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法能源利用的一些新措施

拜耳法能源利用的一些新措施

一、拜耳法流程中能量利用的一些新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商小虎[1](2013)在《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文中指出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倒逼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产业升级也即意味着我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崛起的机遇。作为制造业基础和创新载体的装备制造业,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建立是我国经济从投资导向发展到创新导向阶段的重要基础。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崛起无一不是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为其发展前提。因此,这也是选择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作为本论文主题的意义所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我国装备产业国家竞争优势演进路径恰恰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在装备子行业竞争力较强的行业,往往是并非高精尖的机械装备行业,譬如造船、铁路车辆、集装箱、工程机械,这些大多归属运输设备的范畴;而我国所需的精密数控机床、高档轻工设备、高端冶金化工能源设备等大多依赖进口设备。未来我国工业化深化的内涵体现为装备工业由初级层次向纵深发展、由追求数量的投资驱动粗放式增长到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升级。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总结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特征,傅家骥(1998)指出企业技术创新包括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技术创新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技术创新不仅仅包括企业产品和工艺的创新,还包括了相应的管理、组织、市场等方面的成功创新。大量研究表明,许多技术创新项目不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创新缺乏与市场、组织、制度、文化、战略等软技术因素方面的协同匹配。而当企业在产品、管理、市场、制度等多维度的创新同时出现时,就产生了商业模式的创新,这在成熟阶段的创新中大量出现。尽管经济生活中创新很重要,但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创新一直未得到主流的经济学家的重视。传统上,经济学主要研究创新资源配置及其经济效果,而创新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一过程本身一直被视为难以捉摸的“黑匣子”。尽管经过了大量对创新的研究,但了解得更多的是创新能带来什么,对它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了解甚少。而如果刺激创新以及创新的模式这一问题对于我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追赶特征的经济体却极为重要。技术创新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笔者通过调研了上百家各具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访问了大量的行业专家,获取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以此为基础,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装备子行业层面的技术创新比较分析、以及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从而为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方向、产业支持政策提供深度的视角。本文共分为六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内容和主要创新点,以及相关文献的综述,重点介绍了技术创新的概念、技术创新模型、创新系统理论以及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研究成果。第二章回顾了技术创新在全球工业化过程各个主要阶段的发展特征,梳理了我国以及主要发达国家在全球创新竞争中的地位;并揭示了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装备产业所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应当积极抓住全球经济格局调整、技术经济范式更迭的历史性机遇,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和整个经济发展的“后来居上”。第三章介绍了装备制造业的范畴和产业发展特征,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工艺装备水平低、产品结构集中在中低端、机械基础件和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差、重大装备项目的成套设备系统集成与工程技术能力薄弱等方面的问题。本章进一步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出发,精选了低压电器、机床、专用设备、大型成套装备的优秀企业技术创新案例进行研究,从而归纳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内处于上下游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和未来创新方向。未来我国投资拉动带来的装备市场增长空间有限,装备制造业未来将逐步面临着成长的“天花板”。提供完整的产品线,创新资源集成化,各个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化,技术、组织制度与组织文化创造性整合,构造一体化解决方案,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根本途径。第四章回顾了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竞争优势的演进过程,归纳出了我国装备制造产业竞争优势的演进路径是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本章还从中观层面出发,从创新成效的差异、产业的劳动资本密集程度的差异角度,精选了我国装备制造不同子行业进行比较研究。从产业角度,本章对于我国重点装备子行业--机床行业、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创新特征进行多维度比较分析;从空间角度,本章分析了我国机床工具产业集群、船舶产业集群的案例,尝试探讨我国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式方法。