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优秀学生的自我因素

中小学生优秀学生的自我因素

一、中小学生成才的自我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王宝玺,龚燕[1](2021)在《中小学生的逆商表现及逆商培养》文中认为逆商在中小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逆商的培养对提升中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当前对中小学生逆商培养的迫切需求,分析当今中小学生的逆商表现,探索中小学生的逆商培养策略,对于中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孙庆松[2](2021)在《家长教育:理想家长角色重塑的新路径》文中指出家庭是人类的基本生活组织,更是一个抚育机构。所以家庭应该是将社会的道德规范、文化意识授予人,培育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最初社会机构。作为最早指导儿童社会生活的角色,家长要科学解读社会对人的期望,了解儿童成长发展规律,利用适当的方法系统地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从而不断将社会生活的规范、意识传授给子女。家长教育是指社会将有助于家庭教育效能发挥、教育目标实现以及家长素质提升的内容进行组织,进而将其系统地传授给家长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家长对子女的影响来看,人类婴儿期的羸弱状态和需要较长时期的发展才能走向独立这一客观现实,形成了家长对人产生教育影响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因此,家长需要认识亲子之间交往过程的教育生成机制、掌握育人的客观规律、理解社会存在的优秀文化资源。这有助于家长在家庭抚育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调动积极的影响因素,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可见,家长教育的价值归依,是塑造满足家庭育人需要的家长角色,帮助家长缕清家庭教育的内在规定性,激活家庭的教育力场,促进家庭功能和家长自我素质的有效提升。从而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育人中,认识自我边界和具体任务,有效发挥家长角色影响在人的成长中的教育合力。同时,在乡村振兴的宏大背景下,促进家庭的社会效益提升,推进家庭兴旺、乡村繁荣、社会和谐的现代化社会环境形成。当前,一方面传统优秀家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不足,形成指导家庭教育的理论资源空虚,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陷入观念迷茫。另一方面,功利化思潮入侵社会教育观念,推动制度化教育压迫家庭教育空间,致使家庭教育中家长角色异化。这体现了家长教育的价值实践不足,需要深入解读家长教育的价值逻辑,激活家长教育的价值功能,实现家长角色的重塑。故而,立足于家长教育的理想价值,从现实角度解读当前家长教育的价值缺憾,聚焦解析现实家长角色的迷失。从理论视角对家长之于子女教育影响的生成机制、家长角色上承载的教育影响、传统家教文化中的现代教育蕴意进行梳理,找出对儿童成长、家庭建设有利的家长角色要求,探析家长教育塑造理想家长角色的价值逻辑,并为家长教育的有效实施提出相应建议。

李建楠[3](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其实一直为党、国家和教育界所关注,并且不断有相关政策出台。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相关政策的实施尚未完全改变人们对劳动的错误认识和态度,尚未彻底改变人们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认知。在一些教育场合,劳动教育甚至被当作惩罚学生的手段,这也背离了劳动教育的应有之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还是《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在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的出台,都体现了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劳动是创造人类社会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教育则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这其实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教育是伴随着人类劳动而出现的。我国的劳动教育,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为基础,同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理念,并根据我国国情合理采纳中外教育学者的相关理论和各国实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论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相关思想,不断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为我国劳动教育事业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支撑。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劳动教育思想演变历程的梳理和挖掘,有助于厘清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发展脉络,在理论层面推进对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研究。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劳动教育思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发展历程中已经出现诸多变化,这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而劳动教育对社会的改造作用也应加以考量,这样从整体上以历史视角分析劳动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理论上跟上时代步伐。围绕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演变与发展,本研究在论证中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介绍本研究的背景,阐明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对国内外大量关于劳动教育思想及实践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并说明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创新点和现有不足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为研究中涉及的主要概念。其一是对劳动及劳动教育的概念梳理,通过古今中外对二者的认识做综合分析和界定;其二是通过分析劳动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劳动能力提升、劳动形态变化、劳动范围扩展,阐明影响劳动教育相关主要概念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三是从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提升劳动素养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劳动教育的特征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为本研究的理论来源,着重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劳动教育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念和耕读教育理念,并对近现代中外学者对劳动教育的思考和探索进行概述。第四部分为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的劳动教育思想的确立与曲折发展探析,通过对该时期党的劳动教育思想从确立到探索实践,再到“文革”期间的曲折探索的梳理,从劳动教育目的和实践效果进行剖析。第五部分是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之前,党对劳动教育思想的重塑与革新。改革开放带来的生产力快速发展,使得劳动教育思想在发展中添加了“技术”的元素,无论是从劳动素养还是综合实践出发,这时期的劳动教育思想开始强调综合技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第六部分是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全面构建。中国共产党明确了这一时期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出发点和创新动力,在劳动教育思想中强调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塑造良好社会风气、培育人才创新能力,这些是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培育时代新人、破解人才培养问题的需要,同时将劳动教育延伸到社会不同主体,体现了新时代党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全面性。第七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进与发展的经验及启示,指出劳动教育思想演进与社会主要矛盾紧密相关,在劳动教育思想发展中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握理论实际相结合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拓展实践平台,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使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更好发挥作用。

