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地黄叶及其制剂中单个苷的微量测定方法

毛地黄叶及其制剂中单个苷的微量测定方法

一、毛地黄叶及其制剂中个别甙类的微量测定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静民[1](1976)在《毛地黄叶及其制剂中个别甙类的微量测定方法》文中提出 毛地黄及其甙类是目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由于治疗剂量和中毒量之间的安全范围十分窄,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中毒情况,因此有必要精确地掌握药物中强心甙类的准确数量。本文提出一个测定紫花毛地黄 Digitalis purpurea L.和毛花洋地黄 D.lanata Ehrh.叶中个别强心甙含量的薄板层析——比色方法;并用这个方法对比了不同干燥方法对强心甙含量的影响;测定了存在于某些药物制剂中的强心甙类的含量。测定方法:在严格控制条件下应用改进的 Baljet 颜色反应。并以毛地黄毒素为代表研究了最大吸收的各种条件。最佳条件是:甲醇溶媒,苦味酸和碱量是最终反应混合物的0.25%,比色时间为加入试剂后20—35分钟之间,温度20—25℃,波长494mμ.

唐志书[2](2010)在《伴生物质对三七总皂苷生物药剂学特性影响的研究 ——中药提取物伴生物质的生物药剂学特性及其制剂学意义研究(Ⅰ)》文中研究表明鉴于中药物质基础的复杂性,中药提取物是一个具有大量非线性、多变量及相关数据特征的复杂化学体系,其中蕴藏有非常丰富的生物医学信息。我们借鉴国际医药界关于“植物药的可比性评价”技术体系,提出:中药提取物可分为基本活性物质与伴生物质,基本活性物质与其制剂的治疗特性完全或大体相关联;伴生物质可分为附加和无活性副产物。附加物质可增强或减弱基本活性物质的作用;无活性副产物无药理作用,其存在往往是不期望的。伴生物质可改变基本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从而影响其生物药剂学参数,特别是影响活性物质从药物处方或植物提取物中溶出和进一步吸收。如何使中药精制产物获得有利于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性质,是本课题设计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也就是说药物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与药物的吸收等体内过程有一定的相关性。本课题尝试研究不同伴生物质对基本活性物质生物药剂学的影响,探索建立不同伴生物质与基本活性物质组合物的物理化学参数表征方法,引入物理化学参数作为中药提取分离过程与中药提取物的评价指标。以不同伴生物质组成的三七总皂苷为研究对象,将三七提取物视为基本活性物质(总皂苷)与伴生物质(糖、无机成分、氨基酸、微量元素、甾醇类、黄酮类等)两部分组成。首先参照总皂苷的经典提取分离方法以分离基本活性物质(总皂苷),采用正向剔除法逐步减少伴生物质。采用乙醇提取,大孔树脂、活性炭、氧化铝柱吸附分离纯化,建立了不同伴生物三七总皂苷的制备方法;并建立了不同伴生物三七总皂苷中主要成分的HPLC测定法与伴生物质的定性分析方法以及不同伴生物三七总皂苷指纹图谱研究方法,为制备稳定、均一的不同伴生物的三七总皂苷提供了保障。其次,建立了中药提取物的黏度、电导率、浊度、pH值等物理化学参数的测定方法,测得不同伴生物值三七总皂苷的黏度、电导率、浊度、PH值均有一定的差异,从实验数据来看,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不同精制纯化前后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可能就是伴生物质去除这一微观过程的综合表征,为发现中药精制产物获得有利于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性质寻找更加合适的中药药效物质分离评价体系提供了依据。接下来进行了“伴生物质”对“基本活性物质”生物药剂学的影响研究,从4个不同伴生物组成的三七皂苷样品中所得的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动力学参数可知,不同伴生物质对三七总皂苷在体内的吸收、消除影响较大。且有一共同规律即随着样品中皂苷纯度的增加,伴生物质的减少,皂苷类成分在体内的峰浓度及药时曲线下的面积均降低。这一研究结果提示三七总皂苷中的伴生物质能影响其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最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建立模型发现对物理化学参数(X)与活性物质主成分含量(Y)的相关性,物理化学参数(X)与药动学参数组成(Z)的相关性进行了数据挖掘。结果表明:(X)与(Y),(X)与(Z)的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建模拟合相关系数都在0.95以上。为建立中药提取物的物理化学参数评价体系的可行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本文从伴生物质对三七总皂苷的生物药剂学的影响,不同伴生物质组成的三七总皂苷的理化参数以及理化参数与伴生物质、三七总皂苷生物利用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创新之处在于:(1)首次对中药提取物由“基本活性物质与中药伴生物质组成”创新思想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2)建立了不同伴生物三七总皂苷的主要理化参数的测定方法;(3)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化学方法对理化参数与伴生物质、三七总皂苷生物利用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挖掘,探索了建立中药提取物的物理化学参数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李琰[3](2008)在《雷公藤组织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及其代谢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雷公藤是一种重要的杀虫植物和传统的中药材,近年来在医用和农用无公害新型杀虫剂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使野生雷公藤资源盲目的开采利用而急剧减少。