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矽肺和结核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明凤[1](2021)在《退休煤工尘肺潜伏性结核感染转归的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尘肺病是我国目前最主要和危害最严重的职业病,自2010年以来每年平均报告尘肺新发病例数2万余例,主要是煤工尘肺(coal workers’ pneumoconiosis,CWP)和矽肺。另一方面,我国每年新报告肺结核患者约8万例,位居甲乙类传染病第二位,部分地区流行状况严重,2019年新发775 764例(占全球新发病例的8.4%)。研究表明,全球约有四分之一的人长期处于潜伏性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bacteria infection,LTBI)状态,若未经治疗,其终生发病风险为5%~10%,在免疫受抑制的人群中比例更高。我国一般人群LTBI率约为20%。肺结核是尘肺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研究显示尘肺病患者LTBI合并率也较高,感染率超过60%。国内尚未开展退休煤工尘肺LTBI转归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在4年前对退休煤工尘肺患者进行LTBI横断面现况调查的基础上,再次随访观察该人群LTBI转归状况,分析其转归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探索退休煤工尘肺患者结核发病规律提供科学依据。目的:通过对4年前调查的退休煤工尘肺患者LTBI的转归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对其退休前、后工作、生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其差异,分析该人群LTBI转归的相关因素和影响因素,为探索退休煤工尘肺患者结核发病规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历时4年(2016.10-2020.10)。第一阶段为横断面研究,调查北京某医院的住院的退休煤工尘肺患者LTBI现况;第二阶段为随访研究,在第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再次随访观察该人群LTBI的转归状况,包括采集患者3~4mL全血标本用于QuantIFERON(?)TB-Gold in Tube(QFT)试验,检测呼出气一氧化氮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因素信息,通过查询病例库获取共患病情况。使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跟踪随访的163名退休煤工尘肺中,潜伏性结核感染率为55.21%。退休煤工尘肺患者是LTBI的高危人群,吸烟(经常吸烟[OR=8.20,95%CI:2.12~31.71],重度吸烟[OR=9.19,95%CI:2.07~40.74])与陈旧性脑梗死(OR=3.06,95%CI:1.33~7.01)是煤工尘肺患者LTBI的危险因素。随访研究发现,4年后,煤矿工人LTBI率发生明显变化,LTBI的总体转化率为21.38%(34/159),其中转阳率为14.0%(7/50),转阴率为24.11%(27/112)。相对于无LTBI的退休煤工尘肺患者,有陈旧性脑梗病史的退休煤工尘肺患者潜伏性结核持续感染的风险增加(OR=3.08,95%CI:1.11~8.52)。结论:退休煤工尘肺病患者是潜伏性结核感染的高危人群,吸烟是退休煤工尘肺潜伏性结核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对象LTBI的四年转化率为21.38%(34/159),其中转阳率为14.0%(7/50),转阴率为24.11%(27/112)。陈旧性脑梗是退休煤工尘肺病患者潜伏性结核持续感染保持不变的危险因素。建议:应加强对退休煤工尘肺病患者潜伏性结核感染及转归情况的随访,动态观察和评估其健康状况;退休煤工尘肺病患者共患病负担较高,而健康素养较低,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健康教育,鼓励劝导退休煤工尘肺患者戒烟,提高该人群的生存质量。
刘莹[2](2021)在《吡非尼酮对二氧化硅诱导的矽肺小鼠的干预效果评估》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矽肺是由吸入大量二氧化硅颗粒引起的,表现为肺部炎症、肺纤维化和肺功能障碍。目前国内外均没有针对矽肺病肺纤维化特效的治疗药物。应用于特发性纤维化(IPF)的新药吡非尼酮具有抗纤维化特性,但其在矽肺中的治疗作用缺乏全面有效评估。因此,本课题拟观察评估吡非尼酮对矽肺小鼠的抗炎抗纤维化作用。而矽肺目前缺乏公认的动物建模方法且病理生理过程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首先探究动物最适造模条件,探索矽肺病理生理发展规律。研究方法:用气管滴注法分别对Wistar大鼠和C57BL/6J小鼠进行造模,大鼠用单一剂量(50mg/只)多时间点(5天、10天、15天和30天),小鼠用多剂量(4 mg/只、8 mg/只、12 mg/只和16 mg/只)多时间点(3周、6周和9周)。不同组别收鼠后分别评估肺功能、右心功能、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随后用无监督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所有指标,根据指标将不同样本归类,从而阐明每个阶段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同样,用气管滴注法(12 mg/只)对雄性C57BL/6J小鼠建立矽肺模型,分别在造模后第2天(早期模型)和第14天(纤维化期模型)开始灌胃给药,连续给药4周。不同组别收鼠后分别评估肺功能、右心功能、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进行药物效果评价。研究结果:我们发现二氧化硅暴露对大鼠的损伤有时间依赖性,而暴露剂量比暴露时间对矽肺小鼠的影响更大。对所有指标进行无监督聚类分析,发现大鼠和小鼠都可以归为4类:正常期、炎症期、进展期和纤维化期。炎症期肺部炎症明显,出现轻度纤维化和肺功能障碍;进展阶段肺功能障碍明显,而肺部炎症和纤维化持续恶化;纤维化期肺纤维化程度和肺功能不全程度显着恶化,但炎症不再继续恶化。在早期用药模型和纤维化期用药模型中均观察到,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用药组肺容量增加,右心功能改善,炎症和纤维化反应减轻。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的数量显着降低,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和分泌均减少。此外,吡非尼酮干预后肺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降低,COL-I及其相关蛋白FN含量显着降低。且上述结果在纤维化期模型中高、低剂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吡非尼酮可以缓解矽肺小鼠的肺功能障碍、右心功能障碍,延缓肺炎症和纤维化进展,纤维化期矽肺用高剂量(400mg/kg)吡非尼酮效果更好。我们的研究为吡非尼酮成为矽肺治疗用药提供了依据。
