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家乡”的多种思路

教学“家乡”的多种思路

一、《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芳[1](2020)在《《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研究》文中指出文学经典是语文教科书不可或缺的内容,教科书是传播与普及经典的重要途径,而选文作为教科书的重要核心部分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信息。在语文教科书的选文中,文学作品所占篇目最多,其中有不少篇目被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选做课文,在时间的流逝中、在版本的更迭中,这些课文逐渐完成了其作为教科书经典选文的“经典化”历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在文学作品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教师对工具性的重视大于人文性,甚至教学内容陈旧、单一,致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尤其是一些经典选文的教学。为此,本文以鲁迅的小说《故乡》为个案,从文学史、教材史和教学史三个维度,梳理《故乡》自诞生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界的阐释状况,在语文教科书中的选编状况,以及在语文教学中的发展状况,探索其经典化的历程,希望对理解语文教科书,理解文学经典,理解文学作品教学产生积极的意义;同时对文学作品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选择提供某些参考,也为进一步研究《故乡》的经典化提供一些史料。本论文以史述为线,加以分析,对不同时期关于《故乡》在文学、教材和教学三方面的历史材料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正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明确研究价值,分析研究现状,确定研究方法,界定核心概念。第二章主要是从经典与经典化、文学经典与教科书经典选文、教科书选文经典化的影响因素三方面来对理解语文教科书选文经典化的分析框架进行阐述。第三章概述了《故乡》第一次入选语文教科书中的状况,标志着经典化历程的开始。首先追溯了《故乡》的诞生过程,然后分析了《故乡》在《新青年》杂志发表后文学界对其阐释和评价,最后从作者、作品、读者三方面探寻《故乡》何以入选教科书。第四、五、六、七章依次是民国时期(1923-1949)、“十七年”时期(1949-1966)、新时期(1978-2000)、新世纪以来(2001年以后)四个时期,从文学史、教材史、教学史三个维度,厘清《故乡》的经典化历程,重点分析语文教材史和教学史的发展流变,以期丰富当前语文教学材料,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第八章从《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中得出启示,主要归纳了文学研究对课文经典化的影响、政治思潮对课文经典化的影响和教科书经典选文的一般特征,以肯定经典选文的教学价值。

夏银雪[2](2020)在《批判性思维理论观照下的《故乡》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的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相关研究成果引入我国的时间相对较晚。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核心素养成为语文课程的关键词,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成为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以及教学案例分析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课堂并不多见。如何将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对接起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成为语文教学面临的课题。本文以《故乡》教学为研究对象,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分析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价值;通过对调查问卷以及《故乡》教学案例的分析,发现《故乡》教学存在批判性思维训练缺位、教学内容挖掘不深以及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囿于传统考试制度的制约以及自身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不足,学生的知识背景有限,思维定势影响较深。基于归因分析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需要,提出了《故乡》阅读教学的改进策略:转变教师角色,开放学生思维;优化教学方式,训练比较阅读;启发学生提问,唤醒问题意识。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故乡》教学设想,以期为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黄琳莹[3](2019)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研究》文中指出作业系统作为初中语文教科书四大系统之一,不仅能帮助教师明确及落实教学目标,而且是学生巩固所学、实现知能转化的不二途径。2016年秋季始,“教育部编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部编版”)逐级替换原有的包括半官方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在内的各版本教科书,截至目前(2019年3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已完成全部出版,值此教科书全面更替时期,一线教师只有明晰部编版作业系统对人教版的继承与发展,全面认识并准确定位部编版作业系统的特点,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基于此,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为对比参照,立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为分析工具,使用内容分析法、量化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对部编版作业系统的编写依据、编写体系、多维比较下的特点与不足、编写和使用策略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研究结果能为一线教师准确认识和合理使用部编版作业系统提供启发与参考。论文研究内容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第一章:回顾了我国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发展沿革,重新探究了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对师生的作用,并重点分析了进行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研究的理论依据,试为后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首先从教育规律、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课标要求三个方面讨论了部编版初中语文作业系统的编写依据。其次,论述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理念及整体结构对作业系统编写体系的影响,梳理了部编版作业系统的构成,并进一步探究了部编版作业系统各板块间的关系。第三章:结合第二章对部编版作业系统编写体系的分析,进一步明晰了人教版教科书作业系统的编写体系后,构建了分板块、多维度的比较框架。