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电力线的一些想法(论文文献综述)
房芳[1](2018)在《宽带线性调频毫米波避障雷达对电力线探测与识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能、感知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无人机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电力电网的自动巡检管理,使得大、中型无人机有了用武之地。但是,无人机在进行超低空飞行巡检时,环境复杂,例如电力线、杆塔等障碍物给无人机的飞行带来了安全隐患。因此,论文基于南方电网公司的“无人机电力线自动巡检项目”研究了“宽带线性调频毫米波避障雷达”。论文所作工作如下:1.论文对宽带线性调频毫米波避障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性能进行了分析,深入研究了线性调频连续波的特点、去斜率处理技术,提出了无人机电力线巡检避障雷达的构建,研制了毫米波雷达系统。2.论文对电力线进行了数学建模。研究了高分辨率毫米波雷达对电力线探测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电力线在毫米波波段的后向散射特性,并对其毫米波波段的后向散射特性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与分析。3.对研制的宽带线性调频毫米波雷达进行了电力线的探测试验,并对探测试验数据进行了理论分析。4.针对毫米波雷达对电力线探测与识别的要求,论文对电力线识别的算法进行了研究。根据地面杂波对电力线探测的影响,论文主要研究了霍夫变换、决策树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算法在电力线识别中的应用。上述试验与研究为宽带线性调频毫米波避障雷达在无人机超低空探测的应用领域提供了技术支持与理论依据。
贾睿[2](2019)在《低压宽带电力线信道特性统计分析及FPGA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概念的提出,高速宽带电力线载波技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关注。由于电力线网络无处不在,是一种分布最广的物理网络,实现通过电力线对数据进行传输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经过研究发现,电力线本身并非理想的通信媒介,其信道特性复杂多变,衰减、阻抗、噪声都会影响电力线通信性能。因此要想将整个电力线通信技术推广应用,就必须对这三大特性深入研究。本文为了统计分析低压宽带电力线信道的特性,设计并提出一种基于统计分析规律的信道发生器,使相关研究人员能够在实验室环境下测试并研究电力线载波相关产品在不同场景电力线信道中的性能。本文围绕低压宽带电力线信道特性,从以下两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对低压宽带电力线信道的基础特性及外场台区电力线信道的统计特性进行研究。首先,实验室环境下测量配电网在不同长度及分支结构的衰减特性、常用电器的负载阻抗特性及电力线信道源端噪声特性。通过对电力线信道进行实测数据分析,探讨了配电网基础特性对信道传输特性的影响及其成因。其次,实地测量了大量不同台区及不同住宅区的现场工作情况,确保测量样本的多样性与充分性。然后,将测量样本按信道容量的大小分为六类,分别对样本总体频率响应的凹槽高度、宽度、数量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运用其分布规律建立随机信道的生成模型。最后,统计分析总体样本时域上的相干带宽和时延特征,确立电力线信道相干带宽与均方根时延扩展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随机信道发生器的硬件实现。针对信道频域特征的统计分析,提出了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的电力线信道发生器的设计实现方案。应用System Generator快速设计工具,完成任意分布随机数模块、插值模块以及平均衰减模块的设计实现,并搭建电力线信道生成模块化系统。在KC705评估板上载入所搭建系统的IP核,实现了信道发生器。
苏岭东[3](2016)在《低压电力线通信信道噪声特性及消除研究》文中认为电力通信网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其中利用现有电力线进行通信的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PLC)技术,因其不需要重新铺设线路,经济成本低,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PLC信道中存在大量噪声,严重影响电力线通信可靠性。而其中,随机脉冲噪声因其随机性强,强度高,且不符合高斯分布,对PLC系统破坏最为严重。因此,为了保证通信质量,有必要研究PLC信道噪声特性及其消除技术。以实测PLC信道噪声为依据,研究PLC系统噪声特性和噪声模型。PLC信道是典型的含噪信道,信道噪声导致信号突发性错误,具有记忆性。因此,研究了PLC信道的有限记忆性。利用PLC多径模型和信息论知识,证明了PLC信道的一阶记忆性。并根据实测OFDM信号,建立信号的一阶二阶AR模型,对比模型参数,证明了PLC信道普遍具有一阶记忆性。提出基于时频滤波算法(Time Frequency Peak Filter, TFPF)的PLC信号噪声消除算法,研究了TFPF在PLC系统的性能。首先,阐述TFPF原理。然后,验证在不同噪声环境下,PLC系统中TFPF算法的性能。通过仿真实验证明,TFPF算法在PLC中虽然对背景噪声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但是在冲击噪声环境下,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抑制噪声的效果。为了解决冲击噪声环境下,时频峰值滤波抑制噪声效果不明显的缺点,提出一种归一化时频峰值滤波算法(Normalization Time Frequency Peak Filter, NTFPF)。在时频峰值滤波之前对信号进行归一化处理,起到抑制冲击噪声的效果。考虑参数选择对NTFPF去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归一化对信号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号幅度的归一化参数选择方法。根据实际应用,提出一种基于预估计的归一化时频峰值滤波算法(Pre-estimate Normalization Time Frequency Peak Filter, PE-NTFPF),利用普通TFPF算法作为波形预估计进行参数选择。从仿真试验中可以看出,该方法在低冲击噪声强度下,具有很好的去噪效果。针对PE-NTFPF在多变的环境下适应力差的情况,提出一种时变参数的归一化时频峰值滤波算法(Adaptive Normalization Time Frequency Peak Filter, ATFPF)。利用不同参数归一化后信号信噪比的变化,动态的决定参数的选择。仿真实验表明,时变的归一化参数选择方法可以很好的提高冲击噪声环境下,时频峰值滤波算法的适应性,能够更好的适应对电力线通信系统冲击噪声多变的环境,具有更好的冲击噪声抑制效果,提高系统可靠性,降低误码率。
