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大力发展国家公用通信网的基础上组建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论文文献综述)
陶建武[1](2017)在《中国互联网监管体制的历史转换及其内在逻辑》文中指出相较于传统媒体,互联网具有匿名性、便捷性和交互性等特征,互联网监管的媒介对象具有特殊性。互联网监管体制是中国国家权力介入和渗透互联网新型社会空间的支撑体制,是国家在互联网监管过程中涉及到的监管机构设置、关系隶属、职责权限划分、行动规则设定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总和。因此,中国的互联网监管体制的历史转换及其内在逻辑值得关注。本文试图以中国互联网监管体制为研究对象,借助文本分析法、历史比较分析法和访谈法,以期对中国互联网监管体制的历史转换及其内在逻辑进行系统考察。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初期的监管体制是沿着电信业监管体制的设计思路不断完善的结果,传统电信业监管机构经过重组后变为信息产业部,主要负责管理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而公安部和国家保密局则主要负责保障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随着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互联网媒体属性和政治属性逐渐增强,互联网从附属型舆论阵地逐渐变成舆论主阵地,互联网意识形态潜能得以彰显。互联网站的发展和网民新闻信息需求的转变催生了新的管理需求,“党管媒体”原则和传媒信息内容监管的“党政体制”开始逐步向互联网虚拟空间移植和嫁接,中宣部、国新办、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版权局等部门逐渐嵌入,传媒监管手段也随之被移植、复制和改造,形成以行政许可、属地管理、宣传引导、行政指令、网络安全审查、主体责任制和自我审查为体系的互联网监管手段。传媒监管体制的嵌入和传媒监管手段的复制引发了部门介入的连锁效应,多达23个监管部门争夺互联网监管权,中国互联网监管的“九龙治水”格局和“碎片化”体制逐渐形成。为了协调不同部门间的冲突,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总体管理,但国信办从属于国新办的兼管模式不利于新设部门的职责功能发挥。201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将国信办从国务院直属议事协调机构升格为中央直属议事协调机构,并通过部门间相近机构的合并、信息内容管理权的转移、CNNIC行政主管权的过渡以及新增网络执法权等形式对国信办进行机构重组与权力强化。这种行政组织内部的结构性变革模式迎合了“整体性政府”的改革理念,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协调和统筹下,一套以工信部、公安部和国信办为监管主导部门的整体性互联网监管体制正式形成。中国互联网监管体制的两次历史变革遵循着独特的转换逻辑。首先,发展型政府的行为惯性以及政治合法性的巩固需要推动中国互联网建设形成了“发展至上”的主导策略,信息产业部顺势成为互联网基础性行业发展和管理的主导部门;“发展至上”的策略促进了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但忽视了网络信息的负外部性问题,纠正互联网站信息的负外部性是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发展时期监管体制变革的基本出发点。其次,随着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网络信息传播逐渐解构传统社会秩序,互联网违法信息、有害信息以及网络群体性事件缔造了一个新风险社会,以构建网络传播秩序为旨归、以国家权力介入为方向的网络社会维稳模式成为“中国式”社会维稳模式的映射和投影,“维稳”的互联网监管目标取向具体呈现为舆论引导和网络安全保障。再次,鉴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实际和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机构和政府过程中的中轴作用,中国互联网最终选择了政府主导的监管模式,互联网整体性监管体制的形成与中国独特的“党政体制”以及政党主导体制变革的基本思路相一致,呈现出明显的政党主导色彩。中国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了一条渐进的增量改革道路,但“增量改革”论具有不足之处,当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到了边际效益递减的临界点,或者当“体制存量”的问题累积到爆发点,“双轨”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彰显,体制内存量掣肘体制外增量的发展时,体制改革的重点便会从增量改革转向存量改革,增量改革能否平稳有效过渡到存量改革是衡量改革有效性的标尺。而目前学术界普遍缺乏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过渡的过程分析。事实上,增量改革分为一次增量改革和二次增量改革两个阶段,一次增量改革以“双轨制”为核心特征,二次增量改革则以双轨并轨为改革方向。中国的互联网监管体制改革本质上属于二次增量改革,大体符合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过渡的理论模型。中国互联网监管体制的二次增量变革为协调处理增量与存量的冲突、促进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平稳过渡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即通过在“存量体制”内部调整、优化和重组构成要素间关系进而创造出“增量”的方式来协调“体制增量”和“体制存量”的摩擦和冲突,促进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的平稳过渡。
