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红外辐射涂料的开发与应用

远红外辐射涂料的开发与应用

一、远红外辐射涂料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任晓辉[1](2021)在《聚合物基高发射率红外复合涂层的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高发射率红外复合涂层的制备进行了研究,用高分子粉末作黏结剂,对涂层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探索,对所制涂层的表面、断面微观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分析对比所设计配方涂层的红外反射光谱,发现涂层样片红外发射率随试样中红外粉料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但超过一定限度不再增大,复合涂层中红外粉料的最佳加入量在10%~15%(质量分数)。

孙坤,李海燕,张建英,秦颖,邱家浩,朱明绪,张世珍[2](2021)在《微胶囊在隐身涂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各种探测技术的快速发展,飞机等军事设备的安全受到了潜在威胁。为了在复杂环境下隐藏军事目标,具有隐身功能的材料或结构受到了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简述了目前红外隐身及雷达隐身的机理,回顾了现有的红外隐身涂料和雷达吸波涂料的特点及应用原理。介绍了微胶囊的作用机理以及在隐身涂料中的应用。分析表明,虽然目前微胶囊在隐身涂料中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其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导热性及分散性,必然能够在隐身涂料中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

张海宝[3](2021)在《氟树脂在特种阀门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媛媛[4](2021)在《苜蓿方捆远红外组合干燥工艺参数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为进一步响应黑龙江省提出在松嫩平原建设了世界一流的现代牧业,以响应北大荒集团九三管理局的迅速发展。秉承平等重视数量和质量的原则,生产和加工优质苜蓿是增加牛奶产量和增加经济效益所需的措施之一。每逢苜蓿的收获恰逢雨季,天气条件的变化容易发霉或腐烂,从而导致品质下降和养分流失。为了减少苜蓿的贮藏损失,使用远红外热风的组合干燥法生产成本低,干燥效率高,养分保持率高的特点。本文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苜蓿草干燥过程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确定了最佳的干燥工艺参数,为实际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针对北方苜蓿收获量大,雨季存储品质下降的问题,以银螺乳业种植的苜蓿为试验材料,利用远红外热风组合干燥试验台研究苜蓿草捆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提高东北地区苜蓿草捆品质和商品牧草经济效益。首先,使用远红外组合干燥试试台,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并以感官评分作为评估指标来探索热风温度、草捆密度、苜草捆长度、远红外加热板和草捆之间的距离对苜蓿草捆干燥特性的影响。其试验证明:草捆的长度,与远红外加热板到草捆的距离和热风温度对草捆干燥特性影响大,草捆长度越短,与红外加热板到草捆的距离越近,热风温度越高,它的干燥时间越短;草捆密度越大,干燥效率越慢。其次,结合单因素试验结果,改进中试试验台的承料机构和辐射栅格板开度,确定远红外热风循环干燥试验装置合理的结构参数。在其原干燥试验台的基础上,阐述了旋转干燥承料机构的设计及创新。旋转干燥承料机构运用四杆机构的原理,使其平面平行转动,进而达到每个草捆所受辐射面积和风速相同。再将利用改进后的中试试验台进行三因素五水平正交旋转试验方法对苜蓿小方捆进行干燥试验研究,得出最优干燥工艺参数。为解决黑龙江地区优质饲草的烘储提供技术依据。通过多因素正交旋转组合试验,以蛋白质保存率和感观评分为评价指标,利用design expert等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苜蓿草捆干燥工艺参数的最优组合:热风温度为75℃,草捆密度为150kg/m3,风速为1.7m/s,蛋白质保存量含量为21%,感观评分98.5分。在此工艺参数条件下,苜蓿草捆干燥能提高蛋白质保存率和感观评分。

姚硕,刘洪正,徐绍禹,杨荣清,孔祥清[5](2021)在《辐射制冷涂料在环网柜上的降温效果测试》文中研究指明环网柜设备发热和散热问题会影响其安全稳定运行。为探究辐射制冷涂料的性能和应用在环网柜设备上的降温效果,对辐射制冷涂料的机械性能、耐老化性能以及耐腐蚀性能进行测试,并对比分析辐射制冷涂料对平板试样和环网柜的降温效果。结果显示,涂层在马口铁基材上的附着力为1级,硬度为3 H;在酸、碱、盐溶液中浸泡168 h后涂层表面状态无变化;在日间时段,涂覆比未涂辐射制冷涂料的平板试样和环网柜最高降温分别为3.7℃、30.9℃,在"大气窗口"处的平均发射率可达96.2%。说明辐射制冷涂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耐老化性能及耐腐蚀性,在户外环境中对环网柜的降温效果显着,可为环网柜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张新凤[6](2021)在《近红外反射颜料及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红外和可见光两个波段范围是太阳光能量的主要聚集地,通过在建筑物、仓库、油罐等表面涂覆高近红外反射涂层,可以降低这些设施内部环境温度。可以实现降低能耗、提高安全性、改善工作与生活环境的目标。本文以制备具有高可见光透过性、高近红外反射的玻璃薄膜为目的。分别采用Sol-gel法与固相反应法合成了钼酸钇和硅酸锶铜颜料、制备了钼酸钇陶瓷靶材,并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了硅酸锶铜与钼酸钇薄膜,研究制备工艺对薄膜的结构和相关性能的影响。以氧化钇、氧化钕、钼酸铵、柠檬酸等为原材料,通过固相反应和sol-gel法制备了钼酸钇颜料。研究了颜料组成、制备工艺等对颜料晶粒和反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ol-gel工艺,当柠檬酸与总金属粒子摩尔比为1.0,凝胶温度为70℃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均匀透明的凝胶,前驱体在900℃煅烧获得了晶粒尺寸在50~70 rnm的钼酸钇颜料;而采用固相反应法则合成温度较高,在1450℃保温4 h时合成颜料的晶粒尺寸约为200 nm。两种工艺合成颜料的最高近红外反射率都在100%左右。当在基体中掺杂3%Nd3+时,颜料近红外反射可达104%。比较了无压和热压烧结工艺制备钼酸钇靶材的性能,采用热压烧结工艺不仅降低烧结温度,而且致密度提高,晶粒较细。在1200℃压力30 MPa热压烧结的钼酸钇陶瓷相对密度达到97.3%,强度为66 MPa,在全部近红外波段呈现大于80%的近红外反射效果。