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纤维酶抗血管紧张素Ⅱ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去纤维酶抗血管紧张素Ⅱ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一、去纤酶的抗血管紧张素Ⅱ促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安春妹[1](2020)在《胃泌酸调节素(OXM)类似物改善慢性肾病肾脏纤维化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肾纤维化(Renal fibrosis)是多种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进展至后期最主要的病理特征,但是目前还没有能够有效治疗或者逆转肾脏纤维化的药物,因此,寻找能够有效防治肾纤维化的药物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胃泌酸调节素(Oxyntomodulin,OXM)作为一种肽类激素,可以同时激活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ucagon like peptide-1 receptors,GLP1R)和胰高血糖素受体(Glucagon receptors,GCGR)两个受体,具有降低血糖和减轻体重等作用。研究发现OXM减肥和调控血糖作用优于单靶点GLP1R激动剂,激活GCGR可避免单个受体激动剂引起的低血糖风险,增加了药物应用的安全性和依存性。目前,OXM对于肾脏是否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还没有相关报道,课题以此为创新点,期望为肾脏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新策略。然而,内源性OXM由于其多肽的本质容易被机体产生的酶降解,因此,我们通过对OXM进行结构修饰后设计合成了6个长效OXM类似物(OA1-OA6),进行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其对肾纤维化的作用并筛选优势多肽化合物。方法:(1)体外实验:高糖培养肾小球系膜细胞(Mesangial cells,MCs)和肾小管上皮细胞(Tubular epithelial cells,TECs),模拟体外促纤维化环境,通过MTT、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检测OXM类似物对高糖诱导细胞增殖和细胞内外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2)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糖尿病肾病小鼠模型:腹腔注射STZ柠檬酸溶液诱导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通过生化指标的测定、病理切片染色、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判定OXM类似物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功能和纤维化程度以及肾组织中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3)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肾间质纤维化小鼠模型:手术结扎小鼠左侧输尿管构建肾间质纤维化小鼠模型,通过生化指标的测定和病理切片染色方法判定OXM类似物对UUO小鼠肾脏功能和纤维化程度的影响。结果:(1)体外实验结果显示,OXM类似物OA2可以抑制高糖刺激引起的MCs和TECs过度增殖,减少细胞内外纤维化相关因子的表达,在细胞水平对肾纤维化的抑制作用优于OA1和OA3-OA6。(2)在STZ诱导糖尿病肾病小鼠模型实验中,OA2能够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功能,下调肾组织纤维化相关因子的表达,减轻肾脏纤维化程度,抑制肾纤维化作用优于OA1、OA3-OA6和利拉鲁肽。(3)在UUO肾间质纤维化小鼠模型实验中,OA2能够改善UUO小鼠肾脏功能,减少小鼠肾组织中胶原沉积,但并不能改善输尿管梗阻后引起的肾间质损伤。结论:在研究的6个OXM类似物中,筛选出多肽化合物OA2在细胞水平能够有效抑制高糖诱导MCs和TECs增殖以及纤维化相关因子的表达,在动物实验中具有改善STZ诱导糖尿病肾病小鼠肾纤维化,保护肾脏的作用,可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课题为多肽化合物OXM类似物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为肾纤维化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李淳[2](2020)在《EECP对2-4期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现已成为全球医疗保健体系的严重挑战。现有研究认为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CKD患者的首位死亡原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内皮功能紊乱和运动能力下降均可导致AS的发生、发展。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是一种安全无创的体外循环辅助装置。EECP可以通过提高内皮剪切应力,减少有害物质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沉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达到抗AS以及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预防CVD事件的发生。EECP对CVD的疗效已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但是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干预研究目前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2-4期CKD患者EECP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 IMT)、6分钟步行试验、Borg疲劳量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Hcy)、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血浆黏度等变化情况,初步探讨EECP抗AS以及提高运动能力的机制,为CKD患者预防CVD的发生提供一种新的干预思路。材料与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内科确诊CKD 2-4期并伴有单发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EECP组(32例)和常规治疗组(32例)。常规治疗组给与常规药物治疗,EECP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与EECP治疗。EECP治疗方案为1次/日,60 min/次,5次/周,共8周。在开始治疗前和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c IMT、6分钟步行试验以及Borg疲劳量表、Hcy、CRP、NO、血浆黏度的变化情况。另选30例健康人群做为健康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在研究开始前测血清Hcy、CRP、NO以及血浆黏度,与CKD伴CAS患者进行比较。结果:1.EECP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性别、年龄、BMI、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TG、TC、HDL-C、LDL-C以及用药史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EECP组和常规治疗组cIM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和常规治疗组c IMT值均较治疗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c IMT值小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4期CKD伴CAS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EECP组和常规治疗组6分钟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和常规治疗组6分钟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6分钟步行距离大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4期CKD伴CAS患者Borg疲劳量表评分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EECP组和常规治疗组Borg疲劳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和常规治疗组Borg疲劳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Borg疲劳量表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4期CKD伴CAS患者Hcy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EECP和和常规治疗组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和和常规治疗组Hc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Hcy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期CKD伴CAS患者CRP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EECP和和常规治疗组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和和常规治疗组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CRP水平小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伴CAS患者NO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EECP和和常规治疗组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和和常规治疗组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NO水平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期CKD伴CAS患者血浆黏度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EECP和和常规治疗组血浆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和和常规治疗组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血浆黏度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EECP可以减轻2-4期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延缓AS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中Hcy、CRP含量,提高NO含量,改善血管内皮功能;2.EECP可以改善2-4期CKD伴CAS患者的运动能力。

