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脱模蒸养硅酸盐空心砌块(论文文献综述)
齐仕杰[1](2021)在《利用废弃混凝土和废弃粘土砖制备蒸压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基础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废弃混凝土、废弃粘土砖为主体的建筑垃圾的产出量和存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日益成为城镇固体废弃物的重要来源。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再生利用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关乎建材行业和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废弃混凝土中主要是粗骨料提供的钙质组分(CaCO3)和细骨料提供的硅质组分(SiO2),两者约占混凝土总组成的80%;废弃粘土砖中主要为低钙的粘土矿物,化学组成中SiO2约占70%。因此,从理论上讲,废弃混凝土和废弃粘土砖可作为钙质原料和硅质原料,用于制备蒸压硅酸盐材料。目前,利用建筑垃圾制备蒸压硅酸盐制品的研究多集中在蒸压砖、蒸压砌块等墙体材料方面;相关研究中,建筑垃圾仅作为硅质原料或者充当骨料。事实上,建筑垃圾中有充足的以方解石、C-S-H凝胶等形式存在的钙质资源,经过高温煅烧后可以得到CaO、参与水热合成反应,为蒸压硅酸盐材料提供钙质原料。本论文利用废弃混凝土和废弃粘土砖作为主要钙质原料和硅质原料,以破碎筛分后的废弃混凝土作为细骨料,通过水热合成制备蒸压砖,在实现建筑垃圾高效资源化利用率的同时,为绿色墙体材料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技术。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以70%废弃混凝土与30%废弃粘土砖组成的混合料为对象,以降低煅烧能耗、充分利用混合料中的有效钙质资源为目标,通过研究升温速率和反应气氛对废弃混凝土中CaCO3分解的影响,确定混合料适宜的煅烧工艺。在此基础上,以煅烧后的混合料和两种细骨料(废弃混凝土再生细骨料、天然砂细骨料)为原料制备蒸压砖,研究水固比、胶骨比、细骨料级配以及混合料钙硅比对蒸压试件抗压强度的影响,结合微观分析优选最佳配料方案;研究蒸压压力、保温时间、成型压力、保载时间以及静停时间对蒸压试件抗压强度的影响,结合微观分析优选适宜的制备工艺;进一步,对优选组蒸压试件的孔结构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1)升温速率加快,废弃混凝土-废弃粘土砖混合料中CaCO3分解温度提高。升温速率对煅烧产物中CaO含量和活性的影响与煅烧温度有关;760℃煅烧时,CaO含量和活性随着升温速率加快而减小,煅烧温度提高,升温速率的影响减弱。水蒸气气氛可以促进CaCO3分解;加水量增加,CaO含量和活性总体提高。本论文试验条件下废弃混凝土-废弃粘土砖混合料的最佳煅烧工艺为:煅烧温度760℃、升温速率13℃/min、每100g混合料+0.3L蒸馏水。(2)水固比和胶骨比对试件成型和蒸压试件强度均有显着影响,且两者之间存在匹配关系;掺再生细骨料组蒸压试件宜采用高水固比搭配高胶骨比。再生细骨料和天然砂的最佳级配相似;大粒级骨料含量相对较少、中小粒级骨料含量适中,有利于提高蒸压试件强度。不同蒸压制度下,钙硅比对蒸压试件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不同。本论文试验条件下蒸压砖的最佳配料方案为:再生细骨料组(水固比0.15、胶骨比6/4、钙硅比0.7),天然砂组(水固比0.15、胶骨比5/5、钙硅比0.9)。(3)蒸压压力、成型压力和静停时间对蒸压试件抗压强度影响显着,而保温时间的影响无明显规律,保载时间的影响可以忽略。随着蒸压压力增大,掺再生细骨料组蒸压试件强度总体显着提高;掺天然砂组蒸压试件强度先显着提高,而后强度增幅降低、钙硅比0.7和0.9组甚至出现强度降低。在较高钙硅比条件下,掺再生细骨料组蒸压试件强度随着保温时间延长总体呈提高趋势。随着成型压力提高,蒸压试件强度以25MPa为拐点先显着提高而后略有降低。随着静停时间延长,蒸压试件强度先提高后降低。本论文试验条件下确定的蒸压砖最佳制备工艺为:蒸压压力1.0MPa,保温时间8h,成型压力25MPa,掺再生细骨料组静停时间1h、掺天然砂组静停时间4h。(4)蒸压试件水热产物主要为CSH(B)和托贝莫来石;在较低蒸压压力下,水热产物以CSH(B)相为主;在最佳钙硅比、蒸压压力≥1.0MPa、保温8h条件下,可生成少量针状硬硅钙石相。(5)本论文试验条件下,采用最佳原料配比和制备工艺,掺再生细骨料组和掺天然砂组蒸压试件的最大抗压强度分别为44.93MPa和51.1MPa,孔隙率分别为37.15%和30.5%。
肖长根,石海信,王荣健,梁金禄[2](2021)在《免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免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是一种利用节能工艺制备的绿色多孔建筑材料。分析了免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加气原理与特性、制备工艺及应用范围;针对免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存在的强度偏低及易收缩开裂等问题,提出了未来应开展加气机理,原材料-制备-环境协调性以及技术标准等三个方向的研究。研究结果可为免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制备及其在建筑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思路。
张珍杰,王东明,王可,邹定华[3](2021)在《自密实陶粒泡沫混凝土墙板生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获得合适的陶粒泡沫混凝土墙板生产工艺参数,进行了自密实陶粒泡沫混凝土墙板工厂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的坍落扩展度是生产中的关键参数,当其达到SF1级自密实混凝土性能要求时,所生产墙板的完整性好,但是表面缺陷较多;而达到SF2级自密实混凝土性能要求时,所生产墙板的质量好,表面缺陷少;混凝土的工作性越好,累计破泡率越小。
李璐[4](2020)在《梯度功能污泥陶粒混凝土砌块的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国内外已开发与广泛应用多种陶粒混凝土砌块、空心砌块以及有机泡沫夹芯混凝土空心砌块等。然而,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强度较低,与有机泡沫形成夹芯结构时,其生产工艺较复杂,且成本较高。在生产陶粒时,若在原材料中掺加污泥,则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也有利于降低陶粒生产成本。本研究采用某地区两种粉煤灰(高钙粉煤灰FA-S和低钙粉煤灰FA-H)、粘土和印染污泥作为原材料,研究了适当掺加印染污泥烧制轻质陶粒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原材料配比设计与工艺优化,研制开发陶粒-EPS泡沫复合混凝土梯度功能砌块,研究了其相关技术性能,结果表明:(1)印染污泥中主要化学成分为Fe2O3和CaO,其晶相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和石英,几乎无含铁的晶相成分存在。配料计算结果表明,采用FA-S和FA-H分别与废玻璃粉或粘土或印染污泥进行复合时,均无法配制得到满足Riley相图中烧制陶粒的合理化学组成范围的陶粒混合料,其中掺加印染污泥时,将导致混合料熔剂组分含量明显增加。(2)与采用FA-S时相比,采用FA-H和印染污泥为主要原材料时,其陶粒生料成球时需水量较低,而烧结温度较高。两者在持续升温条件下均无法烧制得到具有良好烧胀性能的轻质陶粒,但采用FA-H和印染污泥为主要原材料制备的生料球,在将高温炉预先加热至烧结温度后加入生料球,再重新升温至预定温度时,可烧制得到体积密度低于1.0g/cm3的轻质陶粒,烧胀温度为1245~1270℃之间。