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咖啡因饮料总摄入量与月经前综合症(论文文献综述)
谢璐遥[1](2020)在《不含咖啡因的绿茶多酚对肥胖女童性早熟的预防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越来越多的儿童发生性早熟或青春期提前,女童发病率尤甚,这不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其成人时期的健康状况。目前,性早熟已成为继肥胖症之后的小儿内分泌第二大常见疾病,探究其防治的方式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之一。肥胖,尤其是女童的肥胖,与性早熟的发生密切相关。脂肪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瘦素,作为性发育启动的关键因子,是肥胖与性早熟发生机制中的重要桥梁。茶多酚作为茶叶中的主要功效成分,已有较多研究发现其对肥胖及其相关慢性病均有防治作用,且研究发现茶多酚可降低肥胖动物或人群的瘦素水平。据此,我们推断茶多酚很可能在预防肥胖女童性早熟或性发育提前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关于茶多酚的人群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年人,很少关于儿童饮茶的报道,可能因为茶叶中的咖啡因会影响儿童的睡眠及精神状态等。而专家认为,不考虑咖啡因的作用,饮茶对于儿童而言,是一种健康的饮食行为。据此,本研究使用不含咖啡因的绿茶多酚对肥胖女童进行干预,来探索不含咖啡因的绿茶多酚对肥胖女童肥胖及性早熟的改善作用,为安全有效防治女童性早熟提供新思路和依据。目的1、探究不含咖啡因的绿茶多酚对肥胖女童体重的改善作用效果;2、探究不含咖啡因的绿茶多酚对肥胖女童性早熟或性发育提前的预防改善作用;3、评估不含咖啡因的绿茶多酚对肥胖女童的安全性。方法本临床研究为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招募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新华医院临床营养科就诊的6-10岁的超重肥胖女童,随机进入茶多酚干预组或安慰剂对照组。茶多酚组女童每日给予400mg茶多酚胶囊,安慰剂组给予等剂量安慰剂,干预周期为12周。期间,两组均定期接受专业的饮食与运动健康指导,并要求每位研究对象在干预过程中饮食运动行为尽量保持一致。通过一般情况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干预前的基本情况及生活方式资料;通过体格检查,身体成分分析,B超检测子宫、卵巢、乳腺组织,骨龄检测,生化指标检测(包括性激素、微量元素、肝肾功能、炎症因子、性发育关键因子、血常规等)来收集研究对象干预前与12周干预后的肥胖相关指标、性发育指标和安全性指标;通过食物频率调查与24小时膳食回顾以及研究对象记录的饮食日记来了解研究对象的膳食情况。本研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来比较干预前、后茶多酚组和安慰剂组肥胖相关指标、性发育指标和安全性指标之间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和配对卡方检验比较茶多酚组和安慰剂组肥胖指标、性发育指标及安全指标在干预前后自身的变化;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探究是否服用茶多酚对各项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截止至2020年1月,完成12周干预的肥胖女童共62名(茶多酚组和安慰剂组各31名),对其干预前、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后显示:1、在肥胖指标方面,与干预前相比,12周干预后茶多酚组和安慰剂组女童身高、基础代谢率均显着增加,BMI、腰围、腰臀比、腰臀身高比均显着下降;茶多酚组女童的去脂体重显着增加,体脂百分比显着降低,而对照组这两项指标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生化指标方面,干预后茶多酚组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异常值人数均有下降,且血尿酸水平显着性下降,安慰剂组上述指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控制混杂因素后,茶多酚组干预前后的体脂百分比变化较安慰剂组显着降低2.932%[β=2.932,95%CI:(0.214,5.650),p=0.035];茶多酚组的平均白介素-6水平变化比安慰剂组降低13.295pg/ml[β=13.295,95%CI:(5.539,21.052),p=0.006];茶多酚组的平均血尿酸水平变化比安慰剂组降低52.601μmol/L[β=52.601,95%CI:(2.520,102.681),p=0.040]。2、在性发育指标方面,与干预前相比,茶多酚组和安慰剂组女童乳房Tanner II期以上人数百分比均有所增加,且子宫体积均显着性增大;茶多酚组女童的左、右卵巢体积均显着性减小,且左卵巢出现卵泡>4mm的卵泡女童人数也有所下降,安慰剂组左、右卵巢体积有所增大,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干预后的性激素指标均有所变化,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控制混杂因素,干预后,茶多酚组的平均右卵巢体积变化比安慰剂组降低1880.5mm^3[β=1880.505,95%CI:(61.861,3699.149),p=0.044],左卵巢体积变化比安慰剂组降低971.0mm^3[β=971.027,95%CI:(19.028,1923.027),p=0.046],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依旧无统计学差异。3、安全性方面评估:茶多酚组和安慰剂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均无不良事件的报告和退出,血清的微量元素水平变化、肝肾功能指标及血常规指标在组间及自身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且无异常值。结论不含咖啡因的绿茶多酚对肥胖女童肥胖指标和性发育指标均有改善作用,且女童补充12周400mg/d的DGTP安全且无不良反应。
钥桂琼[2](2019)在《经期综合症,怎么办》文中提出有些妇女在月经前或经期出现异常现象,如情绪烦躁、抑郁、疑虑、容易争吵;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善于工作、学习和家务,常常会出错,晚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在身体表现上:疲劳、头痛、胸痛、发热等。这种疾病在医学上被称为"经前紧张综合征"。多见于中青年妇女。一般来说,对于身体健康方面没有损伤。月经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它常常给家庭生活带来很多矛盾,甚至导致情绪崩溃,影响家庭和谐。月经是成熟女性的"钟摆",一般来说,身体不会出现不适,但也有少数女性除了一般反应如心烦、失眠、水肿、腹痛、腰痛等外,还可能出现一些"怪病"。那么对于这些症状该怎么办呢。
