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汞分析仪器(原子吸收法)评述(论文文献综述)
蒲苏丹,刘燕茹,孟佩俊,李淑荣,罗利霞[1](2021)在《化妆品中铅、汞元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健康生活意识的不断提升,化妆品中铅、汞等重金属元素超标引发的健康问题受到了高度关注,其检测方法也不断推陈出新。文章综述了化妆品中铅、汞元素检测的原子吸收光谱、原子荧光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电化学分析等常规方法以及汞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等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同时比较了不同方法间灵敏度和准确度的差异,为化妆品中铅、汞检测方法创新提供思路。
张静[2](2021)在《煤中汞元素检测方法概述》文中认为煤燃烧释放的汞对大气和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威胁,且易挥发,因此,选择合适的测定技术对准确测定煤中汞以及研究煤燃烧过程中汞的转化机理至关重要。本文着重介绍了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ICP-OES法、ICP-MS法以及固体进样汞分析仪法的仪器分析原理,应用和形成标准情况,并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为研究人员测定煤中汞选择合适的方法提供了依据。
毛林芳,高海荣,刘晨,陈亮,姚奋增[3](2021)在《直接进样全自动汞分析仪测定食品中汞的含量》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全自动汞分析仪测定食品中汞的含量。方法:利用全自动汞分析仪测定大米、奶粉和白酒3类食品中汞的含量。结果:本次试验全自动汞分析仪测定汞的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06mg/kg和0.002mg/kg。与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结果相比,两种方法测定大米、白酒的绝对差值占算数平均数分别为6.69%、8.22%,两种方法测定奶粉中汞的结果均为0mg/kg。全自动汞分析仪的加标回收率为89.6%~100%。结论:全自动汞分析仪测定食品中汞的检测方法准确、可靠,适用于食品中汞的含量检测。
崔静,宋艳艳,徐效民,王晓宁,边志明[4](2021)在《固体进样-冷原子吸收法测定城市污泥中汞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应用固体测汞仪,将热分解和塞曼校正原子吸收光谱技术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无须消解而直接进样测定城市污泥中总汞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低浓度和高浓度工作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 5和0.999 6;平行测定(次数n=6)中,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81%~6.72%和0.73%~6.57%;国家标准样品的测定结果均处于质控标准值范围内,相对误差为2.2%~11.0%;通过测定实际样品,与传统原子荧光法比较,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可比性。总之,该方法简便快速、精密度好、准确度高,可广泛应用于土壤、沉积物、城市污泥等复杂固体样品中汞的测定。
林建奇[5](2021)在《双通道-原子荧光光谱和固体进样-冷原子吸收光谱测定岩石中痕量汞》文中研究表明岩石中的痕量汞检测往往因内部晶胞结构复杂,使得热水浴酸解提取不彻底、挥发损失以及接触污染等引起结果偏差和不稳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中国研制的双通道-原子荧光光谱仪和固体进样-冷原子吸收光谱仪分析岩石中的痕量汞,以探索最佳检测方案。双通道-原子荧光光谱分析中,优化的实验条件为:以80%王水溶液对样品沸水浴提取50min,灯电流30mA,负高压280V,载气流速600mL/min,屏蔽气流速1000mL/min。测定痕量汞浓度范围为0.05~2μg/L,线性相关系数r>0.999,取样量为0.2g下方法检出限为0.285μg/kg,相对标准偏差为7.3%~15.3%。固体进样-冷原子吸收法光谱分析中,避免了化学消解处理直接进样测定,主要实验条件为:载气流速180mL/min,裂解程序700℃保持60s。测定痕量汞浓度范围为0.05~5ng,线性相关系数r>0.999,取样量为0.1g下方法检出限为0.046μg/kg,相对标准偏差为1.3%~4.2%。通过实验结果对比表明,固体进样-冷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操作性、检出限以及稳定性均优于双通道-原子荧光光谱法,更适用于岩石中的痕量汞测定。
