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练习13 文言文基础知识(1)(论文文献综述)
童志斌[1](2014)在《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研究》文中提出文言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长期以来,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其集中表现是,文言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在历史演进中逐渐异化为文言知识学习。新课改以来,课程标准有意扭转这种局面,文言文课程目标分别从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向度来表述,显示出整合文言文学习各种要素的努力。然而,课程实施的实践表明,三个向度目标的简单相加难以实现真正的整合,无法实现文言文课程的实质性转变,且给课程目标的落实造成了新的困扰。要解决这一问题,须在梳理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对文言文课程取向、目标与内容问题进行重新审视。从现状来看,文言文课程与教学均存在突出问题。文言文课程研究,在艰难中前行。“言”“文”关系的研究成为热点,凸显了文言文课程内容这一问题焦点。建构文言文课程内容的呼声渐起,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文言文教学现状来看,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在导向上的分歧给教学带来困难,语文教材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相当难度。摆脱教学困境的呼唤期待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有新的突破。对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问题产生的历史脉络进行审视,有助于我们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民国时期,文言文学习渐变为文言学习。随着白话文地位的不断上升,文言文课程的实用取向逐渐成为主导,造成体制、章法等文言文特有的辞章元素被弱化甚至于忽略。1963年起,文言文课程以单一的“阅读能力”为取向,文言知识在文言文课程内容中的主体地位牢固确立,并进一步窄化为文言语法知识。新课改以来,试图将文言、文学、文化加以整合的努力渐成趋势。顺应这种趋势,文言文课程应该以文化为取向,建构以“辞章”为核心的课程内容。这需要从传统中吸纳文言文辞章知识,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构“辞章”。这种努力,致力于文言文课程目标实现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向度的内在融合,使文言文课程新内容的建构成为可能。
窦雅梦[2](2014)在《“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为研究对象。练习是语文教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和素养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练习还渗透着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编写的某些理念,这些理念对语文教育产生着强有力的影响。因此,练习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语文教育的效果。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承的载体,学习文言文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惧怕文言文,如何通过文言文练习帮助教师达成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激情,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如今,对文言文练习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专门针对“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的系统研究还没有涉及。为此,文章在前人研究文言文练习的基础上,运用“四维练习分析模板”,从“练习形式”、“语文知识”、“语言技能”、“综合素质”四个方面对“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练习做了比较全面的剖析。分析得出“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练习符合《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的要求;注重练习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引导;注重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思维能力等语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对语言的积累和理解。当然,“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如:练习形式单调,缺少多样化;练习设计较少考虑年级因素;练习的指导性不强;练习题位置较混乱等。文章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提出了优化“沪教版”文言文练习的建议,以期能为“沪教版”编写者们进一步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为该套教材的修订和再版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本文共有三部分。前言部分阐述了写作缘由、研究意义,以及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研究现状。正文部分主要有三章,第一章用“四维练习分析模板”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进行全方位分析;第二章对“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优缺点进行分析;第三章提出优化“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的七点建议。结语部分对前文做出归纳总结。