沈颂东[2](2006)在《中国公用企业规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评述了公用企业经营领域规制的理论,以及对电信、电力、民航、电路、邮政等具有代表性的公用企业的规制改革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论文结合中国公用企业近年来规制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改革现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公用企业经营领域规制改革的目标、激励原则,指出了中国当前规制中要充分认识到政府权力的经济属性,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投入要素,必须加以利用与约束,进而建立了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协调、关联的模型。同时,对规制的效果评价及规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相关的经济模型。论文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了国外改革的经验及教训,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探讨了当前公用企业经营领域中的主要发展趋势,分析了改革的效果及主要成因,特别是对改革中的一些争论进行了评述。针对中国的改革,从发展速度、改革过程、经济效果、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最后,从国家、规制者、企业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公用企业经营领域下一步的改革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及在这一系列改革过程中必须注意的相关问题。
邹文英[3](2006)在《论电信产业的有效竞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促进中国电信业效率改进和福利提高,中国政府自上世纪90年代初启动了电信业破除垄断、引入竞争的管制体制改革。通过“两种模式、三步曲”式的改革,形成了目前“五加一”的初步竞争格局,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但是,迄今为止,有效竞争的局面并未完全形成,局部市场的竞争过度与竞争不足同时并存。研究发现,当前的市场结构状况更多的与后两次的分拆式改革密切相关,因此,引发我们对已有的市场结构管制方式进行反思,研究结论是:全球范围的分拆式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成功的。为进一步促进电信业有效竞争局面的形成,适应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三网融合趋势,必须对此前改革所形成的寡头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克服其存在的两种缺陷:(1)基础业务市场竞争者数量偏少,竞争不充分;(2)分业寡头垄断。改善目前市场结构的有效途径是:扩大市场准入,整合专用网资源,增发固定和移动牌照,允许全业务经营和跨行业经营,构造全业务宽松寡头竞争均衡的有效市场。同时,与多网络、多运营商竞争的新的竞争模式相适应,电信业的竞争将是有管制的竞争,而这一管制机构是独立的、综合的、统一的,包括整个通信行业的“大管制”机构。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形成电信产业的有效竞争格局为出发点,对电信业的管制改革进行研究。对分拆式改革措施进行反思,认为其有效性有限,指出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应是全业务多寡头相互制衡。同时,通过对本地电信引入竞争的三种方式的研究,认为只有基于设施的竞争在我国目前才能形成电信业长期有效的竞争,而这通过国内现有网络资源的整合,完全可以操作。另外,通过对三网融合给电信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的研究,认为电信业的管制将走向“大管制”,即综合的、统一的、跨行业的多网络、多运营商环境下的管制。
古松,杨海玉,舒文琼,乐宁,胡晓女,宿建光,孙慧,鲁义轩,杨海峰,郑宏,李鹏,董玉楠,刘兵,刘启诚,阴志华,王倩倩,杜娟[4](2005)在《北邮人——中国通信业五十年见证》文中提出北京邮电大学--中国通信行业的"黄埔军校",到今年10月已经走过了五十年的春华秋实路,她为中国通信业的建设和发展输送了一批批骨干人才。在中国通信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的时刻,都有北邮人的见证,在重要的历史事件中也每每留下了北邮人的身影。本期我们选取了中国通信发展历史上的60件大事,并随机采访了60位曾经在北京邮电大学工作和学习过的业内人士,让我们一起在对中国通信业辉煌发展史的回忆当中,共同找寻北邮人所留下的历史足迹。
郑奇宝[5](2003)在《中国电信行业规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规制是由特定的行政机构依据有关法律规定,通过许可或认可手段,对企业的市场活动施加影响的行为。电信行业规制是指政府基于电信行业的自然垄断性、电信服务的基础性以及运营商之间的竞合要求,依法并通过行政和经济手段对企业行为以及电信市场结构进行的直接干预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电信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保证使用者对电信基础设施的公平利用、保障公众对电信服务需要的满足。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电信行业视为自然垄断行业,认为电信服务的基础性、网络的完整性、固定资产的沉淀性以及电信运营的规模经济决定了电信行业采取垄断经营模式的必要性,许多国家通过国有制、法律、制度等形式确立了电信行业的垄断经营体制,并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由于垄断经营会产生供给不足、价格太高以及企业内部X-非效率等负面效应,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因而,对电信运营企业的行为必须施加必要的限制,以使其符合效率标准和公共利益需要。