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气”的实质与波动

论“气”的实质与波动

一、试论“气”的物质性与波动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东,马仁锋,吴丹丹,余建辉[1](2021)在《资源型城市工业遗产创意活化及其空间组织研究》文中提出工业遗产创意利用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工业遗产,也是助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有效途径。引入文化景观基因理论识别资源型城市工业文化景观基因,进一步运用符号理论将其符号化为一级指标为形态、文脉和意象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这也是研究的关键和核心创新点。在探究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基础之上,结合其评价等级探讨城市工业遗产一体化空间创意再生。以资源型城市的安徽省淮北市为案例,研究发现:资源型城市工业遗产活化再利用过程也是城市空间资源的再生过程,在考虑空间秩序基础上,需协调经济、生态及文化发展并使其最大化;结合工业遗产沿交通线集聚分布特点,基于文化景观基因符号化价值评价三级结果,提出"一网一带四片区"的空间组织与再生创意指引有示范和借鉴意义;以合理价值评价为基础、创意为核心实现工业遗产再生是推动资源型城市走向强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但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仍然需要实践检验。

周方舟[2](2021)在《英美对港政策的比较研究——基于大国博弈、国家利益与外交传统视阈》文中提出通常认为,英美对港政策受英美特殊关系影响,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但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当前政策的梳理和对比发现,英美在香港问题上的对外政策有各自的特征和规律。英国在对港事务的干预上呈现出渐进性、灵活性、回应性的特点,而美国在对港政策上体现出明显的介入性、对抗性、遏制性。从产生差异的原因来看,首先,英美两国在以权力政治为主导的大国博弈中存在物质性权力、对相对收益的预期和对香港地缘政治特性的判断等方面的差异;其次,英美受各自国家利益驱动,其对外战略目标定位和香港问题在国家利益中的层级有明显区别;最后,两国不同的外交传统和战略偏好也对各自对港政策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可以看出,未来英美对华关系的调整将继续深刻影响各自对港行动路径。

李后强[3](2021)在《月光点燃城市激情的量子假说》文中提出夜间经济(即夜光经济、月光经济)是人类对母亲子宫怀念的产物,是生命遗传基因的社会显现,因为每个人都来自无光的子宫,那是真正的初始夜晚,人类对此充满无穷的思念和向往。可以说,母亲的子宫是人类的老家、人类的"乡愁"、夜间经济的源头!夜间经济源远流长,几乎与人类诞生同步。没有电灯之前,人类在月光、星光、烛光和油灯的照耀下进行经济活动。电灯的发明改变了世界,黑夜不复存在,日光无限延伸,昼夜实现了完美统一,地球从此成为灿烂的"不夜村"。

高新民,束海波[4](2021)在《自我的探赜索隐:粒子和亚原子粒子层次的“记忆政治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的自我及其同一性研究不可谓不繁荣。但繁荣的一个结果是自我的"失落",其表现是无我论和自我碎片化的大行其道。鉴于已有主流的自我论如模式自我论、最低限度自我论、心理连续性理论和物理连续性理论在化解中的欠佳表现和所碰到的新问题,深入到亚原子层次同时又有整体论倾向的"记忆政治学"应运而生。它有很多理论形态,表面上有还原论倾向,实则由于坚持了整体论,同时由于有着对有关前沿科学成果的独到解读,因此开辟了一条重新理解自我、叙事、记忆、微观实在及其关系的新途径,因此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李博艺[5](2021)在《以风险-收益视角探析中国在东盟地区的海外利益保护》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和“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海外利益成为关系到“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宏观布局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中国海外利益日益呈现出内容丰富、规模庞大、分布广泛、增长迅速,但脆弱性日益凸显的基本特征。这便导致了我国海外利益屡遭侵犯,收益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这是因为我国海外利益面临的风险在不断增加,尤其在东盟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综上所述,本文将对我国海外利益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从风险——收益两个分析角度出发,通过梳理我国海外利益发展的实际情况,整理我国对外投资的相关数据,以理论和实证两种分析方法对我国海外利益的风险和收益进行整理分析,以此探究我国海外利益在东盟地区发展面临的困境以及困境形成的原因和应对策略,最终对我国海外利益在东盟地区的发展给予建议。本文认为,我国在海外利益保护过程中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是相对有限的,这便导致了我国的海外利益面临的风险发生频率较高,而我国又缺乏应对这些风险的有效手段,这便使得我国海外利益大量受损,大量海外投资项目的收益随之降低,从而形成了高风险——低收益的海外利益发展困局。因此,我国海外利益发展和保护的重点应在于规避风险、降低风险的危害性,力求提高收益和改善收益结构。在理论方面本文做出了以下分析:首先,在收益角度,本文认为海外利益的收益问题存在于海外利益规模与收益的不匹配以及物质性收益与非物质性收益的不平衡;其次,在风险角度,本文从风险作用机制出发将海外利益风险分为适应性风险和变动性风险,并着重分析了两种风险的内涵。再次,本文分析了海外利益风险影响海外利益收益的作用机制。在实证方面,本文根据已有研究成果选取大量风险衡量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在众多指标中归纳具有代表意义的主成分并对各个国家的海外利益风险严峻程度进行排序,排序结果可以直观的反映东盟国家的海外利益风险情况以及其风险的来源。与既有研究成果不同的是:第一,本文考虑了海外利益收益端存在的问题。第二,为了避免风险分类中覆盖面不全、风险类别不清晰、风险分类区域重叠等问题,本文脱离了之前学术界惯用的政治、经济、安全、社会风险的分类方法,且通过总结归纳风险作用机制,将海外利益风险分为适应性风险和变动性风险。第三,对于海外利益问题的分析本文没有从单一的风险角度入手,而是选择了风险——收益平衡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本文没有单一的以理论角度分析海外利益问题,而是利用数据和实证的方法论证了东盟地区海外利益的“风险—收益”情况,并根据东盟地区的海外利益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最终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对我国的海外利益保护给予方向性建议。总之,本文认为,我国开展海外利益保护的核心在于:首先要调整自身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根据国内外客观形势设置与投资方向相匹配的预期收益目标;其次要进一步增强我国对风险的承受、管控和规避能力;最后,要统筹协调各利益主体、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降低海外利益风险对收益的侵蚀,从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两方面提高我国海外利益的收益水平。

