过对MAP大鼠腹腔注射PAAF后发现PI组血清HMGB1水平较CN组明显升高,伴Nox-2的m RNA和蛋白表达增高,Nox-4的mRNA表达增高。随着抗HMGB1中和抗体剂量逐渐增加,当中和抗体剂量达到200ug时大鼠血清HMGB1浓度明显降低,Nox-2的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Nox-4的m RNA表达也明显减少。另外,PIC组与PI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早期实施APD能显着改善SAP大鼠胰腺的病理损伤,有效减少HMGB1的释放以及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抑制HMGB1介导的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的表达。全文总结1.在SAP病程中,早期实施APD对SACI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具体表现在降低机体血清心肌酶谱浓度,减轻心肌组织损伤程度,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改善心功能的异常。2.NAPDH氧化酶的过度激活导致心肌组织产生过量ROS是SACI发生的重要机制。大量ROS的产生和堆积会引起心肌细胞凋亡以及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造成心功能损害,而抑制NADPH氧化酶的活性能显着减轻SAP导致的心肌损伤程度。3.SAP时,PAAF中高浓度的HMGB1可以通过腹膜重吸收等途径进入机体的血液循环,上调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的表达。在SAP早期实施APD,通过减少HMGB1释放以及重吸收降低其在循环中的浓度,进而可有效抑制HMGB1介导的NADPH氧化酶信号通路的激活,减轻心肌的氧化损伤,发挥对心肌保护作用(图1)。

邵晨[6](2019)在《23-乙酰泽泻醇B抑制IgE/Ag介导的肥大细胞的激活和过敏反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利用小鼠骨髓来源肥大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st cells,BMMCs)、嗜碱性白血病细胞【rat basophilic leukemia(RBL),RBL-2H3】和人肥大细胞(human mast cell,HMC-1)对三萜类化合物23-乙酰泽泻醇B(alisol B 23-acetate,AB23A)的体内外抗炎作用及机制进行研究,为新型抗炎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1.利用MTT方法检测不同浓度AB23A在BMMCs、RBL-2H3和HMC-1中无细胞毒浓度范围。2.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AB23A对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 E)/抗原(antigen,Ag)激活的BMMCs中白三烯C4(leukotriene C4,LTC4)合成、组胺(histamine)释放、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生成等的影响。利用免疫荧光法测定AB23A对激活BMMCs内Ca2+动员的影响。3.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AB23A对Ig E/Ag激活的BMMCs、RBL-2H3及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和钙离子载体(A23187)激活的HMC-1的不同通路相关蛋白,包括磷脂酶Cγ(phospholipase Cγ,PLCγ)、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核转录因子抑制蛋白/核转录因子(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kinases/nuclear factor kappa-B,Akt/IKK/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胞浆磷脂酶A2(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cytosolic phospholipase A2,MAPKs/c PLA2)、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等的表达或磷酸化水平的影响。4.利用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IP)法检测AB23A对Ig E/Ag激活的BMMCs中脾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Src家族激酶Lyn和Fyn相关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的表达。5.利用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ass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PCA)研究AB23A对Ig E/Ag介导小鼠体内抗炎作用,检测小鼠耳朵中伊文斯兰(Evansblue)的渗出量,并利用甲苯胺蓝染色法(toluidine blue)研究AB23A对小鼠耳肿胀程度及肥大细胞数目的影响。结果:1.MTT结果显示,AB23A浓度为2、5、10和20μM时对BMMCs、RBL-2H3和HMC-1均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2.AB23A抑制Ig E/Ag介导BMMCs中组胺释放、LTC4合成、IL-6产生及钙离子动员。3.AB23A抑制Ig E/Ag介导的BMMCs中PLCγ、p38、ERK1/2、Akt、IKKα/β等的磷酸化水平和c PLA2、NF-κB等的核转位。4.AB23A抑制Ig E/Ag介导的BMMCs中Syk的磷酸化水平,但对Lyn及Fyn的磷酸化水平及表达均无影响。5.AB23A抑制Ig E/Ag介导的RBL-2H3及PMA和A23187介导的HMC-1中PLCγ、p38、ERK1/2、Akt、IKKα/β等的磷酸化水平和NF-κB的核转移水平。6.AB23A抑制Ig E/Ag介导的PCA反应,表现为降低Evans blue渗出量、减弱小鼠耳肿胀,但对肥大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结论:1.AB23A通过抑制Ig E/Ag介导的BMMCs中PLCγ的磷酸化水平抑制钙离子动员;通过抑制Ig E/Ag介导的BMMCs中p38、ERK1/2、c PLA2的磷酸化水平和c PLA2的核转位抑制LTC4的合成;通过抑制Ig E/Ag介导的BMMCs中Akt/IKK/NF-κB途径降低IL-6的产生和COX-2的表达;这些结果可能是依赖于AB23A抑制Ig E/Ag介导的BMMCs中Syk的磷酸化水平引起的。AB23A抑制Ig E/Ag介导的RBL-2H3及PMA和A23187介导的HMC-1中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或磷酸化水平,这与AB23A作用于BMMCs中结果一致。2.在体内AB23A同样抑制Ig E/Ag介导肥大细胞激活而不是减少肥大细胞数量来抑制PCA反应。提示AB23A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抗炎作用,具有成为抗炎先导化合物的潜能。本课题组首次系统地报道AB23A的抗炎作用及机理。