何慧敏[3](2019)在《滋水清肝饮加减方对SHR血压及其氧化应激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滋水清肝饮加减方对SHR大鼠血压的影响及其降血压的机制。方法:将40只SHR大鼠按测得血压值随机分成SHR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贝那普利组共4组,10只WKY大鼠为WKY组;分别予相应的药物处理,每周测量血压2天,取平均值并分析;灌胃8周后将其麻醉、腹主动脉采血及解剖分离胸主动脉,进行SOD、MDA、GSH血清学检查以及胸主动脉的NOX4蛋白及基因检测。结果:1.血压:给药前各SHR大鼠血压与WKY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8周后,与SHR组比较,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贝那普利组血压均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贝那普利组之间相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血清:滋水清肝饮加减方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贝那普利组SOD、GSH含量均较SHR组高(P<0.05);滋水清肝饮加减方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贝那普利组可降低血清中MDA的含量,与SHR组比较(P<0.05),三组间相互比较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3.NOX4蛋白及mRNA表达: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贝那普利组的NOX4蛋白表达较SHR组明显降低(P<0.05),高剂量组和贝那普利组具有更好效果(P<0.01);各组NOX4 mRNA表达与蛋白水平表达趋势一致,高剂量组和贝那普利组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滋水清肝饮加减方可降低SHR大鼠的血压,对SOD、MDA、GSH浓度及NOX4蛋白及mRNA的表达产生影响,故可能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反应来影响血压水平。

曾鹏[4](2019)在《酒精性高血压大鼠脑损伤的蛋白组基础及MMP2的重要作用》文中认为背景:2015年《Lancet》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发现高血压是全球疾病负担中第三位的重要风险因素。高血压患病率约为20%,全球约有10亿患者,《J Clin Hypertens(Greenwich)》报道2010年有940万人因高血压死亡。2018年《Circulation》发布了中国高血压现状:按照2010版中国指南标准,18岁以上人群中高血压发病率为23.2%(约2.45亿人),处于高血压前期的占41.3%(约4.35亿人)。高血压损伤脑微血管。脑出血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20%-30%的脑卒中为自发性脑出血,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达80%。高血压还可导致脑动脉硬化、微血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减少局部脑血流量,而影响认知功能。舒张压每增加10mm Hg可增加8%的认知功能损伤程度。此外舒张压升高还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相关。已有研究显示:长期大量酒精摄入可使血压升高,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限制饮酒是降低高血压的有效干预方式之一。《J Am Heart Assoc.》2018年报道:男性任何饮酒量与高血压风险增加有关,女性每天饮酒超过2杯会增加高血压风险。《Lancet》2016年报道:中国女性饮酒率上升至16%,男性饮酒率上升至48%,因饮酒导致的死亡数量居世界第一。酒精性高血压脑损伤的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脑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由血管细胞(内皮细胞、周细胞、平滑肌细胞)、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与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组成,对维持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完整性与正常脑功能至关重要。目前,尚未见有关从NVU角度研究酒精性高血压脑损伤的报道。本论文不仅利用常规的行为、形态、生化等技术研究酒精性高血压脑损伤的特点,也利用了基于高分辨质谱的蛋白组学技术检测酒精性高血压大鼠NVU的差异蛋白。此外数据分析过程中,在采用通用分析策略的同时,结合脑细胞类型蛋白质组学数据库、脑血管细胞类型数据库、血管生成因子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PCR芯片、STRING数据库、Var Elect数据库、Alz Data数据库,以获得更为全面的酒精性高血压大鼠NVU的差异蛋白信息。蛋白水解酶家族成员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在血管重塑、细胞迁移和细胞外基质蛋白与粘附分子的加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MP2与高血压相关,高血压患者心脏及循环血液中MMP2显着上调。MMP2活性增加可水解多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导致高血压内皮功能障碍,还可降解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或辅助因子造成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抑制MMP2可以改善肾性高血压大鼠、胰岛素抵抗大鼠与妊娠导致的血压升高,改善其内皮功能紊乱。MMP2在酒精性高血压脑损伤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1.使用嗜酒精大鼠(Alcohol-preferring rat,P鼠)建立酒精性高血压大鼠(Alcoholic hypertensive rats,AH大鼠)模型,结合行为、形态、生化、蛋白组学等技术,研究AH大鼠脑损伤特点。2.探究MMP2在AH大鼠认知障碍中的作用。主要研究方法:1.实验动物及处理65只3月龄P鼠按相似雌雄性别比例随机分为3组:蒸馏水灌胃组(Con组,n=18)、5%酒精(Ethanol,Et OH)灌胃组(5%Et OH组,n=20)与30%酒精灌胃组(30%Et OH组,n=27)。30%Et OH组根据体重灌胃13ml/kg/day的30%Et OH,Con组与5%Et OH组分别灌胃等体积的蒸馏水或5%Et OH。为研究抑制MMP2对AH大鼠的影响,3月龄P鼠(n=30)随机分为2组:Con组(n=8)与30%Et OH组(n=22,13ml/kg/day)。4周慢性酒精暴露并进行行为学检测后30%Et OH组大鼠随机分为2组(30%Et OH+Veh,n=8;30%Et OH+SB-3CT,n=14)分别接受等体积的溶剂或SB-3CT(25mg/kg/day,MMP2/9选择性抑制剂)腹腔注射1周。2.血压测量及行为学检测2.1血压测量采用非侵袭性血压测量方法尾压法(Tail-cuff法)检测各组大鼠8:00-12:00am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与平均动脉压(Mean blood pressure,MBP)。2.2认知相关检测使用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 test,MWMT)评价P鼠空间认知,学习阶段逃逸潜伏期反应空间学习能力,记忆检测阶段穿越平台次数反应了动物的空间记忆能力。在新事物识别实验(Novel object recognition test,NORT)中使用辨别指数评价P鼠认知记忆。2.3情绪相关检测使用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总运动距离与中央区时间分别评价P鼠自发活动与焦虑。使用高架十字迷宫(Elevated plus maze,EPM)开放臂滞留时间百分比与进入次数评价P鼠焦虑。抑郁使用OFT、糖水偏好实验(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共同评价。SPT糖水消耗百分比下降反应快感缺失,FST中静止不动时间反应绝望。3.NVU制备使用冷蔗糖缓冲液离心方法分离富集P鼠脑NVU,并结合形态学进行鉴定,发现分离成分为结构完整的保留了与相邻细胞相互作用的NVU。同时,NVU蛋白质组学结果中具备组成NVU细胞类型内皮细胞、周细胞、平滑肌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特异性标志蛋白,这些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富集了NVU。4.蛋白质组学分析使用基于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 TRAQ)技术的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并筛选NVU差异蛋白。差异蛋白阈值定义为:t-test统计学p<0.05,30%Et OH组相比Con组变化倍数大于1.2倍为上调,小于0.83为下调。使用基因本论(Gene Ontology,GO)从细胞组成、分子功能、生物进程与KEGG通路进行通用分析。为全面深入挖掘酒精性高血压大鼠NVU的差异蛋白信息,使用脑细胞类型蛋白质组学数据库与脑血管细胞类型数据库分析差异蛋白表达细胞类型;STRING数据库进行互作网络分析,Cytosacpe软件MCODE插件进行功能聚类及可视化;使用Var Elect数据库批量查询差异蛋白功能;使用Var Elect数据库及血管生成因子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PCR芯片分析血管生成相关差异蛋白;使用Alz Data数据库分析与老年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相关差异蛋白。5.形态学检测使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te,FITC)灌注脑血管评价BBB、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衰老、HE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与Masson染色检测病理学改变。此外还使用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检测了海马MMP2水平,使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检测了脑微血管密度、神经元数量、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等。6.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与免疫酶联吸附反应(The sandwich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使用ELISA检测MMP2、氧化应激及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使用WB检测组织MMP2、MMP9、突触相关蛋白及tau蛋白等。结果:1.慢性酒精暴露建立AH大鼠模型慢性酒精暴露4周内30%Et OH组大鼠血液酒精浓度(Blood ethanol concentration,BEC)均大于100mg/dl且前3周依次上升,至第3周达到峰值177.8±20mg/dl,而5%Et OH组4周内BEC均小于100mg/dl。慢性酒精暴露造模前各组大鼠血压水平相似,30%Et OH组大鼠自第2周开始SBP、DBP与MBP显着上升(分别上升至149.7±3.5、121.2±3.4与130.3±3.4mm Hg),并在造模第3、4周进一步上升。而5%Et OH组大鼠SBP、DBP、MBP与Con组相似,分别在120-123、90-101、99-109mm Hg内波动。停止酒精灌胃处理后第11天30%Et OH组大鼠(AH大鼠)SBP、DBP与MBP相比Con组与5%Et OH组依旧显着上升,说明30%Et OH暴露诱导的酒精性高血压可持续维持。2.AH大鼠出现情感与认知障碍在EPM中30%Et OH组大鼠在开放臂滞留时间百分比为13±1.5%,明显低于Con组(23±4.1%)与5%Et OH组(24±3.6%)大鼠。30%Et OH组(4.4±0.5次)进入开放臂次数也显着低于Con组大鼠(8.4±1.6次);在SPT中,相比Con组30%Et OH组糖水消耗百分比下降了74%,相比5%Et OH组下降了66.7%。OFT中,30%Et OH组总运动距离(3160±114cm)相比Con组(3654±170cm)下降了13.5%,30%Et OH组中央区时间(25.57±4s)相比Con组(41±4.7s)缩短了37.6%;在MWMT空间学习1-3天30%Et OH组逃逸潜伏期均明显长于Con、5%Et OH组大鼠。综上说明,30%Et OH组大鼠血压自酒精暴露第2周开始显着上升并伴随有情感与认知障碍。3.AH大鼠脑损伤及其蛋白组基础3.1脑神经血管单元差异蛋白的分类与功能富集采用冷蔗糖缓冲液离心方法成功分离富集Con组与30%Et OH组脑NVU,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共鉴定出5574个蛋白质,4755个包含定量信息。