以热压烧结的钼酸钇陶瓷为靶材,采用磁控溅射以玻璃为基底制备了钼酸钇薄膜,研究了溅射工艺参数对钼酸钇薄膜形貌、结晶性及近红外反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溅射时间增长,薄膜厚度增加,其平均近红外反射率也随之增大。在25℃-2Pa-80W条件下,沉积速率为150 nm/h,溅射3.5 h时,薄膜厚度达到530nm,近红外反射率达到18%。随溅射功率增加,薄膜的近红外反射率先增大后减小。在25℃-0.5Pa-2h制备条件下,溅射功率为80 W时制备的薄膜具有最大近红外反射率,且全波段近红外反射率最高达到16.3%。随溅射气压增加,薄膜的粗糙度增加,从而使其近红外反射性能略有降低,升高溅射气压并不利于反射性能的提高。溅射温度升高,近红外反射率增加,在100W-2Pa-2h制备条件下,溅射温度由常温提高至250℃以上时,最大近红外反射率由15%提高至25%。退火处理可以促进薄膜结晶进而大幅度提升其反射性能。对25℃-2Pa-80W-3h条件下制备的非晶薄膜,800℃保温4h退火后,其反射率可由11.5%提升至17%。对钼酸钇薄膜能谱分析的结果说明,各个元素均在薄膜均匀分布。通过高分辨电镜测试发现,薄膜与基底结合紧密,晶体高度取向。采用纳米力学测试系统对300℃-100W-2Pa-8h条件下制备的1 μm厚薄膜硬度测试结果说明,薄膜的硬度为11.58 GPa。研究结果也说明,在玻璃基片上制备的钼酸钇薄膜在可见光波段内透过率在80%以上。以SiO2、CuO、SrCO3为原料,采用固相反应工艺在900℃合成了 CuSrSi4O10颜料,颗粒尺寸200~250 nm,此时近红外反射性能在700~1250 nm波段内与波长呈正相关,由45%提高到70%;在1250~2500nm波段近红外反射率在70~75%之间。在CuSrSi4O10中掺杂Eu3+可提高反射率。当Eu3+掺杂量为4%时,在700~2500 nm波段近红外反射率均提高10%,最高可达83%。采用无压烧结法制备CuSrSi4O10陶瓷,烧结温度1000℃时,可以获得相对密度为95.1%、强度为98.89 MPa的靶材试样。陶瓷的近红外反射性能与粉末颜料性质保持一致,随波长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其最佳近红外反射率为63%。以CuSrSi4O10陶瓷为靶材,以玻璃为基底,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CuSrSi4O10薄膜,研究了薄膜形貌、结晶性及近红外反射性能与溅射工艺的关系。最终证明:随磁控溅射时间的增加,薄膜厚度增加,样品平均近红外反射率先变大后变小。在30(0℃-1.5Pa-80W制备条件下,溅射时间为2h时,薄膜的平均近红外反射率为16.1%,最高达到20%。随溅射功率增加,反射率性先增大后降低。在300℃-1.5Pa-2h制备条件下,当磁控溅射功率为100W时,样品近红外反射率最大为21.6%。随溅射气压的增加,薄膜近红外反射率表现为类似的规律,先增大后减小,且样品近红外反射出现蓝移现象。300℃-80W-2h时,溅射气压2Pa时近红外反射性能最佳为22.3%。在100W-2Pa-2h制备条件下,溅射温度提升至100℃时,薄膜开始结晶,当溅射温度提升至300℃时,样品有最高的近红外反射率23%。退火处理也可以令薄膜结晶并提升其反射性能,非晶薄膜600℃退火后样品开始结晶,退火温度达1000℃时,薄膜的近红外反射率提高最大,在全近红外波段范围内有大于18%的反射率,在900 nm波长处获得最大反射率22.4%。获得的硅酸锶铜薄膜在550~700 nm之间保持大于70%的透过率。采用纳米力学测试系统对已获得薄膜进行硬度测试,计算得到CuSrSi4O10薄膜的硬度为9.26 GPa。本文研制的近红外反射薄膜在700~2500 nm波段范围内有良好的近红外反射、可见光透光和耐温性能,硬度达到10 GPa左右,可满足车辆、建筑等领域的使用要求。

颜小庆[7](2021)在《堇青石的合成及其红外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利用来源广泛且价格低廉的苏州土、烧滑石、工业氧化铝为原料固相合成堇青石粉体,探讨Mg2Al4+xSi5+yO18体系中Al2O3、Si O2的正向偏移以及烧成制度对堇青石合成率的影响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直观分析和优化,得到了高纯度堇青石的最佳合成配方,在此基础上选择Fe2O3、Li2CO3、Zn O、Ti O2四种金属化合物来探讨金属离子掺杂对堇青石粉体红外性能的影响,并优化出合成优良红外性能粉体的最佳配方,制备了高红外辐射率的堇青石粉体,以XRD、TG-DSC、SEM、EDS、IR-2双波段发射率测试仪等测试方法对样品粉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g2Al4+xSi5+yO18(x=0、0.1、0.2;y=0、0.1、0.2)体系中试验样品均以堇青石相为主要物相,1#、5#、8#样品粉料中还发现了少量的原顽火辉石和刚玉相。6#粉体物相中还存在微量的蓝晶石相。正交试验体系中,3#样品中堇青石的含量最高为96.9%,刚玉相含量为3.1%,6#样品的堇青石合成率最低仅为61%,刚玉相含量较高达到了39%。对实验合成率结果进行直观分析和优化得到优化样品的堇青石合成率可到98.2%,刚玉相含量降为1.8%。堇青石晶相在合成率较高时晶体表面较光滑,晶粒的生长呈现无序性,晶粒与晶粒间呈堆垛紧密堆积,晶体结构不规则。O、Si、Al、Mg、Ca等堇青石的化学组成元素均被检测到,只是含量不一致,由于原料配方的差异,导致Al、Si含量比不同,从而影响了堇青石在合成粉体中的含量。经IR-2双波段发射率测试仪测试,样品粉体在1~22μm法向全波段的红外发射率仅有0.77左右,在8~14μm红外性能较好,红外辐射率超过了0.97。添加剂中Fe3+置换Mg2Al4Si5O18中的Mg2+形成了有限型置换固溶体,Zn O可以替代镁铝尖晶石中的Mg2+变成锌铝尖晶石,Fe2O3和Ti O2形成了Fe2Ti O5,少量Al2O3与Ti O2合成了Al2Ti O5,极少含量的Ti O2、α-Al2O3以最初引入的形态存在晶体材料中。Li+不参与堇青石及其他物相的合成,只起到烧结助剂的作用。SEM表明,添加剂的引入丰富了样品中堇青石相表面的晶体结构,使得物相中存在更加复杂的晶体结构和元素化合价,对提高粉料的红外性能有很大帮助。外加添加剂后,粉体红外发射率在1~22μm段的红外发射率从0.77提高到了0.93,增幅为16%,在8~14μm波段的红外发射率提高到了0.98。得到了合成优良红外性能堇青石红外粉体的最优配方,即当Fe2O3、Li2CO3、Ti O2、Zn O的添加量分别为1%、0.5%、2%、1%时,堇青石粉体材料在1~22μm波段的红外发射率达到了0.947,在8~14μm波段的红外辐射率可以达到0.986。