吴芸[7](2019)在《粘质沙雷氏菌外膜磷脂酶A(A1)基因克隆、异源表达及其在菜籽油中脱胶研究》文中指出化学精炼植物油的目的是为了除去会对成品油的质量和保质期造成不良影响的杂质。然而,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和经济效益,物理精炼方法的使用正在增加。酶促脱胶则是一种能够达到物理精炼油要求的脱胶方法,但磷脂酶的生产高成本和低效率局限了其应用。同时,用于脱胶的磷脂酶不能被回收和再次利用也大大提高了酶法脱胶的工业化应用成本。本研究克隆外膜磷脂酶A1基因,构建原核和真核表达载体,实现其在原核和真核表达体系中的异源表达,研究了其酶学特性与固定化过程,并将其应用于粗菜籽油的酶法脱胶中,为开发新型磷脂酶和改进脱胶技术提出了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外膜磷脂酶A1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将粘质沙雷氏菌总基因组当模板,PCR扩增得到目的基因,构建pEASY-OM-PLA1,转入E.coil DH5α,抽取质粒测序验证并分析。该基因与Serratia marcescens subsp.marcescens Db11同源性为99.55%。进化树结果显示,该基因所产OM-PLA1与来源于大肠杆菌NC000913.3的OM-PLA1表现出最高的同源性。该蛋白分子式为C1513H2249N411O449S6,相对分子质量为33572.34,是稳定亲水性蛋白,含有信号肽,为胞外分泌蛋白,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15.75%,β-折叠占36.64%,无规则卷曲占47.60%且不含有非常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显示每个单体为β-桶状结构。(2)重组大肠杆菌构建、酶学特性及酶法脱胶。将pEASY-OM-PLA1转入E.coil BL21(DE3)中,外膜磷脂酶A1的活性在诱导4 h和IPTG浓度0.6 mmol/L的条件下最大化。重组蛋白经Ni2+柱纯化后SDS-PAGE检测显示,有一分子量约为33 KDa的特异性条带。酶学性质研究结果显示,其最适pH和最适温度分别为7.5和50℃,在pH 7.0-8.0和45-55℃内其稳定性较好,酶动力学参数为Km=31.954mM,Vmax=1.5056 mM/min,0.1 mmol/L的Ca2+、Mg2+、Co2+、Mn2+溶液能显着提高其酶活力,1 mmol/L的Cu2+、Zn2+、SDS、EDTA、EGTA溶液则显着抑制了其酶活力。用于粗菜籽油脱胶,当酶添加量为15 U和脱胶时间为2 h时,脱胶油样中的磷含量值均从22.6 mg/kg降低至10 mg/kg以下。(3)重组毕赤酵母构建及诱导表达。基因上下游嵌入酶切位点后,通过双酶切及T4连接酶过夜连接的方法,构建出pPIC9K-His-OM-PLA1,将其导入毕赤酵母GS115中。结果显示,重组毕赤酵母为His+Muts表型即甲醇缓慢利用型,基因组DNA经凝胶电泳检测显示具有大小约为900bp的单一条带。在诱导72 h后,酶活到达最大为3.21 U/mL,目的蛋白经Ni2+柱纯化和超滤管浓缩后,SDS显示特定的蛋白质条带,其分子量约为33 KDa,且酶活最大达到21.2 U/mL。分别在初始转接量为50 mL、温度为28℃和甲醇浓度为1%时,重组毕赤酵母分泌表达的OM-PLA1酶活较高。(4)外膜磷脂酶A1的固定化及酶法脱胶。采取水热共沉淀法制备了载体Fe3O4/氧化石墨烯,成功制备出载体材料后通过加入戊二醛将重组毕赤酵母分泌表达的外膜磷脂酶A1固定在载体材料上。最佳固定化条件是缓冲液pH为6、戊二醛的浓度为7%和固定化时间为3 h。制备出来的固定化外膜磷脂酶A1最适pH为7.5、最适温度为50℃,在4℃环境下保存近3个月后还留有58.9%的原始酶活力。将其用于粗菜籽油的酶法脱胶,pH 7.5、反应时间2.5 h、反应温度50℃是最佳脱胶条件,固定化外膜磷脂酶A1循环脱胶13次后,还具有初始酶活力的51.7%。

姚昊[8](2018)在《不同组胺受体亚型在中枢炎症中的作用》文中认为小胶质细胞是驻扎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单核巨噬细胞,约占脑胶质细胞总数的10-20%。小胶质细胞作为脑内免疫刺激的第一道防线,功能主要为吞噬、抗原递呈与产生细胞因子。一般将小胶质细胞简单分为“静息态”和“激活态”。然而“静息态”的小胶质细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功能静息,双光子显微镜发现,即使是“静息态”的小胶质细胞也呈高度动态性,其突起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伸缩覆盖较大的范围,严格监控着CNS微环境。一旦遇到外来物质或者伤害性因子,小胶质细胞会迅速转为“激活态”,合成并释放大量的炎性因子和神经毒性物质,这些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等,主要作用是调节CNS的固有免疫,并启动中枢炎症。生理情况下,适当的中枢炎症水平可的保护CNS内环境的稳态,然而,长期持续和级联放大的中枢炎症会引起CNS内环境失调,导致神经退行性病理过程的发生。因此,小胶质细胞活化是神经退行性病变病理过程的重要研究靶点。组胺在过敏反应和胃肠道炎症中的重要作用已被我们所熟知,CNS中也含有组胺能神经元,其与睡眠、进食、注意力和认知密切相关。组胺由组氨酸脱羧酶合成,其通过组胺四类亚型受体发挥作用,如histamine 1 receptor(H1R)、H2R、H3R和H4R,这四类受体均为G蛋白耦联受体。H1R和过敏反应密切相关,其激活可导致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H2R与胃壁细胞分泌胃酸及支气管等腺体分泌增加有关。H3R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末梢,调节组胺和其他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H4R是最晚发现的组胺受体,可介导T细胞等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上也含有组胺四类亚型受体,组胺可通过H1R/H4R-PI3K/AKT/MAPK-NF-κB信号通路激活小胶质细胞。