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诱发排卵治疗不孕症21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亚华,杜惠兰,李丽,范丽洁,贺明,段彦苍[1](2021)在《补肾调经方和逍遥丸对体外培养小鼠卵泡排卵率及PR-A/HIF-1α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补肾调经方、逍遥丸诱发排卵的作用机制与调控孕激素受体A(PR-A)及其下游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关系。方法:144只12日龄雌性昆明乳鼠,机械法分离窦前卵泡,随机分为空白组(不加血清)、正常组(加正常大鼠血清)、补肾组(序贯加入补肾调经Ⅱ、Ⅲ号方高剂量大鼠含药血清)、疏肝组(序贯加入逍遥丸高、低剂量大鼠含药血清),体外培养12d,第12天时加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后16h,观察卵泡成活率、窦腔形成率和卵母细胞逸出率。RT-PCR法、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培养第12天时加入hCG后0、8、12、16h,卵泡和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中PR-A、HIF-1α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卵泡生长过程中卵泡直径不断增长,见窦腔形成、COCs排出、卵母细胞逸出。补肾组和疏肝组卵泡成活率、窦腔形成率及卵母细胞逸出率较正常组和空白组均升高(P<0.05),补肾组优于疏肝组(P<0.05);加入hCG后,补肾组与疏肝组卵泡和COCs中PR-A、HIF-1α mRNA及蛋白8h、12h、16h表达较正常组和空白组升高(P<0.05),8h疏肝组高于补肾组(P<0.05),12h补肾组高于疏肝组(P<0.05)。补肾组PR-A、HIF-1α mRNA及蛋白的表达高峰高于疏肝组。结论:补肾调经方、逍遥丸诱发排卵的机制与上调PR-A及其下游的HIF-1α的表达,从而有效调节排卵乏氧微环境有关,补肾法优于疏肝法。
王云梦[2](2021)在《穴位埋线改善肾虚血瘀型PCOS不孕症患者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肾虚血瘀型PCOS不孕症患者来曲唑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收集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肾虚血瘀型PCOS不孕症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予来曲唑+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予来曲唑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期间发生妊娠则停止用药及操作。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Salle评分、黄体中期血清E2、P水平以及周期排卵率和临床妊娠率,对各个观察项目进行对比分析,判断药物疗效。结果:1.中医证候评分: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表明两组均可改善中医临床证候;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临床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2.Salle评分: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两组Sall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表明两组均可改善Salle评分,其中治疗组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总有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63.9%,差异显着(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通过对比分析单项超声指标,治疗组在增加内膜厚度、提高内膜A型率、改善内膜血供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均<0.05)。3.黄体中期血清E2、P水平: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两组黄体中期血清E2、P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表明两组均可促进黄体中期E2、P分泌;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血清E2、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均<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黄体中期血清E2、P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4.周期排卵率和临床妊娠率:治疗组周期排卵率为44.9%,高于对照组29.1%;治疗组临床妊娠率为55.6%,高于对照组30.6%,两组疗效差异显着(P均<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周期排卵率和临床妊娠率方面优于对照组。5.综合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1%,两组疗效差异显着(P<0.05),表明两组均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穴位埋线能有效改善肾虚血瘀型PCOS不孕症患者来曲唑促排卵周期的中医临床证候;2.穴位埋线能改善肾虚血瘀型PCOS不孕症患者来曲唑促排卵周期的子宫内膜血流灌注,提高Salle评分,改善黄体中期血清E2、P水平,进而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3.穴位埋线能提高肾虚血瘀型PCOS不孕症患者来曲唑促排卵周期的排卵率和临床妊娠率。
单海萍[3](2021)在《针刺诱导排卵对PCOS和EMT的效应比较》文中提出目的:不孕症的发病率日益提升,主要病因之一是排卵障碍,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和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均会引起排卵障碍性不孕。本研究通过比较针刺诱导排卵在PCOS和EMT导致的排卵障碍性不孕中的临床效应,旨将针刺的方法更好地运用于排卵障碍性不孕,为排卵障碍性不孕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对患者进行预处理后,B超监测到卵泡直径≥18mm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试验组及HCG对照组,试验组根据基础疾病分为PCOS组和EMT组两个亚组。试验组予针刺诱导排卵,对照组予5000IU的HCG肌肉注射,观察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以及试验组中两个针刺亚组间的排卵率、临床妊娠率、黄体中期雌孕激素水平、卵泡未破裂黄素化综合征(LUFS)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结果:(1)基线情况:各组患者的年龄、不孕病程、基础疾病类别分布均无显着差异(P>0.05)。(2)排卵情况:针刺组中PCOS组共观察69个周期,排卵周期47个,排卵率为68.12%;针刺组中EMT组共观察75个周期,排卵周期38个,排卵率为50.67%。