柴文,富坤,陈思涵[6](2021)在《煤中汞含量测定方法的对比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汞元素作为煤中重要的有害元素之一,在煤炭燃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我国已制定商品煤中汞含量的限值,煤中汞含量检测量逐渐增大,需采用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才能满足市场需求。选取多个不同汞含量的煤炭样品,对比分析了直接燃烧法与冷原子吸收法的测定结果。结果表明:直接燃烧法检测步骤简单、测定时间显着缩短,与冷原子吸收法相比,其准确度、精密度均与国家标准无显着性差异,二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94%~4.24%、3.00%~4.33%;两方法间精密度无显着性差异,且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偏倚,方法间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为-0.027μg/g~0.033μg/g。
皇甫林[7](2021)在《烟气多污染物一体化脱除催化滤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催化滤芯工艺通过将脱硝催化剂和高温除尘陶瓷滤芯相耦合,匹配前端干法脱硫技术,可在同一净化单元中实现多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是中小型窑炉等非电行业烟气净化的新兴发展方向。然而,由于在催化滤芯的基体选材、高活性催化剂浆料制备以及催化剂植入均匀性等方面存在关键技术壁垒,导致我国严重依赖进口催化滤芯,而国外催化滤芯由于活性温区限制难以完全适应我国工业烟气的复杂工况。因此,实现催化滤芯技术国产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本论文以催化滤芯制备过程面临的关键技术及其包含的核心科学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我国中小型窑炉等非电行业烟气特点,开发适用于我国烟气净化需求的高活性、低压降、宽温区廉价催化滤芯,并揭示技术开发过程的基本科学原理与机制。本论文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催化滤芯制备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对国产滤芯基体、催化剂浆料和催化滤芯活性温区及成本进行考察,确定了适宜用作催化滤芯基体材料的组成、结构及形貌参数,调配了高活性、均分散的V-W/Ti催化剂浆料,并开发了宽温区Mn2V2O7/TiO2催化滤芯和廉价无毒赤泥源Fe基催化滤芯,突破了高活性、低压降、宽温区廉价催化滤芯制备的关键技术。结果如下:1)硅铝酸盐纤维原料、纤维直径小于2 μm、碱/碱土金属含量低于0.5 wt.%、孔隙率大于70%的陶瓷纤维滤芯可用作催化滤芯的基体材料;2)采用12 wt.%V2O5、8 wt.%WO3、80 wt.%TiO2的催化剂配方和湿法球磨的方式,制备的粒径低于500 nm的催化剂浆料,可实现高活性、均分散的技术需求;3)分别开发了Mn2V207/TiO2和赤泥源Fe基宽温区廉价催化滤芯,其中Mn2V2O7/TiO2催化滤芯在200~400℃内脱硝率超过85%,但高浓度SO2(300ppm)会显着降低Mn2V2O7/TiO2催化滤芯250℃以下的低温活性,促进其在250~400℃内脱硝效率的明显提升;廉价无毒赤泥源Fe基催化滤芯采用H2SO4水热浸出与(NH4)2CO3中和沉淀工艺对赤泥进行活化,可获得高分散、高比表面积以及高脱硝活性的赤泥基催化剂,所植入制备的Fe基催化滤芯在300~450℃内脱硝率大于80%,压降低于1.01 kPa。2.催化滤芯技术开发过程的基本科学原理与机制研究。探讨了滤芯碱土金属及基体改性对催化滤芯活性的作用原理,阐明了催化剂浆料粒径及催化剂植入均匀性与催化滤芯活性的内在联系,揭示了Mn2V2O7/TiO2催化滤芯的SO2中毒机理及赤泥活化过程对赤泥源Fe基催化滤芯活性的影响机制,为高活性、低压降、宽温区廉价催化滤芯的制备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结论如下:1)滤芯基体中的Ca元素会与脱硝催化剂中的W活性组分反应生成惰性的CaWO4,降低催化剂表面的酸性位点数量和氧化还原性能,导致催化滤芯脱硝活性显着降低。而改性助剂(NH4)2SO4含有的SO42-可能与滤芯基体中的Ca元素反应形成了 CaSO4,有效抑制了 CaWO4的生成,并促进了 V、W活性组分在滤芯内部的均匀分散,增加了催化剂表面酸性及其对NH3的吸附,显着削弱了催化剂的Ca中毒,使得改性催化滤芯在250~400℃内NO转化率大于90%;2)催化剂浆料对催化滤芯的活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较小的催化剂浆料粒径促进了催化剂颗粒在滤芯内部的扩散和负载,提高了催化滤芯中催化剂的负载率,增强了催化剂颗粒及催化活性位点在滤芯内部纤维上的均匀分散和暴露,减少了催化剂颗粒对滤芯内部孔道的阻塞,最终提高了催化滤芯的脱硝活性并降低了压降;3)Mn2V207/TiO2催化滤芯抗SO2中毒研究发现,高浓度SO2促进了 Mn2V2O7/TiO2中的Mn2V2O7发生分解,从而在TiO2上形成分散的MnOx和VOx活性物种。MnOx与SO2进一步反应生成了MnSO4,导致低温Mn活性位点失活以及Mn2V2O7/TiO2催化滤芯250℃以下脱硝活性的降低。但SO2同时增加了 Mn2V2O7分解产生的VOx活性物种的分散性,促进了样品表面硫酸化,增加了样品的比表面积、活性氧物种及酸性位点数量,显着提升了 Mn2V2O7/TiO2催化滤芯在250~400℃内的脱硝活性;廉价无毒赤泥源Fe基催化滤芯采用H2SO4水热浸出与(NH4)2CO3中和沉淀工艺,去除了赤泥中的Na、Ca等碱/碱土金属,增加了赤泥基催化剂样品的活性组分分散性、酸性、还原性以及脱硝活性。而在赤泥制浆过程中,赤泥基催化剂样品Al2O3组分部分溶解形成的铝溶胶,有效防止了催化剂颗粒的团聚,促进了催化剂颗粒在滤芯内部的均匀分散和暴露,减少了催化剂颗粒对滤芯内部孔道的阻塞,提高了赤泥源Fe基催化滤芯的脱硝活性并降低了压降。