邓妍[3](2014)在《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研讨与练习分析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语文教材由选文系统、助读系统、知识系统和练习系统组成。练习系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都处于被忽视的地位。高考对文言文能力的要求是只需读懂课文,把握文意,把题目做正确,所以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上还是采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串讲法,重点都放在文意疏通,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形同虚设。本文以文言文研讨与练习作为研究支点,通过对研讨与练习的分析探究,试图让语文教师和学生关注文言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引起教材编写者的重视,优化研讨与练习的设置,发挥研讨与练习的导向作用,从而更好地指导文言文教学。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引言,简单地介绍了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分析了有关文言文及研讨与练习的研究现状。本文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研讨与练习作全面的分析。第二部分简述了研讨与练习的概念,地位与作用以及相关的指导思想,运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安德森的目标分类学原理对教材后面的研讨与练习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侧重于从文言文教学目标及教学现状出发,从基础知识目标的达成和能力目标的达成两个方面着手,分析了研讨与练习的设置和文言文教学目标达成之间的差距。第四部分从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及评价标准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研讨与练习进行具体分析。发现:研讨与练习的设置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不太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过程与方法上,过与强调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课本信息的处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注重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整体把握与宏观评价。练习多流于形式。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内心地去认同领悟。第五部分结语,对整个课题作了简要的概括。概括所发现的弊端,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希望引起教学工作者的注意,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阮宁宁[4](2020)在《以学生为中心视野下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改善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盛行串讲的教学实际,本研究立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视角,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研究思路,以人本主义哲学为理论支撑,通过梳理辨析核心概念,结合调查数据和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从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和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尝试设计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案。绪论部分,通过整理国内外所能获得的关于“以学生为中心”视野下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文献材料,辩证分析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明晰本研究问题和构建本研究框架。第一章依次论述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和深度学习方法作为本研究理论和实践的指导。第二章通过分析问卷、访谈、课堂教学记录来揭示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发现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疲于讲授、学生乏于学习,教学方式以教师单一输送知识、不断练习强化为主导模式,很少见到热衷于文言文和独立自主学习的学生。从理论方法、角色关系、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造成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低的深层次原因。第三章将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置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视域中,为促进学生文言文学习效果的提高和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本研究从教学设计观念、教学运行策略、教学方案示例进行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案设计的尝试。提出了以学生主体的学习为旨归的目的观,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深度学习文言文文本的过程观,双向平等互动支持的师生观,立足发展、多元评价、尊重差异的评价观。形成了文言文学习动机激发策略、文言文阅读教学生成策略、促进学生可持续学习文言文的评价策略。
杨洁[5](2019)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使用研究》文中指出迄今为止,六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已经全部投入使用。与过去的人教版文言文助读系统相比,“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更加地“利学”和“便教”。聚焦于六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使用现状,可以从中了解教师和学生使用文言文助读系统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使用原则和使用建议,可望更加充分地发挥文言文助读系统的作用,提高其使用效率。首先阐述了研究缘起,界定了助读系统的概念,并结合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方法。其次分析了初中文言文助读系统的特点,并且在总体论述“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对文言文助读系统各要素的特点进行分析。接着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全面调查教师和学生使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后是基于上述研究,结合理论和实践,构建出四个文言文助读系统的使用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从认识和行为两个层面为教师和学生提出使用建议。在教师使用方面,教师不仅应该全面认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处理好与文言文助读系统的关系;而且还要灵活使用文言文助读系统各要素,优化使用方式。此外,教师还要统筹使用文言文助读系统,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生使用方面,学生应该深入了解“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激发内在的使用动机,然后掌握分解使用文言文助读系统各要素的方法,转化文言文助读系统各要素的使用方式,最后协调使用文言文助读系统,强化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以上建议皆是为了教师和学生能够改进“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的使用方式,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赵冠宇[6](2020)在《以近十年高考全国卷Ⅰ为参照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 ——以P县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先贤文人的学术思想与生活智慧。