祝文婷[3](2016)在《三氯生与生殖健康》文中认为背景:三氯生(2.4.4’—三氯—2’—羟基二苯醚,TCS)是一种广谱抗菌剂,广泛用于个人护理产品和家庭清洁用品中。体内外研究提示该新型环境化合物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外的人群研究还很少。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大样本人群调查全面评估TCS暴露对女性和男性生殖健康的影响。方法:1,女性前瞻性队列研究,孕前招募计划妊娠的妇女1183名,评估孕前TCS暴露与月经不规律的相关性,前瞻性随访妊娠结局,评估孕前TCS暴露对妊娠结局的影响;2,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在三个中心招募2178名不孕及正常妇女,在对照组中进一步验证TCS暴露与月经不规律的关系,并初步探讨TCS的作用机制。同时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研究三氯生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卵巢功能不全等不孕相关疾病的相关性;3,男性前瞻性队列研究,孕前招募计划妊娠的男性526名,评估TCS暴露与精子质量的关系,1年后随访其妻子的妊娠情况,评估TCS对男性不育的影响。结果:1女性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发现,TCS的浓度升高与月经不规律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按TCS浓度四分位分组后,与最低四分位数组相比,浓度较高组的月经不规律的发病风险大约增加1倍(例浓度最高组,TCS>8.75 ng/g肌酐,调整后OR=2.05,95%可信区间(CI)1.18-3.56);我们在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了TCS浓度与月经不规律发病风险之间的正相关性,(TCS>8.75ng/g肌酐,OR=1.92;95%CI:1.00-3.72),而且发现TCS暴露与孕激素呈明显的负相关(β=-1.28;95%CI:-2.33,-0.24),促黄体生成素水平随TCS浓度的升高也有增高的趋势;2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现TCS浓度升高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息肉/子宫肌瘤的发病风险增大有关,但没有发现TCS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和反复AID失败的发病有关;3在低TCS暴露时,TCS浓度与精子的密度、总数、前向运动以及正常形态均呈负相关;孕前TCS浓度升高,男性不育的发病风险升高(OR=1.36;95%CI:1.02-1.80)。结论:环境暴露水平的TCS可能干扰女性正常的月经周期,增加不孕相关疾病的发病风险,降低男性精液质量,影响人类的生殖健康,但仍需更多设计良好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我们的发现。
唐健[4](2015)在《香蕉抗性淀粉制备、安全性及通便和减肥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香蕉是典型的热带亚热带特色水果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生理功能。香蕉的主要生理功效有减肥、润肠通便、提高免疫力、抗癌、抗氧化、保护心血管、治疗胃溃疡及改善抑郁症等功能。香蕉产量大,居全国水果总产量的第四位,但其加工利用率较低,因此具有巨大的产业化应用前景。研究发现香蕉的生理功效主要与其含有的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密切相关。利用香蕉制备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抗性淀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青香蕉为研究对象,利用两步酶法制备香蕉抗性淀粉,优化制备工艺参数,确认制备出的抗性淀粉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对其相关理化特性及流变学特性进行表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动物模型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并建立便秘和肥胖动物模型,对其润肠通便、减肥功能功效及其相关机理机制进行研究,为香蕉抗性淀粉的利用和产业化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香蕉抗性淀粉的酶法制备工艺及其优化通过分步酶解法制备香蕉抗性淀粉的优化工艺,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复配最佳实验方案:果胶酶与纤维素酶配比为1:2,酶添加量为0.27%、温度45℃、pH 5.7、时间50min。在最佳条件下进行试验,得到香蕉抗性淀粉含量为73.02%。中温α-淀粉酶与普鲁兰酶复配最佳实验方案:中温α-淀粉酶与普鲁兰酶配比为1:1,酶添加量为0.22%、温度59℃、pH 6.0、时间4.2 h。在最佳条件下进行试验,得到香蕉抗性淀粉含量为81.07%。2、香蕉抗性淀粉安全性研究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30天喂养试验、Ames试验、微核发生率和精子畸形发生率试验结果表明香蕉抗性淀粉属无毒级,最大无作用剂量大于50 g/kg。3、香蕉抗性淀粉流变特性研究香蕉抗性淀粉的膨胀度和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淀粉乳的透明度比玉米淀粉差。其老化值大于玉米淀粉,且受浓度影响大。碘吸收曲线结果表明香蕉淀粉最大吸收峰在600-700nm之间,偏离直链淀粉较小,说明香蕉淀粉中以直链淀粉为主,而支链淀粉含量较少。全质构(TPA)实验表明,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香蕉抗性淀粉凝胶的硬度逐渐增大,弹性逐渐变小,回复性和内聚性的变化趋势和弹性基本一致。4、香蕉抗性淀粉通便功效研究香蕉抗性淀粉具有通便润肠功效。香蕉抗性淀粉的受试样品可显着增加便秘模型小鼠血浆及肠组织中的SP含量,且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表明其通便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SP的含量有关。不同剂量的含有香蕉抗性淀粉的受试样品在维持便秘肠道菌群平衡和抑制肠球菌、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生长繁殖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对小鼠的正常生长以及肠道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影响较小。5、香蕉抗性淀粉减肥功效及机理研究香蕉抗性淀粉具有较为显着的减肥功效。香蕉抗性淀粉可以提高肥胖型大鼠胆囊收缩素(CCK),降低其饥饿素(Ghrelin)和胃泌素(Gastrin)含量。因此,香蕉抗性淀粉的减肥降脂原理为通过调节胃肠激素分泌等影响动物食欲,进而抑制食欲,减少动物摄食量,延长动物胃排空。
为民[5](2011)在《赶走“痛经”,月月轻松》文中提出一位女性经历长达8年的痛经却从未重视过,直到体检证实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才找到痛经的真正原因。这提醒我们,当痛经频频来袭时,应去医院或体检中心做个检查。严重痛经时,3个部位必须检查1.阴道2.宫颈3.子宫及附件检查痛经的原因是否与器质性病变有关,如查看它们的表面是否光滑,质地是否正常,是否有出血点,是否有异常分泌物,是否有肿物、溃疡或糜烂;子宫体是否增大或异常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官腔粘连、盆腔淤血综合症、生殖系统畸形等均可引起痛经,定期进行妇科检查是预防妇科疾病的关键,尤其是疼痛难忍且伴有出汗、肢冷、面色青紫等症状时,更不要延误。
赵晓蕾[6](2010)在《2000-2009年山西省长治和平医院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变化及叶酸干预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2000~2009年来我院出生缺陷(birth defect, BD)的发生率、种类、构成比及影响因素,并总结10年来我院对BD尤其是NTDs干预的经验,为进一步降低BD的发生,实施BD干预及制定优生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中国出生缺陷手册》中的23类BD的定义及诊断标准为依据,分析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2000~2009年出生人数(孕满28周到出生后7天的围产儿包括死胎、死产)、BD数、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 NTDs)数,根据BD患儿的性别、母亲的年龄以及居住地、孕妇增补叶酸(folic acid FA)情况、山西省和湖南省BD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2009年,我院出生人数16741人,共发现BD患儿228例,BD总发生率为136.19/万,其中NTDs患儿139例,占BD总数60.96%,NTDs发生率为83.03/万,位居首位。10年间,我院的BD发生率和NTDs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城乡之间的BD存在明显差异(p<0.05)。