刘希文[4](2019)在《基于电力线通信的APSK调制与LDPC编码研究》文中指出电力线通信具有组网便捷且经济、扩展性强、覆盖范围广等优点,成为智能家居、宽带入户等应用场合的优秀解决方案。然而,最初电力线的设计、布线以及用电器件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到电力线作为通信介质的可能性。因此实际环境的电力线并不是理想的信息传输介质,信道环境恶劣,信号传输时受到噪声以及多径效应的干扰严重。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具有优越性能的编码技术与调制技术,这些技术为复杂环境下的通信系统提供了可靠保证,以电力线为通信介质的电力线通信技术才开始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衍生出大量的电力线通信产品。本文基于电力线通信系统模型,对APSK(Amplitude Phase Shift Keying)调制与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编码技术展开了研究。论证了基于这两项技术的比特交织编码调制系统在电力线通信中的适用性和优越性。在此基础上,针对电力线通信的信道特征对APSK的星座设计和解映射算法展开了优化,得出了误码性能最优的APSK星座图,并且有效降低了APSK解映射的复杂度。进一步的,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PSK非均匀差错保护的非均衡编码方案。由于APSK对于映射到星座图上同一个符号点的不同比特具有不均等的差错保护,受保护程度较低的比特限制了电力线通信系统的整体误码性能。该非均衡编码方案对不同保护程度的数据进行分组,通过比特交织的方式匹配不同纠错能力的LDPC码进行编码。相比传统的多层编码方案,该方案的硬件实现复杂度更低,并且时延更小。同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在不增加编码冗余度的条件下依然具有较好的性能增益。本文的工作为电力线通信中的编码调制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提出的非均衡编码方案为实际硬件实现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在电力线通信、纠错编码、调制技术等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孙蕊迪[5](2019)在《基于无人机图像提取电力线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力电网的稳定性关乎着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为了确保电网及其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必要定期巡检电力线路,以掌握设备工作条件和线路周围的环境变化。传统的电力线路检测方法,不可避免的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检测效率低。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无人机巡检电力线路避免了传统巡检方式的诸多弊端,减少了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巡检误差,缩短了完成巡线任务所需时间,降低了巡检电力线的人力和财力的支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电力线路巡检方式。本文利用型号为cw20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航拍获取电力线图像,通过对图像中的电力线进行提取,达到利用无人机对电力线路进行巡检的目的,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1.由于无人机拍摄的电力线图像常常存在模糊或噪声等情况,为了提高图像的处理效率和数据准确率,需要在分析图像前对图像进行预处理操作,改善图像质量,减弱背景信息,突显目标信息。本文首先完成预处理操作,包括图像的灰度化、直方图均衡化、滤波去噪等。2.对预处理后的图像进行边缘检测,本文给出6种边缘检测算法:Roberts算子、Sobel算子、Prewitt算子、Laplacian算子、LOG算子、Canny算子。利用这6种算子对电力线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实验结果表明:1)Roberts算子边缘定位精度低,无法抑制噪声,适用于低噪声且陡峭的图像。2)Sobel算子定位精度不高,对噪声有部分平滑作用,适用于低噪声且灰度渐变的图像。3)Prewitt算子边缘定位精度不高,对噪声有一定平滑作用,适用于灰度渐变的图像。4)Laplacian算子具有精确的边缘定位能力,对噪声和灰度等级敏感,能准确定位阶梯边缘点;但存在双像素边界,很少单独使用Laplacian算子来检测图像边缘。5)LOG算子边缘定位精度较高,受噪声影响较大,适用于无噪或低噪声的图像,抗干扰性好。6)Canny算子边缘定位精度高,虽然会受噪声影响,但对背景复杂的图像检测效果较好。分析五种算子的边缘检测图像,研究结果表明:Canny算子边缘检测效果最好,边缘完整性增强。3.在分析直线提取的发展过程之后,对边缘检测后的图像进行电力线提取。本文给出Radon变换、Hough变换提取电力线的原理,利用Radon变换、Hough变换对边缘检测后的图像进行电力线提取,根据实验结果给出二者的优缺点。由于Radon变换可准确提取电力线,但无法确定电力线的起点和终点,导致电力线贯穿整幅图像;Hough变换可避免类似问题,但计算量大,运行时间长;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基于Hough变换的Radon变换改进方法提取电力线,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提取电力线的准确性,避免了单独使用Radon变换或Hough变换提取电力线的弊端。