为保护雷公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实现雷公藤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和满足人们的需求,通过组织培养的方式来生产雷公藤的有用次生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以雷公藤一年生枝条扦插形成的根、茎、叶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经多次继代培养后选择疏松型愈伤组织建立悬浮细胞系和不定根培养体系,探讨外植体、培养基各种成分、培养条件、前体物质、诱导子等对悬浮细胞、不定根的生长和雷公藤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雷公藤愈伤组织诱导及培养条件优化雷公藤的外植体种类、基本培养基类型、激素浓度及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有显着的影响。根、茎、叶3种外植体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6种基本培养基中MS诱导率最高;单独添加2,4-D时以1.0 mg/L诱导率最高,为47.37%;单独添加NAA时以2.0 mg/L诱导率最高,为36.32%,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KT或6-BA的配合使用时明显提高出愈率,最佳培养基及激素组合为MS+1.0 mg/L 2,4-D +0.51.0 mg/L KT,愈伤组织诱导在90%以上。以3种不同来源的愈伤组织进行继代培养,研究愈伤组织生长与内酯醇及生物碱积累的关系,探讨基本培养基类型、激素浓度及组合、预防褐变等对愈伤组织生长及对内酯醇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继代多次后,根愈伤组织逐渐变的疏松、颗粒状,而茎、叶愈伤组织致密、呈块状,褐化严重。根愈伤组织增长量、内酯醇含量也明显高于茎、叶愈伤组织,而叶愈伤组织中生物碱的含量明显高于根、茎愈伤组织中的含量;7种基本培养基中6,7-V的愈伤组织增长量最大,White培养基有利于内酯醇和生物碱的积累,但愈伤组织增长量较低;不同浓度2,4-D、NAA及与KT、6-BA组合表明,1.0 mg/L 2,4-D+0.5 mg/L KT明显促进愈伤组织生长和生物碱的形成,而4.0 mg/L NAA+0.5 mg/L 6-BA有利于愈伤组织中内酯醇的合成;培养基中加入510 mg/LAgNO3,不仅能明显抑制愈伤组织褐变,也明显提高内酯醇含量。暗光培养的愈伤组织增长量、内酯醇及总生物碱含量均较高,且褐化程度较轻。培养到第50天愈伤组织增长量达到最大值,第55天时内酯醇含量达到最大值,生物碱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升高。2.雷公藤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和优化及对内酯醇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以根愈伤组织建立了悬浮系,研究基本培养基类型、继代时间、接种密度、pH值和添加7种氨基酸、10种非生物诱导子和7种前体物质对细胞的生长和内酯醇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悬浮细胞在NT培养基的增长量最高,MS适合进一步继代培养,在White培养基上内酯醇和总生物碱的含量最高;最佳接种密度为812 g/L,最适继代时间为3035 d,培养55天时收获细胞。培养液pH值为5.8时,细胞增长量最大,内酯醇在pH值为6.4时最高,pH值为5.2时总生物碱最高。培养基中天冬氨酸、酪氨酸、精氨酸和丝氨酸的加入明显抑制雷公藤细胞的生长,且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加入苯丙氨酸、蛋氨酸和半胱氨酸等在低浓度时能促进细胞的生长。7种氨基酸均能不同程度的促进内酯醇的合成,其中精氨酸1mmol/L和半胱氨酸2 mmol/L时,内酯醇含量较对照提高了3.2倍和2.8倍。除半胱氨酸明显抑制生物碱的合成以外,其他氨基酸的加入对雷公藤生物碱的合成均起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蛋氨酸0.5 mmol/L时,雷公藤不仅生物碱含量较对照提高了1.5倍,内酯醇含量也较对照提高了2.3倍。非生物诱导子中,大豆蛋白、水杨酸、水解酪蛋白、谷氨酰胺、酸水解干酪素和甲醛抑制细胞的生长,矮壮素、乙酸钠、酵母提取物和苯甲酸钠在低浓度时对细胞的生长起促进作用。除酸水解干酪素抑制内酯醇的合成以外,其他均对内酯醇的合成起促进作用,其中谷氨酰胺2 mmol/L和大豆蛋白1 g/L时,内酯醇含量较对照提高了2.4倍和2.9倍。除水杨酸明显抑制生物碱的合成以外,其他诱导子的加入对雷公藤生物碱的合成均起促进作用,其中酵母提取物2 g/L时,雷公藤生物碱含量较对照提高了1.3倍。甲醛浓度为1.0 mL/L时,虽然细胞增长量仅为对照的77%,但内酯醇含量为对照的2倍,总生物碱含量为对照的1.2倍。前体物质中,除桂皮酸对雷公藤细胞的生长起抑制作用外,其他前体物质在低浓度时对细胞的生长起促进作用。除丙二酸抑制内酯醇的合成以外,其他前体物均对内酯醇的合成起促进作用,其中桂皮酸10 mg/L时,较对照提高了2倍;异戊二烯10 mL/L内酯醇为对照的2.5倍,总生物碱含量为对照的1.5倍,而细胞的增长量下降并不明显,为对照的96%。柠檬酸、桂皮酸和丙酮酸对雷公藤生物碱的合成起抑制作用,丙二酸、苹果酸和酒石酸在低浓度时对雷公藤生物碱的合成起促进作用,其中丙二酸浓度为2.0 mmol/L细胞内总生物碱含量为对照的2倍。3.