30%Et OH组相比Con组(30%Et OH/Con),共有271个差异蛋白(133个上调,138个下调),其中207个蛋白节点形成了互作网络。对差异蛋白互作网络进行聚类分析,得到13个不同的聚类,包括缝隙连接(Gap junction,GJ)、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ECM-receptor interaction)及少突胶质细胞分化(Oligodendrocyte differentiation)等。3.2 AH大鼠的脑微血管损伤及蛋白组基础FITC灌注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成像,在30%Et OH组大鼠海马裂(Hippocampal fissure,HF)、丘脑(Thalamus,TH)、下丘脑(Hypothalamus,HYP)与杏仁核(Amygdala,AMY)微血管外的脑实质中,发现有渗漏的FITC产生的绿色荧光,AMY与HYP最为明显、TH部分血管外存在,而在大脑皮层、海马CA1、CA2、CA3及DG区未发现BBB损伤。Con组大鼠未观察到渗露入脑实质的FITC荧光。在NVU差异蛋白中,30%Et OH组缝隙连接蛋白Gjb1、Tuba4a、Tubb3、Tubb4a、Tubb6、Grb2、Gjc3与Tubb4b分别显着下调了18.5%、22.4%、22.4%、22%、28.8%、21.1%、20.9%与17.4%。与BBB形成相关的CLDN11、ITGB3、MBP与FBN1分别下降了18.6%、52.4%、22.5%与17.2%,而CTNND2与RAB13分别上调了25.6%与30.7%。进一步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标记衰老细胞,发现30%Et OH组大脑皮层与海马裂小血管内皮细胞存在染色阳性的衰老细胞,而皮层小血管周围的脑实质细胞无明显着色,提示30%Et OH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率先发生衰老。衰老信号相关蛋白中,CDKN1B、AGO1、MAP1LC3A、DNAJB1、NUP54、PSMB10与PSME1分别发生了114.7%、26.5%、32.1%、23.2%、20.8%、24.7%、20.3%的上调,HIST2H2AC、THBS1与PRDX5分别发生了67.5%、61.5%与21.5%的下调。此外,30%Et OH组大鼠脑内负性调控血压的STK39、ABAT与DDAH2分别下调了23.1%、24.7%与23.3%,而具有降血压效应的ENPEP上调了25.3%。与Con及5%Et OH组大鼠相比,30%Et OH组大鼠脑小血管密度(分析区域内血管面积百分比)、总血管长度、分支指数(单位面积内血管分支点的数量)在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与尾壳核(Caudate putamen,CPu)均明显增加。而各组大鼠海马、初级躯体感觉皮层(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1Cx)、胼胝体与内囊微血管密度无显着差异。海马组织WB检测发现:5%与30%Et OH组MAG:PLP1比值(反映脑血管灌注水平)均显着下降。30%Et OH组脑内促血管生成因子与抑制血管生成因子水平发生变化。促血管生成因子STAB2、Grn、RAB13、LGALS1分别上调,抑制血管生成的THBS1、PF4、ITGB3、SIRT2与ARF6显着下调。同时,促血管生成的TGFA与LOXL2下调了35%与24.7%,抑制血管生成的BAIAP2、Prl、RNF213与LGALS9则上调了25.2%、26.2%、50.3%与22.7%。促血管生成与抗血管生成的差异蛋白总变化倍数分别为15.38倍与8.11倍。mi R-126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特异性表达。与Con组相比,30%Et OH组大鼠海马mi R-126的两个成熟体mi R-126-5p与mi R-126b的水平均显着上调。Targetscan软件预测受mi R-126-5p与mi R-126b调控的NVU差异蛋白分别有28个与19个发生下调。3.3 AH大鼠认知障碍的蛋白组基础30%Et OH组海马组织中Aβ40水平为17.3±1.3pg/mg组织,显着高于Con组大鼠(12.1±0.68pg/mg组织)。同时,30%Et OH组海马tau蛋白在苏氨酸205、231位点存在过度磷酸化。此外30%Et OH组海马存在神经元及突触相关蛋白丢失。为更好的理解酒精性高血压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分析了NVU差异蛋白与AD的相关性。199个差异蛋白与AD具有显着相关性,其中64个与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病理改变相关、40个与tau病理改变相关、30个差异蛋白与两者均相关。30个差异蛋白中与Aβ、tau病理改变正相关12个且显着上调,11个差异蛋白与Aβ、tau病理改变负相关且显着下调,这将促进NVU中Aβ聚集与tau病变。此外还有7个差异蛋白能够改善Aβ、tau病理改变。NVU中77个差异蛋白在AD动物模型中认知障碍与病理学改变之前出现差异表达,136个差异蛋白与AD的风险因素相关,两者重叠蛋白42个,这42个差异蛋白17个发生上调25个发生下调。以上结果说明这42个差异蛋白在30%Et OH组大鼠认知障碍中非常重要。此外,30%Et OH组大鼠脑中促轴突生长因子Kif5、Uchl1、PLP1与Tubb3分别下调了18.1%、17.3%、17.7%与22.4%。3.4 AH大鼠脑内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增加的蛋白组基础形态学研究显示,30%Et OH组相比Con组、5%Et OH组大鼠,海马CA1与CA3区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增加;小胶质细胞胞体面积增加、突起减少,提示这两种胶质细胞的活化。同时与氧化应激信号相关的差异蛋白,CDC37、PRDX5、HIST2H2AC、SIRT2与APOD分别发生了20.4%、21.%、67.5%、21.4%与23.6%的下调,AGO1发生了26.5%的上调。炎症反应相关的差异蛋白Kng1、C4B、RNF213、NR3C1、TAP1与S100A9相比Con组分别上调了24%、30.3%、50.3%、21.2%、33.6%与37.7%。4.MMP2在AH大鼠认知障碍中的关键作用4.1 MMP2在AH大鼠中激活WB检测各组海马匀浆MMP2与MMP9水平发现:MMP9活性在各组间无明显变化;30%Et OH相比Con组MMP2活性(激活型与前体的比值)上调了28.6%,30%Et OH相比5%Et OH组MMP2活性上调了26.7%。免疫荧光显示MMP2在海马主要表达于神经纤维且30%Et OH组大鼠海马MMP2表达增加。HE染色与Masson染色也发现30%Et OH组大鼠肝脏出现明显的炎性浸润、脂滴与胶原沉积等。Con大鼠MMP2在不同器官表达丰度依次为肺>肝>心脏>脑。与Con组相比,30%Et OH组肝脏MMP2上调了78.9%,5%Et OH组MMP2上调了79.8%;30%Et OH组血清MMP2激活水平调了34.2%。4.2抑制MMP2改善AH大鼠认知障碍慢性酒精暴露4周建立AH大鼠模型后使用SB-3CT抑制MMP2。SB-3CT治疗1周后第1天与第6天使用尾压法检测各组大鼠血压,结果显示SB-3CT治疗结束后第1天与第6天30%Et OH+SB-3CT组SBP、DBP与MBP均可降低至与Con组相似的正常水平而30%Et OH+Veh依旧维持高血压状态。NORT记忆检测阶段Con组与30%Et OH+SB-3CT组大鼠对新物体表现出更多的兴趣,体现在检测阶段辨别指数(Recognition index,RI)显着高于训练阶段RI,而30%Et OH+Veh组大鼠则不能区分新旧事物,即在检测阶段与训练阶段RI无显着差异。NORT中运动轨迹也证明Con组与30%Et OH+SB-3CT组大鼠对新物体更感兴趣。表明抑制MMP2可有效降低30%Et OH+Veh组大鼠血压、改善其认知障碍。4.3抑制MMP2改善AH大鼠BBB损伤、降低炎症反应SB-3CT干预可以显着抑制海马MMP2。FITC灌注脑血管后在30%Et OH+Veh组大鼠海马裂、及海马边缘中观察到微血管外脑实质存在大量渗漏的FITC绿色荧光,而Con组与30%Et OH+SB-3CT大鼠在上述位置则没有发现FITC荧光渗露。30%Et OH+Veh组海马区FITC荧光强度相比Con组上调了69.9%,而SB-3CT治疗后30%Et OH+SB-3CT组相比30%Et OH+Veh组海马FITC荧光强度下降了44.9%,与Con组水平相似。血清ELISA显示30%Et OH+Veh组与Con组(IL-6:22.7±1.0pg/ml;IL-1β:42.8±0.8pg/ml)相比促炎细胞因子IL-6(28.4±2pg/ml)与IL-1β(46.6±1.6pg/ml)分别上调了24.8%与8.9%。而SB-3CT处理1周后30%Et OH+SB-3CT组与30%Et OH+Veh组相比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6与IL-1β分别降低了16.4%与8%,此时30%Et OH+SB-3CT组IL-6与IL-1β水平与Con相似。与血清ELISA结果相似,海马中30%Et OH+Veh组IL-6(732.8±3.9pg/g/tissue)与IL-1β(723.4±4.1pg/g/tissue)水平相比Con组(IL-6:676±18.8pg/g/tissue;IL-1β:668.6±14.8pg/g/tissue)分别显着上调了8.4%与8.2%,而抑制MMP2可使IL-6与IL-1β水平下降至与Con组相似水平。此外,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也被SB-3CT抑制。WB检测各组大鼠海马tau蛋白与突触相关蛋白,结果显示抑制MMP2可以降低30%Et OH+Veh组大鼠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增加突触相关蛋白水平。结论:本研究使用P鼠成功建立了AH大鼠模型,该模型伴有认知障碍及焦虑、抑郁等情绪异常。结合行为、形态、生化、NVU蛋白组学等技术,研究AH大鼠脑损伤特点:如BBB损坏、内皮细胞衰老、突触丢失、炎症反应增加、Aβ水平增加、tau蛋白过磷酸化等,为后续奠定了基础。MMP2在AH大鼠中活性增加,抑制MMP2可显着改善AH大鼠的认知障碍,提示MMP2在AH大鼠脑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

赵旭东[5](2018)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滞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妊娠诱发的高血压(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可以使6%-10%的妊娠过程复杂化,同时也会导致一系列其它并发症的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大多数在妊娠20周后出现高血压、蛋白尿,分娩之后症状也逐渐消失;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并发症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全身小动脉痉挛这一特征性的病理生理改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9.4%-10.4%,国外报道为7%-12%,但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高龄孕产妇增加以及辅助生殖人群的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也随之上升,而且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也随之升高。因此,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寻找更好地治疗方法成为产科研究的热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仍尚不完全清楚,其学说包括免疫学说、子宫-胎盘缺血学说、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产生过多、一氧化氮产生减少、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失衡学说、缺钙等。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作用。RAAS系统总体上调起始于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并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同时发生。