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关”对我国金融业不同层次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罗小军[1](2014)在《新型大国经济关系的生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经济外交(1978-201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中美关系的世纪,把握21世纪的国际秩序,必须首先研究中美关系。洞察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根本在于把握中美经济关系的发展,而从国际政治研究的角度而言,把握中美经济关系的趋势,关键是研究中美经济外交。中美经济外交最核心的线索是崛起的国家与守成国家的互动发展关系。基于垂直分工的经济互补、基于相互依存不对称向对称的发展、崛起国家与守成国家的互动,这三大因素构成了中美经济外交的结构特征和环境。美方在国际分工中总体处于上游、在相互依存中拥有优势,常常是中美经济外交互动中的施动方,中方常常处于应对方,但从体系而言,美方总体处于守成一方,中方处于崛起方,中方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不断增强,从而日益具有主动性和话语权。随着相互依存的发展,中美经济外交中结构性因素潜移默化发生变化,但美方仍然居于优势地位,除了贸易领域,投资领域、金融领域的不对称性依然显着,但变化已经开始向投资和金融领域延伸。双边宏观协调已经建立机制化渠道,全球治理也在双边机制范围内率先发酵,并对多边对话发挥着着引领作用。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而言,依据双边经济沟通机制的建设情况和参与体系层面制度的建设情况,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经济外交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美经济外交初始化(1978-1988),中美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这一基础设施,缔结中美贸易协议,中美经济外交初始化;中美经济外交正常化(1989-2000),历经政治动荡,确立PNTR关系,签订入世协议,中美经济外交政治脱敏,启动了中美经济外交正常化阶段;中美经济外交机制化(2001-2007),2001年中国入世,中美双边有了共同的底层的经济沟通机制,2006年中美设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构成中美经济外交顶层设计,从而中美经济外交形成了多层次立体沟通机制,机制化特征显着;中美经济外交包容化(2008-2012),在金融危机面前,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增长发动机,休戚相关,参与宏观协调和全球经济治理,中国于2011年承认了美国领导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导作用,与美国2006年认为中国已经纳入到体系内发展遥相呼应,一种相互包容的经济外交形成,一种新型大国经济关系开始。这种新型大国经济关系新鲜在三处:不同于一战前历史上,崛起国家和守成国家互动的方式,他们最后都走向了战争;不同于一战后美苏的经济竞争和外交,他们最后闹了个你死我活;不同于二战后美国与德国日本的经济外交,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外交是在美国主导的体系内进行。中美经济外交走出了一条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体,从体系外到体系内再共同参与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建设的的经济外交互动路径,一种新型大国经济关系形成,这种新型大国经济关系为全面的新型大国关系铺就了道路。35年的中美经济外交验证了,美国对华保持接触外交和中国对美持续开放这一互动模式的理性。35年来,美国的遏制和制裁都最后损人不利己,35年来中国的开放与进步收获了持续的红利。尽管前路仍有坎坷,但这种理性和战略必须坚持,这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姿态。如果没有意外,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守成,是一个长期的互动过程。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才占美国经济总量的51%,如果中美保持过去35年的经济增长绩效,中国最快10多年,最慢需要近百年,才能在经济总量上赶上美国。相互依存的对称性发展,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权力转移是渐进的,尽管中国迅速崛起,美国仍然拥有相对优势。美国需要中国分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也愿意分享更多国际话语权。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秩序的建设,需要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中国如想实现大国梦、强国梦,除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必须能够给国际社会提供普世价值、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和服务,随着力量的发展,必须更有担当。在一个竞争性的国际社会中,权力与责任是会趋于对应的。这是崛起的中国必须正面的,理性看待的。从美国角度而言,保持开放和包容,是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能够继续焕发新生命的关键。
曾文革[2](2003)在《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也在进一步深化。我国为了发展经济,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引进外资银行后,外资银行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金融风险。外资银行的风险对于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外资银行的数量会大量增加,经营限制进一步减少,外资银行的风险控制成为我国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从我国的情况看,自我国改革开放恢复引进外资银行以来,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进行了相关立法,但由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金融法制的健全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各种原因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立法还不尽完善。本文试图通过对外资银行风险控制基本问题的分析,探讨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理论基础和各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法律制度及立法实践,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现状对我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立法完善进行思考,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立法,提出完善我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政策法律措施和构建我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律机制的思考和建议。外资银行风险控制及其法律问题具有丰富的内容,它包括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基本问题、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经济学基础和政治学基础,各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律制度及立法实践。从完善法制的角度上讲,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法律制度的完善包括了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完善等多方面的内容。鉴于本文主要探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东道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制的的完善,本文主要从东道国的角度对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法律问题及相关国际合作进行论述。在论述中,笔者根据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律问题分析的需要采用了历史分析、经济学分析、政治学分析、法理分析、比较分析、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系统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力图对于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律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论述和跨学科研究,对于该问题提出理论思考和立法执法建议,为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制建设提供参考。