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洲菊的大棚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朱朋波,邵小斌,孙明伟,汤雪燕,葛金涛,赵统利,王江英[1](2021)在《基于不同基质及播种方式对非洲菊种子育苗影响试验》文中指出为了研究适合非洲菊新品种的栽培方式,以不同的栽培基质和非洲菊品种杂交组合为材料,采用不同播种方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营养钵基质育苗、恒温培养箱无土育苗、穴盘基质育苗、直播园土4种不同处理条件下,非洲菊种子发芽所需时间、发芽率、成活率等指标均表现差异明显。经综合分析,采取营养钵或穴盘方式并配以基质腐殖土︰珍珠岩︰草炭=1︰1︰1的处理方式效果最佳,可以在我国自主研发新品种过程中推广应用。
陈玮婷,夏朝水,陈昌铭,曹奕鸯[2](2020)在《6个非洲菊品种的花粉特性及其离体萌发》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不同条件下的花粉特性及其离体萌发,笔者通过测定6个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 Bolus)品种的花粉形态、花粉数量和花粉活力,明确花粉特性和不同条件下的花粉活力;利用spss 23.0软件进行花粉大小、形态指数和花粉数量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个非洲菊品种的花粉形态、花粉数量和花粉活力均存在差异。‘玲珑’的花粉粒最大,‘大雪菊’的花粉粒最小;‘云南红’花粉数量最多,‘玲珑’花粉数量最低;用花粉离体萌发法测定不同时期(初开、半开、盛开期)和不同温度下(5, 15, 25, 35℃)的花粉活力范围分别为2.75%~33.54%和0.37%~34.62%。系统聚类法以花粉粒粒长和花粉粒直径聚类,在组间距离为25处,6个非洲菊品种被划分为二大类,第一大类包括‘大雪菊’、‘拉丝’、‘香槟’、‘云南红’和‘紫霞’,第二类中的‘玲珑’单独聚成1类。
郭方其,陈文海,叶琪明,丁晓瑜,吴超[3](2020)在《不同非洲菊品种在浙北地区的适应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对9个非洲菊品种在浙北地区的植株形态性状、花型、花蕊色、切花产量、茎秆品质、抗病性等指标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并对不同非洲菊品种在浙北地区的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红色品种世纪红、橘黄色品种大雪桔、黄色品种黄色风暴、粉色品种西瓜粉和玲珑表现较好,切花产量较高,分枝性强,花葶较长,花型和花色好,色泽亮丽,适合浙北地区在冬季栽培种植。
单芹丽,汪国鲜,吴旻,吴丽芳,方洪兵,李绅崇,杨春梅[4](2020)在《非洲菊单倍体移栽苗培育的关键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非洲菊(Gerbera hybrida)单倍体组培繁殖苗为材料,研究培养基、炼苗时间和基质对非洲菊单倍体生根和移栽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根前的增殖培养基对后期的生根培养影响显着,增殖培养基为MS改良培养液+KT 0.15 mg·L-1,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6 mg·L-1+NAA 0.1 mg·L-1,是生根苗培育的最佳培养基组合。室内培养20 d后,移入大棚炼苗4 d,再在V腐植土∶V红土∶V珍珠岩=4∶1∶0.5的混合基质中培育的移栽苗,其炼苗成活率和移栽成活率最高。
刘斯莉,张友泓[5](2020)在《基质袋培和土壤栽培非洲菊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自然环境,通过基质袋培和传统土壤栽培两种不同的栽培方式,分别对非洲菊花茎长、花茎粗、花朵直径、连续经过两个夏天后的产量、保苗率等几个方面进行观测分析,结果显示用基质栽培的非洲菊,商品性要优于用土壤栽培的,产量也在不同程度上高于土壤栽培,特别是对‘热带草原’‘玲珑’这样比较难种植、但市场需求量又大的品种来说,在保苗护苗方面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更高。
石乐娟,吴青青,王维泽,张丽,杨胜俊,许红娟,崔嵬[6](2020)在《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法评价非洲菊不同品种对低温弱光的适应性》文中认为以贵阳地区栽培的13个非洲菊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冬春季节低温弱光对非洲菊不同品种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游离脯氨酸、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丙二醛和质膜透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模糊隶属函数法及聚类分析法对非洲菊不同品种进行耐低温弱光适应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丙二醛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5个指标可作为非洲菊耐低温弱光性的评价鉴定指标。13个非洲菊品种的耐低温弱光性依次为:秋日、娇艳>阳光海岸、大088、白马王子>缤纷>鸿运、红色妖姬>红极星、贵族>玲珑、靓粉、蜜糖。