第五章以我国装备类上市公司群体为样本,进行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通过在装备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之间建立起联系,构建多函数结构方程模型,从而进一步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黑箱。结构方程模型回归结果验证了我国装备企业研发投入带来了新产品较高定价能力、工艺效率的提升,最终对于劳动生产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人力资源结构、企业固定资产和运营资产的周转能力、外部需求推动对于企业劳动生产率也具有显着影响。第六章为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政策建议。综合本论文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和产业竞争优势的分析,以及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结果,提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包括政府积极促进经济转型、扶持新兴产业、培育具有系统集成能力的装备龙头企业、优化装备制造和下游用户的协同创新机制、鼓励装备产业集群、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和先进制造服务业的发展、完善人才和资金要素市场机制。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本论文综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技术创新理论、装备制造技术及工程理论等等,从多学科、多领域的视角探讨我国装备制造的产业竞争特征、技术创新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2、技术创新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为此笔者调研了上百家各具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访问了大量的行业专家,通过获取技术创新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方向提供深度的视角。3、本文理论研究中,从微观和中观的层面,采用分析与归纳、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打开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黑匣子”。通过研究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竞争优势建立、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绩效,从而为如何引导产业创新和提升创新绩效提供思路。4、实证分析方面,构建多函数结构方程模型,把创新过程分解成“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以我国装备制造类上市公司群体为对象,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5、对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政策建议。

高淑玲[2](2009)在《一水硬铝石型低品位铝土矿在旋流力场中的分选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生产氧化铝的主要原料,铝土矿的矿石特征及其加工技术直接影响着该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在中国,铝土矿以一水硬铝石型为主,其主要特征是高铝、高硅、低铝硅比、矿物组成复杂且铝、硅矿物间的嵌布关系密切。这使得氧化铝的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差。对我国储量巨大的一水硬铝石型低品位铝土矿进行经济有效的分选脱硅,从而为氧化铝生产提供优质原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本文以铝硅比为4.39的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为处理对象,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其旋流分选和旋流-反浮选效果的影响,并对旋流器内部流场进行了多个参数条件下的数值模拟,依此分析了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对铝土矿旋流分选的影响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考察了在不同锥角条件下改变底流口直径和给矿压强对铝土矿旋流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底流口直径使液相在溢流的分配比例减小,溢流产物的粒度变细,铝硅比降低,底流产物的铝硅比也不断下降,而其中Al2O3的回收率提高;锥角和底流口直径对分级效果具有一定的交互作用;在不同锥角条件下增大给矿压强,液相在溢流的分配比例基本保持恒定,但分级效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溢流的粒度变细,分级作用有所减弱;给矿压强和锥角对铝土矿的旋流分选存在交互作用,在特定的锥角条件下增大给矿压强可以强化分选作用;增大锥角还可使矿浆进入溢流的量增加,溢流的固体产率和分级效率相应提高。当锥角为11°,底流口直径为6mm,给矿压强为0.4MPa时,获得了较好的分选指标:底流产物的A/S为7.33,其中Al2O3的回收率为70.52%;溢流产物的A/S为2.30,其中SiO2的回收率为57.14%。(2)考察了给矿浓度、入料粒度、分散剂用量对铝土矿旋流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给矿浓度的增大不利于旋流分选过程的进行,其对分选指标的负面影响在10%~20%范围内尤为明显;铝土矿以较粗的入料粒度,即-0.074mm粒级占60%左右时更有利于改善旋流分选指标;添加适量的分散剂可以明显改善旋流器内部的分选环境,提高铝硅矿物的分选效果。(3)脱泥-旋流分选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锥角、大底流口直径的条件下,对铝土矿进行脱泥的适宜给矿压强为0.3~0.4MPa;采用7°锥角的旋流器脱泥、11°锥角的旋流器分选,所得精矿的铝硅比达到7.54,精矿中Al2O3的回收率达到71.11%,分选指标与不脱泥直接进行旋流分选相比有所改善。(4)系统地考察了充气量、浮选药剂、入料粒度等因素对铝土矿旋流-反浮选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充气量对流场和矿物颗粒间的分离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充气量较低(0~0.8m3/h)时,增大充气量会使轴向零速包络面向轴心轻微收缩,削弱了分级作用,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分选作用,分选指标与不充气相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经添加一定量的改性淀粉和十二胺醋酸盐,分选指标优于同样结构参数与操作条件下的旋流分选指标;入料粒度对旋流—反浮选的分选指标具有显着的影响,而且仍以-0.074mm占60%为宜。(5)对旋流器内部流场进行了多个参数条件下的数值模拟,并依此分析了不同因素对铝土矿旋流分选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结构参数主要通过改变流场的轴向零速包络面致使溢流和底流的体积产率及矿物颗粒的分离行为发生变化,而对有效分离区域内的速度场分布几乎没有影响,这与根据旋流分选试验结果的推断相一致;由于锥角不同时,流场的压强分布特征随底流口直径的增大而产生细微的变化,导致颗粒在径向的受力、运动行为及其分布特征发生改变,所以出现了锥角与底流口直径对铝土矿分级效果的交互影响;当结构参数一定时,增大给矿压强对轴向零速包络面没有明显影响,但可以使有效分离区域内的轴向速度和切向速度增大,从而可以改变颗粒在旋流器径向上的受力及其在旋流场内的分布,最终改善了矿物颗粒的分离效果。

