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灵芝复方对人正常骨髓粒单系造血祖细胞及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同德[1](2020)在《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是影响化疗方案执行的重要原因,本课题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以气血两虚证的肺癌、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安多霖胶囊、化疗为干预措施,监测化疗后全血细胞计数、气血两虚证积分变化,评价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进一步以环磷酰胺诱导的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通过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小鼠白细胞计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骨髓增生程度、细胞因子表达等变化,探讨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的机制,为推广中成药辅助治疗肿瘤性疾病提供临床及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拟纳入8个中心260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并拟行化疗的患者,按脱落率不超过20%,拟纳入312例,中央随机按2:1的比例进入观察组(芪胶升白胶囊组)及对照组(安多霖胶囊组)。肺癌患者应用含顺铂/卡铂方案,乳腺癌应用含多西他赛/紫杉醇方案。观察组口服芪胶升白胶囊,对照组口服安多霖胶囊,两组患者均口服包装编盲药物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个化疗周期(20天)。入组前3天填写一般资料,采集血常规、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指标,化疗第5±1天、10±1天、15±1天、20±1天采集血常规,第20±1天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主要疗效指标分别使用FAS、PPS进行统计,次要疗效指标使用PPS进行统计。课题来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重大新药创制“苗药芪胶升白胶囊再评价研究”(课题编号:2014ZX09301308007)。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ECPJ-BDY-2015-09。主要疗效指标为4级、3/4级、1-4级中性粒细胞(NE)下降发生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白细胞(WBC)及NE最低值、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各访视点WBC、NE变化情况及复常率。根据本次化疗的疗程数、基线WBC计数、患者年龄分别进行分层统计,对影响1-4级NE下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逻辑回归分析。气血两虚证积分量化,对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单项症状改善率、各项症状积分的差值,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2.实验研究:①造模:应用ICR小鼠制备白细胞减少模型。5-6周龄ICR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mg/kg连续给药3天。②分组给药:以白细胞减少模型鼠为研究对象,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将ICR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5雄5雌),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共6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芪胶升白胶囊0.5、1.0、2.0g/Kg,正常中药组为正常小鼠灌胃芪胶升白胶囊1.0g/Kg,模型组及正常空白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17天。各中药组于造模前3天开始灌胃芪胶升白胶囊,除正常两组外,注射环磷酰胺造模。③观察指标:给药第7天开始隔日采集血常规,第17天处死动物,眼眶取血,制备骨髓涂片,称重计算脾指数、胸腺指数,观察骨髓增生程度,ELISA方法检测脾组织IL-2、IL-4、IL-6、GM-CSF以及血清GM-CSF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脾组织GM-CSF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2016年3月-2018年3月共纳入309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的患者。观察组及对照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1)主要疗效指标:全数据集(FAS)287例(观察组192例、对照组95例),符合方案集(PPS)共252例(观察组175例、对照组7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14.6%vs15.5%、31.2%vs 31.7%,73.2%vs 73.5%;在 PPS 中分别为 13.4%vs15.5%、29.4%vs 30.5%,71.9%vs 72.7%,FAS 及 PPS 中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中第1周期化疗的患者,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P<0.05);3/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1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2)次要疗效指标:①WBC、NE的最低值、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②在第2周期化疗的患者中,观察组化疗第5±1天的WBC、NE计数(×109/L)分别为(6.29±1.87)、(4.79±1.9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75±1.08)、(2.26±0.75),(P<0.01);③头晕眼花症状为化疗后1-4级NE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3)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肺癌患者168例(观察组114例,对照组54例),FAS中161例(观察组109例,对照组52例),PPS中138例(观察组98例,对照组40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6.6%vs6.1%、28.8%vs25.7%、65.5%vs 6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5±1天,观察组WBC明显高于对照组。NE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为KPS评分、头晕眼花症状。(4)乳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乳腺癌141例(观察组96例,对照组45例),FAS中126例(观察组83例,对照组43例),PPS中114例(观察组77例,对照组3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24.6%vs28.0%、34.4%vs40.0%、83.3%vs 81.5%,均无明显差异(P>0.05)。NE回升幅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第3周期及以上化疗者更为突出。≥60岁的患者,观察组WBC降低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老年患者获益更明显。(5)中医疗效指标,FAS共309例(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PPS共266例(观察组185例、对照组81例)。芪胶升白胶囊能显着改善气血两虚证,避免药毒损耗气血。①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及各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②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④基线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10分者: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积分回落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指标:共有309例患者进入安全性分析,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①观察组4例患者发生4次,对照组3例患者发生3次,经关联性判定“可能及以上”的人数为0。②HGB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1.0%vs81.2%;PLT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0%vs93.0%,均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研究:成功建立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60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①白细胞计数:中药给药后第7天,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白细胞(×109/L)分别为4.03±0.92、3.48±1.71、3.60±1.34、3.91±1.52、9.96±1.94、11.41±3.63,各组与正常空白组比较差异(P<0.05)。给药第15天,中药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给药第17天,中药中、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P<0.05)。②骨髓增生程度:以正常空白组为参照,模型组增生程度明显减低,高剂量组骨髓增生程度已接近正常。③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高于模型组(P<0.05)。④脾组织IL-2、IL-4:模型组IL-2、IL-4含量均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IL-2、IL-4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⑤脾组织GM-CSF含量:模型组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GM-CSF含量(ng/L)分别为0.99±0.14、0.81±0.11,均明显高于模型组0.33±0.05(P<0.01)。Western blot检测中、高剂量组GM-CS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⑥血清GM-CSF含量:模型组血清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1);中药低、中、高剂量组 GM-CSF 含量(ng/L)分别为 358.75±20.02、350.19±28.28、323.60±34.44,均高于模型组 290.02±43.74(P<0.05)。结论芪胶升白胶囊能有效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改善气血两虚证,通过调控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提高造血功能,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复常。