母亲不同年龄段BD发生率存在差异,25-29岁母亲生育BD患儿比例最低(76.90/万),35岁以上母亲生育BD患儿比例最高(250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母亲服用FA与母亲不服用FA NTDs的发生率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服用FA时间的不同之间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1-2005年山西省和湖南省BD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性别在BD发生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000-2009年,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的BD发生率呈下降趋势,10年间,BD发生率下降了45.58%。2、10年间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BD构成中,NTDs均居于首位,BD的发生与母亲年龄、生活居住地、围孕期是否补充FA有关,与婴儿出生性别无关。3、山西省和湖南省BD病种的发生率具有地域特点,山西省BD的发生中,以NTDs为主,而湖南省的BD发生中以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为主。
张晓方[7](2009)在《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相关的工作效率低下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及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生产率是一个工人每小时工作能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决定生产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人力资本。所以员工的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就有许多研究证明了员工的健康状况可以影响企业的生产率,而其中,工作效率低下(在此定义为“员工因健康问题而导致工作时效率下降”)比缺勤和残疾导致了更多的生产率降低和经济损失。由于健康危险因素的可干预性以及对其干预有更高的成本效益比,许多学者把重点放在了对健康危险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的研究上,并均证明了二者之间的关联。但是在国内,笔者尚未见到有关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关系的研究报道。本研究以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为研究对象,探讨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与其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目的通过本研究检验: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其中包括:一、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哪些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有关联?二、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与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三、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与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Quasi-experiment)这一研究方法。在国外的《健康和绩效调查问卷》(HPQ,Health and Performance Questionnaire)、《工作能力快速调查问卷》(WPSI,Work Productivity Short Inventory)、《健康和工作问卷》(HWQ,Health and Work Questionnaire)和密歇根大学的健康风险估卷基础上开发出本研究所用的《健康危险因素及工作效率评估调查问卷》,对某市交响乐团131名员工进行了三次横断面调查,并根据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分布和小组访谈结果对其进行了6个月的健康干预,通过基线调查以及干预后调查与基线调查的对比,来检验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并计算工作效率低下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及其在健康相关经济损失中所占的比例。结果一、在基线调查的员工的12个健康危险因素中,压力大占69.4%,其次分别为自我感觉健康差(60.3%)、吸烟(57.0%)、身体活动少(43.8%)、血压高(38.8%)和超重/月巴胖(37.2%)。员工拥有的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从0-8个不等。拥有中等健康危险的员工有53名,占43.8%;拥有中等健康危险的员工有46名,占38.0%。干预后,所有健康危险因素所占的比例均出现了降低。其中,干预3个月后,有5个健康危险因素在员工中所占的比例出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显着降低,分别为血压高(P<0.001)、自我感觉健康差(P=0.031)、超重/肥胖(P=0.021)、胆固醇高(P<0.001)和工作满意度差(P=0.003)。干预6个月后,有3个健康危险因素在员工中所占的比例出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显着降低,分别为血压高(P<0.001)、超重/肥胖(P=0.002)和胆固醇高(P<0.001)。干预后和基线相比,员工拥有的最多的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从8个降到了6个,中期时(干预3个月后)有65.9%的员工出现了健康危险因素个数的减少,末期时(干预6个月后)有66.7%的员工出现了健康危险因素个数的减少,并且健康危险因素减少2个或2个以上的员工人数连续增加,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增加的员工人数连续减少。中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01个,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22个,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期和基线相比,49.5%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末期和基线相比,47.6%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二、基线调查显示,某市交响乐团中有52.1%的员工自我报告存在工作效率低下。女性比男性(x2=6.629,P=0.010)、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员工比从事演奏指挥的员工(x2=6.629,P=0.010)、年龄≤38岁的员工比年龄>38岁的员工(x2=5.873,P=0.016)更多地自我报告了具有工作效率低下。女性比男性(Z=-2.117,P=0.034)、年龄≤38岁的员工比年龄>38岁的员工(Z=-2.748,P=0.006)、学历大学及以上的员工比学历在大学以下的员工(Z=-2.151,P=0.032)的工作效率低下等级要高。干预后和基线相比,无工作效率低下的员工比例增多,严重工作效率低下的员工比例减少。3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3%左右,6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2.5%左右。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月薪酬均值约为6,361元,按此计算,3个月或6个月的干预可使该乐团每人每月避免因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隐形损失约159元~190元。