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林陨石锂同位素相对丰度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肇辉[1](1977)在《吉林陨石锂同位素相对丰度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 陨石、地球、太阳、恒星和宇宙线中锂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不仅可为阐明太阳系锂的起源提供一定依据,而且对于了解太阳系历史中的天然核作用过程和天体化学过程也具有一定价值。 各类陨石的锂同位素组成,已用经典质谱法、二次离子质谱法和热离子质谱法进行了研究。经典质谱法与热离子质谱法的结果表明,石陨石的锂同位素组成在实验
欧阳自远,谢先德,王道德[2](1978)在《吉林陨石形成和演化的轮廓》文中认为 吉林陨石雨的研究,通过现场考察和有关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化学组成、微量元素成分、有机质和生命前期的化学演化、同位素地质年龄、稳定同位素的组成和变异、宇宙成因核素、物理力学性质、空间及大气层内的轨道、陨落过程的力学以及熔壳形成的环境等方面的初步研究,我们将吉林陨石的形成演化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图1)。
张培善[3](1978)在《吉林陨石雨物质成分研究并讨论其对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的启示》文中指出 吉林陨石雨陨落面积近500平方公里(图1),搜集到陨石150余块,重近2700公斤,获得世界上最大的石陨石标本(吉林Ⅰ号陨石重1770公斤)。(照片1、2)。吉林陨石雨的陨石分布,由西而东在宏观上反映出一定的规律性:1.陨石标本由西而东,体积(或重量)逐渐减小(或少);2.陨石表面的气印由极发育到不发育直到极不发育,表面只有定向明显的流纹线;3.陨石表面由平滑到粗糙;4.陨石熔壳由厚变薄;5.陨
洪阿实[4](1979)在《质谱技术在地球科学与空间科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述了质谱技术在地球科学与空间科学中的应用。对所涉及的主要应用领域(同位素年代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陨石与月球研究、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等)作了简要的评介。介绍了地球科学与空间科学中的质谱技术,包括:超微量稀有气体的质谱技术;气体精密同位素分析;气体成份分析;微量固体同位素分析;固体元素分析及有机质谱分析等。并就若干问题作了初步讨论。
王道德,欧阳自远[5](1979)在《我国某些球粒陨石物质组成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 据统计,我国现已收集27次石陨石及24次铁陨石(图1)。如图1所示我国陨石的分布与人口密度出现正比关系。石陨石多为普通球粒陨石,其中最大的为吉林陨石雨,共收集到约2500公斤样品。铁陨石中最大的是新疆铁陨石,重约30吨,按其重量居世界第三位。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已发表的部分资料和笔者的室内工作,对我国部分球粒陨石的物质成分、化学-岩石类型及其形成和演化历史进行初步探讨。
李贺臣,杜向荣[6](1986)在《肇东陨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84年10月25日15时,在黑龙江省肇东县境内坠落了两颗陨石,一颗落地后即碎成多块,另一颗形貌保持完整,重约14公斤。陨石基体部分呈灰色,表面有厚约1毫米的黑色熔壳。经研究,陨石的化学成分,主要化学参数,稀土元素,主要矿物成分和结构特征等与吉林陨石和普通H型球粒陨石大体相同,但局部特征也有某些变化。在陨石中见有26种矿物,主要硅酸盐矿物为贯橄榄石和古铜辉石;主要金属矿物为铁纹石、镍纹石和陨硫铁等。陨石具有典型而复杂的球粒结构,如全晶球粒、玻晶球粒、隐晶球粒和玻璃球粒等。球粒轮廓清晰,大小不等,最大者达5毫米,一般0.2至1毫米。球粒含量约占44%。陨石具显着的热变质(重结晶,脱歧化、金属扩散等)和冲击形变(晶体碎裂、弯曲、玻状消光等)现象。