然而,小胶质细胞上组胺四类亚型受体各自在中枢炎症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将在离体和在体两个层面探讨小胶质细胞组胺四类亚型受体在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中枢炎症中的作用。第一部分离体研究组胺受体与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炎性因子释放的关系目的:离体研究组胺受体在LPS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中的作用方法:1.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LPS(10 ng/m L)刺激下原代培养大鼠小胶质细胞上组胺四类受体亚型的表达。2.首先使用浓度分别为0.001、0.01、0.1、1μg/m L的组胺和LPS共刺激小胶质细胞24小时,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TNF-α的表达。其次,使用浓度为1μg/m L的组胺和LPS共刺激小胶质细胞1.5、3、6、12、24 h,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TNF-α的表达。3.在使用LPS刺激小胶质细胞之前30 min,分别用浓度为0.1、1、10、100μM的组胺受体拮抗剂孵育小胶质细胞,24 h后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TNF-α的表达。然后在LPS和组胺共刺激小胶质细胞之前,分别用浓度为10μM的组胺受体拮抗剂孵育小胶质细胞,24 h后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TNF-α的表达。4.在使用LPS刺激小胶质细胞之前30 min,分别用浓度为0.1、1、10、100μM的组胺受体激动剂孵育小胶质细胞,24 h后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TNF-α的表达。结果:1.LPS(10 ng/m L)可使小胶质细胞上H2R和H3R表达上调,而H1R和H4R表达无变化。2.LPS(10 ng/m L)刺激小胶质细胞24小时明显诱导其释放TNF-α,组胺亦可呈剂量依赖性诱导小胶质细胞TNF-α的释放。但当两者共同作用于小胶质细胞时,组胺(0.1和1μg/m L)可以部分抑制LPS引起的TNF-α生成增加。3.H1R拮抗剂cetirizine(1μM以上)和H4R拮抗剂A943931(10μM以上)能够部分阻断LPS(10 ng/m L)引起的小胶质细胞TNF-α的释放,然而H2R拮抗剂ranitidine和H3R拮抗剂carcinine(1μM以上)对LPS引起的小胶质细胞TNF-α的释放有协同作用。且H2R拮抗剂ranitidine和H3R拮抗剂carcinine能够部分阻断组胺对LPS诱导TNF-α生成的抑制作用。4.H1R激动剂2-pyridylethlamine(1到100μM)作用24小时可以协同LPS促进小胶质细胞释放炎性因子TNF-α。该作用可以被相应的受体拮抗剂所阻断。H2R激动剂amthamine和H3R激动剂(R)-(-)-α-methylhistamine(1到100μM)可以部分抑制LPS引起的小胶质细胞释放TNF-α,H2R和H3R拮抗剂可以阻断该作用。然而H4R激动剂4-methylhistamine对LPS引起的TNF-α释放无显着作用。结论:本研究利用离体培养的原代小胶质细胞在LPS刺激条件下,观察到H1R和H4R在小胶质细胞中的促炎作用,H2R和H3R在小胶质细胞中的抗炎作用,组胺通可过激活H2R和H3R部分抑制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TNF-α的释放。第二部分在体探讨组胺受体对LPS致急性中枢炎症的影响目的:在体探讨组胺受体在LPS致急性中枢炎症中的作用方法:1.腹腔注射LPS(10μg/kg),0.5、8、24 h后处死Wistar大鼠,使用高效液相分析检测下丘脑和皮层中组胺的含量。2.腹腔注射LPS,不联合或联合侧脑室定位注射组胺(80μg),8和24 h后处死大鼠,免疫组化检测皮层区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数量。3.单独腹腔注射LPS、单独侧脑室定位注射组胺或两者联合,0.5、8、24、72h后处死大鼠,ELISA法检测皮层区TNF-α、IL-1β和IL-10的含量。4.在腹腔注射LPS之前30 min,侧脑室立体定位给予组胺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8h后处死大鼠,ELISA法检测皮层区TNF-α、IL-1β和IL-10的表达。结果:1.LPS(10μg/kg)腹腔注射30分钟后,即可使下丘脑组胺水平升高,并于8和24 h组胺水平显着升高且趋于平稳。而大脑皮层组织的组胺水平,在LPS腹腔注射30 min无显着变化,8和24 h后组胺水平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2.单独腹腔注射LPS(10μg/kg)8和24 h,皮层区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数量明显增多,而同时联合侧脑室给予组胺(80μg)可部分抑制LPS引起的小胶质细胞活化。3.H1R激动剂2-pyridylethlamine协同LPS促进促炎因子释放,拮抗剂cetirizine则相反;H2R激动剂amthamine和H3R激动剂(R)-(-)-α-methylhistamine抑制LPS引起的中枢炎症,并增加IL-10的表达,拮抗剂ranitidine和carcinine则相反。结论:在体实验中,H2R和H3R在LPS诱导的Wistar大鼠中枢炎症中表现为抗炎作用,H1R表现为促炎作用,H4R的作用不明显。