柴剑雪[6](2021)在《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电源结构优化模型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带来了严峻的生态压力,生态文明建设被提上国家战略高度,其中保护生态承载力是一项重要工作。为应对环境问题,我国正从推进清洁取暖、发展非化石能源等方面优化能源结构,电力在能源体系当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清洁高效发电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对电源结构进行科学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煤电为主导的电源结构造成了严峻的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国清洁能源规模加速扩大,但过度地开发清洁能源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所以能源开发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因此电源结构规划应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因素。生态承载力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不同地区对电源建设的支持和容纳能力不同,所以电源结构优化时应考虑区域差异化因素。因此,本文综合考虑生态承载力因素和区域差异化因素,研究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电源结构优化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梳理和分析了生态承载力和电源结构优化相关理论。首先,从生态承载力的概念、特性和量化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承载力基本理论,分析了电源结构优化考虑生态承载力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生态承载力对电源结构优化提出的要求。其次,从发电规模和发电资源潜力两个方面研究了我国电源结构发展现状。然后,梳理了传统电源结构规划和可持续电源结构规划的目标和内容,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电源结构优化方法。最后,对本文的生态承载力和电源结构优化的研究边界进行了界定,为本文后续章节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2)研究了清洁能源发电替代火电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主要分析了我国三种主要的清洁能源,即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替代火电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对于水电,首先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水电替代火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途径。然后,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要素构建了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最后,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包括多情景的系统动力学模拟和耦合协调度评估,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通过比较研究结论与当前政策,验证了影响分析的合理性。采用同样的方法分析风电和光伏发电替代火电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作为电源结构优化模型构建的前期基础。(3)构建了生态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目标下的单区域电源结构优化模型。以单区域的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将各类发电对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正负影响同时纳入模型,以发电系统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相对影响最小为目标优化电源结构。首先,界定了问题的研究边界并构建了优化框架。然后,结合生态承载力要素分析和量化方法建立了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目标函数中纳入了生态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因素,约束条件中体现了包括生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技术承载力在内的综合承载力因素。最后,通过多情景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得出不同资源和环境发展目标下的电源发展路径。(4)构建了生态经济承载力目标下的单区域电源结构优化模型。以单区域的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将碳交易因素纳入模型,以发电系统总成本对地区经济的相对压力最小为目标优化电源结构。首先,界定了问题的研究边界并构建了优化框架。然后,建立了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目标函数中纳入了生态经济承载力因素,约束条件中体现了生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技术承载力因素。最后,通过多情景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得出不同碳交易价格下电源结构应如何倾斜,并进一步研究了碳交易价格通过影响电源结构进而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为不同资源和环境要求下的碳交易价格制定提供依据。(5)构建了基于综合生态承载力的单区域电源结构优化模型。以单区域的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纳入各类发电对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和碳交易因素,以发电系统对自然资源、环境和地区经济的相对压力最小为目标优化电源结构。首先,界定了问题的研究边界并构建了优化框架。然后,建立了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经分析,对于社会技术承载力,模型只考虑其对电源结构的单向影响,所以目标函数中纳入了生态资源、环境和经济承载力因素,约束条件中体现了生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技术承载力因素。最后,通过多情景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得出不同自然和经济发展目标下电源的发展路径。(6)构建了基于综合生态承载力的跨区域电源结构优化模型。以两个区域的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各类发电对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和碳交易因素,以发电系统对两地区整体的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的相对压力最小、输电成本最小为目标,协同优化两地区电源结构,以提高两地区整体的生态承载力。首先,确定了问题的研究边界和优化框架。然后,建立了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在单区域优化模型的基础上,考虑电力跨省跨区输送因素,加入输电成本目标;以单区域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为基础设置跨区域约束条件,保证满足两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技术等约束。最后,进行了多情景实证分析,将两地区跨区域协同优化结果与各自单区域优化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为多区域的电源统筹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刘怡彤[7](202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文中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性着作,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划时代意义。