雷公藤不定根培养体系的建立和优化及对内酯醇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以悬浮细胞诱导不定根,建立不定根摇瓶培养体系,研究培养液中营养元素的消耗规律,探讨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碳源及有机物和生物诱导子等对不定根生长和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在悬浮细胞中,加入4.0 mg/L NAA,可诱导产生不定根,经过多代培养,形成了稳定的雷公藤不定根培养体系,检测不定根中内酯醇含量为悬浮细胞的2.1倍,为根皮粉中的4.5倍。经对NT培养基中大量元素的消耗动态研究,不定根进入快速生长期后,氮、磷、钾元素含量明显不足导致生长进入停滞期;当NO3-/NH4+与NT培养基一致并维持不变时,随着培养基中氮浓度的提高,雷公藤不定根增长量急剧上升,当总氮浓度为50 mmol/L时,增长量达到最大值。当总氮浓度为30 mmol/L时,内酯醇和总生物碱含量达最大值。在NO3-/NH4+为9︰1时,不定根增长量最大,内酯醇含量与NT培养基氮源比例基本一致时最高;只有铵态氮的情况下,不定根中总生物碱的含量为最高。不定根增长量随着PO43-、K+、Ca2+和Mg2+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内酯醇含量在K+浓度为NT培养基的1.3倍时,Ca2+浓度为NT培养基的2/3时,达到最大值,内酯醇含量随着PO43-浓度的升高而升高,NT培养基中Mg2+浓度即可使内酯醇含量达到最大值;NT培养基中PO43-、K+、Ca2+和Mg2+浓度即可使总生物碱含量达到最大值。微量元素中,NT培养基中Fe2+、Zn2+和Cu2+即可满足雷公藤不定根的生长,2倍Mn2+浓度可使雷公藤不定根的生长量达最大值,在试验范围内,Na2MoO4浓度越高不定根增长量越高,培养基中缺乏H3BO3、KI和CoCI2不影响雷公藤不定根的生长;Fe2+浓度为正常标准的1/3时,内酯醇和总生物碱的积累达到最大值;在试验范围内内酯醇和总生物碱的含量随Mn2+浓度的升高而升高;Zn2+盐浓度的2倍可使内酯醇的积累达到最大值,而生物碱的积累在该试验范围内随着Zn2+盐浓度的升高而升高;Cu2+盐浓度的2倍可使内酯醇和生物碱的积累达到最大值;H3BO3的加入对内酯醇及总生物碱的合成起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培养基中缺乏KI时不影响生物碱的合成,内酯醇的含量随着KI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培养基中缺乏CoCI2并不影响内酯醇的合成,在NT培养基正常标准的2倍时,生物碱的含量最高;培养基中缺乏Na2MoO4有利于不定根中内酯醇和生物碱的合成,不定根中内酯醇和生物碱的含量随着钼酸钠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碳源中,适合不定根生长、内酯醇形成的碳源为蔗糖,适合生物碱积累的碳源为葡萄糖;适合雷公藤不定根生长的蔗糖浓度为45 g/L,不定根中内酯醇和生物碱含量在蔗糖浓度为20 g/L时最高。7种有机物中,NT培养基中的正常标准的肌醇和VB1,即可使雷公藤不定根增长量、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达到最大值。加入0.5 mg/L的烟酸可使内酯醇的含量达到最大值,但烟酸的加入对不定根中生物碱的合成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当VB6浓度为1mg/L,不定根增长量、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达到最大值。在试验范围内,不定根增长量、内酯醇含量随着甘氨酸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生物碱含量在甘氨酸浓度为1 mg/L时,达到最大值。叶酸和生物素的加入并不影响雷公藤不定根的生长,但在叶酸浓度为1 mg/L时,可使内酯醇及生物碱的含量达到最大值。生物素在0.5 mg/L时,内酯醇含量达到最大值,在1 mg/L时,生物碱的含量达到最大值。采用7种生物诱导子分别处理雷公藤不定根,均能促进不定根中内酯醇和生物碱的合成,并且对不定根的生长均没有明显影响,其中链霉菌和苹果炭疽病菌效果最好。经苹果炭疽病菌处理的雷公藤不定根中内酯醇的含量达88.65μg/gDW,为对照(39.62μg/gDW)的2.2倍,生物碱含量达6.09 mg/g DW,为对照(3.02 mg/gDW)的2倍。诱导子的作用效果与诱导子浓度、诱导子作用时间及不定根的生长状态有关。对苹果炭疽病菌来说,诱导子作用的最适浓度为每毫升培养基含糖100μg/mL;不定根在对数生长末期对诱导作用最敏感;在加入诱导子15 d后收获不定根,不定根中的内酯醇含量最高,而生物碱含量随诱导子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在不同体积的三角瓶中,按三角瓶体积的2/5加入培养液,随着三角瓶体积的增大,雷公藤不定根增长量略有下降, 1 L和5 L的三角瓶中不定根增长量分别下降2.92%和6.57%,而不定根和培养液中的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差异不明显。内酯醇和生物碱均为分泌型,在过滤不定根后的培养液中内酯醇占每瓶内酯醇总量的56%,总生物碱占每瓶总量的65%。4.雷公藤组培产物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及杀虫活性研究建立了在同一提取物中同时测定雷公藤内酯醇和总生物碱的方法。内酯醇的检测范围为1100μg/ mL,(R2= 0.9999);雷公藤总生物碱在5-100μg/ mL范围内线性关系较好(R2= 0.9998);在同一提取液中,雷公藤内酯醇和总生物碱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72%(RSD=0.975%)、100.33%(RSD=2.56%)。不同组织培养产物提取液对3龄小菜蛾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和毒杀作用,其中不定根培养物提取物处理后每天的小菜蛾体重增加量均成了负值,72 h后70%左右已经死亡,存活的试虫体重比试验前下降了18.33%。5.雷公藤再生体系建立及组培快繁研究以雷公藤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体细胞胚的发生过程和植株再生、芽苗增殖的影响因素。