范腾[2](2020)在《复方青黄散调控HIF1A/GATA信号通路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系造血》文中研究说明临床研究表明,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安全、临床有效。为进一步完善复方青黄散临床疗效、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本研究在课题组研究基础上,对复方青黄散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并利用MDS转基因模型小鼠进行药效学和作用机制探讨。研究一 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到2016年10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接受复方青黄散治疗1年半的6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患者使用复方青黄散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相关因素。患者一般资料描述采用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61例MDS患者接受复方青黄散治疗后:16例获得血液学改善(16/61,26.2%),40例获得血液学稳定(40/61,65.6%),5例治疗无效(5/61,8.2%),血液学进步率为91.8%。(2)61例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85.59±26.6g/L)较治疗前(79.23±21.28g/L)显着升高(p=0.016)。(3)61例患者治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1.14±0.63×109/L)较治疗前(1.01±0.53×109/L)升高,无显着差异(p=0.12)。(4)61 例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43.67±37.79 × 109/L)较治疗前(44.35±38.23×109/L)无显着改变(p=0.93)。(5)61 例患者在治疗后 3 月(260ml)、6月(180ml)以及1年半(80ml)的输血量较治疗前(350ml)显着减少(p=0.0004)。(6)年龄小于60岁,染色体核型预后好和中等及IPSS-R低危和中危患者复方青黄散治疗后疗效较好。(7)61例患者使用复方青黄散后未见肝肾功能异常。结论:复方青黄散治疗MDS患者的血液学进步率为91.8%,复方青黄散对红系改善较为明显。研究二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研究目的:为了解复方青黄散药效学,本研究建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基因小鼠模型并进行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M11PTD/WT/Runx1Δ/Δ和TPM+移植小鼠的转基因MDS模型小鼠。M11PTD/WT/Runx1Δ/Δ和TPM+小鼠发病后,将其骨髓移植到受体鼠体内(B6J和B6J*129),TPM+移植小鼠给予多西环素食物诱导发病,M11PTD/WT/Runx1Δ/Δ移植小鼠则等待发病。移植后监测小鼠移植物嵌合度。小鼠发病后将16只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复方青黄散或PBS灌胃治疗,每周5次,连续4周。复方青黄散给药小鼠药物剂量为4.2mg/kg/天,PBS组给予100ul/天。评价给药前、后小鼠血常规的变化,记录小鼠的生存时间。结果:(1)M11PTD/WT/Runx1Δ/Δ和TPM+移植小鼠移植1月后移植物嵌合度检测:M11PTD/WT/Runx1Δ/Δ移植小鼠CD45.2+细胞群所占百分比为76.19±3.21%,TPM+移植小鼠中,GFP+细胞群所占百分比为74.59±7.22%。(2)复方青黄散和PBS治疗组小鼠治疗前血常规基线。PBS组和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的基线一致(p=0.32,0.19,0.55)。(3)复方青黄散和PBS组小鼠治疗后血常规变化。①治疗后第8,15,21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血红蛋白较PBS组小鼠血红蛋白显着升高(p=0.009,0.026,0.015);②治疗后第8,15,21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红细胞较PBS组红细胞显着升高(p=0.005,0.012,0.004);③治疗后第21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血小板较PBS组小鼠显着升高(p=0.029)。(4)复方青黄散组和PBS组小鼠生存时间:PBS对照组小鼠中位生存时间为47.5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记录至128天,仍未得到中位生存时间,复方青黄散治疗组小鼠的生存时间较PBS组显着延长(p=0.04)。结论:复方青黄散可改善MDS模型小鼠贫血、血小板减少,延长其生存时间。研究三 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为了解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MDS小鼠和正常小鼠及MDS患者和正常人的细胞进行体内、外作用机制和分子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CCK-8法分析复方青黄散对正常小鼠和人的细胞以及MDS小鼠和人的细胞的细胞活力的作用;(2)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MDS小鼠复方青黄散和PBS干预后骨髓造血干细胞和红细胞前体细胞分化;(3)采用克隆形成簇、红细胞爆发集落形成簇和红细胞集落形成簇分析,对MDS小鼠骨髓和正常小鼠骨髓进行体外培养,研究复方青黄散对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4)采用免疫蛋白电泳和定量PCR,探讨复方青黄散对MDS克隆和正常克隆的分子学作用机制。结果:(1)复方青黄散对MDS小鼠细胞、MDS患者细胞、正常小鼠和人脐带血细胞无细胞活力抑制作用,可促进MDS-L细胞分化。(2)MDS小鼠给予复方青黄散治疗后,红细胞前体细胞群Ⅰ、Ⅱ较PBS组显着增加(p=0.014,p=0.031),成熟红细胞群Ⅳ较PBS组显着减少(p=0.039);复方青黄散组正常造血干细胞群较PBS组显着增加(p=0.006),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脾脏较PBS组显着减小(p=0.032)。(3)体外TPM+骨髓移植小鼠骨髓细胞、TPM+、TPM-小鼠骨髓细胞和正常小鼠骨髓的BFU-E和CFU-E培养结果显示:复方青黄散组BFU-E和CFU-E的克隆计数和细胞数均较PBS组增加(p<0.05)。(4)正常小鼠给予复方青黄散治疗后,小鼠的LSK,MPP2,MPP3,MPP4及Pre-CFU-E、Pro-E+CFU-E细胞群均较PBS组增加(p<0.05),两组小鼠的脾脏重量和血常规改变无差异(p>0.05)。(5)复方青黄散可下调M11PTD/WT/Runx1Δ/Δ细胞HIF1A蛋白及下游Binp3,Binp31,Ldha,Hk2,Ddit4基因表达,上调M11PTD/WT/Runx1Δ/Δ细胞P53、MDM2、VHL蛋白的表达。(6)复方青黄散可上调正常细胞GATA1、GATA2、GATA3蛋白表达。结论:复方青黄散通过促进MDS克隆和正常细胞的红系分化而改善贫血。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分子作用机制为:下调MDS克隆HIF1A表达,发挥抑制MDS克隆作用,使MDS克隆向正常红系分化;上调正常细胞的GATA1、GATA2、GATA3,促进正常细胞的红细胞系分化。
孙慧娟[3](2020)在《基于转录组与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肿节风总黄酮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证明肿节风总黄酮抑制白血病K562细胞活性的基础上,采用RNA-seq技术、细胞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肿节风总黄酮干预K562细胞过程中基因表达及代谢物的变化,探究肿节风总黄酮抑制K562细胞的分子机制。方法:1.探究肿节风总黄酮对人白血病细胞活性的影响用系列浓度的肿节风总黄酮干预K562细胞24、48、72 h后,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活力,计算IC50值,并依此确定最佳干预浓度及时间,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肿节风总黄酮25、50、100μg/m L剂量组,培养48 h后,通过AO-EB染色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2.肿节风总黄酮抑制白血病细胞的转录组学研究将K56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肿节风总黄酮100μg/m L组培养48 h,提取总RNA进行c DNA文库构建、测序及质控等步骤后,对转录组数据与人的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对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及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将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进行GO基因功能注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将差异基因导入STRING数据库进行PPI蛋白网络互作分析。最后,通过WB实验对关键信号通路进行验证。3.肿节风总黄酮抑制白血病细胞的代谢组学研究采用基于LC-MS技术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空白对照组和肿节风100μg/m L组干预K562细胞48 h后代谢物的变化。通过对代谢产物的多元统计分析以及数据库比对,鉴定出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并导入Metebo Analysta 4.0在线软件进行代谢通路的富集分析,以及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最后综合分析结果,阐述肿节风总黄酮抑制K562细胞的作用机制。结果:1.肿节风总黄酮能够明显降低K562细胞存活率,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24、48、72 h的IC50分别为64.27、49.38、32.43μg/m L。依据K562细胞生长特性和IC50值设置25、50、100μg/m L三个剂量组进行后续实验。