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α~(1/n)代表什么?

符号α~(1/n)代表什么?

一、符号α~(1/n)究竟表示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周君[1](2018)在《普赖尔时态逻辑及其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赖尔(Authur Norman Prior,1914-1969)是当代著名的新西兰逻辑学家、哲学家。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时态逻辑、模态逻辑、道义逻辑、混合逻辑、描述逻辑、形而上学、分析哲学和神学等领域,但最为人熟知的成就是创立了时态逻辑。近几十年来,国外对其时态逻辑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很少,也不够深入,并且对其相关哲学思想也缺少介绍和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较为细致地概述时态逻辑的基础上,梳理和讨论普赖尔的时态逻辑及其哲学思想,以其在时态逻辑领域的工作为研究重心,以其对时态关涉、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以及时间概念的研究为主线,探究他是如何运用时态逻辑阐述时态本体论、非决定论等哲学观点的。在此基础上,对他的哲学见解作出分析和评价,包括对他的某些观点的批评。论文包括六个部分: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普赖尔的生平与其在时态逻辑方面的主要著述,然后概述了国内外对其时态逻辑及其哲学思想研究的现状,最后点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标。第一章概述了时态逻辑,在对时态逻辑的思想渊源和创立发展作较为细致梳理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观点。第二章详细介绍和分析了普赖尔的时态逻辑,以及与之相关的四个等级的理论。首先分门别类地展示了他提出的多种纯时态逻辑系统和时态模态逻辑系统,并对某些系统的语义作了考察。然后,详细梳理了他提出的“时态逻辑关涉的四个等级”的理论,并介绍了其他学者对其逻辑与哲学的讨论。经过细致的分析,认为:相对而言,第一等级的早于晚于关系演算系统的概念界定清晰,所作的假定最少。此系统最简单。第二等级把通常不同类的公式处理为同一层次的公式,较之于第一等级,人为复杂化了一阶逻辑。第三等级引入了“时刻命题”,构建的混合逻辑系统实际上是一种高阶逻辑,尽管表达力强,但过于复杂,并且将某一时刻等同于通常会在这一时刻为真的命题的合取是有问题的,用混合时态逻辑方式刻画时态的特权地位并不成功。至于第四等级,除了过于复杂之外,还假定了时间是“唯一的”。如果不接受此假定,是不能把一阶早于晚于关系逻辑转换为纯时态逻辑的。笔者得出结论:第一至第四等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引入时态关涉的四个等级是不必要的。此外,就研究时态逻辑而言,A概念更为基本,而A概念可以通过语义中的B概念获得解释和说明。第三章系统阐述了普赖尔运用时态逻辑对决定论与非决定论问题的研究。首先介绍了从上帝的预知到未来必然性的论证,若要坚持人的自由信条和摆脱宿命论,则至少要拒斥其中一个前提。普赖尔的立场是接受“过去必然性”而拒斥“未来排中律”。接着,梳理和讨论了普赖尔对主论证的重构,指出了他添加的第二个前提预设了时间的离散性,因而论证只是有条件地成立。然后,对线性时间与分支时间作了介绍,指出了对未来事件的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讨论与时间结构紧密相关,分支时间对于非决定论观点的证成尤为重要。最后,阐述了普赖尔以及其他一些学者对未来偶然性问题的解答。笔者认为:较之于卢卡西维茨(J.?ukasiewicz)的第三值处理法、普赖尔的皮尔士(C.S.Peirce)主义处理方案和真未来主义理论,普赖尔的奥卡姆(W.Ockham)主义处理方案是一种较好的处理方案。理由大致如下:(1)三值逻辑为了坚持非决定论而抛弃二值原则,但按照时态模态逻辑,在二值原则的基础上同样可以坚持非决定论。因此,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引入第三值是不必要的。(2)笔者认为“未来偶然命题”在现在是有真假的,只是作为人类的我们不知道罢了。(3)过去已经记录在案,现在正在亲身感受,它们都是不可改变的。而未来就不同了,未来的事件进程可能不止一种。因此,如果时间是分支的,那么进入未来就有多种不同的路径。根据不同的路径来解释“未来偶然命题”,进而把“未来”与“必然”和“可能”等模态联系起来是符合日常表达习惯的。(4)真未来主义理论由于其复杂性(至少在目前)并不可取。第四章论述了普赖尔关于时间的一些观点。首先,考察了普赖尔对麦克塔加(J.E.McTaggart)关于时间的A系列概念和B系列概念以及时间不实在性论证的分析。认为:麦克塔加反对时态实在性的论证基于一个有争议的假定,即,他根据非时间性的“是”来说明时态性的“曾是”、“是”和“将是”。接着,梳理了普赖尔的“现在”概念,并对相关批评作了介绍。认为他的“现在”概念因无法解释变化而易受人诟病。然后,主要梳理了普赖尔对巴坎(R.Barcan)公式的讨论,并对相关讨论作了论述。在时态逻辑中,巴坎公式意味着不同时间有同样的个体域,但这违背了现实世界的实际图景。因此,笔者认为,在时态逻辑中,我们可以拒斥巴坎公式。最后,梳理了普赖尔关于时间实在性、相对性的论证,并作了分析和评述。第五章对全文作了总结与展望。文章总体上肯定普赖尔对时态逻辑的开创性研究,但他的某些观点是可批评的。本文的创新之处有:(1)仔细分析了普赖尔的“时态逻辑关涉的四个等级”理论,指出:普赖尔采用将语法和语义混合的方法来刻画四个等级,目的是为了论证时态的特权地位,但这种研究并不成功。因为他的逻辑系统(从第一到第四等级)的构造越来越复杂(第四等级的高阶混合逻辑本身亦有问题),很难找出其模型,更不用说研究其元逻辑特性了。而采用时态逻辑标准的研究方法,不仅简单明了,语法和语义清晰,容易证明各种元逻辑特性,而且也清楚地表明:就研究时态逻辑而言,A概念更为基本,但它可以通过语义中的B概念来解释。四等级的区分既不合理,也不必要。(2)深入讨论了普赖尔对第奥多鲁主论证的形式化重构,并对其他学者对其重构的批评作了分析。指出:他添加的第二个前提预设了时间是离散的,因此重构只是有条件地成立。至于其他学者对其重构前提有歧义的批评,只要采用时态逻辑的规范读法是完全可消除的。(3)考察了普赖尔以及其他学者关于未来偶然性问题的处理方案。指出:对未来事件的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讨论与线性时间和分支时间密切相关。认为:尽管分支时间的本体论地位存在争议,但从逻辑的观点看,普赖尔基于分支时间的奥卡姆主义逻辑对关于“未来偶然命题”的真理论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处理方法。(4)梳理和评价了普赖尔关于时间的一些观点。认为:普赖尔的时间观即时间的时态观点受到了模态观点的启发,模态逻辑提供的方法也是刻画时间的方法。在时态逻辑中,巴坎公式意味着不同时间有同样的个体域。这违背了现实世界的实际图景。在现实世界中,不同时间可以有不同的事物,这意味着不同时间的个体域可以不同。因此,在时态逻辑中,我们可以拒斥巴坎公式。

何樟勇[2](2004)在《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研究 ——基于经济增长效应的考察》文中指出本论文共分九章。在第一章,通过剖析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养老保险制度转型的深层原因,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一个社会要想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增强的情况下真正解决好养老问题,关键一点是要不断推动经济增长。从而引出了本论文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即全面分析不同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增长与福利的影响,以此为标准来决定在实践中,我们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一种具体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研究社会养老保险的一般性问题,为后几章深入分析不同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增长与福利的影响奠定理论上的基础。其中: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及改革趋势,以梳理清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和改革的一般规律;第三章主要是对国内外关于养老保险的研究文献作了介绍与梳理。其主要目的是试图在全面梳理国内外研究该问题的基础上,跟踪国外前沿,使本论文的研究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展开。第四章是承前启后的一章。在前面几章研究了养老保险一般性问题的基础上接着研究主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基本原理,本就是顺理成章的。同时,本章的分析也是为后面几章的分析奠定基础并对后面几章的分析作补充。