当前电信行业发展十分迅速,电信行业在经历了自然垄断后进入了竞争时期,与之适相应,发达国家相继进行了以放松规制、推动竞争为主导的电信规制改革。改革在一段时期内确实推动了电信行业在许多领域的改善和发展,但放松规制后,一方面电信服务市场出现了恶性竞争,美国的电信巨头纷纷走向破产和合并,多数国家的电信行业步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另一方面本地固定电话垄断依然存在。如何界定电信行业的性质、审视和评判先前电信规制改革方面的得失、明确今后电信规制发展的方向,是各国理论界和电信产业界面临的十分迫切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当前中国电信行业发展总体上是好的,但中国电信规制领域里规制滞后、规制不足和规制失当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伴随着技术进步而出现的电信主体和电信服务的多元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复杂的市场关系和利益格局,远远超出电信垄断时期人们对电信行业的认知,关于电信行业性质以及规制与市场的关系成为近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理论上的混乱导致实践中电信规制政策无所适从,给未来电信行业的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规制不足和规制失当也因扭曲了电信市场上的各种利益关系,为电信行业的有序发展埋下了隐患。如何理顺电信市<WP=6>场的各种利益关系,恰当地激励和约束各电信运营商的行为,抑制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恶性价格战以及某种程度的混乱,为电信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当前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本人在电信行业从业已达27年,长期的实践浸淫,不仅使我深谙我国电信行业发展的历史,而且对电信行业有着深刻而独到的感悟;多年的管理实践使我对电信行业的各种规制制度不仅谙然于心,而且深知其弊。对该问题的思考,不仅是近年来本人的兴趣所在,也是进入复旦大学学习的初始动因。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阅读了有关经济学和规制理论的大量书籍,翻阅了近年来有关电信竞争与规制的许多资料,并对国内外电信规制改革实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力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电信行业发展规律,把握电信行业发展趋势,解读和剖析电信行业的规制问题,为国内电信规制改革和电信规制理论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本论文采取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电信行业规制的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揭示电信行业规制制度变革的理论机理和实践路径,阐述电信行业规制的基本原理,说明规制在电信行业发展和社会福利增进方面的基本作用。论文着意探讨了电信行业的特性、电信规制演进的未来方向,剖析了当前中国电信行业规制政策及实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说明中国电信行业规制政策改革的必要性,明确中国电信行业规制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并提出了中国电信行业规制改革的具体思路。本论文内容由四个部分构:第一部分导论,主要界定了有关概念,概述了电信行业规制的情况,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阐述了选题的意义,说明了论文的主旨、研究脉络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电信行业规制的理论研究,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简要分析和评介了电信行业规制的基本理论依据,整个理论综述始终围绕着规制问题进行,内容包括规制经济学以及产业组织理论和制度经济学有关规制问题的理论,目的是为后面的分析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包括第五至第七章。第五章主要分析了电信行业的特性和电信企业的行为特征,从行业特性和企业行为角度说明在竞争条件下电信<WP=7>行业规制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必要性。第六章对国际电信行业规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不同规制路径和模式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并得出必要的结论,说明电信行业规制必须建立在尊重电信行业特性和遵循发展的基本规律基础上,并说明电信规制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具有明显的国家和政治意图,电信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各国在电信规制过程中都把国家利益放在重要地位,。第七章对中国电信行业规制进行了实证研究。该部分首先回顾了国内电信行业发展和规制改革的历史以及取得的历史成就,介绍了国内电信行业规制的基本制度,对规制制度及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揭示了国内电?