AO-EB染色和流式细胞凋亡率检测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50、100μg/m L的肿节风总黄酮明显促进K562细胞凋亡(P<0.01),而25μg/m L的肿节风总黄酮不能促进K562细胞凋亡。2.RNA-seq测序数据分析表明,在肿节风总黄酮100μg/m L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989个基因表达量呈差异显着性(log2(Fold Change)>1,且P-adjust<0.05),其中654个上调基因,335个下调基因。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有1438条显着富集的GO terms,其中涉及生物过程1057条,细胞组分145条,分子功能236条。KEGG分析结果显示,肿节风总黄酮对K562细胞的作用与MAPK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补体和凝血级联高度相关。差异基因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显示,CXCL8、GNGT1、GNG12、MCHR1、FOS、CCR7、NMU、C3AR1、RPS2、S1PR1处于蛋白互作网络中核心位置。WB验证MAPK通路关键靶点,p-JNK、CDC20的表达水平降低(P<0.01),P53、CDKN1A表达水平升高(P<0.01);p-ERK、p-P38表达水平差异不显着。3.正、负离子模式下空白对照组和肿节风总黄酮100μg/m L组在QC样本之间都能达到很好的分离。t检验结合OPLS-DA多元分析,筛选出VIP>1,P-value<0.05的差异代谢物158个,其中正离子模式98个,负离子模式下60个,将鉴定出的代谢产物导入Metabo Analyst 4.0进行通路富集分析,显着富集到了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四条代谢途径上。再将转录组学筛选的差异基因和代谢组学筛选的差异代谢物进行联合分析,发现鞘脂代谢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谢途径。结论:1.一定浓度的肿节风能够抑制白血病K562细胞活性,促进其凋亡。2.肿节风总黄酮可能通过降低MAPK信号通路中JNK磷酸化水平,上调P53、CDKN1A基因的表达量,下调CDC20的表达量,阻滞细胞周期,进而抑制白血病细胞的活性。3.肿节风总黄酮可能通过调节苯丙氨酸代谢、鞘脂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抑制氨基酸的分解功能,诱导细胞膜损伤,干预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多途径地发挥抑制白血病细胞的作用。
杨建鑫[4](2020)在《虫草多糖对X射线辐射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虫草多糖(CSP)对X射线辐射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理,为虫草多糖作为有效的辐射保护剂或减少辐射损伤的替代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发酵冬虫夏草菌粉中的多糖,利用改良的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的含量。测定实验小鼠30 d的存活率,检测实验小鼠外周血象、脏器指数、骨髓DNA含量、肝脏组织中抗氧化酶活力及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和组织病理形态学等相关指标以及MAPK家族中相关酶的表达。存活率实验中SPF级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辐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氨磷汀,150 mg/kg)、CSP低剂量组(100mg/kg)、CSP中剂量组(200 mg/kg)、CSP高剂量组(400 mg/kg)。CSP低、中、高剂量组于每日灌胃(20 ml/kg)给予相应剂量药物,正常对照组和辐射模型组小鼠灌胃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4 d后进行辐照,阳性对照组小鼠于辐照前30 min腹腔注射氨磷汀溶液。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采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进行全身一次性X射线辐照,辐照剂量为8 Gy,辐照后连续观察30 d小鼠的生存状态及死亡情况。指标及相关机理测定实验中动物分组及给药同存活率实验,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进行全身一次性X射线辐照,辐照剂量为5 Gy,观察辐照前后小鼠的体重变化及辐照后第1、3、5 d外周血象的变化,辐照后第5 d测定小鼠胸腺及脾脏指数、骨髓DNA含量、肝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并观察胸腺、脾脏病理形态学的变化情况。分别采用ELISA和q PCR方法测定辐照后第5 d小鼠肝脏组织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ERK1)、c-Jun氨基末端激酶1(JNK1)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的蛋白及m RNA表达。结果:发酵冬虫夏草菌粉中多糖的平均含量为1.35%,改良后的苯酚硫酸法测得吸光度稳定、精密度和重复性良好,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存活率实验结果表明,CSP能够改善辐射损伤小鼠体征并显着提高小鼠存活率。经8 Gy X射线辐照后,辐射模型组小鼠饮食饮水减少、皮毛光泽减退、行动迟缓且精神萎靡,部分小鼠眼睛出现出血肿胀现象,较正常对照组30 d内存活率显着下降50%;CSP低、中、高剂量组小鼠体征有所改善,30 d内存活率和存活时间显着提高,其中CSP中剂量组小鼠较辐射模型组存活率显着升高80%。指标测定实验结果显示,CSP能够显着改善辐射损伤小鼠的外周血象。经5 Gy X射线辐照后,与辐射模型组相比,CSP中剂量组小鼠辐照后第3d WBC和LYM数目分别显着升高59.65%和70.00%,CSP低剂量和中剂量组小鼠GRA数目在辐照后第5 d分别升高100.00%和71.43%,CSP低剂量组小鼠在辐照后第3 d和第5 d PLT数目显着降低22.84%和24.43%。同时,CSP能够显着提高辐射损伤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其中以CSP中剂量组最为明显,与辐射模型组相比,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分别升高69.62%和30.00%。但CSP对辐射损伤小鼠骨髓DNA的含量无显着影响,与辐射模型组相比,CSP各组骨髓DNA含量均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另外,CSP能显着改变辐射损伤小鼠肝脏组织中抗氧化酶的活力和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与辐射模型组相比,CSP低、中、高剂量组肝脏组织中SOD活力分别显着升高64.71%、52.36%和44.07%,GSH-Px活力分别显着降低11.29%、18.16%和22.37%,CAT活力分别降低6.24%、10.88%和17.95%,CSP低剂量组MDA含量显着减少32.22%,中、高剂量组无显着性变化。病理学结果表明CSP能明显改善辐射造成的胸腺及脾脏损伤,与辐射模型组相比,CSP各组中胸腺及脾脏淋巴细胞数量增多,病理变化均有改善。相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SP能使辐射损伤小鼠肝脏组织中ERK1、JNK1和p38 MAPK的蛋白和m RNA表达发生显着变化。与辐射模型组相比,CSP中、高剂量组ERK1蛋白表达分别降低16.42%和32.70%,CSP低剂量组ERK1蛋白表达降低9.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P高剂量组JNK1的蛋白表达下降了47.98%,CSP低、中剂量组JNK1蛋白表达分别下降了17.25%和14.4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P低、中、高剂量组p38 MAPK的蛋白表达分别显着降低了18.95%、24.10%和34.73%。与辐射模型组相比,CSP低、中、高剂量组ERK1的m RNA表达分别降低了60.92%、52.87%和63.22%;CSP低、中、高剂量组JNK1的m RNA表达分别下降66.77%、53.23%和57.54%;CSP低、中、高剂量组p38 MAPK的m RNA表达分别显着下降71.06%、61.89%和55.30%。结论:虫草多糖对X射线辐射损伤小鼠具有一定保护作用,推测该作用与提高机体免疫、清除体内自由基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MAPK信号传导途径减轻辐射诱导的机体损伤。
周林[5](2020)在《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及一贯煎合六君子汤对气阴两虚型晚期胃腺癌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探讨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及一贯煎合六君子汤对气阴两虚型晚期胃腺癌的临床疗效。2.探讨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及一贯煎合六君子汤发挥的作用。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庐江县中医院肿瘤内科住院或门诊85例患者,且均符合纳入标准,依据进入本研究的先后顺序编码,奇数纳入治疗组,偶数则为对照组,至本研究截止时间,治疗组纳入43例,对照组纳入42例,依据脱落标准,有3例脱落(治疗组2例、对照组1例),最终治疗组、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均给予“阿帕替尼+替吉奥”方案抗肿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一贯煎合六君子汤加减。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肿瘤疗效评估、多种常见不良反应、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的变化。