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压水解-生化两级处理丙烯腈生产污水(论文文献综述)
肖方,黄德毅,岳钦艳,许醒,高宝玉,王文刚[1](2020)在《新型Fe0/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处理丙烯腈废水的研究》文中认为制备新型免烧型Fe0/C功能材料作为微电解反应器的填料处理丙烯腈废水。考察反应器进水丙烯腈废水的pH值、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和曝气量等因素对丙烯腈降解效率的影响,并明确反应器的最佳运行参数;结合反应器的连续运行工况,考察制备的Fe0/C复合材料的稳定性及抗板结性能。结果表明,制备出的Fe0/C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强度,可以满足微电解填料应用于水处理的要求。最佳运行工况下,Fe0/C复合材料对化学需氧量CODCr和丙烯腈的去除效率可达65.8%和70.4%。反应器在连续运行过程中出水稳定;Fe0/C复合材料在反应器运行过程的稳定性良好,没有发生板结。
宋玮华,尹冬俏,刘绍博[2](2015)在《高浓度有机废水中水回用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高浓度有机废水中水回用情况的现状入手,找出当前高浓度有机废水中水回用出现的问题,通过分析高浓度有机废水中水回用技术并提出高浓度有机废水中水回用实效的策略,以供参考。
石永胜,王永飞,杜娟[3](2015)在《精馏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是污水处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专述了国内外采用精馏工艺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进展情况,从废水资源化利用角度分析了采用精馏工艺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优点。
薛翠芳,刘有智,焦纬洲[4](2014)在《超重力气提法处理丙烯腈废水》文中提出基于常温下气提法处理丙烯腈废水去除率低的问题,提出了超重力强化气提法处理丙烯腈废水的研究思路。实验研究了超重力因子β、气液比、丙烯腈模拟废水初始浓度等因素对丙烯腈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超重力单级气提适宜的操作条件,并就去除效果与传统气提法和搅拌法进行对比,着重考察了三级气提后丙烯腈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超重力因子β为50.14、气液比为1300的条件下,超重力单级气提丙烯腈废水初始浓度为(3000±100)mg/L时,丙烯腈去除率为69.1%,相近条件下较传统气提法去除率提高了1.6倍,较搅拌法去除率提高了12倍,三级气提时丙烯腈去除率可达97.1%。超重力气提法强化了气液传质过程,实现了废水中丙烯腈的高效去除,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林长喜,曲风臣,吴晓峰[5](2014)在《化工园区污水处理系统的规划、设计》文中提出结合化工园区的特点,对当前化工园区污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模式选择、污水收集、污水处理与污水应急的全过程出发提出优化建议。
李薇,展侠,李继定,郑冬菊[6](2013)在《吸附氧化/纳滤/吸附组合工艺处理丙烯腈工业废水》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高浓度丙烯腈工业废水,采用絮凝、吸附氧化、纳滤以及吸附的组合工艺进行处理,考察了不同工艺过程处理高浓度丙烯腈工业废水的效果和费用。结果表明,废水经过絮凝-纳滤-吸附氧化处理工艺,使废水的COD降低到1 000 mg/L以下,氨氮含量低于25 mg/L,CN-含量降低至5 mg/L以下,满足丙烯腈工业废水处理出水指标要求,且操作费用适中,为实现丙烯腈生产工业废水的循环利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李薇,李继定,展侠,郑冬菊[7](2012)在《膜技术处理丙烯腈工业废水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目前丙烯腈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不足,介绍了膜技术处理丙烯腈工业废水的研究现状。根据膜分离过程的特点,讨论了膜技术处理丙烯腈工业废水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李薇,展侠,李继定,郑冬菊[8](2011)在《纳滤处理高浓度丙烯腈工业废水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浓度丙烯腈工业废水的处理技术在工业生产中都不理想,针对高浓度丙烯腈工业废水,采用絮凝和纳滤进行处理,测试了5种不同的絮凝剂的絮凝效果,选择最佳的絮凝剂及其用量,考察了纳滤处理高浓度丙烯腈废水的效果。经过絮凝过程除去废水中约20%的CODCr,纳滤过程除去约70%的CODCr,经过二次纳滤,废水出水色度、浊度已经达到出水指标,为实现丙烯腈生产中工业废水的绿色循环利用和零排放奠定了基础。