(3)通过振动可实现流动性较好的陶粒混凝土拌合物沿高度方向上的组分梯度分布,可制备得到组分梯度分布的陶粒混凝土砌块,但较高流动性不利于成型的陶粒混凝土砌块即时脱模,对工业生产不利,且其导热系数较高;而采用层状复合梯度功能原理,并通过在混凝土拌合物中掺加聚苯颗粒,制备得到层状复合梯度功能聚苯颗粒复合陶粒混凝土砌块,其表层为彩色砂浆饰面层,底层为聚苯颗粒-陶粒混凝土保温层,可实现保温-装饰一体化。(4)全部采用陶粒和聚苯颗粒制备聚苯颗粒复合陶粒混凝土砌块时,加压成型后聚苯颗粒变形恢复导致其成型性能很差,通过陶粒-陶砂-聚苯颗粒复合可制备成型性能较好的层状复合梯度功能陶粒混凝土砌块,掺加适量胶粉和纤维素可进一步提高成型性能。中试生产得到的200×100×60mm砌块(砖),设计强度等级为MU10.0时,参照烧结多孔砖检测标准进行检测,其强度平均值和标准值能够满足MU10.0强度等级要求。(5)采用中试生产得到的200×100×60mm砌块(砖)砌筑的60厚和120厚砌体,测得的传热系数换算为240厚砌体时,其传热系数分别为0.823 W/m2·K和1.02W/m2·K,满足国家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传热系数K<1.5、节能50%的标准要求。
于一鸣[5](2020)在《不同蒸养制度下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混凝土的制作过程中,要严格要求混凝土的每项工艺,尤其是混凝土的养护,包括养护时间和条件。在人们日趋增长的混凝土需求条件下,研究一种新的养护方法改善传统养护的不足,即能提高生产效率,也能提高混凝土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蒸养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的工程背景,针对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研究其在蒸养和标养条件的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及抗氯离子渗透性;对比不同水泥品种的混凝土,考察其蒸养抗压强度,来选定一种适合蒸养的水泥;为了探讨不同蒸养参数对蒸养混凝土的强度影响,主要研究蒸养制度的控制参数,即静停时间、升温速率、恒温时间及恒温温度,其与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和抗渗性能之间的联系,建立适合预制混凝土构件工厂生产的蒸汽养护制度;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压汞试验,探讨了蒸养混凝土的水化进程和微观形貌。结果发现,掺入“X”水泥的蒸养混凝土,自脱模期开始,抗压强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体现出良好的蒸养适应性。蒸汽养护可以提高水泥熟料的水化速率,所以蒸汽养护能够有效提高混凝土脱模强度。标准养护过程是在高湿度条件下进行的,因此这种养护条件有助于增强混凝土后期强度和耐久性。复掺粉煤灰和偏高岭土后,体现出良好的蒸养适应性。硅灰受蒸养的影响较少,掺入硅灰后,混凝土的各龄期力学性能均为最佳。掺加矿物掺合料能弥补蒸养工艺对混凝土带来的热损伤影响,显着改善了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经过蒸汽养护后,混凝土内部结构变得更加粗糙,孔隙率增加;掺加偏高岭土后,能够有效减少由蒸汽养护产生的微裂纹和孔隙,优化混凝土的孔径分布,对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有积极效果。对于蒸养参数来说,静停期应控制在2~4h;为了减少对混凝土后期性能的影响,升温速度一般应控制在20℃/h以内;恒温时间宜为2~4h,温度选取在60~70℃。
师一博[6](2020)在《水泥基及磷石膏基泡沫材料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建设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国房屋建筑材料中将近70%是墙体材料,而传统墙材的“秦砖汉瓦”模式由于其高耗能、污染环境、浪费土地等缺点,已然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积极开发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在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水泥基及磷石膏基泡沫材料是一种在水泥或磷石膏浆体中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发泡,凝结硬化而成的轻质多孔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多孔结构,赋予了该材料轻质、保温、隔热、隔音、防火、抗震等特色。将水泥基及磷石膏基泡沫材料应用于墙体材料,可以明显改善建筑功能,提高居住舒适度,节能减排,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是一种替代传统墙材的理想材料。本文以制备干密度700级泡沫材料为研究目标,较为系统的研究了水泥基及磷石膏基泡沫材料从实验室制备到模拟工业化制备的共性和差异性,主要获得如下结论:(1)通过改变发泡剂种类、水灰比及泡沫掺量对水泥基泡沫材料的成型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选用植物蛋白发泡剂,控制水泥净浆流动度170±5 mm,泡沫掺量在6.0%附近时,制备的水泥基泡沫材料成型性良好。测得其干密度724kg/m3,初凝时间12.0 h,终凝时间15.5 h,3 d抗压强度1.35 MPa,28 d抗压强度3.83 MPa。(2)在完整成型的基础上,选取聚羧酸减水剂、萘系减水剂及三聚氰胺减水剂单掺及复掺改性水泥基泡沫材料。结果表明,复掺最优组的改性效果要好于单掺最优组,但是提升幅度不大。最终选择0.4%的聚羧酸减水剂单掺制备水泥基泡沫材料,初凝时间14.0 h,终凝时间16.0 h,3 d抗压强度2.15 MPa,28 d抗压强度6.37 MPa。(3)在完整成型的基础上,选取碳酸钠、硫酸铝及三乙醇胺作为增强剂改性水泥基泡沫材料,结果表明,增强剂的最佳配合比为碳酸钠掺量0.4%,硫酸铝掺量1.0%,三乙醇胺掺量0.14%,制备的水泥基泡沫材料初凝时间6.0 h,终凝时间11.0 h,3 d抗压强度1.85 MPa,28 d抗压强度5.65 MPa。(4)以P.O 42.5水泥为主体原料制备水泥基泡沫材料时,最佳改性方案为水灰比0.4,泡沫掺量6.0%,聚羧酸减水剂掺量0.4%,碳酸钠掺量0.4%,硫酸铝掺量1.0%,三乙醇胺掺量0.14%。经测试,制备的水泥基泡沫材料干密度711 kg/m3,初凝时间7.0 h,终凝时间8.5 h,3 d抗压强度2.63 MPa,28 d抗压强度7.52 MPa,其性能符合行标JG/T 266-2011中FC A07-C7.5的规定。(5)对水泥基泡沫材料现浇填充墙进行中试研究,结果表明,搅拌时间太长及泡浆比失调会导致浇注体塌陷。通过控制水泥浆体的搅拌时间在10~15 min,降低发泡速率至原发泡流率1/4,增大胶凝材料用量至原来的2倍以上,垫高搅拌桶至其高度与混泡器持平等相关措施,有效避免了浇注体的塌陷。(6)当磷石膏基建筑石膏比表面积300 m2/g,α型半水石膏掺量7.0%,PP纤维掺量1.0%,三聚氰胺减水剂掺量0.3%时,制备的磷石膏基建筑石膏初凝时间10′30″,终凝时间19′30″,2 h抗折强度3.52 MPa,2 h抗压强度8.41 MPa,其性能达到国标GB/T 9776-2008《建筑石膏》中的最高3.0标准。(7)选取水泥和防水砂浆对磷石膏基泡沫材料进行改性,结果表明,水泥掺量15%(外掺)时,改性效果最好,相对空白组,绝干抗折强度增加55.9%,绝干抗压强度提升16.9%,吸水率下降25.4%,软化系数提升110%。防水砂浆涂抹厚度宜大于3 mm,但是会使磷石膏基泡沫材料的干密度不符合设计要求。(8)以磷石膏基建筑石膏为主体原料制备磷石膏基泡沫材料时,最佳改性方案为水灰比0.43,泡沫掺量4%,磷石膏基建筑石膏比表面积300 m2/g,α型半水石膏掺量7.0%,PP纤维掺量1.0%,三聚氰胺减水剂掺量0.3%,水泥掺量15%。经测试,制备的磷石膏基泡沫材料干密度730 kg/m3,所需水灰比0.43,初凝时间25 min,终凝时间43 min,绝干抗压强度5.44 MPa,吸水率36%,其性能符合行标JG/T 266-2011中FC A07-C5.0-W40的规定。