组织学观察表明,雷公藤体细胞胚起源于愈伤组织内部的单细胞,发育历程与合子胚相似。在愈伤组织再生中,NAA较2,4-D效果好, 6-BA优于KT,NAA与6-BA配合使用明显提高再生率。6种培养基中,MS和B5的愈伤组织再生率达100%,在0.1 mg/L NAA+1.0 mg/L 6-BA的MS培养基上,不仅愈伤组织再生率达100%,而且每块愈伤组织平均形成芽数也比较多。胚性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过程中,植株再生率和愈伤组织分化形成的小苗数,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再到低的过程。以继代八个月到一年之间的胚性愈伤组织的再生能力最强,达100%。雷公藤胚性愈伤组织在继代20个月后已经丧失分化能力。再生苗茎段增殖以1/2MS+2.0 mg/L IBA为好,生根培养以1/2MS+2.0 mg/L IBA+0.5 g/L活性炭较好,生根率达100%。移栽至珍珠岩与腐殖质土(1︰1)的混合基质中成活率达96%。

高玉红[4](2006)在《麻黄愈伤组织高效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抗盐胁迫研究》文中提出以草麻黄幼苗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激素配比、盐浓度下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及其麻黄碱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激素配比对麻黄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增殖具有较大影响。生长素2,4-D较IAA先诱导出愈伤组织;而细胞分裂素6-BA对愈伤组织诱导效应要优于KT,在0.5mg/l 6-BA+1.0mg/l 2,4-D的培养基上的诱导率达94.8%。以草麻黄幼叶为外植体时,在MS附加1.0mg/l KT+1.0mg/l 2,4-D的培养基上诱导率最高;而下胚轴则在附加1.0mg/l 2,4-D+0.5mg/l 6-BA上的诱导率最高,达94.8%,高于幼叶和幼根的诱导率。以中麻黄幼叶为外植体时,在MS附加0.1mg/l KT+1.0mg/l 2,4-D和附加2.0mg/l 2,4-D+0.5mg/l 6-BA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76.9%和76.7%,较附加0.5mg/l KT+0.2mg/l 2,4-D的高出27.7%和27.4%(p<0.01);而下胚轴在MS+2.0mg/l 2,4-D+0.5mg/l 6-BA培养基上的诱导率最高,达88.7%。2.较高浓度的蔗糖(30g/l)有利于麻黄愈伤组织诱导,在MS附加1.0mg/l KT+1.5mg/l 2,4-D的培养基诱导率最高,达88.1%。在附加2.0mg/l 6-BA+0.2mg/l IAA的培养基上,蔗糖浓度为25g/l和30g/l时,愈伤组织增殖阶段的成活率最高,均达100%,比蔗糖浓度为40g/l高出4.5%(p<0.05)。琼脂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影响不明显。3.麻黄在不同光质条件下均能诱导产生愈伤组织,诱导率表现为:黄光>蓝光>红光>白光>绿光>黑暗。在MS附加1.0 mg/l KT+1.5mg/l 2,4-D的培养基上,黄光下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89.6%,比黑暗培养条件下高出81.0%(p<0.01)。较附加2.0mg/l 6-BA+0.2mg/l IAA和2.0mg/l 2,4-D+0.5mg/l 6-BA的分别高出3.7%和1.2%。4.不同光质下愈伤组织的增殖效应也存在差异,蓝光下麻黄愈伤组织成活率最高,达90.4%,较黑暗条件下的成活率高出55.3%(p<0.01)。30d后测其直径,各光质条件下愈伤组织增殖均比较明显,其中蓝光下增殖倍数最大,为12倍。5.在NaCl胁迫下,麻黄愈伤组织同其植株一样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在愈伤组织生长初期,盐分处理下愈伤组织生长不明显。而培养12~15d后,在NaCl浓度为1.0g/l、2.0g/l和4.0g/l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均能够正常生长;而在6.0g/l、8.0g/l和10.0g/l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生长缓慢,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

二、毛地黄叶及其制剂中个别甙类的微量测定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地黄叶及其制剂中个别甙类的微量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伴生物质对三七总皂苷生物药剂学特性影响的研究 ——中药提取物伴生物质的生物药剂学特性及其制剂学意义研究(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中药组分研究现状
        1.1 中药组分分类
        1.2 中药组分的体外存在形态
        1.3 中药药效组分的体内存在形态
        1.4 中药伴生物质对药效组分的生物药剂学影响
        1.5 中药组分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二章 中药组分分离研究进展
        2.1 分离科学与现代分离科学
        2.2 现代分离科学的特点
        2.3 现代分离科学研究的内容
        2.4 中药分离科学现状
    第三章 立题依据
        3.1 理论依据
        3.2 科学原则的提出
        3.3 研究内容
        3.4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四章 三七总皂苷不同伴生物制备工艺研究
        4.1 三七研究概况