稳定同位素分析,δO18值为+6.3(?);δS34值为+0.31(?)。氧、硫同位素没有分馏现象。陨石稳定同位素成分与月岩和地球玄武岩大体相同,表明它们同来源于太阳系的星云物质。陨石中不相容矿物(如橄榄石与石英)的共生,复杂的原生、次生结构特征,以及矿物形成顺序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反映了陨石的形成与演化历经了复杂而特殊的物理化学环境,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王桂琴[7](2006)在《Mg同位素组成的高精度测定及其在地外物质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1)Mg同位素组成高精度测定实验方法的建立;(2)陨石Mg同位素组成的测定及其天体化学意义,(3)陨石的全岩化学组成分析和宁强碳质球粒陨石的分类研究。 1、Mg同位素组成高精度测定实验方法的建立 本项研究建立了适用于陨石和其他类似岩石样品Mg同位素组成高精度测定的实验方法,δ26Mg和δ25Mg的分析精度(2σ)分别好于0.14‰和0.08‰。除陨石全岩和熔壳样品用常规的酸溶法溶样外,球粒陨石中的单个集合体(如富Ca,Al包体、球粒、蠕虫状富橄榄石集合体)等微小样品用微量溶样器溶解。样品溶液中Mg与其它元素的分离采用AG50W-X12阳离子树脂。纯化后的Mg溶液用多接受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MC-ICPMS)精确测定其同位素组成。 (1)Mg的化学分离:通过一系列条件试验,确定了分离Mg的最佳流程和条件。条件试验的内容包括采用HCl,HNO3和有机溶剂作为淋洗液的实验和对比,以及淋洗液的酸浓度及树脂量和树脂高度对Mg的提纯的影响等。试验过程中连续分段接取淋出液(2-5ml),并用ICP-MS测定Mg和其它干扰元素的含量。最后对确定的流程进行重复性实验,结果证实具有好的重现性,并且Mg的回收率>98%。 (2)Mg同位素的MC-ICPMS测定:通过对国际标样SRM980、国家标样GSB和实验室标样IGGCAS三种标准的测定,确定仪器的Mg同位素分馏系数β=0.5177,接近同位素平衡分馏的理论值。对实验室高纯水,硝酸中的Mg同位素干扰进行了测定,其对Mg同位素比值的影响约为0.1‰,并通过扣除本底和标准-样品-标准夹层测量技术,将其影响减少到可忽略程度。Mg分离流程对Ni的分离效果不理想,为此采用不同比例的Mg/Ni混合溶液进行模拟实验,MC-ICPMS测定表明Mg/Ni比<1:2时,溶液中的Ni不会对δ26Mg和δ25Mg测定值产生影响,它们的变化小于长期外部精度0.14‰和0.08‰。此外,研究了标准溶液与样品溶液的Mg浓度差异对Mg同位素比值测定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如果标准溶液中Mg的浓度为1ppm,则样品溶液中Mg的浓度控制在0.3-3ppm的范围应为最佳。 通过对相同样品的化学分离重复实验,以及Mg溶液的仪器重复测定,证明
邱纯一,霍卫国,王子树,傅道韫[8](1979)在《我国质谱分析三十年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前言质谱学的发展是从发现和研究低压放电管中的阳极射线开始的。1886年德国物理学家E.Goldstein在低压放电管中发现阳极射线。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Thomson证明了阳极射线是带正电的离子流。为了继续研究阳极射线的性质,1910年他提出了测定正的带电粒子的抛物线方法,并制成了一台测定正的带电粒子的质荷比的仪器。这就是第一台质谱仪器,他用这台仪器发现氖是由两种质量的粒子组