刘向[3](2008)在《面向节能的流程工业生产调度建模与求解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流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位举足轻重。生产调度是流程企业生产运行的指挥中心,提高生产调度的质量和效率对于提高流程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起到重要作用。能耗是流程工业生产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不仅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密切相关。在能源供应日益紧张、价格日益高涨的国内外环境下,开展以节能为目标的调度方法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对冶金这样的高能耗工业。本文是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节能降耗的有色冶金过程控制若干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60634020)的一个子项目:《流程工业过程的模式识别能耗寻优与优化调度方法研究》作为背景开展研究的。本文选取了流程工业中十分广泛的存在并行设备的多产品批处理调度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建模、算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了以能耗最小为调度目标的混合流水车间调度问题,采用遗传算法求解;为了克服基本遗传算法的缺陷,设计了一种自适应遗传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效果优于基本遗传算法。2、针对存在并行设备的多产品批处理问题,提出了分批方法;在存在中间存储的条件下,以能耗最小为目标,考虑各种约束条件,建立了数学模型。3、针对上述的数学模型,以遗传算法为基本框架,在其中嵌入模拟退火算法和禁忌搜索算法,构成改进Memetic算法;针对多产品批处理问题提出了改进Memetic算法的关键算子和参数。4、调用改进Memetic算法求解以铝工业生产为背景面向节能的多产品批处理调度问题,将改进Memetic算法求得的结果与遗传算法和未改进的Memetic算法求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验证了改进Memetic算法的优越性。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展望流程工业生产调度问题建模技术和求解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和实际应用前景。

梁峻[4](2009)在《虾夷扇贝养殖群体数量性状遗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虾夷扇贝养殖群体为对象,在评估其形态指标遗传参数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种家系和群体,研究了生长、存活等生产性状的遗传力、选择反应、遗传获得、近交衰退、杂种优势,主要结果如下:1、养殖群体形态指标遗传参数的评估:采用相关分析研究了壳高、壳长、壳宽、闭壳肌重和全湿重等表型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各表型性状间均存在显着的相关,其中壳高与全湿重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表型性状为自变量对全湿重为依变量的通经系数,结果表明:全湿重受壳高的直接影响为最大,闭壳肌重受壳宽的直接影响最大。此外,采用回归分析建立了全湿重/闭壳肌重与壳长、壳高、壳宽之间的方程。2、大群选择及遗传获得:利用截头选择法对养殖群体的壳高进行了双向选择。从第10天开始,显着性的差异始终存在于选择组与对照组间,壳高大小依次为上选组>对照组>下选组。一代选择后,上选组和下选组的选择反应分别是0.473和0.380,现实遗传力分别是0.269和0.217,遗传获得分别为7.85%和6.60%。这些结果表明对于虾夷扇贝养殖群体生长进行群体选择是有效的。3、群体遗传力的估算:采用平衡巢式设计通过建立8个半同胞家系和32个全同胞家系,估算了虾夷扇贝养殖群体的狭义遗传力。1日龄幼虫壳长、壳高的遗传力为0.521±0.104和0.307±0.097,10日龄幼虫壳长、壳高的遗传力为0.307±0.074和0.311±0.075;20日龄幼虫壳长、壳高的遗传力为0.336±0.079和0.314±0.075;40日龄稚贝壳长、壳高的遗传力为0.318±0.081和0.280±0.075;60日龄稚贝壳长、壳高的遗传力为0.383±0.091和0.423±0.097;500日龄成贝的壳长、壳高、壳宽、全湿重的遗传力分别为0.375±0.096、0.358±0.094、0.513±0.116、0.420±0.103。4、自交与近交衰退的研究:利用虾夷扇贝养殖群体中的雌雄同体个体建立了10个自交系,并利用群体中的雌雄异体个体建立了1个混交对照系研究了虾夷扇贝雌雄同体的自交建系与近交衰退。结果表明,雌雄同体的虾夷扇贝能够自体受精,并可培育到养成期,但自交导致生产性状显着的近交衰退。壳长与壳高的近交衰退率在幼虫期、稚贝期、幼贝养成期中分别为7.73%、13.72%、15.14%和8.03%、13.90%、15.96%,存活的近交衰退率在幼虫期和养成期分别为35.52%和52.58%。5、群体间杂交及杂种优势的研究:对来自中国长海的亲本群体(C)和日本仙台的亲本群体(J)进行了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虾夷扇贝远不同养殖群体间的杂交。结果表明,虾夷扇贝不同养殖群体之间不但能够杂交,而且在受精、孵化、生长、存活等方面均能够产生明显的杂种优势。受精率和孵化率的杂种优势率分别为2.27%和5.35%;在各生长期,组合CJ壳长、壳高的杂种优势率分别为0.82%~13.33%、1.32%~14.28%,组合JC壳长、壳高的杂种优势率分别为1.72%~2.94%、2.35%~4.28%;稚贝期、养成期群体间杂交的中亲杂种优势居于群体C的单亲杂种优势和群体J的单亲杂种优势之间。