针刺组共观察144个周期,排卵周期85个,排卵率为59.03%;HCG组共观察136个周期,排卵周期80个,排卵率为58.82%。其中针刺组中PCOS组排卵率高于EMT组(P<0.05)。(3)妊娠情况:针刺组中PCOS组28例,临床妊娠15例,临床妊娠率为53.57%;针刺组中EMT组30例,临床妊娠8例,临床妊娠率为26.67%。针刺组58例,临床妊娠23例,临床妊娠率为39.66%;HCG组59例,临床妊娠22例,临床妊娠率为37.29%。其中针刺组中PCOS组临床妊娠率高于EMT组(P<0.05)。(4)黄体中期E2值:针刺组中PCOS组E2:202.52±72.17 pg/mL,EMT 组E2:174.80±71.35 pg/mL。针刺组 E2:188.08±72.83 pg/mL,HCG 组 E2:198.35±60.16 pg/mL。其中针刺组中PCOS组黄体中期E2值高于EMT组(P<0.05)。(5)黄体中期 P 值:针刺组中 PCOS 组 P:14.78±8.87 ng/mL,EMT 组 P:11.38±7.42 ng/mL。针刺组 P:13.12±8.34 ng/mL,HCG 组 P:12.78±8.11 ng/mL。其中针刺组中 PCOS 组 P值高于EMT组(P<0.05)。(6)LUFS发生情况:针刺组中PCOS组69个周期中发生LUFS周期数5个,发生率为7.25%;EMT组75个周期中发生LUFS周期数14个,发生率为18.67%。针刺组144个周期中发生LUFS周期数19个,发生率为13.19%;HCG组136个周期中发生LUFS周期数35个,发生率为25.74%。针刺组中PCOS组LUFS发生率低于EMT组,针刺组LUFS发生率低于HC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OHSS发生情况:针刺组144个周期均未发生OHSS,HCG组136个周期中发生OHSS周期数6个,均为轻度OHSS,发生率为4.4%,针刺组OHSS发生率低于HCG组(P<0.05)。结论:(1)PCOS和轻度EMT导致的排卵障碍性不孕经针刺诱导排卵治疗后均有较高的排卵率、临床妊娠率和黄体中期雌孕激素水平,且LUFS的发生率低,未发生OHSS。两者相比,针刺诱导排卵对PCOS不孕的疗效更佳。(2)针刺诱导排卵能减少HCG引起的不良反应,更具有安全性,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代先琼,齐小雪,聂敦利,杨青梅,张艺霁[4](2020)在《GnRH长效激动剂方案对PCOS不孕症患者雌孕激素及妊娠结局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长效激动剂方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症效果及对患者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水平和妊娠结局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PCOS不孕症患者360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166)、对照组(n=194),两组均予以克罗米芬或来曲唑促排卵方案,在主导卵泡平均直径18~23 mm时,观察组予以GnRH长效激动剂方案(醋酸曲普瑞林)0.1 mg,对照组予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6000~10000 IU诱导卵泡成熟,对比两组排卵质量、性激素水平及妊娠结局。结果:两组诱发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14 mm卵泡数、成熟卵泡数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优势卵泡数(3.15±0.34个)高于对照组,诱发排卵日E2水平(346.78±35.41 pg/ml)低于对照组,P/E2(1.75±0.18)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P、LH水平无差异(P>0.05);观察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下周期囊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移植胚胎数、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GnRH激动剂方案治疗PCOS不孕症,可更有效提高排卵质量,改善性激素水平及妊娠结局。
刘德雨[5](2020)在《中药分期法联合来曲唑方案治疗肾虚痰瘀型PCOS不孕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中药分期法联合来曲唑方案在肾虚痰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不孕中的疗效观察,验证其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PCOS不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将86例符合PCOS不孕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43例,治疗组43例。对照组为口服来曲唑(letrozole,LE),肌注尿促性素(human menopausal chorionic gonadotropin,HMG)以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分期法即经后使用温经汤加减,排卵后使用安奠二天汤加减。3个月经周期后统计两组的临床妊娠率,HMG用量,HCG日子宫内膜厚度,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用药期间常见不适症状积分,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最后再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不同方案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初潮年龄、BMI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2.治疗组临床妊娠率为58.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3.治疗组HMG周期平均用量为5.644支,明显少于对照组的6.538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4.治疗组HCG日平均内膜厚度为8.420毫米略厚于对照组的8.223毫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5.两组治疗前BMI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治疗后治疗组平均BMI为25.964低于对照组的27.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6.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0),每组治疗前后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治疗后治疗组平均中医证候积分为14.76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7.治疗组用药期间常见不适症状积分为5.74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8.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4.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中药分期法联合LE方案治疗肾虚痰瘀型PCOS不孕,可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减少患者的HMG用量,改善肥胖,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用药期间出现的不适症状;在临床疗效方面有着更高的总有效率。