仝记[9](2020)在《云南西双版纳曼桂陨石的岩石矿物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一块降落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陨石,已被国际陨石命名委员会命名为曼桂陨石。目前世界上已收集的陨石中,目击降落型陨石相对较为少见。由于新降落,受地球风化较轻,因此,降落型陨石一直是陨石研究的热点。本文使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等科学仪器,对曼桂陨石进行科学研究。岩石结构观察表明,该陨石发生较强的重结晶作用,但保留了残余球粒结构,球粒轮廓已经变得模糊,基质几乎全部发生了重结晶,陨石内次生长石颗粒粗大,广泛分布在球粒内和其他硅酸盐矿物间隙。该陨石的主要矿物组合是橄榄石、低钙辉石、斜长石、铁纹石、镍纹石和陨硫铁等。根据电子探针分析,橄榄石平均成分,Fa值为24.3,低钙辉石平均成分,Fs=20.5,Wo=1.4,Fa和Fs的相对标准偏差(PMD)均小于5,镍纹石中平均Ni含量为22.3wt.%,铁纹石中平均Ni含量为4.93wt.%。在薄片中发现数条冲击熔脉,且在局部发现熔球状陨硫铁集合体,陨石内硅酸盐矿物破碎严重,局部有马赛克消光现象。综合分析,该陨石为普通球粒陨石,化学群为L群,岩石类型为6型,风化程度W1,冲击程度S4。另外,通过对曼桂陨石的熔壳进行研究,分析了曼桂陨石的熔壳特征。该陨石具有完整的熔壳。熔壳具有三层结构,最外层为玻璃质层,中间为部分熔融层,里层为广泛分布枝状富陨硫铁细脉层。观察分析,陨硫铁细脉主要发布在橄榄石中。根据不同矿物膨胀系数比对,作者认为熔壳内陨硫铁细脉的成因是橄榄石易形成脆性断裂,高温融化的陨硫铁熔体渗透充填到橄榄石裂隙所致。此外,对次生熔壳内矿物和陨石内部矿物进行对比研究,经过数据分析得出橄榄石中的FeO、TiO2、MnO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辉石中的FeO、TiO2、Cr2O3、MnO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说明熔壳中部分熔融的橄榄石、辉石中发生了高温还原作用。通过和铁纹石共生的镍纹石中心镍含量和镍纹石宽度测量,得出陨石母体冷却速率大于100℃/Ma。结合陨石岩石类型,对曼桂陨石内球粒重结晶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的球粒类型分析了球粒的重结晶过程,不同的球粒类型热变质产生的重结晶程度不同。普通球粒陨石作为陨石学研究的基础,尤其是对降落型陨石的详细研究,很可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认识,这对了解太阳系早期的历史和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梁英[10](2005)在《南极GRV 99027火星陨石的地球化学研究》文中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已回收到40,000多个陨石,其中火星陨石仅有33个。GRV 99027是由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第16次队(1999/2000年)在东南极格罗夫山蓝冰地区回收到的,是我国在南极发现的第一颗火星陨石,属于稀少的二辉橄榄岩质火星陨石(L-S型,仅有7个)。GRV 99027具有嵌晶结构、非嵌晶结构和冲击熔融袋结构等岩相学特征。它经历了很高的冲击变质作用(S4,30~45 G Pa,冲击后温度可能< 600℃),表现在:橄榄石和辉石出现波状消光,橄榄石具有平行面状裂理,斜长石熔长石化以及局部的冲击熔融袋。其风化程度低(W1)。陨石的矿物模式组成为:橄榄石(55 vol%)、辉石(37.5 vol%)以及少量熔长石(6 vol%)、铬铁矿和钛铁矿(1.5 vol%)以及微量的白磷钙石、陨硫铁等。矿物的化学成分相当均一:橄榄石(Fo69.1-76.6Fa23.4-30.9,平均Fo72.4Fa27.6),低钙易变辉石( En59.3-75.1Fs20.5-26.9Wo3.1-14.9 ,平均En68.6Fs23.5Wo8.0 ) ,高钙普通辉石(En46.6-53Fs13.1-16.1Wo31.9-37.8,平均En50.7Fs14.5Wo34.8),熔长石(An43.6-59.3Ab40.2-54.6Or0.5-1.8,平均An52.4Ab46.7Or0.8),磷酸盐化学成分均一。铬铁矿富Al、Mg、Fe,冲击熔融袋中有富Ca、Fe、Mg、Al的玄武质玻璃和强烈分带的橄榄石雏晶。橄榄石、辉石、熔长石不显化学分带现象。三辉石温度计给出的GRV 99027结晶时的平衡温度,为1000~1190℃(~1146℃)。根据矿物模式组成计算得到的GRV 99027的全岩化学成分与火星的平均成分及其他L-S陨石较为一致。GRV 99027的分异指数Fe/(Fe+Mg)(0.27)也与火星(0.25)和L-S陨石的分异指数一致(0.29~0.30)。