刘旭挺[3](2021)在《二氧化硅纳米颗粒通过减少血清载脂蛋白A-Ⅰ诱导心血管损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并且环境中颗粒物的污染以及职业病的暴露也增加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潜在危害。目前不断有研究表明,颗粒物的暴露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然而,其中的潜在机制仍有待探究。第一部分:为了探究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NPs)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我们建立了小鼠呼吸暴露SiNPs的模型,并探究其对小鼠心血管系统的损伤。在该模型中,我们选择鼻腔滴注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lica nanoparticles,SiNPs)的给药方式给以雄性Apo E-/-C57BL/6小鼠。三个月后,收集小鼠的心、肝、脾、肺、肾和主动脉,制备组织切片,并用于对应的病理学染色检查。结果表明,长期呼吸暴露SiNPs小鼠的主动脉显示出更严重的损伤,伴随显着的脂质沉积。同时,SiNPs暴露小鼠的肺脏有极其显着的纤维化病变,肝脏和肾脏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此外,在小鼠的血液中直接观察到了呼吸暴露的SiNPs的存在。以上的实验结果表明,SiNPs的长期呼吸暴露能够诱导小鼠产生明显的心血管损伤,并且SiNPs被证明可以通过呼吸暴露的方式进入血液循环,从而为SiNPs诱导的心血管损伤提供了潜在的证据。第二部分:为探究SiNPs在肺部和血液循环中和机体的相互作用,我们引入了蛋白冠的概念,研究SiNPs和体内各生理环境中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呼吸暴露的SiNPs首先到达肺部,和肺泡中的肺表面活性剂(Pulmonary surfactant,PS)进行接触,随后穿过气血屏障进入血液循环中,与血液成分接触。因此,为了探究SiNPs在肺泡中和PS的预先接触会如何影响其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我们在体外模拟并制备了SiNPs在肺泡中形成的复合物(SiNPs-PS)、SiNPs在血液中形成的纳米材料-蛋白冠复合物(SiNPs-MP)以及和PS预先孵育后的SiNPs在血液中形成的纳米材料-蛋白冠复合物(SiNPs-PS-MP)。其中,SiNPs-MP代表SiNPs直接和血液相互作用后的产物,而SiNPs-PS-MP代表SiNPs通过呼吸暴露后,经由肺泡到达血液循环后和血液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深入探究SiNPs和SiNPs-PS在血液循环中形成蛋白冠的组分,我们用蛋白组学的手段,对两者形成的蛋白冠的组分进行了定量。结果表明,预先孵育PS的SiNPs,其在血浆中吸附载脂蛋白A-Ⅰ(Apolipoprotein A-Ⅰ,Apo A-Ⅰ)的比例较未孵育PS的SiNPs显着升高。PS中的主要脂质成分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ipalmitoyl phosphatidylcholine,DPPC)能够吸附在SiNPs表面,增大SiNPs表面的疏水性,从而增加对血液中Apo A-Ⅰ的吸附。此外,SiNPs对Apo A-Ⅰ的吸附会导致Apo A-Ⅰ的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因此,SiNPs在肺泡中和PS的预先孵育会增加SiNPs表面的疏水性,从而富集吸附血液中的Apo A-Ⅰ,导致形成的蛋白冠中Apo A-Ⅰ的比例显着增加。由于形成的蛋白冠组分的不同,将有可能影响纳米材料在机体中的命运。第三部分:为了探究SiNPs在形成蛋白冠后对机体毒性的影响,我们从细胞摄取、细胞毒性、炎症损伤的角度研究了SiNPs吸附Apo A-Ⅰ对其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冠的形成(SiNPs-MP)能够减少SiNPs被巨噬细胞摄取,并且Apo A-Ⅰ的富集吸附(SiNPs-PS-MP)进一步降低细胞摄取水平。细胞毒性实验证明,蛋白冠的包裹能够减少SiNPs的细胞毒性,Apo A-Ⅰ的富集吸附则进一步降低了SiNPs的细胞毒性。此外,转录组学结果表明,SiNPs能够显着诱导巨噬细胞中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炎症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趋化因子)的上调,而蛋白冠的形成以及Apo A-Ⅰ的富集吸附则显着缓解了该毒性效应。荧光定量PCR验证了转录组学的结果。因此,SiNPs在吸附Apo A-Ⅰ后被巨噬细胞摄取的水平显着降低,同时由其本身诱导的细胞毒性和炎症也显着降低。第四部分:为了探究SiNPs通过富集吸附Apo A-Ⅰ所引起的对机体的生物学效应,我们检测了长期呼吸暴露SiNPs对小鼠血液中Apo A-Ⅰ的浓度的影响。通过血液循环检测发现SiNPs以及SiNPs-PS能够在机体血液循环中快速清除。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了在小鼠体内以及离体情况下SiNPs、SiNPs-PS和SiNPs-PS-MP的暴露对血液中Apo A-Ⅰ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SiNPs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液中Apo A-Ⅰ的浓度,且SiNPs-PS由于能够富集吸附Apo A-Ⅰ,则进一步降低血液中Apo A-Ⅰ的浓度。SiNPs的长期呼吸暴露也能够显着诱导小鼠血清中Apo A-Ⅰ含量的降低,血清炎症水平(乳酸脱氢酶,LDH)上升,以及主动脉壁的脂质累积;而Apo A-Ⅰ模拟肽的额外补充则显着缓解了上述症状。此外,在对矽肺临床患者的血清检测中发现,其血清中Apo A-Ⅰ的浓度显着低于健康人,甚至显着低于冠心病患者,预示着矽肺患者血清Apo A-Ⅰ含量的降低是引起心血管损伤的潜在原因。