        4.2 不同伴生物三七总皂苷制备工艺研究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伴生物三七总皂苷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5.1. 仪器与试剂
        5.2 主要伴生物质初步定性研究
        5.3 不同伴生物三七总皂苷含量测定研究
        5.4 不同伴生物三七总皂苷指纹图谱研究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不同伴生物三七总皂苷主要物理化学参数测定研究
        6.1 黏性系数的测定
        6.2 电导率的测定
        6.3 浊度的测定
        6.4 pH值的测定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不同伴生物三七总皂苷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7.1 材料与仪器
        7.2 方法与结果
        7.3 数据分析
        7.4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理化参数—伴生物质—生物利用度数据的初步挖掘
        8.1 数据整理
        8.2 数据挖掘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雷公藤组织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及其代谢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组织培养生产次生代谢物质的研究进展
        1.1.1 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
        1.1.2 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物质
        1.1.3 植物组织培养物中次生代谢产物的调控
    1.2 植物次生代产谢产物与植物源农药
        1.2.1 植物体中存在有防御功能的次生代谢物质
        1.2.2 生物技术在植物性杀虫剂研究开发中的应用
    1.3 雷公藤的研究概况
        1.3.1 雷公藤的生物学特性及资源分布
        1.3.2 雷公藤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1.3.3 雷公藤的杀虫作用研究概况
        1.3.4 雷公藤代谢产物的化学合成及生物合成的基因修饰
        1.3.5 雷公藤组织培养生产次生代谢研究进展
    1.4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雷公藤愈伤组织诱导及培养条件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主要仪器、试剂和药品
        2.1.4 雷公藤愈伤组织中内酯醇和总生物碱的提取检测(参见第五章)
        2.1.5 数据处理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植物生长素类对雷公藤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2 植物生长素类与6-BA 和KT 配合使用对雷公藤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3 不同培养基对雷公藤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4 不同外植体对雷公藤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5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雷公藤愈伤组织生长和内酯醇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2.2.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生长和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2.2.7 抗褐变剂对雷公藤愈伤组织生长和内酯醇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雷公藤愈伤组织诱导
        2.3.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雷公藤愈伤组织生长和抗褐变的影响
        2.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雷公藤愈伤组织生长和抗褐变的影响
        2.3.4 褐变剂对雷公藤愈伤组织生长和内酯醇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2.3.5 光照对雷公藤愈伤组织生长和内酯醇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第三章 雷公藤细胞培养生产内酯醇及生物碱的代谢调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主要仪器、试剂和药品
        3.1.4 雷公藤细胞中内酯醇和总生物碱的提取检测(参见第五章)
        3.1.5 数据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培养基类型对细胞生长和内酯醇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2.2 培养时间对雷公藤细胞生长和内酯醇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2.3 不同接种量对雷公藤细胞生长的影响