马仲颖[6](2020)在《健脾补肾助卵方联合来曲唑治疗脾肾两虚型PCOS所致不孕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健脾补肾助卵方联合来曲唑治疗脾肾两虚型PCOS所致不孕症的临床疗效,为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方案。方法选取符合脾肾两虚型PCOS所致不孕症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口服来曲唑2.5mg,日一次,于月经周期的第五日开始,每晚八时服用,共用五日;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服用健脾补肾助卵方,每日一剂,共14日,治疗并观察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FSH、LH、LH/FSH、T的变化情况、排卵率以及妊娠率。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年龄、中医证候积分、性激素水平(LH、FSH、LH/FSH、T)比较,经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80.00%高于对照组63.34%,经秩和检验,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健脾补肾助卵方联合来曲唑治疗脾肾两虚型PCOS所致不孕症疗效优于单纯来曲唑治疗。3.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46.67%,经秩和检验,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表明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较对照组显着。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试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前明显下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不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61>0.05),表明健脾补肾助卵方联合来曲唑可明显改善PCOS所致不孕症的中医症状。5.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基础性激素LH、LH/FSH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LH、LH/FSH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4<0.05),表明试验组对LH、LH/FSH的调节作用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SH、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周期排卵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试验组的排卵周期数65个,排卵率77.38%;对照组的排卵周期数41个,排卵率46.07%,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4.305,P=0.0388<0.05),表明健脾补肾助卵方联合来曲唑治疗脾肾两虚型PCOS所致不孕症的排卵率明显高于单纯来曲唑治疗。7.两组患者临床妊娠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试验组17人妊娠,占56.7%,对照组9人妊娠,占30.0%,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8<0.05),表明健脾补肾助卵方联合来曲唑治疗脾肾两虚型PCOS所致不孕症的妊娠率明显高于单纯来曲唑治疗。8.安全性观察: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健脾补肾助卵方联合来曲唑治疗脾肾两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降低基础性激素LH、LH/FSH值,提高周期排卵率及临床妊娠率。(2)健脾补肾助卵方联合来曲唑治疗脾肾两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不孕症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的临床推广与研究。
皮鸂璇[7](2020)在《促排方联合来曲唑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脾肾两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运用促排方联合来曲唑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Ovulation Disorder Infertility,ODI)脾肾两虚证,通过比较两组中医证候情况变化情况、排卵率、妊娠率,探讨其作用机理,比较其临床疗效及全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随机、对照临床实验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治疗组予促排方联合来曲唑治疗,对照组予来曲唑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卵泡成熟情况、排卵情况、妊娠率。评估促排方联合来曲唑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治愈8例,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前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为(20.27±3.70)分,对照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为(21.07±3.57)分;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为(7.17±5.29)分,对照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为(12.17±5.54)分。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后两组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在促进卵泡成熟方面:治疗组共治疗68个周期,其中45个周期卵泡成熟,21个周期卵泡未成熟;对照组共治疗83个周期,其中59个周期卵泡成熟,24个周期卵泡未成熟。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促进卵泡成熟方面疗效无差异。4.在排卵率、妊娠率方面:治疗组排卵率69.1%,对照组排卵率49.4%,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排卵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妊娠率36.7%,对照组妊娠率10.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妊娠率优于对照组。结论促排方联合来曲唑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脾肾两虚证)患者,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提高患者妊娠率,整体疗效优于来曲唑。