3.催化滤芯玻璃厂烟气一体化脱除中试研究。制备了 V-W/Ti大尺寸催化滤芯,考察了放大制备参数及模拟工业烟气条件对催化滤芯活性和压降的影响,完成了大尺寸催化滤芯玻璃厂烟气净化中试验证,评估了催化滤芯的工业应用可行性。结果表明:1)采用催化剂浆料内植入工艺可以促进催化剂颗粒在滤芯内部的均匀分散,减少催化剂颗粒对滤芯内部孔道的阻塞,制备的催化剂负载率为7.4~9.0wt.%的V-W/Ti大尺寸催化滤芯,在过滤面速度为1.0 Nm/min,反应温度为250~400℃时,脱硝率超过85%,压降低于1.40 kPa,且抗H2O/SO2性能良好。玻璃灰对催化滤芯活性的影响较小,但会增加催化滤芯的压降,需定时采用压缩空气进行反吹;2)V-W/Ti大尺寸催化滤芯玻璃厂烟气净化中试结果显示,在烟气总流量为100000 Nm3/h,烟气温度为320~350℃,过滤面速度为0.5 Nm/min的条件下,2800~3100 mg/Nm3的SOx经干法脱硫后可降低至150 mg/Nm3以下,而2400~2600 mg/Nm3的NOx和360~420 mg/Nm3的玻璃灰经催化滤芯净化后排放浓度分别低于100 mg/Nm3、5 mg/Nm3,展现出对高污染物浓度等复杂工况烟气的高效净化能力以及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刘夏余[8](2021)在《溴化耦合机械改性飞灰吸附稳定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能源需求逐渐攀升,燃煤发电带来的污染愈发严重,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也逐渐显露。目前,人为汞污染已经长期存在于生态循环中,直接对生态和人体造成了损害。作为最大汞排放源的燃煤电厂,近年来已经投入诸多商用低汞排放设备和协同控制系统,这其中飞灰烟道喷射脱汞系统的效果最为优异。溴化耦合机械改性飞灰吸附剂兼具高比表面积和溴化特性,在对原始飞灰就地改性后喷射进烟道吸附烟气中大部分的汞,高效吸附、价廉易得使其有无限的应用前景。燃煤飞灰广泛应用于建材等领域,对于吸附了汞的飞灰,其中富集的汞二次释放特性如何并不清楚。因此,了解飞灰吸附汞的二次释放机理和形态、如果释放明显在此基础上如何限制汞二次释放迫在眉睫、意义深远。本文采用飞灰作为主要的吸附剂,选取溴化耦合机械改性等3种实验室改性方法对其进行改性,并选用高效吸附的商用颗粒活性炭与之对比。室温条件下在固定床汞吸附系统中进行吸附实验,对比分析多种吸附剂的吸附效果;然后在不同温度下进行脱附实验,研究飞灰在二次热加工环境下,吸附剂中汞的释放情况及热稳定性;通过改进的BCR连续提取实验,对吸附剂进行水环境脱附实验,研究不同形态的汞的二次释放情况以及水环境的吸附稳定性。此外,本文利用SEM、XPS等设备对飞灰样品表征,探讨吸附-脱附机理,以便提高改性飞灰的吸附稳定性。研究表明,在固定床汞吸附实验后,溴化耦合球磨改性飞灰表现出了极佳的瞬间吸附效果,非常适用于电厂烟道喷射脱汞系统,这得益于溴化和球磨相结合的改性方法。相比于其他改性方法,溴化耦合球磨改性提升了飞灰的物理和化学吸附性能,对于汞的捕捉能力更强,吸附后亦可直接由除尘器收集进行二次利用。在较高温度条件下,汞会随着温度提升释放量增大。在150-350℃温度范围内,飞灰吸附剂中的汞逸出速度较快,直至800℃全部释放。在较低温度长时间受热和常温存储情况下,飞灰汞有极少量释放,固定效果较理想,所以道路铺设、矿山回填中的飞灰利用难以造成汞二次污染。在改进的BCR连续提取实验中,吸附剂中的汞均不易在水和弱酸环境中逸出,而氧化和还原提取容易造成汞的二次释放。
张旭彪[9](2021)在《超低排放燃煤电站湿法脱硫系统痕量元素的迁移特性》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煤炭消费比例维持在很高的水平,煤炭资源的大量使用会对环境造成危害,Hg、As、Se、Pb、Cd和Cr等痕量元素对环境及人体的威胁性较高。燃煤电站作为痕量元素污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在采用先进的污染物控制装置脱除污染物时,也会对烟气中的痕量元素起到脱除效果,有关汞等痕量元素在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内迁移富集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选择国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超低排放燃煤电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汞等六种痕量元素的分布比例、迁移富集和生态环境污染评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该电厂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的固液气相样品进行采样检测分析,通过改进的痕量元素物料平衡计算方法分析汞等痕量元素在系统内的分布迁移规律,研究表明脱硫系统对Hg、Se、Pb、Cr和Cd五种元素有不同程度的脱除效果,但As存在再释放现象,脱硫废水污泥中汞等痕量元素含量远远高于脱硫石膏中的含量,脱硫废水处理系统对Hg、As、Se、Pb、Cd和Cr元素的脱除效率分别达到79.2%、50.3%、50.5%、57.4%、34.4%和59.7%;脱硫废水处理过程对Hg和Se有一定的富集效果,对As、Pb和Cr元素的富集效果并不明显,对Cd未起到富集作用,该元素以内部循环的方式以溶解度较高的赋存形态迁移富集到溶液中;通过逐级提取法对脱硫系统的典型固相副产物赋存形态研究发现,在废水污泥中Cd元素溶解度较高,其他痕量元素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痕量元素的环境稳定性从大到小依次为Cd>Se>Cr>Pb>As,石膏的环境稳定性略佳于污泥。回流水中富集的高浓度痕量元素主要是由脱硫浆液中不易形成石膏的细颗粒物和石膏脱水滤液所导致。燃煤电厂副产物的堆置会造成生态环境污染,本文选用三种方法对其进行生态潜在风险评估和危险特性指数分析,研究表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估发现石膏构成轻微生态危害,主要表现为中等风险Hg污染,污泥构成很强生态危害风险程度,其指数高达876.87,表现为很高风险的Hg污染和中等风险的Cd污染,综合来看对此类脱硫系统副产物进行相应的痕量元素控制是极有必要的。