宋中南[7](2020)在《基于绿色建筑宜居性的新型建材研发与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遵循“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根本理念,在概括总结当代建筑三个基本特征,深刻分析绿色建筑发展中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与建筑功能和居住环境宜居性密切相关的新型建材与应用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研发;提出了具有企业特色的绿色建筑宜居性提升解决方案,并在中国建筑技术中心林河三期重要工程中进行了综合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经济和环境效益,达成了既定的技术创新目标。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论文深入研究了轻质微孔混凝土制备及其墙材制品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了装饰、保温与结构一体化微孔混凝土复合外墙大板。其中对微孔混凝土水化硬化过程中托贝莫来石形成条件的阐明属业内首次,多功能复合外墙大板工业化生产及其成功应用为业内首例,为绿色建筑的宜居性围护结构提供了范例。(2)试验研究了透水混凝土、植生混凝土的制备与铺装技术以及试验方法,研发了适合各类工程条件下的多孔混凝土铺装技术。实施的透水性铺装达到高透水率、高强和高耐久性的技术要求,在环境降噪,热岛效应消减,水资源保护和提升环境的宜居性方面效果显着。(3)针对绿色建筑对高效节能屋面的要求,论文深入研究了白色太阳热反射隔热降温涂料和玻璃基透明隔热涂料的制备方法与性能,将反射降温、辐射制冷、相变吸热和真空隔热四种机理集成为一体,并揭示透明隔热涂料在近红外范围内高吸收和在远红外区域低发射的隔热机理。开发成功了生态环保型高效降温隔热涂料,对降低室内冬季取暖和夏季制冷的能耗有显着效果。(4)论文不仅对光触媒涂料的空气净化机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探索了C掺杂锐钛型TiO2提高了TiO2触媒剂的光催化活性的新途径,而且在此基础上开发成功了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该涂料对甲醛的去除率可达95%,对NO的去除率可达93%,对细菌的杀灭率可达98%,可显着改善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5)通过系统研发和各项成果集成,形成了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屋面和墙面热工、空气净化和生态铺装技术为一体的宜居性提升一揽子解决方案,并成功应用于多项重点工程,表明论文的研究成果适合我国国情,具有较为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陈荣淋[8](2020)在《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工程建设中产生的废土数量成几何级速度增长,目前工程废土处理方式仍以填埋为主资源化利用为辅,导致大量土地被占用,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利用是以工程废土作为主要基材,通过合理的材料改性和构造设计优化,并结合现代化制造工艺生产新型节能墙材的创新技术手段,可为工程废土的再利用和建筑物降耗节能提供参考。对响应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留住青山绿水”的号召,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工程废土的矿物及化学成分、颗粒分布、可塑性、酸碱度及有机质含量等特性对制砖技术的选定和产品的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在考虑节能环保和工艺成本的前提下,分析确定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以中性或弱碱性工程废土为原材料、水泥为改性固化剂,采用非烧结的半干法液压砖机静压压制成型工艺。(2)工程废土改性单因素试验研究表明,成型压力、混合料含水率、水泥和细石掺量均对其抗压强度和表观密度产生较大影响。在考虑材料性能和成本控制的前提下,成型压力、混合料含水率、水泥和细石掺量等影响因素都存在最优取值范围。本文所用工程废土改性方案中各影响因素的最优取值范围分别为成型压力15MPa~25MPa、混合料含水率10.5%~12.5%、水泥掺量8%~12%、细石掺量3%~6%。(3)基于响应面法进行工程废土改性优化研究,结果显示成型压力、混合料含水率、水泥和细石掺量对表观密度、抗压强度、导热系数、软化系数等指标的影响显着程度均不相同,且存在交互作用。结合试验数据构建的改性工程废土指标回归模型适用于改性方案的优化和指标响应值预测,预测误差为6.07%。(4)通过单砖轴压数值仿真试验和稳态传热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不同构造设计方案在抗压强度、强重比、Mises应力分布、损伤破坏形态、单砖当量热阻、单砖当量导热系数、墙体传热系数、热阻重量比、热流路径及热流密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和优劣。综合考虑力学性能、热工性能及模具成本等因素,确定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的最优砖型构造设计。(5)对材料改性和构造设计优化后的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进行试制和技术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外观质量良好,且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能够达到技术规范要求:尺寸大小偏差不大于1mm,表观密度为1192.4kg/m3,抗压强度为5.94MPa,抗压强度变异系数为0.02,吸水率为7.92%,相对含水率为24.2%,碳化系数和软化系数分别为0.87和0.86,墙体传热系数为1.473W/(m2?K),放射性核素限量内照射指数和外照射指数分别为0.3和0.5。(6)通过生产工艺流程、工厂规划布局、设备选用、产品质量控制方法及标准等方面研究,确保新生生土基保温空心砖批量产品的质量。针对砌筑或抹灰砂浆稠度及砌筑工法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提出施工质量控制技术要点,为市场推广应用提供借鉴。综上,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和推广应用价值。