王宝莲[8](2020)在《针灸周期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PCOS排卵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灸周期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PCOS患者排卵障碍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PCOS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纳入本研究的68例肾虚血瘀型PCOS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予针灸周期疗法,对照组予口服来曲唑,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卵巢体积的改变情况;治疗期间卵泡发育情况、排卵率、排卵后子宫内膜厚度、妊娠情况,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最后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中医症状评分对比: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分值均有明显降低,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2.促排卵对比:治疗后观察组排卵率为75.28%,对照组排卵率为78.4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单个优势卵泡周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多个优势卵泡周期率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LUFS周期率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3.子宫内膜厚度对比:第一周期子宫内膜厚度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周期子宫内膜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第二周期子宫内膜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4.卵巢体积对比: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双侧卵巢体积均有明显缩小,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妊娠结局对比:第一周期观察组4人妊娠、对照组3人妊娠,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周期观察组2人妊娠、对照组2人妊娠,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三周期观察组8人妊娠、对照组1人妊娠,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总妊娠率为42.42%,对照组总妊娠率为18.7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6.不良反应对比:治疗过程中,发现对照组出现阴道出血2例、体重增加3例、恶心4例、疲倦5例,观察组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针灸周期疗法能够改善肾虚血瘀型患者的中医症状,安全、无明显的副作用。2.针灸周期疗法促排卵效果与来曲唑相当,促进卵泡优势化更具稳定性,可避免多胎妊娠。3.针灸周期疗法能增加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提高妊娠率。4.针灸周期疗法与来曲唑均能缩小PCOS异常增大的卵巢体积。
曹凯飞[9](2020)在《暖宫孕子胶囊联合氯米芬治疗血虚宫寒证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暖宫孕子胶囊联合氯米芬在临床上治疗血虚宫寒证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优化目前的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将最终遴选入组的92例因血虚宫寒证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施加不同的处理,每组各46例。为了提高临床观察的可比性,临床试验前两组就诊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中医证候得分等基础状态无明显差异。治疗组通过暖宫孕子胶囊联合氯米芬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只提供氯米芬。两组患者均治疗最多5个疗程(氯米芬自50mg/d起用,据排卵效果按50/100/150mg/d依次使用,有效促排剂量使用三次-若怀孕或卵巢过度刺激则停止,以确认其促排效果并排除幸存者偏倚;若150mg/d两次仍无排卵,则停止),疗程结束后进行妊娠结局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妊娠结局、子宫内膜厚度及类型、子宫动脉血流、卵泡生长情况等的改善情况。本次试验采用SPSS19.0版本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最终临床疗效间的差异。结果(1)中医证侯比较:治疗组45例患者的“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减少、经色黯淡或有瘀斑、经行腹痛”等血虚宫寒证症状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最终统计显示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控制组,差异显着(P<0.05)。(2)促排卵成功率的比较:治疗组最终的总促排卵成功率(86.67%)高于控制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周期取消率的比较:治疗组因OHSS而发生的周期取消率(1.56%)与对照组(2.06%)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暖宫孕子胶囊并不提高氯米芬促排卵时的OHSS发生率。(4)子宫内膜厚度及类型比较:经治疗后,数据整理反映治疗组内膜厚度(9.27±0.96)较对照组(7,22±0.59)增加,差异显着。且治疗组在ABC型子宫内膜类型分布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子宫动脉血流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6)两组黄体功能不全(LPD)的比较:黄体期测定患者孕酮水平,治疗组患者LPD的发生率(2.34%)低于对照组(8.25%),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7)妊娠率比较:试验完成后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5.56%),对照组测得的总有效率为(33.33%),两组差异显着(P<0.05)。