妊娠期间,肾素可升高达8倍,血管紧张素可升高达4倍,醛固酮高达正常水平的10到20倍,从而影响水钠潴留和血管的收缩,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妊娠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患者循环中血管紧张素Ⅱ浓度较高,且血管紧张素受体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增强,因此会加重疾病的进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是全身小动脉痉挛,再加之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并且机体产生的缩血管物质增加,而扩血管物质减少,进一步导致血管痉挛,产生一系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表现,如血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缺血缺氧性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低蛋白血症,导致组织水肿;血管紧张素Ⅱ刺激肾上腺皮质合成和分泌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加重了组织水肿;由于肾小动脉在促血管收缩物质的作用下痉挛使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血管通透性增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降低,出现蛋白尿,肾功能损害。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AS)活性增强产生一系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症状。胎盘滋养细胞可以产生多种具有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包括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胎盘生长因子(P1GF)等,各种细胞因子以自分泌及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胎盘滋养细胞,通过刺激细胞增殖、迁移,促进生理性血管重塑、胎盘的形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机体平衡紊乱,包括免疫紊乱,氧化应激因子增加,炎症反应,再加之胰岛素抵抗等都可以导致滋养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生成障碍,这些因素可能是血管重塑障碍的重要原因。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在胎盘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滋养细胞等细胞中均有表达。血管紧张素Ⅱ通过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调节滋养细胞分化、增殖、浸润,影响胚胎植入;同时,可以诱导滋养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促进血管生成,诱导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调节血管通透性在子宫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各种细胞因子调节胎盘部位免疫反应。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是高血压进展的潜在靶标,其可以通过免疫系统、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胰岛素抵抗以及炎症反应等在高血压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有研究表明在正常成人高血压NF-κB信号通路也参与了免疫、炎症、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胰岛素抵抗在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而这些改变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者中也同样出现,并且NF-κB信号通路也参与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过程,那么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以及NF-κB信号通路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过程中是否有联系呢?为了证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滞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过程中是通过何种机制发挥作用的,以及RAAS系统与NF-κB信号通路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过程中是否有联系?本实验通过阻滞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干预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小鼠模型,在细胞分子学水平、动物学模型水平检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因素(包括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可溶内皮糖蛋白,sFlt-1,PLGF,TGF-β,Th1/Th2,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因子,炎症因子,NF-κB信号通路等),进一步证实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NF-κB信号通路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过程中的联系。方法:1.首先利用C57BL/6雌性小鼠与雄性小鼠按照5:1的比例一起喂养,交配,受孕后分为三组,第一组为20只给予同型半胱氨酸诱导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动物模型,作为对照组,第二组为10只给予同型半胱氨酸诱导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动物模型,然后给予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滞处理,作为处理组,第三组为10只健康孕鼠,作为健康组,并检测给予阻滞(坎地沙坦)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前后血压变化情况,试验中我们选择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最具代表性的阻滞剂坎地沙坦作为实验试剂;进行比较做统计学分析。2.于孕第18天,将孕鼠安乐死,取出孕鼠腹主动脉至髂总动脉分叉处的血管,分离并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将第二组的孕鼠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再分为两组,每组10只,第一组给予坎地沙坦孵育,作为处理组,第二组不给予坎地沙坦处理,作为对照组;第三组仍为健康孕鼠组;分别利用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EMSA,以及胰岛素抵抗等实验方法检测坎地沙坦处理组与对照组和健康组之间sFlt-1、TNF-α IL-2、ROS、SOD、NF-κB(p65,IKK-β和 IκBα信号通路,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可溶性内皮糖蛋白,PLGF,TGF-β,CINC-1、LIX、α-ADR、Ang-1、单核因子,ACE、Th1/Th2,胰岛素抵抗等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3.将未做处理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小鼠的血管内皮以及坎地沙坦处理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小鼠模型的血管内皮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NF-κB(p65,IKK-β和IκBα)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经过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模型小鼠给予阻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处理后,其血压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得到了明显改善。2.与未做处理的对照组小鼠相比较,阻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处理后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模型小鼠的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醛固酮、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3.阻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处理后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模型小鼠与对照组相比较,氧化应激因子(ROS、SOD)、免疫因素(Th1/Th2)、炎症因子(CINC-1、LIX、单核因子、TNF-α IL-2)、胎盘发育有关指标(sFlt-1、可溶性内皮糖蛋白、PLGF、TGF-β、Ang-1)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4.阻滞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处理后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模型小鼠与对照组相比较,NF-κB(p65,IKK-β和IκBα)信号通路蛋白表达也是上调的。5.给予NF-κB抑制剂(JSH23)抑制NF-1κB信号通路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滞剂下调sFlt-1、内皮糖蛋白表达水平的的作用也被抑制。结论:1.通过构建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妊娠高血压疾病小鼠模型,验证选择性阻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有益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压的改善。2.阻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可以改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RAAS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炎症、免疫紊乱、氧化应激、与胎盘滋养细胞浸润障碍有关因子等。3.细胞分子学水平以及动物学水平实验表明阻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可以上调NF-κB信号通路中p65、IKK-β、IκBα的水平。4.阻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可以通过NF-κB信号通路介导下调sFlt-1和内皮糖蛋白。5.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NF-κB信号通路之间可以通过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生相互联系。