路珏[9](2020)在《基于SiO2的水泥基多孔材料制备及性能》文中认为水泥基多孔材料因工艺简单、成本低、安全防火等优点在用作建筑保温隔热材料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但现有工艺大多通过引入气孔结构的方式来制备水泥基多孔材料,虽赋予了材料一定的保温隔热功能,但也导致材料力学性能大幅度弱化,阻碍了其在建筑保温隔热领域的发展与应用。基于此,本论文提出以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的硅溶胶和气凝胶浆料为成孔剂,在水泥基材料内部构筑纳米多孔结构,设计制备水泥基多孔材料,同时开展材料孔结构及基本性能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硅溶胶可在水泥浆体中可形成二氧化硅三维网络结构,并通过与水化产物发生相互作用强化,干燥后可在硬化水泥基材料内部大量构筑微、纳米孔结构,制得水泥基多孔材料;以硅溶胶为成孔剂,可制备累积孔容为0.124 cc/g1.440 cc/g、孔隙率为24.5%75.6%、平均孔径为22.6 nm36.2 nm、的水泥基多孔材料;以气凝胶浆料为成孔剂向水泥基材料中引入微、纳米孔结构制备的水泥基多孔材料累积孔容为0.337 cc/g2.010 cc/g、孔隙率为42.8%77.6%、平均孔径为47.5 nm189.4 nm,而基于改性气凝胶浆料制备的水泥基多孔材料孔径分布相对集中、累积孔容为0.304 cc/g1.738 cc/g、孔隙率为24.5%75.6%、平均孔径为43.8 nm170.9 nm。以硅溶胶为成孔剂制备的新拌水泥基多孔材料为假塑性流体、流动度为65 mm,随着成孔剂掺量增加,新拌多孔材料屈服应力从50.9 Pa下降至2.5 Pa,新拌流变性能改善。增加成孔剂掺量,水泥基多孔材料干密度从1741 kg/m3下降至488 kg/m3,28天抗压强度和导热系数分别从51.0 MP降低至0.5 MPa及0.552 W/(m·K)降低至0.081W/(m·K);以气凝胶浆料作为成孔剂时,成孔剂增加使新拌水泥基多孔材料流动度从90.5 mm下降至69.6 mm、新拌浆体屈服应力从28.0 Pa下降至18.1 Pa,获得的水泥基多孔材料干密度为355 kg/m31251 kg/m3,28天抗压强度为0.9 MPa24.1 MPa、导热系数为0.066 W/(m·K)0.353 W/(m·K);以改性气凝胶浆料为成孔剂制备的水泥基多孔材料流动度为72.0 mm100.5 mm、新拌浆体屈服应力为4.9 Pa17.2 Pa,而干密度为390 kg/m31280 kg/m3,28天抗压强度、导热系数分别为1.0 MPa33.2 MPa和0.067 W/(m·K)0.337 W/(m·K);因大量微、纳孔结构的形成,基于硅溶胶及气凝胶制备的水泥基多孔材料抗压强度不低于、导热系数低于相同条件下的普通水泥基多孔材料的抗压强度和导热系数,表现出良好的力学性能与更好的保温隔热性能,缓解了水泥基多孔材料良好力学性能与高效保温隔热间的矛盾。
吴晓丹[10](2020)在《煤矸石多孔轻质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矸石是我国现有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煤矸石含有的硫化铁等物质被氧化后积累的热量,导致煤矸石中残煤、碳质泥岩等可燃物自燃。自燃后的煤矸石中硅、铝等元素含量高达90%,其矿物组成与火山灰质材料相似,具有一定潜在的活性。自燃煤矸石已经被用于生产建材产品,实现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缓解了自燃煤矸石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本文利用铁岭产自燃煤矸石,研究制备轻质多孔的材料,实现自燃煤矸石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处理,对本地区的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及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先对自燃煤矸石进行破碎,利用球磨机粉磨15min、30min和45min,通过Zeta电位和激光粒度分析煤矸石的粒径及颗粒分布,确定粉磨30min的自燃煤矸石为粒径最佳;再利用粉磨30min的自燃煤矸石粉,研究煤矸石掺量对水泥的强度、活性指数、水化反应放热量及水化产物,确定煤矸石作为活性混合材的最佳掺量30%。利用水玻璃和Na OH做激发剂,研究自燃煤矸石在碱激发条件下的强度发展规律,确定水玻璃模数在1.0,胶凝材料强度达到45.12MPa,可用来制备泡沫混凝土。实验结果可知:随着煤矸石掺量增大,水化程度降低,胶砂强度下降。通过活性指数计算可知,煤矸石掺量为30%时,活性指数是0.79,当煤矸石掺量达到50%时,活性指数为0.56。通过调整基体材料的原料比例、泡沫的引入量、发泡剂的种类及掺量、养护工艺等,研究轻质多孔材料的制备工艺及性能,探索轻质多孔材料孔隙参数的测试方法的可靠性。通过自燃煤矸石泡沫混凝土研究可知:煤矸石掺量30%时,水胶比0.6,引泡倍数0.5倍,强度达到3.18MPa,干表观密度830kg/m3,钢渣和粉煤灰的掺入泡沫混凝土的干表观密度增加,抗压强度提高到3.45MPa。在自燃煤矸石加气混凝土研究中发现:在相同工艺制度下,铝粉、2Na2CO3·3H2O2+KMn O4或2Na2CO3·3H2O2+Fe SO4三种固体发泡剂中,铝粉做发泡剂时制备的加气混凝土,各向孔结构的均匀一致,密度等级610kg/m3时,抗压强度达到3.03MPa,孔隙率63.95%,平均孔径0.334mm;2Na2CO3·3H2O2做发泡剂时,掺量为3%~7%的加气混凝土混凝土密度等级范围470kg/m3~1270kg/m3。通过采用DS-1610扫描仪结合MATLAB软件分析,与Rapidair-475测试结果比较分:两种方法均可精确的获得孔隙率、孔面积分布、孔径等孔信息的计量和表征,但是Rapidair-475测试方法更快捷,获得孔参数信息准确。
二、脱模蒸养硅酸盐空心砌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脱模蒸养硅酸盐空心砌块(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废弃混凝土和废弃粘土砖制备蒸压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现状 |
1.2.1 废弃混凝土的资源化利用 |
1.2.2 废弃粘土砖的资源化利用 |
1.2.3 废弃混凝土与废弃粘土砖的协同综合利用 |
1.2.4 建筑垃圾的活化技术 |
1.3 建筑垃圾在蒸压硅酸盐材料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
2 试验原料、仪器和方法 |
2.1 试验原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废弃混凝土-废弃粘土砖混合料的煅烧 |
2.2.2 蒸压砖的制备 |
2.3 测试方法及试验设备 |
2.3.1 测试方法 |
2.3.2 试验设备 |
3 废弃混凝土-废弃粘土砖混合料煅烧工艺的研究 |
3.1 概述 |
3.2 升温速率对混合料中CaCO_3分解的影响 |
3.2.1 混合料的热重分析 |
3.2.2 升温速率对CaO含量的影响 |
3.2.3 升温速率对CaO活性的影响 |
3.3 反应气氛对混合料中CaCO_3分解的影响 |
3.3.1 反应气氛对CaO含量的影响 |
3.3.2 反应气氛对CaO活性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原料配比对蒸压砖抗压强度的影响 |
4.1 概述 |
4.2 水固比和胶骨比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4.3 细骨料级配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4.4 钙硅比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4.4.1 钙硅比对掺再生细骨料组蒸压试件抗压强度的影响 |
4.4.2 钙硅比对掺天然砂组蒸压试件抗压强度的影响 |
4.5 最佳原料配比下蒸压试件的孔结构 |
4.6 本章小结 |
5 制备工艺对蒸压砖抗压强度的影响 |
5.1 概述 |
5.2 蒸压制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5.2.1 蒸压制度对掺再生细骨料组蒸压试件抗压强度的影响 |
5.2.2 蒸压制度对掺天然砂组蒸压试件抗压强度的影响 |
5.3 成型压力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5.4 保载时间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5.5 静停时间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5.6 最佳原料配比与制备工艺下蒸压试件的孔结构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免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加气原理与砌块特性 |