本文共170000字,分为5个部分: 第一章 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概述 该章首先通过外资银行的各种定义界定外资银行概念的内涵,论述外资银行从早期该跨国银行业到近代跨国银行业、现代跨国银行业、当代跨国银行业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以及外资银行对作为东道国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论述外资银行的风险及其控制措施,包括外资银行经营风险的内涵和形成机理、外资银行经营风险和其他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趋势以及外资银行的内部控制、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市场约束、政府管制等风险控制措施。该部分论述的目的是论述我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涉及的的基本问题,为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律问题的分析奠定基础。 其主要观点为:从外资银行活动的实践看,外资银行是相对于本国银行而言,凡是由外国资本建立的或有外国资本参股的银行都属外资银行: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目的在于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并避免引进外资银行对东道国的消极影响,外资银行监管的重点应当是对外资银行风险的防范;外资银行的风险控制不应是一项单一的金融监管措施,而应当是各种风险控制政策和措施的综合体和系统工程;外资银行风险的复杂性和要求我们对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理论、宏观环境、控制手段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创新。第二章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理论基础 该章从经济学和政治学两个层面分析了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理论基础。首先,从金融监管理论的演变引申出与监管理论具有相关性的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理论。在此基础上逐一论述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理论、社会利益理论、追逐论、管制新论、金融深化和金融约束理论、国际金融体系失缺理论,并对上述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经济学理论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评述。其次,在评述20世纪金融危机后提出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政治学理论问题。在论证国家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相互关系的的基础上,分析银行业对外开放对于东道国金融安全的影响,论述加强外资银行风险控制对保证国家金融安全的意义。该章论述的目的在于从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的不同角度对于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原因、必要性紧迫性作出充分论证,为外资银行的风险控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主要观点为: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经济学原因不仅涉及一般银行监管的理论原因如金融体系脆弱理论,也涉及外资银行在跨国经营需要风险控制的理论原因,如金融深化和金融约束理论、国际金融体系缺失理论等,这些理论共同对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经济学原因作出说明;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经济学理论说明外资银行风险控制具有必然性,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措施还有为金融体系的安全网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的作用;由于外资银行风险的产生和扩散和传递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资银行风险控制不能照搬任何一种金融监管理论和风险控制措施,而应当随着外资银行发展的国内国际状况的变化不断推进风险控制理论的进步并?
马慧敏[3](2003)在《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回顾中国古代、近代对外贸易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归纳、综述建国以来中国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贸易思想、政策以及经贸学术界对当代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的情况,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的概况。总结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理论基础以及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西方新贸易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影响。阐述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在对对外贸易的作用认识上,对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想认识上,对对外贸易体制认识上,对西方贸易理论认识上以及研究方法上实现的转变。并进一步得出结论: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国家垄断外贸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接轨这一基本线索,在这思想发展演变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个关系: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贸易思想与学术界学者的对外贸易思想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过程中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与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史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与基本指导思想的关系。
张汉林,刘光溪[4](1999)在《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疑难问题解答(上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与政策调整》文中提出 中国为什么要申请复关谈判?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实施,恢复关贸总协定席位客观上就成为一种必须的选择,当时的主要考虑有: 1.大力发展对外贸易。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这大大加强了中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随着对外开放的进行,对外贸易总额迅速增加,1978年,对外贸易总额约为206亿美元,1986年达到738.5亿美元。其中,与关贸总协定缔约方的贸易额约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5%左右。由于没有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席位,在国际贸易中不能获得作为关贸总协定缔约方所享受的一些权利。复关后,可使中国受益于多边贸易体制,获得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和公正、公平与稳定的对外贸易环境,这对进一
曹建明,贺小勇[5](1999)在《中国加入WTO的法律问题与利弊》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目前对外经济立法方面面临的重大课题是与"国际接轨",在强调中国特色的同时也要注意国际共性和时代特征,要与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接轨我国加入WTO,融入国际经济主流,实际上是向国际社会表明我国是一个负责任、守规则的国家;加入WTO,我国可以享受公平的贸易待遇,增强在国际贸易中的发言权和主动权,获得参与国际贸易规则权利,有助于外贸体制改革并带动我国全方位经济改革,增强综合国力建议正确认识和研究WTO法律规则,以其为参考,进一步完善我国涉外经济贸易立法,制定合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法规,加快培养专业人才,宣传普及WTO法律知识和规则
陆符玲[6](1995)在《我国金融机构国际化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金融机构国际化探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陆符玲金融国际化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全球性系统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市场国际化以及金融资产和收益国际化。自本世纪初以来,全球金融国际化经历了起步、停滞和波澜发展的艰难里程。90年代,随...