王鸥[6](2001)在《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体制变迁(1949—2000)》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中国电信业经历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之路。这一艰辛历程,既有长期国家垄断通信的历史成因,又有我国经济、技术落后等方面的发展因素,更有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探索的体制渊源。当前电信发展和体制变革都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历史时刻,产业结构的重组和管制框架的建立必须既正视历史、又面对现实。为此,本人选定《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体制变迁(1949~2000)》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 建国以来,政府始终是业内发展和体制变迁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电信业的高速发展主要是由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所驱动的;通信体制的变迁主要是由相关工业主管部门间关系的演化所引发的。然而无论是产业政策驱动的电信业历史性飞跃,还是电信超常规发展对通信体制形成的巨大冲击,都渊源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对电信业研究必须以这一时期为基本出发点。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在第一章《导论》中考察了传统电信的产业构成与基本特性,简略地回顾了中国古老而悠久的通信发展史后,就进入了论文研究的起点---计划经济时期的通信发展与体制形成。 第2章首先回顾了邮电管理体制的初创与“条块”关系的形成,考察和分析了计划经济时期邮电通信的发展政策与邮电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本文接着论述了中央政府对邮电部门的严格财务控制和计划管理,这些使得邮电部门不但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基础,而且难以发挥其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本章最后分析了通信管理体制的组织构成、工业主管部门的基本性质及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本章的结论:由于计划体制下的“条块”分割,通信自身发展又极其落后,邮电部仅仅实施其内部管理,根本无须行使其行业管理权限;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使管理权限越来越集中在中央一层,中央政府在通信发展决策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由此构成的中国通信发展中基本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这一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对中国通信发展将产生十分深远和重大的影响。 第3章在回顾了改革开放初期通信产业定位的基础上,考察了贯穿整个80年代,中央政府为促进通信发展所确立的产业政策的详细内容。产业政策的陆续出台在为邮电通信发展注入巨大投入的同时,也必然对邮电投资体制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推动了邮电通信的超常规发展,另一方面形成了邮电通信发展中高投入、低效率的基本特点。同时通信发展大大超出了邮电系统,遍布全国“条条”与“块块”的各类专用网迅速扩张。通信的高速发展不能不对变革滞后的管理体制产生巨大的冲击与震荡。 第4章以改革开放后区域性通信发展与体制变迁为背景,以地区专用网发展为基础,分析在“块块”通信发展中管理体制的基本矛盾。通信发展、特别是市话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参与,在恢复了邮电部与地方双重管理体制后,中央政府逐步确立了地方政府参与通信发展的基本方针与政策。随着对投入的增加,电信发展越来越涉及到了地方政府的切身利益;邮电部门在实施以省为单位的经济核算制的过程中,也凸现了其强烈的部门利益取向,并强化了其政企合一的基本性质。这些变化在促进区域性通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构成了在地区通信发展中体制矛盾的基础。本章最后通过黑龙江省地区专用网和大庆市的典型案例,分析了在区域性通信发展中体制矛盾形成的基本原因。在地方通信发展中,矛盾表面反映在邮电公网与地区专网互连互通的问题上,问题的实质却是双方尖锐的利益矛盾冲突。 第5章分析在“条条”发展中通信管理体制的基本矛盾。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交叉重复的生产领域,体制转轨过程中逐渐演化为部门间的相互竞争关系,构成了日趋强烈的部门利益。伴随着巨大的需求与投入,一方面电信发展成为了一个遍及全国“条条块块”的行业,行业管理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电信业成为盈利颇佳、前景无限的领域,产业进入成为必然,当集行业垄断与行业管理于一乌的通信主管邮电部,在开始履行其行业管理职贡的同时,也利用其权力阻止拥有部门专网的相关政府部门的产业进入,这不能不但部门间的关系更加复杂:邮电部与相关工业主管部]],已不仅仅是行业垄断者与潜在竞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成为了行业的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的关系。部门关系的变化使部门冲突与矛盾进一步升级;尽管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最终得以成立,但无可避兔地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地激化通信管理体制的矛盾。笔者通过对不同层面上政府部门的基本行为及其变化的分析,特别是联通成立前后邮电部门行为方式的变化,进一步剖析了中国通信管理体制的基本矛盾。 第6章主要内容是市场国家电信发展与体制变革的经验与启示。本章首先考察了市场国家政府进行市场干预的基本理论与历史实践。针对市场失灵,市场国家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经济性干预;主要集中在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针对自然垄断产业所采取的基本手段是国家垄断与政府管制,由此在电信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两种政府管理模式:国家垄断、政府经营的欧洲模式与私人企业?