张敏[8](2021)在《硼化锆薄膜的制备与红外辐射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隐身飞行器作为国之重器,是国家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随着未来飞行器大推重比发动机的应用以及全向化隐身技术的发展,以尾喷管为代表的飞行器后体高温隐身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对耐高温红外隐身材料的研制提出了迫切需求。硼化锆(ZrB2)作为耐高温导电陶瓷材料,综合了金属类材料与陶瓷类材料的双重优点,具有高熔点(3245℃)、高电导率(1.0×107S/m)以及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在高温红外隐身材料领域有望具有优异的应用价值与发展潜力。本文以耐高温导电陶瓷ZrB2薄膜为研究对象,针对高温红外隐身的急需,系统研究ZrB2薄膜的制备工艺以及高温红外辐射特性,结合第一性原理阐明ZrB2薄膜红外低发射率的形成机理以及调控机制,深入讨论了晶体结构、表面形貌、不同粗糙度以及不同金属复合对ZrB2基薄膜电学特性及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总结了金属元素对ZrB2薄膜红外辐射特性的调控机制,提出了金属-陶瓷复合薄膜兼具可见光低可探测性、耐温性能以及红外低发射率性能的优势。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Drude-Lorentz色散模型与ZrB2的第一性原理计算,阐明了具有类金属特性的ZrB2导电陶瓷红外低发射率的物理机理与调控机制。ZrB2材料具有类石墨烯层状结构,同时具有金属键、离子键以及轨道杂化强共价键,由于其结构中包含了自由电子与束缚电子,可采用Drude-Lorentz色散模型描述其光学响应特性。研究发现其8~14μm波段的低发射率机理主要来源于其高的电导特性,而3~5μm相对高的发射率,则是由于其自由电子浓度相对贵金属较低,导致其等离子共振频率出现红移,导致ZrB2在中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减小,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其红外发射率也随之增大。结合理论计算结果提出通过对ZrB2材料的自由电子浓度或等离子体共振频率的调控、以及自由电子散射机制的调控可实现对其红外发射率的调控。2.系统研究了Si基底和高温合金基底上ZrB2薄膜的制备工艺,深入讨论了非晶ZrB2薄膜的红外辐射性能随薄膜厚度以及表面粗糙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薄膜晶体结构、微观形貌、表面粗糙度等与红外辐射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薄膜厚度的调节,薄膜内部缺陷、薄膜表面等对电子的散射效应减弱,薄膜在红外波段的反射率逐渐增大,非晶ZrB2薄膜在3~5μm及8~14μm红外波段的发射率降低至0.15及0.05,表现出优异的红外低发射率特性。讨论了ZrB2薄膜在镍基高温合金基底表面的红外辐射性能,薄膜法向红外反射率随粗糙度增大而减小,且粗糙度对短波反射率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结合光学粗糙度总结了粗糙度与红外反射率之间的关系。3.提出并研究了ZrB2薄膜在高温环境中的应用问题。研究了ZrB2薄膜晶体结构、形貌及红外辐射性能随真空热处理温度、时长的变化规律,随真空热处理温度由700℃增加至1000℃,热处理时长由4h提升至10h,薄膜晶化程度提高,薄膜晶界、缺陷、杂质位错等散射中心密度降低,薄膜红外发射率逐渐降低,表现出耐温红外低发射率特性。同时利用原位表征技术探讨了ZrB2薄膜在高温热环境中电性能与红外发射率随温度线性增加的物理机理,热振动效应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对自由电子的散射效应加剧,因此红外反射率降低,发射率增高,与Drude理论计算结论相符。同时薄膜在真空环境1000℃下的8~14μm红外发射率为0.329,表明ZrB2薄膜具有优异的高温红外低发射率特性。研究了高温环境对粗糙合金基底表面ZrB2薄膜红外辐射性能的影响,以引入过渡层的方法解决了合金基底与ZrB2薄膜热膨胀系数失配的问题。4.基于多靶共溅射Ag-ZrB2纳米复合薄膜以及高通量磁控溅射Al-Mo-ZrB2复合薄膜的制备工作,系统研究了金属相引入对薄膜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验证了了自由电子浓度对红外发射率的调控机制。金属与陶瓷薄膜的复合方案为制备兼具多功能性红外低发射率薄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Ag-ZrB2纳米复合薄膜兼具可见光与红外波段低可探测性,并且可通过金属相的含量进行有效调控,在一定成分组合下的Al-Mo-ZrB2复合薄膜也展现出了优于纯金属薄膜的耐温性能,同时具有红外低发射率性能。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对耐高温红外低发射率ZrB2薄膜的制备具有指导作用,为ZrB2薄膜在耐高温红外隐身材料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验支撑,对于这一类别的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也拓展了一类新的耐高温红外低发射率材料体系。

戴筱玲[9](2021)在《远红外纤维无缝针织物的性能研究与产品开发》文中提出在这个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久坐办公、不良姿势、缺乏运动等使得与微循环障碍症相关的肩颈疼痛类慢性疾病逐渐趋于年轻化。远红外因其具有改善微循环,加强代谢等生理效应,而被广泛用于缓解辅助治疗相关病症,远红外织物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关注。对此,本文将远红外纤维运用于无缝针织物,研究了不同的织物结构参数的无缝针织物对人体皮肤微循环血流促进倍数及服用性能的影响,为设计开发远红外无缝针织保健内衣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参考。本文通过设计平针、1+3假罗纹两种针织物结构,面纱纱线原料采用:咖啡碳锦纶纱线、椰炭锦纶纱线、合金锗锦纶纱线、竹炭锦纶纱线、石墨烯锦纶纱线、太极石锦纶纱线、普通锦纶纱线,里纱采用锦纶/氨纶包芯纱,根据全试验的实验方法,在无缝针织机上织造14块试样针织物。为了研究织物对人体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首先对14种织物进行远红外发射率及远红外温升的测试,以研究织物组织结构与面纱纱线原料对织物远红外发射率及远红外温升的影响,结果表明:远红外面纱纱线的加入,特别是合金锗锦纶纱线的加入能提高织物远红外发射率及温升,1+3假罗纹因其表面凹凸不平,织物孔隙较大,故其远红外发射率与温升较小。其次,选用远红外发射率最优的合金锗锦纶无缝平针针织物与普通锦纶无缝平针针织物,就织物的打孔覆盖情况、织物宽度、织物覆盖时间,用BVI血管显像仪对10名成年女性进行左手小臂内侧皮肤微循环血流促进倍数对比试验,以得到优选的皮肤微循环测试方案,结果表明:优选的皮肤微循环测试方案为打孔覆盖、织物宽度为10cm、织物覆盖时间为20min。最后,采用优选的皮肤微循环测试方案,就14种试样对10名年龄相仿的成年女性左手小臂内侧皮肤微循环血流量的促进倍数进行测试计算,以研究织物组织结构与面纱纱线原料对皮肤微循环血流量的促进倍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竹炭锦纶平针无缝针织物对人体左手小臂内侧皮肤微循环血流量的促进倍数相对较高;影响无缝针织物对人体皮肤微循环血流促进倍数最大的因素是面纱纱线原料,其次是织物组织;人体皮肤微循环血流促进倍数大致与无缝针织物的远红外发射率呈正相关。通过对14种针织物试样进行包括保暖性、透气性、透湿性、吸湿性、抗静电性、刚柔性、折皱回复性、抗起毛起球性在内的8项织物服用性能测试,研究分析了组织结构与面纱纱线原料对针织物服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织物的服用舒适性测试中,影响织物保暖性、透气性、透湿性、吸湿性最大的因素是面纱纱线原料,其中远红外面纱纱线原料的加入,特别是石墨烯锦纶纱线的加入能明显提高织物的保暖性,且越厚的针织物,其织物保暖性越佳;石墨烯锦纶纱线的加入能较好得提高织物的透气性,且1+3假罗纹针织物孔隙更大,透气性更好;远红外面纱纱线的加入,特别是合金锗锦纶纱线的加入能明显提高织物的透湿性;咖啡碳锦纶纱线与竹炭锦纶纱线的加入能提高织物的吸湿性,这也许与这两种材料的多孔结构有关;影响织物抗静电性能最的因素是织物结构,越薄的织物,其抗静电能力越好。