杨显明[7](1994)在《复关——金融业的挑战、机遇及对策》文中认为尽管我国还处在“关贸总协定”的门外,但我国政府派出代表团参加了乌拉圭回合的谈判,并于今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代表中国政府在谈判的最后文件上签了字,标志着我国政府将按谈判协定的各项原则和规定行事.
厦门市"复关"对策研究总课题组[8](1994)在《“复关”对厦门经济的可能影响及其对策——厦门市“复关”对策研究总报告(节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关"客观上为厦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综合的国际惯例参照体系和有利契机,这将极大地促进特区事业向前推进;但是同时,由于长期形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制约,伴随"复关"而产生的强大外部竞争力量将会对厦门的经济产生强烈的冲击。
雷雨林,钟毕广[9](1994)在《"复关"对我国金融业影响的层次性及其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复关"对我国金融业影响的层次性及其对策雷雨林,钟毕广(一)我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后,总协定对金融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根据变量的不同,我们把其影响作用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1、对金融业的宏观影响。经济决定金融。总协定对国民经济运行总...
韩继云[10](1994)在《“复关”对中国金融业冲击分析》文中认为 恢复我国在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地位日益临近。届时按照“市场准入”原则,我国的金融业将会面临外国银行尤其是发达国家银行的严重冲击。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复关”对中国金融业的具体冲击 “复关”对中国金融业的具体冲击主要反映在以下一些方面: 1.将削弱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 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工
二、“复关”对我国金融业不同层次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关”对我国金融业不同层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大国经济关系的生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经济外交(1978-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提出问题 |
一、经济外交角度研究中美关系的理论重要性 |
二、经济外交角度研究中美关系的历史重要性 |
三、中美经济外交研究的稀缺性 |
四、崛起国家与守成国家经济外交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经济外交 |
二、美国经济外交 |
三、中国经济外交 |
四、中美经济外交文献 |
五、小结 |
第三节 方法与结构 |
一、方法与逻辑 |
二、篇章与结构 |
第四节 观点、创新与不足 |
一、观点 |
二、创新 |
三、不足 |
注释 |
第二章 中美经济外交初始化(1978-1988) |
第一节 美国对华经济外交(1978-1988) |
一、美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78-1988) |
二、美国对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78-1988) |
第二节 中国对美经济外交(1978-1988) |
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78-1988) |
二、中国对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78-1988) |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互动(1978-1988) |
一、影响中美经济外交互动的因素 |
二、中美经济外交互动 |
第四节 中美经济外交比较评估(1978-1988) |
一、中美经济外交比较分析(1978-1988) |
二、中美经济外交评估(1978-1988) |
三、中美经济外交初始化 |
注释 |
第三章 中美经济外交正常化 |
第一节 美国对华经济外交(1989-2000) |
一、美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89-2000) |
二、美国对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89-2000) |
第二节 中国对美经济外交(1989-2000) |
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89-2000) |
二、中国对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89-2000) |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互动(1989-2000) |
一、1989政治风波 |
二、最惠国待遇到永久正常贸易关系 |
三、中美在贸易领域的互动 |
四、中美在投资领域的互动 |
五、中美在金融领域的互动 |
第四节 中美经济外交比较评估(1989-2000) |
一、比较分析 |
二、评估 |
三、中美经济外交正常化 |
注释 |
第四章 中美经济外交机制化 |
第一节 美国对华经济外交(2001-2007) |
一、美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1-2007) |
二、美国对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1-2007) |
第二节 中国对美经济外交(2001-2007) |
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1-2007) |
二、中国对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1-2007 |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互动(2001-2007) |
一、中美关系再定位 |
二、中美在贸易领域互动 |
三、中美在投资领域互动 |
四、中美在金融领域互动 |
五、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
第四节 中美经济外交比较评估(2001-2007) |
一、理念与目标评估 |
二、策略评估 |
三、中美经济外交机制化 |
注释 |
第五章 中美经济外交包容化 |
第一节 美国对华经济外交(2008-2012) |
一、美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8-1012) |
二、美国对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8-2012) |
第二节 中国对美经济外交(2008-2012) |
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8-2012) |