王艳霞[6](2018)在《肺泡上皮细胞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常见于多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慢性高原病。它是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中较常见一种类型,以肺血管重构及收缩为特征性病理改变。肺血管收缩引起肺动脉压升高,长期肺动脉压升高导致肺血管重构,加重肺动脉高压,最后诱发右心衰竭。以往大量研究证实,肺动脉高压形成是由多因素引起,如血管内活性物质、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壁外膜成纤维细胞等参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收缩、增殖和凋亡,然而甚少关注肺泡上皮细胞对HPH的影响。肺泡作为气体交换的首要场所,肺泡上皮细胞(AEC)是呼吸膜的组成部分,是最早感知肺泡内氧分压变化的细胞。文献报道,只有在肺泡缺氧才能引起HPH,其它类型缺氧如循环型、血液型和组织型缺氧并不引起PH,而且肺泡低氧时只有肺部动脉壁(包括支气管动脉)发生重构,外周体循环动脉壁不发生明显的重构。基于上面的理论,我们认为,低氧信号始动的传递方向应该是从AEC到肺间质微环境,再穿过肺血管壁传向血液。其次,健康状态下肺泡氧分压是105mmHg,在50006000m的海拔高度肺泡氧分压在45mmHg40mmHg,因此AEC遭受到的氧分压变化是60mmHg65mmHg,而动脉内皮细胞健康状态时接触的是静脉血,混合静脉血的氧分压是40mmHg,即使在低氧状态下,静脉血氧分压也不会低于20mmHg,所以肺血管内皮不如AEC遭受的氧分压变化剧烈。因此AEC是最早感知氧分压变化和遭受氧分压变化最剧烈的细胞,同时也是最早改变肺部微环境的细胞。另外,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低氧肺动脉高压模型大鼠肺动脉压升高,主动脉压(体循环压)不发生明显的改变,处于肺微环境中的肺小动脉和属于体循环的支气管动脉发生结构重建,而属于体循环不在肺微环境的肾动脉不发生重建;给予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和体循环血管主动脉平滑肌细胞(AASMCs)不同氧浓度(5%O2、10%O2、21%O2)处理,PASMCs发生明显增殖,而AASMCs增殖不明显,说明单纯低氧不足以引起体循环血管结构重建,肺部微环境在血管的重构和收缩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出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的“微环境说”,即肺血管周围的pH值、渗透压、氧浓度、分泌物质及代谢产物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根据文献和我们实验结果,认为ROS是造成肺微环境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在低氧情况下引起肺微环境变化的最早的根源是AEC。因此,本实验复制低氧条件AEC与PASMCs共培养细胞模型以及低氧肺泡上皮细胞培养上清液对离体肺血管影响模型,从AEC的角度,改变肺血管或PASMCs微环境,以ROS中H2O2为切入点,研究肺泡上皮细胞在HP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整体、离体血管和细胞水平探讨AEC对肺血管张力和肺动脉壁重建的影响及其机制,为HPH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为防治HPH提供新的靶点。【研究目的】1、明确肺泡上皮细胞在HPH中肺血管重构和肺血管收缩中的作用。2、以ROS中H2O2为切入点,深入地探讨肺泡上皮细胞在低氧性肺血管重构和肺血管收缩中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一、动物实验1、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组(normoxia,N)、低氧组(hypoxia,H),常氧组大鼠,在常氧条件下(21%O2)饲养4周;低氧组大鼠,每天在低压低氧舱内(10%O2)暴露8 h,连续低氧4周。一个月后,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右室收缩压(right ventricle systolic pressure,RVSP)、主动脉压(mCAP)、右室肥厚指数[RV/(LV+Sep)]、肺小动脉、支气管动脉和肾动脉的中膜厚度百分比(medial thickness%,MT%)及面积百分比(medial area%,MA%)等,观察其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变化的差异。二、细胞实验1、原代培养ATII、PASMCs和AASMCs,利用透射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对原代培养的ATII、PASMCs和AASMCs进行鉴定,同时购买大鼠肺泡上皮细胞系RLE-6TN。2、取3-5代对数生长期的原代培养的PASMCs和AASMCs在不同氧浓度条件下(21%O2、10%O2、5%O2)干预48 h,MTT和细胞计数法观察不同氧浓度对PASMCs和AASMCs增殖的影响。3、利用Transwell将原代培养的PASMCs和AASMCs分别与ATII和RLE-6TN共培养48 h,MTT法观察不同氧浓度(21%O2、5%O2)培养条件下肺泡上皮细胞对PASMCs和AASMCs增殖的影响。4、收集原代培养ATII和RLE-6TN不同氧浓度(21%O2、5%O2)培养上清液,MTT法观察肺泡上皮细胞条件培养上清液作用于PASMCs和AASMCs 48 h对其增殖影响。5、收集不同氧浓度(21%O2、5%O2)培养48h原代ATII细胞,委托北京源宜基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基因检测,同时进行QT-PCR检测验证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6、根据基因检测的结果,利用商业试剂盒对原代ATII细胞中的SOD活力和含量及H2O2进行检测,利用流式细胞术对原代ATII细胞中总的ROS进行检测,利用商业试剂盒对原代ATII细胞及其培养液中H2O2进行检测。7、利用不同浓度(0μM、5μM、10μM、50μM、100μM、200μM、400μM、800μM、1000μM)外源性H2O2,48h后观察对PASMCs和AASMCs增殖影响。选择对PASMCs和AASMCs增殖影响最明显H2O2浓度,观察不同浓度ROS清除剂NAC(5mM、10mM)对H2O2诱导PASMCs和AASMCs增殖影响。8、利用Transwell将原代培养的PASMCs和AASMCs分别与ATII和RLE-6TN共培养,加入10mM NAC后,48h后观察PASMCs和AASMCs增殖的变化。三、离体肺血管实验1、分离正常大鼠和HPH大鼠肺内三级肺小动脉和主动脉,制备完整的肺小动脉(PA)环和主动脉(AA)环。用苯肾上腺素(PE)预收缩血管环,检测血管环活性。2、收集原代培养ATII和RLE-6TN不同氧浓度(21%O2、5%O2)培养上清,观察对正常大鼠及HPH大鼠离体PA和AA收缩的影响。3、利用不同浓度(5μM、10μM、25μM、50μM、100μM、200μM、400μM、600μM、800μM、1000μM)外源性H2O2观察对正常大鼠PA和AA收缩的影响。选择对PA和AA收缩影响最明显H2O2浓度,不同浓度ROS清除剂NAC(5mM、10mM)处理后,观察PA和AA收缩变化。4、收集原代培养ATII和RLE-6TN不同氧浓度(21%O2、5%O2)培养上清,加入10 mM NAC后,观察对PA和AA收缩的影响。【研究结果】1、HPH组大鼠RVSP、RV/(LV+S)%以及肺小动脉的MT%和MA%明显高于正常大鼠组,而两组大鼠mCAP却差异不明显;HPH大鼠组属于体循环支气管动脉MT%和MA%明显高于正常大鼠组,而两组大鼠属于体循环的肾血管MT%和MA%差异不明显;同时发现PASMCs随低氧程度增加增殖越明显,而AASMCs增殖的变化不明显。本实验提示PA和AA对低氧反应差异除了和低氧有关系外,可能和其所处的微环境有关系。2、PASMCs和AASMCs分别与ATII和RLE-6TN共培养,发现常氧条件下,ATII没有明显促进PASMCs和AASMCs增殖,RLE-6TN抑制PASMCs和AASMCs增殖;低氧条件下,ATII和RLE-6TN均明显促进了PASMCs和AASMCs增殖。3、ATII常氧培养上清液对常氧条件下培养的PASMCs和AASMCs增殖影响不明显;RLE-6TN常氧培养上清液抑制常氧条件下培养的PASMCs和AASMCs增殖。ATII和RLE-6TN常氧培养上清对低氧条件下培养的PASMCs和AASMCs增殖影响不明显;ATII和RLE-6TN低氧培养上清液既能促进常氧条件下培养的PASMCs和AASMCs增殖,也能促进低氧条件下培养的PASMCs和AASMCs增殖。4、ATII和RLE-6TN常氧培养上清液对常氧和HPH大鼠离体PA和AA收缩的影响不明显,ATII和RLE-6TN低氧培养上清液促进常氧和HPH大鼠离体PA和AA收缩。5、ATII不同氧浓度下培养48h测序结果及QT-PCR结果显示,与常氧组比,低氧促进肺泡上皮细胞SOD2表达,对CAT表达影响不明显;商业试剂盒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低氧ATII内总SOD含量和活力、总ROS及H2O2含量是增加的,ATII培养液中H2O2含量也是增加的。6、观察不同剂量外源性H2O2对PASMCs和AASMCs增殖情况,MTT结果显示,0μM到50μM H2O2促PASMCs增殖,呈现剂量依赖性,而100μM到1000μM H2O2随着剂量增加,逐渐抑制PASMCs增殖。0μM到100μM H2O2促进AASMCs增殖,呈现剂量依赖性,而200μM到1000μM H2O2随着剂量增加,逐渐抑制AASMCs增殖。其中50μM H2O2促PASMCs增殖最明显,100μM H2O2促AASMCs增殖最明显。在此浓度条件下,加入5 mM和10 mM NAC都能有效抑制H2O2诱导PASMCs和AASMCs增殖,10 mM NAC作用更明显。7、观察不同剂量外源性H2O2对PA和AA收缩情况,血管环实验结果发现,5μM到400μM H2O2随着剂量增加,促进PA收缩;从600μM到1000μM H2O2随着剂量增加,逐渐抑制PA收缩。5μM到600μM H2O2随着剂量增加,促进AA收缩;从800μM到1000μM H2O2随着剂量增加,逐渐抑制AA收缩。其中400μM H2O2促PA收缩最明显,600μM H2O2促AA收缩最明显。在此浓度条件下,加入5 mM和10 mM NAC都能有效抑制H2O2诱导PA和AA收缩,10 mM NAC作用更明显。8、ATII培养液中H2O2含量在促进PASMCs和AASMCs增殖范围内,也在促进PA和AA收缩范围内。选择10 mM NAC,加到PASMCs和AASMCs与ATII和RLE-6TN低氧共培养的培养液中,明显抑制PASMCs和AASMCs增殖。选择10 mM NAC,加入到含有低氧ATII和RLE-6TN培养上清液浴槽中,明显抑制PA和AA收缩。

黄玲[7](2017)在《Iars基因在大血管壁重构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人急性主动脉夹层标本中Iars基因和PI3k/Akt信号通路表达变化的研究目的:探讨AD患者主动脉中层中Iars、PI3K/Akt信号通路、MMP2、MMP9、SM22α及OPN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15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升主动脉壁中层标本作为实验组,同时收集15例DCD供体的升主动脉壁中层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bolt法检测两组主动脉标本中Iars、PI3K、p-PI3K、Akt、p-Akt、MMP2、MMP9、SM22α及OPN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RT-PCR技术检测AD组及对照组主动脉组织中上述基因mRNA的表达。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主动脉血管壁的形态学变化。结果:纳入研究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和DCD供体在年龄、体重和性别构成比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DCD组相比,AD组主动脉中层Iars、MMP2、MMP9及OPN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 PI3K、p-PI3K、Akt、p-Akt 和 SM22α蛋白的表达却显着减少(P<0.05)。RT-PCR结果显示上述各基因的mRNA表达趋势与蛋白一样。主动脉组织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AD组主动脉血管壁中层弹力纤维崩断裂解和胶原纤维沉积明显较DCD组增多,VSMCs数量显着减少。结论:AD主动脉壁中层中VSMC表型由分化型向去分化型转变,伴有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增加,同时Iars基因表达增加,而PI3K和Akt的表达量及其磷酸化程度减弱,提示在AD主动脉壁中层病变过程中,Iars、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部分Iars基因表达变化对VSMC功能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目的:探讨VSMC中Iars基因表达变化对PI3K/Akt信号通路、MMPs的表达以及对VSMC功能的影响。方法:传代培养HA-SMC细胞,构建Iars基因过表达质粒并转染入HA-SMC细胞中。