研究结果1、CEA的变化:两组治疗前、治疗2程、治疗4程组间CEA比较,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4程后组内CE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CA125的变化:两组治疗前、治疗2程、治疗4程组间CA125比较,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4程后组内CA1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CA199的变化:两组治疗前、治疗2程、治疗4程组间CA199比较,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4程后组内CA19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近期肿瘤疗效评估:治疗组、对照组DCR分别是78.04%、68.29%,治疗组、对照组近期肿瘤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DCR高于对照组;5、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两组白细胞、血小板比较、血红蛋白减少情况比较,经Wilcoxon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恶心、呕吐、腹泻不良反应:治疗组、对照组恶心、呕吐、腹泻的发生情况比较,经Wilcoxon检验,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7、食欲减退、乏力、口腔炎:两组食欲减退、乏力、口腔炎比较,经Wilcoxon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高血压:治疗组、对照组高血压的发生率分别是26.82%、48.78%,经Wilcoxon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蛋白尿:治疗组、对照组尿常规尿蛋白定性阳性的发生率分别是36.50%、46.34%,经Wilcoxon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转氨酶、肌酐:治疗组、对照组转氨酶、肌酐变化比较,经Wilcoxon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手足综合症:治疗组、对照组手足综合症的发生率分别是29.26%、36.58%,经Wilcoxon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KPS评分:两组KPS评分经Wilcoxon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气阴两虚证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气阴两虚证中医证候积分在治疗前、治疗4程组内的变化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治疗4程组内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程组间中医证候积分水平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加“一贯煎合六君子汤”可提高气阴两虚型晚期胃腺癌疾病缓解率,发挥一定的抗肿瘤疗效。2.“一贯煎合六君子汤”可减轻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部分不良反应,晚期胃腺癌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同时为中医药预防和治疗血管靶向药物联合化疗所引起的相关副作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沈凤麟,王金环,代月,孙伟正,孙凤,郝晶,栾仲秋[6](2019)在《中医药对骨髓造血生态位调控与构建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骨髓造血生态位是造血干、祖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不仅关系到机体造血机能的正常运转,而且其稳态失调及异常可诱发多种血液疾病,甚至可被诸如白血病干细胞等恶性细胞病态适配,以致预后严重不良,因此对骨髓生态位的调控与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骨髓造血生态位的构成与生理病理基础,从中药活性组分与中药复方的调控展开,对复方药物组成和药效靶点进行图形分析,结合血液病临床,将分散研究加以整合与总结,以期为中医药对血液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与视角。
曾庆[7](2019)在《定清片方案治疗不同危险度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评价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评价定清片方案治疗不同危险度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2.通过观察定清片治疗前后不同危险度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探讨定清片治疗MDS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收集自2017年2月-2019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的90例MDS病人,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不同危险度MDS;定清片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定清片治疗;中药定清片组30例,在定清片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健脾补肾活血解毒辨证论治。分析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象、LDH(乳酸脱氢酶)、血β2-MG(β2-微球蛋白)、输血情况,中西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生存质量、KPS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间的差异;2.采集入组定清片组30例MDS患者治疗前后的骨髓样本,Ficoll法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运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定清片治疗前后骨髓细胞TET2、DNMT3A、TP53 m 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定清片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评价研究:1)一般资料:各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年龄分层及危度分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西医疗效:(1)各组西医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56.67%,定清片组73.33%,中药定清片组76.67%,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不同危度MDS临床疗效:相对低危MDS各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高危MDS各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各组治疗前后,中医主次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定清片组及中药定清片组均在改善患者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骨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50%,定清片组70%,中药定清片组80%,定清片组与中药定清片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外周血象比较:治疗前各组间外周血象,各项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定清片组治疗前后WBC、HB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PLT无统计学差异;中药定清片组治疗前后外周血象WBC、HB、PLT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6)生化指标:(1)LDH:定清片组及中药定清片组治疗后对LDH均有降低作用(P<0.05),两者在降低LDH值方面疗效相当(P>0.05);(2)β2-MG:显示三组治疗方法均能降低β2-MG值(P<0.05),但在降低β2-MG值方面疗效是相当的(P>0.05)。7)输血情况:比较各组治疗后输血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8)生存质量及体力状况:(1)生存质量: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定清片组及中药定清片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1),中药定清片组改善程度优于定清片组(P<0.01);(2)KPS积分:组内治疗前后KPS积分比较:定清片组及中药定清片组治疗后均能改善患者KPS体力状况积分(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KPS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定清片组及中药定清片组相比对照组在改善体力状况方面具有优势(P<0.05)。9)不良反应:定清片组及中药定清片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定清片对不同危险度MDS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研究:1)一般情况:定清片组30例MDS患者,其中高危型9例,中危-1型6例,中危-2型3例,低危型12例;其中接受HMA治疗的患者5例。2)治疗前不同危险度MDS基因表达水平比较:高危组MDS患者DNMT3Am 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低危MDS患者组(P<0.05);高危组MDS患者TET2m RNA表达水平低于低危组MDS患者(P<0.05);高危组MDS患者TP53m RNA表达水平与低危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危险度MDS定清片治疗前后基因表达水平比较:定清片治疗后TET2、DNMT3A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或上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TP53m RNA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5例联合HMA治疗的相对高危MDS及7例未联合HMA治疗的相对高危MDS,治疗前两组TET2及DNMT3Am RNA表达水平无差异性(P>0.05),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TET2及DNMT3Am RNA表达水平无差异性(P>0.05)。结论:1.定清片方案治疗不同危险度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在西医疗效上与对照组相当,对于低中危MDS更有治疗优势;在降低肿瘤负荷指标血清LDH和β2-MG水平的同时;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力状况,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其中中药定清片组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体力状况方面具有一定优势。2.不同危险度MDS患者TET2、DNMT3Am RNA表达水平差异性与MDS疾病进展变化相关;定清片可以调控MDS患者甲基化相关基因TET2、DNMT3Am RNA表达水平;定清片可以作为HMA治疗MDS的替代和补充。