三、通过横断面调查,本研究发现压力大和生活满意度差与工作效率低下存在关联(压力大,OR=7.045,95%CI:627-30.507;生活满意度,OR=7.229,95%CI:1.455-35.921);本研究末期和基线相比较时,发现身体活动少的改变与工作效率低下等级的改变之间存在关联(Z=-2.308,P=0.021)。基线时,压力大和无压力大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分别为5.11%和0.95%,生活满意度差和无生活满意度差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分别为8.80%和2.79%,身体活动少和无身体活动少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分别为4.60%和3.25%。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月薪酬均值约为6,361元,按此计算,有压力大者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压力大者多出265元左右;生活满意度差者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生活满意度差者多出382元;身体活动少者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身体活动少者多出86元。如果按2周有80个工作小时计算,有压力大者比无压力大者2周内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要多损失3.3小时的工作时间:生活满意度差者比无生活满意度差者2周内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要多损失4.8小时的工作时间:身体活动少者比无身体活动少者2周内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要多损失1.1小时的工作时间。本研究未发现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与工作效率低下之间的关联,但发现健康危险等级越高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程度越大,每增加一个健康危险等级,工作效率低下值约升高2%。四、某市交响乐团员工每年因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隐形损失为383,980元,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54.4%。某市交响乐团员工每年因病缺勤带来的损失为219,988元,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31.2%。某市交响乐团2008年为其员工总共支付员工个人医疗保险费用101,640元,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14.4%。6个月的健康干预可以使某市交响乐团减少经济损失297,989元,其中减少因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的经济损失249,987元,减少因病缺勤造成的经济损失47,998元。结论一、某市交响乐团员工最普遍的健康危险因素有压力大、自我感觉健康差、吸烟、身体活动少、血压高和超重/肥胖,其中压力大、吸烟、血压高、超重/肥胖率均高于普通人群。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为4个。有43.8%的员工处于中健康危险等级,38.0%的员工处于高健康危险等级。干预后,12个健康危险因素所占的比例均出现了降低,中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01个;末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22个。中期和基线相比,49.5%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末期和基线相比,47.6%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二、基线调查显示,某市交响乐团中有52.1%的员工自我报告存在工作效率低下。年龄≤38岁、女性、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和学历大学及以上的员工自我报告了较多的工作效率低下。干预后,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情况出现了好转。3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3%左右,6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2.5%左右。3个月或6个月的干预可使该乐团每人每月可避免因工作效率低下而带来的隐形损失约159元~190元。三、压力大、生活满意度差和身体活动少与工作效率低下存在关联,即跟心理/感觉有关的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的关联较强。有压力大的员工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压力大的员工多出265元左右:生活满意度差的员工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生活满意度差的员工多出382元;身体活动少的员工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身体活动少的员工多出86元。健康危险等级越高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程度越大,每增加一个健康危险等级,工作效率低下值约升高2%。四、工作效率低下导致的隐形损失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54.4%,而因病缺勤和医疗保险费用分别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31.2%和14.4%。6个月的健康干预可使某市交响乐团减少经济损失297,989元,其中减少因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的经济损失249,987元,减少因病缺勤造成的经济损失47,998元。
刘健惠[8](2009)在《上海20-45岁人群超重/肥胖情况调查及相关行为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上海市20-45岁人群中超重与肥胖的现状,比较不同特征人群间超重与肥胖相关行为因素的差异,分析相关的行为特征。方法采用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上海18个市辖区选择1000名成年人中开展横断面调查。采用结构式问卷,通过电话、入户访问和街头拦截3种调查方法,了解调查对象的相关信息,内容涉及被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膳食结构、日常生活行为等。结果在1000名被调查的对象中,男性、女性各500名,各占50%。超重者占15.6%,肥胖者占6.4%,低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18-45岁年龄段中超重(27.7%)和肥胖(10.4%)的比例;男性人群中超重与肥胖的比例分别为19.4%及8.6%,女性分别为12%及4%,男性均高于女性(p<0.01);男性超重、肥胖人群的BMI均值分别为25.52及31.03,女性超重、肥胖人群的BMI均值分别为25.49及30.02,男性均高于女性(p<0.01);超重率和肥胖率的性别差异在各年龄段、受教育程度间幸免存在。能正确描述自己的体重状况的男女超重/肥胖者分别为78.57%和96.25%;在体重正常的人群中,主观认为自己偏重、肥胖的,男性分别为8.33%,女性为31.67%,女性更倾向于高估自己的体重状况(p<0.01)。在220名超重与肥胖人群中,控制体重常用的3种措施为体育锻炼、减少控制饮食和使用减肥产品。50.88%男性超重、肥胖人群采用体育锻炼的方式,而女性更倾向于选择非运动的方式如减少控制饮食(46.93%)和使用减肥产品(10.61%)来控制体重。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饮食习惯、交通方式、睡眠质量、坐姿活动时间等因素与超重、肥胖密切相关。此外,调查还发现有12.00%的女性尝试服用过减肥产品;23.40%的人群表示在购买减肥产品前不会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90.7%的人群对减肥产品的成分和作用机理不了解,在选择减肥产品时最关心的3个问题是产品效果(76%)、副作用大小(66.3%)及产品价格(48%),37.7%的人群“自我决定”购买何种减肥产品。结论上海市20-45岁人群超重肥胖人群的比例已超过20%,仍然是影响上海市居民健康的重要疾患;超重、肥胖与饮食习惯、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男性与女性在如何进行科学的控制体重方面认知度不足且有差异。应针对不同特征人群加强教育,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心理健康”的综合措施预防超重、肥胖的发生。