结合第一章的研究依据,从习题数量、题型、认知维度分布这三个方面对阅读板块习题进行宏观比较分析,并选取三篇相同篇目的课后习题进行微观比较,再辅以专题写作和综合性学习这两大板块的异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部编版作业系统阅读板块习题就题量而言,相对较大、分布更具层次性。题型方面,多样性有待进一步优化,强调基础知识训练与拓展阅读。认知维度方面,题目编排更注重序列性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相同篇目的微观分析结果显示部编版作业系统不仅认知维度涵盖较全面,而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部编版专题写作更具序列性,综合性学习更加凸显语文学科特点。第四章:归纳分析部编版作业系统的整体特征并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归纳结果显示,部编版作业系统不仅有导向语文素养与知识体系重建的作业编排,而且提供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拓展实践练习和序列性的学习策略指导,与此同时,部编版作业系统相较人教版更加注重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但完美的教科书只是我们的应然追求,部编版作业系统仍然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空间,还能够进一步提升,主要集中在题量的切适性、题型的多样性及更完善的能力发展序列这三个方面。第五章:对两版教科书进行多维度对比分析不光是为了使一线教师能准确定位部编版作业系统,更是为了给部编版作业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使用提供理论参考,所以文章立足于相关理论和分析数据,对部编版作业系统的编写提出了4点建议,并根据部编版作业系统的特点,结合具体课例,为教师使用部编版作业系统组织教学提供了 5点使用策略建议,以期研究能够为作业系统的使用提供一定参考与启发。

李佼阳[4](2019)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境创设研究》文中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标准颁布的时代背景下有了新的时代诉求,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语文学科的培养目标更向能力、素质方面倾斜,培养的过程和方式也应有所调整。情境教学是强调教学过程,注重情感熏陶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在课堂上进行情境创设即充分调动各种教学资源,将学生的课堂学习置于接近真实生活情境的场域之中,从而刺激学生的感官和思维,促进学生的自我生成,是在教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审美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古诗词既以丰富的文学文化语法等方面的知识体现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因其韵味悠长的情感内核彰显着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因此古诗词教学包含了广泛的学科意义。古诗词寥寥数语之中也往往暗藏情境,是值得挖掘和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源,也能为情境创设提供参考和便利。本文在梳理情境教学、情境创设、古诗词教学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着重研究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现实状况,并结合理论要求与教学实际尝试提出有实践价值的情境创设方法,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参考。绪论部分说明了本次研究的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已有的相关研究,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研究方法和过程进行了简要概述。第一章首先对情境教学背后涵盖的理论做了简要概述,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隐喻理论;以及从情境这一词汇的文学角度出发,对文学理论中的意境说和接受美学等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明确本研究以及古诗词教学进行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包含综合各研究整理得出的情境创设中认知与情感兼顾、科学与艺术兼顾、直观与暗示兼顾的一般原则,以及综合教材高考试卷的统计分析、核心素养解析而得出的古诗词教学的功利与非功利方面的诉求,最终以李吉林先生的理论为依托,总结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理想范式。第三章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情境创设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和总结。本文主要利用课堂观察法,在中学的跟岗实习中选取了古诗词教学的常态化课例作为分析对象,从情境创设的有效尝试与提升空间两方面进行案例分析,得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优势与不足,为提出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的策略建议奠定基础。第四章将前三章的内容作为基础和参考,结合理论要求与实际教学,从目标设定、方法选择、反思提升三个方面为古诗词课堂情境创设提供策略建议。本文在策略提供上更注重有效性和可行性,充分考虑时代背景,坚持理论与实际兼顾,从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三项分类出发,为高中教师古诗词教学情境创设列举了便于操作的情境创设方法,旨在真正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思路与参考。

李莹[5](2019)在《从“学界”到“语文界” ——“鲁迅研究”在中学鲁迅教学中的转化与应用》文中指出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鲁迅作品作为民族文化经典,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也一直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头戏。然而,执行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之后,各种版本教材调整删减鲁迅作品引发了诸多争论,成为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一个教育热点。本文认为,有必要在梳理“鲁迅存废”争鸣现象的基础上,考察新世纪以来中学语文教育界就“鲁迅存废”问题引发的争鸣并分析原因。本文认为,论争的实质其实是如何认识“鲁迅形象”的问题,而学术界对于鲁迅形象的认识早在新时期就有研究上的推进。因此,如何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鲁迅形象的认识转化与应用到中学鲁迅教学中来,也就成为本文思考的关键。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主要阐明本文的选题缘由、梳理关于中学鲁迅教学的研究综述,以及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聚焦中学语文关于鲁迅教学的论争及问题。首先梳理新世纪以来关于“鲁迅淡出教材”的争鸣现象。以2007年的北京高中《语文》课改实验教材风波,2009年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删鲁”现象,及2010年的多种教材的“鲁迅大撤退”的争鸣现象切入,引出论争实质是“鲁迅形象”的认识问题。然后指出鲁迅教学中“学界”与“语文界”的对话缺失。“学术界”新时期以来即在研究推进中不断重新认识鲁迅形象,但由于语文界传统观念的固守和学术界鲁迅普及视角的疏漏,相关研究成果很少进入中学语文教学中。