丁皓[8](2019)在《再造生血胶囊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再造生血胶囊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证)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为MDS患者提供有效的中医药治疗选择。方法采用中央随机、阳性药对照、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方法,由6家三甲中医院协同完成。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评价中心中央随机系统网络,按3: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再造生血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皂矾丸,每次8丸,每日3次,口服。两组病例均连续给药3个月。记录入组后第0天、第14天、第28天、第2个月、第3个月共5个访视点的外周血象、中医症状与体征、输血、出血、感染情况及安全性指标,比较分析再造生血胶囊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结果研究自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共纳入MDS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证病例139例。其中,治疗组103例,对照组36例。脱落病例19例,脱落率13.67%。最终进入统计学分析120例,其中,治疗组87例,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民族、疾病分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组时两组各观察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观察指标:(1)血液学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液学指标HI-E、HI-P、HI-N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51.6%与38.5%、44.8%与40.0%、51.0%与68.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体及低危组患者中,治疗组治疗后RBC及Hb较治疗前升高(P<0.05);在高危组患者中,治疗组治疗后WBC较治疗前升高(P<0.05);在总体及低危组患者中,对照组治疗后NEUT较治疗前升高(P<0.05);在总体及低危组患者中,治疗组MCV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2)中医证候:治疗组显效率与有效率分别为29.9%、62.1%;对照组显效率与有效率分别为30.3%、57.6%。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治疗后各单项症状与体征积分均较前明显下降(P<0.001);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观察指标:(1)止血疗效:对有出血症状的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具有一定止血疗效,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感染率: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指标: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升高。对照组血肌酐有3例患者表现为治疗前正常,治疗后异常升高;余各项指标均未见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升高。结论(1)再造生血胶囊能够促进MDS患者血液学改善。(2)再造生血胶囊能够降低MCV。(3)再造生血胶囊能改善MDS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证患者的中医证候。(4)再造生血胶囊能改善MDS患者面色苍白、体倦乏力、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心悸气短、肌肤干燥等症状、体征。(5)再造生血胶囊治疗MDS具有良好的临床用药安全性。
张灵莉[9](2019)在《巴桑母酥油丸对小鼠MC3T3-E1细胞增殖、成骨分化及造血调节因子分泌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巴桑母酥油丸对小鼠成骨细胞株MC3T3-E1细胞增殖、成骨、造血调节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究巴桑母酥油丸“强筋骨”功效与促进“虚损不足”机体造血功能恢复作用的具体靶点,为传统藏医基本“滋补”理论与方药的临床运用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小鼠灌胃巴桑母酥油丸制备含药血清(巴血清)并加入小鼠MC3T3-E1细胞培养体系,采用CCK-8法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及茜素红S染色法观察成骨细胞的ALP活性及钙化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细胞成骨相关信号通路中β-catenin、Runx2、Osx的mRNA表达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B)和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成骨细胞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造血调节因子GM-CSF和LIF的表达量,并与不加小鼠血清的空白组和灌胃生理盐水(NS)的血清组比较。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培养24h时,含巴血清组5、10%浓度的OD值极显着升高(P<0.01);48h、72h时,含NS血清组1、5%浓度及含巴血清组各浓度的OD值均有极显着升高(P<0.01),且72h时NS血清组10%浓度OD值也有显着升高(P<0.05)。与相同浓度NS血清组比较,24h时,巴血清组5、10、20%浓度及48h、72h时10、20%浓度OD值均有极显着升高(P<0.01)。含巴血清组10%与20%浓度比较,72h时,含巴血清组10%浓度OD值极显着高于20%浓度(P<0.01)。2.10%巴血清组细胞培养不同时间点后ALP活性及钙化结节数均极显着高于10%NS血清组(P<0.01)。3.10%巴血清组细胞培养48h后Runx2 mRNA表达量低于10%NS血清组,β-catenin mRNA和Osx mRNA表达量虽高于10%NS血清组,但无统计学意义。4.10%巴血清组细胞培养48h后上清液中LIF、SDF-1含量均极显着高于10%NS血清组(P<0.01),GM-CSF含量虽高于10%NS血清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巴桑母酥油丸含药血清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成骨分化和矿化,因而可能具有促进受损的造血细胞成骨龛(hematopoietic cell osteoblastic niche)恢复,进而促进造血功能恢复的作用。2.巴桑母酥油丸含药血清可通过促进成骨细胞分泌黏附分子SDF-1,促进造血干细胞粘附于成骨龛,从而维持其干细胞特性(不对称分裂,自我更新,分裂分化同时进行)。3.巴桑母酥油丸含药血清可通过促进成骨细胞分泌LIF等造血调节因子调节并维持正常造血功能活动。4.成骨细胞是巴桑母酥油丸“强筋骨”功效与“虚损不足”主治作用的链接位点。
吴勇俊[10](2019)在《杞萸六君汤防治卵巢癌TC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杞萸六君汤在防治卵巢上皮癌患者使用TC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在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提供理论参考及临床依据。方法:选取首次化疗的卵巢上皮癌患者6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化疗组与中药组,两组均使用TC方案化疗(紫杉醇135mg/㎡ivgtt d1、卡铂AUC=5 ivgtt d1),化疗组单独使用TC方案化疗,中药组在化疗组的基础上联合杞萸六君汤治疗(首次化疗前1天开始服用,以21天为1疗程),每位研究对象以21天为1个周期,共观察1个周期。分别于化疗前1天、化疗后第5天、10天、15天、20天采血比较两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的计数水平,观察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的病例数,记录骨髓抑制的程度,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等级、KPS评分及后续化疗接受率,进行组内与组间对比。通过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并设定P值<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临床,得出结论。结果:本研究所纳入患者经基线对比两组的年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手术情况、临床分期、病理类型、中医证候等级及KPS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1.主要疗效指标:主要疗效指标包括化疗前后对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进行组内与组间比较。(1)化疗前后白细胞计数比较:(1)组内比较:化疗后第20天与化疗前1天相比,两组白细胞计数均有所下降,中药组下降不显着(P>0.05),化疗组下降极显着(P<0.01)。(2)组间比较:化疗后四次随访期间中药组所测得的白细胞均值明显高于化疗组,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3)组间白细胞计数减少例数情况:对比化疗后四次随访期间出现ⅠⅣ度白细胞计数下降的病例数,中药组较化疗组少,但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2)化疗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化疗后第20天与化疗前1天相比均明显下降,两组差异均极显着(P<0.01)。(2)组间比较:化疗后四次随访期间中药组测得的中性粒细胞均值均明显高于化疗组,化疗后第5天、15天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化疗后第10天、20天两组差异不显着(P>0.05)。(3)组间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例数比较:化疗后第10天中药组出现ⅠⅣ度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的病例数少于化疗组,两组间对比差异性显着(P<0.05),化疗后第5天、15天、20天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3)化疗前后血红蛋白量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血红蛋白量在化疗后第20天与化疗前1天相比均有所下降,但中药组下降不显着(P>0.05),化疗组下降显着(P<0.01)。(2)组间比较:两组血红蛋白量在化疗后四次随访期间相差不大,差异均不显着(P>0.05)。(3)组间血红蛋白量减少例数情况:化疗后两组间出现ⅠⅣ度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病例数在四次随访期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4)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血小板计数在化疗后第20天与化疗前1天相比均有所下降,但中药组下降不显着(P>0.05),化疗组下降显着(P<0.05)。