在后面几章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分析不同养老保险制度对储蓄与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以它们为中间变量,来最终分析不同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增长与福利的影响。而事实上,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种典型的政府干预制度,即使是在不会对储蓄产生影响的情况下,也会对行为人的福利产生影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养老保险制度究竟会对行为人的福利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正的还是负的,这就是在本章中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同时,在后面几章的分析中,出于分析的简单化,我们都假定养老保险税率是外生给定的,但是,社会是否存在一个最优的养老保险税率,如果存在,我们是否能通过求解行为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来得到,这个最优税率又会受那些因素的影响,这是我们在本章中所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是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增长与福利的影响。其中,第五章主要研究不同养老保险制度对储蓄的影响。在本章中,我们先借助不同的模型在纯理论层面考察了养老保险制度对储蓄的影响,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养老保险制度最终是否会对储蓄产生 1<WP=9>影响,取决于我们对分析模型的选择,不同的分析模型可以得到截然不同的结论。接着我们又从经验实证的角度考察了养老保险制度对储蓄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仍是不确定的;第六章主要研究不同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与第五章相同,我们仍然是先通过建立一个把行为人的劳动供给决策内生化的模型从纯理论层面分析养老保险制度引入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会有影响,但究竟是正影响还是负影响则不确定,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接着我们也从实证的角度考察了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第七章则在第五章和第六章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一个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际交叠模型为分析的基本模型,并以帕累托最优为标准,深入分析了不同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增长与福利的影响。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在这种情形下,究竟哪一种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福利水平的提高是不确定的,要取决于一国实际经济运行的动态效率。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是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下探讨不同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增长与福利的影响,这种探讨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缺陷,即我们忽略了人力资本投资、生育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了克服先前模型在分析上所存在的这种缺陷,在第八章中,我们在遵循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脉洛基础上,通过建立一个把人力资本和生育都内生化的增长模型,来探讨不同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对人力资本积累和生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比较了两种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只要行为人对孩子数量的追求程度不超过对每个孩子的福利水平关心程度,那么,在满足如下三个条件——自愿储蓄为正、愿意为后代留下正的遗产以及有正的生育——的情况下,现收现付制将会比基金制更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否则,结论就不确定,现收现付制既有可能比基金制更能促进经济的增长,也有可能比基金制更会阻碍经济那么的增长。第九章主要是在前面各章的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对中国实际情况的考察,最终得出本文的结论:在当前阶段,中国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还是以选择现收现付制为宜。

武文一[3](2020)在《越冬胁迫对草鱼的影响及其应对的营养饲料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自然界中,由于温度变化、季节变化、繁殖行为、病害或食物分布不均等因素的存在,鱼类常常面临不利于生长的困境。在池塘养殖实践中,越冬期间,由于水温降低导致鱼类代谢减缓,停止摄食,使其同时面对低温和饥饿双重应激,因此有效动员机体贮存物质非常重要。草鱼作为我国淡水水产养殖产量最大的养殖对象,其越冬期间常常出现减重甚至死亡等现象,尚缺乏精准的营养策略预防或减轻所出现的问题。本研究针对实践过程中发生的上述现象,探讨草鱼越冬期间生理响应机制的同时,采用传统营养学手段,研究草鱼越冬后快速恢复体质和越冬前强化体质进而安全越冬的营养改善策略,为生产实践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借鉴。本研究得出的研究结果如下:1.越冬对草鱼生物学性状、生理生化指标和体成分的影响对草鱼越冬期间生物学性状、血清生化指标、常规成分、抗氧化能力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实验草鱼体重、肝胰脏重量、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肠体比和腹腔脂肪指数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越冬1周后,草鱼肌肉各常规成分含量显著变化(P<0.05);随着越冬时间的延长,血清甘油三酯(TG)、甘油(Glycerol)、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HO)和血糖(GLU)含量先显著降低(P<0.05),随后保持稳定,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含量显著上升(P<0.05);肝胰脏糖原和肌肉糖原以及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TG含量显著降低(P<0.05);氧化应激胁迫最大的三个组织分别是脂肪组织、肝胰脏和肌肉;随着越冬时间的延长,各组织脂肪酸比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关联分析表明草鱼脂肪组织中SFA、肌肉中PUFA和MUFA、肝胰脏中MUFA在越冬期间供应能量的同时与氧化应激乃至机体损伤显示主要正相关;越冬2周内,草鱼肌肉脂质显著上升,可能通过LPL酶依赖的脂质运输途径相关。表明越冬期间,草鱼机体生理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涉及到机体形态改变、能量动员、氧化防御系统作用和其他相关变化。2.越冬胁迫下草鱼肝胰脏转录组学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平台,选取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进行测序。获得2,4130,5604个干净高质量reads,通过归一化处理计算后,总共出现了795个差异基因,包括336个基因显著上调和459个基因显著下调。将所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KEGG和KOG功能富集分析后发现,759个差异表达基因共得到68个GO功能注释,其中小分子代谢过程和脂质代谢过程差异表达基因较多,其次是细胞内部分和辅酶绑定途径;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AMPK信号通路富集程度最高,被注释到该途径的24个差异基因有17个差异基因下调,上调的差异基因有7个;使用KOG数据库进一步对基因功能进行分类表明脂质转运与代谢途径富集程度最高,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最多为55个。