在这部经典着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完成了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逻辑起点的“科学的世界观”的理论建构,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世界观革命”。《德意志意识形态》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以世界历史的眼光、时代精神的高度、人民价值的体认、实践力量的自觉和共产主义的追求,真正超越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的全部哲学。从而也为无产阶级运动和人类解放事业注入了“思想的闪电”,提供了“精神武器”。通过研究和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语境可以发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现有两卷六个章节中,蕴含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深邃的学理命题、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价值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回答和追问的前提性基础命题。开展《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就是要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梳理、总结和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思想论述,从而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奠定在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这也是完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新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为了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经典论断和重要论述与思想政治教育勾连起来,使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思想政治教育意蕴的深入挖掘能够廓清前提和澄明本质。这就需要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畴在“前提批判”的意义上加以概念辨析,从而为深入展开后续的文本研究提供具有较为明确的总体规定和内容界域。通过考察和辨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意识形态”,以及提炼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三个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范畴的本质内涵,能够总结得出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高度的内在同质性,从而可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意识形态性以后,能够进一步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文本中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以这一历史规律为基本依据,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发展的历史纵向联系上,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的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文本中分析了“统治阶级的思想”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相互关系。以两者的相互关系为核心视域,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发展的社会横向联系上,理解到“统治阶级的思想”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高度一致、“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对“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的观念呈现、“思想的生产者”对“思想的生产和分配”的时代调节的社会阶级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文本中阐释了“精神与物质”的内在矛盾,基于对两者内在矛盾的根本判断,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发展的自我内在联系上,总结出“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需求互通性、“物质力量只能靠物质力量来消灭”的现实必然性、“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相互转化性的内在矛盾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昭示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原则。根据《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社会精神现象发展进程的经典论断,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从中总结和归纳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原则。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作为一切问题的起点,回归“现实的个人”的生活世界,坚持“教育者本人也要受教育”,努力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其次需要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这一方法论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并且“靠改变了的环境而不是靠理论上的演绎来实现”,努力做到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最后需要用“实际手段”来施行。这一方法论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揭露”“批判”“唤醒”三个手段,坚持做到不破不立、立破并举。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探讨了市民社会理论、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实践哲学、异化劳动、德国社会主义思潮批判、现代国家学说、共产主义社会构想、精神现象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矛盾冲突等多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些重要内容,可以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三个维度归纳和整理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在“思想教育”维度中,包括“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把他们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像的存在物中解放出来”“发展思维的能力”三个方面内容。