1.1 化学加气原理 |
1.2 物理加气原理 |
1.3 砌块特性 |
2 免蒸压ACB研究现状 |
2.1 原料拓选与配比优化 |
2.2 制备工艺改进 |
2.3 养护方式改进 |
3 应用领域 |
3.1 预制成品 |
3.2 加气混凝土轻质墙板 |
3.3 加气混凝土软质垫层 |
3.4 现浇加气混凝土 |
4 结语 |
(3)自密实陶粒泡沫混凝土墙板生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生产过程 |
2 浆体扩展度对填充性能的影响 |
3 生产过程中的破泡及其对板性能的影响 |
4 结论 |
(4)梯度功能污泥陶粒混凝土砌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围护结构体系节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陶粒混凝土砌块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烧制陶粒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利用污泥烧制陶粒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印染污泥烧制陶粒研究 |
2.1 原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1 原材料 |
2.1.2 成球工艺 |
2.2 基于Riley相图的陶粒配方设计 |
2.2.1 粉煤灰与玻璃粉复合 |
2.2.2 粉煤灰与粘土复合 |
2.2.3 粉煤灰与原状印染污泥复合 |
2.2.4 粘土与原状印染污泥复合 |
2.3 合理范围外混合料烧制陶粒可行性研究 |
2.3.1 掺原状污泥的粉煤灰(FA-S)陶粒配比及烧成 |
2.3.2 掺原状污泥的粉煤灰(FA-H)陶粒配比及烧成 |
2.3.3 掺烘干污泥的粉煤灰(FA-H)陶粒配比及烧成 |
2.3.4 烧结工艺对掺烘干污泥粉煤灰(FA-H)陶粒烧胀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梯度功能陶粒混凝土砌块研究 |
3.1 组分梯度分布的梯度功能陶粒混凝土砌块研究 |
3.1.1 组分梯度分布设计原理 |
3.1.2 原材料 |
3.1.3 试验方法 |
3.1.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 层状复合梯度功能陶粒混凝土砌块研究 |
3.2.1 层状复合梯度功能设计原理 |
3.2.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3.2.3 聚苯颗粒-陶粒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
3.2.4 表层装饰陶砂砂浆配合比优化研究 |
3.3 层状复合梯度功能聚苯颗粒-普通陶粒混凝土砌块研究 |
3.3.1 原材料与实验方法 |
3.3.2 聚苯颗粒-普通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优化 |
3.3.3 层状复合梯度功能陶粒混凝土砌块块型设计 |
3.3.4 砌块(砖)的中试生产与性能测试 |
3.3.5 砌体热工性能测试 |
3.3.6 砌体原位力学性能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4.1 全文总结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不同蒸养制度下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混凝土的蒸汽养护在国内外应用及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原材料性能分析及试验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粉煤灰 |
2.1.3 矿渣 |
2.1.4 硅灰 |
2.1.5 偏高岭土 |
2.1.6 骨料 |
2.1.7 拌合水 |
2.1.8 减水剂 |
2.2 试验配合比 |
2.3 养护制度 |
2.4 试验测试方法 |
2.4.1 力学性能测试 |
2.4.2 抗氯离子渗透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蒸汽养护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
3.1 矿物掺合料对蒸养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 水泥品种对蒸养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 蒸养参数对蒸养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1 静停时间 |
3.3.2 升温速度 |
3.3.3 恒温时间 |
3.3.4 恒温温度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蒸汽养护混凝土的抗渗性研究 |
4.1 氯离子渗透对混凝土耐久性影响 |
4.2 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影响 |
4.3 蒸养制度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影响 |
4.3.1 静停时间 |
4.3.2 升温速度 |
4.3.3 恒温时间 |
4.3.4 恒温温度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蒸汽养护混凝土的微观性能研究 |
5.1 蒸养混凝土的XRD产物分析 |
5.1.1 XRD试验仪器及方法 |
5.1.2 XRD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 蒸养混凝土的SEM试验 |
5.2.1 SEM试验仪器及方法 |
5.2.2 SEM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蒸养混凝土的孔结构分析 |
5.3.1 压汞法介绍 |
5.3.2 孔结构试验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水泥基及磷石膏基泡沫材料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泡沫建筑材料概述 |
1.1.1 泡沫建筑材料的发展历程 |
1.1.2 泡沫建筑材料的特点 |
1.1.3 泡沫建筑材料的应用现状 |
1.2 泡沫建筑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1 水泥基泡沫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2 磷石膏基泡沫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试验主要原料、方法及内容 |
2.1 试验主要原料、试剂及仪器 |
2.1.1 试验主要原料 |
2.1.2 试验主要试剂 |
2.1.3 试验主要设备及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泡沫材料的制备方法 |
2.2.2 泡沫材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
2.2.3 泡沫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 |
2.3 试验内容 |
第三章 水泥基泡沫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 |
3.1 水泥基泡沫材料成型性能研究 |
3.1.1 发泡剂种类对水泥基泡沫材料成型性能的影响 |
3.1.2 水灰比对水泥基泡沫材料成型性能的影响 |
3.1.3 泡沫掺量对水泥基泡沫材料成型性能的影响 |
3.1.4 优化试验结果 |