二、中国对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8-2012) |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互动(2008-2012) |
一、经济外交舞台 |
二、宏观经济协调 |
三、全球经济治理 |
四、中美在贸易领域的互动 |
五、中美在投资领域的互动 |
六、中美在金融领域的互动 |
第四节 中美经济外交比较评估(2008-2012) |
一、比较分析中美经济外交理念与目标 |
二、中美经济外交策略评估 |
三、中美经济外交的全球化因素 |
四、中美经济外交包容化 |
注释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经济发展、权力转移与中美经济外交 |
一、经济发展与权力转移的历史与趋势 |
二、经济外交的宏观涵义 |
第二节 变化中的相互依存与中美经济外交 |
一、中美贸易绩效、依存与经济外交 |
二、中美投资绩效、依存与经济外交 |
三、中美金融绩效、依存与经济外交 |
四、中美货币不对称性依存与经济外交 |
五、不对称性依存与中美经济外交 |
第三节 融入与纳入和中美经济外交相容 |
一、融入与纳入:中美经济外交理念 |
二、一致与冲突:中美经济外交目标 |
三、制裁与奖励:中美经济外交策略 |
四、接触与开放:中美双边互动模式 |
第四节 制度化渠道与中美经济外交着轨 |
第五节 包容性经济外交与新型大国关系起点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概述 |
一、 外资银行的历史发展及其对东道国的作用和影响 |
(一) 外资银行概念的界定及其组织形式 |
(二) 外资银行的历史演进 |
(三) 外资银行对东道国的作用和影响 |
1 、 外资银行对发达国家的作用和影响 |
2 、 外资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和影响 |
二、 外资银行的风险 |
(一) 外资银行风险的内涵及形成机理 |
(二) 外资银行风险的表现形式 |
1 、 信用风险 |
2 、 国家风险 |
3 、 市场风险 |
4 、 利率风险 |
5 、 流动性风险 |
6 、 操作风险 |
7 、 法律风险 |
8 、 声誉风险 |
(三) 外资银行风险发展的新趋势 |
1 、 国际银行业的并购使银行业系统风险增大 |
2 、 放松管制和跨国银行的业务国际化、全能化使金融风险控制难度加大 |
3 、 国际金融风险和危机频繁出现及其传递使跨国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具有全球性 |
三、 外资银行的风险控制及其主要措施 |
(一) 外资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
1 、 外资银行风险管理的概念和历史发展 |
2 、 外资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 |
3 、 外资银行风险管理的实施手段--内部控制 |
(二) 外资银行的行业自律 |
1 、 外资银行的行业自律的概念及其作用 |
2 、 外资银行的行业自律组织的组织机构和具体任务 |
3 、 外资银行行业自律组织对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特殊作用 |
(三) 外资银行的社会监督 |
1 、 外资银行社会监督的内涵及其作用 |
2 、 外资银行的社会监督的主要形式 |
3 、 外资银行的社会监督对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特殊作用 |
(四) 市场约束 |
1 、 市场约束的内涵及其作用 |
2 、 市场约束对于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作用 |
(五) 外资银行的政府监管 |
1 、 政府监管概念、监管目的及监管原则 |
2 、 政府监管体制和监管内容 |
3 、 外资银行政府监管的特殊性及对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作用 |
第二章 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理论基础 |
一、 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经济学分析 |
1 、 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理论 |
2 、 社会利益理论 |
3 、 追逐论或捕获论 |
4 、 管制新论 |
5 、 金融深化和金融约束理论 |
6 、 国际金融体系失缺理论 |
二、 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政治学分析 |
(一) 国家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 |
(二) 银行业对外开放与金融安全 |
1 、 金融业的对银行业对外开放增加了东道国维护金融安全的责任 |
2 、 银行业对外开放对东道国维护金融安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
3 、 银行业对外开放可能引发国家金融安全问题的跨国传递 |
(三) 加强外资银行风险控制对保证国家金融安全的意义 |
1 、 加强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有利于维护东道国金融体系的安全 |
2 、 加强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有利于提高东道国维护金融安全的能力 |
3 、 加强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有利于防止国际金融安全问题向东道国发展和传递 |
第三章 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法律制度 |
一、 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法制化 |
(一) 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制化的必然性 |
(二) 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立法的价值追求、功能和作用 |
1 、 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立法的法律价值追求 |
2 、 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立法的功能和作用 |
二、 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法律渊源 |
(一) 国内立法和判例 |
(二) 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和带约束性的建议 |
三、 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国内立法 |
(一) 东道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国内立法 |
1 、 东道国的外资银行国内政策 |
2 、 东道国外资银行风险监管的主要法律措施 |
(二) 母国对海外银行风险控制的国内立法 |
1 、 母国对海外银行风险控制的目的 |
2 、 母国对海外银行的设立监管法律制度 |
3 、 母国对海外银行的业务经营监管法律制度 |
三、 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国际立法 |