蒋暑雨[4](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徐曼[5](2020)在《大气污染物暴露与结核病进程相关结局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通过空气传播的古老传染病,目前仍然是全球重要健康问题之一。活动性结核病患者通过咳嗽、呼喊、打喷嚏等方式将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核排放到空气中,被健康人群吸入可使其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艾滋病大流行、低社会经济状况伴随的卫生保健服务匮乏、过度拥挤、吸烟、酗酒、营养不良等。除此之外,环境因素中大气污染物也可能是结核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尽管目前有关大气污染物暴露与结核病相关结局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但已有相关研究初步提示了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一方面,最近几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气污染物暴露与结核病发病、结核病患者门诊就诊和死亡的风险增加有关。另一方面,一些研究提示了大气污染物暴露从结核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方面影响结核病发生和发展的可能生物学机制。特别是一系列毒理学实验证据表明,大气污染物暴露可改变宿主局部或全身系统的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抵抗力,促进结核分枝杆菌生长。尽管如此,目前大气污染物暴露与结核病进程相关结局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缺乏短时间段内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波动变化与结局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及其滞后效应的研究。本研究基于结核病的发展进程,以结核病患者的门诊首诊、上报、死亡为主线,从以下三个层面分别对常规监测的大气污染物浓度与三种结核病进程相关结局的关联性进行了探索性分析:(1)采用武汉市周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大气污染物暴露与结核病门诊首诊人数的关系;(2)采用香港月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大气污染物长期暴露与结核病报告人数的关系;(3)采用病例交叉设计分析了武汉市个体水平的大气污染物短期暴露与治疗期间结核病患者全因死亡的关系。第一部分:大气污染物暴露与结核病门诊首诊人数的关系目的:调查每周大气污染物浓度与结核病门诊首诊人数的关系。方法:使用泊松回归模型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non-linear models,DLNM)对武汉市2014-2017年每周大气污染物(包括PM10、PM2.5、SO2、NO2、CO和O3)浓度和结核病门诊首诊人数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结核病发病季节(高峰期和低谷期)进行了分层分析。结果:NO2每升高10μg/m3,总结核病患者、老年(≥60岁)和男性结核病患者累积门诊首诊人数分别增加11.7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0%,23.98%;滞后0-1周(lag 0-1周))、21.45%(95%CI:1.44%,45.41%;lag 0-2)和12.80%(95%CI:0.97%,26.02%;lag 0-1)。CO每升高0.1 mg/m3,老年结核病患者累积门诊首诊人数增加42.32%(95%CI:1.16%,100.22%;lag 0-16),从每年9月到次年2月(结核病发病低谷期)总结核病患者累积门诊首诊人数增加201.9%(95%CI:29.42%,604.28%;lag 0-16)。PM2.5每升高10μg/m3,老年结核病患者累积门诊首诊人数增加17.38%(95%CI:0.28%,37.38%;lag 0-16),从每年9月到次年2月结核病门诊首诊总人数增加4.64%(95%CI:0.22%,9.26%;lag 0)。O3每升高10μg/m3,观察到在就诊当周男性结核病患者累积首诊人数增加9.78%(95%CI:1.30%,18.98%),老年结核病患者累积首诊人数减少18.92%(95%CI:0.93%,33.64%;lag 0-6)。SO2每升高10μg/m3,总结核病患者、年轻(15-59岁)、老年和男性结核病患者累积门诊首诊人数分别降低22.23%(95%CI:0.49%,39.23%;lag 0-16),28.65%(95%CI:8.58%,44.3%;lag 0-16),23.85%(95%CI:0.37%,41.79%;lag 0-8)和23.82%(95%CI:1.11%,41.31%;lag 0-16)。此外,没有发现PM10和结核病门诊首诊人数之间的显着关联。结论:本研究在武汉市特定人群发现了每周大气污染物(包括PM2.5、SO2、NO2、CO和O3)浓度与结核病门诊首诊人数之间的滞后关联。第二部分:大气污染物长期暴露与结核病报告人数的关系目的:初步分析大气污染物长期暴露与结核病报告人数的关系。方法:采用1999-2018年香港每月大气污染物(包括PM10、PM2.5、SO2、NO2、NOX和CO)浓度和结核病报告人数,使用泊松回归模型结合DLNM评估了大气污染物长期暴露与结核病报告人数之间的关联性和归因风险(前向归因分值)。结果:香港PM10、PM2.5和NOX的长期暴露与结核病报告人数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三种污染物对应最少结核病报告人数的浓度(最低结核病报告浓度)分别为63.2μg/m3、41.7μg/m3和167.3μg/m3。与最低结核病报告浓度相比,PM10、PM2.5和NOX浓度第95百分位数使结核病报告人数增加78.90%(95%CI:17.03%,173.50%)、79.54%(95%CI:25.43%,156.99%)和99.10%(95%CI:4.87%,278.00%)。归因于PM10、PM2.5和NOX最低结核病报告浓度以上范围的结核病报告率分别为9.26%(95%经验置信区间(empirical confidence intervals,e CI):3.17%,15.19%)、8.70%(95%e CI:3.27%,13.34%)和7.94%(95%e CI:0.68%,13.79%),归因于第95百分位数以上浓度范围的结核病报告率分别为5.26%、5.96%和4.84%。此外,没有发现SO2、NO2和CO长期暴露与结核病报告人数之间的显着关联。结论:香港高浓度(第95百分位数以上浓度范围)大气污染物(包括PM10、PM2.5和NOX)长期暴露可能与该地结核病报告人数增加有关。