3.2 减水剂对水泥基泡沫材料性能的影响 |
3.2.1 不同减水剂单掺对水泥基泡沫材料性能影响 |
3.2.2 减水剂复掺对水泥基泡沫材料性能影响 |
3.3 增强剂对水泥基泡沫材料性能的影响 |
3.3.1 增强剂单掺对水泥基泡沫材料性能影响 |
3.3.2 增强剂复掺对水泥基泡沫材料性能的影响 |
3.4 外加剂复合掺加对水泥基泡沫材料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泥基泡沫材料现浇填充墙的中试研究 |
4.1 水泥基泡沫材料现浇填充墙中试研究 |
4.1.1 水泥基泡沫材料现浇填充墙稳定性研究 |
4.1.2 水泥基泡沫材料现浇填充墙性能测试结果 |
4.2 水泥基现浇泡沫填充墙的施工建议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磷石膏基泡沫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 |
5.1 磷石膏基建筑石膏的改性工艺研究 |
5.1.1 磷石膏基建筑石膏的制备 |
5.1.2 比表面积对磷石膏基建筑石膏的改性 |
5.1.3 α型半水石膏掺量对磷石膏基建筑石膏的改性 |
5.1.4 PP纤维掺量对磷石膏基建筑石膏的改性 |
5.1.5 三聚氰胺减水剂掺量对磷石膏基建筑石膏的改性 |
5.1.6 磷石膏基建筑石膏的复合改性研究 |
5.2 磷石膏基泡沫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 |
5.2.1 发泡剂对磷石膏基泡沫材料的影响 |
5.2.2 磷石膏基泡沫材料制备结果 |
5.3 磷石膏基泡沫材料的耐水改性研究 |
5.3.1 水泥掺量对磷石膏基泡沫材料性能的影响 |
5.3.2 防水砂浆对磷石膏基泡沫材料耐水性能研究 |
5.4 磷石膏基泡沫砌块制备的放大效应初探 |
5.4.1 磷石膏基泡沫砌块性能测试结果 |
5.4.2 磷石膏基泡沫砌块施工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技术经济分析 |
6.1 生产纲领 |
6.2 总投资估算 |
6.2.1 主要设备及费用估算 |
6.2.2 工程项目及费用估算 |
6.2.3 建设项目总投资费用估算 |
6.3 成本估算 |
6.3.1 固定成本估算 |
6.3.2 可变成本估算 |
6.3.3 年总成本估算 |
6.4 年效益分析 |
6.5 总体经济评估 |
6.6 综合评估结果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3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基于绿色建筑宜居性的新型建材研发与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筑宜居性与当代建筑发展的基本特征 |
1.1.2 当代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基本发展特点 |
1.1.3 绿色建材对建筑内外环境及宜居性的影响 |
1.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2.1 研究目标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2.3 技术路线 |
第2章 轻质微孔混凝土及其墙材制备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CFC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
2.2.1 胶凝材料 |
2.2.2 骨料 |
2.2.3 其他原材料 |
2.3 CFC的配合比 |
2.4 CFC水化硬化与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
2.4.1 CFC水化硬化的特点 |
2.4.2 浇筑块体的不同部位与水化硬化 |
2.4.3 矿物掺合料和细骨料的影响 |
2.4.4 CFC的物理性能 |
2.4.5 CFC的力学性能 |
2.5 微孔混凝土的热工性能试验研究 |
2.5.1 CFC导热系数与干密度 |
2.5.2 CFC孔隙率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 |
2.5.3 CFC抗压强度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 |
2.5.4 CFC蓄热系数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 |
2.6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生产技术研究 |
2.6.1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的基本构造 |
2.6.2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的基本性能 |
2.6.3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生产的工艺流程与技术要点 |
2.7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的应用示范 |
2.7.1 中建科技成都绿色建筑产业园工程 |
2.7.2 中建海峡(闽清)绿色建筑科技产业园 |
2.7.3 武汉同心花苑幼儿园工程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用水性节能降温涂料研究 |
3.1 引言 |
3.2 降温材料概述 |
3.2.1 降温材料定义、分类、降温机理及测试方法 |
3.2.2 降温材料热平衡方程 |
3.2.3 降温材料的分类 |
3.2.4 降温材料性能参数测试方法 |
3.3 白色降温涂料的研究 |
3.3.1 原材料的选择 |
3.3.2 配方及生产工艺 |
3.3.3 性能测试 |
3.3.4 结果与讨论 |
3.4 玻璃基材透明隔热涂料的研发 |
3.4.1 原材料及涂料制备工艺 |
3.4.2 性能测试 |
3.4.3 结果与讨论 |
3.5 水性节能降温涂料的应用示范 |
3.5.1 工信部综合办公业务楼屋顶涂料项目 |
3.5.2 玻璃基材透明隔热涂料工程应用实例 |
3.5.3 应用效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孔混凝土生态地坪及铺装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透水混凝土的制备及其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4.2.1 原材料的基本性能 |
4.2.2 材料的配合比 |
4.2.3 透水混凝土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
4.3 透水混凝土试验和检测方法研究 |
4.3.1 透水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的试验方法 |
4.3.2 测试设备 |
4.3.3 测试方法 |
4.3.4 强度试验 |
4.3.5 透水性试验方法 |
4.4 植生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4.1 试验用原材料及其基本性能 |
4.4.2 制备工艺 |
4.4.3 物理力学基本性能 |
4.5 透水混凝土地坪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
4.5.1 透水混凝土路面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
4.5.2 植生混凝土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研究 |
5.1 引言 |
5.2 超亲水自洁涂层的研发 |
5.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5.2.2 超亲水自清洁涂料的制备 |
5.2.3 混凝土表面超亲水自清洁涂料的性能 |