第二章以“钱理群中学讲鲁迅”为例,研究“学界”与“语文界”互补的教学实践个案。一是梳理钱理群中学讲鲁迅的讲课缘起和具体实践;二是从“由神到人”的鲁迅形象和“精神界战士”的鲁迅形象两个方面,探讨钱理群学术成果如何在中学鲁迅教学中进行迁移和转化;三是从理念层面、方法层面和问题层面来谈钱理群中学讲鲁迅的启示与不足。第三章尝试在具体篇目的教学构想中,探索“鲁迅研究”成果在鲁迅教学中的转化途径。考虑到文体因素,本章将选取三篇中学鲁迅课文:一是借鉴鲁迅传记研究成果,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是参照学界关于《故乡》中“藏碗碟”事件的争鸣研究,设计课堂讨论;三是根据鲁迅杂文研究中的一些成果提示,围绕《拿来主义》设置群文阅读。在具体篇目的具体研究转化思考中,尝试丰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鲁迅形象认识。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再次阐释“鲁迅研究”在中学鲁迅教学中转化与应用的现实意义,以及在转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王婷[6](2020)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迅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六篇鲁迅作品有散文和小说两种文体,作为两种不同的文体,教师在教学上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鲁迅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其他文体,其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的重难点,学习鲁迅小说不但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和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并且能对世界观正在发展、自我控制能力有待加强的初中生施加精神上的影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鲁迅小说的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鲁迅小说教学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将鲁迅小说的作用发挥出来。笔者着眼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探究鲁迅小说的独特之处,分别对部编版初中教材中鲁迅的三篇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进行解读,对其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进行分析,并对小说文体与散文文体进行区分。针对鲁迅小说存在教学难的问题,笔者根据数位优秀特级教师对三篇鲁迅小说的教学,分别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优秀的教学课堂存在的因素,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魏江北[7](2020)在《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课堂提问研究》文中认为无论是社会还是国家的发展,都对国民思维能力的整体提高提出了要求,教育自然而然地要承担起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具有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公民的责任。2017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凝练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特别提出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这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具体的目标和要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经。本研究梳理过去的语文课堂提问研究和教学实践,发现它们在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们很少注意到要以学生已有的针对特定学习内容或问题的思维层次为基础来进行下一步的理答,这使得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理答之间产生了一定的隔阂。根据总结出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本研究认为语文课堂提问需要注重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而要落实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一目标就必须通过问题设计促使学生生发出有意义的思维,接着进行思维可视化,以便对学生内隐的思维进行恰当评价,最后在准确评价学生思维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理答策略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课堂提问应遵循或结合“思维发生-思维外显-思维评价-思维发展”这四个步骤。教师应灵活地运用这一提问教学模式,避免模式化地套用。本研究分为四部分,分别讨论上述四个步骤。首先,教师可通过管理学生预习提问的教学设计与建构主问题和问题链的教学设计来促进学生有意义思维的发生,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可使用基于思维的图像表征、语言表征和肢体表征而开发的思维外显技术和策略来实现学生思维的外显,这有利于下一步的思维评价。再次,为了教师能够有效评价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提问的质量,本研究结合SOLO分类评价理论开发教学工具如评价答问思维层级的量表和评价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量表。最后,教师的理答应重视对学生已有思维水平的评价,为此应采用基于思维评价的理答准备策略、基于已有思维水平的理答发展策略和基于思维整合的理答收束策略等来实现学生思维在不同层级间的跃升和发展。综合四个部分的内容,完整地研究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全过程。

孙美玲[8](2019)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内容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内容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出发点之一。因此,应当把教学内容作为首要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调查,笔者发现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师选择教学内容随意化、固定化、程式化等问题,对于作为中学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小说教学来说,尤为如此。因此,改变小说教学中的这些现象、建构适宜的小说教学内容便是当务之急。另外,现今的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重点关注小说的教学方法,认为方法完善了,以上这些问题就能解决。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应当重点关注教师“教了什么”,而不是只关注“如何去教”。王荣生老师也指出:“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中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因此,本论文着眼于对小说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和优化选择,希望能对一线教师有所启发。