王敏[7](1998)在《现代电信发展给电子信息产业带来的机遇》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我国及我省电信发展现状与目标;分析了电信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指出了电子信息产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针对我国通信工业的实际状况,提出了振兴电子信息工业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郑大永,李世清[8](1998)在《信息产业发展态势纵览》文中研究指明1997年,世界的信息化建设风起云涌、方兴未艾,日益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因特网获得极大成功,网络呈现四大趋势。中国应联合推进信息化,以邮电公众网为主力军;目前应建好全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实行五统一
陈秀玉,李志刚[9](1997)在《建设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构想和策略》文中指出建设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构想和策略邮电部政法司陈秀玉李志刚当今世界正在经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浪潮的冲击。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相互融合,拓宽了信息的传递和应用范围,使得人们在广域范围内随时随地获取和交换信息成为可能。信息已...
李志刚,陈秀玉[10](1997)在《建设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构想和策略(续)》文中研究表明
二、在大力发展国家公用通信网的基础上组建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大力发展国家公用通信网的基础上组建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互联网监管体制的历史转换及其内在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综述与问题意识 |
(一) 文献综述 |
(二) 问题意识 |
三、理论基础、核心概念与主要观点 |
(一) 理论基础 |
(二) 核心概念 |
(三) 论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观点 |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一) 主要研究方法 |
(二) 研究的资料来源 |
第一章 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时期的监管体制 |
第一节 信息化发展与电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
第二节 电信监管体制改革的历史过程 |
第三节 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初期的监管体制 |
第二章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发展时期的监管体制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媒体的监管体制 |
(一) 党管媒体原则 |
(二) 传媒信息内容监管的“党政体制” |
(三) 传统媒体的监管手段 |
第二节 互联网的媒体化与传媒内容监管体制的嵌入 |
(一)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发展与互联网的媒体化 |
(二) 传媒内容监管体制的嵌入 |
(三) 传媒监管手段的复制 |
第三节 传媒监管体制嵌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初期监管体制的负效应 |
第三章 中国互联网整体性监管体制的形成 |
第一节 国信办成立与兼管模式的生成 |
第二节 网信领导小组建立与中央网信办权力重组 |
第三节 中国互联网整体性监管体制的安排与运行 |
(一) 横向政府间的体制安排 |
(二) 纵向政府间的体制安排 |
第四章 中国互联网监管体制转换的内在逻辑 |
第一节 “发展至上”的互联网建设主导策略 |
(一) 发展型政府的惯性行为 |
(二) 巩固政治合法性基础 |
(三) 网络媒体发展与信息的负外部性 |
第二节 “重构传播秩序”的互联网监管目标取向 |
(一) 网络信息传播对传统秩序的解构 |
(二) 社会维稳模式的映射 |
第三节 “政党主导”的互联网监管体制变革 |
(一) 国际互联网监管的两种模式 |
(二) 政党主导体制变革 |
结语 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过渡的互联网体制转换经验 |
参考文献 |
附件 中国互联网监管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汇总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2)中国公用企业规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节 论文研究的框架与基本思路 |
第三节 公用企业的界定 |
