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洪涝灾害分析与防灾减灾对策研究

江西省洪涝灾害分析与防灾减灾对策研究

一、江西省洪涝灾害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忠华,高文娟,刘富来,解娜,桑友伟,黄晚华[1](2022)在《南方地区双季晚稻寒露风危害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寒露风是双季晚稻抽穗扬花期间,因低温造成抽穗扬花受阻、空壳率增加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为了解寒露风研究现状、继承和完善寒露风研究成果并加以突破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通过对有关寒露风文献的分析和梳理,总结了寒露风研究的主要成果。大气环流异常是引发大范围寒露风的根本原因,地形、地貌、海拔等因素能引起小范围寒露风。寒露风对晚稻的危害主要在抽穗开花期,其次是孕穗期。寒露风指标研究大多基于田间试验、气象要素模拟试验、生产实践以及历史数据、文献的分析,应用比较广泛的指标是"寒露风等级"和"水稻冷害评估技术规范"。寒露风预报以天气学方法较为常见、数理统计法不可或缺、神经网络等新方法的运用是一种趋势。在南方双季稻区,寒露风主要出现在9月中下旬或以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寒露风初日呈推迟趋势、天数呈减少趋势,但存在连续多年提前和天数增加的案例。单点(站)观测、3S技术是寒露风监测常用的技术。合理安排晚稻播种期、选择耐低温品种、以水调温等多技术并举,对防御寒露风有较好效果。本文还针对寒露风研究存在的指标因子不全面、指标标准不统一、预测预报和监测评估精度达不到精细化服务的需求等主要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深化寒露风多因子致灾机理及多气象要素指标研究,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强化农业气象智能化精准预报技术研究;加强气象观测、卫星遥感及作物模型等相融合的精密监测评估技术研究;重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寒露风新规律研究;开展与气候变化及农业科技进步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技术研究。

张大伟,向立云,李娜,刘舒,姜晓明,姚秋玲[2](2022)在《防洪减灾理论及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减灾中心)成立于2002年,长期致力于防洪抗旱减灾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我国防洪减灾领域一支举足轻重的科研力量。总结了减灾中心在防洪减灾国家战略、洪水运动及致灾机理、洪水预测预报、洪水调度、洪水损失评估、防汛决策支持、工程抢险技术等方面理论及技术取得的学术成果,有效支撑了行业防洪减灾业务的开展。

李娜,王艳艳,王静,张念强,俞茜[3](2022)在《洪水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洪水风险管理理论方面,明晰了洪水、洪水灾害、洪水风险的基本概念、内涵和要素构成,探讨了洪水韧性理念,并提出了狭义洪水韧性和广义洪水韧性。在洪水风险分析技术方面,集洪水淹没分析、洪水影响和损失评估于一体,完全自主研发耦合了降雨产流、一二维水动力模型、地下排水和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措施模块,实现了地面淹没、地下排水、道路行洪和地下空间进水的全过程同步模拟,支持对多类资产、多种淹没数据源的洪灾损失分钟级快速评估,适用于防洪保护区、蓄滞洪区、城市等多类型区域的洪水风险分析。该项技术已在我国洪水风险图编制、洪水风险评估、洪水影响评价、防洪预案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防洪减灾和洪水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发挥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黄国勤[4](2022)在《中国南方稻田耕作制度发展的成就、问题及战略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南方稻田耕作制度在我国农业生产及整个耕作制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南方稻田耕作制度不断调整、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包括产量增加、品质改善、模式增多和功能增强等。当前,我国南方稻田耕作制度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如熟制缩减、耕地撂荒、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衰退、自然灾害频发、经济效益降低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等。针对存在的以上问题与挑战,必须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战略对策与措施,具体是:(1)明确一个目标,即建立我国南方稻田耕作制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2)遵循三大原则,即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发展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的原则;(3)采取"一保""二扩""三建""四改""五节"的具体措施,即保护耕地资源;扩种冬作、扩大稻作;建设绿色生态、建设高标准农田、建立防灾减灾体系;单季稻改双季稻、籼稻改粳稻、普通品种改优质品种、连作改轮作;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

