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林林业局伤亡人数逐年减少

新林林业局伤亡人数逐年减少

一、新林林业局伤亡事故逐年下降(论文文献综述)

邹成成[1](2020)在《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森林旅游因其自身优良的生态属性、较强的劳动力吸附能力成为林业发展重要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近年来,从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方针政策中不难看出,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是绿色发展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林业转型升级要关注经济也要关注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也随之出现,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需求逐渐增大,森林是优良的释放压力、亲近自然之地,所以发展森林旅游是拉动绿色经济、增进民众绿色福利水平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关注科学划分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演进历程、定位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评价各区域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分析绿色发展视域下的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递阶结构,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给出有实践意义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本论文系统阐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绿色发展、“两山”理论、产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产业竞争力等相关理论对森林旅游产业的指导作用,给出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内涵。对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梳理,将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按照时间先后分为5个历史时期,并分别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产业的发展特征,将国内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划分为有限竞争、资源竞争及差异化竞争三个阶段。结合产业发展未来消费群体变化、产品需求变化和产业文化内涵变化几个方面分析了森林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奠定基础。本论文借鉴钻石模型,按照生产要素、需求要素、支持产业和政府作用四个层次进行指标归类,建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影响因素指标的变异程度不同,本文选取熵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借助SPSS软件及Excel软件对全国31个省域2008-2017年森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定量测算、整理,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权重分析、结构分析、聚类分析和空间分布分析,为后文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提出奠定基础。本论文分析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含义,给出了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机制,充分搜集和分析以往相关文献资料,在现有统计年鉴等材料中挑选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备选观测指标,组成产业竞争力拟选影响因素集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获得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拟选指标因素进行分类,在简化的变量体系上进一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关系的因果分析,剔除关联度小的因素,将关联度大的因素挑选出来组成以绿色旅游资源、绿色产业规模、绿色发展环境、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政策支持等5类影响因素组成的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5个维度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厘清森林旅游产业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本论在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压力、动力,分析了产生压力和动力的机制和发展变化情况,厘清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要素作用机理,得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框架。本文确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总目标,制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前文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从以绿色供给为前提、保护优先为先导、结构调整为机遇、产品创新为特色和全域协作为支撑几个方面提出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基于产业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按照旅游资源要素、产业规模要素、发展环境要素、政策支持要素和基础设施要素5个方面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建议,希望为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借鉴。

王庆廷[2](2018)在《论司法对民意的分类回应》文中研究表明司法与民意的关系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历久弥新的话题,实践层面未获圆满解决,学术层面亦有不少缺憾。既有研究不谓不丰,但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一是“大词法学”的空洞——重理论分析轻实证考察、重宏大价值轻具体制度、重理想方案轻现实可行;二是“一案一议”的琐碎——在拘泥于描摹故事情节的同时,又喜欢跨越“线”的逻辑而直接将“点”的叙事上升为“面”的结论。之所以如此,问题症结就在于对民意的看法太过粗糙,尤其是缺少民意概念的语境分析和民意面相的学术分类。为走出“大词法学”的困境,无疑需要对民意概念进行司法语境下的准确界定,需要对民意面相进行独特有效的学术分类。通过对林林总总的民意概念进行梳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狭义层次的民意是指人民的意志;中义层次的民意是指公众的意愿;广义层次的民意是指部分人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司法语境下的民意归属为广义层次的民意,并进一步细化界定为“部分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就某一司法问题(主要是案件)表达的意见”。虽然既有研究中对民意的学术分类已有所涉猎,但要么分类标准比较单一,要么为分类而分类,多华而不实,分而无用。其实可以依据关注对象、表达内容、表现方式等综合标准,大致将民意分为直接民意和间接民意两大类别。其中,直接民意是指直接向司法机关表达的、针对个案处理的、诉求集中而明晰的民意。间接民意是指间接向司法机关表达的、不限于针对个案处理的、诉求分散而模糊的民意。最具代表性的直接民意是刑事个案中的联名信,最具代表性的间接民意是公共案件中的网络评论,作为民意的实践样态,可以对之进行类型化的实证考察,以真实反映和科学概括司法与民意的实然关系。通过对数十件刑事个案中联名信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以联名信为代表的直接民意的若干特点:涉及犯罪大多为自然犯,侵犯法益大多为人身权利;被告人以农村村民居多,大都属于草根阶层;签名者大都与当事人处于同一小型熟人社会,与之有“熟人关系”;联名信并非单纯的情感宣泄,而是具有一定的证据属性和逻辑理性;对联名信的回应态度与对应的案例效果呈现出较大程度的正相关态势;联名信的真实度较高,签名者大都知悉案情且表达真实意愿。通过对数十个公共案件的网络评论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以网络评论为代表的间接民意的若干特点:网络评论的要素往往包括发帖、转帖、评论、舆论;网络评论的起因是偶然当中有必然;网络评论的导向是被动当中有主动;网络评论的影响在案中案外交织,正面负面混杂;网络评论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理性不足、知识欠缺和信息片面;网络评论的内容是全景式的描述和全方位的评论;网络舆论的监督一般通过网络→舆论→权力→法官的链条传递。通过前述的实证考察,可以看出司法与民意的关系呈现出两面性:一是正面的价值性,即民意对于司法有哪些价值层面的意义;二是负面的冲突性,即民意与司法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有哪些。无论是直接民意,还是间接民意,都存在正面的价值性和负面的冲突性。但是为了论述的更深入,更有针对性,与直接民意和间接民意的分类相对应,同时基于两者的特点,在理论解析层面也有侧重:就直接民意而言,主要讨论正面的价值性;就间接民意而言,主要讨论负面的冲突性。在直接民意的正面价值性方面,大致可以从法治悖论的消解,历史文化的传承,法律的开门接纳,个案的有限弥散,以及比较法上的借鉴等层面予以论证。在间接民意的负面冲突性方面,大致可以归咎于职业思维与大众思维之间有差异,个案往往成为民众负面心绪的宣泄口,民意与法意之间时常存在分歧,官方信息缺失与民众想象力泛滥,调处司法和传媒关系的规范缺失,以及法律稳定性与民意流变性的区别等因素。司法对民意的回应并非天马行空的学术修辞,亦非骄纵任性的个人意愿,而是有学术理论的丰厚支撑,包括但不限于回应型司法、协商型正义、人民司法观、法的渊源论等司法理念。在此指导下,需要坚持柔性的、有限的、社会的司法观,对民意进行尊重但应审慎、积极但有限度、回应但依程序、互动但讲策略的回应。既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权利,以增进与民意的对话;也要建立健全民意的收集、识别、引导、保障、吸纳、反馈等工作机制,以加强与民意的对接。尤其是针对直接民意和间接民意的特点,需要分别设计各有侧重的回应路径。其中,对于直接民意,主要是建构一套机制化的、可操作的回应模式。重在积极回应,主要是微观层面的构建。从纵向来看,需要把司法回应分为收集、甄别、考量和反馈等若干阶段;从横向来看,需要在每个阶段细化原则、形式、任务和流程等具体事项。对于间接民意,主要是建构一套整体的系统的机制性策略。重在能动应对,主要是中观层面的构建。总体而言,可以在两大层面展开:对内而言,要科学构建能动裁判体系,以拉近法意和民意的距离;对外而言,要积极参与公众舆论构建,以消解民意对法意的冲击。