(2)组间比较:两组间血小板计数在化疗后四次随访期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3)组间血小板计数减少例数情况:在化疗后四次随访中,两组出现ⅠⅣ度血小板减少的病例数差别不大,差异不显着(P>0.05)。2.次要疗效指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化疗前后中医证候等级变化、KPS评分变化及后续化疗接受率。(1)中医证候等级变化:(1)组内比较:两组化疗前后出现中医证候等级的病例数较化疗前明显增多,中医证候等级水平明显提高,中药组化疗前后差异性显着(P<0.05),化疗组化疗前后差异性极显着(P<0.01),说明化疗会显着影响患者的中医证候。(2)组间比较:化疗后第20天化疗组出现中医证候的病例数明显比中药组多,差异性显着(P<0.05),中药组与化疗组相比能明显减少气血亏虚导致的气短懒言、倦怠自汗、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等症状的发生。(2)KPS变化:(1)组内比较:化疗后第20天与化疗前1天相比,两组KPS评分均有所下降,中药组下降程度不显着(P>0.05),化疗组下降程度显着(P<0.05)。(2)组间比较:两组在化疗前1天与化疗后第20天对比KPS评分差异不显着(P>0.05)。(3)后续化疗接受率:中药组后续化疗的接受率为96.9%,化疗组后续化疗的接受率为93.8%,两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3.安全性指标变化:两组化疗前后ALT、AST、AST/ALT、Cr、BUN、小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心电图结果差异均不显着(P>0.05),提示杞萸六君汤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结论:杞萸六君汤能减少化疗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的下降,减少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的病例数,有效的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其中对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治疗作用最为显着。同时该方可减少气血亏虚等中医证候的出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经安全性评价杞萸六君汤安全性良好,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二、灵芝复方对人正常骨髓粒单系造血祖细胞及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灵芝复方对人正常骨髓粒单系造血祖细胞及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1 肺癌及乳腺癌常用化疗药物的血液学毒性 |
2 常用化疗方案的血液学毒性 |
3 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
1 单味中药 |
2 中药药对 |
3 经典组方 |
4 自拟组方的临床研究 |
5 中成药 |
6 中药注射制剂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 |
研究方案及内容 |
研究结果 |
1 入组情况及病例分布 |
2 人口学资料与基线资料 |
3 疗效指标 |
4 分病种统计-肺癌 |
5 分病种统计-乳腺癌 |
6 中医疗效指标 |
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改进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复方青黄散调控HIF1A/GATA信号通路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系造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复方青黄散治疗MDS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目的 |
1.2 病例来源 |
1.3 研究方案 |
1.4 病例选择 |
1.5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6 治疗方法 |
1.7 疗效评价标准 |
1.8 患者资料 |
1.9 统计学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外周血细胞计数 |
2.3 输血量改变 |
2.4 不同年龄疗效比较 |
2.5 不同性别疗效比较 |
2.6 不同染色体核型疗效比较 |
2.7 不同IPSS-R危度疗效比较 |
2.8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和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MDS小鼠模型建立及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骨髓细胞提取 |
1.3 药物干预方案 |
1.4 外周血细胞计数 |
1.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 |
1.6 动物实验伦理 |
1.7 仪器和设备 |
1.8 试剂 |
1.9 统计学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MDS小鼠移植物嵌合度检测 |
2.2 复方青黄散干预前MDS小鼠外周血细胞计数 |
2.3 复方青黄散干预后MDS小鼠外周血细胞计数 |
2.4 复方青黄散干预后MDS小鼠生存时间 |
3. 讨论 |
第二节 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 |
1.2 细胞 |
1.3 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
1.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 |
1.5 q-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
1.6 Western-bol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
1.7 克隆形成蔟分析 |
1.8 实验仪器及耗材 |
1.9 统计学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复方青黄散对小鼠和人源细胞细胞活力的作用 |
2.2 复方青黄散对MDS小鼠骨髓造血的作用 |
2.3 复方青黄散对MDS小鼠骨髓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 |
2.4 复方青黄散对正常小鼠造血的作用 |
2.5 复方青黄散对正常小鼠骨髓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 |
2.6 复方青黄散对MDS克隆的分子作用机制 |
2.7 复方青黄散对正常细胞的分子作用机制 |
2.8 复方青黄散中雄黄、青黛对正常小鼠骨髓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文献综述 |
(一) 中医论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二) 西医诊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三) 红细胞分化成熟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 |
(3)基于转录组与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肿节风总黄酮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肿节风总黄酮对人白血病细胞活性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1 细胞株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主要试剂配制 |
2.2 细胞培养 |
2.3 K562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
2.4 化学发光法检测肿节风总黄酮对K562细胞活力的影响 |
2.5 AO-EB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
2.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2.7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K562细胞的生长曲线 |
3.2 肿节风总黄酮对K562细胞活力的影响 |
3.3 肿节风总黄酮对K562细胞形态的影响 |
3.4 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
4 分析与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肿节风总黄酮抑制K562细胞的转录组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主要试剂配制 |
2.2 实验分组 |
2.3 转录组测序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样品总RNA质量评估 |
3.2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3.3 样本相关性分析 |
3.4 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3.5 部分DEGs层次聚类分析 |
3.6 GO富集分析 |
3.7 KEGG富集分析 |
3.8 差异基因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
3.9 关键基因及通路的WB验证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肿节风总黄酮抑制K562细胞的代谢组学分析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及分组 |
2.2 细胞样品制备及代谢物提取 |
2.3 色谱与质谱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2.5 数据预处理 |
2.6 OPLS-DA多元统计分析 |
2.7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
2.8 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
2.9 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数据联合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2 数据预处理结果 |
3.3 OPLS-DA多元统计分析 |
3.4 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
3.5 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
3.6 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基于信号通路分析中药抑制白血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4)虫草多糖对X射线辐射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 |
1.2 辐射防护剂研究现状 |
1.3 多糖辐射防护作用研究现状 |
1.4 虫草多糖的研究进展 |