刘璐,唐黎华[9](2011)在《Sohio法丙烯腈生产废水处理现状》文中认为介绍了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美国Sohio法制备丙烯腈的生产工艺、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来源及其危害。从工业化应用的角度评述了近年来处理此生产废水的现行方法及其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Sohio法丙烯腈生产废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现状。
刘志刚[10](2010)在《含氰废水深度处理工艺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是紧密结合含氰废水处理实际现状提出的,涉及到含氰废水水质改良及几种新型的深度处理工艺。本文拟通过试验,对处理水质进行优化,并测定三种不同组合工艺对含氰废水的深度处理效果,为腈纶废水的处理其指导作用。在对含氰废水的认识上,我们清醒地看到由于二步法腈纶废水中所含的主要有机生产原料为丙烯腈、乙硫醇、丙硫醇、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磺酸钠五种物质,还有少量的丁二腈、戊腈、己腈、β,β′-亚氨基二丙腈、邻二甲苯、硫代邻氨基苯酚等组份。其中,有机腈类(丙烯腈、丁二腈、戊腈、己腈、β,β′-亚氨基二丙腈)、硫醇(乙硫醇、丙硫醇)、硫代邻氨基苯酚、邻二甲苯,可生物降解;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磺酸钠难生物降解,经过传统的二级生物处理方法,其COD的去除率仅达到50%左右,难以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以大庆某公司腈纶污水处理场为例,含有上述组份的工业废水经气浮-水解酸化-纯氧曝气-接触氧化-沉淀工艺处理后,均可不同程度地降解,但出水COD在220 -400mg/L之间,仍然超过国家二级排放标准。本实验通过对腈纶废水进行生物降解实验,验证了其生化处理的可能性,并通过与其他废水的混合处理达到改善水体可生化性的程度,并通过对比试验,分别选用了化学混凝沉淀法+臭氧氧化法+接触氧化法组合工艺、流化床Fenton+接触氧化法工艺、臭氧氧化+曝气生物活性炭滤池组合工艺这三种组合工艺对腈纶废水进行中试实验,通过连续监测各个组合工艺日平均出水指标,找出处理效果变化趋势,结果证明臭氧+曝气生物活性炭滤池的组合工艺更能有效降低腈纶废水的CODcr和NH3-N含量,腈纶污水经过处理后,出水COD在150 mg/L左右,去除率达60%左右;出水NH3-N一般在20 mg/L左右,去除率累计达到50%,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验表明臭氧氧化与曝气活性炭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对含氰废水深度处理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二、加压水解-生化两级处理丙烯腈生产污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压水解-生化两级处理丙烯腈生产污水(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Fe0/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处理丙烯腈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部分 |
1.1 试验药品 |
1.2 试验方法 |
1.2.1 Fe0/C复合材料的制备 |
(1) 配料混合和造粒: |
(2) 养护: |
1.2.2 Fe0/C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
1.2.3 微电解反应器的设计 |
1.2.4 微电解反应器的运行 |
1.2.5 丙烯腈检测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Fe0/C复合材料的物化性质 |