李子良[10](2021)在《改性铁硫化物对冶炼烟气中单质汞的脱除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汞具有剧毒性、易挥发性和长距离迁移等特性,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严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我国是全球大气汞排放大国,其中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又是我国大气汞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约占总排放量的30%左右,控制有色冶炼行业汞污染排放可显着降低我国大气汞排放。有色冶炼烟气具备高二氧化硫和高汞浓度的特征,且烟气中的汞主要以零价汞(Hg0)的形态赋存,在高二氧化硫浓度下将烟气中Hg0转化成颗粒态汞(Hgp)成为一种可行脱汞技术选择。因此,开发一种廉价有效的吸附剂实现高硫烟气下Hg0的高效吸附对于降低有色冶炼行业汞污染具有重要意义。铁硫化物(FeSx)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且对Hg0具备较强的亲和力,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廉价脱汞吸附剂。虽然FeSx在高硫气氛下可实现Hg0的捕获,但其工作温度窗口窄、吸附速率慢、吸附容量不高等缺点限制了其在冶炼行业脱汞中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项目提出采用阴阳离子改性提高FeSx的吸附性能的策略,并实现吸附剂的循环利用,为有色冶炼烟气中Hg0的去除提供参考。对于阴离子改性,选择和S同一主族的元素Se对FeSx进行改性,制备了不同比例的FeSxSey吸附剂,以期提高传统铁硫化物吸附剂的脱汞性能。采用XRD、Raman、XPS、SEM和TEM等表征方法对硒改性铁硫化物进行表征,证实了球形FeSxSey的成功制备。对不同Se掺杂量的FeSxSey吸附剂进行脱汞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宽的温度范围下(80-160℃)制备的FeS1.32Se0.11吸附剂对Hg0的吸附效率均在77%以上,同时烟气中O2、SO2、H2O等气氛对FeS1.32Se0.11的除汞性能几乎没有影响,FeS1.32Se0.11具有优良的抗SO2和抗氧化性能。对FeS1.32Se0.11进行循环再生实验,6次试验过后,仍然保持88%以上的脱汞率,具有良好的可再生性能。对吸附剂进行长时间的饱和吸附,测得其饱和吸附容量为23.52 mg/g,高于其他同类型吸附剂。对吸附动力学以及吸附机理进行研究,吸附过程符合伪一级动力学模型。采用XPS分析反应前后样品表面元素价态,得出Se掺杂可以在硒硫铁复合吸附剂表面形成Se-Sn2-活性位点,其相对比S22-具有更高的高温稳定性,从而可以在高温下作为Hg0的吸附位点,与物理吸附的Hg0发生化学反应形成HgSe。上述结果表明阴离子硒改性可促进高稳定性Se-Sn2-吸附位点的形成,从而提高吸附剂吸附性能和工作温度窗口。对于阳离子改性,采用Co改性FeSx形成Co掺杂的不同比例的FexCo(1-x)Sy吸附剂。采用XRD、XPS、SEM和TEM对制得的吸附剂进行表征,结果证实了球形FexCo(1-x)Sy颗粒的成功制备。对不同Fe/Co比例的FexCo(1-x)Sy吸附剂进行吸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Fe0.5Co0.5S2具有最佳吸附速率,具体吸附速率顺序为Fe0.5Co0.5S2>Fe0.8Co0.2S2>Fe0.2Co0.8S2>CoSy>FeS2。对Fe0.5Co0.5S2进行因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吸附温度为50-100℃,此时Hg0的吸附效率超过99%,且烟气中O2、SO2、H2O等气氛对Hg0吸附效率影响不大。在SO2浓度为1.5%、气体时空速为398000h-1的极端条件下,Fe0.5Co0.5S2在180 min的反应时间内对Hg0的捕获效率达到97.8%以上,且Fe0.5Co0.5S2对Hg0的平均捕获速率和吸附容量分别达到2.5μg/g/min和28.66 mg/g以上,高于以往报道的金属硫化物和碳材料。对吸附剂进行循环再生实验,在最优条件下,经过4次循环下,Fe0.5Co0.5S2对Hg0仍然保持99%的吸附效率。上述结果证实了阳离子Co改性制备的FexCo(1-x)Sy具备优异的脱汞性能。对Co掺杂的吸附动力学与吸附机理进行研究,发现Hg0吸附符合伪一级动力学模型。通过XPS分析脱汞反应前后FexCo(1-x)Sy发现,Co掺杂有利于FexCo(1-x)Sy表面活性活性短链硫S22-的形成,表面形成的S22-能迅速地与Hg0反应生成稳定的HgS产物,从而实现烟气中Hg0的高效捕获。上述结果表明阳离子钴改性可促进活性S22-吸附位点的形成,从而提高铁硫化物吸附性能。通过阴阳离子改性制备的铁基硫化物复合吸附剂实现了高硫气氛下Hg0的高效脱除,为有色冶炼烟气中汞污染的控制提供了一种可行思路。