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母语的根源,其包含的语言、语法、句式等语用知识展示了古代历史背景下人们的语言习惯,使我们对文学历史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中华文化。以高考试题为参照的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高考试题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方向,文言文教学不仅为高考服务,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传统文化修养的也贯穿其中。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全面的认识高考试题之后,使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自觉配合、克服畏难情绪,发挥积极主动性。既响应了教育部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号召,也为一线高中学生的高考提供了保障。本文从对近十年(2010-2019年)高考全国卷I文言文试题考查内容(重点)分析与近十年(2010-2019年)高考全国卷I文言文试题形式梳理这两个部分的分析中发现近十年高考试题对学生的要求有以下四点: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能力、语文核心素养、传统文化修养。针对这四个方面的要求设计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与教师的访谈问题,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整合,其中教师方面的问题分别是对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够重视、对高考文言文中凸显的阅读能力的认识不系统、对高考文言文中蕴含的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不深刻、对高考文言文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升华等四个问题;学生方面的问题是对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对高考文言文中阅读能力的训练不重视、对高考文言文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不全面、对高考文言文中承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深刻等四个问题。深入分析调研中发现的教师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对应的原因。最后,结合调研的学情与考试重难点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部分给出打牢文言基础、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传统文化修养四个方面的教学建议。希望对一线高中的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所帮助。
刘飞飞[7](2014)在《人教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课后练习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自2001年起,全国各地陆续进入新课改进程,开始使用新课标、新教材,打破了原来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呈现出百花争鸣的可喜态势。然而伴随着改革的步伐,许多问题不断的出现阻碍改革的进程,其中,教材与改革步伐的不适应性是新课改不可忽视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使用范围最广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和形式较为新颖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从文言文的课后练习入手,旨在探讨两版教材的优劣,探寻高中语文教材,尤其是文言文课后练习部分的改革出路。全文共由三部分,共四章组成。第一章对研究课题的相关理论进行详细的界定,阐述了教材、文言文和课后练习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演变历程。与此同时,这一部分还对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了简要的综述,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三章是论题的中心部分,这两章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将两版教材文言文课后练习进行了由浅入深的比较。其中第二章主要针对两者的数量、编排模式、训练目标和价值取向以及呈现方式等直观的表象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以突出二者的特点和不同。第三章则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两者课后练习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进一步深化比较。最后一部分则针对比较结果,对两版教材课后练习的优缺点进行总述,力求使两者的优缺点更加清晰、明确、凸显,为优化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促进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提供借鉴。
袁丽珍[8](2019)在《基于安德森二维目标分类的文言文练习系统研究 ——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文中认为基础教育改革热潮后对教科书进行了改革,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为发行的最新版教科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中文言文练习系统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安德森二维目标分类学理论作为科学的目标分类理论,有助于教学、学习和评价的检测。本文聚焦“安德森二维目标分类理论”和“文言文练习系统”两个关键问题,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练习系统为研究对象,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于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基于安德森二维目标分类理论中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反省认知知识四类知识维度和涉及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六类认知过程维度这两个维度,分别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文言文练习系统进行分类统计,统计分析发现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练习具有练习题设计涵盖各类知识类型34理解认知水平文言文练习题比重最大、练习题各认知水平符合初中生认知发展、文言文练习题设计多重认知水平交融的特点。研究建议部分,首先对文言文练习系统提出了使用建议,主要基于目标分类的教师教学和基于目标分类的学生学习;最后提出对文言文练习设计路径的探索,从知识维度提出增强综合知识练习、渗透策略知识练习,从认知过程维度提出增设高阶认知练习、增加程序性运用练习、设计创造性认知练习、设计反省认知练习四大建议。