邓文宏,王卫星,张昌威,徐胜,余佳[9](2009)在《新型分泌型磷脂酶A2抑制剂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大鼠模型的量效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分泌型磷脂酶A2抑制剂治疗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的量效关系。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O组)、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模型组(AHNP组)、低剂量抑制剂组(2.5 mg/kg)、中剂量抑制剂组(5 mg/kg)、高剂量抑制剂组(10 mg/kg)(n=12)。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备AHNP模型,术后每组按不同时点(3 h、12 h)剖杀大鼠,分别测定各组腹水量、血清淀粉酶和肝肾功能(ALT、Cr值)并取胰腺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AHNP组各时间点腹水量、血清淀粉酶、ALT值、Cr值、胰腺病理评分值均较SO组显着升高(P<0.01)。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各时间点腹水量、血清淀粉酶、胰腺病理评分值较AHNP组显着降低(P<0.01),而低剂量组各时间点上述指标较AHNP组改变无显着差异(P>0.05)。高剂量和中剂量组各时间点腹水量、血清淀粉酶、胰腺病理评分较低剂量组显着降低(P<0.01),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间上述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在肝肾功能的指标检测上,高剂量组较中剂量和低剂量组ALT值显着升高(P<0.01)。结论:中剂量抑制剂组(5 mg/kg)是改善大鼠胰腺炎症状的最佳有效剂量。

陈善正[10](2008)在《环氧合酶-2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及相关性肺损伤中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是多种病因引起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急性胰腺炎常伴有全身炎症反应,约15%-30%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进展迅速,常累及肺、肝、肾、心脏等全身多个重要脏器,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甚至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其病死率高达30%。因此,重症急性胰腺炎仍是目前常见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急性肺损伤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常见的、也是最为严重的全身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急性肺损伤的严重表现形式,也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早期死亡的主要病因,其病死率超过40%。有人认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及相关性肺损伤可以作为临床评价重症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标准之一,因此,如何防治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并发急性肺损伤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对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重症急性胰腺炎及相关性肺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影响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因素仍不非常清楚。积累的大量证据表明,胰腺实质中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的TNF-α、IL-1和IL-6等多种促炎细胞因子不仅有助于启动急性胰腺炎局部炎症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也有助于导致全身炎症反应,促炎细胞因子的过表达加重了实验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与此相反,IL-4、IL-10等抗炎细胞因子则可显着减轻了实验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近来,前列腺素及源于前列腺素的炎症介质在介导急性胰腺炎全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受到密切关注。环氧合酶(COX)是前列腺素合成的关键限速酶,包括两种类型:结构型COX-1和诱导型COX-2,COX-1是一种重要管家酶,产生的前列腺素主要维持生理功能;而COX-2是一种重要的前炎症介质,在绝大多数正常组织无表达,但可在包括急性胰腺炎在内的炎症疾病中过表达,提示COX-2在急性胰腺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迄今,有关COX-2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及相关性肺损伤中的具体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探讨COX-2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及相关性肺损伤中的可能作用及机制。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有关炎症介质的变化,COX-2在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及COX-2表达与胰腺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第二部分,用COX-2高选择性抑制剂Celecoxib预处理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观察预处理大鼠胰腺和肺组织损伤程度的变化,探讨Celecoxib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250±30g,随机分成:正常组(N组):开腹后轻轻翻动十二指肠和胰腺,关腹;模型组(SAP组):以5%牛磺胆酸钠(1.0ml/kg)逆行胰胆管注射,诱导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治疗组(T组):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诱导前2小时,以30mg/kg.d剂量给予灌胃Celecoxib预处理。各组分别于术后3小时、6小时、12小时处死大鼠,收集血清、胰腺和肺组织标本。