5.2.4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产品性能检测 |
5.3 光催化气体降解检测系统技术研究 |
5.4 C掺杂TIO2的研制 |
5.4.1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
5.4.2 制备工艺 |
5.4.3 物相分析 |
5.4.4 物质化学环境分析 |
5.4.5 可见光响应测试 |
5.5 负载型光触媒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5.5.1 TiO_2溶胶及粉体制备 |
5.5.2 混晶TiO_2粉体的制备 |
5.5.3 基于TiO_2溶胶的光触媒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5.5.4 光催化性能检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
5.6 基于TIO2粉体的光触媒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5.6.1 TiO_2-磷灰石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检测 |
5.6.2 有机硅粘合剂-TiO_2分散液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5.7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制备及中试研究 |
5.7.1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
5.7.2 涂料制备工艺 |
5.7.3 检测方法 |
5.7.4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性能 |
5.8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的应用示范 |
5.8.1 北京西四南大街会议中心 |
5.8.2 北京橡树湾二期某住宅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节能环保型材料在工程中的集成应用 |
6.1 引言 |
6.2 应用项目简介 |
6.2.1 工程概况 |
6.2.2 工程建设目标及主要措施 |
6.2.3 工程难点 |
6.3 新材料及技术的集成应用 |
6.3.1 微孔混凝土墙材的应用 |
6.3.2 透水混凝土和植生混凝土铺装技术 |
6.3.3 热反射和隔热涂料 |
6.3.4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 |
6.3.5 立体绿化技术 |
6.3.6 建筑遮阳技术 |
6.3.7 光电技术 |
6.4 实施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程废土资源化利用进展 |
1.2.2 生土基材料改性及应用研究现状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工程废土特性与资源化制砖技术关键要素研究 |
2.1 引言 |
2.2 工程废土基本性质 |
2.2.1 矿物及化学成分 |
2.2.2 颗粒分布 |
2.2.3 可塑性 |
2.2.4 酸碱度 |
2.2.5 有机质含量 |
2.3 资源化制砖技术关键要素确定 |
2.3.1 生产方式 |
2.3.2 改性固化剂 |
2.3.3 成型工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程废土改性单因素影响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3.2.1 原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3 制样设备与制样步骤 |
3.3.1 制样设备自制 |
3.3.2 制样步骤 |
3.4 基于抗压强度和表观密度指标的单因素改性试验研究 |
3.4.1 成型压力的影响试验研究 |
3.4.2 混合料含水率的影响试验研究 |
3.4.3 水泥掺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
3.4.4 细石掺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响应面法的工程废土改性优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响应面法简介 |
4.2.1 基本原理 |
4.2.2 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 |
4.2.3 响应面回归模型检验 |
4.3 试验方案与试验结果 |
4.3.1 控制因素及水平 |
4.3.2 试验安排与试验方法 |
4.3.3 试验结果 |
4.4 工程废土改性指标回归模型研究 |
4.4.1 表观密度指标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
4.4.2 抗压强度指标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
4.4.3 导热系数指标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
4.4.4 软化系数指标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
4.4.5 工程废土改性指标回归模型修正及适用性检验 |
4.5 基于修正回归模型的方案最优化预测及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构造数值模拟优化研究 |
5.1 引言 |
5.2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构造概念设计 |
5.2.1 构造要求及设计原则 |
5.2.2 砖型构造概念设计方案 |
5.3 单向轴压下单砖受力数值仿真试验研究 |
5.3.1 材料参数及数值试验方案 |
5.3.2 数值仿真试验建模及结果分析 |
5.4 单砖稳态热传导数值模拟研究 |
5.4.1 物理模型 |
5.4.2 空气间层热传递过程分析 |
5.4.3 数学模型及计算假定 |
5.4.4 材料热物性参数 |
5.4.5 数值建模计算及结果分析 |
5.5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的砖型构造确定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试制及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原材料及试样制备 |
6.2.1 原材料 |
6.2.2 制样设备 |
6.2.3 成型压力确定及制样 |
6.3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技术性能试验研究 |
6.3.1 试验方法 |
6.3.2 基本物理指标试验 |
6.3.3 耐久性试验 |
6.3.4 放射性核素限量试验 |
6.4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墙体热工性能试验研究 |
6.4.1 试验设备及测试方案 |
6.4.2 试验数据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的生产与施工技术研究 |
7.1 引言 |
7.2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生产技术研究 |
7.2.1 生产工艺流程设计 |
7.2.2 工厂规划布局及主要生产设备 |
7.2.3 产品质量控制 |
7.3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 |
7.3.1 砌筑及抹灰砂浆稠度试验研究 |
7.3.2 墙体薄抹灰或免抹灰砌筑工法探讨 |
7.3.3 施工质量控制技术要点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本文创新点 |