2.2 Fe0/C复合材料处理丙烯腈废水的效果研究 |
2.2.1 废水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2.2.2 HRT对丙烯腈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2.2.3 曝气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2.2.4 微电解反应器的连续运行 |
3 结论 |
(3)精馏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精馏工艺的特点 |
2 精馏法处理有机废水的应用 |
2.1 普通精馏法处理有机废水 |
2.2 共沸精馏法处理有机废水 |
3 结语 |
(5)化工园区污水处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污水处理模式的选择 |
1.1 化工园区污水处理系统一体化的基本模式 |
1.2 污水处理模式的选择原则 |
1.3 不同类型化工园区的推荐模式 |
1.3.1 煤化工园区 |
1.3.2 大型石化园区 |
1.3.3 精细化工园区 |
2 化工园区污水收集系统 |
2.1 污水接收标准 |
2.1.1 特征污染物 |
2.1.2 有效碳源 |
2.1.3 可生化性指标 |
2.2 管网系统 |
3 化工园区污水处理系统 |
3.1 特征污染物的去除 |
3.1.1 氰化物 |
3.1.1.1 无机氰化物 |
3.1.1.2 有机氰化物 |
3.1.2 重金属 |
3.1.3 高浓度含盐有机废水 |
3.1.3.1 臭氧氧化法 |
3.1.3.2 Fenton 法 |
3.1.3.3 湿式催化氧化法 |
3.2 常规污染物的去除 |
3.3 二次污染物去除 |
3.3.1 污泥的安全处置 |
3.3.2 生物除臭 |
4 化工园区水污染应急系统 |
4.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化工园区水污染防控体系优化建议 |
4.2.1 第一级防控 |
4.2.2 第二级防控 |
4.2.3 第三级防控 |
5展望 |
(6)吸附氧化/纳滤/吸附组合工艺处理丙烯腈工业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1.2 工艺原理与流程 |
1.2.1 絮凝-吸附氧化-二次氧化工艺 |
(1) 絮凝: |
(2) 吸附氧化: |
(3) 二次氧化: |
1.2.2 絮凝-纳滤-吸附氧化工艺 |
(1) 絮凝: |
(2) 纳滤: |
(3) 吸附氧化: |
1.2.3 絮凝-纳滤-吸附工艺 |
1.3 实验仪器与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工艺过程的处理结果 |
2.2 不同处理过程对水质指标的贡献 |
2.3 3种工艺过程的操作条件及成本核算 |
3 结 论 |
(7)膜技术处理丙烯腈工业废水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处理中的膜技术与膜材料 |
2 膜技术处理丙烯腈工业废水的研究进展 |
2.1 超滤和反渗透组合 |
2.2 纳滤 |
2.3 渗透汽化 |
2.4 膜蒸馏 |
2.5 膜吸收法 |
2.6 膜生物反应器 |
3 展望 |
(8)纳滤处理高浓度丙烯腈工业废水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实验材料 |
1.2 工艺原理与流程 |
1.3 实验仪器与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絮凝过程 |
2.1.1 单个絮凝剂絮凝效果 |
2.1.2 复合絮凝剂的絮凝效果 |
2.2 纳滤过程 |
2.2.1 G1型膜纳滤 |
2.2.2 温度对G1纳滤膜出水流量的影响 |
3 结论 |
(9)Sohio法丙烯腈生产废水处理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S ohio法制丙烯腈的生产工艺及污染 |
1.1 S ohio法生产工艺 |
1.2 丙烯腈生产废水的来源及成分 |
1.3 丙烯腈生产废水的危害 |
2 处理丙烯腈生产废水的现行方法 |
2.1 焚烧法 |
2.2 加压水解法 |
2.3 湿式催化氧化法 |
2.4 生化法 |
2.4.1 生物转盘法[8] |
2.4.2 曝气池活性污泥法 |
2.5 活性炭吸附法 |
3 丙烯腈生产废水处理的研究现状 |
3.1 高级氧化法 |
3.1.1 超临界水氧化法 |
3.1.2 Fenton氧化法与铁促电化学氧化法 |
3.2 膜分离法 |
3.3 生化法 |
3.4 联合处理法 |
4 总结 |
(10)含氰废水深度处理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腈纶生产现状 |