李佳[4](2021)在《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调查研究 ——以M校为例》文中提出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所持有的一种否定的态度,表现为兴趣缺失、情绪消极和消极行为。学习兴趣缺失指的是没有内在的学习需要或者有学习需要但屡次遭受失败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消极情绪体验指的是在学习中所体会到的厌倦或愤怒等不良学业情绪;消极行为指的是厌学学生对学习兴趣缺失并产生消极情绪后做出的不良行为反应。基于对厌学相关文献研究,以需要层次理论、习得性无助理论、学业情绪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四大理论为基础,本研究构建了厌学研究的研究框架,自编了《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心理评定问卷》,用以调查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的现状。问卷选取S省M小学14个班级的四年级、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总共发放710份问卷,有效问卷696份,问卷回收率为98%。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分析,笔者发现超过15%的中高年级小学生存在或轻或重的厌学问题,且呈现出以下三个显着特征:第一,从整体情况来看,在厌学三维度中,厌学学生情绪方面表现最严重;第二,重度、中度和轻度厌学学生在三个维度上表现又各有侧重;第三,四年级学生的厌学程度和概率都明显高于五年级学生。同时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也存在一定的年级和性别差异,这为后文的对策研究提供了相应的事实依据。为了进一步挖掘学生厌学背后的原因,笔者采用访谈法与抽选的厌学学生进行深入的对话。通过访谈,笔者发现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原因中有以下几个因素值得我们重视:1.电子产品;2.同伴关系;3.教师公正性;4.学校特色课程;5.二胎家庭;6.低俗文化。这些因素往往在小学教育中被忽略,但是随着时代和政策的变化,它们逐渐成为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子。根据问卷和访谈的调查结果,笔者针对不同程度厌学学生的特点提出了相应对策,并倡导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当协同合作,一起为学生营造正能量的家庭环境、建立宽严相济的校园环境、打造相对纯净的网络环境。

纪若玲[5](2021)在《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校园欺凌行为在中职学校里频繁发生,这不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危害到家庭、学校甚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中职学校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区,更应该引起社会各主体的关注以及重视。因此,为了让中职学生能够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进行预防治理。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展开研究,旨在了解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现象,分析影响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具体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有效防治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建议。本研究结合文献梳理以及研究的理论基础,编制了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调查问卷,通过对广东省部分中职学校的师生进行调查,最终获得1125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5版软件对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以及二元logistics回归验证,得出以下结论:在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现象研究中发现:(1)当前广东省中职学校欺凌行为普遍存在,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关系欺凌。(2)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对欺凌行为的认知程度较浅;学生、教师和家长在处理欺凌行为时无法采取正确的解决方式。(3)欺凌行为在性别和年级上均呈现显着差异,其中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发生欺凌行为,中职一年级显着低于中职二年级和中职三年级。同时,在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现象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个人因素,包括中职学生的生理影响、性别差异、性格问题、对校园欺凌的认知不足以及道德法规意识淡薄;二是家庭因素,包括家庭关系不和睦、家庭经济条件不一、家庭结构失衡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三是学校因素,包括校园风气不良、师生关系紧张、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监管制度与防治机制的缺位;四是社会因素,包括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大众网络不良传播、社区治安管理不当、法律规范不足。基于以上的原因,并参考优秀的中职学校对校园欺凌事件的防治措施,提出了以下针对性预防与治理建议。在预防方面,主要是做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提高中职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优化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建设中职学校内外的安全防范制度;在治理方面,主要是采取有效的惩罚力度、做好欺凌者跟踪调查工作、加强被欺凌者心理辅导与干预、完善中职学校校园欺凌防治机制。

强生霞[6](2021)在《基于《指导目录》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评价标准研究 ——以自然科学类着作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对语文阅读的关注,课外阅读书目的推荐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热点。让学生能够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读经典的书,研究者们对此有许多共识且充满希冀。但由于课外阅读自身的复杂性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生对《指导目录》中的阅读书目究竟应该怎么样去读,读到了什么程度,教师很难有准确的了解。鉴于此,本文以《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为研究对象,以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为研究重点,探讨了小学生自然科学类着作课外阅读质量的评价标准。正文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概述《指导目录》的基本情况。首先探讨了《指导目录》的颁布背景,从国家对阅读的重视、阅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阅读书目选择的困难三个方面,确定了《指导书目》的颁布对引导学生阅读具有重要意义。然后对《指导目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教师、家长及学生对自然科学类着作阅读的关注不足,决定以自然科学类着作的课外阅读质量为研究方向,探讨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自然科学类着作“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表现结果。第二章分析了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类着作课外阅读评价标准建构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首先根据马扎诺的新教育目标分类学及PISA、TIMSS、NAEP对国际科学素养的评估内容,确定了课外阅读质量应该从自我系统、认知系统、元认知系统以及知识四个方面建立评价系统。其次梳理了我国近百年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阅读、自然科学类作品的阅读要求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阅读质量”的目标。最后,根据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特点以及自然科学类着作的阅读特点,确定了研究小学生自然科学类着作课外阅读质量的评价标准的可行性。第三章构建了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评价标准。该章节主要从阅读兴趣、阅读行为习惯、阅读思维习惯及阅读能力四个维度构建了基于《指导目录》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评价标准。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评价标准包括基础层面的阅读兴趣、自觉性阅读兴趣及潜在阅读兴趣三个层面;小学生课外阅读行为习惯包括爱护书籍、坚持阅读两个评价要点;小学生课外阅读思维习惯的评价内容包括整体阅读、比较、批注、做笔记、阅读目录等方面;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质量的评价标准包括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应用能力三个方面。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对所构建的小学生自然科学类着作的课外阅读质量评价标准进行实践运用。首先,从《指导目录》中选择《昆虫记》作为评价的阅读书目,分别从阅读兴趣、阅读行为习惯、阅读思维习惯及阅读能力四个评价维度设计其课外阅读质量的评价标准。其次,针对小学生自然科学类着作的课外阅读质量的评价标准提出了使用建议,包括注重过程性评价、多形式评价及差异性评价等。