在服用外观性测试中,可知影响针织物刚柔性及折皱回复性的最大因素为组织结构,其次是面纱纱线原料,石墨烯织物的刚柔性及折皱回复性总体较好,当组织为平针时,针织物较柔软,当组织为1+3假罗纹时,织物抗皱能力较强。将各项服用性能测试和人体皮肤微循环血液促进倍数测试的数据进行模糊综合评判,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得到权重值,通过计算得到综合性能从优到劣分别为:7#>5#>10#>9#>11#>8#>3#>4#>6#>2#>1#>12#>14#>13#。其中可以看出7#、5#无缝针织物的综合性能相对较好。根据模糊综合评判的结果,结合临床缓解治疗用的敷贴在肩颈部的使用位置、舒缓肩颈疼痛的人体穴位的确定、对人体工学及运动热舒适性能的了解,对无缝针织服装进行分区设计。肩膀、上后背两侧及小臂区域作为肩颈疼痛的主要缓解区域,运用综合性能相对较好的织物方案7#,面纱纱线为100%竹炭锦纶纱线,组织为平针组织进行织造;上臂区域对透湿性、人体皮肤微循环血流促进倍数具有一定的要求,同时腹部及腰两侧区域,对透湿性、保暖性能具有一定的要求,考虑到设计的平衡美感,上臂、腹部及腰两侧区域均采用透湿性中等、保暖性较好、人体皮肤微循环血流促进倍数中等的方案8#:面纱为100%竹炭锦纶纱线,组织为1+3假罗纹进行织造;前胸、上背中部及中下背部,对透湿性具有一定的要求,故采用透湿性优异、保暖性中等的方案5#:面纱为100%合金锗锦纶纱线,组织为平针组织进行织造,从而开发设计了一件具备促进人体皮肤血液微循环效应的秋冬用远红外无缝针织内衣,为设计远红外保健无缝针织物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丁雪瑶[10](2021)在《碳纳米管/芳纶纤维复合纸基电致发热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纸基电致发热材料具有轻质高强、电热转换效率高和柔韧性高等特点,在可穿戴智能服装、电热膜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与传统化石燃料加热方式相比,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基电致发热材料具有电热转换效率高、节能环保、绿色可持续等特性受到了广泛关注。但CNT极强的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惰性导致其易絮聚、分散性差,制备的纯CNT电致发热纸存在着强度低、脆性大,制备工艺复杂,限制了 CNT在纸基电热发热材料的应用与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以具有高强高模、耐温性优异的芳纶纤维作为纸基发热材料的基体,以具有优异导电与导热特性的CNT作为导电填料,构筑高性能CNT/芳纶复合纸基电致发热材料(以下简称电热纸)。采用表面活性剂改性、物理机械处理及化学改性三种方法,研究了 CNT及CNT/纤维共混浆料的化学结构、分散状态、结构稳定性,确定三种分散工艺的最佳工艺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造纸法制备CNT/芳纶复合纸,研究其微观形貌、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电致发热性能;同时,为解决造纸过程中CNT流失大、留着率低的难题,采用具有增强作用的芳纶纳米纤维(ANF)作为粘结剂,通过涂布法成功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电热纸,研究了 ANF浓度、涂料固含量等对涂布纸物理性能、热性能、传感性能和电致发热性能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为分散剂,探究了 SDS用量对CNT分散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DS用量为0.04 wt.%时,SDS包裹CNT形成“复合胶束”实现CNT的有效分散;采用CNT/芳纶沉析纤维共磨的策略,探究磨浆工艺对CNT/芳纶纤维共混浆料分散性及其分散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化学机械力作用实现其高效分散;通过浓硫酸/浓硝酸改性CNT,成功引入活性羧基基团(-COOH),可有效降低其表面张力,显着改善CNT/芳纶纤维共混浆料的分散性,同时,也可为CNT与芳纶纤维通过氢键结合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为改善后期成纸界面结合力奠定基础。(2)基于三种CNT分散最优工艺,采用造纸法制备了三种电致发热纸,并探究其对纸张结构、机械性能、电致发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压处理可以显着提高CNT与芳纶纤维之间的结合强度,大幅提升电致发热纸的力学性能;SDS处理工艺制备的电致发热纸结构相对疏松,CNT与芳纶纤维间仅通过物理搭接作用成纸;力学性能相比于纯芳纶纸有明显下降;共磨处理形成的CNT/纤维穿插及包覆结构使得CNT在纤维网络中分布更均匀,可有效改善其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可达29.97 MPa;当为30%CNT/芳纶纤维电热通入15 V电压时,可在极短时间内(17s)可以达到最高稳定温度(158℃),并展示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耐久性(循环100次);化学改性为CNT引入更多活性基团促进其与芳纶纤维通过大量氢键作用结合,大幅度提升电致发热纸力学性能,撕裂强度为52mN·m2·g-1,耐折次数高达6154次,同时使得电热纸展现出更优异的电致发热性能、响应速率快、发热稳定温度高。(3)基于传统造纸法存在CNT留着率低、滤水慢的问题,采用涂布法制备超低CNT含量的涂布电致发热纸。研究结果表明,ANF溶液浓度对涂料的黏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涂布纸的性能,CNT@ANF涂料是一种非牛顿流体,当ANF溶液浓度为1.0%、涂料固含量为4%时,涂布纸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及电致发热性能最佳,并模拟室内取暖、飞机除冰等应用场合,展现出优异的加热效果。此外,由于电热纸具有的三维网络结构与高的导电性,在智能传感领域表现出高灵敏度的传感性能,可实现人体微动作和微表情的实时反馈。本研究突破了CNT/共混浆料高效分散技术,通过造纸法/涂布法构筑的高性能CNT/芳纶复合纸基电致发热材料,展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与电致发热性能,解决了限制传统CNT电致发热纸制备与应用的瓶颈问题,为推动纸基电致发热材料的工业化生产与多元化应用提供新思路与技术依据,并拓展电热纸在室内电热取暖、飞机除冰以及可穿戴智能传感等领域的应用。

二、远红外辐射涂料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远红外辐射涂料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聚合物基高发射率红外复合涂层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用原材料及仪器