刘柯珍[3](2018)在《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环境及林火发生预报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林火虽然是一种经常性的自然现象,而且是许多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但它们的发生通常被认为对人类活动是一种威胁。在气候变暖背景条件下,作为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大兴安岭地区火灾愈演愈烈,近几年来,夏季火灾发生次数明显增加。本文基于大兴安岭地区19672008年夏季的月平均气象数据和林火历史数据,分析了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发生的气候背景和夏季火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该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植被分布图和植被指数数据集,利用Arcgis,Python等软件从逐日气象因素、植被因素、坡向、坡度、海拔等方面定性、定量分析了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发生时的火环境状况。通过前期预研工作,选出适合大兴安岭地区火灾预测预报的模型,使用较为广泛的Logistic模型以及模拟效果较好的零膨胀负二项模型(ZINB),结合前面研究的火环境数据做为自变量参数,拟合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的发生概率和发生次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全球气候逐渐增温背景下大兴安岭地区的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672008年大兴安岭地区的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呈现显着的增高趋势,每10a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分别增长为0.23℃和0.27℃,尤其是2000年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明显高于累年平均气温值,相反,夏季降水量和平均空气空气相对湿度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19891993这5年降水量较多且均没有火灾出现。通过对湿润指数的分析,近42年来大兴安岭地区夏季湿润指数距平5年滑动曲线呈波动下降趋势,气候变得越来越干燥。大兴安岭林区夏季火的总火烧面积、燃烧森林面积和火灾发生次数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动,20002008年夏季火的火动态指标值都要高于19671988年,而19891999年夏季大兴安岭林区均没有火灾发生。对于月尺度变化,不论是火灾发生次数还是过火面积以6月份最高。通过火灾发Julian日期分析,6月20日左右是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发生最多的时候,随着气候变化,夏季火火险期向后延长,2002年之后的8月份也开始出现频繁火灾,这种情况与2000年后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空气湿度降低有密切的关系。该研究区的夏季林火主要以雷击火为主,占近42年来夏季总发生林火次数的77.7%,雷击是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火源的主要原因,夏季火点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中部地区,以漠河县发生火灾次数最多,就各县、区总燃烧面积和燃烧有林地面积而言,呼中区和呼玛县属于受灾较严重区域。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发生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具有极显着性影响,主要发生在平均气温17-21℃范围内和最高气温28-32℃范围内;夏季火发生的风速主要集中在1.5-2.5m s-1,且不同范围发生火灾次数具有显着性差异;影响夏季火发生的主要地温范围为21-30℃,火灾发生当天和前期不同地温范围发生的火灾次数具有显着差异性;降水量越小,发生的火灾次数越多,降水量为0mm时,发生夏季火概率最高,占75%,其中,雷击火和人为火次数均最高,分别占雷击火和人为火发生总数的71%和52%。平均空气空气相对湿度60%-70%是夏季火发生的主要范围,且当天和前1、2日不同空气空气相对湿度范围发生林火次数极显着差异性,P<0.01;夏季火发生时的最小空气空气相对湿度主要集中在20%-30%范围内,且发生当天和前期不同最小空气相对湿度范围发生的火灾次数具有显着差异性;火灾发生当日、前1日、前2日不同范围降水量发生的火灾次数具有极显着的差异性,P<0.01。夏季火发生的平均气压主要范围是945-965hPa,而且对当天和前期的平均气压具有一定的条件要求;影响夏季火发生主要日照时数范围是12-14h,随着日照时数增大,夏季火发生概率也逐渐增加,当日照时数>14h时,夏季火发生概率突然降低。雷击火发生位置的坡度普遍大于人为火。夏季火在平坡发生概率最高,雷击火和人为火发生次数也是最高,雷击火发生次数占雷击火总数的53%;人为火发生次数占人为火总数的77%,随着坡度的增加,夏季火发生概率呈降低的趋势。阳坡发生夏季火次数高于阴坡3.3%,半阳坡略高于半阴坡,雷击火发生在阳坡比阴坡高25%,半阳坡比半阴坡高4%,人为火发生在阴坡、半阴坡和阳坡、半阳坡的火灾次数比较接近。海拔高度550-650m发生夏季火概率最高,为17%。夏季火主要发生在寒温带山地落叶针叶林,占73%,该植被类型发生雷击火次数最多,占雷击火总数的77%,其次是草甸,占15%。通过对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验证,建模数据的ROC曲线面积值分别为0.886,且达到极显着性(P<0.001),检验数据的回判正确率为79.0%,该模型拟合和预测夏季火效果较好;零膨胀负二项模型预报的准确率达71%,但对日尺度发生次数较多的火灾,预测效果较差。

陆喜元[4](2017)在《中国西部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以H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但由于治理环境及政府层级的不同,政府治理能力有结构性差异。因此,如何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不能一概而论。县级政府的“接点性”特点,决定了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在准确梳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集中表达了科学的国家理论和国家治理思想,是政府治理的根本指导理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大创新,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三大规律”的基础上对国家治理规律有了新认识,是政府治理的直接指导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是现阶段政府治理的重要思想依据。西方治理理论是对西方民主理论的扬弃,是政府治理的重要理论借鉴。政府治理理论主要关注两对问题:第一对是政府治理体系和政府治理能力,第二对是政府治理评估和政府治理现代化。其中,第一对是第二对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对是促进第一对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的手段和目标。政府治理的实质是行政权主导下的多元治理,追求政府在治理格局中的权威性、主导性、代表性、正当性和有效性。政府治理现代化是政府不断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水平,并实现其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进程。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对政府职能转变和能力提升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作为行政主导性治理主体,在与社会、市场互动过程中的理念、角色、行为等的重构过程。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各级政府的新要求,结合政府层级和职能,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结构要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五个方面。每方面能力不仅是县级政府整体治理能力不同侧面的表现,而且各有其内在要素。尽管这些方面或要素就县级政府整体治理能力而言不能等量齐观,但它们既是县级政府履行单一制国家内作为“准基层”政府职能的法理需要,也是对县域社会现代性诉求的回应。根据政府治理能力结构要素,结合西部地区县域实际,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构建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评估体系时,要考虑其客观性、可操作性、有效性。据此评估指标体系(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本文对H县和周边邻县(区)(合称“一区七县”)政府治理能力进行横向测评,对H县政府治理能力进行纵向研究(2000-2015),对公众满意度进行深入调查,力争全方位、深层次地认知H县政府治理能力现状。当然,测评H县政府治理能力仅仅是一个准备性工作。准确的归因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历史是过往的现实,现实有历史的因子。因此,结合H县历史,考察县制沿革、机构变迁、人员流动,有助于把握县治的历史规律,对现阶段机构改革、职能转变、能力重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合纵向测评、横向测评、满意度测评,可以发现H县政府治理能力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综合西部地缘、县域经济、郡县制、“市管县”、社会机制、行政文化、精英及民众等因素,可以深入挖掘H县政府治理能力不足的成因。推进H县政府治理现代化,既要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又要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等针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框架;既要顺应“放、管、服”改革大势,又要综合考虑县情。因此,面向宏观,要把塑造服务型、法治型、信息化政府作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基本努力方向。面向微观,建议以H县教育精神重塑行政文化;围绕解决缺水和贫困两大基本问题,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通过做强“金色教育、绿色农业、红色旅游”三个县域品牌,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和文化治理能力;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基层自治、护持政府信用,提升政府政治治理能力;通过切实做好退耕还林、改善县域生态环境,提高政府生态治理能力。

杜嘉林[5](2014)在《基于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火灾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控制因子,是森林生态系统突变的主要因素,是生态系统的区域变化要素。林火灾变是指林火变化异常和对生态系统及人类社会产生影响的变化。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我国频繁的森林火灾已对国民经济发展形成沉重压力和威胁,因此防御森林火灾的发生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尽管森林火灾发生机制极为复杂,使得人们难以预料和应付它的到来,但通过预测指标分析,实现适时预报,进而做出合理的决策已是有效防御和减轻森林火灾危害的有效途径。本论文以区域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状况与时间序列相关关系的研究,在对林火时间序列与森林生态的危害特点规律、森林资源空间结构的影响、森林虫害发生机制和林火应用技术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森林火灾的面积、死亡率、空间结构、更新及虫害发生与林火燃烧的时间段密切相关的观点,进而对森林火灾的变异与时间序列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以黑龙江省林区林火发生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林火发生时间尺度、林火强度、过火森林生态系统状况的调查、试验,并与其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林火时间序列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的关键生态因子,为森林恢复、森林防火及林火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内容1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害面积变化以黑龙江省近十年森林火灾过火面积为基础,通过日均数据挖掘处理,通过林火时间序列分析面积变化,对比其林火灾变时段和危害程度。灾害面积日均变化分析,其灾变控制的探讨;生理性伤亡的趋势分析,控制伤亡率的探讨;森林结构变化幅度阀值,预防控制工程建设;虫害发生程度,预防的方法探讨;植被更新程度,辅助机制的探讨。根据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原理,日均火灾面积发生接近突变临界值估计,对灾变时间进行预测,达到灾变趋势控制的目的。2林火时间序列的烧伤烧死状况在过火区域按时间序列设置样地,样地大小为100m×100m,小样地平行设置20块。通过调查灌木致伤、致死率,树木致伤、致死率等,比较林火烈度灾变阀值与林火发生时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在相同林火强度下,时间点不同伤亡不同,因此有效利用林火的生态特性,提高林火管理水平和防控能力,降低低强度林火对林木的伤亡率,对生态防火具有现实意义。