赵莲[5](2021)在《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文中指出11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发布会,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周学文、宋元明,部党委委员、消防救援局局长琼色,部森林消防局副局长、火灾防治管理司司长彭小国,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应邀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初步走出

简鸿福,韩会明,游文荪,吕辉,刘喆玥[6](2021)在《江西省水稻生长季需水量及旱涝特征分析》文中指出水稻是江西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了解江西省水稻生长季旱涝演变及急转特征,有利于保障水稻生产力制定适当防灾减灾策略。基于1960~2018年江西省77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和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SDFAI),研究水稻生长季旱涝演变及急转特征,并分析水稻需水量与气象因子的变化过程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早稻期间洪涝事件多发,晚稻期间干旱事件频发,早晚稻生长季SPEI均呈上升趋势,旱涝事件空间上范围广、成片化;4~8月旱涝急转指数呈上升趋势,趋向"旱转涝",8~10月倾向"涝转旱",2000年后极端旱涝急转事件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多;水稻生长季需水量显着减少(P<0.01),主要与平均日照时长显着降低(P<0.01)有关。

宋楠,罗颖捷,陈伟[7](2021)在《郴州市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郴州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点使得其气象灾害的种类和分布也具有一定的特征.郴州市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热害、低温雨雪冰冻、连阴雨、倒春寒、寒露风等,表现为气象灾害种类多、时间跨度大、发生频率高、影响严重等特征.暴雨洪涝出现频率高,多集中发生在4到8月,南部山区更易发生暴雨;干旱在夏秋季节更严重,高温热害分布不均,中北部易发生高温热害;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交通和人们生活带来较大影响;连阴雨、倒春寒、寒露风等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

黄垭飞,管兆勇,蔡倩,吕纯月[8](2021)在《近41年来江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暴雨和防灾能力建设是影响洪涝灾害发生及其损失变化的重要因素。根据1978—2018年江南地区(沪、浙、闽、湘、赣五省、市)暴雨洪涝灾害数据、气象台站观测逐日降水量资料、社会经济数据,统计分析了近41年江南地区暴雨及其引发的洪涝灾害损失的变化特征及时、空差异,并从降水和社会防治两方面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近41年来江南地区因暴雨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受灾率和成灾率呈先升后降的波动变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为相对高值期,空间分布呈明显的西多东少特点。近41年来江南地区暴雨发生频次及强度呈波动增加趋势,且暴雨在时间、空间上的持续性和集中度呈增加趋势,空间上呈现为江南中东部较高、西部较低的特点,暴雨发生集中期为5—8月,尤以6月最多。暴雨日数、大暴雨日数、暴雨累计降水量与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受灾率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暴雨强度增强,是农作物受灾面积、尤其是成灾面积增加的重要因素。持续性暴雨日数、每月暴雨日数标准差、每站暴雨日数标准差与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受灾率、成灾率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说明暴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持续性、集中度越强,受灾损失就越大。降水与受灾损失的关系存在年代际差异,近年来它们之间的相关呈降低趋势。暴雨频次、强度与洪涝受灾损失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并不完全一致。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及其影响既受气象因素影响,也受到承灾体和社会因素影响。尽管江南地区灾害防治能力逐渐增强,对减少灾害发生和减轻灾害损失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江南地区防灾能力建设在空间上呈现为东强西弱的特点。因此,整个江南地区,尤其是江南西部,应当继续加强防灾能力建设。