二、汞分析仪器(原子吸收法)评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汞分析仪器(原子吸收法)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化妆品中铅、汞元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规检测方法 |
1.1 原子吸收光谱法 |
1.2 原子荧光光谱法 |
1.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
1.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1.5 电化学分析法 |
2 快速检测方法 |
2.1 汞分析法 |
2.2 X射线荧光光谱法 |
2.3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法 |
3 结语 |
(2)煤中汞元素检测方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原子吸收光谱法 |
2 原子荧光光谱法 |
2.1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
2.2 原子荧光测汞仪法 |
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法 |
3.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ICP-OES) |
3.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4 固体进样汞分析仪法 |
5 结语 |
(3)直接进样全自动汞分析仪测定食品中汞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仪器和试剂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1.3 标准溶液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样品制备 |
2.2.2 全自动汞分析仪测定 |
2.2.3 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测定 |
2.3 仪器操作参数及条件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分解温度的优化 |
3.2 检出限/定量限 |
3.3 两种仪器测定结果比较 |
3.4 回收率 |
4 结论 |
(4)固体进样-冷原子吸收法测定城市污泥中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样品采集及试样制备 |
1.2 标准样品 |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4 方法原理 |
1.5 仪器分析条件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工作曲线的建立 |
2.2 精密度和准确度试验 |
2.3 实际样品的测定 |
3 结语 |
(5)双通道-原子荧光光谱和固体进样-冷原子吸收光谱测定岩石中痕量汞(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和主要试剂 |
1.2 实验样品 |
1.3 实验方法 |
1.3.1 双通道-原子荧光光谱法 |
1.3.2 固体进样-冷原子吸收光谱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双通道-原子荧光光谱法条件优化 |
2.1.1 关键参数优化 |
2.1.2 提取条件的选择 |
2.1.3 基体干扰试验 |
2.2 固体进样-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条件优化 |
2.2.1 热解模式的选择 |
2.2.2 载气流速的选择 |
2.2.3 基体干扰试验 |
2.3 两种方法的标准曲线线性与检出限 |
2.4 两种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
3 结论 |
(6)煤中汞含量测定方法的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 |
1.1 仪器及工作条件与方法原理 |
1.1.1 氧弹燃烧-冷原子吸收法 |
1.1.2 直接燃烧法 |
1.2 试验样品 |
1.3 测定方法 |
1.3.1 冷原子吸收法 |
1.3.2 直接燃烧法 |
1.4 数据处理方法 |
1.4.1 精密度的评估 |
1.4.2 准确度的评估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单样品精密度比较 |
2.2 多样品精密度比较 |
2.3 准确度比较 |
3 结论 |
(7)烟气多污染物一体化脱除催化滤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烟气多污染物净化研究背景 |
1.1.1 烟气净化背景与现状 |
1.1.2 烟气多污染物净化工艺 |
1.2 烟气一体化脱除工艺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
1.2.1 氧化-吸收法 |
1.2.2 等离子体法 |
1.2.3 活性炭吸附法 |
1.2.4 催化过滤器 |
1.2.5 工艺对比分析 |
1.3 催化滤芯工艺应用研究进展 |
1.3.1 催化滤芯工艺应用场景 |
1.3.2 国外催化滤芯工艺应用情况 |
1.3.3 我国催化滤芯工艺应用现状 |