包巧玲[7](2020)在《非洲菊高产优质栽培管理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洲菊别名扶郎花,为菊科大丁草属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原产南非,性喜冬暖夏凉、光照充足、空气流通的气候环境。其花朵硕大,花盘直径可达10cm左右;花枝挺拔,花秆长40cm以上,插花寿命长,又有"扶持郎君,事业发达"之寓意,因而倍受消费者的青睐。这种花在保护地条件下栽培可周年开花,且切花率高,南京地区每株可产花25支以上。一个标准大棚种植1000株,年产花25000
曹宇[8](2019)在《西花蓟马与黄胸蓟马对花卉寄主的适应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属于外来入侵害虫,其寄主广泛,自传入我国以来,在多地暴发成灾。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属于本地栖花害虫,寄主同样较广,在沿海地区芒果上危害严重,近年在多地有其危害的报道。两者在许多植物上具有相似的生态位,尤为喜好危害花卉寄主,且不同花卉上两者具有不同的种群优势,表现出不同的寄主适应性。本文通过田间蓟马嗜食性调查、室内不同嗜食寄主上蓟马种群增长,分析了两种蓟马对不同花卉寄主的适应性;通过对寄主理化性状的差异分析(寄主的颜色、挥发物、次生物质及营养物质等),不同嗜食性寄主转换下,蓟马能源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及脂肪)、解毒酶(细胞色素P450、羧酸酯酶、磷酸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及乙酰胆碱酯酶)及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的响应差异,探讨两者对寄主不同的理化适应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蓟马寄主嗜食性调查田间调查发现,西花蓟马与黄胸蓟马同时在21种花卉植物上发生、为害,但表现出不同的寄主嗜食性。玫瑰Rosa rugosa、月季Rosa chinensis及万寿菊Tagetes erecta等3种花卉为西花蓟马的最适宜寄主;栀子花Gardenia jasminoides及八仙花Hydrangea macrophylla等2种花卉为黄胸蓟马的最适宜寄主。两种蓟马分别在玫瑰、栀子花上表现出相反的寄主适合度,而在非洲菊上具有相同的寄主适合度。2蓟马田间种群动态调查及室内种群增长研究(1)蓟马田间种群动态调查20162018年间,持续3年定点调查发现,西花蓟马在不同花卉上的种群数量为玫瑰>非洲菊>栀子花,黄胸蓟马为栀子花>非洲菊>玫瑰。3年间,两者在相同花卉寄主上的种群比例虽不同,但大致相似,玫瑰上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分别是黄胸蓟马的3.56,2.79及3.01倍;非洲菊上,两者的种群数量接近1:1;而栀子花上黄胸蓟马的数量分别是西花蓟马的1.92,2.18及2.11倍。(2)室内蓟马种群增长研究相同起始蓟马种群下,在实验室分别以玫瑰、非洲菊及栀子花3种花瓣作为饲养材料,相同的时间处理下(15,30及45 d),西花蓟马种群数量为玫瑰>非洲菊>栀子花,黄胸蓟马为栀子花>非洲菊>玫瑰。相同寄主上,同一时间(15,30及45 d),西花蓟马在玫瑰上的种群数量高于黄胸蓟马,栀子花上则相反;非洲菊上尽管15 d处理下的西花蓟马种群数量高于黄胸蓟马,但30及45 d处理下,两者的种群数量无显着差异。蓟马在玫瑰、非洲菊和栀子花上的发育历期差异显着,西花蓟马在3种花卉上的发育历期分别为9.38,9.85和10.62 d,黄胸蓟马分别为10.92,10.06和9.69d;两者在不同寄主上的存活率差异显着,西花蓟马在3种寄主上的世代存活率为84.33%,79.00%和74.33%,黄胸蓟马为59.00%,74.00%和80.67%。两种蓟马在3种花卉上的总产卵量也具有显着差异,西花蓟马在玫瑰、非洲菊及栀子花上的总产卵量分别为128.58粒/雌,101.80粒/雌和87.74粒/雌,黄胸蓟马分别为59.88粒/雌,73.80粒/雌和91.38粒/雌。西花蓟马在不同寄主上的净增殖率R0为玫瑰(65.15)>非洲菊(49.09)>栀子花(38.66),黄胸蓟马分别为玫瑰(27.47)<非洲菊(36.84)<栀子花(47.91);不同寄主上两种蓟马的内禀增长率rm具有类似结果。而在相同寄主上,西花蓟马在玫瑰及非洲菊上的发育历期显着低于黄胸蓟马,栀子花上则显着高于后者;玫瑰上西花蓟马的世代存活率显着高于黄胸蓟马,栀子花上则显着低于后者,两者在非洲菊上的存活率无显着差异。西花蓟马在玫瑰及非洲菊上的总产卵量显着高于黄胸蓟马,但两者在栀子花上的总产卵量无显着差异。西花蓟马在玫瑰上的R0和rm显着高于黄胸蓟马,而两者在栀子花上的结果相反;西花蓟马在非洲菊上的R0显着高于黄胸蓟马,但rm与黄胸蓟马无显着差异。3花卉寄主理化性状差异分析(1)寄主颜色、挥发物对蓟马行为反应的影响RGB颜色模型及叶碟法测试发现,西花蓟马对3种花卉的颜色偏好为玫瑰>非洲菊>栀子花,而黄胸蓟马则为栀子花≈非洲菊>玫瑰,说明花卉的颜色对蓟马的寄主选择有重要影响。