马金城[5](2004)在《跨国并购的效率改进研究》文中提出“一个企业通过兼并其竞争对手成为巨型企业是现代经济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形式的并购成长起来的。”这是美国着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George.J.Stigler)在《通向垄断和寡占之路——兼并》的论文中的开篇语。正因如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跨国并购为主要特征的并购浪潮迅速从美国漫延至欧洲、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第五次并购浪潮无论是个案规模,还是个案数量都已不可同日而语。其中1999年的跨国并购投资额占发达国家全部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总额的80%以上,成为FDI的主要模式。 但是,不容乐观的是跨国并购的频繁发生与并购效率缺失并存。据统计,基于种种原因,跨国并购有70%-80%是失败的。并购本身是有风险的,跨国并购的风险更大,一旦在一些环节上处理不当,将给一个原本实力强大的公司带来致命的打击,甚至会使一个百年老店陨灭。这引起了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理论界对跨国并购的研究主要从对外投资理论和一般并购理论在经济学视角和法律规制视角下展开的。与之对应的是:在实践中,法律和经济上可行的跨国并购失败案例不乏发生,同时,法律和经济上不可行的跨国并购却时有发生。显然,目前的研究存在一些缺陷,理论上对跨国并购的效率研究需要一个综合的角度进行系统分析。 基于此,本文以帕累托效率改进理论为指导,以效率改进为出发点和切入点,融合了对外投资理论与一般并购理论,从经济学和管理学双重视角对跨国并购带来的微观层面的企业运营、中观层面的产业控制、宏观层面的国家利益的效率改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对如何改变跨国并购效率低下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 本文写作中采用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分析中主要运用了经济学分析与管理学分析方法相结合,既注重对资源配置的经济分析,

P.Siklosi,王宗生[6](1976)在《拜耳法流程中能量利用的一些新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引言 80年来,尽管拜耳法生产氧化铝的基本原理并无更改,但其工艺技术却经历了一个大变革,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大战后这些年内更是如此。最重大的改进是在能量利用方面。如果我们将匈牙利的三个氧化铝厂在1959年和70年代初期的情况和1972年新投产的氧化

二、拜耳法流程中能量利用的一些新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拜耳法流程中能量利用的一些新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技术与知识
        1.3.2 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1.3.3 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1.3.4 技术创新模型的发展
        1.3.5 国家、区域、集群创新系统理论
        1.3.6 产业(部门)创新系统与产业的技术范式
        1.3.7 装备制造业概念及分类
        1.3.8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
    第四节 研究内容、研究限制与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技术创新与全球工业化
    第一节 工业文明以来全球创新中心的转移
        2.1.1 全球创新中心的转移
        2.1.2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技术创新特征
        2.1.3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技术创新特征
        2.1.4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技术创新特征
        2.1.5 小结
    第二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主要发达国家竞争优势分析
        2.2.1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回顾
        2.2.2 美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波特模型分析
        2.2.3 德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波特模型分析
        2.2.4 日本制造业技术追赶中的经验和教训
        2.2.5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所处阶段
        2.2.6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我国装备制造业崛起的机遇
    第三节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以及未来制造业创新的方向
        2.3.1 技术-经济范式内涵
        2.3.2 技术-经济范式的演化形式
        2.3.3 传统技术-经济范式的局限性
        2.3.4 知识经济-新型技术经济范式的发展方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装备产业总体发展特征及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案例研究
    第一节 装备制造业内涵及特征
        3.1.1 装备制造业的范畴
        3.1.2 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特征
        3.1.3 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来源
        3.1.4 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构成
        3.1.5 装备制造业的商业模式
    第二节 我国装备制造总体产业特征
        3.2.1 全球装备制造产业分工格局
        3.2.2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内部结构
        3.2.3 我国装备产业竞争特征
        3.2.4 我国装备企业总体技术水平特征
    第三节 我国装备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案例研究
        3.3.1 技术创新模型理论发展回顾
        3.3.2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装配产品案例研究
        3.3.3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组件产品案例研究
        3.3.4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系统和组合产品案例研究