张倩倩[9](2020)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9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成为全国统一推行的新教材。在践行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的基础上,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练习系统充分展现着语文教育的新方向。文言文练习系统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及教学成果的检测。通过运用文言文练习系统可以使学生获得文言学习能力、巩固文言知识、深化对文言内容的理解。练习系统是语文教学过程的外延,由于部编版教材发行较晚,教育界对新教材的研究尚未成熟,许多一线教师在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能充分挖掘利用文言文练习系统的情况。笔者选定初中部编版教材中的文言文练习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通过对新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给一线教师和同学们提供一些参考。笔者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总结部编版初中教材文言文练习系统的使用现状,对使用教材中文言文练习系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建议。论文从四个方面出发:首先,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其次,结合具体篇目分析部编版教材文言文练习系统的特点,以及与人教版本对比的创新之处;再次,通过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问题成因;最后,结合具体篇目提出使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系统的建议。本文通过对部编版教材文言文练习系统的研究,希望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使用教材练习系统的新思路。
刘婷[10](2020)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习题使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言文课后习题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有力工具。师生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课后习题,对文言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文言文阅读的目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而课后习题的恰当使用,可以促成这个目标的达成。但在日常教学中,教材上的课后习题经常处于被忽视的位置。很多教师和学生一味迷信课外资料,没有对教材中的课后习题进行挖掘,发现其价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师生虽利用课外资料进行了海量刷题,但是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并不显着。因此,文言文课后习题究竟该如何使用成为了困扰一线教师的问题。笔者在查阅大量资料时发现,针对文言文课后习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且大多是从理论层面对其进行评价,缺少细致地、有针对性地方法指导。基于此,本文将研究目标锁定为部编本初中教材中文言文课后习题的使用策略,力求从实践出发,在实践中落地,对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文言文课后习题使用有一定的帮助。本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中,将部编本教材中的文言文与人教版教材中的文言文从选文篇数上、课后习题数量上进行了比较,并将部编本文言文课后习题根据习题的不同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习题的特点。第二章中,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习题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巴彦淖尔市临河地区146位语文教师和临河地区第W中学、JC学校、第S中学的九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教师的调查内容包括对文言文课后习题的主观感受、对课后习题的处理方式以及作业的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学生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学生对文言文课后习题的主观感受和对课后习题的使用情况两大问题组成,第二部分为学生对文言文课后习题具体题目的答题情况。在本章中,还对第二节中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三章紧承第二章,针对上一章中出现的问题,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习题提出四点使用策略:其一,利用文言文课后习题巩固解词、译句的方法;其二,针对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课后习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其三,将文言文课后习题纳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其四,落实对文言文习题的检查与指导,强化其作用等使用策略。希望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文言文课后习题能够被合理使用,成为教师“教”的得力工具和学生“学”的有力助手,从而提升初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当然,教材研究、课后习题研究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只是选取其中一个角度进行了浅薄的分析与研究,只希望把日常教学中的所思所悟付诸实践,能够对师生使用文言文课后习题有一定的帮助。
二、练习13 文言文基础知识(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练习13 文言文基础知识(1)(论文提纲范文)
(1)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表目录 |
图目录 |
绪论 |
一、研究问题与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核心概念:文言、文言文课程、辞章 |
上编:问题现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艰难前行的文言文课程研究 |