第三部分:大气污染物短期暴露与治疗期间结核病患者全因死亡的关系目的:评估大气污染物短期暴露与治疗期间结核病患者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调查了居住武汉市、在2013-2019年治疗期间死亡的551名结核病患者,使用每个结核病患者居住地最近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大气污染物浓度评估大气污染物(包括PM10、PM2.5、SO2、NO2、CO和O3)的个体暴露水平,采用病例交叉设计和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大气污染物短期暴露与治疗期间结核病患者全因死亡的关系。此外,根据患者年龄、性别、治疗类型(初治和复治)和诊断结果(涂阴、涂阳肺结核)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武汉市PM2.5(滞后0天(lag 0天))、NO2(lag 1、lag 6和lag 01-lag07)和O3(lag 4)短期暴露与治疗期间结核病患者全因死亡显着相关。治疗期间PM2.5(lag 0)、NO2(lag 07)和O3(lag 4)每升高10μg/m3,结核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分别为0.962(95%CI:0.930,0.995)、1.144(95%CI:1.040,1.260)和0.926(95%CI:0.862,0.995)。没有发现PM10、CO和SO2短期暴露与结核病患者全因死亡之间存在显着关联。此外,治疗类型对O3暴露水平与结核病患者全因死亡之间的关系产生效应修饰作用。结论:在武汉市结核病患者中发现了大气污染物(包括PM2.5、NO2和O3)短期暴露与治疗期间全因死亡的关联性,为大气污染物短期暴露对死亡的急性健康效应研究提供了相关证据。
李小兰[6](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张斌斌[7](2020)在《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文中提出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越来越得到国家和地方的重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指出要开发出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同时,近年来,传染病疫情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秩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知识的教育势在必行,不仅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健康观念,也有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本研究基于高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选修模块的开设建议,以“传染病与防控”为主题,结合广州市东涌中学的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尝试开发出具有地区或学校特色的高中校本教材,以便于对学生进行传染病与防控知识的教育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对广州市东涌中学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东涌中学的高一、高二学生以及高校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学习需求分析和传染病知识知晓率调查。其次,根据选修模块的开设建议与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目标的设计和教材内容的组织编排,最终将校本教材的章节定为3章15节6活动。接着以学生自主报名的方式组建实验班,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实验班进行校本教材的教学。最后,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环节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检测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并判断校本教材开发与实践的实际效果,进行总结与反思。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通过“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学习,对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达到了以新课标为基准的课程目标要求,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其学业测试的平均分提高了13.45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探讨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形成了“防控并重”的观念;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课程的兴趣,加强了学生应用生物学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有了大幅度地提升。在课程回访中,学生表明在学习完本教材后,他们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做好了个人的防疫工作,并向父母或身边的人宣传了新冠的危害性,教会他们应对新冠的方法,很好地保障了自身及周围人的生命安全,也为自己的行动而感到满足。此外,在开发与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发展,对教育教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提高了课程编制与组织的能力。