GRV 99027的矿物REE配分型式和LREE亏损的全岩REE配分型式与其他L-S陨石ALHA 77005、LEW 88516、Y 793605基本相同,但GRV 99027的橄榄石和辉石具有负Ce异常(δCe,0.32~0.71),显示在陨落南极后受到了一定的陆地风化作用。L-S型陨石相同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及REE地球化学特征符合单一岩浆储库的渐进分离结晶模式:即橄榄石和铬铁矿发生初始结晶后,低钙辉石形成并嵌晶包裹堆积相,持续的结晶包括普通辉石的形成和随后斜长石的结晶,最后是演化晚期的矿物如白磷钙石、钛铁晶石和钛铁矿的晶出。GRV 99027中磷酸盐矿物的H同位素为:δD +1300~+4700‰,水含量为0.04~0.43 wt%,δD与水含量之间仅有微弱的负相关性。高的δD与其他火星陨石和火星大气的高δD一致,是磷酸盐矿物和火星壳的可交换储库发生同位素交换的结果。强烈的冲击作用造成陨石的水含量显着减少。GRV 99027的全岩氧同位素为:δ18O 3.97‰±0.07‰,δ17O 2.34‰±0.07‰,△17O为0.28‰,与火星陨石特别是L-S陨石ALHA 77005、LEW 88516、Y 793605、YA 1075的全岩氧同位素一致。氧经历了同位素质量分馏,是星云冷凝和行星形成过程中太阳星云里的不完全混合的结果。GRV 99027的矿物组合、结构构造、化学成分、H、O同位素组成、矿物和全岩的REE元素丰度和配分型式均与其他L-S陨石ALHA 77005、LEW 88516、Y 793605(甚至GRV 020090、YA 1075、NWA 1950)一致。已有资料表明,L-S陨石还具有相同的结晶年龄、溅射年龄,推测L-S陨石极可能起源于火星上的同一个地质单元,并由同一次冲击事件自火星上溅射出来。火星陨石的Sr、Nd、Pb和Os同位素资料与REE配分型式指明了四个不同的火星储库:以Shergotty代表的火星壳储库,L-S为代表的火星幔储库(还包括EETA 79001),DaG 476代表的亏损火星幔储库,以及Nakhlite、Chassigny群为代表的火星幔储库。L-S陨石ALHA 77005、LEW 88516、Y 793605中Sr、Nd、Pb和Os同位素组成十分一致(ISr 0.71026~0.71052,(εNd(T)=+8.2~+14.9,μ<5~5,γOs(0)~+4),起源于同一个LREE亏损的火星幔储库,GRV 99027就起源于这一储库,与其他L-S陨石经历了相同的岩浆作用后形成。根据L-S陨石的主量、微量元素和放射性同位素体系特征,将GRV 99027的形成过程概括为:(1)初始太阳星云发生连续吸积而形成火星。~4.5 Ga前,火星发生初始全球分异,岩浆洋发生快速结晶并分异形成不同的源区。(2)L-S陨石的火星幔源区(也是EETA 79001的源区)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岩浆,~180 Ma时结晶形成陨石。(3)小行星体与火星发生了强烈的碰撞,使L-S陨石被挖掘溅射出来(~4 Ma),并经受了较长的宇宙线照射,最后被地球轨道捕获而落入南极的不同冰盖上。(4)GRV 99027陨落在南极的格罗夫山地区,经历了风化蚀变作用。
二、吉林陨石锂同位素相对丰度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陨石锂同位素相对丰度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7)Mg同位素组成的高精度测定及其在地外物质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引言 |
第一节、陨石中Mg同位素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
一、陨石中~(26)Mg的过剩和~(26)Al的发现 |
二、陨石的~(26)Mg过剩 |
1、CAIs的~(26)Mg过剩 |
2、次生蚀变矿物的~(26)Mg过剩和次生事件的扰动 |
3、FUN包体和黑复铝石颗粒的~(26)Mg过剩 |
4、球粒的~(26)Mg过剩 |
5、无球粒陨石的~(26)Mg过剩 |
三、陨石的Mg同位素质量分馏 |
1、球粒形成过程的同位素分馏 |
2、CAIs的同位素质量分馏 |
3、其它类型包体的同位素质量分馏 |
四、太阳系的Mg同位素的分布 |