        3.3.5 装备企业未来技术创新方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产业系统特征
    第一节 我国装备产业的技术创新优势发展特征
        4.1.1 创新的系统属性
        4.1.2 我国装备产业竞争优势演进过程
        4.1.3 我国装备产业创新系统特征分析
    第二节 我国机床及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4.2.1 我国机床行业创新能力分析
        4.2.2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4.2.3 机床与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第三节 我国装备产业集群案例比较研究
        4.3.1 长三角手工具产业--龙头带动型产业集群升级的案例研究
        4.3.2 船舶重工产业—横向产业集群转型的案例研究
        4.3.3 小结:我国装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技术创新评价体系以及创新绩效结构方程模型回顾
        5.1.1 技术创新涵义回顾
        5.1.2 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5.1.3 多函数结构方程(CDM)创新绩效分析模型介绍
    第二节 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
        5.2.1 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结构方程模型的构思
        5.2.2 装备企业创新产出影响因素分析
        5.2.3 装备企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5.2.4 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分析小结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第一节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振兴政策回顾
        6.1.1 产业政策理论回顾
        6.1.2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
        6.1.3 我国装备产业振兴政策演进的思路分析
    第二节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6.2.1 本轮信息技术革命以来全球技术创新特征回顾
        6.2.2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竞争优势演进路径回顾
        6.2.3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一水硬铝石型低品位铝土矿在旋流力场中的分选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铝土矿资源状况与氧化铝生产概况
        1.1.1 铝土矿资源状况
        1.1.2 硅杂质对氧化铝生产的影响
        1.1.3 我国氧化铝工业生产现状及铝土矿预脱硅的意义
    1.2 铝土矿选矿脱硅研究进展
        1.2.1 化学选矿脱硅
        1.2.2 生物选矿脱硅
        1.2.3 物理选矿脱硅
    1.3 旋流分离技术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3.1 旋流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3.2 旋流分选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概况
        1.3.3 旋流分离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选择
        1.3.4 旋流分离机理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矿石性质
        2.1.1 矿石的化学分析
        2.1.2 矿石的矿物组成和相对含量
        2.1.3 主要矿物的工艺特性
        2.1.4 主要矿物的粒度特性
        2.1.5 矿石中主要元素的赋存状态和平衡分配
        2.1.6 影响选矿指标的矿物学因素
    2.2 矿样的制备
    2.3 试剂
    2.4 试验仪器和设备
    2.5 试验研究方法
    2.6 流场数值模拟方法
第三章 低品位铝土矿旋流分选试验研究
    3.1 不同锥角时底流口直径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3.2 不同锥角时底流口直径对分级效果的影响
    3.3 不同锥角时给矿压强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3.4 不同锥角时给矿压强对分级效果的影响
    3.5 给矿浓度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3.5.1 旋流器锥角为15°时的分选效果
        3.5.2 旋流器锥角为7°时的分选效果
    3.6 入料粒度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3.7 脱泥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3.7.1 脱泥试验
        3.7.2 脱泥-旋流分选试验
    3.8 分散剂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3.9 小结
第四章 低品位铝土矿旋流-反浮选试验研究
    4.1 充气量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4.2 抑制剂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4.3 捕收剂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4.4 入料粒度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铝土矿在旋流力场中的分选机理研究
    5.1 计算流体动力学及模拟软件简介
        5.1.1 计算流体动力学简介
        5.1.2 FLUENT软件简介
    5.2 旋流器内部流场数值模拟
        5.2.1 数值模拟的流体力学模型
        5.2.2 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及结构参数
        5.2.3 网格划分
        5.2.4 模拟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作者简介

(3)面向节能的流程工业生产调度建模与求解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调度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1.3 流程工业生产调度的特点和发展现状