初中阶段是通向高中阶段和未来社会生活的桥梁。学生在初中阶段开始接触并有针对性地学习小说,因此,此阶段的小说教学不仅影响到学生对小说学习的兴趣,而且由此形成的小说学习方法和感受也会对以后的高中学习产生影响。2017年,我国在初中阶段开始统一使用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此教材在小说的选文方面有所更新。本文将此套教材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探究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建构。首先通过对学生和老师的问卷调查以及相关的课例分析得出在小说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纳,指出了小说教学内容方面存在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说教学内容确立的依据,主要从依托课程标准、学情、文体特征、编者意图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然后,笔者提出了优化选择小说教学内容的建议:第一,应当明确初中小说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第二,在教师方面,应当联系整本作品、联系学生生活、鼓励多元解读、参考小说文体来确定教学内容;第三,在考试评价方面,要选取多种形式,综合评估学生能力,然后丰富考试内容,合理评价学生能力。最后,笔者将以上研究结论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得出了《驿路梨花》教学案例设计,并综合考虑各方因素提出了初中阶段所有小说课文的核心教学内容建议表。

袁雪[9](2020)在《中学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育审视》文中研究指明鲁迅作为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其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揭露批判、对中国国民性的改造与重建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探索有着历久弥新的意义。其作品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是一座取之不尽的教育矿藏。随着社会对语文学科美育价值的日渐重视,从美育角度探讨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内涵与价值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从美育角度出发,针对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的人物形象教学进行探究。首先,本文将中学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为审美形象与审丑形象进行美育价值的详细梳理,界定了文学作品中审美形象与审丑形象划分的标准及其类型,并用这一标准对中学鲁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类,结合文章具体内容逐一分析了中学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独特的美育价值。其次,本文通过对一线中学语文教师进行结构性访谈,辅之以具体课堂案例,对中学鲁迅作品人物形象美育教学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一线教师针对鲁迅作品开展的美育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课前美育策划阶段,教师备课不够充分。在教学实施阶段中,课堂美育氛围低沉的现象十分明显。在课后拓展阶段,学生的美育活动缺失,美育教学的效果难以巩固。本文在发现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还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归因分析。最后,针对美育策划、教学实施和课后拓展三个阶段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名师课堂教学实例提出中学鲁迅作品人物形象美育价值的实现策略。实现策略包括三大方面:转变理念、优化过程和创新活动。其中,转变理念从教师出发,提出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审美解读能力、教学策划能力、课堂掌控能力和审美距离调控能力,还要树立平等交流和多元解读的美育观念,更要打破局限,拓展美育视野。优化过程主要针对课堂教学过程提出,主要包括详细备课、因材施教、巧用科技手段和借鉴学术成果四方面。创新活动则聚焦于课后,从创新设计课后作业和精心开发拓展活动两方面对中学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育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娄艳丽[10](2019)在《面向中高级留学生的唐诗教学研究 ——以思乡诗为例》文中指出唐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典诗歌的代表。唐诗不仅包含了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更蕴含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唐诗的这种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要传播语言知识和中华文化的目的相契合,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实施唐诗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唐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文以唐诗为主题,以思乡诗为研究对象,参考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常见的八种古诗教材、国内小学语文教材及课外读物,综合设计适合留学生学习的思乡诗教学篇目。结合唐诗韵律和谐、用字精炼、文化深厚的特点,主要从音韵、词汇、诗意、文化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在借鉴有关唐诗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思乡诗抽象性的特点,主张采用情景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自主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具体包括朗读创设情景法、多媒体创设情景法、活动创设情景法、语言创设情景法等。最后以《静夜思》为例,综合运用以上的教学分析和教学方法设计思乡诗教案。论文的第一章介绍了对外汉语唐诗教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及国内研究现状。第二章写了论文中的相关理论。第三章介绍对留学生进行唐诗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语言技能和文化内涵方面论述对留学生唐诗教学的重要意义;从对中高级留学生唐诗认知情况的调查和相关教师的访谈阐述唐诗教学的必要性。第四章根据目前现有的对外汉语古诗教材、国内小学语文教材及课外读物选择思乡诗的教学篇目。第五章是对已经选出的思乡诗进行教学设计分析,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进行思乡诗的教案设计。最后为结语部分,总结整篇论文,说明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二、《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价值
    1.3 研究现状
    1.4 核心概念
    1.5 研究方法
2 语文教科书选文经典化的分析框架
    2.1 经典与经典化
    2.2 文学经典与教科书经典选文
    2.3 教科书选文经典化的影响因素
        2.3.1 较高水准的艺术价值