陈玲[8](2020)在《二代测序在肺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肺泡灌洗液中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在合并有基础疾病、存在免疫抑制及发展为重症肺炎的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微生物分布、病原学诊断及对临床诊疗策略的影响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19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临床诊断为肺部感染,并完善了支气管镜和NGS检查的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选标准与排除标本纳入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63例,合并免疫抑制状态的患者13例,发展为重症肺炎的患者28例,结合临床资料对其肺泡灌洗液NGS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三种不同特征的肺部感染患者的微生物分布中,细菌分布无明显差异,均以链球菌属、韦荣球菌属为主;真菌分布中念珠菌属在三者中都占据主要地位,但在合并免疫抑制患者中肺孢子菌属最常致病;在三种不同特征的肺部感染患者中EB病毒检出率均为最高,但在重症肺炎患者中腺病毒的致病率最高。相较于传统实验室培养,NGS在三种不同特征肺部感染的病原体阳性率中均显示出优势:伴有基础疾病患者(66.67%vs19.05%,p<0.001)),合并免疫抑制患者(69.23%vs 15.38%,P=0.015),发展为重症肺炎的患者(78.57%vs 32.14%,P=0.001),三者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对于三种不同特征的肺部感染患者中NGS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67%vs69.23%vs78.57%P=0.517)。另外,本研究发现NGS结果在合并基础疾病及发展为重症肺炎的肺部感染患者中对临床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8.10%、53.57%),相比之下,在合并免疫抑制的肺部感染患者中仅23.08%的患者导致了治疗策略的改变,三者在导致临床治疗策略改变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10%vs 53.57%vs23.08%,P=0.001)结论:1.在三种不同特征的肺部感染患者的微生物分布中,细菌分布无明显差异,均以链球菌属、韦荣球菌属为主;真菌中都显示念珠菌属占据重要地位,但合并免疫抑制患者中肺孢子菌属最常致病;在三者中EB病毒检出率均为最高,但在重症肺炎中腺病毒致病率最高。2.NGS在三种不同特征的肺部感染患者中均具有优于传统实验室培养的病原学诊断意义,尤其在合并基础疾病及重症肺炎患者中。3.相比于合并免疫抑制,NGS结果对于合并基础疾病及发展为重症肺炎的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策略更具有指导意义。
刘丙雨[9](2020)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结核杆菌基因分型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以收集新疆阿克苏地区186例维吾尔族结核患者临床分离株作为研究对象。通过PCR技术、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对结核分枝杆菌进行MIRU-VNTR基因分型为研究内容,探讨新疆阿克苏地区结核杆菌基因分型及耐药性的相关研究,本课题的顺利完成可以初步了解新疆阿克苏地区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型、北京基因型与耐药性的相关性、影响成簇和耐多药产生和流行的危险因素,为本地区的结核病的防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1、收集阿克苏8县1市结核菌株样本186株及对应病例信息2、对结核杆菌进行MIRU-VNTR基因分型,根据成簇计算近期传播率。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了解该地区结核杆菌的耐药情况。根据RD105缺失基因检测法将菌株区分为北京和非北京菌株两组,了解北京型与耐药、成簇之间有无关联。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了解影响成簇、耐多药产生和流行的危险因素。结果:1.药敏试验显示该地区总耐药率34.9%(65/186),初治耐药率17.5%(20/114),初治耐多药率15.8%(18/114),复治耐药率62.5%(45/72),复治耐多药率47.2%(34/72),结果显示初治耐药率明显低于复治耐药率,初治耐多药率明显低于复治耐多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北京型基因检测分析显示北京型101株、非北京型85株。北京型耐药率38.6%(39/101),耐多药率31.7%(32/101),非北京型耐药率30.6%(26/85),耐多药率23.5%(2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IRU-VNTR基因分型显示共156种基因型,其中独特基因型129(69.4%)种,余成27簇,每簇2-3株,共57(30.6%)株,成簇率16.1%。成簇型与独特型在性别、吸烟史、慢阻肺、营养不良史、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等方面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耐多药和治疗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是患者成簇(近期传播)的独立危险因素。慢阻肺、复治、治疗中断或失败、肺空洞是MDR-TB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阿克苏地区结核杆菌临床分离株呈现明显的基因多态性;耐多药和复治是患者成簇即近期传播的重要危险因素;慢阻肺、复治、治疗中断或失败、肺空洞是MDR-TB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史进梅[10](2020)在《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河北省尘肺病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2009-2018年河北省尘肺病检出病例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聚集特征;探讨空间回归模型在筛选尘肺病检出情况影响因素中的应用价值,为尘肺病防控提供依据,为其他具有空间自相关性疾病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地区分级地图展示尘肺病的地区分布;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方法探究尘肺病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局部聚集特征;前期经三轮德尔菲法构建了包含18个指标的尘肺病估算指标体系,选择其中在2011年职业健康调查中获得数据的11个指标作为自变量,因尘肺病的滞后性,选择2011-2015年尘肺病确诊及疑似病例为因变量,借助拉格朗日乘数选择适宜的空间回归模型,筛选尘肺病检出情况的影响因素,并评价比较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2009-2018年河北省共检出尘肺病6099例,