第二章 公用企业规制理论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公用企业的基本属性理论 |
第二节 规制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三节 规制理论研究综述 |
第三章 中国公用企业规制构架 |
第一节 规制之源:行政权力的运用与约束 |
第二节 规制目标:社会福利与企业持续发展 |
第三节 规制设计:科学的规制构架 |
第四节 规制关联:“公用企业—政府—社会”关系 |
第五节 规制评价:公用企业效率及效果 |
第四章 公用企业规制的主要手段 |
第一节 价格规制 |
第二节 市场进入规制 |
第三节 互联互通规制 |
第四节 普遍服务规制 |
第五章 西方公用企业改革比较研究 |
第一节 西方公用企业管理方式的演化与改革 |
第二节 国外公用企业经营领域中的规制实践 |
第三节 国外公用企业的改革效果及经验教训 |
第六章 中国公用企业规制改革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中国公用企业的改革进展 |
第二节 发展速度与市场结构 |
第三节 改革效果与效益研究 |
第四节 规制(政策)对产业影响研究 |
第五节 公用企业服务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六节 中国公用企业规制改革综合评价 |
第七章 中国公用企业改革展望与建议 |
第一节 中国公用企业改革展望 |
第二节 中国公用企业规制改革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后记 |
摘要 |
ABSTRACT |
(3)论电信产业的有效竞争(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1章 从垄断到竞争 |
1.1 电信业放松管制、引入竞争的成因 |
1.1.1 技术的变化 |
1.1.2 需求的变化 |
1.1.3 垄断的负效应 |
1.1.4 自然垄断理论的最新进展 |
1.1.5 管制失灵 |
1.2 电信业放松管制、引入竞争的改革历程 |
1.2.1 全球电信改革 |
1.2.2 中国电信业改革历程 |
第2章 市场结构管制——分拆式改革有效性的反思 |
2.1 市场结构管制——中国电信业改革的基本特征 |
2.2 市场结构管制的绩效 |
2.3 世界范围内的电信业分拆管制并不理想 |
第3章 有效竞争:中国电信业改革的目标取向 |
3.1 中国电信业改革的目标取向:有效竞争 |
3.1.1 有效竞争理论 |
3.1.2 “最优竞争强度”理论 |
3.1.3 电信业的竞争必须是有效竞争 |
3.2 基础业务领域与有效竞争相适应的市场结构是数网并存下全业务多寡头(指宽松寡头市场)相互制衡的竞争 |
3.2.1 寡头竞争市场结构的有效性 |
3.2.2 全业务经营的宽松寡头相互制衡的竞争是技术进步下产业融合的现实需要 |
3.2.3 全业务经营的宽松寡头相互制衡的竞争是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
3.3 构建全业务宽松寡头市场结构的有效途径 |
3.3.1 专用网资源——中国特色的宽松寡头市场结构形成路径 |
3.3.2 培育全业务宽松寡头竞争市场格局的具体措施 |
第4章 基于设施竞争——实现本地电信有效竞争的方式 |
4.1 本地电话市场竞争现状 |
4.2 构造本地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的方式——基于设施竞争 |
4.3 实现我国本地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的途径 |
4.3.1 途径之一:同质竞争 |
4.3.2 途径之二:异质竞争 |
第5章 从管制垄断到管制竞争 |
5.1 竞争环境下管制需求的变化:从管制垄断到管制竞争 |
5.2 竞争环境下管制供给的变化:管制体制改革与独立管制机构的建立 |
5.2.1 新的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的建立 |
5.2.2 电信监管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
5.2.3 独立电信监管机构的建立 |
5.2.4 融合与管制 |
第6章 实现有效竞争需加强管制的重点领域 |
6.1 扩大市场准入 |
6.1.1 从不对称管制转向对称管制,扩大市场准入,实现电信企业的全业务经营 |
6.1.2 进行产权改革,营造多元产权主体 |
6.2 资费管制 |
6.3 互联互通管制 |
6.3.1 电信业的产业结构与互联互通问题 |
6.3.2 我国电信业互联互通的发展沿革及问题分析 |
6.3.3 互联定价方式的选择 |
6.3.4 网络融合与网间结算 |
6.4 普遍服务管制 |
6.4.1 普遍服务的由来 |
6.4.2 普遍服务实施的方式 |
6.4.3 我国普遍服务:问题与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国电信行业规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基本概念阐释 |
第二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三节 研究脉络、内容构架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电信行业规制的理论基础(上)——产业组织理论的规制观 |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范式 |
第三节 各种类型市场结构及其社会福利效应 |