在“道德教育”维度中,包括反对形而上学的道德说教,尊重自我实现的必要形式以及塑造“真正的共同体”观念三个方面内容。在“政治教育”维度中,包括产生革命意识,信仰共产主义,联合无产阶级三个方面内容。通过考证和辨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意识形态”以及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等核心概念范畴的本质内涵,梳理和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方法论原则和主要内容,可以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开展意识形态教化。基于此,可以运用系统性观念和整体性思维,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生活与渗透心理世界的双重研究视野,提炼和概括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的时代启示。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了人们是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中建构着自身信仰、意义和情感等多重维度的精神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想创造出“真正的精神财富”,则需要对“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生活作出真实反映与真切关怀。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明了人的思维、精神、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根本性质和地位作用,揭示了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变化是导致人的心理因素发生变化的决定性原因,从而也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心理学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引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切实发挥出凝魂聚气、固本培元的功能作用,则不仅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入世”,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能够产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社会影响;而且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入心”,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能够获得人们内心的真正认同和自觉接受,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潘艳群[8](2021)在《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试题研究 ——以2018-2020年高考全国卷为例》文中提出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倡导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等新课程理念。发展、测试及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引领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风向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和评价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是高中学段最重要的教学评价之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试题分析,是落实新课程评价理念的重要途径,可为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教学提供重要的指导与参考作用。新课程标准发布后课程理念发生转变,高考命题趋势也发生相应变化,因此,本文以2018-2020年高考全国Ⅰ、Ⅱ、Ⅲ卷的理综化学试题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特点,以期较全面地归纳和总结出高考化学试题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考查特点和规律,为命题者的试题编制带来启示;同时基于高考试题分析,提出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建议,以期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国内外文献研究,分析并总结当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及高考化学试题的研究现状,阐述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的目的与意义,确定研究内容和方法。结合新课标中提出的试题命制理念和高考评价体系的试题评价理念,从试题的考查要求、真实情境、实际问题、化学知识、学科能力、素养维度及其水平层次多个维度构建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试题评析框架,明确试题分析维度的分类依据。利用该试题评析框架对2018-2020年的9套高考化学全国卷进行整体详细的文本分析,展现具体试题的素养考查特点,并对体现核心素养各维度的典型试题进行案例分析,展现试题在素养各维度中的典型命题特征。根据试题文本分析结果,将9套全国卷在试题评析框架各维度中的考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试题在素养方面的考查特点和规律:(1)试题全面考查核心素养的同时,着重考查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和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2)试题重视素养维度各水平全面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素养维度中侧重不同素养水平的考查,且对总素养水平的考查要求呈上升趋势;(3)试题重点突出化学概念和理论内容的考查,且利用特定内容主题考查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4)试题主要设置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试题,对创新性试题的设置偏少,在综合考查各学科能力的同时重点要求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5)试题以必备知识为基点,强调在各类真实情境中设计实际问题,形成不同考查要求的测试任务,综合考查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同时渗透学科价值。基于高考试题分析结果提出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建议:如联系素养考查要求,把控教学的深广度;明确发展点与障碍点,融教学评于一体;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等。由于研究者自身的能力有待提高,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今后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徐来[9](2021)在《A股不同市场周期下的日历效应比较分析 ——基于公司市值规模差异的角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历效应是一种典型的股票市场异象,指的是在股票市场中某些特定时间段进行交易可以获得异常收益率的现象,主要包括月份效应和周内效应等。