3林火时间序列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在过火区域按时间序列设置样地,样地大小为100m×100m,小样地平行设置20块。通过调查土壤理化性质破坏程度,具体分析林火时间序列对森林演替趋势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低强度林火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有限,仅限于土壤表层,3a后基本上恢复。因此,如何应用林火特性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有计划的实施低强度林火对森林具有一定的积极保护作用。4林火时间序列的虫害相关性在过火区域按时间序列设置样地,样地大小为100m×100m,小样地平行设置20块。通过样地内每木统计有虫株率,另外随机抽取5株作为标准木,调查害虫种类,分布、虫口密度等。昆虫的种群数量常用单位空间(面积、体积、植株等)上昆虫的平均密度(如头/m或头/株等)及相对密度(即在取样单位的总数中,出现该种昆虫的取样单位的百分比,如有虫株率等)来表示。不同时间的林火对森林植物的影响不同,需要借鉴植物生理的差异,在适当时间段用火切断虫害的生物链,可以显着提高控制效率。国内外研究表明,计划火烧有助于防止虫害的发生。我们仅对火烧与虫害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还只是对现有情况进行定量的观测试验,对现象进行检验性研究,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并对导致此现象的机理缺少深入研究,因此有必要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进行林火机理研究。5林火时间序列的更新变化影响在过火区域按时间序列设置样地,样地大小为100m×100m,小样地平行设置20块。通过对地表可燃物燃烧状况,具体分析林火时间序列对促进更新的作用程度。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天然更新,在低强度林火迹地的条件下,天然更新的兴安落叶松呈均匀分布,单位面积株数高于未烧地,特别在表士裸露、无杂草灌木、土壤湿润的地方,更新频度增加。适当采用计划用火促进天然更新,既节省了一定的造林费用,又诱导了混交林的形成,相对增加了林分稳定性,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本文以林火时间序列为切入点,探讨了林火对森林火灾面积的影响、林火对森林结构的影响、林火对虫害的影响。考虑到森林火灾发生的环境复杂、环境变化快、影响因素多且具有不确定性等特点,为实现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分析方法,在对林火的灾变点分析基础上,提出构建动态适应性变数防火指标体系框架思想,探讨了指标体系的生成和动态评价的途径,是以适应不同防火时段、林火管理需求。

陈晓娜[6](2012)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效益评价及模式选择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文中指出为充分解放林业生产力,彻底解决原有集体林权制度存在的产权主体模糊、权责利不清、收益权不落实等瓶颈问题,2008年6月,我国开始全面推进以“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目的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次改革被称为农村第二次“土地革命”,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林业生产力、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泰安市地处鲁中南腹地,林情及林业发展水平在全省均具有代表性。本文以泰安市为例,对具有北方农区林业特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研究,以产权、制度变迁等系统理论为基础,采用层次模糊优选、灰色预测、聚类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实证调研和案例分析,系统构建了林改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了林改综合效益,初步预测了林改后的林业可持续发展趋势,分类归纳了基层村级林改模式并进行选择,全面分析了林改存在的实际问题及原因,系统阐述了推进配套改革的措施对策,得到如下成果:(1)筛选出31项林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划分为4个层级,初次系统构建了适合北方农区林业特点的效益指标评价体系。(2)建立层次模糊优选模型,对林权改革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集体林权改革大幅度提升了林业综合效益,但林改后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增幅不平衡,经济效益明显增长,生态和社会效益相对滞后。(3)建立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林权主体改革后泰安市林业可持续发展趋势进行了客观有效地预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促进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综合效益指数呈加速发展态势。(4)全面剖析泰安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整体进程,评价了村级主体林改模式。对全市6个县市区、19个乡镇的22个典型案例村的林情和林改成效进行了聚类分析和效益评价,总结归纳出“均林”、“均利”、“均股”三种主体林改基本模式,提出要根据林情、经济发展水平及社情民意,因地制宜地选择主体改革模式。多林地区或林农对林地的依赖程度高的地区,主要采取均林到户的方式;反之,林地资源不丰富的地区,多采取均股或均利的方式。(5)提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九难”问题,即融资投入难、林权流转难、处置增收难、风险管护难、社会服务难、规模经营难、纠纷解决难、法规健全难,并据此提出继续深化林改、推进配套改革的对策,即加快推进林业生产要素市场交易平台建设,建立林地资源流转机制、林业投融资机制、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机制,完善森林资源评估和抵押贷款体系、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林业政策法规体系、林业风险保障体系。

余爱华[7](2012)在《南方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年来,我国天然林资源呈现出大幅减少、原有森林资源总量有急剧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人工林种植面积的日益扩大在应对巨大的木材需求量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使人工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减少或者清除采运作业对环境产生的危害,有必要对人工林采运作业过程中的清洁生产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依据工业行业清洁生产评价理论,在借鉴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南方人工林的采运作业进行深入调研和试验分析,探索研究了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问题。完成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针对伐区作业层面的人工林采运作业建立了物质流的分析方法和模型。以南方常见的三种人工林即马尾松林、桉树林和杉木林为例,利用跟踪观察法试验分析并绘制了生物质材料流动图(跟踪模型);就不同集材方式和运材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用定点观察法试验分析并绘制了不同集材、运材方式的土壤流图(定点观察模型)。以上结果表明:在每hm2林地中,干物质量桉树林最大,杉木和马尾松林无显着差别;集材方式中,架空索道和人力担筒集材较优;运材方式以农用车运材优于汽车运材。(2)确立并制定了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清洁生产评价标准。运用模糊聚类法对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29个初始指标进行筛选,最终选出12个评价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优选了清洁生产综合评价的方法为模糊数学法并进行例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样本企业处于清洁生产的三级水平,应在伐区设计、采运作业技术、资源能源的利用水平,以及加强安全生产与管理等方面给予重点关注,以提高整个企业在采运作业方面的清洁生产水平。(3)通过对其他行业清洁生产审核的分析,结合人工林采运作业的特点,确定了采运企业在人工林采运作业中清洁生产审核的内容及程序。对南方某采运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提出了该采运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为采运作业技术、资源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和安全生产管理与保护等四个方面;确定了清洁生产的目标为木材利用率达56%,采运剩余物利用率达16%,迹地更新率98%以上,更新成活率达90%以上等四项;采用综合指数法对该企业采运作业清洁生产水平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该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目前处于国内一般水平;提出了9个无/低费清洁生产方案和2个中/高费清洁生产方案。(4)依据国家及林业行业相关法规、标准,结合人工林采运作业的特征,从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我国人工林采运作业概况、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的意义和原则、清洁生产分析方法、人工林采运过程分析、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指标的构建和推行清洁生产的管理和技术措施等方面,制定了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指南。

苏晋[8](2012)在《基于市场机制与政府规制的中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农业生物质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但是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困难,其中政策环境不够完善、市场机制体系不健全、投融资及运营资金体制不顺畅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探索。如果在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过程中使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充分发挥作用,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化石能源短缺问题,而且还将帮助农民走出地区贫困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改变他们现存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农业生物质能产业所带来的广阔市场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面貌,成为农村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力。本论文基于循环经济、公共经济学、规制经济学相关理论,借鉴国外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了我国农业生物质能源及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市场机制、政府规制和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为下面章节提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推动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激励机制、竞争合作机制、供求机制、市场风险管理与防范四个方面;同时构建了农业生物质能产业政策永续发展模型,实证分析出影响政策持续发展利用的主要因素,以此为依据,指出农业生物质能产业政府规制的范围和方向,并从政策支撑、技术支撑、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本体系四个方面提出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保障措施。