1.3.4 我国催化滤芯工艺应用存在的问题 |
1.4 催化滤芯材料研究进展 |
1.4.1 滤芯基体研究 |
1.4.2 脱硝催化材料研究 |
1.4.3 催化滤芯研究 |
1.5 催化滤芯关键技术与科学问题 |
1.6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章 评价装置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2.2 催化剂和催化滤芯活性评价装置 |
2.2.1 催化剂脱硝活性评价装置 |
2.2.2 催化滤芯脱硝活性评价装置 |
2.2.3 催化滤芯同时脱硝除尘评价装置 |
2.3 表征方法 |
2.3.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
2.3.3 拉曼光谱分析 |
2.3.4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
2.3.5 热重分析 |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2.3.7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2.3.8 粒径分析 |
2.3.9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 |
2.3.10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 |
2.3.11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2.3.12 压汞分析 |
第3章 国产滤芯基体结构及滤芯碱土金属对活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3 滤芯基体关键结构与技术参数研究 |
3.3.1 不同滤芯基体的组成、形貌和结构分析 |
3.3.2 不同基体催化滤芯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
3.3.3 不同基体催化滤芯的脱硝活性评价与分析 |
3.4 滤芯碱土金属及基体改性对活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
3.4.1 滤芯碱土金属及基体改性对催化滤芯脱硝活性的影响 |
3.4.2 滤芯碱土金属及基体改性对催化滤芯活性组分分散性的影响 |
3.4.3 滤芯碱土金属及基体改性对催化剂晶体结构的影响 |
3.4.4 滤芯碱土金属及基体改性对催化剂酸性和还原性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V-W/Ti催化剂浆料粒径调控及其对活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3 催化剂浆料粒径影响因素研究 |
4.3.1 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浆料粒径的影响 |
4.3.2 球磨时间对催化剂浆料粒径的影响 |
4.3.3 催化剂配方对催化剂浆料粒径的影响 |
4.4 催化剂浆料粒径对催化滤芯脱硝活性的影响 |
4.5 催化剂浆料粒径对催化滤芯脱硝活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
4.6 小结 |
第5章 宽温区Mn_2V_2O_7/TiO_2催化滤芯制备及其SO_2中毒机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方法 |
5.3 Mn_2V_2O_7/TiO_2催化滤芯性能研究 |
5.3.1 Mn_2V_2O_7/TiO_2催化剂的脱硝活性 |
5.3.2 Mn_2V_2O_7/TiO_2催化滤芯的脱硝活性 |
5.4 Mn_2V_2O_7/TiO_2的SO_2中毒机制研究 |
5.4.1 晶体结构分析 |
5.4.2 表面原子价态和元素分布分析 |
5.4.3 热重分析 |
5.4.4 表面形貌分析 |
5.4.5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
5.4.6 酸性和还原性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廉价无毒赤泥源Fe基催化滤芯制备及其活化机制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方法 |
6.3 赤泥基催化剂制备及其活化机制研究 |
6.3.1 赤泥基催化剂的脱硝活性 |
6.3.2 赤泥基催化剂的组成和晶体结构分析 |
6.3.3 赤泥基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
6.3.4 赤泥基催化剂的表面形貌分析 |
6.3.5 赤泥基催化剂的酸性和还原性分析 |
6.4 赤泥源Fe基催化滤芯结构与催化性能研究 |
6.4.1 催化剂浆料粒径及稳定性分析 |
6.4.2 催化剂浆料和催化滤芯的表面形貌分析 |
6.4.3 催化滤芯脱硝活性评价与分析 |
6.5 小结 |
第7章 催化滤芯玻璃厂烟气一体化脱除中试研究 |
7.1 引言 |
7.2 实验方法 |
7.3 催化滤芯放大制备及模拟工业烟气适应性研究 |
7.3.1 催化剂植入方式对催化滤芯脱硝活性的影响 |
7.3.2 催化剂负载率对催化滤芯脱硝活性的影响 |
7.3.3 过滤面速度对催化滤芯脱硝活性的影响 |
7.3.4 H_2O/SO_2对催化滤芯脱硝活性的影响 |
7.3.5 玻璃灰对催化滤芯脱硝活性的影响 |
7.4 催化滤芯玻璃厂烟气一体化脱除中试研究 |