整体呈上升趋势,检出例数前三位的病种为矽肺、煤工尘肺及陶工尘肺;尘肺病检出例数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聚集性,高检出区集中在张家口市、承德市等部分县区;空间自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2009-2018年河北省尘肺病存在一定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局部聚集类型主要为高-高聚集和低-高聚集,高-低聚集及低-低聚集分布范围较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拟合结果显示,辖区接尘人数、接尘人员尘肺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辖区企业粉尘监测点合格率及辖区企业接尘体检率具有统计学意义,空间依赖性诊断结果显示,空间滞后模型为适宜模型;空间滞后模型的拟合结果显示,辖区接尘人数、接尘人员职业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及辖区企业接尘体检率与尘肺病检出情况存在正相关关系,辖区企业粉尘监测点合格率与尘肺病检出情况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2009-2018年河北省尘肺病检出情况整体呈上升趋势;尘肺病检出病例的分布具有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且在局部地区出现了不同的聚集类型,以高-高聚集和低-高聚集两种聚集类型为主;从整体上看,空间滞后模型在分析尘肺病检出情况的影响因素时要优于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因此尘肺病检出情况的影响因素研究采用空间模型更为合适。尘肺病检出情况受接尘人数、企业接尘体检率等因素影响,在制定尘肺病防治措施时,需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因素对尘肺病的影响作用。
二、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矽肺和结核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矽肺和结核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退休煤工尘肺潜伏性结核感染转归的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伦理审查 |
研究结果 |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与潜伏性结核感染转归情况 |
2. 潜伏性结核感染风险的单因素分析 |
3. 潜伏性结核感染转归的单因素分析 |
4. 潜伏性结核感染及转归情况的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1. 退休煤工尘肺潜伏性结核感染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 |
2. 退休煤工尘肺潜伏性结核感染转归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 |
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尘肺潜伏性结核感染及转归情况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退休煤工尘肺患者调查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吡非尼酮对二氧化硅诱导的矽肺小鼠的干预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方法 |
一、实验对象 |
二、主要耗材、主要试剂及配制 |
三、主要仪器与设备 |
四、实验方法 |
第一部分 矽肺动物模型的构建 |
引言 |
实验结果 |
1. 确定能够揭示矽肺患者病理生理特征的参数 |
2. 不同矽肺大鼠模型的病理生理特征 |
3. 聚类分析揭示矽肺大鼠的病理生理进展特征 |
4. 不同矽肺小鼠模型的病理生理特征 |
5. 聚类分析揭示矽肺小鼠的病理生理进展特征 |
讨论 |
第二部分 吡非尼酮对矽肺小鼠模型的干预效果评估 |
引言 |
实验结果 |
一、吡非尼酮可以减缓早期矽肺的进展 |
二、高剂量吡非尼酮对改善纤维化期矽肺进展效果更好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吡非尼酮对砂肺的治疗作用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二氧化硅纳米颗粒通过减少血清载脂蛋白A-Ⅰ诱导心血管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颗粒物暴露与心血管损伤 |
1.3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
1.3.1 SiNPs的结构和性质 |
1.3.2 呼吸暴露的纳米材料穿过气血屏障 |
1.3.3 SiNPs的分布和代谢 |
1.4 蛋白冠 |
1.4.1 蛋白冠的形成 |
1.4.2 蛋白冠和纳米材料的相互作用 |
1.5 载脂蛋白A-Ⅰ |
1.6 动脉粥样硬化 |
1.6.1 动脉粥样硬化的概述 |
1.6.2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细胞因子 |
1.7 Apo A-Ⅰ模拟肽 |
1.8 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二章 呼吸暴露SiNPs诱导小鼠心血管损伤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SiNPs的形貌观察(TEM) |
2.3.2 小鼠血液中SiNPs的观察(TEM) |
2.3.3 SiNPs的粒径和电位表征 |
2.3.4 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 |
2.3.5 油红O染色 |
2.3.6 Masson染色 |
2.3.7 小鼠的鼻腔滴注给药 |
2.4 实验结果 |
2.4.1 SiNPs的材料表征 |
2.4.2 长期呼吸暴露SiNPs诱导小鼠心血管损伤 |
2.4.3 SiNPs通过呼吸暴露进入血液循环 |
2.5 讨论 |
第三章 PS促进SiNPs吸附Apo A-Ⅰ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动物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小鼠取材 |
3.3.2 蛋白冠的体外制备 |
3.3.3 蛋白冠的成分分析 |
3.3.4 BCA蛋白定量 |
3.3.5 薄层色谱(TLC) |
3.3.6 圆二色光谱(CD) |
3.3.7 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预先孵育PS显着增加SiNPs对 Apo A-Ⅰ的吸附 |