最后以武汉市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为案例,从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角度提出如何推进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的建议,验证上述结论。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制定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进行农业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和产业投资以及各省市或地区推进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工作等,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论文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分为九章。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是论文研究的起点和基础。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问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目的及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可再生能源方面以及产业化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和评述,并介绍了本论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内容,即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国外经验借鉴,这一部分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和经验基础。界定了农业生物质能以及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概念和特点;阐述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循环经济、公共经济学、规制经济学理论,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介绍了国外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动向并总结其成功的经验,为后文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至第八章的内容,这一部分是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首先,分析了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比较全面地掌握了产业发展的情况。其次,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市场机制、政府规制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为后续章节提供分析框架;在对农业生物质能市场机制进行总体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产业发展的价格激励机制、合作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和风险管理与防范机制,构建了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同时通过构建产业政策永续发展模型得出生物质能产业政策可持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依据评价结果对产业发展中政府规制的范围和方向进行了定位;并提出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第四部分,包括第九章。以武汉市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为案例,从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视角提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建议,验证上述章节的结论,并为其他省市或地区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借鉴。

文东新[9](2010)在《林火生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对林业地位的不断重视,森林资源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稳步提高,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森林火灾的危害有了加剧的趋势,对林火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火管理进入了生态系统管理时代。而信息系统作为林火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手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林火生态系统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林火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历史、现状及新的理念和方法以及林火信息系统特别是其中林火预测预报系统研究与应用的现状与趋势;以生态学、系统科学、森林消防管理学、森林经理学、软件工程学等为指导,针对南方林区,重点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主要研究对象,调查、收集、整理了大量林火管理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构建了林火管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框架与标准;利用数据库、计算机网络、数据挖掘工具、计算机编程技术、三S技术以及系统分析、数学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基于林火生态系统管理的林火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同时根据在实践中应用与反馈的情况不断进行修正与完善,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适应于南方林区林火生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功能模块。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果如下:(1)林火生态系统管理目标与方法研究,提出正确理解火害与火利,辩证地看待火灾的影响;正确对待计划烧除,将计划烧除纳入信息系统体系;提倡社区林业,强调公众参与;以指导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又是林火生态系统管理实施的主要工具和手段。(2)林火生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框架研究,针对广西区的林火管理实际情况,提出了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及基本原则,并详细描述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及各功能模块特点和要求。(3)林火生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研究,在充分的需求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广西林火管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构建原则、标准、内容与要求,提出了33个林火管理数据表,16个空间管理数据图层的构建标准、要求及内容,实现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高效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发了数据查询、统计、分析与报表功能,并进行了推广应用。(4)进行了基于GOOGLE EARTH的林火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发研究,比较了其在林火扑救指挥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优势,提出了其在图层管理、定位技术、专题态势图制作、火灾评估与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并证明其具有很好的效果。(5)林火预测预报系统的研究,在收集整理了大量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火险天气等级预测预报模型和火行为预测预报模型,开发应用了火险天气等级测预预报系统及林火行为预测预报系统,并实现了可视化管理和应用。通过实践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分析,证明是切实可行的。(6)基于信息系统数据库和分析工具,分别对广西历年卫星热点数据和森林火灾数据进行了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及与环境相关性的分析,为林火的日常管理、规划设计、扑救指挥等提供了决策依据。(7)总结研究了信息系统有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通过在实践中的推广与应用,不断对系统进行修改与完善,并分析了系统的优缺点和发展方向。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明确了林火生态系统管理对信息系统的指导意义,使信息系统能更好地为林火生态系统管理服务。构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林火管理数据库,完成了面向南方林区的功能相对完整、操作简便、经济实用的林火管理信息系统。由于受时间、经费及数据源等的限制,部分研究内容如火灾间接损失评估和火灾风险管理等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开发,希望在以后研究工作中有所突破。

王翼博[10](2010)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林权争议行政案件有关情况的调查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涉林利益调整加剧,多种涉林纠纷凸显,不仅各级政府处理林权争议难度增大,也为人民法院审理林权争议行政案件提出了新课题。笔者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背景,对2007年以来全省法院审理林权争议行政案件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专门调研,并对林权争议的特点及成因、行政机关在林权争议行政处理程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法院在审理林权争议行政案件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妥善处理林权争议的建议和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调查研究,对促进政府依法行政,预防和化解林权行政争议,保障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开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本文共分五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全省法院受理林权争议行政案件的基本情况。笔者以全省法院2007年至2009年受理林权争议行政案件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林权争议行政案件呈现出的五个明显特点:一是收案数量稳定增长,各地区收案不平衡。二是案件多发于林权行政确认和林权行政登记领域,案件数量居高不下。三是行政与司法良性互动,纠纷联动化解机制初步建立。四是行政机关败诉率较高,执法水平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少数行政机关依法应诉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对司法建议重视不足。第二部分是林权争议的特点及成因分析。正确认识林权争议的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对于预防和化解林权争议意义重大。笔者经过研究探讨,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利益驱动性。二是群体性。三是复杂性。四是危害性。五是反复性。第三部分是行政机关在林权争议行政处理程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笔者注意到行政机关在林权争议处理程序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问题需引起重视。被诉行政行为存在的瑕疵甚至违法,可以概括为“六种意识”淡薄:第一,职权法定意识淡薄,在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活动中超越职权。第二,证据规则意识淡薄,作出行政行为的主要证据不足,认定事实不清或错误。第三,正当程序意识淡漠,违反法定程序现象突出。第四,准确适用法律意识淡薄,导致适用法律错误。第五,合理行政意识薄弱,不充分考虑与案件相关的各种合理因素。第六,恪尽职责意识淡薄,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甚至不作为。第四部分是人民法院审理林权争议行政案件遇到的主要问题。笔者从行政审判实践出发,总结分析了当前人民法院在审理林权争议行政案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第一,证据收集难度大,造成法院认定事实困难。第二,案件循环诉讼,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第三,立法不完善,法律适用标准不统一。第四,行政复议层级纠错功能未发挥,未起到化解纠纷的主渠道作用。第五,基层组织处理林权争议不力,法院案件处理难度加大。第六,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对历史遗留等问题缺乏规范统一,法院审理案件时左右为难。第五部分是妥善解决林权争议的建议和对策。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林权争议的建议和对策:一是要增强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要完善林权相关立法。三是要充分运用行政调解方式化解林权争议。四是要统一审理林权争议行政案件的司法标准。五是要构建多元化解决林权争议机制。