        1.3.1 生产调度问题的特点和分类
        1.3.2 流程工业生产调度问题的特点
        1.3.3 流程工业调度问题的研究现状
    1.4 生产调度问题的研究方法
        1.4.1 数学规划方法
        1.4.2 启发式方法
        1.4.3 基于仿真的方法
        1.4.4 人工智能方法
        1.4.5 计算智能方法
    1.5 Memetic 算法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1.5.1 Memetic算法的概念
        1.5.2 Memetic算法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面向节能的混合流水车间调度问题研究
    2.1 HFSP的描述
    2.2 以能耗最小为目标的HFSP数学描述
        2.2.1 相关假设和参数说明
        2.2.2 以能耗最小为目标的HFSP数学模型
    2.3 遗传算法
        2.3.1 GA的原理
        2.3.2 GA的流程和设计
        2.3.3 GA的特点
    2.4 面向节能的HFSP的遗传算法设计
        2.4.1 编码方法
        2.4.2 初始种群
        2.4.3 适应度函数
        2.4.4 选择
        2.4.5 交叉
        2.4.6 变异
        2.4.7 终止准则
    2.5 仿真结果及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节能的存在并行设备的多产品批处理调度问题建模研究
    3.1 批处理调度问题建模的研究现状
        3.1.1 流程工业批处理过程的描述
        3.1.2 流程工业批处理过程建模的关键技术
    3.2 存在并行设备的多产品批处理调度问题的描述
    3.3 参数定义和相关假设
        3.3.1 参数定义
        3.3.2 建模的相关假设
    3.4 存在并行设备的多产品批处理调度问题的分批方法
        3.4.1 时间描述
        3.4.2 工序前后不存在物料损失的分批方法
        3.4.3 工序前后存在物料损失的分批方法
    3.5 面向节能的存在并行设备的多产品批处理调度问题的数学模型
        3.5.1 约束条件的表达
        3.5.2 目标函数的表达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节能的存在并行设备的多产品批处理调度问题求解方法研究
    4.1 算法概述
        4.1.1 模拟退火算法
        4.1.2 禁忌搜索算法
    4.2 改进Memetic算法的构成
        4.2.1 改进Memetic算法的出发点
        4.2.2 改进Memetic算法的构成
        4.2.3 改进Memetic算法的性能分析
    4.3 针对存在并行设备的多产品批处理调度问题的改进Memetic算法设计
        4.3.1 GA的设计
        4.3.2 SAA的设计
        4.3.3 TA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节能的存在并行设备的多产品批处理调度问题仿真和分析
    5.1 铝工业生产概述
    5.2 以铝工业生产为背景面向节能的多产品批处理调度问题的分批
    5.3 改进Memetic算法求解面向节能的多产品批处理调度问题
        5.3.1 改进Memetic算法的参数选择
        5.3.2 改进Memetic算法的求解结果和分折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虾夷扇贝养殖群体数量性状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概述
        1.1.1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主要内容
        1.1.2 数量性状遗传基础
        1.1.2.1 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
        1.1.2.2 基因效应及其剖分
        1.1.2.3 选择理论
        1.1.2.4 遗传力
        1.1.2.5 近交及近交衰退
        1.1.2.6 杂交和杂种优势
    第二节 海洋贝类数量性状遗传的研究
        1.2.1 海洋贝类数量性状的特点
        1.2.2 海洋贝类数量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1.2.2.1 海洋贝类遗传力和遗传相关估计研究进展
        1.2.2.2 近交和近交衰退研究进展
        1.2.2.3 杂交和杂交优势研究进展
    第三节 虾夷扇贝的生物学、增养殖及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3.1 分类地位和分布区域
        1.3.2 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
        1.3.3 生长、繁殖及遗传特点
        1.3.4 增养殖及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第四节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虾夷扇贝养殖群体选择及遗传力的研究
    第一节 虾夷扇贝养殖群体数量性状参数的相关分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与测定指标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各性状的表型参数统计量
        2.2 形态性状间的相关性
        2.3 贝壳各形态性状对全湿重、闭壳肌重的影响
        2.4 贝壳各形态性状对全湿重、闭壳肌重的决定程度分析
        2.5 多元回归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虾夷扇贝养殖群体选择、选择反应与现实遗传力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贝来源及选择强度
        1.2 亲贝的促熟
        1.3 亲贝的催产和幼虫的培育
        1.4 稚贝的保苗和养成
        1.5 取样测量
        1.6 选择反应(SR)、现实遗传力(h~2_R)、遗传获得(GG)的计算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发育阶段壳高生长的比较
        2.2 选择反应(SR)、现实遗传力(h~2_R)、遗传获得(GG)
        3 讨论
    第三节 虾夷扇贝养殖群体的遗传力估算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亲贝及促熟
        1.2 亲贝催产、全同胞家系的建立和幼体培育
        1.3 稚贝的保苗和养成
        1.4 取样与测量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