万一帆[9](2020)在《南昌市城市化进程及其对暴雨洪涝风险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城市化加速发展及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自然水文循环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及破坏。当遭遇强降雨而排水管道排水能力不足时,往往致使城区严重的洪涝风险问题。为研究城市化对暴雨洪涝风险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1994~2014年的南昌市经济数据,从经济、土地、人口三个方面分析了南昌市历年城市化发展特征,采用综合评价法计算了历年城市化水平评分并以此作为城市化阶段划分的依据对南昌市城市化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并选取灯光数据对其划分阶段进行验证;其次基于南昌市1965~2015年的日降雨数据,提取阈值后,采用线性倾向率、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小波周期法、改进的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等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极端降雨的变化特征,计算了城市化对其贡献率的时空趋势;最后基于灾害风险理论从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及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构建了不同阶段的暴雨洪涝风险区划模型。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从人口、土地、经济三方面分析,南昌市城市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人口城市化水平增速较快的时间段为1999~2006年,土地城市化水平增速较快的时间段为2000~2005年,经济城市化水平增速较快的时间段为2003~2010年;综合来说,城市化水平再2000~2005年期间增速较快,各区来看新建县、南昌县、青山湖区增速较快,青云谱区、西湖区及东湖区起点较高,较慢的为安义县、进贤县及湾里区;根据城市化发展评分将2002年确定为城市高速发展的阶段划分点,并经过灯光验证认为划分较为合理。(2)时间上,年内暴雨、大暴雨天数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分布较多的月份为6月;平均单日暴雨、大暴雨量分别分布在5~9月和6~9月;年际暴雨、大暴雨天数及平均单日暴雨、大暴雨量均呈增加趋势,突变年份为1992年、2013年、2005和2009年及2012年,且分别在3、2、2、2个频率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周期,其中暴雨天数为32年、18年及8年,平均单日暴雨量为32年、8年,大暴雨天数和平均单日大暴雨量为19年、8年。空间上,暴雨天数呈现西北、东南高,中部低;大暴雨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平均单日暴雨量为西北高、东南低;平均单日大暴雨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3)城市化对极端降雨的影响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城市化对暴雨天数的贡献在空间上呈现西北、东南以及中部区域的多年减少趋势,其他区域的增加趋势;年平均单日暴雨降雨量为西北及东南的多年减少趋势,其他区域的增加趋势;大暴雨降雨日数为中部多年减少趋势,周边多年增加趋势;平均单日大暴雨雨量为北部多年增加趋势,南部多年减少趋势。(4)通过构建承灾体易损性中GDP空间分布模型及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型对经济数据进行了精细化处理,经过验证相对误差基本小于0.05,模型较为合理。从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及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综合评价结果可知,城市化中低速发展阶段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载体易损性及防灾减灾能力中高等级区域面积分别为6224.54km2、5654.83km2、277.75km2及4257.38km2,分别占总面积的87.89%、78.69%、3.87%及59.86%;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的中高等级区域面积均有所减少,分别为5130.13km2及3439.15km2,占比为72.45%、47.86%;承载体易损性的中高等级区域有所增加,为4111.53km2,占比57.24%,高防灾减灾能力区域有所增多主要分布在城市中部。(5)暴雨洪涝风险区划在城市化中低速发展阶段高风险区面积约为463.83km2,高速发展阶段约为311.65km2,此外城市化中低速发展阶段的中等风险区、次高风险区在高速发展阶段等级有所降低且面积有所减小,整体风险程度降低。其中新建县东北部是由于致灾因子危险性降低;新建县及南昌县环市中心区域是由于孕灾环境敏感性降低;新建县中部是由于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及致灾因子危险性降低;安义县西部以及进贤县东北部是由于致灾因子危险性的降低;南昌市中部是由于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此外还有少部分区域危险性提升,主要原因为地区易损性的提升。