        1.1.1 主要化学药品
        1.1.2 实验主要仪器
    1.2 涂层参考配方
    1.3 检测方法、检测结果
2 配方设计及工艺选择
    2.1 配方设计思路
    2.2 涂层黏结剂的选择与涂层制备工艺的确定[12]
        2.2.1 涂层黏结剂的选择
        2.2.2 涂层烧成温度的确定
        2.2.3 涂层保温时间的确定
        2.2.4 涂层制备工艺的确定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复合涂层微观结构分析[11]
        3.1.1 涂层混合粉末分析
        3.1.2 涂层表面状况分析
        3.1.3 涂层断面结构分析
    3.2 复合涂层主要性能检测结果
    3.3 影响涂层红外发射性能的因素分析[11]
        3.3.1 红外粉用量与红外发射率的关系
        3.3.2 复合涂层片红外反射光谱与其红外发射率的关系
        3.3.3 红外粉的加入量对涂层红外反射光谱的影响
4 结语

(2)微胶囊在隐身涂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隐身机理
    1.1 红外隐身机理
    1.2 雷达隐身机理
2 现有隐身涂料的研究进展
3 微胶囊在隐身涂料中的应用
    3.1 微胶囊技术
    3.2 在红外隐身涂料中的应用
    3.3 在吸波涂料中的应用
4 结语

(4)苜蓿方捆远红外组合干燥工艺参数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苜蓿干燥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远红外热风组合干燥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的问题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苜蓿方捆远红外热风干燥工艺试验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装置
    2.3 试验设计
        2.3.1 苜蓿方捆干燥特性试验
        2.3.2 苜蓿草捆正交试验
    2.4 测量方法
        2.4.1 干基水分测定
        2.4.2 干燥速率测定
        2.4.3 感观评价测定
    2.5 结果与分析
        2.5.1 苜蓿方捆干燥特性分析
        2.5.2 正交试验分析
    2.6 透射对比试验
    2.7 本章小结
3 远红外热风循环干燥机的改进设计与性能分析
    3.1 整机结构与工作原理
        3.1.1 整机结构
        3.1.2 工作原理
    3.2 主要部件设计
        3.2.1 热风循环通风管设计
        3.2.2 旋转干燥承料机构试验台的设计
        3.2.3 栅格板的设计
    3.3 验证试验
        3.3.1 材料及处理
        3.3.2 试验设备及仪器
        3.3.3 验证试验与比较分析
        3.3.4 测量方法
        3.3.5 数据处理
    3.4 设备性能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远红外苜蓿小方捆的保质干燥试验研究
    4.1 小方捆的制作
    4.2 试验材料
    4.3 试验装置
    4.4 测量方法
    4.5 试验设计
    4.6 结果与分析
        4.6.1 试验因素对蛋白质保存率的影响规律
        4.6.2 试验因素对感观评分的影响规律
        4.6.3 综合优化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辐射制冷涂料在环网柜上的降温效果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辐射制冷涂料的性能测试
    1.1 测试方法
    1.2 性能测试结果
2 辐射制冷涂料的降温效果测试
    2.1 降温效果测试方法
    2.2 测试结果分析
3 结语

(6)近红外反射颜料及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红外反射
        1.2.1 红外隐身
        1.2.2 红外降温
    1.3 近红外反射颜料
        1.3.1 近红外反射颜料反射机理
        1.3.2 近红外反射颜料制备方法
        1.3.3 近红外反射颜料研究进展
    1.4 近红外反射薄膜
        1.4.1 近红外反射薄膜制备方法
        1.4.2 近红外反射薄膜研究进展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内容
    2.1 实验原材料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过程
        2.3.1 颜料制备过程
        2.3.2 陶瓷靶材制备过程
        2.3.3 近红外反射薄膜制备过程
    2.4 性能测试
        2.4.1 光谱反射率测试
        2.4.2 热重差热分析
        2.4.3 物相分析(XRD)
        2.4.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I-IR)
        2.4.5 扫描电镜分析(SEM)
        2.4.6 高分辨透射电镜分析(TEM)
        2.4.7 密度测定
        2.4.8 强度测试
        2.4.9 薄膜硬度测定
第3章 钼酸钇与硅酸锶铜近红外反射颜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溶胶凝胶法制备钼酸钇近红外反射颜料
        3.1.1 柠檬酸加入量和水解温度对溶胶凝胶质量的影响
        3.1.2 样品前驱体的热重分析
        3.1.3 不同制备温度下钼酸钇颜料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1.4 不同制备温度下钼酸钇颜料的X射线衍射分析
        3.1.5 不同制备温度下钼酸钇颜料的扫描电镜分析
        3.1.6 不同制备温度下钼酸钇颜料的近红外反射性能分析
    3.2 固相反应法制备钼酸钇近红外反射颜料
        3.2.1 不同煅烧温度下颜料的X射线衍射分析
        3.2.2 不同煅烧温度下颜料的扫描电镜分析
        3.2.3 不同煅烧温度下颜料的近红外反射性能分析
    3.3 Nd~(3+)掺杂对钼酸钇粉末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3.1 不同浓度Nd~(3+)掺杂样品的X射线衍射分析
        3.3.2 不同浓度Nd~(3+)掺杂样品的近红外反射性能分析
    3.4 固相反应法制备硅酸锶铜近红外反射颜料
        3.4.1 固相反应法制备硅酸锶铜颜料的热重分析
        3.4.2 不同煅烧温度制备硅酸锶铜颜料的X射线衍射分析