闫佳伟[7](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赵朋[8](2021)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现存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J省三所师范院校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文件精神,我国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今已有12年的时间,先后有10届研究生毕业。如何做好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不断夯实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工程,相关各部委及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印发各类政策文件指导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但当前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仍然存在不足,在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在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不断进步的趋势下,必须不断完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工作,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需要,突出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这一实践取向符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质量效益”的要求。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首先是通过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开展系统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关键问题强化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并对各个培养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要想将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做好,必须全面检测培养质量。建立一个科学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探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科学地选择和使用质量评价工具是前提。在本研究中,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个人访谈法。在文献、相关政策文本以及评价模型分析基础上,以CIPP评价模式为依据,建立起结构维度,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输出评价四个要素出发,编制出当前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的系列问卷,并进行信度检验与结构方程效度检验,使之达到测量学标准。在调查实施阶段,用编制好的系列问卷,分别调查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216人,校内管理者65人、全日制教育硕士毕业生325人等不同主体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认识与看法,从中发现问题,并根据实证调查与访谈结果,再结合理性探索,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剖析原因。在上述基础上,再结合相关理论基础,提有效地提升升策略。针对质量评价在各个维度中所呈现的问题,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在整个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探讨质量文化、质量实施、质量保障以及质量评价等原因对问题产生的影响。例如在质量文化这一层面上,由于质量文化成为教育利益的附庸,而衍生的质量观念落后,质量体系缺失,质量导向不足等诱因,使得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观念没有深入到整个培养过程中。其次,在质量实施过程中,无法满足供给侧自身发展需要,造成培养过程中出现培养模式重形式,轻过程;课程配置重理论,轻实践;指导机制重成果,轻浸润等价值取向,这必然会影响到实施结果。再次,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保障资源的不足,也是导致培养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例如学生资源优质比率低,导师资源结构不平衡,配套资源投入产出少等,这些都是保障培养质量的关键性资源,这些资源的缺失必然造成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无法达到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预设的程度。最后,现有质量评价开放式增维能力薄弱也是造成培养质量问题的原因,由于诊断针对性不强,没有及时发现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一层面上,外部评价缺乏调节性,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内部评价缺乏特质性等都是导致不能科学、客观反映培养质量问题的原因。如何切实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解决现有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具有一定的整体性、联动性特征。根据对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最主要的就是建构合理的培养模式体系,并坚定落实。首先,需要提升以价值为导向的质量动力,提升质量文化氛围,诸如营造教育质量软环境,转变师生共生新观念,创新质量监管新模式等,具备良好的质量动力,是保障质量培养的前提。其次,夯实以实践为导向的质量支持,实践部分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在这一目标下,要创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探索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课程,建立产学研共同体的供需互动平台,实现实践过程的联动,夯实专业型硕士的实践能力基础。再次,应该是强化以学生为导向的质量保障,包括优化学生选拔制度,开发优势导师资源,保障持续性投入链等,做到保障有力,才能确保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最后是完善以发展为导向的质量评估,在这一层面上,应该弱化行政部门干扰性政策,建立多维的质量评价标准,增强学术评价的主体职能,使得对于培养质量有清晰的认识,做到随时调整改进,不断优化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

李文超[9](2021)在《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开展现状与发展方向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街舞,从原来被人排斥,到现在逐渐得到了大众的喜爱与认可,无数街舞人为此做出的努力不言而喻。现在,街舞成为了一种积极阳光的代名词。无论是近几年街舞亚文化的浪潮或是在运动会中崭露头角,亦是入选成为青奥会、汕头亚青会和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对于“街舞”来说,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以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开展现状与发展方向为研究对象,以北京市开展了街舞的中小学校的学生、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北京市部分开展街舞项目的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调查中总结分析当地中小学街舞现状的问题和对策。在此基础上对街舞未来在北京市中小学发展方向上思考探究,提出一体化课程的发展模式,并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未来街舞在北京市中小学一体化课程的发展方向的可行性依据和初步的实施构建。以此来推动街舞进校园,丰富校园文化,开拓体育教学新思路,让街舞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体育项目。