Y型嗅觉仪及四臂嗅觉仪测定表明,3种花卉的挥发物对西花蓟马的吸引力由强到弱为玫瑰>非洲菊>栀子花,对黄胸蓟马为栀子花>非洲菊>玫瑰。因此,寄主挥发物能为蓟马定位适宜寄主提供重要线索。3种花卉挥发物的成分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在玫瑰、非洲菊及栀子花的挥发物中分别检测到23,16和36种化合物,含量最高的分别为3,5-二甲氧基甲苯(24.94%),反式-3-戊烯-2-酮(52.31%)及L-芳樟醇(52.06%)。(2)花卉营养物质含量测定3种花卉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可溶性糖在栀子花上含量最高(23.75 mg.g-1),其次为非洲菊(20.67mg.g-1),在玫瑰上最低(12.41 mg.g-1)。可溶性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均在玫瑰上最高,分别为110.04和94.74 mg.g-1;其次为栀子花,分别为78.44和65.33 mg.g-1;在非洲菊上最低,分别为28.77和25.44 mg.g-1。(3)花卉次生物质含量测定单宁酸、黄酮、生物碱及总酚等次生物质的含量在3种寄主间具有不同的显着性差异。非洲菊的单宁酸含量最高(7.01 mg.g-1),其次为栀子花(5.74 mg.g-1),玫瑰上最低(4.66 mg.g-1);不同寄主上总酚的含量同样为非洲菊>栀子花>玫瑰;栀子花上的黄酮含量最高(9.03 mg.g-1),但与非洲菊无显着差异(8.60mg.g-1),玫瑰上最低(2.89 mg.g-1);3种寄主上的生物碱含量无显着差异。(4)花卉细胞液p H值非洲菊花瓣的细胞液p H值最高(5.89),显着高于玫瑰与栀子花,但后两者细胞液的p H值无显着差异。4寄主转换胁迫对蓟马能源物质的影响源于玫瑰的西花蓟马与黄胸蓟马种群,其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均最低(7.43和7.33μg/头),源于栀子花的蓟马种群则最高(8.62和7.58μg/头)。取食不同寄主后,西花蓟马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为玫瑰>非洲菊>栀子花,黄胸蓟马为栀子花>非洲菊>玫瑰。源于玫瑰、非洲菊的西花蓟马种群,其体内的脂肪含量无显着差异,但两者显着高于源于栀子花的西花蓟马种群;源于栀子花与非洲菊的黄胸蓟马种群,其体内的脂肪含量无显着差异,但两者显着高于源于玫瑰的黄胸蓟马种群。在3种花卉的相互短时转换胁迫下(1,3,6,9,12,24及48 h),相较于与对照,两种蓟马的可溶性糖含量具有相似的显着升高或降低;相同处理下,蓟马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及脂肪含量无显着变化,说明可溶性糖能及时对寄主的转换胁迫作出响应。在寄主多代转换处理下(F1F4代),在嗜食性较高与较低的寄主相互转换胁迫下,两种蓟马可溶性糖的含量具有相似的升高或降低,但无特定规律。而在嗜食性较强的寄主转移至嗜食性较弱的寄主时,伴随了蓟马体内可溶性蛋白质、脂肪含量的降低,反之则升高。研究结果说明,寄主短时转换处理与多代转换处理下,蓟马不同的能源物质存在响应差异;相同能源物质在两种蓟马间,也存在响应差异。总体上,蓟马在转换寄主上适应23代后,其体内能源物质可达到稳定。5蓟马解毒酶、保护酶对寄主转换胁迫的响应源于不同寄主的蓟马种群,西花蓟马的细胞色素P450酶、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及谷胱甘肽转移酶等解毒酶的活性由高到低为栀子花>非洲菊>玫瑰,而黄胸蓟马则刚好相反,两种蓟马的磷酸酯酶(ACP/ALP)在不同寄主之间无显着差异。源于不同寄主上的不同保护酶,西花蓟马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玫瑰上最高,栀子花上最低;而黄胸蓟马SOD的酶活性在不同寄主之间无显着差异。西花蓟马的过氧化氢酶CAT在不同寄主之间无显着差异,但黄胸蓟马的CAT活性在栀子花上最高,在玫瑰上最低。两种蓟马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在不同寄主上均无显着差异。不同嗜食性寄主短时转换胁迫下(1,3,6,9,12,24及48 h),除磷酸酯酶(ACP/ALP)无显着变化外,相同寄主转换下,两种蓟马的其他解毒酶具有不同的活性变化趋势,但无特定规律。寄主多代转换下(F1F4代),由嗜食性较高的寄主转移至嗜食性较低的寄主时,蓟马解毒酶(磷酸酯酶ACP/ALP除外)的活性逐渐升高;反之则降低。经过12、至多3代的适应,蓟马解毒酶的活性可在新寄主上稳定。不同嗜食性寄主短时相互转换胁迫下,两种蓟马的保护酶具有不同活性变化趋势,但无特定规律。寄主多代转换处理下,由嗜食性较高的寄主转移至嗜食性较低的寄主时,两种蓟马的保护酶(POD除外)总体上逐渐降低;反之则逐渐升高。经过1代以上的适应后,蓟马保护酶的活性可在新寄主上稳定。通过以上研究,明确了入侵害虫西花蓟马与本地种黄胸蓟马在寄主嗜食性、寄主适应性等方面的差异,从寄主的理化性状差异、蓟马对寄主转换的生理响应差异阐明了两种蓟马对寄主不同的生理生态学适应机制。研究结果为花卉上蓟马类害虫的重点防治提供了依据,更为探明入侵害虫的成灾机理、预测预报及有效治理等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理论基础。