8.3 今后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A 尺寸偏差及外观质量检测数据 |
附录B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产品标准 |
(9)基于SiO2的水泥基多孔材料制备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水泥基多孔材料 |
1.2.1 水泥基多孔材料分类及制备工艺 |
1.2.2 水泥基多孔材料孔结构与性能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二氧化硅在多孔材料设计制备中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
2.1 实验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成孔剂 |
2.1.3 其他原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配合比设计 |
2.2.2 分析测试方法 |
3 基于硅溶胶的水泥基多孔材料制备及性能 |
3.1 基于硅溶胶的水泥基多孔材料设计及制备 |
3.2 基于硅溶胶的水泥基多孔材料新拌性能 |
3.3 基于硅溶胶的水泥基多孔材料孔结构 |
3.4 基于硅溶胶的水泥基多孔材料硬化性能 |
3.4.1 基于硅溶胶的水泥基多孔材料干密度 |
3.4.2 基于硅溶胶的水泥基多孔材料力学性能 |
3.4.3 基于硅溶胶的水泥基多孔材料保温隔热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气凝胶的水泥基多孔材料制备及性能 |
4.1 气凝胶浆料表面改性 |
4.2 基于气凝胶的水泥基多孔材料设计及制备 |
4.3 基于气凝胶的水泥基多孔材料新拌性能 |
4.4 基于气凝胶的水泥基多孔材料孔结构 |
4.5 基于气凝胶的水泥基多孔材料硬化性能 |
4.5.1 基于气凝胶的水泥基多孔材料干密度 |
4.5.2 基于气凝胶的水泥基多孔材料力学性能 |
4.5.3 基于气凝胶的水泥基多孔材料保温隔热性能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煤矸石多孔轻质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轻质无机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1 加气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2.2 泡沫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3 煤矸石的研究应用现状 |
1.4 孔结构测试方法的研究现状 |
1.5 存在的问题 |
1.6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2 试验原料、设备以及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原料 |
2.1.2 化学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样品制备 |
2.3.2 性能测试 |
3 自燃煤矸石的加工与活化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煤矸石的粉磨及活化性能研究 |
3.2.1 煤矸石的粉磨 |
3.2.2 自燃煤矸石的活化性能研究 |
3.3 煤矸石的活性研究 |
3.4 小结 |
4 煤矸石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概述 |
4.2 煤矸石泡沫混凝土的工作性研究 |
4.3 煤矸石+水泥+矿渣体系泡沫混凝土的研究 |
4.3.1 煤矸石+水泥+矿渣体系泡沫混凝土的研究 |
4.3.2 钢渣取代50%矿粉时煤矸石泡沫混凝土的研究 |
4.4 煤矸石+水泥+粉煤灰体系泡沫混凝土的研究 |
4.4.1 煤矸石+水泥+粉煤灰体系泡沫混凝土的研究 |
4.4.2 钢渣取代50%粉煤灰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5 泡沫混凝土水化产物分析 |
4.6 总结 |
5 煤矸石加气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5.1 概述 |
5.2 A 系列煤矸石加气混凝土研究 |
5.2.1 煤矸石加气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5.2.2 A系列煤矸石加气混凝土性能 |
5.2.3 孔结构参数与性能分析 |
5.3 B系列煤矸石加气混凝土的研究 |
5.3.1 B系列煤矸石加气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5.3.2 B系列煤矸石加气混凝土性能 |
5.3.3 孔结构参数与性能分析 |
5.4 C系列煤矸石加气混凝土的研究 |
5.4.1 C系列煤矸石加气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5.4.2 C系列煤矸石加气混凝土性能 |
5.4.3 孔结构参数与性能分析 |
5.5 加气混凝土的SEM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多孔材料孔结构测试方法的研究 |
6.1 概述 |
6.2 试验方法 |
6.2.1 气泡间距法 |
6.2.2 MATLAB法 |
6.2.3 不同采集方式及层次图像对比 |
6.2.4 孔隙率的间接测试方法 |
6.3 实验结果分析 |
6.3.1 Rapidair-475 气孔结构分析仪测试结果 |
6.3.2 扫描仪与MATLAB图像分析法测试结果 |
6.3.3 平均孔径比较及误差分析 |
6.3.4 气孔壁厚比较及误差分析 |
6.3.5 比表面积比较及误差分析 |
6.3.6 孔隙率比较及误差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脱模蒸养硅酸盐空心砌块(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废弃混凝土和废弃粘土砖制备蒸压砖[D]. 齐仕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免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肖长根,石海信,王荣健,梁金禄. 广东化工, 2021(09)
- [3]自密实陶粒泡沫混凝土墙板生产试验研究[J]. 张珍杰,王东明,王可,邹定华.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21(04)
- [4]梯度功能污泥陶粒混凝土砌块的研究[D]. 李璐.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5]不同蒸养制度下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与性能研究[D]. 于一鸣.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6]水泥基及磷石膏基泡沫材料制备工艺研究[D]. 师一博.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基于绿色建筑宜居性的新型建材研发与工程应用研究[D]. 宋中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8]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应用研究[D]. 陈荣淋. 华侨大学, 2020(01)
- [9]基于SiO2的水泥基多孔材料制备及性能[D]. 路珏.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10]煤矸石多孔轻质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吴晓丹.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