        3.4.3 不同煅烧温度制备硅酸锶铜颜料的扫描电镜分析
    3.5 Eu~(3+)掺杂对硅酸锶铜粉末颜料性能的影响
        3.5.1 不同含量Eu~(3+)掺杂硅酸锶铜样品的X射线衍射分析
        3.5.2 不同含量Eu~(3+)掺杂硅酸锶铜样品的近红外反射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红外反射陶瓷靶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钼酸钇基近红外反射靶材制备
        4.1.1 钼酸钇陶瓷靶材样品制备工艺
        4.1.2 不同工艺烧结温度对钼酸钇靶材结晶性能的影响
        4.1.3 不同烧结制度获得的钼酸钇陶瓷的扫描电镜形貌分析
        4.1.4 煅烧制度对钼酸钇靶材相对密度及陶瓷强度的影响
        4.1.5 烧结工艺对靶材近红外反射性能的影响
    4.2 硅酸锶铜基近红外反射靶材制备
        4.2.1 无压烧结硅酸锶铜靶材制备工艺
        4.2.2 烧结温度对硅酸锶铜陶瓷结晶性能的影响
        4.2.3 烧结温度对硅酸锶铜陶瓷扫描电镜形貌分析
        4.2.4 无压烧结硅酸锶铜陶瓷的密度及强度分析
        4.2.5 硅酸锶铜陶瓷近红外反射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钼酸钇基近红外反射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采用高真空物理气相沉积系统制备纳米薄膜的具体操作流程
    5.2 溅射时间对钼酸钇薄膜的影响
        5.2.1 溅射时间对薄膜厚度影响
        5.2.2 溅射时间对薄膜近红外反射性能影响
    5.3 溅射功率对薄膜近红外反射性能的性能影响
    5.4 溅射气压对钼酸钇薄膜的影响
        5.4.1 溅射气压对沉积速率影响
        5.4.2 溅射气压对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5.4.3 溅射气压对薄膜近红外反射性能影响
    5.5 溅射温度对钼酸钇薄膜的影响
        5.5.1 不同溅射温度制备钼酸钇薄膜结晶性能研究
        5.5.2 不同溅射温度制备钼酸钇薄膜近红外反射性能研究
        5.5.3 结晶薄膜的扫描电镜形貌分析
        5.5.4 钼酸钇薄膜的元素成分分析
        5.5.5 结晶薄膜的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分析
    5.6 退火温度对钼酸钇薄膜的影响
        5.6.1 不同温度退火后钼酸钇薄膜的X射线衍射分析
        5.6.2 不同温度退火后钼酸钇薄膜的近红外反射性能分析
    5.7 钼酸钇薄膜的硬度分析
    5.8 钼酸钇薄膜的可见光透射光谱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硅酸锶铜基近红外反射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不同溅射时长制备硅酸锶铜薄膜的近红外反射性能
    6.2 不同功率制备硅酸锶铜薄膜的近红外反射性能
    6.3 不同气压制备硅酸锶铜薄膜的近红外反射性能
    6.4 不同温度制备硅酸锶铜薄膜样品
        6.4.1 不同温度制备硅酸锶铜薄膜样品的X射线衍射分析
        6.4.2 不同温度制备硅酸锶铜薄膜样品的近红外反射性能
    6.5 不同温度退火处理硅酸锶铜薄膜
        6.5.1 不同退火温度处理硅酸锶铜薄膜的X射线衍射分析
        6.5.2 不同温度退火处理硅酸锶铜薄膜的近红外反射性能
    6.6 硅酸锶铜薄膜的硬度分析
    6.7 硅酸锶铜薄膜的可见光透过性测试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堇青石的合成及其红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堇青石的研究历史与背景
        1.2.1 堇青石的结构与性能
        1.2.2 红外堇青石的制备方法
    1.3 红外辐射材料
        1.3.1 红外辐射的机理
        1.3.2 红外辐射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堇青石红外材料的应用
        1.4.1 红外辐射涂料
        1.4.2 堇青石红外导电陶瓷
        1.4.3 红外多孔陶瓷
    1.5 选题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堇青石粉体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2.1 实验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工艺流程
    2.4 具体实验过程
    2.5 物相分析及性能表征
        2.5.1 TG-DSC热分析
        2.5.2 XRD晶相及定量分析
        2.5.3 红外发射率测试
        2.5.4 显微结构测试
        2.5.5 EDS能谱分析
第三章 堇青石合成及红外性能分析
    3.1 XRD定性及定量分析
    3.2 堇青石合成率的优化分析
    3.3 微观形貌分析
    3.4 EDS分析
    3.5 保温时间对堇青石合成率的影响
    3.6 堇青石红外发射率的研究
    3.7 小结
第四章 添加剂对堇青石红外性能影响的研究
    4.1 实验原料和试剂
    4.2 实验用主要仪器和设备
    4.3 实验方案设计
    4.4 堇青石红外粉体的制备
    4.5 红外辐射粉体的性能表征及分析
        4.5.1 试样粉体的红外辐射性能
        4.5.2 粉体红外性能的分析优化
        4.5.3 样品试样物相分析
        4.5.4 红外粉体的微观形貌分析
        4.5.5 EDS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硼化锆薄膜的制备与红外辐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红外隐身技术原理及应用
        1.2.1 红外隐身技术概述
        1.2.2 红外辐射基础理论
        1.2.3 红外隐身原理概述
        1.2.4 红外隐身技术手段
    1.3 发射率相关基础理论
        1.3.1 反射率、吸收率、透过率
        1.3.2 发射率定义
        1.3.3 发射率影响因素
    1.4 红外低发射率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常温红外低发射率材料
        1.4.2 耐高温红外低发射率材料
    1.5 论文选题意义与结构安排
        1.5.1 论文选题意义
        1.5.2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ZrB_2红外低发射率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ZrB_2第一性原理理论计算