1.2 国内腈纶生产装置工艺路线及技术特点 |
1.2.1 生产工艺路线 |
1.2.2 主要生产方法的工艺过程 |
1.3 腈纶生产废水的来源 |
1.3.1 湿法腈纶废水的来源及水质、水量 |
1.3.2 干法腈纶废水的来源及水质、水量情况 |
1.4 含腈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
1.4.1 化学法 |
1.4.2 生物法 |
1.4.3 物理化学法 |
第二章 腈纶废水处理现状及研究意义 |
2.1 我国腈纶废水及处理现状调研 |
2.1.1 调研路线 |
2.1.2 兰州石化分公司腈纶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 |
2.1.3 上海金山石化腈纶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 |
2.1.4 安庆石化公司腈纶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 |
2.1.5 大庆炼化公司腈纶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 |
2.1.6 调研情况小结 |
2.2 腈纶废水深度处理的研究意义 |
第三章 实验内容与方法 |
3.1 实验内容 |
3.2 实验装置和药品 |
3.2.1 实验装置 |
3.2.2 实验药品 |
3.3 实验方法 |
3.3.1 化学混凝沉淀法 |
3.3.2 臭氧氧化工艺 |
3.3.3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 |
3.3.4 Fenton 流化床 |
3.3.5 曝气生物活性炭反应塔 |
3.4 实验水质分析及监测指标 |
3.4.1 水质分析 |
3.4.2 分析项目及测量方法 |
3.5 试验准备 |
3.5.1 填料的选择 |
3.5.2 填料填充率确定 |
3.5.3 挂膜及其驯化 |
3.5.4 生化反应器的启动 |
第四章 实验工艺选择 |
4.1 现有处理工艺 |
4.2 改造后工艺流程 |
4.2.1 化学混凝沉淀法+臭氧氧化法+接触氧化法 |
4.2.2 流体化床Fenton 化学氧化法+接触氧化法组合工艺 |
4.2.3 臭氧氧化+曝气生物活性炭滤池组合工艺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可生物降解性评价试验 |
5.2 污水混合处理试验 |
5.3 臭氧+曝气生物活性炭滤池组合工艺 |
5.4 流体化床Fenton 化学氧化法+接触氧化法组合工艺 |
5.5 化学混凝沉淀法+臭氧氧化法+接触氧化法组合工艺 |
5.6 对比实验 |
5.6.1 工艺对比 |
5.6.2 曝气生物滤池与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对比 |
5.6.3 小结 |
5.7 经济效益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加压水解-生化两级处理丙烯腈生产污水(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Fe0/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处理丙烯腈废水的研究[J]. 肖方,黄德毅,岳钦艳,许醒,高宝玉,王文刚.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0(04)
- [2]高浓度有机废水中水回用技术分析[J]. 宋玮华,尹冬俏,刘绍博. 门窗, 2015(11)
- [3]精馏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研究进展[J]. 石永胜,王永飞,杜娟. 化工管理, 2015(25)
- [4]超重力气提法处理丙烯腈废水[J]. 薛翠芳,刘有智,焦纬洲. 化工进展, 2014(09)
- [5]化工园区污水处理系统的规划、设计[J]. 林长喜,曲风臣,吴晓峰. 化学工业, 2014(06)
- [6]吸附氧化/纳滤/吸附组合工艺处理丙烯腈工业废水[J]. 李薇,展侠,李继定,郑冬菊. 环境工程学报, 2013(04)
- [7]膜技术处理丙烯腈工业废水的研究与应用[J]. 李薇,李继定,展侠,郑冬菊. 工业水处理, 2012(03)
- [8]纳滤处理高浓度丙烯腈工业废水的实验研究[J]. 李薇,展侠,李继定,郑冬菊. 化学工程, 2011(11)
- [9]Sohio法丙烯腈生产废水处理现状[J]. 刘璐,唐黎华. 上海化工, 2011(02)
- [10]含氰废水深度处理工艺技术研究[D]. 刘志刚. 东北石油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