结合GO、KEGG和KOG分析结果表明在越冬过程中,主要以AMPK信号通路为主要作用通路,以其下游通路调控基因作为主要作用基因,其中脂质代谢为草鱼应对越冬能量消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表明草鱼肝胰脏更多通过脂质代谢供应能量进而适应越冬。3.草鱼AMPK基因特征分析及其对越冬胁迫机体代谢稳态调节研究通过转录组学研究结果发现,越冬期间草鱼AMPK信号通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草鱼AMPK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出9个亚型,分别是AMPKα1、AMPKα1、AMPKα2、AMPKβ1a、AMPKβ1b、AMPKβ2、AMPKγ1、AMPKγ2a、AMPKγ2b和AMPKγ3,并获得了它们的完整编码序列;草鱼AMPK基因高度保守,与其他物种具有高度同源性。组织分布表现出组织依赖性表达模式,AMPK在肝胰脏和脂肪组织中的能量动员可能有不同的作用;体外脂肪细胞中,AMPKγ可能比AMPKα/β作用更重要。越冬期间,血清ATP、ADP和AMP含量显著降低,同时ADP+AMP/ATP比值显著升高(P<0.05);肝胰脏、肌肉以及腹腔脂肪中AMPKα1、AMPKα2基因表达显著上升(P<0.05),下游糖脂及蛋白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显著上升(包括ATGL、HSL、CPT1α、CD36等脂分解相关基因;GK、PFK、PK等糖酵解相关基因;GLDH,IGF-1等蛋白分解相关基因)或显著下调(ACC、FAS等脂合成相关基因;CREB、Fox O1、PGC-1α、PEPCK、G6Pase、GLUT2等糖异生相关基因;TOR、S6K等蛋白合成相关基因)(P<0.05)。表明在越冬期间激活了草鱼AMPK通路及其下游基因,促进了糖酵解、脂质分解、脂肪酸β氧化、脂肪酸转运以及蛋白分解的进程加快,同时抑制了糖原合成、脂质合成和蛋白合成的过程,维持了机体稳态。4.越冬后投喂不同蛋白及脂肪水平饲料对草鱼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性能和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经历越冬胁迫后,草鱼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实际需求可能与正常养殖环境下的适宜需求水平不同。因此对草鱼越冬再投喂饲料中设计8种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饲料,其中包括25%、28%、31%、34%四种粗蛋白水平和4%、8%粗脂肪水平,进行56天实验。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为31%,脂肪含量为8%的饲料显著提高了越冬草鱼最终体重、增重率、脏体比、肠体比和肝体指数,同时显著提高了蛋白质和脂肪沉积率,促进了饲料的利用(P<0.05)。31%蛋白和8%脂肪水平处理组显著提高了肝胰脏消化酶含量,促进肠道结构的修复,也显著提高了各组织的抗氧化能力(P<0.05)。通过回归分析,建议草鱼越冬后再饲喂饲料中含有蛋白30.32%-30.41%、脂肪8%时,修复效果最好。5.越冬后再投喂饲料中裂殖壶藻油和硫辛酸对草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草鱼越冬后再投喂31%蛋白(实际30.32%-30.41%)、8%脂肪饲料对机体具有较好的修复作用,以此和实验室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分别添加高低含量n-3 HUFA和高低含量硫辛酸对饲料进行强化。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0.52%)n-3 HUFA和0.1%含量硫辛酸时,显著增强了越冬后草鱼生长性能及成活率提高了肠道质量,降低了饲料系数,同时抑制了脂质在腹腔中的过度蓄积(P<0.05)。添加适宜水平n-3 HUFA后,显著提高了肝胰脏、肌肉、前肠、脂肪组织和血清中的CAT,SOD和GST活性,显著降低了各组织中MDA和O2·-含量(P<0.05),添加0.1%含量硫辛酸时,显著降低了肝胰脏和肌肉O2·-含量但显著提升了CAT含量(P<0.05)。适宜水平n-3 HUFA和0.1%含量硫辛酸处理组显著改变了各组织中脂肪酸比例,其中PUFA比例在各种脂肪酸组成变化中起主要作用。最终,建议草鱼越冬后再投喂饲料中含有有蛋白30.32%-30.41%、脂肪8%的同时,添加适宜水平(0.52%)n-3 HUFA和0.1%含量硫辛酸,对草鱼机体具有更好的修复作用。6.越冬前饲料蛋白脂肪水平对草鱼生物学性状及机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设计6种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饲料,包括28%、31%、34%三种粗蛋白水平和4%、8%粗脂肪水平,进行28天越冬前强化实验。结果表明,越冬前强化蛋白水平31%,脂肪水平4%饲料对草鱼越冬后体重损失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同时肝体比也显著高于其他对照组。越冬后,31%蛋白、4%脂肪饲料强化处理组显著提高了了血清代谢物中TP、GLU和TG含量,降低了越冬期间机体产生的氧化应激,为越冬后再投喂饲料进行恢复打下了良好的机体健康基础。对肝胰脏和肌肉越冬前后脂肪酸模式分析发现,31%蛋白、4%脂肪饲料强化处理组对机体脂肪酸比例变化产生影响最小,显示该处理组能有效降低越冬期间脂肪酸比例发生剧烈变化的同时,继而降低氧化应激。通过回归分析,越冬前强化饲料中含有31.53%蛋白和4%脂肪对草鱼安全越冬作用最为明显,结果最佳。7.越冬饲料中强化n-3 HUFA对草鱼体重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设计四种饲料处理组,分别是:31%蛋白4%脂肪组、31%蛋白8%脂肪组、31%蛋白8%脂肪组(0.52%n-3 HUFA)和31%蛋白8%脂肪组(1.04%n-3 HUFA),进而探讨越冬前强化饲料中添加n-3 HUFA是否对草鱼越冬有所帮助。结果显示,饲料中在8%脂肪水平下,无论添加高低水平n-3 HUFA,均不能显著抑制草鱼越冬前后体重损失率。依然是越冬前强化31%蛋白和4%脂肪可显著提高了越冬后草鱼肝胰脏和肠道的质量以及组织学完整性,显著提高了血清代谢物含量的同时降低了越冬期间带来的氧化应激,为草鱼越冬后再投喂饲料快速恢复奠定基础。越冬前后肝胰脏和肌肉脂肪酸比例分析发现,饲料中添加高低含量n-3 HUFA提高了脂肪酸比例模式的变化,提高了机体脂肪动员及代谢,继而造成氧化应激的产生,不利于越冬。因此,越冬前强化n-3HUFA饲料不能有效提高草鱼抵御越冬的不利影响的耐受力。研究表明:(1)越冬期间,草鱼通过动员机体内能量物质进行消耗,继而安全越冬,期间脂肪供能作用最强,而脂肪组织受到了最大的氧化应激压力;AMPK通路及其下游相关基因在越冬期间共同维持了草鱼机体状态的稳定;(2)越冬后再投喂饲料中含有蛋白30.32%-30.41%脂肪8%以及在此基础上,添加0.52%水平n-3 HUFA和0.1%含量硫辛酸对草鱼修复效果更佳;(3)越冬前强化适宜蛋白31%及4%脂肪饲料,可确保草鱼安全越冬,添加n-3HUFA并无此效果。

方锦清,汪小帆,郑志刚,毕桥,狄增如,李翔[4](2007)在《一门崭新的交叉科学:网络科学(上)》文中指出本文试图比较系统地概括和评述正在兴起的一门崭新的交叉科学—网络科学,内容涉及网络科学的发展简史,基本概念,网络分类,主要理论模型及其特性,目前国内外该领域的若干重要课题的研究进展概况。全文结构分为:序言,主体部分共12章,最后是结束语,分别概述和涵盖网络科学的主要课题的研究成果和近年的进展,特别是着重介绍和总结了我们"一院二校"(原子能科研院、上海交大和北京师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研究组开展的复杂网络研究所取得的若干成果和进展。分两期发表,下篇请见《物理学进展》27卷4期。

马本江,裴巧玲,秦艺芳[5](2020)在《养老保险缴费率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融资约束的视角》文中指出在减税降费的政策背景下,以引入风险冲击概率的拓展OLG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2007—2018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了养老保险缴费率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以及融资约束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养老保险缴费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对不同产权性质、创新能力及工资水平的企业存在异质性负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融资约束对两者关系存在正向调节作用,即融资约束加剧了养老保险缴费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且主要通过企业内部现金流充裕程度和外部融资成本两条路径实现调节机制。