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本文的研究与政策的推动,结合街舞走向奥运的大背景,街舞将逐步受到重视,备战奥运从娃娃做起,因此笔者认为街舞从小在校园中开展是必要的。(2)通过研究发现,街舞的授课内容多以Hip-hop为主,是因为北京市中小学的操舞类赛事中多以Hip-hop舞种为比赛项目和北京市整体街舞氛围的影响以及教材的缺乏导致教师教学系统性的缺失。(3)单一的开展形式、少量的课次课时以及不适的场地设施,使得学生参与感和积极性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4)年轻且具有高学历的教师逐渐成为学校主力,更能积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但专业的街舞教师与学历和技能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5)学生兴趣、群众基础为校园街舞的开展提供了前提。入奥街舞的升学优势,体、美育的改革政策以及优化的教学目标、内容、评价体系的多个结合点,将成为街舞在北京市中小学良好发展以及未来北京市中小学街舞一体化课程构建的推动器。根据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采取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加强学生对街舞的参与感和认知感。(2)可以让正式任职的操类体育教师关注街舞,通过国内官方的平台培训学习并购买相关教材,不仅能满足学校对街舞教师的需求,还能够给学生好的培养环境。(3)一体化街舞课程中注重街舞课程分级的教学内容以及实践和理论的衔接,提高学生对街舞课程的参与体验感。(4)本研究因疫情仅从网上对开展街舞的中小学进行选取和调查,如条件允许,调查对象可从整体的中小学中选取,多角度深入地研究,使文章更具有说服性。

梁敏[10](2021)在《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国家首次提出“推行中小学研学旅行”的设想。2016年,随着教育部联合十一个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国家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积极倡导研学旅行的开展。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综合实践活动方式之一,强调让学生亲自感悟自然与社会,并展开自主性的探究式活动。研学旅行通过提高小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立足于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的现实困境,旨在充实研学旅行的相关理论研究,并发现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过程中的不足,提出相关改进意见。研学旅行是指学习主体在学校教育机构或院校的组织下,通过集体食宿的方式开展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一种自然考察活动。研学旅行不同于以往的“综合实践活动”“游学”“修学旅行”“教育旅行”等概念。总体上来说,研学旅行具有融合性、集体性、情境性等特点。本文选取了呼和浩特市10所小学3-6年级的800名学生以及200名家长作为问卷调查对象,有相关研学旅行经验的50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统计法,对呼和浩特市研学旅行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存在整体推进迟缓;实施过程简单化、形式化;效果欠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从实施主体、课程内容、研学师资、组织管理、评价体系五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原因:各实施主体对研学旅行的基本认识薄弱;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及资源不足;研学旅行组织管理难度较大;研学旅行评价体系不健全是影响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开展的重要原因。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对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明确研学旅行的现实定位,拓宽研学旅行的宣传渠道,突出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主体地位;设置丰富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整合研学旅行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以多样化的内容形式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以多途径、多方式培养研学旅行专职教师,建立研学旅行专家型教师的选拔制度,建设研学旅行专业的教师队伍;学生、家长、社会人员参与到研学旅行的组织管理当中,在评价中融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设置综合性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二、中小学生成才的自我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学生成才的自我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学生的逆商表现及逆商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逆商对中小学生自我管理的意义
    1. 中小学生学习管理能力需要逆商来激发
    2. 中小学生生活管理能力需要逆商来提升
    3. 中小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需要逆商来促进
二、中小学生的逆商表现
    1. 陷入学习逆境,产生厌学心理
    2. 陷入生活逆境,引发过激行为
    3. 陷入情绪逆境,面临情绪失控
三、中小学生的逆商培养路径
    1. 提高学习管理能力,增强面对学习逆境的控制力
    2. 强化生活管理能力,增强遭遇生活逆境的排忧能力
    3. 加强情绪管理能力,削弱情绪逆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2)家长教育:理想家长角色重塑的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立德树人急需强化家长角色
        (二)乡村振兴亟需家长素质的整体提升
        (三)家长教育理应成为教育研究的关注点
    二、文献综述
        (一)家长教育的价值研究
        (二)家长教育的内涵研究
        (三)家长教育的实践研究
        (四)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家长教育
        (二)家庭教育
        (三)理想家长角色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六、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家长教育的价值辨析:理想家长角色的塑造
    一、家长教育的必要性
    二、家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三、理想家长角色的厘定
        (一)理想的母亲角色
        (二)理想的父亲角色
        (三)理想的祖父母角色
第二章 家长教育的价值缺憾:理想家长角色的“缺席”
    一、中华优秀家教文化继承不足导致家长角色弱化
        (一)传统道德教育内容式微
        (二)经典家庭教育方法失势
        (三)家国一体的教育目标淡化
    二、功利化社会思潮导致家长角色异化
        (一)物化思维导致的情感背叛
        (二)武化思维产生的竞争思想
        (三)观念异化导致的过度消费
        (四)家长教师化致使的教育闹剧
第三章 家长教育的价值回归:理想家长角色的重塑
    一、家长教育实践的价值动力
        (一)家长教育是家长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唯一道路
        (二)家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家长职能的要求
        (三)教育的现代化变革需要家庭教育功能升级
        (三)振兴乡村的家庭外部化育需要
    二、家长教育实践的价值归宿
        (一)指导家庭完成道德形成的主要任务
        (二)引导家庭完成“成人”的教育目标
        (三)促进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必要手段
        (四)推进家长齐家立人的发展路径
第四章 家长教育的价值实践:重塑理想家长角色的路径思考
    一、倡导多元主体参与家长教育
        (一)家长学校的职能激活
        (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效能发挥
        (三)社会力量的功能调动
    二、优化家长教育的课程
        (一)构建学校教育的家庭课程
        (二)构建家长教育的培训课程
        (三)构建老年教育的家长课程
    三、营造家长成长的社会氛围
    四、完善家长教育的支持制度
        (一)赋予各类机构实施家长教育的权力
        (二)明确各类主体参与家长教育的责任
        (三)构建保障家长教育系统运行的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劳动教育的一般解释
    2.1 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概念诠释
        2.1.1 劳动
        2.1.2 劳动教育
    2.2 社会发展中导致劳动教育相关概念变化的主要因素