        2.2.1 理想ZrB_2晶体材料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
        2.2.2 理想ZrB_2晶体材料电子结构
        2.2.3 理想ZrB_2晶体材料光学性质
    2.3 ZrB_2材料红外发射率调控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外低发射率ZrB_2薄膜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厚度对ZrB_2薄膜红外辐射特性影响机理研究
        3.2.1 样品制备
        3.2.2 厚度对ZrB_2薄膜晶体结构与显微形貌的影响
        3.2.3 厚度对ZrB_2薄膜电性能及红外辐射性能的影响
    3.3 粗糙度对ZrB_2薄膜红外辐射特性影响机理研究
        3.3.1 样品制备
        3.3.2 粗糙合金基底ZrB_2薄膜的晶体结构及微观形貌
        3.3.3 粗糙合金基底ZrB_2薄膜的红外辐射性能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ZrB_2薄膜高温热处理及变温红外辐射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热处理对ZrB_2薄膜红外辐射特性影响机理研究
        4.2.1 样品制备
        4.2.2 热处理对ZrB_2薄膜晶体结构与显微形貌的影响
        4.2.3 热处理对ZrB_2薄膜电性能及红外辐射性能的影响
    4.3 ZrB_2薄膜高温环境中红外辐射特性表征及研究
        4.3.1 样品制备及原位表征技术
        4.3.2 ZrB_2薄膜变温电性能及红外发射率性能
    4.4 合金基底表面ZrB_2薄膜耐温性能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ZrB_2基复合薄膜制备与红外辐射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共溅射法Ag-ZrB_2复合薄膜制备与红外辐射特性研究
        5.2.1 样品制备
        5.2.2 Ag-ZrB_2复合薄膜的结构、成分及形貌研究
        5.2.3 Ag-ZrB_2复合薄膜的光学性能研究
    5.3 高通量磁控溅射法Al-Mo-ZrB_2复合薄膜制备与红外辐射特性研究
        5.3.1 样品制备
        5.3.2 Al-Mo-ZrB_2复合薄膜结构、成分及形貌研究
        5.3.3 Al-Mo-ZrB_2复合薄膜的电性能及红外辐射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远红外纤维无缝针织物的性能研究与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1.1 远红外与微循环
        1.1.2 远红外的医学应用
    1.2 国内外远红外医疗保健纺织品的研究现状
        1.2.1 远红外纤维的研究进展
        1.2.2 远红外纺织品的研究进展
        1.2.3 远红外在生理效应上的研究成果
    1.3 无缝针织技术
    1.4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课题的创新点及难点
        1.5.1 课题的创新点
        1.5.2 研究的难点
第2章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试样方案的确立及其规格
    2.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试样方案的建立
        2.1.1 纱线方案的确定
        2.1.2 组织结构的确定
        2.1.3 面纱进纱比的确定
        2.1.4 试样方案的确立
    2.2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的规格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的功能性研究
    3.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远红外发射率的研究
        3.1.1 织物试样的远红外发射率测试
        3.1.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2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远红外温升的研究
        3.2.1 织物试样的远红外温升测试
        3.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3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对人体皮肤微循环影响的研究
        3.3.1 测试前准备
        3.3.2 皮肤微循环测试方案的确立
        3.3.3 人体皮肤微循环血流促进倍速测试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试样的服用舒适性研究
    4.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试样的保暖性研究
        4.1.1 暖体假人
        4.1.2 测试前准备
        4.1.3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保暖性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2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透气性研究
        4.2.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透气性测试
        4.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3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透湿性研究
        4.3.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透湿性测试
        4.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4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吸湿性研究
        4.4.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吸湿性测试
        4.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5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抗静电性研究
        4.5.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抗静电性测试
        4.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的服用外观性研究