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GFP质粒转染组(B组)和Iars基因过表达质粒转染组(C组)。Western-blot检测各组HA-SMC中SM22α、OPN、Iars、PI3K、p-PI3K、Akt、p-Akt、MMP2 和 MMP9 蛋白的含量,用 RT-PCR 技术检测Iars、PI3K、Akt、MMP2和MMP9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MTT法检测各组HA-SMC的增殖情况,Transwell法检测HA-SMC的迁移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比较平滑肌表型标志物SM22α、OPN的表达情况。结果:过表达Iars基因后,与正常对照组和GFP质粒转染组相比,HA-SMC细胞中PI3K、p-PI3K、Akt、p-Akt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化型表型标志物SM22α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去分化型表型标志物OPN以及Iars、MMP2和MMP9蛋白显着增加(P<0.05),同时RT-PCR结果显示Iars基因mRNA的表达也明显上调(P<0.05),PI3K、Akt 基因 mRNA 下调(P<0.05)。MTT 和 Transwell 结果提示HA-SMC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均降低(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提示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免疫荧光也证实OPN荧光强度增强而SM22α荧光强度减弱。结论:过表达Iars基因后,HA-SMC向去分化型转变,MMPs增加,同时增殖和迁移能力减弱,而凋亡水平升高,其中可能涉及的机制是Iars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性而影响HA-SMC细胞的功能。第三部分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Iars对VSMC功能的调节作用目的: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后探讨Iars基因表达变化对VSMC功能的影响。方法:传代培养HA-SMC细胞,使用PI3K/Akt信号通路阻断剂Dactolisib进行干预。实验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A组)、Iars基因过表达质粒转染组(B组)、Dactolisib处理组(C组)以及Iars基因过表达质粒转染+Dactolisib处理组(D组)。Western-blot 法检测各组 HA-SMC 中 SM22α、OPN、Iars、PI3K、p-PI3K、Akt、p-Akt、MMP2和MMP9蛋白的含量,用RT-PCR技术检测Iars、PI3K、Akt、MMP2和MMP9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MTT法检测各组HA-SMC的增殖情况,Transwell法检测HA-SMC的迁移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ars基因过表达质粒转染组、Iars基因过表达质粒转染+Dactolisib处理组和Dactolisib处理组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化表型标志物SM22α、PI3K、p-PI3K、Akt、p-Akt表达显着降低(P<0.05),同时去分化表型标志物OPN和MMP2、MMP9表达显着升高(P<0.05);Iars基因过表达质粒转染+Dactolisib 处理组和 Dactolisib 处理组比较,SM22α、OPN、MMP2 和 MMP9 的表达并无明显差异(P>0.05);Iars基因过表达质粒转染组和Iars基因过表达质粒转染+Dactolisib处理组中Iars蛋白和Iars基因mRNA表达均增加(P<0.05),而正常对照组和Dactolisib处理组中Iars的表达并没有差异(P>0.05);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后,VSMC增殖和迁移能力降低,而凋亡细胞增加(P<0.05)。结论:Dactolisib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后VSMC表型向去分化型转变,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增加,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减弱而凋亡增加,而Iars基因的表达并不受其影响,提示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了 Iars基因调节VSMC功能的过程。

燕珊[8](2014)在《化痰法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多种临床心血管严重终末事件,如心肌梗死、脑梗塞、主动脉夹层等的始动因素。中国古代医籍中没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名,多将其归属于“胸痹”、“真心痛”、“中风”、“眩晕”、“头痛”、“痴呆”、“痰饮”等病证。机体脏腑功能失调,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加之饮食肥甘厚味,气机失畅,易化生为痰浊,痰浊流滞于血脉日久则成痰瘀交结之证,正虚邪实相互影响,致使病变不断发展。因此,中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痰瘀相关,以痰为主。化痰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应用广泛且疗效明确。黄连温胆汤作为代表性化痰方剂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医临床和实验研究提示黄连温胆汤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显着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动脉粥样硬化被定义为一种渐进性的,炎症性的疾病,以体内脂蛋白代谢紊乱,大中型动脉内膜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凋亡,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积累,浸润,形成斑块为特征。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在病变好发区与内皮表面粘附分子结合,在趋化因子作用下,进入内膜,然后转化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经特异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蓄积脂质,启动巨噬细胞凋亡,同时分泌炎性因子,转变为泡沫细胞,形成脂质条纹。Ox-LDL同时促进炎症和巨噬细胞脂质摄取形成泡沫细胞,是AS进程的特征性病理之一。ApoE-/-小鼠即ApoE基因缺失小鼠,是动脉粥样硬化较为成熟理想的动物模型,5-6周龄时,电镜下即可见到在大动脉的内皮细胞表面有单核细胞的黏附。在同周龄小鼠中,电镜观察还发现了血浆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的迁移。生长到6-10周左右,大多数的apoE基因缺失小鼠会逐渐自发形成脂质条纹损伤,脂质条纹主要由泡沫细胞和向内增生的平滑肌细胞构成。TNF-α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ICAM-1等粘附分子表达,刺激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分泌IL-1、IL-6、IL-8、TNF-α等细胞因子,诱导炎症反应及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增殖,促进AS炎症进程。炎性因子IL-10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是巨噬细胞失活的有效刺激因子,从而抑制抗原提呈和炎症,延迟动脉粥样硬化炎性进程。本研究从体内和体外两方面研究,通过观察化痰法的代表方剂黄连温胆汤作用于ApoE基因敲除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和THP-1源性巨噬细胞模型,对黄连温胆汤抑制AS的作用进行验证,并对黄连温胆汤抗AS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深入研究以黄连温胆汤为代表的化痰法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机制,对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拓展新的治疗领域提供依据。实验研究第一章体内实验:黄连温胆汤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目的探讨黄连温胆汤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水平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0周龄ApoE基因敲除小鼠27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黄连温胆汤组(n=9)、模型组(n=9)和空白组(n=9)。模型组和黄连温胆汤组给予高脂饲料6周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后,给予黄连温胆汤组灌胃黄连温胆汤浓缩药物、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8周;空白组喂食普通饲料6周后,继续灌胃生理盐水8周。14周后三组小鼠同时取材,测定血清血脂水平,TNF-α水平,心脏剥离后进行主动脉根部切片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化,测量主动脉斑块面积,蛋白聚糖沉积面积,统计斑块、蛋白聚糖沉积校正面积和蛋白聚糖/斑块校正面积,检测主动脉壁及斑块TNF-α蛋白表达量。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较,黄连温胆汤组血脂水平下调;2.血清TNF-α水平和主动脉壁及斑块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3.斑块绝对面积和校正面积显着缩小;4.蛋白聚糖沉积绝对面积减小,蛋白聚糖/斑块校正面积有上调趋势。结论黄连温胆汤具有降低血脂水平,减小主动脉斑块面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程进展的功效,该作用可能与降低炎性因子TNF-α水平和调节蛋白聚糖代谢相关。第二章体外实验:黄连温胆汤含药血清超滤组分对THP-1源性巨噬细胞活性及泡沫化的影响目的观察黄连温胆汤含药血清超滤组分对THP-1(人白血病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活性及其泡沫化的影响。方法THP-1以PMA(佛波酯)诱导为巨噬细胞,经ox-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处理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泡沫细胞模型;制备黄连温胆汤含药血清及空白血清经10KD超滤器超滤后,作用于泡沫细胞模型。MTT检测及油红染色观察对巨噬细胞存活率和泡沫化的影响;炎性因子定量分析液相芯片检测IL-10蛋白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对巨噬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1.THP-1经100nmol/LPMA诱导24h后,与50μg/mL的ox-LDL共孵育24h,获得泡沫细胞模型。2.黄连温胆汤含药血清超滤成分作用于巨噬细胞,可明显提高巨噬细胞存活率,上调炎性因子IL-10蛋白表达,抑制泡沫化,降低凋亡率。结论黄连温胆汤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能与其抗巨噬细胞凋亡,降低巨噬细胞脂质吞噬作用相关。

华军益,何煜舟[9](2013)在《Wnt信号通路与血管再狭窄关系研究进展及药物干预前景》文中指出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restenosis,RS)一直是限制其远期疗效的最大难题,药物涂层支架的问世将RS率降至10%左右,但并没有从根本意义上消除RS。深入研究血管损伤后RS的基因调控机制可能是最终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后RS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如何预防RS仍然是当前心血管病学研究领