        2.3.2 批评家的阐释与评价
        2.3.3 教科书的选收与阐释
3 第一次入选语文教科书的《故乡》
    3.1 《故乡》的诞生
        3.1.1 《故乡》的创作背景
        3.1.2 《故乡》的创作渊源
    3.2 《故乡》发表后文学界的评价
    3.3 《故乡》何以入选语文教科书
        3.3.1 作者视角
        3.3.2 作品视角
        3.3.3 读者视角
4 民国时期教科书中的《故乡》(1923~1949)
    4.1 民国时期文学界对《故乡》的阐释
        4.1.1 事实文学视域下的《故乡》
        4.1.2 情感文学视域下的《故乡》
    4.2 民国时期《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选编
        4.2.1 民国时期国文国语课程标准概述
        4.2.2 民国时期《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选编
        4.2.3 民国时期教科书经典选文的特征
    4.3 民国时期各版教科书对《故乡》的设计
        4.3.1 从回忆中看国语教学中的《故乡》
        4.3.2 从助读和练习系统看国语教学中的《故乡》
5 “十七年”时期教科书中的《故乡》(1949~1966)
    5.1 “十七年”时期文学界对《故乡》的评价
        5.1.1 基于典型人物的“农民问题说”
        5.1.2 基于社会批判的“社会反映说”
    5.2 “十七年”时期语文教科书对《故乡》的选编
        5.2.1 “十七年”时期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概述
        5.2.2 “十七年”时期《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选编
        5.2.3 “十七年”时期教科书经典选文的特征
    5.3 “十七年”时期各版教科书对《故乡》的设计
        5.3.1 从助读和练习系统探析《故乡》的课堂教学
        5.3.2 从教学参考书中探析《故乡》的课堂教学
6 新时期语文教科书中的《故乡》(1978~2000)
    6.1 新时期文学界对《故乡》的评价
        6.1.1 为人生之“隔膜”
        6.1.2 为社会之“反帝反封建”
        6.1.3 为叙事模式之“艺术”
    6.2 新时期语文教科书对《故乡》的选编
        6.2.1 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概述
        6.2.2 新时期《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选编
        6.2.3 新时期语文教科书经典选文的特征
    6.3 新时期各版教科书对《故乡》的设计
        6.3.1 《故乡》课例之教学过程分析
        6.3.2 《故乡》课例之教学内容分析
7 新世纪以来教科书中的《故乡》(2001 年以后)
    7.1 新世纪以来文学界对《故乡》的评价
    7.2 新世纪以来教科书对《故乡》的选编
        7.2.1 新世纪以来语文课程标准概述
        7.2.2 新世纪以来《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选编
        7.2.3 新世纪以来教科书经典选文的特征
    7.3 新世纪以来各版教科书对《故乡》的设计
        7.3.1 《故乡》教学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7.3.2 《故乡》教学语言艺术的品读鉴赏
8 《故乡》经典化历程的启示
    8.1 文学研究对课文经典化的影响
        8.1.1 多元化的个性解读,提升文学审美空间
        8.1.2 渗透人文精神内涵,建构文学价值体系
    8.2 政治思潮对课文经典化的影响
        8.2.1 思想道德取向对课文经典化的影响
        8.2.2 政治文化取向对课文经典化的影响
    8.3 历久弥新:教科书经典选文的一般特征
        8.3.1 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和经典性
        8.3.2 常读常新,具有永恒性和时代性
        8.3.3 适做课文,具有向生性和教学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批判性思维理论观照下的《故乡》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批判性思维概述
    第一节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一、哲学层面
        二、心理层面
        三、教育层面
    第二节 批判性思维的特点
        一、多元性
        二、合理性
        三、质疑性
    第三节 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有利于推动语文深度学习的发生
第二章 批判性思维培养视野下《故乡》教学现状及问题归因
    第一节 批判性思维培养视野下《故乡》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问卷调查分析
        二、基于教学课例的分析
    第二节 批判性思维培养视野下《故乡》阅读教学的问题
        一、缺乏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
        二、对教材内容挖掘不深
        三、学生缺乏问题意识
    第三节 批判性思维培养视野下《故乡》教学问题的归因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第三章 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故乡》教学构想
    第一节 在《故乡》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可行性
        一、关于教材
        二、关于《故乡》
    第二节 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故乡》阅读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设计
        二、教学策略设计
        三、教学资源设计
        四、教学活动设计
        五、教学评价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关于初中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调查问卷
    二、《故乡》教学案例基本信息
致谢
作者简介

(3)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 语文教科书的发展变革极具研究意义
        (二) 作业系统肩负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
        (三) 作业系统使用现状的研究需要
    二、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 研究对象
        (二) 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一) 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研究
        (二) 其它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研究
        (三)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概述
    第一节 历史视野下的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
        一、我国古代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发展沿革
        二、我国近现代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发展沿革