李彪[9](2019)在《上海地区非洲菊鲜切花大棚保护地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上海是我国非洲菊鲜切花的重要消费地及栽培地之一,为进一步促进上海地区非洲菊产业发展,经过多年研究,从种苗选择、整地作畦、种苗移栽、肥水管理、光温调控、疏叶疏蕾、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等方面,系统论述了非洲菊鲜切花大棚保护地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以供相关种植单位参考借鉴。
吴双[10](2019)在《光质和赤霉素对非洲菊观赏性状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非洲菊“紫霞”(Gerbera jamesonii‘Zixia’)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光质(白、红、蓝光)和GA3(0、50、125、200 mg/L)处理对植株营养生长、开花、花期叶片生理特性、与花色有关酶活性的影响,分析各处理对其生理和开花的效果,探索对开花最适宜的光质和GA3浓度。结果如下:(1)GA3和红、蓝光处理能从不同方面促进非洲菊营养生长,红光处理有利于开花,红光和GA3处理均能使株高增高、花径增大、开花数量增多、花期提前并延长了花期持续时间,与对照相比,红光+GA350 mg/L处理下株高增高18.66%,花径增大10.13%,开花数量增加86.67%,始花期提前16 d,并延长花期15 d,蓝光处理抽生新叶多、叶面积大,但蓝光可能抑制了花芽形成,导致开花数量减少。(2)非洲菊经GA3、红光、蓝光处理后,叶片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并在开花后期有效维持叶绿素的积累,光合能力增强。在整个开花期间,红光+GA350 mg/L、蓝光+GA350 mg/L处理下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较高,其中红光+GA350 mg/L处理总叶绿素含量最高,在开花末期(P6时期)与对照相比增加127.50%。(3)GA3和红、蓝光处理均可显着促进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积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GA3、红光处理缓解了丙二醛(MDA)含量的升高,减轻了膜质伤害程度,红光+GA350 mg/L、红光+GA3125 mg/L处理效果较好;而GA3、蓝光处理显着增加了叶片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P<0.05),红光抑制了可溶性蛋白的积累,其中蓝光+GA3125 mg/L和蓝光+GA3 200 mg/L处理有较好效果。GA3和红、蓝光处理从不同方面延缓了叶片衰老,为开花和叶片的正常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4)GA3和蓝光处理有助于花色素苷的积累和花瓣着色,有效诱导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升高,加速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降低,延缓花色素苷的降解,蓝光+GA350 mg/L处理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在开花末期(P6时期)花色素苷含量增加了79.89%,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提高23.50%,多酚氧化酶活性降低了59.39%。试验表明,外施GA3和红、蓝光处理均能整体改善非洲菊“紫霞”的营养状况,光质结合GA3处理比单因素处理效果更好。红光有利于提前开花、提高切花产率和品质,蓝光有利于花瓣着色,但蓝光处理下开花数量少、花径小。综合分析表明红光+GA350 mg/L和红光+GA3125 mg/L处理效果最佳,可有效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开花品质,并延长观赏时间。
二、非洲菊的大棚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洲菊的大棚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不同基质及播种方式对非洲菊种子育苗影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和地点 |
1.2 试验处理和时间 |
2 结果和分析 |
2.1 不同处理的发芽时间 |
2.2 不同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2.3 不同播种方式下种苗成活率 |
3 讨论 |
(3)不同非洲菊品种在浙北地区的适应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品种发病死亡率及瓶插寿命 |
2.2 不同品种非洲菊表型性状的描述性分析 |
2.3 不同品种切花产量和品质比较 |
2.4 色泽稳定性及生长势 |
2.5 品种综合评价 |
3 讨论 |
(5)基质袋培和土壤栽培非洲菊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品种选择 |