童雷[6](2019)在《无人机自主巡线与绝缘子识别定位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特高压大规模建设以及“九交九直”计划提出,我国电力行业已逐渐迈进世界前沿,然而这又给电力系统安全维护提出更高挑战,目前电力线路巡检大多数依靠传统人工方法,其劳动量不仅繁重而且效率低下、并受地理位置制约。近年来,无人机巡线技术一直是电网关注热点,将其运用到电力巡检中也是智能电网大势所趋。因此,本文在该问题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无人机自主巡线跟踪方法,同时在巡线过程中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绝缘子检测方法,自动识别出航拍图像中绝缘子并对其定位。为解决航拍图像中电力线背景复杂多变、光照分布不均等影响,文中首先对航拍图像进行预处理,并选择同态滤波增强电力线图像质量提高可辨识度,接着依次采用维纳、均值、中值三种滤波方法对航拍电力线图像降噪。经验证知,中值滤波信噪比最高、均方误差最低去噪性能最好可优先选取。最后对航拍电力线进行最小误差阈值分割并在此基础上选用定位精度较高Canny算子完成边缘检测,同时依靠数学形态学方法将边缘检测图中小面积干扰噪声剔除。实验结果证明,经前期预处理后电力线轮廓信息拥有较好辨识效果。为解决传统Hough变换法、Radon变换法直线提取耗时长、需不断更新待检测电力线阈值、无法定位端点等问题,文中选用一种亚像素级线性时间直线提取算法LSD。该算法首先生成直线支撑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矩形拟合,最后依据矩形域内对齐点概率值对直线验证。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LSD算法能精确定位出电力线端点位置、所提取电力线完整性较好、无需过多对参数调节且巡线实时性较强。紧接着为实现无人机自主巡线,文中借用Kalman滤波思想对LSD提取电力的线斜率变化范围进行预测,建立ROI区域并在该区域内完成电力线提取缩短整体检测时间,最后在文中给出Kalman滤波跟踪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可行性。为解决传统算法中航拍绝缘子特征提取较差依赖图像分割、检测不具有普适性等缺陷,文中提出一种基于Faster R-CNN绝缘子识别定位方法。算法中依次选择ZFNet、VGG16网络模型提取航拍绝缘子特征,同时可视化Faster R-CNN训练过程中ZFNet与VGG16模型Loss曲线图,验证了两种模型可行性。最后对两种模型学习能力测试验证,测试结果表明,ZFNet模型平均精确率是0.75,VGG16模型平均精确率是0.89,二者在复杂环境中都能对航拍绝缘子识别定位,综合比较知VGG16识别效果略优于ZFNet。同时文中对VGG16模型运动模糊与不同光照下绝缘子图像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证明VGG16模型在整体上拥有较好鲁棒性,本文所提出绝缘子识别定位方法具有一定普适性和实用价值。此论文有图74幅,表5个,参考文献72篇。
董晋池[7](2005)在《基于OFDM的电力线通信系统仿真及其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线通信(PLC,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是利用电力线作为通信媒质来传输数据信息和话音信号的一种通信方式。由于电力线通信具有组网容易和成本低廉等优点,因而具有很高的应用潜力。随着人们对网络传输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挖掘电力线载波通信容量问题成为关键问题之一。本论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改进方案。 论文首先对电力线信道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深入研究了电力线噪声特性和分类,并对其中的主要噪声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现有各种电力线信道模型的比较分析,本文选择了M. Zimmermann和K. Dostert提出的自顶向下的信道模型,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其有效性。 论文使用MATLAB 6.5作为仿真工具,建立了基于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电力线通信系统平台,并利用该仿真平台进行了大量的仿真实验。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在电力线这种通信媒质中,采用OFDM调制技术可以很好地配合电力线通信信道,有效地抵御电力线信道噪声、衰减和时变特性所带来的影响。此外,OFDM子载波采用不同调制方式(例如,BPSK、QPSK、QAM)对系统的误码率也有较大的影响,其中BPSK具有更好的误比特性能:通过仿真比较,我们知道加入信道编码能够提高电力线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 最后,论文给出了研究总结,并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展望。
冯西[8](2013)在《电力线通信的信道与噪声建模研究与优化》文中认为电力线通信技术滥觞于上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将近90年的历史。国内对电力线通信技术的研究比较晚,将近上世纪末才开始电力线通信技术的研究。由于电力线网络具有分布广、无需二次布线等优点,因此,相比计算机网,通信网及广播电视网在覆盖率及覆盖范围上独具优势,所以电力线通信在互联网宽带“最后一千米”接入以及数字家庭内部联网等领域都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由于电力线最初的作用并不是来通信,而是用来传输电力。所以对于高数据率的数据传输来说,电力线媒介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传输环境。首先,传输信号经过在铜线上数十米的传输后会导致一个强烈的衰减,尤其是会在网络拓扑结构产生多径传输,从而产生频率选择性衰弱。其次,在电力线媒介中获得的不同类的电子噪声也会导致信号的失真。最后,网络中不同地点处的信道特性可能不相同,而且,依赖于连接到媒介中不同的家用电器也会导致信号在时域的波动。因此,有必要对电力线信道和噪声进行深入地研究。本文主要致力于对电力线信道建模的研究。在对相关文献认真阅读基础上,提出了基于PN序列相关法获得电力线信道传输函数的方法。并用该方法测量得出了150m/250m/350长度实验室电力线信道传输曲线,以及50m/100m/150m外场电力线信道传输函数曲线。同时为了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还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仪进行了辅助测试。测试结果表明PN序列相关法能够准确获得信道的传输函数曲线。此外,在对电力线信道建模的基础上,本文还对电力线信道在远程医疗上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实验。将采集的生理信号通过短距离电力线传输后,在接收端能够较好地恢复信号。