        2.2.1 劳动能力提升
        2.2.2 劳动形态变化
        2.2.3 劳动范围拓展
    2.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劳动教育特征
        2.3.1 树立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观念
        2.3.2 培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劳动精神
        2.3.3 提升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劳动素养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3.1 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劳动教育观
        3.1.1 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1.2 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主要途径
        3.1.3 劳动精神是社会主义社会以及个体发展的需要
    3.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近现代教育学者的劳动教育理念
        3.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念
        3.2.2 符合农业社会发展需要的“耕读”劳动教育理念
        3.2.3 中国近现代教育学者对传统劳动教育的反思
    3.3 国外学者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3.3.1 近代欧洲学者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探索
        3.3.2 苏联教育学者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第4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确立与曲折发展
    4.1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思想的初步确立
        4.1.1 以“为工农服务”作为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
        4.1.2 以解决毕业生就业和人才紧缺为劳动教育契机
        4.1.3 “以俄为师”的劳动教育政策取向
    4.2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十年探索与实践
        4.2.1 劳动教育向“本土探索”的思想转变
        4.2.2 摆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
        4.2.3 以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为劳动教育目的
        4.2.4 通过课堂教学和勤工俭学进行劳动教育实践
    4.3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曲折探索
        4.3.1 以世界观改造为劳动教育重点
        4.3.2 以“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劳动教育目的
        4.3.3 “开门办学,上山下乡”的劳动教育实践
第5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探索革新
    5.1 强调“技术”的劳动教育恢复与探索
        5.1.1 劳动与技术“合成”下的劳动教育
        5.1.2 以“为四化培养建设人才”为劳动教育目的
        5.1.3 通过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教育实践
    5.2 立足“素养”的劳动教育改革与深化
        5.2.1 劳动教育中“人”的回归
        5.2.2 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为劳动教育目的
        5.2.3 劳动教育列入综合实践活动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全面构建
    6.1 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审视
        6.1.1 劳动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基本前提
        6.1.2 劳动教育是培养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才的重要支撑
        6.1.3 劳动教育是破解人才培养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
    6.2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
        6.2.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出发点
        6.2.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创新动力
    6.3 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思想建设的要点
        6.3.1 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6.3.2 塑造诚实劳动的良好社会风气
        6.3.3 培育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能力
    6.4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6.4.1 重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6.4.2 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体制机制
        6.4.3 强化党员干部劳动教育,筑牢拒腐防变底线
第7章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进与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7.1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进的历史经验
        7.1.1 劳动教育思想演进与社会主要矛盾紧密相关
        7.1.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党的劳动教育思想的根本遵循
    7.2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要原则
        7.2.1 坚持理论实际相结合,在发展中丰富党的劳动教育思想
        7.2.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实践创新为社会提供合格建设者
    7.3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实践的机制构建
        7.3.1 探索立德树人中劳动教育的合理路径
        7.3.2 拓展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7.3.3 不断完善劳动教育制度保障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调查研究 ——以M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厌学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1.1.2 小学生厌学问题影响深远却长期被忽视
        1.1.3 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更值得探讨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厌学内涵的界定
        1.3.2 厌学的分类研究
        1.3.3 厌学判定标准的研究
        1.3.4 厌学心理的测量
        1.3.5 厌学原因的研究
        1.3.6 厌学解决对策的研究
        1.3.7 厌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核心概念界定
    1.6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2 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理论
    2.3 Pekrun等人的学业情绪理论
    2.4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问卷调查设计
        3.1.1 研究目的
        3.1.2 问卷指标
        3.1.3 样本选择
        3.1.4 问卷的设计
        3.1.5 厌学学生判定的计分方法
    3.2 访谈设计
        3.2.1 访谈目的
        3.2.2 访谈对象的选择
        3.2.3 访谈提纲设计
第4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问卷相关数据的分析
        4.1.1 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1.2 正式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2 访谈内容的分析
        4.2.1 电子产品的普及削弱学生的自律性
        4.2.2 同伴关系成人化
        4.2.3 教师的不公正