选址和基础设施 |
种植方法 |
数据收集与测定 |
花茎长、花茎粗、花朵直径的测定 |
产量、增产率的测定 |
保苗率的测定 |
经济效益测算 |
结果与分析 |
基质栽培与土壤栽培在商品花品质、产量、保苗率上的比较 |
基质栽培对比土壤栽培的经济效益分析 |
讨论 |
(6)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法评价非洲菊不同品种对低温弱光的适应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1.2.2 指标测定 |
1.2.3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低温弱光对非洲菊不同品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 不同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2.3 利用模糊隶属函数分析评价非洲菊不同品种的适应性 |
2.4 非洲菊不同品种的聚类分析 |
3 结 论 |
(7)非洲菊高产优质栽培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试管苗的驯化 |
2 定植及管理 |
2.1 植床的准备及定植 |
2.2 肥水管理 |
2.3 温度及光照 |
2.4 中耕及摘叶 |
3 鲜花的采收 |
4 病虫害防治 |
(8)西花蓟马与黄胸蓟马对花卉寄主的适应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中部分名词缩略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概述 |
2 花卉蓟马的种类 |
3 花卉蓟马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
4 花卉上蓟马的发生、为害 |
5 蓟马的综合防治 |
6 花卉上蓟马的竞争及其寄主适应性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蓟马寄主嗜食性调查与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方法 |
1.2 蓟马嗜食性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蓟马田间种群动态调查及室内种群增长研究 |
第一节 蓟马田间种群动态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地点及方法 |
1.2 蓟马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蓟马室内种群发展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蓟马短时种群增长观察 |
1.2.2 蓟马生命表参数比较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蓟马短时种群增长比较 |
2.2 蓟马在不同寄主上的生命表构建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章 花卉寄主理化性状对蓟马寄主适应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蓟马对花卉寄主颜色的选择性 |
2.2 蓟马对花卉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及成分、含量分析 |
2.3 花卉寄主细胞液pH值比较 |
2.4 花卉寄主营养物质含量比较 |
2.5 花卉寄主次生物质含量比较 |
3 讨论 |
第五章 寄主转换对蓟马能源物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寄主上蓟马的能源物质含量差异 |
2.2 寄主短时转换胁迫对蓟马能源物质的影响 |
2.3 寄主多代转换胁迫对蓟马能源物质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六章 寄主转换对蓟马解毒酶、保护酶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寄主转换对蓟马的解毒酶的影响 |
2.1.1 不同寄主上蓟马解毒酶的活性 |
2.1.2 寄主短时转换对蓟马解毒酶的影响 |
2.1.3 寄主多代转换对蓟马解毒酶的影响 |
2.2 寄主转换对蓟马保护酶的影响 |
2.2.1 不同寄主上蓟马的保护酶活性 |
2.2.2 寄主短时转换胁迫下对蓟马保护酶的影响 |
2.2.3 寄主多代转换对蓟马保护酶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3 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 发表论文 |
2 主持及参与项目 |
3 荣誉获得情况 |
4 参加学术会议 |
(9)上海地区非洲菊鲜切花大棚保护地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种苗选择 |
2 整地做畦和种苗移栽 |
2.1 整地做畦 |
2.2 种苗移栽 |
3 肥水管理 |
3.1 施肥管理 |
3.2 水分管理 |
4 光温调节控制 |
4.1 光照 |
4.2 温度 |