(一) 巴塞尔体制 |
1 、 《对银行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 |
2 、 《巴塞尔协定修订本:对银行设立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 |
3 、 《关于统一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 |
4 、 《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 |
5 、 巴塞尔资本新协议 |
(二) 世界贸易组织体制 |
1 、 《服务贸易总协定》 |
2 、 《服务贸易总协定》金融服务附录 |
3 、 《有关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书协议》 |
4 、 《全球金融服务协议》 |
5 、 世界贸易组织金融服务领域的最新发展 |
(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体制 |
1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和资金援助功能 |
2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机构、资金来源和法律地位 |
3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
第四章 我国外资银行的风险控制 |
一、 我国外资银行引进及对经济的影响 |
(一) 我国外资银行引进概况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到改革开放前对外资银行的排斥阶段 |
2 、 改革开放初期外资银行引进的初步发展阶段 |
3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银行引进的加速发展阶段 |
(二) 引进外资银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
1 、 外资银行引进的正面影响 |
2 、 引进外资银行的负面影响 |
二、 我国外资银行引进所带来的风险 |
(一) 货币政策效果弱化导致的外汇风险 |
(二)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金融风险 |
(三) 外债风险 |
(四) 资本充足性和资产质量风险 |
(五) 外资银行违规操作带来的风险 |
(六) 外资银行参股带来的国内银行风险 |
(七) 外资银行总行或设在其他国家分支机构发生问题导致的风险 |
(八) 外资银行破产带来的风险 |
(九) 国际政治事件及国际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风险 |
三、 我国外资银行的风险控制立法 |
(一) 我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现行政策 |
(二) 我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国内法律规范 |
第五章 我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制的完善 |
一、 入世后我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制建设面临的挑战 |
(一) 我国银行业开放的承诺 |
(二) 入世后我国对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制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
1 、 根据WTO的要求建立较为完备的金融法律体系 |
2 、 根据WTO的要求增强法律透明度 |
3 、 根据WTO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
4 、 根据WTO的要求完善司法体制 |
二、 我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法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外资银行立法政策的配套措施存在问题 |
(二) 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相关的金融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
(三) 外资银行监管机构的设置和监管协调存在问题 |
(四) 监管机构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对于监管机构缺乏有效约束 |
(五) 外资银行风险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 |
(六) 外资银行缺乏行业自律制度 |
二、 我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制的完善 |
(一) 我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制建设的发展方向 |
1 、 坚持金融体制改革的市场化 |
2 、 贯彻国民待遇与坚持逐步开放相结合的原则 |
3 、 提高我国中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明晰产权、服务创新、参与国际竞争 |
4 、 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
5 、 实现金融法制建设的专业化、系统化和透明化 |
(二) 完善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立法的主要政策和法律措施 |
1 、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外资银行政策 |
2 、 完善我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相关的金融法律体系 |
3 、 完善外资银行监督管理机构和监管合作机制 |
4 、 实行外资银行的分级制度 |
5 、 调整最低资本要求 |
6 、 完善外资银行经营活动的具体立法 |
7 、 加强外资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 |
(三) 建立我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法律机制 |
1 、 金融宏观调控法律机制 |
2 、 外资银行风险监管的法律机制 |
3 、 外资银行风险监管国际合作法律机制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 中文资料 |
二、 英文资料 |
后记 |
(3)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前言 |
绪论 |
第一节 历史回顾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的总体描述(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篇 当代中国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贸易思想 |
第一章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思想和政策 |
第一节 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政策产生的必然性 |