高远[6](2020)在《基于博弈论的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一直被视作事故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无论实践还是学术上,都有研究指出当前政府基于合规的监管机制是阻碍安全监管产生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反观西方发达国家深受罗本斯报告影响,多建立起一种基于框架性法律和员工参与的自律监管机制。完全的自律监管机制也存在其不可忽视的一些问题,并不能在中国完全适用。因此,探索两种监管机制的平衡点从而使其有效的结合,对于优化当前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预防重大事故,提升工业生产安全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以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理论、社会性成本-效益分析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为指导,提出采用博弈理论的分析方法对两种监管机制下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策略选择及收益关系进行研究。研究主要成果包括:1)分别建立合规监管机制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和两种监管机制的演化博弈模型并进行求解,结果发现由于企业在法规制定过程的信息缺失普遍存在,降低法规的固有有效性,抑制了合规监管机制发挥效果。半定量结果显示在中国国情下,自律监管的收益小于合规监管机制。但纯策略下合规监管机制具有局部稳定性的均衡点所对应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是不确定的,说明合规监管仍有很大提升空间。2)基于社会成本-效益理论对博弈监管模型中的参数进行定量化设计和估算。结果表明在中国当前国情下,纯策略的合规监管机制所对应的均衡点收益为a-11389.16和a-31746.67,均大于完全自律监管机制的收益a-35248.07。混合策略下两种模式有效的结合表明当两种监管机制混同使用,且合规监管的比例置于[0.3796,0.5]区间内时,安全生产监管系统的总收益在不断增加。3)将自律监管机制下的四种主要控制策略加入原有合规监管机制的博弈过程中后,对系统的均衡点收益变化进行分析,并采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结果发现其中三种控制策略的实施都能使系统更加高效。4)基于SCORE项目,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设计并实施安全生产监管机制的优化方案,阶段性的实施效果表明:将自律监管的一些实践措施与当前安全生产监管机制相结合,有助于提升监管效率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方锦清[7](1996)在《非线性系统中混沌的控制与同步及其应用前景(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文系统地综述了非线性科学中一个富有挑战性及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的重大课题——非线性系统中混沌的控制与同步及其应用的主要进展,包括了作者关于超混沌同步及其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对现有的各种混沌的控制方法和混沌的同步原理提出了分类和评述。概述了实验与应用的现状,指出了发展前景,全文分为(一)(二)两篇,第(一)篇以混沌控制的机理和方法为主要论题展开广泛的讨论;第(二)篇以混沌的同步、超混沌的同步及其控制为论题,同时包括众多的实验应用的研究,进行较详尽的综述和分析评论,比较完整地概括了迄今国内外该课题的发展现状和主要趋势。

李润乔[8](2020)在《整数分拆统计量与Beck等式》文中提出整数分拆理论是组合数学中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关于整数分拆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1748年Euler给出的著名的分拆定理。2017年,美国学者George Beck基于Euler分拆定理提出了两个猜想,涉及整数分拆的长度以及互不相同部分的数量这两个统计量。我们将与Beck猜想形式相似的等式称为Beck等式。本篇学位论文重点研究与整数分拆相关的Beck等式,主要研究内容有如下几点:第一,从Franklin定理出发,构造出Beck猜想的一般形式,将最初的Beck猜想以及已有的推广统一起来。同时,引入两对大小相同的分拆集合,进而给出了Euler分拆定理和Glaisher定理的新的解释。从q-级数理论和组合构造两个角度给出了相关结论的证明。第二,构造出Euler分拆定理、Glaisher定理以及Franklin定理有序分拆模拟的简洁的组合证明。进一步,借助奇数部分的个数以及大于1的部分的个数这两类统计量建立起关于有序分拆的Beck等式并将其推广为一般的形式。通过我们构造的双射,给出了上述Beck等式模拟的组合解释。第三,从两个五阶mock theta函数出发,可以得到Ramanujan分拆定理。通过组合构造的方法,我们找到了它的一般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拆的长度和互不相同部分的个数这两类统计量分别在Ramanujan分拆定理上建立了与Beck原有猜想一致的Beck等式。除了q-级数的证明之外,也给出了主要结论的组合证明。第四,对于Andrews与Merca最新得到的关于异分拆中偶数部分数量之和的分拆等式,我们构造出新的更为直接的组合证明。基于我们的方法,找到了与异分拆中偶数部分数量之和相对应的分拆集合,从更深的角度揭示了这些等式成立的内在原因。最后,结合有关Beck等式研究的最新进展,我们对未来可能开展的工作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王芳琴[9](2013)在《嵌入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市场非均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从无到有逐步发育、发展和成熟起来,但由于受到自然、社会、体制、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其它要素市场相比,劳动力市场发育相对滞后,劳动力市场发展呈现非均衡状态,己经逐渐影响到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劳动力市场有效运行、市场经济体制整体功能的发挥,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因此,面对整体处于非均衡状态的劳动力市场,应该如何加大培育力度,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缓解劳动力供求失衡和纠正市场结构性失衡,提高运行效率、构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市场与其它市场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公平,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当前,西方经济学通常采用的分析法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其理论核心是存在无穷多商品种类的市场条件下对各种商品一般均衡价格的决定。其研究背景是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基于此构建一般均衡模型,应用数理推导,从交换、生产、资本形成和货币流通四方面来确定各个市场相对价格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是通过价格摸索实现均衡,均衡价格的形成需要具备条件:信息的完备性、对称性;价格的变动是自由的、灵敏的、迅速的;每个市场都存在一个报价者,他能够迅速向交易者提供价格信息,而且在达到均衡价格之前不进行交易。显然,现实经济中并不存在这些条件,交易不一定能够按照均衡价格进行,市场也不一定结清,以及制度背景也不一定是完全竞争的。非瓦尔拉斯分析方法正是研究供求不一致的市场环境下,经济行为人在面对各种数量约束和价格约束情况下,如何调整他们的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以使经济达到一种配额均衡。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也称为非均衡理论,是借助更一般的假设,应用了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中已经获得成功的方法,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为标准来衡量它是非均衡的。它允许市场处于非出清和非完全竞争状态,它研究市场由非均衡态调整到均衡态的时间调整过程,强调通过价格-数量信号的变动,使得每个市场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达到均衡。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认为,完全依靠价格调整使供给和需求在一切市场、一切时间都相等的可能性很小。