测定血清淀粉酶活性;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L-6水平;放免法测定血浆和肺组织中TXB2与6-keto-PGF1a浓度;分光光度计测定肺组织中髓过氧化酶(MPO)活性;肺水肿严重程度以肺组织湿干重比表示;制作胰腺和肺组织标本,HE染色用于胰腺和肺组织损伤的病理学评价,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胰腺和肺组织COX-2表达及胰腺组织NF-κB表达;RT-PCR与Western-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COX-2mRNA和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第一部分与正常组比较,牛磺胆酸钠诱导后各时间点(3h、6h、12h)血清淀粉酶活性、TNF-α与IL-6水平、血浆TXB2与6-keto-PGF1a浓度等均显着升高,胰腺损伤(水肿、出血、坏死和炎症)病理学评分均显着增加(P<0.05),大鼠24小时死亡率为100%。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成功地建立了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本研究发现,正常胰腺组织中未见COX-2表达,牛磺胆酸钠诱导后的SAP大鼠3至12小时胰腺组织中均可观察到COX-2过表达,并于6小时达到高峰。COX-2蛋白的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均与胰腺组织损伤程度显着相关(P<0.05)。第二部分使用COX-2高选择性抑制剂Celecoxib预处理后显着降低了SAP大鼠血清淀粉酶活性和TNF-α水平(P<0.05),改善了腹水性状;肺组织TXB2/6-keto-PGF1a比值在6小时、12小时较SAP组显着减低(P<0.05)。无论是肉眼还是光镜下观察,Celecoxib预处理均显着减轻了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和肺组织损伤程度,表现为胰腺和肺组织损伤病理学评分,肺组织湿干重比与髓过氧化酶活性(MPO)显着下降(P<0.05)。免疫组化显示,正常组大鼠肺组织COX-2无表达,在牛磺胆酸钠诱导后SAP大鼠肺组织COX-2表达显着上调,6小时达到高峰,并持续至12小时;正常组大鼠胰腺组织NF-κB无表达,在牛磺胆酸钠诱导后SAP大鼠胰腺组织NF-κB表达显着上调,3小时即达到高峰,并持续至12小时;Celecoxib在各时间点均显着降低了SAP大鼠胰腺组织NF-κB、COX-2和肺组织COX-2蛋白的表达水平(P<0.01)。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肺组织COX-2mRNA与COX-2蛋白表达极低,在牛磺胆酸钠诱导后SAP大鼠肺组织COX-2mRNA与COX-2蛋白表达显着增强(P<0.01),于6小时达到高峰;Celecoxib在各时间点均显着降低了SAP大鼠肺组织COX-2mRNA与COX-2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清楚表明,COX-2是SAP早期反应基因,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及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COX-2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启动炎症反应,产生大量前列腺素类物质,导致胰腺与肺微循环障碍有关。Celecoxib能抑制COX-2基因的表达,具有显着改善实验性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及相关性肺损伤的作用。Celecoxib改善SAP大鼠胰腺和肺损伤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①抑制TNF-α产生,减少中性粒细胞在组织内的滞留,并促进其凋亡,从而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②抑制胰腺和肺组织中TXA2和PGI2的释放,促进TXA2/PGI2的平衡,改善微循环。③抑制NF-κB的激活,阻断炎症介质的级联释放,抑制过度炎症反应。

二、Changes of phospholipase D activity of rat peritoneal mast cells in degranula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hanges of phospholipase D activity of rat peritoneal mast cells in degranulation(论文提纲范文)

(1)LysoPS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MAPK/Erk信号通路在哮喘气道炎症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化妆品抗敏安全性评价模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组胺为靶点的测评模型
    1.1 透明质酸酶抑制模型
    1.2 以组胺为靶点的细胞实验
    1.3 组胺人体刺激实验模型
2 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为靶点的测评模型
    2.1 UVB致细胞光损伤模型
    2.2 AA诱导小鼠耳肿胀模型
    2.3 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模型
3 IgE为靶点的测评模型
4 细胞因子为靶点的测评模型
    4.1 TNF-α刺激的角质形成细胞模型
    4.2 脂多糖(LSP)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模型
    4.3 佛波酯(TPA)致小鼠耳肿胀模型
5辣椒素受体(TRPV1)通路为靶点的测评模型
    5.1 辣椒素诱导的小鼠耳水肿模型
    5.2 辣椒素人体刺激实验模型
6 其他测评模型
7 结束语

(3)TRIM32在抗细菌先天免疫调控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细菌诱导先天免疫概述
        1.1 胞外菌猪链球菌诱导先天免疫概述
        1.2 胞内菌李斯特菌诱导先天免疫概述
    2 TRIM家族与先天免疫信号通路调节研究进展
        2.1 TRIM蛋白N端结构域
        2.2 TRIM蛋白C端结构域
        2.3 TRIM蛋白表达模体
        2.4 TRIM蛋白抑制HIV感染和释放
        2.5 TRIM蛋白与PRR信号通路
        2.6 TRIM21调节细胞因子基因转录
    3 TRIM32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3.1 TRIM32参与细胞分化过程