杜建斌[10](2020)在《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旱灾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分析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情况的变化趋势及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提高粮食主产省的抗旱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收集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旱灾受灾、成灾面积、粮食产量等数据,系统的分析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变化趋势和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以部分省份为例总结不同区域的抗旱减灾措施,最后基于全球气候模型,模拟预测RCP4.5和RCP8.5情景下2031-2060年我国全国范围及粮食主产区不同干旱等级发生的频率及不同干旱等级所占比例,预测未来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主产区干旱的演变趋势,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我国东北地区旱灾受灾和成灾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均高于其他三个粮食主产区,其中内蒙古省粮食平均受灾和成灾率均最高,其次为辽宁。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黄淮海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旱灾显着降低粮食单产和总产,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呈负相关。大部分粮食主产省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年变化率负相关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较大的年份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减产较大的年份相对应。(2)不同的种植区域有不同的抗旱减灾措施,东北地区针对玉米主要有育苗移栽、垄作、薄膜覆盖和免耕等抗旱措施,针对大豆有调整耕作方式和应急补灌等抗旱技术。黄淮海地区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主要有秸秆覆盖、应急补灌技术和优化灌溉措施等抗旱减灾技术。西南地区四川省抗旱减灾措施主要有合理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合理的耕作技术、调整合适的播期和管理技术以避开旱灾的影响以及灾后的减灾农艺措施等四个方面。长江中下游的湖南省,年降雨量较大,但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在湖南省主要采用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使用化学制剂调控避旱减灾技术以及干旱适应性防控高产栽培技术等。(3)在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我国干旱发生将进一步加剧,本文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对我国2031-2060干旱程度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RCP4.5情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大于1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在15%以上,其中黑龙江北部、山东南部、江苏、广东、福建、江西、四川、陕西和西藏南部等地干旱发生频率在25%以上。在RCP8.5情景下我国不同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差异较大,西北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低于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30%,其中黑龙江东北部、辽宁南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40%。RCP8.5情景下干旱频率和干旱程度比RCP4.5情景高,对我国不同粮食主产区干旱预测表明在RCP8.5情景下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频率和程度比RCP4.5情景下进行加重,而西南地区在RCP8.5情景下干旱比RCP4.5情景下有所减缓。

二、江西省洪涝灾害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省洪涝灾害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南方地区双季晚稻寒露风危害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寒露风危害阶段和指标
    1.1 危害阶段
    1.2 寒露风指标
2 寒露风发生的大气环流背景及预测预报
    2.1 大气环流背景
    2.2 预测预报方法
3 寒露风发生规律和监测评估
    3.1 寒露风发生规律
    3.2 监测与评估技术
        3.2.1 单点观测
        3.2.2 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
        3.2.3 多因子综合监测
4 寒露风防御技术
    4.1 根据安全齐穗期安排晚稻播种期
    4.2 选择耐低温品种,合理搭配早、晚稻熟性
    4.3 加强田间管理,多措并举
5 存在问题和研究展望
    (1)寒露风多因子致灾机理及多气象要素指标研究
    (2)寒露风农业气象智能精准预报技术研究
    (3)寒露风精密监测评估技术研究
    (4)寒露风精细服务技术体系研究

(2)防洪减灾理论及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洪减灾理论研究进展
    1.1 防洪减灾管理理念
    1.2 洪水运动机理
        1.2.1 堤防致溃机理研究
        1.2.2 溃坝机理研究
        1.2.3 城市地表与地下水流交互机理研究
    1.3 洪水致灾机理
2 防洪减灾技术研究进展
    2.1 多源降雨信息融合技术
    2.2 水文过程模拟技术
    2.3 洪水数值模拟技术
    2.4 水工程调度技术
    2.5 洪水损失评估技术
    2.6 防汛决策支持技术
    2.7 工程抢险技术
3 结语

(3)洪水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洪水风险管理理论
    1.1 洪水与洪水灾害
    1.2 洪水风险与洪水风险管理
    1.3 洪水韧性管理
2 洪水风险分析技术方法
    2.1 洪水分析技术方法
        2.1.1 基本原理
        2.1.2 技术特点及先进性
        2.1.3 主要技术指标
    2.2 洪水损失评估技术方法
        2.2.1 基本原理
        2.2.2 主要功能及先进性
3 应用案例