交易者在市场上同时获得了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同时受到价格约束和数量约束,可以选择同时调节价格和数量来操纵面临的配额约束,这种价格-数量混合调节方式是非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由于该方法在实现西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结合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它更接近经济的实际情况,能够解释一些用一般均衡分析难以回答的问题,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重视。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是以西方市场经济为背景产生的,它所提出的价格-数量共同调节的配额机制、短边原则的应用,以及市场之间非均衡的溢出影响,对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众多经济问题非常有借鉴意义。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Barro,RobertJ.,and Herschel I.Grossman和Benassy,Jean-Pascal的非均衡理论模型为基础,将人力资本因素融入这一框架中,讨论非均衡假设条件逐渐放松的模式下,非均衡模型构造差异性,人力资本对不同非均衡区域的影响,以及对比分析两种情况下(具有人力资本因素和无人力资本因素),处于不同非均衡区域的劳动力市场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并针对参数位于不同非均衡子区域给予相应的政策意见,最后对我国劳动力市场非均衡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在理论模型构建中,将产品和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归属于三个不同的非均衡子区域。首先,在工资和价格完全刚性的非均衡分析中。在劳动力超额供给和产品超额需求的区域,降低实际工资水平才是改善就业状况的关键。变动名义工资水平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在考虑人力资本因素和不考虑人力资本因素的情况中存在差异。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措施在此区域具有比较不合意的效果。在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超额供给的区域,凯恩斯主义政策有效,政府支出对私人消费起推动作用。人力资本因素的引入不影响政策效应的发挥,而且凯恩斯主义政策对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存在正效应。在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都超额需求的区域,无论是否引入人力资本因素,均不会改变抑制型通胀区域的特征。但是,相比于具有人力资本因素的情况,不考虑人力资本情况下政策变动带来的就业效应更明显。其次,在价格具有伸缩性的非均衡分析中。在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超额供给的区域,传统凯恩斯主义全部效应的获得不受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当不考虑人力资本因素时,变动名义工资的古典政策对生产和就业无效。嵌入人力资本因素后,产出和就业是名义工资的减函数。此区域可以通过提高价格水平获得缓解产品超额供给和降低失业率的双重功效。在产品市场出清和劳动力市场都超额供给的区域,古典主义政策在具有人力资本因素和不考虑人力资本因素的情况下有明显差异。在产品市场出清和劳动力市场都超额需求的区域,由于就业水平达到了最大值,此时传统凯恩斯主义政策完全失效,私人消费被政府支出完全挤出。古典主义政策在考虑人力资本因素和不考虑人力资本因素情况下的效用有所不同,当不考虑人力资本因素时,变动名义工资的“古典主义政策”不会对就业水平产生影响。当嵌入人力资本因素时,从长期来看,对于厂商来说,通过改变成本来间接操纵配额约束是种获得更多利润的有效方式。再次,在工资指数化的非均衡分析中。指数化能够显著地修正各种反失业政策的相对有效性。在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超额供给的区域,工资指数化后我们仍可获得传统凯恩斯主义的全部效应,但古典主义政策的有效性降低。在嵌入人力资本因素的非均衡模型中,凯恩斯主义政策和古典主义政策对消除失业和提高人力资本水平都有效。在产品市场出清和劳动力市场都超额供给的区域,随着指数化程度增加,凯恩斯主义需求政策的有效性逐渐减弱,甚至在名义工资按价格实行完全指数化的情况下,它甚至变得完全无效。加入人力资本因素后,凯恩主义政策和古典主义政策对产出和就业的有效性变小。在产品市场出清和劳动力市场都超额需求的区域,引入人力资本因素并不能明显提高凯恩斯主义政策和古典主义政策的产出效应和就业效应。第四,在行为人依据需求曲线自主定价的非均衡分析中。根据行为人自主定价模型,嵌入人力资本因素不改变货币中性,初始禀赋对产出和就业无效性等特点。根据工资既定厂商依据需求曲线定价模型,当不考虑人力资本且劳动力需求受配额约束时,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就业和产出效应失效。但是,价格效应和人力资本水平效应很明显。当劳动力供给不受配额约束时,凯恩斯主义政策产生的价格效应和工资效应与市场需求弹性有较强的相关性。在嵌入人力资本因素且劳动力需求受配额约束中,短期内产出受限制,操纵配额约束的空间较小。长期中,提高工资水平促使人力资本水平提高,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水平。如果劳动力供给不受配额约束,厂商制定价格为市场中所有需求都能被满足的价格,凯恩斯主义政策的人力资本效应十分明显。最后,在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实证研究中。通过建立劳动力单市场非均衡模型和实证性检验,可以看出,引入人力资本因素和无人力资本因素的模型构建和估计都存在差异,前者拟合效果更好一些,且嵌入人力资本因素提升了解释变量的整体影响力,相比较于其它要素,人力资本因素对总体效用贡献最大。通过对劳动力市场非均衡度考察看出,我国劳动力市场运行处于较明显的非均衡状态中,劳动力供给过剩和过度需求交替出现是常态。从劳动力市场、消费品市场的双市场非均衡模型的实证分析中看出,市场间存在较明显的溢出影响,且有逐渐增长的趋势。本文的研究结论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非均衡理论,另一方面有助于更好把握劳动力运行规律,更好的进行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评价与设计,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常慧敏[10](2019)在《有限可解群的本原特征标》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有限可解群的本原特征标,重点探讨本原特征标的乘法分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以及相伴的辛模结构,目标是将本原特征标的若干经典定理推广到更为一般的不可约特征标,期望建立一大类不可约特征标的乘法分解定理,发展出更有力的证明技术,改进或解决几个相关的特征标问题.作为可解群中本原特征标的推广,本文提出了C-特征标的概念,描述了绝对不可分的C-特征标,即所谓的C*-特征标,包含了Brauer的强不可约特征标;定义了Fitting特征标和不可约特征标的Fitting分解;引入了本原特征标相伴的辛模和辛结构.作为应用,本文得到了C-特征标的零点分布和取值信息,以及C-特征标的置换公式,这些结果均推广了Isaacs,Navarro,Ferguson,Turull,以及Wilde等人关于本原特征标的相应定理.具体讲,本文研究了本原特征标的相互关联的五个问题.(1)本原特征标的置换公式.借助Isaacs的特征标五元组理论和技术,我们重新刻画Wilde关于本原特征标的置换公式,获得了相伴子群更多的结构信息,特别是证明了本原特征标相伴的五元组具有共轭唯一的好元素补.这是一个技术性定理,有很多的用途.(2)本原特征标的零点问题和取值信息.我们考察了特征标五元组的“好元素”,获得了一个新判据,作为应用,建立了C-特征标的三个基本性质,进而推广了Navarro和Wilde关于本原特征标的相关定理,即零点分布定理和置换公式.(3)本原特征标的Fitting分解.我们建立了任意不可约特征标的Fitting分解均具有唯一性,并证明了本原特征标在覆盖群上总存在Fitting分解.(4)本原特征标的辛结构.我们得到了本原特征标的乘法分解与其相伴辛模的正交分解之间的一个对应,借助本原特征标的辛结构,获得了本原特征标的乘法分解中不可约特征标因子个数的精确上界,得到了达到上界的充要条件,并给出了若干本原特征标的乘积仍为本原特征标的一个充分条件.(5)本原特征标乘法分解定理及其推广.给出了C*-特征标的有效判别,并证明了C-特征标在覆盖群上可分解为若干C*-特征标的乘积.事实上,如何构建不可约特征标的乘法分解理论,怎样恰当地定义类似于素数和素数幂的特征标,即精确描述素特征标和准素特征标,进而研究特征标的素分解和准素分解的存在性和某种唯一性,并发展Berger创立的关于可解群的线性表示和射影表示的乘法分解和张量诱导技术,所有这些均属于有限群表示理论中的深刻问题.本文的选题和结果,可视为沿此方向所做的一个初步探讨.