陈永钧,龙晓英,潘素静,安修,陈淑琳[10](2013)在《黄酮类化合物的药效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探讨存在于中草药中,以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具有C6-C3-C6基本碳架结构的类化合物。对近几年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主要从临床应用、药效机制以及构效关系等几方面来介绍,黄酮类化合物在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抗菌、抗氧化、抗衰老、抗HIV病毒等多方面具有活性。其进行的临床应用的研究、药理机制的阐明、构效关系的探索以及结构改造方面的研究或可为黄酮类的进一步合理应用以及相关新药的开发开辟出一条新的重要途径。这些研究成果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潜在开发应用价值巨大。旨在为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有益信息。

二、去纤酶的抗血管紧张素Ⅱ促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去纤酶的抗血管紧张素Ⅱ促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胃泌酸调节素(OXM)类似物改善慢性肾病肾脏纤维化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肾纤维化及其致病机制
        1.1.1 慢性肾病概述
        1.1.2 引起CKD有关的疾病
        1.1.3 肾纤维化与CKD
        1.1.4 肾纤维化相关的通路
        1.1.5 治疗肾纤维化的相关靶点和药物
    1.2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与糖尿病肾病
    1.3 胃泌酸调节素的生物活性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OXM类似物对高糖诱导MCs和 TECs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细胞株
        2.2.2 实验仪器
        2.2.3 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溶液的配制
        2.3.2 细胞培养
        2.3.3细胞毒性实验
        2.3.4 高糖诱导的细胞增殖模型的建立
        2.3.5 TGF-β1诱导的细胞增殖模型的建立
        2.3.6 ELISA法检测高糖诱导下MCs胞外COLIV和 FN的表达
        2.3.7 Western Blot实验
        2.3.8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OXM类似物对MCs正常生长情况的影响
        2.4.2 OXM类似物对高糖诱导MCs增殖的影响
        2.4.3 OXM类似物对高糖诱导MCs胞内FN表达的影响
        2.4.4 OXM类似物对高糖诱导MCs胞内TGF-β1 表达的影响
        2.4.5 OXM类似物对高糖诱导MCs胞外COLIV和 FN含量的影响
        2.4.6 OXM类似物对高糖诱导TECs增殖的影响
        2.4.7 OXM类似物对TGF-β1 诱导TECs增殖的影响
        2.4.8 OXM类似物对高糖诱导TECs胞内TGF-β1 表达的影响
    2.5 讨论
第三部分 OXM类似物对糖尿病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仪器
        3.2.3 主要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模型的构建
        3.3.2 实验分组
        3.3.3 生理和生化指标的测定
        3.3.4 肾脏病理切片常规染色
        3.3.5 免疫组化染色
        3.3.6 RT-PCR实验
        3.3.7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OXM类似物对糖尿病小鼠血糖和体重的影响
        3.4.2 OXM类似物对糖尿病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3.4.3 OXM类似物对小鼠肾脏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影响
        3.4.4 RT-PCR:OXM类似物对小鼠肾组织中FN和 TGF-β1 mRNA表达的影响
        3.4.5 OXM类似物对小鼠肾脏组织中FN表达的影响
        3.4.6 OXM类似物对小鼠肾脏组织中CTGF表达的影响
        3.4.7 OXM类似物对小鼠肾脏组织中胶原的影响
    3.5 讨论
第四部分 OXM类似物对UUO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动物
        4.2.2 实验仪器
        4.2.3 主要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动物模型的构建
        4.3.2 实验分组
        4.3.3 生化指标的测定
        4.3.4 肾脏病理切片Masson染色
        4.3.5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OXM类似物对UUO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4.4.2 OXM类似物对UUO小鼠肾脏组织中胶原的影响
        4.4.3 OXM类似物对UUO小鼠肾脏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4.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果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2)EECP对2-4期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
        3.1 临床疗效评估
        3.2 血清Hcy、CRP测定
        3.3 血清NO测定
        3.4 血浆黏度测定
    4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1 两组患者基线对比
    2 临床疗效对比
        2.1 颈部血管超声
        2.2 6分钟步行试验
        2.3 Borg疲劳量表
    3 EECP治疗前后Hcy对比
    4 EECP治疗前后CRP对比
    5 EECP治疗前后NO对比
    6 EECP治疗前后血浆黏度对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滋水清肝饮加减方对SHR血压及其氧化应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指标检测
        2.1 一般情况观察
        2.2 大鼠尾动脉压测量
        2.3 血清学检查
        2.4 NOX4蛋白表达
        2.5 NOX4 mRNA表达定量测定
    3.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与分析
    1.一般情况
    2.大鼠尾动脉收缩压
    3.血清结果
    4.NOX4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
第三部分 讨论
    1.中医部分
        1.1 古代中医对高血压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1.3 滋水清肝饮的近期研究进展
        1.4 本实验滋水清肝饮降血压结果
    2.西医部分
        2.1 高血压病的定义及其机制的研究
        2.2 氧化应激致高血压病的机制
        2.3 本实验NOX4及SOD、GSH、MDA的结果及其相互关系
    3.滋水清肝饮的组方分析及药理研究
    4.本实验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降压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酒精性高血压大鼠脑损伤的蛋白组基础及MMP2的重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酒精性高血压大鼠脑损伤及其蛋白组学基础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慢性酒精暴露建立酒精性高血压(AH)大鼠模型
        2.AH大鼠出现情感与认知障碍
        2.1 AH大鼠出现认知障碍
        2.2 AH大鼠出现焦虑、抑郁
        3.AH大鼠脑损伤及其蛋白组基础
        3.1 脑神经血管单元差异蛋白的分类与功能富集
        3.1.1 神经血管单元分离与鉴定
        3.1.2 差异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1.3 差异蛋白的互作网络与功能富集
        3.2 AH大鼠的脑微血管损伤
        3.2.1 AH大鼠血脑屏障破坏
        3.2.2 AH大鼠前额叶皮层与尾壳核血管密度增加
        3.2.3 AH大鼠微血管损伤的蛋白组基础
        3.2.3.1 AH大鼠细胞连接相关差异蛋白
        3.2.3.2 AH大鼠内皮细胞衰老相关差异蛋白
        3.2.3.3 AH大鼠血压调控相关差异蛋白
        3.2.3.4 AH大鼠血管生成相关差异蛋白
        3.2.4 AH大鼠脑miR-126上调
        3.3 AH大鼠脑内出现AD样病理改变
        3.3.1 AH大鼠海马神经元及突触相关蛋白丢失
        3.3.2 AH大鼠海马Aβ聚集及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3.3.3 AH大鼠出现AD样病理改变相关的差异蛋白
        3.4 AH大鼠脑内炎症反应增加
        3.4.1 AH大鼠促炎因子水平增加
        3.4.2 AH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
        3.4.3 AH大鼠脑内炎症反应相关差异蛋白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MP2在AH大鼠认知障碍中的关键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MMP2在AH大鼠中激活
        1.1 AH大鼠海马MMP2激活
        1.2 MMP2在不同组织中的水平
        2.抑制MMP2改善AH大鼠认知障碍
        2.1 抑制MMP2改善AH大鼠认知障碍
        2.2 抑制MMP2改善AH大鼠突触损伤
        2.3 抑制MMP2改善AH大鼠血脑屏障损伤
        2.4 抑制MMP2降低AH大鼠炎症反应
        2.4.1 抑制MMP2降低AH大鼠炎症因子水平
        2.4.2 抑制MMP2降低AH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
        2.5 抑制MMP2 降低AH大鼠海马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2.5.1 抑制MMP2 降低AH大鼠海马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2.5.2 海马MMP2 水平与tau蛋白苏氨酸205 位点磷酸化水平正相关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创新点
下一步研究计划
博士期间其它工作 大黄素改善高同型半胱氨酸大鼠认知障碍及机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大黄素改善Hcy诱导的大鼠认知障碍
        2.大黄素增加大鼠海马神经元以及突触相关蛋白
        3.大黄素改善Hcy诱导的海马Aβ过度产生