第三章 电信行业规制的理论基础(中)——规制理论研究 |
第一节 西方规制理论概述 |
第二节 规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自然垄断和政府规制 |
第四章 电信行业规制的理论基础(下)——制度经济学的规制观 |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的制度和规制思想 |
第二节 西方制度经济学概述 |
第三节 制度变迁理论 |
第四节 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 |
第五章 电信行业规制的经济学特性分析 |
第一节 电信行业概述 |
第二节 电信网络的经济学特性 |
第三节 电信行业的经济学特性 |
第四节 电信企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第五节 电信行业的规制 |
第六章 国外电信行业规制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发达国家电信行业的规制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电信规制 |
第三节 国外电信行业规制比较 |
第七章 中国电信行业规制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中国电信行业规制发展的历程 |
第二节 中国电信行业规制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中国电信行业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八章 中国电信行业规制之我见 |
第一节 中国电信行业规制的基点 |
第二节 中国电信行业规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三节 中国电信行业规制的政策构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体制变迁(1949—2000)(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开篇 |
一、 选题的意义、目的与创新 |
二、 研究范围与主要概念的界定 |
三、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二节 传统电信的基本构成与特性 |
一、 传统电信的发展与基本手段 |
二、 传统电信网络的基本构成 |
三、 传统电信的基本经济特性 |
四、 中国通信网络的基本构成与特点 |
第三节 中国通信史的简要回顾 |
一、 古老的通信在维护国家政权方面的重要作用 |
二、 中国通信主权的丧失和近代电信的艰辛起步 |
三、 电信在革命战争与夺取政权中的重要作用 |
四、 新中国电信发展的起点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通信发展与体制形成 |
第一节 邮电管理体制的初创与建立 |
一、 军委电信总局的建立 |
二、 中国人民共和国邮电部的创立 |
三、 邮电管理体制的确立 |
第二节 邮电发展政策与邮电管理体制 |
一、 邮电发展与基本政策 |
二、 邮电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 |
三、 邮电管理体制的重大变动 |
第三节 中央政府对邮电发展的严格控制 |
一、 中央政府对邮电部门的控制与管理 |
二、 中央政府的邮电投资政策与投资管理 |
三、 中央政府的邮电价格政策与价格管理 |
四、 计划体制时期电信的发展概况 |
第四节 通信管理体制的基本构成分析 |
一、 政府组织的构成、性质与相互关系 |
二、 邮电部的基本性质分析 |
三、 通信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与组织结构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通信产业政策的确立与体制变迁 |
第一节 对通信发展的重新认识与产业定位 |
一、 电信发展落后与通信需求骤增的矛盾 |
二、 通信基本性质与地位的重新认识 |
三、 中央政府对通信发展的产业定位 |
第二节 通信产业政策确立的过程与内容 |
一、 80年代初通信产业政策的初步创立 |
二、 80年代中期通信产业政策进一步的完善 |
三、 80年代末通信产业政策的最终确立 |
第三节 产业政策的实施与邮电投资体制的变化 |
一、 邮电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化 |
二、 邮电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变化 |
三、 “自筹资金”在邮电投资中的比例与作用 |
四、 市话初装费在邮电投资中的比例与作用 |
第四节 超常规发展对通信管理体制的冲击 |
一、 通信产业政策与邮电通信的高速发展 |
二、 邮电通信发展中高投入与低效率的矛盾 |
三、 专用通信网的发展与管理体制的矛盾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块块”通信发展与体制变迁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在通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一、 邮电管理体制的调整 |
二、 “四个一起上”政策的出台 |
三、 江苏省通信发展的案例 |
四、 “十六字方针”的确立与实施 |
第二节 经济核算制的确立与省邮电管理局性质的演变 |