(8)活产率比较:治疗组最终总有疗效为53.33%,对照组统计显示总有疗效为31.10%,治疗组活产率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暖宫孕子胶囊联合氯米芬治疗血虚宫寒证排卵障碍性不孕能明显缓解“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减少、经色黯淡、经行腹痛”等症状,并显着提高妊娠率、活产率,增加促排卵效果,促进排卵期子宫内膜向A型转化,疗效显着,其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曦雨[10](2020)在《益肾疏肝汤联合来曲唑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肾虚肝郁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益肾疏肝汤联合来曲唑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肾虚肝郁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妇科门诊开展,病例采集时间:2019年02月04日至2020年01月04日,纳入60例符合观察条件的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使用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设计方法,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前两组受试者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比较无显着差异。治疗组予益肾疏肝汤联合来曲唑,益肾疏肝汤每日一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次200ml,连服10天。同时予来曲唑联合治疗,服用方法:月经周期第5日起,起始剂量为2.5mg/d,每日21:00服用,连用5d。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B超监测排卵情况、BBT监测、排卵率及妊娠率情况、安全性指标变化情况并观察用药中有无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13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对照组临床痊愈5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患者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齐同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总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78个月经周期中,排卵周期为57个,排卵率为73%,对照组61个月经周期中,排卵周期为34个,排卵率为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妊娠13例,对照组治疗后妊娠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57个排卵周期中,基础体温BBT呈典型双相为38个,不典型双相为19个,对照组34个排卵周期中,基础体温BBT呈典型双相为28个,不典型双相为11个,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治疗前最大卵泡直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齐同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最大卵泡直径均有增长,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最大卵泡直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证明益肾疏肝他那个联合来曲唑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疗效显着。且经治疗后治疗组(益肾疏肝汤联合来曲唑组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来曲唑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B超下卵泡直径大小、BBT监测均较前改善,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妊娠率及排卵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值得进一步推广。
二、中西医结合诱发排卵治疗不孕症2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诱发排卵治疗不孕症21例(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调经方和逍遥丸对体外培养小鼠卵泡排卵率及PR-A/HIF-1α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2)穴位埋线改善肾虚血瘀型PCOS不孕症患者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4 病例分配及分组 |
5 治疗方案 |
6 观察指标 |
7 判定标准 |
8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结果与分析 |
1 基线比较 |
2 疗效分析 |
3 安全性指标 |
讨论 |
1 促排卵对PCOS不孕症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
2 改善PCOS不孕症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进展 |
3 穴位埋线改善PCOS不孕症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机制探讨 |
4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信息采集表 |
附录2:SALLE评分量化表 |
附录3:中医证候评分表 |
附录4:综述 PCOS不孕症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针刺诱导排卵对PCOS和EMT的效应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学研究 |
1.1 病名溯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中药治疗 |
1.5 针刺治疗 |
1.6 针药结合治疗 |
2.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西医学研究 |
2.1 排卵机制 |
2.2 发病机制 |
2.3 西医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分组与治疗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评定标准 |
1.5 控制偏倚因素 |
1.6 统计学处理 |
1.7 针刺意外处理 |
2. 研究结果 |
2.1 试验完成情况 |
2.2 基线情况 |
2.3 临床疗效比较 |
3. 讨论 |
3.1 疗效分析 |
3.2 选穴分析 |
3.3 机理探讨 |
3.4 针刺诱导排卵的优势 |
3.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英汉缩写对照表 |
附录二: 临床观察表(CRF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进展与成果 |
致谢 |
(4)GnRH长效激动剂方案对PCOS不孕症患者雌孕激素及妊娠结局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相关判断标准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 |
2.2 两组排卵质量 |
2.3 两组激素水平变化 |