第二节、Mg同位素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目标 |
一、Mg-Al体系 |
二、Mg同位素质量分馏 |
第三节 Mg同位素化学分离方法和MC-ICPMS高精度测定研究 |
第四节 选题依据和工作方法 |
1、选题依据 |
2、研究目的 |
3、关键技术 |
第五节 工作概况 |
第二章、陨石中Mg的化学分离 |
第一节、离子交换树脂基本原理 |
第二节、Mg的纯化分离 |
一、标准及样品准备 |
1、标准和样品 |
2、试剂 |
二、树脂处理 |
三、HCl溶液作为洗提液的Mg提取实验 |
四、HNO_3溶液作为洗提液的Mg提取实验 |
五、淋洗液加入有机溶剂的Mg提取实验 |
六、流程的选定 |
第三节、化学分离流程的条件试验 |
一、柱分馏实验 |
二、重现性、回收率及柱空白测量实验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Mg同位素的MC-ICPMS高精度测定 |
第一节、MC-ICPMS原理 |
第二节、标准物质 |
一、国际标准SRM980(NIST) |
二、国际标准DSM3 |
三、实验室标准GSB、IGCAS |
四、标准换算 |
第三节、影响测定精确度的因素 |
一、仪器分馏 |
1、分馏法则 |
2、仪器分馏程度 |
二、测试干扰 |
1、双电荷离子和络合离子干扰 |
2、溶液中Ni的影响 |
三、样品溶液浓度与标准溶液浓度的匹配 |
四、长期重现性 |
第四节、本章小结 |
第四章、地外物质的Mg同位素研究 |
第一节 陨石的组成和分类 |
一、陨石的化学岩石类型 |
1、球粒陨石 |
2、无球粒陨石 |
3、石-铁陨石 |
4、铁陨石 |
二、不同化学群陨石在太阳系的空间位置 |
第二节 碳质球粒陨石中的包体类型 |
一、富Ca,Al包体(CAIs) |
二、其他类型的包体 |
三、蠕虫状橄榄石集合体(AOAs) |
第三节 太阳系形成模式理论 |
一、超新星来源说 |
二、太阳风模型 |
第四节 样品准备和处理方法 |
一、样品选择 |
1、陨石全岩 |
2、熔壳 |
3、球粒 |
4、富Ca,Al包体和蠕虫状橄榄石集合体 |
二、溶样方法 |
1、全岩溶样方法 |
2、微量溶样法 |
第五节、陨石测定结果和讨论 |
一、数据处理及表达 |
1、Mg过剩的表示方法 |
2、初始值(~(26)Al/~(27)Al)_0的计算方法 |
3、间隔时间计算 |
二、~(26)Mg过剩与~(26)Al的存在 |
1、CAIs中的~(26)Mg过剩 |
1.1 宁强CAIs的~(26)Mg过剩 |
1.2 Allende陨石CAIs的~(26)Mg过剩 |
2、AOAs中的~(26)Mg过剩 |
3、球粒的~(26)Mg过剩 |
三、Mg同位素质量分馏 |
1、CAIs及AOAs的质量分馏 |
2、陨石熔壳和球粒的Mg同位素 |
3、陨石全岩中的Mg同位素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宁强碳质球粒陨石的全岩化学组成和分类 |
第一节 简介 |
第二节 样品和实验 |
一、样品和标准 |
二、测定方法 |
第三节 分析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一、ICP-MS和ICP-AES分析数据质量 |
二、宁强分类 |
第五节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
致谢 |
声明 |
(9)云南西双版纳曼桂陨石的岩石矿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陨石的研究意义 |
1.2 陨石的研究历史 |
1.3 球粒陨石分类研究 |
1.3.1 球粒陨石化学群的研究 |
1.3.2 球粒陨石岩石类型的研究 |
1.3.3 球粒陨石冲击变质特征的和风化程度 |
1.4 球粒陨石研究现状和热点领域 |
1.4.1 球粒陨石母体起源研究 |
1.4.2 普通球粒陨石冲击变质特征的新研究 |
1.4.3 普通球粒陨石热变质的研究 |
1.4.4 小行星撞击地球 |
1.4.5 球粒陨石中有机质的研究 |
1.4.6 球粒陨石中挥发分的研究 |
1.5 普通球粒陨石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1.5.1 普通球粒陨石的热历史及后期重结晶 |
1.5.2 普通球粒陨石岩石类型划分的一些问题 |
1.5.3 降落陨石的熔壳研究及存在问题 |