牟英峰[9](2007)在《基于重构算法和码距反馈的电力线通信网络可靠性研究》文中指出电力线宽带接入网、局域网和基于电力线通信的大规模监控系统的发展,对电力线通信网络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力线通信节点组网时,可靠性问题的关键是在变化的信道条件下,节点间通信链路是否能够可靠连接。在以往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中,针对电力线通信网络可靠性的研究较少;本文从理论和工程应用两个方面对提高电力线通信网络连通性及有效性的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前人研究的电力线信道输入阻抗、噪声、反射特性和信道模型,从中归纳出电力线信道的动态特性;分析电力线通信网络可靠性相关的已有成果,结合电力线通信网络应用和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电力线通信连通性问题是在大规模节点组网条件下,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应用OSI模型的系统分层方法,研究并指出现有电力线通信网络缺乏可互联的网络层功能,在MAC层上增加网络层的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并能以较小的代价和硬件开销实现这一功能。深入研究了电力线通信网络的可重构特性,指出电力线通信网络的逻辑重构问题即初始化问题。通过分步骤的重构初始化,提出了可重构的引理,进一步提出并证明了多级分层策略下的可重构算法。阐明了重构算法与普通中继网络的区别和同步方法;并指出了可重构算法位于受物理层限制较小的MAC层,这一特点对于现有电力线通信网络的硬件平台具有普遍的适应性。进一步研究逻辑重构后的网络拓扑,给出一种适用于混合电力线通信网络的低成本的类-TDMA的MAC层协议;应用M/D/1模型,与轮询系统对比,分析了协议的性能。分析了实际应用对重构算法的限制,给出了经过验证的工程算法,以及远程监控系统感兴趣的通用循环周期。与重构初始化算法同样地适应硬件平台,进行了基于累加器的FEC信道编码方法研究。针对窄带电力线通信网络,给出了码距最大化的信道编码原则;可使用重复编码累加器来构造最大码距的信道编码,以提高比特能量噪声比;指出即使物理层无累加器,也可在数据链路层实现软累加器。设计信道编码比特累加器,使用大数判决方法进行纠错,并给出了累加器大数判决的信道误码性能及实际工程验证结果。研究了累加器与经典TS-ARQ算法的资源消耗,指出基于累加器的信道编码能够降低资源消耗,并能够获得更好的时间性能。根据信道质量间接估计的基本需求,研究用信道编码码距的反馈信息将信道质量划分为离散的区间,作为信道编码的参考;给出了算法并作了对比性研究,证明在满足可靠性前提下,信道质量反馈编码能够提高通信有效性。针对电力线通信网与外部网的接口,提出使用单芯片嵌入式TCP/IP协议栈来构造瘦服务器模式网关,给出网关参考模型和基本结构,研究和阐述CGI的接口方法,给出应用层实现的具体方法。针对重构算法和累加器信道编码的应用,研制实用的电力线扩频通信模块,并指出实际应用对扩频通信的限制。重点研究和开发电力线窄带通信模块,详细阐述了设计步骤,影响物理层性能的因素及相应的解决办法;给出了使用窄带电力线通信模块进行组网的方法以及在远程照明监控系统中应用的工程实例。电力线可重构算法以及基于累加器的自适应信道编码,受物理层限制较小,具有优良的通用性。单芯片电力线通信网关和电力线通信模块的设计方法,对研制可靠的电力线通信网络组件,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2年实际试验工程验证重构算法、信道编码、组网方法和电力线通信模块,适于大规模电力线通信网络的开发,并为更多领域应用奠定了基础。
范博士[10](2021)在《面向综合能源服务的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国家积极推动能源改革,加快了综合能源服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布式能源和储能设备发挥重要作用。随之而来的,综合能源设备管理与优化调度需要达到更高的标准。伴随着大量终端设备的接入,电力线载波通信能否满足综合能源服务场景的通信需求至关重要。首先,本文通过对典型的综合能源服务场景的分析,研究电力线载波通信对综合能源业务的适配性。然后设计了融合电力线载波通信的综合能源管控通信网络架构,并参与了综合能源管控平台的部分建设。其次,针对智能楼宇的复杂环境,着重开展电力线载波信道资源分配优化算法的研究。本文依据多设备资源分配模型和基于速率自适应准则,对粒子群算法进行优化改进。基于此,设计出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速率最大化资源分配算法,并从仿真结果中可以验证改进的粒子群算法的优异性。最后,为了加强电力线载波通信终端信息采集能力,完成综合能源管控平台的建设,本文主要进行了电力线载波通信设备的研制。研制的终端设备在华北电力大学扬中智能电气研究中心得到应用,并且在综合能源管控平台中高效完成用电数据采集与传输功能。
二、对电力线的一些想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电力线的一些想法(论文提纲范文)
(1)宽带线性调频毫米波避障雷达对电力线探测与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状态 |
1.2.1 国外研究状态 |
1.2.2 国内研究状态 |
1.3 论文安排 |
2 宽带线性调频毫米波避障雷达系统理论分析 |
2.1 宽带线性调频毫米波避障雷达性能概述 |
2.2 宽带线性调频毫米波避障雷达工作原理分析 |
2.2.1 宽带线性调频毫米波避障雷达工作体制 |
2.2.2 LFMCW雷达测距原理分析 |
2.3 宽带线性调频毫米波避障雷达系统设计 |
2.3.1 宽带线性调频毫米波避障雷达系统构成 |
2.3.2 FPGA信号处理系统 |
2.3.3 毫米波避障雷达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3 宽带线性调频毫米波避障雷达对电力线探测研究 |
3.1 毫米波波段电力线的电磁散射特性 |