        3.2 TRIM32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调控免疫信号通路
        3.3 TRIM32在病毒-宿主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3.4 TRIM32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
    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思路
        4.1 研究TRIM32在细菌感染过程中的功能
        4.2 研究TRIM32在抗菌免疫反应调控中的先天免疫信号通路
        4.3 研究在抗菌免疫反应中TRIM32影响细胞因子表达和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
第一章 :TRIM32基因敲除小鼠和细胞系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构建得到TRIM32 基因缺失C57BL/6 小鼠
        2.2 筛选得到TRIM32 基因缺失RAW264.7 细胞系
    3 讨论
第二章 :TRIM32在猪链球菌致脑膜炎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TRIM32 基因缺失降低猪链球菌引起的STSLS
        2.2 TRIM32 缺失在猪链球菌感染早期下调血清中IFN-γ含量
        2.3 TRIM32基因缺失降低猪链球菌诱发的脑膜炎
        2.4 TRIM32基因缺失增加猪链球菌感染早期宿主血脑屏障通透性
        2.5 TRIM32 基因缺失在猪链球菌感染早期增加PMN和炎性单核细胞募集
        2.6 TRIM32基因缺失不影响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能力
    3 讨论
第三章 :TRIM32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一)体内实验方法
        (二)体外实验方法
        (三)生化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TRIM32在单增李斯特菌的感染过程中增加表达
        2.2 TRIM32基因缺失提高小鼠抵抗李斯特菌感染能力
        2.3 TRIM32 缺失RNAseq下调Erb B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应答
        2.4 TRIM32正调控干扰素信号通路的激活
        2.5 TRIM32正调控单增李斯特菌感染过程中的先天免疫信号通路
        2.6 TRIM32 调控MAPK、STAT和 TBK1 信号通路
        2.7 TRIM32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后先天免疫细胞亚群组成的影响
        2.8 TRIM32缺失提高活性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及杀菌能力
        2.9 TRIM32缺失增强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抗菌因子分泌
        2.10 TRIM32缺失抑制李斯特菌胞内生长
    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主要仪器列表
附录 B:常用试剂配制方法
附录 C:抗体相关信息
附录 D:引物序列信息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4)黄芩素抗Ⅰ型超敏反应分子机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RBL-2H3细胞的培养及生长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建立RBL-2H3细胞活化脱颗粒模型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三 黄芩素对RBL-2H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四 黄芩素对RBL-2H3脱颗粒模型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抗变态反应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腹腔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APD对 SAP相关心肌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2.1 材料和实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NADPH氧化酶在APD保护SAP相关心肌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3.1 材料和实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HMGB1在APD保护SAP相关心肌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4.1 材料和实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NADPH氧化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6)23-乙酰泽泻醇B抑制IgE/Ag介导的肥大细胞的激活和过敏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1 实验对象
    2 实验材料
        2.1 BMMCs
        2.2 实验用动物
        2.3 主要试剂及来源
        2.4 主要仪器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试剂配制
        3.2 细胞培养
        3.3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3.4 AB23A对 IgE/Ag诱导的BMMCs内组胺释放及钙离子动员的检测
        3.5 AB23A对 IgE/Ag诱导的BMMCs内 LTC4合成量的测定
        3.6 AB23A对 IgE/Ag诱导的BMMCs内 IL-6 生成量的测定
        3.7 Western Blot