第一节 言、文关系热点讨论凸显问题焦点 |
第二节 文言文课程内容建设呼声渐起 |
第二章 现实写照:文言文教学遭遇多重困扰 |
第一节 考纲与课标存在明显分歧 |
第二节 教材落实课标多向度目标有困难 |
第三节 文言文教学面临诸多困难 |
中编:历史脉络 |
第三章 民国时期文言文学习渐变为文言学习 |
第一节 文言文辞章地位逐渐弱化 |
一、国文课标对文言文辞章较为重视 |
二、民国早期国文教材重视辞章 |
三、1930 年代以后文言文辞章地位逐渐弱化 |
第二节 文言文学习被文言学习取代 |
一、文言水平成为中学生国文程度的重要指标 |
二、民国文言文课程的实用取向强化文言 |
三、古文语译成为文言文课程内容的主体 |
第四章 1963 年起文言文学习变成文言知识学习 |
第一节 单一的“阅读能力”取向强化文言学习 |
一、1950 年代古典文学短暂回归 |
二、1963 年起文言知识的主体地位确立 |
三、不同时期语文教材持续强化文言知识 |
第二节 文言知识进一步窄化为文言语法知识 |
一、文言语法知识逐渐成为文言知识的主体 |
二、文言语法知识由手段变成课程的内容 |
下编:建构路径 |
第五章 文言文课程应以文化为取向 |
第一节 新课标文言文课程目标的调整 |
一、提出文言文多向度的课程目标 |
二、语文教材相应作出调整 |
三、转向的真正实现存在诸多困难 |
第二节 新时期文言文课程的文化取向 |
一、能力取向对文言文课程实施造成牵制 |
二、文言文课程的文化取向转变 |
第六章 文言文课程内容应以辞章为核心 |
第一节 辞章是文、道的会合点 |
一、注重文辞是古文载道之必需 |
二、文、道会合于辞章 |
三、辞章的构成元素 |
四、重视辞章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 |
第二节 以辞章为核心的文言文课程内容 |
一、以辞章为核心是文言文课程的内在要求 |
二、从传统中吸纳文言文辞章知识 |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构“辞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民国国文教材课文影印选辑 |
附录二:高中文言文教学调查问卷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编着等科研成果 |
(2)“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国内教材练习系统的研究现状 |
四、不同版本教材练习系统的研究 |
第一章 “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研究 |
1.1 “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介绍 |
1.2 “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统计 |
一、四维练习分析模板 |
二、“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统计 |
第二章 “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优缺点分析 |
2.1 “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的优点 |
一、练习设置符合《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的要求,促进学生文言文学习 |
二、注重练习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引导 |
三、注重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思维能力等语文素养的培养 |
四、重视对语言的积累和理解 |
2.2 “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的缺点 |
一、练习形式单调,缺少多样化 |
二、练习设计较少考虑年级因素 |
三、练习的指导性不强 |
四、练习题位置较混乱 |
五、强调背诵,朗读训练略显不足 |
六、重视字词,缺少语法训练 |
七、重视“说”、“读”、“写”训练,缺少“听”训练 |
第三章 关于优化“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的建议 |
一、实现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
二、练习设计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 |
三、提高练习的指导性 |
四、提高练习编写严谨度 |
五、适度增加朗读训练 |
六、增加语法训练,字词句并重 |
七、增加“听”的训练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研讨与练习分析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过程 |
第一章 文言文研讨与练习的概况与分析 |
第一节 研讨与练习概述 |
一、研讨与练习的概念界定 |
二、研讨与练习的地位与作用 |
三、研讨与练习的指导思想 |
第二节 文言文练习的分布情况及分析 |
一、研讨与练习的分布概况 |
二、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对研讨与练习设置的评价 |
三、小结 |
第二章 文言文教学目标和研讨与练习 |
第一节 文言文教学目标 |
第二节 基础目标和研讨与练习 |
一、古代汉语知识目标 |
二、古代文化知识目标 |
第三节 能力目标和研讨与练习 |
一、阅读审美能力目标 |
二、写作实践能力目标 |
第三章 新课标与研习评价 |
第一节 文言文研讨与练习的目标追求 |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 |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 |
第二节 研讨与练习的价值取向 |
第三节 研讨与练习的实施建议 |
一、题型要多样化,设置呈系统性 |
二、设置知识链接,提供阅读材料,调动学生积极性 |
三、设置体现单元特色,加强语言技能、表达技巧与逻辑思维的训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以学生为中心视野下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件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设计 |
第一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界定支撑“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
第二节 建构主义教学观 |
第三节 深度学习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只缘身在此山中: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貌合神离: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滞后的教学实际 |
第二节 缘木求鱼:重“言”轻“文”的教学内容 |
第三节 独尊讲授: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 |
第四节 角色失衡:“控制与服从”的课堂互动 |
第五节 两个误区:重复机械练习和无差别反馈指导 |
第六节 反求诸己:高中生文言文阅读学习的困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声玉振:以学生为中心视野下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
第一节 “以学生为中心”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的观念 |