日历效应的发现表明股票市场是非有效的,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析日历效应规律获得超额收益。国内外学者对日历效应有丰富的研究,且普遍认为我国A股市场存在日历效应。在我国有关日历效应的研究中,学者从公司市值规模差异的角度对日历效应进行的研究较少;此外,以往研究的样本期间通常为一个连续时间段,未分析当股票市场处于不同市场周期(上升期和下跌期)时投资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对日历效应产生的影响,因此可能导致研究内容及结果不够细致全面。本文从公司市值规模差异的视角出发,选取199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作为样本研究期间,以1997年1月1日前上市的符合条件的453只股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GARCH(1,1)-M模型研究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收益率的日历效应存在的异同。研究发现,在收益率方面,大市值公司和小市值公司的日历效应存在显着的差异。月份效应的实证结果表明,大市值公司不存在显着的月份效应;小市值公司存在显着的正二月、正三月效应、负四月和负十二月效应。周内效应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市值公司存在显着的负周四、正周五效应,而小市值公司存在显着的正周二、负周四和负周五效应。除此之外,无论大市值公司还是小市值公司,周一收益率的波动性都显着大于一周内的其他四天,周二收益率的波动性显着小于其他四天。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1979年建立的前景理论指出:投资者无法同等看待获得的收益和遭受的相同金额的损失,因此在不同市场周期下,投资者的心理状态和投资行为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日历效应出现差异。考虑到这一点,本文在对整个样本期间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参考海通证券量化团队(2020)对上升和下跌趋势的划分方法,将样本期间按照沪深300指数20日移动平均线将市场行情划分为上升期间和下跌期间(若前一个交易日收盘价高于20日均线则定义为上升期间,低于20日均线则为定义下跌期间),从公司市值规模差异的视角研究在不同市场运行周期下的日历效应。研究发现,无论大市值公司还是小市值公司,升期间和下降期间的日历效应表现均明显不同。当市场处于上升期间时,大市值公司月收益率表现出显着为正的一月、十二月效应以及显着性较弱的正二月、三月效应,日收益率表现出正周一、负周四和正周五效应;小市值公司月份效应表现为正二月、正三月效应和显着性较弱的负十二月效应,周内效应表现为正周一、正周二和负周四效应。当市场处于下跌周期时,大市值公司存在负一月、负十二月效应;周内效应的形式为负周一、负周三和负周四效应;小市值公司月收益率呈现出显着的负一月效应、显着性弱于整体期间的正二月、正三月效应和显着的负四月、负五月、负六月、负十二月效应,周内效应表现为负周一、正周二、负周四、负周五效应。上述结果表明,在市场不同的运行周期,大市值公司与小市值公司的日历效应特征各不相同。本文从公司市值规模差异的角度比较分析日历效应的异同,并将研究期间划分为上升期间和下跌期间进行实证对比,为日历效应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文章结论对于的投资择时决策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另外,本文在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健全内幕交易惩罚制度、引导投资者树立理性投资的观念以及对机构投资者进行恰当管理方面提出了建议。

刘一丹[10](2021)在《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高校校园弹性空间解读》文中指出高校校园空间是由特定社会行动者构成的空间,主要使用者是学生群体,受其相关社会关系和社会背景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在新时期的世界潮流与社会变化中,当代高校校园空间结构应对相关社会关系产生的压力不够灵活,而人们对于高校校园空间塑造的社会性认知也不够充分。本文运用社会空间视角,通过文献研究、归纳演绎、图示转化、案例借鉴等方法,关注校园社会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意在建立积极的高校校园空间结构。本文创新性地以社会空间的视角归纳出了高校校园弹性空间的4个属性特征,并进行解读,提出了空间塑造时的5项原则,加深人们对高校校园弹性空间的社会性认知,试图为高校校园弹性空间塑造提供理论指导,通过良好的适应甚至有效的转型以应对社会发展对高校校园产生的影响,促进高校校园空间的积极发展。本文综合借鉴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生产三元论和马库斯·凯克等人提出的社会弹性三种能力阶段的理论,认为社会空间具有连续性、叠加性、三重性和动态性,并对高校校园弹性空间进行了概念解析,从而提出了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高校校园弹性空间的4种属性特征,即归属协调性;稳定认同性、安全更新性;共享参与性。接着,以既有高校校园空间为例,本文对每一项属性特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解读,包括凝聚力不强的空间实践阶段、增强应对社会关系压力的弹性能力的空间结构设计构想阶段和具有更丰富意义的空间新态阶段的具体认知。最后,重点对弹性空间的属性特征和每一个特征之下的空间构想进行了概念框架图示总结,并对高校校园弹性空间的复杂性与复合性,及其空间塑造的动态过程即应对力阶段、适应力阶段和转型力阶段进行了进一步说明,同时根据属性特征和时代发展需求提出了高校校园弹性空间塑造的5项原则。

二、试论“气”的物质性与波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气”的物质性与波动性(论文提纲范文)

(1)资源型城市工业遗产创意活化及其空间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基础、研究架构与方法构建
    1.1 文化景观基因与符号理论
    1.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工业遗产范畴与价值衡量方法
        (2)工业遗产空间分布
        (3)工业遗产的创意利用
2 淮北市工业遗产文化意义、类型构成及再生价值
    2.1 淮北市工业遗产源起与类型
    2.2 淮北市工业遗产分布
    2.3 淮北市工业遗产再生价值识别
    2.4 单体到群体的工业遗产空间组织
3 淮北市工业遗产再生创意指引
    3.1 淮北市工业遗产“一网一带四片区”的再生创意
    3.2 淮北市工业遗产“四片区”再生创意实施路径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2)英美对港政策的比较研究——基于大国博弈、国家利益与外交传统视阈(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历史中的重大分歧
三、英美对港干预手段上的不同点
四、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以权力政治为主导的大国博弈
        1. 英美物质性权力的比较
        2. 对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的未来预期
        3. 香港的地缘政治定位
    (二)国家利益驱动下战略选择的差异
        1. 两国在各自国家利益影响下的战略目标定位
        2. 中国和香港问题在各自国家利益中的层级
    (三)外交传统和战略偏好
五、结论与展望

(3)月光点燃城市激情的量子假说(论文提纲范文)

党中央高度重视量子科学的发展
光量子学说及重要成果
夜光经济的诗意性与量子性
夜光经济的十大量子定律
发展夜光经济的举措

(4)自我的探赜索隐:粒子和亚原子粒子层次的“记忆政治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 自我研究的繁荣与自我的碎片化
二 叙事与微观世界的作为生物现象的记忆
三 “记忆政治学”与物化的自我同一性
四 波动性、整体性实在与量子自我论
五 小结与思考