7.5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溴化耦合机械改性飞灰吸附稳定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人为汞污染的危害及排放现状 |
1.1.1 汞的性质及汞污染的危害 |
1.1.2 燃煤电厂汞的排放现状 |
1.2 电厂烟气脱汞技术研究进展 |
1.2.1 煤粉燃烧前控制 |
1.2.2 燃烧技术改进及协同控制技术 |
1.2.3 烟气吸附脱汞技术 |
1.3 飞灰的二次利用现状及吸附稳定性研究 |
1.3.1 燃煤飞灰的二次利用现状 |
1.3.2 飞灰再利用时汞的二次释放原因 |
1.3.3 吸附剂汞吸附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
1.3.4 原始飞灰和活性炭吸附汞后的二次释放情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章 吸附剂制备与实验平台 |
2.1 实验样品选取及预处理 |
2.2 改性吸附剂制备方法 |
2.2.1 机械球磨改性方法 |
2.2.2 溴化耦合机械改性方法 |
2.2.3 溴化钠浸渍飞灰改性方法 |
2.3 实验平台 |
2.3.1 固定床汞吸附系统 |
2.3.2 实验步骤 |
2.4 实验仪器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汞吸附实验及吸附剂物性表征 |
3.1 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 |
3.1.1 汞吸附实验内容 |
3.1.2 数据处理方法 |
3.2 吸附剂吸附性能评价及吸附容量 |
3.2.1 不同吸附剂对汞的吸附性能评价 |
3.2.2 不同吸附剂对汞的吸附容量 |
3.3 吸附剂的物性表征 |
3.3.1 飞灰成分分析 |
3.3.2 比表面积分析 |
3.3.3 扫描电镜分析 |
3.3.4 Br负载量分析 |
3.3.5 XPS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吸附剂汞吸附稳定性研究 |
4.1 吸附剂中汞在受热环境下的稳定性研究 |
4.1.1 较高温度下吸附产物稳定性研究 |
4.1.2 较低温度下吸附产物稳定性研究 |
4.1.3 程序升温热解汞释放曲线 |
4.2 吸附剂中汞在“改进的BCR”实验条件下的稳定性研究 |
4.2.1 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方法 |
4.2.2 连续提取实验结果 |
4.3 吸附剂中汞在室内模拟堆积实验的稳定性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研究成果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进一步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超低排放燃煤电站湿法脱硫系统痕量元素的迁移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能源结构及原煤使用情况 |
1.2 煤中的痕量元素及对人体的危害 |
1.3 研究现状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燃煤电站中痕量元素的迁移转化及分布 |
1.3.2 汞等痕量元素检测方法 |
1.3.3 痕量元素化合物形态分析方法 |
1.3.4 燃煤副产物环境污染风险评估 |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章 实验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 样品的采集和取样方法 |
2.2 测试方法的选择 |
2.2.1 汞的测试方法 |
2.2.2 砷、硒的检测方法 |
2.2.3 铅、镉、铬的测试方法 |
2.3 样品预处理方法选择与应用 |
2.3.1 待测样品制备 |
2.3.2 砷硒待测试样品前处理-艾氏卡试剂混合灼烧法 |
2.3.3 铅、铬和镉待测试样品前处理-微波消解法 |
2.3.4 液相样品前处理 |
2.3.5 化学逐级提取法 |
2.4 建立汞等痕量元素测试标准曲线及精准度校验 |
2.4.1 建立汞的测试标准曲线 |
2.4.2 建立砷硒的测量标准曲线 |
2.4.3 建立铅镉铬的测量标准曲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湿法脱硫系统质量平衡计算方法探讨 |
3.1 湿法脱硫系统物料总衡算计算方程 |
3.1.1 液相平衡计算 |
3.1.2 气相平衡计算 |
3.1.3 固相平衡计算 |
3.2 脱硫系统汞等痕量元素质量平衡计算 |
3.2.1 烟气脱硫部分物料平衡计算 |
3.2.2 脱硫废水处理部分物料平衡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痕量元素的迁移富集规律 |
4.1 电厂采样基本信息及煤质分析 |
4.2 湿法脱硫系统中汞等痕量元素的绝对浓度分析 |
4.2.1 湿法脱硫系统对烟气中汞等痕量元素的脱除效果 |
4.2.2 湿法脱硫系统固相中汞等痕量元素的浓度测定 |
4.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4.2.4 湿法脱硫系统液相中汞等痕量元素的浓度 |
4.3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内痕量元素的迁移分布特性 |
4.4 脱硫废水处理系统对汞等痕量元素迁移分布的影响 |
4.5 系统固相产物中痕量元素赋存形态研究 |
4.5.1 痕量元素的赋存形态 |
4.5.2 脱硫石膏和废水污泥中痕量元素的稳定性对比 |
4.6 系统固体产物中痕量元素的污染风险评价 |
4.6.1 痕量元素污染风险评价方法 |