二、符号α~(1/n)究竟表示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符号α~(1/n)究竟表示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普赖尔时态逻辑及其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普赖尔的生平与著述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和本文的目标
第一章 时态逻辑概述
    第一节 时态逻辑的思想渊源
        一、古希腊到中世纪的时态逻辑思想萌芽
        二、文艺复兴时期到18世纪的低潮期
        三、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对时态命题与时态论证的重新关注
    第二节 时态逻辑的创立和发展
        一、时态逻辑的创立
        二、时态逻辑的发展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普赖尔的时态逻辑
    第一节 普赖尔的纯时态逻辑系统和时态模态逻辑系统
        一、纯时态逻辑系统
        二、时态模态逻辑系统
    第二节 时态逻辑关涉的四个等级
        一、关涉等级的提出
        二、时态逻辑关涉的等级
        三、进一步的讨论
    第三节 分析与评论
第三章 时间、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第一节 上帝的预知与人的自由
        一、从上帝的预知到未来必然性的论证
        二、安瑟尔谟-奥卡姆-莱布尼茨处理方案
        三、普赖尔对从上帝的预知到未来必然性的论证的分析
        四、小结
    第二节 主论证、第奥多鲁的解答与普赖尔的重构
        一、主论证与第奥多鲁的解答
        二、普赖尔对第奥多鲁解答之重构
        三、对普赖尔重构的讨论
        四、分析与评论
    第三节 线性时间与分支时间
        一、线性时间观点与线性时态逻辑系统简介
        二、逻辑中分支时间观点的提出
        三、普赖尔论分支时间
        四、分支时间模型
        五、分支时间的哲学意义
    第四节 普赖尔对未来偶然性问题之解答
        一、普赖尔对卢卡西维茨三值处理方案的批评
        二、普赖尔基于二值的处理方案
        三、奥卡姆主义的一种情况:真未来主义理论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普赖尔对时间概念的分析
    第一节 普赖尔对麦克塔加时间观点的分析
        一、麦克塔加反对时间实在性的论证
        二、普赖尔对麦克塔加观点的回应
        三、进一步的讨论
    第二节 普赖尔的现在概念
        一、现在概念
        二、对普赖尔现在概念的讨论
    第三节 普赖尔论时间与存在
        一、关于时间中存在的量化
        二、巴坎公式
        三、关于巴坎公式的讨论
        四、时态本体论
    第四节 关于时间的哲学思考
        一、时间是实在的吗
        二、相对性
        三、时间等级进化理论
        四、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后记

(2)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研究 ——基于经济增长效应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一些基本的概念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一些基本的概念
        四、 两点说明
    第三节 论文的结构安排与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一、 论文的结构安排
        二、 论文的主要观点
        三、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现代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现代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 现代养老保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二、 现代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与调整阶段
    第二节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变迁
        一、 养老保险制度的初步构建
        二、 养老保险退化为企业自保和退休机制的停顿
        三、 退休机制的恢复和向多种经济成份的延伸
        四、 退休费社会统筹的推进和个人缴费机制的引进
        五、 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出
        六、 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的规范
        七、 目标模式
第三章 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的理论综述
    第一节 国外理论界关于养老保险的研究概况
        一、 政府干预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基础
        二、 社会养老保险的行为效应
        三、 社会养老保险的分配效应
        四、 社会养老保险的一般均衡分析
        五、 社会养老保险的转型
    第二节 国内理论界关于养老保险的研究进展
        一、 九十年代以前关于养老保险研究的简单回顾
        二、 九十年代以来侧重于应用层面的养老保险研究文献回顾
        三、 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养老保险纯理论方面的研究文献综述
第四章 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养老保险制度对行为人福利影响的一般分析
        一、 不存在资本市场时养老保险制度对行为人福利影响
        二、 存在资本市场时养老保险制度对行为人福利的影响
    第二节 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
        一、 “完全短视”模型中的最优税率确定
        二、 “部分短视”模型中的最优税率确定
第五章 养老保险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6
    第一节 养老保险对个人储蓄的影响:纯理论分析
        一、 静态的简单两期生命周期模型的理论预测
        二、 关于养老保险对个人储蓄影响的其它理论分析
    第二节 养老保险对个人储蓄的影响:统计证明
        一、 关于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对储蓄影响的统计证明
        二、 关于基金制对储蓄影响的统计证明
        三、 关于统计证明的总结
    第三节 个人储蓄和国民储蓄的关系:经验分析7l
第六章 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第一节 养老保险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纯理论的分析
        一、 没有养老保险制度时行为人的劳动供给决策
        二、 引入基金制养老保险制度时行为人的劳动供给决策
        三、 引入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时行为人的劳动供给决策
        四、 理论模型的语言描述
    第二节 养老保险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经验实证的分析
        一、 养老保险制度对适龄劳动人口的劳动供给影响
        二、 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者退休行为的影响
第七章 基于传统经济增长模型考虑的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增长和福利的影响
    第一节 动态模型中不同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 代际交叠模型简介
        二、 代际交叠模型中基金式养老保险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三、 代际交叠模型中现收现付式养老保险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第二节 不同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福利的影响9l
        一、 判别福利影响的理论依据探讨
        二、 不同养老保险制度对福利影响的具体分析
    第三节 中国经济运行动态效率的实证考察
        一、 中国经济动态效率的实证考察
        二、 中国经济动态无效的原因探析
第八章 基于新经济增长模型考虑的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一节 基本模型的一般描述
    第二节 基于新经济增长模型考察的现收现付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 现收现付制下分析模型的一般描述
        二、 四种不同情形下现收现付制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
        三、 简单总结
    第三节 基于新经济增长模型考察的基金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 在自愿储蓄大于强制性储蓄时基金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 在自愿储蓄为零时分不同情形的基金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四节 本章简单总结
第九章 中国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制度选择
    第一节 中国社会养老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一、 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分析
        二、 基于当前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实际情况的分析
    第二节 中国当前并不适合向基金制转型
        一、 基于储蓄的分析
        二、 基于“艾伦条件”的分析
        三、 基于现收现付制内部调整可能性的分析
    第三节 全文结论接扩展性思考
        一、 本文的基本结论
        二、 扩展性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3)越冬胁迫对草鱼的影响及其应对的营养饲料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低温对越冬鱼类的影响
    1.2 饥饿对越冬鱼类的影响