3.1.1 电力线结构 |
3.1.2 电力线表面的数学模型 |
3.1.3 雷达的散射截面积(RCS)的概念 |
3.1.4 毫米波波段电磁散射分析方法简介 |
3.1.5 毫米波波段电力线的RCS特征仿真 |
3.2 宽带线性调频毫米波避障雷达试验数据分析 |
3.2.1 静态探测试验数据分析 |
3.2.2 外场挂飞探测试验数据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电力线的毫米波雷达图像与电力线识别算法研究 |
4.1 电力线的毫米波雷达图像仿真 |
4.1.1 雷达成像系统 |
4.1.2 电力线的毫米波雷达图像仿真 |
4.2 直线检测算法研究 |
4.2.1 霍夫变换 |
4.2.2 RANSAC |
4.2.3 动态规划 |
4.2.4 其他的直线检测算法 |
4.3 直线分类算法研究 |
4.3.1 决策树 |
4.3.2 支持向量机 |
4.3.3 其他的直线分类算法 |
4.4 毫米波雷达图像中电力线检测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5 毫米波雷达图像中的电力线识别 |
5.1 图像的预处理 |
5.2 霍夫变换检测直线 |
5.3 候选直线特征向量的提取 |
5.4 决策树和支持向量机对电力线的识别 |
5.4.1 决策树对电力线的识别 |
5.4.2 支持向量机对电力线的识别 |
5.5 两种算法对电力线识别的性能分析 |
5.5.1 检测概率与虚警概率 |
5.5.2 不同信噪比下分类器的检测性能 |
5.5.3 算法的实时性能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低压宽带电力线信道特性统计分析及FPGA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简介 |
1.2.1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原理 |
1.2.2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应用领域 |
1.2.3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前景展望 |
1.3 低压电力线信道特性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低压电力线载波信道特性分析与信道模型 |
2.1 低压电力线载波信道特性 |
2.1.1 衰减特性分析 |
2.1.2 噪声特性分析 |
2.1.3 阻抗特性分析 |
2.1.4 时变特性分析 |
2.2 低压电力线载波信道模型 |
2.2.1 自上而下的电力线信道模型 |
2.2.2 自下而上的电力线信道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低压电力线信道特性测量与统计分析 |
3.1 信道基础特性测量方案 |
3.1.1 测量原理 |
3.1.2 测量安排 |
3.2 信道基础特性测量结果及其分析 |
3.2.1 阻抗特性 |
3.2.2 衰减特性 |
3.2.3 噪声特性 |
3.3 外场信道测量及其信道特性统计分析 |
3.3.1 宽带信道探测平台 |
3.3.2 频域特征统计分析 |
3.3.3 时域特征统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线信道发生器的FPGA实现与验证 |
4.1 总体设计框图及开发平台选择 |
4.1.1 总体设计框图 |
4.1.2 FPGA评估板 |
4.1.3 System Generator开发平台及流程 |
4.2 电力线信道发生器设计 |
4.2.1 伪随机数产生模块 |
4.2.2 插值模块 |
4.2.3 平均衰减模块 |
4.3 电力线信道发生器的FPGA实现与验证 |
4.3.1 伪随机数产生模块的System Generator实现与验证 |
4.3.2 插值模块的System Generator实现与验证 |
4.3.3 平均衰减模块的System Generator实现与验证 |
4.3.4 System Generator建立的电力线信道发生器系统模型及验证 |
4.3.5 Vivado开发平台的板级调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3)低压电力线通信信道噪声特性及消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压电力线通信技术和噪声特性研究现状 |
1.2.2 低压电力线通信系统有限记忆性及阶数研究现状 |
1.2.3 电力线通信系统随机脉冲噪声消除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思想与工作 |
1.3.1 论文所用电力线通信系统框架说明 |
1.3.2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电力线通信信道噪声特性及模型 |
2.1 引言 |
2.2 拓扑结构 |
2.3 PLC信道噪声特性 |
2.3.1 噪声特性及分类 |
2.3.2 实验室测试结果 |
2.4 噪声模型研究 |
2.4.1 电力线通信信道噪声常规建模 |
2.4.2 电力线通信信道噪声统计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线通信信道的有限记忆性 |
3.1 引言 |
3.2 信道的记忆性和有限状态的马尔科夫模型 |
3.3 数学模型以及马尔科夫模型阶数的选择 |
3.4 电力线通信信号包络和联合密度分布函数 |
3.5 电力线通信信道记忆性性阶数 |
3.5.1 电力线信道有限记忆性 |
3.5.2 记忆性噪声模型 |
3.6 仿真实验 |
3.6.1 电力线信道一阶有限记忆性仿真 |
3.6.2 不同噪声模型对电力线通信系统的影响仿真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时频峰值滤波的噪声消除研究 |
4.1 引言 |
4.2 时频峰值滤波原理 |
4.2.1 时频峰值滤波基本理论 |
4.2.2 时频峰值滤波的主要性质 |
4.3 窗长选择 |
4.3.1 误差分析 |
4.3.2 窗长的选择 |
4.4 仿真实验 |
4.4.1 背景噪声下TFPF去噪性能 |
4.4.2 冲击噪声环境下TFPF去噪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归一化时频峰值滤波 |
5.1 引言 |
5.2 归一化时频峰值滤波 |
5.2.1 信号的归一化处理 |
5.2.2 归一化时频峰值滤波算法 |
5.2.3 时频分布能量集中性度量 |
5.3 基于预估计参数的归一化时频峰值滤波算法 |
5.3.1 参数对信号归一化的影响及基于原始波形的参数选择方法 |
5.3.2 基于预估计的归一化时频峰值滤波算法 |
5.4 仿真实验 |
5.4.1 归一化TFPF性能仿真 |