4.6.2 环境风险评估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研究成果 |
5.2 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10)改性铁硫化物对冶炼烟气中单质汞的脱除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汞的来源、危害和排放特征 |
1.1.1 汞的来源 |
1.1.2 汞的危害 |
1.1.3 汞排放现状 |
1.2 冶炼行业烟气除汞方法 |
1.2.1 冷凝法 |
1.2.2 氯化汞吸收法 |
1.2.3 碘化法 |
1.2.4 硫酸法 |
1.3 催化氧化 |
1.3.1 贵金属催化剂 |
1.3.2 SCR催化剂 |
1.3.3 过渡金属氧化物 |
1.4 吸附法 |
1.4.1 活性炭吸附法 |
1.4.2 钙基吸附剂 |
1.4.3 金属硫化物吸附剂 |
1.5 存在的问题与探讨 |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研究目标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7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之处 |
1.7.1 关键问题 |
1.7.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系统 |
2.1.1 试验装置 |
2.2 材料制备 |
2.2.1 FeS_xSe_y的合成 |
2.2.2 Fe_xCo_((1-x))S_y的合成 |
2.3 样品分析与表征 |
2.3.1 气体样品中汞浓度的测定 |
2.3.2 汞吸附效率的计算 |
2.3.3 XRD |
2.3.4 XPS |
2.3.5 SEM与 TEM |
2.4 仪器设备和化学药品 |
2.4.1 实验仪器 |
2.4.2 实验试剂 |
第三章 FeS_xSe_y的吸附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FeS_xSe_y的吸附剂表征 |
3.2.1 XRD表征结果 |
3.2.2 Raman表征结果 |
3.2.3 磁性表征 |
3.2.4 XPS表征结果 |
3.2.5 SEM和 TEM表征结果 |
3.3 FeS_xSe_y的脱汞试验 |
3.3.1 不同Se负载量对汞捕获性能的影响 |
3.3.2 温度对吸附剂脱汞性能的影响 |
3.3.3 烟气组分对汞捕获性能的影响 |
3.3.4 FeS_(1.32)Se_(0.11)对汞的吸附穿透曲线 |
3.4 硒硫铁复合吸附汞动力学研究 |
3.4.1 动力学模型选取 |
3.4.2 复合材料捕获汞动力学拟合模拟 |
3.5 吸附机理研究 |
3.5.1 XPS对反应前后价态的研究 |
3.5.2 Hg-TPD分析捕获前后汞形态分析 |
3.6 吸附剂的再生实验 |
3.7 小结 |
第四章 Fe_xCo_((1-x))S_y对汞的吸附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Fe_xCo_((1-x))S_y的吸附剂表征 |
4.2.1 XRD表征结果 |
4.2.2 XPS表征结果 |
4.2.3 SEM与 TEM表征结果 |
4.3 Fe_xCo_((1-x))S_y的吸附性能实验 |
4.3.1 不同Co负载量复合吸附剂对汞脱除效果的影响 |
4.3.2 不同温度下复合吸附剂对汞脱除效果的影响 |
4.3.3 不同气氛下复合吸附剂对汞脱除效果的影响 |
4.3.4 GHSV对样品的吸附性能影响 |
4.3.5 样品的再生循环性能实验 |
4.4 铁钴硫复合吸附汞动力学研究 |
4.5 吸附机理研究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汞分析仪器(原子吸收法)评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化妆品中铅、汞元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蒲苏丹,刘燕茹,孟佩俊,李淑荣,罗利霞. 日用化学工业, 2021(10)
- [2]煤中汞元素检测方法概述[J]. 张静. 中国检验检测, 2021(05)
- [3]直接进样全自动汞分析仪测定食品中汞的含量[J]. 毛林芳,高海荣,刘晨,陈亮,姚奋增. 福建分析测试, 2021(05)
- [4]固体进样-冷原子吸收法测定城市污泥中汞的研究[J]. 崔静,宋艳艳,徐效民,王晓宁,边志明.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1(08)
- [5]双通道-原子荧光光谱和固体进样-冷原子吸收光谱测定岩石中痕量汞[J]. 林建奇. 岩矿测试, 2021(04)
- [6]煤中汞含量测定方法的对比分析研究[J]. 柴文,富坤,陈思涵. 煤质技术, 2021(04)
- [7]烟气多污染物一体化脱除催化滤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皇甫林.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
- [8]溴化耦合机械改性飞灰吸附稳定特性研究[D]. 刘夏余.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9]超低排放燃煤电站湿法脱硫系统痕量元素的迁移特性[D]. 张旭彪.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10]改性铁硫化物对冶炼烟气中单质汞的脱除性能研究[D]. 李子良.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