        3.8 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IP)
        3.9 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反应)
        3.10 甲苯胺蓝染色
        3.11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AB23A通过抑制PLCγ磷酸化抑制IgE/Ag刺激的BMMCs中的组胺释放和Ca2+动员
    2 AB23A通过阻断p38和ERK的磷酸化以及c PLA2的核转移来抑制LTC4的产生
    3 AB23A通过抑制Akt/IKK/NF-κB通路降低IL-6和COX-2 的表达
    4 AB23A抑制Syk相关通路
    5 AB23A抑制RBL-2H3和HMC-1 的激活蛋白
    6 AB23A抑制IgE介导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反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萜类化合物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粘质沙雷氏菌外膜磷脂酶A(A1)基因克隆、异源表达及其在菜籽油中脱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磷脂酶概述
        1.1.1 磷脂酶简介
        1.1.2 磷脂酶A1 简介
    1.2 外膜磷脂酶A简介
        1.2.1 外膜磷脂酶A的结构
        1.2.2 外膜磷脂酶A的催化机制
        1.2.3 外膜磷脂酶A的激活机制
    1.3 微生物磷脂酶分子生物学研究
    1.4 磷脂酶的修饰
        1.4.1 磷脂酶的化学修饰
        1.4.2 磷脂酶的固定化
    1.5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5.3 主要内容
        1.5.4 项目资助
        1.5.5 主要技术路线框架图
第二章 外膜磷脂酶A1(OM-PLA1)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质粒与菌株
        2.1.2 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溶液的配制
        2.2.2 粘质沙雷氏菌总基因组的提取
        2.2.3 外膜磷脂酶A1 基因的PCR扩增及回收
        2.2.4 PCR产物的连接与转化
        2.2.5 质粒提取及测序鉴定
        2.2.6 外膜磷脂酶A1 基因生物学信息分析
        2.2.7 重组质粒转化BL21
        2.2.8 原核诱导表达重组外膜磷脂酶A1
        2.2.9 重组外膜磷脂酶A1 酶活力测定
        2.2.10 粗酶液纯化及SDS-PAGE鉴定
        2.2.11 外膜磷脂酶A1 原核表达条件优化
        2.2.12 重组外膜磷脂酶A1 的酶学特性研究
        2.2.13 重组外膜磷脂酶A1 的菜籽油脱胶应用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目的基因的扩增
        2.3.2 菌落PCR鉴定
        2.3.3 测序鉴定
        2.3.4 蛋白进化树的构建
        2.3.5 生物学信息分析
        2.3.6 重组蛋白的纯化及SDS-PAGE鉴定
        2.3.7 重组外膜磷脂酶A1 诱导表达优化
        2.3.8 重组外膜磷脂酶A1 酶学特性研究
        2.3.9 酶法脱胶条件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膜磷脂酶A1(OM-PLA1)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固定化及菜籽油脱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菌株与质粒
        3.1.2 所用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溶液的配制
        3.2.2 表达载体的构建
        3.2.3 表达载体转化P.pastoris GS115
        3.2.4 转化子表型筛选
        3.2.5 重组毕赤酵母的鉴定
        3.2.6 重组外膜磷脂酶A1 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3.2.7 重组毕赤酵母的发酵条件优化
        3.2.8 Fe_3O_4/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外膜磷脂酶A1 的固定化
        3.2.9 固定化外膜磷脂酶A1 菜籽油脱胶应用
        3.2.10 固定化外膜磷脂酶A1 酶法脱胶条件优化
        3.2.11 固定化外膜磷脂酶A1 的回收和再利用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目的基因PCR扩增及纯化回收
        3.3.2 表达载体pPIC9K-His-OM-PLA1 的构建
        3.3.3 重组毕赤酵母的构建与表型筛选
        3.3.4 重组毕赤酵母PCR鉴定
        3.3.5 重组P.pastoris表达外膜磷脂酶A1 的酶活测定
        3.3.6 重组外膜磷脂酶A1 的纯化及SDS-PAGE
        3.3.7 重组毕赤酵母发酵条件优化
        3.3.8 Fe_3O_4/氧化石墨烯表征分析
        3.3.9 固定化外膜磷脂酶A1 固定化条件优化
        3.3.10 pH和温度对固定化外膜磷脂酶A1 酶活力的影响
        3.3.11 固定化外膜磷脂酶A1 贮藏稳定性研究
        3.3.12 菜籽油脱胶条件优化
        3.3.13 固定化外膜磷脂酶A1 的回收和利用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不同组胺受体亚型在中枢炎症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离体研究组胺受体与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炎性因子释放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在体探讨组胺受体对LPS致急性中枢炎症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新型分泌型磷脂酶A2抑制剂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大鼠模型的量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材料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1.3 模型制备以及标本采集