马宝玲[9](2008)在《体脂分布类型对青年肥胖女性有氧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肥胖危害人类健康,而不同体脂分布类型对健康的危害程度有差别,腹部内脏脂肪含量多的肥胖个体患代谢综合症的几率较高。有研究发现运动能抑制腹部内脏脂肪的生成与积累。运动防肥减肥的机理主要是增加能量消耗,运动能耗量不仅是指运动过程中的能耗量,而且也包括运动后恢复期超过静息状态的能耗量。对能耗量与耗氧量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测定耗氧量来间接计算能耗量,即耗氧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能耗量的多少。近来的研究发现,对于运动总耗氧量来说,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占有较大的比例,其主要部分用于氧化的脂肪,所以在运动减肥、控制体重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考虑EPOC的影响非常重要。运动减肥实践表明,体脂分布类型的不同,减肥效果也有差异,内脏脂肪型肥胖者减少的较快。那么不同体脂分布类型对青年肥胖女性有氧运动后EPOC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体脂分布类型的青年肥胖女性进行中等强度定量负荷的功率车运动干预,探讨体脂分布类型对青年肥胖女性有氧运动后EPOC的影响。其研究成果将为从运动后能量消耗的角度分析体脂分布类型不同的肥胖女性运动减肥效果差异的原因开拓一条新思路,为不同体脂分布类型的青年肥胖女性减肥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对象为青年女性,通过对10名正常体重者(C组)、10名内脏脂肪型肥胖者(F组)和10名皮下脂肪型肥胖者(V组)进行60%VO2max运动强度的持续功率车运动50分钟,监测运动前、运动中及运动后恢复期(100分钟)的摄氧量、呼吸商、心率、血压等指标;通过恢复期的摄氧量计算各组受试者EPOC总量、EPOC持续时间和不同恢复期EPOC的恢复速率;在恢复期的不同时段对各组受试者进行静脉采血,制备血清,检测血清游离脂肪酸。研究结果:①安静状态下,三组受试者的HR、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BMR无显着性差异。V组与F组的肺活量指数、BMR的相对值、VO2max相对值、最大通气量相对值(MVV/kg)显着低于C组(P<0.001、P<0.05),V组显着低于F组(P<0.05),F组的VO2max绝对值和相对值均显着高于V组(P<0.01),最大心率(HRmax)V组显着低于C组(P<0.05)。提示,脂肪积累过多影响心肺功能,降低有氧工作能力,尤其是内脏脂肪积累过多对其影响更为明显。②在安静状态下,三组受试者血脂检测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V组的TG明显高于C组和F组(P<0.01)、HDL明显低于C组和F组(P<0.01),V组的LDL、VLDL明显高于C组(P<0.05)。提示,体内脂肪积累过多对血脂代谢有一定的影响,且内脏脂肪的蓄积对TG、HDL影响更大。V组与F组的血清FFA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01),V组有高于F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F组RQ值明显高于C组(P<0.001)和V组(P<0.05),V组明显高于C组(P<0.01)。提示,肥胖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脂肪代谢水平下降,脂肪供能比例较低,但内脏型肥胖者较皮下型肥胖者的脂肪供能比例高,其可能原因是由于内脏脂肪较皮下脂肪容易动员。③运动过程中心率、VO2、RQ都稳定在一定水平,C组心率从运动40分钟后呈现下降趋势,而F组与V组仍有缓慢上升。运动结束后的恢复初期(AS0AS5)心率、VO2为快速下降期,此阶段RQ也呈下降趋势,AS5恢复安静值为心率、VO2的缓慢下降期,此阶段RQ的变化不明显,C组、V组基本稳定在0.70.8之间,F组略高于C组与V组。④AS0AS5恢复期间,EPOC总量相对值C组显着高于肥胖两组(P<0.001、P<0.01),EPOC总量相对值恢复速率V组、F组显着低于C组(P<0.01、P<0.05),V组显着低于F组(P<0.05)。AS5恢复安静值恢复期间,EPOC总量、EPOC总量相对值C组显着高于肥胖两组(P<0.001),V组显着高于F组(P<0.001),恢复全过程EPOC持续时间、EPOC总量、EPOC总量相对值、运动后的过量能耗有显着性差异,即F组显着低于V组(P<0.001)、V组显着低于C组(P<0.001),EPOC总量相对值恢复速率C组、V组显着低于F组(P<0.001)。提示,肥胖组运动后机体代谢水平低于C组,并且体脂分布类型不同的两肥胖组之间也存在差异,V组运动后机体代谢水平高于F组,这可能与内脏脂肪较皮下脂肪容易动员有关。主要结论:①体内脂肪过量积累导致肥胖青年女性心肺功能及有氧运动能力有下降趋势,且在体脂含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内脏脂肪含量高的肥胖青年女性,心肺功能及有氧运动能力更差。②在体脂含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内脏脂肪含量高的肥胖青年女性,血脂异常的风险增大,尤其对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的影响更为显着,而对总胆固醇影响不大。③在进行运动强度为60%VO2max持续50分钟的功率车运动后,肥胖使青年女性的EPOC总量降低,EPOC持续时间缩短;在体脂量基本一致情况下,内脏脂肪积累过多与皮下脂肪积累过多相比,可使EPOC总量增多、EPOC持续时间延长。④建议肥胖者在进行运动减肥时,在可接受的运动强度范围内,应尽可能多的增加运动中的能量消耗,提高EPOC,增加运动后的能量消耗,以获得更好的运动减肥效果。
邓一玫[10](2008)在《苏南农村人群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代谢异常是指人体血糖、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或糖代谢异常、高甘油三脂和/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肥胖和/或患有高血压,它是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前期状态,较易进一步发展成为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严重影响人群健康。近年来,国内外一系列的代谢异常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由于与代谢异常相关的肥胖和超重在各年龄和各种族人群中所占比例较高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良的生活方式等,代谢异常的流行趋势正以惊人的速度上升。此外,代谢异常又以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为特征,由其导致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也明显加大。