        三、我国现代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作用
        一、促进教学的作用
        二、助力学习的作用
    第三节 研究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理论依据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第二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编写依据及编写体系
    第一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编写依据
        一、立足于语文教育规律
        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三、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第二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编写体系
        一、编写理念对作业系统编写的指导
        二、教科书结构特点对作业系统编写的影响
        三、作业系统的内容构成
        四、作业系统各板块间的关系
第三章 基于比较视野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分析——与人教版比较
    第一节 部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比较框架的构建
        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编写体系
        二、两版教科书作业系统比较框架的构建
    第二节 阅读板块习题的宏观对比分析
        一、数量的统计及对比分析
        二、题型的分类统计及对比分析
        三、认知维度下的习题内容对比分析
    第三节 阅读板块相同篇目课后习题的微观对比分析
        一、文言文《木兰诗》的课后习题对比分析
        二、散文《济南的冬天》的课后习题对比分析
        三、小说《故乡》的课后习题对比分析
    第四节 写作专题板块的异同分析
        一、专题写作的相同点
        二、专题写作的不同点
    第五节 综合性学习板块的异同分析
        一、综合性学习板块的相同点
        二、综合性学习板块的不同点
第四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特点分析及问题思考
    第一节 部编版作业系统的特点分析
        一、导向语文素养与知识体系重建的作业编排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拓展实践练习
        三、科学分层,呈现序列性的学习策略指导
        四、重视高阶思维培养的有意义练习
    第二节 对部编版作业系统的思考
        一、题量较大
        二、作业形式稍显单一
        三、作业编排的逻辑性仍可进一步完善
        四、利用作业工具性安排的语文技能训练略显不足
第五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编写与使用策略建议
    第一节 部编版作业系统的编写建议
        一、作业系统的编制要更加紧扣课程标准
        二、进一步优化题型多样性
        三、作业系统设置更加重质精量
        四、构建更完善的能力发展序列
    第二节 利用部编版作业系统组织教学的策略建议
        一、精选练习组织教学,构建语文知识体系
        二、整合练习组织教学,争取减负增效
        三、广泛借鉴练习,优化习题多样性
        四、自主设计练习,落实拓展阅读
        五、积极开发练习,促进高阶思维发展
绪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4)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境创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实现
        (二)语文学科的特点与发展
        (三)古诗词教学的现实与诉求
    二、研究意义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境创设的必要性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境创设的可行性
    三、已有研究综述
        (一)语文学科情境教学相关研究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相关研究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中语文
        (二)古诗词教学
        (三)情境创设
    五、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与过程
第一章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隐喻理论
    三、意境说与接受美学
第二章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境创设的理想诉求
    一、情境创设的一般原则
        (一)认知与情感兼顾原则
        (二)科学与艺术兼顾原则
        (三)直观与暗示兼顾原则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特点与需求
        (一)教材中的古诗词
        (二)高考中的古诗词
        (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古诗词
    三、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境创设的核心要素
        (一)以刺激求知为前提——诱发主动性
        (二)以指导吟诵为基础——强化感受性
        (三)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
        (四)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
    四、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境创设的理想范式
        (一)有意构境
        (二)择法造境
        (三)境为情创
第三章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境创设的案例分析
    一、观察案例概述
        (一)案例一:《涉江采芙蓉》
        (二)案例二:《短歌行》
    二、观察案例分析
        (一)-情境创设的有益经验
        (二)情境创设的不足及归因
第四章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建议
    一、活化情境创设目标
        (一)摆正知识与能力目标
        (二)重视过程目标
        (三)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强化情境创设能力
        (一)丰富情境创设方法
        (二)坚持情境创设反思
    三、优化情境创设氛围
        (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二)以教研活动为依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短歌行》课堂实录
附录B《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
致谢

(5)从“学界”到“语文界” ——“鲁迅研究”在中学鲁迅教学中的转化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学鲁迅教学的论争及问题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关于“鲁迅淡出教材”的争鸣