    1.4 检测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腹水量
    2.2 血清淀粉酶
    2.3 血肌酐 (Cr) 、谷丙转氨酶 (ALT)
    2.4 病理组织学变化
3 讨论

(10)环氧合酶-2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及相关性肺损伤中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
正文
    第一部分 环氧合酶-2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组织中表达的实验研究技术线路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检测项目与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2.1 血清淀粉酶水平
        2.2 血清TNF-α浓度
        2.3 血清IL-6浓度
        2.4 血浆TXB_2和6-keto-PGF_(1α)浓度及TXB_2/6-keto-PGF_(1α)比值
        2.5 胰腺的病理形态学改变
        2.6 胰腺组织COX-2蛋白表达水平
        2.7 COX-2表达与胰腺组织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2.8 大鼠24h死亡率及平均存活时间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Celecoxib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及相关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技术线路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1.2 主要试剂和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检测项目与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2.1 大鼠腹水性质和量的变化
        2.2 血清淀粉酶水平
        2.3 血清TNF-α浓度
        2.4 肺组织TXB_2和6-keto-PGF_(1α)浓度及TXB_2/6-keto-PGF_(1α)比值
        2.5 肺组织湿干重比测定
        2.6 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
        2.7 胰腺、肺组织损伤的病理学改变
        2.8 Celecoxib对SAP大鼠胰腺与肺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的变化
        2.9 胰腺组织中NF-κB蛋白表达的变化
        2.10 肺组织中COX-2mRNA表达的变化
        2.11 肺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
        2.12 多元相关性分析
        讨论
        一、Celecoxib对SAP大鼠胰腺及相关肺损伤具有显着的改善作用
        二、Celecoxib改善SAP相关肺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Changes of phospholipase D activity of rat peritoneal mast cells in degranula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LysoPS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MAPK/Erk信号通路在哮喘气道炎症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晓菲. 山东大学, 2021(12)
  • [2]化妆品抗敏安全性评价模型的研究进展[J]. 蔡义文,刘媛,宋闯,李慧琼.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21(03)
  • [3]TRIM32在抗细菌先天免疫调控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D]. 欧阳譞. 军事科学院, 2020(02)
  • [4]黄芩素抗Ⅰ型超敏反应分子机制实验研究[D]. 高恒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腹腔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文艺.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6]23-乙酰泽泻醇B抑制IgE/Ag介导的肥大细胞的激活和过敏反应[D]. 邵晨.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粘质沙雷氏菌外膜磷脂酶A(A1)基因克隆、异源表达及其在菜籽油中脱胶研究[D]. 吴芸.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8]不同组胺受体亚型在中枢炎症中的作用[D]. 姚昊.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9]新型分泌型磷脂酶A2抑制剂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大鼠模型的量效关系[J]. 邓文宏,王卫星,张昌威,徐胜,余佳.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04)
  • [10]环氧合酶-2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及相关性肺损伤中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 陈善正. 中南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大鼠腹膜肥大细胞脱粒过程中磷脂酶D活性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