1.4.1 虫草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
1.4.2 虫草多糖的理化性质、组成及结构分析 |
1.4.3 虫草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2章 发酵冬虫夏草菌粉中多糖的含量测定 |
2.1 材料 |
2.1.1 药物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方法 |
2.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3 线性关系考察 |
2.2.4 精密度 |
2.2.5 稳定性 |
2.2.6 重复性 |
2.2.7 加样回收率 |
2.2.8 样品的含量测定 |
2.3 结果 |
2.3.1 线性关系考察 |
2.3.2 精密度 |
2.3.3 稳定性 |
2.3.4 重复性 |
2.3.5 加样回收率 |
2.3.6 样品的含量测定 |
2.4 讨论 |
第3章 虫草多糖对X射线辐射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
3.1 材料 |
3.1.1 药物与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方法 |
3.2.1 实验动物 |
3.2.2 动物分组 |
3.2.3 给药方法 |
3.2.4 辐射损伤模型的建立 |
3.2.5 存活率测定 |
3.2.6 指标测定 |
3.2.7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存活率测定 |
3.3.2 体重测定 |
3.3.3 外周血象测定 |
3.3.4 脏器指数测定 |
3.3.5 骨髓DNA含量测定 |
3.3.6 肝脏组织中抗氧化酶活力及MDA含量的测定 |
3.3.7 胸腺及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
3.4 讨论 |
第4章 虫草多糖对X射线辐射损伤小鼠MAPK家族表达的影响分析 |
4.1 材料 |
4.1.1 药物与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方法 |
4.2.1 实验动物 |
4.2.2 动物分组 |
4.2.3 给药方法 |
4.2.4 辐射损伤模型的建立 |
4.2.5 ERK1、JNK1和p38 MAPK蛋白表达的测定 |
4.2.6 ERK1、JNK1和p38 MAPK m RNA表达的测定 |
4.2.7 数据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ERK1、JNK1和p38 MAPK蛋白表达的测定 |
4.3.2 ERK1、JNK1和p38 MAPK m RNA表达的测定 |
4.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及一贯煎合六君子汤对气阴两虚型晚期胃腺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退出标准 |
1.6 病例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1.1 两组性别比较 |
2.1.2 两组年龄比较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3.1 肿瘤标志物 |
2.3.2 肿瘤疗效评价 |
2.3.3 不良反应 |
2.3.4 KPS评分 |
2.3.5 中医证候积分 |
2.4 主要实验室处理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5.1 KPS评分标准 |
2.5.2 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
2.5.3 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
2.5.4 高血压评价标准 |
2.5.5 手足综合症分级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肿瘤标志物 |
3.1.1 癌胚抗原(CEA) |
3.1.2 糖类抗原125(CA125) |
3.1.3 糖类抗原19-9(CA199) |
3.2 近期肿瘤疗效评估 |
3.3 不良反应 |
3.3.1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
3.3.2 恶心、呕吐、腹泻 |
3.3.3 食欲减退、乏力、口腔炎 |
3.3.4 高血压 |
3.3.5 尿常规PRO比较 |
3.3.6 转氨酶、肌酐比较 |
3.3.7 手足综合症比较 |
3.4 KPS评分比较 |
3.5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 安全性分析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抗肿瘤作用 |
1.1 阿帕替尼抗肿瘤机制 |
1.2 阿帕替尼逆转耐药机制 |
1.3 阿帕替尼耐药机制 |
2 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相关不良反应 |
2.1 高血压 |
2.2 蛋白尿 |
2.2.1 抑制VEGF的信号通路 |
2.2.2 足细胞蛋白表达下调 |
2.2.3 继发性高血压 |
2.3 高血压、蛋白尿的治疗方法 |
3 一贯煎合六君子汤的配伍特点及单味药的药理研究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四部分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晚期胃癌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中医药对骨髓造血生态位调控与构建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骨髓造血生态位的构成与生理病理基础 |
2 中医药对骨髓造血生态位的调控与构建 |
2.1 中药活性组分 |
2.1.1 当归多糖 |
2.1.2 黄芪多糖 |
2.1.3 肿节风总黄酮 |
2.1.4 五加科参类皂苷 |
2.1.5 其他中药有效成分与组分 |
2.2 中药复方 |
2.2.1 补肾填精类复方 |
2.2.2 益气生血类复方 |
2.2.3活血养血类复方 |
3 中医药对血液病疑难重症骨髓生态位的干预治疗 |
3.1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 |
3.2 白血病(leukemia) |
3.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s,MDS) |
4 结语与展望 |
(7)定清片方案治疗不同危险度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评价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定清片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评价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样本量计算的依据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中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随机方法 |
2.2 病例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6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3.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4 外周血象比较 |
3.5 生化指标比较 |
3.6 治疗后输血情况比较 |
3.7 生存质量及体力状况比较 |
3.8 不良反应比较 |
第二部分 定清片对不同危险度MDS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仪器、试剂及耗材 |
2.实验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骨髓采集及Ficoll法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 |
2.3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Real-time PCR)检测 TET2、DNMT3A、TP53基因mRNA表达 |
3.统计学方法 |
4.实验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治疗前不同危度 MDS 基因表达水平比较 |
4.3 定清片治疗前后基因表达水平比较 |
分析与讨论 |
1.MDS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1.1 MDS的诊断及分型进展 |
1.2 MDS的发病机制 |
1.3 MDS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2.中医学对MDS病证理论的认识及研究 |
2.1 MDS病因病机 |
2.2 导师关于MDS的学术思想 |
3.定清片简介及前期研究基础 |
3.1 定清片简介 |
3.2 定清片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实践依据 |
3.3 定清片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实验研究 |
4. 定清片治疗不同危险度 MDS 的临床疗效评价 |
4.1 总体疗效评价 |
4.2 生化指标评价 |
4.3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
4.4 安全性评价 |
5. 定清片对不同危险度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研究 |
5.1 不同危险度 MDS 相关基因表达水平 |
5.2 定清片调控MDS相关基因表达 |
6.研究方案及药物评价 |
6.1 基于临床实际的方案设计 |
6.2 复方砷剂定清片治疗 MDS 的实用性价值 |
7.小结和展望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地西他滨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实践及发表文章 |
伦理审查批件 |
(8)再造生血胶囊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1 MDS中医病名 |
2 MDS中医理论研究 |
3 中医药治疗MDS临床研究 |
4 中医药治疗MDS机制研究 |
5 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MDS研究情况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陈信义教授“调平”思想论治MDS经验总结 |
1 病机根本——亢害承制 |
2 治则关键——调平 |
3 治疗大法——益气养阴活血 |
4 分型论治 |
5 验案举隅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再造生血胶囊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研究 |
研究方案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概述 |
2 MDS西医治疗现状 |
3 中成药在MDS中的应用 |
4 受试药物选择 |
5 血液学指标分析 |
6 MCV在MDS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 |
7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8 出血及感染指标 |
9 安全性指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研究生开题申请 |