目前,我们把以肥胖、糖代谢异常、血脂代谢异常(高甘油三脂和/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高血压等聚集发病的临床征候群,称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其可能的病因机制是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及中心性肥胖(Central obesity),但由于其组分众多,组合形式相当繁杂,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特征(性别、年龄等)、吸烟、饮酒、职业暴露、家族史、营养、社会经济状况、遗传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等。在这些可能的影响因素中,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及吸烟(特别是主动吸烟)被认为是代谢异常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但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大多样本量较小,研究的因素较少,而且结论也不太一致。本研究旨在通过宏观流行病学的手段,采用现况调查研究方法,对常州市武进区6个乡镇的35-64岁的常住居民中各种代谢异常的现患情况和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代谢异常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各种代谢异常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抽样方法为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于2004年6月-2005年9月间在常州市武进区随机抽取6个乡镇作为调查地区。其中每个乡镇随机抽取若干个行政村/居委会,全区共抽取21个行政村/居委会。研究对象为调查地区35-64周岁并在当地居住满5年的常住居民。调查地区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数为14,908人,实际调查13,000人,有效调查表12,598份,有效应答率为84.5%。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及收入状况等)、吸烟、饮酒饮茶状况、饮食习惯、既往病史、婚育月经状况、职业暴露史、主要慢性病及肿瘤的家族史、体育锻炼情况等。体格检查包括脉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的测量。每个研究对象均采集空腹静脉血5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资料采用Epidata软件双轨录入,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由SPSS及Epicalc软件完成。结果发现:1、高血压:在本研究对象中,共检出高血压患者3482人,患病率为27.6%,年龄标化率为25.4%,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30.6%vs25.5%,p<0.01),男、女性患病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该研究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分别为53.0%、44.8%和17.9%。在分期明确的2860例高血压患者中,既往高血压患者、新检出高血压患者各占42.7%、57.3%;Ⅰ期高血压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受教育程度、职业因素、不同婚姻状况及不良生活习惯可能是高血压发病的影响因素。高血压高危人群占全部被调查者的57.0%,集中在35-54岁年龄组。2、高空腹血糖:该人群高空腹血糖患病率为5.90%,年龄标化率为5.6%,不同性别间患病率差异无显着性(p>0.05)。在全部被调查者及女性中高空腹血糖的患病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p值均<0.01),男性无此趋势。职业、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及饮酒因素可能影响会高空腹血糖的发生发展。3、血脂异常:所有被调查者中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9.0%、23.2%,年龄标化率分别为8.5%、22.9%,男性患病率均高于女性,男、女性患病率都有增龄趋势(p值均<0.01)。按照IDF标准,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21.6%,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10.7%vs 29.4%,p<0.01),男、女性患病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p<0.01);按照CDS标准总患病率则为7.9%,不同性别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年龄无明显的趋势性联系。高血脂常以高胆固醇血症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形式出现。4、代谢综合症(MS):超重与肥胖(BMI≥25.0)的患病率为29.1%,年龄标化率为28.7%,男、女性的患病率分别为27.0%、30.6%;腰围≥90/80 cm(男/女)的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为33.4%,年龄标化率为32.4%,男、女性的患病率分别为20.0%、43.1%。根据IDF标准检出MS患者1884例,患病率为15.0%,年龄标化率为14.1%,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10.3%vs 18.3%,p<0.01),男、女性患病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而根据CDS定义MS患病率、年龄标化率则分别为9.7%、9.2%,不同性别间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最常见的代谢综合征组分的组合形式为肥胖合并血脂异常及高血压。本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人群中代谢异常的患病率较高,亟需对其进行干预以减少该人群慢性病的发生,主要应从改善饮食习惯及倡导戒烟限酒着手。本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阐明本地区代谢异常的流行病学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并据此筛选高危人群、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含咖啡因饮料总摄入量与月经前综合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咖啡因饮料总摄入量与月经前综合症(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含咖啡因的绿茶多酚对肥胖女童性早熟的预防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缩略词 |
绪论 |
第一部分 绿茶多酚对肥胖女童体重的改善作用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二部分 绿茶多酚对肥胖女童性早熟的预防作用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三部分 不含咖啡因的绿茶多酚对肥胖女童的安全性评估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
(2)经期综合症,怎么办(论文提纲范文)
经期综合症如何缓解 |
1膳食调理 |
2移动身体 |
治疗 |
(3)三氯生与生殖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绪论 |
2.三氯生与女性的生殖健康 |
2.1 前言 |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与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 |
2.2.2 研究对象与方法—病例对照研究 |
2.3 结果 |
2.3.1 TCS与女性月经周期 |
2.3.2 TCS与女性生殖力 |
2.4 讨论 |
2.4.1 TCS与女性月经周期 |
2.4.2 TCS与女性生殖力 |