        一、北京高中《语文》课改选篇变化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删鲁”现象
        三、多种教材的“鲁迅大撤退”
    第二节 鲁迅教学中“学界”与“语文界”的对话缺失
        一、新时期以来“鲁研界”与“语文界”对鲁迅形象认识的发展比较
        二、语文界: 鲁迅形象认识的单一性
        三、学术界: 鲁迅普及视角的疏漏
第二章 “学界”与“语文界”互补的教学实践个案研究
    第一节 钱理群中学讲鲁迅
        一、讲课缘起
        二、具体实践
    第二节 钱理群学术成果在中学鲁迅教学中的迁移与转化
        一、从“神”到“人”的鲁迅形象
        二、作为“精神界战士”的鲁迅形象
    第三节 钱理群中学讲鲁迅的启示及反思
        一、鲁迅形象的立体化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三、从学术研究到语文教学的限制与调整
第三章 “鲁迅研究”在鲁迅教学中的转化与应用
    第一节 鲁迅传记研究成果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中的应用
        一、从鲁迅传记研究成果中品“三味书屋”之味
        二、“三味书屋”教学构想
    第二节 《故乡》接受史研究在《故乡》教学中的应用
        一、鲁研界对“藏碗碟”悬案的不同解读
        二、《故乡》“藏碗碟”悬案开放式教学构想
    第三节 鲁迅杂文研究在《拿来主义》教学中的应用
        一、从鲁迅杂文研究成果中品“拿来主义”
        二、杂文《拿来主义》群文阅读教学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小说教学方面
        1.3.2 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研究方面
    1.4 研究方法
2 鲁迅小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1 对新课标的贯彻意义
    2.2 鲁迅小说的思想价值
        2.2.1 诚挚的爱国精神
        2.2.2 积极的人生态度
        2.2.3 深刻的革命精神
    2.3 鲁迅作品的文本价值
        2.3.1 小说文体的特点
        2.3.2 鲁迅小说独有的艺术特色
3 鲁迅小说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3.1 调研结果分析
        3.1.1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3.1.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学生方面
        3.2.2 教师方面
4 名师对鲁迅小说的教学解读
    4.1 教学内容的选择
        4.1.1 《社戏》的教学
        4.1.2 《故乡》的教学
        4.1.3 《孔乙己》的教学
    4.2 教学方法的选择
        4.2.1 教学切入点的选择
        4.2.2 课堂主问题的设计
        4.2.3 文本细读的方法
        4.2.4 多元教学方法的选择
5 部编版教材中鲁迅小说教学策略
    5.1 课堂展现鲁迅小说的特点
        5.1.1 品味其独特的语言特色
        5.1.2 注意渗透鲁迅小说特有的思想价值
        5.1.3 开发其独特的叙述视角
    5.2 选择恰当而有意义的教学内容
        5.2.1 提升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5.2.2 从多方面确定适合初中生的文本解读
        5.2.3 多元化的解读文本
    5.3 设计贴近学生和文本的课堂教学
        5.3.1 选好课堂教学的切入口
        5.3.2 引导学生走近作品
        5.3.3 提出有针对性的课堂问题
        5.3.4 发挥部编版教材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课堂提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通过问题设计促进思维发生
    第一节 管理学生预习提问的教学设计
    第二节 建构主问题和问题链的教学设计
第二章 运用技术与策略实现思维外显
    第一节 基于图像表征的思维外显策略
        一、基于图示技术的思维外显策略
        二、基于IMMEX技术的思维外显策略
    第二节 基于语言表征的思维外显策略
        一、保证充分的思考时间
        二、让学生将思维说出来
        三、观察和记录思维过程
        四、圈点勾画中观察思维
    第三节 基于肢体表征的思维外显策略
        一、观察肢体语言
        二、展示肢体语言
第三章 使用教学工具评价外显的思维
    第一节 课堂提问中问题和回答思维层级的评判量表建构
    第二节 基于思维发展的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评价量表建构
第四章 运用理答策略促进思维发展
    第一节 基于思维评价的理答准备策略
    第二节 基于思维水平的理答发展策略
        一、前结构—单点结构发展策略
        (一)改善问题表述
        (二)巧妙转换问题
        (三)补充背景知识
        二、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发展策略
        (一)明确答问要素
        (二)对举相关问题
        (三)分解单点问题
        三、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发展策略
        (一)提炼相关元素
        (二)巧设过渡问题
        (三)运用思维导图
        四、关联结构—抽象扩展结构发展策略
        (一)对比阅读
        (二)引入概念
        (三)递进追问
    第三节 基于思维整合的理答收束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初中语文小说教学内容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1.研究缘起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
        2.教学案例分析法
        3.问卷调查法
        4.访谈法
一、初中小说教学内容相关概念界定
    (一)小说
    (二)初中语文小说教学内容
二、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现状分析
    (一)初中小说教学现状的相关调查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及访谈问题
        4.调查过程
        5.调查结果及分析
    (二)初中小说教学内容存在问题的归纳分析
        1.选择内容随意化,与教材和学情相脱离
        2.教学内容固定化,限制学生思维发展
        3.教学内容程式化,忽视不同小说特点
        4.过于锁定重点题型,窄化教学内容
三、关于优化初中小说教学内容的相关建议
    (一)明确初中小说教学内容的确立依据
        1.依据新课程标准,选择教学内容
        2.吃透教材设计,把握教学内容
        3.贴近初中阶段学情,设计教学内容
        4.恰当关注小说知识,突出文体特色
    (二)教师方面:综合考量,优化教学内容
        1.联系整本作品,扩充教学内容
        2.联系学生生活,优化教学内容
        3.鼓励多元解读,丰富教学内容
        4.参考小说文体,充实教学内容
    (三)考试评价:综合评估学生小说阅读能力,丰富考评内容
        1.选取多种形式,综合评估学生能力
        2.丰富考评内容,合理评价学生能力
四、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案例设计
    (一)课前分析
        1.细读课标
        2.关注学情
        3.研读教材
        4.突出时代内容
    (二)导学案设计