(4)中国南方稻田耕作制度发展的成就、问题及战略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成就
    1.1 产量增加
    1.2 品质改善
    1.3 模式增多
    1.4 功能增强
        1)用途增多,一物多用。
        2)产出增加,一田多产。
        3)功能增强,一制多功。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熟制缩减
    2.2 耕地撂荒
    2.3 生态破坏
        1)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造成对大量稻田耕地资源的破坏、占用。
        2)近年来南方大规模的稻渔综合种养对稻田资源造成的生态破坏。
        3)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对稻田造成的生态破坏。
    2.4 环境污染
    2.5 土壤退化
        1)土壤酸化。
        2)局部土壤贫瘠化。
        3)土壤僵板化。
        4)土壤次生潜育化。
    2.6 生物多样性衰退
    2.7 自然灾害频发
    2.8 经济效益降低
    2.9 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
        1)劳动力缺乏。
        2)养地削弱。
        3)基础脆弱。
3 发展战略建议与对策
    3.1 战略目标
    3.2 遵循原则
    3.3 主要措施
        1)一保,即保护耕地资源。
        2)二扩,即扩种冬作、扩大稻作。
        3)三建,即建设绿色生态、建设高标准农田、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4)四改,即单改双、籼改粳、劣改优、连改轮。
        5)五节,即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

(5)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初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新路子
扎实有序组织开展救灾救助工作
当前安全生产面临“三期”叠加
应急管理工作发生四个明显变化
综合施策、系统应对极端天气
提升火灾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指导开展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活动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稳定好转
推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6)江西省水稻生长季需水量及旱涝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2 研究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2.3 旱涝急转指数
    2.4 作物需水量
    2.5 Mann-Kendall突变、趋势检验
3 江西省水稻生长季需水量及旱涝特征分析
    3.1 旱涝时间特征
    3.2 旱涝空间特征
    3.3 旱涝急转特征
    3.4 水稻生长季需水量及气象因子
4 结论

(7)郴州市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及介绍
2 郴州市气象灾害统计分析
    2.1 暴雨洪涝
    2.2 干旱
    2.3 高温热害
    2.4 低温雨雪冰冻
    2.5 连阴雨
    2.6 倒春寒
    2.7 寒露风
3 郴州市气象灾害总体特征
    3.1 气象灾害种类多
    3.2 气象灾害时间跨度大
    3.3 气象灾害发生频率高
    3.4 气象灾害影响严重
4 总结