        3.2.4 培养液pH 值对雷公藤细胞生长和内酯醇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2.5 不同装液量对雷公藤细胞生长和内酯醇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2.6 不同前提物质、诱导子及其浓度对雷公藤细胞生长和内酯醇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添加前体物质对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3.2 添加诱导子或刺激剂对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第四章 雷公藤不定根培养体系建立和生产雷公藤内酯醇及生物碱的代谢调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主要仪器、试剂和药品
        4.1.4 雷公藤不定根中内酯醇和总生物碱的提取检测(参见第五章)
        4.1.5 数据处理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雷公藤不定根的诱导及稳定性培养
        4.2.2 培养时间对雷公藤不定根生长和内酯醇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4.2.3 不定根悬浮培养过程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消耗的变化
        4.2.4 大量元素对雷公藤不定根生长和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4.2.5 微量元素对雷公藤不定根生长和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4.2.6 碳源及其浓度对不定根生长和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4.2.7 有机物对雷公藤不定根生长和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4.2.8 生物诱导子对雷公藤不定根生长和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4.2.9 硝酸银对雷公藤不定根生长和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4.2.10 摇瓶体积放大对不定根生长和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雷公藤不定根发生因素的探讨
        4.3.2 培养基成分对雷公藤不定根的生长及有效成分含量
        4.3.3 生物诱导子对雷公藤不定根的生长及有效成分含量
第五章 雷公藤组培产物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及杀虫活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主要仪器、试剂和药品
        5.1.4 数据处理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内酯醇和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5.2.2 样品提取方法的选择
        5.2.3 不同类型雷公藤样品中内酯醇及总生物碱的测定
        5.2.4 不同类型雷公藤样品对小菜蛾幼虫的毒杀作用
        5.2.5 不同类型雷公藤样品对小菜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雷公藤再生体系建立及组培快繁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数据处理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雷公藤愈伤组织类型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6.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雷公藤愈伤组织植株再生的影响
        6.2.3 6-BA 和NAA 水平及活性炭对雷公藤愈伤组织植株再生的影响
        6.2.4 不同培养基对愈伤组织植株再生的影响
        6.2.5 雷公藤体细胞胚发生的组织学观察
        6.2.6 不同培养基对雷公藤腋芽萌芽和生长的影响
        6.2.7 培养时间对雷公藤胚性愈伤组织植株再生的影响
        6.2.8 雷公藤胚性愈伤组织分化潜力丧失研究
        6.2.9 雷公藤胚性愈伤组织再生植株变异及其稳定性研究
        6.2.10 雷公藤芽苗的增殖
        6.2.11 不同浓度活性炭对雷公藤芽苗生根的影响
    6.3 讨论
        6.3.1 不同培养基对愈伤组织雷公藤植株再生的影响
        6.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雷公藤愈伤组织植株再生的影响
        6.3.3 雷公藤胚性愈伤组织植株再生及其稳定性
        6.3.4 活性碳添加量对雷公藤芽苗生根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的创新点
    7.3 突破性进展
    7.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5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4)麻黄愈伤组织高效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抗盐胁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1.1.1 种质资源的保存与交换
        1.1.2 组织培养育种
        1.1.2.1 脱毒及离体快繁
        1.1.2.2 花药培养和育种
        1.1.2.3 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1.1.2.4 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