第二节 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思想的内容 |
第三节 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理论与政策所坚持的原则 |
第四节 文革时期的外贸思想及其纠正 |
第二章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开放型贸易思想和政策 |
第一节 扩展对外贸易的战略思想 |
第二节 经济外交思想 |
第三节 利用外资思想 |
第四节 世界市场思想 |
第三章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开放型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第一节 “三个代表”思想与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目标的确立 |
第二节 全球化经济战略思想 |
第三节 利用外资思想 |
第四节 国际经贸与科技合作思想 |
第二篇 当代中国经贸学术界对对外贸易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
第四章 关于西方经济学贸易理论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比较成本学说”的探讨 |
第二节 关于“国际分工理论”的讨论 |
第三节 关于“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的争论 |
第五章 关于对外贸易在当代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一节 调剂余缺、互通有无,实现使用价值的转移 |
第二节 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高级平衡作用 |
第六章 关于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
第一节 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
第二节 国际大循环战略构想 |
第三节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
第四节 “大经贸”战略 |
第五节 “科技兴贸”战略 |
第七章 关于当代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时期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历程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时期关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探讨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对对外贸易经营机制的探索 |
第八章 对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 |
第二节 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依据 |
第三节 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因素 |
第四节 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理论依据 |
第五节 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 |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与新经济发展背景下对对外贸易问题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探讨 |
第二节 关于服务贸易问题的探讨 |
第三节 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探讨 |
第四节 知识经济与我国的对外贸易 |
第三篇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理论基础及认识的转变 |
第十章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指导思想 |
第二节 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外贸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思想的影响 |
第三节 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影响 |
第四节 西方新贸易理论与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和政策 |
第十一章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实现的转变 |
第一节 对对外贸易的作用认识上的转变 |
第二节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想认识上的转变 |
第三节 对对外贸易体制认识上的转变 |
第四节 对西方贸易理论认识上的转变 |
第五节 对对外贸易思想研究方法上的转变 |
结论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中的若干关系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复关”对我国金融业不同层次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大国经济关系的生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经济外交(1978-2012)[D]. 罗小军. 复旦大学, 2014(03)
- [2]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律问题研究[D]. 曾文革. 西南政法大学, 2003(03)
- [3]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D]. 马慧敏. 复旦大学, 2003(03)
- [4]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疑难问题解答(上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与政策调整[J]. 张汉林,刘光溪. 广东大经贸, 1999(12)
- [5]中国加入WTO的法律问题与利弊[A]. 曹建明,贺小勇. 1999年政府法制研究, 1999(总第57-68期)
- [6]我国金融机构国际化探讨[J]. 陆符玲. 金融研究, 1995(11)
- [7]复关——金融业的挑战、机遇及对策[J]. 杨显明. 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03)
- [8]“复关”对厦门经济的可能影响及其对策——厦门市“复关”对策研究总报告(节选)[J]. 厦门市"复关"对策研究总课题组. 中国经济问题, 1994(02)
- [9]"复关"对我国金融业影响的层次性及其对策[J]. 雷雨林,钟毕广. 金融教学与研究, 1994(01)
- [10]“复关”对中国金融业冲击分析[J]. 韩继云. 国际贸易问题, 19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