        4.2.4 学校特色课程压力
        4.2.5 二胎家庭对两个孩子的关注度失衡
        4.2.6 低俗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4.2.7 小结
第5章 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干预对策
    5.1 针对不同程度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1.1 重度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1.2 中度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1.3 轻度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2 针对不同原因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2.1 营造和谐正能量的家庭环境
        5.2.2 建立宽严相济的校园环境
        5.2.3 净化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心理评定问卷
附录B 小学中高年级厌学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5)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校园欺凌研究概述
        二、国内校园欺凌研究概述
        三、相关成果评述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校园欺凌的基本内涵
        二、中等职业学校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埃里克森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三、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现象研究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过程
        一、确定调查目的和访谈目的
        二、选择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三、选择调查对象与访谈对象
        四、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
        五、分析和统计调查问卷
        六、访谈实施
    第二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现象的调查结果
        一、欺凌行为主体的基本情况
        二、欺凌行为现状的频数分析
        三、欺凌行为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第三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现象的调查与访谈小结
第三章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现象的归因分析
    第一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欺凌行为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二、欺凌行为与各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第二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产生的影响因素解读
        一、家庭因素
        二、学校因素
        三、社会因素
        四、个人因素
第四章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防治建议
    第一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预防建议
        一、做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
        二、提高中职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
        三、优化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四、建设中职学校内外的安全防范制度
    第二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治理建议
        一、采取有效的惩罚制度
        二、做好欺凌者跟踪调查工作
        三、加强被欺凌者心理辅导与干预
        四、完善中职学校校园欺凌防治机制
第五章 结语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职学校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调查问卷(学生版)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6)基于《指导目录》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评价标准研究 ——以自然科学类着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推荐书目对小学生阅读的重要性
        1.1.2《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 年)》的颁布
        1.1.3 小学段自然科学类着作阅读要求的缺失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推荐书目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课外阅读的研究
        1.3.3 推荐书目与课外阅读的关联研究
        1.3.4 关于阅读质量的研究
        1.3.5 《指导目录》的相关研究
        1.3.6 自然科学类阅读相关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历史研究法
        1.4.3 文本分析法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指导目录》
        1.5.2 课外阅读
        1.5.3 课外阅读质量
        1.5.4 自然科学类着作
2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 年版)》概述
    2.1 《指导目录》的颁布背景
        2.1.1 国家对全民阅读的重视
        2.1.2 阅读对促进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
        2.1.3 学校、家长及学生面临阅读书目的选择难题
    2.2 《指导目录》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2.2.1 《指导目录》书目选编情况
        2.2.2 统编版小语“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
        2.2.3 《指导目录》中自然科学类书目选编情况
    2.3 《指导目录》阅读文本的特点
        2.3.1 选编书目的类型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2.3.2 选编书目注重弘扬中国文化
        2.3.3 选编书目涵盖范围广
3 小学生自然科学类着作课外阅读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
    3.1 理论依据
        3.1.1 马扎诺的教育目标新分类理论
        3.1.2 国际阅读素养评估理论
        3.1.3 国际科学素养评估理论
        3.1.4 语文课程标准
    3.2 实践依据
        3.2.1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
        3.2.2 整本书阅读特点
        3.2.3 自然科学类着作的阅读特点
4 小学生自然科学类着作课外阅读质量评价的维度
    4.1 自我系统
        4.1.1 自我系统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评价的结构
        4.1.2 自我系统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评价的内容及标准
        4.1.3 自我系统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行为习惯评价内容及标准
    4.2 元认知系统
        4.2.1 元认知系统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评价的结构
        4.2.2 元认知系统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思维习惯评价内容及标准
    4.3 认知系统
        4.3.1 认知系统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结构及内容框架
        4.3.2 认知系统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评价标准
    4.4 知识系统
5 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标准在《昆虫记》中的应用示例
    5.1 选择《昆虫记》的缘由
        5.1.1 《昆虫记》是自然科学类着作的必备读物
        5.1.2 《昆虫记》可以衔接初中语文教材
        5.1.3 《昆虫记》集科学、文学、哲学于一体的价值
    5.2 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评价标准在《昆虫记》中的应用示例