        1.1.2.5 植株的遗传转化
    1.2 植物组织培养影响因素研究
        1.2.1 植物激素
        1.2.2 碳源
        1.2.3 基本培养基
        1.2.4 培养条件
        1.2.5 基因型
    1.3 麻黄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1.3.1 麻黄离体培养的器官再生
        1.3.2 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
        1.3.3 细胞悬浮培养
    1.4 离体培养法生产麻黄碱
第二章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思路和内容
    2.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及内容
        2.2.2.1 外植体处理
        2.2.2.2 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培养基组分
        2.2.2.3 愈伤组织增殖培养条件
        2.2.2.4 不同光质的光谱扫描
        2.2.2.5 激素配比试验
        2.2.2.6 NACL 胁迫对麻黄愈伤组织的影响
        2.2.3 愈伤组织中麻黄碱含量的测定
        2.2.3.1 试验材料
        2.2.3.2 试验方法
        2.2.3.2.1 试验仪器和试剂
        2.2.3.2.2 色谱条件
        2.2.3.2.3 样品及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第三章 麻黄愈伤组织的诱导
    3.1 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1.1 不同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1.2 不同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1.3 不同激素配比对不同麻黄种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3.2 不同蔗糖浓度对麻黄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3 不同琼脂量对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4 不同光质对麻黄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5 光周期及光强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3.6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麻黄愈伤组织的增殖
    4.1 激素配比对麻黄愈伤组织的增殖状况的影响
        4.1.1 不同激素配比对麻黄愈伤组织块增殖直径的影响
        4.1.2 2,4-D 浓度对麻黄愈伤组织相对生长量及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
    4.2 蔗糖浓度对麻黄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4.3 不同光质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4.4 温度和光照对愈伤组织继代的影响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NACL 胁迫对麻黄愈伤组织扩增及其内含物的影响
    5.1 不同NACL 浓度对麻黄愈伤组织形态的影响
    5.2 不同NACL 浓度下麻黄愈伤组织的相对生长量(RG)及其相对生长速率(RGR)
    5.3 NACL 胁迫下麻黄愈伤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5.4 NACL 胁迫对麻黄愈伤组织膜透性的影响
    5.5 NACL 胁迫下麻黄愈伤组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5.6 NACL 胁迫下麻黄愈伤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5.7 碱含量的测定
        5.7.1 波长的选择
        5.7.2 精密度试验
        5.7.3 重复性试验
        5.7.4 样品测定
    5.8 小结与讨论
图版
图片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四、毛地黄叶及其制剂中个别甙类的微量测定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毛地黄叶及其制剂中个别甙类的微量测定方法[J]. 刘静民. 中草药通讯, 1976(03)
  • [2]伴生物质对三七总皂苷生物药剂学特性影响的研究 ——中药提取物伴生物质的生物药剂学特性及其制剂学意义研究(Ⅰ)[D]. 唐志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3]雷公藤组织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及其代谢调控研究[D]. 李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4]麻黄愈伤组织高效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抗盐胁迫研究[D]. 高玉红. 甘肃农业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毛地黄叶及其制剂中单个苷的微量测定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