(5)以风险-收益视角探析中国在东盟地区的海外利益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海外利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海外利益风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中国海外利益的概念界定与其风险——收益表现
    2.1 中国海外利益的概念界定
    2.2 中国海外利益的现状
        2.2.1 海外利益增长迅速且规模庞大
        2.2.2 海外投资收益低且失败率高
        2.2.3 非物质性收益有待提高
    2.3 中国海外利益的风险表现
        2.3.1 适应性风险
        2.3.2 变动性风险
第三章 我国海外利益的风险——收益失衡的原因分析
    3.1 我国主动选择的海外利益发展环境相对恶劣
    3.2 我国面对海外利益风险的对策仍有不足
    3.3 不同主体在海外利益保护中缺乏协同性
第四章 我国在东盟地区的海外利益情况实证分析
    4.1 东盟地区的海外利益现状
        4.1.1 海外利益规模大,物质收益小
        4.1.2 非物质收益更加有限
    4.2 东盟地区的海外利益风险
        4.2.1 影响因素
        4.2.2 样本选择
        4.2.3 数据说明
        4.2.4 风险评估方法
        4.2.5 实证分析
    4.3 东盟地区的中国海外利益分析
第五章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电源结构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承载力研究现状
        1.2.2 主要类型发电的生态影响研究现状
        1.2.3 电源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生态承载力基本理论
        2.1.1 生态承载力的概念
        2.1.2 生态承载力的特性
        2.1.3 生态承载力的量化方法
    2.2 我国电源结构发展现状
        2.2.1 主要类型电源的发电规模分析
        2.2.2 主要类型电源的发电资源潜力分析
    2.3 电源结构规划模型
        2.3.1 传统电源结构规划
        2.3.2 可持续电源结构规划
        2.3.3 电源结构规划优化方法
    2.4 本文生态承载力和电源结构优化的研究边界
        2.4.1 本文生态承载力的概念界定
        2.4.2 本文生态承载力在电源结构优化中的体现形式
        2.4.3 本文电源结构优化系统构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清洁能源发电替代火电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3.1 水电替代火电的生态承载力影响分析
        3.1.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水电生态影响途径分析
        3.1.2 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3.1.3 实证分析
    3.2 风电替代火电的生态承载力影响分析
        3.2.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风电生态影响途径分析
        3.2.2 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3.2.3 实证分析
    3.3 光伏发电替代火电的生态承载力影响分析
        3.3.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光伏发电生态影响途径分析
        3.3.2 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3.3.3 实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态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目标下的单区域电源结构优化模型
    4.1 问题描述和优化思路
        4.1.1 问题描述
        4.1.2 优化思路
    4.2 模型构建
        4.2.1 假设条件
        4.2.2 符号说明
        4.2.3 目标函数
        4.2.4 约束条件
    4.3 模型求解
        4.3.1 多目标问题处理方法
        4.3.2 模型求解算法
    4.4 实证分析
        4.4.1 基础数据
        4.4.2 电源结构优化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态经济承载力目标下的单区域电源结构优化模型
    5.1 问题描述和优化思路
        5.1.1 问题描述
        5.1.2 优化思路
    5.2 模型构建
        5.2.1 假设条件
        5.2.2 符号说明
        5.2.3 目标函数
        5.2.4 约束条件
        5.2.5 模型求解
    5.3 实证分析
        5.3.1 基础数据
        5.3.2 电源结构优化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综合生态承载力的单区域电源结构优化模型
    6.1 问题描述和优化思路
        6.1.1 问题描述
        6.1.2 优化思路
    6.2 模型构建
        6.2.1 假设条件
        6.2.2 目标函数
        6.2.3 约束条件
        6.2.4 模型求解
    6.3 实证分析
        6.3.1 基础数据
        6.3.2 电源结构优化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综合生态承载力的跨区域电源结构优化模型
    7.1 问题描述和优化思路
        7.1.1 问题描述
        7.1.2 优化思路
    7.2 模型构建
        7.2.1 假设条件
        7.2.2 符号说明
        7.2.3 目标函数
        7.2.4 约束条件
        7.2.5 模型求解
    7.3 实证分析
        7.3.1 基础数据
        7.3.2 电源结构优化结果及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7)《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概述
        1.1.1 选题意涵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域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可能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同质性分析
    2.1 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的本质内涵
        2.1.1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概念的本质意涵
        2.1.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本质意涵
        2.1.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本质意涵
    2.2 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内在统一性
        2.2.1 “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历史结构中的内在统一性
        2.2.2 “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历史功能中的内在统一性
        2.2.3 “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历史目的中的内在统一性