第二节 “以学生为中心”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运行的策略 |
第三节 “以学生为中心”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2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3 高中生文言文学习动机、方法与策略问卷调查数据一览表 |
附录4 高中生文言文学习动机、方法与策略访谈提纲 |
附录5 文言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互动教师决策模型 |
附录6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预习导学案 |
附录7 《学生学习反思表》和《教师学习反思表》示例 |
附录8 高中文言文教学效果调查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分析 |
第一节 初中文言文助读系统的特点 |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的总体特点 |
第三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各要素的主要特点 |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使用现状 |
第一节 调查概况 |
第二节 师生使用现状分析 |
第三节 主要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使用建议 |
第一节 使用原则 |
第二节 使用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教师使用情况调查结果 |
附录2:“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教师使用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3:“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学生使用情况调查结果 |
后记 |
(6)以近十年高考全国卷Ⅰ为参照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 ——以P县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
二、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近十年(2010-2019 年)高考全国卷I文言文试题分析 |
第一节 近十年(2010-2019 年)高考全国卷I文言文试题考查内容分析 |
一、文言基础知识 |
二、文言文阅读选文的分析 |
第二节 近十年(2010-2019 年)高考全国卷I文言文题型梳理 |
一、主观题 |
二、客观题 |
第三节 近十年(2010-2019 年)高考全国卷I文言文命题特点 |
一、文言基础考核非常扎实 |
二、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逐渐提高 |
三、日益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
四、日益加强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 |
第二章 P县S中学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调研 |
第一节 调研的实施 |
一、调研和访谈对象的选取 |
二、调查、访谈问卷的设计 |
第二节 P县S中学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对教师访谈的分析 |
二、对学生的调研数据分析 |
第三章 P县S中学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教师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
二、学生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四章 高考试题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对策略 |
第一节 教师方面的应对策略 |
一、严格监督,打牢文言基础 |
二、着重培养,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
三、深入研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
四、层层深入,培养传统文化修养 |
第二节 学生方面的应对策略 |
一、丰富方法,打牢文言基础 |
二、注重理解,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
三、贯彻落实,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
四、继承弘扬,培养传统文化修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7)人教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课后练习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研究对象基本理论概述 |
第一节、课后练习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教材 |
二、文言文 |
三、练习系统 |
第二节、课后练习相关理论基础 |
一、文言文课后练习的重要作用 |
二、课后练习的重要意义 |
三、课后练习的演变与发展 |
第三节、当前国内有关教材与课后练习的研究概况 |
一、关于教材的研究 |
二、关于课后练习的研究 |
三、关于文言文课后练习的研究 |
第二章 人教版、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后练习宏观比较研究 |
第一节、课后练习量化比较 |
第二节、编排模式比较 |
第三节、训练目标、价值取向对比研究 |
第三章 接受美学视野下人教版、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后练习微观比较研究 |
第一节、“读者中心论”在课后练习中体现 |
第二节、“召唤结构”理论在课后练习中的体现 |
第四章 人教版与苏教版文言文课后练习综合评价及建议 |
第一节、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后练习的优点与不足 |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后练习的优点 |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后练习的不足 |
第二节、苏教版高中语文课后练习的优点与不足 |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课后练习的优点 |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课后练习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安德森二维目标分类的文言文练习系统研究 ——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文献综述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安德森二维目标分类理论 |
2.1.2 统编本初中教科书 |
2.1.3 文言文 |
2.1.4 练习系统 |
2.2 理论基础 |
2.2.1 安德森二维目标分类理论 |
2.2.2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
第3章 统编本文言文练习系统的分类框架 |
3.1 基于安德森二维目标的分类框架 |
3.2 统编本文言文练习归类 |
3.2.1 知识维度归类 |
3.2.2.1 事实性知识 |
3.2.2.2 概念性知识 |