(9)南昌市城市化进程及其对暴雨洪涝风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化发展阶段研究
        1.2.2 城市化对极端降雨的影响
        1.2.3 暴雨洪涝风险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植被
        2.1.5 河流水系
        2.1.6 自然灾害
    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2.1 社会经济数据
        2.2.2 土地利用数据
        2.2.3 夜间灯光数据
        2.2.4 气象数据
        2.2.5 DEM数据
        2.2.6 植被指数数据
        2.2.7 灾害统计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趋势分析
        2.3.2 小波周期分析
        2.3.3 改进的Mann-Kendall突变检验
        2.3.4 城市化对暴雨的贡献率计算
        2.3.5 加权综合评价法
第三章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化进程分析
    3.1 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1.1 城市化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3.1.2 评价指标选取及处理
        3.1.3 指标权重确定
    3.2 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的时空分析
        3.2.1 人口城市化
        3.2.2 土地城市化
        3.2.3 经济城市化
    3.3 城市化水平的时空分析
    3.4 城市化发展阶段划分及验证
        3.4.1 阶段划分
        3.4.2 阶段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化对极端降雨的影响
    4.1 极端降雨指标
    4.2 极端降雨的时间分布特征
        4.2.1 年内分布特征
        4.2.2 年际分布特征
    4.3 极端降雨的空间分布特征
    4.4 城市化对极端降雨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化对暴雨洪涝风险的影响研究
    5.1 暴雨洪涝风险评价模型
        5.1.1 灾害形成机制
        5.1.2 评价指标选取
        5.1.3 指标权重确定
        5.1.4 灾害风险区划
    5.2 城市化对暴雨洪涝风险指标的影响
        5.2.1 城市化对孕灾环境敏感性的影响
        5.2.2 城市化对致灾因子危险性的影响
        5.2.3 城市化对承灾体易损性的影响
        5.2.4 城市化对防灾减灾能力的影响
    5.3 城市化对暴雨洪涝风险区划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附录一 层次分析法调查问卷
    附录二 各区县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表
    附录三 城市化对暴雨天数的贡献图
    附录四 城市化对平均单日暴雨量的贡献图
    附录五 城市化对大暴雨天数的贡献图
    附录六 城市化对平均单日大暴雨量的贡献图
    附录七 暴雨洪涝和弦图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1.3 旱灾的发生及抗旱对策
        1.3.1 旱灾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1.3.2 我国农业旱灾发生的原因
        1.3.3 防旱抗旱措施及对策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旱灾的发生情况
        1.4.1 国外旱灾发生
        1.4.2 我国旱灾发生特点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技术路线
    2.2 数据来源
    2.3 指标测定
    2.4 计算方法
第三章 我国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东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2.1 黑龙江
        3.2.2 吉林
        3.2.3 辽宁
        3.2.4 内蒙古
    3.3 黄淮海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3.1 河北
        3.3.2 河南
        3.3.3 山东
    3.4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4.1 安徽
        3.4.2 湖北
        3.4.3 湖南
        3.4.4 江苏
        3.4.5 江西
    3.5 西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5.1 四川
    3.6 讨论
        3.6.1 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的时空变化
        3.6.2 粮食主产省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变化趋势
        3.6.3 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区域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3.1 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3.2 大豆抗旱技术研究
    4.4 黄淮海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4.1 夏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4.2 冬小麦抗旱技术研究
    4.5 西南地区
        4.5.1 水稻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2 玉米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3 小麦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6 长江中下游地区
        4.6.1 红黄壤坡耕旱地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
        4.6.2 农业化学节水制剂研制与避旱减灾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
    4.7 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未来干旱发生的趋势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干旱指标
    5.3 我国不同区域的干旱演变趋势
        5.3.1 轻旱演变趋势
        5.3.2 中旱演变趋势
        5.3.3 重旱演变趋势
        5.3.4 特旱演变趋势
        5.3.5 干旱演变趋势
    5.4 我国粮食主产区干旱特征演变
        5.4.1 东北地区
        5.4.2 黄淮海地区
        5.4.3 长江中下游地区
        5.4.4 西南地区
    5.5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生产的影响及未来抗旱对策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江西省洪涝灾害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方地区双季晚稻寒露风危害研究综述[J]. 宋忠华,高文娟,刘富来,解娜,桑友伟,黄晚华. 中国农业气象, 2022(01)
  • [2]防洪减灾理论及技术研究进展[J]. 张大伟,向立云,李娜,刘舒,姜晓明,姚秋玲. 中国防汛抗旱, 2022
  • [3]洪水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J]. 李娜,王艳艳,王静,张念强,俞茜. 中国防汛抗旱, 2022
  • [4]中国南方稻田耕作制度发展的成就、问题及战略对策[J]. 黄国勤.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 [5]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N]. 赵莲. 中国应急管理报, 2021
  • [6]江西省水稻生长季需水量及旱涝特征分析[J]. 简鸿福,韩会明,游文荪,吕辉,刘喆玥. 水电能源科学, 2021(10)
  • [7]郴州市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分析[J]. 宋楠,罗颖捷,陈伟. 湘南学院学报, 2021(05)
  • [8]近41年来江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黄垭飞,管兆勇,蔡倩,吕纯月. 气象学报, 2021(04)
  • [9]南昌市城市化进程及其对暴雨洪涝风险的影响研究[D]. 万一帆. 南昌工程学院, 2020(06)
  • [10]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D]. 杜建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江西省洪涝灾害分析与防灾减灾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