    2.3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意识形态性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性
        2.3.2 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
        2.3.3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第三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揭示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
    3.1 历史发展规律
        3.1.1 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3.1.2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1.3 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3.2 社会阶级规律
        3.2.1 “统治阶级的思想”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高度一致
        3.2.2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对“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的观念呈现
        3.2.3 “思想的生产者”对“思想的生产和分配”的时代调节
    3.3 内在矛盾规律
        3.3.1 “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需求互通性
        3.3.2“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的现实必然性
        3.3.3 “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相互转化性
第四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原则
    4.1 从“现实的个人”出发
        4.1.1 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作为一切问题的起点
        4.1.2 回归“现实的个人”的生活世界
        4.1.3 坚持“教育者本人也要受教育”
    4.2 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
        4.2.1 “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
        4.2.2 “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4.2.3 “靠改变了的环境而不是靠理论上的演绎来实现”
    4.3 用“实际手段”来施行
        4.3.1 “揭露”手段
        4.3.2 “批判”手段
        4.3.3 “唤醒”手段
第五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
    5.1 思想教育内容
        5.1.1 “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
        5.1.2 “把他们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像的存在物中解放出来”
        5.1.3 “发展思维的能力”
    5.2 道德教育内容
        5.2.1 反对形而上学的道德说教
        5.2.2 尊重自我实现的必要形式
        5.2.3 塑造“真正的共同体”观念
    5.3 政治教育内容
        5.3.1 产生革命意识
        5.3.2 信仰共产主义
        5.3.3 联合无产阶级
第六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的时代启示
    6.1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的整体构想
        6.1.1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内涵及要素
        6.1.2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运行结构
        6.1.3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运行逻辑
    6.2 思想政治教育的“入世”问题
        6.2.1 思想政治教育“入世”的关键点位
        6.2.2 思想政治教育“入世”的核心问题
        6.2.3 思想政治教育“入世”的视角转换
    6.3 思想政治教育的“入心”问题
        6.3.1 思想政治教育“入心”的实践基础
        6.3.2 思想政治教育“入心”的内在机理
        6.3.3 思想政治教育“入心”的路径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试题研究 ——以2018-2020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1.2 落实新课程实施和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
        1.1.3 改进化学教学实践的需求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核心素养
        2.1.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2 理论基础
        2.2.1 素质教育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SOLO分类评价理论
3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试题分析
    3.1 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试题评析框架
        3.1.1 试题评析框架
        3.1.2 试题分析维度的分类依据
        3.1.3 信效度分析
    3.2 基于核心素养试题评析框架的试题文本分析
        3.2.1 高考试题整体分析
        3.2.2 典型试题案例分析
    3.3 基于核心素养试题评析框架的试题统计分析
        3.3.1 核心素养
        3.3.2 素养水平
        3.3.3 化学知识
        3.3.4 学科能力
        3.3.5 考查要求
        3.3.6 实际问题
        3.3.7 真实情境
    3.4 试题分析小结
4 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建议
    4.1 巧用三重表征教学,发展宏微结合观念
    4.2 紧密现实情境与理论,深化原理的理解应用
    4.3 重视信息素养培养,强化证据推理意识
    4.4 积极组织多种实验,培养探究和创新能力
    4.5 联系素养考查要求,把控教学的深广度
    4.6 明确发展点与障碍点,融教学评于一体
    4.7 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致谢

(9)A股不同市场周期下的日历效应比较分析 ——基于公司市值规模差异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研究综述
    第一节 日历效应的理论基础
        一、有效市场假说
        二、行为金融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日历效应
        二、市值规模差异视角下的日历效应研究
        三、不同市场周期下的日历效应研究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成果小结
第三章 数据选取和实证方法