        2.2 亲本对后代的影响
        2.3 表型性状的遗传力估计
        3 讨论
第三章 虾夷扇贝养殖群体的自交与近交衰退研究
    前言
    第一节 虾夷扇贝养殖群体性别表现状况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雌雄同体及雌雄比例调查及方差分析
        1.2 雌雄同体外观方法鉴定
        2 结果
        2.1 虾夷扇贝养殖群体性别表现状况调查
        2.2 不同年份、不同海区二龄虾夷扇贝雌雄同体比例分析
        2.3 不同年龄虾夷扇贝养殖群体雌雄比例方差分析
        2.4 雌雄同体外观鉴定方法的验证
        3 讨论
        3.1 不同年龄性别表现状况的差异
        3.2 雌雄同体外观鉴定方法的验证
        3.3 雌雄同体型虾夷扇贝对养殖生产的影响
    第二节 雌雄同体型虾夷扇贝性腺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及处理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雌雄异体型虾夷扇贝性腺的组织结构
        2.2 雌雄同体型虾夷扇贝性腺的组织结构
        3 讨论
        3.1 雌雄同体虾夷扇贝的性腺发育分期
        3.2 雌雄同体现象
        3.3 雌雄生殖细胞在滤泡中的分布
        3.4 雌雄同体型虾夷扇贝出现的原因
        图版
    第三节 虾夷扇贝养殖群体自交系的建立和近交衰退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贝来源及促熟
        1.2 亲贝催产、系群建立和幼虫培育
        1.3 稚贝的保苗和养成
        1.4 分析的性状及取样及测量
        1.5 近交衰退率(ID)的计算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自交组与对照混交组受精率和孵化率的比较
        2.2 自交组与对照混交组生长的比较
        2.3 自交组与对照混交组存活率的比较
        3 讨论
        3.1 建立自交系的意义及方法探讨
        3.2 生长和存活近交衰退率的比较
第四章 虾夷扇贝不同地理群体杂交和杂种优势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与促熟方法
        1.2 产卵、受精及孵化管理
        1.3 幼虫培育
        1.4 稚贝中间培育及养成
        1.5 分析的性状及取样及测量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受精率和孵化率的比较
        2.2 不同发育阶段生长的比较
        2.3 不同发育阶段存活率比较
    3 讨论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5)跨国并购的效率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1.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1.2 选题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文章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文章的思路
        1.3.2 文章的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及需要深化的内容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2 本文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
第2章 跨国并购的实质及其发展态势
    2.1 基本概念的明晰
        2.1.1 并购的含义
        2.1.2 收购与兼并的区别
        2.1.3 跨国并购的含义
        2.1.4 跨国并购与国内并购
        2.1.5 跨国并购与新建投资
    2.2 跨国并购实质的经济学思考
        2.2.1 重置成本节约
        2.2.2 规模经济性产出
        2.2.3 时间成本控制
        2.2.4 合理避税
        2.2.5 获取投机收益
    2.3 跨国并购实质的管理学思考
        2.3.1 全球性的战略布局
        2.3.2 核心竞争力的国家间双向转移
        2.3.3控制权的转移和集中
        2.3.4 组织上的一体化发展
        2.3.5 协同效应的实现
    2.4 当前跨国并购的特点与趋势
        2.4.1 跨国并购的历史回顾
        2.4.2 当前跨国并购特点
        2.4.3 跨国并购的发展趋势
第3章 跨国并购的效率分析理论
    3.1 企业全球化发展及相应的理论解释
    3.2 基于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
        3.2.1 垄断优势理论
        3.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2.3 内部化理论
        3.2.4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3.2.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3.2.6 战略管理理论
    3.3 基于一般并购的理论
        3.3.1 交易费用理论
        3.3.2 代理理论和管理主义理论
        3.3.3 协同效应理论
        3.3.4 市场势力理论
    3.4 跨国并购的动因与相关理论解释
        3.4.1 跨国并购的一般动因
        3.4.2 跨国并购的效率动因
        3.4.3 跨国并购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解释
        3.4.4 跨国并购动因的一般并购理论解释
    3.5 基于效率的跨国并购理论分析
        3.5.1 经济效率的内涵
        3.5.2 跨国并购的效率内涵
        3.5.3 衡量并购效率的标准
        3.5.4 跨国并购的综合效率分析及其框架
第4章 跨国并购的微观效率改进
    4.1 跨国并购微观效率改进的主要方面
        4.1.1 实现低成本的扩张
        4.1.2 提高东道国公司的R&D能力
        4.1.3 提高所有权效率
        4.1.4 降低母国公司的控制权获得成本
    4.2 跨国并购的微观效率缺失
        4.2.1 跨国并购的文化缺失
        4.2.2 跨国并购的管理缺失
        4.2.3 跨国并购的公司治理缺失
        4.2.4 跨国并购的操作不当
    4.3 创造跨国并购的协同效应
        4.3.1 协同的内涵
        4.3.2 文化协同效应
        4.3.3 经营协同效应
        4.3.4 管理协同效应
        4.3.5 提升跨国并购操作效率
第5章 跨国并购的中观效率改进
    5.1 跨国并购中观效率改进的主要方面
        5.1.1 快速“内部化”效应