二、新林林业局伤亡事故逐年下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林林业局伤亡事故逐年下降(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基础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础概念
        2.1.1 绿色发展
        2.1.2 森林旅游产业
        2.1.3 产业竞争力
        2.1.4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
    2.2 相关理论
        2.2.1 绿色发展理论
        2.2.2 “两山”理论
        2.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产业竞争力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3.1.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2 森林旅游产业绿色发展问题
    3.2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2.1 森林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
        3.2.2 森林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能力
        3.2.3 森林旅游的区域经济牵动度
    3.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与竞争阶段分析
        3.3.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
        3.3.2 森林旅游产业市场竞争阶段分析
    3.4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趋势
        3.4.1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消费群体变化
        3.4.2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产品需求变化
        3.4.3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文化内涵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模型构建
    4.1 基于钻石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1.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框架
        4.1.2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4.2.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4.2.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测算
    5.2 各级评价指标的作用权重分析
    5.3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结构分析
        5.3.1 生产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2 需求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3 支持产业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4 政府作用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聚类分析
        5.4.1 聚类分析结果
        5.4.2 聚类结果分析
    5.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时空分析
        5.5.1 空间分布分析
        5.5.2 时间趋势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6.1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原理
        6.1.1 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6.1.2 影响因素遴选原则
        6.1.3 影响因素体系构建的方法
    6.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6.2.1 拟选影响因素体系
        6.2.2 影响因素筛选模型设定
        6.2.3 数据处理及检验
        6.2.4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主成分分析
        6.2.5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回归分析
    6.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
        6.3.1 绿色旅游资源因素
        6.3.2 绿色产业规模因素
        6.3.3 绿色发展环境因素
        6.3.4 绿色基础设施因素
        6.3.5 绿色政策支持因素
    6.4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6.4.1 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6.4.2 影响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
    6.5 本章小结
7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O分析
    7.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理论解析
    7.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压力(P)
        7.2.1 竞争力提升的压力
        7.2.2 压力的动态变化
    7.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动力(M)
        7.3.1 动力主体构成及动态演化
        7.3.2 驱动力构成及动态演化
    7.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循环推进框架
    7.5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O)
        7.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目标与路径设计原则
        7.5.2 以保护优先为先导的绿色旅游资源要素提升路径
        7.5.3 以结构调整为机遇的绿色政策支持要素提升路径
        7.5.4 以产品创新为特色的绿色产业规模要素提升路径
        7.5.5 以全域协作为支撑的绿色发展环境要素提升路径
        7.5.6 以绿色供给为前提的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提升路径
    7.6 本章小结
8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
    8.1 绿色发展视域下旅游资源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1.1 自然资源保护方面
        8.1.2 资源管理能力方面
    8.2 绿色发展视域下产业规模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2.1 产品创新方面
        8.2.2 技术创新方面
    8.3 绿色发展视域下发展环境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3.1 经济环境方面
        8.3.2 社会环境方面
    8.4 绿色发展视域下政策支持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4.1 绿色供需方面
        8.4.2 政策制度方面
        8.4.3 人才选育方面
    8.5 绿色发展视域下基础设施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5.1 交通产业支持方面
        8.5.2 服务设施升级方面
    8.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附录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
附录2 2008-2017年各地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附录3 各地区一级指标综合评价测算结果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论司法对民意的分类回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 研究基点:民意的语境分析与学术分类
    一、民意的语境分析
    二、民意的学术分类
第二章 实证考察:司法与民意关系的样本统计分析
    一、直接民意:以刑事个案中的联名信为考察样本
    二、间接民意:以公共案件的网络评论为考察样本
第三章 理论解析:司法与民意关系的两面性之辩
    一、正面价值性:直接民意的意义解读
    二、负面冲突性:间接民意的博弈考量
第四章 制度构建:司法回应民意的策略、路径和程序
    一、司法回应的宏观理念
    二、司法与民意互动的总体架构
    三、直接民意:积极回应的机制与程序
    四、间接民意:能动应对的策略与路径
结语 司法与民意的漫漫征途
附件一:关于联名信的统计资料
附件二:关于司法与民意互动的指导性文件(建议稿)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环境及林火发生预报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我国夏季林火特征
        1.2.2 国外夏季火研究现状
        1.2.3 林火预测预报模型研究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1.6 项目支持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貌
        2.1.2 气候
        2.1.3 土壤条件
        2.1.4 植被
        2.1.5 火历史
    2.2 数据来源
        2.2.1 气象数据和预处理
        2.2.2 森林火灾数据
        2.2.3 基础地理数据
第三章 1967~2008年大兴安岭地区夏季气候特征变化及火灾时空分布规律
    3.1 研究方法
        3.1.1 线性回归方程和气候倾向率
        3.1.2 5年滑动平均分析
        3.1.3 湿润指数
        3.1.4 夏季火时空分布图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气候特征趋势分析
        3.2.2 大兴安岭林区夏季火基本情况