1.6 研究目的及方法 |
1.7 工作情况总结 |
第二章 曼桂陨石雨降落情况 |
2.1 曼桂陨石雨的降落 |
2.2 降落地的地理环境 |
2.3 降落陨石的收集 |
第三章 岩石矿物学特征 |
3.1 岩石学特征 |
3.1.1 球粒 |
3.1.2 基质 |
3.1.3 FeNi金属及硫化物 |
3.2 矿物学特征 |
3.3 陨石熔壳特征 |
3.4 陨石冲击特征 |
3.5 陨石风化程度 |
第四章 曼桂陨石化学特征 |
4.1 主要硅酸盐化学成分特征 |
4.2 金属化学成分特征 |
第五章 讨论 |
5.1 曼桂陨石降落事件 |
5.2 曼桂陨石的陨石类型划分 |
5.2.1 曼桂陨石的化学群划分 |
5.2.2 岩石类型划分 |
5.3 曼桂陨石的冲击特征和热变质特征 |
5.3.1 曼桂陨石冲击特征 |
5.3.2 陨石热变质特征 |
5.4 曼桂陨石熔壳特征研究 |
5.4.1 熔壳的分层结构 |
5.4.2 熔壳枝状富陨硫铁脉的成因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南极GRV 99027火星陨石的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火星陨石的研究现状 |
1. 陨石的研究现状 |
2. 火星陨石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工作量 |
小结 |
第一章 南极GRV 99027 火星陨石的收集和岩相学特征 |
第一节 南极陨石富集区-格罗夫山的地理概况 |
第二节 GRV 99027 的岩相学特征 |
小结 |
第二章 GRV 99027 的矿物化学成分特征 |
第一节 GRV 99027 陨石的矿物化学 |
第二节 同其他火星陨石的矿物化学成分对比 |
第三节 全岩化学成分 |
小结 |
第三章 GRV 99027 的REE 地球化学特征 |
第一节 GRV 99027 矿物的REE 丰度和配分型式 |
第二节 GRV 99027 的全岩REE 配分型式 |
第三节 GRV 99027 的平衡熔体的REE 配分型式 |
小结 |
第四章 GRV 99027 的H、O 稳定同位素特征 |
第一节 GRV 99027 的H 同位素特征 |
1. GRV 99027 的H 同位素 |
2. 与火星陨石的H 同位素的对比 |
第二节 GRV 99027 的O 同位素特征 |
小结 |
第五章 GRV 99027 的形成及演化 |
第一节 GRV 99027 的物质源区 |
第二节 GRV 99027 的形成与演化 |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全文图表索引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四、吉林陨石锂同位素相对丰度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陨石锂同位素相对丰度的初步探讨[J]. 李肇辉. 地球化学, 1977(04)
- [2]吉林陨石形成和演化的轮廓[J]. 欧阳自远,谢先德,王道德. 地球化学, 1978(01)
- [3]吉林陨石雨物质成分研究并讨论其对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的启示[J]. 张培善. 地质科学, 1978(02)
- [4]质谱技术在地球科学与空间科学中的应用[J]. 洪阿实. 分析仪器, 1979(02)
- [5]我国某些球粒陨石物质组成的初步研究[J]. 王道德,欧阳自远. 地球化学, 1979(02)
- [6]肇东陨石研究[J]. 李贺臣,杜向荣. 世界地质, 1986(04)
- [7]Mg同位素组成的高精度测定及其在地外物质研究中的应用[D]. 王桂琴.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6(10)
- [8]我国质谱分析三十年进展[J]. 邱纯一,霍卫国,王子树,傅道韫. 分析化学, 1979(06)
- [9]云南西双版纳曼桂陨石的岩石矿物学研究[D]. 仝记.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10]南极GRV 99027火星陨石的地球化学研究[D]. 梁英. 南京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