        5.2.1 《昆虫记》课外阅读兴趣的评价标准
        5.2.2 《昆虫记》课外阅读行为习惯的评价标准
        5.2.3 《昆虫记》课外阅读思维习惯的评价标准
        5.2.4 《昆虫记》课外阅读能力的评价标准
6 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评价标准的使用建议
    6.1 基于《指导目录》的阅读使用建议
        6.1.1 有选择的阅读
        6.1.2 专题式阅读
    6.2 基于《指导目录》的阅读教学的使用建议
        6.2.1 教师自身的阅读带动学生阅读
        6.2.2 以单篇阅读带动整本书的阅读
        6.2.3 指导学生读写做结合
    6.3 基于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标准的使用建议
        6.3.1 注重差异性评价
        6.3.2 强调多元化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现存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J省三所师范院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质量标准的相关研究
        (三)质量保障的相关研究
        (四)现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四、研究目的、内容与问题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个人访谈法
    六、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七、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本研究的创新
        (二)本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政策依据与评价模型分析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目标
        (一)热爱教育事业有崇高教育情怀
        (二)掌握厚重的理论与知识基础
        (三)具备扎实的教学与管理能力
        (四)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
        (五)具备国际化视野与交际能力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保障性政策
        (一)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整体性要求
        (二)对培养方案、目标、规格质量方面的要求
        (三)对招生与师资队伍的指导性政策
        (四)对课程教学以及教师指导方面的指导性要求
        (五)对学位论文以及质量追踪方面的指导性要求
    三、CIPP质量评价理论模型的分析
        (一)CIPP理论模式
        (二)CIPP评价模式的特点
        (三)CIPP模式适切性分析
第二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系列问卷的编制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的编制
        (一)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编制的目的
        (二)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编制的程序
        (三)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维度的确定
        (四)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初稿的形成
        (五)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的试测
        (六)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的正式施测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管理者卷的编制
        (一)管理者卷编制的目的
        (二)管理者卷编制的程序
        (三)管理者卷维度的确定
        (四)管理者卷初稿的形成
        (五)管理者卷的试测
        (六)管理者卷的正式施测
    四、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毕业生卷的编制
        (一)毕业生卷编制的目的
        (二)毕业生卷编制的程序
        (三)毕业生卷维度的确定
        (四)毕业生卷初稿的形成
        (五)毕业生卷的试测
        (六)毕业生卷的正式施测
第三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调查样本选取
        (一)教师样本的选取
        (二)管理者样本的选取
        (三)毕业生样本的选取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现状调查
        (一)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的现状调查
        (二)管理者卷的现状调查
        (三)毕业生卷的现状调查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制定缺乏广泛的参与
        (二)培养数量激增与导师数量、培养设施发展不均衡
        (三)培养过程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管理
        (四)培养实际与教育实践目标间严重脱节
第四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质量文化成为教育利益的附庸
        (一)质量观念落后,无法适应发展趋势
        (二)质量体系缺失,无法实现预定目标
        (三)质量导向不足,难以满足提升需要
    二、质量实施无法满足利益方需求
        (一)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二)课程配置重形式,轻过程
        (三)指导机制重成果,轻浸润
    三、质量保障资源共同体功能失效
        (一)学生资源优质比率低
        (二)导师资源结构不平衡
        (三)配套资源投入产出少
    四、质量评价开放式增维能力薄弱
        (一)外部评价缺乏调节性
        (二)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三)内部评价缺乏特质性
第五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提升策略
    一、提升以价值为导向的质量动力
        (一)营造教育质量的软环境
        (二)生成教育质量的新观念
        (三)创新质量监管的新模式
    二、夯实以实践为导向的质量支持
        (一)创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
        (二)探索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课程
        (三)建立产学研共同体的供需互动平台
    三、强化以职业为导向的质量保障
        (一)优化学生选拔制度,保输入
        (二)开发优势导师资源,保过程
        (三)加强持续性投入链,保供给
    四、完善以发展为导向的质量评估
        (一)弱化政府的垄断性评价权
        (二)建立多维的质量评价标准
        (三)增强学术评价的主体职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状况调查系列问卷初稿
    附录二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专家效度系列调查问卷
    附录三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系列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四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状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后记

(9)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开展现状与发展方向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概念
        1.4.2 街舞在校园开展的可行性相关研究
        1.4.3 街舞在校园的开设情况相关研究
        1.4.4 一体化课程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课程开展情况分析
        3.1.1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开展的形式和时间
        3.1.2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学的课次和时长
        3.1.3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学的场地设施情况
        3.1.4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的开设内容
        3.1.5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学中教材的使用情况
        3.1.6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代表队的参赛情况