        3.2.3 夏季火发生的年际变化特征
        3.2.4 夏季火发生的月分布特征
        3.2.5 夏季火发生的日分布特征
        3.2.6 夏季火发生的空间变化规律
    3.3 小结
第四章 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环境特征
    4.1 研究方法
        4.1.1 夏季火点对应的气象数据处理方法
        4.1.2 夏季火发生地形要素信息提取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气象条件
        4.2.2 地形条件
        4.2.3 植被类型
        4.2.4 雷击火发生与监测
    4.3 小结
第五章 夏季火发生预报模型
    5.1 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
        5.1.1 模型的数学原理
        5.1.2 随机对照样本的获取
        5.1.3 非气象因子属性赋值
        5.1.4 模型和自变量的显着性检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多重共线性检验
        5.2.2 模型拟合结果分析
        5.2.3 模型预测准确度分析
    5.3 零膨胀负二项模型
        5.3.1 模型的数学原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多重共线性检验
        5.4.2 模型拟合结果分析
        5.4.3 模型预测火灾次数与实际值比较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4)中国西部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以H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和其他说明
第一章 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治国理政思想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观
        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思想
        一、儒家的治国理政思想
        二、墨家的治国理政思想
        三、法家的治国理政思想
        四、道家的治国理政思想
    第三节 西方治理理论
        一、西方治理理论的兴起
        二、西方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西方治理理论中的政府治理思想
第二章 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治理理论
        一、治理的概念
        二、治理的特征
        三、治理现代化
    第二节 政府治理
        一、政府治理的概念
        二、政府治理的结构
        三、政府治理的模式
        四、政府治理现代化
    第三节 政府治理能力
        一、政府治理能力的概念
        二、政府治理能力的类型
        三、政府治理能力的评估
    第四节 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
        二、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
第三章 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结构及要素
    第一节 经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经济治理
        二、政府的经济治理
        三、县级政府的经济治理能力
    第二节 政治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政治治理
        二、政府的政治治理
        三、县级政府的政治治理能力
    第三节 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文化治理
        二、政府的文化治理
        三、县级政府的文化治理能力
    第四节 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社会治理
        二、政府的社会治理
        三、县级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
    第五节 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生态治理
        二、政府的生态治理
        三、县级政府的生态治理能力
第四章 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评估体系与运用
    第一节 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评估体系
        一、设计依据
        二、本文指标体系
        三、标准及权重
    第二节 H县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测评
        一、横向测评
        二、纵向测评
        三、公众评价
第五章 H县政府治理史回顾及治理得失简评
    第一节 县制沿革
        一、隶属变化
        二、置县名称
    第二节 行政机构
        一、县级机构
        二、乡镇区划
    第三节 政府人员
        一、史上县官
        二、新近县长
        三、公务人员
    第四节 治理得失简评
        一、治理成就
        二、治理之失
第六章 H县政府治理能力的不足之处及成因
    第一节 H县政府治理能力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县域经济实力不强
        二、民主法治建设滞后
        三、文化治理层次不高
        四、社会保障能力受限
        五、生态治理起点较低
    第二节 H县政府治理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基础较差
        二、行政体制改革迟缓
        三、文化提升能力不足
        四、社会保障后续乏力
        五、不太关注生态治理
    第三节 影响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因素
        一、西部地缘与县域经济
        二、郡县制与“市管县”体制
        三、社会机制与行政文化
        四、精英与民众
第七章 H县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路和建议
    第一节 H县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路
        一、面向宏观
        二、面向微观
    第二节 推进H县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议
        一、潜心发展县域经济
        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三、提升文化治理层次
        四、巩固社会保障能力
        五、加强县域生态治理
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5)基于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森林火灾及研究现状
        1.1.1 国外森林火灾的研究现状
        1.1.2 国内森林火灾的研究现状
        1.1.3 世界森林防火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1.1.4 森林火灾的主要类型及防御必要性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内容与目标
        1.2.2 关键技术与难点
        1.2.3 方法与技术路线
        1.2.4 技术路线
    1.3 研究区选择
        1.3.1 地区概况
        1.3.2 起火原因
        1.3.3 空间分布
        1.3.4 年际变化
    1.4 本章小结
2 林火时间序列
    2.1 时间序列分析法
        2.1.1 基本概念
        2.1.2 平滑法
        2.1.3 单指数平滑法
        2.1.4 线性指数平滑法
    2.2 林火时间
        2.2.1 林火初期
        2.2.2 林火中期
        2.2.3 林火末期
    2.3 林火突变及其研究进展
        2.3.1 林火突变的理论基础及现象
        2.3.2 林火突变的定义及检测
    2.4 本章小结
3 林火时间序列火灾面积的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几个相关概念
        3.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 分析方法
        3.2.1 趋势分析法
        3.2.2 Cramer法
        3.2.3 小波分析
    3.3 日火灾面积结果与分析
        3.3.1 日火灾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3.3.2 日火灾面积变化小波分析
        3.3.3 日火灾面积变化Cramer分析
    3.4 结论与探讨
    3.5 本章小结
4 林火时间序列林木伤亡率的分析
    4.1 研究地概况
    4.2 研究方法
        4.2.1 调查方法
        4.2.2 概率统计方法
        4.2.3 Kendall分析
        4.2.4 小波分析
        4.2.5 小波方差
    4.3 林火伤亡率结果与分析
        4.3.1 林火伤亡的相关分析
        4.3.2 林火时间与伤亡的相关分析
        4.3.3 灾变临界点的确定
        4.3.4 时间尺度特征分析
        4.3.5 周期变化特征分析
    4.4 结论
    4.5 本章小结
5 林火时间序列对土壤性质影响的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研究地区概况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5.2.2 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
    5.3 结论
    5.4 本章小结
6 林火时间序列虫害相关性的分析
    6.1 研究方法
        6.1.1 样地的选取
        6.1.2 数据调查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过火林地与对照样地的虫害发生情况
        6.2.2 不同林分火烧后虫害发生种类
        6.2.3 影响森林虫害发生的因子分析
        6.2.4 林火强度与虫害发生数量的关系
        6.2.5 林火发生时间与虫害发生数量的关系
    6.3 本章小结
7 林火对兴安落叶松群落更新的影响
    7.1 研究地区概况
    7.2 研究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森林类型的天然更新状况
        7.3.2 更新状况年均增值分析
        7.3.3 不同林型更新状况比较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效益评价及模式选择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泰安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情况
        1.4.1 泰安市林权制度的历史沿革
        1.4.2 改革的目标原则及范围和重点
        1.4.3 改革的步骤流程
        1.4.4 改革的主要内容
        1.4.5 主体改革的做法特点及初步成效
        1.4.5.1 做法特点
        1.4.5.2 初步成效
    1.5 本研究的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1 研究的目标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研究理论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2.1.2 水文及气候条件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林业概况
    2.2 理论依据
        2.2.1 产权理论
        2.2.2 制度变迁理论
        2.2.3 林业经济理论
        2.2.4 综合效益理论
    2.3 研究方法及模型
        2.3.1 实证研究法