    (三)课堂教学设计
五、研究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学术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其他类
附录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调查问卷数据统计表
    附录三:访谈提纲
    附录四:初中小说课文单元导语及教学内容指向分析表
    附录五:初中小说课文课后题及教学内容指向分析表
    附录六:初中小说篇目及其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统计表
    附录七:初中小说所有篇目核心教学内容建议表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中学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育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核心素养培育时代呼唤语文美育
        二、“鲁迅大撤退”舆论兴起
        三、鲁迅作品独特的美育价值
        四、研究者本人的学术旨趣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学鲁迅作品
        二、人物形象
        三、美育
    第四节 研究文献综述
        一、已有相关研究综述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五节 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角度创新:从美育视角下关注鲁迅作品教学
        二、内容创新:审美教育与审丑教育结合
第二章 中学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分类及其美育价值梳理
    第一节 审美形象与审丑形象划分的标准及其类型
        一、划分标准
        二、审美形象与审丑形象的类型
    第二节 中学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审美分类梳理
        一、审美形象
        二、审丑形象
    第三节 中学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育价值
        一、中学鲁迅作品中审美形象的美育价值
        二、中学鲁迅作品中审丑形象的美育价值
第三章 中学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美育实施的现状
    第一节 访谈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第二节 中学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美育教学现状
        一、已取得的进步
        二、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 中学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美育价值的实现策略
    第一节 转变理念,美丑兼顾
        一、提高美育能力
        二、转变美育观念
        三、拓展美育视野
    第二节 优化过程,雅俗共赏
        一、回归文本详细备课,“美”出心裁
        二、立足学情因材施教,“美”化课堂
        三、巧用科技创新课堂,“美”创氛围
        四、借鉴学术丰富内涵,“美”助理解
    第三节 创新活动,难易相辅
        一、创新设计课后作业,固“美”于心
        二、精心开发拓展活动,同“美”游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面向中高级留学生的唐诗教学研究 ——以思乡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支撑
    2.1 建构主义理论
    2.2 输入假说
    2.3 格式塔理论
第三章 对留学生进行唐诗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1 对留学生进行唐诗教学的意义分析
        3.1.1 唐诗教学有助于留学生提高语言能力
        3.1.2 唐诗教学有助于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
    3.2 留学生唐诗习得与教学情况分析
        3.2.1 对留学生唐诗习得情况的调查分析
        3.2.2 对留学生唐诗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
第四章 面向留学生的唐诗教学篇目研究——以思乡诗为例
    4.1 思乡诗的历史传承
        4.1.1 思乡诗的社会心理基础
        4.1.2 思乡诗的内涵界定
        4.1.3 思乡诗的传承基础
    4.2 面向留学生进行思乡诗教学的篇目选择研究
        4.2.1 对外汉语古诗教材中的思乡诗篇目分析
        4.2.2 《唐诗三百首》中的思乡诗篇目分析
        4.2.3 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思乡诗篇目分析
    4.3 面向留学生的思乡诗教学篇目设计
第五章 面向留学生的思乡诗教学设计
    5.1 思乡诗的教学设计分析
        5.1.1 思乡诗的音韵教学设计分析
        5.1.2 思乡诗的词汇教学设计分析
        5.1.3 思乡诗的诗意教学设计分析
        5.1.4 思乡诗特定意象的文化表征因素分析
    5.2 思乡诗的情景教学设计
        5.2.1 情景教学法的界定及分类
        5.2.2 思乡诗音韵层面的情景教学设计
        5.2.3 思乡诗词汇层面的情景教学设计
        5.2.4 思乡诗诗意层面的情景教学设计
        5.2.5 思乡诗文化层面的情景教学设计
    5.3 思乡诗的教案设计——以《静夜思》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四、《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研究[D]. 赵晓芳.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2]批判性思维理论观照下的《故乡》教学研究[D]. 夏银雪.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3]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研究[D]. 黄琳莹.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4]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境创设研究[D]. 李佼阳. 河南大学, 2019(01)
  • [5]从“学界”到“语文界” ——“鲁迅研究”在中学鲁迅教学中的转化与应用[D]. 李莹.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教学策略研究[D]. 王婷. 洛阳师范学院, 2020(07)
  • [7]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课堂提问研究[D]. 魏江北.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8]初中语文小说教学内容探究[D]. 孙美玲.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9]中学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育审视[D]. 袁雪.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面向中高级留学生的唐诗教学研究 ——以思乡诗为例[D]. 娄艳丽. 青岛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教学“家乡”的多种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