5.4.2 基于预估计参数的归一化TFPF性能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时变参数的归一化时频峰值滤波 |
6.1 引言 |
6.2 时变窗长的TFPF理论 |
6.3 时变参数的归一化TFPF实现步骤 |
6.3.1 信号归一化下信噪比的变化 |
6.3.2 时变参数的TFPF |
6.4 仿真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电力线通信的APSK调制与LDPC编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力线通信简介 |
1.2 电力线通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PLC研究现状 |
1.2.2 国内PLC研究现状 |
1.3 调制与编码技术的意义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电力线信道模型及LDPC码 |
2.1 电力线信道模型 |
2.1.1 电力线信道的噪声特性 |
2.1.2 电力线通信多径信道模型 |
2.2 LDPC码基本理论 |
2.2.1 LDPC码的表示方法 |
2.2.2 LDPC码编码算法 |
2.2.3 LDPC码译码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PSK调制及比特交织编码调制系统 |
3.1 APSK星座表示 |
3.2 APSK的优化 |
3.2.1 APSK星座设计优化 |
3.2.2 APSK解映射算法的优化 |
3.3 基于APSK-LDPC的比特交织编码调制系统 |
3.3.1 比特交织编码调制系统 |
3.3.2 基于APSK-LDPC的 BICM系统优越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PSK非均匀差错保护的非均衡编码方案 |
4.1 APSK非均匀差错保护 |
4.1.1 APSK非均匀差错保护理论分析 |
4.1.2 APSK非均匀差错保护的量化计算 |
4.2 非均衡编码方案 |
4.2.1 多层编码调制系统 |
4.2.2 基于APSK非均匀差错保护的非均衡编码方案 |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5)基于无人机图像提取电力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力线路巡检 |
1.2.2 基于无人机图像的电力线提取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无人机巡线作业及图像预处理技术 |
2.1 无人机巡线系统组成及特点 |
2.1.1 无人机的分类及巡线特点 |
2.1.2 无人机巡线系统的组成 |
2.2 无人机电力线路巡检作业 |
2.2.1 无人机巡线作业要求和模式 |
2.2.2 无人机巡线作业方案 |
2.3 航拍图像的预处理技术 |
2.3.1 灰度化 |
2.3.2 直方图均衡化 |
2.3.3 图像的滤波去噪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图像边缘检测 |
3.1 经典边缘检测方法 |
3.1.1 罗伯茨边缘检测算子 |
3.1.2 索贝尔边缘检测算子 |
3.1.3 普鲁伊特边缘检测算子 |
3.1.4 拉普拉斯边缘检测算子 |
3.1.5 坎尼边缘检测算子 |
3.2 LOG边缘检测算子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电力线提取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直线提取方法的发展过程 |
4.3 Radon变换法提取电力线 |
4.4 Hough变换法提取电力线 |
4.4.1 Hough变换法原理 |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 基于Hough变换的Radon变换改进方法提取电力线 |
4.5.1 基于Hough变换的Radon变换改进方法原理 |
4.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节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无人机自主巡线与绝缘子识别定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2 架空线路图像预处理 |
2.1 图像灰度化 |
2.2 光照不均匀图像增强 |
2.3 图像滤波 |
2.4 图像分割理论 |
2.5 边缘检测 |
2.6 形态学基本运算 |
2.7 本章小结 |
3 电力线提取与跟踪 |
3.1 电力线路特性分析 |
3.2 直线提取算法 |
3.3 Hough变换法 |
3.4 Radon变换法 |
3.5 LSD算法 |
3.6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输电线路跟踪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深度学习航拍绝缘子识别定位 |
4.1 卷积神经网络简介 |
4.2 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概述与发展 |
4.3 Faster R-CNN算法原理 |
4.4 绝缘子样本集制作 |
4.5 Faster R-CNN训练与共享卷积形成 |
4.6 绝缘子识别定位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OFDM的电力线通信系统仿真及其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电力线通信概述 |
1.1.1 电力线通信系统简介 |
1.1.2 电力线通信与其他通信方式的比较 |
1.2 电力线通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力线通信国外研究现状 |
1.2.2 电力线通信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电力线通信国际组织或标准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第2章 电力线通信信道特性与建模 |
2.1 信道阻抗与信道衰减 |
2.1.1 信道阻抗 |
2.1.2 信道衰减 |
2.2 电磁兼容性问题 |
2.2.1 与无线业务的兼容性 |
2.2.2 不同PLC系统的兼容性 |
2.3 电力线的噪声特性与建模 |
2.3.1 电力线的噪声特性与分类 |
2.3.2 背景噪声模型 |
2.3.3 窄带噪声模型 |
2.3.4 脉冲噪声模型 |
2.3.5 常用家用电器噪声辐射级别 |
2.4 电力线通信系统调制方式比较 |