        5.1.2 推进有效竞争
        5.1.3 实现技术扩散
        5.1.4 延伸产品生命周期
        5.1.5 有效获得被并购企业的营销网络
        5.1.6 影响产业定价权和产业标准制定权
    5.2 跨国并购的中观效率缺失
        5.2.1 跨国并购后价值链的重组不理想
        5.2.2 未能发挥应有的技术扩散效应
        5.2.3 组织形态与组织规模不相称
        5.2.4 具体方式选择与效率追求不科学
    5.3 跨国并购中观效率的实现
        5.3.1 再造跨国公司的业务流程
        5.3.2 组建母子公司的网络结构
        5.3.3 以横向跨国并购实现非生产性规模经济
        5.3.4 以纵向跨国并购构筑虚拟生产经营网络
        5.3.5 以混合跨国并购实现范围经济
第6章 跨国并购的宏观效率改进
    6.1 跨国并购宏观效率改进的主要方面
        6.1.1 提升国际经济环境的适应性
        6.1.2 资本形成效应
        6.1.3 提升出口竞争力
        6.1.4 盘活存量资产的效应
        6.1.5 就业影响效应
        6.1.6 完善东道国市场环境
    6.2 跨国并购效率的宏观影响因素
        6.2.1 跨国公司所处的内在扩张需求层次
        6.2.2 东道国的区位影响因素
    6.3 跨国并购的宏观效率缺失
        6.3.1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6.3.2 国家利益替代经济效率
        6.3.3 跨国并购动机与区位选择错位
        6.3.4 区位劣势考虑不充分
        6.3.5 并购方式选择上的不适应
        6.3.6 区位优势追求上的单一化
    6.4 跨国并购的区位选择
        6.4.1 区位选择应把握国际大趋势
        6.4.2 树立投资战略观
        6.4.3 跨国经营类型、动机与区位选择的匹配
        6.4.4 对投资促进实行目标定位
第7章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效率改进
    7.1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特点分析
        7.1.1 大型跨国并购逐渐增多
        7.1.2 行业趋于广泛
        7.1.3 战略并购是主要动机
        7.1.4 利用中国不良资产重组的机遇
        7.1.5 地方政府在外资并购中扮演重要角色
        7.1.6 优势企业是主要并购对象
        7.1.7 向多元化方式发展
    7.2 外商在中国投资的趋势
        7.2.1 中国吸引外资的现状与评价
        7.2.2 投资趋势
    7.3 外资并购的效率缺失
        7.3.1 外资并购相关法律、政策缺失
        7.3.2 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影响并购操作
        7.3.3 “国有”问题造成的并购效率缺失
        7.3.4 外资在中国配套率不高
        7.3.5 技术转移与溢出效应的弱化
    7.4 外资并购的效率提升
        7.4.1 完善外资并购的审查制度
        7.4.2 并购方式应逐渐规范化
        7.4.3 外资并购走市场化的道路
        7.4.4 加强对外资并购的竞争规制
        7.4.5 加强外资并购与国有企业改革的联系
        7.4.6 外资并购应注重技术进步
第8章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效率改进
    8.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机
        8.1.1 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8.1.2 中国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8.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与评价
        8.2.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尚处于初级阶段
        8.2.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规模相对较小
        8.2.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区域分布相对集中
        8.2.4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趋于加速发展
    8.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效率缺失
        8.3.1 海外并购体现在规模上的宏观效率不足
        8.3.2 战略性目标考虑不周
        8.3.3 海外并购的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8.3.4 海外并购效益欠佳
        8.3.5 海外并购的企业整合度低
        8.3.6 海外并购的操作效率差
    8.4 提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效率的策略
        8.4.1 建全适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法规
        8.4.2 积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规模跨国公司
        8.4.3 强化海外并购经验的学习
        8.4.4 以供应链管理思想拓展海外并购空间
        8.4.5 选择适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并购区位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拜耳法流程中能量利用的一些新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 商小虎.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12)
  • [2]一水硬铝石型低品位铝土矿在旋流力场中的分选行为研究[D]. 高淑玲. 东北大学, 2009(06)
  • [3]面向节能的流程工业生产调度建模与求解方法研究[D]. 刘向.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5)
  • [4]虾夷扇贝养殖群体数量性状遗传研究[D]. 梁峻.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9(04)
  • [5]跨国并购的效率改进研究[D]. 马金城. 东北财经大学, 2004(02)
  • [6]拜耳法流程中能量利用的一些新措施[J]. P.Siklosi,王宗生. 轻金属, 1976(01)

标签:;  ;  ;  ;  ;  

拜耳法能源利用的一些新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