        2.3.2 对比分析法
        2.3.3 调查问卷法
        2.3.4 层次模糊优选法及模型
        2.3.5 灰色 GM(1,1)预测法及模型
        2.3.6 聚类分析法及模型
3 泰安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效益评价及发展趋势预测
    3.1 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1.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3.1.2 确定各项评价指标
        3.1.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1.4 评价指标特征值
        3.1.5 评价指标规格化处理
    3.2 林权制度改革的综合效益模糊优选评价
    3.3 林改前后林业综合效益对比分析
        3.3.1 经济效益分析
        3.3.2 生态效益分析
        3.3.3 社会效益分析
        3.3.4 综合效益分析
    3.4 林改后林业可持续经营及综合效益发展趋势灰色预测
        3.4.1 集体林权改革后林业可持续经营的灰色预测
        3.4.2 泰安市林业综合效益发展趋势灰色预测
4 泰安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村级效果评价及产权模式选择
    4.1 案例村简介及林权改革方式
    4.2 主体改革后案例村改革效果
        4.2.1 林业发展水平普遍提高
        4.2.2 农民家庭收入普遍提高
        4.2.3 林农生产积极性提高
        4.2.4 干部充分发挥作用
        4.2.5 农户满意度较高
        4.2.6 纠纷处理情况好
    4.3 配套改革中案例村初步做法及成效
        4.3.1 林农经营林地的意愿
        4.3.2 林农林地流转的意愿
        4.3.3 林业专业合作社初现成果
    4.4 村级林改模式选择
        4.4.1 数据处理
        4.4.2 案例村经济效益评价
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临的困难及推进对策
    5.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临的困难
        5.1.1 林业投融资中存在的困难
        5.1.2 林地流转困难
        5.1.3 林地经营管理处置权有待完善
        5.1.4 林业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建立
        5.1.5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5.1.6 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
        5.1.7 林权纠纷事件存在隐患
        5.1.8 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
        5.1.9 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不配套
    5.2 推进泰安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措施
        5.2.1 完善规范的林地资源流转机制
        5.2.2 完善健全的林业投融资机制
        5.2.3 完善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机制
        5.2.4 建立森林资源评估及抵押贷款体系
        5.2.5 健全林地资源经营管理体系
        5.2.6 建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2.7 健全林业制度法规体系
        5.2.8 建立林业风险保障体系
        5.2.9 建设林业生产要素交易平台
6 讨论、结论与创新
    6.1 讨论
    6.2 结论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7)南方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森林生态采运理论概述
        1.1.1 森林生态采运理论的提出
        1.1.2 生态采运理论的发展
        1.1.3 森林生态采运理论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1.2 国内外人工林采运研究
    1.3 人工林采运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1.4 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
    1.5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评价研究的意义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2 研究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2.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3.1 研究方法
        2.3.2 技术路线
3 人工林采运系统的物质流分析
    3.1 物质流分析方法
    3.2 物质流分析指标
        3.2.1 生物质流指标
        3.2.2 土壤流指标
    3.3 物质流模型
        3.3.1 生物质流模型
        3.3.2 土壤流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评价
    4.1 清洁生产评价概述
        4.1.1 清洁生产的概念
        4.1.2 清洁生产的特点
    4.2 国内外清洁生产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4.2.1 国外清洁生产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4.2.2 国内清洁生产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4.3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
        4.3.1 评价内容
        4.3.2 评价指标
        4.3.3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评价的标准
    4.4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综合评价
        4.4.1 综合指数法
        4.4.2 灰色关联度法
        4.4.3 模糊数学评价法
        4.4.4 BP 神经网络法
    4.5 例证分析
        4.5.1 评价方法
        4.5.2 评价过程
        4.5.3 评价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审核
    5.1 清洁生产审核概述
        5.1.1 清洁生产审核的概念及思路
        5.1.2 清洁生产审核的内容及程序
    5.2 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审核
        5.2.1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审核的内容
        5.2.2 人工林采运清洁生产审核的思路及程序
        5.2.3 人工林采运清洁生产审核例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指南
    6.1 适用范围
    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6.3 术语和定义
    6.4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的意义
    6.5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的原则
    6.6 清洁生产分析的方法
        6.6.1 指标对比法
        6.6.2 分值评定法
        6.6.3 分析方法的选择
    6.7 人工林采运过程描述
        6.7.1 规划设计
        6.7.2 工艺过程
        6.7.3 作业技术
        6.7.4 经营管理
    6.8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的构建
        6.8.1 构建的原则
        6.8.2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指标体系
    6.9 推行清洁生产的管理和技术措施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详细摘要

(8)基于市场机制与政府规制的中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3 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案例选择说明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生物质能
        2.1.2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
    2.2 循环经济理论
    2.3 公共经济学理论
    2.4 规制经济学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国外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3.1 国外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3.1.1 美国
        3.1.2 巴西
        3.1.3 欧盟
        3.1.4 印度
    3.2 国外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3.2.1 依靠国家政策推动生物质能产业发展
        3.2.2 加大技术研发和试点示范力度
        3.2.3 加大政府财税支持力度
        3.2.4 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产业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中国农业生物质能资源的基本状况
        4.1.1 农作物秸秆
        4.1.2 能源作物
        4.1.3 禽畜粪便
        4.1.4 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
    4.2 中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现状
        4.2.1 中国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利用现状
        4.2.2 中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能力
        4.2.3 中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特征
    4.3 中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3.1 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4.3.2 市场机制不健全
        4.3.3 投融资及运营资金体制不顺畅
        4.3.4 产业化技术水平仍需提高
        4.3.5 产业链上利益相关者体系缺乏系统性
    4.4 本章小结
5 市场机制、政府规制与中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5.1 市场机制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
        5.1.1 市场需求与农业生物质产业发展
        5.1.2 市场供给与农业生物质产业发展
        5.1.3 价格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
        5.1.4 同业竞争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
    5.2 政府规制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
        5.2.1 政府干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理论依据
        5.2.2 财税政策促进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增长的作用机理