3.4.2 PS显着增加SiNPs表面的疏水性 |
3.5 讨论 |
第四章 Apo A-Ⅰ的吸附减少SiNPs的细胞内化和对细胞的炎症损伤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细胞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培养 |
4.3.2 细胞给药 |
4.3.3 QDs@SiNPs的合成 |
4.3.4 细胞摄取的检测 |
4.3.5 CCK-8 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 |
4.3.6 转录组学(RNA-seq) |
4.3.7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
4.3.8 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 |
4.3.9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
4.3.10 统计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QDs@SiNPs的合成 |
4.4.2 Apo A-Ⅰ的吸附降低巨噬细胞对SiNPs的摄取 |
4.4.3 Apo A-Ⅰ的吸附降低SiNPs的细胞毒性 |
4.4.4 Apo A-Ⅰ的吸附降低SiNPs对巨噬细胞的炎症损伤 |
4.5 讨论 |
第五章 Apo A-Ⅰ模拟肽缓解SiNPs诱导的Apo A-Ⅰ含量降低和动脉粥样硬化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实验动物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实验试剂 |
5.3 实验方法 |
5.3.1 血液循环检测 |
5.3.2 SiNPs清除Apo A-Ⅰ的检测 |
5.3.3 Apo A-Ⅰ模拟肽的给药 |
5.3.4 大体油红O染色 |
5.3.5 统计分析 |
5.4 实验结果 |
5.4.1 PS的包裹延长SiNPs的血液循环时间 |
5.4.2 SiNPs的暴露降低小鼠血液中Apo A-Ⅰ的含量 |
5.4.3 矽肺患者血清Apo A-Ⅰ浓度显着降低 |
5.4.4 Apo A-Ⅰ模拟肽的补充缓解SiNPs诱导的Apo A-Ⅰ含量降低 |
5.4.5 Apo A-Ⅰ模拟肽的补充缓解SiNPs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 |
5.5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科研成果 |
致谢 |
(4)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二十四节气简介 |
1 节气的由来 |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总体设计 |
2.2 具体步骤 |
3 结果 |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
3.5 结果总评价 |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
3.9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简历 |
(5)大气污染物暴露与结核病进程相关结局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标 |
第一部分:大气污染物暴露与结核病门诊首诊人数的关系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大气污染物长期暴露与结核病报告人数的关系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大气污染物短期暴露与治疗期间结核病患者全因死亡的关系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本文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室内外空气污染与结核病进程相关结局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研究生期间工作小结 |
附录2:伦理证明 |
致谢 |
(6)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
第一节 专着类 |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
第四节 特殊病种 |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
第一节 蛇叹肿毒 |
一、蛇叹肿毒概述 |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
第二节 小儿疳积 |
一、小儿疳积概述 |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
四、小儿疳积现状 |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
第三节 肚腹痛 |
一、肚腹痛概述 |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
第四节 心头痛 |
一、心头痛概述 |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 |
四、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改下的背景 |
1.1.2 当前社会的需求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1 国外研究概况 |
1.4.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
2.1.2 校本教材与“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
2.2.3 校本课程开发的情景模式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2.3.3 访谈法 |
2.3.4 实验法 |
2.3.5 行动研究法 |
2.4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设计分析 |
3.1 环境分析 |
3.1.1 学校外部环境分析 |
3.1.2 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
3.2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
3.2.1 问卷的设计 |
3.2.2 问卷的发放 |
3.2.3 结果分析 |
3.3 课程目标的设计 |
3.3.1 课程目标的来源 |