2.5 电力线信道数学模型 |
2.5.1 电力线信道通用模型 |
2.5.2 电力线信道简化模型 |
2.6 电力线通信信道容量 |
2.6.1 电力线信道的仙农定理 |
2.6.2 电力线参考信道的信道容量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线通信OFDM方案设计及其仿真 |
3.1 OFDM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
3.2 OFDM的基本原理与数学表示 |
3.2.1 OFDM的基本原理 |
3.2.2 OFDM的数学表示 |
3.3 OFDM技术的特点 |
3.3.1 OFDM技术的优点 |
3.3.2 OFDM技术的缺点 |
3.3.3 OFDM技术的峰均比问题 |
3.4 电力线通信OFDM方案 |
3.4.1 整体描述 |
3.4.2 卷积编码和Viterbi译码 |
3.4.3 交织与解交织 |
3.4.4 子载波调制与解调 |
3.4.5 循环前缀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OFDM的电力线通信系统仿真与性能分析 |
4.1 系统仿真模型与仿真条件 |
4.2 噪声仿真 |
4.2.1 背景噪声的仿真分析 |
4.2.2 脉冲噪声的仿真分析 |
4.3 电力线参考信道模型仿真 |
4.3.1 电力线参考信道的仿真比较 |
4.3.2 信道衰减与电缆长度的关系 |
4.4 电力线信道容量分析与仿真 |
4.4.1 电力线信道容量界与电力线长度的关系仿真 |
4.4.2 电力线参考信道容量仿真 |
4.5 OFDM子载波调制方式比较 |
4.6 信道编码性能仿真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研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
5.3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电力线通信的信道与噪声建模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电力线通信简介 |
1.1.1 电力线通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2 电力线通信在远程医疗上的应用 |
1.2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1.3 论文的主要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力线通信信道分析与研究 |
2.1 电力线通信信道建模技术分析 |
2.2 电力线特点分析 |
2.3 电力线信道输入阻抗分析 |
2.4 电力线信道衰减特性分析 |
2.5 电力线信道噪声特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N序列对电力线信道的建模 |
3.1 测量方法与原理 |
3.1.1 测量原理分析 |
3.1.2 PN序列介绍 |
3.1.3 测量使用仪器说明 |
3.2 实验流程 |
3.3 数据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PN序列对实验室信道的建模 |
4.1 实验室信道介绍 |
4.2 信道测量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PN序列对外场电力线信道的建模 |
5.1 方法与原理 |
5.2 信道测量结果与分析 |
5.2.1 信道测量地点选择 |
5.2.2 信道测量数据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力线通信在远程医疗上的应用探索 |
6.1 电力线通信与远程医疗 |
6.2 系统整体设计原理 |
6.3 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内容总结 |
7.2 研究内容展望 |
7.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基于重构算法和码距反馈的电力线通信网络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电力线数据通信研究的发展和现状 |
1.2.1 电网拓扑和电气结构 |
1.2.2 电力线载波传输 |
1.2.3 窄带和扩频及OFDM 的应用 |
1.2.4 电力线通信技术标准及大规模试验 |
1.3 电力线通信可靠性相关的研究 |
1.3.1 电力线信道输入阻抗和衰减 |
1.3.2 电力线信道噪声测量和分类 |
1.3.3 电力线信道模型 |
1.4 电力线通信网络可靠性问题及研究成果 |
1.4.1 电力线通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1.4.2 TS-ARQ 和编码及中继的研究 |
1.4.3 Ad Hoc 网的自动路由和初始化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力线通信网络可重构算法 |
2.1 引言 |
2.2 电力线通信网络重构的必要性 |
2.2.1 电力线通信网络物理结构特点 |
2.2.2 电力线通信网络的动态逻辑拓扑 |
2.3 电力线通信网络的分层结构 |
2.3.1 OSI 模型中层的划分和功能 |
2.3.2 电力线通信网络的局域网特征 |
2.3.3 电力线通信网络失效的深层原因 |
2.4 电力线通信网络重构的途径 |
2.5 电力线通信网络可重构初始化定理 |
2.5.1 基本定义和概念 |
2.5.2 电力线通信网络可重构步骤与引理 |
2.5.3 电力线通信网络可重构算法与流程 |
2.5.4 可重构系统与带有中继网络的区别 |
2.6 重构中的同步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重构初始化后的逻辑拓扑和工程算法 |
3.1 引言 |
3.2 逻辑重构后的网络拓扑和性能 |
3.2.1 网络结构和性能分析 |
3.2.2 归一化的期望延时 |
3.3 电力线通信网络可重构的工程算法 |
3.3.1 工程应用对算法的限制 |
3.3.2 网关的表驱动路由 |
3.3.3 工程算法举例 |
3.4 工程中有用的实际循环周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码距自适应的信道编码 |
4.1 引言 |
4.2 信道编码差错控制原理 |
4.2.1 信道编码的有效性与可靠性限制 |
4.2.2 针对可靠性设计信道编码的基本原则 |
4.3 信道编码的窄带随机过程检测 |
4.3.1 码距最大化的信道编码 |
4.3.2 窄带接收机的基本结构 |
4.3.3 提高信噪比的重复编码和累加器解码 |
4.3.4 累加器输出的大数判决 |
4.3.5 处理器资源消耗和误码性能比较 |