3.2.2.3 程序性知识 |
3.2.2.4 反省认知知识 |
3.2.2 认知过程维度归类 |
3.2.2.1 记忆 |
3.2.2.2 理解 |
3.2.2.3 运用 |
3.2.2.4 分析 |
3.2.2.5 评价 |
3.2.2.6 创造 |
3.2.3 知识与认知维度相结合归类 |
小结 |
第4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
4.1 知识维度的统计结果 |
4.2 认知过程维度的统计结果 |
4.2.1 七年级文言文练习的统计结果 |
4.2.2 八年级文言文练习的统计结果 |
4.2.3 九年级文言文练习的统计结果 |
4.2.4 七-九年级整体文言文练习的统计结果 |
4.3 知识和认知二维分类的统计结果 |
4.4 统计结果分析 |
4.4.1 文言文练习题设计涵盖各类知识类型 |
4.4.2 理解认知水平文言文练习题比重最大 |
4.4.3 练习题各认知水平符合初中生认知发展 |
4.4.4 文言文练习题设计多重认知水平交融 |
4.5 小结 |
第5章 研究建议 |
5.1 教师的教学 |
5.2 学生的学习 |
5.3 编写设计 |
5.3.1 知识维度 |
5.3.1.1 增强综合知识练习 |
5.3.1.2 渗透策略知识练习 |
5.3.2 认知过程维度 |
5.3.2.1 增设高阶认知练习 |
5.3.2.2 增加程序性运用练习 |
5.3.2.3 设计创造性认知练习 |
5.3.2.4 设计反省认知练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练习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1 着作方面 |
1.2.2 学术期刊论文方面 |
1.2.3 学位论文方面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部编版初中教材文言文练习系统的特点与创新之处 |
2.1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系统的特点 |
2.2 与人教版教材相比的创新之处 |
3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系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调查范围 |
3.2 调查问卷设计和内容 |
3.3 问卷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3.3.1 教师问卷 |
3.3.2 学生问卷 |
4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系统使用建议 |
4.1 教师方面 |
4.1.1 认真研究教材,揣摩文言文练习系统的设计思路 |
4.1.2 关注不同类型的习题,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
4.1.3 从学情出发,探索合适的文言文习题处理方式 |
4.2 学生方面 |
4.2.1 借助练习系统,做到课前预习 |
4.2.2 以教材为参考,积累文言知识 |
4.2.3 主动训练思维,掌握古文学习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习题使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
(四)研究方法 |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习题数量与类型统计分析 |
(一)文言文选文篇目及课后习题数量分析 |
(二)课后习题不同类型统计分析 |
(三)部编本教材文言文课后习题的特点 |
1.习题数量多,提问方式多样 |
2.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
3.注重练习过程的策略指导 |
4.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开放性思维的训练 |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习题的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情况说明 |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
1.教师问卷 |
2.学生问卷(第一份) |
2.学生问卷(第二份) |
(三)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习题使用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1.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2.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
三、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习题使用策略 |
(一)利用文言文课后习题巩固解词、译句的方法 |
(二)针对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课后习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
1.记忆性习题的使用策略 |
2.理解性习题的使用策略 |
3.开放性习题的使用策略 |
(三)将文言文课后习题纳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
1.课前使用 |
2.课上使用 |
3.课后使用 |
(四)落实对文言文课后习题的检查与指导,强化其作用 |
1.教学评价的类型 |
2.教学评价的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练习13 文言文基础知识(1)(论文参考文献)
- [1]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研究[D]. 童志斌. 上海师范大学, 2014(11)
- [2]“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研究[D]. 窦雅梦.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1)
- [3]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研讨与练习分析探究[D]. 邓妍.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4]以学生为中心视野下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D]. 阮宁宁.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使用研究[D]. 杨洁. 广州大学, 2019(01)
- [6]以近十年高考全国卷Ⅰ为参照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 ——以P县S中学为例[D]. 赵冠宇. 喀什大学, 2020(07)
- [7]人教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课后练习比较研究[D]. 刘飞飞.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7)
- [8]基于安德森二维目标分类的文言文练习系统研究 ——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D]. 袁丽珍.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系统研究[D]. 张倩倩. 洛阳师范学院, 2020(07)
- [10]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习题使用策略研究[D]. 刘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