        1.2.1 饥饿对越冬鱼类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1.2.2 饥饿对越冬鱼类体组成的影响
        1.2.3 饥饿对越冬鱼类糖代谢,脂代谢和蛋白代谢的影响
    1.3 越冬对鱼类氧化应激的影响
    1.4 越冬对鱼类消化生理的影响
    1.5 越冬对鱼类内分泌的影响
    1.6 AMPK在能量代谢中作用
    1.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越冬对草鱼生物学性状、生理生化指标和体成分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条件和方法
        2.1.3 样品采集
        2.1.4 生物学参数测定
        2.1.5 全鱼及肌肉常规成分分析
        2.1.6 血清指标测定
        2.1.7 肝胰脏、肌肉、脂肪组织中糖原和TG含量及血清代谢物含量测定
        2.1.8 组织酶抗氧化活性测定
        2.1.9 实验鱼前肠及肝胰脏组织学
        2.1.10 实验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脂肪酸测定
        2.1.11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2.1.12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2.2.2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常规成分的影响
        2.2.3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2.4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肝胰脏、肌肉、脂肪组织中糖原和TG含量及血清代谢物含量变化的影响
        2.2.5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组织中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2.6 越冬对一龄和二龄草鱼肝胰脏和前肠组织学的影响
        2.2.7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2.8 越冬对二龄草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相关指标关联性的影响
        2.2.9 越冬对二龄草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LPL含量变化的影响及其与组织中脂肪酸组成关联性分析
        2.2.10 越冬对二龄草鱼肝胰脏和肌肉HSPs及 UCP2 基因表达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越冬胁迫下草鱼肝胰脏转录组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条件及方法
        3.1.2 样品采集
        3.1.3 总RNA提取及定量
        3.1.4 cDNA文库的构建、质量检测及测序
        3.1.5 测序数据组装和注释
        3.1.6 差异基因(DEGs)表达分析
        3.1.7 GO、KEGG及 KOG差异基因功能注释分析
        3.1.8 RT-qPCR验证
    3.2 结果
        3.2.1 测序结果统计
        3.2.2 差异基因(DEGs)表达分析
        3.2.3 差异表达基因GO、KEGG及 COG富集分析
        3.2.4 RT-qPCR验证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草鱼AMPK基因特征分析及其对越冬胁迫机体代谢稳态调节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1:AMPK家族基因克隆及组织表达谱
        4.1.2 实验2:在体及离体饥饿实验
        4.1.3 实验3:AMPK对越冬胁迫下机体能量代谢稳态调节
        4.1.4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4.1.5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草鱼AMPK的分子特性研究
        4.2.2 多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
        4.2.3 AMPK亚基的三维结构预测
        4.2.4 草鱼AMPK的组织分布
        4.2.5 草鱼体内和体外饥饿处理期间AMPK基因表达的变化
        4.2.6 AMPK对越冬胁迫下草鱼机体能量动员基因表达影响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越冬后投喂不同蛋白及脂肪水平饲料对草鱼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性能和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饲料的配制
        5.1.2 实验设计
        5.1.3 样品采集
        5.1.4 常规成分分析
        5.1.5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5.1.6 消化酶活性
        5.1.7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5.1.8 肝胰脏和前肠组织学
        5.1.9 实验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脂肪酸测定
        5.1.10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5.1.11 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生长性能和生物学性状
        5.2.2 全鱼和肌肉常规成分
        5.2.3 血清生化指标
        5.2.4 消化酶活性与组织学
        5.2.5 抗氧化能力
        5.2.6 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
        5.2.7 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
    5.3 讨论
第六章 越冬后再投喂饲料中裂殖壶藻油和硫辛酸对草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6.1 材料和方法
        6.1.1 实验饲料的配制
        6.1.2 实验设计
        6.1.3 样品采集
        6.1.4 常规成分分析
        6.1.5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6.1.6 抗氧化酶活性
        6.1.7 脂肪酸测定
        6.1.8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6.1.9 统计分析
    6.2 结果
        6.2.1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和不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生物学特征参数的影响
        6.2.2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常规成分的影响
        6.2.3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6.2.4 越冬再投喂不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肝胰脏、肌肉和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6.2.5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6.2.6 组织-饲料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分析
        6.2.7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水平饲料对草鱼FAD和 ELO5 基因表达的影响
        6.2.8 越冬再投喂不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Nrf2-Keap1 信号通路及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越冬前饲料蛋白脂肪水平饲料对草鱼生物学性状及机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7.1 材料和方法
        7.1.1 实验饲料的配制
        7.1.2 实验设计
        7.1.3 样品采集
        7.1.4 常规成分分析
        7.1.5 血清代谢物含量测定
        7.1.6 抗氧化酶活性
        7.1.7 脂肪酸测定
        7.1.8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7.1.9 统计分析
    7.2 结果
        7.2.1 饲料不同水平蛋白脂肪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体重的影响
        7.2.2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7.2.3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常规成分的影响
        7.2.4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血清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7.2.5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和肌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7.2.6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7.2.7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后草鱼肝胰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7.3 讨论
第八章 越冬饲料中强化n-3HUFA对草鱼体重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8.1 材料和方法
        8.1.1 实验饲料的配制
        8.1.2 实验设计
        8.1.3 样品采集
        8.1.4 常规成分分析
        8.1.5 血清代谢物含量测定
        8.1.6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8.1.7 肝胰脏和前肠组织学
        8.1.8 脂肪酸测定
        8.1.9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8.1.10 统计分析