    3.2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师情况分析
        3.2.1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师的数量情况
        3.2.2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师的性别及年龄结构
        3.2.3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师的学历结构
        3.2.4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师学习期间主修专业
        3.2.5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师继续学习的情况
        3.2.6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师对中小学街舞一体化课程可行性的态度
    3.3 北京市中小学生参与街舞运动的情况分析
        3.3.1 北京市中小学生对参与街舞运动的态度分析
        3.3.2 北京市中小学生参与街舞的时间安排
        3.3.3 北京市中小学生参与街舞的次数
        3.3.4 北京市中小学生每次参与街舞的练习时间
        3.3.5 北京市中小学生适当参加街舞运动与文化课学习的关系
    3.4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开展的现状问题对策研究
        3.4.1 主要的现状问题
        3.4.2 对策研究
4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发展方向探析
    4.1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向“一体化课程”的方向发展
    4.2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向“一体化课程”方向发展的有利条件
        4.2.1 街舞的升学优势
        4.2.2 教学环境及教育政策的大力支持
        4.2.3 师资储备及教学经验水平的提高
        4.2.4 社会期许的导向
        4.2.5 学生兴趣及群众基础作为支撑
    4.3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向“一体化课程”方向发展的实施方案构想
        4.3.1 分段设置课程的目标
        4.3.2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
        4.3.3 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衔接
        4.3.4 多元化的课程学习评价设计
        4.3.5 校园街舞竞赛的开展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1.国家政策倡导研学旅行
        2.研学旅行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
        3.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实施的现实困境
    (二)文献综述
        1.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综述
        2.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1.充实研学旅行的理论研究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3.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4.有利于指导研学旅行的实施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研学旅行的内涵、特点与理论基础
    (一)研学旅行的内涵
        1.概念界定
        2.相关概念辨析
    (二)研学旅行的特点
        1.融合性
        2.集体性
        3.情境性
    (三)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
        1.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2.生活教育理论
        3.集体教育理论
        4.多元智能理论
二、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
    (一)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现状的调查
        1.调查对象
        2.调查目的
        3.问卷的编制
        4.问卷调查实施
        5.问卷质量分析
    (二)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现状的调查结果
        1.学生调查结果
        2.家长调查结果
        3.教师访谈结果
    (三)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
        1.研学旅行整体推进迟缓
        2.研学旅行实施简单化、形式化
        3.研学旅行效果欠佳
三、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各实施主体对研学旅行的基本认识薄弱
        1.学校、教师未深入理解研学旅行相关政策
        2.家长接收研学旅行相关讯息的渠道单一
        3.学生主体性意识差
    (二)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及资源不足
        1.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单一
        2.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缺失
    (三)研学旅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低
        1.研学旅行专职教师数量与结构失衡
        2.研学旅行专家型教师队伍紧缺
    (四)研学旅行组织管理难度较大
        1.学生基数大、层次多
        2.缺乏及时有效的安全应急措施
        3.权责难以统一
    (五)研学旅行评价体系不健全
        1.教育主管部门没有统一进行监管
        2.学校缺少统一的研学旅行评价量表
四、解决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各主体对研学旅行的认识
        1.明确研学旅行的现实定位
        2.拓宽研学旅行的宣传渠道
        3.突出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主体地位
    (二)丰富研学旅行的课程及资源
        1.以多样化课程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2.整合研学旅行校内外资源
    (三)建设研学旅行专业教师队伍
        1.多途径、多方式培养研学旅行专职教师
        2.建立研学旅行专家型教师选拔制度
    (四)多主体参与研学旅行组织管理
        1.学生自主管理
        2.家长参与管理
        3.社会人员辅助管理
    (五)建立多元化与综合性研学旅行评价体系
        1.评价体系多元化
        2.设置综合性评价量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2 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现状调查问卷(家长卷)
    附录3 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四、中小学生成才的自我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生的逆商表现及逆商培养[J]. 王宝玺,龚燕. 教学与管理, 2021(27)
  • [2]家长教育:理想家长角色重塑的新路径[D]. 孙庆松.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D]. 李建楠. 吉林大学, 2021(01)
  • [4]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调查研究 ——以M校为例[D]. 李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D]. 纪若玲.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6]基于《指导目录》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评价标准研究 ——以自然科学类着作为例[D]. 强生霞.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现存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J省三所师范院校的调查[D]. 赵朋.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9]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开展现状与发展方向探究[D]. 李文超.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10]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梁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标签:;  

中小学生优秀学生的自我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