        5.2.3 社会规制规范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市场竞争秩序的作用机理
    5.3 市场机制、政府规制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互动模型
    5.4 本章小结
6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市场机制的构建
    6.1 农业生物质能市场机制的总体描述
    6.2 农业生物质能产品价格激励机制
        6.2.1 价格激励机制的选择
        6.2.2 价格激励机制的运行
    6.3 农业生物质能产品合作竞争机制
        6.3.1 合作竞争的类型
        6.3.2 合作竞争的形式
    6.4 农业生物质能产品市场供求机制
        6.4.1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供应链的组成
        6.4.2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供应链的组织管理
        6.4.3 农业生物质能产品的销售
    6.5 农业生物质能项目市场风险管理与防范
        6.5.1 市场风险回避
        6.5.2 市场风险控制
        6.5.3 市场风险转移
        6.5.4 市场风险自留
        6.5.5 市场风险应急
    6.6 本章小结
7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政府规制
    7.1 政府规制的目标及约束条件
        7.1.1 政府规制的目标
        7.1.2 政府规制的约束条件
    7.2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中政府规制的必要性
    7.3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政策永续发展模型构建与评价
        7.3.1 产业政策永续发展目标
        7.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3.3 产业政策永续性综合评价——以福建省为例
    7.4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中政府规制的定位
        7.4.1 政府规制的范围
        7.4.2 政府规制的方向
    7.5 本章小结
8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的构建
    8.1 政策支撑体系
        8.1.1 建立多种机制并存的政策支持体系
        8.1.2 明晰管理部门职责并制定系列支持政策
    8.2 技术支撑体系
        8.2.1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原料生产技术体系
        8.2.2 构建良好的原材料加工转换技术体系
    8.3 组织管理体系
        8.3.1 构建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组织管理体系
        8.3.2 构建高效和制度化的组织管理运行体系
    8.4 人力资本体系
        8.4.1 政府鼓励人力资本创新的相关配套政策
        8.4.2 市场激励企业家及研发型人力资本机制
    8.5 本章小结
9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9.1 武汉市农业生物质能的资源存量
        9.1.1 武汉市的秸秆存量及分布
        9.1.2 武汉市的畜禽粪便存量
        9.1.3 武汉市的油料作物存量及分布
    9.2 武汉市农业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现状
        9.2.1 武汉市农业生物质能产品开发利用的现状
        9.2.2 武汉市农业生物质能技术市场的现状
        9.2.3 武汉市农业生物质能市场开发的制约因素
    9.3 基于市场机制的武汉市农业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9.3.1 通过市场途径,加强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9.3.2 设立严格的市场准入门槛,建立有效的定价机制
        9.3.3 实施生物质能企业集群带动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
    9.4 基于政府规制的武汉市农业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9.4.1 沼气开发利用
        9.4.2 燃料乙醇开发利用
        9.4.3 生物柴油开发利用
    9.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9)林火生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林火生态管理概述
        1.2.1 生态系统管理与林火生态管理
        1.2.2 国内外林火生态管理研究现状
        1.2.3 世界林火生态管理新理念
    1.3 林火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1.3.1 林火管理信息系统概念
        1.3.2 国内外林火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案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及措施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技术路线
        2.2.3 研究主要方法
3 林火生态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关系
    3.1 林火生态管理的目标
    3.2 正确评估火害与火利
    3.3 正确对待计划烧除
    3.4 社区林业管理模式
    3.5 本章小结
4. 林火生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
    4.1 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框架
        4.1.1 信息系统建设总体目标
        4.1.2 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原则
        4.1.3 信息系统建设功能框架
    4.2 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研究
        4.2.1 数据库需求分析
        4.2.2 数据库设计
        4.2.3 数据库的实施与应用
    4.3 基于GOOGLE EARTH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4.3.1 GE简介及与其它地理信息系统的比较
        4.3.2 基于GE图层管理的研究与应用
        4.3.3 基于GE的快速定位研究
        4.3.4 基于GE的林火专题图层制作
        4.3.5 基于GE的森林火灾损失评估与火灾风险评估
    4.4 林火预测预报系统的开发研究
        4.4.1 火险天气等级预测预报系统的开发
        4.4.2 火行为预测预报系统的开发
    4.5 本章小结
5. 林火生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
    5.1 广西林火卫星热点数据的分析与应用研究
        5.1.1 林火卫星监测的应用
        5.1.2 广西林火卫星热点数据的分析
        5.1.3 林火卫星热点数据的应用
    5.2 广西森林火灾时空分布与环境关系的分析
        5.2.1 广西森林火灾的季节分布与月份分布
        5.2.2 影响广西森林火灾的大气环流
        5.2.3 影响广西森林火灾的地形
        5.2.4 干旱对广西森林火灾的影响
        5.2.5 影响广西森林火灾的洋流
    5.3 信息系统的综合应用与实施研究
        5.3.1 系统的综合应用与实施
        5.3.2 系统的实施效果评价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和成果
    6.2 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工作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林权争议行政案件有关情况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全省法院受理林权争议行政案件的基本情况
    (一) 收案数量稳步增长
    (二) 案件多发领域集中
    (三) 纠纷联动化解机制初步建立
    (四) 行政机关败诉率较高
    (五) 依法应诉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二、林权争议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一) 经济利益驱动性
    (二) 群体性
    (三) 复杂性
    (四) 危害性
    (五) 反复性
三、行政机关在林权争议行政处理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一) 职权法定意识淡薄
    (二) 证据规则意识淡薄
    (三) 正当程序意识淡薄
    (四) 准确适用法律意识淡薄
    (五) 合理行政意识薄弱
    (六) 恪尽职责意识淡薄
四、人民法院审理林权争议行政案件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 证据收集难度大
    (二) 案件循环诉讼
    (三) 立法不完善
    (四) 行政复议层级纠错功能未发挥
    (五) 基层组织处理林权争议不力
    (六) 对历史遗留等问题缺乏规范统一
五、妥善解决林权争议的建议和对策
    (一) 增强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二) 完善林权相关立法
    (三) 充分运用行政调解方式化解林权争议
    (四) 统一审理林权争议行政案件的司法标准
    (五) 构建多元化解决林权争议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注释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四、新林林业局伤亡事故逐年下降(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 邹成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2]论司法对民意的分类回应[D]. 王庆廷. 苏州大学, 2018(01)
  • [3]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环境及林火发生预报模型研究[D]. 刘柯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8(12)
  • [4]中国西部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以H县为例[D]. 陆喜元. 兰州大学, 2017(07)
  • [5]基于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研究[D]. 杜嘉林.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6]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效益评价及模式选择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D]. 陈晓娜. 山东农业大学, 2012(12)
  • [7]南方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研究[D]. 余爱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0)
  • [8]基于市场机制与政府规制的中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研究[D]. 苏晋. 东北林业大学, 2012(01)
  • [9]林火生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 文东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7)
  • [10]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林权争议行政案件有关情况的调查报告[D]. 王翼博. 吉林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新林林业局伤亡人数逐年减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