    8.2 结果
        8.2.1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体重的影响
        8.2.2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8.2.3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常规成分的影响
        8.2.4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血清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8.2.5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草鱼肝胰脏和肌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8.2.6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和前肠组织学的影响
        8.2.7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8.2.8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8.3 讨论
第九章 本研究主要结论、创新点与下一步研究内容
    9.1 综合讨论和结论
    9.2 创新点
    9.3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主要生长及生物学指标
    附录 B 脂肪酸测定步骤
    附录 C 实时荧光定量(RT-qPCR)实验步骤
    附录 D 肝细胞和脂肪细胞培养及处理简要
    附录 E RT-qPCR所用引物序列
致谢
个人简历

(5)养老保险缴费率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融资约束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说明与变量选取
        1. 被解释变量:
        2. 解释变量:
        3. 调节变量:
        4. 控制变量。
    (二)模型构建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回归分析
        1. 基准回归
        2. 异质性子样本回归
        3. 调节效应检验
    (三)稳健性检验
五、结论

(6)基于博弈论的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基础理论
    2.1 监管与监管机制概述
        2.1.1 安全生产监管的内涵
        2.1.2 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内涵及发展
        2.1.3 存在的问题
    2.2 监管机制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博弈论概述
        2.3.1 博弈论及在监管问题研究中应用
        2.3.2 信号传递博弈模型
        2.3.3 演化博弈模型
        2.3.4 社会成本效益分析理论概述
    2.4 本章小结
3 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博弈基本模型分析
    3.1 监管机制基本博弈模型的建立
    3.2 收益矩阵的确定与模型求解
    3.3 监管机制博弈基本模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合规监管与自律监管机制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4.1 监管机制演化博弈模型的建立
    4.2 模型的求解
        4.2.1 合规监管机制的收益分析
        4.2.2 自律监管机制的收益分析
    4.3 监管机制演化博弈均衡点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策略下监管博弈参数定量化求解与对比分析
    5.1 数据收集与参数处理
    5.2 监管博弈模型的收益函数的定量化求解
        5.2.1 收益参数的确定
        5.2.2 收益参数的计算
        5.2.3 监管收益对比及平衡点求解
    5.3 本章小结
6 混合策略下监管机制优化收益分析
    6.1 框架性法规机制的收益分析
    6.2 企业主体责任机制的收益分析
    6.3 员工参与机制的收益分析
    6.4 第三方参与机制的收益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SCORE项目的监管机制优化方案设计
    7.1 项目背景
    7.2 监管机制优化方案设计
        7.2.1 政府层面的方案设计
        7.2.2 企业层面的方案设计
    7.3 方案实施效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整数分拆统计量与Beck等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Beck猜想以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Beck猜想的推广
    2.1 Beck第一猜想的推广
    2.2 Beck第二猜想的推广
第三章 关于有序分拆的Beck等式
    3.1 有序分拆
    3.2 经典分拆定理的模拟
    3.3 已有结论的推广
    3.4 新的Beck等式
第四章 基于Ramanujan分拆定理的Beck等式
    4.1 Ramanujan分拆定理
    4.2 Ramanujan分拆定理的一般形式
    4.3 Beck第一等式
    4.4 Beck第二等式
    4.5 组合证明
第五章 异分拆中的偶数部分
    5.1 最新成果
    5.2 第一个等式的组合证明
    5.3 第二个等式的组合证明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嵌入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市场非均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 论文的贡献与创新
    1.5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
    2.2 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
    2.3 劳动力市场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具有人力资本的固定价格下的非瓦尔拉斯均衡模型
    3.1 引言
    3.2 基本假设
    3.3 具有人力资本的暂时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
    3.4 固定价格、固定工资的非瓦尔拉斯均衡模型
    3.5 固定价格下的不同区域相关政策建议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具有人力资本的价格伸缩下的非瓦尔拉斯均衡模型
    4.1 引言
    4.2 基本假设
    4.3 模型构建、求解及分析
    4.4 价格具有伸缩性的不同区域相关政策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资指数化与就业政策
    5.1 引言
    5.2 基本假设
    5.3 模型构建、求解及分析
    5.4 工资指数化的不同区域相关政策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行为人自主定价的经济学分析
    6.1 引言
    6.2 厂商决定价格、家庭决定工资的不完全竞争模型
    6.3 工资既定情况下的厂商定价模型
    6.4 行为人自主定价下的经济政策有效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劳动力市场非均衡分析
    7.1 引言
    7.2 中国劳动力市场非均衡运行现状概述
    7.3 中国劳动力市场非均衡性计量分析
    7.4 双市场非均衡性计量分析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有限可解群的本原特征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主要结果
第二章 预备知识
    2.1 群论结果
    2.2 群表示和特征标
    2.3 特征标的诱导, 限制与完全分歧
    2.4 特征标三元组
    2.5 特征标五元组
    2.6 射影表示和中心扩张
第三章 本原特征标的置换公式
    3.1 内容概述
    3.2 主要结果的证明
    3.3 完全交
第四章 弱拟本原特征标
    4.1 问题背景
    4.2 好元素的判据
    4.3 主要结果及证明
第五章 本原特征标的Fitting分解
    5.1 Fitting特征标的定义
    5.2 Fitting分解的唯一性
    5.3 Fitting分解的存在性
第六章 本原特征标的相伴辛模及其分解
    6.1 强不可约特征标
    6.2 相伴辛模的构造
    6.3 主要结果及证明
第七章 本原特征标的乘法分解定理之推广
    7.1 研究背景
    7.2 已知结果
    7.3 C-特征标的定义
    7.4 C_*-特征标
    7.5 C-特征标的乘法分解
    7.6 C-特征标的例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符号α~(1/n)究竟表示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普赖尔时态逻辑及其哲学思想研究[D]. 周君.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2]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研究 ——基于经济增长效应的考察[D]. 何樟勇. 复旦大学, 2004(01)
  • [3]越冬胁迫对草鱼的影响及其应对的营养饲料策略研究[D]. 武文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4]一门崭新的交叉科学:网络科学(上)[J]. 方锦清,汪小帆,郑志刚,毕桥,狄增如,李翔. 物理学进展, 2007(03)
  • [5]养老保险缴费率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融资约束的视角[J]. 马本江,裴巧玲,秦艺芳. 金融与经济, 2020(07)
  • [6]基于博弈论的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优化研究[D]. 高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7]非线性系统中混沌的控制与同步及其应用前景(一)[J]. 方锦清. 物理学进展, 1996(01)
  • [8]整数分拆统计量与Beck等式[D]. 李润乔.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9]嵌入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市场非均衡分析[D]. 王芳琴. 吉林大学, 2013(08)
  • [10]有限可解群的本原特征标[D]. 常慧敏. 山西大学, 2019(01)

标签:;  ;  ;  ;  

符号α~(1/n)代表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