2.4 两组妊娠结局 |
3 讨论 |
(5)中药分期法联合来曲唑方案治疗肾虚痰瘀型PCOS不孕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一)试验设计类型 |
(二)病例来源 |
(三)诊断标准 |
1.西医诊断标准 |
2.中医诊断标准 |
(四)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1.主要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2.次要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五)病例选择标准 |
1.纳入标准 |
2.排除标准 |
3.剔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分组 |
(二)药物选择 |
1.中药选择 |
2.西药选择 |
(三)治疗方法 |
1.对照组 |
2.治疗组 |
(四)质量控制 |
1.质量标准 |
2.制备工艺与剂型 |
(五)不良反应控制 |
(六)观察指标 |
1.安全性指标 |
2.疗效指标 |
3.疗效评估 |
(七)统计学处理 |
三、研究结果 |
(一)安全性监测 |
(二)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
(三)疗效指标 |
1.临床妊娠率 |
2.HMG用量 |
3.HCG日子宫内膜厚度 |
4.治疗前后BMI |
5.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 |
6.用药期间常见不适症状积分 |
(四)疗效评估 |
讨论 |
一、中医对PCOS不孕的认识 |
(一)肾虚痰瘀为主要病机 |
(二)补肾化痰祛瘀为本病主要治疗原则 |
二、西医学对PCOS不孕的认识 |
(一)病因与机制研究 |
(二)促排卵治疗 |
三、中医药的应用优势 |
四、导师的学术思想 |
五、组方分析及重点药物作用机理 |
(一)组方分析 |
1.温经汤加减 |
2.安奠二天汤加减 |
(二)重点药物作用机理 |
六、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论文着作 |
(6)健脾补肾助卵方联合来曲唑治疗脾肾两虚型PCOS所致不孕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 |
2.5 控制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
4.2 疗效判定及结果 |
4.3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西医研究 |
1.1 西医认识 |
1.2 西医治疗现状 |
2.中医研究 |
2.1 中医认识 |
2.2 中医治疗现状 |
3.导师认识 |
4.健脾补肾助卵方组方依据及方义分析 |
4.1 方药组成 |
4.2 方药分析 |
5.现代药理学研究 |
6.促排卵药物的选择 |
7.疗效分析 |
7.1 综合疗效 |
7.2 中医证候疗效和中医证候积分 |
7.3 排卵率、妊娠率情况 |
7.4 血清激素水平 |
8.结论 |
9.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促排方联合来曲唑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脾肾两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临床研究方法 |
2.1 观察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2.4 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临床数据结果及分析 |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后卵泡成熟周期比较 |
2.4 两组治疗后排卵率比较 |
2.5 两组治疗后妊娠率比较 |
2.6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3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研究进展 |
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2 现代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治疗 |
2 中医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状的研究进展 |
2.1 中医病因病机 |
2.2 中医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治疗 |
3 自拟促排方的立题依据 |
4 自拟促排方的组方用药特点 |
4.1 促排方的药物组成 |
4.2 促排方的组方特点 |
4.3 服药期间饮食注意事项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促排方联合来曲唑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脾肾两虚证)的临床观察病例报告表 |
综述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针灸周期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PCOS排卵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和脱落标准 |
4 病例分配与分组 |
4.1 样本量估算 |
4.2 分组方法 |
5 治疗方案 |
5.1 观察组 |
5.2 对照组 |
6 观察指标 |
6.1 一般性观察 |
6.2 安全性指标 |
6.3 疗效指标 |
7 统计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1 研究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对比 |
2.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2.2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2.3 两组患者BMI比较 |
2.4 两组患者基础性激素水平比较 |
3 临床疗效对比 |
3.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3.2 治疗后两组患者卵泡发育情况比较 |
3.3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
3.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卵巢体积比较 |
3.5 治疗后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 |
4 不良反应情况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1 现代医学对PCOS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治疗研究 |
2 传统医学对PCOS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研究 |
2.2 肾虚血瘀是PCOS排卵障碍的重要发病因素 |
2.3 治疗研究 |
3 周期理论 |
3.1 现代医学周期理论 |
3.2 传统医学周期理论 |
3.3 针灸周期疗法概述 |
3.4 针灸周期疗法选穴依据 |
3.5 针灸周期疗法治疗PCOS排卵障碍的临床效应分析 |
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5 创新性分析 |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暖宫孕子胶囊联合氯米芬治疗血虚宫寒证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缩略词 |