4.4 信道编码提高通信可靠性的验证 |
4.4.1 未使用信道编码的工程实测 |
4.4.2 基于累加器信道编码的工程实测 |
4.5 电力线信道质量反馈 |
4.5.1 信道质量间接估计的方法 |
4.5.2 带有信道质量反馈的信道编码器 |
4.5.3 信道重复编码的时间消耗 |
4.6 信道编码和解码的同步 |
4.6.1 短时间区域同步窗 |
4.6.2 窄带编解码同步的一般公式 |
4.7 带有信道质量反馈的信道编码测试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力线通信网络的单芯片TCP/IP 网关 |
5.1 引言 |
5.2 网关参考模型和嵌入式TCP/IP 协议栈结构 |
5.2.1 电力线网关参考模型 |
5.2.2 电力线网关结构原理 |
5.2.3 TCP/IP 协议栈的结构 |
5.3 嵌入式TCP/IP 协议栈的应用层处理 |
5.3.1 CGI 接口 |
5.3.2 电力线通信接口 |
5.4 应用层的处理方法 |
5.4.1 应用层功能转换 |
5.4.2 网关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扩频和窄带电力线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
6.1 引言 |
6.2 扩频电力线通信模块 |
6.2.1 扩频系统的抗干扰原理 |
6.2.2 扩频电力线模块的电路设计及测试 |
6.2.3 宽带噪声对扩频的限制 |
6.3 窄带FSK 电力线通信基础模块 |
6.3.1 功能简介 |
6.3.2 与主处理器接口 |
6.3.3 发射接收通道的同步设计 |
6.3.4 耦合变压器漏感 |
6.3.5 温度对通信的影响 |
6.3.6 数据包前导符的控制 |
6.4 试验工程实例 |
6.4.1 试验工程概况 |
6.4.2 基于电力线通信的照明远程监控网络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面向综合能源服务的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综合能源服务研究现状 |
1.2.2 电力线载波通信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综合能源服务与电力线载波通信机理 |
2.1 综合能源服务场景与通信需求 |
2.1.1 智能楼宇 |
2.1.2 智慧工业园区 |
2.1.3 基于综合能源管控的通信需求 |
2.2 电力线载波通信机理 |
2.2.1 电力线载波通信基本原理 |
2.2.2 电力线载波通信传输特性 |
2.2.3 电力线载波OFDM技术 |
2.3 电力线载波通信对综合能源管控的适配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融合电力线载波的综合能源管控系统架构 |
3.1 面向智能楼宇的能源系统结构与运行模式 |
3.1.1 智能楼宇能源系统结构 |
3.1.2 智能楼宇内能源系统的运行方式 |
3.2 融合电力线载波通信的综合能源管控通信网络架构 |
3.2.1 智能楼宇综合能源管控平台架构设计 |
3.2.2 综合能源管控系统的通信网络架构 |
3.2.3 电力线载波通信模块的部署方案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综合能源管控的电力线载波资源分配 |
4.1 智能楼宇环境下的电力线载波信道特征 |
4.2 面向综合能源管控的资源分配模型 |
4.2.1 多设备资源分配模型 |
4.2.2 速率自适应准则 |
4.3 自适应子载波动态分配算法 |
4.3.1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 |
4.3.2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速率最大化资源分配算法 |
4.4 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 |
4.4.1 参数设置 |
4.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综合能源管控的电力线载波通信设备研制与应用 |
5.1 电力线载波通信设备硬件设计 |
5.1.1 设备硬件架构设计 |
5.1.2 主控模块设计 |
5.1.3 载波通信电路设计 |
5.1.4 电源电路设计 |
5.2 电力线载波通信设备软件设计 |
5.2.1 设备软件架构设计 |
5.2.2 事件处理功能 |
5.2.3 程序流程说明 |
5.3 综合能源管控平台的现场应用 |
5.3.1 实验楼宇基本概括 |
5.3.2 载波通信的信息汇聚 |
5.3.3 综合能源管控系统可视化界面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四、对电力线的一些想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宽带线性调频毫米波避障雷达对电力线探测与识别技术研究[D]. 房芳.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1)
- [2]低压宽带电力线信道特性统计分析及FPGA实现[D]. 贾睿.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2)
- [3]低压电力线通信信道噪声特性及消除研究[D]. 苏岭东.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4]基于电力线通信的APSK调制与LDPC编码研究[D]. 刘希文.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5]基于无人机图像提取电力线方法研究[D]. 孙蕊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6]无人机自主巡线与绝缘子识别定位方法研究[D]. 童雷.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7]基于OFDM的电力线通信系统仿真及其性能分析[D]. 董晋池.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6)
- [8]电力线通信的信道与噪声建模研究与优化[D]. 冯西. 北京邮电大学, 2013(11)
- [9]基于重构算法和码距反馈的电力线通信网络可靠性研究[D]. 牟英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5)
- [10]面向综合能源服务的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研究与应用[D]. 范博士.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