    5.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刚柔性研究
        5.1.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刚柔性测试
        5.1.2 测试结果与分析
    5.2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折皱回复性研究
        5.2.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折皱回复性测试
        5.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5.3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研究
        5.3.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测试
        5.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模糊综合性能评判
    6.1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基本步骤
    6.2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性能的综合评判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远红外无缝针织产品开发
    7.1 远红外面纱纱线原料与织物组织的选择
    7.2 远红外无缝针织保健内衣的设计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碳纳米管/芳纶纤维复合纸基电致发热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电热材料概述
        1.1.1 金属基电热材料
        1.1.2 非金属基电热材料
    1.2 碳基电致发热材料
        1.2.1 碳基电热材料研究进展
        1.2.2 碳纳米管
    1.3 碳纳米管/芳纶复合材料
        1.3.1 芳纶纤维
        1.3.2 芳纶纳米纤维
        1.3.3 碳纳米管/芳纶复合材料的应用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
        1.5.1 研究主要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2 表面活性剂/功能化改性对CNT分散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表面活性剂分散碳纳米管及浆料的制备
        2.2.4 共磨分散碳纳米管及浆料的制备
        2.2.5 羧基化改性分散碳纳米管及浆料的制备
        2.2.6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表面活性剂对碳纳米管及浆料分散性及稳定性研究
        2.3.2 共磨对CNT/纤维浆料分散性及稳定性研究
        2.3.3 功能化改性对碳纳米管及浆料分散性及稳定性研究
    2.4 小结
3 造纸法制备柔性纸基电致发热材料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CNT/PMIA浆料的制备
        3.2.4 柔性纸基电致发热材料制备
        3.2.5 电致发热纸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热压处理对电致发热纸性能影响
        3.3.2 表面活性剂分散制备的电致发热纸性能研究
        3.3.3 共磨分散制备的电致发热纸性能研究
        3.3.4 功能化改性制备纸基电热材料性能研究
        3.3.5 造纸法制备纸基电致发热材料性能对比
    3.4 小结
4 涂布法制备复合纸基电致发热材料及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和试剂
        4.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1.3 对位芳纶纳米纤维溶液的制备
        4.1.4 CNT@ANF涂料的制备
        4.1.5 涂布纸基功能材料的制备
        4.1.6 涂料及涂布纸性能测试与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涂料的流变性能
        4.2.2 涂布纸的制备
        4.2.3 涂布纸的微观形貌
        4.2.4 涂布纸的热稳定性
        4.2.5 涂布纸的力学性能
        4.2.6 涂布纸电学性能
        4.2.7 涂布纸电致发热性能
        4.2.8 涂布纸传感性能
    4.3 小结
5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5.1 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论文中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远红外辐射涂料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聚合物基高发射率红外复合涂层的制备研究[J]. 任晓辉. 中国涂料, 2021(09)
  • [2]微胶囊在隐身涂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孙坤,李海燕,张建英,秦颖,邱家浩,朱明绪,张世珍. 涂料工业, 2021(09)
  • [3]氟树脂在特种阀门上的应用研究[D]. 张海宝. 宁夏大学, 2021
  • [4]苜蓿方捆远红外组合干燥工艺参数的优化[D]. 李媛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5]辐射制冷涂料在环网柜上的降温效果测试[J]. 姚硕,刘洪正,徐绍禹,杨荣清,孔祥清. 山东电力技术, 2021(05)
  • [6]近红外反射颜料及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新凤. 山东大学, 2021(09)
  • [7]堇青石的合成及其红外性能的研究[D]. 颜小庆.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2)
  • [8]硼化锆薄膜的制备与红外辐射特性研究[D]. 张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远红外纤维无缝针织物的性能研究与产品开发[D]. 戴筱玲.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10]碳纳米管/芳纶纤维复合纸基电致发热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 丁雪瑶.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远红外辐射涂料的开发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