前言 |
1.研究对象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宫虚有寒证不孕辩证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病例中途剔除标准 |
1.4 观察指标算法及标准 |
1.4.1 中医证候统计项目 |
1.4.2 排卵率 |
1.4.3 周期取消率 |
1.4.4 子宫内膜厚度及类型标准 |
1.4.5 子宫动脉搏动指数 (PI) 、阻力指数 (RI) |
1.4.6 两组黄体功能不全(LPD)发生率 |
1.4.7 妊娠率 |
1.4.8 活产率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2.1 对照组 |
2.2.2 治疗组 |
3.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 治疗前结果 |
4.1.1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 |
4.1.2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4.1.3 治疗前患者中医证侯的比较 |
4.1.4 两组患者治疗前单项症状比较 |
4.2 治疗后结果比较 |
4.2.1 治疗后患者中医证侯结局的比较 |
4.2.2 治疗期间排卵成功人数率的比较 |
4.2.3 治疗期间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率的比较 |
4.2.4 两组患者治疗后HCG日 Em厚度及类型的比较 |
4.2.5 治疗后HCG日子宫动脉血流的比较 |
4.2.6 治疗期间黄体功能不全发生率的比较 |
4.2.7 治疗后妊娠率的比较 |
4.2.8 治疗后流产率的比较 |
5.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中医对 ODI 的认识 |
1.1 中医对 ODI 的文献 |
1.2 中医对 ODI 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1 古代对ODI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2 现代医家对ODI的认识 |
1.3 中医对 ODI 的治疗 |
2.西医对 ODI 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排卵的正常机制 |
2.3 相关引起 ODI 的病因 |
2.3.1 多囊卵巢综合征 |
2.3.2 黄体功能不全 |
2.3.3 不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 |
2.3.4 子宫内膜异位症 |
2.3.5 高泌乳素血症 |
2.3.6 下丘脑垂体所致的无排卵(HPL 除外) |
2.3.7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
2.4 西医对 ODI 的治疗 |
3.中西医并举 |
4.暖宫孕子胶囊的组方探讨及现代药理研究 |
4.1 药物组成 |
4.2 组方分析 |
4.3 组方成分现代药理分析 |
5.本次临床研究的评价 |
5.1 改善中医证候 |
5.2 促排卵成功率的比较 |
5.3 周期取消率的比较 |
5.4 改善子宫内膜厚度及类型的情况 |
5.5 改善子宫动脉血流情况 |
5.6 改善黄体功能不全情况 |
5.7 改善妊娠率的比较 |
5.8 活产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卵巢功能减退不孕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益肾疏肝汤联合来曲唑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肾虚肝郁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退出标准 |
1.7 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测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不良事件的观察和记录 |
2.6 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研究进展 |
1.1 现代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发病机理的研究 |
1.2 现代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治疗现状 |
2 中医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认识 |
2.1 中医病机 |
2.2 中医治疗 |
3 导师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诊疗体会 |
3.1 益肾疏肝汤组方特点 |
4 本临床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A: 综述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B: 附录 |
四、中西医结合诱发排卵治疗不孕症2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调经方和逍遥丸对体外培养小鼠卵泡排卵率及PR-A/HIF-1α表达的影响[J]. 刘亚华,杜惠兰,李丽,范丽洁,贺明,段彦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08)
- [2]穴位埋线改善肾虚血瘀型PCOS不孕症患者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观察[D]. 王云梦.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针刺诱导排卵对PCOS和EMT的效应比较[D]. 单海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GnRH长效激动剂方案对PCOS不孕症患者雌孕激素及妊娠结局影响[J]. 代先琼,齐小雪,聂敦利,杨青梅,张艺霁.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0(12)
- [5]中药分期法联合来曲唑方案治疗肾虚痰瘀型PCOS不孕的临床观察[D]. 刘德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健脾补肾助卵方联合来曲唑治疗脾肾两虚型PCOS所致不孕症的临床观察[D]. 马仲颖.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7]促排方联合来曲唑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脾肾两虚证)的临床观察[D]. 皮鸂璇.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针灸周期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PCOS排卵障碍的临床观察[D]. 王宝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暖宫孕子胶囊联合氯米芬治疗血虚宫寒证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D]. 曹凯飞.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10]益肾疏肝汤联合来曲唑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肾虚肝郁型)的临床观察[D]. 陈曦雨.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