3.三氯生与女性生殖相关疾病 |
3.1 前言 |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4.三氯生与男性的生殖健康 |
4.1 前言 |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7.致谢 |
8.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附件 |
(4)香蕉抗性淀粉制备、安全性及通便和减肥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肥胖症 |
1.1.2 便秘病症 |
1.1.3 香蕉 |
1.1.4 抗性淀粉 |
1.1.5 香蕉天然抗性淀粉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意义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香蕉抗性淀粉的加工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香蕉抗性淀粉的检测方法分析 |
2.2.2 香蕉抗性淀粉的酶解制备工艺研究 |
2.2.3 不同干燥方法对香蕉抗性淀粉制备的影响研究 |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香蕉抗性淀粉的检测分析 |
2.3.2 香蕉抗性淀粉的制备工艺研究 |
2.3.3 不同干燥方法对香蕉天然抗性淀粉保留率的影响 |
2.3.4 产品的其他品质比较 |
2.4 小结 |
第三章 香蕉抗性淀粉的安全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受试物 |
3.2.2 实验动物与饲养环境 |
3.2.3 实验菌株 |
3.2.4 主要仪器和试剂 |
3.2.5 试验方法 |
3.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香蕉抗性淀粉的一般毒性作用研究 |
3.3.2 香蕉抗性淀粉的生殖发育毒性研究 |
3.4 小结 |
第四章 香蕉抗性淀粉的理化特性和流变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的仪器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香蕉抗性淀粉的理化特性 |
4.3.2 香蕉抗性淀粉的质构特性 |
4.4 小结 |
4.4.1 香蕉抗性淀粉的理化特性 |
4.4.2 香蕉抗性淀粉的凝胶质构特性 |
第五章 香蕉抗性淀粉的通便功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受试样品对复方地芬诺酯便秘模型小鼠的排便功能试验 |
5.2.3 受试样品对复方地芬诺酯便秘模型小鼠的小肠蠕动试验 |
5.2.4 血浆、肠组织中SP的含量 |
5.2.5 受试样品对肠道菌群影响试验 |
5.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受试样品对复方地芬诺酯便秘模型小鼠的排便功能试验结果 |
5.3.2 受试样品对复方地芬诺酯模型小鼠的小肠蠕动试验结果 |
5.3.3 香蕉抗性淀粉对小鼠血浆、肠组织中SP含量的影响 |
5.3.4 受试样品对便秘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香蕉抗性淀粉对肥胖大鼠的减肥功能及机理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材料与试剂 |
6.2.2 设备 |
6.2.3 动物实验设计 |
6.2.4 统计学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大鼠造模结果 |
6.3.2 大鼠体重造模期-给药期体重变化 |
6.3.3 肥胖大鼠给药期体重变化 |
6.3.4 大鼠脂肪称重结果 |
6.3.5 大鼠血糖给药前后对比结果 |
6.3.6 大鼠胆固醇给药前后对比结果 |
6.3.7 大鼠血清脂肪酸给药前后对比结果 |
6.3.8 大鼠血清甘油三酯给药前后对比结果 |
6.3.9 大鼠瘦素(LP)给药前后对比结果 |
6.3.10 大鼠胆囊收缩素(CCK)给药前后对比结果 |
6.3.11 大鼠饥饿素(Ghrelin)给药前后对比结果 |
6.3.12 大鼠胃泌素(Gastrin)给药前后对比结果 |
6.3.13 生化指标各组给药前后比较 |
6.4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7.1 讨论与结论 |
7.1.1 所做研究工作 |
7.1.2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学位论文主要研究成果的发表或获奖情况 |
(6)2000-2009年山西省长治和平医院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变化及叶酸干预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资料采集方法 |
2.3 检测种类及诊断标准 |
2.4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2000~2009年和平医院BD的发生情况及变化趋势 |
3.2 BD患儿疾病构成顺位、发病率 |
3.3 出生缺陷在各系统的发生顺位 |
3.4 NTDs患儿的发生情况 |
3.5 性别与出生缺陷 |
3.6 母亲情况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
3.7 母亲服用叶酸情况与出生缺陷 |
3.8 山西省与湖南省出生缺陷比较 |
3.9 2000~2009 和平医院先心病发展趋势图 |
第四章 讨论 |
4.1 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及分类 |
4.2 出生缺陷的相关因素分析 |
4.3 出生缺陷的预防 |
4.4 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就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7)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相关的工作效率低下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相关概念定义(按论文中出现先后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假说 |
第三节 研究目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设计流程 |
第五节 论文基本结构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二)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三) 伦理学考虑 |
第二节 资料收集方法 |
(一) 躯体健康检查 |
(二) 问卷调查 |
(三) 小组访谈 |
第三节 研究指标及其定义 |
(一) 研究指标 |
(二) 主要研究指标及其定义 |
第四节 健康干预方案 |
第五节 质量控制 |
(一) 研究设计 |
(二) 现场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
(三)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第六节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第一节 某市交响乐团基线调查结果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人口统计学情况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分布情况 |
(四)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的关联分析 |
第二节 某市交响乐团中期调查结果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中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中期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 |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中期健康危险因素的变化与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的关联分析 |