        4.大黄素改善Hcy诱导的海马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5.大黄素改善Hcy诱导的海马氧化应激与甲基化反应损伤
        6.大黄素减轻Hcy诱导的脑微血管损伤
        7.大黄素抑制Hcy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小血管疾病及其标志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二 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附录三 获奖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5)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滞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外文论文Ⅰ
外文论文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6)肺泡上皮细胞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低氧对肺循环血管和体循环血管影响
    1 材料
        1.1 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1.4 主要液体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实验
        2.2 血流动力学检测及标本收集
        2.3 右心室肥厚指数的检测
        2.4 肺、肾血管形态学检测
        2.5 原代PASMCs和AASMCs培养及鉴定
        2.6 细胞增殖实验
        2.7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低氧对肺动脉压和体循环压影响
        3.2 低氧对右心室肥厚指数影响
        3.3 低氧对肺循环和体循环血管结构影响
        3.4 原代PASMCs和AASMCs鉴定
        3.5 低氧对PASMCs和AASMCs增殖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部分 肺泡上皮细胞对PASMCS和AASMCS增殖及PA和AA收缩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1.4 主要液体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来源
        2.2 原代ATII培养
        2.3 原代ATII鉴定
        2.4 肺泡上皮细胞与PASMCs或AASMCs共培养
        2.5 肺泡上皮细胞培养上清对PASMCs和AASMCs增殖实验
        2.6 细胞增殖实验
        2.7 制备离体PA和AA血管环
        2.8 肺泡上皮细胞培养上清对PA和AA收缩实验
        2.9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肺泡上皮细胞鉴定结果
        3.2 低氧条件下与肺泡上皮细胞共培养,促进PASMCs或AASMCs增殖
        3.3 肺泡上皮细胞低氧培养上清液促进PASMCs或AASMCs增殖
        3.4 肺泡上皮细胞低氧培养上清液促进PA或AA收缩
    4 讨论
第三部分 低氧对肺泡上皮细胞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1.4 主要液体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原代ATII培养
        2.2 原代ATII转录组测序
        2.3 ROS检测
        2.4 H_2O_2含量的检测
        2.5 SOD含量及活力检测
        2.6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原代ATII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基因变化情况
        3.2 原代ATII差异明显基因QT-PCR验证结果
        3.3 低氧促进原代ATII总活性氧(ROS)产生
        3.4 原代ATII低氧培养上清中H_2O_2含量增加
    4 讨论
第四部分 肺泡上皮细胞参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1.4 主要液体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外源性H_2O_2对PASMCs和AASMCs增殖实验
        2.2 外源性H_2O_2对PA和AA收缩实验
        2.3 NAC干预外源性H_2O_2对PASMCs和AASMCs增殖实验
        2.4 NAC干预外源性H_2O_2对离体PA和AA收缩实验
        2.5 NAC干预共培养后PASMCs和AASMCs增殖实验
        2.6 NAC干预肺泡上皮细胞培养上清液对离体PA和AA收缩实验
        2.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NAC抑制外源性H_2O_2诱导PASMCs和AASMCs增殖
        3.2 NAC抑制外源性H_2O_2诱导PA和AA收缩
        3.3 NAC抑制共培养后PASMCs和AASMCs增殖
        3.4 NAC抑制肺泡上皮细胞培养上清对离体PA和AA收缩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Iars基因在大血管壁重构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人急性主动脉夹层标本中Iars基因和PI3K/Akt信号通路表达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方法及步骤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Iars基因表达变化对VSMC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方法及步骤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PI3K/Akt信号通路阻断剂Dactolisib对Iars基因过表达后VSMC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方法及步骤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化痰法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部分
    第一章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和化痰法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运用
        1.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2. 方剂考证
        3. 黄连温胆汤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4. 黄连温胆汤主要组成药物分析和研究进展
    第二章 动脉粥样硬化的现代医学病理基础和治疗
        1. OX-LDL 与 L0X-1
        2. 内皮细胞的损伤
        3. Ox-LDL诱导内皮细胞的凋亡
        4. Ox-LDL诱导平滑肌细胞的增值和移行
        5. 单核巨噬细胞的作用
        6. 细胞外基质-蛋白聚糖的参与和病理作用
        7. 斑块形成
        8. 治疗
    第三章 实验背景
        1. APoE-/-小鼠和动脉粥样硬化
        2. TNF-A 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3. 炎性因子IL10和巨噬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
实验部分
    第一章 黄连温胆汤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主动脉斑块面积和炎性因子TNF-A水平的影响
        1. 前言
        2. 仪器,材料和试剂
        3. 试剂配制
        4. 试验方法
        5.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章 黄连温胆汤含药血清对THP-1源性巨噬细胞泡沫化及凋亡的影响
        1. 前言
        2. 仪器,试剂与材料
        3. 试剂配制
        4. 试验方法
        5. 结果
        讨论
结语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10)黄酮类化合物的药效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应用与药效机制
    1.1 抗肿瘤
        1.1.1 抗肿瘤活性
        1.1.2 抗肿瘤机制
        1.1.2. 1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1.1.2. 2 促进肿瘤细胞的分化
        1.1.2. 3 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1.2 抗心血管疾病
        1.2.1 抗心血管疾病活性
        1.2.2 抗心血管疾病机制
        1.2.2. 1 抗心律失常
        1.2.2. 2 对血管的作用
        1.2.2. 3 对血液的作用
        1.2.2. 4 保护心肌
    1.3 治疗糖尿病
        1.3.1 治疗糖尿病机制
        1.3.1. 1 保护胰岛β细胞
        1.3.1. 2 对相关酶的影响
        1.3.1. 3 对胰岛素的影响
    1.4 抗炎
    1.5 抗病毒和抗菌
2 构效关系研究
    2.1 抗肿瘤构效关系
    2.2 抗氧化构效关系
    2.3 抗菌抗病毒构效关系
    2.4 抗炎构效关系
3 结语

四、去纤酶的抗血管紧张素Ⅱ促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胃泌酸调节素(OXM)类似物改善慢性肾病肾脏纤维化的作用研究[D]. 安春妹. 兰州大学, 2020(01)
  • [2]EECP对2-4期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 李淳.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3]滋水清肝饮加减方对SHR血压及其氧化应激的影响[D]. 何慧敏.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酒精性高血压大鼠脑损伤的蛋白组基础及MMP2的重要作用[D]. 曾鹏.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5]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滞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旭东. 山东大学, 2018(02)
  • [6]肺泡上皮细胞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艳霞.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05)
  • [7]Iars基因在大血管壁重构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黄玲. 武汉大学, 2017(02)
  • [8]化痰法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初步研究[D]. 燕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9]Wnt信号通路与血管再狭窄关系研究进展及药物干预前景[J]. 华军益,何煜舟. 浙江医学, 2013(15)
  • [10]黄酮类化合物的药效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进展[J]. 陈永钧,龙晓英,潘素静,安修,陈淑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11)

标签:;  ;  ;  ;  ;  

去纤维酶抗血管紧张素Ⅱ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