一、 邮电部门财务管理制度的演变与改革 |
二、 邮电经济核算制的特点与内部利益关系的演变 |
三、 省邮电管理局利益关系和基本性质的变化 |
第三节 地区专用网的发展与通信管理体制的矛盾 |
一、 用户交换机发展与启示 |
二、 地区专用网的发展与管理体制的矛盾 |
三、 社会交易成本和政府管制成本的理论思考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条条”通信发展与体制变迁 |
第一节 部门专用网的发展与管理体制的演变 |
一、 部门专用网初期发展的简要回顾 |
二、 部门专用网的扩张与重复建设的形成 |
三、 重复建设的原因分析与行业管理的迫切性 |
第二节 部门通信工业的发展与管理体制的演变 |
一、 部门通信工业初期发展的简要回顾 |
二、 80年代中期部门通信工业的发展 |
三、 通信工业快速发展和行业管理的迫切性 |
第三节 行业管理的实施与通信管理体制矛盾的激化 |
一、 邮电部行业管理的初建与实施 |
二、 部门专用网管理的实施与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 |
三、 通信管理体制矛盾的进一步加剧 |
第四节 部门关系的变迁与管理体制矛盾的分析 |
一、 政府部门行为的演变与中国联通成立的原因 |
二、 中国通信管理体制的演化与矛盾分析 |
三、 管制经济学与中国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市场体制国家电信发展与体制变革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政府干预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
一、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
二、 自然垄断与政府管制 |
三、 政府干预自然垄断产业的基本手段 |
第二节 世界电信发展与体制演变 |
一、 传统电信体制与政府管理模式 |
二、 电信体制改革基本背景综述 |
三、 电信体制改革的主要趋势---产业竞争 |
第三节 政府放松管制与产业竞争 |
一、 法律在竞争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
二、 网络互连管制的重要作用 |
三、 不对称管制的重要作用 |
第四节 市场体制国家电信体制改革的启示 |
一、 中国通信体制改革的起始点---政企分开 |
二、 中国电信业垄断的特殊性质---行政垄断 |
三、 中国通信体制改革的真正阻力---部门利益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七章 世纪之交的体制变革与本文的政策性建议 |
第一节 信息化过程中的通信管理体制的整合 |
一、 产业融合的发展背景 |
二、 通信体制的重大调整---信息产业部成立 |
三、 体制改革与体制矛盾的延续 |
第二节 产业未来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政策性建议 |
一、 建立政府管制机构,重构政府管制的框架 |
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市场竞争的主体 |
三、 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尽快形成有效竞争 |
四、 以法律形式规范政府管制与市场竞争 |
第三节 结束语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四、在大力发展国家公用通信网的基础上组建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互联网监管体制的历史转换及其内在逻辑[D]. 陶建武. 武汉大学, 2017(06)
- [2]中国公用企业规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D]. 沈颂东. 吉林大学, 2006(11)
- [3]论电信产业的有效竞争[D]. 邹文英. 厦门大学, 2006(01)
- [4]北邮人——中国通信业五十年见证[J]. 古松,杨海玉,舒文琼,乐宁,胡晓女,宿建光,孙慧,鲁义轩,杨海峰,郑宏,李鹏,董玉楠,刘兵,刘启诚,阴志华,王倩倩,杜娟. 通信世界, 2005(37)
- [5]中国电信行业规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郑奇宝. 复旦大学, 2003(03)
- [6]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体制变迁(1949—2000)[D]. 王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01)
- [7]现代电信发展给电子信息产业带来的机遇[J]. 王敏. 山西电子技术, 1998(04)
- [8]信息产业发展态势纵览[A]. 郑大永,李世清. 四川省通信学会199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1998
- [9]建设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构想和策略[J]. 陈秀玉,李志刚. 中国软科学, 1997(10)
- [10]建设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构想和策略(续)[J]. 李志刚,陈秀玉. 邮电企业管理, 19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