3.3.2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课程目标的设计 |
3.4 教材内容的设计 |
3.4.1 教材内容的来源 |
3.4.2 教材内容的选择原则 |
3.4.3 教材内容的组织原则 |
3.4.4 基于高中新课标《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
第四章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 |
4.1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方案 |
4.1.1 实施对象 |
4.1.2 实施时间 |
4.1.3 实施过程 |
4.2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原则 |
4.2.1 学生发展性原则 |
4.2.2 理论联系实践原则 |
4.2.3 教材生活化原则 |
4.3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教学方法的选择 |
4.3.1 讲授法 |
4.3.2 专题讲座法 |
4.3.3 直观演示法 |
4.3.4 情境教学法 |
4.3.5 案例教学法 |
4.3.6 讨论法 |
4.3.7 参观法 |
4.3.8 活动教学法 |
4.4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案例 |
4.4.1 案例一:《传染病的流行》 |
4.4.2 案例二:《狂犬病》 |
4.4.3 案例三:《结核病(讲座)》 |
4.4.4 案例四:《校园高发性传染病的宣传活动》 |
第五章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评价及教学评价 |
5.1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评价及教学评价目的 |
5.2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评价及教学评价维度 |
5.2.1 评审教师对校本教材的评价 |
5.2.2 课堂教学评价 |
5.2.3 学生学业评价 |
5.3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评价及教学评价结果 |
5.3.1 评审教师对校本教材的评价结果 |
5.3.2 课堂教学评价结果 |
5.3.3 学生学业评价结果 |
第六章 讨论 |
6.1 校本教材对学生的发展要有积极影响 |
6.1.1 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
6.1.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
6.1.3 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6.2 教材内容的组织应综合考虑 |
6.3 评价方式的选择要多样化 |
6.4 对教师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结论 |
7.1.1 学生的发展 |
7.1.2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7.2 建议 |
7.3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课程学生调查问卷(高中生版) |
附录 B 传染病与防控知识了解情况调查问卷(大学生版) |
附录 C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内容(部分) |
附录 D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本身评价表 |
附录 E 评审教师的教材评语 |
附录 F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课堂教学评价表 |
附录 G 实验班前测试卷 |
附录 H 实验班后测试卷 |
附录 I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学生表现评价表 |
附录 J 学生访谈记录 |
附录 K 学生回访记录 |
附录 L 课堂教学剪影 |
后记 |
致谢 |
(8)二代测序在肺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实验对象与方法 |
第3章 实验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致谢 |
(9)新疆阿克苏地区结核杆菌基因分型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10)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河北省尘肺病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空间自相关方法及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矽肺和结核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退休煤工尘肺潜伏性结核感染转归的随访研究[D]. 陈明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2]吡非尼酮对二氧化硅诱导的矽肺小鼠的干预效果评估[D]. 刘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3]二氧化硅纳米颗粒通过减少血清载脂蛋白A-Ⅰ诱导心血管损伤[D]. 刘旭挺. 西南大学, 2021(01)
- [4]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大气污染物暴露与结核病进程相关结局的关联性研究[D]. 徐曼.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6]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7]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D]. 张斌斌. 广州大学, 2020(02)
- [8]二代测序在肺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陈玲. 南华大学, 2020(01)
- [9]新疆阿克苏地区结核杆菌基因分型及耐药性分析[D]. 刘丙雨.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10]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河北省尘肺病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史进梅.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