(9)巴桑母酥油丸对小鼠MC3T3-E1细胞增殖、成骨分化及造血调节因子分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巴桑母酥油丸含药血清对小鼠MC3T3-E1 细胞增殖、分化、矿化的影响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细胞株 |
1.3 实验药物 |
1.4 实验耗材和主要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巴桑母酥油丸乳浊液的制备 |
2.2 巴桑母酥油丸含药血清的制备 |
2.3 细胞培养、冻存、复苏 |
2.4 细胞形态观察 |
2.5 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
2.6 碱性磷酸酶染色具体步骤 |
2.7 茜素红S(Alizarin red S)染色具体步骤 |
2.8 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
3 结果 |
3.1 细胞正常形态 |
3.2 各组MC3T3-E1 细胞培养72h时未染色结果 |
3.3 HE染色结果 |
3.4 巴桑母酥油丸含药血清对小鼠MC3T3-E1 细胞增殖的影响 |
3.5 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 |
3.6 茜素红染色结果 |
4 讨论 |
4.1 对巴桑母酥油丸组方各药物的认识 |
4.2 对巴桑母酥油丸组方的认识 |
4.3 巴桑母酥油丸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增殖、矿化、钙化的影响 |
小结 |
第二部分 巴桑母酥油丸含药血清对小鼠MC3T3-E1 细胞成骨相关通路的影响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细胞株 |
1.3 实验药物 |
1.4 实验耗材和主要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巴桑母酥油丸含药血清的制备 |
2.2 PBS缓冲液制备 |
2.3 β-catenin、Runx2和Osx基因表达检测 |
2.4 逆转录合成cDNA |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RNA完整性的鉴定 |
3.2 目的基因经普通PCR扩增后结果 |
3.3 两组MC3T3-E1 细胞的目的、内参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动力曲线和2-△△Ct值 |
4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巴桑母酥油丸含药血清对小鼠MC3T3-E1 细胞表达黏附因子的影响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细胞株 |
1.3 实验药物 |
1.4 实验耗材和主要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巴桑母含药血清的制备 |
2.2 PBS缓冲液制备 |
2.3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 蛋白表达合成的测定 |
2.4 MC3T3-E1 细胞分泌SDF-1 情况测定(ELISA法) |
2.5 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
3 结果 |
3.1 WB实验结果 |
3.2 ELISA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第四部分 巴桑母酥油丸含药血清对小鼠MC3T3-E1 细胞表达造血调节因子的影响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细胞株 |
1.3 实验药物 |
1.4 实验耗材和主要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巴桑母酥油丸含药血清的制备 |
2.2 PBS缓冲液制备 |
2.3 GM-CSF含量测定具体步骤 |
2.4 LIF含量测定具体步骤 |
2.5 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附图 |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2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10)杞萸六君汤防治卵巢癌TC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1.1 病例来源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剔除标准 |
1.1.5 脱落标准 |
1.1.6 中止标准 |
1.2 诊断标准 |
1.2.1 卵巢癌诊断标准 |
1.2.2 骨髓抑制分级诊断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3.1 分组方法 |
1.3.2 治疗方法 |
1.4 合并用药 |
1.4.1 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 |
1.4.2 血红蛋白量下降 |
1.4.3 血小板计数下降 |
1.5 观察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6.1 疗效观察指标 |
1.6.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1.7 疗效评价标准 |
1.7.1 白细胞疗效 |
1.7.2 中性粒细胞疗效 |
1.7.3 血红蛋白疗效 |
1.7.4 血小板疗效 |
1.7.5 中医证候疗效 |
1.7.6 KPS疗效 |
1.7.7 后续化疗接受率 |
1.8 安全性评价标准 |
1.9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临床资料分析 |
2.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2.2 两组患者基线白细胞计数比较 |
2.3 两组患者基线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 |
2.4 两组患者基线血红蛋白量比较 |
2.5 两组患者基线血小板计数比较 |
2.6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
2.7 两组患者临床分期比较 |
2.8 两组患者病理类型比较 |
2.9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等级比较 |
2.10 两组患者KPS评分比较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白细胞化疗前后对比 |
3.1.1 化疗前后白细胞计数组内比较 |
3.1.2 化疗前后白细胞计数组间比较 |
3.1.3 化疗前后白细胞减少病例数组间比较 |
3.2 中性粒细胞化疗前后对比 |
3.2.1 化疗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组内比较 |
3.2.2 化疗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组间比较 |
3.2.3 化疗前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例数组间比较 |
3.3 血红蛋白治疗前后对比 |
3.3.1 化疗前后血红蛋白量组内比较 |
3.3.2 化疗前后血红蛋白量组间比较 |
3.3.3 化疗前后血红蛋白量减少病例数组间比较 |
3.4 血小板化疗前后对比 |
3.4.1 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组内比较 |
3.4.2 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组间比较 |
3.4.3 化疗前后血小板减少病例数组间比较 |
3.5 化疗前后两组中医症状等级比较 |
3.5.1 两组化疗前后中医证候等级及舌脉组内比较 |
3.5.2 两组化疗后中医证候等级及舌脉组间比较 |
3.6 化疗前后KPS评分变化情况 |
3.6.1 化疗前后组内KPS评分变化情况 |
3.6.2 化疗前后组间KPS评分变化情况 |
3.7 后续化疗接受率 |
3.8 安全性评价 |
第四章 分析讨论 |
4.1 疗效分析与评价 |
4.1.1 基线结果分析 |
4.1.2 对骨髓抑制的疗效分析 |
4.1.3 对中医证候的疗效分析 |
4.1.4 改善KPS评分分析 |
4.1.5 后续化疗接受率分析 |
4.1.6 安全性分析 |
4.2 讨论 |
4.2.1 中医对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病机理的认识 |
4.2.2 杞萸六君汤的立法依据和组方分析 |
4.2.3 现代药理研究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中医药防治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现代医学治疗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卵巢癌FIGO分期系统 |
附录2 :AJCC第7 版卵巢和原发性腹膜癌TNM分期系统 |
附录3 :中医证候分级标准 |
附录4 :KPS评分标准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灵芝复方对人正常骨髓粒单系造血祖细胞及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D]. 赵同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复方青黄散调控HIF1A/GATA信号通路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系造血[D]. 范腾.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基于转录组与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肿节风总黄酮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D]. 孙慧娟.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
- [4]虫草多糖对X射线辐射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D]. 杨建鑫. 青海大学, 2020(02)
- [5]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及一贯煎合六君子汤对气阴两虚型晚期胃腺癌的临床研究[D]. 周林.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中医药对骨髓造血生态位调控与构建的研究进展[J]. 沈凤麟,王金环,代月,孙伟正,孙凤,郝晶,栾仲秋. 中草药, 2019(18)
- [7]定清片方案治疗不同危险度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评价及机制研究[D]. 曾庆.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再造生血胶囊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研究[D]. 丁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9]巴桑母酥油丸对小鼠MC3T3-E1细胞增殖、成骨分化及造血调节因子分泌的影响[D]. 张灵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杞萸六君汤防治卵巢癌TC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D]. 吴勇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