    第一节 样本数据选取及变量的选择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择
    第二节 实证模型
        一、GARCH模型
        二、EGARCH模型
        三、GARCH-M模型
        四、EGARCH-M模型
第四章 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的日历效应研究
    第一节 模型使用前提检验
        一、非正态检验
        二、平稳性检验
        三、ARCH效应检验
    第二节 模型选择
        一、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月份效应检验模型选择
        二、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周内效应检验模型选择
    第三节 描述性统计
        一、月度收益率描述性统计
        二、日收益率描述性统计
    第四节 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的月份效应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月份效应实证结果
        二、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月份效应成因分析
    第五节 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的周内效应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周内效应
        二、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周内效应成因分析
第五章 不同市场周期下不同市值规模股票的日历效应比较
    第一节 月份效应
        一、描述性统计
        二、不同市场周期下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的月份效应实证结果
        三、不同市场周期下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的月份效应成因分析
    第二节 周内效应
        一、描述性统计
        二、不同市场周期下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的周内效应实证结果
        三、不同市场周期下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的周内效应成因分析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一、投资建议
        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10)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高校校园弹性空间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社会空间视角下高校校园弹性空间的提出
    2.1 国内外高校校园空间研究综述
        2.1.1 国外高校校园空间研究
        2.1.2 国内高校校园空间研究
    2.2 国内外弹性空间研究综述
        2.2.1 关于弹性的研究
        2.2.2 城市弹性空间研究
        2.2.3 校园弹性空间研究
    2.3 社会空间视角的引入
        2.3.1 社会空间视角的相关理论
        2.3.2 社会空间的属性分析
    2.4 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高校校园弹性空间概念
        2.4.1 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高校校园弹性空间概念
        2.4.2 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高校校园弹性空间属性特征
第三章 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高校校园弹性空间属性解读
    3.1 归属协调性的应对空间分析
        3.1.1 文化冲突的空间实践
        3.1.2 自然整合与二次创作的空间构想
        3.1.3 归属与协调的空间新态
    3.2 稳定认同性的适应空间分析
        3.2.1 认同缺失的空间实践
        3.2.2 综合、人性化与弱等级的空间构想
        3.2.3 稳定认同的空间新态
    3.3 安全更新性的适应空间分析
        3.3.1 环境消极的空间实践
        3.3.2 连通、相套与微介入的空间构想
        3.3.3 安全更新的空间新态
    3.4 共享参与性的转型空间分析
        3.4.1 校城一体化趋势的空间实践
        3.4.2 开放包容与互动培养的空间构想
        3.4.3 共享参与和社区互动的空间新态
第四章 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高校校园弹性空间塑造
    4.1 高校校园弹性空间属性特征与构想总结
    4.2 高校校园弹性空间的复杂性与复合性
        4.2.1 高校校园弹性空间的复杂性
        4.2.2 高校校园弹性空间的复合性
    4.3 高校校园弹性空间自我建构过程的动态分析
        4.3.1 应对力阶段
        4.3.2 适应力阶段
        4.3.3 转型力阶段
        4.3.4 三者区别和特点
    4.4 高校校园弹性空间设计原则
        4.4.1 注重基于历史的归属协调空间塑造
        4.4.2 注重自我心理塑造的稳定认同
        4.4.3 注重实践反馈性的安全更新
        4.4.4 多重视过程的共享参与空间塑造
        4.4.5 关注弹性空间发展的社会新趋势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试论“气”的物质性与波动性(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源型城市工业遗产创意活化及其空间组织研究[J]. 刘丽东,马仁锋,吴丹丹,余建辉. 上海国土资源, 2021(04)
  • [2]英美对港政策的比较研究——基于大国博弈、国家利益与外交传统视阈[J]. 周方舟. 港澳研究, 2021(04)
  • [3]月光点燃城市激情的量子假说[J]. 李后强. 当代县域经济, 2021(10)
  • [4]自我的探赜索隐:粒子和亚原子粒子层次的“记忆政治学”[J]. 高新民,束海波.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21(04)
  • [5]以风险-收益视角探析中国在东盟地区的海外利益保护[D]. 李博艺. 广西大学, 2021
  • [6]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电源结构优化模型研究[D]. 柴剑雪.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7]《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D]. 刘怡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8]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试题研究 ——以2018-2020年高考全国卷为例[D]. 潘艳群.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9]A股不同市场周期下的日历效应比较分析 ——基于公司市值规模差异的角度[D]. 徐来.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10]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高校校园弹性空间解读[D]. 刘一丹. 山东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论“气”的实质与波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