第三节 某市交响乐团末期调查结果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末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末期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 |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末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与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的关联分析 |
第四节 某市交响乐团三期调查结果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三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三期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 |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三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与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的关联分析 |
第五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计算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隐形损失测算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因病缺勤带来的损失测算 |
(三) 某市交响乐团为员工支付的医疗保险费用 |
(四) 健康相关经济损失及各方面所占比例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的分布和变化 |
第二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工作效率低下的分布和变化 |
第三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的关联 |
第四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相关经济损失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二节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三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附录二: 咨询专家名单 |
附录三: 健康危险因素及工作效率评估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小组访谈1提纲 |
附录五: 小组访谈2提纲 |
附录六: 致乐团员工的问卷调查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七: 北京协和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函 |
附录八: 健康干预记录 |
附录九: 研究时间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索引 |
(8)上海20-45岁人群超重/肥胖情况调查及相关行为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肥胖的概念、种类及标准 |
2.肥胖的危害 |
3.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材料和方法 |
1.人群选择 |
2.调查方法 |
3.研究指标 |
4.质量控制 |
5.分析统计 数据管理和统计处理 |
6.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上海市居民超重、肥胖的流行特征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上海市居民超重肥胖人群的相关行为特征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部分小结 |
第三部分 超重、肥胖人群对减肥产品了解情况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部分小结 |
附件:调查表 |
致谢 |
(9)体脂分布类型对青年肥胖女性有氧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体脂分布类型与健康的关系 |
1.2 体脂分布类型的性别、年龄特点 |
1.3 皮下脂肪与内脏脂肪的代谢差异 |
1.4 运动对不同体脂分布类型肥胖者代谢的影响 |
1.5 运动后过量氧耗在体重控制中的可能作用 |
1.6 EPOC与脂代谢 |
1.7 影响EPOC的其他因素 |
1.8 研究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2 监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2.3 主要测试仪器及试剂 |
2.4 实验方案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受试者基本情况比较 |
3.2 受试者安静状态下各项指标的比较 |
3.3 受试者运动中及运动后恢复期各项指标的比较 |
3.4 EPOC 与能量消耗 |
4. 分析与讨论 |
4.1 体脂分布类型对青年肥胖女性安静状态下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
4.2 体脂分布类型对青年肥胖女性心肺功能及有氧工作能力的影响 |
4.3 体脂分布类型对青年肥胖女性EPOC的影响 |
4.4 体脂分布类型对青年肥胖女性运动后血清 FFA 浓度变化的影响 |
4.5 认识肥胖及肥胖类型对青年女性 EPOC 影响的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10)苏南农村人群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三、正文 |
苏南农村人群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四、小结 |
五、附录 |
附录一、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附录二、已发表论着 |
六、综述 |
七、参考文献 |
八、致谢 |
四、含咖啡因饮料总摄入量与月经前综合症(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含咖啡因的绿茶多酚对肥胖女童性早熟的预防作用研究[D]. 谢璐遥.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经期综合症,怎么办[J]. 钥桂琼. 保健文汇, 2019(07)
- [3]三氯生与生殖健康[D]. 祝文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5)
- [4]香蕉抗性淀粉制备、安全性及通便和减肥功能研究[D]. 唐健. 华南农业大学, 2015(01)
- [5]赶走“痛经”,月月轻松[J]. 为民. 女性天地, 2011(07)
- [6]2000-2009年山西省长治和平医院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变化及叶酸干预的回顾性分析[D]. 赵晓蕾. 中南大学, 2010(02)
- [7]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相关的工作效率低下的关系研究[D]. 张晓方.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07)
- [8]上海20-45岁人群超重/肥胖情况调查及相关行为特征分析[D]. 刘健惠. 复旦大学, 2009(12)
- [9]体脂分布类型对青年肥胖女性有氧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影响[D]. 马宝玲. 河北师范大学, 2008(01)
- [10]苏南农村人群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D]. 邓一玫. 南京医科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