5 疏叶疏蕾 |
5.1 疏除早期花蕾 |
5.2 摘除老叶 |
6 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 |
6.1 病害 |
6.2 虫害 |
6.2.1 叶螨 |
6.2.2 蚜虫 |
6.2.3 其他害虫 |
(10)光质和赤霉素对非洲菊观赏性状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非洲菊研究概况 |
1.1.1 非洲菊的育种研究 |
1.1.2 非洲菊的成花调控 |
1.1.3 非洲菊的繁殖研究 |
1.1.4 非洲菊的栽培技术研究 |
1.2 光质对植物的影响研究概述 |
1.2.1 光质对植物茎生长的影响 |
1.2.2 光质对植物叶片生长的影响 |
1.2.3 光质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
1.2.4 光质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1.2.5 光质对植物代谢产物的影响 |
1.3 赤霉素对植物的影响研究概述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试验设计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2.4 试验测定指标及其方法 |
2.4.1 形态指标和观赏性状指标的测定 |
2.4.2 生理指标的测定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光质和GA_3 处理对非洲菊营养生长的影响 |
3.2 不同光质和GA_3 处理对非洲菊开花的影响 |
3.3 不同光质和GA_3 处理对非洲菊花色参数的影响 |
3.4 不同光质和GA_3 处理对非洲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
3.4.1 不同光质和GA_3 对非洲菊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4.2 不同光质和GA_3 对非洲菊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4.3 不同光质和GA_3 对非洲菊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4.4 不同光质和GA_3 对非洲菊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3.4.5 不同光质和GA_3 对非洲菊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
3.5 不同光质和GA_3 处理对非洲菊花瓣生理特性的影响 |
3.5.1 不同光质和GA_3 对非洲菊花瓣花色素苷含量的影响 |
3.5.2 不同光质和GA_3 对非洲菊花瓣PAL活性的影响 |
3.5.3 不同光质和GA_3 对非洲菊花瓣POD活性的影响 |
3.5.4 不同光质和GA_3 对非洲菊花瓣PPO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光质和GA_3 对非洲菊营养生长的影响 |
4.2 不同光质和GA_3 处理对非洲菊开花的影响 |
4.3 不同光质和GA_3 处理对非洲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
4.4 不同光质和GA_3 处理对非洲菊花色的影响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非洲菊的大棚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不同基质及播种方式对非洲菊种子育苗影响试验[J]. 朱朋波,邵小斌,孙明伟,汤雪燕,葛金涛,赵统利,王江英. 现代园艺, 2021(19)
- [2]6个非洲菊品种的花粉特性及其离体萌发[J]. 陈玮婷,夏朝水,陈昌铭,曹奕鸯. 热带生物学报, 2020(04)
- [3]不同非洲菊品种在浙北地区的适应性评价[J]. 郭方其,陈文海,叶琪明,丁晓瑜,吴超. 浙江农业科学, 2020(10)
- [4]非洲菊单倍体移栽苗培育的关键技术[J]. 单芹丽,汪国鲜,吴旻,吴丽芳,方洪兵,李绅崇,杨春梅. 热带生物学报, 2020(03)
- [5]基质袋培和土壤栽培非洲菊的对比分析[J]. 刘斯莉,张友泓. 农业工程技术, 2020(16)
- [6]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法评价非洲菊不同品种对低温弱光的适应性[J]. 石乐娟,吴青青,王维泽,张丽,杨胜俊,许红娟,崔嵬. 种子, 2020(04)
- [7]非洲菊高产优质栽培管理技术[J]. 包巧玲. 农村实用技术, 2020(04)
- [8]西花蓟马与黄胸蓟马对花卉寄主的适应性比较研究[D]. 曹宇. 贵州大学, 2019(05)
- [9]上海地区非洲菊鲜切花大棚保护地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李彪. 上海农业科技, 2019(04)
- [10]光质和赤霉素对非洲菊观赏性状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D]. 吴双.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